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周期法的优缺点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命周期法的优缺点

生命周期法的优缺点 篇1

本价段的工作贯穿整个课件设计和制作的过程。MCAI课件最终评价主要看课件效果。事实上,效果 评价应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这里仅就课件的软件本身 的评价作些说明,这有利于提高制作水平。

〔一)教学内容

内容是否正确,是否有教学价值,是否符合教学规 津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教学质最

教学目标制定是否合适。对学生而言,难度是否得 当,能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对学生的回答反馈是否明 缺有效,学生能否控制教学内容呈现的速度和顺序。〔三)软件技术

软件技术的评价主要表现在软件使用方便性、软件 质量和软件可靠性三个方面。

生命周期法的优缺点 篇2

一、信息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法

生命周期法 (Life Cycle Approach) 是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主流的系统开发方法, 是结构化方法的基础, 它根据软件系统的生命周期规律, 将整个开发过程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和维护五个主要的阶段, 并明确地规定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原则、方法、工具和形成文档资料的方法。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指引所涉及到的规划风险、开发风险和运行维护风险也和具体的系统开发阶段相关, 相关内容如图1所示。生命周期法从时间角度把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分解为若干个阶段, 各个阶段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目标和任务, 这种分阶段的特点, 使得各个阶段任务相对的独立, 降低了信息系统开发的复杂性, 提高了可操作性, 便于不同人员分工协作, 有利于整个系统开发工作的顺利展开。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指引中的“信息系统开发”和“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两部分中所涉及的相关控制措施都能够在生命周期法的各个开发阶段找到对应的解决和具体实施的过程。

但采用生命周期法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因其开发过程是以时间为出发点进行划分的, 故其开发顺序是线性不可逆的, 系统开发过程中前一阶段的错误必然会对后续的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 并且整个开发过程中所未发现或隐藏的问题对日后系统的运行也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 信息系统日后运行过程中是否能够完成各种内部控制指令传递和控制程序的实施、降低信息系统的规划风险、开发风险和运行风险也和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密切相关。因此, 基于生命周期法的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的内部控制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内部控制

(一) 系统规划的内部控制

系统规划就是根据企业发展的情况制定信息系统的发展规划, 为企业具体业务的展开提供必要的信息平台支持。这一阶段需要确定企业信息系统要服务于企业战略的思想, 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系统规划阶段需要进行的主要工作包括开发人员与企业高层的沟通, 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其他基本情况;制定企业信息系统的总体方案, 明确系统开发步骤;了解信息系统开发所需资源 (包括资金、硬件设施、软件系统、人员、时间等) 并制定资源分配计划;进行信息系统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建立系统开发计划。系统规划阶段所确立的信息系统开发方向和内容直接影响后续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效益, 会产生信息系统的规划风险。因此, 在系统规划阶段的控制要点在于:

1. 信息系统开发目标的控制。

信息系统开发目标的制定, 要以组织的总体目标为指导, 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发展需要出发, 并结合最新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企业管理理念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考虑。这一目标要确定信息系统的基本任务, 并能满足企业一定期间内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指出信息系统的基本工作方向。

2. 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的控制。

系统的总体结构包括系统规模、组成部分及其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组织可能采取不同的信息系统, 规模较大的企业信息系统可以是大型的广域网结构, 也可以是中小型的局域网结构。总体结构的控制直接影响到后续开发所需资源的总量及其分配, 关系到系统开发的成败与否。因此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的控制要和系统开发目标进行结合考虑。

3. 信息系统开发方式的控制。

信息系统主要的开发方式一般有三种:自行开发、外购调试、业务外包。开发方式的确定一般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技术力量和专业水平以及所开发系统的大小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企业的技术力量是无法满足一个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的, 需要外购或业务外包的方式。

(二) 系统分析的内部控制

系统分析需要详细调查分析用户业务环境、系统需求、业务流程、数据流程, 确定系统具体目标与功能, 建立新系统逻辑模型。系统分析中的主要过程是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否全面, 决定了开发的系统能否满足用户的需要, 它将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 进一步了解确定用户需求, 准确地回答“系统必须做什么”的问题。系统分析阶段是对系统规划阶段的深入和细化, 直接切入到企业日常的业务环节中。无论是信息系统自身的内部控制, 还是信息系统所承载的企业内部控制流程, 要想使其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系统分析是非常关键的环节。系统分析阶段的控制要点在于:

1. 业务部门人员的参与。

在需求分析阶段, 主要由系统分析员负责对原有系统进行调查分析, 并制定系统的实现方案, 同时, 还要求业务部门的骨干人员参加。两者之间充分的沟通, 才能使系统分析人员进行原有业务流程的逻辑转换, 设计出既便于管理, 又便于业务处理的信息系统。

2. 业务流程重组的必要性。

在进行需求分析过程中以及建立新系统逻辑模型时, 应当由系统分析人员和业务部门根据信息系统运行的特征和管理的需要, 对业务流程进行一定的优化和调整。新的信息系统在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上都会和原有系统有本质的区别, 如果不进行流程重组, 则难以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效益和效率。

3. 内部控制点的嵌入。

信息系统的运行需要对违法业务流程和违规行为进行严格控制, 在需求分析过程中形成的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必须要将业务流程的关键控制点嵌入, 并要形成各种操作日志, 嵌入有助于信息系统审计的数据和操作跟踪程序。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的嵌入需要和企业业务人员进行流程重组时确认, 并在逻辑模型中明确标志。审计跟踪程序则需要根据系统的基本特征加以确定。

(三) 系统设计的内部控制

系统设计是在完成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系统设计主要完成逻辑模型向物理模型的转换, 其目标是要解决系统“怎么做”的问题, 即根据系统分析所得到的新系统逻辑模型, 找出最恰当的实现系统功能的算法与数据结构, 并使它们规范化、具体化, 系统设计工作的好坏, 将最终决定系统的质量。系统设计具体包括总体设计 (系统模块设计、功能结构设计) 和详细设计 (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等) 。总体设计决定了信息系统的架构与技术方案, 系统架构和技术方案应当符合国际通用的整体设计标准。如信息系统网络架构要满足OSI (开放系统互联) 标准。详细设计则是具体细节的设计, 是系统功能实现的基础。系统设计是将需求转换为应用的中间环节, 信息系统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所应有的一些功能都需要在系统设计阶段进行完善。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控制要点在于:

1. 合规合法性控制。

合规合法性控制是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 保证设计出的系统符合有关的法规、制度。例如, 在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中, 首先必须遵循复式记账等基本会计原理。此外还要保证系统设计的正确性, 系统设计是程序设计正确性的前提, 也是决定系统成败的关键。在设计过程中, 设计人员应严格按照经审查批准的系统说明书的要求进行设计, 设计完成后, 要经有关人员的测试检查。

2. 效率性控制。

所谓效率性控制, 是指在系统设计过程中, 要保证设计出的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能有较高的效率。因此, 要采取控制措施, 防止设计无效或效率较差的代码。同时, 在内部控制设计过程中, 要防止设计过多的控制制度, 因为控制越多, 系统运行效率越低。系统内部控制的设计, 必须考虑成本效益, 只有控制的效益大于控制的成本时才能设计, 以此保证系统运行的效率性。

3. 可维护性控制。

可维护性控制是指设计出的系统便于理解、便于修改和扩充。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反映到计算机信息系统中, 就要求对系统不断进行完善和优化, 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也要求对系统进行维护, 以使系统处于最新的正确状态。为了便于系统维护, 在系统设计的各个环节, 要认真编写各种技术文件, 采用模块化、结构化设计技术, 增加模块内部的功能, 减少模块与模块之间接口的复杂性, 系统要留有接口, 以便今后对系统进行扩充。

4. 系统权限控制。

在系统设计中, 应当满足系统权限控制的要求, 以实现业务流程中必要的职责分工。业务部门负责业务数据的处理, 所有由信息系统处理的业务都必须来自业务部门, 并有相应的原始凭证。因此, 所有处理业务都应经过授权。不同的人员通过信息系统中的权限限制, 可以将具体业务进行分离。

(四) 系统实施的内部控制

系统实施是在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的基础上, 完成数据库的建立、程序的编制与测试、系统试运行和系统转换等, 将系统的设计付诸于实践。主要工作有购置和安装计算机系统与网络系统、程序设计、系统调试、用户培训, 系统试运行, 并提交系统开发报告。系统实施是系统开发过程中风险较高的一个阶段, 前期各阶段中未发现的问题可能会在这一阶段暴露出来, 包括程序设计相关的软件问题, 购入硬件调试问题, 软硬件兼容问题以及数据准备和测试的问题, 人员配置的问题等。因此这一阶段的控制点多面广, 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员培训与配置的控制。

计算机信息系统需要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专业人员, 因而它强调各种不同层次人员的配备。由于系统的运行需要的是熟悉系统的专业人员, 因此必须和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组合作进行系统维护和管理人员、系统操作人员等的培训。

