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财政“催化剂”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技,财政“催化剂”

科技,财政“催化剂” 篇1

科技,财政“催化剂”

作者:谷 文

来源:《新理财·政府理财》2010年第10期

九月,河北涿州。河北省财政科研工作会议的主席台上,财政厅长齐守印的表情透露出一份坚定和一份担当。毕竟这是河北省第一次由财政厅长来兼任财政学会理事会会长。在齐守印看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财政。兼任财政学会会长,既表现了河北财政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视,又把科技这一重要生产力紧握在手。科研,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是财政走向更为光辉明天的导航灯塔。

财政科研三十年

自成立伊始,河北省财政学会即格外重视财政科研活动。齐守印厅长在讲话中称省财政学会发挥的是“引领员”和“先行官”作用。其中,引领,指的是下达全省财政调研课题计划,组织和专项财政调研课题成果评选,形成“人人搞科研,个个出成果”的繁荣景象;先行机理在于依据实践创新理论并反过来指导实践。

这种对创新的追求财政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厅科研所承担的“财政发展机制研究”重点课题,创建了以财政收入预测、财政运行评价和财政风险预警为主体,由专家辅助决策、数据库和网络为系统支持的总体框架,在地方财政运行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合理划分省以下各级财政支出责任研究”重点课题,更是开创了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的先河。

齐守印表示,河北财政学会的三十年,不仅是不断提高科研水平的三十年,也是把科研成果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三十年。近几年完成的河北省主体功能区财政政策研究、河北省人才开发投入保障机制研究、促进河北省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促进河北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等多项成果为决策部门所采用。

齐守印深知财政科研与财政工作密切相关,十分肯定“大科研”理念。科研不单要提出财政管理的新理论、新原理,更要把财经理论用于解决财政实际问题。通过系统研究提出重大的财政改革与发展对策是科研,找出财政管理业务中有待完善的细节,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也是科研。不单调研、撰写研究报告是财政科研,谋划发展思路、制定改革方案、选择实现途径、改进管理措施等财政业务,甚至为解决财政问题而进行的思考都属于科研范畴。我们应当树立这样一种“大科研”的思想和理念。从“大科研”的视角考察,经过多年的锻炼和培养,广大财政干部实际上已很自然地有了科研意识,在工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在从事着与科研有关的活动,科研已渗透到了财政工作的方方面面。

财政医学论

齐守印厅长做过一个很有趣的比喻。他曾经借用医学术语,将财政学研究分为“生理学”、“病理学”和“诊疗学”三个层次。“生理学”研究任务在于揭示财政内在的本质联系,阐述其产生、运行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病理学”研究任务在于对财政的病态进行特征、程度和影响因素分析,揭示致病的原因和机理,为“疾病”的“确诊”与“治疗”提供依据。“诊疗学”研究要“确诊病症”,开出使财政克服病态、恢复健康的“药方”,即提出解决财政矛盾的对策。诊断财政的病症主要靠调研来把脉,财政病症的治疗则是借助现代科研手段来对症下药。两者决定了科研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工具。财政体制、政策、管理方面各种问题的解决,无不需要财政科研。而齐守印作为河北财政的“总执行官”提出了五方面工作重点:

关于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广泛,包括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农业现代化、生态环保与节能减排、扩大居民消费等众多方面。公共财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从何着力、如何着力,如何综合运用好各项税收、非税收入、政府采购、补贴、贴息、政府投融资以及财政体制等多种财政调控手段,需要拿出可行性对策建议,同时需要把握好财政的公共性边界以及需要与可能的关系问题,在可用于支持经济发展的财力有限情况下,要按照调控效果最大化原则优选政策着力点和政策工具。

关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位列“五个统筹”之首,其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今年统筹城乡发展已经进入实际操作和政府着力推动的阶段。财政是政府履行职能、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物质基础、体制保障和政策工具,在为城乡发展提供公共产品、调节城乡收入分配、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为了配合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城乡统筹战略部署,财政在更新理财观念、改进管理方式和手段方面,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民生、农村综合改革等领域有诸多问题要加强研究。另外,还需要从制度层面研究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深化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问题,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关于实施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河北从元代开始一直是“京畿重地”。今年4月,遵照李长春同志在我省调研时的重要指示,省委省政府把加快京津冀融合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头等大事,利用100天的时间,组织开展了“发挥环京津区位优势,促进河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调研活动,要求财政厅就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提供良好的财税环境开展综合分析研究,提出对策建议。省委省政府关心的大事,就是我们财政政策研究的重点。

关于推动我省沿海地区发展战略。从去年7月份开始省委省政府就着手谋划将河北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战略与其他国家战略有何不同?几年来省财政促进经济增长极形成的激励性财政体制和鼓励异地投资的财政体制政策实行效果如何?下一步从财政体制和政策上需要做好哪些准备、作出哪些调整?这一连串的问题,都需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把脉,对症下药,提出切合实际的政策措施。

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向“三农”、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倾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彰显公共财政属性的内在要求。各部门都将

科技,财政“催化剂” 篇2

在2009年1月9日召开的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 由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自主研制开发的“原位晶化型重油高效转化催化裂化催化剂及其工程化成套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原位晶化系列催化剂先后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2项。与常规催化剂相比, 该催化剂的能耗和化工原料的物耗降低了1/3以上, 目的产品总收率至少增加了1个百分点。该催化剂先后在国内外56套催化裂化装置上得到了应用, 覆盖了国内50%以上的催化裂化装置。该催化剂及其工程化成套技术的开发应用成功, 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仅有的掌握此项技术的2个国家之一, 催化剂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保证新型原位晶化系列产品的生产, 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先后投资近亿元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 对生产装置进行改造, 对工程化技术问题组织联合攻关。尤其是内热式蓄热室高温旋转焙烧炉、大型离底悬浮晶化反应系统、母液全循环等工程化关键技术的开发成功, 使催化剂的生产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催化剂 篇3

