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质量检验考察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合理完善的采购内部控制制度是我国高等学校降低费用支出、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采购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审计质量检验考察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审计质量检验考察论文 篇1:

机会主义倾向经营风险与审计质量

[摘要]以行为经济学“前景理论”分析审计行为中存在的机会主义倾向对于审计意见的作用机制,采用深交所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经营风险越小的上市公司越容易获得清洁的审计意见。原本应该反映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审计意见似乎成了财务业绩评价的标准,这说明审计行为中存在着机会主义倾向。在方法上引入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可以拓展审计研究的思路,并在理论上进一步升华我们对于审计行为的认识。

[关键词]审计质量;机会主义倾向;行为经济学;前景理论;经营风险;审计师变更

[

一、 引言

审计质量的实证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端于DeAngelo(迪安杰洛)等人相继提出的审计质量检验两步法,即先求出审计师有能力发现财务报告问题的概率,后求出审计师如实报告所发现问题的概率,再用二者的联合概率表示审计质量的高低[12]。此后,关于审计质量的实证研究不约而同地遵循了“审计师变更审计意见改善”的路径,也就是将公司企图购买审计意见的行为看做变更审计师的原因,进而成为评价审计质量的主要解释变量。遗憾的是,陆正飞等均没有发现显著的经验证据,理论和实务出现了第一次“脱线”[37]。在第二阶段,学者们开始对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反思。一方面,Lennox(伦诺克斯)在方法上引入概率的思想,希望改良前人的研究思路。这在表面上似乎解决了估计方法的问题,但是理论上却仍然死守“审计师变更审计意见改善”的路子不放[8]。另一方面,Krishnan(克里舍南)提出了审计质量研究的一种新思路,即“审计稳健审计师变更审计意见改善”。人们此时才开始将研究主体从公司拓展到审计行为本身,并开始关注审计行为特征对审计意见质量的影响[9]。令人惋惜的是,克里舍南的研究并没有进一步深入分析审计行为对审计意见的作用机制,他还是认为公司更换审计师的原因是公司希望遇上一个不那么稳健的审计师。以上思路会面对这样的矛盾:后一任审计师在面对前一任保守的审计意见时可能更加稳健,公司应该频繁地更换审计师,直到结果满意为止。但是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常见,于是我们就陷入了一个理论无法解释现象的矛盾之中,理论和实务出现了第二次“脱线”。国内学者也开始涉及以上问题。吴联生和刘慧龙对国内审计实证研究进行了一次批判性的回顾,其中就审计师变更与审计意见改善在统计上不显著的原因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审计师变更的原因是不确定的[10]。

鉴于此,无论是“概率说”还是“稳健说”,都关注公司行为对审计稳健行为的反应,却没有进一步探讨审计行为本身,这导致理论与实务的两次“脱线”。为什么我们没有进一步研究审计行为本身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以往的研究都忽略了审计行为对审计意见影响机制的分析,从而不能在审计行为和审计意见之间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进而不能对审计质量做出全面的评价,这导致理论和实务的脱节。本文力图解决一个长期被我们忽视的问题:市场中的审计行为对审计意见有什么影响?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出发,采用行为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成果——“前景理论”,就审计行为对审计意见的影响机制进行探讨,以期在方法上拓展审计研究的思路,在理论上深化我们对审计行为的认识。

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审计行为中存在机会主义倾向,经营风险较高的上市公司往往被出具保守的审计意见,经营风险较低的上市公司则更可能获得清洁的审计意见。本文的第二部分将分析审计行为对审计意见影响的作用机制,第三、四部分将进行研究设计和实证检验,第五部分将就本文的研究结论做一些探讨。

二、 机会主义倾向与审计意见的关系分析

以往的审计研究文献或多或少地受到新古典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假说的影响,人们追求绝对财富的原动力是相对财富的差异。针对这一问题,Tversky(特韦尔斯基)等在总结经验数据的基础之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前景理论”和新的价值函数,提出了关于一个人效用的衡量不是“最终财富”的多少,而是“财富变化的多少”的观点[11]。

借鉴“前景理论”的基本观点,在分析投资者行为时,我们从成本视角(包括审计行为中的风险规避和投资者诉讼两个方面)入手,引入投资者作为“有限理性人”的效用函数:

U(x1,p;x2,q)=π(p)·v(x1)+π(q)·v(x2)(1)

U(x1,p;x2,q)=p·v(x1)+q·v(x2)(2)

为了对比,(2)式代表传统的不确定条件下的效用函数。(1)式这一效用函数的主要特点是纳入了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即确定效应、镜像效应和隔离效应确定效应是指收益确定时,人们会高估其价值;镜像效应是指在正的收益时,人们呈现风险厌恶,在负的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偏好;隔离效应是指人们在多阶段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前一阶段的影响,即条件概率失效。。假定在初始状态下,xi表示收益,-xi表示损失,v(0)=0,π(0)=0,π(1)=1,p+q=1。其中,v(xi)表示投资者的价值函数,π(p)表示权重函数。纳入“认知偏差”的投资者效用函数主要有两点新的变化。