2. 编程控制。

程序编写过程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程序编码有错误, 这类错误包括语法、逻辑错误;程序功能错误, 如功能有缺陷或错误;程序中存在“特洛伊木马”, 即一些具有潜伏性和危害作用的小程序被设计在程序中;其他错误, 如数据错误和过程错误等。控制编程错误的主要方法是通过静态人工测试和动态测试两种方法来完成, 如“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新系统而言, 试运行是测试的另一种形式, 也可以说是程序测试的继续。

3. 验收和上线的控制。

对于开发完成的信息系统企业可以聘请专业机构进行验收测试, 测试的数据可由开发人员或专门的测试人员提出, 可以包括部分或全部的真实业务数据。测试和试运行阶段还应该有用户参加, 确保在功能、性能、控制要求和安全性等方面符合开发需求。验收合格后制定详细的上线计划, 确保系统数据的正常转换。

(五) 系统运行维护的内部控制

系统上线转入实际运行维护阶段, 主要内容包括: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系统软件和硬件维护、系统评价。在该阶段, 企业应当明确相关部门的岗位职责、权限, 建立系统运行、维护的基本规章制度。

系统运行中所需要的内部控制主要有安全控制, 一般的安全控制措施主要包括接触控制、环境安全控制、安全保密控制、病毒防治、保险、灾难恢复等。这些控制措施可以保证系统有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

系统维护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系统的日常维护, 二是指系统功能的改进和扩充。日常维护的控制要点在于制定日常维护的制度规范, 具体规定各类硬件、软件系统的日常维护内容、维护周期、维护程序等内容, 以减少影响系统工作的突发性因素, 防止发生意外。系统功能维护的控制要点是制定系统功能改进和扩充的流程, 由业务人员提出改进要求, 相关部门审批后由开发人员实施, 以保证系统维护与业务处理的分离。

三、结束语

氧化铝生产工艺之混联法的优缺点 篇3

服务专业

氧化铝生产工艺之混联法的优缺点 混联法碱循环,充分说明了混联法工艺特点和生产组织状况

A、混联法工艺是密闭型的,所以拜耳……烧结两系统间生产能力有一定制约。就是说,混联法的主要联合点:拜耳法产出的赤泥,必须为烧结法所平衡(消耗);烧结法向拜耳法供应的种分母液必须满足拜耳法系统的碱输出(含损失)需要,混联法才能平衡。其生产波动的缓冲靠熟料仓、种分槽和碱赤泥浆贮槽。从这方面看,混联法同串联、并联联合法一样,烧结法从属于拜耳法。

B、烧结法有完整的生产流程,有独立的碱循环系统,除对拜耳法系统有从属的一面外,尚有独立的一面。就是说,当烧结法生产能力有富余时,可以加大其流量,从而扩大其碱循环量,获得比与拜耳法平衡的更多的氧化铝产量。这一点,不同于串联、并联联合法。混联法命名之根据,就在于此。

C、原则上,拜耳法流程不能独立,受烧结法生产能力,即烧结法向拜耳法补碱量和烧结法本身碱循环量的限制。就是说,当烧结法生产能力不足时,拜耳法富余的生产能力将不能充分发挥,如果以外排赤泥来挖掘其富余能力,只有在拜耳法以烧碱补充碱输出量,才能不破坏混联法的碱平衡关系。从混联法碱平衡特点出发,发挥其综合生产能力的途径是选择与碱循环有关的主工技术指标。主要技术指标的选择,要考虑矿石A/S,拜耳……烧结两大系统设备能力,经综合平衡来确定。混联法碱循环工艺流程

碱法生产氧化铝存在一个碱循环问题。所谓碱循环,实际上就是氧化铝生产中液量(碱、水)的循环。生产方法不同,碱循环方式不同,循环碱量与生产规模成正比。

混联法工艺碱循环最为复杂。它依靠补充纯碱来弥补生产过程中碱的化学、机械损失,保持多个(主要是两个)碱循环系统的平衡,周而复始,溶出一批一批铝土矿,获得氧化铝,排出赤泥。混联法两个主要的碱循环系统是:

A、拜耳法赤泥及附液、湿碱及附液和一部分烧结法种分母液、氢氧化铝附液间的,通过熟料、蒸发母液贯穿于混联法流程的拜耳……烧结间的碱循环。

B、碳分蒸发母液、熟料、烧结法精液、碳分母液、碳分蒸发母液间的烧结法全流程的碱循环。

用心专注

服务专业

另外,尚有拜耳法的种分蒸发母液、原矿浆、精液、种分母液、种分蒸发母液的全流程碱循环;烧结法内部的碳分母液、精液间的和种分母液、精液间的局部流程的碱循环等。混联法的工艺特点

混联法在吸收我国传统烧结法氧化铝生产技术及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铝土矿资源特点的氧化铝生产技术及经验。

A、拜耳法生产方面。采取铝矿石配石灰溶出法,既降低了溶出温度,改善了溶出效果,又减少了苛性碱的流程损耗。用适当多配矿,少配循环母液,改平衡溶出为不平衡溶出工艺,提高了拜耳法循环效率,达到了增产、节能、降耗的目的。以分解初温低、中间降温、高种子比、活性晶种的方法,提高了种分分解率。用适当降低蒸发母液碱浓度,提高精液浓度的方法。降低系统蒸发量,从而使蒸发汽耗降低。

B、烧结法生产方面,利用烧结法厂碱比、钙比不饱和配方经验、又结合混联法中物料TiO2高的特点,增加钙的配入量,使TiO2生成CaO.TiO2,提高了熟料的溶出性能。在生料中利用生料加煤技术抑制生产系统Na2SO4过多积累对蒸发造成的困难。在熟料溶出方面,利用中等浓度Na2CO3,采用低苛性化系数溶出的方法,防止赤泥膨胀变性,提高熟料净溶出率,以此达到较好的氧化铝回收率、碱耗低的目的。应用絮凝沉降技术,改沉降过滤器为沉降槽分离赤泥,极大地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和作业环境,同时隆胸了电耗。在烧结法粗液脱硅中利用拜耳法赤泥作种子,提高了精液的硅量指数,对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熟料产出率起到较大作用。在分解中,炭分氢氧化铝全部用作拜耳法种子分解的种子,对于降低产品中的SiO2值,改善产品质量,起到一定作用。混联法工艺流程

目前我国混联法生产氧化铝的工艺是:以串联法为主体,兼有在烧结法系统中添加部分高硅铝矿石来稳定烧结法系统的工艺技术条件,并充分发挥拜耳法与烧结法两部分的生产能力。在这种工艺流程中,拜耳法系统处理低硅铝矿石,烧结法系统除处理拜耳法赤泥,进一步回收其剩余的氧化铝和氧化钠,由此达到碱耗低、氧化铝回收率高的目的。同时,烧结法系统还能处理一部分高硅铝矿石,为综合利用矿山资源创造了条件,拜耳法系统用的苛性碱由烧结法系统补充,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在混联法中,拜耳法产品含硅低、含铁高,而烧结法产品含硅高、含铁低,这两种产品混合后,互相补充,能产出较优质的氧化铝产品。

用心专注

服务专业

混联法的优点:

(1)拜耳法系统的赤泥,用烧结法回收其中的氧化铝和氧化钠,提高了氧化铝的总回收率,降低了碱耗,例如在处理铝硅比平均为8.5的矿石时,氧化铝总回收铝为90--91%,苏打消耗低于60Kg/t氧化铝。

(2)在烧结法系统中配制生料浆时添加相当数量的低品位矿石,既提高了熟料铝硅比,改善了烧结过程,同时也有效的利用了一部分低品位矿石。通过碳分生产一部分氢氧化铝,使拜耳法与烧结法部分的产能可以灵活的调节。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篇4

信息服务系统的生命周期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诞生”阶段,即系统的概念化阶段“。一旦进行开发,系统就进入第二个阶段,即”开发“阶段,在该阶段建立系统。第三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系统投入运行阶段。当系统不再有价值时,就进入了最后阶段,即”消亡“阶段。这样的生命周期不断重复出现。

有人讥讽说:”计算机/信息处理领域是强制性劳动的领域"。这种说法不一定全错。一旦系统处于工作状态,人们只能按照系统要求去工作。任何用户管理人员都知道,信息服务的要求一般是比较高的,而满足这些要求的资源(时间和空间)往往是有限的,所以有这种说法是很自然的。在鉴别、评价和选择信息服务系统时,要考虑到系统的可移植性(即在一种计算机上实现的技术能转移到另一种计算机上),也称为技术移植性。在用户看来,技术移植一般是指通用应用软件的移植。应该提醒用户管理人员注意的是,对已有的系统软件作

