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2022-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不良的人际环境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大障碍

人际交往是指人们在特定条件环境下,以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彼此接触、交流、沟通,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1]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由于远离家乡和亲人,容易产生孤独感,又处于充满活力和热情的青春期,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吸引、感染,因而渴望交往并与周围人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成为普遍而强烈的心理需求。同时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尤为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深化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发展和完善大学生的个性,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大学生获取信息、增长才干,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反之不良的人际关系会严重影响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并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埋下隐患。然而,从当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来看,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是普遍存在的现实。据笔者近期对本校404名大一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的困扰,其中23%的学生表示对自身的人际状况非常不满,39%的学生表示有些不满。为此,笔者试图分析大学生人际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由此对大学生交往及相关方面产生的不利影响,进而思考优化人际环境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人际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交往行为中的不良现象

1.人情关系浓重。重视人情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交往传统。在封建社会,这个“情”与理是合而为一的,“情”建立在血亲宗族基础之上,讲血亲人伦就是讲理。这一人情法则被推及到整个封建社会,社会是放大的家庭,人们在交往中往往会出现向家庭角色“靠挂”的心理取向,朋友之间以“仁兄”、“贤弟”相称习以为常,有交情的双方互相维护、互相帮助、互相满足成为最合情合理的交往方式。在现代社会这种交往方式显然已经落后、过时,无法适应开放型社会的发展、进步,然而一些大学生在交往中仍受这一交往方式的影响,热衷于拉关系,讲“交情”,在选学生干部、评优评奖、入党等事情上,不是依靠自身的努力和实力赢得他人的承认和尊重,而是设法走“捷径”,讨好主管老师,拉拢周围同学,领先得到各种“好处”;在与同学的日常交往中,往往只从个人利益和需要出发,拉帮结伙,讲哥们义气,维护“自己人”,搞“小团体”。这些做法破坏了公平竞争的法则,使校园本应纯净的人际环境变得混浊而复杂。

2.经济交往盛行。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些大学生滋生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意识,在人际交往方面缺乏对“真情”、“友情”的正确理解,把人际关系建立在吃喝玩乐的基础上。为拉关系、结同盟,也为摆阔气、显潇洒,名目繁多的聚会、聚餐在大学生中流行开来,过生日、老乡会面、周末朋友相聚、当选班干部、获奖学金、入党、收到汇款、确立恋爱关系、过情人节、过圣诞节等等,都要吃喝热闹一番,以示庆祝。对此一些大学生互相迎合,你来我往,乐此不疲,使人际关系充满庸俗之气,为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带来极为恶劣的影响。

3.自我中心主义普遍。目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大学生又普遍缺少社会的磨练和生活的磨难,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出现偏差,因此许多大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倾向。这类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私,无责任感,公德意识缺失等特点,与人交往处处以“多占便宜,少吃亏”为出发点,认为他人为我是理所当然的,我为他人是不可理解、难以接受的;在日常生活中,我行我素、无所顾忌,即使影响他人的生活和学习,仍理直气壮;遇到问题时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求全责备,怨气冲天,蛮不讲理。这类大学生只能让人敬而远之,难以与之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二)大学生交往观念中存在的误区

1.价值判断的缺失。许多大学生认识到“埋头苦学”、“高分低能”的局限性和危害性,渴望发展交往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这种观念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令人忧虑的是,许多大学生习惯于把交往能力主要视为语言表达能力和变通能力,却淡化了支撑语言行为和变通行为的思想内涵和道德观念,出现了盲目重视发展交往能力的同时失去价值判断的普遍现象。在大学校园里,那些善于夸夸其谈、能说会道、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大学生通常被同学视为交往的“高手”,受到推崇和效仿;同时书店里那些五花八门的社交“技术”和“技巧”的书在大学生中成为畅销书,受到广泛青睐。由此可见,一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交往理念,是非观、价值观淡薄、模糊,片面地重视交往方法和手段,而应该具有的真才实学的素质与诚实守信的品质却被忽略了,导致在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务虚思想盛行,而务实思想得不到提倡,进而引发诚信危机。

2.以“人和”思想为原则。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几千年来,“人和”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并在人际交往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重视人际交往中的共同目标与人情关联,蕴含了团体精神和凝聚力。但是同时,如果缺乏情感、人格、信念的注入,它将使人际交往出现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即使在古代“人和”思想也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柳宗元、苏轼、辛弃疾等优秀人物在各自生活的时代都出现过不合群的现象,而他们却为中华民族创造出辉煌无比的精神财富。毫无疑问,“人和”思想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起到了协调、改善的作用,并提高了大学生的人际修养,但同时应看到,它被绝对化、表面化后对大学生人际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部分大学生一味地强调搞好人际关系,生怕被群体抛弃,为了“合群”,有的表现出对不合理现实的盲目适应和妥协,对事物缺乏独立的思考和见解以及事实求是、坚持真理的勇气,无是非原则和立场,明哲保身,心口不一;有的从众心理较强,盲目追求热点和时尚,随波逐流,在热闹繁忙中消磨宝贵的大学时光;还有的排斥、歧视老实、本分、“不合群”的同学,或者打击有上进心而不与之同流合污的同学。所以强调人际关系和谐,必须与维护人的尊严、个性协调、统一起来,否则就失去了进步意义,容易使人际关系变得自私、冷漠、虚伪。

3.受等级观念支配。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等级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渗透到人际交往之中。当代大学生现代观念不断增强,追求民主、平等的呼声很高,但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仍残留着传统等级观念的阴影,在人际交往的思维方式上常常会受等级观念的影响和支配。按照常理,大学生应根据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来评判同学,确立交往对象和交往方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大学生往往以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生活地域、身高、长相、为人处事的“技能”等条件定位同学的“身价”,接近、尊敬这些方面强势的同学,疏远、轻视这些方面弱势的同学。其结果是,破坏了人际环境的协调发展,助长了一些大学生的“自傲”情结,使他们产生优越感,同时加重了另外一些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使他们产生压抑感。显然,这不利于大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

二、不良的人际环境

对大学生产生的不利影响

(一)破坏美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的交往理应建立在情感需求基础上,以沟通感情、切磋知识、交流信息为主要内容。但是,在以上因素构成的人际环境里,人际关系中情感的、友谊的成分在削弱,功利的、经济的成分在增强。虽然这种人际关系常被有些大学生点缀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但是缺乏真情的注入和心灵的沟通是不容忽略的事实,它更多地重视交往的外在形式和表面现象,却远离了交往的真正意义和功能。毫无疑问,大学生的主流追求的是真诚、美好的人际关系,置身于这种人际氛围中,一些大学生难免对那些多样化、表面化的交往方式感到失望,对周围人际关系的自私和虚伪产生不满,深感在正常交往中渴望得到的尊重、认同、理解和支持等美好友情难以实现。但在无奈之下,有的被这种风气同化,逢场作戏,同流合污;有的则失去了人际交往的兴趣,把自己封闭起来。

(二)损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因而倍受关注,而人际交往的压力是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不良的人际环境里,人际关系不再简单、透明,而变得复杂、微妙。为适应这其中的人际关系,许多大学生小心谨慎,疲于应付,不由地感到压力重重、力不从心,感叹“活得累”。在此情形中,他们的内心难以体验到通过人际交往期待获得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愉快感,而经常会处于困惑不解、焦虑不安、失落郁闷的状态,进而促使一些大学生形成敏感、多疑、自卑、封闭的心理和性格特征。这不仅严重地损害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在不健康心理支配下,会进一步阻碍他们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影响大学生发展学业

在大学阶段学习毕竟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一切人际交往应该围绕完成学业、提高自身素质和将来贡献社会进行。但是复杂的人际环境增加了大学生交往的难度,加大了交往成本,迫使大学生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和心思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分散学习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不仅如此,还使大学生产生了错误的思想认识,不少大学生认为交际比学习重要,据一份对上海外语大学部分学生的调查显示:79%的调查者认为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有一半以上来自于社交和处世,其中约39%的调查者认为成功的因素有80%以上来自社交。[2]众所周知,大学生的交往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具有真才实学的本领和脚踏实地的作风更为重要。由于受不良人际环境影响,一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竞争、成才和效益观念,热衷于乌烟瘴气的人际交往,耽于内耗、扯皮之中,贻误了学业。此外,容易使一些执著于学业的大学生对人际交往产生厌倦感或恐惧感。

三、优化大学生人际环境的途径

(一)发挥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作用

营造大学生良好的人际环境,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学生管理工作者及任课教师表现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与工作作风对学生的心理行为具有潜在的激励、熏陶和规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观念和方式方法。教育工作者正确的价值观念、鲜明的是非观念会对人格正在完善的大学生的道德风貌产生有益的影响,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交往风尚,使人际环境得到净化;他们经常为学生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能够对学生正确地进行人际交往起指导作用,并有助于解决学生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困惑,从而使大学生人际环境得以协调发展;他们民主、公正、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能够规范学生的交往行为,抵制落后的交往倾向,建立起正常有序、健康文明的人际环境。

(二)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优化大学生人际环境的关键因素。在选拔学生干部、评优评奖、入党等方面应坚持事实求是的原则,以硬性条件或量化方式为标准开展工作,建立健全公平竞争机制,形成客观的、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从而抵制人情交往、功利交往现象的产生,以防私德泛滥带来的消极影响,大力弘扬公德意识,营造出透明、开放的人际环境。

