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通用11篇)

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篇1

1、要鼓励孩子善于表达

虽然每个孩子都是存在个性差异的,但是却都有表现欲望和表达欲望。孩子不仅仅是想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也是想借此获得更多人的重视。但是,很多父母却只会赞赏自己认可的观点,对于那些独特的想法就会不以为然。久而久之,孩子为了讨父母的欢心,就可能养成顺从的习惯,形成思维上的惰性。

从不同的角度看相同的问题,就会产生不同的思考和结论。要知道父母的看法也不是唯一正确的,甚至很可能是错误的。所以为了保护和激发孩子自由表达的积极性,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提出不同的意见。

2、给孩子创造自由表达的机会

表达实际上是一种技能,是能够通过多提问、多倾听来获得提高的。平时,父母可以让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只要有足够多的机会,孩子就能够克服自己胆怯的心理障碍,逐渐变得越来越自信。

不管是文字还是语言都是无形思想的有形体现,所以表达也是思考的重要方式。因此,没有顾忌可以自由表达的氛围,就是训练孩子思考能力的必备条件。

3、引导孩子积极面对不同的意见

有些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他的任何反应都会被父母捕捉并作出反映,因为父母总是希望看到孩子时时开心的模样。但是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在进入社会后很容易对自己的否定变得很抵触,要么曲意迎合却很难达到平和心态的兼收并蓄。

要知道能以客观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意见,也是衡量一个人未来的路能够有多宽、走多远的重要标准。

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篇2

一、激发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运动中能主动地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通过相互配合实现目标,这就是合作。那么,如何培养幼儿对合作的兴趣呢?就是要珍视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与人合作的兴趣,让他们觉得与人合作是一件有趣的事,从而树立合作意识。

首先,教师应引导幼儿合作。幼儿发展是有个别差异的,对于那些个别拒绝或不愿合作的幼儿,我们应让他们观察比较独自玩与合作玩两者结果的差异,如在建构游戏中,分别请一组幼儿独立搭建一幢高楼,一组幼儿合作完成一幢高楼,当然其最终结果定是合作完成的速度快,构建的质量也高。孩子们在亲自的观察中体会到协同合作的重要性及意义,孩子们自然也就愿意合作。

二、组织活动,提供幼儿合作机会

在一日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教师可以多创设幼儿合作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合作,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譬如在游戏中,教师可鼓励他们相互合作,构想主题,一起协商建构大的作品。于是他们有的尝试结伴搭动物园,有的结伴搭长城,有的结伴搭公园……孩子们对于能够自己创设主题,并根据主题进行合作建构是很感兴趣的;在户外运动中多鼓励幼儿与同伴协作进行集体游戏,例如老鹰捉小鸡、丢手帕等,此类活动能让幼儿体会到与人合作游戏的快乐;在午睡起床后,可以引导幼儿两两合作铺床,整理小床,相互整理衣物,体验与人一起合作完成简单任务的喜悦;再如,创造性游戏也是提供幼儿进行合作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创造性游戏中孩子们往往会为角色工作的分配、场地材料的选择及游戏内容安排而发生冲突。然而这种种冲突是孩子交流观点的一种机会,是一种切磋学习,更是一种合作。在这过程中,孩子既进一步掌握了合作的技能,又从中学会了尊重、理解、欣赏他人、学会协调、学会宽容,这是合作的一种特殊方式、特殊技能。

三、积极引导,指导幼儿合作方法

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觉地表现出合作的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合作,这就需要教给他们合作的方法,指导幼儿合作。指导幼儿学习合作可以从培养积极的合作态度来入手。

然而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积极的合作态度,在集体活动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幼儿不愿主动与他人合作,或因胆怯而不敢与他人合作,而有的孩子甚至乐于在游戏中称霸,定要别人听命于他,否则就罢玩,甚至搞破坏。针对这种种现象,教师应注意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在培养积极态度、情感上下工夫。如增设“小问号”角,请小问号帮助解决合作中的问题,让孩子谈合作玩的感受,并通过“接力赛跑”的体育活动让幼儿了解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孩子们明白了其中的微妙关系,也就能以积极的态度在合作中公平竞争。

积极的合作态度给成功的合作奠定了基础,但它更需要合作方法的支撑。因此,教师应适时引导,确保幼儿学习和掌握有效的合作方法,这才是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步。合作的方法及形式是十分多样的,即分工与合作、交流与分享、冲突与协调、互助与支持、轮流与协商、请求与接纳、谦让与等待等。其中某种合作的方法与技能的传授并不是单靠某一活动就能完成的,因为它同时存在于孩子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每个活动。当然,教师也不能在某一活动中单一地教授孩子一种合作方法,因为一个活动的合作往往需要同时几种合作方法技能的支持。而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并灵活地去把握、去传授。

如在美术活动合作画《美丽的春天》中,我则让幼儿二人一组,让幼儿相互商讨:“画什么?”“怎么画?”“用些什么作画工具与材料?”“你画什么我画什么?”“你在哪里画,我在哪里画?”在这里孩子所要学习的合作方法及技能就是多种的,首先就是分工,因为组画的内容应是丰富多样的,这就要求幼儿作画工具是多样的,画面内容是不同的,这就必定要求幼儿进行分工协作,即分别选用什么材料,分别画什么等。为了避免重复,孩子们彼此间又要交流、协商,而在交流中孩子们可彼此分享信息资源,从而使孩子们有一个更高的起点。在作画中由于孩子间存在能力的差异,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互助与支持。孩子对于这些技能的掌握会影响合作的成功。

不管是何种合作方式,何种合作技能方法,要让孩子学会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日积月累所形成的,因此教师必须抓住一切时机加以引导。