修改,则往往很难达到技术移植的目的。实际上,许多公司已经感到,修改一个别人建立的 系统所花的代价往往要比重新开发一个同样系统的代价要高。

有些信息服务部门下设一个质量保证小组。其任务是保证系统质量符合预定的技术指标。质量保证小组是由用户管理人员和信息服务人员组成的。

按照传统习惯,整理资料(包括编写用户手册)也是信息服务的职责。遗憾的是,低质量的资料竟影响数据处理和信息服务达十年之久。用户管理人员应知道目前还存在着许多不能被人们理解甚至使人们曲解的用户使用手册。针对这一情况,在系统验收时,业务部门应对各种资料进行严格的检查。

数据是产生信息的根据,所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是公司每个人的职责。信息服务系统负责对数据的存储,更改、操作和检索。

计算机信息服务系统的主要使用者是用户业务部门。用户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管理系统的正常使用。信息服务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使系统正常进行。

产品生命周期及相关策略 篇5

产品:数码相机

简介:数码相机,英文全称:Digital Still Camera(DSC),简称:Digital Camera(DC),是数码照相机的简称,又名:数字式相机。数码相机,是一种利用电子传感器把光学影像转换成电子数据的照相机。按用途分为:单反相机,卡片相机,长焦相机和家用相机等。

引入期:

1.市场营销特点:消费者对于数码相机并不了解,大部分顾客不愿购买。价格相较普通相机高昂许多。产品的性能和技术还不够完善。利润较少,甚至出现经营亏损,企业承担的风险较大。

2.采取的市场营销策略:1994年柯达商用数码相机DC40正式面世。1995年2月卡西欧发表了25万像素、6.5万日元的低价数码相机QV-10,引发了数码相机市场的火爆。采取快速渗透策略,这是因为:产品市场容量很大,潜在消费者对产品不了解但对价格十分敏感,潜在竞争比较激烈,产品的单位制造成本可随生产规模和销售量的扩大迅速下降。

成长期:

1.市场营销特点:消费者对新产品已经熟悉,销售量增长很快。大批竞争者加入,市场竞争加剧。产品已定型,技术工艺比较成熟,建立了比较理想的营销渠道。企业利润迅速上升1995年世界上数码相机的像素只有41万;到1996年几乎翻了一倍,达到81万像素,数码相机的出货量达到50万台;1997年又提高到100万像素,数码相机出货量突破100万台。1996年奥林巴斯和佳能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数码相机。随后富士、柯尼卡、美能达、尼康、理光、康太克斯、索尼、东芝、JVC、三洋等近20家公司先后参与了数码相机的研发与生产,各自推出数码相机。

2.采取的市场营销策略:根据用户需求和其他市场信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努力发展产品的新款式、新型号。1998年是低价“百万像素”数字相机成为一个新的热点和主流产品的一年,当年发表或出售的新机种60多种,20多个厂商。加强促销环节,树立强有力的产品形象。选择适当时机调整价格,以争取更多客户。

成熟期:

1.市场营销特点:各销售渠道基本呈饱和状态,增长率缓慢上升,销售水平显著下降。

2.采取的市场营销策略:产品改良策略。尼康/富士E2/E2s——尼康、富士两巨头联手的数码单反。为了彻底超越尼康D1所营造的神话,佳能在2001年9月推出了专用于快速拍摄用途的EOS 1D,从而在速度和技术指标上全面压过了尼康D1,成就了DC产业新一代传奇。

衰退期:

1.市场营销特点:价格已经降到最低水平,多数企业无利可图,被迫退出市场。

自然养猪法的优、缺点及效益分析 篇6

1 优点

1.1 解决了养猪业的污染问题

采用生物发酵、零排放技术,由于有机垫料含有相当活性的特殊有益微生物,能够有效地降解、消化猪的排泄物,猪舍内没有异味,空气清新;不需要每天清扫猪粪、冲洗猪舍,因此,没有任何废弃物及污水排出猪场,真正达到零排放的目的。

1.2 改善猪舍环境,提高猪的抗病能力

发酵床猪舍一般为全开放式,猪舍通风透气好、阳光普照、温度适合猪的生长发育。猪排泄的粪尿在发酵床内发酵、并被迅速分解,猪舍内无臭气,无蚊蝇滋生。同时由于微生物发酵,垫料温度较高,杀灭或抑制病毒细菌的滋生及繁殖,有利于猪的健康生长。而猪生活在舒服的环境中,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增强,一般不会发生疫病,因此兽药疫苗的使用量会大大降低,从而降低饲养成本,仅药物一项每头猪可降低成本15~20元。

