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电视台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新闻电视台(通用8篇)

中国新闻电视台 篇1

(四)发稿: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谢耘耕 周红丰

单位: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研究员、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研究生 地址:上海市南京西路651号 邮编:2000

412. 午间新闻—-央视一家独秀

根据央视-索福瑞的数据分析,午间时段(12:00-13:00)总收视人群比较稳定,周一到周六平均有18%的观众群体收看电视,周日有21%的观众收看电视,而且在这一时段新闻节目是观众的第一选择(占34%),这表明午间新闻还是有充分的观众规模保证的。就全国市场而言,央视几个频道的午间新闻尤其是《新闻三十分》是这个市场的老大,占有绝对优势。(附图4:各主要上星频道午间新闻收视情况)

各主要上星频道午间新闻收视情况(2004/01/01—2004/11/30)

《新闻30分》1995年4月3日开播,是中央台最早实行经费包干、人员大量招聘等改革措施的栏目。雄厚的资金支持,巨大的媒体权威,再加上灵活的运行机制,使栏目很快成长,成为融化午间收视冰点,改变观众收视习惯的王牌栏目。

央视国际频道《中国新闻》午间版,时间整整一个小时,是央视国际频道内的一档重要时段的节目,除了承载对一些重要时事的追踪报道外,还想强化跨媒体的理念、强化对港澳台地区新闻传播,而且很重视新闻的时效性,在节目中大量采用电话连线以及视频连线的方式,对一些当天发生的新闻事件做即时报道。上半年央视还对《中国新闻》进行了改版:一是加强了跨媒体的衔接,让观众更广泛的了解到其它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观点;二是突出焦点新闻,在节目中设置了头条新闻板块,重点对当天最值得关注的新闻事件重点投入笔墨;第三个开设了港澳台新闻的板块,强化节目外宣的功能;第四个是增加综合性新闻节目里新闻即时点评的成分。省级台大多都在午间时段开办了新闻栏目,如山东台的《正午时光》、江苏卫视有《正午播报》、江西卫视有《午间新闻》、福建台有《午间新闻》节目。但是目前大多数省级卫视还没有清晰认识到午间这一时段新闻节目的价值,午间新闻节目水平参差不齐,收视率和所占市场份额很不均匀,各台午间新闻的主要内容:上午时政要闻、外省及本省地市新闻、各类服务信息。从构成上看,栏目基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少数几条的上午新闻。新闻信息纷杂,有时政报道,有社会事件,有商业信息。再就是视点组合,对一种现象,一个事件进行曾经流行过的组合式报道,背景、过程、分析三要素聚合,如果是具有冲击力的选题,可以为本次播出攫取不少眼球。可惜经常是泡面式的报道,拖沓、乏味,还有不少省级电视台的午间新闻是录播节目。可见,省级卫视的午间新闻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省级卫视的午间新闻依然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大有文章可做。

城市台由于覆盖面积小,新闻资源相对较少,城市台在新闻的权威性上一向无法和省级台抗衡,更不用说中央电视台,加之整体实力比较弱,城市台的午间新闻都不是很强。如成都电视台经济资讯服务频道《每日报道•午间新闻》节目,每天中午12:00准时播出,总长度17分钟。以每天上午成都的动态新闻及当天凌晨和前日夜间的消息为主要内容,还包括全国性的体育、娱乐新闻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城际特快”。值得一提的是《每日报道•午间新闻》以“说”的方式播报新闻,具有较强的可视性。虽然目前城市台午间新闻的特色和优势没有显现出来,但是城市台自办频道所拥有的地域性、都市性、接近性以及便于与市民交流沟通,并有更多机会让观众直接参与节目制作等诸多特色都是中央台一套(或其他专业频道)以及各省上星台所不可替代的,城市台的午间新闻市场潜力也是不可小觑的。

中国新闻电视台 篇2

1958年5月1日,我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黑白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播出,标志着我国电视新闻的起步。第一套广播电视设备从16毫米电影摄像机到一千瓦功率发射机均为国产。当时摄像机拍摄的素材需要洗印、裁剪电影胶片才能变成新闻,所以新闻的时效性很难保证。由电影制作技术传输电视新闻节目的不协调状态也是电视技术匮乏的体现。60年代初,北京电视台采用了录像设备,但适用范围有限。与此同时,全国建立的地方电视台和转播台达到20多座,却覆盖范围狭小。远距离微波传输始于60年代初,1969年有15个省、市、自治区能够通过微波干线收转北京电视台节目。特别是1971年,北京电视台能够通过微波线路将电视新闻节目传向全国省、市、自治区,并且回收部分节目,这大大增加了电视新闻的影响力。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各省纷纷建立了高山调频发射台,他们为电视信号的传输提供了便利条件,之后又建成了一批电视转播台,拓宽了电视传播的覆盖区域。但是,那时的电视新闻节目充其量只能称作口播新闻、图片新闻、影片新闻,画面加播报员的解说,再配上音乐。1973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采用PAL彩色电视制式进行试播,10月1日正式播出。当时的彩色电视节目都是通过微波线路向祖国各地传送的。

尽管这一时期电视事业的规模比较小,但是经过电视创业者艰苦探索,使得电视这种现代化传播手段打破了点对点个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点对面的传播可能性,它以无线电波的形式超越了纸质媒介的传播时效和信息量。但在文革期间,电视完全沦为了阶级斗争的工具,电视新闻节目表现的是各种政治运动及“抓革命促生产”等内容,这些电视节目,在宣传中受形式主义和极“左”思想影响非常严重。

这个时期由于电视人只注重电视的政治属性,所以是否符合党和政府的宣传口径是节目的基本价值取向,说教、宣传是这一阶段的主要节目样式。电视台播放的仅仅是单个节目,没有固定的播出时限和节目主持人,每个节目都有个体化的特性,节目制作的好坏是以电视台领导和专家的评定为依据的。

2 发展阶段(1978-1992年)

20世纪70年代末,电视以惊人的速度大步前进,这个新锐媒介显示出了极大地社会号召力和影响力。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改名为中央电视台。1978年12月,中央电视台的电视新闻采集使用ENG电子采访设备。ENG最大特点是摄录同步,它可把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的采访、报道活动形并茂地活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ENG使电视新闻摆脱了新闻电影的模式而有了自己的语言。它将电视新闻工作从采摄合一的声画同步推向采摄分家的无声画面加配音,消除了以前不能表现心理活动、不能用同期声表现人物语气、语音、语调的种种缺点,为电视新闻传播信息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电视新闻形成了人格化的传播优势。它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记者不用再承担采访和摄像的双重任务,可以更加深入的进入新闻事件现场,更加积极投入的采集素材,挖掘事实背后的真相。同时,摄像记者可以专心进行现场的各种角度拍摄,运用各种拍摄手段丰富画面内容,将事件更真实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这项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录像机的使用可以提供电视图像及伴音的记录,在克服时空限制时以视听结合的方式展现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它可以保存采集的素材,将其进行编辑和剪裁,通过对素材的修饰,避免直播中出现忙乱和错误,提高了节目质量。它还为时效性要求低的新闻节目提供了贮存载体,改变了之前在一个地方直播,直接切换,经过微波中转线路传递到有限范围,这种迫不得已的直播方式。

