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稿的写作特点(精选9篇)
电视新闻稿是配合电视新闻图像的播出、供电视新闻播音员播音的文字稿。它与新闻图像互相配合,构成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条条既看又听的电视新闻。所以,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既是一门为听而写的艺术,也是一门为看而写的艺术。“听”与“看”的结合,使电视新闻稿写作既不同于广播新闻的为“听”的特点,又不同于报纸新闻的为“看”的特点。因此,笔者认为,从事电视新闻工作的记者和编辑必须从掌握电视新闻的特点入手,正确处理好下列三方面的关系,真正体现电视新闻稿的“为听而写、为看而写”的写作特色。
一、力求口语化,避免书面化
电视新闻“听”的口语化特征决定了电视新闻文字稿在撰写的过程中,与报纸新闻稿不同;而须有广播新闻稿之突出特点,即口语化,播音员面向观众直接口播新闻内容。正因如此,人们形象地把电视比喻为“窗口”和“讲坛”,站在这一“窗口”或叫“讲坛”“讲学”的就是我们的播音员。所以,我们的电视新闻稿犹如一篇篇“教案”。这些文字稿(教案)要让播音员(教师)传授给观众(学生),不浅显明了、采用群众易于接受的大众化语言怎么行呢?不然,既妨碍观众“听”,也妨碍观众“看”,达不到预期的收视效果。这说明写稿应看对象,要根据受众谋篇布局。如对同一内容的报道,电视新闻稿与报纸新闻稿的撰写是有区别的,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
报纸体:“我们这次洽谈会,来的人非常多,对我们来讲出乎预料,虽然谈成不多,但是我们也感到非常高兴。”洽谈会负责人7月10日对我们说。
电视体:7月10号,洽谈会负责人对记者说,这次洽谈会来的人非常多,出乎他的预料,虽然谈成的不多,但他也非常高兴。
可以看出,同是文字形式,但电视新闻稿毕竟不是给人看的,而是要让播音员去说的。既然它的目的是说的、是让人听的,那么它必须直截了当地把内容表达出来。同时,要求语言比较简短,适合播音员配音;其次是应尽量采用口头语言,以适应受众的听觉习惯。这正是电视稿与报纸稿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异。
二、拓宽报道面,莫看“像”作文
电视新闻片的构成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镜头和文字。有人把新闻片比喻成一条项链。那么,片中的一个个镜头就如一颗颗珍珠,文字稿就好像连接珍珠的金钱。如何拉好这根“金线”?这是摆在电视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文字记者和编辑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然而,在电视新闻稿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记者把文稿写成一般的解说词,把镜头中的人物简介一番、场面内容介绍一下而已;有的文稿则写成单纯的解“像”文章,说说事物发生在什么地方、结果如何。这样处理,往往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不妨想一想,当我们举起摄像机时,能拍摄到的镜头有多少。现实中,大量的新闻信息是镜头难以捕捉到的。如何处理这一“遗憾”(人们通常称“电视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自然而然地摆在文字记者的面前,而报纸、广播的新闻不存在这一不足。原因十分简单,文字可以反映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各种动态,而图像无法再现已过或未到的动态。所以,撰写电视新闻稿时必须发挥文字语言的特殊作用,进而拓宽电视新闻的报道面:把无法用画面传播的,诸如过去的、未来的、或难以用画面表现的,如政府部门的公告、科学技术成果、党的重大决策等,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把这些情况如实地传播给观众。例如《我县基本完成晚造插秧任务》:
我县各地抓紧备耕,立秋前后大部分秧苗已插完,并迅速转入田管阶段。据悉,Ⅱ优3550、协优3550、华优86等优质高产常规良种占了晚造总面积的4成多,抛秧面积近6 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000多亩。
——8 月11日饶平电视台《饶平新闻》
三、挖掘其深度,谨防一般化
新闻要求准确、快速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事件,电视新闻更是如此。因而,有些记者急于求成,对一般消息的处理容易出现程序化、模式化,如会议消息往往按照某某部门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会议、提出了什么要求、参加会议的是什么人员几方面撰稿,活动消息又常常按照某某单位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主题活动、结果如何几个要点组稿。
然而,我们应当知道,新闻传媒的作用不只是传声筒或放录机这么简单,它的权威性在于,它所体现的意识永远高于社会大众平均意识,经它传播的事实和观点,往往带有强烈的引导和教化作用,这也正是新闻传媒的立足点和生命力之所在。电视新闻的画面由于受到其具体图像的限制,缺乏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评论的功能。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仅仅看电视新闻图像,对新闻的印象比较肤浅,而文字语言具有很强的综合分析和评论事物的能力,它可以恰到好处地弥补图像未能表达之不足,起着代替图像完成综合分析评论新闻事件的任务,使电视新闻报道达到一定的深度。例如《占路为市交通混乱——县城市容和环境综合治理见闻》:
据了解,每晚11点半左右,长廊两岸还成了摊点大摆酒席的“好地方”。粗略统计,两岸长廊景点周围布满大大小小摊点有89处,其中小炒、夜宵的摊档就有35处之多。有人说,在长廊景点饮酒赏月,乐在其中。然而,一夜过后,留给人们的是一串串的思考:在现代文明的今天,有的人为了赚钱而不顾公共环境和交通秩序;又有的人口口声声埋怨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但自己又在不断地糟蹋公共环境和破坏交通秩序,制造脏乱差现象?