四、家园一致,协同配合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更是孩子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为了争取家长的支持,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专栏、家园联系册、平时接送时间等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认识培养孩子合作能力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行为。譬如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家园小制作评比活动,让幼儿与家长一同参与,在制作过程中自己体会:有些东西他会做,而有些东西必须与大人合作,大家一同努力,才能制作出一件完美的作品,从而让幼儿懂得合作的重要性。

培养农村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篇3

一、营造支持性的班级环境,为幼儿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1、在游戏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交往和合作的机会。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也是引发幼儿在活动中主动联系、相互合作的重要纽带。尤其是幼儿熟知的、具有农村特点的各类角色游戏,如菜市场、小商店、理发店等,能让幼儿以自己熟悉的社会角色身份进入游戏,并在游戏中主动地进行相互间的交流合作,从中发展自己的社会交往技能,逐步消除自己在交往中的胆怯心理。

2、在教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更多的练习表达和表演的机会。集体教学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实施教育的过程。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提问及回答问题,为幼儿尽可能提供表述自己个体体验和经验的机会,激发孩子敢于在众人面前表演的欲望,不仅能培养孩子敢于大胆表述的习惯,也有利于发展幼儿善于表达的能力。

3、在一日生活中为幼儿提供练习服务和协调的机会。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活动环节中,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都能为幼儿提供积极参与和大胆表现的机会。比如,在一日活动中推行小组长轮值制(每星期每组一名孩子担任小组长,负责对本组人员的服务管理),这不仅能提供幼儿的服务意识,也能较好地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发展。在小组活动完成后,让那些胆小、不善言辞的组长在集体同伴面前介绍小组活动的情况,还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二、创设融合的幼儿园大环境,为幼儿提供学习和表现的机会

1、开展园内联合游戏。即在幼儿园内创设一个大游戏室,让平行班或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同时参与游戏。这样的游戏活动,在表面上看,似乎只是增加了幼儿游戏同伴的数量,或改变了幼儿游戏的交往对象,但实质上拓展了幼儿交往的空间,也提供了幼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及不熟悉的同伴进行交往和表现的机会与条件。

2、组织班与班联谊活动。为扩大幼儿活动和交往的空间,创设更多的让孩子在不同的众人面前大胆表现的机会,创造条件让孩子走进其它班级无疑是一条捷径。比台,节日与其它班级联欢;把自己的作品送给其他班的孩子;大班孩子给小班孩子表演节目等。

3、举行全园性活动。参与全园性大型活动,为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孩子提供不同的参与活动的形式、表现各自的才能,有利于培养和建立幼儿的自信心。比如“幼儿园艺术节”,我们分别组织了唱歌、舞蹈、绘画、乐器演奏等表演项目;“体育节”则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孩子根据各自特点选择不同的游戏内容进行表演和比赛。诸如此灯的全园性活动,让孩子们都能参与和表现,并在表现的成功体验中建立起自己的信心。

三、走进活生生的社区,为幼儿提供学习和展示的机会

“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让孩子走出幼儿园,走进大自然地、大社会,拓展交往空间,体验与成人交往的乐趣,能提高幼儿在不同环境中交往和表现的能力。

参观。组织孩子参观各类社会机构,尝试与成人交往。比如,参观商店,让孩子购买物品尝试与营业员交流;参观医院,让医生检查身体,尝试与医生交往;参加邮局,听邮递员讲解,在老师的帮助下尝试邮寄信件......。诸如此类的游戏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也有助发展幼儿积极参与社会的信心和能力。

劳动。和农民一起锄草,一起拾麦穗,一起摘瓜果.....。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幼儿在和农民一起劳动和交流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体验和分享了劳动的收获和喜悦,而且还发展了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与成人交往和交流的经验。

表演。参与农民文化演出活动,让孩子在大庭广众展示才能;到农村敬老院慰问演出,体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喜悦,等等。

我们相信,只要给农村孩子营造宽松的环境,不断为他们创造和提供交往和表现的机会,农村孩子定能和城里孩子一样大胆、自信。

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篇4

成功的人际沟通是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保障,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技巧的核心。不仅能帮助学生克服人际交往障碍,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能够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境,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并且为以后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口才是练出来的,不要羞怯,要知道每个人的资质都是差不多的,自己有怯场的心理,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感受,要抓紧一切可以锻炼的机会来展示自己,给自己信心,相信自己既能够做得到也能够说得出,每一次的锻炼都会给自己开始下一次以莫大的勇气,再加上自己不断的总结和积累。长此以往,必然能够在以后的一切场合中自己脱颖而出,说出自己,证明自己。

一个对他人的了解,是人际智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有效的沟通。对于一个有效的沟通可以当事人在它应该理解彼此的观点。有效沟通和另外一个人它是重要的掌握他的意见关于一个主题,把自己的人的鞋子来理解的原因在于他的观点。随着这些能力构成所谓的人际智能,这种类型的情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有效的沟通。人们拥有它可以很容易地与别人交流。当他们了解别人的情绪和情感,他们可以同情他们。他们学习与别人合作,把讨论的兴趣。因此,人与一个人际情报使非常有效的沟通者。

人际沟通是指发生在两人互相依存和共享一个共同的历史。人际交往技能所需的技能在社交场合进行交互。他们包括能力有效地传达给另一个人的感觉,了解他说关于这个主题。这些技巧指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施加一个社会沟通。

人际关系技巧便于沟通中冲突和争论是减少,交互变得容易,人们似乎平易近人,麻烦最小化和健康和生产环境创建的。无论是在工作部门或者在家里,不管是一个正式的沟通,可能是一个和朋友聊天,沟通的艺术都构成。这是有效沟通的技巧,每个关系的规则。一个专业的关系是有效的商务沟通指导下,所以是与家人和朋友的互动。这使我们意识到人际情报的重要性。