随着录像技术的成熟,线性电子编辑代替了机械剪接的编辑方式,它可以将不同磁带上的素材节目按顺序转录到另个磁带上,并且保证衔接处没有信号的重叠和消失。通过手动、半自动以及全自动的方式进行组合编辑和插入编辑。这种编辑方式是对于磁带本身的剪接,而不是磁带节目上的更换。

1980年第十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决定“要把加速发展电视放在优先地位;同时,会议决定发展中国的卫星传播。80年代后期电视开始使用SNG即卫星新闻采集,电视新闻工作者可随时将所在现场采集的音视频信号通过卫星传送到电视台,电视台再从卫星接收信号,或者直接切换成现场信号或者编辑后播出,演播室的导演可以指挥现场记者的工作,也可以直接对现场采访,这是其他媒体所不可比拟的。SNG成为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重要技术支持手段,它大大提高了新闻时效性,也使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开始了竞争意识。SNG在形式上打破了以往ENG的微波传送方式,不再受地形限制,各种传媒机构能够更快、更方便、更经济的采集和转播突发性新闻事件,发挥了轻骑兵的作用。电视在新闻界的地位大大提高。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重要思想指导下,电视新闻摆脱了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开始向新闻本位靠拢,遵循电视新闻传播规律,客观报道事实。同时,不再依靠报纸、广播的新闻供给,自力更生,力求新闻内容生动、形式活泼、报道面广、信息量大。电视新闻突破了意识形态宣传的狭隘视野,从仅有的政治属性跨越到到兼顾政治、信息属性。

1978年1月1日开播的《新闻联播》是电视新闻代表性节目,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还是人民群众的喉舌,是党、政府、人民群众三位一体的喉舌,是连接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还是人民群众进行舆论监督的阵地。身处改革浪潮中,面向社会、面向群众、面向生活,开始以新的姿态服务于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建设。

3 腾飞阶段(1993年至今)

中国在1984年、1986年、1988年、1990年连续发射了四颗通信卫星,将电视信号覆盖到遥远边疆。卫星电视广播系统是以卫星转发为主要传播方式的,由于转发是自上而下,电波不会受到障碍物的阻挡,其覆盖面大、通信容量高、通信质量好、成本低等特点得到很快发展。

1992年,中央电视台第四套成为第一个卫星电视频道。之后上星频道大放异彩,频道改版,更加注重整体性和风格化,并注重对频道的包装,大到栏目的受众定位、选题策划、播放时段,小到栏目的名称、片头、标识,注重节目与节目之间,节目与栏目之间,栏目与栏目之间的合理关系,使其更加有效地服务受众。特别是卫星直播节目,因与事件的同步传播性,镜头对于细节的纪实性等使其成为电视新闻报道的一个常规武器。从日全食报道、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庆典、1999年五十年国庆盛典和澳门回归祖国庆典、2000年迎接新世纪和悉尼奥运会、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加入WTO、2002年韩日世界杯,到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抗击非典、神周5号载人航天飞行等。这些直播节目,主题鲜明、内容生动、形式新颖,不仅第一时间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在新闻现场还有记者独立的声音,增强了信息权威性,扩大了报道面,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充分发挥了电视主力军的作用。

台前的荧屏节目离不开后方制作,电视台的硬件设备由线性编辑改进为非线性编辑。在非线性编辑中,电视台编辑人员可以快速准确存取、编辑素材,使编辑人员可以集中精力进行创作,提高了编辑速度。在编辑的同时可以加入配音、叠加字幕、后期合成以及电视特效,丰富了节目制作式样。

1992年,有关部门决定:“广播电视事业是第三产业,自负盈亏。”广播电视在这次经济浪潮中又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电视由计划体制下单纯的国家意识形态事业转化为既具有国家意识形态性质又具有市场化的文化产业性质的双重属性。

由于电视媒介的日益市场化,广播电视长期施行采、编、播一体化的生产模式,转变为制播分离,意味着电视台运作转移到以市场为中心。制播分离之前,电视节目由电视台自己生产自己播出,缺乏竞争机制,编播人员队伍繁杂臃肿。这种制播合一的运行机制严重限制了节目的发展,导致电视台效率低下、成本高昂,且广播电视精品节目少,整体节目水平长时间在较低水平上重复运转,收视率得不到保证。而收视率是衡量电视节目好坏的标准,要想提高收视率,就必须获得更多的受众关注,从而得到广告商的青睐。制播分离后,受众地位由“弱者”提升到“上帝”。电视开始逐渐走进观众,衣食住行,服务周到。电视不再单纯是社会精神文化的消费性行业,开始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经济部门,创造经济价值。

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启动,不仅真正实现了栏目化,使电视台与观众有了约会的机制,还在观念上进行改革—电视新闻杂志化,并且进行广告探索,开辟了媒介商业经营之路。1994年的4月1日《焦点访谈》开播,开启了新闻舆论监督的先河,是“政府镜鉴,改革精兵”。1996年开播《新闻调查》,这是一档深度新闻报道,将细节展现于荧幕,将采访过程的曲折、悬念一一展开,追踪事实真相。21世纪,电视进入到频道化阶段,不仅频道进行改版,还对频道内部栏目进行调整,以追求频道内的一致性和整体性。频道改版还凸显了其风格化的特点,各个频道的特色栏目仍然保留,将一些游离其中,特点不明显的栏目进行重新编排,纳入到该频道的风格特色当中。例如,中央一套注重新闻,强调信息的权威性,24小时滚动播出最新消息,及时准确的将资讯传递给受众。

4 结语

中国新闻电视台 篇3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中国好声音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8-0075-01

民生关系着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民生新闻反映着人民的生产生活,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因其特殊的定位和视角成为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民生新闻站在时代的最前沿,要带头唱响“中国好声音”必须要先唱响“中国梦”,唱出老百姓的心声,必须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真实全面地反映老百姓的生活和社会现象,传递正能量。

作为一名民生类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如何在唱响“中国好声音”中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要有丰富的学识涵养,提高个人素质。

文化修养是节目主持人立身的根本、成功的基石。

文化修养,实则是一个主持人在长期实践生活中,通过不断学习文化知识、增加人生阅历而积累成的潜在的一种气质。作为一名主持人必须具备多种文化修养。首先要有深厚的知识底蕴。这就需要主持人在工作中边干边学,不断积累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其次,应具备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把话说好、说顺、说通、说巧妙、说得体,要符合大众审美观,个性和怪腔怪调不能混为一谈。第三,主持人应具备一定的临场应变和即兴发挥能力。现在,很多节目都是现场直播,这就要求主持人不仅要言语流畅得体,还要积极活跃思维,培养快速反应的能力。

