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青少年教育计划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区青少年教育计划(推荐9篇)

社区青少年教育计划 篇1

一、为进一步深化落实青少年爱国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我们组织社区青少年开展治安巡逻,拾拣白色垃圾美化家园的活动,从而达到社区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根据国家的号召,我们与社区关心下一代领导小组一起,利用寒假组织青少年,以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主题,开展教唱红歌活动。

三、组织青少年开展安全教育,教育青少年在春节期间,燃放鞭炮时,注意安全,要到空地去燃放等。

四、组织青少年开展走访慰问社区孤寡老人、残疾人、侨属等活动。通过此活动,使青少年懂得社会上的弱势群体需要我们大家的关心和帮助。

社区青少年教育计划 篇2

如果工党赢得下届大选,每一个19岁以下的年轻人都必须要做50小时的志愿者工作。布朗首相表示,工党的宣言将包含强制参加社区服务的计划。根据这项计划,志愿者工作可能包括帮助英国和国外的慈善机构,这项志愿者工作很可能成为国家课程的一部分。

到2011年,年轻人在18岁之前都必须接受教育或培训,而这项志愿者服务计划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措施之一。首相在写信给《世界新闻报》时说道,他希望社区服务是“每一个英国年轻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常规的部分”。他说:“我们每个人都做出一点贡献,就能够建立起一个对所有人来说更美好的社会。年轻人在19岁之前,应该为社区做出至少50小时的服务贡献。这将建立在我们的学生都具有公民意识的基础上。但由于我设想的社区服务大部份是在校外进行,这还将需要当地的社区组织和慈善机构的密切参与。”他还补充表示,应当设计一个“明确的认证制度”来为年轻人通过志愿者服务所取得的收获进行认可和评价。

布朗首相去年提出了“全国青年服务”的想法,引导年轻人参与到志愿者服务中来。去年9月,政府正式启动该计划,如果工党再次当选,那么这项计划将成为强制性的服务计划。

试析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功能与作用 篇3

【关键词】青少年 社区教育 功能 作用

引言

青少年社区教育一般是指在校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教育。本文旨在通过社区、学校、家庭这三维视角探析青少年社区教育的主要功能与作用,使社区、学校、家庭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从而达到提高青少年科学人文素质的目的。

一、基本功能

青少年社区教育是青少年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与主要阵地,是社区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社区教育主要有以下五大基本功能:丰富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完善青少年的知识结构、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操、打造青少年的健康心理、开拓青少年的社会意识。

1. 丰富青少年的精神生活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精力最旺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往往精力过剩,如果缺少正当引导与教育,青少年比较容易误入歧途,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可以使他们摆脱各种不良思想与行为的诱惑,有利于培养他们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与健康高尚的精神生活。

2. 完善青少年的知识结构

青少年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基本都是理论知识;而青少年社区教育则是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以培养青少年动手能力为目的第二课堂教育,两者正好形成一种互补关系。它可以完善青少年的知识结构,为青少年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结构基础。

3. 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操

一个人的道德情操培养,不外乎理论与实践两个主渠道。青少年道德情操的培养不仅仅在课堂内说教,也应包括在课堂外的社会实践。一条腿走路总是有缺陷的,古人云:“事必躬耕方觉浅”,有些道理让他们多接触一下社会实践就很容易明白。因此,两条腿走路才更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美好的道德情操。

4. 健全青少年的健康心理

打造青少年的健康心理、是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单纯的课堂教学,局限于“书本上的说教”,在许多方面往往效果不大;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于无声处逐渐培养起学生积极向上、活泼乐观的健康心理。以上这些是单纯课堂教学很难企及的。

5. 开拓青少年社会意识

开拓青少年的社会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不在教室内,而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让学生在暑寒假期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他们将来踏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准备与思想基础。

实践证明:在学生时期比较活跃、接触社会实践较多的学生,往往综合素质较高,社会适应能力也较强,在以后激烈的职场的竞争中也比较容易胜出。

二、主要作用

1.青少年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必要的、重要的补充与完善

青少年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必要的、重要的补充与完善,是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第二教学课堂。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都是固定模式的学制学历教育。任何学制学历教育都有一定局限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被动的、无可选择的教育;而青少年校外教育的主动性、选择性正好可以拾异补缺,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有利于充分发挥青少年兴趣爱好与特长,是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是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与行之有效的方式。

2.青少年社区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社区可以利用辖区内的各种资源,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中心、举办心理健康知识展览、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参观游览人文历史景点、开展讨论会等多种形式对青少年进行生理健康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从而达到培养青少年健康心理的目的。

青少年大多处在敏感的年龄段,再加上大多数青少年生理与心理发育不同步,以及心理期望与社会现实差距所引发的各种困惑与矛盾,这些困惑与矛盾,在现实社会中很难得到圆满的解决,所以最现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社区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部门,通过释放压力、赏识教育、心理暗示、行为矫正、目标转移、正面教育等一系列心理疏导与心理矫治的方法与手段,转移与化解各种困惑与矛盾,必要时还可以联合专门的医疗机构予以药物治疗,使青少年心理得以健康成长。

据不完全统计,脱离了学校,而尚未踏上社会的那部分青少年,占犯罪青少年比例约70%,他们是犯罪的高危人群,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减少他们不良行为发生,降低他们的犯罪率。

3.青少年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共同构成青少年全面素质教育的相对完整的体系

青少年教育是维系社区、学校、家庭的纽带与桥梁,是社区稳定与和谐的基石。社区主要承担社会性教育,学校主要从事知识性教育,家庭主要进行生活养成、伦理道德教育,三者从不同角度承担着青少年全面素质教育的重任,共同构成了一个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互相完善的综合教育网络体系。