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篇5

——与家庭成员之间沟通交往、与社区同伴和成人交往

“学会共处”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孩子在儿童时代能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家长和教师对孩子进行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位成功学专家曾说:“所有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的人际关系非常好。”从小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是值得家长和我们教师重视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许多城市内生活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有很大比例的孩子都存在一种孤独感。可见,孩子有与人相容的交往需要。在国家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做为家长的我们怎样帮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交往,培养孩子交往能力呢?这也是我在生活及学习中得到的一点小小体会。

一、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交往环境

环境对孩子的人际关系的培养十分重要,要想让孩子有一个和谐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家长和教师就必须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交往环境。

作为父母的我们要营造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作为孩子生活居住的第一场所,为孩子提供了最初的交往环境与需要。良好的家庭氛围容易让孩子产生交往的兴趣和需要,而父母对孩子交往需要的满足则更强化了孩子的这种兴趣,让孩子从小就乐于与人交往,与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很多方面对孩子们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常常把父母的一些语言、行为、习惯带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应尽量避免当着孩子的面发生争执,因为这种争执的局面,不仅会让孩子感到紧张、恐慌,还会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一些负面的交往方式,如,恶语攻击对方、动手攻击对方等。

二、家长为孩子树立良好的交往榜样

大家都知道,父母在子女心中具有较高的权威,加上孩子从小就与父母朝夕相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的时间是最长也最深刻,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是孩子学习交往的最好榜样。因此,父母要注意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有关专家指出:孩子是在模仿成人的过程中习得交往的。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感受着父母对己对人的态度,并从中模仿家长待人接物的态度与方式。因此,父母应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一定也要做到,否则就无法使孩子信服。

有的家长图清静,省力气,不喜欢孩子带其他伙伴到自己家玩,或是不热情,这种作法影响了孩子的交往能力,为了给孩子提供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学会交往,家长首先要作出表率。如:孩子的同伴来家里玩,家长要热情接待、倒水、给水果或饮料喝,也可以简单的交谈,等小客人走时,要客气送别,欢迎下次再来。这样做实质是给孩子作出了表率,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形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有了良好的行为规范后,家长还要为孩子提供交往的机会。如:家中来客人,要有礼貌地打招呼和交谈,如果有小伙伴同往,要鼓励孩子拿出玩具和小伙伴一起玩,这样,不仅培养里孩子的交往能力,也使孩子在交往中学习礼貌待人,学会了社会交往的技能和许多本领。

三、积极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

1、鼓励孩子走出家门

交往的技能只有在与人交往中才能学会。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打开生活空间,让孩子走出家门,广交朋友。家长要经常找机会带孩子与同龄伙伴交往。可以经常去孩子同学家或有孩子的朋友家串门,学习一些社交礼仪和规矩,体会交往的乐趣;也可以请他们来家里玩,锻炼培养孩子热情待客的习惯和善待别人的品性。为孩子创设一个与伙伴交往的氛围,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交往能力,获得别的孩子的友谊。

游戏活动也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是培养幼儿交往兴趣和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游戏中,幼儿易于接受别人的启发和诱导。如结构、角色等这类具有群体性的创造性游戏,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幼儿通过自己或与同伴的共同活动,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从中学会共处,学会合作。比如:在 “娃娃家、医院、菜市场”等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逐步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从而逐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四、教给孩子基本的交往的技能

为了让孩子更好的与人交往,我们也有必要指导孩子学习一些交往的原则,应引导孩子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在交往中需要的是尊重和理解。还要指导孩子学会沟通交往的技能和本领,如待人、接物、礼仪、谦让、谈吐、举止的规范;正确处理与伙伴间的关系,友好地与同伴交谈,用别人喜欢的名称招呼他人;赞扬他人要诚心诚意,批评他人时要与人为善;体察别人的情感,了解别人的需求;学会当接受别人给予时,要考虑别人的奉献,追求自己需要时,想想别人的利益;引导孩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要斤斤计较,不要心胸狭隘,让孩子学会做人的准则。

更重要的一点,我们应该让孩子自己解决交往中的冲突。人际交往中遇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而善于解决交往矛盾,是高水平的合作与交往能力的标志。法国心理学家通过一项专题研究证实,那些在儿童时代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也大多会对批评持“厌恶”或干脆

“抗拒”的消极态度。因此,当孩子跟同龄人交往时,遇到矛盾与问题,应该让孩子迎着问题去主动交涉。

当孩子之间产生争吵时,家长们首先不要大惊小怪,而应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交往中的各种矛盾,让孩子“独自”去学会如何面对交往上的小问题,教给孩子一些正确的交往方法,如分享、交换、轮流、协商、合作等,让孩子学着自己解决问题。其次应该适时公正地加以引导,培养孩子勇于改错的精神,能原谅他人,在交往中,能互相帮助,具有同情心。

五、给孩子创设交往的环境和机会,激励孩子的交往兴趣和欲望

现在的独身子女从小就在“四二一” 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即四位老人、二个大人、一个小孩),其实他们很渴望能和同龄的伙伴们一起玩,所以我们的家长要经常给孩子创设孩子与孩子交往的环境和机会,同时家长应鼓励孩子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和同龄人聊天、游戏、出游,绝不能借口文化学习的重要而忽视孩子在这方面的学习。比如多带孩子串门,支持孩子带同伴到家里来玩,不要对孩子们的游戏作过多的限制,更不能以家庭的整洁卫生为由将孩子的朋友拒之门外。

家长在节假日拜访亲友事,不要总将孩子自己留在家或推给老人看着,能带孩子的场合尽量带着孩子。一来可以培养孩子的礼貌用语,丰富孩子的语言,比如见到别人问声好,离开时说声再见;二来可以丰富孩子的交往的经验,比如,到别人家做客时,引导孩子进门时先敲门,得到允许再进入,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想玩什么玩具要先礼貌

