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创作分析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艺术实践是一种心理活动。因此,舞蹈创作受到心理的影响,是情绪的一种渲泄方式。在当代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着两种心理研究,它们是:理性研究与非理性研究。在舞蹈创作中也同样伴随着这两种心理活动,在理性心理活动支配下进行的创作是编导们的理性创作;反之,在非理性心理活动支配下进行的创作是编导们的非理性创作。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舞蹈创作分析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舞蹈创作分析论文 篇1:

山西民间舞蹈创作分析

摘 要:山西民间舞蹈的独特风情受黄河流域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其舞蹈当中的许多艺术形象与故事也大多取材于民俗文化、民间文学,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山西民间舞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分析山西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探讨山西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针对更好地创作山西民间舞蹈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山西舞蹈;民间舞蹈;舞蹈创作

山西地处太行山以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摇篮。黄河是山西的母亲河,赋予山西源源不断的生命滋养、引以为豪的历史源流、深沉厚重的文化基因,更培育出了别具一格的山西民间舞蹈。根植于农耕文明的舞蹈创作者创新性地编排出了体态优美的民间舞蹈动作,制作出了表现力极强的舞蹈道具,创作出了反映劳动者勤劳质朴特点的各类舞蹈形象等等[1]。山西民间舞蹈的创作内容丰富,所表达的情感深厚质朴,饱含着当地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

一、山西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

山西民间舞蹈最初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的过程中为了愉悦精神、驱散疲惫而创作的自娱性舞蹈,后来在世代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定的体系与动作。因此,山西民间舞蹈所展现出来的神韵与气质、风格与特色都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总结和升华的结果,其既是山西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精神食粮,也是民间舞蹈传承中的亮丽瑰宝。

随着时代的更迭,山西民间舞蹈的体系越来越完整与多样。在一代代人民艺术家的努力下,山西民间舞蹈成为山西文化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越来越多现代舞蹈元素的加入,山西民间舞蹈不断推陈出新,展现出了全新的艺术风貌。虽然山西民间舞蹈流传至今,但是其传承方式仍旧十分传统,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許多舞蹈精华的流失。如今,老一辈的艺术家们相继老去,而年轻一代崇尚潮流,很少有人愿意学习民族舞蹈,使得民间舞蹈的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这也给山西民间舞蹈的创作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如何借助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打破传承方式的局限性,以更加符合时代特征的方式来宣传民间舞蹈对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使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加入学习民间舞蹈的队伍,对传统的民间舞蹈进行再创作,成为山西民间舞蹈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山西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

(一)舞蹈道具应用的多样性

舞蹈道具是传递舞蹈作品情感的重要媒介。在表演中使用道具,能够使得舞蹈所刻画的形象更加生动,给人们带来更强的视觉冲击。各地区的民间舞蹈创作都会就地取材地制作各种各样巧妙的舞蹈道具来与舞蹈演员相互配合,以增强舞蹈的艺术表现效果,丰富舞蹈表演的记忆性和观赏性。山西民间舞蹈的道具大都具有浓郁的地域性特征,类型极为丰富,有大型道具如醒狮、金龙、船等,也有小型道具如鼓、扇、灯、伞、棍、板、绸类等。例如,灯舞类表演的道具不仅有节日表演中用的龙灯、七巧灯,还有日常表演中用的花篮灯等几十种灯类。此外,棍类道具有“花棍”等,伞类道具有“亮宝”等,各种道具五花八门。同时,山西南北两地的民间舞蹈道具各具特色。例如,晋南地区所用的花灯较为古朴雅致,晋北地区所用的花灯则比较粗犷质朴。

此外,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使用道具的方法繁多。在声名远播的山西秧歌中,舞蹈道具被用来显示角色身份,如“伞头”“货郎”等[2]。这些舞蹈道具不仅能增强舞蹈的可看性,还可以用来塑造夸张的艺术形象。例如,用面具来夸大人物的表情,用牛、虎、狮等动物类的舞蹈道具来反映艺术形象的性格特征。灯光类道具的种类繁多,不但有三角形灯、球形灯,还有拼成寿桃、鸳鸯等图案的灯,非常精美。还有一些山西民间舞蹈离不开扇子类道具。尤其是在小花戏中,扇子的使用方法十分多元化。扇子道具有单扇、双扇之分,包含着夹、提、握、甩等多种表演技巧。扇子类道具在表演中的使用,进一步增强了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山西民间舞蹈道具的制作工艺精美,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舞蹈表演者通过灵活运用手中的道具,可以使得整个舞蹈表演锦上添花。

