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网络调查报告范文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青少年网络调查报告范文(推荐7篇)

关于青少年网络调查报告范文 篇1

调查时间:2011年1月至2月

调查地点:重庆市涪陵区各街头,重庆市涪陵实验中学和第五中学 调查目的: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调查对象:广大青少年、家长、老师等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走访

一、目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随着重庆“扫黑除恶”风暴的掀起,黑社会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

人民的关注。而在扫黑除恶的过程中,人们惊讶地发现,为黑社会头目卖命、办事的竟然大多是未成年的青少年,也就是他们俗称的“小弟”。这些人往往在学校惹是生非,欺压同学;在社会上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吸毒贩毒,甚至拿钱替人“办事”,即使违法犯罪也会因为未满18周岁而受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庇护,因此他们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上都极为嚣张跋扈。

2011年1月28日,重庆市涪陵区11名少年聚会集体吸毒被抓获,其中9名是在校高中生。据报道,24日上午11时许,当民警敲开涪陵区人民西路61号一居民楼房间时,心情变得格外沉重:6名刚吸食完毒品的同学聚在一起,一边打牌一边兴奋得摇头晃脑。在此之前和随后,又有5名参加该吸毒聚会的学生落网,至此,涪陵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起在校生聚众吸食毒品案告破。有专家分析认为,孩子们之所以去尝试吸毒,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听别人说很刺激,二是好奇心驱使,三是从众心理影响。要过年了,孩子手上多少有点钱,一旦有人提议,大家于

1是都附和。再加上,父母平时工作忙,关心的往往都是孩子学业以及安全,很少关注他们的思想和精神世界,结果缺乏判断力和控制力的孩子做出了违法行为。

2009年2月20日,重庆市涪陵区18岁少年邵骜杰在吸毒后丧失

理智,持砍刀在500米内连伤4人,后被警察周某发现后潜逃,周某欲将其抓获归案紧追不放,并与其展开搏斗,最终周某被砍伤至死。事后,邵某被判处死刑。据了解,邵某之前就有两次犯罪前科,后因其不满18周岁被释放。从小父母离异的邵骜杰一直由奶奶抚养,由于缺乏管教,邵骜杰养成好吃懒做的性格,脾气暴躁,常对奶奶打骂,最后更占了奶奶的房子,逼奶奶在外租房居住。由于初中辍学后过早的被抛入社会,邵某并与黑社会上的人来往密切,并染上毒品,多次参与打架斗殴事件,最终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据统计,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有些甚至从10—13岁就开始走上违法犯罪的生涯。根据中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违法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占到了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①,而其中以辍学少年居多。犯罪年龄趋向低龄化已经成为我国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

为了了解青少年犯罪率日益上升的原因,我在重庆市涪陵区各中学校园、各个街头做了调查以及人员访问。其结果显示,大家普遍认为我国青少年犯罪率较高,而青少年犯罪往往由多种因素造成,起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家庭原因,自身原因,学校原因,法律原因和社会原因。其中认为是家庭原因的比例最高,达39%。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一)家庭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青少年的成长

受家庭的影响十分巨大。然而调查显示,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离婚率逐年上升,单亲家庭也越来越多,父母离异后对孩子缺少关爱,有的家长觉得内疚因此从小娇惯纵容孩子,而有的家长不负责任对其放任自流,支离破碎的家庭关系给孩子蒙上了沉痛的心理阴影,让孩子很难再相信他人,养成其自我、叛逆的性格。有的家长工作太忙,或者外出打工,平日很少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照顾和监督,由于缺少关爱和照看,孩子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青年的影响和诱导,并跟随其抽烟、打架甚至

吸毒,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自身原因

青少年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发

育成熟,判断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害,再加上缺乏社会经验,法律意识淡薄,青少年很容易走向歧途。许多犯罪分子或者“黑帮”正是利用他们这样的弱点,来收买青少年为其办事。许多青少年性格叛逆冲动,心智不够成熟,为了所谓的义气宁愿两肋插刀,做事往往不计后果。因此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发育的关键时期,其自身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三)学校原因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学校教育方法不当,也是导

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在调查中,62%的受访者对现今的教育方式表示不满意。如今的学校很少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只关心学生成绩而不关心学生身体和心理问题,把学生按成绩分成三六九等,对成绩差的学生采取放任或放弃的态度。对学生的不公平待遇对其心理造成严重打击,有的学生因成绩不好便万念俱灰放弃自我,有时甚至导致学生过早辍学流向社会,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他们往往做事冲动、极端,很容易触犯法律。

(四)社会原因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尤其是随着网络的普及,许多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及其它不健康内容的视频、书籍和音像制品等腐蚀着青少年的思想。一些营业性的歌舞厅、网吧等娱乐场所,非法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致使一些青少年沉迷堕落,甚至为此逃学旷课。另外,腐败现象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和走后门拉关系,使一些青少年也耳濡目染,导致一些“富二代”、“官二代”仰仗自己父母有权优势,便肆无忌惮、为所欲为。除此之外,带有黑社会性质的一些组织、个人也常常诱导青少年误入歧途。一些青少年跟着社会上所谓的“大哥”,整天不务正业、打架斗殴,甚至学会坑蒙拐骗,最终很容易发展成为集体犯罪。

(五)法律原因

《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有关主管部门和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而事实上,许多利欲熏心的老板仍然知法犯法,任由未成年人出入网吧、游戏厅等场所。有的司法部门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官商勾结从中谋利。另外国家还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已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正是由于法律对未成年人的过分包容,导致他们做事肆无忌惮、不负责任,即便是违法犯罪也不会受到刑事处罚。有的“黑帮”正是利用

法律这一漏洞,雇佣培养未成年人作为“打手”,甚至让他们去抢劫、杀人。因此,国家对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还是不够完善的。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首先,加强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青少年时期是树立人生观、价值观最关键的时期,也是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的时期。我们应当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维护社会道德的观念,增强青少年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让其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才是最有效的措施。

其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应从家庭抓起。父母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对孩子的成长都起着启蒙作用,一个和睦的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更应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想法,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学校作为家庭的延伸,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应该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抓好素质教育和品德教育,对学生一律平等相待,是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

关于青少年网络调查报告范文 篇2

一、青少年上网的基本情况

我们对部分青少年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调查显示:

一是“网民”年龄日趋低龄化。青少年开始接触网络的年龄越来越小, 在10岁接触网络的人数居第一位, 比例高达27.6%, 其次是11岁, 约占22.4%, 这时的孩子正处于小学三四年级, 知识面正逐渐拓宽, 同学之间的沟通逐步加强, 强烈的求知欲使得孩子对网络充满了好奇, 9岁、8岁接触网络的孩子人数分列第三、四位, 为14.8%和13.8%, 还有一部分学生在6岁、7岁等年龄就开始上网。

二是网络知识及上网行为正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中迅速普及。我们的调查显示, “网民”的主体是青少年, 在上网的人群中, 35岁以下的青少年约占87%左右。其中小学生上网人数约占小学生总数的30%左右, 中学生上网比例约占50%左右, 大学生上网比例达到90%以上。

三是上网的地点主要以网吧为主, 玩游戏、查阅资料、聊天、交友成为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目的。由于家庭网络普及率等原因, 有70%左右的青少年选择在街头网吧上网。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目的是玩游戏、查阅资料、聊天、交友, 其中玩游戏约占50%左右, 查阅资料约占30%左右, 其次是聊天、交友约占20%左右。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状况

(一) 网络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第一, 网络是青少年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主要窗口, 必将成为青少年求知、学习的广阔学校。当前和未来几年, 青少年可以直接在这些“网上学校”中学习课程, 和学校的老师进行直接的交流, 获取知识。

第二, 网络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快速、有效的渠道。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青少年对现代知识和各类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传统的教育方式和书本上的知识已难以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需求, 而网络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却能最大程度地满足青少年的这种需求, 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知识和信息资源。

第三, 网络有助于广大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 成为掌握现代劳动工具的“有为”一代。国内外有许多专家认为, 计算机技能是未来成功青年的基本技能之一, 因为在互连网上, 我们几乎可以找到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各类信息, 对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计算机技术的未来一代来说, 互连网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不完的知识宝库。

第四, 网络可以使广大青少年拓宽思路和视野, 加强交流和沟通, 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 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网络的互动和广泛性也使青少年可以通过网上的聊天室等方式广交朋友, 共同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 发表观点。同时, 网络的虚拟性也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够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

(二) 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网络象一把双刃剑, 在给青少年带来诸多正面影响的同时, 它所传输的一些不健康信息以及一些网络主体的不良行为也对广大青少年产生了一定消极、负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 网络的全球性特征, 将导致青少年思想的混乱。

第二, 网上的不良信息成为青少年不良行为和犯罪的重要诱因。网络是一张无边无际“网”, 内容虽丰富却庞杂, 良莠不齐, 大量色情、暴力、反动、丑恶内容在网上广为传播。由于青少年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自我控制、约束能力较弱等原因, 使得许多青少年学生沉溺于网上聊天、游戏甚至黄色、不健康网站之中, 不能自拔等, 有的甚至因此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第三, 不当的网上交友行为给青少年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网络的虚拟性使得许多青少年热衷于网上聊天, 网上结友, 甚至发展到网恋的程度, 给许多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第四, 非法网吧的泛滥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三、加强青少年网络思想教育的基本措施

面对网络媒体的挑战, 我们应着眼于创新, 不仅观念上要创新, 而且在方法上更要创新, 要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应做到:

第一, 要以加强对网络资源的管理为内容, 着力提高思想教育对青少年的监管力度。要对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筛选, 既加强信息审查, 严格网站分级, 提升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水平, 为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建立安全健康的屏障;又要清除毒瘤, 弘扬正气, 注重思想教育的系统性, 合理引导网络参与者与使用者的思想和行为, 以保持社会心态稳定和保障政治安全。

