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体新闻传播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民生节目来源于公众生活,是民众与政府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在制作节目过程中,应该明确人民群众的真实意愿。在融媒体时代下,信息渠道不断扩展,管理人员要不断创新内部的管理机制,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平台、短视频平台进行报道,扩展节目的流通渠道,确保电视民生节目的时效性、真实性,促进民生节目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论述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的问题与对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视媒体新闻传播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视媒体新闻传播论文 篇1:

融媒体时代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力的提升策略

[摘要]融媒体为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提供了多元化渠道,也带来了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的巨大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要主动创新融合,借助融媒体发展优势,多维度、全方位地增强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力,推动其可持续发展。本文以融媒体时代电视时政新闻传播的新特征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当下电视时政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和提升策略,以期在为受众带来更多优质内容的同时,探索融媒体时代电视时政新闻传播的新路径,为提升其传播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融媒体;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力;策略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及其技术的深入发展,电视时政新闻的权威性面临极大的挑战,而且其传播力受到影响,社会舆论以及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也受到极大冲击。因此,相关单位以融合创新为发展思路,借助融媒体优势,不断地探究提升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力的新策略,为其坚守舆论主阵地,巩固在新闻领域中流砥柱的地位提供保障,也为开创电视时政新闻传播新局面奠定可靠的基础。

一、融媒体时代电视时政新闻传播的新特征

(一)传播渠道多样化,传播影响力更强、范围更大

随着融媒体的发展,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形式和呈现方式也日益丰富化、多元化,不仅以可视化信息和视频等方式来增强受众的观看体验,而且为受众提供了更加灵活、丰富的观看视角,使其能够有选择地接收时政新闻,提高对时政新闻的观看好感度。同时,相较于传统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模式,融媒体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影响力更强、范围更广。一方面,互联网拓展了电视时政新闻传播的渠道,让越来越多的媒体加入该传播领域;另一方面,融媒体给电视时政新闻带来了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让其传播更具有权威性、时效性,增强其感召力和影响力,并进一步落实“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从而推进此类节目的发展,提高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力[1]。

(二)主体地位平等化,参与方式更加灵活

作为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容小觑,特别是在融媒体的推动下,无论是新闻的制作、素材收集,还是新闻传播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提出了新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其传播模式的转型和升级。同时,在融媒体时代,由于受众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或电脑就能轻松获取感兴趣的时政新闻,甚至是发表评论、观点,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成为其中的“参与者”,所以媒体垄断新闻信息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当前受众与平台共同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为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提供助力。可以说,融媒体的出现拉近了电视时政新闻与受众之間的关系,也为受众参与、分享、探讨电视时政新闻提供了有效路径,使受众更愿意发挥主体作用,关注电视时政新闻传播,推动其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互联网思维化,语言内容年轻化

互联网打破了信息交互的时空桎梏,融媒体实现了让广大受众深入新闻现场,掌握第一手新闻素材的双向传播,并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受众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电视时政新闻,电视台也可以通过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分析受众喜好,为受众推送个性化新闻,从而增强受众对电视时政新闻传播的好感度和关注度[2]。同时,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影响,大众的思想文化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模式也不断发生改变,其全方位地强化新闻内容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语言风格更趋于年轻化、时尚化,从而让受众更关注电视时政新闻。而这种以大众心理、喜好为参考的创新模式更容易拉近受众与电视时政新闻之间的距离,体现电视时政新闻的亲民性,增强其传播影响力[3]。

二、融媒体时代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编排结构不合理,传播力不足

电视时政新闻的编排结构会直接影响其传播质量和效果。因此,在融媒体时代,改革电视时政新闻编排结构极为重要。然而,当下部分电视时政新闻的编排思维仍是以惯性思维为主,其编排结构既缺乏创新,又缺乏与融媒体的深度融合,特别是其传播内容仍以会议或者活动为主,民生新闻所占比例较低,导致受众对电视时政新闻的关注度大大降低,难以发挥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和引导作用。

