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调任问题

2022-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公务员调任问题

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思考

摘 要: 公务员职业倦怠在我国所占比例较高,不仅严重影响公务员本人的身心健康,而且直接影响政府效能和公众形象,乃至改革的成败及和谐社会的成功构建。社会环境因素、政府组织因素和公务员个体因素共同促成了公务员职业倦怠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全社会积极关注,公务员自身不断努力、政府部门不断推进管理改革、社会环境协同支持,才能有效预防公务员职业倦怠,提升公务员职业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公务员; 职业倦怠; 心理健康

Thinking Over the Civil Servant Job Burnout

LI Ya-yun , CAO Ya-ru

(Shaanxi Administration School, Xi’an 710068, China)

Key words: civil servants; job burnout; mental health

职业倦怠(job burnout),又称工作倦怠、职业枯竭,Maslach(1981)将职业倦怠定义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绪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或非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以及个人成就感低落(diminishe dpersonal accomplishment) 的症状[1]。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全球一体化以及工作本质所发生的根本意义上的变化,促使工作场所中的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凸现,“职业倦怠已经成为追求美好工作生活的严重障碍”[2]。2004年,《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显示,54.9%的公务员出现了职业倦怠,是职业倦怠比例最高的职业[3]。2007年9月,中国第一家公务员心理健康网为温州市龙湾区公务员开展心理辅导,调查结果显示40%的公务员倦怠感明显。公务员一旦陷入职业倦怠,就会出现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等症状,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逐渐丧失工作热情,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丧失,时常感觉到工作无法胜任,不仅严重影响其本人的身心健康,而且直接影响政府效能和公众形象,乃至改革的成败及和谐社会的成功构建。因此,探析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其预防对策,提升公务员职业生活质量,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的的成因分析

公务员职业倦怠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可从社会、组织及公务员本人等方面综合分析。

(一)社会因素

1. 社会寄予公务员的期望值较高。公务员是国家行政事务的直接管理者,是政府职能得以实现的直接力量,是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决策者和实施者,社会公众一直寄予其很高的期望;清正廉洁、奉公守法、求真务实、科学创新、沉着干练、勤政爱民、政绩卓著,正大光明是社会对他们的基本要求。公务员被赋予高期望的同时还受到社会层层监督,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必须严格约束自身言行,以赢得公众基本信任。社会的高期望增加了公务员的心理压力,使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2. 社会全面转型,政府职能不断转变。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政府在管理思想、管理职能、管理方式等方面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立了在十年内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建设“责任政府”、“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等具体目标层层分解,最终都落实到公务员身上。公务员既要面对来自科层制行政系统的挑战,又要竭力适应新管理方式的要求,机遇中并存彷徨、渴望中渐生焦虑,心理疲劳感油然而生。

3. 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贫富悬殊不断加大,公务员工资待遇相对处于较低水平。部分公务员通过社会比较产生心理失衡,难以顺利完成社会我与自然我的统一,出现角色认同偏差,对工作逐渐丧失热情和动力。更有少数公务员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陷入腐败的深渊,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众形象。公务员心理压力加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4. 公务员的心理疏导渠道不畅。人们通常认为公务员手握重权、工作稳定、待遇不菲、轻松愉快,是众多人羡慕并趋之若鹜的“职业”,却忽略了其内心隐藏的诸多辛酸。由于公务员心理咨询日常工作尚未有效开展,心理疏导渠道不畅,职业习惯又使公务员不轻易袒露心迹,导致公务员积压已久的负性能量长期得不到有效宣泄,心理的疲劳与衰竭必然引发工作倦怠。

(二)组织因素

1. 繁重的工作负荷。俗话说:“社会上下千条线,政府中间一根针”。作为公共管理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公务员日常工作繁琐复杂,工作量大,工作疲劳可想而知。而一些政府部门过分重视“面子工程”,过多的应酬工作,频繁的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使公务员透过对工作意义的追寻和对工作价值的反思后身心俱疲,导致职业倦怠。

2. 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一方面,公务员代表国家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既是干部又是公仆,既是公民又是公民的雇员,扮演着“理性人”、“公共人”的公务员角色和“经济人”、“权利人”的公民角色,[4]且在科层组织中,公务员对工作、对公众的认真负责与对上级和组织的服从之间往往产生矛盾,如不能及时转换和调节这些心理冲突,职业倦怠就随之出现;另一方面,政府公共管理改革明确提出“责权分明”的要求,但实际工作中工作职责界限不清、目标不明使得部分公务员工作量不足,而另一部分公务员则陷入繁重的工作任务,逐渐丧失应有的工作动力和成就感,产生工作倦怠。

