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的生命教育论文(通用13篇)
辉县市胡桥乡中心校郭新童
正确的生命意识与生命信念的缺乏是当前中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普遍而严峻的现实。这个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关涉中学生的自杀行为,重在预防,破除中学生自杀的诱因是必要的直接的措施,但要从根本上对中学生自杀进行防控,生命教育能从观念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死、正确对待生命中的苦难和挫折、养成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感。
一、生命教育的内容:生命教育就是培养、发展、提升生命认识、生命情感、生命意志和生命行为亦即生命意识水平和价值的教育。
(一)了解生命:就是要了解生命的来源、组成、特点、规律、价值和真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生物课堂上及其它活动中传授有关生命科学的知识。
(二)敬畏生命:“敬畏”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情感。生命是大自然中的神妙、美好、伟大之物,所以就对他产生敬畏的情感。这种敬畏感不是迷信,而是一种值得培养的高尚的社会情感。
(三)尊重生命:尊重生命也是一个种情感。在这个世界上,最可贵、最有价值的就是生命。一个人不仅要尊重自己的生命,而且也要尊重他人的,乃至一切动物和植物的生命。
(四)热爱生命:在敬畏生命与尊重生命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热爱生命。热爱是一种稳定、深厚的情感,它只会加深、加固,而不会淡薄、消失。每一个人既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爱他人的生命。而且,只有热爱自己生命的人,才懂得对他人生命的热爱;也只有热爱他人生命的人,才能真正地热爱自己的生命。生命的真正价值体现在相互热爱之中:充分理解和把握自我生命的人,就一定会对他人的生命负责.(五)保护生命:在敬畏、尊重、热爱生命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对生命加以保护。只有真正爱生命的人,才会自觉地保护生命;同样,也只有注意保护生命的人,才会有对生命的真正的爱。
(六)提升生命:就是要提升生命的地位、作用、价值和质量。
二、中学生对生命漠视原因的分析
为何有些中学生未能走完自己的全部生命历程,却在如梦般的青春岁月里,选择了轻生?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1.中学生身心特点以及对生命的漠视。
在他们眼里,生命不值得敬畏,与自已所面临的困境(学习、心理负担)相比,生命显得太渺小。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期,是个体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他们具有半儿童、半成人、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充满着独立和依赖、冲动和冷静、成熟和幼稚等错综复杂的矛盾。随着生理上的迅速成长,心理发展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明显变化,观察力增强了,注意力较前有了进步,思维力有了全面提高,自我意识也得到了迅速加强,而思维的批判性尚待成熟,容易造成主观和片面。情绪情感日渐发展,但两极性严重,因而也最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2.中学生挫折承受力过于脆弱。
现在的中学生,挫折承受力脆弱,一旦遇到挫折,他们往往就会采取极端的行为。
3.当前我们学校教育的缺失。
当前,学校教育存在德、智失衡,重智轻德状况;在德育内容上,心理健康教育严重不足。同时,中学教育中法制教育的缺位,导致中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内心缺少对法律的必要敬畏。中学生漠视他人生命,甚至伤害他人生命正是法制教育缺位的结果。
4.家庭教育不当。
家长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失当,一方面家长过度娇惯孩子,造成孩子任性、自私,使孩子情感脆弱,承受力差。另一方面斥责、苛求、打骂,或家长期望值过高,一旦高期望变成高失望,付出与收获的巨大反差常导致父母心理严重失衡。由于学生阅历浅,对问题的分析认识能力低,方法少,易陷入束手无策境地,倍感孤独无助,苦涩、迷茫,便轻率地选择了不归之路。
三.教育的的具体措施
面对当前中学生生命意识的现状,不少有识之士已开始对我国教育本身进行深刻地反省,认识到生命教育已成为青少年思想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一个全新教育课题。
生命教育是一种旨在帮助孩子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目的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一代新人。生命教育的内容涉及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等。那么,如何对中学生开展生命教育?
1.教育学生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引导他们感受生命之宝贵。
让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敬畏生命,显得尤为重要,并应成为我们教育的主旋律,因为没有了生命,一切美好的未来都将成泡影。
生命教育本质是一种生死观的教育,生命教育要让青少年懂得“生命无价”、珍爱自我以及顾及他人生命;同时,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力,要引导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关注生命,珍爱生命。
教师在生物认识生命课上,可以让学生追忆一位自己所熟悉的并且已经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在内心想像着与这位逝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使学生感悟到:每个人都不可能拥有两次生命,生命失去了就永远不会再来。生命与世界上的其他事物相比,正因为其有限且不可逆转,所以才愈发显示出其珍贵。
当学生真正发自内心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时,他们在遭遇挫折的情况下,通常是不会轻易放弃生命的。当然,在引导学生感受生命可贵的同时,教师还要尽可能地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各种生存的基本技能,掌握遇到突发事件时简单易行的自救方法,以避免危险和伤害,以此来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培养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必要前提。
2.教育学生知恩感恩,让他们体味生之不易。
如果中学生对生命产生的过程、生命的价值没有太深的感性认识,就很难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很难拥有自觉的人文关怀意识。为此,教师要善于发掘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教学资源,寻找适宜的切入点,对学生适时地进行知恩感恩教育。教师可让学生了解生命产生的过程,使他们认识到:天下所有的母亲为了养育儿女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与艰辛。让学生明白:创造一个生命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要把这个小小生命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还
要历经千辛万苦。教师还要将知恩感恩教育进一步深化,让学生懂得:人的一生中应该感谢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父母,还有很多人,如亲友、老师、朋友、同学甚至是陌生人„„正是由于有了这些人的付出和爱心,我们的世界才能变得如此温情、和谐、丰富多彩。
知恩感恩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懂得和领悟爱,学会爱惜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尊重和爱护他人的生命。
3.磨砺学生的耐挫力,打造他们坚强的意志。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不可能万事如意,都难免会遇到挫折。而今天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亲友的呵护下成长。一旦遭遇困难和挫折,就会有人来为他们排忧解难。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耐挫力一般比较弱。升入中学后,随着人际交往的扩大和学业的加重以及承受的压力日益加大,社会对其独立性要求也与日俱增,如果遇到挫折,得不到他人及时的帮助,部分学生很容易烦恼,甚至方寸大乱、不知所措。所以,让学生掌握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使他们遇到挫折时能积极自主地摆脱困境,并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
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他们能拥有健康心态,以较强的承受力去应对突如其来或不易战胜的挫折。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角色扮演法、合理情绪疗法等,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摩擦、小冲突、小委屈„„从中认识到挫折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让他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随时去接受生活的锻炼和考验。
4.引领学生升华生命,促使他们感悟生命的价值。
众所周知,人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统一体,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是社会生命的载体,社会生命是自然生命的灵魂,两者缺一不可。生命教育的主旨不仅在于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还在于帮助他们在此基础上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促使他们感悟生命的价值,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利于国家、社会、他人的人。
5.生生命安全的“制度建设”
6.保学生生命安全的“校园环境建设”在校园醒目处设置安全警示标语如“人人把好防火关,有备无患保平安”、“珍惜生命,远离火灾,消除火患,国泰民安”,以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在实验室、电脑房醒目处悬挂“安全操作须知”;严格执行“学生出入校制度”;配备数量足够、质量保证的楼道应急灯、灭火机等安全设备;确保各安全通道、消防通道畅通无阻。
7.丰富多彩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