(二)选材内容缺乏针对性,不符合受众需求

电视时政新闻不仅要关注国家大事,而且要关注民生发展。因此,在选材选题方面,电视时政新闻要具有针对性,密切关注并了解、满足民生需求,这样电视时政新闻才能真正引发受众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其传播力和影响力。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电视时政新闻不仅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意识到受众主体的重要性,而且未曾真正体现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和引导价值。同时,在融媒体时代,虽然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可用的载体和平台非常多,但是因缺乏经验或安于现状等,电视时政新闻未能够有效地创新融合,没有深入了解受众需求,对个性化新闻内容涉及较少,无法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从而阻碍了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力的提升。

(三)内容质量不佳,同质化严重

当前,融媒体拓展了受众获取信息的途径,丰富了其获得信息的数量,但是在网络上存在电视时政新闻内容转载不完整、不全面或者断章取义的情况,这极易使受众对电视时政新闻产生误解,影响其传播力的发展和舆论引导价值的实现。同时,融媒体的本质在于整合所有媒体资源和技术为受众提供优质的资讯传播,但部分融媒体电视时政新闻传播的内容越来越多,而形式却越来越同质化。例如,在国家政策文件解读方面,部分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内容千篇一律,导致受众在选择此类电视节目时会下意识地选择最具权威性的电视台,而忽视其他频道。此外,电视时政新闻在传播时虽然会借助官网、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多种渠道,但是在这些渠道上其内容几乎一模一样。这种方式大大削减了媒体资源在受众心中的优势,导致受众对电视时政新闻的关注度锐减。

(四)实时性传播不理想,与受众互动不足

如今,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已经有了极大的突破,既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传播模式又由单一转为双向,电视时政新闻内容可以与受众展开一定的互动,进而带动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发展。但是电视时政新闻的实时性传播并未得到有效改善,特别是在一些国际、国内的重要会议上,除了权威媒体机构,大部分媒体单位是无法直接参与直播的,因此,部分电视时政新闻的实时发布新闻资讯的先机就受到影响。同时,电视时政新闻在与受众互动方面也没有其他节目灵活、多元,特别是电视时政新闻的严肃性和特殊性让受众下意识地规避与其进行沟通和互动,从而影响受众对此类新闻的关注度,阻碍其有效传播与发展。

三、融媒体时代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力提升的有效策略

(一)统筹规划做好结构编排,构建有效传播阵地

电视时政新闻要想提升传播力,就要统筹安排其编排结构,只有对整个新闻报道的主题、形式、渠道等方面做好宏观策划,才能确保电视时政新闻传播达到预期理想效果。相关媒体机构要不断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要以专业素质和技术过硬、综合能力突出的人才队伍来推进媒体的融合创新,确保电视时政新闻的采编、写作、摄影、录制以及剪辑等各个流程都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提高电视时政新闻的质量[4]。同时,媒体机构要立足于融媒体时代的发展特色,直面挑战,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强化其专业素养和技能,激发他们的创新融合意识,鼓励他们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地应用融媒体技术来创新创编新闻,使新闻编排结构合理化和科学化,从而为电视时政新闻传播提供助力。例如,在新闻采访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技术有效分析受众心理需求及其关注较高的新闻内容,通过制作符合受众心理需求的新闻内容,有效增强受众对电视时政新闻的适应性,实现新闻传播的价值,强化电视时政新闻内容对受众的吸引力。此外,相关工作人员要以客观精准的内容、时尚流行的语言满足在融媒体环境下受众对新闻播报的新要求,进而使电视时政新闻传播质量和引导价值都得到大大提升[5]。

