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法制教育报告会有感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青少年法制教育报告会有感(精选8篇)

关于青少年法制教育报告会有感 篇1

为了进一步对学校青少年法制教育现状进行摸底调查,总结发现先进典型,梳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新建议、新方法。根据临潼区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要求,我校结合实际,对辖区各校的法制教育进行了摸底调研。现总结如下:

一、活动的开展

1、各校都能按照要求开展至少每周一次的法制教育课,能够利用相关地方教材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由于学校教师紧缺,几乎所有的法制教育课都是由班主任兼任。没有专任法制教师。学校都能筹集一部分经费用于学校法制教育的各项活动。

2、为了更好的进行法制教育活动,各校都能在本校推选出有一定经验的教师兼任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进行相关法制教育。法制副校长全面负责和管理本校的法制教育工作。法制辅导员通过组织大型集会、少队会议、法制宣传栏、法制板报等形式,对全体师生进行具体法制教育。

3、每学期初,各校都开展法制教育宣传周活动,配合“六五”普法,开展一些专题法制教育。如:法制知识竞赛,“我懂法、我用法”的法制报告会,法制教育图片展,观看相关影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

4、近年来我校未出现过学生失学、缀学现象,但学校仍坚持了普法宣传力度,建立了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结合实际通过《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家长会等途径与家长沟通,宣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进一步提高家长、社会对依法治校的认识,促进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配合,为学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和谐宁静、健康有序的坚强保障。我校

学生无违法犯罪现象。

二、存在问题

1、目前没有统一的法制教育教材,获得相关知识的途径很狭窄。

2、学校教师紧缺,缺乏专任法制教师、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

3、法制教育基地建设还没有形成,需要加大沟通和协调。

4、法制教育缺少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体罚学生的现象在农村家庭中时有发生。

新市中心小学

关于青少年法制教育报告会有感 篇2

总之,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中凸显的问题。作为一名大学生调查研究青少年犯罪及其预防, 不仅对自身有教育借鉴意义, 更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举两得!接下来, 笔者将结合现实察访的青少年犯罪个案, 按照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详述调查该课题的过程、结论及实践体会。

一、青少年犯罪案例的社会调查情况

考虑到该课题的特殊性, 为使本份调查报告更加严谨准确, 笔者采取个案调查、访问调查、文献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以下是调研方法的具体运用过程。

就在2014年春节后不久, 山西省太原市某小区内发生了一起故意伤害案, 年仅25岁的被告王某与邻居赵某发生口角之后, 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向受害人赵某头部、腹部连捅数刀, 致其轻伤。酿成大错的王某自然难逃法律的处罚, 等待他的是六个月有期徒刑。由于案发地点就在笔者楼下, 本人得以目睹案发的全过程。当时场面之血腥自不在话下, 但更令笔者震惊的是平日里看似文静的年轻小伙何以对邻居下此毒手?即使是因为些口角之争, 为何王某在面对已然被自己打倒在地、鲜血淋漓的赵某时并不及时收手, 反而得寸进尺, 拔出凶器呢?带着这些疑惑, 笔者试着询问每日在楼下散步的王大爷, 也就是王某的父亲。虽然大家平日里都是熟络的大院居民, 但他却对此事三缄其口, 只是最后自言自语道:“都是惯坏了”。

这次个案调查无疑是失败的, 深思过后, 笔者认为失败原因在于自己选错了调查对象。中华民族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文化在老年人心中根深蒂固, 有谁乐意将自家的伤疤暴露在阳光之下, 况且换位思考, 担忧狱中儿子的王大爷又怎会情愿通过回忆案发经过来加深自己的痛苦。当然, 从王大爷处得不到有用信息并不代表调研无法继续, 那些常年在楼下“站岗”的大妈们却很乐意成为调研对象。从她们口中可以得知, 王大爷与老伴儿育有一儿一女, 由于重男轻女的思想作祟, 全家人对王某十分宠溺。后来, 为了纠正他暴躁的性格, 王大爷让早就辍学的王某参军锻炼, 王某从部队复员至今也未曾有稳定工作。而王某与赵某的冲突也并非事发偶然, 因为看赵某是残疾人还时常在自己家门口犯羊癫疯, 王某经常和赵某发生言语和肢体上的冲突。最终, 王某平日的嚣张酿成悲剧, 他不仅自己深陷囵圄, 还要让家人承担十万元的赔偿责任, 可谓雪上加霜。

经过这样的探访, 一例鲜活的青少年犯罪个案就呈现在我的面前, 且不说毫分缕析该案的犯罪成因及相关对策, 仅仅是如何搜集个案以及面对个案时该从哪些角度调研就已经是在考验一个法律人的专业功底和法律素养。

在充分吸取经验之后, 笔者又开展了第二例个案调研。为了减少调研阻力, 此次的调研对象锁定在本人的亲属 (以下称其刘某) 。果然, 在家常似的对话中, 调研工作顺利展开, 刘某在笔者的引导下进行了以下的叙述。刘某的儿子孟某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目前正在监狱服刑。2009年8月22日, 年仅22岁的孟某及其堂兄在河南省长葛市某歌厅内喝酒, 期间与另一年轻人程某发生口角继而厮打, 后经人劝说双方皆离开歌厅。但生性好斗耍狠的孟某及其堂兄并未就此罢休, 为发泄心中的不平与怨恨, 二人手持从路边抢来的菜刀杀死受害人程某并在某宾馆的花池焚尸灭迹。了解到孟某犯罪性质之恶劣, 手段之残忍, 笔者实在难以将其与印象中那个沉静的少年相联系!为何一个朴实的务农家庭竟会培养出这样的杀人恶魔?或许答案也正深藏在孟某所出生的家庭。虽然孟某的家境在农村并不算差, 但他勤劳的父母却过分重视金钱, 老两口不仅自己在打工路上分秒必争, 他们甚至欣然接受了儿子初中辍学的请求, 并催促孟某及早打工挣钱。就这样, 截止案发前的几年里, 孟某居无定所, 以在澡堂给人搓澡为生。不仅如此, 孟某沾染了一身不良社会习气, 喜好喝酒打架。而面对孟某的陋习, 愚昧无知的父母甚至以为只有这样的儿子才能在农村有一席之地, 便对其更加放纵, 使得孟某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渊。牢狱幽幽路漫漫, 孟某此生的大好年华注定要付与囵圄, 也不知刘某有生之年还能否与儿子团聚, 一个安静祥和的家庭就这样破碎, 青少年犯罪之危害令人深思!

为了避免个案调查导致调研结果的片面性, 笔者还参阅了大量权威文献, 如《2013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2010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报告》、《转型期中国社会犯罪率态势剖析》等, 具体结论将在下文阐述。

二、试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综合现有的青少年犯罪典型案例不难发现, 青少犯罪大致可分为贪财与伤害两种类型。不同的犯罪类型对应各自犯罪模式。因贪财而犯罪的青少年最开始表现为逃学, 之后在其行走社会时需要金钱玩乐却又难以独立谋生, 很容易自发或在他人诱导下犯罪, 偷、拿、盗、抢行为的发生很是常见。因伤害他人而犯罪的青少年则最开始表现为性格暴躁, 不服管教;或是在其心智尚未成熟时就接触社会, 沾染不良风气, 于是在因琐事心生愤恨后往往难以控制自己, 最终铸成大错。比较两种青少年犯罪模式可发现几点共性, 即家长未及时监管、青少年过早辍学踏入社会、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等。对应的, 青少年犯罪成因可初步分为以下三类:

