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经典案例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财政学经典案例(精选6篇)

财政学经典案例 篇1

2007年6月的一天,某高校附属初中门前排起了长龙,绵延几百米,据说该校初一年级计划招生700人,但来报名的多达5000多人。为了能让孩子进入这所教育质量较好的学校就读,家长们早早就打听有哪个熟人认识该校的领导,还要帮助孩子准备应付入学的考试(按规定小学升初中是没有升学考试的),除此之外,交上两三万元钱是少不了的。

在媒体的报道中,我们还看到,每年中小学生入学的季节,一些名气较好的中小学收到报名表好几千份,而一些普通中小学,接受报名的日子校园冷冷清清。在如此择校热的背后,是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极不均衡。而这是由于多年来采取的“效率优先”资源配置模式造成的。毫无疑问,以前的“重点学校”,现在被称为“示范学校”的一小部分中小学得到的财政拨款比其他学校多得多。这一做法对于少数重点学校而言是锦上添花,而急需雪中送炭的普通学校挣扎在生死线上,教育资源的校际不平衡不断加剧。为了让自己的子女挤进好的学校,有些家长不惜多次搬家,或者到重点学校所在地段租房住,造成重点学校“人才挤挤”,这被媒体称为“县一中现象”。另一方面,由于特色学校、示范学校几乎全部集中在城市,城市教育质量普遍高于农村,农村的孩子也不愿意在本地上学,而是希望到城市接受好的教育,这造成城市学校的每个班级从原来的30人一直扩容到60、70人,而有的农村学校面临破产的局面,只有一些家庭十分贫困的学生才选择在当地就学,接受“劣质教育”。

公平与效率是相互矛盾的,但又必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财政支出同样存在处理两者关系的问题,从上面提到的教育领域公平与效率的问题折射出财政投入的结构问题,即在各个地区、各个教育阶段、各个学校之间如何分配教育拨款。特别是现阶段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目标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关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这种教育政策好象可以导向高效率、高质量,倡导了竞争精神,但实际上违背了义务教育发展的初衷。对于作为公共产品的义务教育,首先应该强调的不是教育的效率,而是教育的公平,要在公平的基础上配置教育资源,让每一个公民能平等地获得教育机会。而当每所小学、每所中学均衡发展时,家长也就不会为了追求进一所更好的小学、更好的初中,从孩子很小时就开始进行畸形的应试教育,在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的单行道上彼此折磨。

不改变“效率优先”的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和家长的择校现象,也就谈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在这种氛围中,教育的地区差距、学校差距越来越大,学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教育越来越变调,也就不足为怪。

在经济生活中,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就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原则,那么在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是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呢?社会上对此意见很不统一,显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重点不同,其指导原则也会发生变化,在改革开放头二十年,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具备解决社会公平的财政实力,另一方面,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要求在社会事业方面把实现公平摆到第一位,象这几年出现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就是典型表现。讨论

1、你觉得义务教育以效率为导向合适吗?为什么?

2、你认为义务教育资源应如何分配更合理?

案例2.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是谁的责任

1、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入学难问题,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和财政部出台了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办法。国家助学贷款是由国家指定的商业银行面向在校的全日制高等学校(包括民办高校)中经济困难的本专科学生、第二学位学生、研究生发放的无需抵押的、在校期间政府给予全额贴息的个人信用贷款,目的是帮助普通高等学校的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以保障其顺利完成学业。申请的贷款金额主要根据学生本人所在学校规定的学费收取标准和学校所在地区的基本生活费标准确定。一般情况下,学生每年可得到6000-8000元左右的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利率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限贷款利率执行,不准上浮。其利息的一半按所在学校的归属关系,分别由中央财政或地方省级财政贴息,其余一半由个人负担。

国家助学贷款的主要优惠政策,一是无需担保,二是由中央或省级财政贴息一半。从长远看,国家助学贷款可能成为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手段。

2、其他国家的相关政策——

英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方案,有四项核心内容:

第一,学生在学期间不支付学费,毕业后找到工作,才开始支付教育贷款。保证家庭困难的学子能上大学。

第二,毕业后工资挣到22000美元以上的水平,才开始偿还贷款。而还教育贷款,算作支付个人所得税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你工资达到一定水平后,即使不还贷款,这笔钱通过付税也是要缴的,还不还贷款对你的收入几乎没有影响。

第三,清偿贷款,没有利息。而且每年清偿的份额,不超过年收入的9%。你挣得越少,还得越少。

第四,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免高达1/3的学费。在每年以收入9%以内的份额清偿贷款的条件下,一般学生毕业后13年才能够清偿全部贷款。如果毕业后收入低,贷款就长时期内无法还清。所以,法律规定,按这样的比率25年还无法清偿贷款,25年后应付的份额将全部免除。

美国政府和各大学为学生提供了比较充分的财政支持。在哈佛大学,每年接受各种财政支持的学生在70%以上,麻省理工学院接受财政支持的学生达到75%。美国中央财政资助体系中,有三大主要奖学金计划。一是“罗伯特·伯德荣誉奖学金计划”,每年1500美元,可持续4年,每个州不少于10个名额;二是“全国科学奖学金计划”,最高奖学金可达一年5000美元;三是“保尔·道格拉斯教师奖学金计划”,奖学金金额最高为5000美元。

[点评]

“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而缀学”,这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那么,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是谁的责任呢?联系财政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政府是主要责任者。各级政府在这几年间采取了多种措施帮助贫困大学生克服经济上的困难,完成学业,从财政上来说,通过财政支出安排补助资金以奖学金、助学金、贴付利息、建立风险基金等方式履行政府职能,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不论是从财政的产生来看,还是从财政的发展和当今时代财政存在的原因看,财政都是国家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物质后盾,是国家解决大学生因贫困而面临缀学等问题的重要物质保证。

[讨论]

1、为什么政府要许诺“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而辍学”?请从公共产品理论的角度来分析。

2、在美国这样市场化水平如此之高的国家中,大学教育的私有化程度相当之高,然而政府在教育方面依然毫不吝啬的给予投入,这是为什么?

案例3.乡村赤脚医生先进事迹引发的思考

[案例来源]根据2005年8月8日贵州日报《乡村赤脚医生艰难守护生命》一文及贵州信息港网站相关报道编写。

在贵州省从江县月亮山区东麓闭塞的苗族村寨,2005年出现了一位省劳模和《南风窗》杂志社“2004人物奖”,这两项荣誉都属于一位年轻的漂亮妈妈——从江县雍里乡大塘村的“赤脚医生”李春燕。

李春燕出生在一个乡村医生家庭,1997年初中毕业于大洞中学的她,被县里推荐免费到黎平卫校医士班学习。毕业后,李春燕想到外面世界去看一看,但是父亲却郑重地把“赤脚医生”的“衣钵”传给了她,并告诉她:“村里人看病不容易,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丢下患病的乡亲。”

李春燕毕业当年就嫁到了大塘村,在丈夫和家人的支持下,一个属于她自己的门诊开张了。春燕本以为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为群众看病,既可维持生计,又能解决村民看病难的状况。可实际的情况是门诊开了一年,乡亲们看病没钱付,只好欠账,春燕因此背上了2000元进药债务,到现在,这笔欠债越滚越多。丈夫为了还债只身南下打工,李春燕也几次想与丈夫一起打工还清债务。但是父亲曾说过的话和乡亲们的挽留最终让她决心留下来。

大塘村共有524户,2577人,是从江县最大的苗寨之一,也是从江县最为贫困的村寨之一。由于村民欠账太多,进药费用成为折磨李春燕的难题,公公、婆婆被李春燕治病救人精神感动,陆续卖掉一些家禽,李春燕的小门诊就这样艰难地维持下来。

黄柳珍是大塘村的困难户,2003年6月在医院做完手术后由于没钱提前出院,回家后没两天突然大出血并导致休克,此时正值深夜11点。李春燕得知后,背上药箱在漆黑的小路上一路狂奔,整个抢救过程从夜间11时持续到第二天上午9点。之后连续8天春燕又把黄柳珍接到门诊为她输液直至康复。这笔费用贴在春燕屋子里的柱子上,知道春燕故事的人来到春燕家里都要去看看那根贴满欠条的柱子,上面的欠条上虽然只有一些简单的人名、时间和欠款数目,但很多人在看这些欠条时都会视线模糊,因为那上面满满地记录着春燕4年多为全村近7000人次的病人看病的一个个动人故事。五年来,为了筹钱进药,李春燕曾经借空了丈夫的所有积蓄,曾经变卖了家里的猪和牛,多次打算外出打工挣钱还账。