首先是标准。我们说标准是生产力,标准是第一生产力,可是在数字出版界,我们有多少标准可以应用?我们有多少标准产生了生产力?由于标准不到位,数字出版的门槛很低,数字出版平台良莠不齐,数字出版从业人员鱼龙混杂,数字出版物质量难以控制;因为标准不一致,出版资源基本信息流通混乱,数字版权追溯无源可查,数字版权监管成本很高;因为标准不统一,数字出版资源格式五花八门,出版资源重复加工现象非常普遍,进而造成数字资源复用、共享困难,跨媒体、跨平台应用成为奢望。这次指导意见首先提出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标准化工作,支持基于CNONIX标准的数据采集、市场分析、对出版端反馈的应用示范,实现出版与发行环节的数据交换;支持出版企业研制企业标准,推动企业从单一产品形态向多媒体、复合出版产品形态,从产品提供向内容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这些措施旨在激发企业参与标准研制的积极性,只有积极调动出版企业参与标准的研制,这样出台的标准才能落地,这样的标准才有实用性和适用性。

其次是装备。传统新闻出版业很少提到装备,提到装备也多在印刷复制领域,编辑和发行领域很少涉及装备。即便是印刷复制领域,高科技印装设备多是从国外进口,尽管王选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国人争了口气,这依然难以撼动发达国家在硬件装备的垄断地位。所以新闻出版界很少关注装备,也谈不上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但是在信息化时代,数字出版颠覆了传统的编辑、印刷、发行出版流程,在线创作、协同编撰、知识服务、跨媒体发布、定向投送、复合出版、按需印刷等等新的数字出版技术层出不穷,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前所未有,在这种态势下,“内容为王”已经不是那么铿锵有力,很多业界领袖已经在高喊“平台为王”,装备成了数字化转型绕不开的软肋。所以该指导意见提出支持企业采购用于出版资源深度加工的设备及软件系统;支持企业采购用于出版业务流程改造、复合出版产品生产与投送的软件及系统;支持企业采购版权资产管理工具与系统。这些装备,无论软件装备还是硬件装备,其目的就是要用信息化铠甲武装出版企业,引导出版企业从内容提供商向信息服务商转变,在数字环境下再造出版业务流程,打造有利于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全新的数字出版生态环境。

然后是人才。在信息化浪潮下,新闻出版业界对人才的渴望,特别是对掌握新技术、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在传统出版时代,出版人不一定需要懂技术,编辑记者大部分时间和文字打交道,发行人员只要维护好客户关系就行,排版印刷还算是个技术活,但那顶多就是应用技术,对装备技术依然是门外汉。信息化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时代,数字化转型对出版人的要求是全方位的,因为我们的角色定位不是那么单一,比如网络原创文学从创作到呈现给读者阅读,也许一个版主就要维护一群作者和读者,同时要承担编辑和发行员的角色,有时读者也是作者,作者也是读者。所以数字出版编辑记者不懂技术不行,只懂技术也不行。目前数字出版已经从认识阶段向实施阶段过渡,各传统出版企业纷纷开展数字出版业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但目前数字出版从业人员大多从传统媒体编辑、记者或网站技术人员、图文设计等职业中分流而来,人才结构多是单一型的,造成数字出版活力不足。《意见》提出支持出版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联合开展基础人才培养,开展定向培养,支持、鼓励技术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参与高校、研究机构的高级人才培养计划,开展面向出版企业在岗高级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其目的就是要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条件让企业与高校联姻,从源头上促进出版与科技专业知识相融合。

最后是模式。数字出版要有所突破,模式创新是关键。从电子书到网络原创,从数据库到知识服务,从跨媒体出版到复合出版,数字出版业界一直在探索模式创新。在数字出版前期,网络出版商引领着模式创新的潮流,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一直处于跟跑状态,这很大原因是体制机制的障碍。现在情况不同了,网络出版商占主导的数字出版格局被异军突起的互联网企业蚕食,同时随着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推进,出版企业获得了市场主体地位,同时也失去了原上级主管部委的哺育,生存的压力将迫使出版企业主动参与市场博弈。在这种“三国鼎立”的态势下,出版企业的模式创新能力明显处于劣势。《意见》提出支持教育出版转型升级模式探索,重点支持部分以教育出版为主的出版企业开展电子书包应用服务项目;支持专业出版转型升级模式探索,重点支持部分专业出版企业按服务领域划分、联合开展专业数字内容资源知识服务模式探索;支持大众出版转型升级模式探索;重点支持出版企业在关注阅读者需求、引导大众阅读方向的模式创新。这三个支持方向应该说是目前数字出版的创新热点,也是数字出版的创新难点,如果这些模式不能获得突破,新闻出版业长期积累的优质资源就只能是别人的陪嫁。

诚如《意见》中指出的,目前新闻出版业已经具备了实现整体转型升级的思想基础、技术基础、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但还存在资源聚集度不高、行业信息数据体系不健全、技术装备配置水平较低、对新技术与新标准的应用不充分、市场模式不清晰、人才不足等问题。行政管理机关对转型升级的分析研判没有问题,对新闻出版企业扶一把送一程的初衷也是众目可鉴,但关键还是拥有市场主体地位的新闻出版企业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借政策的优势和中央财政的支持,通力协作,大胆创新,在转型升级中化被动为主动,实现凤凰涅磐、浴火重生。 (作者单位系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

科技,财政“催化剂” 篇4

摘要:随着科技资金财政补助的不断加大,虽然监管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部分企业在财政补助科技资金使用中在项目申报、实施及验收等环节仍存在较多问题,影响了财政补助科技资金的杠杆作用的发挥。文中笔者主要结合专项审计调查中发现财政补助科技资金使用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在具体使用中如何加强监管,从而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率。

关键词:财政补助 科技资金 监管对策

科技资金作为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使用公共财政,支持、引导区域科技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使科技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当前,从国家到省市,甚至县级财政部门都有专项科技经费支出,如杭州富阳一个县级市每年安排的科技资金在2亿左右(含上级资金),且每年都在大幅增长,财政性科技经费支出占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的4.5%左右。科技资金一般都采用“无偿资助”的方式,对企业实施科技资金扶持。在近期开展的科技资金专项审计调查发现地方财政补助科技资金使用监管亟需加强。

一、地方财政补助科技资金使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企业重申报轻管理现象较为突出。科技专项资金一般都是无偿资助,为了拿到科技专项资金,企业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项目申报工作,以提高资金立项的成功率。部分项目前期立项论证不充分,项目计划书制度不合理,本可暂缓立项的也作为主要项目进行申报,这样的项目最终可能会立项失败。有的企业甚至把往年已经得到资助的项目变换名称重复申报或在多个部门申报,以提高申报成功率,从而争取到更多的资金资助。另外,对科技项目缺乏公平科学的评价体系,对科技项目的立项审查把关不严,有些没有科技含量的项目也被批准立项,存在套取国家资金之嫌,而且项目最终也不会成功。