第二, 着力于创新思想教育工作的机制和体制。推进和实现网络思想教育工作, 就必须以"进网络"为重点, 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机制和体制的创新。创新青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机制和体制, 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是一种时刻应按照网络思想教育的特点, 不断推进、不断实现的过程。既要改变过去单一的集中教育模式, 实行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形式多样的教育机制, 又要利用网络技术, 形成和建立加强思想交流的机制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快速反应机制。

第三, 要准确把握青少年思想脉搏, 着力于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做好思想教育进网络的工作, 就必须着力建立起宣传思想信息的调研网络系统, 以发挥网络调研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建立起宣传思想信息的咨询网络, 以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并借鉴互联网的大信息容量特点,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青少年参与网络公益调查研究 篇3

【关键词】“玉米”;网络公益;青少年参与

“玉米爱心基金”是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设立的我国第一个由歌迷捐設和命名的专项基金,这是“玉米”的爱心创造,是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公益创新。截止2009年,“玉米爱心基金”已经筹集了超过600万的捐款。青少年“玉米”们通过网络广泛参与基金的公益活动,成为玉米爱心基金的主力军。为了全面了解“玉米”参与公益活动的现状,进一步探讨青少年网络公益行为的特点,并对青少年网络公益参与的社会政策制定提出参考和借鉴,调研小组对“玉米”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共调查样本48人,收集男女比例为3:2,被试均匀分布于全国各省,均为“玉米QQ群”里在线的“玉米”网民,其中主要是学生,被试年龄在12至28岁之间。

(二)方法

调查问卷为封闭式题目,调查人员通过网络,在“玉米QQ群”里对在线的“玉米”网民发放问卷。在问卷封面信中讲明填写要求后,由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后通过网络文件传送收回。由调研小组对回收问卷进行信度考核。共计发放70份,收回54份,有效问卷48份,有效回收率为89%。调查内容包括:(1)个人身份信息;(2)目前参与网络公益活动的情况;(3)参与网络公益活动的自我评价。通过EXCEL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频数百分比统计分析。

二、结果讨论与分析

(一)青少年的公益动力源自内部

调查发现,近50%“玉米”青少年参与网络公益活动的原因在于热心公益,仅有少部分青少年因为受到他人号召或出于对“玉米”身份的责任感而参与公益,其中为支持春春(李宇春)而参加公益的占34%。

现代社会中,相较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策划的公益活动更能吸引民众的参与。名人效应型网络媒体公益活动策划利用社会名人的宣传效应和粉丝效应,它与社会名人及其设立的基金会合作,创建公益平台开展活动[1]。尽管名人效益已经成为网络媒体公益活动策划的主要形式之一,“玉米”青少年参与网络公益活动的动力并不主要源自于对其偶像李宇春的喜爱,而更多源自于自身对公益事业的热情。

同时,在网络媒体策划的公益活动中,受众参与的“集群效应”往往体现得非常明显[2]。但是,在“玉米”青少年参与网络公益活动过程中,由于受到其他“玉米”号召而参与其中的并不占据多数,即从众现象并不多见,青少年参与公益活动的动机明确,参与者的公益心始终是促使其投入网络公益的原动力。

这种原动力的产生具有深层的理论依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理论中将人类的需要进行分层,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3]。网络公益活动中的“玉米”青少年在满足了较低层次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后,渴望更高层次,诸如助人、自尊和自我实现等需要的实现。

通过参与网络公益活动,“玉米”青少年能满足其社会交往、人际沟通和实现自我价值等需要。一方面,参与群体同属于李宇春的歌迷,有相似的审美取向和共同的新闻关注点,群体内部认同程度很高,在与“玉米”的公益互动过程中归属感及社会交往需求得以满足;另一方面,“玉米”青少年对于参与网络公益的收获,47%的人认为在于实现公益愿望,青少年凭借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通过奉献实现自我价值。

同时,公益类青年自治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我国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民社会逐步形成的必然结果[4]。“玉米”青少年通过网络公益活动表达自己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意愿,实现自己服务大众的理想,这也是青少年公民意识逐步形成的表现。由此,青少年参与网络公益活动具有强大的动力,且主要源自公民意识的形成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青少年网络公益内容扩展

“玉米”青少年参与公益的形式多种多样,最常借助的平台则是互联网。在公益行动中,最常见的参与方式是捐款,占43%,其他的参与方式如参与宣传、义卖及义工服务则呈现均匀分布,各占比例为17%、22%和18%。

在信息社会里,网络作为与外界接触的重要媒体,以其操作简单方便,覆盖范围广,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搜索信息便利等特点,使上网已经日益成为青少年闲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5]。青少年上网不只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玩游戏,看新闻,聊天,网上购物,而是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通过网络参与到公益活动中。由此,网络公益逐步形成。

网络公益,就是在网络上组织公益活动,通过网络向网民或网络公益客宣传公益活动,网民在网络上讨论关于公益活动的内容,并在网络或从网络上走到现实中开展公益活动[6]。目前我国的网络公益大都以成立网上社区公益联盟的形式存在,QQ群、论坛、贴吧、博客等都是网民参与网络公益的重要平台。对于一些具有网络优势的互联网企业而言,搭建公益网络平台的意义不仅在于捐款捐物,更重要的是传播公益资讯,聚集网民的力量,共同关注公益事业的发展。例如腾讯慈善基金会正在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推出“公益月捐计划”等小额捐赠项目,向广大QQ用户发出网络捐赠活动,这个公益募捐项目搭建网络捐赠平台,却不收取任何费用[7]。

对于青少年而言,参与网络公益活动也有新的发展。一方面,在网络虚拟社区中,青少年就某一社会热点发起公益倡导,在网络上聚合人气和资源,扩大网络公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更多的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参与到倡导活动中来;另一方面,青少年不仅作为一个公益信息的传播者,还将宣传的广度化为行动的力度,通过自己参与义卖、义工组织等活动,将公益倡导落到行动实处;与此同时,青少年还将在网络上争取到的人气资源转化为资金和人力资源,让更多的非玉米网民也加入到捐款、义卖及义工服务的行列,壮大了公益行动者的队伍,将虚拟网络世界的公益表达带入现实世界,创造出看得见、摸得着的社会价值。由此,青少年参与网络公益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逐步将公益行动从虚拟世界引向现实世界。

nlc202309031544

(三)青少年参与网络公益面临困难

1.财力不足

调查发现,捐款仍然是“玉米”青少年参与网络公益的主要方式,而大多数12-28岁阶段的青少年经济不独立或经济实力薄弱, 长期通过直接的资金捐助网络公益活动对他们来说十分困难。虽然“玉米”青少年采用了义卖、义工等其他公益参与方式,但他们仍然受到个人财力不足的困扰。同时,“玉米”青少年获得了来自亲友的支持,但其支持方式主要为精神鼓励,在资金方面支持甚少,仅占21%,青少年因个人财力不足而带来的困难感并不能从亲友方面得到缓解。

2.领导能力不足

一方面,“玉米”青少年中大多数为在校學生或步入社会不久的青年人,他们缺乏社会阅历,缺少独立组织活动与领导管理团队的经验,在参与公益活动中多处于被动地位[8]。调查显示,被试中没有人在公益活动中担任组织者的角色。

另一方面,青少年自我实现的愿望强烈,参与公益活动的热情度高,对自己在公益活动中的表现期望值也较高,希望能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因为处事经验不足、人际网络较窄等原因,其公益参与度受到限制,仅能作为捐款人、宣传者或义工出现,致使青少年公益愿望没有得到充分实现,他们感到自身能力不足是其参与网络公益过程中的最大困难,并往往对自己的公益参与持有较低满意度。50%的“玉米”青少年认为自己只是简单参与,没有很好地表达公益热情。

3.缺乏社会支持

(1)青少年自身处于成长阶段,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力相对较小,吸纳社会资源的能力有限。

(2)“玉米”青少年在网络上进行公益宣传组织方式多样,如QQ群、论坛、博客数目繁多,公众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认知渠道与信息交换平台。

(3)当前社会上对青少年有一种缺乏社会责任感、行动能力差的片面认识,青少年的社会认可度普遍较低。

(4)主流媒体对青少年网络公益关注度低,宣传力度小,青少年公益行为影响力难以扩大。

三、问题与建议

(一)解决困难

青少年在参与网络公益活动过程中感到个人能力不足、满意度低等现象比较普遍,同时网络团体开展社会公益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组织者经验匮乏、经费欠缺、参加人员流动性过大等[9]。

在我国,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简称“青网协”)的成立为青少年参与网络活动提供了许多支持。青网协的上级主管单位为共青团中央,在团中央的领导下开展工作。青网协致力于青少年互联网络理论的普及等工作,在青少年网络公益保护与支持方面并没有投入关注[10]。

青协会作为共青团中央领导下的NGO组织,可尝试开辟关于青少年网络公益的服务项目,以支持青少年的网络公益参与。譬如,拓宽业务范围,将开展青少年网络公益教育、培育青少年网络公益组织、培养青少年公益领袖等作为协会的服务项目:(1)通过青少年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理解公益,重点发展多种除资金捐助以外的公益参与形式,使青少年摆脱个人财力不足的困扰;(2)通过网络公益组织培育,规范青少年网络公益行为,增强其活动的感召力;(3)通过培养青少年公益领袖,提升青少年的组织领导能力,帮助青少年在网络公益活动中逐步走上主导者的地位。

(二)创造条件

青少年网络公益的长足发展还需要国家政策予以支持——创造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政策大环境并通过政策手段扩大其影响力从而吸纳更多社会资源的支持,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网络公益没有法律约束,青少年对很多转帖无法辨别真假,难以确定消息来源,不可预知的风险较多[11]。青年公益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支持,通过构建一个系统而完整的法律体系,规范网络公益信息传播,同时开辟指定公益平台,拟定相关协议,减少网络公益的松散性,在规范的平台内促其发展。

其次,网络公益组织走入现实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在现实世界就必然面临着法律问题、政治问题等[12]。为此政府通过立法,在现实世界中保护网络公益组织活动的合法性,为解决其可能面临的法律问题、经济问题提供法律依据。

再次,将网络公益推广到现实世界的过程中,运作成本将大大增加,资金与人力的支持补充必不可少。建立和完善青少年网络公益的社会福利政策,补充其所需资源,同时通过制定政策,扩大青少年网络公益的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

四、展望

发展青少年慈善公益事业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有助于青少年现代公民意识的养成,还有助于我国现代慈善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借助网络平台兴起的青少年网络公益,是未来青少年践行公益中国的主要途径之一[13]。社会各界应当重视青少年在参与网络公益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从社会政策制定的宏观角度和建立切实可行的帮助方案的微观层面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解决困难,进一步激励其公益热情,保证其公益参与的持续和发展,让网络公益成为青少年的生活常态,进而推动我国公益事业的长远发展。

致谢:本文数据来源于其本科期间与王祥、王艳艳、戴融、陆霓同学共同完成的课程调研,在此对同学们的支持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林如.浅析网络媒体公益活动策划[J].青年记者,2009,(5):81.