第一,在传统效用函数中引入了权重函数π(p),这使得投资者会低估不确定事件的价值,高估确定事件的价值。

第二,投资者的价值函数发生了变化。在纳入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后,投资者的价值取向不再是“单域”的,而是呈现“双域”的,如下页图1所示。当股市出现“熊市”时,投资者面临投资损失,此时的效用函数是凸的,即投资者有比较强的风险偏好,愿意投资那些经营风险大的公司;当股市出现“牛市”的时候,效用函数是凹的,即投资者抱有风险厌恶的态度,希望“稳中求胜”。这两点看似矛盾,其实反映了权变的思想,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人们往往会改变原来的偏好取向。实际投资决策中,投资者处于良好的投资环境时,投资反而显得很谨慎,并力求收益的实现;但是,当投资者已经面临损失时,他反而会冒险一搏,投资高风险的公司。也就是说,当面临损失时,价值函数呈现比较陡峭的曲线趋势,人们对损失的变化也更为敏感。

我们将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分为高(H)和低(L)两种情况,并假设两种情况等概率出现。为避免歧义,我们用高(H)经营风险表示公司价值的降低,用低(L)经营风险表示公司价值的上升。投资者的决策只有两种:投资(Y)和不投资(N)。审计意见分为清洁意见(C)和非清洁意见(U),清洁审计意见表示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其他所有类型的审计意见归为非清洁审计意见。其中,投资者遭受损失的成本为ΔV,审计的诉讼成本为Δv。

图1投资者价值函数

由此可以得出投资者和审计意见之间存在一个2×4的得益矩阵,如图2所示,L和H作为下标分别表示低经营风险和高经营风险的情况,A代表审计师,T代表投资者,C表示清洁的审计意见,U表示非清洁的审计意见,Y表示投资者实施了投资行为,N表示投资者没有实施投资行为。a、b、c、d表示投资者在不同的风险和审计意见下的得益情况。其中,aL表示出具了清洁意见,而投资者也做出了投资该公司的决策,此后公司价值确实上升,投资者获得收益,以此类推其他得益的经济含义。在8种得益中,我们需要关注的其实不是所有的得益,而是投资者可能起诉的情况。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aL、bL、cH和dH表示无论审计意见如何,投资者都做出了正确的决策,没有遭受损失,投资者起诉的概率是比较小的。cL和bH表示投资者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导致了损失或者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但是投资者很难提起诉讼这可以理解为审计师出具了清洁意见,说明公司至少在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上没有问题,投资者如果不去投资,公司的股价又上升了,投资者当然无法归罪于审计师;同样的,审计师出具了非清洁意见,说明公司至少在财务报告信息上是有问题的,投资者需要谨慎,投资者如果还是要投资,也无法归罪于审计师。。最后,dL和aH表示投资者有机会就自己的投资损失提起诉讼,因为aH表明出具了清洁意见,投资者进行了投资,但是倘若公司未来的实际业绩呈现下降趋势,投资者就会遭受实际财富减少的损失;而dL表示当公司被出具非清洁审计意见后,倘若公司未来业绩上升,投资者会因为没有投资而没有得到更多的财富。由此可见,无论是dL还是aH的情况,投资者都可以就此发难,审计师就会面对相应的诉讼成本Δv(审计风险)。

图2得益矩阵

我们再比较dL和aH的大小。根据图1所示的投资者效用函数,同样增量的损失带来的效用降低会远远大于收益的减少,因此遭受损失的投资者更可能提起诉讼。那么,根据“前景理论”,前者的效用减少远远大于后者。如图1所示,当Δx相同时,显然ΔV2大于ΔV1,并且投资者的损失必然需要进行补偿,因此审计师需要承担诉讼成本Δvi,但是ΔVi与Δvi一般不相等,ΔVi大于Δvi。投资者的损失并不全由审计师独自承担,二者应该是正比例关系,因而Δv2>Δv1。显然,审计师不愿意承担这样的诉讼成本,审计行为中必然体现为:对高经营风险的公司出具非清洁意见,对低经营风险的公司出具清洁意见。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本文的基本假设: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经营风险越小的公司越有可能被出具清洁的审计意见。

三、 样本筛选与实证研究设计

本文的观测样本为深交所A股上市公司,时间的选取为1999年至2006年。观测样本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数据库(CCER),我们对样本进行了再筛选:剔除了数据不全的观测值,例如公司行业类型未分类、最终控制人类型未分类、会计师事务所未分类等;剔除了当年交易状态异常的公司,例如ST、PT的公司;剔除了相关财务指标异常的观测值,例如速动比例、总资产周转率小于0等;剔除了金融保险业的观测值。最终,我们筛选出3386个观测值。

(一) 样本行业特征

我们将所有样本按照1998年《中国上市公司分类指引》中的产业进行分类。从表1可以看出,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比例最大的产业是采掘业,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比例最小的产业是综合类产业,极值相差12个百分点。采掘业主要经营的是石油、矿石和煤炭等矿产资源,近年来由于此类资源的供求不均衡,这些企业的销售业绩呈现飙升的趋势,这说明清洁审计意见可能偏爱此类业绩好的企业。我们进一步发现样本中的采掘业全部是国有企业,清洁审计意见比例位列第二的水电煤产业也全是国有企业,由此可见国有上市公司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较大。

