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性学前教育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是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物质基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财政性学前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财政性学前教育论文 篇1:

关于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幼儿园之间的分配问题

[摘 要]在当前的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分配体制下,重点幼儿园往往会分到较多的财政性经费,而普通幼儿园获得的财政性经费比较少。这样分配的目的是通过重点建设一部分示范幼儿园,以带动整个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这样做是否能真正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是否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经费的利用效益?本文试着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基础上提出改进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分配的建议。

[关键词]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分配;效率;公平

作者:桂 磊

财政性学前教育论文 篇2:

学前教育普惠性视角下财政投入模式

【摘要】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是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物质基础。杭州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学前教育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构筑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成本分担与生均补助政策体系,该体系以学前教育“1+4”文件为核心内容,落实各级政府经费投入责任,对经费来源、管理和使用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规定,同时也着力解决弱势群体入学、民办园发展等突出问题,公平与效率并重,该政策使得杭州市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水平有了数量和品质上的显著提升,对各地普惠性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普惠性; 财政投入; 杭州市

【作者简介】吕苹(1970-),女,浙江桐乡人,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教授;付欣悦(1990-),女,江西南昌人,浙江师范大学杭幼师院学前教育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

2010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以下简称“国十条”)明确提出“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意味着公益性和普惠性是政府在学前教育领域实现“善治”的出发点和归宿。近年来,杭州市充分认识到财政投入在发展学前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建立“政府主导、区县(市)为主、乡(镇)分担、社会参与、家庭缴费”的成本分担与生均补助政策体系 ,使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承担起主体责任,极大地推动了普惠性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为其他地方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发展历程

(一)施行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市各级政府抓住经济快速发展的契机,切实落实学前教育责任,使该市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一直处于国内领先位置。2005年的《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以下简称“05《意见》”)中就规定要落实各级政府责任,争取在2010年基本形成0~3岁早期教育体制。2006年,市政府规定,杭州市本级财政每年在教育事业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学前教育事业经费,并将其列入财政预算,做到逐年增长;各区学前教育事业经费达到同级教育事业经费的5%以上,县(市)达到3%以上并将其列入财政预算,做到逐年增长。“十五”期间,杭州市学前3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6.6%,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达到67.2%,乡镇中心幼儿园建园率达到95.1%[1],各项指标都大大超过全国平均值。

在获得成绩的同时,市政府还注意到了制约本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据相关资料显示,2006年,全市学前教育事业经费只占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2.2%,有的区、县(市)还不足1%,个别的为零[2],这表明部分地方政府的责任落实还不到位。此外,各级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学前教育事业投入,但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在资金使用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上,也存在不少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急需新一轮的政策出台。

(二)推行过程

2005年以来,面对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问题,杭州市政府抓住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与生均补助这一关键,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逐步细化相关规定,形成了符合本市实际情况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和生均补助体系政策框架,落实政府主导投入责任。“05《意见》”就明确指出“区、县(市)要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在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中安排学前教育经费,并做到逐年增长,专款专用”。在此基础上,2007年,杭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以下简称“07《意见》”)更加具体地规定了“各区学前教育事业经费达到同级教育事业经费的5%以上,县(市)达到3%以上”,并提出要“落实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和帮扶资金”“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的要求,加大对弱势群体的资助力度。为了规范学前教育专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市政府于同年制定了《杭州市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使用和管理办法》,规定市财政每年安排学前教育专项经费500万元,通过以奖代拨的方式,支持学前教育发展,并且对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进行规定和细化。

2011年,为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全面提升学前教育整体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好入园、入好园”的需求,实现高标准、高质量普及15年基础教育的目标,依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和“国十条”的文件精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确保成本分担与生均补助政策的落实。杭州市政府颁布了杭州市学前教育“1+4”新政,即《杭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若干意见》(市委〔2010〕22号)(以下简称“10《若干意见》”)和《杭州市学前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杭政办函〔2010〕316号)(以下简称“10《专项》”)、《杭州市幼儿园园舍建设实施办法》(杭政办函〔2010〕317号 )、《杭州市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管理办法》(杭政办函〔2010〕326号)、《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杭入园管理暂行办法》(杭政办函〔2010〕315号)等四个配套文件,构建了促进杭州学前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政策框架,建立起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成为杭州市学前教育发展的里程碑[3]。 随后,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批准了《杭州市学前教育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已于2012年2月开始施行,标志着杭州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经费有了坚实的法律基础,这将切实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权益,推进本地区学前教育的普惠性发展。

