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心理效应知识在提升人际关系中的应用(精选9篇)
与原始社会相比,当今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交流沟通与人际关系。在当今社会任何一个想要成功的人都必须学会用正确的方式与别人交流沟通。我们生活的空间中,每天都需要与人进行交流,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往往有一些心里效应在影响着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也影响着别人在自己心中的形象,使我们形成的印象往往与真实情况有所差别。因此正确运用心理学效应可以留给他人一个好印象,同时也可以帮助自己克服这些效应的消极作用。
下面根据自己平时学习的知识以及找到的资料谈谈几种心里效应的成因及应用:
一、首因效应
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我们会很重视开始接触到的信息,至于后面的信息就显的不是那么重要了,这种心理称之为首因效应。初次印象包括谈吐、相貌、服饰、举止、神态,对于感知者来说都是新的信息,它对感官的刺激也比较强烈,有一种新鲜感,这就如同在一张白纸上,第一笔抹上的色彩总是十分清晰、深刻一样。因此,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是一种直观的感觉,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往往不太可靠。但首因效应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是不可回避的,它决定交往是否延续,并影响今后的交往质量和结果。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人际交往中的首因效应,力求在人际交往中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比如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又要在以后的交往中纠正对他人第一印象的不全面的认识。
二、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近的信息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最后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所谓“后摄”作用。一般而言,熟人之间的交往近因效应会发挥较大的作用。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如某人平时表现很好,可一旦做了一件错事,就容易给别人留下很深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平时应该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最近印象。在人际交往中也要注意克服近因效应带来的认知偏差,要学会用动态的、发展的、历史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他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光环效应
又称晕轮效应,它指人们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突出特征这一晕轮或光环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晕轮效应是先入为主、凭第一印象一锤定音的结果。它所产生的认知偏见是一种明显的从已知推及未知,由片面看全面的认知现象,往往会歪曲一个人的形象,导致不正确的评价。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克服晕轮效应,相信人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在交往中多了解对方,避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另外,在交往中也可利用晕轮效应,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晕轮效应是先入为主、凭第一印象一锤定音的结果。它所产生的认知偏见是一种明显的从已知推及未知,由片面看全面的认知现象,往往会歪曲一个人的形象,导致不正确的评价。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克服晕轮效应,相信人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在交往中多了解对方,避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另外,在交
往中也可利用晕轮效应,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四、刻板效应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法国人是浪漫的,英国人是保守的;女性是温柔的、细心的;男性是理性的、豪爽的、粗心的等,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个地区、从事同一种职业、属于同一个种族的人总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刻板印象一般说来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刻板效应有利于总体评价,但对个体评价会产生偏差。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在与人交往时,“唯刻板印象是瞻”,就会出现错误,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自然也就无助于我们获得成功。
五、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也叫自我投射效应。自我投射指内在心理的外在化,即以己度人,把自己的情感、意志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以为他人也应如此,结果往往对他的情感、意向作出错误评价,歪曲他人愿望,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如有的人对别人有成见,总以为别人对他怀有敌意,甚至觉得对方的一举一动都带有挑衅色彩。有时候,我们对他人的猜测,无形中透露的正是自己。所以,我们不要瞎猜别人的坏处,不要那么小心眼,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六、定式效应
定式效应也称为心理定式效应。心理定式,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事务的一种心理倾向。或许你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农夫丢失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于是他观察邻居的儿子的言行举止,没有一点不像偷斧头的贼。后来农夫在深山里找到了丢失的斧头,再看邻居的儿子,怎么也不像一个贼了。这个农夫就是受了心理定式效应的左右。定势效应是指由于人们头脑中存在着某种想法,而影响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当我们认知他人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出现原有的某种想法),并从这种心理状态出发,按照事物的一定的外部联系进行认知和评价,于是也就产生了定势效应。定势效应在某种条件下有助于我们对他人作概括的了解,但往往会产生认知的偏差。例如,农村来的同学认为城市来的同学见多识广,但狡猾、小气;城市来的同学则认为农村来的同学孤陋寡闻,但忠厚、老实。