[2][4]林如.论网络媒体的公益活动及受众参与[J].网络财富,2009,(24).

[3](美)舒尔茨(Schultz,D.P.),舒尔茨(Schultz,S.E.).人格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

[5][6][11]赵晴.试论网络公益参与[J].青年探索,2009,(1).

[7]侯大银.网络公益新途径[EB/OL].http://www.chinavalue.net. 2009.9.9.

[8]宫秀丽.对“90后”青少年思想状况的三维考察—以山东省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09,(8):125-128.

[9][12]百度百科“网络公益”[EB/OL].http://baike.baidu.com. 2009.12.30.

[10]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EB/OL].http://www.zqwx.youth.cn.

[13]孙春.试析青少年慈善公益精神培养的意义与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2):533-534.

【作者简介】

卢思含(1989— ),云南昆明人,云南大学社会工作2011级专业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心理及福利。

关于青少年网络调查报告范文 篇4

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

【摘要】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学这一特殊的文学形式渐渐产生,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对青少年的各个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对“青少年网络文学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原因、特点,并就网络文学阅读对青少年影响进行研究,初步探索小学语文教师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网络文学阅读。

【关键词】网络文学 青少年 阅读 调查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个体,生理成熟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其心理特点特别是在智力发展、情感和意志表现、个性及言语表现上,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在这个危险的过渡时期,外界因素极易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波动,对其身心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现代信息社会里,青少年的生活与网络避无可避,网络传播正在全方位影响或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人际交流方式和文化交流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全球网民数量达到22亿,其中17%来自中国,中国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在网民群体中,以青壮年为主,其中10-19岁年龄阶段的网民占总数的24.0%;而网民学历结构统计结果显示,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据了超过30%的份额,另小学生的战斗力也不赖。学生群体是中国网民的绝对主力。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参与问卷的同学网龄时间都在1-8年或以上不等,其中有40.2%的人每周上网时间达到6—10小时,甚至有32.8%的人平均每周上网10小时以上,说明互联网已渐渗透入青少年群体日常学习生活中,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绝大多数人甚至对互联网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依赖感。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上网已成为青少年的普遍行为,网络社会成为青少年的第二生存空间。

网络社会的日趋繁荣带来了很多新生产业的昌盛,如B2B购物、即时通讯、微博/博客、网络小说等等,新兴的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群体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以网络为平台的网络原创文学也有着令人吃惊的发展。各大大小小的文学网站或网络文学频道仿佛雨后春笋一般映入网民的视野。资料显示:全球有中文文学网站3720个,中国大陆有以“文学”命名的综合性文学网站约300个,以“网络文学”命名的文学网站241个,发表网络原创文学作品的文学网站268个,小说网站486个,诗歌网站249个,散文网站358个,发布剧本的75个,发布杂文的31个,发布影视作品的529个。其他各类非文学网站中设有文学平台或栏目的网站共有3000多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号称“四大门户网站”的搜狐、雅虎、新浪和网易等大型综合性网站都开辟了“文学”视窗,登录大量的文学名著和网络原创作品,提供了丰富的文学信息,它们在文学平台设置、栏目链接、文学容量和信息更新等方面,都为许多专门的文学网站所不及。网络文学作为网络的一种副产品以其娱乐性、便捷性、互动性、自由性等特征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并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轻便式电子设备的大规模销售而深刻的影响到追赶潮流并易受诱惑的青少年群体。为了探讨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网络文学阅读情况,我们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对此进行调查,分析原因、特点,并就网络文学阅读对青少年的影响进行研究,初步探索小学语文教师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网络文学阅读。调查结果如下:

一、对网络文学的关注度高

在本次以第一师范为例关于青少年网络文学阅读的问卷调查结果中显示:40.2%的人每周上网时间达到6—10小时,有32.8%的人平均每周上网10小时以上。而70.8%的人平均每周用于阅读网络文学作品的时间是在3小时以下,有近30%的人每周阅读网络文学作品的时间达到了3—12小时不等,甚至12小时以上。其次,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较上年底增加约6440万人,年增长率为18.1%,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提升至74.5%,第一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而在手机网民中,我国手机网民整体偏年轻化,20—29岁,10—19岁年龄段手机网民在总体中占比例最多。对于网络文学的阅读而言,大多数同学也是通过电脑下载到手机上进行阅读的,在高校中,几乎是人手一部手机,同学之间可以很轻易便捷的通过手机蓝牙的功能来分享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而学生之间的从众心理为网络文学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帮助。而关于“你是否读过且喜欢读网络文学作品”这一问题调查结果表明,59.1%的人读过并喜欢读网络文学作品,也有4.6%的人虽然没读过但有兴趣读,说明网络文学作品这一特殊的文字形式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受关注度较高,并且对网络文学的阅读抱有较大的热情。其中38.6%的人认为网络文学作品的阅读已作为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融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是紧凑生活中的调剂品,有21.4%的人表示虽对网络文学不太依赖,但也必不可少。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文学对青少年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络的迅速普及日趋增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习惯于用网络媒介进行阅读,网络阅读已成为当今青少年获取信息、学习、生活和娱乐的一种主要方式。

二、网络文学内容的丰富娱乐性对青少年产生吸引

网络文学在题材、表现形式、叙述方式等方面都与传统文学有所不同,有着其独特的一面,使青少年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阅读体会,根据青少年这一年龄阶段的娱乐需要,富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猎奇的心理特征出发,我们在调查问卷中发现22.3%的人阅读网络文学目的是网络文学相对于书本的正统文学,内容更富有趣味性。青少年群体对网络文学的关注度之高的直接原因是网络文学内容本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轻松诙谐的语言

网络文学语言没有传统文学语言的严谨华美,但是它的幽默风趣也能博读者一笑。清新明快、趣味横生的网络语言让时常感叹生活郁闷,追求快餐式文化享受的青少年读者在网络小说中找到了无穷乐趣,如鱼得水。

2.丰富多变的题材

网络文学作品根据题材可以简单的分为玄幻·奇幻,武侠·仙侠,都市·言情,历史·军事,科幻·灵异,美文·同人等几大类,题材内容十分丰富多变,一个题材往往也可以引申其他不同的类别。网络文学作品题材丰富多变,这对喜爱新鲜事物,有自己独立喜好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个诱人的选择。

3.生动灵活的情节

在形式纷繁芜杂的网络文学中,网络小说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一篇网络小说好不好看,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就是情节是否吸引人。如作者我吃西红柿的科幻力作《吞噬星空》,讲述了地球经历一场大灾难后引发了各物种的变异,优胜劣汰,主角罗峰得到陨墨星主人传承,成为地球三强者之一,与星空吞噬巨兽一战后失去肉身,夺舍成为星空吞噬兽,在体内世界育出人类分身,之后迈出地球,走向宇宙的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惊心动魄。此书在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追捧,直呼是一部非常不错的作品。4.电视游戏的改编

在2011年有一部红遍大江南北的清宫穿越电视剧,《步步惊心》。该剧改编自桐华的同名清穿小说;唐欣恬,网络作家,其小说《裸婚——80后的新结婚时代》售出影视改编权,推出了以《裸婚时代》为名的电视剧,成为婚恋题材电视剧的又一经典之作。《星辰变》,根据我吃西红柿的同名原创小说改编的大型玄幻修真网络游戏,该游戏在2009年的chinajoy上被评为“玩家期待的十大网络游戏”第一名。该小说的网络点击率超过4000万,曾占据2008年起点中文网总收藏榜排名第一、全球中文小说搜索榜排名第一,且一度成为2008年百度十大热门关键字之一。网络文学作品改编成电视剧,游戏获得的成功,让更多的人关注到网络文学。不少人看过电视,玩过游戏后,又纷纷找到原著来阅读。这一现象的出现,让电视剧,游戏的推出和原网络文学作品和作者的知名度获得了双赢的局面。

三、网络文学阅读类型的选取体现出自主性和寻求自我释放

人的思维总是指向未来的,青少年尤其是这样。罗杰斯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自我”。青少年学生运用其逻辑化思维建构“理想自我”,即个体所期望达成的目标;而许多家长也往往会给自己的子女提出种种一厢情愿、脱离子女实际情况的“奋斗目标”。但“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差距,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常常就成为焦虑的来源。诸多冲突,在现实生活中都无法排解。据此次调查报告发现,青少年读者均从自我主体出发自主选取网络文学作品,在作品中找到了抒发排解的方法。