(二)舞蹈动作的淳朴性

山西民间舞蹈的人物形象塑造较为直白,充分体现出民间“惩恶扬善”“善恶到头终有报”的淳朴价值观。例如,山西民间舞蹈当中的经典角色“丑婆”,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常常通过眉飞色舞的夸张表情与团队中的其他角色或者场外观众进行互动,塑造出一个关注家长里短的妇女角色[3]。在舞蹈动作的设置上,丑婆会时而与自己的老伴卿卿我我,展现夫妻恩爱,时而与老伴在地上撕扯扭打、哭爹喊娘,展现这个角色的蛮横。此外,创作者还会给丑婆这个角色设计一些摔跤、被人踹等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惩罚恶人的动作来突出这一角色的滑稽,从而对旧社会的“恶婆婆”进行讽喻,体现出一种“惩恶扬善”的效果,使观众产生共鸣。

此外,山西民间舞蹈当中的女旦这一角色在性格特点的设置上以温柔和顺为主。女旦的角色所使用的舞蹈道具多为凤凰,与男主角所使用的舞蹈道具——龙相互应和,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女旦这一角色的舞蹈动作柔和优雅,在举手投足间体现出女性的纯真、羞涩,将女性的体态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而男性角色的舞蹈动作如颠、跳、扭等,设计原型大多来自劳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动作,看似带有“土气”,却是劳动中的男性淳朴、粗犷、豪放等性格特征的体现。

这些黑白分明的角色通过一个个舞蹈故事来进行互动,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不同群体。这些淳朴的舞蹈动作设计也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质朴的价值观的反映。

(三)舞蹈精神的批判性

山西民间舞蹈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在创作理念上以反映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为主。因此,山西民间舞蹈的表演不但能够击中人们的内心世界,更是时代特征的集中反映,其舞蹈中表达的理念既具有普世性的价值,也具有批判性的意义。山西民间舞蹈的创作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他们对于人民生活的疾苦有着深入体验,对人民内心渴望幸福生活的心理特征有着深入了解,从而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创作出一部又一部具有极高艺术性、能够深刻反映人民群众核心思想、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4]。例如,山西民族民间舞蹈《一把酸枣》,讲述了晋商艰苦的创业历程。作品名称中的“酸枣”既是主角的名字,也是她与店内小伙计的定情之物,更是支撑小伙计在异乡拼搏的动力。这个作品赞扬了山西晋商不怕吃苦,将生意做到全国各地的拼搏精神,批判了封建制度对女性的压迫,发人深省。

山西民间舞蹈以清晰的逻辑性、丰富的舞蹈内容、高超的舞蹈表演技巧,在带给观众艺术美感的同时,通过故事的叙述与一个个角色之间的碰撞反映出不同的人性、反映出当时社会当中的种种问题,同时又不缺乏对生活的热爱与美好未来的憧憬,在精神层面上的表达发人深省。

三、山西民间舞蹈创作的发展策略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美感的结合

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观众对民间舞蹈艺术创作的审美需求与日俱增。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在创作山西民间舞蹈艺术的过程中,要研究与挖掘传统舞蹈当中的精华部分,对传统作品当中人物形象不够丰满、舞蹈动作韵味不足、艺术美感较为缺乏等问题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再创作。

第一,在山西民间舞蹈的题材选择上,创作者要深入考察山西当地的风貌,在传统题材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人们关注的文化内容。

第二,在舞蹈动作的创作上,要在传统舞蹈动作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挖掘人们在动作变化时产生的表情上、心理上的细微变化,使整个舞蹈表演更具韵律。同时,创作者可以将传统山西民间舞蹈崇尚的“土美”“怪美”“丑美”等动作进行创新性的调整,使得其在不失特色的基础上更具艺术美感,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

