青少年法制教育问题初探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青少年法制教育问题初探(精选8篇)

青少年法制教育问题初探 篇1

赵 益 民

(成县教育局甘肃成县742500)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搞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中小学是培养21世纪建设人才的摇篮,党的教育目标明确规定要把受教育者造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因此,学校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同时,必须采用切实有效的举措,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从小就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初步树立起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和谐地融入法制社会前进的轨道。

在“四五”普法中,各级政府对青少年法制教育较为重视,做了大量工作,初步构建了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组织网络体系,确保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规范运作。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学校法制教育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统一规范的法制教材;中小学普遍缺少专业化的法律教师;法制副校长的法律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等。从而导致学校法制教育质量不高,直接影响了中小学的普法水平和一些学生学法的积极性。

在当前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大好形势下,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和座谈,深切感触到加强和改善中小学校法制 1

教育工作势在必行,而搞好此项工作应该坚持“五个结合”,突出“五个特色”。

一、坚持上下联动与学校主抓相结合,突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规范性

当前,“依法治校”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充分认识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优先地位,明确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首先,要在和基层学校签订的《教育目标责任书》中增加中小学法制教育考核项目和验收标准,促使学校把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其次,为了提高校长的依法治校水平,要定期对校长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和考试,并将考试成绩计入个人档案。

基层学校每学期初,都要制订出普法教育的实施计划,建立普法教育的考核、评估、督导的量化体系,把法制教育内容按年级分解细化,阶梯式循序渐进渗透进各年级的主课堂。比如从一年级起始班起,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将《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知识进行适当的普及。并充分利用学校领导在国旗下的讲话、学生大会、班会、家长会、墙报、黑板报、校广播、组织收看电影电视等形式,使教育法律法规的普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二、坚持加强组织领导与建章立制相结合,突出中小学普法教育的整体性

为使学校法制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学校要建立一支由校长为组长、法制副校长为副组长、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普法领导小组。构建成学校、年级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网络,形成纵向到底有人抓、横向到边有人管的法制教育体系。一定要靠实工作责任,实行“责任到人”。校长室、党支部负有领导、协调、检查的职责;政教处、教导处、团委、少先大队部承担执行部门的责任;班主任、科任教师有直接进行法制教育的职责。同时,对普法工作任务实行量化目标管理,引进奖罚激励机制,把普法工作的实绩列入教师个人考核档案。依法建章立制,目的是促进中小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全体学生法律素质,学校要从校情出发,因地制宜的制订和健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公约》、《学生奖惩条例》、《学生管理条例》、《学籍管理规定》等制度,让每位学生都能从小接受纪律的制约,养成遵纪守法的高度自觉性。

三、坚持校内法制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多样性

对中小学生法制教育方法要结合其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遵循“多渠道、多形式”的原则,切忌成人化的说教。“多渠道”就是除了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学外,要不断开拓

社会资源,借助社会力量为学生营造学法的良好育人环境。比如配合有关部门利用法院、检察院、公安局(派出所)、看守所、少管所、戒毒所等机构和设施、建立一批校外法制教育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基地进行参观、访问。同时进行必要的社会调查,用活生生的案例去教育他们,从而提高学生分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多形式”就是要发挥现代教育手段,如多媒体网页、录象、电视、观看法制教育专题片等对学生进行教育。中学生可以走向社会进行调查、咨询有关法律问题,也可以通过模拟法庭审理案件,自编自演法制小品等活动,将法律知识融于学生的情趣之中,使法制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收效。

四、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和社区教育相结合,突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广泛性

对中小学学生进行普法教育,是一项需要有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身处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学生,他们涉足的社会舞台广阔,社会风气和各种思想,都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些学生参与违法犯罪,虽然是在社会上发生,但学校应充分关注这一点。认真分析导致学生违法犯罪的各种因素,对症下药,耐心教育。在此基础上,要要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普法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学校要聘请法制教育校外辅导员,由这些人员定期为学生作普法讲座,联系司法部门有关资深专家进校作专题讲座,与校方

一起共同研讨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案。学校要把“家长学校”作为对中小学家长进行普法的重要课堂。学校要通过对家长的普法,一方面提高了家长的法律意识,同时要求家长做好子女的法律教员,多开通一条普法的渠道。

五、坚持重视教师自身法律水平的提高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突出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学校在开展普法的全过程中,对中小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法制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育人工程”。中小学的法制教育要坚持与时俱进,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法制教育教师队伍,抓好对教师法律知识的再学习,更好地适应依法施教的迫切需要。教师是普法工作中的具体实施者。中小学法制教育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法律素质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接受法律教育的成效,要让学生懂法,教师必须领先一步,只有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广度上和深度上都应有一桶水,方可让学生在学法上有“一杯水”。针对大部分学校的具体情况,可以通过以下四个途径去强化:(1)结合时事形势,分专题以校长、教导处以及年级组、教研组为主体,举办研读班。(2)组建校级法制宣讲团,外聘律师来校为教师辅导法制知识,也可由校方派出一名教师外出进行短期培训。学成后回校为教师作有关法律的宣讲。(3)注重教师学法用法个案的经验交流,激发教师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成立法律学习的教研组,加强对新出台的法律文本的学习和研究。

青少年法制教育问题初探 篇2

一、大众媒介对青少年的双重影响

当代社会属于信息社会, 大众媒介为信息源。由于传媒产业的高速发展, 人类步入信息过剩时代, 但人们在信息处理能力上, 仍处于信息短缺的状态。这就无疑出现信息过剩的双重性问题。面对过剩的信息, 传者的认知结构、传统的观念都需要改进或完善。对于受众情境也同样如此。面对来自媒介的信息轰炸, 无人能置身于媒介编织的信息网之外, 同时也无人能躲避媒介的影响, 它犹如一柄双刃剑, 对受众特别是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影响, 既有积极正面的因素, 也有消极负面的因素。

(一) 媒介是青少年社会学习的重要来源

当今文化、媒介与信息的俨然成为一个综合体, 人们接受获取文化就要面对媒体, 日益匆忙的步伐, 紧张的生活节奏, 也决定了凡事不可能亲力亲为, 从媒介上获取信息也成为他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通道, 这些都构筑了人们对媒介的依赖性。青少年亦是如此, 通过现代信息手段获取文化、信息, 处处可见, 可以说媒介对青少年的心理素养塑造具有强劲的影响力。当代青少年正处在媒介的包围之中, 由于青少年对媒介的依赖越来越大, 在生活方式、心理变化以及审美方式上都具有了微妙的变化。