以起点中文网为例,在热评排行榜中,排名第一的是我吃西红柿的科幻小说《吞噬星空》,点击量达达81967394;排行第二的是忘语的仙侠小说《凡人修仙传》,点击量高达93001300;之后依次是《荒芜纪》、《盘龙》、《遮天》,这几部作品都是属于科幻、仙侠、玄幻这一类题材。本次调查问卷结果也显示:在我校玄幻、奇幻类型的网络文学是青少年群体最为青睐的,比例占到了18.3%,排在首位。当然,武侠仙侠、历史军事也不相上下,分别占到了14.9 %和13.8%。由此可见,青少年读者对玄幻、科幻、仙侠小说较为青睐。在玄幻小说虚拟的场景中,主人公大多都是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因一次奇遇机缘变身成为拥有神奇力量,能御物飞行、飞天遁地,能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任务拯救世界的人。尤其是对有大侠情节的男生而言,阅读玄幻小说成为了他们排解现实生活的焦虑、慰籍焦躁不安的心灵、展现广袤驰骋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而对于女生来说,她们较为喜欢阅读的是都市言情类的作品。据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都市言情类的网络文学作品的受欢迎程度高居第二,16.2%的人喜欢并阅读这类型作品,而在这16.2%的人数中有94%的人是女性。女性常常对不可预知的爱情很是憧憬,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少女,对于朦朦胧胧的初恋抱有极高的幻想,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长的管制、自己所处的环境等原因导致爱情没有开花结果。于是,阅读都市言情类的网络文学作品成了她们满足内心幻想的一个好的选择。如:《泡沫之夏》这一作品讲的就是女主人公尹夏沫和富家公子欧辰、天王巨星洛熙之间纠葛动容的爱恨情仇。这类爱情故事在普通人身上很少发生,而在网络文学作品的温床里,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里面面容姣好,集千万宠爱于一身的女主角,开启自己的爱情之路。

每个人可以在自己所选择的不同类型的网络文学作品中,把自己幻想是作品中的人物,追寻理想的自我。于是,有的人成为了生活在仙境中美轮美奂的仙子;有的人是古代技冠群雄,所向披靡的一代宗师;还有的人成为了博学多才,迷倒众生的高富帅。每个人选择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在虚幻的网络文学作品中寻求内心的满足,排解对现实生活中的不满,赢得内心的刺激和满足。

四、网络文学阅读对青少年的影响利大于弊

网络文学有着创作环境的开放性、阅读方式的多维性、作品内容的后现代性等特点,青少年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排解压力、实现自我,增长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但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心理正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判断力和价值观在逐步形成,因此,网络中良莠不齐的大量信息会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产生一定的影响。总体来说,网络文学阅读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利大于弊。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73%的人认为网络文学对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有一定的影响。而这些知识面的拓宽更具体地体现在逻辑、政治、情感等方面,问卷调查数据表明,25%的人认为网络文学对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有帮助,其次21.2%的人认为网络文学对冷僻知识有所帮助,哲学政治、情感知识也对部分人有一定的帮助和影响。网络文学创造的虚拟空间,可以让人足不出户便能了解世间百态。网络文学题材新颖,语言简单明了,具有特殊的审美特性,在一个无门槛、自由的创作环境下,任何创作者都能更好地“我手写我心”,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等用直白的语言词藻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我们能在网络文学中获取到许多冷僻知识,包括大量的网络语言和流行热词、人为地理知识、野史趣闻等等。同时网络文学作品的阅读能使青少年缓解压力、宣泄情感,更是刺激青少年尝试以多样化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情感和情绪,37.3%的人阅读网络文学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消遣,发泄情绪。在网络文学阅读的过程中,青少年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自由对任意一片网络文学作品发表自己的评论,青少年读者大可在匿名这一层屏障中尽情抒发自我情绪,与众志趣相投的读者同盟一同表达自己喜悦或忧伤的心情,也可以联系自我学习生活,吐露心声,倾吐内心的无奈压抑。据起点中文网统计的数据显示:在《荒芜纪》一书的书评区读者围绕此书发表的不同主题的帖子共有108554篇,而其他读者对帖子的评论回复总数高达4259685条,其中总热评数达26523,精华数达30608。而在我吃西红柿的另一力作《吞噬星空》的书评区所显示的总主题数竟高达360810篇,回复数也高达5859971条。通过这种交流,作者可以调整自己的作品,从而更加适合读者的口味。而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通过这种与作者的互动,与其他读者的交流,除了能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之外,也能充分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价值。青少年群体渴望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渴望自身的行为能够成人化,希望得到成年人尤其是父母的认可和赞同,逐步增加了对社会的认识,同时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增强,兼具一定的批判性,这一自我个性发展的需求都在阅读网络文学作品时能够得到一定满足,形成个性。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还能够在与作者、读者群进行互动,在网络文学评论中去全方位地认识作品、了解社会。由此可见,阅读网络文学作品不仅有助于青少年增长知识、提高文学素养,还能释放压力、宣泄情感,在一次次的阅读中认识社会、发展个性。

而对于网络文学阅读对青少年读者产生的不良影响,我们也进行了相关调查。网络的开放性激起了众多文字操练者的狂热,一时良莠纷呈、鱼龙混杂。网络文学作品作者写作水平、文化涵养参差不齐,作品数量大,特别是充斥着恶搞经典、讽刺神圣、戏说历史、拒绝责任等等,各种文字竞相铺陈,大量的文字垃圾,包括黄色故事,使人不得不对网络文学的暴力化和色情化对青少年带来的消极影响产生担忧。针对网络文学中描写的暴力或性内容的调查,54.9%的人认为影响很小,可以抵抗,仅有2.7%的人认为对自己有很大的影响,不能抵抗。结果较为乐观,网络文学作品中的暴力或性内容并未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形成不正确的观念,如此严重后果恐为夸大其词。在参与调查的青少年群体中,27.3%的人将网络文学阅读视为紧张学习过后的消遣,缓解生活压力,也有15.7%人认为其中的不健康描写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害,另一方面15.4%人认为会为大学生提供知识,情感等方面的帮助,会增强对文章的鉴赏能力,开拓视野,持两对立态度的人数相当。由此可见,大家对于网络文学的认识,及认为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大,但是仍心存忧虑和隐患。

终上所述,65.2%的人认为阅读网络文学作品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利大于弊,34.8%的人认为阅读网络文学作品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弊大于利。

五、社会需营造良好网络文学环境,引导青少年进行网络文学阅读 据本次调查数据发现,25.8%的人在选择网络文学作品阅读的主要考虑因素是题材类别,其次24.1%的人考虑因素是依靠朋友推荐,也有16.8%的人是根据作品排行榜来选取作品阅读,相对较少的人是根据编辑推荐和更新速度。这组数据看来,绝大多数的人在选取网络文学作品阅读时,主要是依据个人的喜好以及他人评价,这就使人担忧在数量庞大的网络文学作品中,青少年如何甄别作品的好坏,带来更多积极影响。另在对网络文学的改进数据统计中,25.4%的人希望网络文学在文字技巧和思想深度上得到改进,24.7%的人希望网络文学作品的纯度能够更高,内容健康程度提升,部分人希望网络文学作品能够强化与现实的联系,避免出现沉迷虚幻,荒废学习的情况,也有部分人希望在更新时间上能够得到改进,少数人希望病句错别字、常识错误等等得到改进。数据表明,网络文学内容本身质量是决定读者阅读的重要因素,也从侧面反映出网络文学的现状。质量控制研究有其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此,针对目前网络文学的不足提出几点构想,进一步引导青少年进行网络文学阅读:

(一)网络文学作品质量控制 1.制定标准,明确内容质量要求

原创文学网站一般都必须具有四个方面:一是作者申请条件、福利稿酬制度和作品权利规定,二是上传的作品要求、作品授权级别规定、作品分类规则和收录推荐标准,三是书评管理规定,四是编辑对作品评价标准,包含一些传统文学作品的标准在内,如作品创作原型的选择,信息的密集度和新颖度,思想的深刻性和表达的水平等等。构建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将对作品质量改善起到重要的作用。

2.全流程质量控制控制管理方法

首先,网站要对网络写手资格进行审批,一般网络写手需上传自己的作品,经过编辑的审查,认可后,才允许上传的作品。其次,在作品上传后,网站通过设置的敏感关键词可以将一些低俗的,危害社会稳定的,带民族歧视色彩等内容的词语屏蔽掉。再次,作者的作品发布后,网络编辑还对作品的内容进行阅读,推荐优秀作品。同时,点击量大,受到读者欢迎的作品会再次得到编辑的审读,并可能进入到传统出版渠道出版。这样一部好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突显出来,最终得到广为传播。而质量低的作品淡出读者视线,自然淘汰。

(二).评论界评选网络文学优秀作品

网络文学是网络道路发展的另一条重要的途径,不管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者还是便知天下事的教授,忽略了网络文学,则等于把自己束之高阁。

网络文学十年盘点和网络文学这十年,这俩项评选网络文学作品的活动的结束,对于整个网络文学意义重大,它宣布以前不入大雅之堂的网络文学终于得到了学院派的承认。这种名分给网络文学作品的宣传和影响力增加了一定的筹码。这俩项规模巨大的活动以主流文学价值观和传统审美标准审视网络文学,这俩项评选给我们带了一定的思考:什么样的文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什么样的作品评选才是网络作品的评选?本人认为,即使是在超文本下的网络文学,也不足以脱离于传统文学,我们盘点网络文学的发展:最初活跃于bbs上的贴,直到出现榕树下这样专业的文学网站,此后,随着市场的需求,网站的风格迎合着读者,那段时间很多网友戏称为网络文学的黑铁时代。但是,如今,即使网站上的作品质量有所提高,我们也分析不出当下的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

关于青少年网络调查报告范文 篇5

篇一

市政府办:

为切实做好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按照阆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网络信息安全检查和整改工作的紧急通知》精神的统一部署,我局按照文件要求,对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工作进行了全面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人员落实,机构健全

我局重新调整和加强了市粮食局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领导机构,成立了以局长任益同志为组长,副局长陈福财同志为副组长,任继武、席章鹏、何文成、董平为成员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了信息安全职责和保密责任制度,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明确责任,注重实效

按照上级文件要求,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了文件精神,明确责任,就进一步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和自查工作进行了研究和部署,在政府信息系统安全工作中始终坚持“谁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制定和完善了安全管理制度及措施,按照文件要求对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进行了自查,具体内容包括:1、加强对处置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演练。2、对“十一”期间信息安全工作做了详细安排,进一步明确责任,畅通渠道。3、检查各办公室的计算机,要求所有涉密计算机一律不许外接国际互联网,并做好物理隔离。4、检查和分析涉密计算机网络设备日志,及时收集信息,排查不安全因素。5、检查网络设备的防火、防盗窃、防雷击、防鼠害等工作。6、对各企业计算机使用的情况进行了一次检查。