(一)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诱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首要原因。其一,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渴望独立却又经验不足, 情感强烈却又容易冲动。笔者认为这样的性格特征对于青少年来说是正常的, 甚至是每一位青少年都必将经历的。但作为社会经验丰富的家长若不对此提高警惕, 则易使孩子迷失于纷繁复杂的社会中, 在不良信息诱导下是非不分, 黑白颠倒, 本该花样的年华只得提早凋零。其二、家庭环境不温馨。大量青少年犯罪的案例显示, 虽然这些青少年作案时的年龄集中在14岁到20岁, 但他们12岁以前所生活的家庭就已经出现了问题。他们的父母或是进城务工, 将教育孩子的重担交由家中老人;或是离异重组, 对孩子的成长发展不管不顾。缺少父母关爱的青少年为摆脱心灵深处的孤独感更容易为不良环境所吸引, 从而迈出了走向犯罪的第一步。其三、家庭教育的方式欠妥当。青少年罪犯的家庭教育往往表现为过分宠溺或过于粗暴。前者常发生在独生子女家庭, 对孩子的百般溺爱导致其性格逐步任性骄纵, 我行我素, 甚至不能容忍丝毫的批评与不公, 正可谓“虽曰爱之, 其实害之”。后者则常见于离异家庭、农村家庭或父母有犯罪前科的家庭,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看似正确实则是将暴力基因移植在下一代身上, 给青少年埋下暴力犯罪的隐患。最后, 父母榜样未树立。作为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守护神, 父母理应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可如果父母品行不端, 给下一代造成的危害也不容小觑。昔有李刚之子李启铭, 今有李双江之子李天一, 这些嚣张跋扈的青少年无不是受家庭环境熏陶, 相信权大于法, 依靠家庭势力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上文提到的个案中亦包含着导致犯罪的家庭因素。如果王大爷在育儿之初就能认识到“宠子未有不骄, 娇子未有不败”的道理;如果在王某性格变得愈发骄纵蛮横时, 王大爷能及时改变教育方式, 耐心劝说管束;如果当邻居赵某屡遭儿子挑衅时, 王大爷能够积极阻止, 教育儿子宽大为怀;如果……在这许多的假设中, 或许王大爷只要认真履行其中一条, 那么王某的青春也不会留下牢狱的烙印!至于孟某犯罪, 则更是家庭教育缺失的典型。即使生活压力再大, 为人父母也不应该鼓励孩子及早辍学, 浸入社会染缸;即使孟某注定要少年时外出谋生, 其父母也不该不加叮嘱, 放任逐流;即使孟某闯荡社会, 难免沾染不良风气, 作为家长也更不应该加以赞扬。

(二) 学校因素

对于青少年人而言, 学校是保障其茁壮成长的第二道屏障。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 失学、辍学的青少年年龄小, 无一技之长, 过早进入社会后无法就业, 则极易走上违法犯罪之路。我国为保障青少年人特别是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专门制定相关法律, 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 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依法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以及《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第二十一条:“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输入地政府要承担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等。

尽管法律制定较为详尽, 但现实中却并未有效落实。根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调研结果,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集中在16、17岁, 占81.7%, 平均年龄为16.23岁, 从15岁开始已经呈现高发态势。并且, 犯罪的未成年人初中未毕业的占56.5%, 一半以上的未成年人都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辍学 (离家出走) 是青少年的人生拐点。其中, “主动辍学”的学生普遍认为“读书无用”或是“读书无望” (4) 。在笔者看来, 这些调研数据至少说明以下几个问题。其一, 中小学校对于青少年辍学的监管力度不够, 将是否继续接受义务教育的自由交给未成年人自己。尤其在农村地区, 学校对于辍学儿童甚至司空见惯, 帮教挽留工作很不到位, 间接放纵了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发展。其二, 虽然《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家长有义务保证子女接受完成义务教育, 但并未规定家长监管不力的责任, 这就使得一部分家境贫寒的青少年被家长从学校推向了社会。其三, 青少年对学校教育的冷淡或失望也是导致其辍学的重要原因。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 教育内容的枯燥乏味, 应试教育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等现象使青少年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充沛精力无处释放, 更难以抵御大千世界的精彩诱惑, 最终一失足成千古恨!上文中孟某与王某又何尝不是因过早辍学而走向社会?在面临争端时, 二人选择偏激的解决方法又何尝不是缺乏知识, 素质低下的表现?

(三)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青少年犯罪的外因。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保障滞后、社会焦虑加剧等转型特点决定了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主要表现为, 一方面, 随着贫富差距加大, 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不良风气在社会上蔓延, 青少年初入社会难免耳濡目染的出入于网吧、歌厅、游戏厅等场所。由于这些场所疏于接受行政监管及进行自我管理, 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常聚集于此, 不仅散播不良信息甚至引诱或胁迫青少年与之为伍。就这样, 青少年眼中的玩乐天堂演变为诱发犯罪的温床。另一方面, 为适应民众在生活压力中所产生的压抑、不满、非理性冲动的情绪, 图书报刊、电视电影、网络娱乐往往鱼龙混杂, 充斥着大量黄、赌、毒内容, 承受能力低下的青少年群体一旦接触往往感到好奇甚至效仿, 这绝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相关数据显示, 50%以上的青少年犯罪, 其违法犯罪行为均直接接触过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 主要媒介是录像、书刊、电影、广播、游戏机和多媒体等 (5) 。就如当年, 风靡亚洲的香港电影《古XX》上映后, 不知有多少头脑简单的青少年因模仿片中的兄弟义气、打斗场面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以上便是对青少年犯罪案例初步分析后得出的原因结论。青少年犯罪的病因根植于家庭, 病象显于学校, 病情恶化于社会。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剖析个例成因是目前学者的普遍共识, 但笔者却认为, 调查研究止步于此味同嚼蜡、毫无新意。纵观上文论述的青少年犯罪原因, 深入分析不难发现, 其实青少年犯罪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病”。

首先, 从家庭角度来看, 不论是家长管教问题、家庭环境问题、教育方式问题还是父母的不端行为问题, 皆是因为父母与孩子的接触时间太少, 没有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关注子女的成长。但试问, 为人父母又有谁不愿意陪伴子女, 为其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造成今天这样无奈现状的原因, 无非是当今社会生存压力过大, 社会保障不足等社会环境问题。伴随着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城市父母不得不起早贪黑, 将孩子全天托付于学校;为了摆脱乡下的落后生活, 农村父母则必须进城务工, 由留守老人看护未成年儿童。至于有些父母鼓励子女及早打工, 则是因为上学对于贫苦的家庭来讲不仅意味着损失一个劳动力, 更意味着义务教育过后高昂的学杂费。况且, 即使他们的子女大学毕业也未必就过上安逸稳定的生活, 这与当今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紧密相关。可见, “读书无用论”并非空穴来风。如此看来, 面对青少年犯罪问题, 单纯的责怪家长对子女看护不力也有失公允, 在青少年罪犯家长的背后也有无数来自社会的手将青少年推向犯罪的深渊。其次, 从学校角度看, 结论亦是如此。学校是社会产物, 老师是社会人, 巨大社会压力下所产生的焦虑情绪同样蔓延到了学校, 主要表现为:一方面, 学校为了获得更多教育经费, 必须提高生源质量和知名度, 而达到此目的的一条捷径则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因而, 巨大的课程压力下,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只能成为学生的幻想, 取而代之的枯燥乏味的学习与考试, 这与校园外的“精彩生活”相比天上地下。另一方面, 中小学老师在社会洪流中自然也变得身不由己, 渴望得到更好的福利待遇。于是, 在日常的教学中, 老师往往偏向于应试教育而忽略了素质教育, 为了激发学生的上进心甚至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根据学生的成绩区别对待。进而, 差等生总被忽视或嫌弃, 由此产生厌学的心理也就不足为奇。