(二) 经营风险的衡量与自变量设计

阿伦斯和洛贝克对于经营风险的定义:“企业由于经济或营业条件,如经济萧条、决策失误或同行业之间意想不到的竞争等,而无力归还借款或无法达到投资人期望的风险。”[12]秦荣生也指出,企业的经营风险与企业的持续经营基本假设存在密切的关系[13]。可见,经营风险可以理解为企业将面临存量或流量破产的风险,无法满足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而制度变迁、行业风险等经营风险都可以最终归结为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减弱。公司经营风险可以划分为市场的系统风险和公司自身的经营风险,前者是系统风险,后者是公司偶然风险。本文主要考察审计对公司自身经营风险与审计失败之间的权衡,我们主要以公司自身的经营风险作为研究的自变量。公司自身的经营风险一般可以将“会计持续经营”假设作为前提条件,即在持续经营假设下,倘若公司出现资不抵债或者现金流无法维系的问题,公司无法持续经营下去,这说明公司存在严重的经营风险。进一步而言,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主要体现为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盈利能力体现投资者的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利润很低甚至为负的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必然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偿债能力主要体现债权人的权益,如果公司资不抵债,公司实际上便存在结构性破产的风险;营运能力是公司经营效率的体现,良好的经营效率往往可以抵消盈利能力弱、偿债能力不足的风险。上述能力可以通过公司的财务指标进行反映,也就是说倘若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显示该公司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就说明该上市公司具有较好的持续经营能力,从而公司的经营风险较小。同时,为了控制系统风险的影响,我们引入时间和行业作为固定效应控制变量。

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本文以财务指标作为经营风险的替代变量,从基本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三大类财务指标入手设计变量(见表2)。

四、 机会主义倾向的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目前,美国和中国学者在进行此类回归分析时,大多采用Logit和Probit两类回归模型。中国的社会环境、审计制度与美国不尽相同,而且相关的监管措施也有较大差异,因此财务指标对于审计意见的反应关系必然存在差异。鉴于以上因素以及研究样本的限制,我们需要谨慎选择计量模型。我国上市公司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比例多在95%以上,这与美国资本市场有较大差异。一般认为Logit模型在多数情况下对于极值有更好的拟合效果[14],因此本文采用Logit回归模型进行数据拟合,同时以Probit模型作为稳健性检验的手段。本文的检验模型为:

In(p1-p)=f(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control)

Logit模型的基本形式主要表现在没有残差项以及自变量不要求为多元正态分布,但模型仍对多元共线性问题敏感,严重的共线性会导致变量的标准误膨胀,使得估计存在偏差。我们利用方差膨胀因子(VIF)判别共线性问题,检验结果显示自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文又进行了拟合优度的H&L检验,计算得到χ2值为12.258(p=0.14),拒绝原假设,可以认为模型较好地拟合了样本数据。本文采用Deviance检验法分析样本数据结构,剔除了93个异常观测值,以剩余的3293个观测值为拟合样本。我们采用Indicator(first)方法将第一个分类变量作为参照系进行拟合。根据表3的拟合结果,模型的拟合效力指标Nagelkerke和Cox&Snell值均大于0.15,说明模型的解释能力较好。

表3Indicator(first)模型拟合结果

变量预计符号系数P值系数P值系数P值系数P值常数项?1.562*0.0921.963**0.0263.416***0.0003.152***0.000ROAROA(1)+1.575***0.0001.793***0.000ROA(2)+1.858*0.0652.167**0.031ROEROE(1)+2.384***0.0002.158***0.000ROE(2)+2.434**0.0152.487**0.013QR+-0.2040.3520.0260.892OCFR+0.681***0.0050.761***0.000DR+1.179***0.0001.067***0.000TATTAT(1)+0.4650.1180.929***0.000TAT(2)+1.194**0.0101.853***0.000ITIT(1)+-0.843***0.001-0.382*0.09IT(2)+-1.305***0.000-0.834***0.002ARTART(1)+0.981***0.0001.216***0ART(2)+1.148***0.0001.454***0FATFAT(1)+0.2850.2930.2560.285FAT(2)+-0.4040.227-0.2870.327SOE?1.030***0.0001.175***0.0001.001***0.0000.802***0.000BIG4?0.0860.8840.5730.3380.6310.239-0.0260.962YEAR?ControlIND ?ControlN3293-2Loglikelihood1255.996763.859997.182922.515Cox&SnellR20.1580.1390.0760.096NagelkerkeR20.5000.4380.2380.304注:***、**和*分别表示Wald卡方检验在0.01、0.05和0.1水平上显著。