关键词:生命教育,内涵分析,现状,实施对策
一、生命教育内涵分析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 国内有多种表述。学者赵环认为:“生命教育是通过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 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 进而珍惜有限生命, 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观, 促进学生价值观、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1]学者刘济良、李晗认为, 所谓生命教育, 就是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 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 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 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2]我认为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最贴切的应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 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使受教育者学习并掌握生存的技能, 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培养人文关怀的情操, 陶冶健全的人格, 引导受教育者激活与生成对自身、对他人和对其他生命的尊重、敬畏与热爱之情, 增强社会责任感, 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拓展与提升受教育者生命价值与人生态度, 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二、我国生命教育的现状
首先, 随着身心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 大学生面临的情感压力、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导致心理和生理问题越来越多, 甚至不断加剧, 严重者出现轻生的现象。天津医科大学马晓明杀亲案件, 云南大学马加爵连杀人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关注和思考。[4]
其次,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生命教育缺位。生命教育的缺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重视物质生命的存在发展, 忽视生命的感悟与体验[5]。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 人们更重视的是物质生命, 在周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才值得投入精力, 而对自然界的生命的灿烂则缺乏关心和感悟。正是在这种社会现实的背景下,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强调技术手段, 呈现出重视问题的矫治, 轻视早期预防和未来发展的态势。“你存在情感的问题, 我听你倾诉, 教你恋爱的技巧;你存在学习的问题, 我给你放松, 帮你减压;你存在就业的问题, 我给你做职业规划指导, 授予你求职的技巧;你存在情绪问题, 我给你催眠, 帮你调节”。这种“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似乎解决了现实问题, 使我们的物质生命重新步入正轨, 但是它忽视了对人性的陶冶、人格的培养, 未能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 关怀其生命成长中的盼望、信仰、愤怒、悲苦、疏离、误解;关心其对生命的理解和欣赏、对亲情的渴望与挣扎、对爱情的激动与伤心。因此, 高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淡漠了对学生的人性和情感的陶冶, 淡漠了人对生命和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使得渴求帮助的生命在经历一番努力和挣扎之后, 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停留于表面的症结。另一个方面是重视心理功能的分割训练, 忽视生命的完整与和谐[5]。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 经济已在人类社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人们为了追求利益和自身发展, 需要更具有针对性的社会技能和心理能力的培训。为响应这一需求, 社会培训机构和学校将这些教育培训列为主打课程, 多重视学生的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合作意识、良好性格等心理功能的分割训练的培养, 而缺少了最重要的爱、生命、自尊、自我效能和归因等生命教育的训练, 片面追求迎合社会发展的单向分割训练, 忽视了感悟生命、欣赏生命, 有利于生命完整和谐的生命教育整合训练。
最后, 事后处理为主, 缺乏相应的事前预警措施。这体现出学校和师生还缺乏对心理知识的普及, 对心理问题缺乏相应的敏感性, 未能及时发现问题学生的种种预兆行为, 最终让悲剧发生。
三、针对我国生命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 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以促进高校生命教育尽快实施。
在我国, 教育部门并未全面推出“生命教育”课程。目前, 在我国大中城市的中小学虽然已经开设了“生命教育”, 但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 遗憾的是, 高等学校仍是生命教育的“遗忘角落”, 至今仍缺乏对学生生命关怀的教育氛围, 政策上依然缺乏相关的政策法规来保证高校生命教育得以落实。教育部门可以出台一些指导性的涉及高等学校生命教育各个环节的政策法规, 或者组织专家优选一些在规章制度建设方面有一定经验和已经取得良好效果的高等学校, 将其成果进一步提炼、整合, 提供给国内各高等学校借鉴, 各高校可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酌情修改, 并交由上级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备案。这样可以使一些好的经验尽快得以推广实施。
(二) 增强生命教育的体验性和整合性, 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情感和健康个性。
1.关注生命教育的体验性, 丰富大学生的生命情感。体验是生命教育的根本途径, 生命需要个体的用心体验来感受生命的真实与活力、人生的快乐与价值。大学生可以多开展实践活动, 走进自然, 进行生命感悟;学校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可由任课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生命、美、爱等体验, 使学生学会欣赏, 让师生、生生间在回归纯真生命的理解和沟通、激励和引导的世界中, 进行心灵的真切关怀和叩问。在虚拟世界不断发展的现代, 生命体验也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进行, 让学生像玩网络游戏一般, 在虚拟世界中进行角色扮演, 并在虚拟行为之后进行生命体验。例如之前有款游戏叫《模拟人生》, 玩家可以在游戏中扮演一个角色, 还可以与游戏中的亲人、朋友进行互动, 其中每个人都会有喜怒哀乐等丰富的情感表现。大学生在这种特设的虚拟情境中进行体验, 可以做平时不敢做的事, 并可以看到事后大家的情感反应。其实很多人自杀时并不能考虑到父母亲朋对其行为的情感体验, 也看不到父母亲朋悲痛欲绝的样子, 如果他们能提早看到并体会到父母亲朋的悲痛, 也许将会是另外一种心境, 或许会放弃轻生这条路。
2.增强生命教育的整合性, 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个性。在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应根据生命整体性的原则, 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 选择适合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 进行自尊自信、自我效能、归因等多方面的心理课程辅导, 树立个体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促进生命的整体发展, 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 具有健全人格和鲜明个性的人。
(三) 建立校园预警系统, 有针对性干预。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一般是被动等待学生前来预约咨询, 很少主动出击[6]。可我国人民大多数比较含蓄保守, 自己心中的事情不太会喜欢向不认识的人倾诉, 尤其是心理咨询这几年在我国也只是起步阶段, 真正认识、认可的人不是很多, 所以多数急需心理帮助的人因为以上原因没能及时接受心理咨询而错过了寻取帮助的好机会。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应走出资讯室, 走进教室, 多为学生上心理辅导课程, 进行心理文化普及, 让更多的师生了解并学习心理的相关知识, 提高对心理问题的敏感度, 逐步建立由师生共同组成的校园心理预警系统, 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干预, 防止学生走上不归路。
参考文献
[1]赵环.让生死不再“两茫茫”[J].思想.理论.教育, 2003, (1) .
[2]刘济良, 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 2000, (12) .
[3]姚月红.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思考.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8, (4) (总第91期) .
[4]牛志敏.高校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科技咨询导报, 2007.10.4.
[5]吴艺.生命教育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再构.教育与职业, (17) .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已成为刻不容缓课题。有识之士早已呼吁,教育不能漠视生命的价值。本文就针对当前中学生的生命意识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对中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进行思考和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当前中学生生命意识的现状
今年1月23日,海南省海口市13岁的初中生小瑾,无意中偷听到母亲与班主任通话聊她学习有关的内容。于是她大喊一声:“我再也不要上学了!”便摔门而去,来到附近一栋公寓15楼纵身跳下……这篇来自南国都市报的报道令人唏嘘。面对敏感的孩子,家长与老师该如何沟通?