李春燕的事迹报道后,迅速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大家纷纷写信或打电话对李春燕表示敬佩,同时为她寄来了一些药品及现金,2005年5月年已70岁的澳大利亚华侨陆先生夫妇不远万里到大塘看望李春燕,并赠送她5000元人民币。北京的潘慧女士也寄来2200元让李春燕把贫困群众看病欠下的账消掉。香港钟佩华女士为大塘村捐资8万元人民币修建村级卫生室,北京、上海、天津、广州、西安等许多城市的志愿者,都慕名前来拜访李春燕。省卫生厅2005年7月份在贵阳举办的全省妇幼保健培训班,李春燕是全省惟一一个免费参加培训的村级农村卫生员。

从2005年元月起,李春燕对全村12名五保户(残疾人)实行免费治疗。荣获省劳动模范称号时春燕拿到了5000元奖金,但还没回到村子,又在县医院替一个交不起住院费的陌生人交了3000元。

根据一份来自我国25个省市的农村调查数据显示,导致农民负债的主要原因是疾病,所占比例是29%;导致贫困户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疾病,所占比例是40.9%。在贵州省的许多老少边穷地区,农民缺医少药的情况更为严重。从江县卫生局长敖家辉说:“我们国家目前卫生资源倒置。80%的资源放在城市,20%的资源放在农村,80%的人口享有20%的资源,20%的人口享有80%的资源。”温家宝总理10月1日到河北省滦平县农村考察时也指出:“看病难看病贵是农民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方面是要实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一方面是要建设好乡村医生队伍。各级政府和社会应当关注乡村医生队伍的建设,给予他们必要的技术和资金的扶持,以提高他们医疗技术水平,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服务。

[点评]

李春燕的先进事迹固然感人,但也引发一个思考,有着2500多名苗族村民的大塘村的医疗卫生经费应该由她一个人来承担,还是应该由国家、居民来共同承担,农村居民是否也应当象城市居民一样享受较好的医疗保障,乃至享受带来福利性质的医疗保险,农村卫生事业是否属于公共产品,或者属于准公共产品?

[讨论]

1、你认为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2、农村医疗保健支出是否属于财政支出范围?你的理由是什么?

3、请思考农村公共医疗通过上述形式来供给是否合适,为什么?

案例4.为什么市场不能提供便宜的“救命药”?

因患白血病入院治疗一年多的上海患儿明明不会想到,历时半年、好不容易配对成功,骨髓移植手术却无法按期进行,因为医院里的关键药物断货了。据了解,这种药物疗效好,毒性反应低,但就因为价格便宜,几乎没有厂家愿意生产。

“一分钱一分货”,这是公众的普遍性思维。在很多公众眼中看来,越是能治病的好药,价格就应该越高。然而,这则新闻却告诉我们另一个事实:在药价越来越高、对一些疾病却无能为力的同时,越来越多价格低、疗效好的药品却面临停产、短缺的困境。

这则消息让人想起“劣币驱逐良币”的经济学定律。在医药市场中,可把价格低、疗效好的药品喻作“良币”,把价格高、疗效差的药品喻作“劣币”,后者时常能攫取好处又不受处罚,前者的价值却又得不到体现,于是产生了“逆淘汰”效应———价格低、疗效好的药品只能推离市场,甚至被“逼良为娼”、改头换面后以高价格重新进入市场。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如今的医药市场上的大行其道,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方面是医院也不愿意为患者开便宜的救命药,另一方面,厂家本身是逐利的,一旦发觉某种药品的利润空间缩小,就会逐渐减产、停产,或者更改包装、品名或剂型,以新药的面目申报,以达到涨价的目的。如此廉价经典药也就逐渐被淘汰,而高价药的花样也就不断翻新。

事实上,经过17次的降价,老百姓手中的处方依然是沉甸甸的,降价的结果不是把医药销售的利润让给了消费者,而是导致那些廉价经典药被逐利的市场之手拒之门外。因此,有关部门应该考虑调整现行的药品定价政策,给廉价经典药更多的补贴,使厂家有更多的利润空间,让老百姓能够用到“救命药”。

[点评]

讨论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是为了明确政府负责哪些事情、财政支出规模多大,然后才能确定需要筹集多少财政收入——这就是基本思路。

正如上文所分析的道理,纯公共物品一般由政府来提供,这是因为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从这个角度说,提供公共产品的行为不应掺杂经济利益和市场经济的交换原则。

医疗服务可以分为公共医疗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非基本医疗服务三个层次。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控、妇幼保健、职业卫生、环境卫生、健康教育等在内的公共卫生服务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应由政府向全体社会成员免费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方面,以政府投入为主,针对绝大多数常见病、多发病,为全民提供所需药品和诊疗手段的基本医疗服务包,其间所发生的大部分成本由政府财政承担,为避免浪费,个人需少量付费。对于基本医疗服务外的医疗卫生需求,政府不提供统一的保障。而非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属于私人消费品,主要靠市场化方式来提供,在这一领域可以充分引进市场竞争机制,鼓励盈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

[讨论]

1、结合切身经历谈一谈“看病难”问题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结合公共产品理论,分组讨论我国医疗事业改革的问题

案例5.公厕管理改革的尴尬

[案例来源]综合相关报道编写。

俗话说,人有三急,可偏偏有时不能如愿。2002年11月的一天,上海市一公共厕所前,一位老大娘急匆匆赶来,拿出二角钱给管理员,还没进去就被管理员拦住了,管理员指指门口立着的一块告示牌说:1块一次。老大娘吃惊地说:怎么要这么多钱?这时,一位小伙子急急忙忙要闯进去,管理员伸手把他给拉住了,小伙子求饶说“我拉肚子”,可管理员还是不松手,对他说,你拉金子也不关我事,先交钱再进去。两人在厕所门前吵了起来,看热闹的人都嘀咕着说:上个洗手间干嘛要这么贵,一天要是上个十次八次那一个月得花多少钱。旁边一个人接过话岔说,那一个月得三百块,我这一个月低保金差不多花完了。

这个场面不只发生在上海,近年来上海、武汉等城市进行了公厕民营化的尝试,引发了对于公用厕所收费及管理的议论。2002年11月,上海市一名下岗女工经过公开招投标,成为一家星级公厕的经营者。之后,武汉武昌火车站出口处一家公厕在2003年8月拍出了62.15万元的天价,引起社会的轰动。

石敬涛在2003年11月4日《中国经济时报》发表文章评论说:通过市场激励机制进行公共管理经营,政府既能大大降低公共管理的投入成本,又能给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应该说这是由有限政府向无限政府变革过程的必然要求。从这一方面看,通过拍卖等方式出让城市公厕经营管理权,尽管当前还存在不少争议,但客观地说,这种尝试符合政府管理与社会公众两者的共同利益诉求。但是,这种市场激励机制的介入,不能以损害和破坏政府公共管理与社会公众两者共同利益诉求的对称和平衡为代价。在市场化的运做中,不能仅仅一“拍”了之,然后任由经营者漫天要价。

有人算了一笔账,一年上交管理费20万元,就算不考虑水、电、人工等费用,平均每天起码要得到548元才能保本。这必然转嫁到如厕的居民或游客身上,假设一天有1000人次如厕,那么每人次至少交纳0.55元,如果有500人次,那么每人次至少交纳1元。要是经营者头脑更灵活一些,想象力更丰富一些,兴许会在附加一些服务,如提供书刊欣赏、音乐欣赏等,当然那是要另外收费的,目的是通过这些服务的收入来弥补主要业务的亏空,这样,这一公共服务就会变味了。

石敬涛评论说: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成了大多数人的奢望;最基本的城市公共设施成了少数个人资本的赢利场所。这显然不是政府管理与社会公众共同利益诉求的归宿和目标。在栈桥附近的黄金地段,凭借地理优势和垄断经营搞天价收费,在这种前提下的公共事业民营化,将利润最大化放在了首位,这必将使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消费都有失公平。

时隔不久,2003年11月1日《楚天都市报》报道,武昌火车站以62.15万元高价获得经营权的公厕,因超标收费被收回经营权。这已是第二次因超标收费被收回经营权。同一天的《天府早报》报道,青岛市一座移动公厕4年经营权拍出80万元的天价。竞拍人准备按每人5元甚至10元的价格收费,而绝大多数青岛市民对这个价码不能接受。

