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成长教育(共8篇)
劳动教育是人生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劳动教育是通过家务劳动树立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有责任感的社会人的过程。家庭劳动教育关系到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意志和品质,对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其聪明才智及动手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一、劳动教育对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劳动创造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劳动作为人类生存于世界的一种活动,是每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劳动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家庭劳动教育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从小树立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将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实践证明,从小做家务、热爱劳动的孩子能吃苦,有才干,对生活充满自信,人际交往能力强于不爱劳动的孩子。美国心理学家威兰特对波士顿地区490名孩子进行了20年的跟踪研究表明,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比例为1:15,犯罪比例为1:10,爱干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要比不爱干家务的孩子高出20%左右。从小培养劳动习惯,有利于孩子德、智、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
2、家庭劳动教育能够培养身心两健的人。家庭劳动教育是孩子 参加家务劳动的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家务劳动可以锻炼孩子身体健康成长,医学科学的研究证明,劳动是多种生理器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有利于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促进肌肉、骨骼的发育,促进孩子的左右脑发育,对智力发展十分有益。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学家卢梭认为,培养身心两健的人,必须在体力劳动中才能完成。在卢梭看来,劳动既可锻炼儿童身体,也可以锻炼儿童头脑在“养成锻炼身体和手工劳动的习惯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还养成了他反复思考的性情”。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主张培养儿童手脑双全、自立、立人的教育思想,培养“康健的体力,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团体自治的精神”。
3、家庭劳动教育有利于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独立自主、坚毅和自信是一切有成就者必备的意志品质,这样的意志品质只有经过长期劳动磨练才能获得。一般来说,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体验成功的过程,它有助于历炼意志品质。孩子在做家务劳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每一次困难和挫折都是对孩子意志、能力的磨炼,每一次磨练都会让孩子增长克服困难的勇气、抑制自身的惰性,在做家务劳动中孩子体验到了劳动带来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的不断积累,就会形成独立自主、坚毅和自信的心理品质。路是人走出来的,事是人做出来的,意志品质是锻炼出来的。教育不但要发展孩子的智力,还应燃起孩子对劳动的渴望,在劳动中锻炼意志品质。
4、家庭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责任感是一种态度,是道德评价最基本的价值尺度,人的社会化不仅要求人们学会社会生 活的基本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家务劳动对孩子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务劳动能让孩子们在劳动中体验精神上的愉悦,学会关心他人,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更为重要。孩子从小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就能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意识到自己作为家庭成员应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并且逐渐养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树立起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一个有责任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很认真、很负责,一旦遇到困难,他就会凭借负责任的态度发挥自己最大潜能战胜困难。相反,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甚至不顾社会基本道德准则,作出唯利是图的事。因此,责任心是做人的重要基础,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孩子长大后才能承担起家庭和事业的重任,成为对社会有益的。
二、当前家庭劳动教育缺失带来的后果。
新中国建立以来,劳动教育一直是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但近儿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社会、学校和家庭忽视劳动教育的现象十分普遍。有关青少年劳动观念、劳动能力的调查显示,由于家庭劳动教育缺失,当代青少年劳动观念淡薄,除了追求学习成绩外,不善于料理自己生活,生活自理能力比较欠缺,人际沟通能力较差。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缺失带来的社会问题,已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
据上海某大学近几年对录取的新生调查,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蚊帐,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某县妇联 对本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学生家务劳动调查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会煮饭的占84%,不会或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汽炉的占67%。据北京市家教学会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该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家长给洗手绢的占66%,家长给穿衣服的占59%。最典型的事例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研究生魏永康。他2岁掌握1000个汉字,8岁上中学,13岁考进大学,父母唯一的心愿就是让儿子好好学习,母亲把儿子所有生活上的事情都包了下来,他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伙伴,没有人际交往。魏永康17岁那年考取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的研究生后,一人从湖南来到北京读书,但是生活自理的低能,严重的依赖性,让他无法独立生活,于是只得肄业回家。