地请求,得到允许再玩耍。这样一来,见了生人知道说什么,怎么说,怎么做,孩子便不再怕见生人了。

1、请进来:可以经常请邻居或亲戚、朋友家的孩子到家里来玩或与朋友约好带孩子到别人家玩,让孩子经常接触家庭成员之外的人。有小客人来时家长要引导孩子热情地将客人迎到室内,不要因怕被孩子弄乱屋子而表现出不高兴。若家长对孩子的举动表现出不高兴,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孩子玩起来不自然,对自己的孩子也会起到一种心理暗示的作用,使之不敢在请别的小伙伴来玩。若孩子邀请家长参与游戏,家长要尽可能地和孩子一起游戏,消除孩子心理隔阂,使孩子感到合作游戏的快乐,从而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孩子喜欢玩表演游戏、角色游戏、建构游戏等。平时,家长要为孩子准备一些孩子喜欢的并且在玩耍时能经常用到的玩具,用来激发孩子玩耍的兴趣,使孩子在与伙伴的玩耍中发展语言,学会合作,学会交往。

2、走出去: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在一起玩是毫无意义的消磨时间,所以孩子想出去找朋友玩时,家长就会找出一些理由阻拦,有意无意地限制和减少孩子与同伴的交往。家长首先要明白孩子们一起游戏的重要意义,知道孩子们在游戏中可以学习合作、互助、轮流、分离、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学习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家长要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如闲暇时多带孩子到公园、小区的绿地或亲戚朋友家去玩,鼓励孩子不断适应新环境,多与他人交往,可以让孩子邀请伙伴来作客,同时也要允许孩子到别人家作客,多给孩子创造结交小伙伴的机会。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很多家长多自己的孩子都充满着无限的希望,往往很多时候看待一个孩子是否优秀仅仅局限于孩子的成绩是否好,是否听家长的话,很多人往往忽略了孩子自我表现及沟通的能力,在我自己看来,这样的本领才是伴随他一生的财富,只要有了良好的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不管今后在那个工作岗位上都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与人很好的交流。那才是他今后生存的一件利器。

如何培养孩子沟通交往能力体会

与家庭成员之间沟通交往、与社区同伴和成人交往

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方法 篇6

孩子们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表现往往是不一样的。有的表现出热情大方,无拘无束,有的表现出胆小拘谨,无所适从,有的孩子不敢说一句话,还有的孩子甚至会怕得大哭起来。通过对孩子日常生活各个环节的观察和对家长的调查了解,我发现孩子内向的性格与婴儿期教育、家庭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

内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有的家庭对孩子过于溺爱,孩子走不出过分保护的小圈子,由于过度关注与保护,对孩子的交往能力产生了不良影响;有的家长对孩子管教过严,限制约束过多,孩子言听计从,缺乏自信,不利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妨碍了交往能力的发展;有的家庭孩子由保姆、老人带养,与外界接触较少,缺少交往机会和经验;也有一些孩子因父母离异,缺乏安全感,对外封闭自我。

绝大部分家长也已经认识到,他们希望孩子到幼儿园有所改变,他们认为,生活在幼儿园,较之家庭来说,有许多同伴在一起游戏、生活,他们年龄相仿,经验相似,容易形成平等、互助的关系,能真正体验到交往、合作的乐趣。对于刚入园的性格内向的孩子来说,教师应多注意细心观察,加强了解,有意识地给他们一些关心和机会,提供一些玩具、图书、食品等,让他们尽情玩耍、尽情享用,多做些集体游戏,让他们尽快适应周围陌生的环境,使他们逐步补上与同伴交往不足这一课。

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篇7

一、创造条件,促进交往

(1)区域游戏活动的内容取材于幼儿的生活,能充分激发参加游戏的欲望。如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超市、理发店、菜场等,孩子们经常跟着家长去菜场买菜。结合主题活动“和妈妈去菜场”,我们设置了超市和菜场。在前期准备工作方面,我们去参观了超市和菜场,了解了超市和菜场的结构、人员安排、购物流程以及与顾客之间的交流;和幼儿共同准备游戏材料,如各种蔬菜、水产和干货,他们用彩纸和布头做了蒜头、青菜等,用饮料瓶围成水产池,布置了一个热闹丰富的“宝贝菜场”。这样,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不再成为一种摆设。

(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区域材料投放需遵守安全性、艺术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循序渐进。在投放区域材料时,我们首先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了消毒,再利用鲜艳的包装纸、美工纸等进行装饰、改造,使其在具备教育功能的同时,充分展示艺术性,以吸引幼儿对活动材料的兴趣,并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其次,投放的材料还需有操作性,通过操作材料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激发幼儿的游戏和交往的兴趣,提高幼儿之间的语言交往能力,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不感到乏味。再次,区域游戏的材料如一成不变,也会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如在娃娃家中,刚开始,幼儿只在家中抱着娃娃,进行喝水、烧饭、喂饭等活动。针对幼儿的发展状况,我们适时地针对“在娃娃家里,我们可以做什么事情”展开讨论。可以引导幼儿带领娃娃走出去,串门、逛超市、进图书馆,这丰富了游戏活动的内容,使幼儿间交往范围扩大,提升了交往的技能。

二、教师指导形式的多样化

结合区域游戏情节的发展趋势,我将教师的指导形式分为事先介入法、直接介入法、间接介入法等。

所谓事先介入法,就是在产生预料结果之前,介入其中进行预防、制止不良行为产生的方法。在开展区域活动之前,师生可以针对某一话题进行讨论、总结。如在区域活动前,教师和幼儿商讨“如何招待客人”这一话题,得出结论:要有礼貌,进门请坐,端茶等等。这样,在游戏中,孩子们对于如何招待客人就有了依据,对幼儿的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游戏时,当幼儿出现争抢且处理不当或发生危及生命事件时,教师立即出面制止,这就是直接介入法。如在小班“娃娃家”游戏中,R看到T抱着娃娃,也想抱娃娃,就伸手去抢。T见自己的娃娃被R抢走了,伸手就去抓R的脸。这时,老师应该立即制止T的行为,并进行引导。