——7月3日饶平电视台《饶平新闻》
文稿在综合有关材料之后,提出了一连串的让人深思的话题,旨在唤起人们重视周围环境的整洁和卫生,并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整治市容市貌,创造良好的环境和井然的交通秩序。这样的议论,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随着各种传播媒介,特别是报纸、广播和电视等新闻媒介的激烈竞争,电视新闻更要发挥自己的优势,除了提高摄像技巧之外,还应在文字方面下点功夫,使播出的新闻有一定的深度。
电视新闻文字稿的撰写还涉及到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等的方方面面,本文仅就电视新闻稿撰写中的一些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见解。
电视新闻稿是电视新闻的剧本,新闻稿完成,才据以编辑,过音剪辑播出,美国ABC新闻主播普林克烈(David Brinkley)指出,撰写新闻稿是是电视新闻业最重要的本领。
希望在电视新闻业表现出色的人必须自己写稿,否则没有风格,没有个人色彩,如果记者不撰稿就应该辞职去卖保险,写不好新闻稿就不要进这行。
掌握电视新闻的特色,新闻声光画面不断前进,直线性的动线,一去不回,观众如果错失其中一些资讯就无法回头看,不像报纸可以前後页反覆翻阅,因此电视记者必须依照一套结构撰写新闻稿。
原则:简洁清楚,结构分明合乎逻辑,方便观众了解新闻意义。
电视新闻结构
开头导言(Lead in)引发高潮
凸显某一新闻事件的变化或突变情况,起观众注意及兴趣,这是新闻事件的高潮
本体(body)解释原因,说明新闻事件的背景资料,或解释原因。
结尾(ending)证明效果,向观众解释实际的或可能的影响。
口语对话的写作风格
记者用活的语言,讲话的语音,多用短句与直述句以求精简,凸显快节奏,强调动作感,舍弃不著边际的文句,删掉不能增加资讯的文句,少用形容词。
使用口语化写新闻稿并非完全抄袭日常会话,人们平常谈话会带有脏字,不连续不合文法,满嘴俚语。
一则电视新闻是由旁白(Voice—over)加上画面(Video picture),加上现场原因(natural sound)(包括访问)所构成。
电视新闻强调视觉媒介,以画面为重,以影像取胜,好画面可以凸显好新闻,但新闻画面无法单独存在必须有文字旁白扮演从属角色。不代表记者可以不顾画面,埋头撰写文字稿,相反,文字记者必须与摄影记者充分沟通,充分使用现场音:新闻影像的现场音最具有临场感,原音的价值使得观众目睹聆听新闻现场或人物,直接感受其音调,表情与姿势活生生呈现,展现戏剧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电视新闻稿(解说词)的写作
第一,要认真采访、选题,注意文字与画面的关系,在精选之后出现在画面上的信息,文字绝不可以再行同一重复。
第二,最新消息的开头、结尾、过渡常常是独白式的,对于人名、数据、结果等要素必须处理得体,文字精警,表达清晰,文图一致。
第三,撰写电视新闻纪录片的解说词,一定要有结构提纲,其中包括中心观点、主要论据及次要论据、组织结构方式等。要阐明画面含义,丰富画面内容,承上启下,交代思想,烘托气氛,文字要简炼、深刻,富有文采。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广播电视,导语写作
1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写作特点
1.1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要有高度的概括性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写作要做到简明扼要、提纲契领, 用在新闻开头的导语是整个新闻报道的纲领, 报道能否引起受众的兴趣, 导语起着决定性作用。导语的高度概括性主要体现在写作文字的简洁性、凝练性,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通篇新闻的中心思想一定要在导语中突出出来, 不能只是文采飞扬, 却把中心思想完全掩盖在散乱的文字中。高度概括性要求广播电视新闻导语要运用朴实无华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写作形式上不落俗套、新颖别致, 在理论指导上也要务求创新。
1.2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个性化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写作在我国新闻行业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很多约定俗成的规矩, 但是, 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的写作文风却不是导语写作的要求。现在的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经常能看到为了突出“为什么”这个新闻要素, 而大肆套用各种政治性口号和术语去表述新闻的主体思想, 这种导语虽然在形式上很标准, 但是缺乏个性色彩。新闻报道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取决于新闻事实本身的分量, 空洞的套话和缺乏个性的口号式导语只会让电视受众感到厌烦。
1.3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语言要形象化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本身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以多元素图像方式传播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导语作为新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写作风格也要具备形象化的特点, 才能与广播电视新闻的特点相得益彰。在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中截取新鲜的画面、抓住新闻事件本身的特征, 并且选取最佳的表现角度, 才能满足形象化特点的要求。抓住新闻事件中最能体现本质的场景, 在导语写作中描述一系列生动的形象, 这样, 就可以既突出新闻主旨也能让导语更加形象化。描写式导语的写作方式最能体现广播电视新闻生动、活泼以及形象的特点, 但是, 这种写作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典型性、代表性的新闻事件中可以很好的运用, 在一些重大时政题材的新闻事件中却不适合。
2 构筑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特色的策略
2.1 从“视”觉方面突出导语的特点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方式之所以能够为广大受众所喜闻乐见, 是因为其能够给人们带来视、听、读多通道同时感知的效应。传播学研究的成果显示边听边看的传播方式, 可以让受众对传播内容留下深刻印象, 而单一的看或听, 不能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 广播电视新闻借助现代电子技术手段将图文、画面和声音同时传播给受众, 这是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方式区别于其他传播方式的特点, 也是构筑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特点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
从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方式中“视”的特点出发, 导语需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去表现自己的特色。首先, 导语内容以字幕的形式在播音员播报时显示在屏幕下方, 这样, 不仅可以起到强化传播效果的作用, 还能避免受众可能出现的听觉障碍, 还可以运用现代抠像技术去交代地点、时间等新闻要素, 不仅可以省略烦琐的说明, 还能起到补充说明导语内容的作用。其次, 用纪实性的语言去完成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写作, 纪实性导语在广播电视新闻中的运用可以让整个新闻报道变得简洁明朗。纪实性导语既能巧妙提示新闻内容, 还可以充分展示整个新闻画面。在纪实性导语的撰写中不能把新闻中重要的事件写进去, 这样, 受众就会有一种未看先知的感觉, 新闻传播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2.2 从“听”觉方面突出导语的特点
电视是一门以现代数字技术为手段的综合性视听艺术形式, 画面和声音这两类符号是电视媒体区别于其他媒体的特点,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内容必须通过电视声音去体现, 从“听”这个电视新闻特有的优势出发, 导语应该通过以下途径去体现自己的特点。
第一, 在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中多用响亮的词语。广播电视新闻是以时间为顺序进行的线性传播, 观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观众是否能全神贯注的去接受新闻信息, 不会因为偶尔分神而不知道新闻的内容。受众作为广播电视新闻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只能按照新闻的编辑顺序从导语开始, 而后是标题、画面以及解说词等新闻内容, 这个过程要求导语的用词必须响亮, 在兼顾用语的趣味性和刺激性的同时, 力求新闻的内容可以时时刻刻抓住观众的心, 收到最佳的效果。
第二, 用简洁的语言去构筑导语。广播电视新闻是用形象表达方式去表现各种新闻事件, 对于受众来说, 这种面对面传播的方式是最直接的一种认知方式。形象表达方式的传播要求新闻画面丰富而真实, 导语的语言风格要简洁明快, 尽量减少专业术语和书面用语的出现, 生僻词句更要少用, 多用直白的口语的短句, 这样的导语写作风格才能充分体现出广播电视新闻“听”的优势。
第三, 巧用悬念式的短语去写导语。新闻报道最常用的是平铺直叙的方式, 但是, 对于广播电视新闻来说, 这样平铺直叙的方式会让通篇报道显得平淡, 在导语写作中巧妙的使用一些悬念式的写作方法, 用新闻开头出现的悬念设置, 来激发受众心中的猎奇欲望, 这样更容易让广大受众接受新闻报道的内容。事件的发展都有因果, 平铺直叙就是先因后果的写作方法, 而悬念式的写法就是先果而后因, 用事件发展的结果, 一步一步揭开事件发生的起因, 让受众感觉到悬念迭起, 更多的受众关注新闻, 传播的效果自然会更好。
参考文献
[1]秦殿杰.怎样写活新闻导语[J].新闻爱好者, 2002, (06) :12-19.