三、突出重点,集中检查

根据市政府下发的《关于开展网络信息安全检查和整改工作的紧急通知》精神,在各股室自查的基础上,局机关组织专人对局机关所有计算机进行了集中检查。重点对16台上网计算机的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以及防篡改、防病毒、防攻击、防瘫痪、防泄密等技术措施的有效性进行了检查,对16台计算机的防病毒、身份认证等进行了重装、密级升级和数据库更新,对计算机、移动存储设备和电子文档安全防护措施进行了逐一检查和试验。期间,我们请专业人员重点对办公室计算机的账户、口令、软件等进行了清理,对重要服务器上的应用、服务、端口和链接进行了检查,对重要数据进行了加密,消除了安全隐患。

四、完善预案,强化机制

我们制定和完善了市粮食局安全应急预案,规定市粮食局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即应急领导小组,并进行了应急演练。对各股室重要数据进行了备份和安全检查,对业务系统的备份情况进行了检查。

篇二

我区接到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的《安康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重点领域网络与信息安全检查的通知》后,高新区管委会领导十分重视,及时召集相关人员按照文件要求,逐条落实,周密安排自查,对机关各部局配备的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进行了排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健全、制度完善

近年来,高新区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通过不断完善,日益健全,管委会领导十分重视计算机管理组织的建设,本着“控制源头、加强检查、明确责任、落实制度”的指导思想,成立了由管委会副主任为主管,办公室主任为负责人的网络安全工作小组,并设有专门的信息管理人员,所有上传信息都由办公室主任负责审查其合法性、准确性和保密性。高新区会在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和《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等法规、规定,建立和健全了《安全管理责任制度》、《计算机及网络保密管理规定》和《文书保密工作制度》等防范制度,将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工作切实做到防微杜渐,把不安全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

按照文件要求,高新区及时制定了高新区门户网站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根据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

二、强化安全教育,定期检查督促 强化安全教育

高新区在开展网络与信息工作的每一步,都把强化信息安全教育放到首位,使管委会全体工作人员都意识到计算机安全保护是高新区中心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在新形势下,网络和信息安全还将成为创建“平安高新、和谐高新”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提高人员网络安全意识,我们还经常组织人员对相关部局进行计算机安全保护的检查。通过检查,我们发现部分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少数计算机操作员对制度贯彻不够。对此,我们根据检查方案中的检查内容对不合格的部局提出批评,限期整改。各部局在安装杀毒软件时全部采用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的查毒杀毒软件适时查毒和杀毒,不使用来历不明、未经杀毒的软件、u盘等载体,不访问非法网站,自觉严格控制和阻断病毒来源。单位电脑设备外送修理时,有指定人员跟随联系。电脑报废处理时,及时将硬盘等存储载体拆除或销毁。

三、信息安全制度日趋完善

在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我们就树立了以制度管 理人员的思想,制定了网络信息安全相关制度,要求高新区管委会各部局提供的上传内容,由各部局负责人审查签字后报送至信息管理员,经办公室主任审核同意后上传;重大内容发布报管委会领导签发后再上传,以此作为高新区计算机网络内控制度,确保网站信息的保密性。

对照《通知》要求,高新区网站在以往的工作中,主要作了以上几方面的工作,但还有些方面要急待改进。

一是要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与市政府信息中心联系,以此来查找差距,弥补工作中的不足。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对高新区管委会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安全意识教育和防范技能训练,提高防范意识,充分认识到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案件的严重性,把计算机安全保护知识真正融于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当中。

三是要进一步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工作技能,经常聘请专业人员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把学到的知识真正融于网络与信息安全保护工作中,而不是轻轻带过;做到人防与技防结合,真正设置起一道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一道看不见的屏障。

篇三

根据省环保厅《关于开展全省环保系统网络信息安全检查的通知》(皖环函〔2020〕1236号)要求,我局高度重视,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网络信息安全自查,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领导重视方面。我局领导高度重视网络安全保障工作,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明确要求信息中心要加强安全防护,确保机房和门户网站安全运行;两次集中对全局干部职工进行了网络安全防护教育,学习了国家、省市相关文件,领导重视、部门协作、职工参与的良好格局初步形成。

(二)安全保障方面。印发了网络安全保障工作方案,明确了信息中心为网络安全保障的责任单位,全权负责网络安全、网站维护、信息化项目建设及系统内硬件维护等工作。自“十二五”以来,我局相继投资60余万元用于网络系统安全保障,尤其是2020年一次性投资20余万元,招标采购了内外网隔离网闸(网神)和日志审计系统(网神),为网络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软件配置方面。我局共有网络信息信息系统共有4个,分别是门户网站系统,硬件包含2台思科服务器(国外品牌),软件是由安徽华脉公司设计开发和维护。机动车环保检测监管系统,硬件包含4台dell服务器,软件是由山东3C科技公司设计开发和维护。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2台dell服务器,软件系统有长天科技开发和维护。排污收费征收全程信息化监管系统,硬件包含2台dell服务器,软件是由长天科技开发和维护。按照省厅和公安部门的统一部署,我局已委托科大测评中心启动了系统二级等保,预计12月10日前可完成,将根据等保报告将逐项实施整改。

(四)网络终端方面。我局机关及二级机构共有52台台式电脑,其中有2台涉密电脑,分别在财务室和文秘室,6台笔记本,10台无线路由器。针对网络安全,我局与机关办公室和二级机构签订了保密协议,与可能涉密重要岗位工作人员签订了责任书,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局系统的安全运行。由于领导重视,保障有力,五年来未发生一起网络安全或泄密事件。

二、自查情况

此次自查严格按照省厅文件的要求,重点对网络硬件设备加密、软件使用、责任落实、人员保密意识等方面。从检查的总体情况看,局机关及二级机构工作人员,大都能按照相关文件的要求,规范地使用网络系统软件,具有较强的安全防护意识。在制度保障方面,自2011年以来相继印发了10余项网络安全相关的制度,初步形成了四级安全保障管理机制,明确了杨朝敬、王冬青两名技术人员为网络安全管理直接责任人,定期开展机房软硬件设施的安全维护。此次专项检查,除查找到三个方面的薄弱环节外,未发现重大系统安全隐患。

三、主要问题

(一)专业技术人员匮乏。信息系统安全维护所需专业技术较强,专业技术人员较少,技术水平无法满足维护需求,可投入的力量有限。

(二)安全防护措施不足。网络安全保障相关规章制度及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已印发的制度可操作性不强,未能覆盖相关信息系统安全的所有方面。

(三)安全保障投资滞后。尚未完全实施环保系统专网物理隔离,防入侵检测等系统装备未配置,一旦遇到黑客攻击缺乏有效的防御和预警措施。

(四)安全意识亟待提高。尽管通过多年的教育引导,全局干部职工安全防护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仍有部分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不强,保密意识亟待提高等。

四、下步打算

(一)进一步加强全员的安全教育。加强对全局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做好安全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加大安全保障和信息化投入。逐步购置相关软硬件设备或装备,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驾驭安全防护工作的能力。

(三)强化安全检测和设备运维。进一步加大对设备线路、系统等的及时维护和保养,健全完善应急保障机制,一旦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报告,最大限度定防止泄密等时间的发生。

(四)建立健全安全防护规章制度。切实增强信息安全制度的落实工作,不定期开展安全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五)严格考核和问责力度。对因失职渎职导致不良后果的责任人,将严肃追究责任,绝不姑息迁就。

五、意见建议

(一)建议省厅注重培训和业务指导。经常组织全省环保系统员工的系统安全教育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分期分批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适时组织召开先进地市成果观摩会、现场会的方式,或组织开展地区间互查,增进各地市的技术交流。

(二)建议安全防护省厅统筹兼顾。统筹谋划网络安全防护软硬件建设,搭建全省网络云平台,实施全省资源共享,推行社会化服务等,避免重复建设,提高环境信息化、集约化、精细化和智慧化水平。同时高规格谋划全省环境信息“十三五”及中长期规划,提升全省环保系统安全防护水平。

特此报告。

篇四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网络安全管理文件精神,我局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制定计划,明确责任,具体落实,对我局网络与信息安全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确保了网络能更好地保持良好运行,为我市网络信息安全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现将我局网络安全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

成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为进一步加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工作,我局成立了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保密工作领导小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具体到人。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领导担任,成员各科室负责人组成。分工与各自的职责如下:组长为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保密工作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副组长负责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日常事务。成员负责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日常协调、网络维护和日常技术管理工作。

二、计算机和网络安全情况

一是网络安全方面。我局配备了防病毒软件,采用了口令密码、数据库存储备份、移动存储设备管理等安全防护措施,明确了网络安全责任,强化了网络安全工作。二是日常管理方面切实抓好外网、网站和应用软件“五层管理”,确保“涉密计算机不上网,上网计算机不涉密”,严格按照保密要求处理光盘、硬盘、U盘、移动硬盘等管理、维修和销毁工作。重点抓好“三大安全”排查:1、硬件安全,包括防火、防盗和电源连接等;2、网络安全,包括网络结构、密码管理、IP管理、互联网行为管理等;3、应用安全,包括网站、邮件系统、软件管理等。三是信息系统安全方面实行领导审查签字制度。凡上传网站的信息,须经有关领导审查签字后方可上传;四是开展经常性安全检查,主要对计算机密码口令、操作系统补丁安装、应用程序补丁安装、防病毒软件安装与升级、木马病毒检测、端口开放情况、网页篡改情况等进行监管,认真做好系统安全。

三、通讯设备运转正常。

我局网络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其配置合理,并符合有关的安全规定;网络使用的各种硬件设备、软件和网络接口也是通过安全检验、鉴定合格后才投入使用的,自安装以来运转基本正常。

