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命周期的网络信息论文

2022-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网络信息源可信性是指网络信息可以信赖的程度,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的影响因素包括其来源、信息鸿沟、区域差异性、时效性、组织序化质量、易用程度、用户自身的信息素养等。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主要根据信息源来源、传递方式、时效性、内容质量进行,还可借助于“马太效应”间接判断;同时要增强自身信息素质,提升网络信息源的判断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基于生命周期的网络信息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基于生命周期的网络信息论文 篇1:

“互联网+”背景下基于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网络营销人才信息主体生命周期模型研究

[摘 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基于我国信息化建设,针对网络营销人才生命周期的变化进行系统化分析,构建高职应用型网络营销人才的生命周期模型。针对模型不同阶段特点分析,以提升信息主体的能力与素质为核心,构建以成果导向教学理论为导向的应用型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在实践教学中效果显著,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化建设;人才生命周期模型;成果导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2.122

1 引 言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是由国务院在2015年7月1日成文,发布于2015年7月4日,其发文字号为国发〔2015〕40号,主要围绕“互联网+”进行讲述如何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逐步发展,互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互联网其主要的作用就是互联网内部信息之间的传递。因利用互联网技术,很多行业领域都实现了信息化和自动化。互联网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促使了“互联网+”概念的出现。“互联网+”技术指的就是互联网加上各个行业领域,利用互联网实现对行业资源的利用和整合,实现对资源的最大化配置。[1]

信息化建设顾名思义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可利用的信息资源,促进经济一体化发展。信息化建设是推动我国整体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是我国合理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和普及程度已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经济发达水平、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主要标志。

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网络营销人才作为主体正发挥着巨大作用,信息化发展离不开网络营销人才。因此,信息化建设要以人为本,将提高信息主体的能力与素质作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随着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我国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使各区域性地方发展受到强有力的冲击,促使产业结构转型,并催生出新型网络营销相关岗位,形成网络营销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导致网络营销人才出现严重缺口。针对这一现象,应适时进行“互联网+”背景下基于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网络营销人才信息主体生命周期模型研究,找到提高信息主体能力与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方案,进而通过提高网络营销人才的质量与数量来弥补行業用工的供求失衡情况。

2 网络营销人才需求分析

2.1 网络营销人才质量需求分析

我国信息化建设是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产业为支撑,网络营销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动力,也是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最短缺的资源。

目前,网络营销人才的经济价值已经被社会广泛认可并产生极大的市场需求。网络营销在我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网络营销人才,无论是在专业的网络营销服务机构还是在专业方向研究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的网络营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总体来看目前大多数企业没有正规专业的网络营销人员,一般都是由那些对专业市场很有经验,但对网络营销一窍不通的传统营销人员,或是一些以技术为纲的网络技术人员客串网络营销人员。[2]由此可见,从网络营销人才需求质量的角度分析,网络营销人才质量未能与企业发展所需人才标准相匹配,存在专业不对口、专业性不强等问题。

2.2 网络营销人才数量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产业阶段的不断升级,企业不断地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岗位结构,进而涌现出诸多新兴岗位,如网络客服经理、网络运营主管等;新兴岗位职能构建起适应企业发展的组织结构。因而招纳相当数量的高质量、专业化网络营销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由此可见,从网络营销人才需求数量的角度分析,企业存在网络营销人才缺口大、输入量少等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所存在的问题,组建调研小组,通过调研手段探析现阶段高职院校网络营销人才培养的不足,进而构建网络营销人才的生命周期模型,分析我国网络营销人才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呈现出的差异化特点,针对其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构架合理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达到延长网络营销人才生命周期所处成熟期的最终目的。

3 网络营销人才的生命周期

3.1 网络营销人才生命周期模型

通过调查显示,网络营销人才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发展状态,利用构建网络营销人才信息主体的生命周期模型,[3]还原人才信息主体的变化规律,通过网络营销人才的发展规律,构建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其中,横坐标为时间,将网络营销人才的生命周期分为学习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纵坐标为价值。

3.2 网络营销人才生命周期模型的特点

3.2.1 学习期

学习期为信息主体四个生命周期阶段的第一阶段,网络营销人才在这个阶段是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时期,通过夯实基础、勤于实操、增进实践,提升专业技术能力,在此阶段,人才尽快适应校园到社会的转化,通过实践积累社会经验,扩容社会人际关系网络。此阶段一般从人才入校到毕业1年内,周期为3~5年。