在人际交往中,定式效应常使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固定化。比如,与老年人交往,我们往往会认为他们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过时落伍;与年轻人交往,又会认为他们“嘴上五毛,办事不牢”;与男性交往,往往会觉得他们粗手粗脚、大大咧咧;与女性交往,则会觉得她们柔柔弱弱、心细如针;与一向诚实的人交往,我们会觉得他始终不会说谎;碰到曾今圆滑过的人,我们定会倍加小心。知道了定式效应的负面影响,我们就应该注意克制,看待别人要“与时俱进”,要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精神。
人们常用孟子的那句话来强调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重要内容。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和为贵”,讲究为政仁和、为人谦和、民风醇和、家庭和睦,强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也曾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主要范畴,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宝贵遗产。儒家
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儒家倡导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对于今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能提供丰富的启迪和借鉴。在社会主义和谐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社会利益的实现是个人利益满足的前提;同时,个人对于自身行为的选择也必须以社会利益为前提,而绝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1 人际沟通在心理护理中的重要性
1.1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关键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中的基础, 可以帮助护士及时全面的收集病人的资料, 制订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和健康教育的内容;减少护理工作中的各种矛盾, 创建护患之间良好的工作环境。然而有效的人际沟通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具体表现在, 护士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积极地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沟通, 可以了解病人的各种心理状态, 从而提出相应的有个性的心理护理措施;病人也可以通过此方式来理解配合护士的护理工作, 促进其自身的身心健康。
1.2 改善情感认知, 促进健康的根本
人际沟通在心理护理中具有重要的精神作用, 沟通可以加深积极的情感体验, 减弱消极的情感体验[2]。通过沟通, 病人可以向医护人员倾诉以保持心理平衡, 促进身心健康。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沟通,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心理气氛。在这种氛围中, 医护人员能得到心理和精神的满足, 并将这种满足应用到为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治疗等方面, 使病人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 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人际沟通也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护患之间如果缺乏必要的沟通, 就容易产生隔阂, 发生误会, 出现矛盾。通过适当的沟通, 可以协调改善人际关系。护士通过传播健康的社会知识, 使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化, 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气氛, 为心理护理工作顺利进行奠下基石。
1.3 是提高心理护理质量的前提
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的核心, 所以提高心理护理质量非常重要。人际沟通是提高心理护理质量的重要手段。提高心理护理水平, 首先要从病人心理反应上了解他们需要什么, 而这种必须以有效的沟通为前提, 如果不能和病人进行良好的沟通, 不能满足其基本需要, 那么就无法让心理护理水平更进一步提升。
2 人际沟通在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2.1 语言沟通
临床上很多心理护理方法都是建立在护士与病人语言沟通的基础上。交谈是护理工作中最重要的语言沟通方式, 护士可以根据适当的语言环境运用一些指导性语言、劝说性语言、解释性语言与病人交谈。在常用的心理支持法、心理疏导法中, 心理支持的必要条件首先是护士要通过言语与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护士可以通过鼓励性语言, 鼓励病人倾诉对疾病的认识存在的心理因素并悉心倾听病人的诉说, 在倾听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让病人在一吐为快中宣泄负性情绪。心理疏导中护士可以通过一些适当的疏导性语言、安慰性语言、积极暗示性语言与病人沟通, 但应注意沟通时语言应科学、通俗易懂, 以此对其不良心理状态进行疏通和引导来消除心理问题, 促进病人心理健康。
2.2 非语言沟通
对非语言沟通信息, 受信者往往比发信者更为敏感, 因为很多非语言信息在发信者是无意识地发出的[3]。尤其是护患之间, 有的病人由于受疾病的影响导致多疑的心理, 当怀疑自己的真实病情被医护人员掩盖时就会通过触觉、视觉去格外关注医护人员的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信息。事实表明, 护士非语言行为不当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相反, 护士通过观察病人的非语言行为来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和病情, 增进与病人的沟通则能减少护患之间的矛盾同时展现出现代护士的综合素质。在非语言声音一项中, 病人的呻吟也是沟通因素, 护士能把握好病人的这种心理感受, 可把病人的负性情绪减至最低。所以, 护士在与病人沟通时, 通过适度得体的非语言如目光、微笑、仪表体态等的鼓励可促进病人的健康。
2.3 人际认知
语言和非语言是作为信息沟通的交往, 然而人际沟通不止于信息沟通, 它还包含着人际间相互认知的交往[4]。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想法和情绪都与个人没有关, 认为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在于人们对外界刺激信息的看法和评价, 如一些病人由于缺乏医学知识而对于自身的健康状况不了解, 不能区分正常的生理反应与疾病的界限, 容易受到医护人员的误导产生了自己有病的错误认知, 进而出现一系列心理障碍的症状。因此, 护士在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时要使病人在认识上去改变自身负性情绪, 唤起其正性情感。阻止负性认识是前提, 护士应帮助病人重新建立起新的观念和新的认识。
以上叙述了人际沟通在心理护理中的重要性及常见的应用方法。由此不难发现, 医护人员只有充分利用好人际沟通的技巧, 才能更好地发挥心理护理在整体护理中的重要地位作用, 提高临床整体护理质量。
摘要:阐述人际沟通在心理护理中的重要性, 介绍人际沟通在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包括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和人际认知。
关键词:人际沟通,心理护理,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人际认知,整体护理
参考文献
[1]周郁秋.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96-97.