二是科技资金多层次多部门管理。科技专项资金一般用于新产品研制开发、重点项目研发以及产学研合作等多个领域,按补助级次可分为国家、省、市、区(县)等,由财政、发改、科技、科协等多个部门管理,由于资金下发和管理部门较多,从而导致“铁路巡警各管一段”的局面,对资金的使用缺乏有效监督和管理,使资金不能得到有效使用、发挥最大的作用,易消弱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三是资金配套不到位。一方面,企业获得科技资金后,部分项目承担企业未能及时、足额落实配套资金:一种是虚假配套,即企业没有用自有资金配套,只是用财政补助的资金完成项目进度;另一种是拿出临时配套资金(如设备采购资金)应付上级检查,实际上在项目运作时使用的全部是财政科技资金;另外还存在多头配套现象,即企业用同一部分自有资金为不同的科技项目配套。另一方面,在获得上一级科技资金补助时,往往会因项目投资计划下达时间与财政预算编制时间很难衔接,造成年初编制地方配套资金预算缺乏充分的依据,使得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只能部分落实或通过其他途径进行补偿。

四是项目实施管理缺位。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方面,项目单位科技资金使用不规范,超标准、超范围使用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发生截留、挪用等现象,项目的实施与申报出入较大,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调整、更改等重大变更情况为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另一方面,主管部门缺乏对项目实施的动态监管,往往以人员少、项目多,管理难到位等理由,缺乏对项目实施中资金使用、项目进度等动态监管,甚至项目的中期评审也由企业承担。另外,专家管理环节缺位。虽然在项目评审时建立了专家库,相关专家也参加项目筛选、评审及验收等,并对项目出据了相关意见和建议,但是对专家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如专家对评审项目应负的责任、在项目评审时是否有专家回避政策等。因此有些专家收受企业好处而随意发表意见,由此造成的损失却无法追究责任。

五是项目验收制度不够完善。在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导致项目进度缓慢,与项目计划书进度不符,企业也未及时向主管部门提出延期申请;另外,虽然有些项目能按照计划完成,但是由于需要评审验收的项目较多、部门人员较少等原因,致使对已经竣工的项目不能及时评审验收,导致项目不能按照结题。

二、加强科技资金使用的监管措施

一是地方政府要强化项目设计和资金统一规划,对财政补助的科技资金实行统筹兼顾、统一管理、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安排科技资金。同时要根据政府各相关部门的职能和科技事业的发展需求,重新划分资金支出范围,尽可能避免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对于纯公益性的项目必须给予保障;而对于经营性的项目,逐步推向市场,引导企业走市场化道路。

二是建立有效的科技项目管理机制。现行的科技项目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在项目立项、管理、监督及评价方面都是由一个部门执行,应该引入相互分离但又互相制约的管理体制和竞争机制,在评价和监督的关键环节建立绩效评价标准和严格的跟踪问效机制。对在评价和监督管理环节徇私舞弊的相关人员要给予党纪、政纪问责,从根本上杜绝徇私舞弊行为,构建统一、协调、高效、科学的科技资金综合监督体系和治理机制。

三是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完善配套资金投入监管体系。签订项目合同,明确科技资金使用范围,督促项目单位设立科技资金核实科目,建立辅助账专账核算科技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同时要求项目单位财务部门参与科技资金的使用管理,并定期向主管部门汇报资金使用情况,加强项目自筹资金按进度及时到位的监管,确保项目的按期实施。

科技,财政“催化剂”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的顺利实施,促进林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依据《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二条 省林业局、省财政厅负责组织、管理和指导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以下简称推广示范项目)的实施工作。各市林业局、财政局和省直有关单位,负责本地区、本单位推广计划项目的申报、组织实施等管理工作。

第三章 项目申报与审批

第三条 每省林业局会同省财政厅根据《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申报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结合山东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的实际,发布项目申报指南。

第四条 各市林业局、财政局、省直有关单位,根据指南要求,组织本地方、本单位推广计划项目的申报。

第五条 项目申报条件:

(一)申报项目所依托的技术成果必须已通过鉴定或验收(或评审),技术成熟、适用,应用范围广、辐射力强、成果无权属异议。

(二)申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先进,有助于促进行业技术进步,有利于形成地区产业优势,提升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建设水平,对社会、环境、资源没有危害。

(三)申报单位必须是承担林业科技成果推广与示范任务的林业技术推广站(中心)、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林业专业合作社、国有森工企业、国有林场和国有苗圃等单位或组织,并且具备实施项目所需的技术基础条件。

第六条 项目申报应提供如下材料:

(一)《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申报书》(见附1)。

(二)所应用技术成果的《科技成果鉴定(验收)证书》,或其他相应的评价材料(如评估报告、专利证书、法定的专门机构出具的审查报告或证明、测试分析报告等)。

(三)其他相关文件(如各级土地应用证明、各类许可证及有关必须具备的证书等)。

上述技术资料和有关文件的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引用文献资料等必须说明来源,申报材料、文件必须装订整齐,符合档案管理的要求。第七条 各市林业局、财政局和省直有关单位作为项目申报的组织单位,根据当年项目申报指南,负责对本地方、本单位管理业务范围的项目进行初步审查,以正式文件上报省林业局并抄送省财政厅。

第八条 省林业局会同省财政厅组织专家对各地方、各单位申报的项目进行评审,经评审通过的项目纳入项目库管理,同时提出林业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计划。当年未安排科技推广资金的项目滚动至下一,可直接作为下一备选项目。跨区域重点推广示范项目,报国家林业局评审和批复立项。其他推广示范项目,由省林业局会同财政厅负责项目的批复立项。项目的申报单位对项目的真实性负责,评审和批复立项单位,对项目的合规性负责。

第九条 凡列入当年推广计划的项目由委托单位(甲方)、保证单位(乙方)和承担单位(丙方)三方共同签订《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合同》(见附2),明确各自权利和义务以及违约责任。其中跨区域重点推广技术项目,国家林业局为项目委托单位(甲方),省林业局为保证单位(乙方),项目申报单位为承担单位(丙方)。其他类推广技术项目中省林业局为项目委托单位(甲方),承担单位上级林业主管部门为保证单位(乙方),项目申报单位为承担单位(丙方)。