只有学校教育或只有学校与家庭教育还是不够全面、有所缺失的教育,所以必须实现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者结合,在这其中,青少年社区教育顺理成章地成为维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纽带与桥梁,三者共同构成相对完整的青少年全面素质教育体系。这个体系是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

4.青少年社区教育是促进社区稳定与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

青少年通过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社区教育,从而在思想上、认识上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增强青少年抵御不良思想与行为的影响、诱惑与侵蚀,有效地减少社区内青少年的各种不良行为的发生,降低违法犯罪率,成为促进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

5.青少年社区教育是培养青少年的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方式

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解放几十年来我国学校教育的最大弊病就是“学生动手能力差”。对于这个问题,我国有不少教育家开出许多“药方”来治疗这种弊病,这些“药方”也的确有一点疗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这种状况。

社区是青少年培养自己动手能力的实验基地。各地开展青少年社区教育实践证明:青少年可以通过社区教育,选择自己兴趣爱好,学习音乐、美术、手工制作,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公益活动等等,在“润物细无声中”中逐渐培养青少年的动手能力。

6.社区是青少年熟悉社会、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是培养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活动能力的实习基地

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是“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共处……”。从学校到社会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无数鲜活的事例证明:有许多学生并不是由于缺少知识与能力,而是因为不能一下子适应这种角色的转换而被社会所淘汰。如今有了这样一个社会实习基地,就可以使我们许多同学,在未踏入社会之前,就能逐渐地熟悉社会、了解社会;比如,通过参加社区公益劳动、进行社会问题调查、外出参观访问、小手牵大手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于无声处”逐渐地熟悉社会、了解社会,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

7.青少年社区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有力的抓手

社区教育从年龄段上来分,大致可以分为婴幼儿教育、青少年社区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这四个阶段,而这其中,青少年社區教育是社区教育中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基本板块。

现代社区教育发端于青少年社区教育,因此,无论什么时候这个根不能丢。社区教育工作千头万绪,可以积极尝试从开展时间最久、情况最为复杂、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青少年社区教育为抓手,并以此来引领社区教育,从而更好地带动当地社区教育的深入开展。

青少年是最富有生命活力的群体。青少年的社区教育实践证明:只要能结合当地社区教育实际,建立起社区、学校、家庭三维或多维互动的组织体系,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社区教育活动,就能为整个地区的社区教育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为当地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必要的组织基础、资源基础、人文基础。

总之,青少年社区教育不仅仅是社区教育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社区教育发展的有力的抓手,对此我们务必有足够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叶忠海,朱涛. 社区教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缪建东. 教育社会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崔丽丽,尹亭亭. 社会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陈乃林,张志坤,黄云龙. 社区教育管理理论与实务.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社区青少年服务项目计划书 篇4

一.服务立项

(一)项目名称: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二)服务对象:碧江区“社区青少年”

(三)服务时间:2014.5.26--2014.6.26(共一个月)

二.项目背景

(一)问题与需求评估

1、由于现在大多都属于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都比较溺爱,他们需要的任何东西父母都会满足,对父母形成依赖,导致很多青少年都不能独立自主,有些甚至变成啃老族,导致毕业后长期找不到工作,变成闲散青少年和失业青少年等。

2、现在很多家庭父母不是外出打工,就是家庭属于双职工家庭,父母都没时间管教孩子,与父母接触时间特别少,导致很多问题青少年的出现,同时也是对孩子缺乏管教,很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暴力游戏,对法律知识的缺乏,导致很多青少年犯罪。

3、因为现在辍学的青少年越来越多,辍学后有的在社会上闲散着,出现了边缘青少年,同时导致很多社会问题比如:青少年犯罪。

4、由于我国的教育基本属于应试性教育,只重视学业,不重视体育锻炼,很多青少年体质越来越弱,同时也养成很多青少年不喜欢体育锻炼的习惯,导致体质越来越不达标。

5、因为我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很多青少年家庭都比较贫困,形成了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

(二)介入理念与理论

1、社区青少年教育服务

我国社区青少年群体的一大特征是“无法就学”。所以,我们需要针对社区青少年的群体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合各种特征的科学的青少年教育。比如:道德观教育、法制教育、身心健康教育、价值观教育等。

2、社区青少年心理援助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心理上的暴风骤雨时期。如果青少年心理与生理上不同步发展,会导致心理发展的滞后。主要表现在认知偏差、情绪困扰、人格障碍、人际交往障碍等。需要我们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情绪辅导;对已经出现人格障碍的青少年,及时进行矫正;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社区青少年提供和谐的生活环境。

3、社区青少年行为矫正

有些青少年容易表现出来一些行为问题,比攻击行为、网络成瘾、吸烟酗酒、药物滥用、犯罪等,这些方面的行为表现。是他们成为了问题青少年和边缘青少年群体。所以我们需要以社区青少年个案为对象,开展个案辅导:一社区青少年家庭为对象,开展家庭辅导;以社区团体为对象,开展小组辅导;一整个社区为对象,开展整个社区工作,为社区青少年成长和发展提供一个优越的社区环境,并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三.项目目标

(一)总目标

推进社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增强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引导社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分目标

1、了解社区青少年的基本情况,关注社区青少年不同层次的需求。

2、开展教育活动,对自己的行为有客观的认识,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助能力。

3、心理情绪疏导,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培养良好的情绪智力。

4、针对已经出现的青少年人格障碍,进行矫正,帮助其尽快回归社会。

5、整合资源(社区、家庭、同伴),为社区青少年提供和谐的生活环境,并帮助其确立人生目标。

四.活动安排

(一)招募阶段(2014.5.26—2014.5.28)

1、在社区办公处张贴海报。

2、散发宣传单。

3、社区工作人员在当值时告知参加。

4、我们在和工作人员一起调查时亲自邀请参加。

5、根据小组性质进行筛选组员。

(二)小组开展阶段(2014.6.1—2014.6.21)