[2]冷晓英.人际沟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8-19.
[3]卢家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575.
晓鹏是一名中学生。他身上有很多优点,比如脑子聪明,反应敏捷,做事勤快,擅长表演,会拉小提琴,足球也踢得不错等。不过,他的性子很急,做事喜欢“嘁喳卡喳”。
比如早上吃饭,他总是狼吞虎咽,不到三分钟就吃完了;手指头快,在电脑上打字,往往一个字会多打几个字母而打过了;鼠标按得快,一个窗口一点就出来好几个。
有一次,爸妈带他出去旅游,晓鹏高兴得一蹦三尺高。三下五除二吃完饭,他就开始收拾东西。等他收拾完东西,抬头一看,爸妈还在那儿边吃饭边看电视呢!
晓鹏着急地催促道:“快点!飞机就要起飞了!”
爸爸妈妈不慌不忙地说:“你就是性子急,细嚼慢咽有助消化嘛!”没办法,他只好一边玩一边心急如焚地等他们吃饭。在晓鹏一路的催促下,一家人匆匆赶到机场,可离起飞时间还早着呢。
他们百无聊赖地等啊等,等了好久飞机才姗姗来迟。妈妈说:“做事快是好事,但是太性急反而不好。你瞧,我们来得太早了,把时间都浪费在机场,还不如在家里多休息一会呢。”
这些倒是小事,最多浪费些时间。可因为性子急,晓鹏易发脾气,在与人交往中惹过不少麻烦。
上个星期,为庆祝元旦,老师给学生们下达了演话剧的任务。放学了,班长组织人员开会。会上,班长郑重其事地说:“这次活动很重要,老师也很关注,大家一定要认真……”班长说了很长一段话,晓鹏有些急了,说:“我演什么呀?你接下说怎么排练吧。”班长停下来,说:“你急什么?我是在按程序开会!”“什么程序?这也不是欧盟会议,那些‘高调’就不用说了。”班长见他唱反调,站起身,严肃地说:“我是班长,听我安排!”“好,好,那你继续啊!我可等不及了,家里人还等我吃饭呢。”说完,晓鹏背上书包,就往教室外走。几个同学喊他,他头也不回。
第二天,大家一起排练节目。晓鹏问班长:“给我安排什么角色了?”班长瞅了他一眼,说:“你等会儿呀,我马上要去老师办公室。”班长急匆匆地走了。这时,同桌走过来,说:“看看,这就是得罪人的后果!”
“谁得罪人了?”晓鹏问。
“你呀!你昨天对他什么态度?”
“我就这急性子,你也不是不知道。”
“可是,别人不一定理解啊!”
几分钟后,班长回来了,拿来一摞台词,分给大家。
“晓鹏,这是你的!”
晓鹏接过台词,一看,欠冒三丈。他当着同学们的面,说:“这话剧,我不演了!”
他背起书包,转身就走。昨天的一幕又上演了,班长无奈地摇着头。
“怎么回事?他今天又急着回家吃饭吗?”有人问。
原来,晓鹏演的是配角,只有三句台词。
最后,话剧组将晓鹏除名,换了别的同学。
元旦晚上,看着同学们的话剧演得有声有色,晓鹏很懊恼,当时要不是自己性子急一走了之,何至于如此失落?还惹得同学们对他一肚子意见,尤其是班长见他都爱理不理的。今后,他该如何改变自己呢?
【心灵导航】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性子急的客人刚跨进一家面馆,就大声嚷道:“怎么还不拿面来?”
店主端来一碗面,往桌子上一倒,说:“你快吃,碗我要拿去洗了!”
这个汉子窝了一肚子气,回到家里告诉妻子:“真是把我气死了!”
话音未落,妻子收拾好包袱就要走人:“你死了,我得去改嫁了!”
此女改嫁刚过了一夜,其夫就闹着要离婚,此女问他是什么原因。其夫气冲冲地说:“怪你还养不出个儿子来!”