(二)以融媒体为媒介精选题材,创新电视时政新闻传播思路

电视时政新闻的权威性和时效性极易让受众产生信服感,能够促使受众对某一话题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挖掘和探讨,继而推动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力提升。然而,过于传统呆板的时政新闻题材、语言会严重影响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和价值。因此,电视时政新闻必须要以“三贴近”为原则,为受众提供具有关注度的话题。在选题方面,电视时政新闻要以全新的思路和内容来避免说空话、大话、套话的情况,尽可能地利用鲜活事件或人物故事来激活受众的情感,使受众在情感共鸣中提升对电视时政新闻传播的关注度。同时,电视时政新闻要注意选题与受众心理需求的契合,要多与民生新闻相结合,以亲民化、生活化的语言将新闻内容传播给受众,提高内容亲和力和感染力,为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力的提升奠定基础。例如,央视推出的《锦绣小康》节目就是以受众关注的“绣”为题材,深度融合了关于扶贫、脱贫的理念和思想,让受众在一个个普通百姓脱贫致富的故事中产生情感共鸣,继而展现我国脱贫成就,增强了该节目传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同时,该节目利用融媒体技术将在脱贫致富路上的艰难辛苦以及喜悦成果以画面形式呈现给受众,为受众展现了一幅欣欣向荣的锦绣图景,既提高了受众对该节目的好感度和关注度,又增强了受众对脱贫致富政策的了解,实现了电视时政新闻传播价值的最大化。

(三)巧借融媒体优势拓展传播渠道,推进电视时政新闻理念改革

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内容广泛、影响大,内容不仅涉及国家领导人、重要会议、国家大事、经济等方面,而且涉及文化、社会、民生等方面。因此,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要尽可能地以多元化手段来进行,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一方面,电视时政新闻要积极构建以融媒体为核心的全方位媒体矩阵,要为电视时政新闻的内容传播提供有效渠道,扩大其影响范围,增进受众对此类节目的了解。另一方面,电视时政新闻制作机构要积极与融媒体机构合作,有效优化整合各类媒体资源,实现全网互通互动,打造全方位、连贯性的新闻传播途径,在保证传播实效性的同时,吸引更多受众关注,确保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力的有效提升和发展。例如,部分电视时政新闻采用同期访谈、现场连线、多画面切换等方式使受众能第一时间接触新鲜的新闻题材,保证话题互动的新鲜度,给受众耳目一新之感,提高受众对节目的关注度。同时,为了进一步拓展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渠道,其应通过借鉴融媒体优势来构建特色化、立体化的传播平台,打造线上线下同步传播的新格局,让电视时政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不断增强,传播影响力也越来越大[6]。此外,在融媒体时代,电视时政新闻想要生存下去并取得不错的成效,就必须创新改革,以与时俱进的思维和理念来应对新时代新闻传播发展格局的变化,以受众为主体,尊重受众需求,尽可能地与受众互动,听取受众意见,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电视时政新闻还要充分发挥新闻专业的优势,以融媒体为载体,引导和彰显电视时政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要对博眼球、吸引流量的虚假新闻现象予以谴责和批评,确保新闻报道具有公信力,真正发挥电视时政新闻的价值,推动其传播力的提升和发展。

(四)增强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打造和谐主客体

氛围

在融媒体时代,受众的主体意识不断提升,甚至其成为新闻提供者、传播者。因此,电视时政新闻传播不能忽视受众的主体作用,要积极探索主客体和谐共处的美好互动格局,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电视时政新闻的价值,提高受众关注度,增强其传播力。针对电视时政新闻与受众互动性不足的问题,电视时政新闻可积极构建全新的生态媒介模式,如时政新闻App。电视时政新闻可利用App的互动功能来与受众形成良好沟通,通过设置话题投票、评论加精置顶,以及加备注引导转发等,确保受众能更好地了解电视时政新闻的热点,并参与传播,以“政在回答”“官方辟谣”等权威板块来解答受众疑惑,引导其正确了解时事,避免以谣传谣、误导他人,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社会舆论观。同时,电视时政新闻可利用App的视频功能进行现场直播,让受众能第一时间掌握直播实况,增强受众对时事热点的关注度和互动体验。电视时政新闻也可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来打造传播矩阵,在融媒体互动构建中,通过头条推荐、抖音和快手视频、微博平台等来实现传播形式的多元化,让受众通过不同渠道参与互动。在融评中,电视时政新闻还可以专家学者的评论来提高电视时政新闻的权威性,增强受众的信服感,提高时政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四、结语

在融媒体时代,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力的提升必须要改变以往新闻的制作方式和思路,要站在舆论引导和受众体验的角度去更好地探索制作此类新闻的要领和精髓,确保电视时政新闻能够满足新时代受众的需求。同时,电视时政新闻要正确面对融媒体带来的挑战,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创新,利用先进理念、技术和形式推进自身的传播和发展,增强自身传播力、引导力,实现传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严茜,孟璐.论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报道的变革与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2021(18):102-104.