1.生活方式上的影响。青少年从不同的媒介上获取外界信息是他们课余生活的主要选择, 在获取信息和身心愉悦的同时, 精神生活领域也变得更加开阔。

印刷媒介的出现使人们慢慢告别了野蛮时代, 以文字作为主要的传播手段, 将丰富的社会信息和人类知识记载下来, 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可以说, 没有他们的记载, 人类的文明成果将无法薪火相传。在青少年时期, 他们通过日复一日的学习语言和文字, 从而获得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阅读活动促进了青少年的心智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电子传播把人们从孤独的阅读中重新拉回到了集体狂欢会中来, 它能穿越时空的局限, 无视地球经纬的存在, 从此打乱了个体和社会的定位。尤其令人惊讶的是, 电子信息的传播对接受者几乎没有任何要求, 人们不再需要像学习阅读一样一字一句地记忆和反复训练只需要听和看, 即能获取大量详尽信息。人们在家中就能获得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文事理以及最新的时事新闻动态都可以在瞬间触手可得, 尽收眼底。加之卫星技术的联合应用和节目制作技术及其理念的蓬勃发展, 过去人们只能在童话故事中的肆意想象变成了现实。同时, 磁带、光碟、电影电视等影像制品的大量生产和传播也极大地刺激了青少年的视听神经, 可以说, 现代媒介正是人们身体的延伸。

2.心理变化上的影响。现代社会中市场经济的确立, 获取文化资源的渠道更加宽广, 其参与意识、人格自主提升的条件和机遇进一步扩大。当代青少年已不同于上一年代的人, 他们更具有时代优势, 信息资源也更加充分, 绝大多数的现代青少年树立起崇尚自主自立、不再循规蹈矩、不再唯唯诺诺、相信自我选择的思想品质。

(二) 青少年在媒介中的迷失

处在媒介包围中的青少年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媒介, 对媒介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 但是很多的青少年由于缺乏媒介素养, 其结果是往往迷失在媒介的丛林之中。我们不妨仍然心理变化以及审美方式等方面来研究。

1.当代青少年有着自己的运动和娱乐方式, 有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青少年的心理意识中, 自我是最重要的, 由于这一代的青少年更具时代优势, 掌握的信息资源也更加充裕, 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也比父辈们高, 因此他们经常表现出自我膨胀、以自我为中心的强烈意识。这不仅表现在当代青少年对理想主义的淡化, 还表现在他们行为和成功观念呈功利性和商业性。当代青少年推崇的是明星, 即媒介所制造的“偶像”, 和过去关心的英雄、模范、领袖、科学家大相径庭。

当代媒介不断在制造新的概念, 定义新的流行文化, 而偶像就是那些被贴上某种标签的人。当代青少年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过去相比也大有不同, 最直接的表现在家庭可以拿出富余的钱来为青少年消费。老练的媒介商人早已察觉出这个重要变化, 于是把偶像制造的目标锁定在了青少年身上, 利用他们正在确立人生价值和个性品质的特殊心理以及拥有旺盛精力和充裕时间的特定条件, 向青少年提供符合他们口味的内容, 逐渐使之对媒介形成依赖。于是, 对现实和虚拟本来就分割不清、缺乏媒介批判力和审美能力的青少年很自然的就把媒介中的偶像带入到了自己真实的生活中来, 行为举止深受影响。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很多青少年都成为“追星族”, 不讲求实干, 只顾自己的享乐, 互相攀比, 艳羡阔绰, 在这样的思想环境下, 青少年的心理品格建设必然会受到一定的片面和消极的影响。

2.当代媒介所制造的流行文化使得青少年的审美趣味感性化, 这主要表现在他们更倾向于直观形象的接受, 音像制品成为当代青少年接触较为流行的视读方式之一。电脑与电视成为青少年接触最为广泛的媒体, 看电视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青少年的阅读行为, 无论是待在家里的幼儿还是已经进入学校参与社会学习的孩子, 一旦对电视发生了兴趣, 那么他们很快就会把电视作为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途径。

不容忽视, 近些年来, 以摩登都市、奢华生活、为爱争风吃醋的青春偶像剧不断登场, 片中人物的形象、奢华的物质展示、错位的感情纠葛�都很容易使青少年产生认识上的模糊和错觉, 这些打着偶像剧头衔的电视剧的轮番轰炸, 不仅没有给予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正确的引导, 反而提供了种种错误的范本, 灌输给青少年错误的审美取向, 逐渐使青少年的审美偏向低俗化和功利化。

二、媒介素养对青少年提高媒介批判和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人类社会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提高以及为改造世界不断满足自身生活、文化娱乐的需求的努力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的发展。与大众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媒介的产生、发展以及形式更新印证社会经济技术的跨越, 记录和丰富了人类社会生活的的各个纵横层面。从原始社会的模仿手语、舞蹈、祭祀、民众与哲人的口头传诵;造纸术的发明和印刷术的发明催生的报刊杂志;近代工业促成的电影, 到当今电视、互联网的普及, 媒介一直帮助大众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 传承着人类文化思想的光辉。但是正确理解各种媒介的思想内容、认知各种媒介本体性质的差异, 这就要求受众具有一定的素养。从前, 受众基本是“唯媒体是从”, 跟着媒体这根指挥棒走, 误将媒介现实当作客观现实, 尤其对那些辨别能力较弱但模仿能力却较强的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现在的信息社会要求受众要从被动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角色, 只有提高自身的媒介批判和审美能力才能自觉抵御媒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那么谁具有这种转变、再塑造的能力?唯有媒介素养。如阅读报刊杂志所需要的是基本的识字读写能力;观赏电影、收看电视节目依靠受众的另一种能力或素养, 即指观看电影、电视时对声画造型、典型形象、影画时空所表达的意义、内涵的理解和感知能力。这样的能力不是先天具有的, 而是必须经由教育培养、耳濡目染方能形成并完善的。这种对媒介的认知和批判能力对深度把握作品思想文化意识, 防止对节目内容和形式的简单、表层的肢解、意义的“脱水流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媒介素养教育, 从而真正提高自身的批判认知能力, 享受至真、至善、大美的意境, 感悟生命的终极价值。

观众一旦拥有了已经“内化”的准则体系, 便有了对那些媚俗的、只满足当下即刻感官冲动的、做足了“白日梦”的商品电视剧的免疫系统。他们既能审美又能辨丑, 并自觉抵制和批判丑恶的、形成“视觉污染”的俗劣之作, 从那些贴近自己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的作品中享受和体会审美带来的愉悦, 获得极其强烈的美感。人的审美辨丑能力和批判能力不是先天形成的, 而是长期学习、教育培养和经验积累的结果。这种习得和掌握审美鉴赏和批判能力只有在青少年时期, 青少年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 所以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着手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和批判能力是势在必行的。

三、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建议

对于青少年来说, 媒介素养教育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交流技能和科学的获得媒介信息的习惯, 利用媒介的教育功能为增长自己的知识服务。青少年若具备媒介素养, 就会成为一个积极的学习者, 拥有利用信息系统的能力并养成习惯, 不断地去追求知识、传播知识、就能独立而有效地终生学习。

青少年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它包括多样的技能和专门知识的活动, 需要全社会持之以恒的共同努力, 所以必须建立一个以全民教育为基础, 政府、媒体、学校、教师、家庭和研究者之间合作互动的体系。