此阶段人才的社会价值比较小,时间用于学习和适应社会,为后续阶段奠定基础。

3.2.2 成长期

网络营销人才通过第一阶段夯实基础的锻炼之后,进入第二阶段——成长期。在这个时期,网络营销人才已经具有专业知识,通过项目教学与社会实践积累人脉,以实践销售锻炼实操能力,具备处理基础的网络客服、咨询、网店销售等工作能力,对社会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此阶段为人才毕业走入社会的1~2年。

此阶段人才的社会价值快速增长,相较第一阶段,涨幅势头尤为明显;此阶段人才目标明确,适应环境,乐于接受工作挑战。具有较大比重的人参与社会实践,以实践积累增进实操能力,提升业务水平检核对比自身的不足,确定发展方向。

3.2.3 成熟期

成熟期为人才发展最为蓬勃、价值表现最高的阶段,也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阶段。通过第一、二阶段的磨炼,此阶段人才社会经验丰富,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社会价值达到最大化。此时人才能够灵活运用专业技能处理业务中的常见问题,发挥专业特长,潜力得到充分挖掘。

此阶段是网络营销人才全面发挥能力的时期,也是人才质量最高的阶段。此阶段为人才毕业2~3年之后,从事一个岗位2年以上。

3.2.4 衰退期

网络营销人才经过成熟期后,知识和能力在一定时间内不会有显著提升,面临着衰退、转行和突破等重新选择的关键时刻。在此阶段,网络营销人才虽已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能力,但会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一般面临着表1中的几种选择。

4 网络营销人才就业岗位能力分析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研法获取数据信息显示:研究发现网络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类型,主要为以下三类人才:网店推广、网络运营和网络销售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网络营销人才生命周期发展规律对网络营销人才的能力培养提出具体要求,按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结构进行分析。

4.1 具有实用价值的专业理论知识

课题组通过对毕业生、高职教师、用人单位进行三方有效数据分析,并对网络营销人才生命周期模型的深入研究,其显示原有的网络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传统的营销类课程占主导地位,构建的课程体系以推广、运营、销售为主体,未能充分使用网络媒介与信息化手段,人才培养未能与时俱进,未与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相适应,对于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显性不足。因此,调整课程结构,具体的措施:加大网络技术方面的专业课程比重,选取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课程组合,旨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进而优化知识结构,使其掌握实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并延展知识面,结合理论知识,对接岗位能力。详见图2。

4.2 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网络营销人才。高职院校为适应人才培养,采取具体措施如下所示。

4.2.1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见表2。

4.2.2 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实践能力培养目标见表3。

4.3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通过走访企业调研所得数据显示,现行企业关注企业形象的维护,对网络营销人才除了专业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之外,还需从业者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括:良好的言谈、得体的举止、灵活应变的洞察力。增设商务礼仪、商贸素养等课程。以良好的职业素养作为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砝码。

5 构建成果导向理论为导向的网络营销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对每个生命周期阶段的对比分析发现,适应能力及网络技术发展的更新接受能力在各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还应考虑如何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根据网络营销人才生命周期模型来制定培养方案,通过各阶段特征,利用成果导向教学理论,拣选提炼出实用的专业知识,筛选出重点培养的网络技术能力,在培养学生专业力能够达到企业用人要求的同时,进而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质。以达到网络营销人才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

5.1 引入成果导向教学理念开发课程体系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4]OBE)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OBE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LearningOutcomes)。[5]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论[6]为基础,结合网络营销人才就业岗位的任职要求,通过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拣选教学方法,突出教学成果,实现学习成果与岗位任职要求相一致,促进教学与就业的无缝对接。详见图3。

5.2 网络营销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要求,针对网络营销人才信息主体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分析,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学情,制定培养目标为:培养网络营销方面综合素质高、专业技术精、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离校毕业后,能够进入企业从事网络推广、网络销售、网络运营、网上客服、信息收集与应用等工作。

5.3 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任务

针对网络营销人才各阶段的特点,明确培养目标,确定网络营销人才培养的任务如下:培养网络营销人才不仅应具有实用的知识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还应具有可持续的生命周期。

根据对网络营销人才的生命周期模型各個阶段特点的分析,总结每个阶段网络营销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方案对于延长网络营销人才的生命周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3.1 构建网络营销专业课程体系