(三)加强学风建设

学习是学生的“本分”、“职责”,优良的学风是大学生顺利又高质量地完成学业的有力保障。应引导大学生把发展学业作为主要的目标追求,远离繁琐的、形式上的人际交往活动,把主要精力投入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之中,并鼓励他们营造具有浓郁学术氛围的社团组织,大力开展健康、有益的学术交流活动。通过这些努力,不仅促进高校优良学风的建设,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发展简单、纯洁、友好、协作的人际关系,实现人际交往的真正目的和功能。由此而来,人际环境自然呈现健康、向上的局面。

(四)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准主要通过人际交往表现出来,思想道德修养的缺失,容易产生人际关系冲突、内耗,破坏人际环境的正常秩序,因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是优化人际环境的根本途经。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激励大学生形成诚实守信、坦诚相待的交往品质,帮助大学生摆脱自我中心主义,发展平等、尊重、理解、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进而促进团结友善、宽松自由、和谐美好的人际环境的形成。构建这种良好的人际环境,不仅有助于减少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拓宽他们人际交往的渠道,而且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业发展产生极为有益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8页。

[2]支卫东:上语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N],思想理论·教育,1999年4月15日。

作者:耿丽萍

第2篇:校园心理情景剧在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心理情景剧具有创造性、体验性、情境性和高效性等特点,能有效促进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文章将校园心理情景剧与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完美融合,促进了团体间的交流与合作,解决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丰富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手段。

[关键词] 校园心理情景剧;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

[基金项目] 2017年度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校园心理情景剧在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简介] 郑雅铭(1984—),女,浙江绍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政、心理。

[

高校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的过渡期,随着大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他们的学习、生活方式逐渐发生改变,人际交往范围和途径逐渐丰富,因此,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一些心理情景剧,以促进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是十分重要的[1]。校园心理情景剧是一种以心理情景剧为基础,通过大学生自主编写剧本、表演等方式,将一些典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表达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2-3]。文章通过将校园心理情景剧与团体心理辅导完美融合,以探讨其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作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校园情景剧的作用提供理论资料。

一、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绍兴文理学院不同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回收问卷235份,删除部分无效问卷后,最终有效问卷数为232份,问卷有效率为98.7%。

在问卷回收的基础上,随机选取51名问卷总分在9—28分之间的被试者,对其进行心理情景剧辅导,两周后,对其发放问卷进行追踪。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作为问卷[4],该问卷共设有28道题,每题的选项设有“是”或者“否”。若被测者答“是”,则计为1分,若被测者答“否”,则计为0分。

(三)统计方法

问卷回收后,去除3份无效问卷,所有数据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分析

本研究随机选取绍兴文理学院不同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回收问卷235份,删除部分无效问卷后,最终有效问卷数为232份,问卷有效率为98.7%,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调查结果显示(表1)本次研究对象中,男生67人,占总人数的28.88%,女生165人,占总人数的71.12%;大一年级的大学生229人,占总人数的98.71%,大二年的大学生3人,占总人数的1.29%;20周岁以下的大学生187人,占总人数的80.17%,20周岁以上的大学生45人,占总人数的19.83%。

(二)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分析

根据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分析标准,调查结果显示(表2)接受调查的232名大学生中,有132名大学生的总分位于0—8分,占总人数的56.9%,说明这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面存在的困扰较少,生活是比较充实、丰富多彩的;而有100名大学生的总分位于9—28分,占总人数的43.1%,说明这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面存在一定的困扰,其中有15名大学生的分数在15—28分之间,占总人数的6.5%,这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的困扰较为严重,会在心理上表现出明显的障碍。上述结果表明很大一部分高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扰。

调查结果显示(表2)接受调查的232名大学生在不同维度上的困扰程度不同,其中在交际方面存在的困扰的人数最多,高达148人,占总人数的63.8%;在交谈方面存在困扰的大学生有70名,占总人数的38.8%;在异性交往方面存在困扰的大学生有79名,占总人数的34.1%;大学生困扰程度最少的则是在待人接物方面,有25人,占总人数的10.8%。

1.不同性别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表3)高校的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在待人接物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交谈、交际、异性交往和总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2.不同年龄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表4)高校20岁以上的大学生和20岁以下的大学生在交谈、交际、待人接物、异性交往和总分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三)校园心理情景剧对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作用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表5),与对照组相比,辅导组得分在0—8分的人数显著上升;辅导组得分在9—14分、15—28分的人数显著下调。此外,校园心理情景剧辅导前后辅导组和对照组在人际关系总得分上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将校园心理情景剧与团体心理辅导完美融合,有利于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提升高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三、讨论与结论

该研究以人际关系为例,探讨校园心理情景剧在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将校园心理情景剧与团体心理辅导完美融合,可以改善高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这说明校园心理情景剧对增加高校大学生的自信心、改善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很多大学生在辅导后可以更好地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学会角色互换,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了成长。

校园心理情景剧就像一面镜子,让大学生面看到了自己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同时也让学生们看到了一些优良的人际交往方式,这有利于促进团体间的交流与合作,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当代大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梁贤英.心理社团活动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文学教育(下),2019(04):181.

[2]熊艳平.情景剧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3]周瑶.学校中的教育仪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4]谢丽仪.高职生积极人格、自我意识与人际适应关系的研究[D].广州大学,2016.

作者:郑雅铭

第3篇: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验研究

【摘要】人际交往状况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近些年来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特殊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被应用于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改善。研究综述了国内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实验研究的现状,并对以后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团体心理辅导 实验研究

1.引言

进入高校后的青年大学生,随着他们生活环境的变化、自身角色的转换和对社会发展、自我发展的要求的认识与理解,在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交往意识和交往需求。但是,由于他们过去生活面较狭窄,社会经验不足,再加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较大的高考压力,他们的交往意识淡漠,缺乏基本的交往知识、交往经验和交往能力。人际交往困惑已成为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适应问题。虽然大学生群体的年龄特点使大学生内心渴望与人交往,但人际交往状况却不容乐观,并因此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1]。人际关系不良的大学生往往有着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2-5]。有研究表明,对大学生进行人际关系训练,不仅是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途径[6]。有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知—行为集体治疗及情绪表达训练后,其人际关系敏感程度、交往焦虑程度、一般焦虑程度、消极思维习惯等都有较为明显的改善[7]。

2.关于团体心理辅导

个别心理咨询在交往障碍咨询上虽有一定效果,但也存在着咨询周期长、效率低、咨询效果难以控制和巩固、经常出现反复现象等一系列问题。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为团体成员提供彼此观察、学习、交往的机会,促使个体进行深层次的探索,重新认识自我以及他人,产生新的观念、态度与行為,具有效率高、涉及面广、感染力强等特点,能够在短期内产生较好的干预效果[8]。在大学生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近些年来在我国高校发展起来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训练活动是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运用团体动力学、精神分析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作指导,将有同质性问题的学生组织起来,在具有专业辅导经验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心理辅导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探索,在自我探索中了解自己的问题,重新发现自我,了解他人;在互动中学习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和经验,培养积极的交往意识和心态,从中产生新体验,形成新认识,积累新经验,学习新方法,养成新习惯,获得新技能;并将学习到的新知识、新经验应用到自己日常人际交往实践之中,在日常交往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在于:为参与者提供一个宽松的活动空间和氛围,使他们在共同的交往情景中彼此了解,相互影响,相互关爱,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有关人际关系的心理活动,如人际态度、团体气氛、社会认知、模仿与暗示等,从中反映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与缺陷。同时,使参与者通过一系列的心理互动过程,促进自我探索,自我表露,自我认识,并尝试改变自己,学习新的人际交往知识和行为,产生新的体验,形成新的经验,达到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目的,从而改善人际关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9]。

3.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实验研究设计与实施

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研究主要遵循如下的实验研究设计与实施程序:

3.1 实验设计类型

研究者主要采用的是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选择完全相同的两组大学生进行测试,一组作为进行实验处理的实验组,一组作为参照对象的控制组。在两组未进行实验之前都进行人际交往相关心理测试,对实验组进行处理后,最后两组再进行一次测试。还有研究者采用的是单组事前事后测定实验设计,即选取一组大学生被试,在没有进行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实验活动之前进行一次心理测定,实验处理之后再用相同的问卷进行一次测定,比较两次测定结果的差异。

3.2实验活动目的

不同研究者的实验活动总目标一致,即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具体实施的子目标上各有侧重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子目标:①让学生了解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包括交往心态和交往方式;促进学生发展正确的交往心态,学习成功交往的技术;②学习人际交往方面的基本知识,为正确交往提供理论支持;③学习人际交往方面的基本方式,形成新的体验和感受;④帮助学生改变自我心像,形成新的交往意识和交往心态;⑤将学习到的交往知识、感受和经验应用到日常交往实践活动之中,获得新的感受,积累新的交往经验,不断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⑥使学生学会关注和自助,学会尊重和理解,学会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