虽说这只是个笑话,却是我们这个社会性子急的人的真实写照。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关键是能认识到缺点并加以改正。晓鹏因为“急性子”,出口伤人,这不利于同学关系构建,还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其实,性格是天生的,在一定程度上已成定局。我们在无法改变这种“定局”的情况下,只能扬长避短。比如:“性子急”的人做事情比较快,不拖沓,在相同的时间内能更快地完成任务。所以,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另一方面,“性子急”也有很多负效应,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儿,抵触情绪就很明显,容易给人留下“很难说话、不好合作”的坏印象。因为心急,还经常出错,让人觉得你是一个劳而无功的人。
【心灵处方】
首先,晓鹏要改变自己“性子急”是天生的、“我就这样”的观念,做事之前,不断重复“慢慢来”或者“冷静冷静”、“淡定淡定”之类的词语,给自己良性的心理暗示。
其次寻找一下你身边做事冷静的同学、朋友,向他学习(比如跟他一起相处一两个月),请他一发现你做事过急就提醒你。
还有,通常有些特定的事情因为情绪紧张容易急,比如考试,演讲,上课回答问题或者和别人发生冲突等,那么,晓鹏你现在就要把这些容易情绪紧张的事情当作最佳的锻炼自己稳定情绪的机会,好好把握自己。
或许晓鹏急的根源不是因为情绪不稳定,而是行动缺乏冷静思考。那这样的话,晓鹏在做一件事情前,注意把事情细化,列个时间表逐个完成。坚持几项,你不仅会懂得细化和计划的好处,还会培养一个踏实谨慎的做事风格。
特别,晓鹏在与人交往时,不能随着自己的性子,而要顾全大局。如果动不动就发脾气,那将来必定被人孤立成为孤家寡人。所以,与人交往时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别人没把话讲完之前,不能轻意下定论,交际中,有些人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抢话,这是极不礼貌的做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话方式,既然你认为他有交流的必要,就要耐心听他把话讲完。在会上,班长还没说完话,晓鹏就喧宾夺主,而且认为这些都是“废话”,这显然是不妥的。你如果不想听下去,可以找个借口出去一下,回来再询问会议的内容。
2.要充分理解别人,对待问题不能随着性子。当别人的做法与自己的愿望不符时,可以换个角度想一下,或者先冷静下来,事后再交流。同学之间,要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交往。
3.注意说话的方式,给彼此留下一定的空间。与人交往,一定要注意方式,不能因为不喜欢某个人而不去做某件事,也不能因为急于做某件事而伤害到某个人。在公共场合,晓鹏不注意别人的感受,直接“甩脸子”,这是一种没素养的表现。
4.学着改变自己,让人觉得你很随和。“性子急”虽然是天生的,但也可以适当改变,特别是在重大事情面前,要保持冷静。有些事情是能控制的,弄清原委后,再下结论也不晚。
深圳市莲塘桐景花园帝景阁17-c
恰当地使用“心理名片”,可以尽快促成人际关系的建立,但要使“心理名片”起到应有的作用,首先,要善于捕捉对方的信息,把握真实的态度,寻找其积极的、你可以接受的观点,“制作”一张有效“心理名片”。其次,寻找时机,恰到好处地向对方“出示”你的“心理名片”,这样,你就可以达到目标。掌握“心理名片”的应用艺术,对于人际交往记忆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案例分析
里根迎合选民的手法就变化多端,富有吸引力。在向一群意大利血统的美国人讲话时,他说:“每当我想到意大利人的家庭时,我总是想起温暖的厨房,以及更为温暖的爱。有这么一家住在一套稍嫌狭小的公寓房间里,但已决定迁到乡下一座大房子里去。一位朋友问这家一个12岁的儿子托尼:‘喜欢你的新居吗?’孩子回答说:‘我们喜欢,我有了自己的房间。我的兄弟也有了他自己的房间。我的姐妹们都有了自己的房间。只是可怜的妈妈,她还是和爸爸住一个房间’。这个笑话明显地拉近了他与当选民的心理距离,有效地推销了他的形象。他所使用的,就是一种名片效应。
毫无疑问每个人都经历过某种程度的嫉妒。很多人想知道是否嫉妒会受诸如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问题虽然很有趣,但同时也很难在受控的、科学的领域进行研究。和Hupka博士一样,很多心理学家相信女性更容易嫉妒,这仅仅是因为她们相对于男性更愿意诚实和表露情感。
无论男性或女性,嫉妒的诱因是一样的。当开始担心会失去有价值的人或物时就会变得嫉妒。然而也有一项研究显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针对情敌采取嫉妒性行为。或许赫拉终究还是太超前于她的时代了。
刊登在杂志《进化论和人类行为》(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上的一项研究发现矮个男人比高个男人更易嫉妒。研究者将此归结为男性的身高往往被与生殖能力、吸引力和统治力联系到一起。相似地,具有平均身高的女性相比身高过高或过低的女性更不易嫉妒,或许这是因为她们被认为更健康,更具有生殖能力。