二、要有全新开放的思维。创新节目内容。

目前的电视节目,除了一些整点新闻,因受内容制约,在播放形式、主持风格上比较固定,程序格式化之外,许多专题栏目还是存在较大的自由空间的。因而也给主持人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主持人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从中央到地方,现在各种电视台各种栏目层出不穷,也有很多是类似的,如何才能在这么多的栏目中挣得一席之地,分得更多的观众呢?这就需要有全新开放的思维,创新节目内容。对于不断变化、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主持人也要不断变化对事物的认识。主持人也要提高深化自我内在形象的能力,深入生活、大胆实践、认真思考。要有全新开放的思维,从栏目的内容、形式、附件、形象上寻找突破口。只有你的节目与众不同,别出心裁,有看点,才能与栏目共同成长。

三、要强调受众意识,做到深入人心。

主持人在栏目中时刻不能忽略听众的主体意识,要强调受众意识,和观众像朋友一样平等交流。但是既不能和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拉得太远,去居高临下的说教;也不能和观众的心理距离太近,这样主持人就无法起到引导者的作用。有时候主持人所充当的角色就像一名引导人们在生活的百花园中观光的“导游”,这就要求主持人一定要充分认识自身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正确的分寸把握应该是:亲切自然、随和真诚。分寸把握得体,就会出现主持人与观众相互情绪的激发、感染、交流与共鸣,就能沟通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联系;反之,分寸若把握不得体,就会出现情感沟通的阻隔与断裂。所以,总而言之,主持人要将自己摆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这样才能深入人心。

主持人同时还需身兼记者的职责,采编播一体,善于发掘老百姓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掌握受众心理,从正视听、辨真伪、明事理,扬美挞丑,予以正能量的发挥、正舆论的引导。

四、要具备个性鲜明的主持风格,展现个人魅力。

或幽默、或潇洒、或沉稳、或轻快的风格都能将观众带到和主持人共同营造的视听意境中,人们在其中既接收了相关的信息也感受到了主持人的个人魅力。风格是思想、品德、学识、举止、谈吐、能力、才艺、智慧、志趣和格调化在节目主持人身上的综合表现。对一个主持人来说,其风格是否独特鲜明,决定着主持活动的成败。

电视新闻稿写作与电视新闻摄像 篇4

文/登歌

一、电视新闻写作

(一)、电视新闻的特点:实、快、新、短,声画结合,形象直观。内容真实、报道及时、事实新鲜、篇幅短小。新闻语言的特征:准确、简洁、鲜明、生动。

(二)、电视新闻的分类:按报道形式可分为:一般消息、新闻特写、系列报道、连续报道、新闻评论、新闻专题等。其中电视消息按时长不同分为:短消息(1分半钟以内)、长消息(4分钟以内)。按报道的内容分为:事件消息、动态消息、经验消息、综合消息等。按报道形式分为:典型报道、综合报道、述评性报道、批评性报道等。

(三)、电视新闻的结构:通常分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几部分。有时,还包括背景材料。

标题:标题是整条新闻的眼睛,是对新闻内涵的概括和浓缩。题好一半文,电视新闻的标题要力求简练、准确、生动,起到提示新闻主题的作用。

如:去年夏天,国内出现了一个谣言,说今年的香蕉里面长虫子。就是这个误导信息,造成海南岛香蕉卖不出去,大量成熟的香蕉烂在地里。人民日报刊出了一则消息,题为《败于信息?败于信息!》,这样的标题紧扣新闻主题,让人过目不忘;前不久,央视2套《今日观察》栏目播出了一期关注G20峰会的新闻评论节目,标题叫做《20位超级歌手,难唱同一首歌》,标题不仅提示了新闻主题,而且形象生动,意味深长。

如:“泸州历上首位奥运冠军今日诞生”,强调新闻时效。“江阳小将邹凯勇夺三金”,突出新闻人物。标题不同,报道角度也不同。标题取大了有无病呻吟之嫌,让人反感。取偏了会导致文不对题,观众看完新闻之后会有种上当的感觉。标题过于平淡(如用一般会议名称做新闻标题),很难引起观众的注意。标题太夸张又有失新闻的真实与客观。比如:“泸州的士的十宗罪”,用在网络上无所谓,用在电视上就过火了。

导语:是新闻的先导,当然位于最开头。用最少的语言传达尽可能丰富的信息,要求有实质内容,不要空洞无物。因此,要尽量将最有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

主体:主体是新闻的主干。总的要求:与导语相辅相成,内容充实,材料典型,层次清楚,手法灵活,富有新意。结尾:特指能够深化新闻主题的最后一部分。根据新闻内容或报道角度的不同,消息结尾的写法多种多样。大体分为:评论式、总结式、启发式、展望式、引用式、背景式、数字式、补充式等形式。

背景:背景是指对新闻事件产生的相关条件和有关知识、政策法规等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介绍。目的是帮助观众理解新闻内容或延伸思路,深化主题,再或者是为了丰富内容,增加趣味。

背景的写作必须紧扣主题,言简意赅,有滋有味。特别强调一点,新闻写作时常常要用到一些资料,它通常是背景材料的一种,运用恰当,会为新闻增色,增加报道深度。但记者一定要咀嚼材料,吃透精神,融会贯通。切忌照搬照抄,滥用材料。

(四)、电视新闻的要素: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后来增加了一个要素:如何(HOW),用英文字头简称“5W1H”,被人们称为新闻六要素。过去强调前面的五要素,一个都不能少。现在更为灵活了。有时,电视新闻报道中可以省略某些要素。比如一般性会议报道,不用写在哪里(几楼、几会议室等)开会。

(三)、把握新闻采写的特点:记住五句话。敏于捕捉:新闻工作者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要注意观察,善于发现。要增强新闻的敏感性,才能发现并抓住身边的好新闻。获取新闻的途径很多,报纸、电视、网络、会议、简报等。要当“两广总督”,广泛接触社会,广交各界朋友,以增加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要有政治敏锐性、新闻敏感性、工作责任心,不要眼睁睁看着好新闻从你身边溜走。

例:有时手里没有摄像机,或电池用完等情况,不要忘了眼睛就是最好的摄像机,写成口播新闻也可报出来。要苦练基本功,养成善于学习、长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要善于领会领导意图,认真倾听群众意见,由表及里,顺藤摸瓜,找出新闻背后的新闻,用好用尽手里的新闻线索。

勤于采访:新闻是采访得来的,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不要把眼睛仅仅盯在会议室,要走到群众中去,走进生活中去,走进实际工作中去,找出鲜活的东西来。要找准采访对象,讲究采访技巧,用眼看、用心听、用手记。采访到位,新闻就成功了一半。

例:有位新闻同行曾发过这样感慨:坐在家头、捏着烟头、皱着眉头,思考了两个钟头,稿子还没开头。这是许多记者的体会,同时说明了新闻采访的重要性。精于构思:确立新闻主题、巧选报道角度、体现匠心独运。

例:昨天我们单位有位记者跑乡镇开展城乡环境整治攻坚行动的新闻,回来我问他收获如何?他说没什么“名堂”。因为主要是要整治街面上违章支篷搭架的问题,本来想反映政府整治力大,严格执法,强力推进些项工作的,但执法队伍去的时候,多数违规建筑群众都自己拆了,大整治行动拍起来场面就没看头了。我说这有什么啊,反过来报道不行吗?这正好说明政府的宣传动员工作做得到位,群众积极响应,主动拆除违章建筑,这机样报道不是更好吗?记者采访为什么要先入为主,我们可不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呢?