最后, 至于某些歌厅网吧等游乐场所, 电影网络等大众媒体罔顾公共道德, 容忍甚至引诱青少年犯罪的行为则更容易理解。那些再正确不过的道理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特别是对于许多勉强维持的个体户来讲, 这并非因为人性本恶, 而是因为任何一个生存的机会都不容放过, 他们没有选择!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既然青少年犯罪的根源在于社会, 接下来笔者将以社会环境为背景, 从家庭、学校、司法等角度思考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一) 家庭管教与社区帮教相结合

尽管繁重的工作压力使大部分家长无暇对子女教育监督, 但处于社会化大分工时期的我们为何不借鉴工业时期的智慧, 将家长的部分监管职责分工给社区的专门机构履行?在我国,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 社会交往比较密切。因此, 社区可以成为除学校外, 家长放心、孩子安全的第二大去处。社区兴办托管班不仅可以丰富青少年的课余生活, 还可以缓解当下的就业压力, 有利于社会的良性循环。但是, 这一方案同样有自身的弱点。例如在城市中, 社区托管班受资金限制无法聘请老师管教孩子, 而社区工作人员又往往年龄偏大、精力不足, 根本无法照顾被托管青少年的午餐。而在农村, 村委会的条件还很简陋, 无法负担类似于托管班的组织。更为重要的是, 在农村居民眼里, 田间地头都是青少年们消磨课余时间的好去处, 课后托管的做法实属多余。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陈旧想法, 多年来, 面向青少年的托管组织很少在农村兴办。

当然, 分散家长的监管任务并不意味着解除家长的管教职责, 现有基础上的家庭教育仍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首先, 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 从言谈举止等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 切莫因为对自身的放纵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其次, 家长要因材施教, 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 既不可娇惯纵容也不能粗暴责骂, 更不能单纯从成年人的角度思考未成年人的举止, 而应设身处地相互理解。一旦家长发现孩子行为异常, 性格乖张时就应积极履行其家庭教育职责, 坚决将青少年犯罪的苗头扼杀在摇篮之中。

(二)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齐头并进

学校作为青少年家庭与社会的衔接点, 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处在《综合性预防犯罪措施汇编》第十条中所写:“学校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 儿童的发育成型有许多年是在为了满足他们的教育和社会化需要而设立的各种机构中度过的。学校能提供种种机会来倡导社会平等、文化多元性和个人的亲密关系, 并帮助青少年获得道德标准、社会技能和公民的责任感”。

虽然目前我国青少年过于繁重的学业压力早已饱受诟病, 但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却是当今世界潮流, 因而应试教育必不可少。可见, 在这样的社会教育背景下, 唯一切实可行的预防青少年犯罪对策就只有呼吁学校增加道德伦理课程或法制教育课程, 让广大青少年明析自己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同时, 为落实好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应当耐心教育、帮助, 不得歧视”, 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校的考察以及学校对老师的考核内容不应局限在升学率上, 而应当将学校和老师对“问题少年”的帮扶情况纳入到测评体系中, 从而使那些曾经的边缘少年获得更多关爱与帮助。

(三) 相关法律的完善与落实缺一不可

近二十年来, 为了降低持续攀高的青少年犯罪率, 我国先后颁布并实施了多部法律, 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这些法律虽然填补了我国少年司法的空白, 但效果却仅仅算是差强人意。一方面, 我国的相关法律都太过笼统, 虽然一再强调青少年权利不容侵犯, 但鲜有法律将保护青少年的具体措施纳入其中。例如, 众所周知, 青少年吸烟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 而且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英国、意大利等国家早就通过法律加以禁止, 有的国家甚至禁止18岁以下青少年为他人买烟, 违者将被处罚。但在我国, 青少年吸烟仍然畅通无阻, 这不得不说是立法的缺失。再如, 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 责令他的家人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 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所谓必要的时候, 通常解释为家中无人管教, 或者虽有人管教但确实管教不了, 或者群众反映强烈, 坚决要求政府收容教养。但这种规定显然不利于实际操作, 容易出现既无家庭管教, 政府也未教养的真空地带, 使青少年再次走上犯罪之路。另一方面, 某些法律条文只规定了相关人员的义务, 却未规定违反此法律的责任, 使法律丧失了应有的执行力。例如,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规定, 父母应当保障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义务, 但却并未规定父母迫使子女辍学或教育不力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法律是防止青少年犯罪的最后一道屏障。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尽快完善青少年法律体系, 通过法律规范青少年及家长、学校的行为, 真正使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有法可依。另外, 防止有犯罪前科的青少年犯罪也是预防工作的重点, 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尝试制定《少年刑法典》, 完善青少年司法制度。总之,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 法律的作用是为其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 而在青少年犯罪后, 法律也将本着“教育为主, 惩罚为辅”理念帮助挽救, 防止其再犯。

四、对本次社会调查研究的心得体会

这是笔者第一次做法律方面的社会调查研究, 重重困难一度让我举步维艰。首先, 在案例调研阶段, 笔者面临的难题就是如何搜集青少年犯罪的案例, 虽然网上资源丰富, 但若不亲身经历调查环节, 于笔者而言本文也仅仅是一篇观后感或读后感, 并不值得投入如此多的精力。在寻得身边现实案例之后, 该话题本身的敏感性要求本人在进行个案访问时及时揣度当事人的心理, 能否顺利的与人沟通也在考察一个法律人最基本的专业素养。

其次, 在搜集数据方面, 面对各色各样的信息来源, 如何去伪存真成为难题。就拿青少年犯罪率这一基础数据来说, 网络上至少提供了五个版本, 从60%-80%不等。后来笔者发现,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本人没有搞清楚自己需要的是哪一年的数据, 也没有尝试去有权威网站查询。最终, 在经历耐心的寻找后, 60%的青少年犯罪率浮出水面。

最后, 笔者体会到, 社会调查研究的魅力在于:面对既有的的社会问题和百家言论, 调研者能否通过自己的调查与思考推陈出新, 形成独到的见解。就拿青少年犯罪这一社会问题来说,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不断地有专家学者研究成因与对策, 时至今日似乎无话可说。但社会问题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摆脱从家庭、学校、社会三角度思考的惯性就不难发现, 青少年犯罪的本质还是一种是“社会病”, 思考其对策时也应该结合我国当今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现实。

五、结语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紧迫艰巨的任务, 只有意识到青少年犯罪问题植根于社会, 政府、学校和家庭才能有的放矢的寻求对策, 青少年犯罪率得到控制将指日可待!

摘要:在中国, 青少年犯罪已然成为扰乱社会秩序, 破坏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通过个案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 虽然导致青少年犯罪的表面原因为家庭环境恶劣、学校监管滞后和社会风气不良, 但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我国社会转型期所特有的矛盾与冲突。青少年犯罪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病”, 只有紧密结合社会现状, 从家庭、学校、法律三方面寻求对策, 才能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案例,根本原因,对策,调研心得

注释

11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十五”期间青年发展状况和“十一五”期间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22 <中国法治蓝皮书——法律篇 (2010) >.32008年3月7日<三峡晚报>.

34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京) 2013年3期.