(三)施行效果

随着杭州市政府主导的成本分担与生均补助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其一,各级政府责任得到落实,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不断增加。从2005年开始,市和区、县(市)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在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中安排学前教育经费,并做到了逐年增长、专款专用,保障公办幼儿园的正常运转及教职工工资、安全和培训等所需资金的落实。2007年市本级财政安排学前教育专项经费500万,2009年增至1000万,通过以奖代拨的方式,支持全市学前教育发展。各区、县(市)也结合实际,纷纷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见下表)。

其二,在园幼儿数逐年上升,师资力量得到极大改善。在园幼儿数方面,据市统计局的资料显示,该市在园幼儿数量已由2005年的188991人提高到2010年的267352 人,提高了41.5%,年均提高约7%[4];在师资力量方面,2009年全市幼儿园教职工22970人,所有教职工中事业编制3077人,占总数20.3%,名列全省前茅,全市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8%;中学高级教师104人,小学高级教师1695人,小学一级教师3278人,教师资格证持有率为74.4%[5]。

其三,欠发达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得到有力促进。依照新制定的专项资金扶持标准,市级财政向5县(市)转移支付补助,主要用于平衡学前教育教师提高待遇(包括工资福利、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方面的资金缺口。在落实学前教育各项政策的前提下,对5县(市)足额筹措学前教育经费用于保障学前教育教师提高待遇的新增资金不足部分,由市级财政补助50%。5县(市)提前100%落实从事学前教育教师待遇等各项政策,提前到位的资金加成10%补助。上述作法都极大地推动了欠发达地区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使得“保基本,广覆盖”的普惠性学前教育政策真正落实到位。

二、政策解析

(一)明确政府职责,强化各级政府责任

鉴于尚存在的政府职责不明,责任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为了使各部门切实承担起发展学前教育的应尽职责,保障发展学前教育所需的各项经费真正落实到位,“10《若干意见》”中特别规定,学前教育投入以区、县(市)财政为主。各区、县(市)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要统筹落实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各项政策和幼儿园教师待遇,提高生均公用经费,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力度。市财政采取以奖代拨、以奖代补等形式,加大经费扶持力度。《条例》也以法定形式作出了相关规定。二十七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统筹本行政区域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工作,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保障范围,建立政府主导、区县(市)为主、乡(镇)分担、社会参与、家庭缴费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各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

此外,市政府还制定并着力健全督导与激励机制。各区、县(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前教育工作的督导,开展经常性督查,督促乡镇(街道)落实责任。每年,杭州市开展学前教育达标县、强县和学前教育达标乡镇、先进乡镇创建活动,对已评上学前教育达标县和学前教育强县的区、县(市)进行复核,并相应给予奖励。这为强化各级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投入责任,作出了有力保障。

(二)设立学前教育专项资金,拓展资金来源

为全面提升学前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缩小地区差异,杭州市政府于2007年就开始设立学前教育专项资金,由市政府进行统筹分配。“07《意见》”就首次明确规定“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市财政每年安排学前教育专项经费500万元,通过以奖代拨的方式,支持全市学前教育发展”,使学前教育经费开始“专款专用”。为规范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政府于同年制定了《杭州市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使用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07《专项》”)进一步规定了专项经费的适用范围、奖励和扶持标准。

