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和农业机械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为了进一步改革湖北工业大学轻化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以符合3+1培养模式的需要,本文从实际出发,探讨了3+1培养模式中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对教师提出的改革方案及实施效果。结果表明,通过本专业3+1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施,尤其是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的改革,大大促进了本专业本科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工科类本科生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物理教学和农业机械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理教学和农业机械论文 篇1:

兵团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应对对策

摘 要:本文以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根据学院现实情况,确定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分析现行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而规划出教育信息化建设三个阶段,提出了具体建设方法与措施,最后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预期效果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在职业教育管理、职业教育教学和职业教育科研领域中,涉及的师生在基于网络环境基础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化的资源来推动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进一步创新教育模式,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过程[1]。

一、背景

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院,是“国家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由兵团的屯垦戍边历史使命所决定,学院为边疆输送高技能人才的同时,紧紧围绕兵团区域经济发展,合理设置专业,探索出了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适合行业发展特点的课程体系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学院自创建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办学与教学改革成绩,但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文件精神,学院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实现教育活动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等方面仍有不足,与学院自身情况纵向比较信息化建设不够深入,与全国同类院校横向相比学院信息化建设现状还有不小差距。

二、职业教育信息化目标

学院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建设目标是:构造能够满足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数字化校园,基本的网络结构为应用系统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撑和服务,支持学院现有的应用需求和未来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根据院校所处的兵团社会环境、教育发展水平、学校实际等实际特点,本着为兵团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原则,围绕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重点进行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改革,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逐步提高信息技术在学院教育和管理中的应用水平,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实现课程的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建立高水平、高效益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家对职业教育有政策支持,给予了人力、财力的支持,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兵团所处地域、经济产业结构和职业教育特点等客观因素,加之兵团对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硬件投入,软性条件不足等,导致总体兵团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以学院为例,学院具备网络硬件、师资、基础应用等基本条件,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信息化教学等方面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基础性条件差,经费投入不足,思想观念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1)信息化尚未对教学改革产生实质性影响。经过三年的示范院校建设,学院虽然实现了国家级、兵团级重点课程的网络资源共享,部分课程的虚拟仿真技术教学,但这些课程的学习范围和地点只局限于校园内的机房内。虽然课程网站对外展示了一些精品课程的资源,但缺乏互动性的网络教学活动。

(2)教学服务平台建设不够完善,教育信息没有实现完全共享,未达到深度使用。教学服务平台虽在运行,但除一些基本功能使用外,还不能很好的为教师、学生、家长全面提供教学管理、班级交流等个性化的教育信息交互服务。

(3)教师信息素养良莠不齐,对教师的信息化培训与考核未纳入教师培养体系。教师信息化素养的现状制约信息化教学的水平的提高,还不能很好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2]。

(4)校园网络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了教学信息化的发展。一方面,网络硬件超负荷运转,多媒体、网络设施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学院教学信息化发展的障碍。另一方面,学院校园网结构不合理,网络出口带宽不足,接入Internet网速较慢等问题也需亟待解决。此外,学生所拥有的计算机数量相对比较少,只能满足部分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任务,不能很好地满足信息社会和网络环境下学院学生网上自主学习实际需要。

总体来看,学院的教育信息化虽然有一定发展,但还需更新思想观念,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完善校园网络基础,促进教学过程与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学院做为国家级示范建设院校,要逐步将学院优秀的教学资源向其他院校推送,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四、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

根据学院实际情况,信息化建设分阶段完成,每阶段严格评估制度。学院将信息化建设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第一阶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第二阶段加强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建设,第三阶段增强信息化教学服务管理能力。

五、具体建设方法与措施

依据信息化建设目标,根据学院实际,始终坚持以应用为导向,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完善网络公共平台,建立教学支持、校园管理、公共数据等“三大”中心,坚持“用建结合”的原则,逐步加强数字化校园安全保障体系。

第一,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网核心升级、网络主机房改造、数据资源中心建设、部分办公楼综合布线改造、学生宿舍网络建设与完善、无线校园网建设。

第二,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为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系统环境,网络教学平台应能完成完整的网络教学过程,包括互动教学、实名制、教学测试等,保证教学的完整性。将教师的教学行为由课堂上扩展到了课堂外,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加强数字化校园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校园综合安全服务体系,从物理、网络、系统、信息和管理等方面保证整体安全,是保障学院信息网络安全可靠运行的支撑体系。主要包括:实名上网、防火墙、入侵检测、网络杀毒软件等。