第四章 项目管理与监督 第十条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省林业局、财政厅对项目全程实行项目监督和绩效考评管理。各项目保证单位要定期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项目实施期间最少现场检查一次),按照绩效评价的要求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于每年2月底前报省林业局。项目承担单位要自觉接受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检查、监督,绩效评价结果由省林业局统一公布,并作为验收和新建续建项目的依据。

第十一条 项目承担单位不得擅自变更或调整项目实施任务、地点、规模和技术指标等合同内容,确需变更或调整的,由项目保证单位审查后向省林业局提出书面申请,由省林业局(其中跨区域项目报国家林业局批准,下同)根据实际情况审核批复。

第十二条 项目执行期间,如遇不可抗力或其他特殊原因,对项目造成较大影响的,承担单位应及时上报项目保证单位,及时取证并书面报告省林业局,由省林业局或国家林业局做出变更或中止撤项的决定。

第五章 经费管理

第十三条 实施林业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的经费来源包括国家财政拨款、地方配套或项目承担单位自筹等途径。第十四条 项目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国家财政拨款主要用于与项目有关的试验费、检测费、仪器设备费、劳务费、差旅费、资料信息费、培训费等。任何部门、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挤占、截留、滞留、挪用项目资金,不得擅自改变项目经费支出方向。

第十五条 对挪用、挤占、截留、改变资金用途等违反有关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的单位,将停止项目实施,追回项目资金并按照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同时,对于违规使用资金的项目承担单位,取消其下一林业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申报资格。

第六章 项目验收

第十六条 项目承担单位(丙方)必须按期完成项目,并在项目完成后的三个月内提出验收申请。不能按期完成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向项目保证单位提出延期申请,保证单位审核同意并上报省林业局,由省林业局批准后执行。

第十七条 申请项目验收需提供以下材料:

(一)《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验收申请表》(见附3)。

(二)项目实施总结报告。

(三)项目合同复印件。

(四)项目经费决算表。

(五)技术推广应用的有关证明材料等。项目承担单位将以上材料报送项目保证单位(乙方);由项目保证单位(乙方)审核确认后,以正式文件上报省林业局(甲方),其中跨区域项目转报国家林业局。

第十八条 省林业局组织有关专家和管理人员2—3人组成查定小组,对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进进行现场查定,作出评价,在此基础上组成验收委员会集中进行验收。验收专家委员会由5到7名专家组成。

第十九条 项目验收以合同规定的建设内容、考核目标和应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及批准调整后确定的内容为依据,根据查定结果对项目任务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核查和综合评价。项目验收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的绩效评价情况;合同执行情况及评价;资金落实及使用情况;组织管理工作情况;档案管理情况;取得的成果、效益、应用前景等。在推广过程中,技术有创新,需要进行成果鉴定(评审)的项目可与项目验收一并进行,成果鉴定(评审)按照国家有关科技项目鉴定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

第二十条 验收结论分为验收合格和验收不合格。对按期完成合同任务或基本完成合同任务的项目评定为验收合格;对没有按期完成合同任务,并且各项指标差距较大的项目评定为验收不合格。

第二十一条 验收不合格的项目,在一年内经整改完善后,可再次提出验收申请。二次验收仍不合格的项目将予以通报,并取消该项目承担单位两年内申报推广计划项目的资格。

第二十二条 验收合格的项目,须填写《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验收证书》(见附4),由省林业局备案。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行。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林业局负责解释。附:

沈阳市财政科技支出研究 篇6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影响一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力量。财政支出作为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促进科技技术的发展、提高科技研发能力的进程中担负着重要职责。政府运用财政支出手段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带动和引导各方资金对科技的投入,已成为新世纪促进科技发展的普遍选择。本文对沈阳市财政科技支出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最终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沈阳市财政科技支出规模分析

近年来,沈阳市财政科技投入规模不断加大,其中,R&D经费总额稳步提升。2010年,沈阳市财政科技支出达15.04亿元,比上年增长近16%。2009年,沈阳市R&D经费投入达84.57亿元,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1.98%。从财政科技支出的绝对量来看,增长速度是很大的。然而,从相对量来看,沈阳市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只达到2.91%,比全国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低1.66个百分点。按照国家惯例,政府科技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一国或一地区的科技创新力,比重大于2%的国家或地区其科技创新能力较强,比重在1%-2%之间的国家或地区其科技创新能力上小有作为,比重低于1%的国家或地区缺乏创新能力。2010年沈阳市财政科技支出占GDP的比重为0.25%,远远低于1%。尽管单一数据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但是从这个比重看,沈阳在2010年还是属于缺乏科技创新能力的地区,这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不相符的。因此,从沈阳市财政支出规模的角度看,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加快财政科技支出的增长速度,逐步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是科技活动的核心,它的投入强度和规模是衡量一国或一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沈阳市的R&D经费投入总额由2000年的15.97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84.57亿元,增长了5.3倍。从表1中可以看出,沈阳市近8年来R&D经费投入的总体规模有上升趋势,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0.74%。沈阳在振兴老工业基地发展过程中,逐年加大了R&D经费的投入,有力地促进了该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了产业技术的不断优化升级,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09年,沈阳市R&D经费占全国R&D经费总额近1.5%,大于同处于东北地区的大连市,约1.1%。但是,与其他发达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如图1所示)。2009年,我国R&D经费投入总额为5802.1亿元,已跻身R&D经费投入大国之列。其中,北京市R&D经费为668.6亿元,占全国R&D经费的11.5%,上海、广州分别占到全国R&D经费的7.3%和2.9%。由此可见,沈阳市的R&D经费投入规模上与国内部分地区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对于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水平和建设创新型社会的战略目标而已,沈阳市的R&D经费投入强度仍需进一步的提高。

三、沈阳市财政科技支出结构分析

1、按科技活动支出分类结构分析

在沈阳市科技支出的R&D经费中,分为内部支出和外部支出(如表2)。不管按活动类型分类还是按支出用途分类,其中二者之间都存在一个客观的最佳比例。2009年我国R&D经费支出按活动类型的分类看,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比例分别为17.3%和82.7%,而沈阳市的R&D经费支出中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比例分别为99.9%和0.1%,二者存在严重比例失调的问题。从表3部分城市对比