1、第一次小组活动:小组成员和两个工作者相互认识并制定小组规范。

2、第二次小组活动:对小组成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矫正。

3、第三次小组活动:对小组成员进行行为矫正反馈。

4、第四次小组活动:工作总结及组员反馈。

(三)资源整合阶段(2014.6.22—2014.6.24)

整合资源(社区、家庭、同伴),为社区青少年提供和谐的生活环境

五.所需资源

1、宣传海报

2、小组活动室一间

3、督导一位

4、礼品

5、宣传单

6、电脑

六.活动分工 七.预算 支出项目 数量 金额 海报 2 80 车费 6 240 水 待定 100 宣传单 若干 40 礼品 若干 100 活动材料 若干 100 总计

660

八、监督与评估

(一)评估内容

1.项目策划评估,由社工小组督导对项目策划的可行性进行评估; 2.过程评估:评估社区青少年的生活态度和心理变化情况; 3.成效评估:评估服务的效果、服务对象改变情况、满意度,评估服务指标完成情况,评估项目人力、资金投入情况等。

(二)评估方法

1.项目策划评估:采取征求民政部门和居民意见等方法进行;

2.过程评估:观察社工的活动记录与服务对象每次的活动评语,或是通过现场的观察进行评估;

3.成效评估:督导对项目指标完成情况,人力、资金投入情况进行审核,通过直接采访或者问卷调查了解服务对象对服务满意度等

九、预测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遇到的问题及困难 解决方法

项目策划不合理 通过小组讨论和听取居委会的意见对服务项目进行修改 资金不足 1)与居委会协商; 2)拉赞助

无法完成预期目标 1)找出无法完成的原因;

2)与居委会协商调整方案或者延长服务时间 青少年拒绝参与 做好宣传和思想工作

社区青少年教育计划 篇5

工作计划

为了全面推进社区青少年素质教育,切实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我们清塘社区将积极主动地就青少年心理咨询问题开展以下工作:

一、继续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本,心理咨询室与心理辅导室将通过设计心理主题的宣传写真版面行常规宣传工作,加大心理咨询室在社区青少年内的普及率。发动更多的青少年去主动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吸引更多学生解除顾虑,大胆走进心理咨询室,及时与咨询老师沟通交流,从而有效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咨询师将开展心理健康等项目的一对一咨询工作,辅导工作将安装专业心理辅导软件,根据自己的问题特征寻求更加准确的心理问题定位,便于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积极有效地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咨询室与心理辅导室每周六对学生进行开放。如有特殊情况、预约或心理危机,则调整接待时间并立即干预、监控或转介。

社区将会注重为心理咨询教师的服务,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尽可能地对他们所提出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心理困惑给予热情的帮助的解答,为他们排忧解难、出谋划策,使他们能真正将心

理健康这一观念融入到每一位青少年的心中。

三、开设对青少年心理辅导服务,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训练和心理指导

某些心理问题在特定的学生中间具有普遍性,为了避免单纯个别咨询的重复低效率,本,心理咨询室将从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出发,有选择、针对性地开展一次心理辅导服务,为同学们切实解决一些问题。

四、对心理咨询问题及时进行登记,加强电话预约及电话咨询的功能

进行信函和电话咨询,由于这一类的咨询方式具有保密的特点,使学生意识到这些咨询不仅仅是摆设,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咨询老师的真诚,也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鼓励支持,从而敞开心扉,积极咨询,最后达到自助的效果。

以上是心理咨询室制定的本开展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的计划,社区将以心理咨询结合学校作为青少年素质教育来常抓不懈,成立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让青少年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清塘社区

社区青少年教育计划 篇6

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东胜街道童玲燕

加强全社会对青少年教育的指导,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和谐的青少年教育网络是必须,也是必然。众所周知,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国家未来之栋梁,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国家国民整体素质的高低,也决定着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所以,青少年教育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因素,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因此,建立健全科学、生动的青少年教育体系,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区是青少年校外活动的主要阵地,是青少年体验社会、实践社会的主要平台。作为青少年除学校之外接触最多的社会场所,青少年的知识更新、娱乐休闲、社交学习、健康锻炼等活动很大一部分是在社区中完成的。粗略的统计一下,一年中在校的青少年大约有160多个假日、休息日是生活在社区中的,也就是一年的三分之一还多的时间是在社区中度过的。加之现在的青少年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大多工作较忙,因此教育他们合理安排好在学校以外的时间,引导他们开展健康有益的各种校外活动,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就成为社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补充,社区指导家庭教育能弥补许多教育中存在的空白,它针对家庭教育问题提出要求,配合学校和家长所在单位,对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干预、教育和指导,为增强家庭教育的科学性、计划性和艺术性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增强教育效果。

本文旨在介绍通过抓住制度、阵地、队伍、活动等四个关键环节,推进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进一步引发如何依托社区教育资源,联合学校、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构建起社区教育大课堂,增强青少年社会实践能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一、以健全制度为保证,构建社区青少年教育网络

社区要健全以街道为核心,区、街、居并举,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社区青少年教育网络。成立由街道办事处牵头,社区内学校、机关、部队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参加的社区青少年教育委员会,发挥职能作用,保证运作顺利;要建立青少年教育联系线:一条是: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一条是:街道办事处——社区教育委员会——辅导员——学生。同时要建立健全制度,做到纵向衔接,横向贯通,互相渗透,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育人的社区青少年教育新网络。

一是建立调查摸底制度。深入居民家庭,定期对辖区内青少年的数量、年龄结构、爱好特长、家庭情况、思想状况等进行调查了解,建立完善社区青少年档案。重点关注社区青少年特殊群体,细心体察不同群体青少年的需要,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多开展适合他们的活动。