疾于运笔:采访结束,迅速成篇,又快又好。一是报道时效性的需要。二是既能写出真实感受,又不至于忘掉重要的信息。

把握细节:拍摄时不要放过细节,撰稿时也要处理好细节。新闻的亮点往往需要用细节来刻画。现代新闻报道提倡: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人物化。要能抓住细节,写出人情味来。做到语言生动活泼,故事扣人心弦。例:昨天,我们的新闻栏目播出了一条流动法庭在一乡镇某村开庭审理因车祸造成的经济赔偿案。这是一条好新闻,它反映了法官转变工作作风,利用流动法庭把政策法律送到了村民的家门口。文稿叙述很清楚,把车祸发生后的责任认定、医疗费用多少、保险理赔金额、被告欠款情况都一一讲清了。画面拍摄也很稳定,各种景别都用到了。遗憾的是,我们在审片时,从头到尾没有看到任何反映真实情况的票据、认定书、调解书等细节内容。我想,观众可能跟我一样,也想看看这些东西吧?

(四)、电视新闻写作技巧 第一、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

1、用事实说话,经得起推敲。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客观是新闻的原则。让观点从报道中自然流露,而不是“指点”出来。这里讲的真实客观是相当的,绝对的真实客观无法做到。

例:不说绝对的话,不讲过头的话。如:有人用“一尘不染”来形容地面干净,显然就言过其实了。

2、精选事实,以小见大。在纷繁的事件中精选出最有价值的事实(未必就是大事)。有时,一滴水也能映出太阳的光辉。

3、正反并举,对比衬托。这是一个原则,也是一种手法。将今昔、正反不同的事实组织在一起形成对比,让人一目了然。

例:去年8月,我们的新闻栏目报道了一条新闻,说的是某实验学校把几十名灾区学生接到学校,免费为他们提供食宿和补习条件。文稿开头这样写道:“记者刚走进某学校,只听见空荡荡的校园里传来了朗朗的读声。” 这个对比手法的运用显然没处理好,咋一听有种灵异的感觉。后来,编辑给改成了“眼下正值暑期,正是各学校都在放暑假的时候,某实验学校的校园里却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这是怎么回事儿呢?一起去看看。”这一改,有对比了,而且通过设问的方式,还给人留下了悬念,吸引人想看下去。

4、集点成面,点面结合。这既是写作原则,也是表现技巧。选取一个“点”,把这说细、说透,具体客观。再结合到面上去深化主题。这是一种被普遍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对综合性、经验性的新闻报道比较适用。

5、目击实录,再现场景。这是电视新闻报道中最常采用的手法之一,也最能体现“用事实说话”的原则。好处有三,一是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是记者或被采访者的现身说法。内容是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因此真实可信。大家可能还记得去年5.12地震灾害发生后,央视记者张泉灵在映秀等灾害现场所做的几个感人肺腑的报道。我觉得,象这样的报道应该写进新北广的闻教科书。二是事件在“现在进行时态”中展开,因此时效性较强。三是形象生动,现场感强,能吸引观众眼球。

6、言简意赅,画龙点睛。这主要是针对新闻中的议论而言的。值得注意的是,议论必须是从新闻事实中自然而然引发出来的,而不是硬塞进去的。

7、适时引语,借口说话。发挥电视的优势,把自己想说的话,借别人的嘴说出来。使报道更加客观,真实可性。引语必须准确,不得歪曲原话,不得断章取义。

第二、新闻要追求精练。要尽量把新闻写短,因为短才能快,而且容易让新闻信息饱满,这样才能留住观众。方法有四:

1、一事一报,笔无旁涉。文稿不蔓不枝,短小精悍;

2、提炼精华,巧取一隅。突出重点,发现亮点,体现特点;

例:近期我们做了一组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系列报道。众多企业几乎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市场变化莫测,产品销售受阻,资金周转困难。在应对措施方面,沉着冷静、树立信心、调研市场、找出对策,这些都是共性的东西。如何反映出他们的不同之处,让别的企业看了可从中到些启示呢?这恐怕就要巧取一隅才行了。在做某酒类生产销售企业的节目时,我着重讲了一个故事:一年的迷茫让老总如坐针毡,临近年关,企业工资都发不出来,通过市场调查,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确定了调整产品结构的思路,一个星期时间开发出一款新产品投放市场,春节前的二十多天时间,销售了11万箱酒,收入600多万元。凭着一个点子,让企业找到了过冬的棉袄。而对另一家石油钻采设备制造公司应对危机的报道中,我们把着眼点放在了企业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使得自身肌体强健,抗风险能力增强。立足产品特点和自身优势,在别人回港靠岸之时,他却转身向海,走出国门,今年一季度就拿到了1千多万元的订单。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00%。这就是亮点所在。

3、选材典型,举一反三。用典型的事例让报道变得生动。例:去年春夏之交,我到一个叫水中坝的蔬菜基地采访,村民反映黄瓜卖不出去,每斤一角多钱都没人要。详细了解才知道是因年初低温灾害使全区的早菜普遍受到影响,于是菜农们大面积补种黄瓜。因成熟期推迟失去了泸州早菜的优势,加之产量斗争,从而导致全区好几个菜蔬基地都出现了黄瓜好货贱卖的情况。然而,我到另一个村采访时了解到菜农艾某却没有众多菜农的烦恼。因为他看到各地都在补种黄瓜的时候,就预料到市场可能出现黄瓜饱和的情况,从而改种青花菜,一斤就卖到几块钱。不但收入没有因灾受损,反而大大增加。后来,我以菜农不光要钻研技术,也要研究市场为新闻主题,及时写了这篇报道。

4、以小见大,视角新颖。大题小做,生动具体,一叶知秋。

例如:通过一个灾区孩子在泸学习生活来表现“江阳爸妈”活动的成功开展,进而反映江阳人援助灾区的无私大爱。

第三、新闻要有鲜活性。新鲜的东西好卖,没有谁爱看冷冰冰的面孔,也没有人喜欢呆板枯燥的报道,所以,新闻要讲故事。除了讲究事实新鲜、角度新颖而外,电视新闻还应追求生动活泼、形象直观。要学会用画面语言来表现,让报道显得更直观。要让观众如临其境。要把新闻事实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来考察它的新闻价值,从而提炼出富于时代气息的新闻主题。这是电视新闻写作的内功。

(五)、会议新闻报道应注意的问题。除了党代会、党委扩大会、人代会、政协委等高规格的会议报道,要注意会议的议题、议程等形式外,一般会议报道应淡化形式,注重内容。做到跳出会议报会议,有的甚至可以不提会议。只要把会议精神准确传达出来,能够深入进支做延伸性的报道当然更好。千万不要把会议新闻搞成新闻会议,观众不会买账的,一般观众谁会想看你在电视上开会,想看的人早就参加了会议。而我们作报道的目的是什么,是让更多不了解会议内容的人知晓。因此,我们宣传的目的又怎么能实现呢?