另有研究者将团体辅导目标分为如下几个单元,单元一:增加成员对团体性质、目标、进行方式和内容的认识;促进成员间的相互认识,消除陌生感和紧张情绪,营造团体融洽、开放的气氛;制定团体规范,形成团体意识。单元二:引导成员敞开自我、在分享中了解自己,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促进悦纳自我,帮助成员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增强成员的自信心。单元三:促使成员觉察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明确受人欢迎的人格特质以及自己的人际期待;引导成员对照自身的特质,增强交往意识,提高交往的主动性。单元四:引导成员了解非理性信念在人际关系中的影响;帮助成员澄清人际交往中的非理性信念;指导成员学习如何用理性信念替代非理性信念。单元五:带领成员练习有效的沟通技能,学习新的行为方式;互相解决各自面临的问题。单元六:向成员介绍人际相互作用理论的基本知识;引导成员学会分析自我心理状态;指导成员在不同情境中正确使用各种自我状态。单元七:引导成员练习并运用所学的人际沟通技能,并将其带到日常生活中;促使成员学会合作,体验成功交往的快乐。单元八:巩固辅导成果[10]。

3.3 实验活动形式

实验活动主要采用的是结构式小组活动,在辅导老师的统一组织下,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具体单位,完成所有活动。

3.4 实验活动内容与程序

根据团体的总目标及每次活动的子目标,在一定的理论依据指导下,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思考,在团体中分享感悟、讨论及行为演练,整个活动分次进行,每次1个主题,围绕主题安排具体活动内容。具体的活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序列:①导入活动,设计活动促使团体成员进行初步的相识和交往。如采用“叠罗汉”活动进行名字的串联,帮助成员记住彼此的名字相关信息。②主体活动,主体活动是达到团体辅导目的的关键,主要是通过设计一系列活动来改善成员的人际交往心态、意识,强化积极自我和对他人的积极看法,并且通过辅导老师的指导和成员之间的交往活动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可以采用提高自我认识能力的活动,还有具体的人际交往技能训练,如人际交往礼仪、人际交往中的互动言语训练等。③结束活动,结束活动主要是让成员在活动中巩固已经习得的新技能,并且对自己在这一段时间以来的活动心得体会进行总结,以指导今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实践。

3.5 实验活动的实施

实施步骤:(1)前测:主要采用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相关量表,如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交往焦虑量表(IAS)、羞怯量表、自尊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 (2)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根据相关文献自行设计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计划,。团体性质一般为结构式,每次活动有不同的目标,包括相识、自我探索、澄清人际交往中的非理性信念、自信训练、人际交往训练等,采用游戏、讨论、个案分析、角色扮演、认知训练、行为训练等形式进行,每次活动后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以行为演练为主; (3)后测:在最后一次活动后除了用心理量表进行测验之外,成员还可以填写团体活动自我评估表等测试问卷,,如《团体辅导过程成员自评量表》、《团体效果评估表》,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议等。

4.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实验效果评估

已经研究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以及提升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都有比较显著的效果。张改叶研究发现,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实际,适合大学生的特点,时间相对集中,活动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寓教于乐,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活动中补充理论上的不足,在理论的指导下学习新的交往技能,形成新的交往经验,学员收獲大,有利于他们发展[9]。刘倩倩等的研究发现,对大学生实施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大部分成员在以上方面都有了或多或少的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回避、苦恼、交往焦虑、羞怯等交往问题有改善作用,同时也提升了成员的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是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方面有显著改善[11]。高海燕对大学新生实施干预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有效缩短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时间,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由于参加辅导的成员处于同一心理发展水平,他们能在心灵的交流中找到真正的知音,同时学习模仿多个成员的适应行为,摆脱孤独无助的困扰[12]。张海文对贫困大学生实施干预结果发现,经过训练,实验组在羞怯、自尊、自信和感情与社交孤独方面比对等控制组的贫困生获得显著的改善,与不对等控制组的非贫困生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团体心理辅导是改善贫困生人际交往的有效形式。结果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后贫困大学生在羞怯、自信、感情与社交孤独、自尊方面获得了显著改善【13】。王慧等的研究也发现,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的成员在社会回避与苦恼、社会回避、焦虑以及自尊等方面均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且变化显著,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干预上具有积极的短期效果[8]。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部人际的交互作用,促使团体的成员在互动的过程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性和助人行为,因此,对于人际关系辅导具有很好的效果。这是因为团体是一个安全的多维人际互动环境,是一个模拟的社会,团体心理辅导为大学新生提供了一种特定的社会生活机会,他们在团体中可以放心地进行新行为演练。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使参与者学会倾听、接纳自我、赞美与欣赏他人,增强沟通技巧等。特别要指出的是,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相比,它能提供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团体就像一个社会生活实验室,成员可自由观察、分析实验场所表现的资料,进而体验自己在社会环境中与人相处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成员还可相互学习、交流经验,获得直接、间接的劝告。此外,团体活动还有助于学习社交技巧,成员抱着改变的愿望去积极模仿适应行为,从而改善社交技能与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展望

国内近几年才开始进行大学生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验研究,虽然在已有研究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今后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放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首先,是对实验中无关变量的控制,团体成员的参与动机、团体成员接受其它形式的心理辅导等作为无关变量会混淆干预效果,因此需要对被试进行严格的筛选,并对实验活动进程进行一定的控制。其次,是实验设计需要更加完善,已有的一些研究缺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使得研究不够严谨,另外对于实验效果的评估不应局限于近期效果的考察,可增加追踪调查的内容以评估其远期效果。最后,是可以进行不同人际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和活动的比较研究,筛选出最有效的辅导模式,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冯宗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57-59.

[2]凌苏新.广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J].心理科学, 2000 (5): 49.

[3]陈家麟.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版), 1984 (4): 26.

[4]姚利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0 (3): 49-51.

[5]吴守良.大学生社交能力的调查分析[M].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1 (11).

[6]欧阳文珍.人际关系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0 (3): 186-187.

[7]杨眉.青春期集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践——一种解决社交焦虑的模式[M].台湾:文津出版社, 1995.

[8]王慧,孟婷婷,陈仙.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7(11):1031-1032.

[9]张改叶.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训练的团体辅导活动设计与实施.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4):288-290.

[10]王慧,孟婷婷,陈仙.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7(11):1031-1032.

[11]刘倩倩,李辉.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研究. 昆明大学学报,2006,17(3):63~65.

[12]高海燕.大学新生人际沟通的团体心理辅导.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5):39-40.

[13]张文海.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团体心理辅导效果.中国临床康复,2005(40):13-15.

作者简介:

汤芙蓉,女,1983年9月出生,汉族,毕业院校:西南大学,

学历: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四川警察学院警察管理系,职称:助教,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现从事研究领域:心理健康教育。

刘敏,女,1982年9月出生,汉族,毕业院校:西南大学,学历: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工部,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现从事研究领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汤芙蓉 刘敏

第4篇: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交往策略

摘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群体或组织与公众的交往,都集中地体现着心理上的交流,而人际关系就是建立在心理接触基础上的社会关系。所以,在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中,心理障碍产生的影响更大。

关键词:人际交往,心理障碍,交往策略

一.人际交往的特点

1.交往的迫切性

首先,随着大学生生理、心理的逐渐成熟,他们的交友需要日益迫切;其次是入学后环境的改变使得他们有迫切适应新环境、结识新朋友的需要;另外,择业的自主性也使得当代大学生有迫切与人沟通、多方面获取信息的需要。

2.理想性仍存,实惠性需求上升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毕业自主择业的要求,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显示出了新变化:据复旦大学团委日前在校内进行的一次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调研活动结果显示,有过半的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是为了“结交更多的朋友、丰富大学生活”,但有18%的大学生把“有利于将来事业发展”作为社交首要目的。并且,交往目的也呈现出年级差别,低年级学生是为了丰富大学生活,而高年级学生则更加注重寻求有利于将来事业发展的社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实惠性需求增加的特点。这表明当代大学生交往的社会化特征更加有所强化。

3.广泛性与时代性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现代化通讯工具的普遍应用,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广泛性与时代性特点主要是通过交往方式的改变体现出来。仍以复旦大学调查结果为例:有50%的学生认为“以寝室为中心”是最有效、最现实的社交方式,而在另一半的学生中,“社会工作”和“BBS、QQ等新兴网络社交”分别以26%和18%的比率占了主导地位,远远高于6%的“好朋友为主的小圈子型”传统方式。以非直面性,身份隐蔽性,思想情感表达的随意性、自由性、超时空性为主要特征的网络交往已成为大学生们时髦的、新型的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成为大学生交往的主要选择之一。

4.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当代大学生贫富的差别上。有调查显示,经济上的拮据使得前者在人际交往中较多的表现为交往被动、性格内向等,甚至个别学生还会由此产生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

5.开放性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与异性的交往上。在现今的大学里,学生们谈恋爱的比例是非常高的,以至于“考研、上网、谈恋爱”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时尚。

二.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1.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几乎人人都有或曾经自卑,只有自卑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的时候,才算是心理障碍。出现自卑心理障碍的人,青少年占了大部分。青少年的自卑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生理上的缺陷、对自我智力估计过低、对性格与气质的自我评价等方面。为了改变他们的自卑心理,我们要指导他们做到:

(1)正确对待失败。在漫长的人生征途上,永远都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挫折和失败必然会发生,重要的是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的问题。只要我们对挫折和失败有一颗平常的心,就不会在感情上产生很大的波动了。

(2)增强自信。凡事都要有一个必胜的信念,要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对事态的发展要抱着一种乐观的态度。要自信,自信就是消除自卑、促进成功的最有效的补偿方法。当然,我们所定的目标要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3)发挥自己的长处,抑制自己的缺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学会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既不沾沾自喜,也不要顾影自怜。不要只看着自己的短处,而要善于发展和挖掘自己的优势,以补偿自己的不足。如果能做到这些,相信青少年一定能摆脱自卑所给自己带来的麻烦。