(一) 政府部门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把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上议事日程, 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教育基金的支持, 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研究是循序渐进的, 开展青少年的媒介教育需要更多的教育基金的支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给予政策保障, 教育界专家提出, 我国应每隔3-5年发布《未成年人媒体素养状况白皮书》, 改变过去媒体无资质却发声的状况, 对青少年发展相关事宜提供权威调查材料。

(二)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1

校园文化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是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沿阵地。学校可以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 学校可以尝试在第二课堂中引入媒介素养教育, 如成立青少年媒介素养课外兴趣小组, 将课堂教育延伸到课外, 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专家讲座, 引导青少年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防止自我迷失。

(三) 培养青少年正确利用网络的能力

发挥媒体在青少年媒介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倡导媒体形成自律联盟。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网络素养教育, 培养青少年学生对新媒介信息的思辨能力, 通过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负面信息的抵御能力。可以通过媒介, 建设相关平台, 对青少年进行积极的舆论引导, 使他们自觉抵御负面信息的侵染。同时, 对青少年学生进入网络社会进行法律保护, 有效地预防青少年学生模仿性犯罪的发生。

(四) 家庭和社会组织为青少年媒介素养提供环境保障

每一个人都应明确传媒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 家庭是青少年接触传媒的主要场所, 家长对孩子媒体活动的关注和引导特别重要, 包括需要端正认识、加以重视, 要以身示范、提高自身信息素质及对孩子的指导能力等。

1.提高家庭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主动性2

培养家长自觉运用媒体的能力, 引导孩子认识利用媒体的优点, 减少或有效避开媒体的负面影响。家庭作为青少年“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 积极主动介入对孩子的约束、管理。家长主动更新自己的网络知识, 调整自身对网络的认识, 有一个正确的网络知识观点, 在此基础上, 采取适当的方式引导孩子怎样利用网络获取知识, 而不是沉迷游戏、受负面信息影响。总而言之, 引导孩子明辨网络, 也可以避免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 应让孩子学会有辨别地、有分析地利用网络。

2.社会组织为青少年媒介素养营造良好的氛围

充分利用社区文化中心, 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进行媒介知识宣传。如社区可以联合图书馆、其他社区机构来推动学校以外的媒体教育。积极组建一支辅导和帮助青少年提高媒介素养的社工队伍, 这支队伍可以发起一些促进媒体教育的活动, 如写信给地方电视台呼吁播放较好的青少年电视节目, 建议媒体关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关注他们好的媒体氛围的营造。

四、结语

生活在一个现代传媒社会中, 面对“爆炸”的媒介信息, 我们的选择应是“迎战”, 不仅不能, 也不可能逃避媒介。青少年属于信息认知弱势群体, 由于知识结构不健全, 缺乏社会认知经验, 他们缺少基本的媒介知识、辨别能力, 更不具备对媒介的运用能力和批判素养。传媒素养的匮乏, 再加上传媒拥有向大众发布信息的特权, 使得青少年对传媒传递的信息丧失了基本的警觉性。媒体声画并茂的特点, 对许多人具有诱惑力吸引力, 对青少年更是如此。青少年需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培养媒介批判和认知能力, 更好利用媒介, 使媒介为我所用。该目的正是媒介素养教育所要试图完成的。

注释

11.廖镇卿.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 2005 (36) :73-74.

青少年田径训练问题初探 篇3

摘要本文对青少年田径训练所应遵循的系统性、全面性以及训练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三个基本的原则做出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青少年田径训练过程中所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做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田径训练青少年训练原则训练问题

田径是一项复杂的体育运动项目,在针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田径训练时更有其独特的原则和规律,教练员只有充分把握青少年田径训练的特色,才能高质高效的开展训练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成效,鉴于此,本文就对青少年田径训练的问题做出了简要的探讨。

一、青少年田径训练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保证训练的系统性

田径运动是一项偏成人的运动项目,具体来说,指的是田径运动员出理想成绩的年龄段一般都是在身心发育完善的成人阶段。因此,在青少年田径训练的过程中,教练员一定急功近利、盲目追求成绩,而应该根据青少年运动员的现有基础和现有水平科学引导,保证训练的系统性。田径运动员要想在田径赛事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与多年的刻苦训练是分不开的,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教练员一定要保证训练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并充分考虑青少年运动员青少年阶段的训练与其之前阶段的训练衔接问题。

(二)保证训练的全面性

田径运动对运动员的体能状况、技能水平以及心理素质水平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田径比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因此,日常训练的系统性是教练员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教练员组织训练内容、安排训练计划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

(三)保证训练的数量与质量

要想取得良好的田径成绩,必须保证足够的训练数量和良好的训练质量,这是田径训练的基本的原则之一。因此,田径教练员在针对青少年运动员开展田径训练时,一定要科学处理训练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把握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并据此对训练的密度、强度做出适当的安排。

二、田径训练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训练尽量与比赛相结合

教练员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应科学处理训练与比赛的关系,并尽量的将训练与比赛相结合。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让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而比赛中所取得的成绩又能很好的体现训练的价值。而且,比赛不仅是对运动员日常训练成果的检验,其同时也是运动员进行训练的一种良好的途径,运动员可以在田径比赛的过程中学习到很多日常训练中练习不到的内容。例如:田径比赛的开展,不仅有利于运动员提升自身的专项素质和动作技能,而且还是运动员积累实战经验、锻炼赛场上的应变能力、提升心理素质水平和比赛过程中自身心理掌控能力的良好途径。因此,比赛作为一种高强度的训练形式,对促进日常田径训练质量的提升和运动员竞技状态水平的提升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说,日常训练如果只是单纯的训练,而与比赛相脱离,是不科学的。

(二)训练负荷的安排

青少年运动员身体各部分的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善,过大的训练负荷会对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情况造成影响,而且还极易引发运动损伤事故,对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和训练热情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教练员在安排训练负荷时,切忌盲目求高求快,而不顾运动员实际的身体情况。

另外,过低的运动负荷也不利于运动员训练成绩的提升。部分教练员在安排运动员的日常训练时为了避免出现运动损伤事故,而将训练负荷和训练强度安排的过低,这样则不利于运动员成绩的提升。首先,长期的低强度、低负荷的训练容易造成运动员神经系统的疲劳,使得运动员的很多日常训练内容逐步成为了机械、被动重复的过程,使得训练内容丧失了挑战性,而不利于运动员向更高层次的提升。其次,低强度、低负荷的训练,也很难对田径运动所需的专项技能的形成有效的刺激,不利于专项水平的提升。所以,教练员在训练时,一定要注意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保证训练负荷安排的科学性。

(三)训练要有针对性

教练员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在组织训练内容和安排训练计划时,一定要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和各运动员之间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来设置。例如,每个运动员的体能状况如何、技能水平怎样、心理素质方面最需要锻炼的是哪些方面等等都要考虑。而且对同一个运动员,教练员在针对其进行训练时,也要考虑其在不同的训练阶段、不同的时期,应注意的问题,并根据综合考虑的结果选择合适的训练手段、安排科学的训练计划。