3. 组织公平缺失。国内外研究表明,组织公平(包括程序公平和分配公平)是影响工作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5] [6] [7]。当前,部分政府部门由于组织结构僵化、缺乏民主的文化氛围、公务员考核缺乏科学的量化标准依据,公务员间的竞争往往有失公正。公务员对组织失去基本信任,对职业发展和个人进步失去信心,渐渐失去工作动力,产生职业倦怠。

4. 人际关系不良。一方面,在科层组织中,一些单位民主气氛不浓,上下级等级森严,缺乏有效沟通和交流,人际关系生疏;另一方面,同事间围绕较少的升迁机会滋生的狭隘竞争意识增加了公务员间的提防和猜忌,消蚀了本应保持的坦率与真诚。人际消耗和冲突给公务员造成额外的心理负担,严重影响其情绪和工作动力,从而产生压力感、耗竭感。

(三)个体因素

1. 个性的影响。一般而言,自我期望值高、习惯性焦虑、遇到刺激情绪反应强烈、甚至可能出现不理智行为的公务员,比自我期望较低、情绪反应较轻微、情绪稳定、善于自我控制的公务员更易出现职业倦怠。另外,孤独、固执、倔强而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与他人不能友好相处的公务员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2. 知识能力不足。当前,政府职能转变进程不断加快,公务员在工作中不断面临新的挑战。一些公务员不能紧跟潮流主动学习,更新知识,在新的工作环境下感到力不从心,难以胜任,成就感大大降低,导致倦怠。

3. 心理健康意识欠缺。一些公务员缺乏心理保健知识和自我保健意识,不能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专业帮助及时摆脱心理困扰,导致心理问题或职业倦怠日益严重,甚至出现行为失当。

二、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的预防

(一)公务员自身的努力

1.合理规划职业发展。 公务员首先应在全面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客观把握事业发展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合理规划职业发展蓝图,确立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期望,主动避免因期望过高难免失败而面临挫折;其次,应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坚持“以民为本”的服务理念,摒弃“官本位”的狭隘观念,主动改善人际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工作生活氛围,增强成就感、价值感、归属感和安全感;此外,要满怀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积极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创造水平,通过良好的工作成绩感受自身价值,增强自信和自尊。

2. 合理归因。不同的归因方式直接影响人身处压力时的应对方式,因此,公务员要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合理归因工作中凸现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才能有效预防倦怠。作为政府管理的实施者和公共事务的决策者,公务员应该坚信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并学会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

3.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有效预防职业倦怠。公务员要充分重视自身健康,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积极面对压力,客观、乐观地看待问题。

4. 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不良情绪如不能及时宣泄,随着心理负性能量的聚集,难免危害身心健康,产生工作倦怠。所以,公务员遭遇不良情绪侵袭时,应主动选择合理方式及时予以疏导,既可以选择以书信、日记等方式向自己宣泄,也可以选择向自己信任的他人倾诉,还可以选择在适当的情景下以多种方式向外部环境宣泄。

(二)政府部门的管理改革

1. 实行民主管理方式。政府部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积极实行民主管理的方式,打破科层制自上而下的权力模式,充分激发公务员积极参与管理和决策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鼓励其对组织管理及时发表合理见解,为组织发展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设性意见,以彰显其主人翁精神,增强其成就感、价值感和自尊感,有效防止倦怠。

2. 建立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是提高行政机关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的迫切要求,也是激发公务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防止倦怠的重要保证。政府部门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公务员开展公平竞争;同时,要改革和完善公务员工作评价体系,在注重工作绩效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工作过程的合理评价,以提高公务员的公平感,减少不满情绪。此外,还应兼顾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丰富、满足公务员合理需求的方式和内容,激发其工作动力,有效抵御职业倦怠。

3. 建立和完善公务员培训机制。政府部门应充分重视和支持公务员的成长发展,建立并不断完善公务员培训长效机制。既要加强公务员业务能力和素质培训,又要在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培养和提高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意识,促使公务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增强自信,提升成就感、价值感,并学会把握自己的心理特点,对一般的心理问题进行自我调适,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生活质量,防止倦怠发生。