[2]牛琛琛.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台如何增强新闻的传播力[J].记者观察,2021(15):134-135.

[3]王承.提高新闻舆论“四力”增强时政新闻传播力[J].记者摇篮,2020(12):26-27.

[4]张一弛.新媒体环境下提升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力引导力的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导刊,2020(18):146-147.

[5]李燕.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如何增强传播力[J].中国报业,2020(09):94-95.

[6]张瑶.全媒体时代提升时政新闻传播力策略探析[J].新闻世界,2019(11):50-52.

作者:王朝阳

电视媒体新闻传播论文 篇2:

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民生节目来源于公众生活,是民众与政府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在制作节目过程中,应该明确人民群众的真实意愿。在融媒体时代下,信息渠道不断扩展,管理人员要不断创新内部的管理机制,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平台、短视频平台进行报道,扩展节目的流通渠道,确保电视民生节目的时效性、真实性,促进民生节目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论述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的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媒体行业不断发展,提高了整体的社会质量,融媒体时代下是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依然存在,同时手机、电脑等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移动终端也在不断发展,群众获取新闻的方式逐渐变得多样化。因此,民生节目要明确融媒体时代的发展,主动与群众沟通,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确保整体节目的灵活性,时效性,尽量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现状

融媒体时代给传统的电视节目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电视民生节目需要不断转换自身定位,主动迎合市场变化,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积极引入新媒体,突出就业创业、家庭生活、醫疗健康等专题性内容,提高节目质量,满足不同受众的多元化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电视民生新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制作人员要整合人力、物力、财力,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融合新媒体的发展优势,打造双向的交流平台,解决传统电视民生新闻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完善内部的人才培养机制,保证播出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的特点

多样化

在融媒体背景下,观众获得信息的渠道逐渐丰富而多样化,融媒体时代下的民生节目与传统的民生节目相比,趋于精准化、多样化、便捷化。将民生信息细化为医疗、教育、科技、金融、就业等不同板块,从而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促使整体的民生节目呈多样化发展,从而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

及时性

电视民生新闻与传统的民生节目一样,时效性是确保新闻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传统电视节目播出过程中大多以录播的形式,相对而言时效性较差,制作过程长、新闻的价值性较低。而在融媒体时代,电视台可以借助自媒体或者是网络平台进行现场直播,通过后续的跟踪和报道,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和层次性。

互动性

民生新闻节目大多取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而在融媒体时代下的民生节目观众都可以通过直播连线或者反馈留言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同时,在融媒体时代下,人民群众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身对事件的态度、意见,可以与主持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整体节目的互动性,从而扩大整体节目的影响力。

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存在同质化现象

电视民生新闻大部分是由本地电视台直接报道的,相对而言内容较为局限,短时间内虽然能够获得本地区受众的青睐,但从长期来看,由于信息选择面较窄,局限于本区域内琐碎的新闻信息,信息较为闭塞,不利于打造节目品牌。此外,当下信息流动渠道增多,民生节目的排版形式以及选题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立足于本地进行深入探究,没有体现出地方的特色性。

缺乏互联网思维

当下,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以手机、电脑、平板为主的媒介,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电视、广播、报刊。但部分节目缺乏风险意识和拓展渠道能力,在题目选材和制作形式中仍按照传统的形式,在对新媒体进行运营管理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整体改革效果并不明显,不善于利用新媒体渠道进行宣传。

未能充分体现民众意识

目前,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已经吸引不了受众的眼球。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民众更希望能够看到医疗、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新闻,政治类新闻也应该立足于本地生活,呈现出本地居民的价值取向与生活需求。如何在现有节目基础上,更好地吸引受众的关注成为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的关键。