(四)训练应根据青少年是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科学安排

青少年时期,正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所以,相对于训练成绩来说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仍然是要放在第一位的,而且除此之外,训练只有依据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合理的安排才能取得理想的训练成效。

处于青少年阶段的运动员,其生理负荷的承受能力相对于成年运动员来说要低很多,而且在这个阶段他们的生长发育过程十分旺盛。因此,只有将运动员技能水平的提高始终置于超量恢复的规律之下,训练才能会有助于运动员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例如,青少年运动员的肌肉水分含量较多、骨骼也没有发育完全,所以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训练应以动力性的练习为主,不宜进行负荷太大的力量练习。另外青少年阶段的运动员,注意力的集中水平还不够,在训练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所以,教练员在训练的过程中,应尽量采取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和生动活泼的训练形式,借此提高他们的训练兴趣,提高他们的训练热情。只有这样,才会让青少年的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得到均衡、稳定、持续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国伟.论现代田径训练的特征与发展趋势[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8.25.

[2] 潘明.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在高校课余田径训练中的应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5.15.

[3] 张丽娜.青少年业余田径训练存在的若干问题[J].科技资讯.2009.07.23.

关于青少年教育等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4

近年来,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广大青少年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刻苦学习,朝气蓬勃;中小学校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八大”精神,取得可喜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一是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淡薄,不知道人应当怎样活着。一些青少在对共产党不了解,不知道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一个小学学生回答说:“共产党是打仗的”,“新中国是从旧社会来的,当问到共产党的诞生日、新中国成立时间及新中国开国领袖是谁等问题时,几个六年级学生都回答不上来。有些六年级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理想。有的说:“理想就是钱,没有钱什么都干不成,连学都上不成”。有的青年职工说:“现在讲理想有什么用,许多当大官的都贪污、胡来,他们都是共产党还给我们讲什么理想”。有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不认真、不遵守校纪校规,有些社会青年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打架斗殴,社区干部谈到这部分人,都感头痛。

二是学校教育重智轻德,影响青少年全面发展

有些小学校,口头上讲重视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实际上智育至上,德育“搭称”,德育教育安排不具体,甚至没有计划,德育教研室空有其名,不抓学生的道德教育。有的老师不能完整地讲出党的教育方针。在走访中,没有一个学校把教育方针完整地写在醒目地方。给学生发的思想品德课辅助教材如《走进新世纪》、《党的知识学习问答》等,内容很好,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但教师不教,学生不看。

三是城市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

讲吃讲穿,大手大脚,抽烟喝酒,过生日互相请客送礼,不愿参加义务劳动,在家一切由父母代劳。他们还讲“艰苦奋斗是过去的事,现在富了,不吃好、穿好,是不文明,别人看不起。”

四是不良社会环境严重影响青少年成长。算卦、看相公开摆上街头,大街小巷麻将、挖坑、赌博声声人耳,随处可见,丧事、婚事等大操大办等等,都对青少年起着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二、产生原因

一是教育者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学校领导和教师认为抓智育是硬任务,德育教育成果难以看见,是软任务;“升学率”是衡量教师的唯一标准,学生分数高低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认识上的片面性,导致了行动上的随意性,出了问题抓一抓,没有问题就不管。教师常讲“工作做得再好,升学率低就不是好教师”!学生也讲:“好事做了一大堆,考不上学校谁管你!”

二是德育工作缺乏持续性、扎实性。学校出了问题,上面来人检查,这才想起德育教育,大讲“要提高认识”,“要加强领导“,“要采取有力措施”,但计划很不具体,都是理论的、空洞的,没有实施、检查、落实的办法,过后仍是老一套。没有钢性规定,没有好的载体,确保德育教育持续、扎实、深人地开展。

三是教育方法简单、生硬,训斥、体罚和变相体罚,缺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耐心。如有些教师遇到不听话的孩子当面训斥、撕掉作业本、不准进教室、罚站、拧耳朵、动不动叫家长,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使其产生逆反心里,破罐子破摔。

四是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有三种类型:其一,溺爱型。视孩子若掌上明珠,要什么给什么,尽量满足,使其成了“小皇帝”、“小公主”,难以自力、自强,难以溶入社会。其二,严厉型。望子成龙心切,以分数为标尺,成绩差则动辄打骂,孩子受不了就”上梁山”,离家出走。其三,放任型。借口工作忙、顾不上,不加强教育,使孩于我行我素,不服管教。有些家庭父母不和、吵嘴打架,孩子感到家里不温暖,不愿在家里,便结交哥们,寻求快乐,而误人歧途,不能自拔。

在是社会上不良文化及丑恶现象对孩子影响大,使他们没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织金县街街都有网吧,但没有一个青少年活动场所,没有文化室、图书楼,全县小学、初中没有一个有图书室,学生节假日无处去玩。腐败现象对孩子也有影响,有些学生为了当班长、小组长,甚至为了调一个好座位,也要给老师送钱、送物。

三、采取的对策及几点建议

要解决上述存在问题,铲除其根源,关键还是要从加强宣传、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抓起,在全社会形成一个人人关心青少年成长的氛围,站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动员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全方位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做好事、办实事。从关工委角度讲,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要完善和健全学校关工委组织机构。学校有了关工委组织,就能配合学校更好地做教育青少年工作。目前,我县各中小学校都组建了关教组织。我校由陈昌银校长担任学校关工委主任,县关工委领导为指导员,离退休老同志为关工委副主任,在学校下设关教工作组,由“五老”和教师担任组长和辅导员,在节假日开展各种帮教活动。

二是组建、完善家长学校,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架起桥梁。我校在组建学校关工委的同时,还组建了家长学校,请“五老”作辅导员。我校强化家庭教育,几年来坚持做到“八个一”: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作一次家教知识辅导报告,进行一次家长教子经验交流,每年召开一次家教研讨会,办好一个家教论坛专栏,每学期评选一次文明家长,每学期作一次法律知识报告,作一次环保和交通安全知识报告。这样做,既能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又能使家长和学校、关工委老同志结合起来,便于在节假日引导、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文娱、体育、公益劳动、关爱敬老等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

三是依托社会教育机制,创建德育教育基地,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我校关工委与烈士陵园、博物馆等社会教育机构共同建立青少年教育基地。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拓展校外教育空间,形成校内校外、多层面、多角度教育机制,使青少年校外活动更加健康向上,富有教育意义。

四是各级关工委配合学校教育,坚持不懈地开展各种德育教育活动。县关工委领导同志,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每学期开学初都要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理想前途、爱党爱国教育,要求学生从小做起,把远大理想同当前学习、生活结合起来。我县关工委每年3月结合学雷锋,配合学校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争做行为规范生”活动;7月,结合党的生日,开展“党在我心中”征文或演讲比赛活动;9月结合新学年开始,开展行为规范教育活动;10月,结合国庆,开展爱国主义讲演活动。织金县古有“三名”。即名人、名酒、名洞的历史。县关工委配合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观、考察这些名胜之地,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学校还建有荣誉室,各种荣誉陈列其中,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我以校为荣,校荣我自豪,我为学校添光彩”活动,以上这些教育活动,对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全面素质,都起到了很好作用。