二是建立社区团队活动制度。通过建立社区学习团队组织,按照就近就便和自主自愿的原则把少先队员组织起来,组建小队和中队,实现社区青少年的自主教育、自主管理。

三是建立社区与学校、家庭工作协调制度。街道、社区可成立由党工委、各社区支部(总支)书记、街道相关科室、辖区有关单位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组建由教育、团委、妇联、城管、综治等部门参加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联席会议,至少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以加强工作的统筹和指导。社区要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学校的教育资源要向社区延伸,通过开放教育阵地、为社区学校提供师资等方式,服务青少年的成长成才需求;要积极引导社会教育资源向社区倾斜,使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在社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教育资源在社区共享,教育内容在社区结合,教育情况在社区沟通,教育工作在社区衔接的良好局面。如推广“四点钟”学校、“社区家庭学校”,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服务。建 1

立社区活动联系卡,社区认真记录学生参加社区活动情况,定期反馈给学校,促进学校教育同社区教育的有效衔接等等。

二、以拓展场所为前提,完善青少年教育阵地

加强社区内各类青少年活动阵地、教育基地的建设。青少年社区教育建设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地域优势和社会环境,建立各种类型的活动基地、教育基地、文化基地、实践基地。如在街道、新村、楼群建立老少乐园、青少年教育活动室、校外德育基地、少年法律学校、少年军校、家长学校、青少年帮教协会等多项社区教育服务设施,以丰富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内容,拓宽青少年社区教育领域。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学校、青少年宫、图书馆、文化宫、体育场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要向青少年开放,形成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的社区青少年教育局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青少年活动阵地,做好社区青少年教育资源的开发与使用。

一是落实相关政策,规范阵地建设。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从实际出发,明确标准,积极腾、租、借、建,拓展活动场所,保证社区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配套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提倡资源共享,提高利用效益。在利用现有设施资源的基础上,集中建设好综合性活动场所,资源共享,实现一个阵地多种功能、一个场所多种用途。同时充分挖掘辖区有关单位的物质资源,推动图书馆、文化馆、学校、幼儿园的文体设施向社区开放,使设施充分得到利用。如充分发挥小学的教育基地作用,以“四点钟”学校为依托,通过各种活动、多种方式,开展对社区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发挥海军干休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组织老红军、书法家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书画礼仪等方面的教育。

三是净化文化环境,全方位营造健康成长氛围。强化网吧管理,联合有关执法部门以查处网吧接纳青少年、超时经营和黑网吧为重点,开展专项整治工作;还对中小学校园周边环境、电子游戏厅等经营性娱乐场所和兜售不良出版物行为进行清查、整治,确保学校周边的“文化安全”, 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三、以建设队伍为重点,增强青少年教育力量

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涉及面广,对象层次复杂,工作难度大,必须动员全社会来做。在发挥专职社区教育工作者作用的同时,着力建设一支来源多样、素质较高、责任心强、懂得社区教育规律、专兼职结合的社区青少年教育队伍。

一是推行社区教育辅导员进社区。在区社教委的统一协调下,辖区学校教育资源共享,选派优秀教师到各社区担任青少年校外教育辅导员,既解决社区教育工作力量不足和缺少专业人才的问题,又促进学校德育与社区教育的有效沟通、有效结合。

二是积极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把社区各类人才社会热心人士和大学生等人员有组织地汇集起来,如各方面的专业人士、社区工作者、英雄模范、技术能手、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单位工作人员等,积极投身社区青少年教育,形成来源稳定、素质较好、结构合理的社区青少年教育志愿辅导员队伍。社区青少年教育志愿辅导员应具备以下素质:第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应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熟悉青少年教育的方式和特点;第二,应了解我国教育现状和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能够认真总结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经验。

三是充分发挥“五老”队伍作用。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队伍是广大青少年教育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力量,我们要充分利用发挥好这一支队伍,让他们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当好革命传统教育宣传员、思想道德教育辅导员、社会风尚监督员。

四、以实践育人为宗旨,拓展青少年教育新载体

实践活动是社区青少年教育的生命。开展各种各样、富有特色的实践活动,不仅能陶冶青少年的思想情操,而且能提高青少年的实践动手能力,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概括起来,社区可以开展科普推广型活动,社会实践型活动,主题教育型活动,法制教育型活动,家长学校型活动,寓教于乐型活动等。在组织活动的同时,要注意进一步深化活动内容,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精心设计富有社区特色、符合青少年特点的活动载体,努力形成主题鲜明、新颖生动、富有趣味、感染力强的亮点活动项目。使青少年在参与中接受生动具体的道德教育。

一是突出教育,重在实践。充分运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体验教育活动,践行荣辱观、感恩社会、关爱他人、送温暖。如“阳光牵手.人生导航”行动是针对青少年中的弱势群体推出的特色帮扶活动和亮点载体。可组织辖区内未成年的外来、单亲、留守家庭子女与大学生“阳光牵手”结对交流学习、理想和生活,或走进大学校园或热线联系或相约互助,让结对的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二是强化养成,快乐体验。街道、社区可经常开展一些益智益情活动,使青少年在活动实践中接受熏陶,在锻炼中增强体质,在玩中学做人,在乐中明道理,在体验中成长。如“社区小义工,体验中成长”系列活动,街道、社区可组织青少年在开展社区的各项服务中增长才干,小义工分成助老、助学、环保、宣传、制止不文明行为等5个分队参加社区义工活动,助老小分队为社区里的老人们送去文艺节目并帮助打扫卫生,助学小分队为困难学生家庭送去慰问金,环保小分队包片清除户外涂鸦的“牛皮癣”,清除乱贴乱画、清洁公共卫生等,宣传小分队拿着小喇叭穿行于楼栋小巷间宣传文明知识,而制止不文明行为小分队则在马路沿线提醒并劝告叔叔阿姨们纠正交通违章,不要乱吐乱扔、乱堆乱放等。