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的对策分析

构建全面的创新机制

创新是民生节目发展的基础,因此,节目制作人员应该转变传统的思想理念,实现对各个环节的监督与管理,确保整个工作的准确性与合理性。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制作理念,挖掘当地社会发展中的新鲜事、热点事,改变传统的制作理念,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宣传理念,实现从小民生到大社会的转变。下面主要介绍如何实现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全面创新。

观念创新

良好的制作观念是节目成功的基础保证。因此作为管理人员应该首先定位节目类型,综合考量自身平台的优点,在处理新闻过程中应该确保电视媒体自身的操守,严格遵守真实性客观性的原则,整合多种节目形式进行创新,大胆改革,及时发展,明确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切入点。

内容创新

内容作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基础骨架,制作人员在选择内容时,应该着眼于整个周边地区或者是热门地区的新闻信息,放大自身格局,以点对面对报道内容进行划分,及时调整内容结构。在内容设置时应该综合考虑节目的针对性,快速定位目标人群,确保信息的精准推送,分时段播出关于医疗、教育、金融等不同板块的民生新闻,对后续发展情况进行更新,形成有层次化的电视节目。同时,要坚持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跟踪报道,借助多个平台,提高自身电视品牌的影响力,为后续节目的转型发展奠定基础。

形式创新

电视民生新闻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特殊性,因此,作为媒体人员应该坚守高尚的道德情操,把握好舆论阵地。新闻从业者要从大局出发,兼顾百姓的日常生活,将日常中的小事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在处理民生新闻时要避免过度娱乐,确保自身作为主流媒体的严肃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例如,电视民生新闻在报道精准扶贫和建设新农村的新闻时,应该整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查看农村环境卫生改善、新农村建造等具体层面,借助真实的一线报道,使当地人民明确自身生活的变化,使民生新闻真正生活化、客观化,实现从小民生到大社会的转变,不断提高观众的认同感。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融媒体时代对新闻媒体人员提出了新要求,媒体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台词功底,审美能力,拍摄技巧,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图片编辑,视频剪音能力。民生节目聚焦于一线群众的真实生活。因此,作为媒体人要明确自身作为社会监督者的角色与地位,达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向上传达百姓的真实生活诉求,及时向人民群众宣传国家的各项政策,平衡双方关系。

例如,新闻媒体人员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在整体节目制作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坚持完整性、真实性的原则,深入报道新闻事件,避免带入自身的主观情绪。在节目制作过程中要保证整体形式的轻松易接受,避免报道过于沉重,尽量采取简单的易于接受的方式解读热点问题,避免大规模的陈词滥调,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

加强与观众的互动

电视民生新闻以人民生活为核心,制作人要明确市场走向,在节目制作过程中融入一些网络热点词汇,以降低节目的严肃感,增加节目的生活化色彩。同时,电视民生新闻目可以邀请人民群众到节目中做客,表现出自己对不同事件的意见,增强整个节目的亲和力。

例如,电视民生新闻要积极与各类行政部门取得联系,获得专业的一手资讯,面向特定的人群进行转播,吸引不同需求的群众收听自己的节目,增强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将单一类似的节目形式转向为就业、创业、家庭生活、心理健康等专题性内容,实现精准帮助、精准服务。同时,制作人要明确受众自身在生活中的各种诉求,真正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走入群众,明确受众感兴趣的话题,实现民生事件与国家信息的融合,不断优化工作流程。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电视民生节目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作为管理人员应该抓住机遇,明确市场的要求,合理利用微博、微信和短视频公众号平台,提高自身节目的影响力度,明确人民的真实诉求,树立民生品牌意识,不断提高整体节目的制作质量,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胡庆亮

电视媒体新闻传播论文 篇3:

新媒体语境下提升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力引导力的策略研究

【摘要】近年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助力新媒体走上了发展快车道,各种新媒体平台逐渐成为社会公众获取信息资讯、社交娱乐的首选和主要渠道,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可是,蓬勃发展的新媒体不断抢占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分流了传统媒体的受众和市场占有率。为了扭转收视率和广告创收不断下滑的式微发展态势,电视媒体必须要将媒体融合向纵深推动,电视时政新闻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新媒体语境下时政新闻传播的特点,指出目前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分别就新媒体语境下提升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分别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以期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力;影响力