Logit模型的系数不能直接解释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我们可以采用发生比(Odds)和发生比率(OR)进行分析,比如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概率为p,那么发生比为p/(1p),发生比率就是指不同类型指标之间的发生比的比较值。在95%的置信水平下,我们发现盈利能力好的上市公司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比盈利能力差的公司要大得多,ROA和ROE 的最大值分别达到45倍和81倍。这说明审计师出具审计意见受到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指标的影响十分明显。偿债能力指标中除了速动比率不显著以外,其他指标均在0.01水平上显著,说明偿债能力好的公司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概率也大。QR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速动指标中含有应收账款,这一指标受到审计的关注较多,因此速动指标可能不是判断上市公司持续经营情况的主要指标。营运指标在不同程度上显著,TAT(2)在0.1水平上边际显著,并且TAT和ART的OR值说明上市公司营运效率越高,其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大。FAT与审计意见类型没有显著相关关系,IT虽然显著但是对应的OR值呈现递减关系。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我国2006年新会计准则出台以前对于固定资产折旧、存货计价存在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审计师对于这几项指标还是比较谨慎的,可能不会将其作为反映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主要因素来考虑。总体而言,拟合结果说明审计意见确实与财务指标存在系统的相关关系。此外,模型的控制变量SOE的回归系数显著,这可能是由于国有上市公司一般比非国有上市公司有更好的投融资环境,且多为垄断性质的企业,经营风险相对较小,因而容易被出具清洁的审计意见。为了进一步确保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将三种类型的财务指标分别进行Logit回归(见表3)以及Probit回归(见表4),显著性水平也是一致的。

表4Probit模型回归结果

变量系数显著性系数显著性系数显著性系数显著性常数项-3.5100.335-3.9550.231-4.956*0.082-5.401*0.075ROA0.634***0.0000.718***0.000ROE1.028***0.0000.918***0.000QR-0.1040.381-0.0120.901OCFR0.400***0.0020.358***0.000DR0.630***0.0000.549***0.000TAT0.265**0.0230.454***0.000IT-0.361***0.000-0.240***0.000ART0.366***0.0000.424***0.000FAT-0.0470.600-0.0220.772SOE0.590***0.0000.646***0.0000.498***0.0000.437***0.000BIG40.0780.8060.3330.3040.3350.189-0.0670.797YEARControlINDControlN3293-2 Log likelihood1220.550794.677765.9071068.590Cox & Snell R20.1580.1390.0770.097Nagelkerke R20.4980.4390.2440.305注:***、**和*分别表示Wald卡方检验在0.01、0.05和0.1水平上显著。

五、 进一步的讨论

经验数据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假说,这表明审计行为中确实存在机会主义倾向。那么,这一现象是合理的吗?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审计职业从其发端之初,时时、处处都在规避风险。我们回顾了西方审计方面实证研究的文献,从时间序列上看,财务指标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一直都十分显著,这说明西方“严刑峻法”下的审计市场存在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制度环境并不能作为区分这一问题的标准。跨越文化和制度环境的限制,无论人的行为是否完全理性,都会做出一个风险和收益的权衡,只是其程度不同而已。我们认为审计机会主义倾向的存在是客观的,有其历史合理性,但是我们不能任意夸大这种倾向。审计理论研究的学者尚德尔在其著作《审计理论》中阐述:审计是人类为了建立对某种标准的遵循性而进行的评价过程,其结果是得出一种意见(或结论)[15]。可见,审计意见本身针对的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的公允性、真实性和是否遵循了公认会计准则而做出的评价性意见,并不是对财务业绩本身的评价。我国财政部1995年出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基本准则和2006年新的审计准则第1101号均明确指出独立审计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如果审计师让自己的机会主义不断膨胀,超越了一个界限,将会导致审计的外部治理功能缺失,也就可能给投资者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那么,我们如何防止如今不断出现的机会主义倾向呢?我们认为可以从审计的道德约束方面寻求答案,比如我国2009年最新的CPA资格考试分为专业和高级阶段,各个阶段都强调了对“职业道德”的考察。此外,诸如英国的ACCA、美国的AICPA等资格考试中都设立了道德方面的考察内容。以上都是我们为了提升审计师道德品质不懈努力的体现,这说明审计师的道德建设一直都在受到重视。

最后,本文所探讨的内容是审计理论的一个崭新领域,鲜有学者涉足,因此很多理论尚待进一步完善。但是,这一尝试可以说是行为经济学与审计学的首次亲密接触,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审计质量的探讨。在诸多审计理论不能自圆其说的今天,我们坚信引入行为经济学理论研究审计问题,将会使审计研究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参考文献:

[1]DeAngelo L E.Auditor independence,low balling and disclosure regul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1,3(2):113127.

[2]Watts R L ,Zimmerman J L. Agency problems, auditing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some evidence[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26(3):613633.

[3]Chow C W.The demand for external auditing:size,debt and ownership influence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82,57(2):272291.

[4]Simth D. Auditor subject to opinions,disclaimers and auditor changes[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1986,11(6):95108.

[5]Krishnan J ,Stephens R. Evidence on opinion shopping from audit opinion conservatism[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1995, 14(2):179201.

[6]陆正飞,童盼.审计意见、审计师变更与监管政策——一项以14号规则为例的经验研究[J].审计研究,2003(3):3035.

[7]吴联生,谭力.审计师变更决策与审计意见改善[J].审计研究,2005(2):3440.

[8]Lennox C. Do companies successfully engage in opinionshopp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0,29(3):321337.

[9]Krishnan J. Auditor switching and conservatism[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4,69(2):200215.

[10]吴联生,刘慧龙.中国审计实证研究:1999—2007[J].审计研究,2008(2):3646.

[11]Kahneman D, Tversky A.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mitrica,1979,47(2):263291.

[12]朱小平,余谦.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与审计意见类型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中国会计评论,2003(1):3048.

[13]秦荣生.对经营风险导向审计的反思[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3):37.