从家庭教育视角看,一些家长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教观念影响下,认为家务劳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不做家务最多变成懒虫,而分数上不去则不能成龙”。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做家务是没正事,据有关调查:有65.9%的家长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做家务,有60%的家长不支持孩子参加公益劳动。正是由于家庭忽视了劳动教育,致使孩子缺少参加劳动的机会,依赖性强、自立能力差,影响健全人格的发展。
1、一些孩子不珍爱劳动成果,感情扭曲。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人民大众的辛勤劳动,我们理应对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抱着一种感恩的情感,去尊重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但是由于劳动教育缺失,一些孩子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没有经历过劳动体验,不懂得劳动的苦累,他们甚至在感情上蔑视劳动人民,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某中学校的儿名学生下课后在走廊里边走边嗑瓜子,当清洁工上前劝阻时,一名学生理直气壮地说:“你不就是扫地的嘛,我们不扔点垃圾,你没活干,不就下岗了吗?”。校园里糟蹋粮食的现象司空见惯,一些学生毫不吝惜地把米饭、馒头、肉、菜倒进了泔水桶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千百年来珍爱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诲,已在孩子们的心中淡去。
2、一些孩子缺少爱心,人格不健全。劳动是付出汗水,与人合作的过程,热爱劳动的人才会有奉献精神,马克思曾指出:“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消毒剂”。现在有些孩子表现出自私、缺少爱心,不懂得谦让,怕苦怕累、厌恶劳动、贪图享乐的不良倾向,常常向父母提出种种物资上的要求,伸手要零花钱,却不愿劳动。对长春市5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有七成学生打饭时不给老师让先,有的学生表示:“自己还饿着呢,顾不得别人”。
据我们对一些中小学生的调查,许多孩子生活上依赖父母,花钱大手大脚,但却不懂得关心父母,有20%多的孩子从没照顾过生病的父母,大多数孩子对家里的日常事务、经济状况、父母的身体状况都不曾关心过。不少孩子缺乏家庭责任感,一位家长对我们说:“我有病倒在床上,让孩子倒杯水,孩子都觉得厌烦。家里什么事都不管不问。”缺乏家庭责任感是现在许多孩子的共性,这是人格不健全的一种表现。
3、一些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经不起挫折。学会生活自理能力是人的社会化最基本的内容,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然而,现在大多数孩子不爱做家务,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目前,中国城镇的青少年大多具有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生活基本技能掌握比较少。在“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及教育”的调查研究中,有20.4%的孩子明确表示“缺少生活自理能力”;有18.3%的孩子认为自己“做事依赖别人”;28%的孩子“很少帮助父母干活”。
笔者对长春市某高校一个班25名学生的调查,有24名同学不会缝补衣服,不会钉扣子。由于青少年缺少劳动教育,经不起劳动的苦累,心理上承受不起挫折磨难,一遇挫折往往采取极端行为,或离家出走,或选择终结生命而自杀。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有24.39%的孩子曾有过自杀意念,1.71%的孩子有过自杀行为。
从以上反映出的问题可以看到,青少年劳动观念日趋淡薄,生活自理能力差,己成为“长不大的一代”,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感忧虑,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忽视劳动教育的结果。
对开展家庭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
劳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使他们在家庭劳动的潜移默化中增长才智,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针对当前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现状,笔者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1、更新家长观念,走出劳动教育误区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施教者,开展劳动教育关键是家长要走出认识 上的识区,树立家教新理念。家长对劳动教育主要存在“三怕”的思想误区:一怕家务劳动会影响孩子学习:二怕孩子不会做家务,反倒添乱;三怕孩子吃苦受累。解决家长认识上的误区,首先要打破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观,不要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唯一的标准。其次要树立以孩子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观,重视家庭劳动教育,把孩子培养成有知识,有道德,有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第三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劳动教育,从小培养孩予独立的生活能力。
在欧美一些国家,中学生打工是普遍现象,而且都得到家长支持。一位英国人说:“孩子打工挣钱,家长都不反对,甚至还鼓励,一则可节约一些开支,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孩子知道钱必须用劳动去换取”。在美国即使富有的家庭也让孩子分担家里的活计或外出打杂,替人推割草机、帮人扫落叶、铲雪等;在德国法律规定孩子到14岁就有承担家务劳动的义务。我们的家长要相信孩子劳动的能力,放手让孩子做事,要鼓励他们参加劳动实践。
2、放手让孩子做事,从小培养劳动行为习惯