四、硬件设备使用合理,软件设置规范,运行状况良好。

我局每台终端机都安装了杀毒软件,系统相关设备的应用一直采取规范化管理,硬件设备的使用符合国家相关产品质量安全规定,单位硬件的运行环境符合要求,打印机配件、色带架等基本使用设备原装产品。网站系统安全有效,暂未出现任何安全隐患。

五、严格管理、规范设备维护

我局对电脑及其设备实行“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管理制度。在管理方面我们:

1、是坚持“制度管人”。

2、是强化信息安全教育、提高员工计算机技能。

3、是严格落实“六个一”,强化网络安全意识。同时在局开展网络安全知识宣传,使全体人员意识到了,计算机安全保护是“三防一保”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在新形势下,计算机犯罪还将成为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设备维护方面,对外来维护人员,要求有相关人员陪同,并对其身份和处理情况进行登记,规范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六、网络信息安全改进措施

改进措施 为保证网络安全有效地运行,减少病毒侵入,我局将加强对网络安全及系统安全的有关知识进行了培训。期间,全体干部职工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计算机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咨询,并得到了满意的答复。经过培训教育,全体干部职工对网络信息安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在工作中时刻注意维护信息安全。

篇五

根据省司法厅、市司法局《关于加强司法行政系统网络信息安全防护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局目前网络使用情况,我局近期进行了网络信息安全检查,现将自查情况通报如下:

一、强化对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领导

为加强这次网络信息安全检查工作的领导,我局成立了由副局长祝正龙同志任组长、办公室、政工股负责人为成员的网络信息安全检查工作领导小组,为我局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网络信息安全各项制度落实情况

我局严格制定了《涉密计算机使用维护制度》、《计算机上网管理制度》、《公共信息网络信息发布保密管理制度》、《涉密计算机网络保密制度》、《移动存储介质保密制度》等相关制度规定。并与相关股室签订责任书,将责任落实到人,使各岗位人员职责清晰,任务明确,并定期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硬件及网络设备管理情况

我局共有计算机16台。我局对每台计算机按存储处理信息情况进行了登记备案,将计算机的型号、主机序号、使用人情况、是否连接互联网等一一做了登记,分别建立登记档案,并由专人统一管理登记档案,对计算机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并重点清查了计算机的连接、专人使用、密码保护以及非涉密计算机的管理。将IP地址分配表标注明晰,并记录在案。对所有硬盘、设备全部按照保密要求进行了排检,未发现安全隐患。

四、软件系统使用情况

严格执行“谁发布、谁负责”的网上信息发布原则,做到信息上网有审批、有记录,做到“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认真履行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职责。网络管理人员定期对相关程序、数据、文件进行备份,每台计算机都安装了正版瑞星杀毒软件,定期进行更新、杀毒、木马扫描,发现操作系统漏洞及时修复,确保计算机不受病毒、木马的侵入。对网站和应用系统的程序升级、账户、口令、软件补丁、查杀病毒、外部接口以及网站维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逐一进行清理、排查,能及时更新升级的更新升级,进一步强化安全防范措施,及时堵塞漏洞、消除隐患、化解风险。

关于青少年网络调查报告范文 篇6

张嘉琪

青少年上网成瘾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网络的消极影响已经危及到了网络这一新兴媒体的存在意义。不良信息和娱乐方式与我们展开了一场拉锯战。作为教育工作者,始终是站在了这一斗争的最前沿,如何应对这一社会难题也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问题的原因

探讨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为了找准问题的根源,充分认识解决这一问题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也是为实际操作提供依据。笔者认为,造成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精神生活贫乏

不论物质条件好坏,人都是需要精神的。精神生活丰富与否,关系着生命历程的幸福与否。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社会物质需要的不断满足和物质条件的飞速好转,必然带来精神供给滞后,精神产品和消费不能得到满足,也必然导致某些简单有效甚至是低级趣味的精神产品泛滥。精神生活的质量要得到保证,有时需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或者需要很高的文化修养,这些往往是普通百姓和普通学生不能做到的。精神生活的规范建设明显滞后,特别是面对汹涌而来的网络大潮,显得束手无策。这也是整个社会在发展进步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人的智力水平总体提高,也会导致精神生活的贫乏。福尔摩斯在没有遇到有挑战性的案件侦破的时候,就只能依靠毒品来麻醉自己,就是这个原因。教学上说的“吃不饱”的学生也就很容易去寻找新的刺激,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学业压力太重导致精神贫乏。逆反的心态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更是学业压力的直接后果。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不知道为什么学习,所有的一切要求都离他们非常遥远,所有的物质都能得到很好的供给,所需要承受的希望是他们觉得不能完成,逃避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2)沟通交流的问题

师生、亲子之间交流的障碍是造成青少年上网成瘾的直接原因。不了解、不去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不去理解学生的甜酸苦辣、不去尝试或者不去分享学生的喜怒哀乐,不能蹲下来跟他们说话;拿着自己的标准和要求去套学生,只知道他们在这个时候应该是这样的,“因为我们那时候就是这样的”,“这孩子怎么这样阿”的话语只能表现出理解的苍白和教育的无力。不能或者不尝试走进学生的心灵,人为的制造师生、亲子的隔阂,甚至制造一些理由只为自己开脱,不给孩子们解释和改正的机会。沟通都无法实现,教育何从谈起。

交流与沟通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更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人只有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单个自然人是无法面对复杂而强大的自然界的。因此,缺少沟通与交流的生活是不完整的。现实中缺少交流与沟通,学生当然会到虚拟的世界里去寻找,而两者相比较而言,虚拟世界里面的沟通更容易实现。教师和家长缺乏交流、沟通的技巧与方法,使交流与沟通简单化,反而不能看到效果。学生虽然是未成年人,但是他们的情感已经初步具备了健全人的特征,甚至在很多时候,比成年人更加敏感。简单的交流不仅仅使他们感觉到轻视,更让他们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特别是我们所使用的方法并不能立即奏效的时候,恼怒和焦急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几乎肯定会把学生推向我们的对立面,根本就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3)思想上重视不足

对学生的思想问题认识不足,对教育的长期性、反复性认识不足,导致实践中的偏差。寄希望于一两次谈话,几次大力度的惩戒就能彻底地解决问题是极不负责地。教育从来都是长期性,没有任何一个习惯上问题或者思想上的问题能够这么迅速的解决。“罚得重一点,让他记得一辈子”已经被肯定是天方夜谭。教育学生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与错误思想和行为作斗争,此消彼长,甚至可能是永无尽头的过程。

优秀的教育者总是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看到一个孩子的转变。充分认识这一艰巨性是解决青少年上网成瘾问题的前提条件。

(4)网络的诱惑难以抗拒

网络信息非常丰富,而只要付出时间,网游是很容易获得成功的。网瘾的内容不外乎聊天和游戏,都有易学习、上手快,能带来刺激与快乐等特点;虚拟性又可以帮助参与者逃避残酷的现实;便宜的上网方式使得更多得人能够轻易的沉迷其中。网游的开发者想尽千方百计使之具有更好的普及性和娱乐性,这都能很好的激发人的惰性,特别是对于身心没有成熟的学生就更具诱惑。

(5)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求新、求异,好交流、好学习,自我意识成长,两性意识萌动等,所形成的需求都能在网络上轻而易举的找到。对于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和快乐的事情,谁都会乐此不疲,更何况自控能力还不完善的学生呢?

二、解决思路的探讨

(1)提高认识

认识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反复性,不要产生“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包括对网络的新认识,特别是对网游要有新的认识和看法。网络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新时代生存方式的一部分,而电子游戏的产生之初是为了检验电脑的性能和计算机工作者工作之余的调剂,但是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新兴的产业,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与国际上的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众多的高等学校都没有认真重视这一产业的前景,放任大笔的利润流向国外;同时,国际上已经有专业的电子竞技大奖赛,产生了一大批以电子竞技为职业的新人类;即使只是练级卖装备都能成为专门的职业,甚至是我们的电脑老师在我们初学电脑之时还要求我们学会一些游戏,以尽快掌握一些基本的电脑和网络技巧。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学生玩游戏呢?

(2)努力学习网络技术和知识

努力掌握最新的网络技术和知识动态,学习网络游戏的有关技巧,形成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基础。培养锻炼利用网络的各种技能,熟练的使用电脑和网络。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特别是亲自实践来体验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使电脑和网络成为自己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3)应用心理学和德育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学会善于“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充分理解学生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对有问题的学生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切忌简单、粗暴。陶宏开教授每次他与孩子交流,都首先是请坐下来,倒杯水,慢慢的谈。他能始终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为孩子的生活,为孩子的未来考虑,让孩子自己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的后果,自发的解决问题。

(4)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多种文体活动可以让学生融入集体中,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挤占他们的课余时间,培养健康向上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影响他们的现实生活。

(5)开展学习方法辅导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学习方法方面的帮助,让他们觉得付出努力能够看到成效,哪怕是很小的一点进步,都能很好的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具体的方法包括辅导学习、降低目标、修改成绩等。

教师要充分认识和了解各学科教学的本质特点,掌握正确的学习态度与方法。比如语言类的学科,就是要开口。教师就要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开口,对能够做到的学生予以及时、积极的评价,激发他们的兴趣

和上进心。

(6)与家长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网瘾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态度和教育。要告诉家长,你的孩子没有学成,那么你的一切生命的意义就将失去。不能以自己工作太忙为借口,忽视对孩子的关注与教育。毕竟孩子是自己的。更不能指望学校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关于青少年网络调查报告范文 篇7

总之,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中凸显的问题。作为一名大学生调查研究青少年犯罪及其预防, 不仅对自身有教育借鉴意义, 更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举两得!接下来, 笔者将结合现实察访的青少年犯罪个案, 按照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详述调查该课题的过程、结论及实践体会。

一、青少年犯罪案例的社会调查情况

考虑到该课题的特殊性, 为使本份调查报告更加严谨准确, 笔者采取个案调查、访问调查、文献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以下是调研方法的具体运用过程。