显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厕管理进行改革是可以理解的。以前,由于公厕不收费,卫生条件很差,现在有些公厕通过收费并承包给专人管理,卫生状况得到很大改善,这是有目共堵的。这样的改革一方面降低了公共管理成本,调动了经营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方便了社会公众。但对于这种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有关部门应该保证各个方面的市场激励机制与此相适应,而不能仅仅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

正象有评论所说的:“天价公厕苦了消费者”。这种现象正好说明:某些地方公共设施服务商业化倾向严重,其重要原因是管理者未能划清私人服务与公共服务的区别,以及分别供给这两类服务产品的市场经济与公共经济、市场产业与公共产业的不同,简单地倡导公共设施服务市场化、产业化,把为私人服务的市场产业与公共服务产业混为一谈,造成一些地区公共设施服务的变味。

[点评]

公厕能否完全市场化运作?监狱能不能由私人来办?这似乎是个多余的问题,但美国确实出现了非政府办的监狱。这世界也太离谱了,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别人做不到的。从理论上说,公共产品的提供不一定完全靠政府,也可以由市场提供。比如,在我国,外资、私人资本已经进入了金融、交通、民航、旅游、教育、医疗卫生等等以往只有国有资本才能经营的领域,对此,社会的反映也各不一样,有叫好的,有指责的,也有叹息的。如何看待这些改革,究竟应该由政府提供还是市场提供,主要看谁能更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讨论]

1、公厕是否属于公共产品,应由谁提供?如何管理?

2、请举出其他类似例子说说目前改革中由于过度市场化而影响公共产品有效提供的情况

案例6:灯塔经济学

灯塔是船只的安全航行的一种必要设施。一般航海发达的国家,其灯塔制度也发展得比较早。作为早期的海上强国之一,英国的灯塔制度是发展最早、最完善的。早期的英国,灯塔设施的建造和灯塔服务,与别的产品一样,也是由私人提供的。

为了满足航海者对灯塔服务的需要,一些临海人家出钱建设了灯塔,然后根据过往船只的大小和次数向船只收费,以此作为维护灯塔设施的日常开支(维护灯塔的费用和人员费用),并获取投资收益。

建造灯塔的人后来发现,有些船只总是想方设法逃避缴纳灯塔使用费。他们或者绕过收费站逃避付费,或者干脆就宣称没有享用灯塔的服务,拒绝交费。这种现象扩散开来,自觉交费的船只越来越少,以致于灯塔经营者人不敷出。于是,灯塔经营者专门建立了一只队伍,配备了专门的装备来监督和核查过往船只的交费情况。这样一来,虽然灯塔的收入有所增加,但支出也增加了,灯塔经营还是入不敷出。经营者被迫再次提高收费,然而收费的提高促使更多船只试图逃避付费,而雇佣更多人员监督收费又会使成本进一步上升。如此这般。私人灯塔制度终于维持不下去了,没人愿意再出钱建立灯塔。但是灯塔对于船只安全航行的必要性并未改变,航海者还是需要灯塔这种服务。最后,只能由英国临海的各地方政府出资兴建和维护灯塔的运营

政府经营的灯塔起初一切如常,但时间一长,人们发现,作为公共物品的灯塔总是维护不善,管理不良,风吹日晒也没人去及时维护,设备损坏的频率比私人经营时高得多。有些灯塔常年失修,有些只是勉强使用(无独有偶,公共的街灯也比私人灯具损坏快得多,不是被风刮断,就是被人损坏,坏了也没人及时修理)。

虽然过往船只不用再额外交费,不用再专门雇人来维持收费,似乎是节约了社会资源。但是,由于经常损坏,实际上政府花在灯塔上的钱比私人经营时的成本(包括雇人的费用)还要多。

建立公共灯塔的资源来自税收,仍然是社会的财富。这些资源的使用,从社会角度来说,是低效率的。由此看来,由政府来提供灯塔这种公共产品并不一定就是有效的。

正是因为看到了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低效率,科斯特意从美国跑到英国,实地考察英国灯塔制度的历史演变,看看在政府经营之前英国的灯塔制度如何运转。他了解到英国早期的灯塔制度都是私人经营的,只是由于收费的困难才被公共灯塔制度取代。

在分析了私人灯塔制度和公共灯塔制度的利弊得失之后,科斯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即新制度经济学家对传统公共物品经济学修正。科斯认为,公共灯塔制度对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表明,由政府代替私人生产公共产品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实际上,英国早期的私人灯塔之所以演变为公共灯塔,原因在于制度的缺乏。只要有关制度足够完善,私人灯塔的效率是最高的。譬如,政府应该制定有关灯塔收费的强制制度,对逃避付费的行为予以严厉惩罚以保证制度的执行。同时,在由哪家私人企业提供灯塔服务上进行竞争,对私人经营灯塔的收费水平予以监督和核查,使其不至于利用垄断地位牟取垄断超额利润,侵害船运公司的利益。这样,通过完善制度,政府监管下的私人经营就可以既解决私人经营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又解决政府经营效率低下浪费资源的问题。也就是说,政府要做的不是代替私人经营灯塔,而是提供制度,对制的实施予以监督。

思考题:

1. 公共产品具有哪些特征,灯塔为什么私人不愿意提供? 2. 分析公共产品的私人提供中的免费搭车。

3. 简述公共产品的政府提供。政府提供是否就是有效率的?为什么? 4. 简述制度安排在公共产品提供中的意义。

案例7:野生动物保护、光污染的负外部效应

1、好心农民遭遇“恩将仇报”,济源豹子伤农咋补偿。河南省济源县王屋山,地方偏僻、森林茂密,以金钱豹为首的野生动物得以繁衍生息。据金庸《鹿鼎记》记载,韦小宝小老婆曾柔也曾带领王屋派在此落草为寇、反清复明。近年来,因为地方政府加强了动物保护工作,野生动物增多且频繁扰民,袭击畜禽,糟蹋庄稼,当地老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济源市王屋乡村民一致反映,野生动物得保护,人的利益也得保护。呼吁有关部门通过建立野生动物损害补偿机制,促进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相处。

2、首博新馆光污染严重,致使附近住户短暂失明。“我一拉开窗帘,就被一道白光射得什么都看不见了。”家住西城区洪女士说,从上周日以来,她家对面的建筑物楼顶每到早上就会反射强烈的白光,影响了她和家人的生活。经过观察,发现强光来自于对面正在施工的建筑物楼顶,阳光是被楼顶的方形天窗反射到她家。西城区环保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光污染是个比较复杂的事,现在还没有具体解决办法,为避免对眼睛的伤害,可以戴墨镜。

思考题:

1、什么是外部性,有哪些类型?

2、结合本案例分析政府的职责,并谈谈其可以采取的解决措施。

案例8: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

当我们的市场经济建设正在逐步走向完善时,可是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础——诚信——为何屡屡缺席?

1、一条是“阜阳奶粉事件”。据说已经有13名婴儿死于这种劣质奶粉;

2、另一条是“西安宝马彩票案”。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曝光“三名宝马得主的资料全部造假” 观点1:市场失灵。西方经济学根据“市场失灵”的不同具体原因把“市场失灵”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其中就有“缺陷性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自身不具备某些功能或者在功能上存在某些缺陷而产生的市场失灵。“……在市场运行过程中遭受到非正常力量的干扰和破坏而导致的市场缺陷。例如,协议性垄断、行贿受贿、造假贩假、欺诈、陷阱式的广告与销售等行为都会产生非正常的市场缺陷,从而导致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理论的新发展与类型划分》王冰著)。“阜阳奶粉事件”和“西安宝马彩票案”,这些事关“假冒伪劣”、“制假贩假”行为,就是一种“市场失灵”的表现。“市场失灵”的结果产生的是一种“囚徒困境”。观点2:政府失灵。“市场失灵”总是与“政府失败”紧紧联系在一起。公共选择理论告诉我们,因为市场失灵导致政府的干预或调节。然而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时,并不总能起到弥补市场缺陷的作用,市场不能解决好的问题,政府不一定能解决得好。政府干预市场“失灵”时,其实并不是政府行为的无效,而是政府及其官员的素质、能力、职能、作用等方面不到位所造成的,其中就包括失职、权力寻租、官僚机构的低效率等等。在讨论“阜阳奶粉事件”中,有网友发出“是谁杀害了13名婴儿”的诘问,矛头直指当地政府和卫生部门,我想这并不是没有道理。

思考题:

1、什么是“囚徒困境”,你如何理解?