1.3 提高猪肉品质

猪生活在垫料上十分舒适,且活动量大,生长发育健康,同时经过微生物分解发酵的粪便及垫料,部分转化为猪喜欢采食的有益微生物,因此营养更加全面合理,从而大大提高了猪肉品质,生产出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绿色猪肉。

1.4 省工、省本、提高劳动效益

采用生物发酵舍养猪技术无需用水冲圈舍,无需每天清理猪粪;采取自由采食,自动饮水,从而节省大量的劳动力及水电费,一般可节水90%,提高劳动效率60%,一个人就可饲养生猪500头。

2 缺点

2.1 推迟出栏时间

生态养猪法与普通饲养模式相比,由于猪运动量大,消耗部分能量,而影响了生猪后期的脂肪堆积,推迟生猪出栏时间,一般情况下推迟出栏10~20d。

2.2 需要消耗垫料

每个饲养周期需要损耗1/3的垫料。

3 效益分析

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反思 篇7

塘州乡梅育小学:潘洪甲

本文是对教科版《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教学后的教学反思。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对我国养蚕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他们中大部分知道我国有“丝绸之国”之称,茧子是由蚕吐丝结成的。但他们没有亲眼看到过蚕卵,没有亲自养过蚕,对于“蚕为什么要蜕皮?”“茧子里有什么?”“飞蛾从哪来?”等问题更是一无所知。本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将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亲自去实践,亲自去观察、测量、记录、交流。饲养过程不仅是能让学生获得养蚕和蚕变态等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发展他们研究兴趣和能力的过程。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珍爱小动物,主动接近小动物,不伤害小动物。”

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关于蚁蚕的观察结果,充分体验养蚕所带来的乐趣。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我的心得和体会。

一、在教学内容方面,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都是引领式“问题”的出现,这真正体现《课程标准》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基本理念。纵观整单元教材,我们把内容分成了三大部分组成:

一、引导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

1、蚕卵是什么样的;(蚕卵是蚕生命的开始。)

2、蚁蚕是什么样的(从卵里面出来的小生命)。

二、可爱的蚕宝宝(爱换新衣的蚕宝宝,身肥体壮的蚕宝宝,自己盖新房的蚕宝宝);

三、蚕宝宝变了新模样。教材没有对这三块内容进行详细地描述,而是把它们作为学生探究的提纲,空间完全是开放的。改以往《养蚕》教材主要以展示蚕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为内容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认识蚕的生活习性,知道蚕的生长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养蚕乐趣,开展科学探究的乐趣。教材期望:通过课外延伸的养蚕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养好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做中学”,以达到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身经历蚕的生长过程,使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同时将长时间对蚕的观察结果以写或画、拍照等方式记录下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培养负责任的科学态度和勇气,培养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材料设计方面,教师需要准备放大镜、蚕卵、黑色的蚁蚕、白色或黄色的茧子,还有自己拍摄的蚕生长变化的照片或录像资料。总之,学生需要的材料我们要尽量满足,这才能真正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本单元的课型特点,将讨论、观察、交流、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我们可以把这单元教学设计成两大块:(1)观察认知性探究活动——课内,通过讨论、观察认识蚕卵、蚕卵中的小生命,爱换新衣的蚕宝宝,身肥体壮的蚕宝宝,自己盖新房的蚕宝宝;(2)实践体验性探究活动——课外,学生养蚕、观察蚕的生长变化,获得养蚕的乐趣。这样的设计能激起学生对养蚕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参与养蚕的欲望。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营造出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满足了学生的探究心理。教师在课后还要经常了解学生养蚕的情况,及时给学生以帮助,一定要想办法使学生坚持养到底,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究精神。在《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教学中,我采用了“做中学”的学习方式,旨在引导学生按照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来进行学习,让学生们亲自观察,亲自动手捉蚕、画蚕,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通过他们的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对小动物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在活动中锻炼了交往和语言能力,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做到会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蚕的行为特征,活动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课后很多学生在饲养中都体验到照顾小蚕、观察小蚕的生长是十分有趣的事。

在实践活动中,我真实感受到:

一、千万不能小看学生。整个活动,学生是主人,我是一名组织者、服务者。他们的问题,他们的知识面之宽出乎我的意料。

二、让学生在“做”中获得体验。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这也是对“做中学”的一种理解。学生在养蚕活动中,发了很多问题。其中有一小组养的蚕死了一条,他们一大早,跑到实验室问我。当时我并没有告诉他们,而是先让他们找原因。最后,他们确定问题出在桑叶上。经过调查,昨天给蚕吃的桑叶是冰冻过的。为了证明这一切,我建议他们重新做个实验。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后来他们做了实验,证明蚕的死因确实在桑叶上。