情况可以进一步看出,沈阳市在基础研究支出、应用研究支出和试验发展支出的投入比例上是不够合理的的。基础研究支出只占R&D经费支出的3.9%,说明沈阳市在基础研究支出上投入不足。此外,基础研究其公共品属性较强,私人不愿意介入,造成基础研究投入滞后,跟不上科技研究发展的需要。

2、按科技执行部门结构分析

从科技执行部门看,沈阳市R&D经费支出主要投向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院校,2009年,沈阳市R&D经费共84.57亿元,其中,研究开发机构支出43.75亿元,占51.7%。这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研发投入的重点是相同的,主要投向政府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虽然沈阳市R&D经费支出的执行部门与各国各地区类似,但是由于其R&D经费投入量较少,跟不上国内发达城市的步法,更谈不上与发达地区的投入相比。

三、沈阳市财政科技支出存在的问题

以上对沈阳市财政科技支出的规模和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沈阳市财政科技支出虽然在绝对量上不断增长,但是在相对量上增长不足。沈阳市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较低,R&D经费投入量上不足,并且,沈阳市财政科技支出占GDP的比重低,为缺乏创新能力地区。二是沈阳市在R&D经费支出活动类型分类中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中存在比例不相协调的问题。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量少,目前发达国家的基础研究投入经费占R&D经费支出大多为20%左右,而沈阳市只占到3.9%,这对科技的长期发展极其不利。三是沈阳市对企业内部R&D经费投入较少,企业内部R&D经费不够,创新能力受到阻碍,影响沈阳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政策建议

1、加大财政科技支出的力度,扩大财政科技支出的规模。

大力发展沈阳经济,必须加大财政科技支出,提高R&D活动的经费投入,必须加强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大力推动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把经济增长引导到依靠技术创新上来。政府应该建立一个科技支出与经济增长相联动的机制,保持财政科技支出与经常性财政收入相挂钩,使财政科技支出的年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从而实现财政科技支出的自然联动增长。

2、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鉴于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绝对量上,政府财力有限。因此,政府应该根据本地实情调整财政科技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应该兼顾好研发费用各项支出的比例分配,使得各项支出能在一个可持续的水平上进行。从财政科技支出的活动类型看,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泉,是国家长期科技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提高R&D经费投入规模的同时,沈阳市应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强度,缩小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化,以加强科技发展后劲,推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

3、实现多渠道社会科技投入,加大企业科技投入。

沈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面对严峻的外部发展环境以及沈阳当前企业内部R&D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财政部门应利用政策的导向作用,确定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培养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意识,使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同时,进一步拓宽科技资金融资渠道,为企业科技资金来源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吴知音,倪乃顺.我国财政科技支出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5).

[2]王超.财政科技支出绩效内涵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4).

[4]隋鑫,樊一阳.公共财政科技支出的现状分析[J].管理观察,2008,(17).

科技,财政“催化剂” 篇7

关键词:农业科技;财政专项;绩效评价;实证研究;指标体系;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 F810.4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4-0444-04

收稿日期:20134-03-30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项目(编号:JK1201)。

作者简介:王莹(1987—),女,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E-mail:449107712@qq.com,。

通信作者:王怀明,教授。E-mail: whm8096@njau.edu.cn。近年来,中央财政为农业科技的发展不断“输血”,2012年农业科研机构的研发经费内部支出达到92亿元人民币,比2009年增长了61%。持续增长的投入为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但随着资金规模的不断扩大,“重立项、轻研究”“高耗低产”等问题日益突显。如何提高资金效率和科技产出成为相关职能部门关注的问题,也是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大多数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提出了科技项目的绩效评价体系[1-4],但现有文献对宏观、理论层面的研究较多,从微观和实践角度揭示科技专项绩效的较少,对农业行业的绩效评价关注也略显不足。本研究针对农业科技专项,建立以定量指标为主的绩效评价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评价模型,最后以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农业科技专项的经费管理和项目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1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

1.1科技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基本思路和评价内容

项目是专项资金的载体,资金贯穿项目始终,因此评价科技专项绩效要围绕项目和资金2个维度。一方面,基于项目“投入—运作—产出—影响”的运行过程,以经费投入所带来的产出和影响作为主要评价内容,同时将运作中表现出来的管理形态也纳入绩效评价系统,实现对科技专项的全过程评价;另一方面,反映资金在运作、产出和影响等方面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考察资金能否在既定支出下,优化支出结构,达到项目运行的最佳生产效率,最大程度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选取管理效率、科研产出和社会经济效益3个主要方面反映农业科技专项资金绩效。第一,管理效率是对“运作”环节中管理形态进行评价的绩效表现,这种效率必须在科研活动的内部实现,表现为经费的使用效率和项目完成情况。第二,科研产出是科学研究行为的直接成果,体现科技活动的创新能力。科研产出绩效指标的选取要以成果产出的形式为依据,尊重科技活动自身的产出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形式包括论文、专利、品种审(认)定、动植物新品种、新药证书等[5],因此,科研产出绩效也要从成果形式的数量和质量综合反映。第三,社会经济效益是评价科技专项必不可少的方面。社会效益难以衡量,但是可以从专项成果的推广程度来体现,成果的影响面越广,公众从中受益的可能性就越大。从微观和宏观2个层面出发,经济效益表现为专项承担主体所能获得的直接经济收入,以及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实际货币价值。

1.2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思想,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3级评价体系。围绕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目标,确定了管理效率、科研产出和社会经济效益3个准则层指标,在之前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筛选出12个定量指标,构成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表1)。指标说明及计算公式详见笔者之前的研究[6]。

1.3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是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关键因素,影响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根据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的多样性、多层次性特点,本文选择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根据表1建立的递阶状层次结构,设计指标重要性比较的调查问卷,邀请26位对农业科研领域较为熟悉的财务专家和项目经验丰富的科研专家填写问卷,然后使用Yaahp6.0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处理,得出各层次的相对权重(表1)。

2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模型

4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研究基于项目和资金2个维度,分析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内容,设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综合绩效评价模型,并以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2008—2010年,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的综合绩效水平呈现“U”形发展趋势。在综合绩效的3个主要构成中,管理效率较高,科研产出与综合绩效水平一致,呈“U”形趋势,社会经济效益水平较为稳定。这表明该综合绩效评价模型的应用可以为揭示农业科技专项运行中的问题、优化管理水平提供依据。基于江苏省的案例,要提高农业科技专项绩效水平,必须做好以下3方面工作:

(1)完善农业科技专项的中期考核制度,提高管理效率。重视中期考核制度,形成中期考核和项目验收并重的全程管理机制。强化各主管单位的中期考核意识,将中期考核结果作为项目终期验收的一部分,着重检查科研计划和预算安排的实施进度,及早发现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发挥中期考核在专项运行过程中的督促和纠错作用。

(2)增加科研团队的综合研究能力,优化科研产出质量。在科研产出方面,既定的客观条件无法改变,人为的主观因素却可以成为优化科研产出质量的努力方向。增强科研团队的综合研究能力,从人员数量、智力构成等方面加强团队建设,同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刺激科研产出,提高成果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3)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增加社会经济效益。设立支撑机构,在科研机构和推广机构之间搭建桥梁,传递科研成果供给和需求的双向信息,重点加强和相关企业、农技推广部门的沟通和联系,优化成果推广链条,同时,采取科技成果公示的方法,使终端用户了解最新科技成果,促进成果转化[10],增加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军果,任浩,谢福泉. 项目后评价视角下的财政科技项目绩效评估体系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14-20.

[2]王新其,许幸声,张建明,等.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 江苏农业科学,2011,39(6):34-36.

[3]肖鹏.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科研专项支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研究[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11):5-9.

[4]蒋瑜超,周娜,周华,等.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的农业科技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方法初探[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9):401-402.

[5]张腾,王莹,林玲,等.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问题与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5):10-13.

[6]王莹,沈建新.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2):420-422.

[7]Hirsch J E.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PNAS,2005,102(46):16569-16572.

[8]趙学群. 我国财政政法支出绩效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0:57.

[9]宋美喆,穆世玲.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2(14):22-26.

科技,财政“催化剂” 篇8

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资金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科技三项费用使用效益,根据市政府《批转市财政局、人行天津分行拟定的天津市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津政发[2002]82号)、市政府《转发市科委、市财政局拟定的天津市科技三项费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津政办发[1997]24号)和市科委、市财政局《关于下发天津市科技三项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津科发财字[1997]第170号)精神,我们制定了《天津市市级科技三项费用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天津市财政局、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

二○○三年七月二十五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市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资金的监督与管理,进一步提高科技三项费用的使用效益,根据市政府《批转市财政局、人行天津分行拟定的天津市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津政发[2002]82号)、市政府《转发市科委、市财政局拟定的天津市科技三项费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津政办发[1997]24号)和市科委、市财政局《关于下发天津市科技三项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津科发财字[1997]第170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中的“科技三项费用”是市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专项资金。主要包括:

(一)市级财政预算安排的科技三项费用;

(二)部分由中央财政转拨地方的科技三项费用专项资金;

(三)经批准的其他资金。

第三条

科技三项费用实行专户存储、集中核算、财政直接支付管理办法。

第四条

科技三项费用财政直接支付是指,按照规范的资金申请、审核和拨付程序,由市财政局签发支付指令,通过代理银行将科技资金从财政零余额账户直接支付到用款单位账户。

第五条

科技三项费用实行财政直接支付,不改变项目单位原有的资金使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关于国家科研计划权限。

第六条

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试行预算评估或评审制度,由市科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实施课题制管理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2]2号)规定,对项目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等进行审核,确定项目支出预算。

第二章 账户的设立、使用与管理

第七条

市财政局按规定在指定代理银行开立科技三项费用财政零余额账户,用于记录、核算、反映财政预算安排的科技资金收支情况,并与项目单位账户进行清算。该账户按项目单位设置明细分类账。财政零余额账户自收到专项资金之日起,最迟于5个工作日内账户余额为零。

第八条

每个项目单位在财政指定代理银行单独开立一个项目资金专用账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该项目单位科技资金的使用情况。该账户按资金支出类型设置明细分类账。

第九条

市财政局开立科技三项费用零余额账户后,应在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国库部门进行备案。项目单位开立专用账户后,由代理银行将开户名称、账号等详细情况书面报告市财政局和市科委。

第十条

代理银行根据相关规定,具体办理上述账户的资金收付业务,及财政零余额账户与项目单位专用账户间的清算业务。

第十一条

项目单位专用账户实行用款额度管理。由市财政局根据已批准的项目单位支出预算核定用款额度,定期下达,累加使用,并根据项目预算和进度适时调整。

第三章 财政直接支付程序

第十二条

科技三项费用预算由市财政局按照预算管理程序批复给市科委。市科委根据批复的财政预算,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合理安排申报项目,并组织项目评估、审批程序。

第十三条

项目单位根据批准的项目预算编制《项目用款支出概算与计划表》,并按规定时间报送市科委。用款计划按照项目实际执行进度编制,列明具体项目编码、项目名称、用款额度、支付时间等。

第十四条

市科委审核项目单位的用款计划,签署审核意见和金额,并于7个工作日内统一汇总后,以文件形式报送市财政局办理用款手续。

第十五条

市财政局根据财政预算、项目进度等情况审核市科委编报的汇总用款计划和项目单位的具体用款计划,结合库款情况及时办理财政资金调度手续。

第十六条

科技三项费用实际支付时,由市科委按照技术开发合同规定的进度,分批编制“科技三项费用财政直接支付拨款通知单”,注明各用款单位的全称、开户银行、账号、支出类别、支付金额等相关信息,连同有关材料一并报送市财政局审核。

第十七条

市财政局收到“科技三项费用财政直接支付拨款通知单”及有关材料,审核无误后于3个工作日内,向代理银行签发拨款指令。

第十八条 代理银行于收到市财政局拨款指令的当日或次日上午,根据指定的项目名称、类别、金额和用款单位的详细情况,将资金从财政零余额账户划拨到用款单位专用账户中,并将支付凭证回单送交市财政局。同时,代理银行应于每月末3个工作日内编制上月《科技三项费用支出情况月报表》,报送市财政局、市科委。

第四章 管理监督

第十九条

市财政局职责。负责批复市科委科技三项费用预算;集中管理科技三项费用财政零余额账户,监督管理项目单位专用账户;结合财政预算、项目进度和库款情况,合理调度财政资金;审批科技三项费用用款计划,签发直接支付指令,通知指定代理银行拨付资金;对资金申请与支付的全过程实施监督控制。