[2]新闻导语探新[J].新闻传播, 2002, (08) :36-45.
[3]川妹.也谈第二代新闻导语写作[J].今传媒, 2004, (03) :22-26.
[4]孙景春, 于爱泳.新闻导语写作谈[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03) :33.
要注意口语化,避免词藻华丽、实功虚做
电视新闻报道应该以最通俗直接的方式传递信息,使观众获得最大的信息量是电视新闻人不懈的追求。但是,有的稿件却刻意堆砌华丽词藻,稿件看似文采斐然,却和画面结合起来如画蛇添足。比喻和描述性语句并不是电视新闻的语言。
不可形似报告,缺乏活力
电视新闻本应采用与画面匹配互补的语言来说明和阐释新闻事实,语言应追求新鲜灵活,尽量减少抽象、笼统、概括。而有些报道却形似报告,毫无鲜活灵气。有的甚至用好多枯燥无味的数字指标,完全泯灭了观众解读新闻的乐趣。
避免思维混乱,漫无边际
电视新闻稿在结构上应该具备三个特点,即主题明确,构思新颖,层次分明。力戒表里不一,声东击西。有些稿子声画两张皮,而有些则是表里不一,甚至连题目和内容都难做到一致。
要拓宽报道面,莫看“像”作文
电视新闻片的构成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还是镜头和文字。有人把新闻片比喻成一条项链。那么,片中的一个个镜头就如一颗颗珍珠,文字稿就好像连接珍珠的金线。拉好这根“金线”这是摆在电视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文字记者和编辑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然而,在电视新闻稿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记者把文字稿写成一般的解说词,把镜头中的人物简介一番、场面内容介绍一下而已;有的文稿則写成单纯的解“像”文章,说说事物发生在什么地方、结果如何。这样处理往往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应该想到,摄像机能拍摄到的镜头有多少。现实中大量的新闻信息是镜头难以捕捉到的。如何处理这一“遗憾”,自然而然地摆在文字记者的面前。所以,撰写电视稿件时必须发挥文字语言的特殊作用,进而拓宽电视新闻的报道面:把无法用画面传播的,诸如过去的、未来的、或难以用画面表现的,如科技成果、党的重大决策等,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把这些情况如实地传播给观众。
要挖掘其深度,谨防一般化
新闻要求准确、快速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事件,电视新闻更是如此。有些记者为急于求成,对一般消息的处理容易出现程序化、模式化,如会议消息往往按照某某部门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会议、提出了什么要求、参加会议的是什么人员等几方面来进行组稿。其实更要注意的是:挖掘其会议或活动的深层含义,报道其民众广泛关注的问题,并准确无误地加以解释。
电视新闻的画面由于受到其具体图像的限制,缺乏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评论的功能。观众仅仅看电视新闻图像,对新闻的印象比较肤浅,而文字语言具有很强的综合分析和评论事物的能力,它可以恰到好处地弥补图像未能表达的不足,起着代替图像完成综合分析评论新闻事件的任务,使电视新闻报道达到一定的深度。
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发挥自己的优势,除了提高摄像技巧之外,一定要在文字方面狠下一番功夫,使播出的新闻有一定的深度。作为记者和编辑人员,应该认真领悟电视新闻稿件要传达的新闻事实的内涵,更准确、更通俗地加以表述,使电视新闻稿件更好地服务于画面,以期产生良好的收视效果。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对传播信息、引导受众、表现主旨、确立媒体风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人说,报纸标题更注重修辞和文采,广播标题更注重口语化和语感的流畅,网络标题更注重突出关键词和设置悬念。笔者认为,电视的标题更注重通俗简明和直接了当。因此,一个好的标题,加上顺畅的文稿和与之相配的动人画面,这样的电视新闻便会深深地打动观众,鲜明地表现新闻的主题,强化新闻的表达效果,使受众产生共鸣、好奇,从而让人产生急欲知道内容的强烈愿望。写好新闻标题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愿望,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总结了一些电视新闻标题写作特点。
一、好的标题要贴近群众