关于青少年法制教育报告会有感 篇3

关键词 关注农村 留守少年 教育状况 措施及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70-02

一、永平县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基本情况

围绕研究的方向,笔者在永平县11所学校抽取88名留守青少年,采用发放调查问卷、走访与教师交流等形式开展研究。经分析,留守监护情况基本分以下几种: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二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一、永平县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首先,父母教育的缺位;其次,监护人教育的缺位;最后,自我教育的缺位。

(二)社会教育的缺乏

1.父母期望过低和监护人的知识水平低使得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学习成绩整体上要比其他孩子差;

2.父母关爱的缺失和监护人管理不到位严重影响了留守青少年的性格形成;

3.父母的长期缺位使留守青少年缺乏亲情温暖;

4.监护人对留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介入少,使得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5.缺乏必要的管教和约束使得部分留守青少年出现了行为偏差;

6.父母的补偿教育不利于留守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二、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根源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青少年这一群体的产生。

(二)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是两大顽症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加大投入

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农村,地方政府可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青少年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

(二)打造充满关爱的学校环境

1.建立专门档案。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必须建立留守青少年专门档案,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从而对他们生活提供必要的帮助,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学校每学期要建立留守青少年情况登记表,对留守青少年登记造册,建立留守青少年的档案,以全面掌握留守青少年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生活情况、兴趣爱好等,以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和教育工作。

2.定期召开会议。不管是学校还是班级,都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留守青少年问题,要形成会议制度,通过会议形成解决留守青少年问题的决议和制度,从而保证班级、学校在决策上的“政策”支持。

3.建立代管家长制。在各学校建立代管家长制,让老师行使家长的职能,在生活中和学习上给留守孩子更多的关心,像家长一样经常和他们促膝谈心,和他们一起游戏,让他们感受到父母般的爱。

4.开展自律自强教育。班级要成立“独立青少年小组”,学校成立“独立青少年”委员会,选用其中独立能力较强的孩子担当成员,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让留守青少年在学校、老师、同伴的引导下自己管理自己。这样,既可以增加心理倾诉渠道,增进伙伴之间的友情,又可以找到“家”的感觉,同时便于留守青少年随时请教,随时求助。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1.开辟宣传阵地。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等家庭教育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留守青少年家庭教育优秀典型,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在全社会形成重视留守青少年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

2.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建立家长联系卡、开通家长热线、定期召开家长会。有针对性地对家长和临时监护人进行系列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强对教育的正确认识。

(四)完善优化农村社区教育环境

1.学校建立激励机制。在留守青少年中打破年级、班级界限,组建校外学习小组,由各方面表现好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小组长。每个小组指定一名指导老师负责,每周组织一次集体活动,比如小组成员互相检查作业、开展校外表现评议等。

2.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对留守青少年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村委会牵头,联合妇联、工会、学校和派出所, 积极争取校外教育资源,建立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如可以从本地有较高威望的党员、教师、干部中聘请一批编外家长,其主要职责是做好留守青少年品行方面的教育引导工作,定期向学校反映孩子在校外的表现。也可鼓励有条件的退休教师或个人创办留守青少年托管中心,请他们帮助管理照看等。

3.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争取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共同关注、关爱留守青少年。观察留守青少年的生活、学习、成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并告知他们的法定监护人,督促监护人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定期督促外出务工家长经常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

4.定期免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把老人集中起来学习一些实用的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孙辈们的职责。

关于青少年法制教育报告会有感 篇4

关工委关于青少年教育等问题的调查报告

去年,我们接到省关工委关于青少年教育等几个问题的调查通知后,立即召开市关工委主任会组织学习讨论,研究了贯彻办法,并将《通知》和我们的安排意见下发各县(市)关工委,随后由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梁本好范文星浩同志带领伍定川、齐向东、王伟志等

秘书处同志分两次对8个县(市、区)进行调查。其他3县(市)因抗洪救灾紧张,未能成行。现将调查情况分两个问题反映如下。

青少年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在合阳、大荔、蒲城、临渭、白水、韩城等县(市、区),我们侧重了解目前青少年教育现状及对策。总的看,近年来,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广大青少年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刻苦学习,朝气蓬勃;中小学校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取得可喜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一是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淡薄,不知道人应当怎样活着。一些青少在对共产党不了解,不知道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临渭区一个初中学生回答说:“共产党是打仗的”,“新中国是从旧社会来的,当问到共产党的诞生日、新中国成立时间及新中国开国领袖是谁等问题时,几个六年级学生都回答不上来。有些初中生不知道什么叫理想。有的说:“理想就是钱,没有钱什么都干不成,连学都上不成”。有的青年职工说:“现在讲理想有什么用,许多当大官的都贪污、胡来,他们都是共产党还给我们讲什么理想”。有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不认真、不遵守校纪校规,有些社会青年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打架斗殴,社区干部谈到这部分人,都感头痛。

二是学校教育重智轻德,影响青少年全面发展。有些中小学校,口头上讲重视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实际上智育至上,德育“搭称”,德育教育安排不具体,甚至没有计划,德育教研室空有其名,不抓学生的道德教育。有的老师不能完整地讲出党的教育方针。在走访中,没有一个学校把教育方针完整地写在醒目地方。给学生发的政治课辅助教材如《走进新世纪》、《党的知识学习问答》等,内容很好,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但教师不教,学生不看。

三是城市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讲吃讲穿,大手大脚,抽烟喝酒,过生日互相请客送礼,不愿参加义务劳动,在家一切由父母代劳。他们还讲“艰苦奋斗是过去的事,现在富了,不吃好、穿好,是不文明,别人看不起。”

四是不良社会环境严重影响青少年成长。算卦、看相公开摆上街头,大街小巷麻将、挖坑、赌博声声人耳,随处可见,丧事、婚事等大操大办等等,都对青少年起着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二、产生原因

一是教育者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学校领导和教师认为抓智育是硬任务,德育教育成果难以看见,是软任务;“升学率”是衡量教师的唯一标准,学生分数高低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认识上的片面性,导致了行动上的随意性,出了问题抓一抓,没有问题就不管。教师常讲“工作做得再好,升学率低就不是好教师”!学生也讲:“好事做了一大堆,考不上学校谁管你!”

二是德育工作缺乏持续性、扎实性。学校出了问题,上面来人检查,这才想起德育教育,大讲“要提高认识”,“要加强领导“,“要采取有力措施”,但计划很不具体,都是理论的、空洞的,没有实施、检查、落实的办法,过后仍是老一套。没有钢性规定,没有好的载体,确保德育教育持续、扎实、深人地开展。

三是教育方法简单、生硬,训斥、体罚和变相体罚,缺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耐心。如有些教师遇到不听话的孩子当面训斥、撕掉作业本、不准进教室、罚站、拧耳朵、动不动叫家长,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使其产生逆反心里,破罐子破摔。

四是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有三种类型:其一,溺爱型。视孩子若掌上明珠,要什么给什么,尽量满足,使其成了“小皇帝”、“小公主”,难以自力、自强,难以溶入社会。其二,严厉型。望子成龙心切,以分数为标尺,成绩差则动辄打骂,孩子受不了就”上梁山”,离家出走。其三,放任型。借口工作忙、顾不上,不加强教育,使孩于我行我素,不服管教。有些家庭父母不和、吵嘴打架,孩子感到家里不温暖,不愿在家里,便结交哥们,寻求快乐,而误人歧途,不能自拔。

在是社会上不良文化及丑恶现象对孩子影响大,使他们没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合阳县街街都有网吧,但没有一个青少年活动场所,没有文化室、图书楼,全县小学、初中没有一个有图书室,学生节假日无处去玩。腐败现象对孩子也有影响,有些学生为了当班长、小组长,甚至为了调一个好座位,也要给老师送钱、送物。

三、采取的对策及几点建议

要解决上述存在问题,铲除其根源,关键还是要从加强宣传、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抓起,在全社会形成一个人人关心青少年成长的氛围,站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动员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全方位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做好事、办实事。从关工委角度讲,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要完善和健全学校关工委组织机构。学校有了关工委组织,就能配合学校更好地做

教育青少年工作。目前,我市各中小学校都组建了关教组织,有的还以学区为中心组建了学区关教工作网络。大荔县城关中心小学,由好范文校长担任学区关工委主任,县、镇关工委领导为指导员,聘请学区三个村的村长和三大居委会主任担任学区关工委名誉主任,离退休老同志为关工委副主任,在学区下设6个关教工作组,由“五老”和教师担任组长和辅导员,在节假日开展各种帮教活动。蒲城县实验中学学区关工委,在区内村、组、楼、院成立了10个以退休老同志为主体的关教小组,有的老同志还在家里办起了辅导站,使关教活动深入到最基层。