目前,还未发现由于种族和年龄而导致的嫉妒程度的差异。基于年龄因素的研究非常困难,因为这需要科学家们与相同年龄的一群人交谈,十年以后还要回访他们。Hupka博士认为即使完成了这样的工作,其结论也是过时的,因为50年代长大的人与其后几十年长大的人将面对完全不同的文化差异。类似地,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也使针对种族的研究变得很困难。
儿童和青少年的嫉妒心理
尽管针对整个人类的嫉妒研究十分困难,研究者们还是特别留意了儿童和青少年的嫉妒心理。根据传奇的儿童表演者Fred Rogers(被称为Mr.Rogers)所说,竞争对于非常小的孩子而言非常难于处理,当他们发现很明显要与他人分享父母的爱和关注时,往往会导致嫉妒抬起它邪恶的头。
多个子女的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嫉妒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部分。兄弟姐妹间的竞争在多子女家庭中也很常见,在孩子之间形成疑虑,对父母而言,不得不忍受发生在身边的无休无止的拌嘴。不幸的是,对那些精疲力尽的父母来说,孩子们的这些表现是完全正常的。网站Kids health.org建议父母除非有身体伤害的威胁,应尽量别让自己卷入孩子们的辩论。这将迫使孩子们自己解决他们之间的争论,要比依赖父母解决问题好很多。这样的做法也能降低父母无意识的偏心所带来的风险-为战斗增加弹药。
专家们也鼓励父母们积极地与每一个孩子单独交谈,定期提醒他们父母的爱没有界限的事实。这将有助于孩子们和平共处。
好像是青少年带来的麻烦还不够多,刊登在《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杂志的一个近期的研究发现那些经历过不自信以及极度孤单的青少年更容易担忧友谊被他人威胁,由此产生的嫉妒可导致过激行为。研究者发现亲昵的行为(本例中是通过朋友关系)能带来不安,导致嫉妒心理和侵略性。
这项研究还强化了有关女性比男性更易嫉妒的看法。这组研究者将此归结为女性对于忠诚、仁慈、同情以及承诺的标准比男性要高,所以当这些标准未被达成时她们更易嫉妒。这种消极行为的潜在因素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青少年害怕失去友谊,所以他们用嫉妒的行为去“保护”它,即便他们的行为实际上是破坏性的。
嫉妒的种类
嫉妒可以被完美的分成两大类:正常的和异常的。就像之前提到的,不管多像圣徒,我们每个人都在某个时刻经历过嫉妒。Hupka博士注意到可以为每种引起嫉妒的状况附加标签。这其中包括:
浪漫嫉妒:Hupka博士和其他许多人相信浪漫嫉妒可能是正常嫉妒中最常被碰到的一种。实际上,根据PBS的Nithtly Businees Reporter节目,浪漫的情侣之间所爆发的第一次争吵往往包含嫉妒,尽管随后情侣们往往因为经济问题吵嘴。有趣的是,一项2004年发表在《进化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当被问及肉体背叛与情感背叛的对比时,无论男女都对情感背叛表现出更强的嫉妒心理。
工作或权利嫉妒:很简单,当遇到诸如错过升职,加薪或其它工作相关的问题时,这种类型的嫉妒会打击人们。
朋友嫉妒:如同在关于青少年的嫉妒心理一节中所示,人们经常害怕被“闯入者”抢走朋友。
家庭嫉妒:兄弟姐妹间的竞争是这类嫉妒的主要特征。
异常的嫉妒往往可以用几个形容词中的一个来描述,包括病态的,精神的,病理的,妄想的或焦虑型的嫉妒。根据Hupka博士所说,异常的嫉妒可以被归结为一些常见的问题,包括极端的不安全感,不成熟以及变成一个“控制狂”.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是由心理疾病引起的,如妄想症或者精神分裂症,或者大脑内的化学失衡。
妄想症和精神分裂症可以造成背叛的错觉,导致嫉妒的反应。极度敏感也可以刺激产生极度,例子是一个人觉察到子虚乌有的针对友谊的威胁。“判断什么时候转变成神经质的嫉妒可并不容易”,Hupka博士说。
“后者往往伴随有对伙伴过度的控制欲,对伙伴的忠诚有不切实际的焦虑”。他继续指出这种类型的异常嫉妒患者经常表现出让伙伴不停地“签到”和检查同伴的电话和通讯录的行为。
怎样克服嫉妒心理
虽然可能永远无法完全避免嫉妒的感觉,专家们的确相信控制嫉妒行为是可能的。举个例子,专家们推荐朋友和情侣之间要真诚相待来避免嫉妒。消极的感觉经过时间发酵会以隐晦的嫉妒的方式表现出来。保持和维护信任也是避免陷入嫉妒的关键因素。最后,敏感对于觉察对他人失望和担忧的暗示也很重要。
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交往活动的反应,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培养良好的人际心理素质,自觉在日常工作中调整心态,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基层领导干部切实履行工作职责、不断提升执政能力的客观要求,就基层领导干部在人际关系中保持心理健康的有关问题,提出建议,供各位参考。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及标准
心理健康的涵义: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我们每天都要和其他人进行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 而这些印象往往与真实情况不径相同。所以我们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种瞬间打开陌生人心扉的方法。不但能让对方觉得“这个人真了解我”, 也能赢得对方绝对的信任。它是通往幸福与丰富人生的关键技巧, 帮助你受人喜欢、增加自信、拒绝受骗、以及成为理想的自己。心理学在了解对方与建立信任关系中很重要, 使用得当能在瞬间就赢得陌生人的信任。