第二十条

市科委职责。负责按项目编报科技三项费用预算;审核项目单位报送的科技项目用款计划,根据相关情况进行统一平衡与调剂,汇总编制科技项目用款计划并报送市财政局;督促项目配套资金及时到位并投入使用;协助市财政局共同对资金申请与支付的全过程实施监督控制。

第二十一条

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国库部门职责。负责办理国库存款账户与科技三项费用财政零余额账户的收支清算业务;监督代理银行代理科技三项费用资金支付的有关业务。

第二十二条

项目单位职责。负责编制、申报本单位的项目资金使用计划、支付申请,提供有关申请所需凭证,并保证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按项目预算使用科技三项费用,对科技三项费用按项目单独核算管理;组织项目配套资金及时到位并投入使用;落实项目进度和项目实施质量;编制项目财务报告;按时与有关部门和代理银行核对账务。

第二十三条

代理银行职责。及时、准确、高效、安全地办理科技三项费用直接支付与清算业务;严格按照市财政局的支付指令和用款额度支付资金;妥善保管市财政局及项目单位提供的各种支付单据、资料,并负有保密义务;按要求开发代理财政业务的信息管理系统并与市财政局和市科委联网,向市财政局和市科委定期反馈科技三项费用财政直接支付信息,向市财政局提供资金支付实时动态监测系统与信息查询系统;定期向市财政局、市科委和项目单位报送有关收支信息,提供电子化的查询系统,并按规定及时对账;接受市财政局和市科委的管理监督。

第二十四条

项目单位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代理银行有权拒绝受理支付申请,并及时通知市财政局、市科委。

(一)手续不完备,印章不齐全的;

(二)未按合同规定科目支出或改变支出预算的;

(三)资金用款计划发生重大调整,未经市科委批准的;

(四)执行中发现违规违纪问题的;

(五)其他不符合项目管理规定的支付申请。

第二十五条

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因故提出调整、暂缓、停止、撤销的,由市科委通知市财政局办理相关手续。属特殊情况的,可先行通知指定代理银行执行,后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六条

因项目变更等原因造成的科技项目用款计划调增、调减或变更支付进度,由市科委负责调整项目支出计划,并按规定程序办理相关手续。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第二十八条

各区县财政局可根据本办法规定,会同有关部门拟订本地区科技资金财政直接支付的有关制度。

第二十九条

科技,财政“催化剂” 篇9

织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

国科发资〔2015〕423号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财务局,各有关单位: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以下简称11号文)和《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 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以下简称64号文),对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以及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

64号文明确要求,将科技部管理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 息化部管理的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有关部门管理的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整合形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针对事关国计民生的农业、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健康 等领域中需要长期演进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 术和产品、重大国际科技合作,按照重点专项组织实施。为推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改革过渡期顺利实施,根据11号文和64号文的要求,现就组织管理有关事项 通知如下。

一、重点专项的形成机制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以及科技发展优先领域,凝练形成若干目标明确、边界清晰的重点专项,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重点专项的形成机制如下:

1.根据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强化顶层设计,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统一组织征集部门、地方、行业等的重大研发任务需求。

2.科技部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以下简称联席会议),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对需求征集情 况进行全面深入分析,研究提出重点任务布局,充分听取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咨评委)意见后,提交联席会议全体会议审议。

3.根据联席会议审议通过的重点任务布局,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凝练形成重点专项建议,组织编制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各重点专项实施方案要围绕国家重大 战略部署,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和核心共性关键技术,在体现全链条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合理部署不同研发阶段的主要任务;要创新组织实施方式,加强协同,结合目 标任务测算经费需求,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

4.咨评委召开专题会议,对重点专项实施方案进行咨询评议,提出修改完善意见,并依据专项部署的紧迫性和实施方案的成熟度,按领域提出排序建议。

5.联席会议召开专题会议,对咨评委的咨询评议意见和排序建议进行研究讨论,形成意见。联席会议专题会议的研究结果应向联席会议全体会议报告;如联席会议专题会议存在重大异议,可再次委托咨评委进行咨询论证后,提交联席会议全体会议审议。

6.联席会议提出的重点专项经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审议后,按程序报国务院,特别重大事项报党中央。

7.按照专业机构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遴选确定承担重点专项具体项目管理工作的专业机构。科技部代表联席会议与专业机构签订重点专项项目管理委托协议。专 业机构应针对受托管理的重点专项特点和实施方案,研究制定管理工作方案,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一并作为委托协议附件。

8.鼓励地方、行业、大型骨干企业与中央财政共同出资,组织实施重点专项,探索由出资各方共同管理、协同推进的组织实施模式,积极支持专项成果在出资的地方和企业推广应用,促进重大成果转化落地。

二、重点专项的项目立项

重点专项下设项目,项目可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下设任务(课题)。具体立项流程如下:

1.专业机构按照《关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过渡期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教[2015]154号)等有关文件要求,依据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编制概算。财政部会同科技部共同组织重点专项概算评估,并按程序批复概算。

2.科技部会同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参与部门及专业机构,共同组织专家编制项目指南,统一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发布。指南应充分体现从基础研究、共性 关键技术研发到典型应用示范的全链条部署,并保证基础研究占适当比例;应当依据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细化、明确的主要技术指标,但不得限定具体技术路线和研 究方案;应当明确项目承担单位遴选方式(公开择优或定向择优),对于定向择优的项目要明确承担单位资质和能力要求。发布指南同时,公布编写专家组名 单。保密项目要采取定向择优、非公开方式确定承担单位。

指南按项目征集。发布指南时可公布重点专项概算,但不先行设定项目预算控制额度。

3.项目申报单位应为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在中国大陆境内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专业机构通过国家科 技管理信息系统受理项目申报,并负责申报答疑、项目查重、申报材料形式审查等。自项目指南发布日到项目申报受理截止日,原则上不低于50天,以保证科研人 员有充足时间申报项目。项目、任务(课题)负责人实行限项管理。

4.专业机构按照项目评估评审相关要求组织项目评估评审,项目评估评审专家从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专家库中选取。推行视频评审,合理安排会议答辩评审。项目 申报材料应提前请评审专家审阅,确保评审的效果、质量和效率。从受理项目申请到反馈立项结果原则上不超过120个工作日。