网络营销专业课程地图的开发以信息化建设中的工作岗位能力为设计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将课程与课程间存在重复交叉的内容进行序化重组,将课时合理地分配给课程内容。

为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加大动手能力培养这一问题,网络营销专业课程地图的开发采取三种方法解决此问题,一是合理地分配理论与实践课时,传统教学注重理论讲授,在成果导向理论开发课程地图中(图4),加大网络技术类课程的实践学时比重,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的使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实操探究课程知识的真谛;二是增设专业选修学程,通过建立订单班,加强校企合作关系的发展,以行业为依托,培养熟知行业发展、精熟专业技能、善于动手操作的应用型网络营销人才;三是增设专业跨域模组,以网络营销专业理论为核心,外展专业就业领域,延伸至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专业领域,提升学生专业整合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增进学生对于社会就业的适应能力;四是加强岗证课赛的融合性,课程地图设置由四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构成,其包括素质通识学程、专业统整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学程。以知识、能力、素养对位岗位,以技能大赛赛制规程对位课程,以专业知识能力对位职业资格证,通过四位一体的设置,将岗证课赛紧密融合。

5.3.2 撰寫课程大纲

根据课程地图的要求,完成课程的开发,可选取适当的课程开发模式,针对成果导向教学理论,可根据课程实施需要,在MES(ModulesofEmployableSkill[7])课程模式、CBE(CompetenceBasesEducation[8])课程模式、CDIO[9]工程教育模式、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中选取。

合理选取课程模式,撰写并开发课程地图中所列课程的课程大纲,其大纲组成部分包括课程描述、教学目标、课程核心能力与专业力的对位、教材内容大纲、教学方法、学习评价、课程进度表、指定教材、参考书籍、教学资源等十项。使学生在上课选修课程之前,能够充分了解课程所讲授的具体内容及授课形式,并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工作,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5.3.3 设计课程单元设计

课程大纲以学生为主体,依据向下设计原则,从课程对应的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标出发进行编写。设计符合课程要求的活动环节,通过学生的实操,增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设计历程见表4。

5.3.4 课程评量体系

学生学习成果评量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学校层面的评量(Institution-levelAssessment),是评析学校达到预期培养目标及学生达到预期毕业成果的程度;二是专业(学程)层面的评量(Programme-levelAssessment)是评析学生学习成效达到专业(学程)预期目标的程度;三是学科(科目)层面的评量(Subject-levelAssessment),是评析学生达到学科(科目)预期学习成效的程度。详见图5。

6 结 论

文章致力于探究在“互联网+”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基于高职院校网络营销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通过构建应用型网络营销人才的生命周期模型,分析网络营销人才在不同阶段呈现的变化,利用成果导向教学理念,架构网络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到实践教学之中,从而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范建林.互联网+高效创新型实验室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科教导刊,2016(1):1-7.

[2]张秀英.网络营销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人才,2010(4):34-40.

[3]王知强,刘胜达,安慧姝.基于区域信息化建设的信息主体生命周期模型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5):30-34.

[4]RMHarden.DevelopmentsinOutcome-basedEducation[J].MedicalTeacher,2002,24(2):117-200.

[5]李志义,朱泓,刘志军.用成果导向教育理论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4-6,21-24.

[6]王知强,张广秋.高职院校网络营销信息化人才培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9):69-71.

[7]LIXiang-Rui,YWYuan,LZGuan,RGuo,WWLiu.AStudyontheSuitabilityof“ModulesofEmployableSkill”forHealthEmergencyManagers[J].ChineseJournalofDiseaseControl&Prevention,2011(10).

[8]APKelly,RColumbus.InnovateandEvaluate:ExpandingtheResearchBaseforCompetency-BasedEducation.AEISeriesonCompetency-BasedHigherEducation[R].AmericanEnterpriseInstituteforPublicPolicyResearch,2016.

[9]ZJianzhong.OnCDIOModelunderLearningbyDoingStrategy[R].ResearchinHigherEducationofEngineering,2008.