2.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在青少年中尤其普遍,在他们当中常常会发现有的人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抬杠、顶撞,你叫他往东他偏要往西走。逆反心理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如对正面的东西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无端怀疑、否定,对不良行为表示认同喝彩、支持等。逆反心理虽然不一定是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任其发展,后果是严重的,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的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甚至还可能导致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由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我们要做到:

(1)重视复杂的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不能把青少年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而要让他们置身于社会中,把对他们的思想情操的培养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他们心理上的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2)教导青少年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升华自我。提倡自我教育,学会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经常思考自己,主动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并自觉能动地以实际行动努力完善或造就自己。

(3)改善教育机制。教育工作者也要懂得一定的心理学,要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个规律,不失时机地帮助青少年克服消极心理,使其心理健康发展;要努力与青少年建立充分信任的关系,与他们交朋友,以诚相待,以身作则,不要让“台上你讲,台下讲他”的情况发生。要爱护青少年的自尊心,注意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场合,不要以简单、压制和粗暴的方式来对待青少年。

(4)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使青少年在社会中感到安全和自由。

3.孤独心理。 孤独是一种感到与世隔绝、无人与之进行情感或思想交流、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产生不合群的悲哀,从而影响

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这类学生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性格、过于自负和自尊、挫折。有句话说的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自尊、自负、自傲都会引起孤独的产生;还有一种人比较容易孤独,那就是“喜欢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矮子的人!”怎么样才能够改变这种心理呢?

(1)要把自己融入集体中,马克思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一个拒绝把自己融入集体的人,孤独肯定格外垂青他!

(2)要克服自负、自尊和自傲的心态,积极参加交往。当一个人真正的感到与他人心理相融、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时,就容易摆脱这种孤独误区了!

4.嫉妒心理。 嫉妒是在人际交往中,因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学习、名誉等方面不如对方而产生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行为。特点是: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抱以嫉妒;看到别人冒尖、出头不甘心,总希望别人落后于自己,嫉妒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竞争的勇气,往往采取挖苦、讥讽、打击甚至采取不合法的行动给他人造成危害。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给大学生成人和成才带来了莫大的困难,因为嫉妒会吞噬人的理智和灵魂,影响正常思维,造成人格扭曲!有嫉妒心的人应多从提高自身修养方面上下工夫,多转移注意力,积极升华自己的劣势为优势,采取正当、合法和理智的手段来消除这一心理。

三.人际交往的策略

(一)掌握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正直原则

主要是指正确、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决不能搞拉帮结派,酒肉朋友,无原则、不健康的人际交往。

2.平等原则

主要是指交往的双方人格上的平等,他包括尊重他人和保持他人自我尊严两个方面。彼此尊重是友谊的基础,是两心相通的桥梁。交往必须平等,平等才能深交,这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前提。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根本特征就是平等,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贯彻平等原则,就是要求在交往中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别人的感情。古人云:“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取决双方,既要自尊,又要彼此尊重。

3.诚信原则

指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信守诺言。在与人交往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诺事情要尽量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马克思曾经把真诚、理智的友谊赞誉为“人生的无价之宝”。古人也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诚则灵”。其诚是换取友谊的钥匙。日本闻名作家池田大作写道:“只有抛掉虚伪,以诚相见的人际关系,才识最有力、最美好、最崇高的”。

4.宽容原则

在与人相处时,应当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接受对方的差异。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交往中,对别人要有宽容之心,如“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般斤斤

计较,苛刻待人,或者得理不让人,最终将会成为孤家寡人。另外,要有宽容之心,还须以诚换诚,以情换情,以心换心,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回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5.换位原则

在交往中,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认知对方的思想观念和处事方式,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和发现对方处理问题的独特个性方式等,从而真正理解对方,找到最恰当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互补互助原则

这个原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项基本原则理由玉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上还没有独立,依然出在以学为主的学生时代,因此互补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精神领域。包括大学生气质、性格、个性特征的内容。往往我们会发现不同气质、性格和能力的人能够相处配合的较好,而能力非常强的两个人倒并不一定配合相处得很好。所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交往过程中要勇于吸收他人的经常,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7.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自我价值指个人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判;自我价值保护指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

(二)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

1.语言艺术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交往时要注意运用语言的艺术。语言艺术运用得好,就能优化人际交往。相反,如果不注意语言艺术,往往在无意间就出口伤人,产生矛盾。人际交往中要注意称呼得体和讲话注意礼貌,良好的语言艺术必须要做到适时.适度、适量。

2.非语言艺术

非语言一般包括眼神、手势、面部表情、姿态、位置、距离、肢体语言等。掌握和运用好这种交往艺术,对大学生搞好人际交往是必不可少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像嘴一样会说话”,面部表情是内心情绪的外在表现,它们均能表达人的态度和情感。如眉飞色舞表示内心高兴,怒目圆睁表示愤怒等。交往中还可用人体动作来表达思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根据谈话的内容和场合,正确运用非语言艺术,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时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3.学会微笑。笑意是善意的象征,它可以使自己和对方明朗活跃起来,并对对方有很大的吸引力。否则,脸色忧郁、刻板消沉,别人自会退避三舍。因而在交往中,面带微笑、态度和蔼、语气温和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能。

4.学会倾听。倾听别人一吐衷肠,是尊重别人,帮助别人排忧解难的一剂良药。倾听别人谈话时要注意:!"认真倾听别人倾诉,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面带笑容注视对方的眼睛,不时要随声附和;"从头到尾听完,不要不时打断对方。

5.学会赞美。任何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赞美,从而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赞美别人时切记:!"赞美别人应出自内心;"赞美别人要适度;"应善于寻找他人身上的闪光点;"赞美别人的方式要变化多样。

6.学会自控。在与别人交往时,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用自己的意志、意识

和理智来调节自己的交往心理,使积极向上、通情达理、宽宏大量、助人为乐等优良品质,逐渐渗透到自己的交往心理结构中。记住:结交一个朋友比失去一个朋友难得多。

(三)增强自己的人际魅力

1.努力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怎样表现才能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呢?心理学家卡耐基在其著作《怎样赢得朋友,怎样影响别人》一书中总结出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六种途径:真诚地对待别人;微笑;多提别人的名字;做一个耐心的听者,鼓励别人谈他们自己;谈符合别人兴趣的话题;以真诚的方式让别人感到他很重要。

2.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

良好的个性特征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促进作用,不良个性特征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阻碍作用。生活中,大家都愿意与性格良好的人交往,没有人愿意与自私、虚伪、狡猾、性情粗暴、心胸狭隘的人打交道。因此,要不断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注意克服性格上的弱点和缺陷。

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保持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如果你能努力朝这些方向前进,你就会发现,一切正在悄然改变:朋友之间的不快荡然无存,能够畅所欲言的知音越来越多;亲友间不再有隔阂,深挚互爱。你便会过得充实愉快,会觉得人际交往是一件自然与轻松的事,从而对学习生活持以乐观的态度,对塑造一段完美的大学生活以及以后的人生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第5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及克服[本站推荐]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及克服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但在交往过程中,有的交往顺利,心情舒畅、身心健康;有的交往受挫,便心情郁闷,身心受损,产生各种不良后果,这在大学生中极为常见。在本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这二年多的时间里,有不少学生就“人际交往问题”找我进行过心理咨询,在和他们谈话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学生常见的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表现突出而常见,这是由青年期的交往特点所决定的。青年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开始了主动交往,但其社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人际交往中常又带有理想的模型,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则交往产生障碍,心理出现创伤。另一个是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是在互相尊重、互谅互让,以诚相见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而有的大学生却常常忽视平等、互助这样的基本交往原则,常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自吹自擂、装腔作势、盛气凌人、自私自利,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这样的交往必定以失败而告终。

(二)、情感障碍。

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中的主要特征,情感的好恶决定着交往者今后彼此间的行为。交往中感情色彩浓重,是处于青年期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大特点。情感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嫉妒与自卑。

嫉妒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报以嫉恨,乃至行为上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行为。嫉妒容易使人产生痛苦、忧伤、攻击性言论和行为,导致人际冲突和交往障碍。如有的同学在恋爱的竞争中失败,转而恶语中伤他人。自卑是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在交往中常常是缺乏自信,畏首畏尾。遇到一点挫折,便怨天尤人;如果受到别人的耻笑与侮辱,更是甘咽苦果、忍气吞声。实际上,自卑并不一定能力低下,而是凡事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在交往中总想把自己的形象理想完美,惧怕丢丑、受挫或遭到他人的拒绝与耻笑。这种心境使自卑者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因而常将社交圈子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

2.自负与害羞、孤僻。

自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傲气轻狂、居高临下、自夸自大,过于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他人。与同伴相处,高兴时海阔天空;不高兴时大发脾气。与熟识的人相处,常过高地估计彼此的亲密程度,使对方处于心理防卫而疏远。无论是自卑还是自负,都是导致交往障碍的两个极端。 害羞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腼腆,动作忸怩,不自然,脸色绯红,说话音量低而小,严重者怯于交往,对交往采取回避的态度。过多约束自己的言行,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也无法与人沟通,造成交往双方的不理解或误解,妨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孤僻也会导致交往障碍,具体表现为孤芳自赏,自命清高,结果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爱则无朋,与人不合群,待人不随和。或是由于行为习惯上的某种怪僻使他人难以接受。这样从心理上与行为上与他人有着屏障,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