第三,在舞蹈画面的创作上,要结合现代舞台的呈现特征做到动静交替,使得整个舞蹈表演虚实结合,在舞台上呈现出浓淡相宜的效果。

第四,在作品主题的传达上,要在延续传统山西民间舞蹈所反映的普适价值的基础上,融入当代的价值理念,不断传播正能量的价值观。

第五,在舞蹈角色的形象塑造上,要注意通过角色的肢体特征来反映角色的心理活动。

第六,在舞蹈故事的创作上,要更加注重逻辑的严密性,使传统的山西民间舞蹈在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艺术效果,不断升华艺术美感,不斷深化思想内涵。

(二)调动社会资源,培养更多的舞蹈艺术创作者

山西的相关部门可结合当地的社会资源为山西民间舞蹈培养更多优秀的舞蹈艺术创作者,为山西民间舞蹈创作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可充分联合山西民间舞蹈社会组织举办多种文艺赛事,调动民间舞蹈团队的创作积极性,鼓励广大创作者将更多、更新的元素融入山西民间舞蹈,进一步扩大山西民间舞蹈的受众面,使得山西民间舞蹈持续焕发生命力。此外,山西的相关部门可与当地的旅游文化产业合作,增加山西民间舞蹈舞台演出的数量,使其形成固定的演出模式。更要形成一支专业的山西民间舞蹈团队,从而在编排作品的过程中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并且将这些元素融入特色浓厚的舞蹈表演,进一步提升山西民间舞蹈的文化价值[5]。

(三)拓宽山西舞蹈创作发展的空间

虽然现阶段许多山西民间舞蹈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要想使山西民间舞蹈实现长足发展,进一步丰富其创作形式,当地应该提高对山西民间舞蹈创作和发展的重视程度。

首先,相关部门要注重挖掘本地区的各种原创性的山西民间舞蹈,并且对一些民间舞蹈传承者进行整合,将他们组织成专业的山西舞蹈创作与发展队伍。同时,要在山西各地开展深入的调查走访,了解山西民间舞蹈在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并且对那些传承与创作山西民间舞蹈的艺人提供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让他们能够有更多的精力来创作山西民间舞蹈。

其次,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于山西民间舞蹈的宣传力度,可以与一些艺术类院校合作,在高校舞蹈专业中开设山西民间舞蹈选修课,为山西民间舞蹈创作团队培养更多的接班人。还可以让山西民间舞蹈的继承人与各大艺术高校联合起来对传承人进行专门培养,保证山西民间舞蹈能够一直流传下去。此外,相关部门可以组织更加专业的舞蹈创作人员对山西民间舞蹈创作者进行培训,使得山西民间舞蹈中的精髓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挖掘。

最后,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不同地区的民间舞蹈文化进行相互交流,通过线上交流或者线下交流的方式让山西民间舞蹈创作者在与其他地区民间舞蹈创作者进行思想碰撞的过程中迸发出更多的灵感,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扩大山西民间舞蹈的影响力。

(四)在舞蹈创作过程中注重对民族传统精神的传承与创造

首先,对山西民间舞蹈进行创作的首要原则就是要挖掘山西地区在千百年的发展与传承中凝结出来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并将其展现在舞蹈表演当中,使其更具观赏价值。民间舞蹈之所以有着不同于芭蕾舞、爵士舞等舞蹈的独特魅力,主要因为其具有原生态、纯天然的特征。民间舞蹈是人们在生产劳作的过程中自然情感的真实流露,是一个地区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的浓缩反映。因此,在对山西民间舞蹈进行创作和发展的过程中,创作者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深入生活实践来进行舞蹈创作。

其次,要基于传承下来的山西民间舞蹈动作,去感受这些舞蹈动作是在什么样的生活背景下产生的。然后在充分了解这些舞蹈动作的创作背景、文化内涵、演变过程之后,在保留传统山西民间舞蹈艺术精华的同时,基于原生态的民间舞蹈的形象,在舞蹈表现形式上融入与现代山西人民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元素,并通过创作者的合理想象来应用更多、更新的舞蹈技术,使得山西民间舞蹈的创作既符合现代审美,又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