三是灵活安排,小型多样。从青少年实际需要出发,灵活机动地做出安排,列出活动内容、时间“菜单”,提前告知学生和家长,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时间安排选择参加。重点组织好“四点钟”学校的活动和双休日、节假日的活动,丰富青少年的校外生活,解除家长的后顾之优,使“四点钟”学校形成与学校相衔接的“接力式”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校外辅导员、“五老”队伍、社区志愿者等人员的作用,积极渗透德育教育。“模拟法庭”、“法制之窗”电脑平台、“四自五爱”教育、体验父母的辛劳学会感恩、体验做“小楼长”学会自信、体验“走廊革命”学会自立等等。如在“四点钟”学校的展板上,孩子对父母、老师未能说出口的话,居民对每个孩子点滴成绩的点名表扬和不良现象的劝导都可以写出来,沟通、教育就从这里开始,在“快乐课堂”里,孩子们可以读书、下棋、写作业;专职教师每天迎送着每个孩子,在“心理小屋”里,孩子的小秘密会有人倾听。从而在社区中形成尊老爱幼、明礼诚信、帮困助残的良好氛围。

五、思考

社区的发展为组织开展青少年工作拓展了新的空间,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提出了机遇与挑战。针对于当前社区青少年工作呈现的新特点,社区如何充分发挥作用,推进社区青少年工作发展与社区建设紧密相连,赢得跨世纪的新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一)关于社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创新

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主要强调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工作,一方面,要通过社区有效的教育,引导青少年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另一方面,要通过符合青少年特点、满足青少年需求的活动,在寓教于乐中让青少年接受教育,提倡愉快教育,潜移默化地教育。此外,要特别注重青少年教育的特点。社区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有许多不同。突出表现为松散性、随机性、不稳定性、潜隐性的特点。社区教育大多是零散的、不连续的,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力比较弱。因此,社区青少年教育的创新,必须在深化创建“文明社区”活动的同时,利用好社区的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好各个方面力量,注重教育中的两个问题:

第一,强调教育内容的创新,体现针对性和层次性。社区青少年教育的主旨是提高青少年基本素质,其内容可以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三德”教育,法制纪律

教育,科技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着力解决的是不同层次的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问题以及青少年如何健康成长成才。

第二,强调教育方法的创新,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社区青少年教育必须贴近青少年生活实际,贴近社区生活的实际。一些常用的教育方法可以借鉴,诸如:榜样示范、环境熏陶、座谈交流、载体运用等都是行之有效的。

(二)关于社区青少年服务阵地建设的创新

社区青少年工作的发展的着力点是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它是服务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基本需求的组成部分。社区服务青少年,建设青少年服务基地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共青团在“青年文明社区”的创建活动中,“青年志愿者”活动、“青年文明号”活动进入社区,为社区服务青少年阵地建设奠定了基础。扩大这些活动的覆盖面,更好地发挥其在服务青少年中的作用,使之阵地化、规范化、制度化、社区化是创新的基本思路。社区青少年服务内容的创新应本着“需求+可能”的原则,围绕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环境卫生、社区治安以及社区互助等方面有重点地创办一批富有特色、符合青少年特点的社区服务项目。

其中,要特别关注社区外来务工人员的青少年子女和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创造条件为他们服务。这是社区青少年工作发展的重点内容。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广大外来务工人员已成为推动改革开放、促进新城区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外来务工人员的青少年子女的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成才权等合法权益必须受到保护。要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围绕着他们的衣、食、住、行、医疗等基本需求提供便利服务。

(三)关于青少年社区文化建设的创新

青少年社区文化是社区青少年工作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社区群众性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青少年文化建设在青少年工作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塑造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青少年社区文化建设的创新,就是要构建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满足青少年精神文化需求的社区文化形式,并通过这种文化形式的教育,让青少年在他们愿意接受的文化氛围中实现自我升华,形成精神力量、人格力量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区教育活动、社区科普活动、社区体育活动、社区娱乐活动等都是青少年社区文化建设的良好形式。社区应以 “大家唱、大家演、大家跳、大家写、大家画、大家读、大家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生活,融洽社区人际关系,宣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及科学观念,培育社区理念,动员、吸引社区青少年和居民广泛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增强青少年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有效途径。

青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兴则国家兴,我们要高度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加大财政投入,落实责任,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净化成长环境、加大保护力度、引导健康成长、矫正不良行为、加强实践体验、强化养成教育,增强青少年的参与意识,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断丰富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努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为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社区青少年教育计划 篇7

关键词:政府购买,社区教育,青少年

社区教育是全面提升青少年能力素质的重要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公众需求多样性的增加,原来的供给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政府购买为推进青少年社区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放眼世界,各国均将开展社区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提升国家软实力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发到国家因起步早,在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推进取得了较好成效,为我国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推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一、德国民众教育———直接资助制

1844年,科隆威建立了是世界上第一所民众中学。民众教育的思想从北欧逐渐扩展到法、英、德等国家。在多年的实践中,德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府购买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模式。

德国学生放学早,节假日多且长,因而课外辅导对德国而言尤为重要。在青少年暑假期间,德国各市的青少年局会向青少年群体发售“假期证”。这一证件的功能与消费券类似,实则是凭证制的政府购买形式。凭这一证件,青少年可以免费参观科技馆、博物馆、景点等公共场所,可以以低廉的价格参与体育馆、青少年活动中心、音乐厅提供的兴趣课程。[1]

除此以外,政府以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社区青少年教育发展。如果企业或个人开展社会救助事业,则会在企业营业税获遗产继承税方面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在这一制度之下,社会教育机构、组织可以接受社会捐赠,获得持续发展的实物、资金支持。