就在2014年春节后不久, 山西省太原市某小区内发生了一起故意伤害案, 年仅25岁的被告王某与邻居赵某发生口角之后, 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向受害人赵某头部、腹部连捅数刀, 致其轻伤。酿成大错的王某自然难逃法律的处罚, 等待他的是六个月有期徒刑。由于案发地点就在笔者楼下, 本人得以目睹案发的全过程。当时场面之血腥自不在话下, 但更令笔者震惊的是平日里看似文静的年轻小伙何以对邻居下此毒手?即使是因为些口角之争, 为何王某在面对已然被自己打倒在地、鲜血淋漓的赵某时并不及时收手, 反而得寸进尺, 拔出凶器呢?带着这些疑惑, 笔者试着询问每日在楼下散步的王大爷, 也就是王某的父亲。虽然大家平日里都是熟络的大院居民, 但他却对此事三缄其口, 只是最后自言自语道:“都是惯坏了”。

这次个案调查无疑是失败的, 深思过后, 笔者认为失败原因在于自己选错了调查对象。中华民族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文化在老年人心中根深蒂固, 有谁乐意将自家的伤疤暴露在阳光之下, 况且换位思考, 担忧狱中儿子的王大爷又怎会情愿通过回忆案发经过来加深自己的痛苦。当然, 从王大爷处得不到有用信息并不代表调研无法继续, 那些常年在楼下“站岗”的大妈们却很乐意成为调研对象。从她们口中可以得知, 王大爷与老伴儿育有一儿一女, 由于重男轻女的思想作祟, 全家人对王某十分宠溺。后来, 为了纠正他暴躁的性格, 王大爷让早就辍学的王某参军锻炼, 王某从部队复员至今也未曾有稳定工作。而王某与赵某的冲突也并非事发偶然, 因为看赵某是残疾人还时常在自己家门口犯羊癫疯, 王某经常和赵某发生言语和肢体上的冲突。最终, 王某平日的嚣张酿成悲剧, 他不仅自己深陷囵圄, 还要让家人承担十万元的赔偿责任, 可谓雪上加霜。

经过这样的探访, 一例鲜活的青少年犯罪个案就呈现在我的面前, 且不说毫分缕析该案的犯罪成因及相关对策, 仅仅是如何搜集个案以及面对个案时该从哪些角度调研就已经是在考验一个法律人的专业功底和法律素养。

在充分吸取经验之后, 笔者又开展了第二例个案调研。为了减少调研阻力, 此次的调研对象锁定在本人的亲属 (以下称其刘某) 。果然, 在家常似的对话中, 调研工作顺利展开, 刘某在笔者的引导下进行了以下的叙述。刘某的儿子孟某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目前正在监狱服刑。2009年8月22日, 年仅22岁的孟某及其堂兄在河南省长葛市某歌厅内喝酒, 期间与另一年轻人程某发生口角继而厮打, 后经人劝说双方皆离开歌厅。但生性好斗耍狠的孟某及其堂兄并未就此罢休, 为发泄心中的不平与怨恨, 二人手持从路边抢来的菜刀杀死受害人程某并在某宾馆的花池焚尸灭迹。了解到孟某犯罪性质之恶劣, 手段之残忍, 笔者实在难以将其与印象中那个沉静的少年相联系!为何一个朴实的务农家庭竟会培养出这样的杀人恶魔?或许答案也正深藏在孟某所出生的家庭。虽然孟某的家境在农村并不算差, 但他勤劳的父母却过分重视金钱, 老两口不仅自己在打工路上分秒必争, 他们甚至欣然接受了儿子初中辍学的请求, 并催促孟某及早打工挣钱。就这样, 截止案发前的几年里, 孟某居无定所, 以在澡堂给人搓澡为生。不仅如此, 孟某沾染了一身不良社会习气, 喜好喝酒打架。而面对孟某的陋习, 愚昧无知的父母甚至以为只有这样的儿子才能在农村有一席之地, 便对其更加放纵, 使得孟某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渊。牢狱幽幽路漫漫, 孟某此生的大好年华注定要付与囵圄, 也不知刘某有生之年还能否与儿子团聚, 一个安静祥和的家庭就这样破碎, 青少年犯罪之危害令人深思!

为了避免个案调查导致调研结果的片面性, 笔者还参阅了大量权威文献, 如《2013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2010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报告》、《转型期中国社会犯罪率态势剖析》等, 具体结论将在下文阐述。

二、试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综合现有的青少年犯罪典型案例不难发现, 青少犯罪大致可分为贪财与伤害两种类型。不同的犯罪类型对应各自犯罪模式。因贪财而犯罪的青少年最开始表现为逃学, 之后在其行走社会时需要金钱玩乐却又难以独立谋生, 很容易自发或在他人诱导下犯罪, 偷、拿、盗、抢行为的发生很是常见。因伤害他人而犯罪的青少年则最开始表现为性格暴躁, 不服管教;或是在其心智尚未成熟时就接触社会, 沾染不良风气, 于是在因琐事心生愤恨后往往难以控制自己, 最终铸成大错。比较两种青少年犯罪模式可发现几点共性, 即家长未及时监管、青少年过早辍学踏入社会、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等。对应的, 青少年犯罪成因可初步分为以下三类:

(一)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诱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首要原因。其一,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渴望独立却又经验不足, 情感强烈却又容易冲动。笔者认为这样的性格特征对于青少年来说是正常的, 甚至是每一位青少年都必将经历的。但作为社会经验丰富的家长若不对此提高警惕, 则易使孩子迷失于纷繁复杂的社会中, 在不良信息诱导下是非不分, 黑白颠倒, 本该花样的年华只得提早凋零。其二、家庭环境不温馨。大量青少年犯罪的案例显示, 虽然这些青少年作案时的年龄集中在14岁到20岁, 但他们12岁以前所生活的家庭就已经出现了问题。他们的父母或是进城务工, 将教育孩子的重担交由家中老人;或是离异重组, 对孩子的成长发展不管不顾。缺少父母关爱的青少年为摆脱心灵深处的孤独感更容易为不良环境所吸引, 从而迈出了走向犯罪的第一步。其三、家庭教育的方式欠妥当。青少年罪犯的家庭教育往往表现为过分宠溺或过于粗暴。前者常发生在独生子女家庭, 对孩子的百般溺爱导致其性格逐步任性骄纵, 我行我素, 甚至不能容忍丝毫的批评与不公, 正可谓“虽曰爱之, 其实害之”。后者则常见于离异家庭、农村家庭或父母有犯罪前科的家庭,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看似正确实则是将暴力基因移植在下一代身上, 给青少年埋下暴力犯罪的隐患。最后, 父母榜样未树立。作为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守护神, 父母理应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可如果父母品行不端, 给下一代造成的危害也不容小觑。昔有李刚之子李启铭, 今有李双江之子李天一, 这些嚣张跋扈的青少年无不是受家庭环境熏陶, 相信权大于法, 依靠家庭势力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上文提到的个案中亦包含着导致犯罪的家庭因素。如果王大爷在育儿之初就能认识到“宠子未有不骄, 娇子未有不败”的道理;如果在王某性格变得愈发骄纵蛮横时, 王大爷能及时改变教育方式, 耐心劝说管束;如果当邻居赵某屡遭儿子挑衅时, 王大爷能够积极阻止, 教育儿子宽大为怀;如果……在这许多的假设中, 或许王大爷只要认真履行其中一条, 那么王某的青春也不会留下牢狱的烙印!至于孟某犯罪, 则更是家庭教育缺失的典型。即使生活压力再大, 为人父母也不应该鼓励孩子及早辍学, 浸入社会染缸;即使孟某注定要少年时外出谋生, 其父母也不该不加叮嘱, 放任逐流;即使孟某闯荡社会, 难免沾染不良风气, 作为家长也更不应该加以赞扬。

(二) 学校因素

对于青少年人而言, 学校是保障其茁壮成长的第二道屏障。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 失学、辍学的青少年年龄小, 无一技之长, 过早进入社会后无法就业, 则极易走上违法犯罪之路。我国为保障青少年人特别是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专门制定相关法律, 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 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依法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以及《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第二十一条:“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输入地政府要承担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等。

尽管法律制定较为详尽, 但现实中却并未有效落实。根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调研结果,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集中在16、17岁, 占81.7%, 平均年龄为16.23岁, 从15岁开始已经呈现高发态势。并且, 犯罪的未成年人初中未毕业的占56.5%, 一半以上的未成年人都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辍学 (离家出走) 是青少年的人生拐点。其中, “主动辍学”的学生普遍认为“读书无用”或是“读书无望” (4) 。在笔者看来, 这些调研数据至少说明以下几个问题。其一, 中小学校对于青少年辍学的监管力度不够, 将是否继续接受义务教育的自由交给未成年人自己。尤其在农村地区, 学校对于辍学儿童甚至司空见惯, 帮教挽留工作很不到位, 间接放纵了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发展。其二, 虽然《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家长有义务保证子女接受完成义务教育, 但并未规定家长监管不力的责任, 这就使得一部分家境贫寒的青少年被家长从学校推向了社会。其三, 青少年对学校教育的冷淡或失望也是导致其辍学的重要原因。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 教育内容的枯燥乏味, 应试教育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等现象使青少年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充沛精力无处释放, 更难以抵御大千世界的精彩诱惑, 最终一失足成千古恨!上文中孟某与王某又何尝不是因过早辍学而走向社会?在面临争端时, 二人选择偏激的解决方法又何尝不是缺乏知识, 素质低下的表现?