(三)、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另一种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所谓人格,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性格等。人格的差异带来交往中的误解、矛盾与冲突,人格不健全可直接造成人际冲突。如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对同一问题的处理方式不一样,胆汁质的人性情急躁,言谈举止不太讲究方式,这会使抑郁质的人常感委屈和不安,造成双方的互相抱怨和不满。而相同性格类型的人(同是内向性格或同是外向性格)也很难相处融洽。

常见人际交往障碍的克服

每个人在交往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义。

(一)、提高认识,掌握技巧。

管理者要注意引导大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对人际交往形成一种积极的准确的认识,而不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尔虞我诈。同时加强交往技巧的培养,促使交往双方达到心理相容。 为此,在人际交往中应尽可能地做到:

1.肯定对方。人类普遍存在着自尊的需要,只有在自尊心高度满足的情况下,他才会产生最大程度的愉悦,才会对人际交往中对方的态度、观点易于接受。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自尊心极强,因而在交往中首先就必须肯定对方,尊重对方,这是成功交往的一半。 2.真诚热情。人际交往中,若对方感到了你的真诚与热情,显然会得到对方肯定的评价。所以在交往中,不但需要充沛的热情,同时又坦诚言明自身的利益,显得真诚而又合情合理。这样,自然会得到对方的接纳,为成功交往架起了一道桥梁。

(二)充分实践,改善交往措施。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起,只要注意加强交往的实际锻炼,良好的交往能力就一定会形成。 初入校门的大学生,在和一些不熟悉的人交往时,可以从一般的寒喧开始,之后转入中性话题。如来自哪个学校,姓名,有哪些业余爱好等,而后再转入双方感兴趣的,触及个人利益的话题,如工作、学习、身体等,最后,即可随便交谈起来,这种交往能锻炼自己使对方开口的本领,寻找相互感兴趣话题的本领。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赖于相互的了解。相互了解有赖于彼此思想上的沟通。因此要注意常与人交谈,交换看法,讨论感兴趣的事情。这样,可籍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降低内心压力。在沟通中求得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平衡,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在沟通时,语言表达要清楚、准确、简炼、生动。要学会有效聆听,做到耐心、虚心、会心,把握谈话技巧,吸引和抓住对方。 此外,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角色,在教室是学生,在阅览室是读者,在商店是顾客。在交往活动中,如果心理上能经常地把自己想象成交往对方,了解一下自己处在对方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体会一下他人的心理感受,就会理解别人的感情和行为,从而改善自己待人的态度,这种心理互换也是培养交往能力的好办法。

(三)、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

1克制。与人相处,难免发生摩擦冲突,克制往往会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克制是以团结为金,以大局为重,即使是在自己的自尊与利益受到损害时也是如此。但克制并不是无条件的,应有理、有利、有节,如果是为一时苟安,忍气吞声地任凭他人的无端攻击、指责,则是怯懦的表现,而不是正确的交往态度。

2自信。俗话说,自爱才有他爱,自尊而后有他尊。自信也是如此,在人际交往中,自信的人总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谈吐从容,而决非孤芳自赏、盲目清高。而是对自己的不足有所认识,并善于听从别人的劝告与帮助,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培养自信要善?“解剖自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在社会实践中磨炼、摔打自己,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

时代的站台,已缩短了远方与远方的距离,心与心的距离,已走出了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冷艳”,已走出了荆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怆,已走出了王惟“劝君更尽已杯酒”的孤寂。人生是流动的,生活是流动的,当代大学生应该努力的去克服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种种心理困惑,做一个德智 体 美 劳 全面发展德优秀接班人。

送你阳光,送你花香,送你翅膀,送你坚强!

倾心,倾情,倾听

......

第6篇: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及克服

一、大学生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人际交往是指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过程。一般来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或不适应是难免的,但如果个体的人际关系严重失调,人际交往时常受阻,就说明存在着交往障碍。大学生常见的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一)、认知障碍。认知障碍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表现突出而常见,这是由青年期的交往特点所决定的。青年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开始了主动交往,但其社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人际交往中常又带有理想的模型,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则交往产生障碍,心理出现创伤。另一个是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是在互相尊重、互谅互让,以诚相见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而有的大学生却常常忽视平等、互助这样的基本交往原则,常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自吹自擂、装腔作势、盛气凌人、自私自利,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这样的交往必定以失败而告终。

(二)、情感障碍。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中的主要特征,情感的好恶决定着交往者今后彼此间的行为。交往中感情色彩浓重,是处于青年期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大特点。情感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嫉妒与自卑。嫉妒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报以嫉恨,乃至行为上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行为。嫉妒容易使人产生痛苦、忧伤、攻击性言论和行为,导致人际冲突和交往障碍。如有的同学在恋爱的竞争中失败,转而恶语中伤他人。

自卑是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在交往中常常是缺乏自信,畏首畏尾。遇到一点挫折,便怨天尤人;如果受到别人的耻笑与侮辱,更是甘咽苦果、忍气吞声。实际上,自卑并不一定能力低下,而是凡事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在交往中总想把自己的形象理想完美,惧怕丢丑、受挫或遭到他人的拒绝与耻笑。这种心境使自卑者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因而常将社交圈子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

2.自负与害羞、孤僻。自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傲气轻狂、居高临下、自夸自大,过于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他人。与同伴相处,高兴时海阔天空;不高兴时大发脾气。与熟识的人相处,常过高地估计彼此的亲密程度,使对方处于心理防卫而疏远。无论是自卑还是自负,都是导致交往障碍的两个极端。

害羞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腼腆,动作忸怩,不自然,脸色绯红,说话音量低而小,严重者怯于交往,对交往采取回避的态度。过多约束自己的言行,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也无法与人沟通,造成交往双方的不理解或误解,妨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孤僻也会导致交往障碍,具体表现为孤芳自赏,自命清高,结果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爱则无朋,与人不合群,待人不随和。或是由于行为习惯上的某种怪僻使他人难以接受。这样从心理上与行为上与他人有着屏障,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

(三)、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另一种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所谓人格,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性格等。人格的差异带来交往中的误解、矛盾与冲突,人格不健全可直接造成人际冲突。如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对同一问题的处理方式不一样,胆汁质的人性情急躁,言谈举止不太讲究方式,这会使抑郁质的人常感委屈和不安,造成双方的互相抱怨和不满。而相同性格类型的人(同是内向性格或同是外向性格)也很难相处融洽。

二、常见人际交往障碍的克服

每个人在交往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义。

(一)、提高认识,掌握技巧。

要注意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对人际交往形成一种积极的准确的认识,而不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尔虞我诈。同时加强交往技巧的培养,促使交往双方达到心理相容。为此,在人际交往中应尽可能地做到:

1.肯定对方。人类普遍存在着自尊的需要,只有在自尊心高度满足的情况下,他才会产生最大程度的愉悦,才会对人际交往中对方的态度、观点易于接受。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自尊心极强,因而在交往中首先就必须肯定对方,尊重对方,这是成功交往的一半。

2.真诚热情。人际交往中,若对方感到了你的真诚与热情,显然会得到对方肯定的评价。所以在交往中,不但需要充沛的热情,同时又坦诚言明自身的利益,显得真诚而又合情合理。这样,自然会得到对方的接纳,为成功交往架起了一道桥梁。

(二)充分实践,改善交往措施。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起,只要注意加强交往的实际锻炼,良好的交往能力就一定会形成。

初入校门的大学生,在和一些不熟悉的人交往时,可以从一般的寒喧开始,之后转入中性话题。如来自哪个学校,姓名,有哪些业余爱好等,而后再转入双方感兴趣的,触及个人利益的话题,如工作、学习、身体等,最后,即可随便交谈起来,这种交往能锻炼自己使对方开口的本领,寻找相互感兴趣话题的本领。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赖于相互的了解。相互了解有赖于彼此思想上的沟通。因此要注意常与人交谈,交换看法,讨论感兴趣的事情。这样,可籍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降低内心压力。在沟通中求得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平衡,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在沟通时,语言表达要清楚、准确、简炼、生动。要学会有效聆听,做到耐心、虚心、会心,把握谈话技巧,吸引和抓住对方。

此外,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角色,在教室是学生,在阅览室是读者,在商店是顾客。在交往活动中,如果心理上能经常地把自己想象成交往对方,了解一下自己处在对方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体会一下他人的心理感受,就会理解别人的感情和行为,从而改善自己待人的态度,这种心理互换也是培养交往能力的好办法。

(三)、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

1.真诚。"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真诚的心能使交往双方心心相印,彼此肝胆相照,真诚的人能使交往者的友谊地久天长。

2.信任。美国哲学家和诗人爱默生说过:你信任人,人才对你重视。以伟大的风度待人,人才表现出伟大的风度。在人际交往中,信任就是要相信他人的真诚,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言行,而不是胡乱猜疑,相互设防。信任他人必须真心实意,而不是口是心非。

3.克制。与人相处,难免发生摩擦冲突,克制往往会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克制是以团结为金,以大局为重,即使是在自己的自尊与利益受到损害时也是如此。但克制并不是无条件的,应有理、有利、有节,如果是为一时苟安,忍气吞声地任凭他人的无端攻击、指责,则是怯懦的表现,而不是正确的交往态度。