二、美国社区学院———合同外包

社区学院是美国社区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美国开展社区教育的标志性产物,它被称为“家门口的高等公立教育”。为保障社区学院的推进,美国政府先后颁布了《莫雷尔法案》、《高等教育法修正案》、《学校与就业机会法》等多部法律。为提升青少年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早在克林顿执政时期,就颁布了“全国与社区服务法案”,对于做满140小时的青年义工,政府给予4725美元的奖学金奖励。[2]

美国青少年社区教育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支持,由此造成政府财政紧张。因此,美国由最初的政府主办服务逐渐转型为政府购买服务,由单一的政府全包型向综合经济型转变。[3]其典型做法就是社区学院的教学外包。依据外包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全面承包、部分承包和准外包三种类型。全面承包服务(full-service)是指承包商不仅提供课程教学课程内容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而且在课程推广、资金运作、课程管理等方面全面负责。[4]I/Tech公司提供的IT证书培训和认证就采取了这种方式。部分承包包括专业培训者提供课程教学服务和在线课程教育者提供课程教学服务两种方式。前者指承包商提供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相关的设备条件、教师资源,学校负责课程组织、管理等事务性工作。飞行培训、机车操作等课程都采用了这一方式。后者指学院直接向Education to Go这样专门提供在线教育服务的企业购买在线教育课程,共同为学习者服务。准外包(quasi-outsourcing)是指承包商提供课程内容,并负责教师的培训,最后由接受完培训的教师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

三、日本社会教育———资助性购买

日本在其社区教育的推进过程中体现出政府主导的特性。这一特性首先体现在行政组织框架上。从文部省到教育委员会再到市町村的社会教育主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从中央到地方的负责社区教育的行政体系,为社区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其次,日本重视以法制建设推进社区教育。日本以社区教育三法———《社会教育法》、《图书馆法》和《博物馆法》为保障,对社区教育进行政策扶持,促成了青少年社区教育持续快速的发展。

“公民馆”是由立法所确定的日本最具特色也是最主要的进行社区教育的场所。日本90%以上的市町村均设有公民馆,几乎在城市每所中学,农村每所小学的社教区内都设有公民馆。[5]公民馆的设备和日常经费都依赖于政府资助。《社会教育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国库对于设置公民馆的市町村,……,提供其运营所需要的经费补助和其他的援助。第三十六条规定:职员所需要的经费、基本事业所需要的经费和图书及其他必须设施所需要的经费都由国家提供一定的资助。这种国家补助也是日本社区教育的一大特色。

最后,日本具有完善的社区教育基础设施。在公民馆之外,还有公立的图书馆、博物馆等专门机构以及民办或公私合办的职业训练设施、社会福利设施等社会机构,为青少年智力与体力的发展提供的设施保障。

通过对以上三个国家政府购买社区教育的特色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经验:

(一)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积极推动。

无论是政府主导式的日本还是政府积极参与式的德国、美国,政府都发挥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如果不是政府意识到社区教育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地加以推动,那么他们的社区教育显然不能快速发展。

(二)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法制的大力推动。

以立法的形式保障和促进社区教育得到了各国的普遍认同。有了法制的保障,政府对青少年社区教育进行政策倾斜才有了依据,才可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稳定的资金支持。

资金短缺是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在国外社区教育的实践中,政府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在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基础上建立了多元筹资方式。同时,各国依据自身情况,采取了政府购买的形式,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充分整合了社会力量,盘活了社会资源。

德美日三国的实践为我国在社区教育领域推进政府购买提供了新的思路。于我国而言,政府购买青少年社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唯有社会各方不懈努力,才能让这一制度发挥应有的功能,成为助力青少年成长,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法宝。

参考文献

[1]德国政府积极引导青少年暑期生活,课程教材教学研究[J].2009(9).

[2]陈静.美国社区教育一瞥[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2).

[3]张耀灿,朱志刚.发达国家政府参与社区青少年教育的经验启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5).

[4]夏莹.美国社区学院的教学外包[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21.

社区青少年工作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篇8

【关键词】青少年;社区;社区文化;社区工作

前言

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时期。青少年在这一时期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尚未形成自己的个性,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二是青少年大都通过角色模仿来完成自己的社会角色扮演,所以他们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也易把不良行为作为自己模仿和参照的对象;三是情绪和行为倾向于两个极端;四是个体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伤害。

社会学理论认为,人的社会化就是不断地调整自我以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塑造了人的个性,而青少年生活的重要区域除了家庭、学校就是社区了。相关研究表明,在青少年犯罪率较高的地区,往往是社区文化环境欠佳,亚文化盛行的区域。“社区文化为社区居名所共享,同时又强有力地约束着社区内的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1]。这样一来,要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就要求开展有效的社区工作创造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给予青少年一片干净、祥和的成长空间。

一、开展社区工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性

1.社区是青少年的集中区域

市场经济使得越来越多城市青年从国有企事业单位转向个体、民营、外资企业,从“单位人”变成“社区人”。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涌进城市,变成市民。城市下岗、待业青年、大中小学生都集中在社区里。在这里开展以青少年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可以针对青少年的特征进行有效地服务和管理。

2.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在社区度过,社区是他们的主要成长空间

据粗略统计,我国中小学生一年中约有170多天的节假日和双休日,而这么多时间里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在社区里度过的。他们在社区里完成课后任务,在社区里玩乐。所以社区内状况对他们有重要的影响。