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新闻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作为新闻核心内容的标题更要在内容和形式上贴近群众。笔者写一条新闻起的原标题是“以腻资老人多才艺,自娱自乐赞生活”,稿件内容介绍被列为“手巾舞之乡”的以腻资村一群农村老人活泼有趣的乡土文艺节目。后把标题改成“庄稼老汉多才艺,自娱自乐赞生活”不仅点明了主题,还更贴近了群众;2008年“庆七一”党的生日那天,笔者采访文山县直机关新党员“七一”活动,标题为“七一: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充分体现了新党员用实际行动来庆祝党的生日。
由于电视的传播特性,要求在一瞥之间,观众能够尽明题义。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的标题,不仅高度概括,还要一目了然。不能一味强求简练,甚至观众读起来困难费解,少用专业代称,更不能用文言代替。比如“文肥销售部自我加压创效益”这样的标题,如果不是在当地播出,笔者觉得“文山化肥”不宜简化成“文肥”。像“某某:爱岗敬业 真诚待人”、“小措施写出节水大文章”这些标题笔者觉得一目了然,读起来也清爽。
二、好的标题要标新立异
新闻要新,早已为人所共识,那么,作为新闻之“眼”的标题,必须以创新为使命。有时为了拟制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常常要写很多题目,以便从中挑选一个最有新意的,好标题就是在这样反复地分析、比较和鉴别中“跳”出来的。笔者采写革命老区丫呼寨彝族火把节,原标题为“火把节未到,彝家姑娘先行”,这条稿件本来写红红火火的彝族火把节,标题写的有点概念不清,后来改成“立秋未到,彝家姑娘闹火把”,与将要来临的“立秋”这一节气联系到一起,用一个“闹”字把彝族姑娘们为了红红火火的传统节日的气氛表现出来,就使得文章看起来显得活泼可爱多了;有条新闻原标题为“飞机开往文山”,改为 “飞机向着文山飞”,意思虽相同,意境却不同,后一句话更体现了人们的喜悦之情。
由于电视屏幕的空间有限,再加上过多过杂的字幕会影响收视效果,因此,相对于报纸较多使用复合型标题,电视新闻标题除重大时政报道、主题性报道或新闻专题片外,一般以单一型标题为主。如笔者在采写马塘工业园区内的文冶矿业公司时,如何按照费用有效供给的“投入思路”,形成“马儿既吃草、又肯跑”的良性产出状态,并非容易之事。然而,笔者在深入采访中发现:文冶矿业公司在市场竞争的大舞台上,正在完成一个由“资源竞争型”企业向“成本竞争型”企业的漂亮“转身”。因此,笔者定这条新闻的标题为:文冶矿业:成本降下来,服务升上去。因此,电视新闻的标题要求一目了然,字数不宜过多,另外,电视的标题在屏幕上固定后,又与图像相配合,互相映衬,显得更为直观。
人们通常把标题分为实题、虚题和虚实结合题三种。由于电视的家用特性,观众一般不愿意过多思考。所以,电视的标题要多用实题,不能滥用对偶和文采。如“十年一剑 书就亮丽青春――记某企业知识型先进职工标兵张某某”经过编辑处理改为“张某某:兢兢业业干出个样来”,修改后的标题突出了张某某的工作态度和决心毅力,后来台领导审片又改为“某企业知识型职工标兵:张某某”,不仅突出了新闻要点“标兵”,而且使标题更加平实直白。
有些记者时常会写这样的标题,如某项工作“成效显著”、“取得突破性进展”、“阶段性成果”,某某“生产运行平稳”等等这种万能标题,没有实际内容,千篇一律。作为电视记者,应以创新为己任,即使是对重复宣传的老题材,也应千方百计挖掘出新的特点。如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笔者报道某基层单位加强思想作风建设,从一本党员的日记入手,报道党员干部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标题为“‘民情日记’解民情”,不但简洁明快,朗朗上口,而且令人耳目一新。
三、好的标题要形象生动
诙谐幽默的语言,会使受众赏心悦目,回味悠长,产生浓厚的观看意愿。如笔者采写的一条新闻原标题为“私人伴游服务,原是一场骗局”,后改为“私人伴游服务,是真?是假?”让受众产生悬念,有了进一步了解事情的意愿;有一条新闻的标题为“‘二不像’登陆文山”,让人摸不着头脑。后改为“鹅乎?雁乎?新物种亮相文山”,这样一改,就显得生动形象多了。还有一条新闻的标题为“泳池,孩子们夏天的乐园”,既妙趣横生,又耐人寻味。
因此,电视新闻标题写作,要紧扣文章的内容,拟好和改好标题: 首先,从弄清新闻事实的基本要素入手。在采访中,记者首先要对新闻的五要素了解清楚,在弄清事实的来龙去脉之后,才能考虑写作重点,提炼新闻的标题。当然,作为电视新闻的标题可不苛求新闻五要素齐全。但是,“何事”这个要素是不可省略的。例如:
文山抢修水毁的盘龙河道
——2008年8月10日文山县广播电视台《七乡新闻》
这个新闻标题仅仅提及了两个要素:一是“何地”—— 文山;二是“何事”——抢修水毁的盘龙河道。至于其它要素,虽没触及,但仍向观众准确地传递了要报道的新闻内容。
其次,从能够揭示新闻价值方面下笔。“言简意赅”是对写文章的要求,也是制作各种体裁的标题的需要。因此,在拟新闻标题时,要用较少的文字反映新闻事实中的要旨和精华,做到字斟句酌,达到“字字顶用”。
例如:①盘龙河今起整治 ——2001年8 月16日文山县广播电视台《七乡新闻》
②文山出现龙卷风 ——2007年8月14日(同上)
③文山:规范私立幼儿园 ——2007年4月10日(同上)④“金凤凰”飞进光棍村——2008年3 月6日(同上)