4.自信。俗话说,自爱才有他爱,自尊而后有他尊。自信也是如此,在人际交往中,自信的人总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谈吐从容,而决非孤芳自赏、盲目清高。而是对自己的不足有所认识,并善于听从别人的劝告与帮助,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培养自信要善于"解剖自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在社会实践中磨炼、摔打自己,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

5.热情。在人际交往中,热情能给人以温暖,能促进人的相互理解,能融化冷漠的心灵。因此,待人热情是沟通人的情感,促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心理品质。

第7篇:浅谈人际交往中的嫉妒心理

际关系中的嫉妒心理:性别因素

毫无疑问每个人都经历过某种程度的嫉妒。很多人想知道是否嫉妒会受诸如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问题虽然很有趣,但同时也很难在受控的、科学的领域进行研究。和Hupka博士一样,很多心理学家相信女性更容易嫉妒,这仅仅是因为她们相对于男性更愿意诚实和表露情感。

无论男性或女性,嫉妒的诱因是一样的。当开始担心会失去有价值的人或物时就会变得嫉妒。然而也有一项研究显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针对情敌采取嫉妒性行为。或许赫拉终究还是太超前于她的时代了。

刊登在杂志《进化论和人类行为》(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上的一项研究发现矮个男人比高个男人更易嫉妒。研究者将此归结为男性的身高往往被与生殖能力、吸引力和统治力联系到一起。相似地,具有平均身高的女性相比身高过高或过低的女性更不易嫉妒,或许这是因为她们被认为更健康,更具有生殖能力。

目前,还未发现由于种族和年龄而导致的嫉妒程度的差异。基于年龄因素的研究非常困难,因为这需要科学家们与相同年龄的一群人交谈,十年以后还要回访他们。Hupka博士认为即使完成了这样的工作,其结论也是过时的,因为50年代长大的人与其后几十年长大的人将面对完全不同的文化差异。类似地,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也使针对种族的研究变得很困难。

儿童和青少年的嫉妒心理

尽管针对整个人类的嫉妒研究十分困难,研究者们还是特别留意了儿童和青少年的嫉妒心理。根据传奇的儿童表演者Fred Rogers(被称为Mr.Rogers)所说,竞争对于非常小的孩子而言非常难于处理,当他们发现很明显要与他人分享父母的爱和关注时,往往会导致嫉妒抬起它邪恶的头。

多个子女的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嫉妒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部分。兄弟姐妹间的竞争在多子女家庭中也很常见,在孩子之间形成疑虑,对父母而言,不得不忍受发生在身边的无休无止的拌嘴。不幸的是,对那些精疲力尽的父母来说,孩子们的这些表现是完全正常的。网站Kids health.org建议父母除非有身体伤害的威胁,应尽量别让自己卷入孩子们的辩论。这将迫使孩子们自己解决他们之间的争论,要比依赖父母解决问题好很多。这样的做法也能降低父母无意识的偏心所带来的风险-为战斗增加弹药。

专家们也鼓励父母们积极地与每一个孩子单独交谈,定期提醒他们父母的爱没有界限的事实。这将有助于孩子们和平共处。

好像是青少年带来的麻烦还不够多,刊登在《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杂志的一个近期的研究发现那些经历过不自信以及极度孤单的青少年更容易担忧友谊被他人威胁,由此产生的嫉妒可导致过激行为。研究者发现亲昵的行为(本例中是通过朋友关系)能带来不安,导致嫉妒心理和侵略性。

这项研究还强化了有关女性比男性更易嫉妒的看法。这组研究者将此归结为女性对于忠诚、仁慈、同情以及承诺的标准比男性要高,所以当这些标准未被达成时她们更易嫉妒。这种消极行为的潜在因素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青少年害怕失去友谊,所以他们用嫉妒的行为去“保护”它,即便他们的行为实际上是破坏性的。

嫉妒的种类

嫉妒可以被完美的分成两大类:正常的和异常的。就像之前提到的,不管多像圣徒,我

们每个人都在某个时刻经历过嫉妒。Hupka博士注意到可以为每种引起嫉妒的状况附加标签。这其中包括:

浪漫嫉妒:Hupka博士和其他许多人相信浪漫嫉妒可能是正常嫉妒中最常被碰到的一种。实际上,根据PBS的Nithtly Businees Reporter节目,浪漫的情侣之间所爆发的第一次争吵往往包含嫉妒,尽管随后情侣们往往因为经济问题吵嘴。有趣的是,一项2004年发表在《进化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当被问及肉体背叛与情感背叛的对比时,无论男女都对情感背叛表现出更强的嫉妒心理。

工作或权利嫉妒:很简单,当遇到诸如错过升职,加薪或其它工作相关的问题时,这种类型的嫉妒会打击人们。

朋友嫉妒:如同在关于青少年的嫉妒心理一节中所示,人们经常害怕被“闯入者”抢走朋友。

家庭嫉妒:兄弟姐妹间的竞争是这类嫉妒的主要特征。

异常的嫉妒往往可以用几个形容词中的一个来描述,包括病态的,精神的,病理的,妄想的或焦虑型的嫉妒。根据Hupka博士所说,异常的嫉妒可以被归结为一些常见的问题,包括极端的不安全感,不成熟以及变成一个“控制狂”.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是由心理疾病引起的,如妄想症或者精神分裂症,或者大脑内的化学失衡。

妄想症和精神分裂症可以造成背叛的错觉,导致嫉妒的反应。极度敏感也可以刺激产生极度,例子是一个人觉察到子虚乌有的针对友谊的威胁。“判断什么时候转变成神经质的嫉妒可并不容易”,Hupka博士说。

“后者往往伴随有对伙伴过度的控制欲,对伙伴的忠诚有不切实际的焦虑”。他继续指出这种类型的异常嫉妒患者经常表现出让伙伴不停地“签到”和检查同伴的电话和通讯录的行为。

怎样克服嫉妒心理

虽然可能永远无法完全避免嫉妒的感觉,专家们的确相信控制嫉妒行为是可能的。举个例子,专家们推荐朋友和情侣之间要真诚相待来避免嫉妒。消极的感觉经过时间发酵会以隐晦的嫉妒的方式表现出来。保持和维护信任也是避免陷入嫉妒的关键因素。最后,敏感对于觉察对他人失望和担忧的暗示也很重要。

嫉妒的消极的方面很明显,但是它能产生积极的结果吗?Thomas jefferson,举例来说,就相信真正自由的政府必须建立在嫉妒的基础上以保护自己并让自己茁壮成长。Hupka博士提醒说正常的嫉妒是一个人关心他人,珍重关系的标志。简而言之,如果嫉妒能被控制在正常行为的范围内,那它就是有益的。当某人的宠物兔子被威胁时,把它当作绿眼怪已经走远了的信号吧。

第8篇:《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研究》年度总结

《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研究》

年度总结

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我们发现学生因为人际关系较差,大都学生成绩处于下游。他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我评价过高,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另一类是自卑。表现为这些学生的自我认定和他人认定相差相远,没有很好的自我知觉。就是说他们与他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较远,以至于人际关系较差。 因此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际交往中发生的问题,合理规避,正确处理。

一、鼓励学生参与到集体之中

当学生到一个新的班集体时,教师要多关心学生、关注学生,指导其参与集体之中,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与同龄人交往的能力,让学生在集体中得到锻炼,比如让更多的学生轮流做学生干部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向上、亲密的交往。

二、教给学生进行交际的必要技能

交往之初,最先映入脑中的自然是仪表。健康而美的仪表会先入为主,给人以良好的印象。所以要教育学生衣着整洁,修饰得体。交往就要交谈,人人喜欢温文尔雅,礼貌周全的人。所以要时时处处注意学生的礼貌用语,不妨将这些用语张贴于教室。教师首先要起好表率作用,循序渐进,使学生耳濡目染,养成良好礼貌语言的习惯。与人交谈时也有技巧可学。首先要有一颗与人为善之心,要有友好相处的愿望,很难想象有人愿意与自己深恶痛绝的人倾心而谈。在交谈中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心声,要用眼睛注视别人的表情,仔细把握说话人的一切语言和非言语动作。真心关注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关注。要用真诚的心关心人,帮助人,“他人有心,吾先度之”。这样才能获得真

诚的友谊。

三、启发学生解决交往中的矛盾

交往是两个人以上的事情,必然就会有意见分歧的时候,当学生中存在有矛盾时,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解决,而要及时给以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学会共同协商解决问题,学会冷静分析,必要时让学生作一个角色换位。对于经常与他人有冲突的学生,要请心理辅导教师给予专业的训练。

四、广交朋友,但要谨慎择友

俗语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于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其辨别能力比较差,思想较易受人影响和左右。对于交友,往往凭的是感觉和一时的意气。他们对于人生未来充满了灿烂的描绘,但却不知有时择友不慎,会误入歧途。教师和家长,要密切关注他们的朋友,要了解他最信赖和愿意倾诉朋友的思想品德、学识,不能不管不问,放之、任之。

五、给学生以开放自我的空间

虽然学生尚小,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爱。但决不能对其交往横加干涉。因为中学年龄段,学生比较敏感,感情变的十分细腻,他们因为对世界的更多关注,而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以为自己的翅膀,可以在天空翱翔,渴望在天上飞,厌恶严格的管教和束缚,他们常常对于温暖的花房嗤之一鼻。所以我们要充分信任孩子,给他以尽可能多的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可以开放自我,要做他们的朋友而不是教官。要鼓励和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们的交往,决不能因噎废食,妨碍了他们正常的交往,

研究表明,人缘型的学生之所以受同学欢迎,是由于他们有受人喜欢的个性品质:

1.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对人一视同仁,富有同情心;

2.热心班级体的活动,对工作非常可靠和负责任;

3.待人真诚,乐于助人;

4.重视自己的独立性,且具有谦逊的品质;

5.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6.有审美的眼光和幽默感;

7.有动人的仪表。

可见,人缘不是刻意追求的来的,而是对一个人优良的个性品质的回报。 希望自己有好人缘的同学,不妨多从加强个人修养上面做文章。这是同学之间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下面是与老师该如何交往,毕竟学校是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总是有老师的参与,与老师相处如何,对学习好坏、校园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多数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与哪个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喜欢上哪门课,哪门成绩就好;如果与哪个老师关系不和谐也会殃及那门课,这大概也是爱屋及乌的反映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就免不了和老师交往,对学生来说,怎么和老师交往呢?