2、本案例的市场问题主要表现是什么并分析原因。

3、结合案例分析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案例9:医改、教改背后的公共物品供给缺位

1、医疗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体制变革的基本走向是商业化、市场化。在供给层面,基本形成了商业化、市场化的服务提供模式。各种资本都可以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基本上不存在进入和退出限制,新建医疗机构的布局以及服务目标定位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状况。包括公立医疗机构乃至公共卫生机构在内的所有医疗服务机构,都已经成为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具有独立经营意识的利益主体。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微观组织和管理方面,普遍转向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各种医疗服务机构之间则逐步走向全面竞争;医疗服务的价格形成机制也主要依靠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

在需求层面,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地演变为私人消费品。目前在城镇地区,医疗保障(保险)制度所覆盖的人群大约有1亿人左右,不足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半数;在农村地区,则只有全部人口的10%左右。另外,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的医疗保障体制本身都不具有强制性。改革开放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直坚持自愿原则。城镇医疗保障(保险)制度虽然名义上具有强制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因过分追求小范围的收支平衡,也只有确保缴费才能享受相关待遇。对于绝大部分社会成员来说,医疗服务上的需求能否被满足以及被满足的程度,基本上取决于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力量。在公共卫生领域,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2、教育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体制改革大体上在两条线上探索前行。第一条线,是在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基础上政府主导的改革,包括教育管理、办学、投入等体制、招生分配和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其中,管理体制改革一条明显的主线,就是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统筹权责。与此同时,在财政难以完全满足水涨船高的经费需求情况下,办学和投入体制改革使得社会资金得以进入教育领域。第二条线,是由下而上自发地进行的一些改革试验,有些确实成功了,暂不说教学改革,就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是在少数地区内部实验,然后才被纳入国家政策及立法的范畴。思考题:

1、医疗卫生和教育是否属于公共物品,为什么?

财政学经典案例 篇2

一、财政学采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财政学案例教学是科学发展观在教学实践工作中的体现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财政学案例教学是教学实践工作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表现。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能有机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情境教学”方式,改变了过去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下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信息的单向流程关系,代之以主动、协作、互动的关系,其倡导以人为本,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问题为先导,通过师生共同参与讨论来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教学方法相对于传统讲授式的理论教学,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案例教学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应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持久、终生学习的能力。

2.财政学案例教学是财政学本身特性的需要

财政学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一门跨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以及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从一定意义上讲,财政学也可以说属于公共管理的范畴。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政府部门行为,可以也应当参照产业部门的眼光来审视,政府部门实质是一个特殊的产业部门。在现代经济社会的诸多产业中,政府部门所经营的产业就是我们称之为“公共物品或服务业”的这个特殊产业。因此,我们有理由在政府管理工作中引进先进的、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我们也完全可以按照管理学的范式,将管理学中的制度、行为、组织、决策理论引入财政学来研究财政,这使管理学教学实践中经常使用的案例教学法、试验教学法等在财政学教学过程中有了用武之地和必要。[1]

二、现行财政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案例选取不当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素材的,老师能否获取精典的案例对于案例教学的效果至关重要。由于财政学这类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起步相对较晚,师生对其重视程度还不够,致使大多数已开设财政学课程的高校没有开展财政学案例的系统收集整理工作,更没有建设财政学专业案例库,结果导致有些教师在财政学案例教学中常常借用一些既不规范,难易程度又与本科生教学要求不相符的案例。教学中引用的有些案例过于简单,与其说是案例,不如说是实例、事例,学生经过简单的推理便能知晓结果,根本起不到引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作用,而有的却又太复杂,这些案例往往涉及太多的概念和细节,学生经常纠缠于案例内容本身而无暇顾及案例的中心逻辑和所蕴含的思想,导致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未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并且,有的案例带有较为明显的语言色彩,语言中会透露出编写者或教师的观点倾向,对学生的思维和判断产生不必要的干扰。

2.讨论过程未能有效引导和控制

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教师能否正确引导和有效控制学生的讨论过程对案例教学的效果尤为重要。但在财政学案例教学中,引导和控制讨论过程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首先,由于扩招的客观原因,高校普遍存在师生比例高的现象,而财政学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每个教师在财政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学生人数较多,小规模上课的机会较少,这种大班进行案例教学,过程难以把握,不是讨论组过大,就是有些同学没有机会参与讨论。其次,教师角色定位没有把握好。有些教师在案例教学中依旧保持过去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下唱主角的地位,没能让学生有较多机会展开自由讨论。而有的却走向对讨论放任自由、无所作为的另一个极端,结果导致学生讨论过程中经常出现偏离主题思想的漫无边际的争辩现象。再次,由于财政学长期以来都是以讲授式的理论教学为主,教师缺乏案例教学的经验。这不仅表现在有些教师设置的讨论问题不恰当,还表现在提问的方式和技巧等也存在不足,这些都影响了讨论的激发、引导和控制。

三、提高财政学案例教学质量的建议

1.精心选择案例。

可以说,选择一个合适的案例是一次成功的案例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为使案例有讨论的价值,教师选择的案例首先应该确保其陈述的内容是身边发生过的真实事件,最好是现实财政活动中引起政府和民众关注的、涉及中国财政改革,并且又具有研究性和争议性的热点问题。其次,选取的案例应符合本科生教学对象的知识能力要求,既要避免过于复杂,篇幅过长,给学生讨论带来逻辑上的混乱和分析上的困难,又要避免过于简单,起不到案例教学的作用。另外,要避免选择其中的语言能够折射出编写者观点的案例,以免给学生讨论带来不必要的引导效应或干扰。

2.发挥好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作用。

案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就类似于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尽管主体是学生,但教师仍起着指导者和组织者的关键作用。无论是经典案例的选取、关键问题的设置、学生讨论的正确引导,还是案例的评价总结,教师的作用都至关重要。为此,首先教师一定要在案例教学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除前面讲的精心选择案例外,一定要熟悉案例、认真分析案例,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设计好能有效激发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既要容易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充分运用案例中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创造性思维,又要有利于教师掌控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的;然后,在课堂讨论这个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上,要组织好一连串的提问,不仅在提问的内容上要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问题链”,在提问的方式上也要有启发式、趣味性和预见性,符合学生思维的特点,提问的结构还应有关联性,要集中在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2]同时,教师必须控制好讨论过程,既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创新,发表不同意见,又要把握争论的尺度,避免不同意见的学生相互一味排斥,甚至发展成不尊重人格的争辩行为,还要防止学生讨论离题太远,目标迷失和时间失控。最后,要做好对学生讨论的点评和总结,使案例教学回到教学的基本层面上来,对讨论涉及到的理论问题进行归纳和延伸,用传统的合乎逻辑的演绎对一般的知识作出抽象的概括,对案例教学起到点睛的作用。[2]

3.讨论中引入学生评价组。

所谓学生评价组就是事先指定一组或两组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承担对其他讨论组的案例分析结论进行评价。这种方法打破以往一味由教师来评价的惯例,可以克服和避免教师单纯总结形成的权威性而导致学生对疑问顾虑重重的情况。同时,引入学生评价组有助于更广泛、多形式地调动学生参与的人数和积极性,让更多学生有讨论发言的机会,有助于消除大学本科大班授课情形下实现案例自由讨论存在的障碍。[3]由于引入学生评价组时,进行评价的学生往往是随机确定的,也就是说,学生既要以讨论组的身份,又要以评价组的身份准备和参与,所以,这种评价机制能进一步促使学生案例讨论前做好充分准备,认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分析案例,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强化学生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4.控制好财政学案例教学的比重。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与学两方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其尽管具有培养和提高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优点,但我们也应客观地看到案例教学的缺陷。从财政学的教学实践来看,相对传统的理论讲解而言,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方面可能存在明显不足,尤其由于案例教学是通过具体有限的案例进行,对案例事实的认识和判断一般也局限于原有的知识水平,而不是或很少是通过理论推导和演绎进行讲授,所以,学生往往会发生对知识的“过度化概括”。所谓案例教学的“过度化概括”是指学生通过某一或某几个有吸引力的案例对概念或者原理作出概括,这种通过个别案例概括的知识在整体的知识框架中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和科学性,往往会发生对知识的片面理解、狭窄概括,甚至错误认识。[2]

参考文献

[1]宫晓霞,高凤勤,等.财政学教学改革和理论前沿问题研究[J].山东经济,2008(6).