以上列举的4个标题除了抓住新闻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事”外,还在遣词造句方面下了功夫,即抓住关键词语,表达恰切的内容:①题的主要字眼“今起整治”,反映了文山县委、县政府顺民心、合民意,组织干群清理淤积沟渠,切实解决人们关心的重大热点问题;②题虽然简短,但主谓宾成分俱全,透露了新近发生的大事,仿佛把观众“卷”进了令人发抖的旋风之中;③题紧紧抓住“规范”这一中心词,说明文山县的私办幼儿园正在按国家《教育法》的标准办学;④题则用生动的比喻,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山区乡村发生的新鲜事,猛一看题目觉得挺虚,可字眼却十分形象,让人想象,有一定的吸引力。
第三,从活跃节目而进行修改。文章要有文采,标题也不例外,尤其是新闻,如果整个节目的标题平淡或千篇一律,观众是非常讨厌的。因此,在记者撰写好各条新闻的内容和标题后,编辑不仅要认真改好文章,而且要仔细地斟酌标题。通过综合各题特点进行修改和最后审定,新闻节目才会不落套,并以灵活多变的形式打动观众。下面列举的是2007年7月18日文山县广播电视台《七乡新闻》的原标题和修改后的标题:
①原题:马塘镇“两思”教育有声有色
改为:马塘:思源思进再兴业
②原题:县医院二院综合楼工程公开招标择优确定施工单位
改为:县医院二院工程公开招标
③原题:上海青年志愿者“三下乡”服务队到文山义诊
改为:上海青年义诊到文山
④原题:新平派出所抓获五名“六合彩”参赌人员
改为:五名“六合彩”赌徒在文山落网
可以看出,原标题虽能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新闻的主要要素也清楚。但汇编在同一时间段的节目里,题目几乎是同一模式,即什么单位(人物)干什么(事情)。修改后,不仅语言简炼,内容准确,而且句式也多样化:①题把“两思”内容具体化,并加上“再兴业”,稿子份量大大加重;②
题的“公开投标”,旨在“确定施工单位”;③题中的“义诊”包括“义务服务”的意思,“服务队”可以不提,而要突出的应是“送医下乡”这一主题;④题的原题比较平淡,改用形象化的标题,可以增加其感情色彩,调动观众的“胃口”。
由于电视新闻传播的广泛性,标题要适合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年龄结构的观众观看,且题目又不能在屏幕上久留,稍纵即逝。所以,电视记者和编辑要从研究电视传播的特点出发,制作好新闻标题,使之既准确、鲜明、生动,又亲切、朴素、活泼,有更大的吸引力。
四、好的标题要立体多维
电视新闻的标题虽然不能像报纸那样做成引题、主题、副题等复合型标题,但是由于技术的进步,现在的字幕系统趋向立体图文系统。比如文山县广播电视台《七乡新闻》的每一组新闻的字幕前都标有“要闻”、“新闻”、“简讯”等字幕栏花,这其实也是新闻标题的延伸,这些字幕栏花,对观众来说是一种提示和导读。另外,现在的字幕一般都有背景底板,出入一般都带有运动特技,有时还伴有音响音效,可以说,现在的电视新闻字幕是一个立体的多维字幕。这就要求各个元素,底板形状、颜色和字体、字号、颜色搭配合理、相得益彰,音效和运动既要生动活泼,又要与新闻风格协调一致。
总之,要想把新闻标题起好,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是十分必要的,要以生动形象的文字,准确表达新闻的要旨,力求简洁鲜明,出神入化,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时,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多想、多练、多推敲,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使标题产生应有的效果。
十一周的学习,感觉最轻松的学习,就是听,学习。
听老师说许多个人经历,非常有借鉴性,也非常值得学习。老师很可爱,幽默风趣,阅历丰富,能教会我们很多东西,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要说起半个学期以来的心得很多,想法也很多。
首先,感觉课好少,被好多事情冲掉了好多,好可惜,我们的课本来就比第一专业是新闻学的同学少了很多。当老师说课程讲完了以后,我还愣着,为什么我们冲掉了那么多,还可以提前一周结束!还有就是学二专的心得,我感觉学院好敷衍我们,最开始看见新闻学院的宣传牌的时候,我想大家都是奔着能多学点东西心修的二专,可以修了以后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在课堂上学来的东西好少,课程也很少,最无语的是,为了节约教学资源,居然是三个年级一起上,先上新闻编辑与评论再采访与写作。今天,看到新闻台湾一大学生大骂教育部长,指责其关于不应该发文“关心”参与反媒体垄断的学生,可是我们什么时候能维护我们该享受到的学习的权利,或者说我们也应该节约下老爹老妈的学费,可叹!
借用串说词的用法,刚刚谈的是比较沉重的话题,其次,说说轻松的。因为上学期上的是万忆老师的课,也是广播电视新闻学概论,万忆老师也是一位有趣的老师。两位风格差不多的老师让我们在私下小小忍不住放在一起对比了下,最后感叹,干到圆满的记者是不是都是这样:有点愤青,幽默风趣,不拘小节,会传授我们一些在社会上行事应该注意的行规,思维强劲,上课中接完电话,我们还没回神过来,老师马上就说下一段了,给我们感觉都是咱广西的新闻的大师,有次我们还开玩笑说:不知道两个老师到底谁比较厉害呢?