例:比如报道农业生产方面的会议,就可以跳出会议去写,再加上些反映农作物生长情况、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图像,就会使新闻更生动。

(六)、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忌讳:

一忌捕风捉影,无中生有;二忌张冠李戴,移花接木;三忌添枝加叶,夸大事实;四忌关注表象,忽略本质;报道浮在上面,容易误导观众;五忌材料堆砌,思路混乱;六忌形式重于内容;在会议报道中最容易犯这个错误,把时间、地点、会议名称、参加人员说完就占了一半多的篇幅,真正该报道的内容却一笔带过了。要知道,会议精神及其延深的东西才是观众所关心的。七忌抄总结、抄简报,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如:报道统计数据,经济指标等。只报综合排名第几,指标多高。对如何取得这一成绩的关键问题却只字未提。新闻报道不是政府目标管理考核,既要注重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报道的目的不仅要让大家了解令人鼓舞的成绩,还要让观众从创造辉煌业绩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八忌声画两张皮。文字解说与画面根本不是同一回事,让人看着就别扭。

(七)、上送新闻稿应注意的问题

1、要考虑媒体的视角。对同一件事情,媒体不同,报道角度也有区别,我们在写上送稿时,应考虑到媒体的不同视角。

2007年“八一”前夕,川台有个约稿:主题是“区委书记重视支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由泸州台新闻部和区广电站联合采访,并分别在各自的栏目做了报道。《泸州新闻联播》的用标题是《江阳区积极支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江阳新闻》用的标题是《陈文调研我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工作》。而上送川台的新闻标题是:《爱军精武好书记,细微之处见精神》。仅从标题上看,就能看出两级媒体对同一新闻事实的报道角度各有不同。

2、为方便联系,上送新闻的稿件上要注明来稿单位、通讯员姓名、联系方式、撰稿日期、磁带编号,以便于工作衔接。

3、除了自采稿件上送外,可以采取推荐选题上送,待双方沟通之后进行联合采访报道。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电视新闻摄像

(一)、摄像前的技术准备

认识摄像机:广播级摄像机和普通DV。前者更专业,技术指标更高,操作相对复杂。后者高档一些的也分手动调节和自动模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傻瓜摄像机。摄像机大致由镜头、调节控制、视音频记录、取景器、液晶屏、电源等部分组成。

1、焦距:是镜头的重要性能指标。一般我们说:焦距就是透镜是中心到焦点的距离。镜头焦距的长短决定着拍摄的成像大小,视场角大小。当对同一距离远的同一个被摄目标拍摄时,镜头焦距长所成的像大,镜头焦距短(渐近广角)所成的像小。注意:光学变焦和数码变焦是两回事,新闻摄像主要看它的光学变焦。

资料:普通DV大多具备10-20倍以上光学变焦能力,配合数码变焦可达几百倍。理论上讲,10倍变焦就可以拍摄到70米以外的场景,已经足够了。镜头根据其焦距的长短,即拍摄时的视角,可分为标准镜头,广角镜头和长焦距镜头等。

2、光圈:用F值(指数)来表示,从F1.8(DV为F2)、F2.8、F4、F5.6、F8、F11、F16、F22、F32、F44到F64等。它决定进光量的多少,关系到画面的亮度。光圈F值越小,在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就越多。当镜头焦距不变时,光圈指数F的数值越小则光圈越大。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F5.6,进光量便多一倍,我们通常说光圈开大了一级。

此外,许多摄像机还有增溢功能,开启后可增加亮度(6db、12db),但画质将变得粗糙。

3、快门:决定拍摄曝光的速度。摄像机的快门值从慢到快为1/50、1/60等„„直到1/2000。正常快门速度为1/50。拍摄前手动调整快门速度,然后摄像机(自动模式)根据环境计算出合适的光圈大小来。要学会用光圈和快门来控制画面与光线。

例如:在拍摄普通电脑屏幕(CRT)时,画面会不停的闪动。只需将电脑刷新频率调整为60HZ,然后将摄像机快门调整了1/60,使之同步,画面就不会闪动了。

4、照度:通常我们说的画面亮度是指物体曝光程度,而照度是指物体单位被照面积上接收到的光通量称为照度。单位为勒克司(lux,法定符号lx)。照度大小直接影响曝光程度。拍摄时要根据不同环境,配合光圈和快门来选择合适的照度。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有两种曝光方式可选。一个是自动曝光;另一个是程式自动曝光(选择预先设置的用户设置单元)。

参考:白天、夜间、室内、室外、阴天、晴天等不同环境,光的照度不同。如:一般情况下,阴天室外:50-500 IX;晴天室外:300-2000 IX;电视台演播室:2000 IX。

5、景深:指影像的前景清晰点到后景清晰点之间的距离。它的存在使镜头具有真实在现视觉感受的能力,使画面具有虚实对比的关系,从而可以突出被摄主体,制造出更加真实的空间感。

资料:影响景深的因素:

光圈的大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反之亦然。焦距的长短:焦距越短,景深越大。反之亦然。距离的远近:摄像机离被摄物体越远,景深越大。反之亦然。

6、白平衡:在不同的环境光线状况下,物体的色彩会产生变化。摄像机感光器件(CCD)对白色容易产生误判,导致拍摄的画面偏色。比如白色物体在室内暧光源下它会偏黄,在蔚蓝色天空下会偏蓝。白平衡调整就是使在各种光线条件下拍摄的图像色彩和人眼看到的景物色彩相一致。

参考:不同光源的色调是用色温来描述的,单位是开尔文(K)。万里无云的蓝天,色温为10000K,阴天约为7000-9000K,晴天阳光直射下的色温为6000K,荧光灯的色温约为4500K,钨丝灯(暖光源)的色温约为2600K,日出、日落时的色温约为2000K,烛光下的色温约为1000K。