四、结语

民间舞蹈这种艺术形式有别于芭蕾舞的优雅、现代舞的酷炫、古典舞的飘逸,而是以独特的民间文化、风土人情来接地气地反映生活,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山西民间舞蹈更是如此,其包含的特有的“土味”,使得世世代代耕作于土地上的人们倍感亲切,深深引起了人们对“生活气息”的共鸣。而在对山西民间舞蹈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也应该将反映生活放在第一位,鲜活而深刻地展示出人民群众真实的生活风貌,从而创作出符合人民群众审美、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含淳朴正直价值观念的优秀艺术作品,在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中紧跟时代的步伐,推动我国民间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廷璋.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的民族性体现[J].中国民族博览,2020(18):149-150.

[2]武绍宏.山西地方民间舞蹈在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的融合[J].北方音乐,2019(4):184,186.

[3]王雪.新时代背景下山西民间舞创作分析[J].舞蹈,2019(5):90-91.

[4]司志强.论山西民间舞蹈符号在作品创作中的运用:以作品《阳光路上》为例[J].艺术评鉴,2020(6):84-85.

[5]李时文晴.对于山西民间舞蹈编创的一些思考[J].北方音乐,2020(17):253-254.

作者单位: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陶淑蓉

舞蹈创作分析论文 篇2:

试分析舞蹈创作中的理性与非理性

【摘要】艺术实践是一种心理活动。因此,舞蹈创作受到心理的影响,是情绪的一种渲泄方式。在当代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着两种心理研究,它们是:理性研究与非理性研究。在舞蹈创作中也同样伴随着这两种心理活动,在理性心理活动支配下进行的创作是编导们的理性创作;反之,在非理性心理活动支配下进行的创作是编导们的非理性创作。一个受欢迎的舞蹈作品,一定是交织着舞蹈编导的理发性与非理性创作,这两者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对独立,同时也还相互交替、密不可分。

【关键词】非理性;理性;即兴舞

心理学与舞蹈之间虽然不能进行比较,但它们之间紧密的关系是无可厚非的,它们互相影响着、制约着。在当代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着两种心理学研究,它们是:理性研究与非理性研究。在舞蹈创作中也同样伴随着这两种心理活动,在理性心理活动支配下进行的创作是编导们的理性创作;反之,在非理性心理活动支配下进行的创作是编导们的非理性创作。

1.理性舞蹈创作

经过思考和准备去做一件事情,有意识地想要达到某种经过我们预先假定好的一个程度,事情的整个过程都是有意识、有条理的进行,过程与结果始终保持在同步的状态下,这就是理性的。舞蹈编导在创作一个作品的时候,这个作品在创作之前已经有了明确的创作意图和特殊效果,实际上创作者脑海里已经有了这个成品的大概轮廓。从开始设定主题到选择音乐,再从选择舞蹈演员到舞蹈动作的设计和编排;舞蹈编导给舞蹈添加一个动作或减少一个动作,还是强调一种效果或缓和一种效果;这每一步的创作都要考虑到不能破坏了舞蹈的整体效果。运用这种创作手段的作品用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称之为“理性”舞蹈创作。

让我们来看贾作光先生的作品《希望在瞬间》。可以看出他力求在舞蹈中表现“瞬间”这一主题,他说:“要表现它就必须要抓住时代的特征、时代的情感、时代的节奏、时代的风格、时代的形象。”最初,贾作光先生将其主题定为“腾飞”,后自又感觉未免太落俗,就到生活中去寻找,当看到运动员在比赛时争取冠军的瞬间心理,他大受启发,便立意为“希望在瞬间”。总体设计上,舞蹈以慢动作来展示运动员在瞬间中美的姿态,经过思索,从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上,用电影高速频率的慢镜头来展现在瞬间争取胜利的形象。由此可见,贾作光先生的这个作品,从他的立意、到动作的设计,都是有意识的想要达到一种预定的特殊效果,有明确的创作意图,要小心的处理每个细节,运用最敏锐的判断力和舞蹈语汇完全服从于他想要达到的艺术标准。在这个作品中,理性的情感、理性的创作贯穿始终,但其创作中并不缺少创作者非理性的情感。我们接着来谈非理性创作。