一、申论语言的特点
申论作文所使用的语言并非一般议论文的语言,需要符合以下要求: 工作语言
申论作为一种应用文体,用于公务员完成工作,所以其语言表达应符合完成工作任务的需求,即简洁、实用、冷静、理性。
简洁、实用:语言要言简意赅,一方面不要说多余的话,另一方面每一句话都有特定的作用。
冷静、理性:用语不要包含情绪,不让情绪影响工作。在语言上就是要少用或不用抒情或描写。
公文语言
上述要求是一切工作语言的共同要求,公务员工作与一般公司、企业不同,所使用的语言应尽量符合公文语言的要求,要使用官方、正式的语言,含义准确不要模糊,通俗易懂不要生僻,在写作的过程中不要用方言俚语,不乱用缩略简化语。
不要文艺腔
所谓文艺腔,就是使用类似于散文、诗歌、杂文、小说等的文学化语言,文风简洁平实即可。比如,诗歌的语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就不适合;但是公务员也表达感情,那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同样表达出了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不要有学生腔
这不符合公务员的身份。如有考生作文写到“我妈妈说......”。你的妈妈不是全国妇联主席的话,请不要引用类似近亲属的话。
二、申论语言对比
例1:我们需要加强节能减排的宣传,让广大的老百姓都能养成节约的好习惯。比如说,开设环境治污专项举报电话,开展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提高人们的节能环保的意识。大家要从现在开始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油。
例2:使节能减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节能减排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必须努力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环保意识,使节能减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全体社会成员从自身做起、从小事着手,形成崇尚节约、重视环保的社会风尚。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创建活动,各级政府机关要走在前面,各级领导干部要争做表率。把教育引导与利益调节、制度约束有机结合起来,逐步使自觉节能减排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活习惯,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
对比例1和例2可以看出,例1考生经过努力是可以自己写出来的;例2则绝非考生现在的水平所能及。例2的语言几乎每一句都可圈可点,不长期担任领导职务,不可能有这样的高度,写出这样的好文章。
例1写的还不错,也知道举例论证,但显得琐碎,尤其是其用语“老百姓”。谁经常用“老百姓”这个词?只能是老百姓自己。公务员在谈到老百姓的时候一般用哪个词?人民群众。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往往一个词就透露出你的身份,公务员的思维和语言习惯和人民群众明显不同。
研究电视新闻播音的美学特点,首先要清楚电视新闻的几个基本特征。电视新闻播音是指电视新闻播音员以有声语言和其他的副语言为手段,面对镜头、话筒报道传达信息的创造性活动。电视新闻播音区别于广播新闻播音,它运用的手段更丰富多样,也更注重播音员本身的形体、样貌等条件。笔者针对电视新闻播音的美学特点,做出了以下总结:
1 知性美
知性美是一种智慧的美,职业的美。知性美偏向于理性,体现在思想、行为上。作为一名电视新闻播音员,要使观众信服,要做到知性。感性的新闻播音易使受众感受到播音员的主观情绪,无法客观描述、还原新闻事实;理性的新闻播音在陈述新闻事件的时候是恰当有效的,但用于某些新闻评论过程中,会使受众认为新闻没有温度、播音员没有情怀。新闻本身没有态度,但不代表播音员本身没有态度。在采编播合一的背景下,电视新闻播音员应参与到新闻采编过程中,在播新闻的时候,才更有内涵,做到对新闻“心中有数”。新闻播音的知性美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知性美体现在播音员的自我定位上。新闻播音员代表的是一个媒体的形象,新闻播音则是这个媒体发出的声音。智慧的声音给人以启迪,空洞的声音让人感到乏味。播音员以宽厚、大气的声音播报或评述新闻的时候,往往也代表了这个台的风范,甚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风范。如此,观众才能够信服新闻的真实性,从而形成对播音员的信赖感。
其二,知性美体现在新闻播音员驾驭节目时的思维逻辑上。缜密的思维逻辑,快速的反应成就知性美的表现形式。不说废话、少说废话是播音员必备的基本功。要达到思维逻辑方面的高标准要做到这样几点:首先,播音员要结合新闻背景,做足功课。清楚该事件背后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新闻播出时才能对事件的把握更准确;其次,在遣词造句上不罗嗦,不重复。使受众感受到清晰的条理,缜密的逻辑;最后,适当进行扩展,把与该新闻相关联的其他新闻横向对比,纵向延伸,扩大新闻播音的信息量。
其三,中央电视台新闻播音员康辉的播报是知性美体现的代表。在节目进行过程中,康辉给人一种主播的职业感,他以大气的播报形式,严谨的播报风格吸引一大批受众。在周播新闻节目《世界周刊》中,康辉将国际大事、趣事相互联系渗透,将新闻播得既有深度,又妙趣横生。他让一个知性的、有深度的节目主持人的形象深深印在观众的心中。
2 音韵美
播音既是语言艺术,又是听觉艺术。播音员即有声语言的传播者,必须在播报中具备音韵美的特质,才能让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同时感受到听觉美,获得听觉享受。
新闻播音对音韵美的要求比较特殊,需要依据新闻稿件对播报样态做出选择。比如“说新闻”,要求播音时音色清脆、活泼,贴近人们的生活,让人有亲切之感。相较之“播新闻”则要求播音员声线浑厚有力,气息通畅,将国家政府下达的各项政策播得清楚准确。但无论是“说新闻”还是“播新闻”都离不开音韵美必须具备的几个要素。
首先,音韵美要求情感先行。每句话,每个字都是有其意义和内涵的。播音员在播报新闻的过程当中,要注意把握每个字的情感意义,不能播报得苍白无力,毫无内容,也不能见字生情,在理解新闻事件之后,要将语句理顺,将情感运用到位。
其次,音韵美要求吐字发声准确,归音到位。普通话本身即具有韵律美。在吐字发声中,要把一个字发得好听圆满,叼住字头,收好字尾。注意声母准确,韵母归音到位。另外,语言的音韵美与音乐的音韵美不同,没有所谓固定调式,如果在新闻播音中,出现一个固定的“调”,新闻的变化感、新鲜感会大打折扣。
最后,音韵美与播音时的气息密不可分。播音要求播音员运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法,使吸气更深,发声时间更长久。在这样的气息支撑下,声音发出后平稳、坚实、有力。新闻播音尤其考验气息的深浅。播报内容往往是大段的消息,只有气息支撑下,声音才能保持同一水准,达到音韵美的要求。
作为电视新闻播音要求播音员能将情、声、气结合到位,体现出汉语普通话的音韵美;而优秀的电视新闻播音员恰恰能将几者结合,给人以审美享受。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主持人海霞的播报让人感受到了情、声、气的较好结合。虽然对于海霞来说她的声音并不属于“宽音大嗓”,但在实际播报过程中,她总能将音量、音色调整至自己最合适的位置,声音不矫揉造作,声声入耳。她播的《新闻联播》更清楚、明快,对于重要新闻的把握庄重、威严;对于民生新闻的把握亲切、甜美,将音韵美真正融合于新闻播报之中。
3 节奏美
新闻播音要求节奏美。节奏韵律是指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构成节奏有两个重要关系:一是时间关系,指运动过程;二是力的关系,指强弱的变化。把运动中的这种强弱变化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加以反复便形成节奏。在播读过程中,不能将新闻播得平铺直叙,死气沉沉。播好新闻,要体现出抑扬顿挫,体现出稿件与稿件之间的变化,层次与层次之间的变化,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变化,甚至是每句话之间的变化。这样的新闻是不死板的,能“运动”起来的。
说新闻的节奏相对较快,播音员会用稍快的语速,晓畅的语流播报新闻事件。这样的节目一般出现在早间,如《朝闻天下》等。在新闻播音员播报时,首先调动自己的情绪,搞清楚新闻编排上的前后顺序,按照新闻事件的分类,改变每条新闻的播出节奏。
播新闻相对平稳,但平稳并不是无变化。毫无变化的新闻播报会引起受众听觉疲劳,无法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播读新闻过程中,要注意运用播音技巧,准确处理稿件的重音、语气,色彩,把握表达的节奏。
4 形象美
人的内在品质总是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得到体现,主要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表现出来。新闻播音员是公众人物,是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典范。需要新闻播音员注意自己的形象,将内在美通过外在形象表现出来。有别于广播播音,电视新闻播音需要借助播音员在镜头前的形象,辅助表现播音内容。电视新闻播音员的形象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外貌是形象美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当下越来越注重播音员的思维逻辑,表达能力,但电视节目主持人毕竟是面向公众的,外貌美也依然是播音员选拔的重要条件之一。作为一名电视新闻播音员,并不要求外貌漂亮到如何程度,但起码要五官端正,有“眼缘儿”。播音员上镜主持前的化妆也有一定讲究,化妆师会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将播音员的面貌进行修饰,达到播出要求。当然上镜妆容的基本要求是自然、大方,过多的修饰并不适合电视新闻播音员。