为孩子创设劳动实践机会与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让孩子从小体验劳动的快乐和劳动的意义,在艰苦的劳动中磨炼意志品质和吃苦精神,将使他们终身受用。马克思认为:“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每个儿童从九岁起都应当参加生产劳动,不仅用脑劳动,而且用双手劳动。”开展家庭劳动教育,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与活动能力,放手让孩子做事,为孩子创造劳动的机会:一是从娃娃抓起,进行劳动启 蒙教育。父母应有意识地让三四岁的幼儿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从小树立劳动意识,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如,父母做家务时,可以让孩子拿块抹布擦擦桌椅或倒垃圾等。二是孩子稍长大点后,要进行自我服务的劳动教育,树立“自己的事自己来做,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劳动观念。克服依赖父母的惰性,让他们学会自我料理生活,洗自己的手帕、袜子、衣服等,学会打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精神。三是通过劳动进行家庭责任教育。要让孩子经常帮父母打扫环境卫生,收拾屋子、清洗厕所,为家人做饭做菜,利用寒暑假外出打工,磨炼吃苦精神,学会社会生存技能,通过家务劳动让孩子懂得为父母分担家务是一种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要放手让孩子做事,不要怕孩子不会做事,也不要求全责备。孩子做任何家务劳动,无论结果怎样,家长都应给予认可和赞许,鼓励并帮助他们把事情做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劳动氛围。千万不要因孩子不会做事而指责他们或包办替代,这样就会扼杀孩子爱劳动的热情。
3、创建劳动教育大环境,让孩子有更多参与劳动的机会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必然性
(一) 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实施情感教育的必然性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心理波动较大, 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过渡时期, 身心发展正经历着剧烈的变化, 导致身心发展不协调, 自身充满矛盾。初中生的心理独立性和依赖性共存、冲动性和自制性相互矛盾, 导致初中生经常感到压抑和彷徨, 情绪不稳定的状况也比小学时期增多。这些都需要及时的情感教育, 教师应在情感上多多理解和支持学生, 尊重学生的思想, 对学生耐心热心, 循循善诱, 使学生顺利度过这段“心理断乳期”。
情感教育也符合初中生的情感发育的特点。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生理发育快, 情绪情感也随之不断变化。随着情感深度的增强, 初中生特有的精神面貌也随之显现出来。相较于小学生, 初中生更加看重感情, 加上其情绪状态经常处于易兴奋状态中, 易冲动且外显, 并且带有很大的两极性。初中生的道德感也迅速发展, 集体感和友谊感在此时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期;理智感增强, 对学科兴趣开始分化, 爱好广泛, 求知欲强;重视自己的形象, 关注他人外表, 对心灵美理解不深刻。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阶段, 必须通过必要的情感教育,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 情感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我国思想品德课程具有明显的人文性特征, 注重在培养学生时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授优秀文化, 并且要求对学生的成长需要给予帮助, 在学生学习特点和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 使学生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情感和态度目标、技能和方法怒表、知识目标, 新课标对课程目标的设定中, 情感态度目标是第一位目标, 可以看出新课标改革对情感教育的重视。因此, 情感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新课标改革的必然要求。
(三) 情感教育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必然要求
课堂教学过程也是一种人际交往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关系融洽, 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知识的传授, 也能够在传递的过程中, 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受到教学相长的乐趣, 充满幸福感和满足感。当学生在学习中充满情感, 必然具有旺盛的求知欲, 乐于与教师的互动, 又会使教师心情愉悦, 讲课生动。当学生获得教师的赞许和鼓励时, 必然会增强对学科的兴趣, 有助于学生积极乐观性格的培养。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既有助于学生知识和情感的双向发展, 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对本职业的幸福感, 最后达到最高的情感境界———为了人的幸福。因此, 情感教育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必然要求。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内容
(一) 激发学生尊重生命的热情
通过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人类生命的独特性”的学习, 学生理解到生命来之不易, 要尊重、欣赏、珍爱、敬畏生命, 也让学生对“我从哪里来”这个困扰学生许久的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 更让学生知道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 更属于每一个爱他的人。要尊重生命, 发挥生命的价值, 关注自己的尊严并且尊重他人的尊严。理解母亲的伟大, 爱自己的母亲, 尊重所有的女性, 使学生在面临困境时珍惜生命, 永远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二) 引导学生珍视友谊的真情
日常交往是初中生的基本需要,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发展的。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发展和情感发展都与日常的人际交往关系密切, 学生在正常的人际交往养成宽容尊重以及合作互助的美好品性。思想品德中的情感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和对待友情,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友情, 教会学生善待他人, 珍惜友情。另外,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第二性特征也开始出现, 学生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心, 与异性交往中难免出现困惑和烦恼。因此, 思想品德课设置了“相逢在花季”这一课时, 教会学生怎样与异性交往, 解决学生青春期的烦恼, 教会学生正确面对异性之间的好感, 把握异性交往的“度”, 在情感教育帮助下, 顺利度过青春期。
(三) 启迪学习感恩父母的亲情
珍视亲情是人类社会的共性, 也是我国优秀的传统。亲情自身含有丰富的内涵, 最本质的是父母无私地爱着子女。情感教育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正被父母爱着, 认知、理解和铭记这种爱, 并且懂得真诚的付出。思想品德课针对亲情有一个单元为“亲近师长”, 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 并且懂得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 既有助于改善亲子关系, 也能够培养学生美好情感。
(四)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情