项目评审应当以同行专家为主,吸收海外高水平专家参与,评审专家中一线科研人员的比例应当达到75%左右。市场导向类项目评审注重发挥企业专家作用。采用 视频或会议方式评审的,评审前公布专家名单,强化专家自律,接受同行质询和社会监督。项目申请人和申请单位不得通过打招呼、托关系等方式干扰评审专家的评 审活动,一经发现将终止其申请资格,并纳入不良信用记录,情节严重的计入“黑名单”。

5.专业机构完成评审工作后,提出项目安排方案、总预算和预算安排方案,并按相关要求进行公示。项目安排方案按相关要求报科技部,预算安排方案按照预算申报渠道报送财政部。

6.科技部对重点专项立项程序的规范性、立项情况与任务目标和指南的相符性等提出意见,反馈专业机构并抄送财政部。财政部按照预算审核程序和要求,结合科技部意见,下达重点专项预算,并抄送科技部。

7.专业机构根据通过合规性审核的项目和预算安排发布项目立项通知,并与项目牵头单位签订项目任务书(预算书)。任务书(预算书)中要明确项目的总体目标 和目标、经费补助方式、预算金额和支出内容,各项考核指标要与经评审确认的指标相一致,必须“落地”、细化、具体、可考核,能够真正检验项目实施效 果。

三、重点专项的项目管理

1.专业机构是重点专项管理的主体,对实现任务目标负责。专业机构负责拨付项目经费、组织中期检查(评估)等过程管理工作。对重点专项内的不同类型项目(如基础科学、共性技术研发、应用示范等)实施分类精细化管理,加强相关项目实施的协调互动和整体推进。

2.建立报告制度。项目承担单位每年11月底前,向专业机构报送项目执行情况,执行期不足一年的项目可在下一一并上报;专业机构每年12月底前,向科技部提交重点专项实施报告。

3.根据项目执行情况,任务书签署双方均可提出调整建议,经协商后,由专业机构批复执行。对于可能影响重点专项总体目标实现的重大调整事项,要及时报科技部。4.项目执行过程中,如遇下列情况之一,应予撤销或终止:经实践证明,研究路线不合理、不可行,或无法实现任务书规定进度,且无改进办法的;执行过程中出 现了严重的知识产权问题的;所需资金、原材料、人员、支撑条件等未落实导致无法完成任务的;任务书规定的其他需撤销或终止项目的情况。任务签署双方均可提 出撤销或终止建议,经协商后由专业机构批复执行,并及时报科技部。

5.专业机构组织开展项目验收(含业务验收和财务验收)工作,可采取会议验收、视频验收、现场验收、用户和第三方测评等方式进行。项目验收结论分为通过验 收、不通过验收和结题三种。其中,按期完成项目目标和任务、经费使用合理的,为通过验收;因主观因素未完成项目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或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 严重问题的,按不通过验收处理;未在约定时间内完成或因不可抗拒因素未能完成项目主要目标和任务的,按照结题处理。

项目验收工作严格以签订的任务书和批复的调整方案为依据。对于上下游有机衔接的项目群在验收时要有整体设计,强化对一体化实施绩效的考核。验收应于项目到 期后6个月内完成,不得无故逾期;项目验收结论及成果要及时向社会公开,并纳入国家科技报告系统和科研信用体系。

四、建立协调保障和监督评估机制

1.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参与部门应建立统筹协调和保障机制,在重点专项组织实施以及政策协调、资金配置、典型应用示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相关部门、地方加强产业和行业政策、规划、标准等与重点专项的衔接。

2.科技部、财政部组织对重点专项实施绩效、专业机构履职情况进行评估评价和监督检查,会同有关部门对项目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开展随机抽查。各有关部门和 地方要加强对相关承担单位执行科技计划任务和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督,加强对相关共性技术应用示范的协调督导。专业机构负责相关项目任务执行和经费使用过程管 理和监督。

3.科技部、财政部根据绩效评估和监督检查结果以及相关部门建议,提出重点专项的动态调整建议,经咨评委专题会议咨询后,报联席会议专题会议审议。

五、其他相关管理要求

1.强化承担单位法人责任。项目及其任务(课题)承担单位按照法人管理责任制的要求,对项目任务的实施和资金管理负责。要建立健全科研和财务管理等相结合的内部控制制度,落实配套条件,按照签订的项目任务书(预算书),组织任务实施,完成预定目标。

2.严格专家回避制度。咨评委委员及参与重点专项咨询评议的专家,不能申请本人参与咨询和论证过的重点专项项目;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编制的专家,不能申 请和评审相关重点专项项目,参与重点专项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不能申请和评审相关重点专项该的项目,但可参与项目检查和验收工作。项目评审专家的 遴选要严格执行相关回避条件和要求。

3.加强信息公开和反馈。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在形式审查、项目评审、项目立项等计划管理的主要环节及时将进展和结果反馈项目申请者,使立项过程可 申诉、可查询、可追溯。除涉密及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立项信息、资金安排情况和验收结果要按规定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

4.建立信用管理制度。专业机构应当根据相关规定,客观、规范地记录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各类信用信息,包括项目申请者在申报过程中的信用状况,承担单位和项 目负责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信用状况,专家参与项目评审评估、检查和验收过程中的信用状况,并按信用评级实行分类管理。建立黑名单制度,将严重不良信用记 录者记入“黑名单”,阶段性或永久性取消其申请中央财政资助项目或参与项目管理的资格。

5.推进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和资源共享。项目参与单位应通过正式协议约定成果和知识产权归属及权益分配,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鼓励知识产权应用和 有序扩散,促进技术交易和成果转化。建立项目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推动重点专项实施过程中购买的科研仪器、产生的科技成果等信息公开、资源共享。6.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和对外开放。鼓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其任务(课题)承担单位与境外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对于重大国际科技合作类重点专项,探索按照对等原则扩大对外开放的合作机制。

7.继续做好在研项目管理。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整合范围的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在研项目,继续按照任务书和项目批复执行。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原有计划管 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的有关要求,加强过程管理和验收,按时拨付项目经费,做好服务支撑与管理监督工作,确保任务顺利实施。

上一篇:苏教五语《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梁垛镇小学丁华下一篇:公安系统践行八荣八耻汇报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