近几年中小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而且其中不乏成绩佼佼者。导致孩子脆弱的缘由是多方面的,但结局只能由家庭去承担。所以,给孩子的人生路途中铺设起安全的防火墙,让悲剧不再重演,是每个家庭、学校应该提前预设的教育责任。
资料显示: 5个中学生中就有一人想过自杀; 2009年3月,南阳市西峡县17岁高三女生小蓓,因学业压力大跳楼自杀; 2012年2月,驻马店泌阳县14岁的小铭上课看小说被老师抓住,喝农药死亡; 2013年3月,开封市通许县一名小学生,疑因被学校强制购买教辅资料、向父母要钱被拒后上吊身亡——一个个真实的事例让我们触目惊心。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青少年为什么会频频导演自杀的悲剧,如何有效地引导青少年珍惜宝贵的生命?
二、中学生对生命漠视和迷失自我的原因分析
1.中学生身心特点以及对生命的漠视。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期,他们具有半儿童、半成人、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充满着独立和依赖、冲动和冷静、成熟和幼稚等错综复杂的矛盾。随着生理的迅速成长,心理发展变化明显,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全面提高,自我意识迅速加强,而思维的批判性尚待成熟,容易造成主观和片面。在他们眼里,生命不值得敬畏,与自已所面临的困境(学习、心理负担)相比,生命显得太渺小,生命意识淡漠。
2.中学生挫折承受力过于脆弱。现在的中学生,挫折承受力脆弱,一旦遇到挫折,他们往往就会采取极端的行为。
3.当前我们学校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德、智失衡,重智轻德;在德育内容上,心理健康教育严重不足,法制教育的缺位,导致中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内心缺少对法律的必要敬畏。
4.家庭教育不当。家长教育态度、方法失当。一方面家长过度娇惯,造成孩子任性、自私,情感脆弱,承受力差;另一方面斥责、苛求、打骂,或期望值过高,一旦高期望变成高失望,导致心理严重失衡。由于学生阅历浅,对问题的分析认识能力低,方法少,在孤独无助的迷茫之际便轻率地选择了不归之路。
三、加强中学生生命教育的措施
1.教育学生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引导他们感受生命之宝贵。让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敬畏生命,应成为我们教育的主旋律。没有了生命,一切美好的未来都将成泡影。生命教育本质是一种生死观的教育,生命教育要让青少年懂得“生命无价”、珍爱自我以及顾及他人生命;同时,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力,要引导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关注生命,珍爱生命。要学生感悟到:生命不可逆转,失去了就永远不会再来,所以才愈发珍贵。
2.教育学生知恩感恩,让他们体味生之不易。学校和教师要善于发掘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教学资源,寻找适宜的切入点,对学生适时地进行知恩感恩教育。生物和心理教师要让学生了解生命产生的过程,使他们认识到:天下所有的母亲为了养育儿女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与艰辛。而要把一个小生命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还要历经千辛万苦。更要让学生懂得:人的一生中应该感谢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父母,还有很多人——亲友、老师、朋友、同学甚至是陌生人,正是由于有了这些人的付出和爱心,我们的世界才能变得如此温情、和谐、丰富多彩。
3.磨砺学生的耐挫力,打造他们坚强的意志。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不可能万事如意,都难免会遇到挫折。而今天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生活备受呵护,耐挫力较弱。升入中学后,随着人际交往的扩大和学业等压力的加大,社会对其独立性要求与日俱增,遇到挫折如果得不到及时帮助,部分学生很容易烦恼,甚至方寸大乱、不知所措。所以,学校教育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小摩擦、小冲突、小委屈中认识到,挫折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随时准备接受生活的锻炼和考验。学会自我调节,以积极的心态摆脱困境。
星期天,我带着儿子回老家看望父亲。在与父亲拉呱的间隙,我发现儿子不知跑到哪儿去了,父亲让我到西屋里找找。走到西屋门口的时候,我看见屋门紧闭着,里面传出“扑腾扑腾”的声音。透过窗玻璃仔细一瞧,原来是西屋里飞进了一只小燕子,儿子正拿着扫帚四处追捕它。小燕子乱飞乱撞,拼命地寻找着逃生的出口。
我让儿子把屋门打开,不一会儿,小燕子就从屋门口逃了出去。 我把儿子叫到身边,轻轻地问他:““奇奇,你最害怕什么?”
“蛇、蜈蚣、蟾蜍、黑夜„„”儿子思忖了一会儿说。
“那你害不害怕死亡呢?”我提出了这样一个似乎很沉重的问题。”
“当然害怕了!”儿子斩钉截铁地回答。
我马上给儿子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日本某农场有一个少年,在劳动中不慎让机械截断了一条胳膊。当时附近没有一个人。他强忍剧痛,把断掉的胳膊做了简单的保护处理,另一只手拼命按住伤口,奔向远处的电话房,用牙齿咬住铅笔,拨通了求救电话。他在自己昏死之前,有条不紊地完成了一系列的自救行动。后来,他得救了,他的断臂也接上了。
讲完故事,我问儿子:“这个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沉着、冷静、勇敢。”儿子胸有成竹地回答。
“他怕不怕死?”我接着问道。
“怕!”儿子毫不犹豫地回答。
“他为什么怕死?”我继续问道。
“因为他热爱自己的生命。”儿子想了想说。
我对儿子的看法表示赞同之后,提起儿子早已熟知的革命先烈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的事迹。我问:“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勇敢!”儿子毫不犹豫地回答。
“他们怕不怕死?”我又问道。
“不怕!”儿子回答得很干脆。
“但如果我说他们怕死,那你又知道是为什么呢?”我接着问道。 儿子似乎被问蒙了,正用期待的眼神等着我的回答。
我说:“他们怕死,是怕别人死。为了保住更多战友的生命,他们勇敢地为自己选择了死亡。”
儿子这才恍然大悟。
我把前面的故事做了一个小结:“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由于‘怕死’而变得沉着、冷静、勇敢,他们‘怕死’,都是因为珍爱自己的或别人的生命。接着,我讲了在汶川大地震中谭千秋老师为救学生英勇牺牲的故事:当地震突然袭来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了他的学生。在那千钧一发之际,人生阅历丰富的他本来有机会能够从容自保,但是他首先想到了学生。在那一瞬间,他眼前可能浮现出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也可能有些迟疑和犹豫。但是,对自己学生的爱让本来有选择的他并没有选择,他毅然张开双臂,护住自己的四个学生,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把死亡留给了自己。在他的身后,留下了一个家庭的悲痛和惋惜、四个家庭的团聚和幸福以及无数的感动。儿子听完这个故事,低下头思索了好一会儿才重新抬起头望着我。我问他:“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儿子一本正经地回答:“要珍爱生命!”我满意地点点头,接着说:“那么,想一想,刚才在屋子里,你是不是做到了‘珍爱生命’?”