思想品德课中的“爱我中华”、“复兴中华”和“情系祖国”都是对学生热爱祖国的教育。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情感, 不仅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也是重要的思想品质。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 充分渲染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教材是一种人化了的存在, 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写时以人的实践活动为载体, 在编写过程中也会流露出情感, 这就导致教材自身也蕴含着情感。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关注教材情感,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使教学中认知教学与情感教学相结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情感内容熏陶学生, 或者设计一定教学情境, 启迪陶冶学生, 利用教材中的小故事、短文和诗歌等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 细心呵护学生的言行, 满足学生情感的需求
学生渴望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 同时也希望教师给予关心和爱护, 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来说, 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是他们学习的动机。许多初中生努力学习是希望能够获得教师的关注和认可。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利用各种言行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归属感, 要重视和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经常关心和关注学生, 并且在学生表现良好时及时给予赞许的评价。
(三)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唤醒学生情感体验的热情
清华大学—伯克利心理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陈绍建认为,一个人在某类知识获得和能力形成过程中往往离不开身、心、脑的协同训练。由于右脑功能是左脑功能的100万倍,所以现在很多人关注右脑开发,而目前每个人的大脑只开发了4%左右,还有95%以上的空间没有被开发,特别是右脑的很多潜能根本没有被唤醒,处于沉睡状态,需要体验来唤醒、激活这些大脑潜能。
“我们闭上眼睛能迅速想起来的事情往往都是那些带有某种情感、情绪的场景。为什么这些场景令人印象深刻且一辈子难忘?原因就在于它有身、心、脑的参与,有我们的身体体验和内心体验。”在日前举行的2015第三届青少年情智教育峰会上,心目教育创始人陶子欧介绍,这些在实践、行为、场景中的体验首先能刺激大脑神经元,留下图像和场景,然后进入右脑记忆。其次是影响身体,在做一件具体事情时,是什么样的身体行为参与此事,这些感受、肢体语言都将进入潜意识。再次,体验会渗透心灵、触动情感,当时是恐惧、紧张,还是高兴,所有情感都会向大脑植入一个情绪密码。最终,每种体验会从身、心、脑三个方面深入到我们整个人体当中,留下深刻印记。
“我们在全世界很多国家开展各种各样的体验教育研究时发现,中国孩子和许多其他国家的孩子相比,有一些特异性。比如,野外生存等体验课,如果在教室上,中国孩子能把野外生存演得非常好。但如果搬到野外,其他国家的孩子大多是一个人背着包,说走就走;而中国孩子普遍是成群结队地去,而且家长要求组织方提供视频看孩子在干什么、吃什么、穿什么和住在哪儿。”彼得·乔恒生说。
“体验教育的缺席,使中国孩子的许多学习探索只停留在书本上,难以学以致用。”陶子欧介绍,在德国的一些中小学,学校都设有木工坊,在那里,孩子们可以用各种工具制作自己想做的各种木件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将课堂知识通过学生体验的方式教给学生。
与德国中小学将教育和体验完美融合的做法相似,挪威教育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体验教育项目。这个项目就是把孩子带到-25℃的冰天雪地住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陪伴他们生活的是几只雪橇狗,孩子们得自己做饭、想办法御寒、想办法找吃的。挪威教育界通过这种“真刀真枪”的体验教育,培养和引导孩子们适应不同环境的生存和生活能力。
事实上,体验与教育的融合是青少年快乐成长的“情绪密码”。在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有10年从医经历的中科院心理学博士韩海英,每当看到青少年甚至更小的孩子来医院看病时,她的心情都非常沉重:尤其在与病人一起回顾他们的童年时,她发现,之所以后来遭受心理疾病,基本都源于幼时畸形的家庭养育方式和家庭氛围。“所以当成年人有问题来做心理咨询时,帮助他们的难度很大,因为一个人从小长到大很多固有模式已经形成,只能微调。”
通过体验教育可以发现和捕捉到青少年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情绪变化密码,并借助体验教育获得情绪的释放,过滤掉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紧张情绪,使心情得以平复。“身、心、脑参与的各种体验活动,既是教育的内在规律,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秘密,它能缓解青少年成长中出现的许多情绪问题。”韩海英说。
日本在体验教育方面的探索对于中国有所启发。在日本,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体验教育活动,并在课程设置中占了很大比例,其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仪式性活动、文化活动、促进身心健康的安全体育活动、接近自然和文化来增强公众道德的旅行活动、集体住宿活动等。
家庭是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个体成长发展最先受到熏陶的环境,是个体成才的第一驿站。因此亲子关系、父母教育方式及家庭氛围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青少年期,对个体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及价值观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家庭教育环境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青少年是否健康成长。诸多研究一致表明,在所有影响青少年发展的家庭因素中, 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发展的影 响最大,也最直接。父母通过教育孩子的活动以及父母所营造的家庭教育环境影响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可以说父母是每个个体的启蒙教师和终身教师。