[2]温海莹.《财政学》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研究[J].安顺学院学报,2007(1).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案例分析 篇3

一、虚报项目骗取财政资金

项目申请单位获取财政专项资金要符合相关的规定且要履行法定程序,在这个过程中,各单位必须要以真实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和其他相关情况作为申领财政资金的依据。骗取财政资金行为的本质特征就是采用虚构事实或歪曲事实的手段,非法谋取不应当得到的财政资金。

案例: 定性依据:

1、《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十七条:各部门、各单位编制预算草案的依据:

(一)法律、法规;

(二)本级政府的指示和要求以及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的部署;

(三)本部门、本单位的职责、任务和事业发展计划;

(四)本部门、本单位的定员定额标准;

(五)本部门、本单位上一预算执行情况和本预算收支变化因素。

2、《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8]49号)第十一条:会计核算应当以行政单位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客观真实地记录、反映各项收支情况及结果。

3、《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财预字[1997]286号)第十条: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客观真实地记录、反映各项收支情况和结果。

处理处罚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六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财政资金,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

(二)截留、挪用财政资金;

(三)滞留应当下拨的财政资金;

(四)违反规定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

(五)其他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

二、截留、挪用财政资金

项目单位要严格按照财政预算或其他财政制度规定的支出用途使用财政资金,未经法定程序报请财政部门批准,不得改变资金用途,以切实保证预算的严肃性、权威性,以及保证相关事业正常发展。同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预算支出科目之间会发生有的资金结余,有的资金不足的情况,为了保证完成各项事业计划,在必要时可以在各科目之间进行必要的调剂,但这种调剂要按规定的程序向有关部门报告,得到批准方可实施,未报告或报告未批准的,不得实施。

(一)截留应拨财政资金,挪作他用。在财政支出管理过程中,截留财政资金只是一种具体的手法,最终的目的还是通过某种手法,达到挪用财政资金的目的,所以,截留的本质还是挪用。从现行财政体制来看,国家机关对于其下属单位或具体用款项目单位,具有财政资金再分配职能。国家机关履行这项职能,必须严格根据预算安排和拨款计划下拨资金,保证相关事业正常运行,国家机关不能以虚列支出等手段,将应下拨下级单位或具体用款项目单位的财政资金截留在本级,挪作他用。

审计发现,部分项目主管部门和单位,擅自截留中央项目资金,用于其他支出款项;无依据按一定比例提取消名管理费。

(二)挪用财政专项经费,支付基建工程款。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由于违规进行基建项目,开工资金不到位,基建资金来源又没有保障,就挪用财政专项资金支付基建工程款,以此来支撑基建项目的进行。

(三)挪用财政专项经费,弥补人员经费或用于其他活动。项目单位未按专项经费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而是将资金另行分配使用,将部分资金或全部资金用于弥补本单位事业费或其他经费不足,主要包括:购车修车、支付房租、住宅供暖、物业费;支付所属单位人员工资、医药费、补贴,购臵资产。

(四)挪用财政资金,将财政资金用于对外借款。项目单位与其 他单位签订贷款合同,将财政资金借出,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

(五)挪用财政资金,对外投资。

(六)挪用财政资金,用于出国。

(七)擅自调整预算。项目(项目主管)单位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遇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财政资金的用途和数额,要向上级主管部门报批,未经报批,以项目调整为名,擅自改变财政资金用途或使用方向的,也是挪用财政资金的行为。

(八)项目管理单位计提管理费。项目管理费是指难以直接计入项目成本的费用,包括承担单位管理人员费用和其他行政管理支出、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的使用费或折旧费等。按规定,项目管理费应按照一定分摊方法,在批复预算范围内据实列支,不能简单地按比例直接提取。审计发现,部分项目承担单位存在从项目经费中直接提取管理费的情况。计提的依据是项目承担单位内部制定的管理办法,计提比例一般为5%,个别单位甚至达到20%以上。

定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1995‟第186号)第六十二条: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支出,必须按照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的预算科目和数额执行,不得挪用;确需作出调整的,必须经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同意。

2、《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8]49号)第二十条:行政单位的专项支出,应当按照批准的项目和用途使用,并按照规定向主管预算单位或者财政部门报送专项支出情况表和文字报告,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监督。

3、《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财预字„1997‟286号)第十八条:对于国家指定用途的资金,应当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并单独核算反映。

处理处罚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六条。

三、滞留应当下拨的财政资金 按现行财政体制,上级预算单位对于其所属的预算单位还具有财政资金的再分配职能,对其所属单位有拨款关系。上级预算单位对所属单位的财政拨款应按照预算和具体拨款计划及时下拨,切实保障所 属单位各项事业和工作的正常运行。所谓的及时下拨就是在规定的期限内将资金拨出,超过规定期限的,应属于滞留财政资金。但在实际工作中,将滞留财政资金作为一种财政违法行为来定性时,还要考虑具体情况,一般将超过期限较长,金额较大或影响恶劣的行为确定为财政违法行为,超过期限较短,金额较小的不要定性为财政违法行为。常见的问题是滞留专项财政资金,影响特定事项开展。对于专项财政资金特别是用于救灾等紧急事项的财政资金,未按规定和具体情况及时拨款,滞留财政资金将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和恶劣影响。

定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四十七条: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及时、足额地拨付预算支出资金,加强对预算支出的管理和监督。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按照预算执行。

2、《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8]49号)第四十九条:行政单位的往来款项,年终前应尽量清理完毕。按照有关规定应当转作各项收入或各项支出的往来款项要及时转入各有关账户,编入本年决算。主管单位收到财政专户核算的预算外资金属于应返还所属单位的部分应及时转拨所属单位,不得在“暂存款”挂账。

3、《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7‟288号)第三部分 :事业单位在终了前,应根据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的决算编审工作要求,对各项收支账目、往来款项、货币资金和财产物资进行全面的年终清理结算,在此基础上办理结账,编报决算。年终清理结算的主要事项包括:清理、核对预算收支数字和各项缴拨款项、上交下拨款项数字。年终前,对财政部门、上级单位和所属各单位之间的全年预算数(包括追加追减和上、下划数字)以及应上交、拨补的款项等,都应按规定逐笔进行清理结算,保证上下级之间的预算数、领拨经费数和上交、下拨数一致。

处理处罚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六条。

四、扩大财政资金开支范围

预算单位财政资金开支范围,包括开支对象和开支事项两方面;开支标准是对支出事项资金数目的限制,也是预算单位财政支出管理 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向非预算单位拨付财政资金,扩大财政资金支出范围。

(二)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将财政项目资金转入所属单位。定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五条关于“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和第三十八条“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 应加强对预算资金的管理,严格执行预算和财政制度,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提高开支标准;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的支出用途使用资金”的规定。

2、《行政单位财务规则》([1998]财政部令第9号)第十九条:行政单位的支出,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保证人员经费和单位正常运转必需的开支,并对节约潜力大、管理薄弱的支出项目实行重点管理和控制。行政单位用于职工待遇方面的支出,不得超出国家规定的范围和标准。

3、《事业单位财务规则》([1996]财政部令第8号)第十九条:事业单位的支出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没有统一规定的,由事业单位规定,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事业单位的规定违反法律和国家政策的,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当责令改正。

处理处罚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六条。

五、虚列支出、重复列支或者提前列支 定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七条:政府财政部门、各部门、各单位在每一预算终了时,应当清理核实全年预算收入、支出数字和往来款项,做好决算数字的对帐工作。不得把本的收入和支出转为下的收入和支出,不得把下的收入和支出列为本的收入和支出;不得把预算内收入和支出转为预算之外,不得随意把预算外收入和支出转为预算之内。

决算各项数字应当以经核实的基层单位汇总的会计数字为准,不得以估计数字替代,不得弄虚作假。

2、《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8]49号)第四十一条:行政 单位的各项支出按实际支出数额记账。

3、《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7]288号)第三部分:……属于本年的各项支出,应按规定的支出用途如实列报。

处理处罚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七条:财政预决算的编制部门和预算执行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有关预算管理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追回有关款项,限期调整有关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一)虚增、虚减财政收入或者财政支出;