儿子羞愧地低下了头。
与儿子间的对话虽然结束了,但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我欣慰地想:也许,很久以后,当儿子再次遇到类似事情的时候,他的眼前
形式:不限。学术论文、散文、诗歌、视频、小说、剧本……都可以。要求:
1.写学术论文的,请按照学术论文的要求,给出脚注,参考书目,并保证逻辑清晰,格式规范。散文、小说、诗歌、视频等的,请注明里面引用的典故、参考书、电影等资料的出处,越详细越好。
2、作业主题是这学期我们精读过的三本书中涉及到的,比如死亡,爱(四种爱,爱的关系,这是一个有很多衍生小主题的主题,大家可以延伸),生命的意义,苦难,成功,宽恕……。
3.不论以哪种方式,写哪个主题,请一定要和我们精读过的书本有关,可以援引、批判、阐发、对比书中的观点。要让我看到这学期精读的三本书对你的影响。
4.如果你有特别特殊的主题要写,或者要写跟三本书无关的主题,请你跟我提前沟通,经过我的特别许可,才能够决定。(我建议还是跟三本书涉及的主题相关的。因为开学初就声明过,我们是著作精读类的上课方式。)
5.如果你不知道写什么,建议先去看看每组上交的pre资料,并认真回忆下本学期各组讨论的内容和问题中,有哪些让你非常感兴趣的。
6.秉持我一贯坚持的通过集体讨论来分享看法、做出决定的理念,关于课程内容和期末论文的事情,我希望大家在上课时提问并讨论,我会专门给时间大家来讨论。不推荐课后来找我讨论,除非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事情。
7.Deadline:期末作业的电子版请于我们最后一次课上课前,;并请带一份打印稿或者实物版在最后一次课上课时交给我。
8.上交电子版的,请按照:邮件主题:学号+姓名,附件名称:学号+姓名的要求来提交。打印版的,也请在第一页注明学号和姓名。秉持的原则是方便老师找到并分类保存你的作业。
评分标准:
1.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内容的深刻度、新颖度以及和本学期精读书目、讨论内容的相关度;
前不久,我百度上看了丰子恺的《梧桐树》,字行之间平实的语调却毫无遗漏的敲击着我的心房。
作者描写的是他家附近的梧桐,从初春开始生长,枝叶繁茂,直到秋天,浓郁的绿色开始变得焦黄,慢慢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寥寥几页,一个生命的便跃然纸上。那是无尽的悲哀与惨淡,高厚浓重的绿,在北风掠过后,一切化为乌有。再不知会过多久,它又开始生长,它再一次感受着生命的循环。
我养过花,一盆鲜红的凤仙花,我看着这盆植物从最初的毫无影迹直到发芽,直到抽出花枝,开出花朵。当红绿相称的时候,是怎样的美丽。我每日都会去看上两眼,看那阳台上的花在阳光的滋润下愈发生计。
可过不了多久,我开始发现,鲜红的花瓣不再饱满,不再向着金色的阳光,又过了几些日子,她落下了第一朵鲜花。我还没来得及沮丧,便因为几颗种子兴奋了起来。
这也是生命的循环吧!
我不知道该如何理解生命真正的意义,它顽强?可总归有一天会消失殆尽。它脆弱?却总能在奄奄一息后重新迸发出崭新的力量,或是传达一种延续。
到底如何我也无从知晓,或许多年后的自己能够解答吧,只是要先记住,生命是宝贵的东西,无论它意义如何,先保护好生命,无论是你的、我的、他的、她的还是它的。
作者:浙江省东阳市吴宁二校三年级 严万慧
所谓教育的价值取向,就是教育教学中的选择偏重点,是与教学目标相辅相成的教学倾向。幼儿教育的价值取向根据社会环境和人才需要而定, 在不同历史时期, 侧重点有所不同。中国在封建社会时期的办学只属于贵族阶层,且在宗法制的背景下对孩子的培养主要是贵族礼制教育,所谓“三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等基本礼仪要求;秦以后进入封建时代,以儒家文化为正统思想, 对幼儿的教育主要以儒家核心观点即家庭伦理观为主,教小孩谨守孝悌法则,所谓孝悌是为仁之本;进入近代社会,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受西学东渐的影响,一些进步人士开始仿照西方教学模式开办幼儿园,侧重幼儿情怀和才能培养;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教育进行了新的整改,有了一些系统的教育价值取向研究,重在培养儿童综合素质。在重视知识学习之余,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强调给孩子一个天真的童年,不要给他们过多学习压力。生命价值取向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慢慢形成的, 重在强调培养幼儿对生命的认识,包括自身生命和自然界其他生命,旨在培养幼儿生命情怀,促进幼儿生命和谐发展。
二、幼儿教育生命价值取向的不足之处
目前, 我国大多数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虽然已经认识到幼儿生命价值取向的重要性,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是学习价值取向、道德价值取向等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 )对生命教育的意义不明确 。
注重幼儿教育的生命教育,目的是培养幼儿生命意识,培养他们对生命的正确认识, 从而从内心生起自然的生命情怀,学会珍惜生命、关爱生命,并由己及他,学会与自然界其他生命和谐相处。但一些教育者只注意到生命教育的“保养”功能,教会小孩子保养自身,并没有全面认识到生命教育的核心意义。
(二 )对 “生命 ”与 “价值 ”的理解有失偏颇 。
“生命”是自然的存在形态。中国古代哲学最重视的是天命,其次是人的生命,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纵观中国古代整个教育史,都是在生命教育影响下进行的, 只是没有形成全面的教育理念。现代教育者往往割裂“生命”与“价值 ”的联系 ,没有在教学中贯彻生命价值理念。大多数人认为生命教育固然重要,但并没有实际教育价值,曲解生命与价值的联系。
(三 )生命教育缺乏有效的实施过程 。
幼儿教育生命价值取向研究已经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在实践过程中,一些教育工作者没能将生命价值教育和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对幼儿的生命教育效果并不明显,幼儿和以前一样,停留在学习和游戏层面,很少有人形成对生命的正确认识,更不用说对生命的关怀和敬畏了。
三、幼儿教育生命价值取向的渗透式教学
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之后, 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将生命教育贯彻到实际教学内容中,培养幼儿生命意识和生命情怀。
(一 )认识生命 , 以尊重幼儿生命特性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开展基础。
幼儿教育生命价值取向的第一层目标, 就是教导小孩正确认识生命,这一教学目标的基础是教师正确认识生命,并尊重不同幼儿之间的生命特征差异, 遵循他们的生命发展规律进行合理教学。首先是健康教育,幼儿健康意识比较薄弱,很容易在游戏过程中感染细菌和病毒, 因此教师要针对这一特点重点指导;其次是心理教育,考虑到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应注意教学趣味性和形象性。
(二 )敬畏生命 ,教导幼儿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 。
中国最伟大教育学家孔子有一句名言:“君子有三畏:一畏天命,二畏大人,三畏圣人之言。”古代所说的“天命”其实就是与天相应的自然,敬畏天命就等于敬畏自然,保全自身长足发展,这里面的另一层意思就是对生命的爱护。自西方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一味鼓吹征服自然,最后终于认识到自然是不可征服的,人应该敬畏自然界的生命存在,才能和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保全自身。因此,幼儿生命教育应该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伟大,同时意识到自己生命的渺小,时时怀有敬畏之心。
(三 )感受生命 ,享受生命的活力和乐趣 。
感受生命时刻发生在生活中, 也是幼儿能真切体会到的感受。如春暖花开之际,可以利用自己的嗅觉闻到百花开放的香味, 可以看到姹紫嫣红的花海, 这其实就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正因为有了生命,才有了这些奇妙的感受。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走进自然,善用自己的感官感知周边一切,从而学会珍惜自己拥有的生命财富, 在拥有生命的时候享受生命活力和乐趣。
四、结语
幼儿教育生命价值取向经过不同时代的教育发展, 最终成为一种科学的教育取向, 对当今幼儿教育开展有很大启发和实际意义。但在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一些教育者对生命教育的意义不甚明确,对“生命”与“价值”的理解有失偏颇,而且生命教育缺乏有效的实施过程。针对这一情况, 教育者要从“认识生命”、“敬畏生命”、“感受生命” 三方面入手 , 切实加强对幼儿的生命教育,促进幼儿生命和谐发展。
摘要:幼儿教育生命价值取向是现代教育中的价值倾向,重在强调培养幼儿对生命的认识,包括自身生命和自然界其他生命,旨在培养幼儿生命情怀,促进幼儿生命和谐发展。但在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很多教育者对生命教育的意义不甚明确,对“生命”与“价值”的理解有失偏颇,而且生命教育缺乏有效的实施过程。为此,必须对症下药,教导幼儿正确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并积极感受生命。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生命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高校一直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但是,对生命观的教育却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盲点。而近年来,大学生漠视生命的现象却层出不穷,自杀和杀人频率很高,见死不救、自残、虐待动物、游戏人生、生活迷茫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这些不争的事实,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敲响了警钟,并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生命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珍爱生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 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观现状