一、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是指家庭长者尤其是父母在与子女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及其对子女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景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亲子交往的实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和专制型三种。众多研究表明,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是其中最为有效但最费时费力的一种教育类型。父母对子女提出了合理的要求,对其行为做出了适当的限制,设立恰当的目标。同时,他们表现出对 子女成长的关注和爱,会耐心地倾听子女的观点,并鼓励子女参与家庭决策。在这种抚养方式下成长的青少年,社会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比较出色,他们能表现出更强的自信,较好的自控能力等等。与专制型、宽容型家庭相比,权威型家庭的青少年是成熟的、独立的,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专制型父母对子女的行为有较高的要求和标准,这些要求和标准甚至不近人情,子女没有丝毫的讨价还价的权力。但他们对子女的反应较少,缺乏热情,强调子女顺从,崇尚权威和传统等等。这种抚养方式使青少年表现出较多的焦虑、退缩及反抗等负面情绪和行为,青少的适应能力也较低。宽容型的父母或者年溺爱子女、或者忽视子女,对子女的纪律要求不一致。溺爱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但是却忘记了子女社会化的任务,他们很少对子女提出什么要求或施加任何控制。他们只把子女视为掌上明珠,在吃、穿、玩、用上一味迁就,一味满足,可是他们并无意识到这种娇生惯养性的溺爱在潜移默化中侵蚀着孩子的心理健康,使青少年渐渐地养成自私、任性、霸道的坏脾气,滋长着蛮横的恶习,而且也渐渐造就了孩子本人的脆弱和无能的人格。当孩子长大成人而面临 未来的生活挑战时,则会因从小养成事 事依赖父母的特性而无力承受任何心理上的挫折及其所肩负的社会责任。这种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表现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尤其差,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缺乏生活的信心和能力。这些孩子一旦离开家庭进入大学或走向社会后就会束手无策,无法与人交流合作,遇到挫折缺乏心 里准备和应付方法。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青少年自尊感与父母的情感温暖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 即父母对子女的情感和理解可以增强子女的自尊感。中学生自尊与父母的严厉惩罚、拒绝、否认和父亲的过度保护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即父母消极的教育方式,如严厉的惩罚、过分的拒绝和否认、过度的干涉和保护会使青少年的自尊心降低,从而导致自卑。
二、家庭氛围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的生机,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伟大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腐朽思想和西方各种思想文化交错起伏、纷至沓来,对广大青少年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党的十七大曾指出:“要全面贯彻的党的的指导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为广大青年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特别是树立远大理想,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在法制建设的今天,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我国的法律和挂架在某些政策上的不完善,钻空子,一些领导干部腐败蜕变,拜倒在金钱下,这些现象对广大青少年产生了极大消极影响,是我们产生了拜金主义、唯利是图、重利轻义、向钱看齐的腐朽思想。另外就是在现在互联网区域,由于进入门槛较低,监管难度较大,不可避免地成为各种不良信息、腐朽文化的传播渠道,我们青少年因为思想上幼稚、不成熟,经验少,分辨能力较差等原因,对这些落后腐朽的文化难以抵制。
由于受西方享乐主义的影响,有些青少年认为人生在世首先要及时享乐,认为生活不必、必要那么累,那么苦;还有些青少年相对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产生了“信仰危机”,因而变现出一种失落,迷惘状态。
青少年是人生的一个特定阶段,在这个阶段,随着我们生理和心里的逐步成熟,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逐步的形成,对事物的接受比较敏感,因此要特别对我们青少年进行正确的领导。
价钱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时当今社会的一项重要的紧迫的任务与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须动员全社会共同女里做好这项工作。学校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特别是开展思想道德经济、政治、文化及哲学课程的学习,对帮助我们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另外,家庭和社会额要和学校紧密结合,配合,为我们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做出正确引导。
Direction:There are certain qualities which we must possess if we are to succeed in life. Study the provided illustration carefully.Please include:
1) a detiled description of the illustration;
2) your understanding the image’s symbolic meaning;
3) you opinion regarding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ement
You should write about 160~200 words neatly on ANSWER SHEET 2.
In the above illustration we see a young man with the top of his head flipped, into which he is placing books. The man is carrying an oxygen tank with the word ‘courage’ written on it. He also carries a large adventure’s backpack. He is dressed in exercise clothes as he climbs over a mysterious, sandy landscape. He shirt has a ‘V’ on it .which symbolizes victory.
This illustration symbolizes the three key factors that are necessary to have if one wants to be a successful person. Placing books into one’s mind symbolizes 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which is the first necessary quality. The backpack and the clothing suggest that one must be physically fit and healthy if one wants to gain success. Of course ,there is also the tank which means that one should muster up courage . By combining these three ideas we can conclude the images symbolic meaning as ‘to be a successful person, one must have knowledge, strength and courage.’