(三)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青少年犯罪的外因。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保障滞后、社会焦虑加剧等转型特点决定了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主要表现为, 一方面, 随着贫富差距加大, 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不良风气在社会上蔓延, 青少年初入社会难免耳濡目染的出入于网吧、歌厅、游戏厅等场所。由于这些场所疏于接受行政监管及进行自我管理, 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常聚集于此, 不仅散播不良信息甚至引诱或胁迫青少年与之为伍。就这样, 青少年眼中的玩乐天堂演变为诱发犯罪的温床。另一方面, 为适应民众在生活压力中所产生的压抑、不满、非理性冲动的情绪, 图书报刊、电视电影、网络娱乐往往鱼龙混杂, 充斥着大量黄、赌、毒内容, 承受能力低下的青少年群体一旦接触往往感到好奇甚至效仿, 这绝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相关数据显示, 50%以上的青少年犯罪, 其违法犯罪行为均直接接触过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 主要媒介是录像、书刊、电影、广播、游戏机和多媒体等 (5) 。就如当年, 风靡亚洲的香港电影《古XX》上映后, 不知有多少头脑简单的青少年因模仿片中的兄弟义气、打斗场面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以上便是对青少年犯罪案例初步分析后得出的原因结论。青少年犯罪的病因根植于家庭, 病象显于学校, 病情恶化于社会。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剖析个例成因是目前学者的普遍共识, 但笔者却认为, 调查研究止步于此味同嚼蜡、毫无新意。纵观上文论述的青少年犯罪原因, 深入分析不难发现, 其实青少年犯罪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病”。

首先, 从家庭角度来看, 不论是家长管教问题、家庭环境问题、教育方式问题还是父母的不端行为问题, 皆是因为父母与孩子的接触时间太少, 没有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关注子女的成长。但试问, 为人父母又有谁不愿意陪伴子女, 为其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造成今天这样无奈现状的原因, 无非是当今社会生存压力过大, 社会保障不足等社会环境问题。伴随着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城市父母不得不起早贪黑, 将孩子全天托付于学校;为了摆脱乡下的落后生活, 农村父母则必须进城务工, 由留守老人看护未成年儿童。至于有些父母鼓励子女及早打工, 则是因为上学对于贫苦的家庭来讲不仅意味着损失一个劳动力, 更意味着义务教育过后高昂的学杂费。况且, 即使他们的子女大学毕业也未必就过上安逸稳定的生活, 这与当今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紧密相关。可见, “读书无用论”并非空穴来风。如此看来, 面对青少年犯罪问题, 单纯的责怪家长对子女看护不力也有失公允, 在青少年罪犯家长的背后也有无数来自社会的手将青少年推向犯罪的深渊。其次, 从学校角度看, 结论亦是如此。学校是社会产物, 老师是社会人, 巨大社会压力下所产生的焦虑情绪同样蔓延到了学校, 主要表现为:一方面, 学校为了获得更多教育经费, 必须提高生源质量和知名度, 而达到此目的的一条捷径则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因而, 巨大的课程压力下,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只能成为学生的幻想, 取而代之的枯燥乏味的学习与考试, 这与校园外的“精彩生活”相比天上地下。另一方面, 中小学老师在社会洪流中自然也变得身不由己, 渴望得到更好的福利待遇。于是, 在日常的教学中, 老师往往偏向于应试教育而忽略了素质教育, 为了激发学生的上进心甚至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根据学生的成绩区别对待。进而, 差等生总被忽视或嫌弃, 由此产生厌学的心理也就不足为奇。

最后, 至于某些歌厅网吧等游乐场所, 电影网络等大众媒体罔顾公共道德, 容忍甚至引诱青少年犯罪的行为则更容易理解。那些再正确不过的道理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特别是对于许多勉强维持的个体户来讲, 这并非因为人性本恶, 而是因为任何一个生存的机会都不容放过, 他们没有选择!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既然青少年犯罪的根源在于社会, 接下来笔者将以社会环境为背景, 从家庭、学校、司法等角度思考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一) 家庭管教与社区帮教相结合

尽管繁重的工作压力使大部分家长无暇对子女教育监督, 但处于社会化大分工时期的我们为何不借鉴工业时期的智慧, 将家长的部分监管职责分工给社区的专门机构履行?在我国,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 社会交往比较密切。因此, 社区可以成为除学校外, 家长放心、孩子安全的第二大去处。社区兴办托管班不仅可以丰富青少年的课余生活, 还可以缓解当下的就业压力, 有利于社会的良性循环。但是, 这一方案同样有自身的弱点。例如在城市中, 社区托管班受资金限制无法聘请老师管教孩子, 而社区工作人员又往往年龄偏大、精力不足, 根本无法照顾被托管青少年的午餐。而在农村, 村委会的条件还很简陋, 无法负担类似于托管班的组织。更为重要的是, 在农村居民眼里, 田间地头都是青少年们消磨课余时间的好去处, 课后托管的做法实属多余。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陈旧想法, 多年来, 面向青少年的托管组织很少在农村兴办。

当然, 分散家长的监管任务并不意味着解除家长的管教职责, 现有基础上的家庭教育仍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首先, 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 从言谈举止等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 切莫因为对自身的放纵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其次, 家长要因材施教, 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 既不可娇惯纵容也不能粗暴责骂, 更不能单纯从成年人的角度思考未成年人的举止, 而应设身处地相互理解。一旦家长发现孩子行为异常, 性格乖张时就应积极履行其家庭教育职责, 坚决将青少年犯罪的苗头扼杀在摇篮之中。

(二)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齐头并进

学校作为青少年家庭与社会的衔接点, 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处在《综合性预防犯罪措施汇编》第十条中所写:“学校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 儿童的发育成型有许多年是在为了满足他们的教育和社会化需要而设立的各种机构中度过的。学校能提供种种机会来倡导社会平等、文化多元性和个人的亲密关系, 并帮助青少年获得道德标准、社会技能和公民的责任感”。

虽然目前我国青少年过于繁重的学业压力早已饱受诟病, 但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却是当今世界潮流, 因而应试教育必不可少。可见, 在这样的社会教育背景下, 唯一切实可行的预防青少年犯罪对策就只有呼吁学校增加道德伦理课程或法制教育课程, 让广大青少年明析自己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同时, 为落实好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应当耐心教育、帮助, 不得歧视”, 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校的考察以及学校对老师的考核内容不应局限在升学率上, 而应当将学校和老师对“问题少年”的帮扶情况纳入到测评体系中, 从而使那些曾经的边缘少年获得更多关爱与帮助。

(三) 相关法律的完善与落实缺一不可

近二十年来, 为了降低持续攀高的青少年犯罪率, 我国先后颁布并实施了多部法律, 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这些法律虽然填补了我国少年司法的空白, 但效果却仅仅算是差强人意。一方面, 我国的相关法律都太过笼统, 虽然一再强调青少年权利不容侵犯, 但鲜有法律将保护青少年的具体措施纳入其中。例如, 众所周知, 青少年吸烟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 而且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英国、意大利等国家早就通过法律加以禁止, 有的国家甚至禁止18岁以下青少年为他人买烟, 违者将被处罚。但在我国, 青少年吸烟仍然畅通无阻, 这不得不说是立法的缺失。再如, 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 责令他的家人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 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所谓必要的时候, 通常解释为家中无人管教, 或者虽有人管教但确实管教不了, 或者群众反映强烈, 坚决要求政府收容教养。但这种规定显然不利于实际操作, 容易出现既无家庭管教, 政府也未教养的真空地带, 使青少年再次走上犯罪之路。另一方面, 某些法律条文只规定了相关人员的义务, 却未规定违反此法律的责任, 使法律丧失了应有的执行力。例如,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规定, 父母应当保障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义务, 但却并未规定父母迫使子女辍学或教育不力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法律是防止青少年犯罪的最后一道屏障。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尽快完善青少年法律体系, 通过法律规范青少年及家长、学校的行为, 真正使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有法可依。另外, 防止有犯罪前科的青少年犯罪也是预防工作的重点, 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尝试制定《少年刑法典》, 完善青少年司法制度。总之,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 法律的作用是为其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 而在青少年犯罪后, 法律也将本着“教育为主, 惩罚为辅”理念帮助挽救, 防止其再犯。

四、对本次社会调查研究的心得体会

这是笔者第一次做法律方面的社会调查研究, 重重困难一度让我举步维艰。首先, 在案例调研阶段, 笔者面临的难题就是如何搜集青少年犯罪的案例, 虽然网上资源丰富, 但若不亲身经历调查环节, 于笔者而言本文也仅仅是一篇观后感或读后感, 并不值得投入如此多的精力。在寻得身边现实案例之后, 该话题本身的敏感性要求本人在进行个案访问时及时揣度当事人的心理, 能否顺利的与人沟通也在考察一个法律人最基本的专业素养。

其次, 在搜集数据方面, 面对各色各样的信息来源, 如何去伪存真成为难题。就拿青少年犯罪率这一基础数据来说, 网络上至少提供了五个版本, 从60%-80%不等。后来笔者发现,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本人没有搞清楚自己需要的是哪一年的数据, 也没有尝试去有权威网站查询。最终, 在经历耐心的寻找后, 60%的青少年犯罪率浮出水面。

最后, 笔者体会到, 社会调查研究的魅力在于:面对既有的的社会问题和百家言论, 调研者能否通过自己的调查与思考推陈出新, 形成独到的见解。就拿青少年犯罪这一社会问题来说,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不断地有专家学者研究成因与对策, 时至今日似乎无话可说。但社会问题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摆脱从家庭、学校、社会三角度思考的惯性就不难发现, 青少年犯罪的本质还是一种是“社会病”, 思考其对策时也应该结合我国当今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现实。

五、结语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紧迫艰巨的任务, 只有意识到青少年犯罪问题植根于社会, 政府、学校和家庭才能有的放矢的寻求对策, 青少年犯罪率得到控制将指日可待!

摘要:在中国, 青少年犯罪已然成为扰乱社会秩序, 破坏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通过个案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 虽然导致青少年犯罪的表面原因为家庭环境恶劣、学校监管滞后和社会风气不良, 但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我国社会转型期所特有的矛盾与冲突。青少年犯罪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病”, 只有紧密结合社会现状, 从家庭、学校、法律三方面寻求对策, 才能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案例,根本原因,对策,调研心得

注释

11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十五”期间青年发展状况和“十一五”期间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22 <中国法治蓝皮书——法律篇 (2010) >.32008年3月7日<三峡晚报>.

34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京) 2013年3期.

上一篇:班长竞选演讲稿200字作文下一篇:物理课题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