所谓生命观是指人们对于生命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它会直接影响人们对待生命的相关行为。生命观不能自发地形成,而需要经过一定的教育。目前中国的高校教育却忽视了生命观的教育,因而导致了大学生生命观的缺失,使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生命的存在,也不能正确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生命观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对生命的认识方面
对于生命的意义,大多数学生能正确认识和理解,但是也存在一部分大学生对其理解出现偏差或误区,不能真正领悟生命的真谛。这表现在很多方面,也表现为不同层次的问题,例如有些学生虚度光阴、玩世不恭,严重者则会自残,甚至轻生。这些事实说明加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的工作。
1.2 对大学生活的感受方面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和能力的塑造和形成时期,自身的抗压能力不是很强,但是却要承受情感、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多重压力,还要面对充满未知的未来。这些因素使得他们无法体会生活的美好,却整天生活在焦虑与不安之中。这些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排解,就会日益累积下来,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出现厌世情绪。
1.3 对个体的自我认同程度方面
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认同程度在总体上看并不是很高,这主要表现为他们对自己的评价过于片面,只看到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却难以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因此在机遇面前缺乏信心,在困难面前缺乏勇气,在失败面前不能正确归因,将失败归咎于自己的失误和无能。
1.4 在对未来的人生价值目标的设计方面
当代大学生具有更加多元化的人生价值取向,大部分能够正确认识和追求人生的价值,但是也有不少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过于功利化。很多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极易陷入空虚迷茫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乏远大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道德理想,而由此产生的消极情绪可能会导致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
2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行生命观教育的必要性
2.1 社会现实要求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观教育
不断增加的学业和就业压力,情感和生活问题的困扰,加之现代社会的一些不良影响,致使很多大学生在人生的路上迷失了自己,对生活和生命感到困惑、彷徨、消沉、失望甚至绝望,因此会轻言放弃,出现许多大学生自杀、自残等现象。严峻的社会现实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深刻认识生命观教育的重要性,勇于担当起生命观教育的责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爱生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是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主渠道
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开设独立的、专门(下转第112页)(上接第67页)的生命教育课程,而各专业学科的任务往往只是教学生“何以为生”的技能,一般不会引导学生思考和认识“为何而生”的问题,也不会拓展生命观教育的内容。而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帮助他们在精神上解闷、思想上解惑、心理上解压、能力上解弱。因此,与其他的学科教育相比,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最有可能也最有利于渗透生命观教育。
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生命观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识日益增强,也开始认真思考人生的问题。然而,毕竟大学生的心理和思维能力都未完全成熟,面对很多困难和问题还是会束手无策,面对社会日益淡薄的人际关系还是会感到孤独和彷徨,由此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2.4 只有加强生命观教育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
个人生命的存在是整个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为人类社会培育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以生命的存在、健康的体魄和心理为基础。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却一度忽视了这个基础,忽视了生命观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实现其社会价值就要关怀生命,加强大学生的生命观教育。
3 在高校开展生命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主题探讨式教育
主题探讨式教育就是确定一定的主题,设计教学目标和方案,通过演讲、专题讲座、专题讨论、案例分析、互动式教学、学习体会交流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这种教育形式从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和题材出发,主要由学生们进行开放式讨论,探讨生活中的困惑,交流对生命的感悟,老师在必要的时候进行点评或点拨,引导学生们的认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3.2 多学科渗透式教育
多学科渗透式教育就是将生命观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之后,各学科老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结合学科特点从不同的视角渗透生命观教育,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生命观。这种教育方式首先需要各学科老师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个人魅力让学生们领悟生命的真谛和价值。其次,各学科老师要深入分析本学科的特点,找到学科与生命观之间的契合点。
3.3 实践活动式教育
所谓实践活动式教育就是要以生命观教育为主题,为学生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或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学生的兴趣和活动为中心,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实践活动式教育不拘泥于形式,把教育内容还原成直观的、熟悉的生活场景,将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们更加真切地感受生活,更加透彻地领悟生命,发现人间的真善美,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创造幸福生活,获取美满人生。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顾海良.铸就民族振兴的坚实基础——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求是,2004(22).
[3] 郑晓江.善死与善终:中国人的死亡观[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4] 温菊琴.走出生命误区,重视生命教育[J].中国科学教育,2004(6).
大自然是一个与动植物共同营造的大家庭。任何生活在这里的一员,都有生存的权利,即使是一只弱小的蚂蚁也应该受到保护。但是被誉为“高级动物”的人类打着这样一个虚无的名号,放任自己的人性,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去伤害那些无辜的动物,使这个大家庭受到了破坏。人类从来没有将动物看作生命。难道拥有七情六欲,懂得悲喜无常的才是生命吗?我们常常把动物放在嘴边,可是我们没有做到,我们要实际行动起来挽救那些动物挽救我们这个大家庭。
人们为了赚钱,肆意捕杀一些稀有的名贵动物。比如东北虎,金丝猴等。富足了自己的家庭,却没有想到动物的家庭都支离破碎,没有想过大自然这个家没有了那些动物会遭到破坏,这些人的自私,破坏了大自然的和平那些动物所受的伤害终究会降临在人类身上的,我们要融入大自然中,融入动物们的生活中,体会他们失去同类亲人的痛苦体验他们生活中的七情六欲,体会动物的感受。
三、写好“生命”作文并不难
生命的内涵理解了,脑海中有张“生命导图”了,写好作文就不难了。为了写好作文,老师还要提醒以下几点:
切口小而巧。“生命”这个主题是很大的,如果面面俱到,把“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感恩生命”“敬畏生命”“生命赞歌”等等这些方面都写下来,可以洋洋洒洒数万字,但是这种泛泛而谈就会使得自己的文章“假、大、空”,谁愿意去读呢?我们不妨从身边的一个人物、一件小事写起。
张正宇同学看到学校门前常有一些卖小鸡的商贩,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赚取钱财,而刚刚孵出的小鸡被学生买回家之后,由于喂养不当等原因,往往活不了多长时间。眼看着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这样随风而去,他在无奈之余,拿起笔写下了一篇题为《小鸡也有生命》的作文:
我又在学校门口看到那卖小鸡的人,旁边的笼中挤满了小鸡。
那笼中的小鸡显得那么惊慌,我走近几只,小鸡眼中全是害怕,“叽叽”地叫,好像在唱一首歌:“请不要再来伤害我,你们买我是个错,叽叽叽,叽叽叽……”那些小鸡们尖尖的嘴,身上的毛还没长全,像一个个肉球,使人一见便生怜悯之心。看着鸡贩子满脸堆笑的猩猩样,我想:唉,太……太没人性了吧!把这毛还没长全的小鸡拿来卖。我知道,这种鸡一旦被学生买回家,不会喂养不说,新鲜劲儿一过,就置之不理了,不到三天,准死,别说五角钱一个,一角钱一个我也不买。不买,或许鸡贩子把它们放回到鸡妈妈身边吧。
一个小朋友禁不住鸡贩子的“忽悠”,付三元钱,买了六只,乐颠颠地走了。可他哪里知道,正是他们这种对小鸡的这种“爱”,才使鸡贩子有机可乘,大肆赚取黑心钱。小鸡也是生命,岂可作为手中玩物?