(二)违反规定编制、批复预算或者决算。

六、在往来中列支 定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七条:政府财政部门、各部门、各单位在每一预算终了时,应当清理核实全年预算收入、支出数字和往来款项,做好决算数字的对帐工作。

2、《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8]49号)第四十九条:行政单位的往来款项,年终前应尽量清理完毕。按照有关规定应当转作各项收入或各项支出的往来款项要及时转入各有关账户,编入本年决算。

3、《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7‟288号)第三部分 :事业单位的往来款项,年终前应尽量清理完毕。按照有关规定应当转作各项收入或各项支出的往来款项要及时转入各有关账户,编入本年决算。

处理处罚依据:《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二条: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违反预算的行为或者其他违反国家财政收支行为,审计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区别情况对违法取得的资产按照以下规定进行处理:……

(三)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

七、将项目资金转至非项目实施单位进行核算(体外循环)

1、项目主管部门将资金转移到其他单位账户支付专项资金,造成项目资金体外循环。

2、项目实施单位向非项目实施、协作单位支付专项资金。定性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七条:政府财政部门、各部门、各单位在每一预算终了时,应当清理核实全年预算收入、支出数字和往来款项,做好决算数字的对帐工作。不得把本的收入和支出转为下的收入和支出,不得把下的收入和支出列为本的收入和支出;不得把预算内收入和支出转为预算之外,不得随意把预算外收入和支出转为预算之内。

2、《行政单位财务规则》([1998]财政部第9号)第十条:行政单位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应当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使用。

处理处罚依据:《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二条: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违反预算的行为或者其他违反国家财政收支行为,审计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区别情况对违法取得的资产按照以下规定进行处理:……

(三)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

八、违反规定公款私存或办理定期储蓄

部分项目单位为了便于随意支配资金,逃避有效监管,进行公款私存活动。

定性依据1:《商业银行法》第四十八条第二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单位的资金以个人名义开立账户存储。

定性依据2:《人民币单位存款管理办法》(银发[1997]485号)第七条:财政拨款、预算内资金及银行贷款不得作为单位定期存款存入金融机构。

处理处罚依据:处理处罚依据:《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二条: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违反预算的行为或者其他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行为,审计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区别情况对违法取得的资产按照以下规定处理:

(一)责令限期缴纳、上缴应当缴纳或者上缴的财政收入;

(二)责令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

(三)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

(四)责令冲转或者调整有关会计账目;

(五)采取其他纠正措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三条: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由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通报批评,依照本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对违法取得的资产作出处理;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被审计单位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审计机关认为应当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的,向有关部门、单位提出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的建议。

九、执行财政专项后形成的国有资产未按有关规定管理 1.购臵固定资产未实现政府采购; 2.固定资产未入账;

2.固定资产转拨未办理拨付手续。

十、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实施单位财政专项资金未设立专账管理。

(二)项目实施单位原始凭证等附件不齐全不规范。用以前票据、往来票据、白条等不合规票据报账。

(三)项目实施单位违反现金管理条例,支付大额现金。部分项目单位违规使用大额现金拨付项目资金或进行结算,项目资金去向不明。

财政学科财政学论文 篇4

一、财政学本质研究

财政学从来都是同治理国家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从宏观层面上说,财政学是与政府主管下的经济建设、文教卫生、科技进步、社会保障、财政补贴、税收、公债、国家预算、宏观调控等联系在一起的。从微观的层面上来说财政收支与个人、企业的活动规模、活动方式紧密相联,以种种形式影响着个人和企业的决策。按照帕累托的观点,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是指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在不使一些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没有可能会使另一些人的处境变好。政府的目标是以各种手段重新配置资源,使资源效率增大。从这样的角度考察财政学,主要在于发现财政活动的规律性;按照“新公共管理”理论所谓“政府应向私人学习”的解释,政府部门也是一个产业部门,只不过其具有特殊性。

二、财政学专业及课程研究

从世界范围来看,近半个世纪以来高校的课程建设和经济社会、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面对新的财政学科,新的课程建设理念和方法不断被创造出来。一般认为,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高校课程出现过三次改革浪潮,上个世纪50、60年代为第一次改革,70、80年代为第二次改革,90年代以后为第三次改革。总体来说改革具有三大特征。第一次改革称为“作为学科知识的科学”时期,目标是培养科学家,课程设置的导向是为新的科学发现奠定基础,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学科知识的现代化、结构化。第二次改革称为“作为相关知识的科学”时期,目的是将科学作为改善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工具,课程改革的焦点是理解理论知识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第三次改革称为“作为不完善知识的科学”时期,目的是缩小计划课程与实际实施课程之间的差距,其焦点是个人、社会和文化对科学知识形成产生的影响。”古希腊文献记载:有人问斯巴达国王男孩子应该学习什么时,国王说:“他们应当学习他们成丁之后所要做的事情!”说明西方国家应用型教育的理念渊远流长。日本京都大学校长KazuoOIKE在谈及课程建设目标时表示希望“能为整个社会做出贡献”。卡内基梅隆大学也认为,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在急速增加。让优质的资源拥有者采取措施来满足这种日益增长的需求。为此,卡内基梅隆自002年就启动了“开放学习项目”(OLI,OpenLearningInitiative),通过建设一个共享的平台改造传统的课程。

三、总结

财政学题目 篇5

一、填空题

1、财政的购买支出可划分为、。

2、国家管理支出的特点是、、和。

3、与国家管理支出相比,国防支出的特点是 和。

4、国家管理支出的管理方式有、和。

5、影响国防支出的因素是、、、和。

二、单项选择题

1、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最为典型的公共产品是()

A.基础产业提供的服务 B.科学研究 C.义务教育 D.行政与国防提供的服务

2、财政支出中的行政管理支出是指()

A.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管理机关的经费支出 B.行政国防支出 C.社会发展支出 D.社会保障支出

3、国防科研事业费属于()安排的支出

A.地方预算 B.行政管理支出 C.国防支出 D.科技支出

4、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提供的服务主要是()

A.私人产品 B.公共产品 C.混合产品 D.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

5、政府扶持教育事业的首要内容应当是()

A.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 B.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 B.全民义务教育 D.全民义务教育与中等教育

6、文化事业因其典型的消费性质,()

A.应当完全由市场来提供 B.在政府财政支出中占有的比重不大 C.不应当由政府财政来扶持 D.应当完全由政府来提供

7、政府的卫生医疗支出主要是()

A.免费的医疗服务 B.有差别的医疗服务 C.基本相同的公共医疗服务 D.一切医疗服务

三、多项选择题

1、社会性支出包括()。

A.科教文卫支出 B.国防支出 C.环保支出 D.基础产业投资支出 E.行政支出

2、影响行政管理支出的因素有()。

A.机构设置 B.人员编制 C.内部约束机制 D.外部监督体系 E.公务员素质

3、行政单位的经费支出一般有以下几种管理方式:()。

A.全额经费包干,结余留用 B.部分经费包干,结余留用

C.总额控制,结余上缴 D.自筹资金,自收自支 E.预算外收支

4、行政管理支出主要有以下特点:()。

A.提供的是纯公共商品 B.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C.消费性 D.低收入弹性 E.连续性

5、国防支出的内容包括()。

A.军队支出 B.后备役支出 C.国防科研事业费 D.防空经费 E.行政管理支出

6、国防支出的特点包括:()。

A.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纯公共商品属性 B.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纯消费性 C.需求的外生性 D.供给的内生性 E.资金密集型

7、影响国防支出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经费使用效率因素 D.兵员制度 E.物价水平、技术水平和地域因素

8、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的区别在于:()。

A.提供的社会商品属性不同 B.行使职能不同 C.经费来源不同 D.运营方式不同 E.所有制性质不同

9、适合完全由财政拨款支出管理方式的科教文卫支出有:()。

A.基础理论研究 B.普及教育 C.外部性受益的保健支出 D.应用性科研成果 E.高等教育

10、政府的卫生医疗支出主要是()

A.一般性疾病治疗 B.医疗卫生事业费 C.卫生保健支出 D.一切医疗服务 E.医疗保险支出

四、判断题

1、高等教育发展所需的资金应由国家财政拨款的方式供应。()

2、国防经费使用效率衡量的重点是既定目标下的利润最大化。()

3、应用性科学研究的经费应由财政保障供给。()