2010年,在“国十条”的精神指引下,杭州市对学前教育专项经费的来源、管理和使用进行了更为科学合理的规范。为拓展专项资金来源,确保资金逐年增长,满足日益增加的学前教育需求,“10《意见》”规定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资金来源渠道为:各区、县(市)学前教育事业费(各区学前教育事业费达到同级教育事业费的8%以上,5县(市)达到5%以上)、市本级和各区、县(市)在地方教育附加(20%)、每年的土地出让金(0.5%)。根据文件精神,2010年的《杭州市学前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除规定了资金来源之外,较之于“07《专项》”还额外增加了“管理原则”,资金管理要“体现市与区、县(市)相结合;体现公办、民办幼儿园一视同仁;兼顾教师待遇与建设配套标准逐步到位,民办园也成为专项资金的重点补助和奖励对象,这将推动普惠性民办园的发展。在补助奖励标准上,将“扶持资金”一项放在“奖励资金”之前,体现了政府在学前教育普遍惠及、共同享有问题上重视程度的极大提升。

杭州市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体现了在政府承担主要投入基础上,市财政和区、县(市)财政相结合、立足当下和长远发展相结合、保障公办和发展民办相结合、维护公平与注重效率相结合的精神,将有力推动普惠性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落实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加大对民办园的资助力度

生均公用经费是单位学生所占教育经费投入的数量,是比较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而我国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一直偏低,为改善这一状况,杭州市政府积极做出行动,落实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07《意见》”就指出“各区、县(市)要制定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在学前教育事业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农村幼儿园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并做到逐年增长”,规定到2010年,学前教育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当地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的三分之一以上。“10《意见》”更是进一步提出“到2015年,学前教育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当地小学生标准二分之一以上,并实现全覆盖”。《条例》以法律形式规定了生均公用经费落实责任方“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和落实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制度。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应当列入财政预算,并参照所在地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逐步提高。”为了更好地促进民办园发展,贯彻中央及杭州市“10《意见》”精神,实现2015年“全覆盖”的目标,《杭州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特别作出“学前教育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向民办幼儿园覆盖”的规定。

(四)大力保障困难家庭子女入学,切实维护教育公平

由于社会对对学前教育领域内公平性问题的日益关注,较之于“07《意见》”,“10《意见》”对于弱势群体的利益保障问题进行了着力强调,体现了杭州市政府顺应民意,对构建“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出了具体努力。对照“07《意见》”,“10《意见》”除了将原来的“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完善成了“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之外,原来《意见》中的“落实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和帮扶资金”一项在“10《意见》”中发展为“落实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和“完善教育资助制度”两项,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市政府对于保障学前教育普惠性的决心和信心。

杭州市是全国较早实施学前教育资助政策的城市之一。早在2003年,杭州市就规定持《杭州市困难家庭(低保家庭、特困家庭、困难家庭)救助证》家庭的子女在公办幼儿园接受教育,持教育资助券可抵充所读幼儿园50%以上的保育费。 2008年,杭州市每年进行一次学前教育强县和达标县评估工作,要求各“达标县”建立低保家庭和困难家庭子女入园教育资助券制度,其资助金额不低于同等级公办幼儿园保育费的50%,并统一纳入中小学教育资助券专项资金。“10《意见》”在原有资助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政府现有财力和本市学前教育发展现状,除规定“在市属及市属以下公办幼儿园接受教育,持有效期内《杭州市困难家庭(低保家庭、农村低保家庭、困难家庭)救助证》家庭的子女(以下简称持证家庭子女)享受教育资助额标准为其就读幼儿园保育费50%以上”之外,还作出“在民办幼儿园接受教育,其所在幼儿园保育费收费标准高于甲级幼儿园的持证家庭子女,按甲级幼儿园保育费50%的标准予以减免;幼儿园保育费收费标准低于甲级幼儿园的持证家庭子女,按其实际保育费的50%予以减免。残疾儿童享受保育费全免待遇,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等规定。针对农民工子女入托问题,杭州市政府在“1+4”新政中还特意包含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杭入园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园的条件、保障措施等,切实维护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正当权益,确保了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享有本市儿童同等待遇。

三、政策思考

学前教育的发展是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力量共同参与“治理”的产物,既非单纯的“国退民进”也非一味的“国进民退”,政府作为政策架构的主体,其角色是否“正位”,对于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确保投入总量