五是农村关工委,大力开展“三校、三室、三队”等阵地创建活动,把青年人组织起来,吸引过来,开展“学政治、育新人、学科技、奔小康”等各种大手拉小手活动等。同时,要特别关爱青少年中的弱势群体,多给他们办实事、好事。如;帮助特困生免费人学;帮助辍学的劝其上学,读完义务教育;发动“五老”动员社会各界捐物捐款,改造学校危房,帮助患有大病而无钱治疗的青少年看病等。

六是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逐步克服应试教育蔽端,不能以升学率高低评价一个学校,一个教师,也不能以分数高低评价一个学生,应在德育为首的前提下,看全面素质。各级政府要向群众大力宣传尊师重教,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育人环境;每年要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一次综合治理,取缔不良网吧、黄色书摊、严厉打击损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各种刑事犯罪分子;严禁在公开场合打麻将、挖坑、赌博等活动;铲除算卦、看相、装神弄鬼搞封建迷信及反科学的不良现象等。

织金县山脚小学

青少年法制教育问题初探 篇5

刘侠

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的功绩大部分可以归功于经济学家,是他们的先知先觉帮助整个社会实现了奇迹;而成功地消除社会问题,则更多地是依靠社会学家的先知先觉,正是这一点帮助整个社会避免了许多陷阱,缓解了社会矛盾,保持了社会的基本稳定。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开放阶段,奇迹还会出现,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要使中国社会健全地成长,避免严重阻碍社会发展的问题的不断再生,社会学家就要立志于解决大量的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冲突、突破体制限制,提供大量的创见——推行认识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创新的机制,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急切需要抓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社会问题是影响社会进步与发展,妨碍社会大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的公共问题。它是由社会结构本身的缺陷或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结构内出现功能障碍、关系失调和整合错位等原因造成的;它为社会上相当多的人所共识,需要运用集体力量才能消除和解决。即是说,社会问题是指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不协调和各种矛盾、冲突,从而危及广大成员的切身利益,需要依靠社会群体力量解决的社会现象。

在当代中国出现社会问题是必然的。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的社会事实,不管我们是否承认,它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着的。与发达社会相比,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社会,这样的社会往往处在一个延续时间比较漫长的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经济关系的调整与完善,体制改革和政策变动的推进将会涉及到大量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运行环节上的阻碍因素,从而引发大量的社会问题。

紧密结合中国新的社会生活实践而不断探索和创新,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这一总体思路出发,社会科学研究要进一步从经验惯性思维向自觉的理性思维转变,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要强化问题意识,担当应有的社会功能,切实回答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问题,而不应只把学科建设本身当作目的。在全球化发展时代,更要注意关注中国学术的本土化问题,继承并创新传统,以展示人文学术研究的中国气派,并以此作为根本价值导向,建构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做出无愧于时代的理论贡献。社会科学研究要强化人文关怀,进一步增强检讨与反省社会的使命感,切实担负起历史责任,对于现实社会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做出评价。同时今后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要进一步加强和国际接轨的意识,加强对于社会公众性话题的参与与研究,以积极和主动的姿态来介入生活,从而使社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提到独生子女,人们想到的就是长辈的溺爱和这些孩子的任性。独生子女成了一个社会问题,人们谈起来有着说不尽的感慨。独生子女政策实行20年,对我国经济及人口素质的增长的贡献是毫无疑问的。然而,由此也引发了独生子女成长健康、人口结构变化及就业等新的社会问题。独生子女问题,真可称之为 “ 社会问题 ”、“ 国家大事 ”。就我国的实际状况而言,青少年健康成长问题是转型时期较突出的社会问题:

1、结构性社会问题。这类社会问题是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由社会结构变迁直接引发的,是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某些强有力的客观因素推动所致。这类社会问题是社会结构本身的缺陷或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结构内部出现的功能障碍、关系失调等原因造成的。它们往往具有全局性和普遍性,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具体表现为人口问题、就业问题、贫富分化加剧问题、官员腐败问题。而这些问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就折射到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并通过强少年的成长反映出来。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数量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外出打工,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群体逐渐形成。这一群体在人身安全、文化教育、思想道德、心理情感乃至行为方式等方面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 1

特别关注。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负面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负面因素的综合性作用所致。城乡的不协调发展,农村法治建设的滞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力,农业劳动的女性化态势,农村家庭结构、功能、生活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家庭观念和家庭关系的变异,等等,正是以上负面因素的相互认同与相互加强,干扰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正常社会化过程,使他们中不少人的健康成长受阻。从“三农”问题的视角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城市与乡村之间不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农村社会学的视角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村经济滞后、法治失范、道德滑坡以及人口膨胀和人口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农村社会良性运行受阻的一种反映;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由农村男劳动力大量外出造成的“缺席父亲”以及由农业劳动女性化造成的母亲对自身职责的力不从心有关;从家庭社会学的视角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社会变迁而来的家庭结构断裂、家庭功能紊乱、家庭关系淡化、家庭生活方式变异的综合体现,它反映的是农村家庭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一种特殊的文化失调现象。

2、变迁性社会问题。这类社会问题是我国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迁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伴生物,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性现象。传统的民间文化赋予青少年更多的交流机会,相互融合的机会。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玩耍中得到理解个性,成年人的所言所行给他们以示范。而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电视机进入了家庭,电脑,网络的普及,却把强少年束缚于狭小的家庭空间,缺少了交流的机会。婚姻家庭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这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形成的一种价值选择跟价值追求,但同时却带来了一种心里的甚至是情感的变迁,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青少年由于缺少父爱跟母爱从而性格发生一系列的逆反突变,感觉孤独,盲目排外,强烈的自尊背后隐藏着强烈的自卑意识。

3、病态性社会问题。这类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有悖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那些畸形的、丑恶的社会现象,色情泛滥、吸毒贩毒、利他性行为衰减、赌博,将社会问题的成因与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的行为失衡直接联系在一起,而偏差行为的出现则是个人或群体在无法通过社会所能接受的规范性途径实现其理想目标的情况下所做出的一种越轨性选择,它有悖于社会现行准则,被看作是“大逆不道”,给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这些问题围绕着青少年学习过程不可避免形成极大的反差,导致青少年在价值取向过程中走向迷失。