我慢慢起身,挤开吵嚷的人群,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回到家写作业时,我一直静不下心来,那些被卖出的小鸡啊,此时,你们在哪儿呢?活得好吗?
你看,从生活中看起来似乎很平常的材料中,可以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大题小作”。我们不禁问自己:你对周围的生命有好奇心吗?
选材新而实。参赛的作文最忌空洞了。要避免这一点,选材上首先做到“实”。选择的内容要贴近自我,贴近自我的心灵,写出“我”的体验,“我”的想法。生命是什么呢?生命之花怎样生盛开呢?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经历,各自的想法。其次要做到“新”。选好题目后,注意打开思路。首先想一想:别人会写些什么呢?我还能写些什么呢?我们脑海中要有“还能更精彩”的意识,对别人可能写到的内容,自己换个角度想一想:我怎么写得更好呢?大家都熟知的人和事,如果你也和别人一样用相同的写法去描述,用类似的构思去叙述,只会“人云亦云”“步人后尘”,没有新意。
感悟生命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几天前,我在小摊上买了几只类似“小猪”的沙包,里面有很多种子。听老板说,只要你精心陪育它,天天给它浇水,那过几天它就会发芽。一回到家,我心里就起了疑——这看似平常的“小猪”能长出芽儿来吗?它的外面可包了一层厚厚的纱网呀!它能钻出网来茁壮生长吗?一串串疑问接踵而出,我有些后悔了。爸爸看见我有些失落,似乎懂了我的心,爸爸说:“生命不是你想像的那样脆弱,生命是脆弱的,但有时也是顽强的。”说着,他把“小猪”放到了小水盆中。过了几天,我看见了一小片葱绿的草儿,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草儿的勇气使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那一幕幕感动人心的画面——“快出去!”他是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地震的时候与小朋友们在屋里玩游戏。可随着轰的一声,他感到了摇晃,他知道,地震来了。他没有逃命,飞快地推出了几个惊慌失措的小男孩,自己却被埋在了废墟当中,永远闭上了那双可爱的眼睛。
“我这把老骨头都还行,你要挺住!”——五月十二日红白镇,废墟中与儿子汤明一墙之隔的老父不停鼓励儿子。四十小时之后,汤明获救,父亲去世……
我为生命的顽强而感动着,生命竟如此宝贵!从今以后,我一定好好爱惜生命,让我短暂的生命更加美丽动人!(小荷作文网)
生命是什么呢?作者选择的“小猪”,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外壳,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作者肃然起敬,也令我们肃然起敬。接下来选取的汶川地震中的事例,也有力地表现了“生命的顽强”。
立意深而真。作为高年级的学生,我们的写作和三四年级时的习作要有所区分,要学会让自己的文章有点深度。简单地说,在动笔之前,自己心里要清楚通过自己的文章想要表达什么,想告诉读者什么,这就是“立意”。当然,也不是指一定要总结出某些道理来,而是文章中有一些深厚的东西令读者感到震动,有所感想。在平时的作文课上,老师常常要求我们“表达真情实感”,因为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生命线。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之所以感人肺腑,广为流传,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情真意切,打动人心。巴金爷爷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中说:“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是啊,一篇好的作品就是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抒发作者对生活中的人、物、事的真实感触、真切感悟的。
一调查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研究选取我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7份,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区分不同性别结构,使得本次抽样调查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具体分布如下:男生126人,占64%,女生71人,占36%;大一47人,占23.9%,大二52人,占26.4%,大三56人,占28.4%,大四42人,占21.3%;文科48人,占24.4%,理科65人,占33%,工科84人,占42.6%;独生子女96人,占48.7%,非独生子女101人,占51.3%。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指导语和被调查者的背景信息,如性别、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等;第二部分是问卷的主体内容,涉及大学生生命观及生命教育,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每个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问卷所包含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大学生常见的与生命有关的问题,如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对自己的评价、对自杀的态度、能否做到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等,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大学生的生命观。
二大学生生命观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生命意义认知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与体验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没有生命的世界是残缺的世界。生命是一切智慧、力量和美好情感的唯一载体。那么大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情况如何呢?