一、正确进行自我接纳和接纳他人
在人际交往中, 要想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关键在于接纳自己, 喜欢自己。容易接纳自己的人往往既自信又宽容。实质上, 自我接纳和接纳他人, 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那些特别不能接纳他人, 特别挑剔、苛刻, 有攻击性, 爱埋怨的人, 更多的时候是把自己的一种特点, 自己不喜欢的一种品质, 在自身上是存在的, 投射到周围其他人身上, 从而不能接纳这些东西, 相当于心理学上所讲的投射。
二、要与恰当的人建立比较稳定的社会关系
人都有交往需求的有限性, 不是你接触的所有人都会发展成比较稳定的社会关系。如果你把每个接触的人都记住, 都发展成稳定密切的人际关系, 你会觉得特别辛苦, 应接不暇。因此, 并不是你接触的人都有可能发展成好朋友。在人际交往中, 你要问问自己为什么想同他/她发展关系?如果那时候你很需要帮忙, 你加深关系的步伐必然会加快;如果只是想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 留作备用的话, 你也许偶尔联系一下就可以了。因为沟通是需要感情投入的, 你不可能和每个人都通心。交往很重要, 倘若逢人就交往、就套近乎, 这恰恰是不通心的表现。
三、当情感银行里存满了存款, 会觉得事事处处得到别人的支持
朋友都是从陌生、认识、熟悉、了解到亲密, 这是很自然的一个过程。如果你没有认识一个人, 怎么和他/她发展、建立人际关系呢?人际互动就相当于一个情感账户, 有些言行会为你的账户增加存款, 有些为账户欠款。比如说, 有错就道歉, 及时表示感谢, 会增加好感, 增加存款;不道歉, 不感谢, 侮辱、攻击对方, 或者一味要求别人帮忙, 自己不付出, 都是欠款行为。当一个人的情感银行里存满了存款, 他会觉得在社会上事事处处得到别人的支持;当情感账户里是赤字的时候, 他会觉得无人可求。
新结识的人当然可以成为朋友, 任何人都是从不认识到认识的。反过来, 长久的朋友如果不好好对待, 也可能反目成仇。如果朋友向你倾诉他的痛苦, 你只是花时间听, 这就已经含有通心的成分。因为他找人倾诉时, 你已满足了他的需要。你要耐心、专注地听她, 不要急于提建议。哪怕是作为一个忠实的聆听者, 也是非常好的一次交往。
四、不可过分追求尽善尽美
树立宽容对待自己, 对待别人意识, 要懂得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 也不能要求别人都尽善尽美。人际交往的禁忌主要是:不要过多地挑剔别人, 不要在别人不在场的时候说别人的坏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每个人都希望每天有进步, 有变化。如果总用不变的眼光看一个人, 这个人在你面前会觉得很挫败。要清晰自己的立场和状态, 不要担心锋芒毕露。在竞争性的环境里, 适时适度的展示自己的优点。
五、从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找无限的乐趣
爱因斯坦曾说:“物理学是简单的, 人际关系是复杂的”。“复杂”不见得不好, 不一定是贬义。我们经常认为越是“复杂”我们就越感兴趣, 因为它总能让人出乎意料, 然而“简单”有时反而会让人觉得单调。倘若因为人际关系复杂就回避, 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只要生活在社会里面, 喜怒哀乐都会和能否与别人友好相处有很大关系。
人虽然复杂, 但人的认识也是很复杂的, 人的智慧也是很高级的。人会凭直觉和判断来寻找和自己相似的人。不用担心, 再复杂, 人也会形成印象, 会有自己的认知规律, 有一些对人的看法、理解, 这也是人进化的过程。因为复杂, 我们与人相处才有无限的乐趣, 它之所以复杂, 是由于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成长、发展之中, 人类也在不断进化之中。没有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人。人际关系的良好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无限的过程。不要指望有某种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人际关系。
六、充分运用“微笑效应”
微笑是一种令人愉快的表情, 它在人际交往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微笑可以在瞬间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生活中, 没有什么东西能比一个灿烂的微笑更能提升你的个人魅力, 更能打动人心的了。
即使你不善于微笑, 也要强迫自己微笑。伟大的美国推销员富兰克林?贝特格就是因为善于微笑而获益良多。他的经验告诉他, 一个面带微笑的人将永远受欢迎。因此, 每次和别人见面之前, 他总会先想想必须感激这人, 然后带着微笑去和别人交谈。微笑不仅表达了你对别人的善意和信任, 它还向别人暗示你值得我对你微笑。