4、在中国,公共消费支出就是财政经常预算中的经常性支出。

5、对公共消费支出的需要是财政这一经济现象存在的的主要依据。()

6、政府介入教育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教育是公共商品。

五、简释题

公共消费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 国防支出 事业支出

六、简答题

1、如何控制国防支出。

2、影响行政管理支出规模的因素。

3、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4、简述行政管理支出的特点。

5、简述影响国防支出的因素。

七、论述题

试述社会性支出的对象与方式。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公共投资、公共消费;

2、提供的是纯公共商品;消费性;低收入弹性;连续性

3、需求的外生性与供给的内生性;资金密集型

4、全额经费包干,结余留用;部分经费包干,结余留用;总额控制,结余上缴

5、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经费使用效率因素、兵员制度和其他因素

二、单项选择题

1、D

2、A

3、C

4、C

5、C

6、B

三、多项选择题

1、AC

2、ABCDE

3、ABC

4、ABCDE

5、ABCD

6、ABCDE

7、ABCDE

8、ABCD

9、ABC

10、BCE

四、判断题

1、错

2、错

3、错

4、错

5、对

6、错

五、简释题

公共消费支出:指财政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用于提供公共消费性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在中国,它等于经常预算中的经常性支出减去非生产性投资。

国家管理支出:指政府为维持社会秩序和提供公共劳务而安排的支出,即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等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费用支出。

国防支出:是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安全需要的军费支出。其目的在于加强国防建设,建立现代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保障领土完整、安全和主权不受侵犯。

事业支出: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公众非物质需求而安排的用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支出。

六、简答题

1、如何控制国防支出。

国防支出的消费性决定了国防支出必须得到合理控制。国防支出的控制包括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两个方面。

宏观控制是指预算控制,即控制国防预算的总体规模。(1)估算国防支出的需求;(2)考虑国家财力的可能;(3)重点保证国防科研费、工程费、武器装备费,走精兵之路。

微观控制是指国防支出的经费管理。国防费的具体安排一般是在高度保密状态下进行的,这使国防支出的监督和管理与一般的财政支出不同。一方面,它主要依赖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必须寻找一种替代公众监督的外部监督机制。

2、影响行政管理支出规模的因素。

影响行政管理支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机构设置。国家行政管理机关的日常开支,直接构成行政管理支出的主要内容。通常情况是行政管理机关设置得越多,所需的行政开支也就越多。

第二,人员配备和公务员素质。行政管理部门是劳动力密集型部门,人员配备越多,公务员素质越低,行政开支也就越多。

第三,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督体系。内部激励机制是使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私人目标与社会目标一致化的利益诱导机制,如物质奖励制度、升迁制度等;内部约束机制是防止私人目标与社会目标非一致化的利益处罚机制,如行政处罚、物质利益处罚等。所谓外部监督,是指行政管理部门以外的单位、团体和个人对行政部门的监察和督促。外部监督是一个体系,包括正式监督制度(法律和规定)和非正式监督制度(如新闻媒体监督、群众举报等)。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督体系越健全,行政开支就越节约。

另外,一些客观因素的变化也可能影响一定内的行政经费的变动,如国家在经济制度转换时期,可能调整政府组织结构而引起行政支出的变化;在国家面临突发形势时(如战争)通常会大力压缩行政开支;在通货膨胀引起价格上涨时期,可能使行政支出也出现相应增长,但这些客观因素对行政支出的影响大多表现在一定时期内,一旦国家形势趋于正常,这些因素的影响也将消退。

3、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两者的联系:都提供公共商品、满足公共需要。两者的区别:

第一,提供的社会商品属性不同,行政单位提供的是纯公共商品,而事业单位提供的是混合商品。

第二,行使职能不同。行政单位行使的是国家行政管理职能,事业单位在本质上说不具备行政管理职能,只是在某些场合、某些时期接受国家的委托、代行部分国家行政权力。

第三,经费来源和运营方式不同。行政单位资金耗费全部由财政补偿,其提供的公共服务不宜导入市场规则;事业单位提供的是混合商品,其经费一部分来自于财政拨款,一

部分按市场原则对消费者收费。

4、简述行政管理支出的特点。

第一,提供的是纯公共商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第二,消费性。行政支出是一种纯消费性开支,资金一旦投入,便不再收回,其支出结果只能引起社会物质产品消耗和价值丧失,而不能实现价值的补偿和增值。

第三,低收入弹性。行政支出属于必需品,人们对它的需求一般不随收入增长而相应增加。

第四,连续性。只要行政管理机关和国家权力机关存在,行使其职能,就需要连续不断的行政支出予以保证。

5、简述行政管理支出的管理方式。

第一,全额经费包干,结余留用。指在国家核定单位支出预算的基础上,按核定的经费数额,由单位包干使用。在执行过程中,除非有特殊重大原因,不追加、追减预算。年终发生超支,国家预算不予补助,年终如有结余留归单位使用。

第二,部分经费包干,结余留用。指在国家核定单位支出预算的基础上,对其中一项或几项费用,由单位包干使用。在完成任务、计划的前提下,包干部分年终如有结余,留归单位使用。对于非包干性支出,平时按财政拨款数列报支出,清理结算收回拨款时,再冲销已列支出,年终如有结余,应上缴国家预算。包干部分与非包干部分的支出,不得互相流用。

第三,总额控制,结余上缴。就是在国家核定的预算总额范围以内,由单位安排使用。年终如有结余,全部上缴国家预算。

6、简述影响国防支出的因素。

(一)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包括国内政治因素和国际政治因素。政治因素越稳定,国防支出就越少;反之亦然。

(二)经济因素:通常情况下,国家财政状况越好,国防支出的规模也就可能越大。而国家财政的状况,最终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速度越快,效益越高,用于国防支出的资源就可以更多一些。

(三)经费使用效率因素:在既定国防目标下,经费使用效率越高,国防开支规模就越小。

(四)兵员制度:义务兵役制军事人员的薪金常常低于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影子工资”水平,但相应地国家需要更多地承担他们退役后的基本生活保障;自愿兵役制人员经费开支水平高,但可相应减少退伍军人的生活保障开支。

(五)一定时期的国防开支,还受物价水平、技术水平和地域因素的制约。物价水平、技术水平越高,地域越广大,国防开支规模就越大。

七、论述题

试述社会性支出的对象与方式。

社会性支出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公众非物质需求而安排的用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支出。

(一)文教支出(1)文教支出的对象: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托幼教育、文化宣传。(2)文教支出的方式:根据接受主体的不同,政府文教支出可以分为对文教机构的支出和对文教受益者的支出。对文教机构的支出:经费拨款;专项拨款。对文教受益者的支出: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

(二)科技支出

(1)科技支出的对象:基础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普及、应用科学技术的研发、科技市场的管理。

(2)科技支出的方式:经费拨款、专项拨款、政府奖励、政府贷款。

(三)卫生支出的对象和方式:对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其管理机关的事业费支出:经费拨款和专项拨款。对个人的卫生医疗支出:卫生保健;医疗保险。

(四)环境、资源保护支出

(1)环境保护支出的对象和方式:对于环境保护,政府的努力主要集中在成本补偿的制度建设方面,成本主要有两项:一是环境保护的管理成本;二是环境治理的成本。

财政学经典案例 篇6

关键词:财政预算,绩效预算,预算改革

一、南海区财政绩效预算改革的概况

佛山市南海区经济发达, 近年来每年都有10亿元左右的财政收入, 但长期以来, 区财政依然面临着“入不敷出”的财政压力困扰。为改变区财政工作的被动局面, 提高财政资金的分配效率和使用效益, 在南海区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 南海区财政局于2004年初同广东省财政科学研究所合作, 拉开了南海区财政绩效预算改革的序幕。

2004年2月, 广东省财政科研所和南海区财政局共同合作, 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 结合南海区的财政工作具体情况, 制定了初步的在南海区开展财政绩效预算的管理办法、实施方案和详尽执行计划。并邀请了国内著名高校的14位专家参加了2004年度的财政绩效预算评审会, 针对信息化项目进行了初步试行, 迈出了财政绩效预算改革的第一步, 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绩效预算改革方案进行了第一次完善后, 2004年底, 又开展了2005年度区级预算单位信息化项目绩效预算评审, 共评审17个单位的38个项目, 申报金额6 244万元, 评审结果是建议安排资金3 949万元。