当游戏情节发展到一定阶段,幼儿不知道如何继续深入游戏或教师认为有必要进行个别指导时,教师扮演游戏中的某一个角色参与其中,这就是所谓的间接介入法。比如:幼儿在玩“娃娃家”游戏时,“爸爸”和“妈妈”忙完了自家的活儿,两个人坐在原地,盯着其他幼儿。这时,教师可以扮成“客人”的角色参与到游戏中。教师敲敲门:“有人在家吗?”“我到你们家做客,行吗?”爸爸、妈妈听后,赶紧放下娃娃迎了过来,搬椅子给“客人”坐。“口好渴呀!”两位幼儿听后,赶紧找茶杯、倒茶、做饭等等。他们已经有了共同的任务“招待客人”,并知道了如何招待客人。教师扮演客人介入到游戏中,巧妙地引导了幼儿之间的交往。

中职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探索 篇8

【关键词】中职生 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105-02

当代社会需要合作,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中职生正处于个性和心理逐步趋向成熟的年龄,学校管理工作应当将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作为重要内容,培养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团队精神,促进中职生人际交往的健康良性发展,为其将来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一、培养中职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现实意义

当前中职学校的生源一般为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在接受从小学到初中阶段的教育中,其社会交往主要存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课堂教学是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活动贯穿始终的,人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实践活动总是要借助一定的社交形式才能进行,人际交往是课堂教学的存在形式,也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一种人际关系的体现。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教学内容本身所蕴涵的情感信息,把教学组织成既是认知信息互换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课堂上的人际关系只有得到充分互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学生的课外活动比如文体活动、才艺展示、日常的学习生活均与人际交往息息相关。再加上中职生一般均住校,宿友之间的和谐相处是他们共同面临的人际交往最具体的问题。只有处理好与老师、同学及亲友等之间的人际关系,才能愉快地度过中职阶段,健康地成长。因而,人际交往是中职生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为了使学生能从容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加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促进中职生的社会化和自我认识。交往能力是当今时代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中职生应当充分利用学校这个小社会,锻炼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形象,逐步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良好的人际交往能促进中职生的社会化进程和自我认识的深入,有助于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第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完善。一个人的个性受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影响,中职生所处的年龄段是人的个性定型的关键时期,发展融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培养乐观、开朗、积极主动的个性,为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

第三,有利于身心健康。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需要有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友情、爱情和亲情是人一生的渴求,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只有与人共享,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健康的心理是健康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职生成才不可或缺的条件。中职生处于青春期,对友情、爱情的感情需求异常强烈,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他们可以从他人对自己的反映、态度和评价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从而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以实现自我完善。和谐的人际交往有利于中职生身心健康成长,为迈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促进信息沟通。交往可以直接实现信息沟通,促进信息交流和共享。当代中职生学习、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良好的人际交往可以拓宽他们的信息来源渠道,以免因“孤陋寡闻”而贻误良机。

可见,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中职生增加信息沟通途径,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二、阻碍培养中职生人际交际能力的不利因素

由于社会和文化背景及教育等原因,当前我们面临一些阻碍培养中职生合作精神的不利因素。

第一,人口政策和家庭因素。国家的人口政策和每个家庭不同的具体情况对青少年的个人素质具有巨大影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生育政策,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比过去的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少了很多与同龄人玩耍、交往的机会,加之父母长辈都视其为掌上明珠,易使其养成好吃懒做、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气,造成有些学生不愿和他人交往,自我封闭。由于平时对家人的过分依赖,有些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弱,不少学生胆小、懦弱、任性等。而且,“晚婚晚育”、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等因素,也使得两代人之间有较大隔阂,“代沟”较大,有些学生因此形成了自卑、孤僻的性格。

第二,居住环境与治安状况因素。人居环境和周围的治安状况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影响深远。过去居住在大杂院里的孩子虽然玩具不多,可是有许多小伙伴在一起玩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城镇及其附近的居民已经陆续入住单门独院的单元房。由于各方面因素,各家各户很少往来,这对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发展极为不利。中职学校的生源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城镇,来自农村的一些学生也因为父母进城谋生而入住公寓楼房,他们的居住条件对扩大人际交往有阻碍作用。

第三,传统文化因素。我国的传统文化里贯穿着礼贤、谦让的思想精髓,可是传统思想中也有过分压抑人的个性的因素,受其影响,一些国人身上出现了某些病态的人格。如“人怕出名猪怕壮”就反映了中国人处世的中庸哲学和病态的竞争心理。中职生自幼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其或多或少受到某些不良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某些欠缺。

第四,教育因素。传统学校课堂教育往往限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扼杀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交往、实践和情感活动,把生命活动禁锢为认知活动,为此影响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意识、态度和技能。实际上,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教育、课外活动、教师的言传身教等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培养中职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策略

由上可见,由于现实生活中存在诸多障碍,要提高中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比较困难的。中职学校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调整教育目标。当前,中职学校一般强调发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所忽视。在这方面,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走在前列。如美国把教育目标从“3R”(read,write,arith-metic)提升为“4R”(增加了“relation-ship”),有的学校以“4C”(calculation计算、citizenship公民精神、communicaton沟通、co-operation合作)作为教育目标;新加坡实施的“五育”(德、智、体、美、群)等彰显其对学生社交及合作能力的重视。反观我国的教育方针,学校在团队精神的培养方面有所缺失。因此,中职学校有必要对现有的教育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把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纳入其中,以便造就顺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如果从政策层面重视人际交往能力,中职学校应把培养中职生具有健全人格作为重要的教育教学任务,从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改变教学模式。人际交往是一种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活动,交往性是课堂教学的本质属性。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当转变教学理念,变过去的“一言堂”为“众言堂”,实施“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法以达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目标,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从而培养中职生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使他们逐步具备自信而不自傲、谦虚而不自卑、有独立见解而又相互尊重、言谈举止优雅得体等素质。