其次,服饰美。电视新闻播音员的衣着服饰是有一定要求的,要适合节目风格,端庄、大方。一般来说,男女播音员通常会着西服出镜。从电视新闻出现以来,播音员的服饰往往给人以单调古板的印象,但近几年,新闻播音员的穿着有了一定的创新。央视新闻频道和国际频道的播音员服饰风格明显不同,新闻频道追求简洁、大方,而国际频道的播音员造型更趋时尚化、国际化,这与频道定位是分不开的。合适的服饰会提升新闻播报整体质量,使播音员的形象与节目浑然一体。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节目主持人柴璐的着装风格在主播中尤显突出。由于从小学习美术,柴璐在工作之余会将自己设计的西服样式画出来,找到专业人士订做。因此,她出镜时的衣服更适合其气质形象,与节目也更搭配。尤其是在《国际时讯》节目中,她独特的具有时尚感的西服与国际化的节目搭配甚好,让人过目难忘。
最后,播音中的体态语是形象美的重要表现形式。播音中的体态语是指电视节目主持人表达时除了语言之外的动作、表情、神态等。电视新闻播音的美除了表现在有声语言的驾驭上之外,还表现在播出时,主播展现在屏幕上的一切举动。微笑、点头、手势、动作等都能成为一个新闻主播的标志性特点。为了契合播出效果,体现形象美,播音员在播出稿件时要恰当运用这些特点,为自己的播读添彩;反之,如果运用不当,会造成观众的反感,甚至误解。
5 结语
美的本质问题并不是孤立的。它不仅牵涉到美学领域以内的一切问题而且也要牵涉到每个时期的艺术创作实践情况以及文化思想情况,特别是哲学思想情况,这一切到最后都要牵涉到社会基础。当下,广播电视已经成为这一时期艺术创作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电视新闻播音员更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把电视新闻播音与美学相联系,目的是更好地指导播音实践活动,培养审美能力,让新闻播音除了能给人传递信息的实用性外,还可以给人更高的精神享受。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新闻采编;特点
一、媒体融合的定义及特点
所谓媒体的融合,就是将各种媒介交融在一起,如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微信、微博等结合在一起,形成资源共享。媒体融合时代诸多新兴科技的应用,为电视新闻采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促进了电视新闻采编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一)媒介融合是技术上的融合。媒介融合根本的诱因就是数字技术的成熟,新一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广播技术的迅猛发展成为媒介融合的直接推动力。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卫星移动电视、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强势崛起,与传统电视并存,呈现出丰富的融合特征。伴随着视频压缩技术和流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电视新闻可以借由互联网实现直播、时移播出,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受众的观看需求。
(二)媒介融合是内容上的融合。媒介融合使各媒体的内容可以实现相互嵌套,并根据各媒体的传播优势和受众的需求进行重组和分装,更多样化的版本和内容,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
(三)媒介融合还是产业上的融合。以新媒体为核心的数字化建设,是推动媒体向前发展的革命性力量,新媒体必将消除广播、电视、信息产业等的行业壁垒,使众多相关联产业共同融合,共同发展。媒介融合是媒介形态、流程、传播方式的全方位融合,媒介之间通过优势互补,进而实现功能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这种多层次、多向度的媒介融合趋势,为传统电视媒体改变自我、寻求创新提供了机遇。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环境的变化
在媒介融合下,新闻的传播方式、路径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信息资源方面具有繁杂性。媒介融合使传媒业已经从一个需要专业技能才能进行操作的高门槛行业发展到了现在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可以自己发布信息、传播信息的自媒体时代。虽然普通的社会大众对新闻信息进行了及时的传播,但是信息的质量却难以得到保证。这就要求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者要对信息进行专业的判断、提取和整理,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和生活性,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好的电视新闻报道。
(二)信息载体方面更加多样化,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更加简化。在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中的信息记录载体,开始变成各种信息设备,像手提电脑、录音笔等等,储存方式增加了u盘和网络载体等一些辅助设备来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等工作,新技术设备的使用,提高了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效率,保证了新闻的及时传播。
(三)采编成果方面具有多用性。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发展,新闻报道方向开始向多元化、独立化、立体化等综合模式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者要有相对较强的思维能力,能够通过网络平台收集自己所需要的新闻信息,通过荧屏来为人们提供最新最真的新闻。
(四)新闻的传播途径更加多元化。在媒介融合的多元化传播模式下,新闻传播的渠道更加广泛和多样化,新闻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网站、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来传播,使社会大众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更加快捷高效地观看到新闻内容。这就对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能够迅速且准确地捕捉到新闻要点,然后把新闻以最快的速度传播给广大受众。
三、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
(一)创新电视新闻的采编视角。由于电视新闻播出的时间固定,与众多新媒体相比,在新闻时效性方面明显处于劣势。这就急需电视新闻创新采编视角,从自身新闻的权威性与评论的深刻性等优势出发,做到扬长避短,积极创新电视新闻采编的视角,保证电视新闻节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提高电视新闻的深度。
(二)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要加强采访能力。在媒介融合环境下,要提高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信息判断能力。对信息进行合理的筛选和整合,提高自己的新闻采访能力,為后续的新闻编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要提高编辑能力。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人员要不断学习各种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综合运用先进技术和多媒体的优势,使新闻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增强,视频、文字、图片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采编,减少了新闻采编的工作量,提高了新闻采编工作的效率,保证新闻的及时传播,真正提高新闻的质量,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
(四)加强对电视新闻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人员要及时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掌握电视新闻采编的新特点,加强自身的新闻采访能力和新闻编辑能力,来适应这样大发展、大变革、大融合的媒体环境, 努力提高电视新闻采编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创新,保证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和快捷性,为广大观众提供更有价值的新闻。
总之,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媒体的发展与传统电视媒体是相互补充、互为依存的。传统的电视新闻采编必须以新时代为立足点,积极开拓视野范围,主动借用新媒体时代的多种技术,全面、深入地挖掘广大受众的实际需求,加强自身的新闻收集采访能力和新闻编辑制作能力,努力提高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参考文献
[1]张政.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策略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02):229.