2.非理性舞蹈创作

所谓非理性,就是与理性正好相反,是完全纯自然的表现出来。

2.1即兴式非理性舞蹈创作

舞者是在感情的刺激下酿成了舞蹈,是即兴创作性质的创作。法文中lmpromptu一词,有即兴,临时而作的意思,在音乐中指未经事先准备而临时作成的乐曲,后借用来指舞蹈中随兴而舞的舞蹈,称之为即兴舞。无论是进行即兴舞蹈表演的表演者还是进行舞蹈创作的创作者,对于他们来说,即兴时自己也不知道舞蹈形态是怎样的,无疑上在流动中开始第一个动作的设计。这种即兴舞体现了我上面所提到的第一种非理性创作。那么第二种用的也是即兴的方式,但它是在创作好的作品上进行二次即兴创作甚至是三次四次都无规定,也有的是都演出过多次的舞蹈作品,创作者又了新的灵感而进行的再加工。我将这两种非理性创作方式,称之为:即兴灵感式非理性创作。

2.2心理愿望式非理性舞蹈创作

除了这种即兴灵感创作外,像我们突然冒出的想编舞的心理愿望,或是看见、听见、摸到什么事物或人,所产生编舞的心理欲望与感觉,不知自觉产生的想法与做法,这是我上面提到的第三种非理性创作的体现与产生,我又将它称之为:心理愿望式非理性创作。还来说贾作光先生的作品《希望在瞬间》。他为什么会想要以“瞬间”为主题思想创作一个作品呢?他是这样说的:“当他看到祖国在四化建设的生活中,许多瞬间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也有许多瞬间出现了不少的失败,但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往往会发生在一瞬间。于是乎他发现,在生命的历程中抓住瞬间,创造的成就可能正孕育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否则,瞬间的闪失、懦弱也会导致功亏一篑的失败和遗恨。时代在前进,任何人都应该抓住每一个瞬间进行兑现拼搏。”说了这么多就是为说明一点,《希望在瞬间》这个舞蹈的立意是因为创作者受到生活的启发与刺激,心中产生了灵感,有了创作的心理愿望,这一创作步骤清楚的说明了第三种非理性舞蹈创作(心理愿望式非理性创作)。

当然,非性舞蹈创作的设计常常带有纯粹的偶然性和盲目性,但它离不开艺术实践和长期积累的舞蹈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丰富的情感与创作欲望对于一个舞蹈创作者来说是何等之重要。

3.理性创作与非理性创作的聯系

“联系”这个词本身就有两种词性,既可做名词也可做动词。我们可以说理性创作与非理性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可说理性联系着非理性,非理性联系着理性,所以说,理性与非理性在创作过程中的联系是不可否定的。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个创作过程。创作开始一般情况下都要先构思,“构思”有时很具体,有时仅是一种感觉。对于“构思”我是这样界定的,它不是类似剧情的故事梗概,它更属于情感、感觉和思想的世界。对世间人、事、物产生疑问或感受或印象时,“构思”必然会显现出来,最终迫使自己像马达一样投入创作。”构思有了,怎样把这个“构思”发展成舞蹈呢?光有灵感是不够的,第二个阶段就在于面对“构思”的各个方面进行思考和通过身体的研究找到相对应的素材,在这一阶段,我们可以理性的去做。除此之外,对于这个阶段即兴舞的运用是重要的,它能使构思呈现出来并赋予其活力。它能给舞蹈者完全的自由,能无节制、无限止的舞蹈,动作会超出意识之外。因此,对于我来说,我把即兴舞蹈看的很重,是必须的创作手段。想像展开了,动作就会自发的产生,但不是所有的即兴动作都有同样的价值和同样的用途。编舞的材料有了,但舞蹈还不存在。为了使舞蹈取得自己的形式,应该在各个项目中确认能够用于作品的成份,以及将它们有机的组合。这样,就到了下一个阶段,组织编排前面的素材。在这一阶段是比较困难的,这需要的们理性的去面对,运用编舞技法。主要在于选择,在挑选中有所取舍。

经过以上对创作过程的简单分析,理性与非理性在舞蹈创作中是相互依赖、相互交替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任何优秀的、被后人所熟知的作品,它们的创作过程都会是一会儿处于理性创作一会儿处于非理性创作,理性与非理性他们谁都可以联系着谁。

4.总结

编舞是一种艺术,一种舞蹈创作的艺术。理性与非理性是舞蹈创作中不可获缺的两个方面,是创作过程中的左膀右臂。因此,在创作中就应该多多注意,不要忽略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将两种心理活动游刃有余的贯穿于舞蹈创作的始终,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科]

【参考文献】

[1]张明.掌握助人的学问—临床心理因素(第1版),科学出版社,2004.