学前教育发展中出现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是一些地方政府职责的缺位造成的,一定的学前教育投入水平,是从量上衡量政府职责落实程度的重要指标。杭州市首开学前教育立法先河,继杭州市学前教育“1+4”新政之后,制定并实施的《杭州市学前教育促进条例》,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各级政府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保障范围,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政府主导、区县(市)为主、乡(镇)分担、社会参与、家庭缴费”明确了政府的职责,将政府放在学前教育事业经费来源的第一位,并且规定了学前教育的经费来源、提出了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的要求,降低了学前教育的政策风险。借由,多项政策保障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总量,是用实际行动落实“国十条”的有关规定,从量上落实了政府责任。

(二)优化投入结构

政府履行责任,发展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绝非简单地提高公共物品的生产量,更重要的是在资源分配中的价值导向。具体在财政投入中,就是如何在确保增量前提下优化投入方式和结构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杭州市坚持公平与效率并重(见图1),并尤以注重公平作为特色,主要表现在:

1. 财政投入的“公民一体”

长期以来,民办园的发展一直处于尴尬之中,不少人对于普惠性民办园是否能承担“普惠性”角色感到忧虑,其根本原因在于民办园最初是作为一种市场化产物出现的,因而也会受到市场弊端的影响。但随着社会状况的不断变化,特别是一些社会组织团体的壮大发展,服务于普通民众的公益性民办园涌现出来,成为学前教育服务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公共事务管理上,政府已经不再是以往“高高在上”的角色,逐渐转变为一种合作平台的构建者、支持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不妨摆脱“姓公”“姓私”的争论,将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整合为一体加以考虑,进行合理、公正的准入、评估和退出等制度建设,发挥三种力量在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中的独特优势。杭州市在处理公办园和民办园发展问题上一视同仁,特别是在“10《专项》”专项资金的管理原则中纳入“公办、民办幼儿园一视同仁”一项,并力争在2015年教师待遇达到同工同酬,财政投入“公民一体”、公办民办公平对待,有利于幼儿教育事业向着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

2. 着力解决弱势群体入园问题

学前教育财政政策向弱势群体的倾斜,应成为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长效机制。优先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涉及教育的起点公平,这是“普惠性”学前教育的题中之义,而且“对弱势儿童实行财政投入上的倾斜和优先保障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学前教育投入的一项基本原则”[6]。“国十条”强调要“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对于弱势群体的财政倾斜已经成为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失的一环。杭州市一直很重视学前教育公平,“4+1”新政与《条例》都加大了公共财政对低收入家庭子女和农民工子女的资助力度,以法规形式规定了具体的资助措施,是一项有助于推动教育公平、提升社会正义的政策选择。

3. 协调地区之间学前教育发展

一直以来,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之间的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差异已成为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事业中不能绕过的问题。“10《专项》”中将“扶持资金”一项放在“奖励资金”之前,规定市财政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5县(市)进行转移支付,主要“保障学前教育教师提高待遇的新增资金不足部分”,从提高这些地区的教师待遇入手,从“软件”上提高保教水平,提升全市范围内学前教育发展的普惠性。

【参考文献】

[1] 杭州政府门户网站.陈小平副市长在杭州市学前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CD].http://www.hangzhou.gov.cn/main/ tszf/szzc/xrsz/cxp/jhwl/T179190.shtml. 2012-11-20

[2][5] 杭州人大.杭州市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EB/CD].http://www.hzrd.gov.cn/rdgz/dcyj/201103/ t20110323_247367.html. 2013-6-1

[3] 浙江在线.政策解读:杭州市学前教育“1+4”新政[EB/CD].http://zjnews.zjol.com.cn/05zjnews/ system/2011/07/12/017670403.shtml.2013-7-14

[4] 杭州市统计局.2011年杭州统计年鉴[EB/CD].http:// www.hzstats.gov.cn/web/tjnj/nj2011/12/nj_.htm. 2013-5-21

[6] 庞丽娟,夏靖,孙美红.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弱势儿童学前教育扶助政策研究[J].教育学报,2010(10):50-55

(责任编辑 程晓明)

作者:吕苹 付欣悦

财政性学前教育论文 篇3:

特殊时期的特别关注

2020年5月21日至28日,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推迟了两个多月的全国两会在万众瞩目中召开。2020年,恰逢决胜全面小康之年、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习近平同志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说,“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同时,2020年也是非常之年,我们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非常时期,非常两会,今年的两会采访也不比寻常。两会期间,我们通过邮件、微信等网络途径,对两位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刘焱教授和北京市北海幼儿园柳茹园长,分别进行了连线采访。

一以贯之关注普惠性学前教育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幼有所育”,是党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事关民生的重要问题。而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建设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实现“幼有所育”目标的关键所在。刘焱委员今年的提案就聚焦于“把普惠性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继续为“建设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鼓与呼。

为什么要提“建设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刘焱委员详细解释了提案的背景:“自2010年以来,我国开始建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缓解‘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政府持续加大了对普惠性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积极推进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使得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但在目前,‘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学前教育成本家庭分担比例过高、公办幼儿园财政拨款机制不合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激励机制难以形成。”

一句话,自2010年以来,普惠性学前教育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发展成就,但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积重难返,公办幼儿园的“增”苦受编制之“网”束缚,民办幼儿园转“普惠”苦于激励不够;加之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影响,老问题、新风险交织、叠加,使实现“幼有所育”的目标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刘焱委员认为,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能起到举一纲而万目张的作用,一旦抓住了中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系列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怎么理解“建设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这个问题既要因实践而认识,也要站在理论高度来理解。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刘焱委员是唯一来自学前领域的高校学者,她不仅重视实践调研,更致力于从理论高度来解决“建设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过程中的难点和要点问题。采访中,刘焱委员详细介绍了其带领的研究团队所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8年度重大项目“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8ZDA337)的研究成果。她指出:“建设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亟须厘清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属性,这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事关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政府责任、相关制度与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与完善,以及‘幼有所育’目标的实现。”

提案中的“属性”针对的是政府在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和责任边界,事关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的财政事权划分。只有厘清属性的定位问题,才能给予普惠性学前教育长期、稳定、规范的制度支持和充足的财政保证;只有实现了长期、稳定、规范的制度支持和充足的财政保证,才能真正解决普惠性资源不足,政策保障體系不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监管体系机制不健全、保教质量有待提高、部分民办园过度逐利等突出问题、“入园难”“入园贵”等一系列问题,实现新时代学前教育的深化改革、规范发展。

刘焱委员特别强调:“我们要搞清楚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属性,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姓公’还是‘姓私’问题。不管是公办幼儿园,还是民办幼儿园,只要能做到普惠而有质量,能够为广大民众提供‘可获得’‘付得起’‘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都值得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好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属性定位问题,就是在完善新时代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

目前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如何构成的?根据刘焱委员及其团队的研究,在当前的政策定位下,学前教育实际上由三个部分构成,即属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学前教育资助(由“地方政府负责,中央财政适当补助”为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资助)、属于“准基本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性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属于“经营性公共服务”的营利性的选择性学前教育(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基本公共服务”和“经营性公共服务”都容易理解和定位,难就难在“准基本公共服务”的定位上。实际上,后者目前属于非基本公共服务,其经费来源“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所需财政补助经费主要按照隶属关系等由中央与地方财政分别承担。

现实问题在于,当前被纳入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学前教育资助”的目标人群数量实际很少,而面向80%以上全国在园幼儿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同样“戴着普惠的帽子”,却因为“准基本公共服务”的身份,面临种种困难,举步维艰。这份艰难裹挟着国家、不同类型幼儿园、广大家长的不同难处。刘焱委员进一步解释了,提案中被精炼的提法背后的缜密理论与实践逻辑。

对于国家而言,尽管随着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有所缓解,但问题尚未获得真正解决。事实上,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总量仍然不足。若将普通高等学校、普通高中和学前教育三个阶段财政性经费占GDP的比例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阶段财政性经费占GDP的比例为0.84%,是学前教育阶段的4.67倍,普通高中阶段财政性经费占GDP的比例为0.43%,是学前教育阶段的2.39倍。