在与人交往时, 请时刻保持微笑, 如同站在舞台上一样。微笑不仅能给对方留下美好难忘的印象, 而且还能让自己在生活中处处获益, 给别人一个浅浅的微笑, 你的人脉王国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 请一定要善于运用微笑, 不要丢失最智慧的动物──人类的独有权力。
参考文献
[1] (美) 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浦-津巴多著, 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 人民邮电出版社
张佩文
关键词:心理效应 遗忘 记忆痕迹
摘要:本文从心理的角度,呈现几个著名的心理效应,分析其中的心理规律,为教育教学服务。心理效应是在社会生活中因一种(或多种)心理动机引发的规律化现象,也可以说,心理效应是有因果关系、社会效应的心理现象。既然心理效应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极为常见的心理规律,认识它、剖析它,利用它的积极面,避免它的消极影响。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不失为我们研究的一个内容。
一、遗忘效应
艾宾浩斯发现了遗忘的规律,并且绘制出遗忘曲线,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人们这种有规律的遗忘现象,我们称为遗忘效应。
为了对抗遗忘,学生在学习后必须马上复习,教师可以刻意要求学生将重要的概念、知识点反复诵读,条件允许可以采取堂上背诵、默写、小测等方式即堂过关;尽管学生即时已经掌握了知识,并不代表他在考试的时候能够完整地将记忆再提取,这并不是表明学生对知识完全遗忘,只是记忆的痕迹不够深刻,所以老师可以反复要求学生背诵、小测等来加深记忆的痕迹。在此后的课堂上再抽同学背诵等方式去减少遗忘效应的影响,这样反复两三次,记忆就深刻了,知识就不容易遗忘了,另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记忆学习材料的时候采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的方法,例如,背诵的时候可以眼睛看者、嘴巴念着、手在写着等多种感官同时运作,它们通过不同的通道同时到达大脑,加深印象。
同时我们也要非常注意消除这一效应的跗面影响:例如,老师为了避免学生犯错误,在堂上过分强调一些常见错误,因为老师的反复强调,而在学生大脑里留下了记忆痕迹,到真正测验考试时缺将错误的写上去了。所以,错误的东西不要反复讲。
二、蔡加尼克效应
蔡加尼克效应是指对未完成工作的记忆优于对已完成工作的记忆现象。当人们接受一项工作时,内心便产生一种完成这项工作的准需求,完成工作便意味着解除心理紧张,或使准需求得到满足;如果未完成工作,紧张状态继续存在,准需求有待实现。这就是心理学史上著名的“蔡加尼克效应”——完成任务的动机会促使人对未完成的任务念念不忘,并且还会产生要完成它的欲望。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现象是符合以上的效应的,例如:我们看一本小说,尽管并不是特别吸引,但是我们也会坚持把它阅读完毕。一天没有看完,我们也不安稳。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利用这一个效应,将一些重要的环节、篇章留下一点尾巴,当然还要用我们的嘴巴足够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人为地给学生的心理制造紧张感。那么,也许会给学生留下一个特别什么的印象,操作起来一个要注意不仅仅留下尾巴,还得让学生足够的牵挂这一个尾巴,而且要注意这个方法不可经常用,多用了就不灵光了。如果一个老师天天上课都未能完成教学任务,不但不能让学生对知识掌握牢固,反而让学生觉得这位老师工作没有条理,讲课没有计划。
三、潘多拉效应
古希腊有个神话,说宙斯给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个盒子,告诉她绝对不能打开。“为什么不能打开?还要‘绝对’?里面该不是稀世珍宝吧?”潘多拉越想越好奇,越想揭开真相。憋了一段时间后,她终于把盒子打开了。谁知盒子里装的是人类的全部罪恶,结果让它们都跑到人间了。不加说明的禁止必然引起人们各种各样的疑虑、揣度、猜测,并为探究为什么不许做而跨越禁区。结果人们偏偏要犯禁。心理学把这种“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现象,叫“潘多拉效应”。潘多拉效应的心理实质是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在起作用。潘多拉效应告诉我们:要求人们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必须有相对充分的理由。
我们的学生正处在逆反和好奇心理非常强烈的人生阶段,如果老师不加以说明地禁止学生的行为,反而会人为的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结果是越禁止学生越做。例如:老师反对学生上网认识朋友,尤其是会见网友,但是如果不加以引导和说明,而一味采取禁止态度,反而会造成“禁果效应”。学生从来就不清楚存在这种行为,更加不打算去做,结果是老师促成的学生的这一行为。如果某些不良行为、做法在集体中并没有流行起来,只是极其个别的现象,那么,学校、老师就没有必要大规模的禁止、打击,只是暗里教育批评个别有该行为学生即可。再如;学生早恋。其实学生对爱情还是非常模糊,有时候,同学之间一些异性交往,虽然是较密切了些,但是当事人并没有往那处想,但是如果老师粗暴的禁止,反而回促成了他们。