[14]Amemiya T. Qualitative response models: a survey[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81,19(4):14831536.

[15]尚德尔.审计理论[M].汤云为,吴云飞,等,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17.

[责任编辑:马志娟]

Opportunistic Tendencies, Business Risk and Audit Quality

CHEN Lianghua1 , FENG Wentao2, CHEN Jifeng1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6, China;

2. Department of Accounting,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China)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陈良华 冯文滔 陈吉凤

审计质量检验考察论文 篇2:

高等学校采购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合理完善的采购内部控制制度是我国高等学校降低费用支出、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采购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等学校 采购 内部控制 问题 对策

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加之高等学校整体运作环境的不断变化,导致我国高等学校采购业务原有的内部控制方法失去效力。合理完善的采购内部控制制度是我国高等学校降低费用支出、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因此,制定新的环境下的内部控制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高等学校采购的含义

采购业务是指高等学校购买物资或技术、服务及支付款项等需要进行的各项经济业务活动。其中,物资主要包括高等学校的消耗材料、商品、工程物资、固定资产等。采购是高等学校正常运行的起点,既是高等学校的“实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资金流”密切关联。采购流程的环节虽不很复杂,但隐藏的风险却是巨大的。

二、高等学校采购业务流程

总的来说,高校采购业务流程主要涉及编制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请购、选择供应商、确定采购价格、订立框架协议或采购合同、管理供应过程、验收、付款等环节。上述采购流程适用于各类高等学校的一般采购业务,具有通用性。高等学校在实际开展采购业务时,应结合自身情况予以扩充和具体化。

(一)编制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

采购业务从计划开始,包括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实务中,学校各部门一般根据教学需要向采购部门提出物资需求计划,采购部门根据需求计划归类汇总平衡现有库存物资后,统筹安排采购计划,并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后执行。

(二)请购

请购是指高等学校教学经营部门根据采购计划和实际需要,并按照规定的格式填写一份要求获得这些物料的单子的整个过程。

(三)选择供应商

狭义的讲,选择供应商是指高等学校在研究所有的建议书和报价之后,选出一个或几个供应商的过程。广义的选择供应商则包括高等学校从确定需求到最终确定供应商以及评价供应商的不断循环的过程,也就是确定采购渠道。它是高等学校采购业务流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四)确定采购价格

确保所购物资的成本,以期能确立有利的竞争地位,并在维持买卖双方利益的良好关系下,使原料、设备供应衔接有续,确保教学活动正常进行。而如何以最优“性价比”采购到符合需求的物资,则是高等学校采购部门永恒的主题。

(五)订立框架协议或采购合同

框架协议是高等学校与供应商之间为建立长期物资购销关系而作出的一种约定。采购合同是指高等学校根据采购需要、确定的供应商、采购方式、采购价格等与供应商签订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该协议对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六)管理供应过程

管理供应过程,主要是指高等学校建立严格的采购合同跟踪制度,科学评价供应商的供货情况,并根据合理选择的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办理运输、投保等事宜,实时掌握物资采购供应过程的情况。

(七)验收

验收是指高等学校按照验收业务的流程对采购物资和劳务的检验接收,以确保其符合合同相关规定或产品质量要求。

(八)付款

付款是指高等学校在对采购预算、合同、相关单据凭证、审批程序等内容审核无误后,按照采购合同规定及时向供应商办理支付款项的过程。

三、高等学校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采购计划不真实,存在盲目采购现象

物资采购计划是实施物资采购活动的主要依据,其影响涉及物资采购全过程,一经确定便不能随意变更,但在实际工作中,物资采购计划的编制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如不考虑市场供需形势,不考虑交通运输条件,编制采购计划过大,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有时甚至还影响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造成采购计划不真实、不准确的主要原因是采购计划不能根据教学计划实行对应采购,采购人员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或为了摆脱采购行为对教学的责任,对物料不能按教学需求采购,而是超需求采购物料。

(二)采购方式的选择不灵活、不科学

目前高等学校主要采用招标、比价两种方式进行采购。最初,通过招标和比价采购的确大幅度降低了采购成本,积累了丰富的供应商资源,但随着高等学校自身的发展,仅仅依靠招标和比价两种方式进行采购已经不能满足提升采购效率和效益的需要。这两种采购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过多的关注短期收益,过多的关注单笔采购的价格,对采购的综合成本考虑不够。其结果是虽然单笔采购价格看似较低,但后期的使用成本比较高,致使采购总成本提高。这个矛盾在设备的招标采购中尤为突出。因此,选择合理的采购方式不仅可以大大降低高等学校的成本,而且能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但目前高等学校管理者对采购工作内部管理所带来的效益不够重视,不注意依据采购内容确定采购方式,尚未建立有效的、与时俱进的采购体系。

(三)供应商选择不当

主要表现在:没有建立对供应商的采购评估体系,不能对供应商做出全面、具体、客观的评价,对供应商的管理只是主观臆测。由于对供应成本缺乏科学合理的分析,在谈判过程中只是简单的压价,或一律直接采取招标手段,当采购价格大大低于市价时,经常造成买方缺货,或虽然获得了采购合同,但由于一味追求低价格造成产品质量下降,导致经常性的退货和各种费用的增加。