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礼节文明规范,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是人类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模范,每时每刻都无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惯习。礼仪文化的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培养青少年的优良品德意识和规范行动行为,礼仪文化的训练则是第一要务。大到国家法律制度对文化建设的制定,小到学校、家庭礼仪文化的教育,无不显示着这一重要性所在。学界关于对青少年礼仪文化教育研究更是汗牛充栋。当今在我国,跆拳道运动越来越受到青少年的青睐,参与练习人数众多,已经是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过程不可多得的体育项目,也是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和文化教育重点项目之一。本文旨在探讨跆拳道礼仪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教育功能,以期达到快速推动跆拳道运动发展和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双丰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跆拳道“礼仪”文化对青少年精神品质、行为等方面影响的情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检索有关礼仪、跆拳道、跆拳道礼仪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其中专著6部,期刊类文献20余篇。
2.2.2 访谈法
对青少年跆拳道练习者及其家长、教练进行面对面的个案访谈,了解青少年跆拳道学习者练习跆拳道后,言行举止相关方面的变化。通过访谈为本研究提供大量第一手的资料。
3 礼仪的作用
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在我国,重德文化思想根深蒂固,其礼仪文化在不同的历史社会时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教育等等,这些礼仪文化的传承都对后世尚德精神教育具有不可磨的灭影响。礼仪文化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和道德修养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作为人际互动的基本要求。礼仪文化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语言”意识形态,是以外化和内化相结合为表现形式的“言语”,也是人们在“场域”活动中一种工具。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传统文化美德素以重“礼”;讲“礼”(理);懂“礼”和施礼甚“仪”等受到世界各民族人民爱戴,中华民族礼文化在不同的时期被世界不同民族视其为“仪”的楷模。在现代社会中讲文明,讲礼貌,是每一位公民必须具有的社会公德素养。在动态的现代文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交往的日趋频繁和多元化,作为社会活动交往润滑剂的礼仪也越加彰显重要。适度、恰当的礼仪行为不仅能给公众以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公众文化整合过程中更加“生态”和谐。孔子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礼仪不仅能体现出个人的内在学识和文化修养,更能体现出自身民族的文化内涵。良好的礼仪行为可以彰显不凡的气质风度,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升华道德情操意识,催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4 跆拳道中的礼仪文化特点
跆拳道运动过程中极其重视礼仪文化,主要是以敬礼的形式体现出来。师范要求练习者在参与训练中一定要严格遵守礼仪制度和礼仪行为方法。跆拳道中的鞠躬敬礼,是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友谊、谦虚和感谢,是一种内心思想的外在的表达方式。具体实践中跆拳道的敬礼要求如:身体面向对方,并步直立,两臂自然置于身体两侧,上体前倾15度,头部前倾45度,目视地面稍停后,还原成直立姿势,行礼完毕。每一个跆拳道练习者在进入训练馆之前都必须身穿白色的、整洁的跆拳道道服,按照要求系好道带,光脚或穿着道鞋后进入训练场地。“以礼始,以礼终”是跆拳道练习者精神的核心思想。进入道场时,首先要向国旗和教练行跆拳道的鞠躬礼,以此来表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师范的尊敬;见到队友时也应该行礼问好,以表示友好。训练课中应时刻保持道服的干净与整洁,需要整理服装时要先向教练行鞠躬礼和说明意图,整理过程中要背对国旗、师范及队友整理服装,整理完毕时转身面向教练行鞠躬礼,以表示抱歉,其目的是要求练习养成的干净整洁的习惯。训练中如果出现气势不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到位、没有全力以赴等情况,在示意后应立即行礼以表示抱歉,为了是让练习者在训练过程中可以注意力集中,刻苦训练,减少不必要的伤害,队友之间应相互帮助。在两个人配合的训练中,两个人应以相互敬礼为开始、相互敬礼为结束,必须认真负责的帮助队友做好每一个动作并及时的纠正错误,两个人在交换器械或任何训练用品时都需用双手接送,同时行鞠躬礼,这样可以培养队友间的团队精神和相互尊重的友好理念。在跆拳道比赛过程中,运动员首先要向教练敬礼,进入场地后向裁判及观众敬礼,在每局比赛的开始或结束时要求向对方敬礼,以表示尊重;在比赛中如果一方出现犯规行为,当裁判员对其作出判决时,运动员必须服从接受并向裁判员和自己的比赛对手行礼以表示歉意;在比赛结束时,应再次向对方鞠躬行礼,并向对方的教练敬礼、握手以此表示感谢和尊重,对裁判鞠躬敬礼表示辛苦的敬意等。跆拳道礼仪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不但可以矫正青少年的不良行为,而且可以有效提高改善生理功能及良好的精神面貌,促使青少年快乐健康成长。
5 跆拳道礼仪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
5.1 跆拳道礼仪文化的内在表现