7、像素:指摄像机镜头传感器的有效像素数量,分动态、静态和总体像素。与DC(照相机)不同的是,DV的像素不一定越多越好。一般40多万像素就可以达到普通电视的分辨率(720×576=414720)的有效像素了。

8、存储介质:磁带、光盘、硬盘、SD卡、P2卡(数字高清)等。当下以磁带运用最为广泛。

(二)、摄像中的艺术实践

1、拍摄用光的选择:

光的照度:要合理控制光线强度。前面已经介绍,不再赘述。

光的方向:顺光、侧顺光、逆光、侧逆光、顶光、仰射光、平行光等。光的不用方向,将对画面层次、色调、色彩产生影响。对新闻摄像而言,多用顺光或侧顺光,少用侧逆光,尽量不用逆光。其它的光源,实际工作中,通常由不得记者选择。

2、拍摄角度的选择:平视、侧视、俯视、仰视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视角方位构成不同的人、物造型。会议新闻多用平行视角,结合部分侧视(如拍会议受场地限制时)角度来完成。拍摄角度往往是由拍摄位置决定的,因此,拍摄新闻就有个站位、抢位的问题。比如:拍摄领导慰问走访,记者应抢在前面,才能拍到正面图像。

3、拍摄景别的选择:

远景:视野开阔,主要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场景;

全景:显示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能较好地反映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会议新闻的第一个镜头和最后一个镜头常常用到。)

中景:人物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画面。能反映出人与物总体特征的局部;(会议新闻也常用到。)近景:显示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画面。反映人物精神面貌、内心情感或物体较为细节的部分。如:会议新闻拍摄领导。

特写: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物体细部的画面。排除一切多余形象,突出人物表情或物体部特征。最能反映细节,强调内容的景别。如:握手(领导与群众的手,招商签约的握手)、激动的表情等。特写运用要有目的,不要滥用。

4、构图:按形态分:静态构图(如树林)、动态构图(如运动场)。按线形结构分:水平线构图(如教学楼)、垂直线构图(如高楼)、斜线构图(如街道)、曲线构图(如河流)、黄金分割式构图(如播音员出口导)、九宫格构图(右上方的交差点最为理想)、圆型构图(如广场跑道)、对称与非对称构图。

构图原则:保持摄像机的平衡、突出被拍摄主体、注意多个主体联系、排除干扰信息、画面整洁流畅。

构图要点:立意要“准”(让镜头“说话”)、画面要“精”(力戒杂乱无章)、主体要“明”(处理好主体与陪体及环境的关系,比如领导调研。)、图像要“美”(艺术表现力)。

5、镜头长度:新闻镜头以4到6秒为宜。按下记录按钮后,心中开始数数,估计时间到再按一下停止拍摄。关机前的最后一个镜头可以稍微长些。

6、拍摄的方法:固定拍摄、移动拍摄(推、拉、摇、移、甩)。移动拍摄时(主要指摇摄)要把握好起幅与落幅。长度一般以2至3秒为佳,便于后期剪辑。

(三)、新闻摄像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稳定压倒一切,忌讳图像晃动。多拍固定镜头,少拍移动镜头。做到平、稳、准、匀的方法:一是拍摄时尽量摒住呼吸,控制好机器;二是尽量靠近被摄对象进行拍摄;三是选择好站位,摇移拍摄有讲究。忌讳无目的地使用推、拉、摇、移镜头。

2、尽量避免逆光镜头出现。可以通过调整拍摄角度来减少逆光发生,迫不得已时可启用摄像机的增溢功能。

3、学会运用不同景别、不同角度拍摄,丰富镜头的表现力,让新闻的图像更好看。横摇镜头最好不要超过180度,否则将给人晕厥的感觉。初学者容易犯该毛病。

4、合理选择拍摄内容,为新闻主题服务。拍摄什么图像要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乱拍一通,浪费自己的磁带,也浪费别人的表情,更耽误制作的时间。尽量避开有干扰信息的内容。

如:报道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拍摄清洁工人清扫街道时,刚扫过的干净路面上还留有 “办证号码”清晰的字样。这显然不应该出现在画面中。比如,被采访者说今年庄稼长势良好,背景画面却正好相反。诸如此类的情况应当避免。

5、合理运用同期声,包括现场同期录音和现场采访,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如文艺晚会、演讲比赛、运动会、突发事件现场等,只要运用得当,往往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6、会议新闻拍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A、领导图像拍摄尽量用正面镜头(除非场地限制)。按照一般的惯例,同级媒体拍同级别领导及上级领导才使用近景(大家通常说的“特写”),同级别以下领导及参会人员一般用中景或接近于近景(二到三个人出现在画面中)。

B、镜头讲究对称性。主席台一组、参会人员一组,或检查方一组,迎检方一组。拍摄顺序一般从大景别(全景)到小景别(近景)、从主席台到参会席、从主要领导到其他领导; C、抓紧在前十分钟拍摄完所需镜头(参会人员整体精神状态较好),余下的时间做笔记,补拍领导讲话或与会者发言的镜头。有时会场人不多,坐得不集中,可在会前提醒主持人调整坐位,便于拍摄。

7、摄像前的准备工作要做好,检查电池是否有电、磁带是否装好。有时,为抢镜头,要提前开机。比如在下车之前就开机。

电视台新闻制作实习总结 篇5

从今年2月份开始毕业实习,到现在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这期间在县台做过新闻,现在在江西电视台一个栏目见习。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真的是学到很多东西。实习是一个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在成长。

我认为实习就是学校知识的实践化,是考验学校知识是否掌握的良好途径。也是对自己的一次充电。在实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挑战,并从中得到经验,这些都是书本上学不来的。

记得第一次发稿的时候,被主编修改了好多次;记得第一次出镜时,摄像无奈的表情;记得第一次采访的时候,语言不通的尴尬等等。都让我明白了做一名记者、媒体工作者的不容易。

实习期间也真的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做媒体,但是我觉得要对的起自己的专业,要加倍努力。

还记得有一次自己去医院做采访,那个医院就是不让我拍摄图象,他们不相信我是电视台的,而且我作为实习生也没有什么可以证明自己的证件,这真的让我非常难堪,最后只好当面给新闻中心的主任打电话,才化解了这样的情况。现在想想也真的比较搞笑。但是最后采访还是完成了,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会把工作做好的。

在学校里学的大多都是理论的知识,但是实习真的让我有了一定的实践能力,知道了做新闻的具体流程,知道了新闻语言跟常规语言的差别,明白了作为一名记者的定位,以及这份工作的责任。

实习中也会有人否定你,但是我一直认为越是批评的话,才越能让自己成长。因为虽然听起来很不好听,但是仔细想下如果真的是自己的问题,那就真的应该马上改正。

实习中我坚持做到一定要守时。第一次出去采访的时候,毫不夸张的说,我是提前一个小时到达的目的地,我就是怕迟到,早到总比迟到好。每次采访,我总是提前半个小时左右到达,找个地方坐下,把今天的采访任务好好想想,理清思路。唯一的一次迟到是因为联系员告诉错了地方,打车赶到的时候迟到5分钟,感觉特别不好,打那以后,我更加谨慎了。