此外,高等学校与供应商之间缺少长期合作的思想,彼此缺乏信任,造成一些伪劣产品进入高等学校的采购市场,增加了采购工作的风险,导致采购方不断更换供应商,不但增加了采购成本和采购库存,而且还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浪费。另外,高等学校与供应商的联系主要由采购员单方面进行,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督控制机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徇私舞弊的行为难免产生。

(四)验收标准不明确,验收程序不规范

大多数高等学校都设立了采购部门,主管采购业务并负责掌握供应商及供货信息等资料。采购部门依据采购计划进行询价,从而确定采购计划及候选供应商名单,并将其提交给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申请付款。实质上,上级主管部门、财务部门、质量检验仅限于对已发生的采购业务进行质量、数量、规格及价格等方面的一致性复核,而对采购前期工作如物料供应的市场调研、供应商的选择、供货谈判及订立合同等工作缺乏监督。由于没有建立规范的检验、验收制度,或虽有明了的制度,但由于执行不到位,导致制度成为一纸空文,采购人员与检验人员之间不能形成有效的控制。

(五)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采购人员对采购业务系统的学习和研究不够,不了解所需产品的型号和规格(如仪器或仪表、配品或配件等)及其技术参数,不熟悉采购计划的审核工作,对采购供应链管理知识了解不深,不了解市场资源和市场信息,不知道采购作业电子商务管理方法等。有的采购人员机械地执行业务部门的采购需求报告,有些不该购的购了,该少购的多购了,产品规格不符合要求的也购了,严重影响到高等学校的采购成本和采购效率,造成很大的浪费。采购工作直接影响到高等学校整个教学业务活动的进程和质量。要搞好采购供应工作,人是关键。但目前各高等学校在选用采购人员时,只重视思想品德素质考察或只重视学历水平的要求,而忽略了对采购人员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的培养,使得采购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四、加强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的对策

针对高等学校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来加强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的力度。

(一)加强采购计划审计制度的落实

第一,教学、项目建设等部门,应当根据实际需求准确及时编制需求计划。需求部门提出需求计划时,不能指定或变相指定供应商。对独家代理、专有、专利等特殊产品应提供相应的独家、专有资料,经专业技术部门研讨后,经具备相应审批权限的部门或人员审批。第二,采购计划是高等学校年度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在制定年度教学计划过程中,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发展目标实际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安排采购计划,防止采购过高或过低。第三,采购计划应纳入采购预算管理,经相关负责人审批后,作为高等学校刚性指令严格执行。第四,定期开展库存检查,对无计划、合同外采购品种、超储品种,保管员应拒绝入库。对查出的计划外、无合同采购、超储品种采购应追究责任,做到使用去向不明的不买,可买可不买的先不买,能晚买的不早买,能少买的不多买,从源头堵住新的超储积压的产生,避免造成新的浪费。将储备定额指标具体落实到计划采购员和保管员,把实物管理与资金控制结合起来。第五,对由于设计变更、技术参数提报不准,造成采购计划编报失误,产生新的积压的采购行为,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二)推进战略采购方式的实施

战略采购是从战略高度上来看待与供应商的关系,强调与供应商的整合。战略采购注重“最低总成本”,而常规采购注重“单一最低采购价格”。通过战略采购,可以弥补招标、比价采购方式上过于关注短期利益的不足。建立供应商资信档案,根据供应商经营状况、质量保证能力、供货价格水平、资信等级以及产品使用情况的综合评价等评出准入供应商,根据准入供应商的打分结果划分等级,对不同等级供应商进行不同的供货安排。与供应商进行运营整合,以实现在技术、成本、速度、质量、安全等方面总体价值的最大化。

1.集中采购管理,建立采购事务的集体决策机制。每年一定时间,高等学校应集中采购管理队伍将众多采购计划进行集中,整合形成一个统一的采购计划。由采购队伍与供应商进行洽谈,统一完成采购计划。这样既可以通过采购数量上的增加,形成规模采购,从而提高与供应商洽谈的筹码,获得较优的价格,降低采购成本,也可以集中库存,避免质量验收标准不一带来的影响。

2.统一供应商的管理,加强采购内部控制制度。采购部门将订单输入电脑资料库,如果是固定往来厂商,则由电脑订货系统向其下达订单。如果不是固定厂商,则以订单传真和信函通知对方。厂商交货给验收单位后,验收单位从电脑资料库取出订单资料,与所交的商品核对验收。如相符,就将验收合格资料输入电脑,再由财务部门核对订单、厂商发票与收货情况,并付款给厂商;如验收不符,也将验收结果输入电脑。如此,各相关部门都可以从电脑资料中随时查询和了解采购状况。

(三)建立供应商评估体系

高等学校通常应当在确定供应商前展开多家询价的过程。通过对众多潜在供应商进行全面考察后,确定一到两家供应商为高等学校供货。这个政策本身就具有预防采购舞弊风险的作用。多家询价可以提高找到最佳供应商的机会;集中供应商则可以扩大采购数量,达到降低采购成本和简化采购管理的目的。传统的采用众多供应商供货的办法,虽然表面上看可以提高供货的稳定性,增加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从而降低采购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对高等学校并不有利。由于供应商数量过多,每家得到的配额相应减少,其后果就是质量下降并且易产生舞弊行为。在保证供货稳定的前提下,集中供应商应当是预防采购舞弊风险的重要手段。把握好独家采购与集中采购的度,是高等学校制订采购政策要考虑的关键。