时政新闻是媒体对国际、国内和地方政治领域最新发生事实的报道,包括国内、外重要会议的召开、重要政策措施的实施、法律法规的颁布、重大公共事件等等,都属于时政新闻的报道范畴。时政新闻栏目历来是电视媒体的重要节目类型,是党和政府进行政策宣传、思想指导和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是媒体肩负起上传下达任务的窗口。总体来看,电视时政新闻具有政治性、引导性、权威性和重要性等特点,由于其与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能夠对他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时政新闻一直备受关注。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语境下的电视时政新闻却凸显出了不少传播问题,比如说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程式化报道模式,给观众造成了语言生硬、形式单一、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新闻的可视性不强,传播效果与社会效益不佳。再加上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冲击与影响,公众获取新闻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他们可以凭借新媒体传播渠道更加便捷快速地获取时政新闻信息,因此这对电视媒体时政新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导致电视时政新闻栏目收视率进一步下滑。电视媒体如何在新媒体时代,重新掌握时政新闻的主流媒体话语权,全面提升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这是当前电视媒体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1. 新媒体语境下时政新闻传播的特点

1.1 传播范围更广泛

通常媒体由于受到传播介质的局限,导致时政新闻的传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只能在固定的栏目时间段、在特定的区域传播,覆盖范围有限。但是新媒体时代,借助于互联网,时政新闻实现了跨区域和跨文本的传播,可以瞬间传至世界各个角落,不受时空限制。

1.2 传播主体地位更平等

传统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基本上垄断了时政新闻的制作和发布,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但是在新媒体语境下,公众借助发达的网络和自媒体工具可以成为新闻信息,包括时政新闻信息的生产者和发布者,也可以自主地在网络平台上展开充分的讨论,发表意见,大众传播的话语权不断被分化和去中心化,传播主体之间的地位更加平等。

1.3 传播方式更多元

新媒体语境下,新技术为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形式带来了跨时代的改变,不仅可以通过大众媒体传播,而且还可以通过网络和移动终端进行扩散。比如说电视时政新闻,就彻底打破了线性传播模式的束缚,可以随时随地实现时政新闻点播回看,对于重大时政新闻还可以采用现场直播形式。

1.4 用户参与更充分

在传统媒体时期,电视时政新闻是单向传播,观众处于完全被动的接受状态,受众不能自由选择。但是在新媒体语境下,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让交互性、双向性传播变为常态,观众充分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发布过程中,受众的主体地位被高度确定。这也就意味着,时政新闻也必须与时俱进,高度重视受众参与,将他们作为传播的起点和终点,从而激发受众的参与热情,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2. 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

2.1 编排工作不合理

电视时政新闻生产、制作、播出过程中,新闻编排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报道最终的呈现方式和传播效果有着直接影响。新媒体语境下,受众的信息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们对于信息消费的目的性更强,希望能够在有限的节目时间内,获取更多与自身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再加上网络阅读造成的随意性阅读习惯,导致受众对于信息的耐受度进一步降低,并且他们的专注度和集中力不高,需要在接受信息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刺激点,才能持续收看。新的信息消费习惯意味着传统的电视新闻编排策略需要适时作出变化。但是,有些从业者对电视时政新闻的价值和精髓理解不透彻,缺乏对时政新闻基础性价值和作用的重视,会直接导致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停留在“空泛和宣讲”的层面,与百姓的实际生活差距很远;有些从业者在新闻编排上缺乏创新,导致栏目整体效果单一,形式陈旧,和网络上表现形式不断推陈出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的时政新闻差距巨大,不能激发受众的收视兴趣,降低了人们对电视时政新闻的关注度。