4、心理性社会问题。这是由于社会急剧转型引起的心理负荷加重和心理震荡,或者由于个人遭受挫折、创伤、身心疾患无法调适而引发的社会问题。这类心理性疾病本来并不为人们所关注,但因为其人数众多且涉及更多的人群和家庭而被归之于社会问题。表现为社会焦虑现象弥漫、精神病患者增多、自杀率上升。多数独生子女从小就以自己为中心,不懂得关心同学,更不会和别人相处,往往比较任性,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行为。孩子从小不让他感受一些挫折,长大了恐怕遇到一点儿挫败感就会难以承受。独生子女是很好强的,他们又是不合群的,他们希望自己的竞争对手越少越好。在独生子女社会化这个问题上,我们的社会、家庭及学校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家庭是起直接和主要作用的因素。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本来就缺少伙伴,加上一些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常常给孩子增加许多 “ 学习” 内容,因此,儿童被有意或无意地剥夺了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致使独生子女缺乏社交意识,社交能力更是低下。他们有热情,思进取,张扬个性,但缺乏社会责任感。任性、脾气大、与人合作能力差,是大多数独生子女心理品质上的弱点,而与人合作能力的强弱,已成为当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飞速变化而发展的时代,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国社会开始步入了以知识为核心动力的新的社会形态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发展而引发的新的社会问题,运用社会创新理论去解决是卓有成效的,社会创新已经是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其核心是打破和更新社会要素的结构,创造和升级社会要素的功能,以实现社会的总体发展。

随着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和所有市场经济模式的国家一样,我国社会生活也就出现了与市场经济相伴生的各种风险与矛盾,出现了各种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和不可预测性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充满了各种风险、机遇、危机、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等,社会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许多“拐点”,都需要随时把握机遇,克服危机,化解风险,为此都需要新的方式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需要不断创造解决问题的新方式、新手段、新程序,以增强社会能力,迅速调节社会运行机制。社会发展不确定性的增加需要注重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解决“人对人”社会领域的问题比解决“人对物”物质生产领域的问题更为艰难,那时,政府和社会组织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去从事社会创新。因此,未来的社会将进入一个致力于源源不断和大规模社会创新的伟大时代。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加速发展时期,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我国的现代化必然走上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轨道,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知识化的“双重社会转型”。我们所面对的将是一个只有集成创新才能发展的时代,尤其将是一个不断依赖社会创新才能前进并获得新动力的时代。对此,社会学者必须有超前认识,敏感地捕捉社会变迁的新形式、新动能并加以研究,做出自己的理论贡献。

为此,我们必须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其他诸多方面的创新教育。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与我们不断进行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分不开的。面对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了当前青少年价值取向多元化,理想信念淡漠等问题,少数青少年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知之甚少,对社会上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能从整体上认知把握,而是片面理解、错误理解,发生了信仰危机,人生观、价值观向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倾斜。一些青少年思想认识错位,主要表现在:片面追求自我价值;认为经济建设就是挣钱第一;把及时行乐奉为人生信条,摆阔气,高消费,不求上进,对社会缺乏应有的热情和责任感。

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是不会自发形成的,必须靠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引导。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强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针对当前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课教育,加强对青少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并把蔡元培所提倡的重视服务意识的为人民服务思想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通过加强理论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工作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打下坚实的科学理论的基础,确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从而增强青少年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

一、必须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信教育、勤俭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作为当前加强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由于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现象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

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这些问题必然会反映到青少年道德状况中来,有的还非常突出。我们要高度重视青少年道德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信教育、勤俭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作为当前加强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崇高美德,是动员和鼓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正是在这面旗帜的感召下,千百年来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才不断增强,虽历尽沧桑、饱受苦难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青少年是祖国的栋梁和后备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势在必行。针对当前独身子女增多的特点,要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集体主义教育,把集体主义精神融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坚决抵制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侵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逐步步入到新的转型期,由此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如铺张浪费、追逐享乐、奢侈腐化等现象比较突出。而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综合国力还不强,在前进的道路上面临不少困难和新的问题,而且还面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赶上发达国家水平,必须艰苦奋斗几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因此必须大力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还要在青少年中进行诚信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基本道德素质。使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美化环境,团结友爱、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等。

二、必须把重在实施、自我教育和美育感化作为当前加强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重在实施是蔡元培道德修养方法的立足点,他反对在德育过程中一成不变地照着前人的路去走,而是主张从实际出发,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异,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他还主张通过“修己”、“自省”、“自制”等途径进行自我教育。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德育要想收到实效,必须克服教条主义,重视青少年的个别差异,密切联系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在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针对青少年的不同成长阶段,循序渐进,统筹规划;针对不同的青少年群体,分类指导,各有侧重,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工作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帮助青少年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德。使青少年在不同场合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中充分体验:在家庭,如何遵守家庭道德,成为一名好子女,培养他们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的情感;在学校,如何遵守学校道德规范,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勤奋学习、尊敬师长的品质;在工作岗位上,如何遵守职业道德,成为一名优秀工作者,培养他们热爱工作、爱岗敬业的品质;在社会,如何遵守社会公德,成为一名优秀青少年,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齐心协力,共同教育和引导。家长应该与自己的孩子多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他们,用积极向上的实际行动影响他们,用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锻炼他们,从小培养青少年艰苦朴素、热爱学习、乐于助人的高贵品质;学校应采取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教育方式,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知,使道德教育潜移默化,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充分利用中国历史上著名爱国者、民族英雄、杰出人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进行道德教育;社会应广泛开展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活动,吸引青少年普遍参与,把共青团作为道德实践的有效载体,引导青少年践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得道德规范,勇开良好风气之先,弘扬时代正气,充分发挥他们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要进一步深化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希望工程、青年文明社区等活动,不

断拓宽这些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面,努力把各行各业,社会各界的青少年吸引到这些活动中来,使他们普遍受到公民道德教育的熏陶。同时,以重大节假日、纪念日为契机,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以激励广大青少年积极向上,使他们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并广泛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通过公民意识教育、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和18岁成人宣誓仪式,增强青少年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使重礼节、讲礼貌融入到青少年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之中。从而把基本的做人做事的道理转化为青少年的内在品德,使道德教育在青少年具体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完成。

自我教育是蔡元培实现德育培育目标的重要方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对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因此,这一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邓小平也十分重视自我批评特别是反思的教育作用。他说:“能进行反思就是一个最大的教育,比读什么书都重要。”在青少年道德教育过程中,灌输的确是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传统的道德教育往往凭借“我讲你听”“我说你服”单方面地生硬灌输的方法,这种靠枯燥的说教来“包打天下”的做法,违背了自主学习论等教育理论,取得的效果也是甚微的。道德教育不完全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它有其自身的特点。道德要靠教化,但最终要内化。要内化,就必须把教育和实践相结合,把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相结合,把他省与自省相结合。譬如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引起青少年感情上的共鸣,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等等,目的在于激发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比较、认识、控制、调节等进行自我教育,变“他律”为“自律”,最终实现德育的根本目标。

网瘾少年背后的家庭教育问题 篇6

王舵回忆,还在自己读小学时,父母因忙于生计,很少与他沟通。有一次晚上他做作业到很晚,父亲拿过作业本看后发现有错误,当即用竹条抽过来,导致他三天不敢在教室里坐椅子,“被打多了后,我变得敏感,易反抗。”