(四)制定规范的验收程序和严格的验收制度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制定明确的采购验收标准,结合物资特性确定必检物资目录,规定此类物资出具质量检验报告后方可入库。第二,验收机构或人员应当根据采购合同及质量检验部门出具的质量检验证明,重点关注采购合同、发票等原始单据与采购物资的数量、质量、规格型号等核对一致。验收时涉及技术性强的、大宗的和新、特物资,还应进行专业测试,必要时可委托具有检验资质的机构或聘请外部专家协助验收。第三,对于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比如无采购合同或大额超采购合同的物资、超预算采购的物资、毁损的物资等,验收机构或人员应当立即向高等学校有权管理的相关机构报告,相关机构应当查明原因并及时处理。此外,高等学校可以要求所有的采购单据都要及时在计算机中进行维护,使得业务的可追溯性增强,可随时查询任何时候与任何供应商发生的采购业务,并可以查出该笔业务进行的状态,减少业务操作中的人为因素。

(五)提高采购供应人员的综合素质

采购供应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思想品德素质要求采购人员做到胸怀坦荡,大公无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把高等学校利益放在首位,严格把好进货关。知识素质要求采购人员具备与采购任务相关的政策、法律知识、市场学知识、业务基础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文化基础知识、社会心理等相关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采购人员具有成本分析和价值分析能力、协作能力、表达能力、预测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自身长期的学习、积累,同时也需要高等学校加强业务培训。J

参考文献:

1.张希超.浅谈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制度设计[J].中国工业经济,2010,(8).

2.毛文华.加强物资采购过程中的内部控制[J].冶金财会,2009,(2).

3.李明玉.加强采购内部控制防止采购舞弊[J].铁道财会,2009,(22).

4.郭素晍.建立高等学校采购内部控制制度的构想[J].山东审计,2009,(5).

5.崔松.采购业务内部控制设计的一些经验体会[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4).

6.蒋俭英.高等学校采购与付款的内部控制[J].中国内部审计,2010,(8).

作者:马淑英

审计质量检验考察论文 篇3:

加拿大生态农业审计的思考与启示

经加中经济文化中心的邀请,江西省审计厅和11个设区市审计机关共派出23名审计业务骨干参加了江西省外专局组织的“生态农业审计难点问题及应对措施培训团”,赴加拿大进行为期三周的学习培训及公务活动。学习培训采取专家授课、座谈交流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先后访问多伦多、蒙特利尔和温哥华三市,期间进行了多次公务活动,涉及联邦、省、市级三个不同层面的审计机构,聆听了加拿大审计总署、安大略省审计署、多伦多市审计署、温哥华素里审计署、agricorp内审部等机构的审计专家介绍加拿大审计组织架构、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理念、审计在气候变化、农田保护、饮用水安全、农作物欠收财政补贴等方面思路、做法、成效。学员与专家在审计流程、审计跟踪、审计风险及具体审计案例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座谈、讨论,多视角了解加拿大农业审计情况。加拿大生态农业审计全方位的公开透明、持续积累充分利用以前年度审计成果等方面对我们的农业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学习和借鉴价值。

一、加拿大农业特点及发展经验

加拿大幅员辽阔,国土面积约997.06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 800万公顷,粮食生产以小麦为主,其他主要粮食及经济作物还有大麦、燕麦、玉米和油菜籽等,农业和农产品是加拿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出口产品。

(一)加拿大农业的特点

1.农业劳动生产率高居于世界前列。加拿大是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也是世界第7大粮食生产国,仅小麦2010年至2013年年均产量达2 600万吨,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其全国农业从业人口为63万人。

2.以大型家庭农场和机械化相结合。加拿大的农场总数约为25.4万个,农场平均面积260公顷,绝大多数是家庭农场,机械化程度较高。

3.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主要农产品的产地非常集中。谷物生产主要在大草原三省,其中萨斯喀彻温省的小麦占全国总产量的3/5,阿尔伯塔省的大麦占全国总产量的1/2,安大略省的玉米占全国总产量的3/4,加拿大冰酒产量占世界80%(原料为葡萄)。

(二)加拿大农业发展经验

1.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来保护农业。例如,为保证和提高其小麦品质,早在1912年,国会就通过了《谷物收购和质量检验法》,规定出口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必须达到13.6%;1935年,政府制订了《草原农场复兴法》,改良大草原地区的土壤,兴修水利设施,提供技术援助;为保护本国冰酒质量,规定冰酒生产商必须在温度零下8度采摘葡萄,甜度在35度以上,并采用特殊工艺压榨,才能通过VQA生产及质检标准,取得icewine商标,这样保证了加拿大冰酒在世界类中的地位。

2.执行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例如,加拿大设有种子生产者协会,专门管理谷物的良种培育工作,凡是培育良种的农场都必须参加这个协会。同时,协会又与农业部所属的有关科研机构和农业大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农场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良种繁育程序,只许可繁育一个品种,并且要经过连续3年的试种示范,只有各方专家鉴定合格的优良品种才允许到农业部登记。