2.2 时政新闻内容单一

从目前的实际来看,很多电视台的时政新闻节目,特别是市级和县级的时政新闻节目中普遍存在内容过于单一的问题,将大量的篇幅集中在一些会议新闻和领导活动报道上。虽然说此类会议和活动的新闻价值也较大,但是在报道时必须要找准报道的点,从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角度进行采访和写作,这样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否则就是流水账式的记录,对公众的吸引力不强。此外,除了会议新闻和活动报道,电视时政新闻可以关注的领域还很多,政策解读、民生大计、群众政治愿景、与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领域动态等等,这些都可以进入报道的范畴。随着受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政治参与意愿的增强,他们对于时政新闻表现出了旺盛和多样化的需求,电视时政新闻必须要让内容丰富起来,节目形式活起来,才能在传播效果上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2.3 报道浮于表面

与网络时政新闻相比,电视时政新闻在时效性和信息量上不占优势,而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厚度才是电视时政新闻的优势所在。但是遗憾的是,现阶段我国的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对宣传和报道新闻事件较为重视,但忽视了深层次的分析报道和监督报道,这使得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浮于表面,缺乏对新闻的深层次思考,难以见到有思想深度的报道,更难以发挥时政新闻的监督功能。对于这种缺乏思考和深度、时效性和信息量又逊色于网络的电视时政新闻,受众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收视疲劳,难以有效发挥其传播力和引导效果。

3. 新媒体语境下提升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力的策略

3.1 提高电视时政新闻从业者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素养

电视时政新闻记者编辑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直接决定了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质量;新闻记者编辑是否具有创新意识,能否在实际工作中以开放的态度引入互联网思维,直接决定了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力。因此,电视媒体的编辑记者必须要加强自身的业务素养和专业技能学习。由于时政新闻涵盖多个专业的知识,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成为一名“杂家”,熟悉各行各业的基本情况,能够熟练驾驭不同题材的报道。针对新媒体环境给时政新闻带来的挑战和冲击,积极组织培训活动,强化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组建成一支专业能力较强的采编播团队。与此同时,还要打破传统的时政新闻生产模式,紧跟时代步伐,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技术,分析受众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特点,提高时政新闻的“靶向性”,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满足更多受众对时政新闻的信息需求。

3.2 创新采写思路和表现形式

新媒体语境下,如果还沿用传统时政新闻“流水账”式的采写思路,并用“宣讲式”的表现形式向公众传播信息,那自然对公众毫无吸引力可言。因此,新时期的时政新闻必须要打破传统电视时政新闻的形式,创新新闻的采写思路和表现形式。第一,要尊重新闻规律和新闻价值。要从实用性和时效性出发,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凸显新闻价值点,从与公众切实利益相关的报道角度写起,让时政新闻也富含“民生”气质。第二,要实现多样化的新闻表达形式。比如说,要重视标题的作用,在电视栏目中穿插预告和导视,在标题中直接一目了然地概括出新闻重点,这样能够不断给观众新的刺激,让他们产生持续收看的收视欲望;还要合理控制报道的篇幅,尽可能采取短句和短篇幅的形式,满足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速读”和“轻读”需求;在保证内容准确公正的基础上,要让画面更加活泼生动,文风更加新颖,不能将时政新闻等同于严肃报道,如果能够寓教于乐,让观众养成爱看电视时政新闻的习惯,就能取得好的传播效果。

3.3 创新报道模式

新媒体语境下,受众对于时政新闻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也对新闻报道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必须要实现多角度和多维度的信息融合,不拘一格地创新。只要是有利于表现时政新闻报道主题的,不管是漫画插图、记者手记还是网络短视频都可以引入进来,时政新闻稿件中也可以有细节和描写,新闻语言也可以风趣轻松,总之,以尊重受众需求为原则,创新报道模式,从而有效提升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力。

3.4 借助先进技术进行传播创新

新媒体时代,媒介发展与突破的最大助力就是传播技术和传播平台的创新,技术的进步是媒体创新的最大动能。因此,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时政新闻报道也应当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发挥信息化技术和多媒体平台的优势,提升传播影响力。

以安徽广播电视台实践为例:2019年,安徽广播电视台开始积极探索5G技术应用,使用华为公司5G室内小基站产品5G Lampsite 方式来进行技术部署,实现5G信号的覆盖,实现4K高清视频的传输。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利用这种技术上的突破,实现了超高清制作传播、超高清信号的实时直播,并实际应用在2019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上。首先, 5G网络实现了超高清视频大文件素材从北京到安徽的快速回传,比往年的传播速度提升近10倍,有效地提高了新闻时效性,不仅大大节约了电视新闻视频制作的时间,还有效地提升了画面的质量。另一方面,利用5G网络进行了实时直播,成为2019年安徽台两会报道的新亮点,信号更加稳定,而且可以轻松地实现多窗口直播,其直播效果是4G网络无法实现的。