作者:王悦 王知强 颜志博

基于生命周期的网络信息论文 篇2:

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探析

摘 要:网络信息源可信性是指网络信息可以信赖的程度,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的影响因素包括其来源、信息鸿沟、区域差异性、时效性、组织序化质量、易用程度、用户自身的信息素养等。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主要根据信息源来源、传递方式、时效性、内容质量进行,还可借助于“马太效应”间接判断;同时要增强自身信息素质,提升网络信息源的判断力。

关键词: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影响因素;判断方法

一、网络信息源及其可信性

网络信息源,是指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和国际互联网为依托的条件下,用数字化的形式记录、多种媒体的形式表达,以及分布存储在互联网中不同主机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的方式进行传递并在网络终端显现的具有“检索意义”或“参考意义”的各种信息资源的集合或总称[1]。如各种网站信息、广告推荐信息,开放存取、博客、百科、QQ交流即时信息等。网络信息的可信性,是指对网络信息可以信赖的程度 [2],网络信息源的可信性通常包括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准确性、可信任程度、满足用户获取信息心理预期或利用的程度。网络信息源匿名性、分布广、多样化、良莠不齐、形式多样的特点,在为网络用户获取信息、进行交流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网络信息源的可信性判断带来了困难,如何有效判断信息源的可信性显得较为困难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网络信息源进行可信性判断是获取有效可用信息的重要前提,而信息源生产者、信息源分布、信息获取者素质等因素的不确定性,为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带来了困难。

1.网络信息源来源——提供者带来的影响

由于网络信息源生产及提供的自由性、隐匿性,导致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的困难。目前,基于web3.0的网络环境,为网络用户提供了自由、开放、便捷的信息生产加工、传递、交流、利用的平台,任何网络用户都可以成为信息生产加工者,网络用户自身专业知识水平、主观认识、人生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差异对信息源的质量、可信程度产生重要影响。而信息用户对于分布广泛、具有一定隐匿性的信息源提供者则不甚了解,这可能为信息源可信性判断带来影响。

2.网络信息分布鸿沟产生的影响

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不同,造成了网络信息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布存在网络信息鸿沟,从而给网络信息源可信性程度判断带来困难。据有关报告显示[3],代表先进程度及访问资源量的IPv6使用及流量统计中,全球排名前十中欧洲占据了八个席位,比利时位居榜首,美国和秘鲁则是仅有的两个美洲代表,而排行榜上没有任何亚太地区。就国内来看同样存在信息分布鸿沟,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报告显示,国内大陆IPv4地址数的前三名分别北京、广州和浙江,后三名为宁夏、青海和西藏[4]。

由于不同区域网络信息资源的访问存在政治、经济、区域安全、人为障碍等因素,网络用户信息获取的完整性将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他们对信息源质量、信息源可靠程度的判断。尤其是对于信息资源稀少稀缺地区的用户,如经济发展中或较为落后的国家及地区,他们信息获取的完整性及对信息源可信程度的判断将有很大困难。

3.网络信息源区域差异性带来的影响

不同国家、地域可能因为区域文化的不同、信息源的语言表达习惯不同影响对网络信息源的理解,从而造成对信源本身的判断,对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的要求不同。如果跨国利用他国资源,在不考虑地域文化差别、语言表达习惯的情况下,盲目的利用,可能会利用到错误的信息。如英、法、俄、德、中等多个语系网络信息源的组织、表达、获取各不相同,可能影响对信息源理解的客观性、全面性和准确性,从而影响其可信性判断。

4.网络信源的易用性带来的影响

传统的纸质信息源,如图书、报刊等,使用简单方便;而网络信息源则需要通过软硬件平台进行提供和展示。如果软件界面接口的交互性好、信息源中信息内容格式兼容性强,用户就能够方便访问该信息源并能获得较为完整的信息。相反,如果该网络信息源格式奇特、兼容性差、界面接口交互性不强,那么用户就不能较准确或是完整地获取该信息源的内容,只能获取片面的、甚至是次要的内容,从而造成对该信息源可信性的判断困难。

5.网络信息源的组织序化程度带来的影响

网络信息源的组织序化程度可能影响用户对其可信性的判断。组织有序的网络信息源主题明确、语言表述清晰、思路条理性逻辑性强,易于理解且传递的内容完整准确;而组织紊乱的网络信息源不知所云、主题不突出,语言及思路较为紊乱,用户很难准确把握其主题,从而导致无法准确判断其核心内容从而影响对其的可信性判断[5]。如目前部分网络信息源“标题高大上,内容空乱差”。