1.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老师把几乎是所有的知识无私的,毫无保留的教给学生,如果他们希望的到什么回报的话,就是希望看到学生成材、成熟,在知识的高峰上越攀越远。学生要尊敬老师,见到老师礼貌地打声招呼。有句话说:师生如父子。上课认真听讲不破坏纪律,把老师留给的作业保质保量的完成。有些同学作业写得马虎、潦草,单是让老师辨认字迹都要费很多功夫,给老师增加了很多额外的工作量。经常这样,老师怎么会高兴,怎么会喜欢你呢?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如果你和别人说话,他爱理不理,你会喜欢这个人吗?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是师生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

2.勤学好问,虚心求教。做学生时,经常说“这个老师不怎么

样”“那个老师水平太低”……等长大了以后才知道这种看法和想法是多么天真。就像作弊者从来都以为老师发现不了,其实,只要往讲台上一站,谁在下面干什么都一目了然。老师从他的年龄、学问、阅历上来说,在某门课上的水平肯定是高于学生的,所以,要向老师虚心求教。勤学好问不仅直接使学习受益,还会增多、加深和老师的交流,无形中就缩短了与老师的距离,每个老师都喜欢肯动脑筋的学生。其实,向老师请教问题往往是师生交往的第一步。除班主任外,任课老师并没有多少时间和学生直接交往,常向老师请教学习上的问题会加深师生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3.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委婉地想老师提意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会对没有缺点的人敬而远之。其实。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零缺点的人存在。老师不是完美的,如果他有的观点不正确,或误解了某个同学,甚至有的老师“架子”比较大,或是太严厉,这都是有可能的。发现老师的不足要持理解态度,向老师提意见语气要婉转,时机要适当。如果老师冤枉了你,当面和老师顶撞起来,好吗?当然不好,这样不进不利于问题解决,还会恶化师生关系,暂时忍一忍,等大家都心平气和时再说。不管怎么说,老师是长者,作为学生,都应置老师于长者的地位,照顾老师的自尊心和面子。

4.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有的同学名知道自己错了,受到批评,即使心里已经知道自己不对,嘴上却死不认错,与老师闹得很僵。有的人则相反,受过一次批评后,就特别怕那个老师,担心他对自己有成见。这都是没有必要的。错了就错了,主动向老师承认,及时改正,老师一样会喜欢。老师不会因为哪个学生一次没完成作业,一次违反了纪律,就对学生下定论,说他是坏学生,就对他有成见。相信老师是会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

与老师关系融洽既可以促进学习,又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

会使你一生受益无穷。

除了与老师的关系,这个年龄的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是个很大的问题。在许多孩子和家长之间,存在“代沟”。什么是“代沟”呢?指的是年轻的子女和父母在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念上存在的距离,并由此导致两代人之间的相互不理解,产生隔阂。

中学生与父母产生代沟的具体原因,从子女的角度说,有以下几个方面:⑴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反对父母的关系和照顾。身体的迅速成长使中学生获得了力量和勇气,但并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的力量。父母认为你是孩子,还处于被保护阶段——他们根本没来得及接受你已经长大的事实;而你每天接受很多新鲜事物与信息,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与父母已有的观点必然会碰撞出不和谐的音调来。⑵进入青春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特别是女孩子。喜欢关上门,自己写日记,听流行歌曲,甚至干脆呆坐闲想,不再在父母怀里撒娇,心理上产生闭锁性,既渴望友谊,又拒绝和父母说心理话。这些变化也会让父母不安。他们密切关注孩子的动向,生怕发生“早恋”,常常悄悄溜进孩子的房间探究一下。⑶独生子女的不良习性到了青春期变的突出,如任性、自我中心等。本来就是在长辈的呵呵中长大,不愿受束缚。随着独立意识的萌发及增长,甚至连父母的正确批评都听不进去,代沟就产生了。

代沟的存在是客观的,但不是无可奈何的,其扩大会加深两代人的冲突,给家庭生活,甚至学校生活带来一些不和谐。作为年轻的一代,只要努力是可以把两代人的距离缩小到最小的程度,既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有可以使家庭气氛保持温馨。试一试下面的建议:

1、父母的态度要温和,不采取偏激的行为方式。进入青年期的中学生对父母的崇拜、以来、依恋、顺从减弱,这比称为“离巢”现象。

孩子的骤然长大使父母一下子失落很多,心里也空落落的。所以我们要理解这种心情,对父母态度要温和,即使自己不能接受的观点也不要顶撞、闹气,可以装作虚心聆听的样子,即使不能采用,听一下有没什么不好,至少可以给父母一点安慰。其实,他们何尝不知道孩子长大了,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忍不住要说而已。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我们有礼貌,态度温和他们就知足了。两代人的成长背景决定了代沟永远不可能缩小到零,但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把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2、要表现出一定的独立能力,让父母放心。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手帕都不能洗,上学从来都要父母接送的,突然放学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或经常玩到很晚才回来,怎么不让父母忧心忡忡?这不是父母不放心,是你的表现没法让他们放心。试着去关心父母,帮他们做做家务,谈谈家庭经济,你的理想,让爸妈觉得“我们的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不会过多地干涉你的行动了。

3、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不要忽略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不管怎么说,长辈也是从我们这个年龄走过来的,他们也经历了“疾风骤雨”时期,以他们几十年的生活经历,看问题要成熟得多。我们在慢慢长大,应该学着独立,但独立和成熟都有个过程,不是突然的。坐下来,跟爸爸、妈妈谈谈你的烦恼、你的理想。相信父母也会很诚恳地与你交谈,从中你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不要认为和父母谈心是“没长大”善于和父母沟通正是你 越来越成熟、独立的表现。在交流沟通中,说不定父母也会受到你的影响,接受一些年轻人认可的新生事物,那样,岂不是无形中缩小了代沟?

第9篇:幼儿社会交往心理障碍的指导策略

江北求知幼儿园

竺广翔

【摘要】:幼儿期的交往对幼儿的成长极为重要。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在教育背景、家庭环境和个体差异的条件制约下,我们的孩子随之出现了自卑、胆怯、攻击性行为等的心理障碍,并由心理障碍而引发了幼儿的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行为障碍。如果在幼儿交往的关键期我们不去正确梳理、引导幼儿的健康心理,不仅会严重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严重影响幼儿以后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交往 心理障碍 胆怯 害羞 自卑 攻击性行为

随着社会开放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交往能力也越发突显出了它的重要地位。交往能够使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在幼儿社会领域的指导要点中提出:幼儿和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由此可见,幼儿期的交往对幼儿的成长极为重要。交往不仅影响着幼儿对社会各方面认知的接受,同时也是维持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必要途径。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在教育背景、家庭环境和个体差异的条件制约下,我们的孩子随之出现了自卑、胆怯、攻击性行为等的心理障碍,并由心理障碍而引发了幼儿的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行为障碍。我们都知道行为不同于心理,但是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在同一条件下发生变化的,心理的不健康,其与他人的交往行为也是失调的,或自己远离同伴,或成为群体中不受欢迎者。如果在幼儿交往的关键期我们不去正确梳理、引导幼儿的健康心理,不仅会严重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严重影响幼儿以后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根据这几年的幼儿教育实践工作,现就对幼儿在交往中的心理障碍的几种类型、表现及指导措施来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拙见。

一、胆怯、害羞

1、表现:

心理因胆怯、害羞而引起的交往障碍幼儿往往在交往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1 在各种游戏活动中,只是独自一个人玩;当他们在众人面前时会不言不语,或是吱吱唔唔言语表达不清楚,在行动上也会手足无措。这样的孩子主要是由于过分的焦虑和不必要的担心而引起的。(例:)

在班级里有一个叫小华(化名)的孩子,刚来幼儿园时,他不和小朋友们讲一句话,平时也不喜欢和老师交流。而且每天早晨来园时他都会躲到妈妈的背后,头低低地不用眼睛看我们。在参加游戏时他会自己一个人玩得很开心,从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有一次在区角活动中,我发现他一个人躲在一个角落里玩拼图,为了让他也感受一下与他一起活动的快乐,让他也去找个同伴一起玩,因此我便叫到:“小华,来过来和小朋友一起玩。”可就在当时,他的小脸“唰”地一下红了,同时头扭到了一边,并把手全都放到了嘴巴里。当时看着手足无措的他我没有去勉强他。