江普分析,父母离婚时,王舵刚好14岁。那正是青少年的叛逆期,在最需要人引导的时候反而没有家人管束,与父母缺少交流,因此在青春期留下很大的创伤。“从我们接触的800名案例来看,每一个网络上瘾的青少年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和问题家庭教育。”江普认为,造成网瘾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家庭教育是核心,作为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心理教育。

现实中找到成就感来戒网瘾

王舵在网吧通宵玩游戏,但白天还要回美发店上班,并且还曾尝试过自立门户,筹钱开店。江普认为,这说明王舵的社会功能尚未完全丧失,但成年后他还沉迷于网络,说明他自控能力缺失。家庭的变故对王舵的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变得自我,逆反心理强。选择网络,一方面是他在寻求精神上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叛逆的行为希望得到家人的关注与关爱。

江普介绍,父亲的教育代表着规则、权威和意志力。6岁之前是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父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王舵从小在家庭教育上对其自控的训练是缺失的`。江普认为,王舵在心中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很大,所以才会陷入网络去追求理想。要让王舵摆脱网瘾,就要培养其能力,让他在现实中找到成就感。戒除网瘾不是不上网,而是要帮助青少年对自己有新的认识,增强其面对挫折处理事情的能力等。

家长应学会打开孩子心结

王舵自己认为,网游本身的吸引力并非导致其悲剧的主要原因,“孩子并非是第一天就去网吧的,而是因为有了机会才去接触。”“网络是青少年的精神避难所。”江普认为,对青少年来说,网游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为在网游中,他们能呼风唤雨形成强大的自己,获得现实中无法获得的成就感。“当一个孩子沉迷网络,家长不应该首先去指责网络,而应该先去反省自己的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江普分析说。

问题少年初探 篇7

一、原因剖析

要解决问题, 首先必须找到原因, 犹如医生治病一样, 必须先诊断病人的病因, 才能对症下药。人的个性品质是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问题少年绝大多数属于社会早熟。他们渴望成为大人, 并往往感到自己已经成人, 然而事实上少年的社会地位与儿童期相比并根本的改变, 他在成人世界还处于独立的、依赖的地位, 我们在教育青少年时, 应该寻根溯源, 而不是怒气冲天, 怨声载道。现笔者针对以上问题, 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剖析原因。

首先, 家庭教育的失策, 是导致问题少年产生的首要原因。家庭教育的失策主要表现为: (1) 教育目标失策。当他成绩屡降不止时。家长却仍以原定的高标准来要求他, 期望值超出了他自身的现实情况及主观愿望, 导致了他厌学情绪高涨, 并逐渐发展到悲观厌世, 不思进取, 听之任之。 (2) 教育方法失策。这主要体现在父母在教育方法上存在分歧。父亲主张采取极其严格的管理措施来加强对他的教育、管理, 并付诸实施;母亲则主张采取宽松、民主的管理措施来感化他, 实施时断时续, 并就此问题多次与其父发生争执。最后, 方法的分歧体现在教育行为中, 使孩子无所适从, 不知听谁的好。教育方法占主导地位的父亲采用严格管理方法在教育实践中过于武断、苛刻, 表现为对孩子偶犯的错误、偶现的缺点视为必然因素。为了使孩子改正错误、缺点, 他经常用极其严厉的语气批评孩子, 并辅之以棍棒、拳头。惩罚手段过于残酷, 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导致他对父亲产生了恐惧, 整天胆颤心惊的他难以潜心于学业。此外, 在教育过程中, 父亲视其为一部“永动机”, 运转不止。学习严格按作息时间表进行, 甚至经常拖延时间, 占用他的休息时间, 致使他认为父亲骗人, 说话不算话。

其次, 社会教育的失效, 是导致问题少年产生的间接原因。社会教育的失效主要表现为社会道德教育的失效, 原因在于社会相关部门未对各种娱乐场所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些场所潜移默化地对青少年进行了不良的引导, 诱发了问题少年的产生。此外, 社会相关部门未对青少年盗窃、斗殴等违法犯罪团伙进行有力的打击, 使其在社会中为非作歹, 引诱青少年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使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误入歧途, 贻误终生。他就是在同学的教唆下到书店偷书, 逐渐误入歧途的。

第三, 学校教育的失当, 是导致问题少年产生的直接原因。学校教育的失当, 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感情用事, 遇到问题时, 处理方法欠妥。当他首次在别人的教唆下到书店偷书后, 教师这样批评他:“象你这样的学生, 尽管成绩好, 有什么用?道德败坏, 将来肯定会被送入公安局、派出所、工读学校。”这对幼小心灵的打击是沉重的。十来岁的少年, 不太懂事, 只注重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有时是迫于外界的压力所致。教师对此应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 并努力寻求挽救的方法, 而不是把责任推给家长, 责怪学生, 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予以处理, 随后便置之不理, 束之高搁, 结果贻误了教育他, 使他悔过自新的时机, 把一个原本品学兼优的学生推向了无底的深渊。

第四, 个人学业的失败, 是问题少年产生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他从小犹如笼中之鸟, 学习在父亲的监控下进行,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锻炼。当来自于外部的学习动力在失控的条件下, 个人内部的学习动力却尚未形成, 学习目的不明确的他, 便易受外在因素的干扰, 很难潜心于自己的学业。这样必然导致成绩滑坡, 愈学愈不想学。在应试教育驱使下的家庭、学校最关心的是成绩、考试分数。成绩下降的他必然会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的责难。在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 他既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来排除内心的忧郁、烦恼与压抑, 又不知如何去通过自己的努力来重新提高自己的成绩, 赢得家长、教师的信任, 从而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激发上进心, 而是自暴自弃, “破罐子破摔”。家长的责备、教师的批评反而使无法承受责难的他通过各种方式与家庭、学校抗衡, 结果形成恶性循环, 成绩一降再降, 最终导致学业的失败, 从而诱发各种问题的产生。

二、教育对策

问题少年的形成是由于教育失误造成的。挽救问题少年, 必须由家长、教师和整个社会共同努力。

首先, 应提高他们所属群体的水平, 例如, 让他们参加一些有益的学校团体, 或参加少年宫的一些活动;还可以让他们和班上成绩优秀、品行端正的学生结为“对子”。教师对班上的非正式团体, 不要煞费苦心地在排座位时硬拆开, 这样不但拆不散, 反而造成师生间更大的矛盾。正确的态度应是:调整这些群体间的关系, 通过活动或完成集体委托的任务, 把各个小团体的价值目标逐步与班集体的价值目标统一起来。比如让某个小圈子负责班里的图书角、小银行、卫生监督岗等。通过为集体做好事、参加小组竞赛等活动, 创造交往的机会, 使每个少年的行为不但以小团体为参照, 而且以整个班集体的荣誉和利益为参照。