还记得有一次,新闻中心的主任问了我一个问题,但是我说了一个大概的数据,主任说确定吗?我就不确定了,做新闻不能想当然,任何即将变成铅字的事情都要进行证实,必须严谨。

每次写完稿一定要读,不要有硬伤。新闻的“硬伤”,是指一篇作品中,存在致命的、关键的、明显的错误,或者是不该发生的常识性的毛病。常见的硬伤有政治性硬伤、政策性硬伤、导向性硬伤、违反宣传纪律的硬伤、片面性造成的硬伤、常识性错误和技术性的硬伤。要想做到没有新闻硬伤,也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我就有过稿子因为“硬伤”问题而被退回的情况。发第一篇稿的时候高兴的不得了,说实话,后来再发稿占大多数的心理是害怕和紧张,怕又被退回来。

新闻专业电视台实习报告 篇6

台州广播电视总台集台州电视台和台州广播电台为一体,现有电视新闻,影视新闻,电视财富,新闻广播,交通广播,音乐广播等频道,新闻专业电视台实习报告。

台州交通广播是台州广播电视总台下设的专业广播频道。自2000年12月开播以来,交通广播以移动人群为目标听众,突出“本土,服务,专业”的频道个性。经过7年多的发展,交通广播已经逐渐成为台州地区重要的媒体之一。

台州交通广播的节目设置突出专业的特色。《路家兄妹》、《汽车CD》、《一路新鲜》、《市民热线》、《车友俱乐部》、《一路畅通》、《都市心情》、《假日台州》、《台州早班车》等节目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节目。

实习前期 我主要参与户外的采访活动,基本与交通有关的案例以及相关活动打交道,还通过为广播节目“找新闻”来提高自己的新闻敏感性(就是从各大网站和报纸上找“含金量”高的新闻素材)。

实习中期,我在参与采访活动的同时,也开始接触了导播以及《汽车CD》节目的制作。我学会了录音棚里的设备操作,可以自己制作剪辑,实习报告《新闻专业电视台实习报告》。老师还让我参与了直播的节目,锻炼我的胆量和应变的能力。我还参与了一次电视台《法庭内外》栏目组的采访拍摄。

实习后期,开始跟随编辑学习编稿。在学习的同时也尝试着改写新闻素材,被采用了近10篇。

中国梦:电视新闻的故事化传播 篇7

一、理论框架

新闻叙事的故事化是近年来各类媒体驾轻就熟的一种报道方式。这种方式增强了电视新闻报道的可看性, 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美国记者富兰克林曾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 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 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 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对电视新闻而言, 就是尽可能地用镜头说话, 文字记者的笔和摄像的镜头其实是一体两面, 镜头拍什么, 怎么拍, 用什么景别, 都要做好事先策划。有人会说, 新闻叙事的故事化, 增加了大量的描述, 岂不是不客观了吗?诚然, 新闻是一种客观报道, 但这种客观, 笔者认为是一种客观的角度。新闻是立体的, 不同的记者从不同的角度来做报道, 报道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但他们的角度都是客观的, 只是角度不同。一个新闻事件的解读方式多种多样, 那么作为党的喉舌的各级各类媒体, 应该选择怎样的角度来做报道呢?当然有, 这就是社会学中的框架理论。框架是我们的一种认知结构方式, 是对世界的一种阐释、叙述方式。“新闻框架” (news frame) 一词来源于加拿大学者高夫曼。高夫曼提出的框架概念本身, 是要“阐述我们如何理解每天生活中发生的事件, 但后来其他学者将这一概念引入了新闻学, 指出就新闻报道而言, 理解框架有助于揭示其中包含着的、加以强调的元素;新闻框架帮助记者按照现行主流论调来撰写报道, 同时塑造读者对事实的理解”。

卡普勒和詹姆斯认为:“新闻框架就是新闻报道中赖以识别、能够改变主题的阐释的修辞和格式的选择, 是与新闻环境一致的部分。”也就是说, 新闻框架实际是指媒介在特定的编辑方针下所确定的新闻选择标准和叙事原则。这是新闻采访的框架, 也是新闻报道的指导方针。但在实际的操作中, 这些框架和叙事原则被“无原则”的“领导性”思维随意左右, 最后其实变成了主管领导的个人思维, 从而减弱了新闻传播的效果。

二、“中国梦”报道的传播学解读

要做好“中国梦”系列报道, 就必须先明白当下大环境和大背景下的新闻选择标准是什么。做新闻宣传工作的人都应该有最起码的价值判断标准, 即使在号称客观报道的西方世界, 新闻也从来都是在他们固有的“框架”的下一种叙述而已。所以, 当下, 我们对“中国梦”报道的新闻选择标准就是寻找典型, 但笔者眼中的典型不是那些取得各种成就的“名人”, 而是那些有一定代表性的“小人物”。因为典型一定要有代表性, 不能代表最广大基层老百姓生存状态的人不能叫“典型”, 只能叫“模特”。小人物的梦想实现途径和过程, 应该更能代表广大老百姓, 因为小人物的梦想实现过程, 应该更有复制性, 而且可复制性较强, 对普通受众来说, 影响力可能会大。因此, 笔者认为, 我们不妨把镜头对向那些小人物。哪些是小人物?比如外来务工者, 通过自己的努力, 每月增加了几百元的收入, 能为远在千里之外的家庭贡献一份力量, 这样的人物事例更具有代表性。还有他们的梦想是什么, 为什么来到这个城市, 背后还可能有故事。小人物的故事是最朴实, 最接近老百姓的, 也是最能代表老百姓的心声的, 同时老百姓看了, 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当然, 现在一些地方媒体的传播环境并不宽松, 一些媒体主管层面或者一线采编层面为了“对上有交代”而不得不做出一些所谓的“大选题”。“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并不矛盾和冲突, 关键看新闻叙事故事化做得好不好, 精彩不精彩, 新闻叙述的框架是不是拿捏得准, 这两点做好了, 笔者相信, “对上负责”的新闻报道, “下面”的老百姓爱看;同样, “对下负责”的新闻, “上面”的领导也不排斥。

三、小结

中国新闻电视台 篇8

九年前,詹姆斯-默多克(以下简称“小默多克”)第一次来香港时仅用薄薄的“柳叶刀”对星空传媒进行了局部改造,这回他随身携带的却是硕大的“斧头”。

8月18日,新闻集团宣布,将对总部位于香港的亚洲电视服务公司——星空传媒进行大规模重组。根据预案,老默多克在亚洲的电视业务将被重组成三家分公司——星空传媒印度公司、星空传媒大中华公司以及福克斯国际频道,福克斯国际频道将管理星空传媒运营的所有英语电视频道。