第四, “三大”中心建设。教学支持中心:完备网络课程录播系统,提供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和工具,为教师提供数字化教学支持服务;扩建现有学生自主学习室,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查阅资料、在线学习、在线测试、讨论和在线提问的网络环境,全面实施网络辅助教学。校园管理中心:以学院资源规划思想为核心,建立一个涵盖各种数字化校园应用业务的集成系统,实现教学、学生等教学管理系统及未来应用系统的平滑无缝集成,构建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整合全校各管理系统的数据与流程,为决策提供支持。公共数据中心:以教学资源为主线对学院的各种数字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及时对数据进行存储、备份和更新[3]。

第五,网络教学平台课程资源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分为两步走,第一步,课程资源建设步骤,以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重点专业和兵团重点专业为中心,先期开发“食品加工技术”、“农业机械应用技术”、“灌溉与排水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四个专业的网络课程资源,制作数字化教材、教学课件、习题库等。坚持以优势带弱势专业,以单一专业带动整个专业群,发挥以点带面到体效果,使先期开发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共享,从而整体带动学院其他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第二步,各类资源建设与集成阶段。收集整理职业标准、技术标准、企业生产用具和场景图片。制作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动画,利用软件虚拟企业工厂、虚拟设备和虚拟实训项目等,完成教学网络资源素材库和培训模块的建设。第六,信息化建设管理、辅助体系建设。

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健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机构和决策体系,对信息化建设工作集中管理和分工协作。建立宣传、财务管理、设备采购、技术支持等辅助部门,建立信息化教学行政管理模式,建立信息化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对信息化建设分项考核总结汇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并认可教师信息化建设成果。

五、预期效果

信息化建设工作实施后,学院在办学的硬件和软件方面将得到明显改善,办学的整体实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管理水平、教学效益、教学质量将有明显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与学习模式得到创新

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建立的自主学习室、多媒体教室、教学支持中心、虚拟实验平台等为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便利。通过在自主学习室的学习,浏览网上教学资源,增强师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多媒体教室为教学提供了先进的设备,教学支持中心则为教师的备课、精品课程的录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教育信息化建设将改变现今教学与学习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更能使教师能力得到提升,为建成一支能满足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起到关键作用。

2.数字化资源得到完善

通过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数字化资源得到了完善。以学院四个重点专业引领的专业群数字资源建设,使学院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有全面创新。数据中心的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实名制网络空间均得到完善,方便了师生查阅各种资料,为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必要条件。

3.信息化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后,信息技术在教学和学生服务等方面的深入应用,使学院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提升,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得到了一定的融合。

4.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加强

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后,学院将成为兵团职业院校、新疆乃至全国职业院校进行交流合作的窗口。学院在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特别是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资源共享与服务等方面成为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先行者。

5.学院网络结构得到优化

通过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实施,学院网络结构得到优化,网络硬件设施进一步健全。按照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充分考虑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学院硬件设施和网络体系结构可满足学院今后5~10年的应用与扩充需要。

此外,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可增强学院的社会影响力,改善教育教学环境,提高了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兵团的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保证。教育信息化项目建成后,学院在完成全日制学生培养的同时,可更好地承担兵团、石河子的各级各类干部及各工种职业技能的网上培训,以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马金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23):78-80.

[2]肖俊勇,浅论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警官教育论坛,2008(1):129-134.

[3]李扬,高职校园也要“数字”化[J],中国教育网络,2012(4):132-133.

(编辑:王晓明)

作者:徐海霞

物理教学和农业机械论文 篇2:

3+1培养模式探讨——以轻化工程专业为例

[摘要]为了进一步改革湖北工业大学轻化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以符合3+1培养模式的需要,本文从实际出发,探讨了3+1培养模式中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对教师提出的改革方案及实施效果。结果表明,通过本专业3+1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施,尤其是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的改革,大大促进了本专业本科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工科类本科生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3+1培养模式 探讨轻化工程

[

湖北工业大学具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的地方多科性大学,1984年由原湖北轻工业学院和原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湖北工学院,2004年更名为湖北工业大学。学校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被湖北省委省政府定位为“在湖北省高教体系中起龙头示范作用的、水平较高的骨干大学”。本校对学生教学的改革一直处在不断完善中。作为以工为主的地方多科性大学,如何培养出动手能力强,能将理论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的优秀人才是各届领导和教师一直研究的课题,通过长时间的调研,并结合本校的实际,3+1培养模式在近几年不断受到重视并实际应用到本科生的培养中。