6.用户自身知识信息获取能力不足带来的困难

用户自身信息素养程度不高将会影响其对互联网信息源可信性的判断。用户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搜集、信息分析、信息综合、信息评价等能力,这些能力与用户知识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密切相关。如果用户信息素养较低,将会影响其对信息源分布、信息源内容、信息源质量、信息源获取工具的使用和信息获取途径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进而为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带来困难。相反,如果用户信息素养水平较高,则能够获得较为准确的信息源可信性判断。

三、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的方法

1.根据网络信息源来源判断

网络信息源来源包括信息源提供者、生产者、发布者等,信息源来源的权威性、信誉度等能夠为信息源自身的可信程度判断提供基本的依据。就个人信息源来看,知名度、权威性越高,影响力越大的个人提供的信息源可信性程度更高;而单位或组织提供的信息源,则是政府、事业单位、大型企业、新闻媒体等提供的信息源可信性更高。因此在判断信息源可信程度时,可从网络信息的域名(如域名以org结尾的为政府类网站,以edu.cn结尾的为教育类网站)、版权归属等获取信息源提供者信息,从而帮助判断其可信性 [6]。

2.根据网络信息来源的传递方式判断

网络信息源的传递方式可以细分为官方网站传递、第三方平台传递、互动式平台传递、随机性传递、群发推送式传递几个方式。官方网站的第一手信息的可信性程度最高,而通过第三方平台传递、互动式平台传递的网络信息可信程度则要降低,随机性及群发推送式的信息传递则通常带有目的性或私利性,其信息源可信程度更低,甚至是有害的,如一些群发的垃圾邮件或病毒。因此,在对网络信息源进行可信性判断时,信息源的传递方式也是考虑的因素之一。

3.根据网络信息源的时效性判断

与其他事物一样,网络信息资源遵循生命周期理论,失效的网络信息源通常毫无价值,甚至对用户产生负面作用,从而对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产生消极影响。当前快速发展的网络及信息技术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利用速度,大大减少了网络信息资源的流通时间,缩短了信息的生命周期,有的信息也许只是一夜之间就会被新的信息替代、或是被证明是错误的而失效,完成了其生命周期循环。因此,在对网络信息源进行可信性判断时,时效性也是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4.根据网络信息源内容因素判断

网络信息源内容质量包括信息源是否连续稳定、是否有专业人士维护、内容详细程度、信息源内容的原创性、新颖性、信息源的更新频率等[7]。如果网络信息源连续稳定、信息源内容原创性新颖性强,信息源能过持续更新,则该网络信息源可信性较高,反之,可信性较低。网络信息源的组织序化程度是指网络信息源检索的易用性、信息源本身的条理性。如果该信息源导航设计科学合理,符合用户习惯,信息源分类等序化合理,则易用性强,则能够提升该信息源的可信程度。

5.合理恰当地利用“马太效应”进行判断

与其他事物一样,网络信息源同样存在“马太效应”,即访问量越大的网络信息源质量及可利用程度越高,因此在对其进行可信性评价时,通常可以认为,此类网络信息源可信程度高。但同时需要注意避免受到伪用户访问量的迷惑,以及某些个别的访问量很高但非法信息源。如被网络水军推高访问量及网络刷屏提升访问量的信息源可信程度较低,还有一些以提供部分非法信息或炒作某个主题为手段提高访问量的信息源,其可信程度都值得怀疑,在判断时需要注意区分。

6.提高自身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能力

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带有一定主观性,同时需要考虑多个综合性因素,因此用户需要尽可能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从而提升其判断能力。用户可通过自学、参加图书情报机构、咨询机构的培训等方式,学习信息资源获取、信息资源评价等知识,加强国内外网络信息获取、信息源访问工具的使用、信息提供者信息的识别、信息源分布及信息传播方式识别、信息综合分析等方面的技能,提高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能力,从而做出较为客观准确的判断。

四、结束语

当前,网络信息源已经成为人们检索信息越来越重要的对象,其可信性的判断已经成为用户日益关注的问题,也是相关领域关注并持续研究的课题。本文从网络信息源及可信性概念出发,分析了网络信息源可信性判断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可信性判断的基本方法,为用户网络信息获取实践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梁平.网络参考信息源特点与类型研究[J].现代情报,2005,(8):47-51.

[2] 朱宁,陈红勤,聂应高.网络信息有效获取与可信度的案例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9,(11):55-58.