对于作为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支柱的公办幼儿园而言,政府要求到2020年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比全国原则上达到50%,但是当前制约公办幼儿园发展的最大瓶颈问题就是教职工编制问题。以编制为依据的财政性经费拨款方式受阻,导致许多公办幼儿园运营困难,在编教师和非在编教师“同工不同酬”,收入待遇差距非常悬殊,严重影响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对于情况复杂的民办幼儿园而言,迄今为止吸引其进入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目前,各地主要采取限价策略,财政补助停留在以奖代补阶段,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力度过小且随意性较大。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的收益等于或略高于成本,有些地区甚至小于成本。在《民办教育促进法》要求的分类管理尚未落地的情况下,当前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或多或少还可以获得“合理回报”。一旦分类管理政策落地实施,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就不能再获取“合理回报”,可能导致部分举办者退出普惠性学前教育。

对于家长而言,学前教育成本家庭分担比例过高。在2010年以前,家长分担的比例在14.15%~25.97%。2010 年以来,学前教育成本家庭分担比例一直在40%以上。以2016年的数据为例,家长缴费的比例为47.8%,政府分担的比例为47.3%。与同样属于非义务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和普通高中阶段相比,学前教育阶段家长分担的比例分别是其他两阶段家长分担比例的2.23倍和3.85倍。

谈到当前的疫情,刘焱委员不由得担忧:“现在,很多民办幼儿园生存困难。尽管这次疫情中,很多地方政府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提供资助,以解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燃眉之急,既扶持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也保存了当地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但是疫情之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更需要政府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数量不足,将直接影响普惠性学前教育的供给总量,导致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更加不足,尽快将普惠性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有助于普惠性学前教育保存量、扩增量。”

刘焱委员在提案最后明确提出:“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在当前‘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框架下很难获得根本性的解决。”她建议:“尽快把普惠性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制定普惠性学前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标准,统筹协调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加快推进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发展,让更多的幼儿与家庭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关注新冠肺炎疫情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恰逢新冠肺炎引发的疫情爆发,疫情期间和疫情之后,家长对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的诉求更为迫切。柳茹委员今年的提案主题为“加强儿童灾难教育”,涉及从幼儿园到中小学的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乃至教师的职后培养。

谈到这份提案的背景,柳茹委员结合亲身经历详细解释,新冠肺炎疫情对整个国家来说是一次“大考”。对于学校教育来说,也是一次重大的考验和改革的契机,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和梳理。党和国家始终在给我们正确的方向引领。自1月26日北京市宣布因疫情爆发延期开学后,北京市教工委、教委第一时间成立了一支由93名北京市特级校长和近800名北京市特级教师组成的教育团队,并推出“双‘特’战‘疫’”专栏,通过市民热线、主任信箱、公开发布等渠道对家长和教师提出的问题,逐一及时解答,指导全市数万教师紧密联系学生和家长,及时研发学生的居家学习生活方案,同时迅速展开对学生在家学习期间心理焦虑、学习生活不会安排等问题的提前研判和指导。作为参与者,柳茹委员深刻感受到家长对优质教育的渴求。

柳茹委员接着重点介绍了疫情期间幼儿园开展家园共育的一些探索和尝试:“从幼儿园的层面,我们积极探索如何更科学地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幼儿園的线上教育,实现教育价值最大化;怎样实现线上教育中跟孩子的充分互动;怎样提供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如何在不给家长增添负担的前提下,指导、帮助家长有效地跟孩子共同游戏,支持孩子的发展等。比如,我们幼儿园有将近800个孩子,为了把家园共育做实做细,我们通过家长调研,深入了解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家长的教育需求,进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措施。复工复产后,有些父母白天工作较为繁忙,班级教师会利用晚间时间进行线上一对一沟通,根据家庭的多元需求给予个性化的回应与支持,提升家园共育工作的实效性。在这个过程当中,家长也反馈,陪伴孩子成长的这几个月中自己也获得了成长,家园互动更紧密了,感觉是认真上了一轮家长学校,对于当下和未来更科学地教育孩子也非常有帮助。但同时,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也反思到一些教育中的缺失,比如我在提案中提出的‘加强灾难教育’。”