生命周期法的优缺点 篇8

1.总仓管理

描述:总仓是水表所在总仓库。子模块:

 入库(对新购的水表进行入库到总仓操作)

 出库(对新购的水表或可用老表出库到分公司(分仓)操作)

 退库(对出库到分公司(分仓)的水表进行退库操作,退库后水表回到总仓) 检修(对分公司(分仓)送过来的水表进行检修(修好,报废)操作,检修完后,根据选择水表可以回到总仓或分仓。)

 箱子编号管理(修改水表所在的箱子编号,水表可以以箱子形式送检,每个箱子有对应的箱子编号)

2.库存管理

描述:库存管理是对分公司的水表进行管理的功能模块。子模块:  入库管理(查询水表从总仓入库到分仓的记录,或从分仓出库后又进行退库到分仓的记录) 出库管理(查询水表从总仓入库到分仓的记录,或从分仓出库后又进行退库到分仓的记录)

 退库(分公司出库后的水表,进行退库操作)

 送检(将需要检修的水表,送给总仓管理中进行检修) 遗失(对水表进行遗失操作)3.报装子系统接口

 报装立户单

如果一块水表需要立户,根据报装系统中用户需要的水表数,使用库存管理模块中的出库管理对水表进行相应的报装出库操作。水表报装出库以后,在报装立户单中就可以对相应的水表进行立户。4.表务子系统接口

 换表单

如果一块水表需要换表,在系统通用查询功能对用户进行换表申请操作,此时在换表单中将会生成一条需要换表的记录。在库存管理中,对一块新购表或可用老表进行换表出库操作,然后用换表出库的水表在换表单中替换掉需要换下来的水表。 拆表单

有的水表需要进行拆表,在系统通用查询功能进行销户、暂停、报亭拆表申请后,拆表工单中将会生成相应的拆表数据,此时可以在拆表单中进行拆表操作。 送检(对应库存管理中的送检)

换表后的水表,拆表后的水表,周检的水表需要在库存管理中进行送检操作。分公司在库存管理中把相应的水表送入到总仓去检修。总仓修好后,可以直接把水表存入总仓库,或直接存入分公司仓库。如果水表不满足需求,总仓也可以直接将水表退检给相应的分公司仓库。 周检计划

有的水表需要定期进行进检修,周检计划功能在系统中对需要的水表定义检修计划。根据检修计划,系统会生成相应的需要检修的水表的工单。5.水表查询

投资生命周期基金满足多种需求 篇9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理财需求就会有所不同,而生命周期基金能用“一站式”投资满足一个人一生理财的多重需求。

生命周期基金被业界称为“自动驾驶仪”,为“生活而设”的基金。这类生命周期基金是一种能够根据可投资期限的减少,动态调整资产配置比例的投资工具。经典投资理论表明,资产配置策略是决定中长期投资操作的关键因素,而且资产配置也应该与投资期限所对应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投资期限越短,越接近结束投资操作的时候,投资组合就应该更多地考虑安全性和流动性,而非收益性,组合中的股票比例应该越低,债券比例应该越高。因此,生命周期之类的`目标理财规划便被广泛运用在“子女教育”、“购房”、“养老”等中长期投资上。

目前国内市场上总共有3只生命周期基金,大成、汇丰晋信,以及正在发行的汇丰晋信2026生命周期基金。从这三只生命周期基金的设计来看,汇丰晋信2016的投资风格较大成2020和汇丰晋信2026更为保守。汇丰晋信2016在投资初始阶段是一只混合基金,随着目标日期的接近,逐步转为债券基金;在目标日期到达之后,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然而,大成2020和汇丰晋信2026在投资初始阶段是一只股票型基金,随后成为混合型基金,再转为债券基金。相对来说,大成2020在投资范围上最灵活,进退自如,对管理人的管理能力要求较高。

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报告显示,从目前各产品设计来看,汇丰晋信2016适合后退休或者10年开始有较大金额持续支出的投资者,而大成2020和汇丰晋信2026分别适合和后有大笔资金需求的投资人。

生命周期基金免去了投资者在不同阶段要更换不同类型基金的麻烦,“一站式”的投资满足多样化需求。这类基金在海外市场非常流行,不少业内人士预计中国基金市场中这类基金也会逐渐增多。