一、什么是3+1培养模式

“3十1”专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本科4年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三年的6个学期,为学习理论知识阶段;第二阶段是最后一年的2个学期,为实践就业阶段。

第一阶段,在大学一、二及三年级时间里,首先,学生主要集中精力学习本专业的理论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中,以四大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化工原理)理论基础为主线,贯穿一些初级的机械及物理学知识,为将来进入工厂进行设备操作和维护打下基础;在专业基础课中,开设植物纤维化学、制浆原理与工程、造纸原理与工程、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等,培养学生职业目标所需的各种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第二阶段,最后一年的第七个学期开始,以学校名义联系实习单位,让学生到学校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实践学习。第八个学期开始,针对学生就业情况举办专题讲座,讲座的老师主要从从事相关专业实际生产的单位聘请理论基础扎实、实际生产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同时邀请国际、国内有关专家、学者到校进行学术讲座。同时,也鼓励学生多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二、3+1课程设置的改革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保证学生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尽可能接受到一个系统化的培养过程。为了配合本专业的3+1培养计划,我们在本科教学计划的修订中,从学科专业核心课的设置、专业选修课中的设置、方向特色课的增减、授课时间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修订。

在近几年的计划运行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课程设置不合理或课程内容不适合3+1培养计划的要求,因此对这些课程的设置与否、设置学期、设置顺序、课程性质等进行了修改,其中停开课程2门,增开课程6门,并将所有专业课向前调整一个学期,并针对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最终达到了整合课程设置与内容适应3+1课程体系结构的要求。

经过课程体系的调整,本学科基本上形成了以下三个大的课程组:

1.学科基础课:机械设计基础、电子电工学、工程制图、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基础化学实验、植物纤维化学、过程控制系统。

2.专业核心课:制浆原理与工程、造纸原理与工程、加工纸工艺、轻工自动化仪表、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

3.专业选修课:轻化工环保、造纸厂设计概论、纸和纸板结构与性能、专业仪器分析、轻工产品设计、专业英语、造纸化学品、造纸湿部化学、废纸再生利用技术、现代制浆技术、高得率制浆、纸张品种及生产技术、造纸设备与设计选型、水处理技术原理、生物质能源工程。

三、3+1实践教学的改革

在实践教学中实施难度最大的是第四学年的企业实践教学。对于像湖北工业大学这样以工为主的地方高校而言,企业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最困难的是长期对口合作企业的选择和学生在企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监控。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与对口专业数家企业的交流合作,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第四学年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以下3种方式实现:

第一种方式,主要针对毕业后有意向进入与本专业相关企业进行工作的学生,主要由学校或本专业负责人精心选择有长期合作历史、以往接收本校学生较多的企业,让学生真正进入企业中进行学习,熟悉每一个工段,将以往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业生产进行联系。近年来,经过我校轻化工程专业的领导和各位老师的努力,已与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北华海纸业以及金红叶纸业(湖北)有限公司签订的《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其中就明确提出:企业根据需要接受我校研究生、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为我校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为各类学生提供专业参观、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的条件。

第二种方式,主要针对毕业后有意向进入研究生阶段进行继续深造的学生,由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他们需要研究的课题题目,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以后研究的方向进行选择,让学生提前感受研究生的学习生活。近年来,我校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并使得毕业论文题目与提前进入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基本一致,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2012年,轻化工程08-3班的蔡攀鑫同学在大二时就跟随王磊老师进行烟草废水的处理研究,在毕业时其毕业论文《Fe-CA仿生物酶体系深度处理烟草废水的研究与应用》获得2012年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组织学生参加湖北省第五届大学生化学(化工)学术创新成果大赛,并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第三种方式,学生进人已有就业意向的企业进行实习实训。

为了强化实践教学,还可以定期邀请相关课程的国内外专家和相关专业生产的一线技术人员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有机会了解本专业前沿知识及实际应用情况,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真正实现学生的“课堂学习”与“企业学习”的优势互补,发挥教师的“课堂教学”与“企业教学”有机结合的优势。