总之,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于电视时政新闻的发展创新起着巨大作用,能够丰富新闻来源,拓宽传播渠道,深化与受众的沟通交流,创新传播方式。作为电视时政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善于利用与整合先进的信息和网络技术进行传播方式、传播渠道的创新。

4. 新媒体语境下提升电视时政新闻引导力的策略

4.1 提升传播速度,让引导力随时效性增加而增强

在媒介传播领域,速度对传播效果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罗钦斯的“首因效应”理论,往往最先发声的媒体,不仅能够有效地吸引受众,而且还会对其后期认知产生显著的影响。这也就意味着,电视时政新闻要有效地提升引导力,就必须快速回应社会关切,及时发声,决不能让权威发布落在社会舆情的后面,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时政新闻发生后,一定要在及时发布信息的同时,快速地调配新闻资源,进行深层次解读和引导,让公众在了解基本事实的基础上,还能让其形成正确的认知和判断。

4.2 着重提升亮度,合理引导公众关注

新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信息量呈几何倍数增长,数量的不断增加,热点的不断切换,再加上公众关注度的衰减,很容易让一些新闻淹没其中,难以发挥引导力。因此,在新媒体语境下,一定要善于提升时政新闻的亮度,从而在多如牛毛的新闻报道中让公众眼睛一亮,引发他们的关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为电视时政新闻提升亮度:第一,要善于抓热点,用一些最新的热词、新词和表达方式,来提升公众对新闻的敏感度。第二,创新新闻的运作方式,形成新闻品牌效应,从而吸引更多的受众。

4.3 重点打造深度,用深度报道提高引导力

在传统媒体遭遇新媒体的巨大冲击后,众多学者纷纷探讨传统媒体是否会消亡的话题,其中大部分的学者认为:传统媒体不会消亡,其有深度、有内涵的内容是快餐式、缺乏深度的互联网内容不可取代的。企鹅智酷发表的《微信数据化报告》中明确指出,促成用户微信分享新闻的三要素分别是:价值、趣味和感动,其中价值牢牢占据第一要素,所以说有深度的内容是电视时政新闻必须重视的。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电视时政新闻栏目拥有一批水平极高的专业制播团队,而且作为社会主流媒体,拥有丰富的新闻资源,这也是电视时政新闻做深的前提和优势所在,因此,电视时政新闻必须要善加利用,用深度报道提高舆论引导力。

4.4 善于提升热度,引导力随热度攀升而提升

新媒体语境下,“喜新厌旧”已经成为受众的日常阅读行为习惯。公共新闻事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热点不断消退,最后完全淡出公众的视线,直至被遗忘。要想提升电视时政新闻在新媒体时期的传播引导力,就必须善于提升新闻热度,及时地对新闻事件进行持续报道,通过策划系列报道和大型主题式报道,不断地跟进曝光新闻事件,让公众的眼球能够持续聚焦,并且能够参与到互动中,就能够更好地提高传播热度,从而形成更好的舆论引导力。

5.结语

总之,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媒介生态环境和受众信息消费习惯不断变化,电視时政新闻要与时俱进,进行新闻传播方式和节目内容、形式的革新,创新传播思维方式和理念,用更加多样的内容、更加多元的形式、更加接地气的风格,借助新媒体平台和新媒体技术,满足公众的实际需求,不断提升时政新闻的传播力和引导力,切实承担起主流媒体在新媒体语境下的责任与担当。

参考文献:

【1】李磊.新媒体环境下党报时政新闻传播力研究【J】.中国报业,2020(11)》66-67

【2】颜湘容.新媒体环境下时政新闻传播策略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01):145-146

作者:蒋兆雨

上一篇:投资项目策划书下一篇:务实入党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