[2]卡琳娜.伐纳.舞蹈创作法(第1版).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3]贾作光.贾作光作品集.

作者:杨冬

舞蹈创作分析论文 篇3:

80年代以来民族舞蹈创作的特征分析和发展思考

摘要:上个世纪80年代后,中国的民族舞蹈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无论是创作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大大超过了以往,基本奠定了新时期中国民族舞蹈的发展方向,对于三十年来民族舞蹈创作特征的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联系实际,推动民族舞蹈创作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 80年代;民族舞蹈创作;艺术特征;发展思考

一、8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舞蹈创作的艺术特征分析

(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任何门类的艺术都来源于生活,而任何优秀的艺术,又都是对生活的这是反映。特别是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来说,民族的、民间的两个定语,决定了这门舞蹈艺术和生活的紧密关系。80年代以来,中国的舞蹈创作者深刻的认识到了民族舞蹈的这种最本质的特征的,认识到了不仅要深入生活,还要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作品才能有新意,有深度。拿达瓦拉姆创作的《酥油飘香》来说,作者在创作之初,有一年的时间都和藏族同胞生活在一起,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真真切切的观察和感受他们的真实生活,所以我们在作品中的看到的一个个舞蹈动作,才是“接地气”的,尽管经过了一定的艺术加工和变形,但是分明有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于其中。这部作品的开场动作是一群姑娘的身体后仰,昂首挺胸,像是清晨在迎接着朝阳的到来。实际中的藏族同胞,在清晨的时候就是这种状态,舞蹈不仅予以了准确的还原,还将藏族人民那种自信、向上的精神风貌,用舞蹈的形式创造性地展示出来。诠释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真谛。

同时,高质量的舞蹈作品,不仅有着出众的外在形式,还应当有着深刻的内容。深刻的内容,同样来自于生活的馈赠。创作者若是不能贴近生活,内容的深刻性也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是虚有表面的有形无神。色尕和苏自红这对夫妻,以创作藏族的舞蹈著称,他们也是多次的深入到藏族人民的生活中去,而且着重感受藏族同胞的审美习俗和宗教信仰等精神因素,有了的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再在作品中融入真正来自藏族同胞的思想性内容,于是就实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

(二)对多种舞蹈风格的兼容并蓄

多元化的文化发展趋势让民族舞蹈的创作者们认识到,对外来文化的一味回避和抵制,只能是固步自封,作品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时代性,与其一味的抵制,则不如敞开怀胸怀,予以充分的吸收和借鉴.这种对于外来文化的认知态度,是中国民族舞蹈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直接决定了我们的民族舞蹈艺术的生死存亡。在融合之初,也是经过了激烈的思考的,其中也有各式各样的尝试,现在看来,都是民族舞蹈发展的宝贵财富。《游牧一族》这部作品,是“解构”口号喊出之后,解构特征表现的最为明显的一部作品,尽管作品中的动作语汇丰富,舞蹈技法多样,但是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一部分人认为这样下去,还是不是我们的民族舞蹈?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就是民族舞蹈的发展方向,即传统和现代,继承和创新的争论。这种争论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对民族舞蹈本质的在认识,和兼容并蓄的原则的确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很多舞蹈作品的呈现出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异域风格,就是这一创作原则的直接体现,也在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舞蹈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三)对传统素材的适当改编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的民族,为舞蹈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素材源泉。但是将一些传统的素材,直接搬到舞台上,是不能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要的,需要进行适当的改变。这就涉及到一个“度”的问题。不加修饰的传统素材,会让观众产生一种审美距离;而改编过度的作品,也同样会使观众产生一种陌生感。很多优秀的舞蹈创作者巧妙的把握住了两者之间的平衡。如蒙古族舞蹈《出走》中,虽然运用了现代舞的呼吸和用力方式,但是舞蹈本身的风格却没变,反而因为新的舞蹈技法的运用,使得舞蹈表现更为深刻。张继刚创作的《母亲》中,“松腰坐挎,上身松弛”的动作,已成成为了藏族老阿妈的典型工作,就是通过的对传统动作的改编,使之具有了新的内涵。