柳茹委员进一步阐释了加强灾难教育的意义:“不论是园长,还是老师,都应该接受相关的专门培训,以便在灾难来临时能够积极面对并有效应对,甚至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种能力。所以,我们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从小了解有关灾难的基本常识,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比如正确洗手、戴口罩等,尤其是面对灾难的积极心态和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之心。我希望,通过这份提案来呼吁国家进一步重视灾难教育,从学前一直贯穿到小学、中学、大学。虽然目前,中小学、幼儿园也会开展一些相关的安全教育,但是不深入、不系统、不持续。很多时候,安全教育流于形式;而且,目前开展的安全教育更多倾向于防灾、救灾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引导相对欠缺。我认为,这些是要进一步完善的。”

谈到下一阶段幼儿园的常态化疫情防控、疫情对于各地幼儿园复园后的影响等,柳茹委员娓娓道来:“在两会现场,见到我的领导都在问,‘你们幼儿园复园了吗’。随着中小学陆续复学,幼儿园的复园工作受到了各界的极大关注。作为一线幼教工作者,我们首先必须跟党中央保持一致,明确我们国家现行的相关方针、政策,将防疫工作当成一条主线,贯穿到幼儿园的各项工作中,在确保幼儿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实施高质量的教育,支持幼儿更好地发展。但是,幼儿园的防控工作确实非常有挑战,毕竟孩子太小了,自控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都比较弱,而且师幼之间、小伙伴之间已经很久没见面了,见面后免不了肢体接触。所以,我们应该把工作做得更周密、更严谨、更规范、更到位,才能确保孩子的健康安全。”

“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会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品德教育,还有生命教育、科学教育、灾难教育等等,和五大领域的教育融合在一起;在课程的侧重点上,我们会适当加大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体育运动的比重。”

采访最后,柳茹园长还告诉了我们来自两会现场的一个花絮:“前一天,整个教育大组的107位委员一起参加了教育界别的联组会。会上,全国政协万钢副主席和卢展工副主席,还有来自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扶贫办等相关部委的领导,都来听取教育界委员的提案和建议。原定有10位委员发言,但最后因为时间关系,只给了6位委员现场发言的机会,然后请各部委回应。在最后的总结环节,卢展工副主席强调,‘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当中学前教育的问题很关键。下面,我们请现场唯一一位在学前教育一线工作的柳茹委员来发言’。”

来自副国级领导的临时“点将”让柳茹委员特别激动,她说:“这不仅是给我个人发言机会,更是给我们整个学前教育行业以表达机会,说明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尽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字数减少了,但是在会议期间,我感受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减。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两处跟学前阶段密切相关,一是发展养老、托幼服务,二是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帮助民办幼儿园纾困,这两点都提得非常给力,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关切。所以,我也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重点阐述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国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幼儿园的严重影响,并从推动教育公平、质量发展以及保障学前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期待政府能够采取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来帮助和支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那些面临困难的民办乡村幼儿园,要有更好的措施帮助他們更好地办园,更好地服务社会,助力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

不论是刘焱委员,还是柳茹委员,在采访中都提到今年两会期间的会议长度特别压缩,议程安排特别紧凑,会议材料特别精简。为了让会议更高效,该思考的观点、该表达的语言,委员们都在会前做了充分准备。开会时间限制了,会上少有长篇大论,更高效。大会发言材料虽然简短,有些内容只能言简意赅地表达,但是具体的情况、建议等都体现在需要委员会后学习的另一份详版材料里。会期压缩了,会议的更多内容放在聚焦问题、真正解决问题上,更务实。

虽然无法在两会现场采访两位委员,但透过语音、文字,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委员们紧密联系中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当下现实、又能超越当下的高瞻远瞩,感受到全国一盘棋彰显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采访结束后不久,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的89处修改中,教育方面就补充了“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等表述。

未来,我们面对可能遇到的重大困难、重大挑战,依然会万众一心,共克时艰;未来,我们对普惠性学前教育的追求不变,对实现中国学前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的信心不变。

作者:程洁

上一篇:半年工作总结会议(精选2篇)下一篇:人事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