3.重视农业科学研究,加强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拿大的农业科研有互相密切配合的网络,它包括联邦农业部、各省农业厅、农业大专院校和工业企业,联邦一级的科研机构侧重于基础理论方面,省级和大专院校、企业的科研则偏重于应用研究。在农业科研的投入方面,加拿大在发达国家中处于较领先的位置,农业科研强度(即用于农业科研的费用占农业生产总值之比)一直大于2%。在加拿大联邦一级的自然科学工作者中,农业科技人员占总人数的第1位,约占28%,在联邦政府对自然科学的总支出中,农业科研的比重约占12%。

二、加拿大审计体制和农业审计特点

(一)加拿大审计体制

加拿大的国体由议会、政府和司法三部分组成,公众通过议会将权利和资源赋予政府,政府行使权力,利用资源,并向议会和公众负责,加拿大国家审计机关包括联邦、省和市三级,相互之间是独立的,没有隶属关系。

联邦的审计机关称加拿大审计总署,隶属于众议院,总部设在渥太华,它完全独立于政府,直接向国家议会负责。省级审计机关称**省审计署、市级审计机关称××市审计署,分别隶属于省议会和市议会,完全独立于政府治理层。

审计署的内部机构设置和职能划分情况各不相同,安大略省审计署由审计长、副审计长和9个审计部门组成,分别负责公共账目、卫生、教育、基础设施与环境等。多伦多市审计署由审计长、副审计长和财政合规审计部、舞弊浪费审计部、外派服务审计部等3个审计部门组成。

(二)加拿大农业审计特点

1.议会和政府的需求及重视是农业审计的先导。加拿大无论从政治还是经济的角度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农业审计在国家审计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拿大的农业生产和农业保护过去以资金利用质量的审核为主,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审计重点关注的是可持续发展。大气环境、水资源、土壤等已日渐成为加拿大农业审计关注的方向和重点,所以加拿大农业审计的方向有所改变,国家大农业审计的视角更加注重大气环境、水资源、土壤环境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2.法律目标明确、政策可操作性强是农业审计的基础。在加拿大,农业审计的目的是对农业制度的建立和管理框架进行评价,即政府是否做到了其所承诺的。因此,在加拿大开展农业审计要求法律法规和政策必须目标明确,分工清楚,政府不能笼统地提出改善农业的目标,必须有一系列相应的措施确保目标实现,而这些措施必须能够加以考核,审计的作用就是据此检查这些措施是否落实。学习培训中了解到,加拿大每项政策都有相配套的系列法规来支持,每项法规又有相应的项目来落实,项目的执行效果又有详细的绩效评估指标。例如,为保护农田土壤及地下水的可持续性,2010年加拿大出台《养份管理法》,成立农田管理部门,法案提出了该部门每年管理的农田比例,管理的农田是否执行达标等指标,为审计部门提供了很强的可操作性。

3.加拿大的农业审计具有较强的监督、保护功能。农业审计中资金审核与收益对象的联系更加紧密,审计更加注重农业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综合考虑自然和人为的各种因素,包括气象部门、相关区域农场、农业法规相关条款和规定,全方位地监督资金运行情况。如:1997年,安大略省成立agricorp机构,隶属于农村食品与农村事务部,职责是以联邦及省的财政资金补贴农场用于支付农业产量保险费(财政资金占50%),保证农业生产稳定,防范农业生产风险。若某地农场报告农业欠收领取相应的财政补贴后,审计部门会依据当期气象资料、该农场周边10英里内其他农场收成情况,并与该区域农民代表座谈等进行综合评估,来判定资金是否被正当地使用。

三、启示和思考

通过对加拿大农业审计情况的学习和培训,我们了解到加拿大的农业审计体制有助于各有关部门改进管理,提高效率,对农业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农业审计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程序提出明确要求,对资金预算和实施进行了规范,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加拿大农业审计的特点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和借鉴。

(一)全方位的公开透明

加拿大农业审计全过程,从审计项目的选定、审计索取的资讯来源到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被审单位回复的意见及补充的资讯、审计报告最终稿等均在审计官网上公开披露,随时接受议会、政府、民众的监督及质询。此种做法,不仅提升了审计部门的公正性,而且将民众诉求、审计部门的审计结果、被审计单位的自我整改等置于阳光下,降低了社会运行成本,提高社会的互信度。

(二)持续积累、充分利用以前年度审计成果

加拿大审计部门注重在日常工作中对同一事项审计结果和主管单位对其管理信息的持续不断积累、添加、完善,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审计结果大数据库,为今后审计该类事项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如:安大略省agricorp审计部门对农作物保险费的财政补贴审计,从部门成立至今,持续15年不间断维护全省所有农场及其农产品一览图,数据来源于年度审计情况、农作物主管部门的信息,在补贴资金审计中,看某一农场是否虚假取得保险补贴,先按图索骥,追查周边10英里区域内其他农场种植及收成情况初步判断,再据结果进行实地走访、查勘证据等审计步骤,事后,依据审计结果更新该区域农场种植及收成情况地图。这一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审计现场工作量。

(作者单位:江西省审计厅)

作者:罗红生

上一篇:税务行政赔偿管理论文下一篇:教研活动的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