(三)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统一的,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正确理解和处理两者的关系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为此,中职学校应引导学生扩大眼界,教育他们采取积极的方法,通过扬长避短或改革创新等手段来增强自身的实力,从而使自己处于竞争优势。

(四)建立“三方联动”的育人网络。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现代交通工具和通信网络的发展,中职生的交际范围不再局限于寝室、班级和学校,而是扩展到社会甚至网上的虚拟世界,因此,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我们应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联动”的育人网络,共同培养中职生健康人格。中职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教师是其接触最多的教育者。为此,教师应当爱岗敬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拥有健康阳光的心态,了解青少年的心理,明白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以此为基础在言传身教中展现自己的才识和人格魅力,因为师长的以身垂范将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但是,鉴于学生交际活动范围的宽度和广度,发展中职生的社交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应当努力争取家庭、社区、政府、企业等社会各方的配合和支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的教育网络,为提高学生交际能力创造优良的条件和环境。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增进学生相互了解、丰富校园生活内容、铸造健康人格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积极措施。相对而言,中职学校无升学压力,有较充裕的时间安排课外活动。对此,学校可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如郊游、知识讲座、社团活动、晚会、插花比赛、手工制作比赛、礼仪比赛、诗文朗诵比赛、“三人四足”比赛等,不仅充实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也可以使他们在活动中展示自我,增强自信心。同时,中职生通过在活动中与他人分工合作、共享收获,可以从中体会到团队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六)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要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平等共处原则。与人交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平等待人才会出现和谐和长久的人际关系。二是真诚守信原则。只有以诚相待,表里如一,才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三是互利互助原则。交往双方要考虑到彼此的共同利益和心理需要,一方需要援助时,另一方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四是宽容互让原则。出现分歧或矛盾时,要宽大为怀才能“化干戈为玉帛”。五是互相尊重原则。只有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双方的友谊才会长盛不衰。中职生青春年少,在交往的对象、方式和原则上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使他们明辨是非,进而顺利走过花季年龄。

(七)建立心理档案,开设相关的课程。心理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是德育的组成部分,我们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始终。具体而言,中职学校应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设立“宣泄小屋”让学生的心理障碍得到适度释放;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设公关礼仪及形体礼仪等相关课程,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个人修养,提高交际水平。

(八)开通心理咨询电话和网站,设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信息化时代,中职学校可以利用现代化的通信工具开通心理咨询电话和心理健康网站,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心理。另外,可在校园里设立心理咨询室,及时解答和诊治学生在交往中遇到的疑惑和问题。通过上述办法,心理辅导教师对存有“心结”、患有心理疾病的人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端正心态,增强交际能力。

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篇9

摘要: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是中职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标志。中职学生构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会制约他们的身心发展,我们必须正确引导中职学生审视自我人际关系、教会学生人际交往基本原则、引导学生投身交往实践。

关键词:中职学生;校园人际关系;构建;人际交往能力

卡耐基指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靠他的专业知识, 而85%要靠他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处世能力。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是中职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标志, 其成败势必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中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交往能力直接影响他们以后适应社会、独立生活、实现人生跨越、完成角色转换。因此,让学生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是教育学生快乐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影响中职学生和谐校园人际关系建构、良好人际交往培养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中职学生常见的校园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又盲目狂妄自大。中职学生觉得自己不够优秀、能力低,压力比较大,不够自信甚至感到自卑。但是又看不惯别人,对方的不良习惯会不能容忍,对别人不够宽容,以自我为中心,觉得一切是自己好,别人不理解自己,没有知己。

2、交往中不好的观念。中职学生在交往中怀疑友谊真诚,觉得每个人都不是真实的自我展示,有太多掩饰,虚假的东西太多,人在交往中自私自利的一面使自己更加封闭自己。

3、是校园人际交往相处中出现的矛盾。同班同学之间的矛盾,同宿舍之间内的矛盾、朋友之间的矛盾,让中职学生感觉各种关系难以相处,关系不好搞,学生形成小团体,团团伙伙,自己融不进去,班级宿舍之间凝聚力小,不团结。

4、异性交往太敏感。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妙龄和异性交往关注度大,容易早恋、也容易被人说闲话。不少学生觉得与异性相处难,不知道如何适度相处。

二、影响中职学生和谐校园人际关系建构、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主要原因人际关系的发展受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制约,又受外在环境的影响。中职学生校园人际关系问题, 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

1、交往障碍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个人不良性格。由于自卑、内向、猜忌、逆反、冷漠等不良性格特征造成的人际交往障碍。这与他们的家庭教育、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尤其是没有进入普通中学带来的自卑,让自己在很多人面前抬不起头来。他们在初中的学习成绩比较一般,带着失望情绪来到中职学校学习。在初中时已经形成的内向、自卑性格严重影响人际交往。

2、交际范围狭窄。大多数中职学生除了上课学习,技能比赛,学校常规的歌咏比赛、广播操比赛、校园歌手赛、演讲比赛各种活动以外其他日常交往活动比较少,多数学生是和同班甚至是同宿舍之间学生关系较密切,其他学生交往少,造成校园交往局限性大,没有有意识的去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3、在虚拟网络交往中寻求自己的世界。网络人际交往是人们在网络空间里进行的一种新型人际互动方式。中职学校学生通过电子邮件、QQ、网上聊天室、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聊天、交友、游戏、娱乐等网络人际交往,这为中职学生缓解现实生活的压力,在网络世界中寻求解脱或满足好奇心,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很多学生深受诱惑,导致其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甚至厌恶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三、中职学生和谐校园人际关系建构、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1、引导中职学生审视自我人际关系现状及其成因