3.社区是青少年直接接触的外部环境,社区环境和社区氛围直接影响青少年对人对事的态度和个性的形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个性还未形成,边缘性强,可塑性也强。通俗地说,把他拉一下就是长的,把他团一下就是圆的。从他们接触的人、事上可以看到他们社会化后的影子。社区文化会被青少年所内化,当然也包括黄赌毒等糟粕文化。古有“孟母三迁”,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甚至是社区结构布局对青少年都有重要影响。举个简单的例子,楼下就是游戏室,这无疑会增加楼上居民尤其是中小学生打游戏的机会和时间。因此开展正式、系统、专业的社区工作对这些进行管理就显得很必要了。

4.青少年会有许多要求寄托在社区上,包括学习的机会、劳动就业的培训、提供解决日常问题的途径、增强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等等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会把很多人甩在精神的或物质的困境中无法自拔,他们需要借助别人的帮助特别是专业人士的帮助,而不能自立的青少年更需要借助专业社工的力量。在成长期的青少年不仅对外界依赖性强,而且对资源需求量也大。两个同样资质的孩子,一个投入大资金、大精力进行培养,一个则是有限的经济支持,甚至是食不果腹,两个孩子的未来也极可能是天壤之别。这就要对社区资源进行整合,使它得到最优配置,让每个人都获得健康成长的保障。

二、社区青少年服务的现状

1.经费投入不足,许多活动、计划无法付诸实践

我国经济发展的限制使目前还无法承担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所有费用,加上由于许多工作都依靠政府实行,社会参与度不高,社会捐赠也非常有限。很多具备专业素质的人士也因报酬太低另寻其他职业,队伍整体素质上不去。

2.对社区青少年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人甚至是一部分的社会工作者都认为,“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把青少年社会化的责任完全归于家庭和学校,似乎没有社区、社工什么事,忽略了社区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

3.专业的社区青少年工作者队伍薄弱

社区工作者多是年龄大、文化低、缺乏专业培训和专业素质的人,很少有能够根据专业知识和理论提供专业服务给青少年服务对象的。“吵就劝,错就骂,行不通就撤”的现象大量存在。

4.社会各界对此项服务认识不到位,导致服务定位不正确

许多年以来,社区各项服务都是由政府倡导和组织的,偶尔会结合民政部门的管理和工作,社会大众主动开展工作的意识缺乏,而且这种由上级命令式的服务工作在执行时会缺少灵活性,各级工作人员难免在工作中加上自己的价值因素,在到达底层时很可能已经变了味。很多人把它简单的理解为政府给广大青少年提供经济帮助、办好事,而没能把握社区青少年工作的实质和精髓。服务定位在政府或民政部门单向的救助工作,上级没指示就没有服务工作。

5.我国的社区青少年工作实践还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社会需求,青少年服务工作的发展滞后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从全国范围来看,只有为数不多的城市社区开展了服务内容有限的社区青少年工作,地域差异大。此外服务的制度规范性不强,一方面制度不完备,另一方面存在有规范不遵守的现象。

6.缺乏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创新

在最初提出社区服务概念的时候就带有很大的经验性色彩,不同行业的人们大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进行解释的。他们着眼于多种多样的具体工作,始终不能站出来顾全社区整体的建设和发展。理论的发展始终滞后,没有深刻的突破和创新。没有理论的指导社区工作的开展也失去了活力,与专业化道路有了很大的偏离。

三、发展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思路

1.拓展服务经费来源,加大资金投入

这是发展此项工作最亟待解决的问题。鼓励社区经济实体的发展,为社区工作发展提供资金,充分发挥这些经济实体的作用,同时加大政府在此项工作上的经费投入,并保证资金确实有效地用在社区青少年服务上。要调动广大居民积极性,扩大社会参与度,赢得更广泛的社会捐赠。此外对有一定经济能力的服务对象进行有偿服务,以服务养服务,这种经营的方式也会促进社區青少年工作向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2.要让全社会包括社区工作者对开展社区青少年工作的重要性达成共识,加大社区工作宣传力度,使得社会各界对此项服务树立正确、全面的认识

通过社区内宣传、社工服务上门、新闻媒体宣传等改变服务对象及其家庭成员以寻求社工帮助为耻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可以找社工,第一时间想到社工。同时工作者也应把服务青少年视为自己的天职,不能拒绝、推脱。通过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到社区青少年工作的重要性,并积极支持此项工作。

3.提高社区青少年工作者专业素质

成立一支专门的青少年工作者队伍,对工作者进行培训,实行考试上岗,实施严格的按能力晋升制度。同时可以招募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聘请离退休社区工作专家,为青少年提供专业服务。

4.肃清社区文化环境,弘扬传统美德,活跃社区气氛

青年文化是一种从属文化,它永远被镶嵌在特定的主导文化之中,且大多数情况下与主导文化是一致的[2]。不良的社区文化必然导致不良的青年文化,在不良文化下成长的青少年就是不良青少年。社区工作者可以向社区居民讲授健康的生活方式,以身作则,对好行为加以称赞、奖励,对好精神加以弘扬等。从而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引导青少年养成正派的生活习性。

5.扩展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服务范围,强化社区服务功能

社区工作不能局限在对少数青少年提供仅有的几项服务。而应满足居民多层次、多种类的需求,应设法开辟各种渠道,为青少年群体提供学习指导、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服务,协助他们解决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的问题,化解纠纷,摆脱困境。

6.解决理论的深度问题

发展社区青少年工作理论,进行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创新。可以将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具体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结合具体情况加以本土化,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前进,以实践促进理论的发展;二是鼓励从业人员、各大高校学者、专家进行理论研究,奖励对理论发展有较大贡献者;三是派遣一批社区工作者到国外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

7.将社区结构布局纳入今后新建社区规划中,把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网吧、歌舞厅、酒吧等娱乐场所远离或撤出社区,并加强对此类营业场所的管理,让未成年人远离这些场所,对违反的情况加以严惩