奥迪斯电梯质量与绿色生命周期 篇10

奥迪斯电梯质量与绿色生命周期

注重奥迪斯电梯质量的奥迪斯电梯公司来说,把开发和推广绿色节能环保产品将作为今后的发展战略,从1853年品牌建立之初,可持续发展就成为奥迪斯发展战略。作为电梯行业内的领头羊,确保奥迪斯电梯质量优异的情况下,率先提出了“绿色生命周期”的概念,即将节能环保融入到研发、生产、安装、维保的产品生命周期中。通过绿色技术、产品、企业建筑和社会企业责任等方面来推进中国低碳节能事业的发展。

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奥迪斯电梯质量产品如:GeN2电梯系列也向着更加环保、绿色的目标发展。此外,在LED产品照明方面,奥迪斯电梯能够提供比传统照明产品寿命长10倍的LED照明设备。通过自动关闭模式,LED照明的能源效率比传统照明高80%,更能提高奥迪斯电梯质量。此外,为提高奥迪斯电梯质量的GeN2 CORE电梯还采用了专利的聚氨酯扁平复合钢带。复合钢带技术的使用,可令主机体积比普通电梯缩小70%,与传统曳引机相比更能减少高达50%的能耗。奥迪斯电梯质量的提高,能够极大地节省了建筑空间和降低建造成本,同时钢带与主机拥有更大接触面,令传动效率大幅提高。奥迪斯电梯质量的提供无非是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的各种要求,使用奥迪斯电梯质量保证,即环保又实用,是您的最佳选择。

浅析新经济催生的产业生命周期 篇11

技术生命周期是指企业开发出所满足的市场需求的出现、成长、成熟与衰退过程,这个过程是以市场价值的变动为依据的,而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企业用以满足该种需求所开发出的产品的市场价值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因而产业生命周期必然包含着产业出现直到完全推出市场经济体系的全过程,包括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处于相应阶段的产业分别称为幼稚产业、朝阳产业、成熟产业和夕阳产业。

一个完整的产业生命周期可用一条连续平滑的仅含一个或不含极大值的曲线来表示,代表产业发展变动的长期趋势。不同国家,不同产业的长期发展趋势曲线在定量分析的精确表达中可能存在巨大差异。某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构成企业战略选择的外部产业环境。基于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各种竞争态势,企业具有不同的战略选择。

一般而言,孕育期需要投入大量的先驱成本,在市场前景不明确、风险较大的项目上,只有少数企业才有这个能力,在这个阶段,市场调查与反馈研究是关键;在成长期,产业内竞争开始激化,企业应着重进行横向一体化,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当产业进入成熟期,市场增长潜力有限,企业一般采取纵向一体化或加强型战略提高其竞争地位,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一些产业在成熟期已全部或大部分转到发展中国家生产而返回国内销售;在衰退期,企业一般采用防御性收缩战略实行资产退出,或实行多元化经营实现资产转移。

随着科技的进步,世界经济正逐渐联结为一个整体,各国的产业结构在国际市场的催生和比较利益的诱导下,正在变成世界产业结构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各国产业结构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依赖,已成为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一个趋势。这一趋势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产业形态的区域性转移把各国紧密地联系为一个整体。每个国家都在致力于整体科技经济实力的提高,本国的产业结构逐渐向新技术产业形态倾斜。而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普通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等发达程度或者欠发达的国家。以亚洲国家为例,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高速发展后,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四小龙”国家生产,70年代“四小龙”因此迅速成长起来,不得不在80年代将这一产业让位于东南亚国家,形成了日本高技术密集、“四小龙”普通技术密集,东南亚劳动密集的分工态势。

另一方面,区域性集团内部的产业分工合作日趋明显。各种地区性经济集团在创建初期主要是为了避免内部减免关税,对外统一关锐,但目前的趋势表明,集团内部的产业分工日趋明显。例如,欧共体内,传统产业多集中在希腊、葡萄牙,新兴产业多集中在英法等国。

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的深层次原因是国际分工所带来的比较优势决定的。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和国际市场自由化趋势的加强,这种优势较之以前表现得更加明显。在高关税时期,由于有关税壁垒以及非关税壁垒的限制,一国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十分有限,对一些十分有市场但没有资源优势的项目只有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但这往往受到国外金融政策的限制。消除或减免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之后,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缺乏比较优势的产品必将提高贸易双方的整体福利和贸易净福利。

上一篇:托福口语题模版下一篇:专家论证意见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