四、3+1培养模式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由于我校轻化工程专业师资主要以年轻人为主,这些教师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主要是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验机理的探讨,很少有机会进入工厂进行实习锻炼,缺乏实践经验。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很多原因:第一,由于近年来各大高校在职称评定过程中,主要追求科研硬指标而忽视教学软指标,这就使得中青年将其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发文章、申请科研项目上;第二,由于绝大部分工科专业教师均不是师范类毕业生,毕业之后直接进入教师岗位进行授课,虽然在上岗前有短暂的岗前培训,但其考核方法也是以理论知识考查为主,这就使得大部分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法掌握不够,教学经验也相对缺乏;第三,师资主要以年轻人为主,这些教师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接受的是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也没有机会进入社会锻炼,很少有工厂生产的实践经验。

为了更好地实践本专业的3+1培养模式,需要加强这部分年轻教师的实践知识和经验,就我院而言,企业作为我校职工的定点培养和培训基地,为我校职工提供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培训,同时我们鼓励专业教师利用“湖北省博士服务团”的机会进入相关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自身的水平,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交流。2012年,我院青年教师杨海涛作为“湖北省首批博士服务团”进入金红叶纸业(湖北)有限公司进行挂职锻炼,作为工学博士毕业的他非常缺乏实际生产经验,在企业挂职的一年间,他不仅提高了个人的水平,同时积极促成我校与该企业签订《校企人才培养与就业合作协议书》。鼓励年轻教师成为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精通实践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庄立辉,于贞杰,黄冬梅,等.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9).

[2]李勇,尚会超,王洁.实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中原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3,(3):38-40.

[3]廖隆理,王坤余,但卫华.轻化工程专业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西部皮革,2000,(5).

[4]吴赞敏,姚金波.轻化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1,(1).

[责任编辑:左芸]

作者:杨海涛 王磊 姚兰 谢益民

物理教学和农业机械论文 篇3:

车辆工程专业汽车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及教学评价分析

[摘 要]快速发展的汽车工业对我国车辆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汽车设计课程作为车辆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其对学生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项目组根据汽车设计和制造的课程体系,考虑到生产企业的产品生产组织特点,设计了模块化教学模式,分析了模块化教学的组织模式、师资条件、课程教学组织方案,设计了包含26项内容的课程客观评价指标,并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主观和客观分析,获得了教学成效的基本分析,并提出了未来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

[关键词]车辆工程;汽车设计;模块化教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

《中国制造2025》强调了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而智能制造则是抢占这一制高点的主攻方向[1],汽车设计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节能、环保、安全和智能上[2];而我国汽车的发展,经历了逆向工程到正向工程的转变,采用了基于NVH的设计流程、基于安全的设计流程。[3]汽车行业急需培养具有设计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富有科学和创新精神,掌握扎实工学基础理论、车辆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程实践能力,在汽车测试与检测技术、特种及专用车设计、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综合能力突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车辆工程技术人才。

在专业能力设计方面,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具有车辆工程领域必须的机械、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信息及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系统地掌握车辆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所需的专业知识,初步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车辆工程中遇到的研究、设计制造、实验以及运用等问题的能力。

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要求学生具有不少于一门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善于技术分工和协作,共同完成目标,具备良好的社会活动的能力。

为了实现如上的设计目标,学院对本专业的汽车设计课程提出了教学要求。作为车辆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主干课程,汽车设计课程要使学生学会分析和评价汽车及其各总成的结构与性能,合理选择方案及有关参数,并学到一些汽车主要零部件的设计方法,为以后进行毕业设计及毕业后从事汽车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提出的能力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合理匹配汽车零部件方案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根据设计要求,设计选择零部件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汽车设计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術。

一、汽车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案

根据课程教学要求、能力矩阵设计要求,按照模块化原则[4][5],项目组将课程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设计了模块化的教学过程并组织实施。

(一)模块化教学组织的基本原则

模块化教学组织是贯彻模块化课程体系的重要保障,为此设计模块化教学组织的基本原则如下:

1.课堂教学内容以模块产品设计为目标,在总体设计的要求下独立存在,强调理论与实践设计的有机结合,模块设计内容和思想与企业目前的产品生产模式相一致。

2.发挥每个教师的专业和科研特长,将教学内容与教师的特长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实现教学相长,科研促进教学。

3.模块总成的结构设计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在设计中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每个模块的工程设计案例和经验,与教师的理论教学相得益彰,相互补充。

4.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成效,在课堂每个环节引入企业工程师任教,教授实际设计方法和案例,让学生树立工程设计思想,并落实到专业设计中。