四、阿伦森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兰迪,曾做实验,并得出结论:对被试始终持否定态度,被试者不满意;对被试始终持肯定态度,被试者满意;对被试先否定后肯定,被试者最满意;对被试先肯定后否定,被试者最不满意。
有些老师比较慈祥善良,对待学生原则性不强,学生就得寸进尺,觉得这位老师好欺负,行为表现就越来越不象话。当这位老师忍无可忍狠狠的批评学生的时候,学生不仅不听老师的教育,反而很反感这位老师,比起从一开始就经常批评学生的老师,这一位老师就更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往往使我们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有些老师经常批评学生,学生反而接受,有些老师极少批评学生,但学生缺非常反感呢?其实原因就是由于以上的这个效应。决定学生对该老师的评价是老师后面对待学生的态度。所以,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注意不要老当老好人不妨来个先批评后表扬,先威后德。万万不可先松后严,学生接受不了,就肯定产生抵触情绪,不接纳老师,更加不接纳老师的教育。
五、马太效应
《圣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富裕的主任把钱按三个等级分给仆人,结果分得最多的做了生意,赚了钱,主人有再奖励他更多的钱;分得最少的仆人一分钱都赚到,主人将原来给他的也夺回来了。马太效应也就是说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教师低估学生能力,认定学生不求上进,思想、行动差劲,以至学生将其内化,形成恶性循环。其实,每一名学生都很在乎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形象,也很在乎教师对于他的评价。如果,我们接触到一个学生,一两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否定他们的学习能力。一两次违纪就给他们贴上“差生”的标签,那么他们很可能会自暴自弃、得过且过,这样做的结果是成绩会更加差、表现更糟糕,当又一次受到老师的批评,他就会更加放纵自己。不断地遭遇失败,反复受到批评和指责就会慢慢地形成“我本来就是这样”,“我就是不行的”自我认定,从而失去上进心,还很有可能断送学生一生的前程。“比马龙效应”告诉我们:决不可低估学生,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事实上,绝对不可能存在没有任何优点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有时往往是井底之蛙,怎能看到井口之外群星荟萃、风光无限。我们应当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看待每一位学生。
二、克服“马太效应”,用好表扬艺术。
“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贡献所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还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我们常常对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寄予过高的期望,不吝啬表扬,更不乏溢美之词。给他们各种各样的荣誉和称号。这样做的弊端有二,一是他们可能会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二是他们会背负上更重的包袱。他们一方面要加倍努力,保持先进地位,继续享受别人顶礼膜拜的待遇,另一方面又有一种优越感,从而“乐不思蜀”。两种矛盾的心理,两军对垒,耗费精力。对于学习成绩还不太好的,表现正在改观的同学,我们往往不愿肯定他们,即使表扬也往往是调侃式的、言不由衷的。为了克服“马太效应”,我们应当对优秀学生更加严格的要求,甚至是有点苛刻的要求,对于他们的进步适当肯定即可。对于后进生的表扬与肯定要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要中肯、自然、真心实意。
三、克服“首因效应”,炼就“火眼金睛”。
【人际交往心理效应知识在提升人际关系中的应用】推荐阅读:
心理健康课人际交往11-05
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咨询案例12-13
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学心得体会12-08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及其调适05-25
人际交往的原则10-29
人际交往课程心得11-10
人际交往能力培训12-13
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培养06-28
【DOC】人际交往范文06-30
有效沟通与人际交往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