跆拳道的礼仪文化不仅仅是从视觉上感知敬礼动作体现现出来,而且蕴含着深厚精神文化内涵。参与跆拳道训练过程中,培养青少年牢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美德,增强法制观念及磨练人的意志品质。练习跆拳道可内修精神、性情,外修技术、身体,同样可培养出常人难以达到的意志品质和忍让谦恭的美德情操,是培养21世纪优秀品格青少年的有效方法之一,让祖国的花朵从意识上树立民族凝聚力和激发爱国精神。跆拳道礼仪文化内涵精神可以使青少年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尊重。一个文明礼貌的人不是自然形成的,与他所接受的文化和教育密不可分,对青少年进行文明礼貌方面的系统引导与训练,对其文明礼貌素质的形成是大有益处的。通过学习跆拳道礼仪文化对青少年深层美德意识塑造有着独有的内在特质。
5.2 跆拳道礼仪精神扎根于青少年心中
跆拳道礼仪文化是在运动过程中产生而来的独特礼仪文化。跆拳道运动作为现代奥林匹克正式项目,业已广被世界各国的人们喜爱。跆拳道运动符号记载见证着三千多年的朝鲜半岛历史文化,是一项传统与现代文明整合、创新的现代体育搏击运动。自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朝鲜半岛重新崛起和发展,半个世纪以来通过几代跆拳道人的努力,现已经风靡全球,尤其青少年参与练习跆拳道的人数较多。就从韩国青少年练习跆拳道者而言,跆拳道作为他们学校教育民族传统体育必修课程,不但通过练习后一部分能做出极其高难的技术动作,而且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对“礼仪文化”视为重要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为培养和发展优秀跆拳道后备人才提供基础。“礼仪”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与社会活动中产生并逐渐积累起来的一种行为规范,将礼仪教育渗透到跆拳道学习中,不仅有利于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意识,增强强组织纪律理念;还有助于青少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跆拳道运动像台风一样迅速的吹向祖国大地并被众多青少年实践着,跆拳道礼仪文化也随之深深吹进了青少年跆拳道练习者的意识中,促进着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准的提升。
5.3 跆拳道礼仪文化促使青少年文明礼貌,举止端庄
中国武术和中华民族文化一样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其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尚武、重德精神。跆拳道文化历史悠久,以礼仪、忍耐、谦虚、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特点,在跆拳道参与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它强调了练习者在学习与比赛中,要讲文明,懂礼貌,尊重师长,团结友爱,举止端正大方。它不但可以培养人们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待他人,严于律己的优良品德;还可以培养人们勇敢、顽强、坚毅、不怕苦、不怕累、敢于拼搏的精神。
5.4 跆拳道礼仪文化促使青少年遵纪守法,修身养性和自信
一个人修养主要是指个体的行为意识,其根本是在通过感知实现行动行为适应和维护社会秩序。在跆拳道训练中特别注重礼仪文化灌输,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求以礼待人,这是跆拳道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礼仪”教育是一种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基础教育,应该把它当作一种教育模式,渗透到教学训练的各个环节中去,力争将这种礼仪形式转化为心理动力,使之成为练习者掌握技术、发挥水平的催化剂。跆拳道礼仪文化可以培养青少年保持心态平和、戒骄戒躁、宽容大度良好性情。跆拳道作为一门新兴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有着这样那样的规则制度约束。参与过程中不但充分发扬竞技体育“顽强拼搏、奋发向上、力争第一”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执行遵守本项目规则制度,这样可以从主观上树立平等公正、遵纪守法的理念。青少年跆拳道参与者在充分理解礼仪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敢于在日常的言行中、平时的待人接物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敢于展示一个有礼、自信、文明的自我,朔造良好自我形象,从而展现的是他们阳光自信精神面貌。
6 结语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工程是华夏儿女共同担负的责任,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无论身兼何职都要牢记爱国之心,永无停息的为之理想奋斗。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不但要培养他们学习科学知识,而且要教育他们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美德。多元文化相融合背景下的现代中国,我们更要以现文明理性去实践和融入不同的文化元素,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青少年人才。跆拳道作为朝鲜半岛文化符号的代表,有着它独有的文化特质和价值。本文上述旨在探讨跆拳道礼仪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教育价值,以期为跆拳道工作者、参与者、家长予以启示。
摘要:礼仪文化的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培养青少年的优良品德意识和规范行动行为,礼仪文化的训练是第一要务。当今,跆拳道运动越来越受到青少年的青睐,参与练习人数众多,文章旨在探讨跆拳道礼仪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教育功能,以期达到快速推动跆拳道运动发展和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双丰收,促使青少年快乐健康成长。
关键词:跆拳道,礼仪,青少年,精神品质
参考文献
[1]刘卫军.跆拳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巩攀,栗岩.“跆拳道礼仪”教学对提高体育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2009(6):240,242.
[3]于连水.中西方文化对礼仪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08(31):218-218,220.