二是组建、完善家长学校,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架起桥梁。临渭区南塘小学、蒲城县城关小学、合阳县南街小学,在组建学区关工委的同时,还组建了家长学校总校及村上分校,请“五老”作辅导员。白水县东凤小学强化家庭教育,几年来坚持做到“八个一”: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作一次家教知识辅导报告,进行一次家长教子经验交流,每年召开一次家教研讨会,办好一个家教论坛专栏,每学期评选一次文明家长,每学期作一次法律知识报告,作一次环保和交通安全知识报告。这样做,既能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又能使家长和学校、关工委老同志结合起来,便于在节假日引导、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文娱、体育、公益劳动、关爱敬老等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

三是依托社会教育机制,创建德育教育基地,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韩城市学巷小学关工委与市烈士陵园、博物馆、司马迁祠、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等社会教育机构共同建立青少年教育基地。蒲城县实验中学以杨虎城故居、王鼎故居、县博物馆、永丰革命烈士陵园作为校外教育基地。临渭区北塘实验小学同市交警队共建交通安全学校,在解放军高塘培训基地,渭华起义纪念馆、渭南福利院,双王养猪抓场、泷河植物园、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基地筹,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拓展校外教育空间,形成校内校外、多层面、多角度教育机制,使青少年校外活动更加健康向上,富有教育意义。

四是各级关工委配合学校教育,坚持不懈地开展各种德育教育活动。大荔县石槽乡关工委团主任林岚同志,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每学期开学初都要向乡初中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理想前途、爱党爱国教育,要求学生从小做起,把远大理想同当前学习、生活结合起来。临渭区育红初级中学关工委每年3月结合学雷锋,配合学校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争做行为规范生”活动;7月,结合党的生日,开展“党在我心中”征文或演讲比赛活动;9月结合新学年开始,开展行为规范教育活动;10月,结合国庆,开展爱国主义讲演活动。白水县古有“四圣”。即仓颌造字、蔡伦造纸、杜康造酒、雷公造碗的历史。该县城关东风小学关工委配合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观、考察这些名胜之地,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学校还建有荣誉室,各种荣誉陈列其中,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我以校为荣,校荣我自豪,我为学校添光彩”活动,以上这些教育活动,对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全面素质,都起到了很好作用。

五是农村关工委,大力开展“三校、三室、三队”等阵地创建活动,把青年人组织起来,吸引过来,开展“学政治、育新人、学科技、奔小康”等各种大手拉小手活动等。同时,要特别关爱青少年中的弱势群体,多给他们办实事、好事。如;帮助特困生免费人学;帮助辍学的劝其上学,读完义务教育;发动“五老”动员社会各界捐物捐款,改造学校危房,帮助患有大病而无钱治疗的青少年看病等。

六是建议教育部门,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逐步克服应试教育蔽端,不能以升学率高低评价一个学校,一个教师,也不能以分数高低评价一个学生,应在德育为首的前提下,看全面素质。各级政府要向群众大力宣传尊师重教,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育人环境;每年要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一次综合治理,取缔不良网吧、黄色书摊、严厉打击损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各种刑事犯罪分子;严禁在公开场合打麻将、挖坑、赌博等活动;铲除算卦、看相、装神弄鬼搞封建迷信及反科学的不良现象等。

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及其解决的途径

在大荔、蒲城、澄城三县,我们着重了解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大荔县反映,去年14-16岁的青少年犯罪人数与上年同比增加了20%,其中犯罪的青少年多数是辍学、失学的。三个县青年犯罪有几个共同点:

一是年龄低化,辍学作恶。大荔苏村乡初中15岁辍学少年XXX,纠集5个同龄失学生,手持刀子、匕首、棍棒,沿路抢劫出租车司机钱物;城区失学少年白XX,16岁,辍学第4天,便纠集3个同龄辍学少年,夜间翻墙入院,持菜刀、匕首杀人,抢劫钱物。

二是由单个型向团伙型演变。大荔城区少年张XX,16岁,辍学在家,在网吧与澄城、蒲城两个同龄人相识,进而勾结一起,无所事事,梦想发大财,大白天用刀子在县中心电视塔周围公开抢人财物。失学少年孙XX在辍学第4天,就与其他三个同龄人抱团结伙,在汽车站公开对两名少女进行抢劫。

三是胆大妄为,手段残忍。朝邑镇大寨子失学青年张XX,石XX,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去年夏季将一出租车骗到城外,杀死女司机。抢去手机、首饰等价值3万余元的财物。然后对尸体进行奸污,手段残忍,情节十分恶劣。

四是辍学是因,上网是害.犯罪是果。这三个县的犯罪青少年,都是辍学、失学的。都是迷恋网吧的。当审问这些少年时,他们都说从网上学来的色倩、暴力。他们不学法、不懂法。蒲城县一学生为上网不择手段,以大欺小,以强欺弱,诈骗小学生200元钱。还有一学生为上网偷自行车、卖自行车。蒲城一女学生XXX,因上网进行“网恋”,寒假背着家长去兰州会男友,虽安全归来,但对家长造成很大的精神伤害。学生王Xx,原来物理在班上是第一。因上网荒废学业,经常旷课,成绩下降。家长为了挽救孩子,停止生意,明接暗送,陪同上学,一陪就是三年。

针对上述情况,三个县的关工委共同认为,要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必须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1)要最大限度地控制辍学、失学。建议学校要改变“智育第一”、“分数至上”的教学思想,教师不能只爱成绩好的学生,歧视成绩差的学生,学校不可因学生成绩差而被拒之校外。对于家庭经济情况好的子女失学、辍学,父母又不加管教的,要追究家长责任;对于家庭困难的、上不起学的,政府、关工委要尽量帮助,减免学费,让其继续学习。在这方面,三县的关工委都做了大量工作,帮助了一大批辍学、失学青少年重返校园。

(2)要净化文化市场,特别是要取缔一些违法经营的网吧。他们建议文化、公安、工商部门联合行动,齐抓共管,不能一家管发证,一家管收费,一家管执法,更不能一家开红灯,一家开绿灯,一家当保护伞,使违规网吧得以长期存在。要分街建立网吧管理责任制,一段一段管,一家一家查,发现问题,严加追究。各级关工委可以组织老年志愿者,由政府或关工委发监督证,进行民主监督或执法监督。

(3)要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三个县关工委在这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一定成效。他们都配合有关部门,给每个学校配置了法制副校长和法制教育辅导员、报告员,使其经常给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学生增强法制观念,抵制违法行为。大荔县关工委还深入大墙内,帮教失足青少年。他们采取作报告、个别走访、写信、赠书、赠物的方法,使其改过自新。他们先后向2000多名本县犯罪青少年做过报告,其中50名青年通过帮教,走上新生路,有的参了军,有的参加了工作,还有的上了重点大学。澄城县关工委和其他有关部门组成帮教团前往莲花寺监狱对该县服刑青少年进行帮教,通过文艺活动、大会教育、小会谈心、个别走访、表扬鼓励等方式,使服刑青少年深受教育,效果很好。长刑犯竟相立功,争取减刑,短刑犯努力改造,争取早日获释重新做人。我市其他县(市)也在法制教育方面采取了很多好办法。如:白水县关工委在东风小学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教育法》和“两法两制”,教师“八不准”,提高教师执法水平。该校还开设了法制课,每两周一节,每学期法制辅导员作两次法律报告,提高学生从小知法、懂法,自觉养成遵纪守法习惯,减少违法,防止犯罪。韩城市关工委配合一中除了采取法律宣传、法制报告、法律常识竞赛教育,还在政治课中让学生分析、判断案例,并在学生中开展“摸拟法庭”活动,强化法制教育过程中体验教育,收效颇佳,也深受学生欢迎。