要提高人际关系质量并扩展和谐人际关系,就必须认真负责地对自我人际关系现状进行审视。我们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进行自我反省:是人际关系紧张还是融洽?要让学生寻找出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看自己在交往中是否存在以下心理缺陷:自卑、猜疑和妒忌。

如果自卑,那么教育中职学生挺起胸膛不要退缩,不要拿自己的弱项和别人的强项比较。如果猜疑,那么教育中职学生要信任别人,不要仅凭表面现象推测得出的结论在彼此之间筑起一道本不该有的隔阂。如果妒忌,那么教育中职学生要认可并赶超别人的优秀。并且在人际交往中不断纠正认知偏差,中职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综合不同方面获取的信息对人际交往对象做出全面、客观的正确评价。不断扩展人际关系的范围和提高人际关系的质量。

2、教会中职学生遵循人际交往基本原则

一是要遵循尊重原则。尊重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第一要诀,是对方认识你的开始。懂得尊重人是讲道德、守礼仪、有教养、有素质的一种表现,能让对方产生一种满足感、愉悦感、尊严感,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强化继续交往的愿望。把握好尊重原则,有利于其与不同阶层和地位的人打交道,扩大人际交往范围。在人际交往中杨总做到,不必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也不必低三下

四、卑躬屈膝。只有这样,才会修炼出好的人品,成为不卑不亢、自信平和、有所作为、富有人格魅力的人。

二是要遵循宽容原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只有宽容对方的缺点并帮助对方改进提高,彼此之间才会成为真正的朋友,并发展为知己。如果发现对方有了缺点或错误就不予理解、不予接受,甚至改变对他的交往态度, 那么彼此之间的交往就会拉远甚至中断,身边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少。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胸怀宽广才能有真正的朋友。

三是要遵循保密原则。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对他人的“隐私”、“心里话”要做到“严防死守”,不要有意或无意地给朋友泄密, 给对方带来不必要的烦恼。何时都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做法违背了交往中的保密原则,势必导致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为继续交往设下障碍。

3.引导中职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交往实践

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交往实践之中,老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各种有益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之中。要在活动中让自己增长见识,与朋友们增进了解、建立友谊、携手努力、共同进步、加深感情,让彼此关系更加密切,在完成活动任务的同时自身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当然,要不断拓展人际交往范围,就必须不断开发社会实践活动空间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用真心去唤醒对方的真诚,这样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

我们相信在中职师生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校园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健康,中职学校的明天更加灿烂。

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篇10

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一个好的班主任应当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深入到学生之中,和学生密切交往,通过各种方法途径及时了解掌握班级的各种信息,熟悉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主要优缺点及思想动态等情况,善于从学生的喜怒哀乐中观察他们的内心世界,并进行认真的研究,做到因材施教,这是开展班主任工作的必备前提。缺少这一步,班主任工作无疑是无的放矢,效果自然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做无用功。

2.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交往技巧。

据研究,人类间的交往98%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因此,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与人交往的基本条件。在教学和各类活动中,尽可能创造各项机会让学生“讲”、“说”,通过大量的练习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笔者执教的班级里,有些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表现出来的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然而平时却很少言语,不愿多说话。通过了解与沟通,发现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差,越差越不愿讲,越不讲就越差,产生恶性循环。后来笔者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在教学和活动中让他们多说,多讲,不论好与差,只要开口就给予鼓励(包括同学间的鼓励),久而久之他们愿意讲了、说了,越讲越好,越说越顺,产生良性循环。

人际交往是一门学问,有很多技巧和艺术。中学生涉世尚浅,在这方面显得非常薄弱。班主任应该就这些方面的经验多与他们交流,或者请相关教师专家来讲课交流。就人际交往而言,首先要注意心理艺术。与人交往要揣摩别人的接受心理,不要只顾自己,强人之难,要提倡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保持双方心理的和谐。其次,要讲究情感艺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与人交往要富有人情味,要理解他人的处境,关注他人的需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感情,关心帮助他人要真心实意,不要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而不想向他人奉献。由于现在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家庭溺爱,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感受与需要,这方面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3.加强合作,珍惜友谊。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面对越来越精细的社会分工,要想做到独当一面可能性越来越小,要想立足社会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与他人的良好合作是现代人的必备技能。同学之间尽管有竞争,甚至有利益冲突,但同学之间的合作仍然占主导地位,同窗情谊是无价的。班主任要强化中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淡化个人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互相关心、帮助,而且要关心集体的发展和集体的荣誉,为集体的发展贡献力量。同学之间有了矛盾要多做自我批评,要通过谈心、交心等积极的方法予以妥善解决。

4.组织引导课外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中。

对教育的实施远远不能仅限于课堂与文化知识的教学中,在有组织的课外、校外的各项活动中对中学生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课堂教学所不可替代的。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更是引导者。班主任在各项课外活动中,应积极引导,让学生去组织发动,自我管理约束,这样同学之间必然要多交流,相互协调,从而发展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接受教育。

浅谈职校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篇11

1.人际交往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职校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期,如何适应技校学习阶段、如何应对就业压力问题、如何为走向社会做好准备等一系列纷繁复杂的矛盾纷至沓来。职校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精神准备,很容易产生各种烦恼,加剧心理矛盾。此时,健康的人际交往可以起到促进情感交流、消除烦恼和增强自信的作用。一般来讲,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愉悦的情绪,从而正确积极地认识和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矛盾。