在2005年开展的2006年度专项经费项目绩效预算中, 南海区共有48个单位的共提交了195个参审项目, 预算金额共20.5亿元。全部项目均需通过十道“关卡”, 并有专家和专业小组全程参与。项目评审范围也扩大到100万元以上的设备购置、基建工程和专项业务费项目。在2007年度专项经费项目绩效预算中, 参审项目达到286个, 参审金额达到34.7亿元。2007年的评审程序更加完善, 增加了形式审查环节和业务科室把关环节。通过评审, 专家评审同意安排项目126个, 金额12亿元, 砍掉项目160个, 削减预算22亿多元。

二、推行财政绩效预算改革前南海区财政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1. 财政支出压力增大, 资金供需缺口不断放大。进入21

世纪后, 南海区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 与经济收入同步增长的是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的“雪球”越滚越大。但是, 这种以投资为动力的经济增长机制, 使得社会各界对财政投资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财政资金的需求总是大于供给, 形成了“钱越多却越不够用”的被动局面。以2003年为例, 南海区各部门做的财政预算是69亿元, 但区财政实际能支配的财力大概是44亿元, 两者相差25亿元, 并且这一缺口有逐年放大的趋势。

2. 财政资金分配缺乏科学依据, 政府财政工作重点不突出。

财政资金分配程序一般是:项目单位申报项目→财政部门审核平衡→政府部门审批→财政下拨资金。在这样的资金分配流程中, 经常存在这样的问题:首先是用款单位“报大数”, 能多报就多报, 不进行科学的项目预算;其次是财政部门预算科工作压力大, 因为预算科掌管着财政资金分配权, 因此, 也就成为政府和各财政主管领导争夺的主阵地, 于是预算科在分配资金时需要考虑谁的官大, 谁的关系好, 谁哭得最厉害等问题, 最终的结果是是谁的官大谁主管的部门分得多, 谁叫得最响谁分得多。

3. 政府部门本位主义思想, 严重干扰了财政分配秩序。

财政预算本是政府的施政纲领, 政府职能通过财政预算体现, 财政预算影响政府职能的实现。但在传统的财政分配制度下, 各主管领导为了实现自己的政绩, 都希望给自己所主管的部门争取更多的资金, 谁都想多要、多得。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决策分配机制, 有限的资金分配变成了领导之间权力和交情的博弈。这些博弈主要体现在政府部门各主管领导的博弈、财政部门各主管领导的博弈、政府各部门 (局) 之间的博弈。有时为了平衡各部门、各单位的利益, 就只能搞平均、撒胡椒面, 给大家都给一点, 往往使有限的资金不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政府部门本位主义思想, 严重干扰了财政资金的分配秩序, 每年的财政分配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赢家”于宏观经济而言可能沦为“失家”。既不利于政府调控经济, 也不利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执行。

4. 项目预算管理不规范, 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益。

在传统的预算管理体制下, 多数单位在预算立项时, “拍脑袋”决策, 立项瞄准的是争取财政资金, 立项和预算均为了争取更大分量的“唐僧肉”。因此, 对立项的可行性、规范性缺乏论证, 甚至导致某些项目的综合效益不高或者中途搁置, 进而出现财政资金转用途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有限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发挥。甚至对一些单位来说, 设立项目只不过是个“要钱”的借口, 根本还没有顾上考虑“项目该不该上, 怎样上”的问题, 更拿不出可行性方案和实施方案, 更不用说项目效果和目标。

三、南海区财政绩效预算改革成功的条件分析

1. 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对于传统财政分配制度的弊端, 企业家出身时任南海区区长李贻伟同志深有体会。所以, 当财政局提出实行绩效预算的设想时, 他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并于2004年2月13日, 在南海区首次召开的财政资金预算评审会上作动员讲话, 区委领导的重视和期望极大地坚定了南海财政局坚持探索和开展绩效预算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南海区人大、监察部门等也对南海区财政局的绩效预算改革给予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 并派员参加财政专项支出项目预算评审会, 客观上帮助南海区财政局的绩效预算改革消除了一定的阻力, 促进了政府其他部门的理解、配合和支持。

2. 公共财政导向的综合财政改革为绩效预算改革铺平了道路。

公共财政导向的综合财政改革从资金、资产和资源等方面规范了单位各项管理。2002年“金财”工程正式启动后, 南海区成功搭建了南海公共财政管理信息平台。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清理单位“小钱柜”、统发工资、津贴制度推行、区直机关办公费用标准化改革等加大了对单位的会计监督, 规范了资金管理;资产清查登记、政府资产统一管理等一系列的改革, 极大地规范了南海区各单位的资产管理;政府资源的拍卖制度等的推行进一步加强了对政府资源的管理。经过这一系列扎实的改革, 各单位用钱来源得到规范, 花钱主要通过预算资金来解决, 为推行绩效预算铺平了道路。

3. 财政部门无畏改革的勇气和大胆创新的意识。

南海, 跻身于中国改革的前沿阵地———广东省。南海人传承了广东人勇于创新, 善于改革的伟大精神。敢为人先, 无所畏惧的改革精神促使南海区财政局痛下决心, 敢于革自己的命, 率先从本部门工作启动了绩效预算改革。因为绩效预算制度, 等于将财政部门过去拥有的大权分散化, 权力的放弃, 对于财政部门本身就是一种挑战, 没有一定的勇气和胆识是很难做到的。可以说南海区财政局的无畏的改革勇气和创新精神是推行绩效预算改革的必要条件之一。

4. 智囊团队参与, 尽量规避风险。

一是邀请广东省财政厅财政科学研究所参与。从某种程度上讲, 财政科研所在这次改革中起了主谋的作用。首先, 理论准备, 财政科研所在接受这项任务后, 做了充分的前期理论研究工作, 黎旭东所长不但查阅国外有关绩效预算的资料, 而且亲自去国外考察, 综合比较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绩效预算制度后,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绩效预算改革方案。其次, 方案设计。财政科研所帮助南海区财政局设计了绩效预算的整套方案, 包括流程、评审工作方案、申报表、评估指标体系等。再次, 组织评审工作, 南海区为了规避风险, 把绩效预算的策划和执行评审工作也交给了财政研究所, 自己不参与, 为评审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提供了前提条件。二是邀请专家参与评审。在评审阶段, 邀请项目相关领域的技术专家和经济政策专家参与, 如信息化项目, 邀请信息领域专家做评委。技术专家和经济政策专家参与, 使项目的可行性、资金预算的准确性、是否符合国家政策和地方发展战略、资金使用效益等, 建立在专家认可的基础上。

5. 政府各部门的配合和支持。

财政绩效预算改革不仅是财政局一个部门的事情, 绩效预算改革涉及到政府各个职能部门, 是一项系统工程, 也绝对离不开政府各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一方面, 通过公共财政导向的一系列综合财政改革使得各单位花钱基本通过财政预算来解决, 各单位在某种程度上只能选择配合;另一方面, 在南海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绝大多数单位对绩效预算改革给予理解和支持, 并在具体的项目立项申报、评价中进行配合和支持。政府各部门的这种支持和配合是绩效预算改革取得成功的基本保障之一, 使绩效预算改革免遭在摇篮中夭折的厄运。

四、案例启示

南海区的绩效预算改革在中国各级财政部门中是先迈一步, 并且步伐坚定, 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本文仅深入分析了其迈出这一步的艰辛和取得成功的条件, 希望能够为其他兄弟部门所借鉴。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今天, 中国的财政体制也必须面临一场改革。也许南海区在财政改革的道路上遇见的问题不是普遍存在, 也许成就南海区绩效预算改革的条件不是所有部门都具备, 但是, 南海区政府的绩效预算改革的成功至少是中国的财政绩效预算改革闯出的一条成功之路, 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其成功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刘尚希.构建和谐社会与当前财政的任务[J].经济研究参考, 2006, (71) :4-9.

[2]张清.中国地区财政绩效分析与评价[J].经济纵横, 2001, (2) :11-14.

[3]祝小宁, 华燕玲.论绩效预算在中国实施的现实障碍:第8卷[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 (6) :44-47.

[4]郑钢.中国财政预算绩效指标的构建[J].改革, 2006, (7) :121-123.

[5]黄明锦.中国财政绩效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第21卷[J].桂林论丛, 2005, (6) :34-36.

[6]田静.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财政机制优化[J].商业时代, 2007, (11) :102-104.

上一篇:压力变送器工作原理下一篇:开立保函和备用信用证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