“青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兴则国兴”,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优良环境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总之,开展专业社区工作,整合各方资源,调动各方力量,为青少年成长消除后顾之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夏国忠.社区简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金国华.青年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基金项目:2007年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青少年成长与和谐社区环境建设研究》(JG0703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社区青少年教育计划 篇9

社区青少年是“五五”普法工作的重点对象,也是法制宣传教育的难点。一方面,社区青少年是国家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继有人的根本保障。另一方面,社区青少年脱离了学校的监管,游离于家长的管教,处于无序状态,使得法制宣传教育很难建立工作基础,是法制宣传教育的薄弱环节。因此,思考和探索社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做法是“五五”普法中的难点和重点。

一、社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现状

近年来,法制宣传教育采取多种措施,丰富形式和内容,动员多方参与,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预防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作了诸多有益尝试。总体而言,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有所减少,社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但我们也应看到,站在时代关口,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考验,考察社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现状时,还有一些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存在一些盲点和难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制宣传工作的实效。主要有:一是“社区青少年”法律概念的缺失。虽然目前已有《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涉及社区青少年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规,但至今对“社区青少年”在法律上仍未有界定,也没有专门以“社区青少年”冠名的法律法规,不仅不利于社区青少年正确认识自身,克服自卑、避免自暴自弃,而且不利于人们摒弃对社区青少年存

有的偏见、歧视,营造平等、互帮互助的法制宣传教育环境。二是宣传普及法律条文较多,忽视了程序法等操作性法律法规的宣传,对于社区青少年法律信仰、法治精神的培养更是很少涉及。由此带来,目前社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仍是以某个新法出台、某项节点性的宣传为主流推进,缺乏系统性的长效机制来巩固宣传教育的成效。

三是权利义务观念教育失衡。义务观念宣传教育较多,轻视了权利观念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抹煞了社区青少年学法的积极性,导致他们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站在法律的对立面,不但不利于法制宣传工作的开展,更不利于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当然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完善,而且需要各方面为之不懈的努力。毋庸讳言,法制宣传教育是逐步解决这些问题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发挥着长期性的作用。因此,广大从事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同志要注重把握工作的规律性、开拓思路、创新方法,在增强实效性上下功夫,扎实推进社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取得新进展。

二、提高认识,大力推进社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一)将普及法律知识与培养法律信仰相结合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的前臵性手段,在向社区青少年普及法律知识的同时,更要在潜移默化中注意培养法律信仰。对法律的内在认同是树立法律信仰的首要前提,而这种认同依赖于人们对法律规则背后所隐含的道德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感

知。因此,对社区青少年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要在以下两个方面深入探索:一是通过以案释法、以艺示法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去解读法律条文,达到“知法”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法律与道德、与文化的关系,诠释法的功能,达到认同法律的道德性、认同法律价值的目的,进而信赖法律、崇尚法治。二是注重法律社会价值的诠释,使社区青少年认识到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秩序与自由、公平与效益的关系,树立起“法律至上”的理念,领会到每个公民只有自觉守法、护法,家庭才能和睦融洽、社区才能长治久安、社会才能和谐稳定,每个守法者才能最终得益于法律预定的秩序。从而消除他们既有的法律误区,唤醒他们的法律意识、培养自觉、理性的守法、护法精神,最终将法律的强制性内化为对法律的信仰。惟有这样,我们才能使法制宣传教育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二)将义务观念教育与权利观念教育相结合法律是权利义务的统一体。法制宣传教育要立足于既要增强社区青少年履行义务的意识,又要增强他们维权的意识。加强义务教育就是要认识到,法律义务是任何人都必须履行的,不履行或者履行不全面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社区青少年来说,如果仅限于法律义务观念上的教育,可能会使他们被动学法,甚至排斥法律。所以,在开展宣传《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公法教育,增强法律权威性、威慑力的同时,也要让法律传递着一种人文关怀,即对公民权利的确认与保障。因而,加强权利观念教育同样不可或缺。加强权利观念教育,要求我们把社区青少年当作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来看待,而不仅

仅把他们看作是社会问题的根源,是我们要解决矛盾的对象,是接受我们管理的被动者,而应该以他们的权利为出发点。在宣传教育的内容上,要注重对《民法》、《合同法》等私法以及法律权利条款的学习,增强学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育为权利而奋斗的信心,明确权利、义务与责任的关系,实现依法维权、有序维权。

(三)将实体法教育与程序法教育相结合法律是一项操作性极强的社会规范,纸面上规定的应有权利要上升为公民的实有权利,离不开程序法的保障。从实践中看,社区青少年尽管掌握一些法律知识,但由于对基本程序法知晓不够,导致实体权利陷于“水中月、镜中花”尴尬境地的现象屡见不鲜。可见,实体法的宣传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对法治的需求。因此,法制宣传教育要在继续开展实体法教育的同时,注重程序法的教育。一方面,要充实对《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基本程序法的宣传教育,引导社区青少年依法合理表达利益诉求,使他们体会到法律的用处,做到法为我所用,进而逐步树立起法律的权威。另一方面,要重视对诸如诉状、委托书等法律文书写作知识的讲解,切实提高他们懂法、守法、用法、护法的应用性,真正把法制宣传教育落到实处,做出实效。

(四)将守法教育与执法、司法、立法过程中的宣传教育相结合法制宣传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法实施的全过程。可以说,守法教育是法制宣传教育的出发点,执法、司法过程中的法制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矫正教育,而立法过程中的教育则是一种以培养民主法制

情感为主的更高意义上的教育。从实践中看,对社区青少年开展守法教育是一种普遍做法;在执法和司法过程中,相关部门对有罪错的社区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也作了有益实践,主要着眼于使他们认识到行为的社会危害性,避免重新违法犯罪,帮助他们逐步养成尊重法律权威的习惯。

上一篇:宣传的广告语下一篇:初一自我保护说明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