2.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良好的人际交往可以保持学生与外界的广泛接触,帮助他们迅速获取信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职校生可以汲取对自己有意义的信息,扩充自己的知识积累,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很多时候自己冥思苦想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在与人交流后豁然开朗。

3.人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人际交往可以帮助我们增强对他人的认识和提高对自己的认识。职校生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对方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不断认识自己,同时将自己与他人比较,看到自身的长处和短处。这对职校生客观地认识自我、逐步完善自我,从而培养良好个性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4.人际交往是个体融入集体、走向社会的重要技能

职校生只有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真正融入集体当中,享受集体和睦、友爱、团结的气氛。同时,中职阶段是学生进入社会的准备阶段,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职校生在与家人、同学、老师的交往中积累社会经验,学到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知识技能、道德规范,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为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二、职校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内容

1.提高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认识

交往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源于正确的交往认识和动机,所以,我们要通过各种有效方法向学生讲明在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以及现阶段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使学生认识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今后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促使学生重视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积极主动地加强人际交往,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交往能力。

2.引导学生遵循人际交往的原则

(1)平等原则

社会交往是建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应引导职校生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不以家庭条件好坏、相貌美丑、成绩优劣来区分等级,使之认识到自满和自卑的心态都会阻碍人际交往的顺利发展。

(2)宽容原则

宽容是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交往中难免会有误解和矛盾,尤其职校生个性较强、相互之间接触密切,学习生活中磕磕绊绊时有发生,这就要求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不要斤斤计较,保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发生矛盾时多从自身找原因,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

(3)诚信原则

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以诚相待,才能使双方相互理解和信任。人际交往中要讲信用,“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取得对方的信赖。因此,职校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要以诚待人,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以赢得更多朋友。

(4)互利原则

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行为,只有单方获得好处的人际交往是不能长久的。职校生在与人交往中要乐于付出和奉献,注意互助互利。互助互利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职校生的人际交往更多强调的还是精神、心理上的互利:对方快乐时共同分享,忧郁时积极开导,烦恼时倾听述说,孤独时陪伴左右。

3、教育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

交往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包含了许多奥妙与技巧。教育职校生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人际交往技巧,可以使他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事半功倍。

(1)记住对方的名字,主动与人打招呼,让对方觉得礼貌相待,倍受重视。

(2)真诚地赞赏别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在人际交往中要善于发现对方的优点,真诚、恰到好处地赞赏对方。

(3)多谈对方感兴趣的话题。交往双方在兴趣、信念、爱好等方面越接近就越有吸引力。因此,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多方面兴趣,在交谈过程中善于发现对方的兴趣点,找到共同话题,可以使双方的相处迅速融洽。

(4)保持人际交往的适当距离。在人际交往中保持适当的心理和身体距离,既避免离对方太远有不易接近的感觉,又防止过于亲密而引起敏感反应和冲突,从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5)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不过多抱怨。这样可使自己快乐,也会使和你相处的人心情愉悦。

(6)处事果断、富有主见。充满自信的人更具个人魅力,更容易激起别人的交往动机,使人乐意与之交往。

(7)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让对方感觉和你在一起是轻松愉快的。

三、职校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途径

人际交往切忌照本宣科、刻板空洞,必须在职校教育的每个环节精心设计、潜移默化,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途径:

1.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校园人际关系的性质、功能以及怎样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内容本身就是职校德育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心理健康知识的讲授,使学生明确良好人际关系对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学会如何排除不良交往心理的影响;在讲授集体观念的培养时,使学生了解只有自觉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正确处理奉献和索取的关系才可能融入集体,得到真正的友谊和爱。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为学生人际交往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工具。在职业指导课程中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好职场人际关系,为自己的就业和今后发展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2.加强班集体建设,营造良好班级交往氛围。

班级是职校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和单位,作为教育者,应在班集体里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走出人际交往的困惑。首先,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在平时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关心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增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增进他们与外界交往的意愿;其次,组织形式多样的班级主题班会、集体郊游、节日晚会等活动,一方面促进同学间的交流与了解,另一方面在组织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再次,班干部轮换制度实际上也是锻炼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方法。班干部是学生与老师、班级与外部组织沟通的桥梁,班级日常事务的处理使担任班干的同学接触面较广,人际交往实践机会更多。因而,在班级中推广班干轮换制度可以使更多的同学得到交往锻炼的机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发挥校园社团组织的作用,丰富校园课外活动。

职校生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加之很多职校生在中学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所以课堂外很多学生无所事事,无聊之余开始流连于网吧或沉迷于言情、武侠小说,社交范围更加缩小。而轻松有趣的校园社团组织则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促进人际交往。例如发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读书协会、烹饪协会、篮球协会、街舞协会等校园社团,在社团活动中认识新朋友,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根据职校特点,我们还可以成立专业技能兴趣小组,按不同技能层次、专业不同的方向,编成不同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定时开展活动,交流技艺,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有了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交流平台,学生内心将不再孤独,会更加乐于同外界交往,交往能力也在活动中得以提高。

4.利用校外实习机会,加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

我们在实习生中进行过一项调查,当问及“在实习期间你遇到的最大的难题是什么”时,26%的同学选择了“与领导关系处理”,21%的同学选择了“与同事关系的处理”,20%的同学选择了“专业知识欠缺”。也就是说将近半数的同学认为实习中的最大问题是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抓住学生实习前后的时机,加强其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实习前,组织学生参加有关职场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知识的培训,使学生提前领会要注意的问题,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实习过程中,带队老师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困惑,对他们在交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帮助和指导;实习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反省,总结经验,为不久之后正式进入职场做好准备。

上一篇:圣诞节600字话题作文下一篇:企业服务年半年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