[3] Akamai.2014年第一季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EB/OL].http://network.chinabyte.com/205/13002205.shtml,2014-07-03.

[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org.cn/hlwfzyj/hlwxzbg/,2014-

07-06.

[5] 李丽娜.网络信息资源质量评价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1,(15):62-66.

[6] 陳仲侨.网络时代的信源陷阱及预防[J].新闻实践,2011,(10):47-50.

[7] 马海群,吕红.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动态模糊评价模型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2011,(2):166-171.

[责任编辑 安世友]

作者:朱红涛

基于生命周期的网络信息论文 篇3:

论资产负债表的改进

[摘要] 资产负债观在各国会计准则制定中已占据主导地位。在资产负债观下,资产负债表可提供基础通用的会计信息,却无法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决策需要。本文认为,资产负债表应当增强与企业现时价值以及未来价值相关的信息披露,并提高报表信息的及时性和可理解性,以满足投资者不同的信息需求。

[关键词] 资产负债表 投资者 信息披露 信息需求

随着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资产负债观得到了普遍推广。1996年10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式发布的所得税准则(IAS12)体现了国际会计准则由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转换的趋势。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2004年在《FASB对SEC关于原则导向会计体系建议的回应》中也明确表示,其准则制定将坚持资产负债观。在这种收益计量观下,资产负债表项目得到了净化,众多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项目被剔除出资产负债表。对投资者而言,净化的资产负债表更加真实地反映了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为支持投资决策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但是在满足投资者直接的决策需要上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本文拟从投资者信息需求的视角,探讨资产负债表的改进,以期增强资产负债表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一、资产负债表的信息含量——基础通用的会计信息

资产负债表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及对资源的要求权,即提供有关该时日的资产、负债、业主权益这三个要素的构成及其数额的描述(葛家澍、林志军,2001),有助于投资者了解企业的资金来源、获利能力和投资风险等方面的信息。

首先,从报表项目来看,资产负债表反映了企业拥有或控制资源的概况。资产负债观下,资产和负债是企业创造未来经济利益的基础,正是净资产的增加才产生了收益(亨利·沃尔克,2004)。债权人和投资者同样具有对企业经济利益的要求权,同时由于收益分配方式和顺序的差异,投资者有必要了解企业资产、负债的流动性和所占的比例,对企业基本的盈利能力做出评价。

其次,从信息的时间属性看,资产负债表反映的主要是历史信息。历史成本对于过去经济交易和事项的反映最接近经济活动发生时的真实情况,并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投资者的期望应至少部分地建立在对公司过去业绩评估的基础之上。资产负债表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资产、负债产生的影响,能够满足通用会计信息的需求。

最后,资产负债表信息除了表内信息之外,还包括若干与报表相关的附注信息。附注中对于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政策的说明,以及对关联方交易和重要事项的披露等内容,是对报表信息的诠释和补充,揭示了企业未来可能的变化,辅助了投资者的决策。

二、投资者需要的资产负债表信息——较高的决策相关性

对于投资者而言,使用资产负债表主要是为了获得关于企业经营业绩或获利能力、投资风险及报酬高低的信息,以便增加、减少或维持目前的投资额。

1.与企业现时价值相关的信息。公开披露信息要更好地服务于投资者决策,应更关注和企业价值创造相关的内容(李翔、冯峥,2006)。资产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基础,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是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功能。就现有报表项目而言,细致的资产类别将有助于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判断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和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潜力。但是通常关于企业资产流动性与非流动性的划分不足以评价企业产生关键现金流量的能力,也难以比较不同企业的资产分布状况。

另一方面,随着知识、技术、人才等越来越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无形资产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正在不断提高。由于资产负债表确认标准的严格,这些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要素却无法在表内确认,报表资产项目所包含的内容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缺失。

2.与企业未来价值变化相关的信息。投资者主要是基于对未来的预期进行决策,那么从信息的时间属性来看,前瞻性变量在关注程度上将优于历史性变量,在信息数量上也将占据多数(陆正飞、刘桂进,2002)。前已述及,资产负债表的附注可以提供一部分未来性质的信息,同时反观资产负债表中关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不能否认资产负债表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有关企业未来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但是基于证券市场上的信息竞争,信息的披露应当以效率作为准绳(Fama,1971.)。试图要求投资者从附注中筛选与投资决策相关的资产负债表信息,并且希望他们通过资产和负债的金额分析企业在以后的经营过程中预期将创造的经济利益,不仅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而且也不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当投资者面临这种需求和不可得的矛盾时,必然转向其他的信息渠道,资产负债表的决策有用性就会下降。