(二)模块化教学的师资条件

由于模块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难以由一个或两个教师完成,必须通过各方面有综合能力的教师团队担任,为此,课程采用总成分组、模块化设计的形式完成,任课教师由两部分人员组成,即高校教师和外聘企业技术骨干教师。学校根据课程内容和结构,配置主讲教师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参加授课的企业教师一般每年有3~6人,参加主要模块的授课,主要来自整车和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技术骨干,如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北汽福田奥铃汽车厂、青特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农业机械研究院、黄海离合器有限公司等。

(三)课程学习方法

要将课堂集中授课、分散设计、分组讨论、集中指导等环节紧密结合,通过设计答辩展示小组设计成果。

授课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集中授课,讲解总成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明确设计任务和设计要求,围绕产品设计开展学习和分组研讨;两位教师的教学内容形成互补,校内教师把握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校外教师掌握现行设计方法和设计标准,将理论与实用相结合,提高学生培养效果。

分组设计是让多名学生联合完成指定的设计内容和设计环节,通过设计掌握设计理论、方法和标准。学生要分头完成资料查阅、资料分析、设计方法研讨、任务分工、过程协调,并最终完成一项设计任务。分组设计在课内外进行,设计模式灵活、工作效率高。

通过此项组织和学习训练,培养学生根据实际任务,查阅资料、分组讨论、完成设计成果并汇报设计成果等环节,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资料查阅及使用能力、汇报交流等综合能力。

(四)总体教学安排方案

每个模块内容安排至少两个讲授环节,包括主讲教师讲授和专家讲座。第一次课程重点讲授本模块的主要内容、主要设计流程、主要设计方法,介绍设计标准、参考资料,包括网络资源和资料,分配设计任务,确定任务的时间要求,确定绘图完成的内容。后续课程主要针对设计内容和设计任务进行专项布置、讲解或指导。

设计任务,由学生分组在课外完成。完成的任务应包括设计计算报告、部分关键总成及零件的图纸,必须小组合作完成,制作PPT文件并进行答辩。组内每人必须至少答辩陈述1次,当众陈述。

所有总成及零部件结构的图样设计,参照教师提供的统一设计规范进行,可以在完成全部设计要求内容的基础上,完成其他设计图样,如3D设计图。

每章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安排至少1次方案讨论、1次集中设计讨论、多次现场指导、1次汇报交流和答辩。

最后完成所有材料的系统整理,完成整车的系统设计、计算和資料整理,撰写设计报告,整理设计图纸。课堂教学前后,学生可以按照要求,登录学校课程中心的网站学习、复习,熟悉掌握有关结构的拆装。

分组及任务,一般将5~6人分为1个设计小组,按照学号或宿舍或自由组合确定。确定完小组后,每组成员自己推选组长。组长负责本组设计任务的组织、分工、考核等任务。

完成的任务应包括设计计算报告、部分关键总成及零件的图纸,必须小组合作完成。所有总成及零部件结构的图样设计,参照教师提供的统一设计规范进行。在整个课程进行中,组内每人必须至少进行大会报告1次,汇报小组的设计成果,包括设计组织等过程所做的工作和方法。

二、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设计及分析

为了测试汽车设计模块化教学及教学改革的效果,除了教师要随时了解信息、及时调整课程教学方法、划分内容外,课程组在课程结束后,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问卷结果具有较好的客观性,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与教学有关的状态信息。

(一)客观评价及分析

根据模块化教学的基本安排,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间的关系,以及教学组织情况,项目组设计了如下两套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和表3所示,对各指标分别设计了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无法评价五档,并分别赋予5、4、3、1、0的分数。

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统计数据来源为参加授课的47位学生,每个人独立给出对每一个指标的评价分数,并给出主观的评价。每个项目的得分值为所有人员对该项目评价分值的算术平均值。

学生对课程模块化设计的总体是满意的,且满意度较高。考核指标8课程设计内容是否有助于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的评价最好,说明课程设计与课程理论学习的有机结合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考核指标7模块设计选取、分析与内容贴切程度的评价较好,说明该课程的模块化设计内容较为集中、模块分布较为合理;但考核指标5课程内容模块结构设计合理的评价最低,说明需要对有些模块的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尤其是设计内容、设计方案、设计方法等方面的总体结构设计,包括时间分配;考核指标10课程学习内容与目前流行技术的关联性评价次低,说明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提供的内容或采用的设计方法,没有较为全面地引入目前流行的内容、技术和方法,这可能与学习过程主要基于传统设计流程的过程学习有关,与实际设计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实际上,这组统计数据,与学生对主观评价的反映基本一致。