二、8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舞蹈创作的反思

(一)对民族舞蹈本质属性的认识和把握不足

舞蹈是有着其内在的属性的,这种属性决定了舞蹈的本质特征。如芭蕾舞,来自于西方的宫廷和贵族中,其追求的是一种华丽的美,因此高傲、华丽是它的本质属性。西方现代舞来自于美国,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家,所以自由随意,紧跟时代是它的本质属性。中国的民族舞蹈来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且56个民族,各自有各自的文化特点,所以民族舞蹈的本质属性是大众性、生活性、娱乐性的。当前的民族舞蹈创作中,创新和借鉴是必要,也是必须的,但是不是没有原则和前提的创新和借鉴,这个原则和前提就是对中国民族舞蹈本质属性的遵从。西方芭蕾舞要是没有了脚尖的运用,那么它还是芭蕾吗?同理,中国民族舞蹈要是失去了朴实性和民俗性,也就不是中国的民族舞蹈了。尽管舞蹈的语汇上、服装上、舞美上不断的推陈出新,但是作品在民族性、地域性的刻画上,却苍白无力,能够给人以眼前一亮,但是却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创作中缺乏精品意识

80年代以来,民族舞蹈创作的数量有了大的幅度的增长,表面上是一副风风火火的繁荣景象,但是繁荣的背后,却是真正的优秀的作品的缺乏。一些创作者没有正确的创作心态,将舞蹈创作看成了换取名利的工具,哪里能够换来名利,他们就往哪里去。比如《云南映象》的成功之后,一些创作者纷纷效仿,不顾地方的实际,纷纷上马某某印象、某某风情等舞蹈诗、舞蹈剧,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难以经受观众和时间的考验。一些本身就是少数民族,也生活在少数民族中的创作者,却没有相应的作品推出,既是有作品,也大多不是精品,缺乏对于一种奉献的精神和精雕细琢的创作态度。

(三)用“编舞技法”包打天下

一部舞蹈作品,编导的学养、人生境界如何,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编导不但需要具备准确的编舞能力,还需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还要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识认识生活。由于专业的特殊原因和早期专业型的舞蹈教育体制,许多舞蹈编导的技法纯熟,然而学养却不深;还有一种情况是,随着国外一些编舞技法的传入,虽然在舞蹈动作语汇上,给编导们开拓了很大的创作空间,但有些编导以为有了编舞技法就有了新的舞蹈语汇,就能借助于技法搞创作,却忽视了作品的内涵和深度,致使有些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的动作语汇虽然没有偏离舞种风格,却没有了该舞种的“韵”。因此,要提高作品的艺术境界和文化深度,舞蹈编导要开阔文化视野,广泛的接触人类的经典文化,形成正确的文化人格;要深入生活,深入民间,细心体察民间大众的生活、风俗、文化等现象,创作具有时代感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创作出来的作品千人一面、百作雷同。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年,对于中国民族舞蹈创作来说,是不平凡的三十年,也是有着承前启后意义的三十年。二十一世纪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又给中国民族舞蹈创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挑战,需要舞蹈创作者们能够认清时代发展的形式和民族舞蹈创作本质的艺术规律,深入生活,观众大众,坚持多元化的探索等等,也唯有如此,才能推动中国民族舞蹈创作朝着更高的层次迈进。

参考文献:

[1]陶景杜林凤.“学院制造”可否“质变”一盘点“学院派民族民间舞创作”[J].理论与创作,2007(02).

[2]高度.关于开设“中国民间舞动作分析课”的设想[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社.1998(2).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音乐学院)

作者:佟伟

上一篇:银行年度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保安公司半年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