[4]李爱华.从跆拳道礼仪看中华武术的武德教育[J].搏击.武术科学,2008(11):19-20.
[5]康小莉,云书海.当代大学生礼仪素质缺失的原因及其对策探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1):104-105,112.
[6]牛久伟.感受跆拳道的礼仪和精神[J].职业技术,2007(22):51.
关键词:成人礼;成人礼教育;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145-01
一、成人礼与成人礼教育
成人礼又称“成丁礼”或“成人仪式”,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普遍的,针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方式。世界上的不同民族都根据自己的传统和习俗,举办各种成人仪式,来标志一个人进入了崭新的人生阶段。
国外的成人礼形式多样,主要有标志型成人礼、考验型成人礼和教导型成人礼三种。非洲的部分部落是“割礼”、“凿牙”,刚果的一些部落的成人礼是“锉牙”,有些部落则是纹身、染齿。这些都属于标志型成人礼,通过具体的标志物,个人的身份得以辨识,考验型成人礼主要通过一些冒险活动,锻炼青少年勇敢、坚毅的品性。如墨西哥海滨的成人礼是身上系着一块大石头游过一条海峡。教导型的成人礼多出现于女子中。如赞比亚女子的成人礼是过隔离生活,期间要遵守各种清规戒律,学习家务劳动,歌舞和其他未来作为妻子所必需的事情。
我国的成人礼始于西周,形成了一整套的“周礼”体系。而在“周礼”之中,又以“冠礼”为先。 “冠礼”指给刚成年的男子带上帽子,是成年的标志;女子成年,则要举行“笄礼”,改变幼年时的发式,是女子成年的标志。我国继承了成人礼的传统,在青年18岁时举办成人礼,成人礼使青年获得了成熟感和神圣感,同时是社会对成年学生进行寄托期望和勉励的重要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18岁成人仪式是青少年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一座精神桥梁。
青年的身心特点使青年向成人的顺利过渡成为可能。青年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身体发育基本成熟,已经具备了从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能力,是社会生产活动的主体。其次,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青年人要求得到人们的尊重,希望人们把他当作成年人看待,而不是继续被人们当作孩子;要求参与社会事务、享有跟大人一样的权利等。因此,成人礼教育是适应青少年这一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而实施的,目的是使青少年获得成年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树立成年人的意识,以进行社会角色转换,促进青少年自身成长和社会化,促进社会的发展。通过成人礼教育,帮助受教育者的现在和未来能够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生命意义的建构与价值的提升;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成人礼教育的重要性
成人礼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形式的表达,而且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激发青少年的成人意识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成人礼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一是指向生命自我,使个体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的知识和技能;二是超出受教育者自然存在的直接需求,理解生命的意义,形成成人意识;三是进行生命的升华,积极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青少年经过成人礼,标志着与无责任的未成年时代诀别,成为对社会有责任的公民。然而,成人礼教育还没有受到普遍的重视。学生还存在着缺乏主动性、缺乏常识性、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等问题。他们出现这种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树立起成人意识,缺少必须的成人教育。因此,加强成人教育,强化学生成年人的责任和意识,培养学生作为成年人的一些基本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成人礼最本质的特征是标志着一个人已经完成了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转变。这就意味着这个人已经被接纳为正式的社会成员,拥有一个社会成员所具有的权利,同时也必须承担一个社会成员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成人礼教育是为了适应青年阶段向成人阶段转变所采取的措施,对青年个体和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接受成人礼的青年来说,这个时候正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成人礼教育有助于他们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人生道路产生深远影响。有关生产、生活、婚育、社会等方面知识的教育为他们适应社会角色的转换、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创造了条件。从接纳青年为正式成员的社会来说,青年是社会的生力军,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活跃分子,只有将青年们引入正确的轨道,社会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青年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血气方刚,如果引导得好,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如果不及时引导或者引导不当,就会成为不利因素,就会出现社会问题。成人礼教育是及时引导青年的一种有效手段,对青年个体的个性化、社会化,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综上,无论是从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上,从青少年身心发展上,社会性发展上,还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举行成人礼教育活动都是十分必须的。
参考文献:
[1] 张伶俐,吉成名.论成人礼的教育功能[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3).
[2] 施克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契合点,试论岁成人礼教育的必要性[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4).
[3] 张 云.教育首先要培养健康人,论18 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的意义[J].青年教育,2006.
[4] 王振存,教育改革应加强 18岁成人仪式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J].华北水利水 电学院学报,2008(4).
【青少年成长教育】推荐阅读:
关注青少年犯罪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07-07
青少年成长夏令营07-23
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06-23
社区青少年教育计划09-19
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05-26
青少年法制教育计划09-21
青少年法制教育班会10-21
青少年口腔健康教育11-20
青少年法制教育体会12-07
青少年法制教育问题初探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