为考核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团队和教学组织过程,课题组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主要考核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作用的情况、课堂教学组织情况和目标达成度情况。

考核指标1和5两项指标评价最好,表明每个模块的授课教师都能够很好地承担有关模块的课程,并且教师对教材或模块内容讲解得较清楚。这证明教师熟悉本模块核心内容,并在此方向有丰富设计经验、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经验的教师的配置方案是合理的。这种教师配置模式是值得推广采用的,它既发挥了专业教师在本专业领域的专业优势和科研优势,又提高了授课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能将专业教师与企业专业设计完美结合。

但考核指标7关于课堂气氛积极性与学生参与度的评价最低,说明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学生没有有效参与,缺少学生的提问、讨论环节,陈述多、研讨少,这与评价指标次低的第2项考核指标即教师能在课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密切关联的。这两项低评价指标表明,教师通过课程教学组织,适当激发学生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学生自身非常期望得到的效果。

(二)学生主观评价及建议说明

主观评价主要针对两个方面提出,一是学生喜欢的方面,二是学生不太喜欢或不太满意的方面,以改进建议的形式给出问题。

1.学生对“这个课程我所喜欢的方面”的主观评价

学生对“这个课程我所喜欢的方面”的主观评价的主要结果是:针对课程内容及模块化组织,“能够在生产要求条件下选取合适的汽车设计内容,可以真正体会到与本专业有关的内容”;起到了“复习基础,回顾专业基础知识”的作用;肯定了“企业外聘的专家讲课”的影响和作用,尤其是对设计标准和实际工作流程的把握方面。通过“实际动手设计”,“可以自己设计、理论计算,掌握学习方式”,“对整车的各方面设计全面、系统地梳理所学专业知识内容”。

在模块课程学习过程中,分组的设计实现了“团队合作”“与同学交流合作”“能锻炼团队协作,能让同学自己亲身去做设计、独立设计”;可以让“自己亲身参与到设计当中”;组内大家一起讨论,针对不同方面做观点阐述;可以“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在一起”。

“通过自己设计得出的结果,真正展现个人能力”,同时也能“提高能力,巩固知识”;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汽车设计流程”,通过答辩汇报展示了学习成效。“提高了自己对汽车设计的了解和能力;运用了以前学的基础知识,提升了综合素质能力”。

2.学生对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组织等的建议

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要让每个同学都能切实参与,而不是哪一个同学独立完成”。

将“时间进行调整,分组形式进行改革,组别设置可以让全班同学更团结”;课堂教学方面“互动性希望更多”,“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增加答辩考核汇报的同学数量可以增加,设计的车型可以彼此互换;对答辩环节要更严格一些,要活跃气氛,让大家参与,提高学生兴趣”; “可以考虑采用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增加设计时间,加强老师及专业人士对同學的指导”。

3.后续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基本思路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项目组进行了梳理、分析,主要解决如下重点问题。

(1)优化模块课程体系,完善内容,增加实际设计方法,将教师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设计结合得更加紧密。

(2)灵活组织课堂,倡导问题引导式教学,引导围绕设计目标的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和汇报讨论。

(3)加强对教学环节的管理,调动学生参与设计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设计成果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4)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入新知识、新理念和新的设计方法,不断改善教学组织方法。

三、结论

模块化授课方式是一种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要改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努力,尤其是付出更多的课外时间。通过5年的教学改革和尝试,课题组教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从学生的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评价可以看出,教学效果得到了较高认可。

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了汽车技术设计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工程设计能力,具备了本专业的基本设计知识和能力。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环节的组织、教学效果分析与评价应该有机结合,推动学生学习效果的改善。

[ 参 考 文 献 ]

[1] 朱焘,工业设计:中国制造的先导与灵魂[J].中国工业评论,2015(1):48-55.

[2] 彭剑,项娇.整车产品开发流程浅析[J].上海汽车,2010(8):43-47,51.

[3] 黄秀芳,李展新.汽车零部件及整车设计和开发流程的建立[J].装备制造技术,2012(9):106-110.

[4] 邹旭东,王丰元.汽车设计课程及课程设计改革方案的设计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29-30.

[5] 王丰元.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刘凤华]

作者:王丰元 邹旭东 柳江 林荣会 孙刚 贠海涛 李淑玉 修玉峰

上一篇:设计工作安排(3篇集合)下一篇:工作转正自我鉴定(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