其次, 改变问题少年在群体中的地位。这实际上就是要改变他们的自我评价和别人对他们的评价, 改变他们在群体中的不良的自我感觉。教师应该帮助问题少年作出努力, 吸收他们参加探索性的工作, 安排他们担当某次公益活动的“先遣者”等等, 使他们在集体中居于重要的地位, 争取获得其他集体成员的好评。这种评价的反馈作用, 能使他们改变对别人的评价和对自己的评价。

再次, 保护问题少年的自尊心。对这一点, 家长和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家长不应当着许多客人的面, 大声责骂自己的孩子如何不好。教师也应避免在公共场合下点名批评他们。因为他们的自尊心特别脆弱, 受到表扬时很兴奋, 也下决心改正缺点, 但由于坏习气较深, 意志薄弱, 一遇挫折, 又自卑、自暴自弃和丧失信心, 他们内心十分矛盾痛在, 情绪很不稳定。实际上, 并非第个问题少年都是自甘落后的。家长和教师最好应在他们有一点良好的表现后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教师最好在全班公开表扬, 这样更有助于改变整个集体对他们的态度, 也有助于消除他们对集体的敌对情绪。

青少年法制教育问题初探 篇8

“少年科学新闻社”科学教育模式教育是实现人的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现代社会的发展,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现代化,游离于科学技术就不能成为现代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科学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科学素质已成为21世纪合格公民的必备素质。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的重任,面向每个青少年实施基于探究的科学教育,可以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和自然的热爱,变革他们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能成长为团队中的创新者,能用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态度对待生活,并能做出明智的决策。科学教育是培养未来公民——青少年具有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其他心理品质的特定教育活动,同时也是使他们参与社会科学决策的一个学习过程。

要在实践中引导、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就要找寻一个较好的切入点,搭建科学的教育平台,以促进学生们的成长。在实际的科学教育工作过程中,作为普通的科普老师,更多的是要考虑探索一种能够具有实操性、可持续性的对学生实现科学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而这种途径和方法又能被多数奔波在学校和课外各种学科辅导班之间的青少年发自本心地接受。也就是说,一种能够有创新的途径和方式,即要考虑到和他们的校内学科知识相结合、不增负,又能实现科学教育,使科学教育达到“多赢”的效果。

于是,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摸索出了“少年科学新闻社”这种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的模式(文中简称为“少科社”)。

一、“少科社”科学教育模式的概况

成立“少年科学新闻社”,是从知识建构等角度考虑,让学生循序渐进:接触科学、了解科学、理解科學、报道科学。从而形成对科学的初步认识并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发展科技特长、参与相关项目竞赛,培养文学、科学综合素质。活动过程中充分利用互动的中英双语活动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总结。“少科社”成为了目前全市唯一一家组织青少年中英双语学习与科学、科技相关的新闻报道写作的社团组织,将科技、文学、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以探究式学习、开放式学习、科技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开展。采取专家讲座、活动训练、外出参观采访等方式学习新闻影像摄录制作技术、科学新闻采编知识等内容,定期组织学生们开展科学新闻报道的展示、交流、评比活动。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爱好特长搭建平台,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少科社”科学教育模式的运行

1.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少科社”在活动的过程中,以探究式学习融合CLD(建构主义理论)为主要方式,在活动训练教学中,创设出角色扮演的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分辨、辨析、整理他们自己主观认定地相关科学新闻知识,让学生通过电脑,对自己所认定的知识进行初步验证,再通过老师的点评、要素的指正,对他们的知识进行科学化、规范化,使科学新闻写作、采编知识,新闻影像摄录制作技术等内容,通过活动训练的快乐氛围,使学生快乐体验、快乐汲取。

2.开放式学习。开放式学习:与以学校、课本、课堂为主要学习平台的封闭式学习相对应,指以任务为指向,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与社会互动等形式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新型学习方式。

“少科社”的活动中,融合着开放式学习。这种开放式一方面体现在学生们的模拟采访、采访情景的自我创建等方面,另一方面体现在家长参与科学新闻报道等环节中,通过多种互动形式,考验着学生们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自我为主体获得的知识,提高着他们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整理自己已有知识的效率。

3.科技社会实践活动。“少科社”运行的另一方式是科技社会实践活动,它是探究式学习、开放式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联动部分。它是基于“少科社”学生们对自己掌握的科技、文学、科学新闻知识的运用,基于实践的一种学习,是着重于学生通过活动,积累经验的一种变结论性接受性学习为过程性体验性学习。通过活动中,不断总结自己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探究的方法和要领,在活动的实践中实现学生对活动过程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活动的乐趣,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实践,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鼓励学生运用知识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同时也激励他们追求主动获得知识的心理,让他们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同时引导着学生通过社会互动形式,获取、巩固知识、解决问题、处理随机问题的能力。

4.中英双语方式。“少科社”在整个的活动过程中,采用了中英双语的方式。这个方式的采用,一方面,主要是考虑社会发展的国际化,呈现出对有较强国际通用语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考虑想尽量与校内学科知识有切入点,使学生能够通过校外的学习,巩固校内知识同时拓展校内知识面,以实现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三、“少科社”科学教育模式的评价

评价是科学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少科社”科学教育模式的评价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另一方面是学生。

1.教师评价:主要是对教师的活动训练内容和教师活动训练能力进行评价。作为活动训练教学的实际载体,其优劣的标准主要是科学性、有效性与兴趣性。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可通过一般能力(语言表达、课件、演示操作、教学组织),调控能力(情意沟通、思维激活、活动控制),与应变能力(反应灵活、处理恰当)等方面考察。考察的具体形式是学生对老师的评价问卷、学生的互相访谈。

2.学生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和学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

对学生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评价: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都以学生的自我陈述信息为主,前者用文字表述,后者则用语言表述。题目分为选择问答型和开放型两种。选择型问题有利于结果统计,开放型问题有利于评价对象的充分表述。它们的基本操作过程是:确定评价目标和对象→拟定题目(制定问卷)→访谈(问卷实测)→整理记录(回收问卷)→分析和解释结果→完成评价报告。

对学生科学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少科社”常用的是测验法。主要是目标参照测验与常模参照测验。目标参照测验为绝对评价提供学生达到预定目标的程度,常模参照测验为相对评价提供每个学生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因此,“少科社”在活动过程的不同时期分别根据活动进度情况、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学情情况取样、进行试题设计,试题设计分封闭式试题与开放式试题,整个测验的过程由学生自己组织,教师以学生的助教身份参与。

从科学新闻角度切入,融合了探究式学习、开放式学习和科技社会实践的这种中英双语青少年科学教育模式,只是众多科学教育工作者在科学教育的道路上不断进行实践与探索的大海海水中的一小滴水珠,在今后的科学教育的道路上,还有待不断地完善、不断地突破运行过程各个不同阶段的“瓶颈”。希望“少年科学新闻社”能够走的远,能够真正地给青少年科学教育带来“多赢”。

参考文献:

[1]韦钰.十年“做中学”为了说明什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

上一篇:团总支学生会面试笔试题目下一篇:高中生优秀作文美的瞬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