(4)警示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好举措。蒲城县关工委与有关部门配合,近年来在中小学校开展警示教育50多场次,受教育青少年8万多人次,受教育家长2万多人次,效果很好。他们挑了4-6名少年犯或劳教学员,由原单位带队,到各学校巡回演讲,典型案例有《都是金钱惹的祸》、《电子游戏机害了我》、《警惕!不要被狐朋狗友诱惑》、《我憎恨那可怕的录相》、《一时冲动酿成终生遗憾》等。警示教育在该县收到良好效果:一是提高了中小学生学法、守法的自觉性。城关镇初中学生安赞军,原来和同学打架吃了亏,曾扬有要用刀子捅死对方。警示大会后,思想上震动大、教育深,打消了报复念头。蒲城中学学生许保亮,过去受打架,现在不打架了。还主动向学校反映打架苗头,及时制止了一次群架发生。二是进一步落实了《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促进了养成教育。城关镇在镇小学按照《小学生行为规范》,坚持不懈地开展“五个一养成训练”和“礼仪常规”教育,学生的文明习惯、学校的校风校纪明显好转。尧山中学深入开展“学雷锋、育新人,青年志愿者活动”,上学期做好人好事400余次,收到感谢信40余封,锦旗两面。三是促进了“两法合格学校”和“示范学校”活动深人开展。孙镇中学、陈庄中学等普遍重视平安校园建设,提高了“平安校园”水平。尧山中学还同县政法委、司法局、公安局、工商局等部门,联合对学校周边的“三吧”、“书摊”、“碟屋”、“赌场“进行了清理,错毁、收缴了一批黄色光盘、书籍,使学校周边环境得到了净化,优化了育人环境。

关于青少年法制教育报告会有感 篇5

读本中借着一系列案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犯法就要为之付出代价。”青少年触犯法律的案件一件件,一桩桩。比如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名青少年因为与同学观点不一而发生激烈争吵,最后演变为打架斗殴,一名青少年因下手过重而造成另一名同学死亡,最终进入大牢。读到这,我都不得为这位失手杀人的同学感到惋惜,大好的青春年华就这样葬送在监狱中。像这样的青少年还有很多,他们现在被关入监狱之中,后悔莫及。当他们见到自己的亲人后,一直在听他们的教育。当然现在听已经为时已晚了。如果当时那些青少年愿意听他们的劝告,也就不会落在这谭泥水之中。他们没有一个人是不关心家里的,没有一个人是不后悔的,没有一个人不想好好改造后到大墙外面去,获得自由的。如果再给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他们一定不会再犯罪的。

在《青少年法制教育读本》中,有一个故事让我深受启发,那就是一名十四岁的小女孩为了给她弟弟报仇的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小女孩的弟弟在外面让别人欺负了,而且那个人还恶人先告状,到小女孩的家里又打又闹的,小女孩看不下去了,所以她找到欺负他弟弟的那个人,拿着刀子要求那个人喝农药,那个人拼命抵抗,把农药撒到小女孩的衣服上了。原本一件很小的事情,现在就变成了故意侵害他人健康了,如果双方家长能够理性处理好这件事情的话,那事情也不会到这种地步了,所以说以后做事情要冷静处理,不要一遇到事情就忍不住动手,要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一下,看看你想做的事情到底对不对,再下结论也不迟啊!

我还记得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我和伙伴们去青枫公园玩耍,和我们同路的还有我们的家长。上车了,我和伙伴先抢占了后排的位子等家长,轮到我爸爸妈妈了,他们为了一件事而争论起来。因为离得太远,所以我没有听清楚他们在讲什么。我刚想过去看看,车已经开动了,我过去可能会摔倒,所以,我怀着一肚子的疑惑,坐在位子上。伙伴看出了我的疑惑,她悄悄地告诉我:“你爸爸想不帮你刷卡,你妈妈制止了,所以他们争吵起来。”听完,我十分鄙视我爸爸,打心眼儿里的鄙视。因为我的身高早就超过标准了!要是人人都像爸爸这样逃票,那公交公司不就要倒闭了吗?同时,我又佩服我妈妈,她制止了爸爸,而不是和他一起逃票。

我们平时要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不但要把数学、语文等主课学好,更要把思想品德学好,要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和人相处要团结友爱,相敬如宾,做到宽宏大量,不要为一点小事而耿耿于怀,要有正确的思想观,不但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更要做一个有很好心理素质的新新人才,心理的健康,能使青少年犯罪降低到零。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相应的规定。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做任何事都要按规则去做。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目的是为了公民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权利与自由,同时也对破坏和妨碍他人权利与自由的人也起惩治作用。在法制社会里,每个人时时处处都离不开法律。作为一个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遵守法纪。如果我们不小心违反触犯了法律,应该勇于承担责任按照规定进行补救,千万不要耍小聪明,结果反而会害了自己。我们不但要遵守有明文规定的法纪,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还要警惕那些有可能导致违法的不良诱惑。

关于青少年法制教育报告会有感 篇6

根据调查结果了解到,导致我市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十分复杂,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来总结。

(一)主观原因:

1、少数青少年因认识问题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看问题简单、片面,不计后果。部分青少年感情用事,讲求哥们义气,最终被人利用,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今年的调查中就有一例因兄弟义气而故意伤人案。

2、少数青少年不学法、不懂法,往往从一些影视作品、电脑游戏、书刊杂志中,吸收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从而导致犯罪,这是青少年法律意识薄弱的体现。

3、少数青年人因家庭生活困难,长期的心理压力导致萌发仇富心理。

4、少数青少年性格内向、孤僻,加上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大,心理长期受压抑,缺乏倾诉对象,平时又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成为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再加上易冲动,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以致造成明知故犯的严重后果。在我市就有一例因性格内向用刀捅伤他人的事件。

(二)客观原因:

1、家庭教育不当。(1)、家长教育方法不适。一种是过分溺爱自家孩子,孩子喜欢什么就买什么,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不让他们受一点委屈,所以塑造了一个个“小少爷”;第二种是孩子出现问题后采用极端粗暴方式管教,棍棒下的教育只会给孩子们留下心理上的阴影。(2)、家长监护不力。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或因工作太忙,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几天不回家,也不过问,形成懒散的生活,当代留守儿童就是他们前期的缩影。(3)、有的家庭教育环境恶劣。如单亲家庭、不和睦家庭乃至乡里纷争,致使孩子心理受严重伤害;(4)、有的家长有不良嗜好(如嗜好麻将、赌钱)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5)、有的家长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生活从不过问,一旦出事就推给学校,进而孩子的叛逆心就更为强烈了。

2、学校教育有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学生的智育教育,对学生的品行教育重视不够。应试教育下忽视了素质的教育,老师长时间占用学生社会活动的时间,影响了孩子们的成长。二是学校监管不力。对学生疏于管理,导致学生为所欲为,其结果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管理脱节,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及时的帮教处理,导致问题沉积,起不到防微杜渐作用。调查中有一例就是外界社会分子闯进学校打骂本校学生。三是学校法制、思想道德教育不够,课时少,且形式呆板、效果差。没有对学生起到很好的作用。四是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较差,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少数教师对违纪学生缺乏耐心的说服教育,有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轻则讽刺挖苦、状告家长,重则打骂、赶出教室,致使少数学生厌学、逃学,流入社会参加不健康的活动。在当代学生打老师的事件不乏少例,有学生的原因,但也有老师自身的原因。