3.及时、简明的会计信息。及时性、可理解性同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为了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有效资本市场不但要求信息及时传递给投资者,而且要求这种传递是有效的。作为年报、半年报的组成部分,资产负债表披露时间的滞后损害了信息的及时性;作为一张综合性、概括性较强的报表,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复杂给投资者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在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中,及时准确地把握企业财务状况的概貌是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重要参考。缩短信息处理的时间,改变信息呈报的方式,将有助于投资者迅速地获取并理解资产负债表的内容。

三、基于投资者视角的资产负债表改进

在会计信息体系中,资产负债表提供了基础、通用的会计信息,但是在与投资者信息需求的吻合度上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期望差距的存在,部分是资产负债表的固有特性使然,是不可避免的;部分是报表所采用的计价和编报方法造成的,是可以通过改进加以弥补的。基于财务报告的目标,应当围绕使用者的需求对资产负债表进行改进。

1.完善与企业价值相关的信息披露。首先,对现有报表项目进行更加细致的分类。应当根据资产的变现能力制定除流动性之外的其他分类标准,并可按照企业性质提供不同的分类方案,以增强行业内资产、负债相关信息的可比性,为投资者反映更为详尽的资产状况。

其次,丰富信息披露的形式。目前,人力资源、员工经验等无形资产信息虽然没有统一的表内确认规范,但可以尝试制定统一的表外披露规则,以实现一定程度上信息呈报的规范。不能因为计价手段暂时的缺失就默许目前信息披露的无序状态。当计量条件成熟时再将这些信息纳入报表,既完善了资产的内容,也减少了信息规范过程中的阻碍。

2.提供相对值信息和具有预测价值的信息。传统的资产负债表侧重于提供资产、负债等绝对值信息,它强调对过去经济活动的反映而非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在过去20多年财务信息披露发展的历程中,越来越多的证券监管机构已经开始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更多能够直接用于投资决策评价的相对值信息,如一些重要的财务比率(薛云奎,2000)。那么能否对由资产负债表直接衍生出的财务分析数据加以规定,统一呈报呢?由此或许可以降低投资者整体对资产负债表信息加工的成本。

投资者需要未来导向的信息以帮助决策,那么预期的资产负债表是不是预测性信息,又是不是资产负债表信息呢?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建议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使用未来在编制历史财务报表时会使用的会计政策,并且最好以历史财务报表格式提供预期财务报表,这是否可以说明,使用资产负债表仍可以直接、高效地满足投资者的决策需要,并且投资者所需要的未来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资产负债表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将预期的资产负债表信息披露纳入整个资产负债表概念内加以规范,将在某些方面弥补资产负债表在信息预测方面的不足。

3.提高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可理解性。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财务报告模式的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自2000年中国证监会强制上市公司进行网上财务信息披露以来,因特网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方面的应用突飞猛进(潘琰、辛清泉,2004)。基于网络信息传递的及时高效,规范资产负债表的网上披露可以部分解决信息披露滞后的问题。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为资产负债表设计指标计算的软件和注释工具,以低廉的成本提供主要的财务指标和简明的报表注释,将满足投资者差异化的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美]亨利·I.沃尔克詹姆斯·L.多德、米歇·G.迪尔尼,陈艳等译.2005.会计理论(2004).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葛家澍林志军.2001.现代西方会计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

[3]葛家澍:2002.财务会计的本质、特点及其边界.会计研究,3

[4]李翔冯峥:2006.会计信息披露需求:来自证券研究机构的分析.会计研究,3

[5]陆正飞刘桂进:2002.中国公众投资者信息需求之探索性研究.经济研究,4

[6]潘琰辛清泉:2004.解读企业信息需求——基于机构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探索.会计研究,12

[7]王啸:2002.美国“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及对我国的借鉴.证券市场导报,8

[8]薛云奎:2000.对财务报告未来发展趋势的构想.上海会计,3

[9]Fama,1971.Information and Capital Markets. The Journal of Business,Jul:289~298

作者:高 祎

上一篇:新疆民族团结演讲稿下一篇:青春无悔优秀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