1对于珍惜生命方面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都是珍贵的,你觉得你是否会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回答“是”占92.2%;回答“不清楚”占6.5%;选择“否”占1.3%。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较好地珍爱生命,并能积极追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2对生命的意义方面
被试者中有62.3%的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有明确的人生目标,27.2%的学生不清楚,10.5%的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上大学的目的依次是“为了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为了学更多的知识,充实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了父母的希望,将来报答父母”。
3对生命的体验方面
回答生命是美好精彩的有48%,对生命的体验感觉一般的人有41.3%,感觉生命轻松快乐的有37.9%;对生命的体验感觉“不自由”的有10.7%;感觉生命充实的有38.5%;对生命的体验感觉“空虚”的有9.6%。
由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大学生对生命关注程度不高,不到半数的学生关注自己的生命。对生命的关注是个体生命活动的产物,同时又是对个体生命活动的内在鼓励、对生命的自我确认。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自身生命忽视、生命意识不强。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
近些年来,生命教育逐渐得到社会的重视。我国人口基数大,就业压力重,大多数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学业、就业、恋爱等诸多原因都会引起个体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衡。心理危机发生后,学生会出现一系列身心的不适反应,表现为激烈的心理冲突、精神失常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甚至是自杀、他杀等。这些现象已经在大学校园中出现,而且也不是个别现象,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学校生命教育缺失、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和生命价值缺失。
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而且生存能力和自救技能也比较欠缺。当代大学生出生于我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时期,他们享受了最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且他们这一代大部分都是“四二一”家庭,自然而然就受到家人的过分疼爱和迁就,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抗挫折的能力,加之他们一入学接受的就是“应试教育”,长期以来家长被“高分数”、“好成绩”、“升学率”等目标蒙蔽了,只重视他们的学业,却忽视了他们的生命质量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所以,在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教育中失去了内在的生命底蕴,使生命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另外,学校对生命教育不够重视,内容非常匮乏。在我国目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采用的是集中统一管理模式,决定学校主要科目的设置,地方与校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较小,生命教育现在只是以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形式出现,在少数地区或学校,还有的仅仅流于形式。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生命教育还有待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积极普及生命教育。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意识构建
要用“生命关怀”指导大学德育的实施和改革。“‘生命关怀’的教育观从人本出发,在充分尊重人性的前提下,以‘帮助每个人最完美地实现自己生命意义的权利’为教育目的。‘生命关怀’的德育不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而且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整体来看待,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创造性的活动”。另一方面,要用大学教师的生命情怀启发大学生的生命智慧。大学教师作为大学生良好生命意识培养的主要实施者,必须自觉锤炼自身的生命情怀,养成自身的生命智慧,做一个敢于和善于在与学生的日常直面中研究学生生命的教育者。在直面学生的场景中,能“充分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二)课程设计
要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主要在于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有关生命的知识,认识死亡,使大学生在正确认识生命的基础上寻找生命的价值。这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认识死亡,从而珍惜生命,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课程应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的教育:生命认知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对生命的科学认知;生命情感教育,帮助他们形成关爱生命的信念,欣赏、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命意志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生命过程中的挫折和失意,实现生命的发展;生命安全教育,教给大学生保全生命的基本技能,帮助他们养成生命智慧;生命审美教育,帮助大学生发现和享受生命之美;生命意义教育,帮助大学生拓展生命,形成健康的生命价值观;死亡教育,帮助大学生直面生命过程,向死而思生,体验生命的美好和价值。另一方面,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渗透生命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回归生活本身,有意识地增加生命教育的内容,增加人文关怀,带领学生思考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通过对生存意义的认识,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人生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针对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可以讲授一些基本的解决方法,从而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问题,化解他们的挫折感。
(三)环境构建
要创建充盈着生命气息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经过其内在系统(管理、教育、教学、科研、生产、经营、生活)的维持与外在环境变化的互动,共同创造、继承和不断更新的假设、信念、价值观念、规范、道德准则等意识形态产物”。高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生命情感。要构建校园的人文环境,高校不仅要有设计独特的教学楼、宽敞的教室、环境优美的校园,而且更要增加人文教育内容,比如定期邀请一些学识渊博的大师开设讲座。学校要培养一支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学校需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学习上引导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心理健康课上,教给他们有关青春期心理适应的技巧,帮助他们改变心理品质。在生活上,让他们了解基本的生活经验以及与人交往的知识,指导帮助他们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在实践中,让他们真正体会生命与生存的意义,使他们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的生活。同时,还要积极组建大学生自助组织,帮助大学生掌握一些心理保健方法,并在参加活动的同时,使他们学会如何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开设一些绿色通道,比如健康网站或者心理咨询室等,帮助他们坦然面对所遭受的挫折,掌握转化不良情绪的技巧,避免出现自毁性行为。
参考文献
[1]王文科.生命教育概论[M ].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83.
[2]许海元,等.大学生生命意识及生命价值取向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09,(01): 125-129.
[3]章坤.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及其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 2009(11): 102-104.
[4]张勇.敬畏生命: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关键词[J].现代大学教育,200()2):39-43.
1 小学生生命观及生命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我们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编制《小学生生命观及生命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于2012月11月对杭州部分小学实施调查。调查中共发放问卷140份, 回收135份, 有效问卷129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 得出如下结果:
1.1 对自我生命的认识:
对于问题“对您来说, 最宝贵的是什么?”, 66%的小学生选择自己的生命, 而34%的小学生选择了最要好的亲人或伙伴、食物、玩具等, 这说明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并未特别看重自己的生命 (如图1) 。
1.2 对死亡的看法:
对于问题“人失去生命后, 是不是可以再活一次?”74%的小学生认为人失去生命后不会再回来, 26%的小学生认识模糊或坚信生命还会再来 (如图2) 。由此可见,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死亡缺乏正确认识。
1.3 对他人生命的态度:
对于问题“当看到或听到有的学生自杀, 你如何看待这样的事情? (可多选) ”70%的小学生选择“有些伤心”;15%的学生选择“不关自己的事, 没什么感觉” (如图3) 。由此可见, 多数人对他人生命怀有怜悯, 但仍有少部分学生的对他人生命的态度让人感到心寒。
1.4 生命保护意识:
对于问题“假如你不会游泳, 有一天身边的小伙伴不小心落水了, 你会怎么做?”, 有7%的小学生选择“跳下去救他” (如图4) , 这样盲目的作法实在令人担忧。
1.5 生命教育现状
对于问题“家长或者身边的人告诉过你生命的重要性吗?”调查结果是:48%的家长经常向孩子讲授生命的重要性, 16%的家长从不向孩子讲授生命的重要性。 (如图5) 。对于问题“教师经在课堂上讲过关于生命的知识吗?, 调查结果是:超过20%的教师从未讲授过相关知识” (如图6) 。由此可见, 部分学生家长从不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学校生命教育状况也令人堪忧。
2 生命教育课程的认识及实践初探。
2.1 生命教育课程认识
由上述调查可以发现, 当前部分小学生缺乏对生命正确的认识, 而家庭及学校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又远远不够。那么学校教育应形成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育人理念, 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有学者认为, 生命课程应该是一种综合性课程, 围绕生命的活动和生活的内容而组织。具体而言, 生命教育课程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 关联性。生命教育课程以生命为圆心组织内容。课程要统合学校课程中的品德、科学等课程中分割的学习内容, 使各个领域的学习得以关联起来, 以增加学习的意义及学习的效果。
(2) 日常性。生命教育课程对生命现象的了解遵循更多的是生活自身的逻辑。学生在家庭及学校中实际遇到的生命课题等都是生命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来源。因此, 生命教育课程应最大化地以学生生活为中心来进行设计, 使学生面对生命议题有正确的行为表现。
(3) 关怀性。生命教育是“人文性”的重要体现, 从保护生命到优化生命。学校的课程设置应实施人性化管理, 生命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关爱生命, 实现生命价值。
2.2 生命教育课程实践初探
结合谢艺泉的相关研究, 我们把生命教育课程分为三个层次:认识生命, 珍惜生命, 发现生命的价值。在具体教学实施中, 可分为三个专题实施该课程, 即:我和它, 我和你们, 我的安全。
对于“我和它”专题, 可采取如下具体做法:
(1) 班级组织观看宝宝出生的影片, 教师最好选择卡通形式的动画, 能清楚表现生命个体的形成、出生过程, 以及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
(2) 在教师的带领下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 对于低段的学生可以初步了解一些简易的人体构造, 以免孩子之间应不懂男女区别而发生的误会尴尬。
(3) 营造温馨的校园生命环境, 让学生学习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在这样的氛围下组织一次班队课, 以知识竞答的方式, 说一说关于生命知道些什么。
对于专题“我和你们”, 旨在培养学生孝敬父母, 尊重师长, 与人友好。第一,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 请学生列出自己的优点, 同桌互列优点, 老师为学生列出优点。将这些优点集合, 教师提出要求:牢牢记住这些优点, 而且要一直保持下去。第二, 组织观看类似《妈妈, 洗脚》等公益广告和相关电影, 请家长带上孩子一起参加, 加强家校沟通。第三, 生命教育是一门实践课程, 鼓励学生走出学校, 走入田间、走进医院等真实环境, 让学生去听、去看、去感受。
对于“我的安全”专题, 首先, 请校外专家来校进行知识讲座, 分为几期来做, 贯穿小学低中高段。其次, 学校可以组织模拟地震、火场演练。实践是最好的教材, 有过亲身经历印象最深刻。最后, 教师组织学生召开班会, 讲述近年来小学生生命伤害事件, 引起学生共鸣。
另外, 学校除了以上具体的课程设置之外, 还可以在校园内张贴相关标语, 在走廊一角的休息区放一些相关的书籍, 图文结合能更好地吸引孩子。在一些重大节日, 如世界艾滋病日, 我国的5·12等, 学校可以联系家庭、社区开展活动, 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学到相关的自我防护的知识。
3 结语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期, 是事故的“多发区、敏感区”, 所以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对小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已成为现实的迫切选择之一。只有我们转变教育观念, 落实生命教育课程,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才能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进而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 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
摘要:近年来, 小学生生命伤害事件屡发, 且呈现低龄化趋势。通过对小学生生命教育现状调查发现, 部分小学生缺乏正确的生命观, 生命保护意识淡薄, 生命教育堪忧。学校积极担负起生命教育的使命与责任, 增设生命教育课程,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进而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小学生,生命,生命教育,生命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谢艺泉.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思考[J].时代教育, 2009 (Z1) :135-136.