针对此次分拆星空传媒亚洲业务,新闻集团欧洲及亚洲事务部董事长兼CEO小默多克表示,星空传媒自1991年启播五个频道以来,发展迅速,规模日增,对亚洲广播业发展作出了卓著的贡献。他说,今天我们将这个规模庞大的区域架构重组,并分为三个营运单位,使其在当地市场更具竞争力。

据悉,星空传媒CEO艾保罗将于12月离开公司,他也将成为星空传媒在不到三年时间内离任的第三位CEO。艾保罗于2007年3月接替因“私人原因”离职的高美娴就任该职务。此外,2007年6月正式上任的公司首席运营官伍罗玲离任的消息已在7月份公布。

小默多克大规模调整亚洲业务正值欧美市场广告收入锐减的时候。新闻集团在截至6月30日的第四财季亏损2.03亿美元。新闻集团称,此次重组预计将分配更多资源至地区性的分支部门。分析人士指出。这显示了公司在中国市场业绩迟迟不见根本性好转的情况下,准备押注印度成为其亚洲业务的增长引擎。

中国“星空”黯淡

现年36岁的小默多克是新闻集团董事长鲁珀特·默多克的次子,在这个家族制企业中,颇具商业禀赋的他已被认为是无可争议的继承人选。

2000年,小默多克被派驻亚洲,管理亏损多年的星空传媒,一年后公司奇迹般地扭亏为盈。2003年,他开始转战欧洲,负责英国天空广播公司的相关业务。2007年12月小默多克获得现任职务,并重新执掌星空传媒大权。此时,公司再次陷入亏损局面。

在这次重组方案中,除将星空传媒分为三大部门外,预计在未来一年内,该公司位于香港的办公室将裁减150到200名员工,占总数的30%,且不排除进一步削减工作岗位的可能性。此外,星空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总裁刘禹亮和星空印度的首席执行官乌代·桑卡尔将直接向小默多克汇报,而不再向此前的香港亚洲总部报告。

星空传媒发言人潘丽琼表示,重组计划是为了促使亚洲业务变得更为区域化,而非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困境。她形容这个改变是把资源从香港转向其他市场的“自然演化”。分析认为,通过这些新举措,新闻集团将消除星空卫视与福克斯国际频道之间业务的重叠问题。

不过,驻香港的观察家指出,小默多克重组计划也表明,在他重新控制下的星空传媒,渐渐不再像老默多克那样对中国内地市场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小默多克开始收缩中国内地的业务。

1993年,老默多克从香港大亨李泽楷手中买下香港卫视63.6%的股份,1995年又购入余下股份,共耗资8亿多美元。据估计,该成交价是李之前投资额的6倍。这看似不划算的收购却被老默多克寄予厚望,在此后数年里,他费尽心机希望借此打开中国市场。

经过多年的努力,星空传媒在2003年始获在中国星级酒店和华南部分地区推出中文频道的许可。2005年,星空传媒曾试图接管青海卫视的节目制作业务,以曲线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落地。这种明显触线的做法随即被国家广电总局叫停,从此,星空传媒在中国内地一蹶不振。

星空传媒在中国内地的境况沦落至此,有分析指出,除受国内相关政策的限制外,香港总部对内地市场的经营策略也存在重大失误。以“青海卫视事件”为例,当时公司内部对如何进一步扩展业务存在严重分歧。前新闻集团中国区副总裁李映红回忆称,当其就与青海卫视合作事宜以书面形式向管理层提出反对意见时,却被告知是大老板默多克的决定,不容半点质疑。

李映红认为,小默多克在2003年离任后星空传媒任用的接替人选,后来也被证明是极大的错误,此人不但没有把中国业务做起来,就连公司在印度市场的领先地位也被丢掉。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亚洲电视业务重组撤销香港作为星空传媒总部的同时,新闻集团将首次在香港设立办事处,以负责支持新闻集团在亚洲的业务并管理新闻集团在亚洲合资公司的权益。潘丽琼表示,不排除在合适的时候对大中华区引入新业务的可能。

分析人士认为,在引进MySpace入华之后,新闻集团可能会继续关注中国的新媒体市场,以改变在电视业务方面的尴尬境地。

押注印度市场

相对于中国内地市场的黯淡表现,星空传媒近年来在印度可谓斩获颇丰。英国的《独立报》称,默多克旗下亚洲电视业务开始削减在其香港总部的员工人数,这反映了传媒大亨在中国的野心因另一大新兴市场印度的商机而小了很多。

小默多克表示,“此前公司设立一家规模较大的区域性总公司是有必要的,但现在我们在主要市场的营运已有长足发展,可以让当地的管理队伍,独立执行相关职能。”这番言论实际上承认了印度市场对星空传媒的重要性在日益提高。

“他们拥有实力雄厚并且又非常重要的印度业务,而这些业务并不一定需要从香港引入。”香港研究机构Media Partners Asia执行董事维韦克·库托说,这次重组的重点是印度市场,小默多克正准备利用印度来支撑新闻集团的市场价值。

Media Partners Asia称,在截止到6月30日的2009财年里,星空传媒在印度的销售额达4.35亿美元,总收入则达5.7亿美元,占公司全部收入的75%到80%。相比较而言,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营收则小得多。

在印度,星空电视已经连续9年收视率排行第一。自1991年推出5个频道以来,印度星空电视迄今已增至19个频道,使用8种语言,包含北印度语娱乐频道Star Plus,总计有2.26亿观众。去年底,星空传媒还与Jupiter Entertainment公司设立了一家合资企业,目标是印度的南部市场。

“相对于中国,小默多克对印度的热情可能更大。”一位前星空高管表示。在2000年至2003年期间,小默多克负责掌管星空传媒,印度业务便是由其一手培养起来的,这块市场为星空卫视扭亏为盈作出重大贡献。当年,他还推出了印度版《如何成为百万富翁》等一系列热门节目,星空卫视成为当地最具优势的收费电视公司。

此外,小默多克将合资公司Star Plus中的一半股权卖给当地的Zee传媒集团,以获得同样的印地语节目播出权,由此公司收视率决速上升。他还以入股方式进入覆盖250万户家庭的印度第二大国有电视网Hath way。

不过,最近一段时间,星空传媒印度业务也受到了美国另一大传媒巨头维亚康姆以及印度本土公司等竞争对手的挑战,业绩有所下滑。花旗分析师Jason Bazinet说,星空传媒的运营收入上季度下跌,主要是由于广告收入的下降,这源自印度收入的减少,以及在印度开没地方频道的成本增加。

一位分析人士说。到现在为止,印度一些部门的销售和渠道仍被香港总部控制,这次改组是企图使在某些重叠的业务布局合理化。

上一篇:乡村医生培训会上的发言下一篇:李时珍夜宿古寺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