3、社会诱因的侵蚀。(1)、近年来,社会上不良风气对青少年有腐蚀作用。文化部门有时对文化市场管理不够严格。特别是音响制品和网吧对青少年的危害很大。有些网吧的业主还利用各种手段引诱青少年上网,并给买烟、买食品、开夜场等,致使他们“乐不思蜀”,学习没心思,整天想着上网、玩游戏,成瘾者就如同吸毒一样,对孩子的身体、精神造成严重损害。我初中所在学校就出现过学生半夜从宿舍二楼跳窗出去上网的事件,可见网吧对学生的吸引力之强。他们上网的钱是有限的,没有了钱,有的向家里人要,有的就去偷,去抢。据我们调查,违法青少年,绝大部分是游戏迷。如今年所破获的一个青少年团伙盗窃商店案,当晚盗窃来的钱,当晚就直奔网吧。(2)、我市缺少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场所,课余时间无处可去。青少年成群结伙游荡在县里各个角落(3)、少数学生在外租房,造成学校、家长监管失控,极易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4)、学校周边各种小门市,人员复杂,学生随意出入学校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然后带上违法犯罪之路。在调查过程中,就有一例因与外界不良分子接触,迷恋上赌博,然后开始偷窃、抢劫。

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几点建议: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协调配合,齐抓共管,从苗头抓起,抓紧抓实,才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1、加强法制教育。第一、学校要适当增加法制、思想道德教育课时,采取多种形式,可以邀请公安部门领导或者法治人员,举办专题法制讲座,参观法制图片展览,带领学生旁听法庭审判,邀请表现好的犯人现身说教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和政治思想觉悟,以期收到明显的效果。

关于青少年法制教育报告会有感 篇7

1. 我国特殊青少年的职业教育

国内对于特殊青少年的职业教育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所指的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指的是狭义的特殊青少年,即聋、盲等感官、智力、肢体残疾等青少年在校期间接受的职业教育,包括劳动技术教育、普通职业教育和专门职业教育。

2. 不同类型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研究文献综评

对于特殊青少年的职业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视障、听障和智障青少年,对其他特殊青少年(如:学习障碍、自闭症、情绪行为障碍青少年)的职业教育研究少。

许多研究者在研究时将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界定为三类残疾青少年职业教育,例如:由赵树铎主持的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三类残疾青少年劳动技术与职业教育问题研究”、“三类残疾青少年劳动技术教育与就业状况的典型调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期间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三类残疾青少年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问题研究”。

还有一些学者,其研究命题是残疾人职业教育,但在实际论述中主要指的是视障、听障和智障青少年的职业教育。例如:刘全礼的《试论我国残疾青少年的职业教育》及余敦清的《试论残疾人的职业教育》。无论他们使用的是“残疾青少年”还是“残疾人”,在实际的研究和论述中,实际上都指的是视障、智障和听障青少年的职业教育。

研究者对三类(听障、视障和智障)特殊青少年的职业教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是无论是国家课题还是地区课题,研究都仅局限于三类主要的特殊青少年,并没有涉及其他类型特殊青少年的职业教育。

3. 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相关课程研究文献综评

对于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的相关课程方面,国内的研究较多,主要的研究集中于探索不同的课程模式和研究具体的课程设置。

在这两个主要的方面中,根据职业教育模式的不同,我国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的课程分为“准备式课程模式”和“支持式课程模式”。根据职业教育阶段的不同,分为“劳动技术课程”、“普通职业教育课程”及“专门的职业教育课程”。

许家成指出,“准备式”课程设置模式受“准备式”职业教育模式的影响,需要采用分科课程设置。准备式职业教育课程采用了“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支持性”课程设置和“支持性职业教育模式”是密不可分的,要采用综合性开放课程。支持式职业教育课程的表达过程相对复杂。在职业陶冶课程阶段,它可以采用“课程纲要—教学目标—评量—个别教育计划”的方式。在职业训练阶段,可以采用“环境分析—教学目标—评量—个别教育计划”的方式来表达职业训练课程[2]。

夏峰等认为:“支持式课程的基本课程结构分为通用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岗位体验课程、人与社会课程,此外还有灵活的、具有高整合度的单元主题课程。”[3]

根据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的不同阶段,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分为“劳动技术课程”、“普通职业教育课程”及“专门的职业教育课程”。

赵树铎在《盲、聋、启智学校劳动技术与职业教育问题研究方案》中指出,这三类特殊青少年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划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合理地安排实施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简单生产劳动、社会适应与职业技术教育这六方面的内容,是特教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基础[4]。

从他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内容随年级的升高而变化。他还提出开设普通职业教育课,主张我国盲、聋、弱智青少年、青少年,通过普通职业教育的过渡,达到人格全面发展,提高其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率[5]。

赵树铎将“普通职业教育”称为“一般职业教育”或“职业和技术教育的入门教育”,它是指“在普通中小学中,为使学生了解劳动世界,帮助学生选择合适职业和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职业素养而进行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教育”[6]。

罗美洁在研究中提出了基础职业教育课程的概念,这一概念和赵树铎的普通职业技术教育相似[7]。

综观已有研究,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1)国内对于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课程方面做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基础;(2)但是目前的研究只关注了三类主要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在今后,研究的范围还应扩大;(3)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经济、教育等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因此,对于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地区因素,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和人本课程,真正促进特殊青少年的发展。

4. 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模式研究文献综评

关于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模式方面的研究,我国主要有准备式职业教育模式和支持式职业教育模式。

许家成对这两种主要的模式做了具体的研究。他指出:“准备式职业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阶段为残疾人就业提供知识、技能,培养职业个性(工作人格和工作能力),毕业以后,残疾人根据所学,在社会帮助或照顾下,寻求和维持就业机会(庇护性就业)。这是目前我国残疾人就业采取的主要方式。”[2]“支持式职业教育是指根据市场需求,首先开拓就业机会,再根据工作条件和残疾人自身特点的匹配程度,为残疾人提供密集性训练,现场辅导和跟踪支持,其最核心的观念就是在竞争性的条件下,通过各种支持帮助残疾人就业。”[2]

刘全礼曾提出了五种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模式:庇护性训练模式、工作—学习方案模式、职业训练中心模式、在职训练模式及合作训练模式。[1]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国内的研究者基本上持“准备式”和“支持式”这两种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模式的观点,在实际的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中,也大多采用这两种职业教育模式。

5. 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立法研究文献综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残疾人职业教育立法问题,综合已有的研究发现,对于残疾青少年职业教育立法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对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相关法律内容的研究,我国残疾人教育立法的缺陷与建构的研究。

研究发现我国现行关于残疾人职业教育立法已初具规模、初成体系。但是这些法案只有宏观的规定,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也无违反后的相关惩戒条款,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缺乏专门性和系统性,这不利于法律的施行。

刘全礼曾把我国特殊教育法律方面的问题总结为三个方面:法律不全、无良法可依和执法不严。中国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中,对于特殊教育对象的术语使用混乱。[11]

在《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立法的缺陷与建构》一文中,阮李全和刘敏总结了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立法的缺陷:残疾人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不完备、结构不协调;残疾人职业教育立法缺失其特有原则和制度;残疾人职业教育法律规范立法技术落后。根据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残疾人职业教育法律制度建构的具体对策。[12]

综合上述研究,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1)对于残疾青少年职业教育立法方面已经有了一些研究,但研究并不多;(2)研究中术语使用仍然混乱,有的使用“特殊青少年”,有的使用“残疾人”,这表明,有关概念还需进一步明确;(3)我国没有独立的残疾青少年职业教育法案,有关的规定都是从《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残疾人就业条例》、《残疾人教育法》等法律中提取出来的,这表明我国需要构建残疾青少年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6. 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学校、师资研究文献综评

我国对于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学校的研究还不多,并且大多数只是介绍学校的一些具体做法。如:沙书纶等人介绍了天津聋生技术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校办企业的管理经验[13]。这只是单个的特殊职业学校经验的介绍。

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教育的主体形式,赵树铎通过对三类残疾青少年劳动技术与职业教育问题研究发现:我国已普及随班就读,而随班就读生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个未得到解决的问题[14]。

综合已有资料发现,对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的实施场所(特别是随班就读生的职业教育)所做的研究很少。对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师资问题,国内没有一篇专门论述的文章,大多数的论述是关于特殊教育师资问题研究,这表明我国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师资还有待研究。

7. 结语

我国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研究的特点表明:特殊青少年的职业教育有待进一步研究,进一步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使其不仅仅集中于三类主要特殊青少年的职业教育;(2)注重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学校的建设,师资的培养,为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3)进行实证研究,研究不应该只是纸上谈兵,还应该进行实证研究;(4)制定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法案,保障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的贯彻实施;(5)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特殊青少年就业,推动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10]刘全礼.试论我国残疾儿童的职业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 1999.