[2]刘春霞.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采编的特点[J].现代职业教育2016(36):174
这里说新闻稿,指的是企业新闻稿,有商业目的新闻稿,也就是软文,以下统称软文。目前,软文推广在网络推广领域已经受到普遍关注,其效果的持续性和价格的低廉,都让企业主乐此不疲。但软文推广操作的实战技巧实在是太多了,这里谈的软文优化就是其中之一。
当你投放软文的时候,肯定会考察软文的传播途径,除了媒体自身的传播,软文的传播途径也就主要是搜索引擎了。事实上,很多企业做软文推广,也是看中搜索引擎的传播,借助软文来优化关键词,这样的话软文优化价值凸显。
说网站优化,一般人都知道,说软文优化,知道并不多,有些高软文推广的也不见得知道怎么优化软文,笔者小马识途营销机构网络营销顾问马山在此分享下软文优化的技巧和意义,供企业网络推广人员参考。
软文标题要有包含核心关键词——网站优化之前要分析企业的业务需求,做关键词分析;同样,软文优化也是要先分析企业的业务,做关键词分析。把企业重要的关键词策划到软文的标题部分,这个很重要,是软文获得这个关键词排名的关键。做好软文优化需要有一定的文案策划能力,然后懂得搜索引擎优化,把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做好软文优化。笔者在广告行业最大的门户网站广告买卖网从事网络推广工作近十年,能把文案策划和网络技术综合应用,软文优化这个概念也是提出的比较早,几年前已经在做此方面的操作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与在线继续交流,这里就分享这么多。
内容要适当穿插关键词及关键词变体——软文优化做得好,目标关键词都已经融入进去,但文章要显得非常自然,不能有生搬硬套的痕迹,这个需要较好的文案功底,需要一个有经验的SEO文案。SEO文案也是最近几年才出来的岗位,即懂SEO又能做文案策划的一种高级人才,这类人才最适合做软文优化。
软文优化关键词分布的要求——简单说几点,软文开头的100字内要出现关键词,软文的中间几段要适当出现关键词及变体或同义词3-5词,软文的结尾段要出现关键词。这几点基本满足,文章质量不错,读起来自然,内容和语言也不错的话,软文优化就算比较成功了。
软文优化获得排名需要高权重媒体——必须申明的一点,不是软文优化的好,就一定能获得关键词排名,有的关键词竞争小,发到博客或是论坛里都有排名,但是对于关键词竞争激烈的词,我们就得选择高权重的新闻网站,比如广告行业最大的门户网站广告买卖网。这个又需要一定的媒介知识,准确的说是经验,知道那个媒体的版块的权重,大网站也有权重低的版块,小网站也有权重高的版块。做到以上几点,大多关键词的排名已经可以抢到,对于很热的词,还有其他办法,如借助其他方法给新闻增加权重,或者借助网站来优化更热的词。
现在很多企业通过软文的方式在媒体和网络上进行软性传播,但很多效果并不好,原因在于很多企业往往就产品卖产品,消费者缺少兴趣或者感觉缺少价值,而很难产生消费行为。笔者认为利用软性传播,必需做好以下三点:
1、必须要有一个吸引人的定位:老提产品的功能和应用,这些很多消费者已经审美疲劳了,而且也很难从千军万马的竞品中脱颖而出,因此必须从消费者的角度,挖掘产品的买点,而不是卖点,而这样的卖点又具有传播价值。
2、好软文必须要有好标题:标题的好坏,往往决定软文的是否能获得广泛关注,因此标题的权重要占到软性传播的60%,如何写出好的标题来,关键做换位思考,结合消费者关注的话题和事件、热点新闻、娱乐八卦才和热点建立紧密联系,能更加事半功倍。
3、软文要有故事性:往往最容易被消费者记住的是故事和案例,他能充分产品的价值和利益,比干巴巴的说产品的功能和用途要好很多,而且故事本身又具有震撼性和阅读性,能够让消费者在看软文的过程中长了知识,营销本身就是要教育市场,软文就是帮助消费者变成行家和专业人士,从而对品牌和产品建立信任和依赖。
【电视新闻稿的写作特点】推荐阅读: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12-06
好的电视新闻06-19
电视专题新闻稿范例09-26
试析电视新闻的真实性09-06
电视台采访新闻稿06-02
电视台新闻记者的实习报告09-26
广播电视新闻作业07-02
中国新闻电视台07-06
广播电视新闻报道10-07
广播电视新闻学期末试题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