[2]姜大伟, 胡金平.关于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13) :29、40.
[3]李璇.生命教育:中小学生的必修课[J].成才之路, 2011 (16) :16.
摘 要:语文是一门伟大的学科,它也是最具人文特性的学科,在语文学科里能够折射出很多的以人为本的特性,所以语文学科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学到很多教育意义,在语文知识学习时也应当注重生命教育意义的学习。这对语文教师也是有一定挑战的,需要在教学引以为重。让学生在学习时认识到生命的伟大含义,并且让学生养成爱惜生命的理念。
关键词:生命教育;小学语文;教学
传统观念上的教学,在语文学科中很少涉及到对生命教育意义的研究与探索,这对教育学来说是有缺陷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注重生命意义的教学,这也是学习语文知识的一大关键。在语文学科里有很多的关于生命意义的教学内容,所以可以通过对语文学科的教学让学生接触到生命教育的内涵,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是有很大教育意义的学科,也是充满人文特性的学科。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需要在教学时让学生建立起生命意识,但是教师的重点却是专业知识教学,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教师不得不将教学重点放在专业知识教学上,因而忽视了教学时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以及素质教育还是需要有很大空间的进步的。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师目前面临的大的问题之一。
一、生命教育的意义及内涵
1.生命教育的内涵
对于生命教育而言,是人被赋予生命后就一直要接受的,需要在人诞生之后给人类进行有目的的生存意识的灌输,以及培养人们生存的能力,以此让人们能在社会上很好的生存。在此基础上让人们学会珍爱生命爱惜生命,并且能够通过自我生存实现生命的价值以及意义。
在进行生命教育意义时,应当让人们更加爱惜自己的生命,所带来的就是更加注重对教育的影响,在生命教育时,除了教会学生爱惜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要教会学生爱惜别人的生命,生命都是平等的,应当对世间所有有生命的都重视和爱惜。
2.生命教育的意义
给小学生进行生命意义的教育是必须的,小学生处于成长时期,应当给他们灌输良好的思想,他们也是刚刚接触知识以及社会的年纪,所以这时期的教学是对他们有很大影响作用的。对于学校而言,也应当将生命教育引起重视,让学校变成进行生命教育的载体。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意义教学时,应当注重对每个学生的知识以及理念的灌输,可以引导小学生去主动地探索生命意义的真谛,让小学生明白生命对于成长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小学生能够独立生活,养成独立的良好习惯,这样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才可以跟周围的人友好的和谐的相处。
二、生命教育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1.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时教师需要让学生形成热爱生命的理念,同时要教育学生不仅要爱护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让学生养成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建立起良好的道德素质,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时仔细研究教材课本,要将学生往生命意义上去引导,让学生内在的学习技能被激发出来。与此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明白生命存在的价值并且能够理解生命中所可能存在并且发生的挫折,在遇到困难时需要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并且解决,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抓住的重点。让学生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去领略生命的内涵。
例如在《地震中的父子》这篇文章中,讲述的是在一次地震中一位父亲冒死不顾众人的劝阻,经过几十个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自己儿子以及儿子同学的故事,教学时教师会给学生设置疑问,是什么让孩子在废墟下还能够支撑下来,学生会明白是孩子的顽强的生命力让他自己撑了下来,这篇文章教会给学生的就是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
例如《夜莺的歌声》这篇文章,通过对战火纷飞的场景的描述,反映当时的历史时期背景,讲述主人公在敌人面前都没有放弃对生命的希望,在遇到困难时勇敢镇定,学着夜莺的叫声也同伴传递情报的故事,这些文章都是及其具有生命教育意义的文章,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加以运用。
2.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给学生灌输生命教育意义可以让学生更加生动的认识到生命这一内涵,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生命的伟大,同时还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发现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端正学习的态度和生活的态度,在困难面前不能害怕需要勇敢积极的去面对,这样可以让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做到身心的发展与进步。让学生在学习时也能够学会尊重生命尊重自己和他人。与此同时,也可以让小雪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更加的有激情,对教师职业更加的投入,这对于教学而言是一次超越与提高。小学生由于刚刚接触到社会,所以在各方面的阅历和知识都不足,更加需要教师在教学时的引导,所以教师需要努力的去发掘教材中的可以利用进行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技能。
3.让学生置身情境来认识生命的意义
对小学语文学科的要求是希望在教学时能够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从情感角度去分析并且清楚教材课文的内涵,同时能让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对语文学科来说,需要以课本为教学依据,将教学多元化,教师需要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内在的潜力所在,最大化的发挥自己的学习技能。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可以将自身与社会以及社会的其他人能够很好地融合起来,让社会更加的和谐做到共同进步。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将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关系进行必要的讲解与分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人与社会的共同和谐发展,这对自然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都是有利的。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够主动地去爱护周围的环境与生命,在学习中慢慢地成长。不难看出,对于生命的教育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有多么巨大的影响,生命教育也是语文学科必须进行的一项教学,学生在学习时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以及态度等都包含在内,这也是生命意义最明显最简单的存在,更深层次的,在情感世界上也是有其促进意义的,这些都是生命赋予人们的教育意义,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抓住这些重点。鼓励学生自主的去学习并且勇于探索。小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可以依据教师的教学理解课本的知识,并且发现课文的内在含义,对生命价值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蒋洁蕾.论语文教科书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及教学方法――以人教社2001版小学《语文》为例[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04)
【关于小学生的生命教育论文】推荐阅读:
关于大学生消费的论文11-17
关于学生感恩教育的经典演讲稿06-17
关于小学国学教育的几点思考11-14
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的研究07-04
关于生命的美文:宝贵的生命05-25
关于小学口语交际论文10-24
关于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