[2][8][9]许家成.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准备式和支持式模式[J].中国特殊教育, 1998, (2) .

[3]夏峰, 沈立.适应每个智力障碍学生发展的“多元发展评价”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04, (10) .

[4]赵树铎.盲、聋、启智学校劳动技术与职业教育问题研究方案[J].中国特殊教育, 1998, (4) .

[5]赵树铎.谈盲、聋、弱智、超常儿童的普通职业教育问题[J].现代特殊教育, 2001, (11) .

[6]赵树铎, 杨春增执笔.聋校劳动、劳动技术与职业教育大纲.可行性研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 1999, (4) .

[7]罗美洁.视觉障碍初中生基础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11]刘全礼, 王慧.中国特殊教育中的四个问题[J].中国特殊教育, 2006, (5) .

[12]阮李全, 刘敏.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立法的缺陷与建构[J].2010, (5) .

[13]沙书纶.聋校职业教育改革与校办企业的管理[J].中国特殊教育, 1999, (4) .

关于青少年法制教育报告会有感 篇8

关于新时期加强青少年党史教育的几点思考

●黄 艳

如何有效地在青少年中开展中共党史教育,是教育界和党史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是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其关键在于,要注重发挥党史的资政育人功能,要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在这基础上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新时期;青少年;党史教育;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这是党对广大青年的厚望,也是人民对青年的厚望。赢得青年、依靠青年,必须用先进的理论引导青年,用光辉的事业凝聚青年,用良好的作风吸引青年。加强青少年的中共党史教育,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赢得青年、依靠青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发挥党史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如何有效地在青少年中开展中共党史教育,是教育界和党史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是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需要我们进一步拓宽思路,加深研究。

一、要充分认识青少年学习中共党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积极发挥党史的育人功能

我们党历来重视青少年的党史教育问题。毛泽东早在1929年就指出,“党员中青年部分因其有比成年不同的情绪,除一般地接受党的训练外,还有特别受一种青年教育之必要。”[1]“对取得青年群众的宣传,是整个宣传任务中的一个重要任务。”[2]邓小平1963年3月为《广西革命回忆录》题词中说:“用革命的事迹来教育我们的子孙万代,像我们前辈那样,像我们的先烈那样,永远当一个革命者,永远当一个为人民大众的集体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者,永远当一个共产主义者。”江泽民强调指出,“要对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中学生一直到大学生,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的教育。”[3]他明确指出:“我们的教材要给学生讲清楚,为什么中国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为什么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这两个问题,要从历史一直讲到现在,要把必然性讲清楚。”[4]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全国广大青年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在人生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对青少年加强党史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我们要从增强其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在这方面,党史工作为培养“四有”新人服务,与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密切相关。我们要运用好党史资源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党史的育人作用。

二、要准确把握青少年的特性,增强青少年党史教育的针对性

在青少年中有针对性、富有成效地开展党史宣传教育,要把握好几个关系:一要灌输,但不能说教。党史教育要进课堂,要进高校。但是,这种灌输不是说教,不能把灌输看成是说教,我说你听,板着面孔说话不行。既要说,但是又要运用比较活泼的方式,比如讲故事,把党史一些具体的情况使青少年明白。二要生动活泼,但不能戏说、胡侃。现在有些讲党史的戏说、胡侃、乱来,那就不是真实的了,就是一个变形之后的一种党史,扭曲之后的党史,和历史对照就差很多了。既要生动活泼,但是还要忠于事实,不能胡编乱侃。三要全面客观,但不能片面、哗众取宠。成就要讲充分,但是我们的失误、我们的挫折也不要回避。这样讲出来的党史就可信。这几个关系的正确处理,对于青少年党史宣传教育的开展确实很有启示作用,“说教”、“戏说、胡侃”回避失误确实是存在的问题,真正要青少年读者信服,必须要做到生动活泼、忠于事实、全面客观。

党史作品能不能让人们感兴趣、受感动,关键是有没有新鲜的视角、素材和表达,并把党史中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作风蕴藏其间。在青少年中开展党史教育,充分把握青少年的特性,不用成人党史说教,需要加大党史研究成果的转化,需要党史通俗读物浅显但不肤浅,就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加强:

一是选取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党史故事作为党史教育的素材,尤其是挖掘好党的历史上青少年积极参与革命和建设的光荣事迹。90年党的光辉历史证明,青少年始终把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联,从用青春和理想创建中国共产党,追随革命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到“愿为祖国献青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从约定“20年后再相会”的80年代新一辈,到追寻红色足迹的80后、90后,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用激情与行动,表明他们无愧于党的期待、无愧于人民的厚望,也宣示他们必将无愧于使命的召唤。二是选择权威的作者来撰写,大家写小书,驾轻就熟,兼具权威性和准确性。三是对青少年读者在可能的情况下进一步细分不同的年龄段、知识水平,真正做到受众定位准确,以他们的认知水平展开党史普及教育,培养青少年读者的阅读兴趣,让青少年读者轻松阅读。学习党史,分享党的历史财富,除了历史本身的阐述,还要借助图片等载体,这样更直观。

三、要不断创新党史教育的形式和途径,提升青少年党史教育的有效性

在青少年中加强中共党史教育,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创新党史教育的形式和途径,可以是书籍、影视作品,也可以是动漫游戏;可以通过学校、社会,也可以通过网络。

近年来,除了多层次的党史读物,还有一些影视作品的出现,在青少年中掀起了学习党史的热潮。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剧、中央有关部委监制,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华夏学子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首部青少年中共党史系列教育电影《守望明天》,2011年5月向国内大中小学校全面展映。此片以大量史料及生动鲜活的共产党人历史事迹为背景,在90分钟的影像中浓缩再现了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是一部展现中共党史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纪实电影。青少年中共党史系列教育电影的出现,无疑是对青少年学习党史的巨大推动,因为影像的形式更直观,也更生动更有感染力。

2011年1月18日,纪念建党90周年“共建1921创意空间”大型网络体验活动在北京、陕西延安、江西井冈山、浙江嘉兴同时启动。这项活动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教育部、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指导,中国教育电视台和江苏省镇江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活动面向大中小学生,通过征集相关动漫、视频等,历时5年完成365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三维创意空间建设。在这样一个网络空间内,青少年拥有了一个网上爱国主义教育新课堂。活动通过展示和评比,鼓励青少年了解革命故事、英雄人物和历史文化,亲手制作歌曲、动漫等,并将自己的作品上传至网络,与全国青少年朋友分享。在信息时代,利用网络资源在青少年中开展党史教育,无疑是积极的尝试,也是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除此之外,要在青少年中有效开展党史教育,必须杜绝两种倾向,一是形式化,二是功利性。必须要以切实普及宣传党史为目的,并且要形成常态化。

党史教育要用心用脑,就要从平时抓起,从当下抓起,从青少年抓起。唯此,我们的党方能真正做到“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

[1][2]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3.99.

[3][4]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246.217.

D261.5

A

1009-928X(2011)12-0034-02

作者单位:中共党史出版社

上一篇:重阳节登山作文600字下一篇:气象局XX年工作总结及XX年工作安排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