2、原因分析:

对于孩子的这种情况我们和家长进行了交流,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孩子的家长上班很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而奶奶和爷爷知道孩子的情况,所以也不会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就算是和他们外出,孩子也总是跟在家长的后面,当遇到熟悉的人后,孩子不打招呼就算了,成人也不会去鼓励引导孩子,总是怕给孩子的心理增加负担,从而加重他的行为障碍。久而久之,孩子这种胆小、害羞的心理越来越严重了,在与别人相处时孩子闭口不语,有时就会出现老师所说的,因为心理的过度紧张而表现出的紧张无措的行为。从上述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家长不当的教育行为和这种过度不当保护幼儿的行为,造成了孩子越来越严重的惧怕与他人交往的后果。

3、指导策略:

(1)改变家长过分保护的态度

孩子胆小、害羞的成因是很复杂的,但家长的影响应该是其中最主要的。胆小害羞的孩子对于外界的陌生环境不容易适应,家长不能强行让这种孩子和其他人进行交流,会给他带来压力和伤害。这种想法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家长为了保护孩子,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总是让孩子生活在自己的身边,这样就会使其对家庭以外的人和事产生畏惧的心理。这样的孩子在外就不能和陌生的孩子一起玩,即使和熟悉的孩子相处时也会表现出交往上的主动性的。上述家长中的过度保护的做法对幼儿来说只能加重他的心理障碍并不能真正起到保护他的作用。因此我们建议家长当遇到这种情况时

2 虽然不用强迫孩子,但是还是要不时地给孩子传递一些信息,告诉他外面的世界非常的有趣,鼓励他尝试去接触一下。如果孩子不愿意一个人去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出去找小朋友玩。先让孩子在一边看他们是怎么玩的,让他感受到他们的快乐,感受到他们活动的有趣。等到孩子熟悉了这个环境,再让他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成人可以试着一起参加,以增强他的勇气。久而久之,孩子真正体验到了与同伴一起玩的乐趣,这样他的恐惧心理会逐渐消除。 (2)学会适当等待、鼓励幼儿

一般胆小、害羞的孩子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较为缓慢,当遇到突发的情况时他们就会表现出紧张的情绪。因此我们老师要给孩子一点等待时间,并鼓励他让他来适应当前的情况。在前面提到的虞珽旿小朋友,当时我没有急着把他拉过来参与其他孩子的活动,而是边观察他的表现边和他谈话:“虞珽旿,你来看看呢,他们这边怎么拼出了这么多的机器人呢,还有楼房真是漂亮。”孩子听到这里向这边望了望,我知道有些动心了,然后接着说到:“你看他们多么开心呀!也不知道又拼出什么来了,老师和你一起来加入他们好吗?”当时他没有拒绝,我就轻轻地走到他的身边,拉着他的小手一起来到其他小组里和孩子们一起来玩。 (3)创造与小朋友相处的机会

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成人都应该为孩子创造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的机会,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儿得多了,孩子自然就会感受到和外人相处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从而消除对界的恐惧感。

二、自卑

1、表现:

在班级里还会有这样的孩子,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平时总是低着头。他的一些能力较之其他幼儿有所差距。他不跟老师和小朋友打招呼,从来不主动参与同伴的交谈和游戏,每当老师请他与同伴游戏时,他总是用力地摇头,因此班级里的孩子们都不喜欢和他一起游戏。(附例:班里有一个小嘉麒(化名),他的年龄在班级里是最小的,个子也是最小的,他的动作发展能力也比较弱。有一次在美工课上,我们要求小朋友们自由结伴两人一组进行幼儿园的粘贴画,所有小朋友们都找着了伙伴,却只有嘉麒在一边动也不动。这时我走到人的身边问他:“你怎么不去找朋友啊?”这时他

3 有点伤心地说:“我不会,他们不找我。”)

2、原因分析:

从和孩子的谈话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他的自卑。平时幼儿来园他都是外婆来送的,每次来园后我都会主动和他打招呼,但是他的声音很轻,这时外婆都会对他喊到:“声音大点,你瞧其他小朋友,他们比你的声音可要大多了。”

幼儿的自我认识能力还很弱,他们总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如果幼儿觉得自己被成人或是其他人忽视或是嫌弃,便会产生自卑感,从而会采取消极的行为和态度。因为他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其他小朋友好。如此反复地恶性循环,那他的交往心理障碍就越来越严重,慢慢地就会变得孤僻、不自信,把自己封闭起来。

3、指导策略:

(1)调动闪光点来克服缺点

每一个孩子都有着他的闪光点,有着自己的过人之处,这要我们老师及时地去发现,并给予幼儿及时地肯定,让幼儿自己或是同伴看到他的长处。小嘉麒虽然各方面的能力较弱,但是他在英语方面表现出来的是过于他人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每次外教课后,他总是能够得到最多的五角星,那我们就抓住每次的机会表扬他,让所有的小朋友都为他的出色表现鼓掌,让每一个孩子意识到小嘉麒也是很能干的。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会看到孩子那充满自信的笑容。渐渐地孩子在其他活动中也会表达自己了。 (2)发动幼儿主动与他们做朋友

自卑的孩子不会去主动找别人做朋友,这是因为他们心理怕受到伤害,自己什么都不会,如果去邀请别人被别人拒绝了,那多难过呀。为此他们会采取消极的态度来对待,选择沉默。为此每次活动时我们会特意安排几个性格活泼的孩子,在活动中主动地去找他进行游戏,在与其他幼儿的交往中,他感觉到了同伴对自己的信任和肯定,也因此不再封闭自己。渐渐地他愿意说话了,愿意和同伴交往了。 (3)家园的配合

孩子的变化单有幼儿园的努力是不够的,这应是幼儿园家长双方配合的教育才是对幼儿更为有利的。应该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也是闪光点的,不能经常用自己孩子的缺点来和别人的优点进行比较,孩子本身的经验是有限的,并且自我认识模糊,易受暗示。

三、攻击性行为

1、表现: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之间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具有不良行为的幼儿往往不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很难集中精力,从而各方面的能力很难发展。由于在与同伴的交往中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因此和其他幼儿的关系比较紧张,常 会受到别的排挤,没有玩伴。例如:班里有一个叫强强(化名)的小朋友,从入园的第一天起,他就表现出了很强的攻击性行为。一次游戏活动中,孩子们都很开心地参与着,可就在这时他就在其他小朋友的后面猛推了一把,结果前面的小朋友摔倒了。有时坐在位置上他也会拉人一下,推人一把。或在区角游戏中抢夺别人的玩具等。因此在活动中谁也不愿意和他结伴,区角中没有人愿意和他一起玩,都说他就爱打人。

2、原因分析:

(1)家长的过分溺爱、放任

在家访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此幼儿在家是个小皇帝,凡事对孩子百依百顺,能够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正是由于家长的这种过分溺爱、过分放任才让孩子形成了今天的如此霸道。 (2)社会环境的影响

此幼儿生活的环境在农村,他经常会和一些玩伴去玩,而男孩子比较喜欢玩一些打打杀杀游戏。在玩的过程中又没有成人的监督引导,因此习惯成了自然,动不动就会出现上述的情况。

3、指导策略:

(1)进行正面教育,给予更多地关注

我们可以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幼儿施加正面影响,给予更多的关注、鼓励、理解和信任。帮助他采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交往中问题。例如:在上面的活动中强强用手去推前面的幼儿,其实他是想让小朋友加快速度,但是却采用了他自认为“对”的方法。这时我们可以让幼儿用语言去提醒前面的同伴。 (2)发现闪光点,采取适当的惩罚方式。

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虽然平时会给我们增添不少的麻烦,但是他们也有着积极的一面,比如说他们聪明、有主见、喜欢给老师帮忙等。只是由于老师的一些主观看法

5 和幼儿的表现遮掩了他的闪光点。这就要求老师要用平静的心态,正确地去看待这些幼儿,能够及时地挖掘幼儿的闪光点,及时地去表扬鼓励,是教育这些幼儿的一个好方法。

在进行正面教育的同时也可以采用适当的惩罚方式。但是惩罚要及时要具有针对性。(例:有一次强强在区角游戏时,他在玩串木珠。这时旁边的小朋友在玩扑克,他也想玩了,走过来一把就抢了过来,并说到:“我玩一会儿吧。”看到这里,我停止了他的游戏,并把他叫到一边说到:“你也想玩扑克是吗?”“是的。”他说到。然后我对他说:“老师知道你也想玩,但是你可以和他们商量呀,我玩一会儿好吗?他们同意了,你就可以加入了。这样你把扑克抢过来,他们会不开心,下次也就不想和你玩了,你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所以老师要停止你的游戏机会。”他好像感觉到了自己的错误,然后说到:“老师下次不会再抢了。”“你知道自己错了,那就是个好孩子,老师就看下一次你的表现了,但是这次玩的机会是没有了。”我对他说到。)这样的做法既让幼儿知道自己错在何处,又不会让幼儿有规律可找。(犯了错只要认错了,我就没事了。照样可以玩。)所以老师要说到做到,让他体验到做错事的后果。

行为现象是由心理活动所生,只有把握好幼儿的心理,并给予正确的引导,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有一个积极的人生。

2016年6月

上一篇:牛奶营销推广策划方案下一篇:特殊教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