(三)社会环境的协同支持

1. 进一步完善《公务员法》,为公务员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的法律依据。当前我国政府对公务员的管理主要依据《公务员法》,而《公务员法》本身的不完善使公务员管理存在诸多弊端,直接影响公务员身心状态,因此,必须尽快完善《公务员法》,为公务员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的法律依据。一是进一步明确公务员统一的、具体的管理机构,明确公务员管理的监督责任;二是进一步对公务员的职位与职责进行科学分类,并据此制定公务员考核与升迁的科学量化标准,以确保公务员竞争的公开、公正;三是进一步完善公务员的权利救济制度,充分张扬司法救济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救济程序的透明度和公务员个人参与的积极性,使政府管理真正从“人治”走向“法治”。

2. 建立公务员心理素质测评机制,严格执行公务员任职资格标准。公务员社会角色的特殊性对其心理素质有特殊要求,如情绪的积极性与稳定性、社会适应性与挫折耐受性等。因此,政府应尽快建立公务员心理素质测评机制,一改只注重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忽视心理素质的考录和选拔惯例,引入心理测试技术,用科学的心理指标体系严把公务员“进口”关,以确保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减少倦怠可能性。

3. 合理提高公务员工资待遇,加强政府监督力度,树立政府公务员崭新形象。长期以来,公务员工资待遇相对较低也是其倦怠滋生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要适度提高公务员工资待遇,提高其社会经济地位,使他们从中体验工作的价值感、成就感和自尊感。同时,要加大政府监督力度,构建全方位的监督体系,不断纯洁公务员队伍,树立政府公务员的崭新形象,增强公务员自尊和价值感,防止倦怠发生。

4. 创设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营造有利公务员成长的心理氛围。一是建立积极健康的社会舆论导向,兼顾社会发展和公务员本人的发展,引导舆论尊重公务员的劳动成果,创设有利于公务员成长的社会环境;二是社会公众要充分理解和支持公务员的工作。公务员肩负管理和服务社会的重大责任,社会对公务员的期望甚高,要求甚严,只有取得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公务员才能顺利开展工作,更好地服务群众;三是加大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力度,积极开展公务员心理咨询。各级行政学院和组织人事部门应正视公务员职业倦怠及其后果,加大研究力度,深入探讨预防和改善的有效途径,为建设人格健全的新型公务员队伍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全社会积极关注,公务员个人、政府部门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公务员职业倦怠、促进公务员心理健康,提升公务员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Maslach C, Schaufeli WB, Leiter MP.Jobburnout.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Z].2001:397,422.

[2]MaslachC,Leiter MP.The truth about burnout:Howorganizations cause personal stress and what to do about it[M].California:

Jossey-Bass Inc.,1997:79.

[3]张伟,吴珊.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摘要[N].中国青年

报,2004-12-06(3).

[4]孙艳莉,侯丽岩.公务员角色悖论与政府权力的双重性[J].佳木

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4).

[5]Maslach C,Schaufeli WB, Leiter MP,Job Burnou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52):397-422.

[6]Gabris GT,Ihrke DM. Does performance appraisal contribute t

heightened Levels of employee burnout? The results of one

study[J].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2001, (2):157-172.

[7]李超平,时勘.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对工作倦怠的影响[J].心

理学报,2003,(5):677-684.

[责任编辑:任山庆校对:叶慧娟]

作者:李亚云 曹亚茹

第2篇:公务员分类改革四大问题

我国公务员分类改革长期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理性精神不足、关系尚未理顺、类别划分模糊、改革推进路径不明等四大问题的叠加,是迟滞改革的最重要原因。

其一,一些层级公务员分类管理的理性精神不足。中国的公务员制度沿袭于计划经济时代。多年来,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改革沿着符合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的方向迈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分类管理的价值追求,要真正贯彻于公务员管理并具体转化为公务员的日常行为,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其间最为关键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公务员既定的职位职责如何与现实更好结合。在目前各级行政机关的现实运转中,各类公务员的岗位职责是确定的,但其实际的行政活动,却更多是听从上级判断与安排,忙于大量

的临时性工作。这样普遍存在的“管理现实”,与公务员分类管理的价值取向有所参差。

二是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的制度设计,尚未完全以专业分工为基础。2006年1月施行的公务员法,将公务员职位类别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其中,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的等级制度,应以专业分工为基础。原则上,上级对下级的权威只限于专业范围,上级只能发布与工作有关的指令,下级也只在公务上有服从上级的义务。

然而在现实中,上级不仅有权指挥下级做与职位有关的工作,也可以要求下级做与职位无关的工作。这种上下级之间的权属关系,与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的专业分工关系,存在错位。

其二,党管干部原则与公务员分类管理之间的关系有待理顺。党管干部是党的组织路线为政治路线服务的一项有力保障,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是包括公务员制度在内的所有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政治前提。党管干部原则与公务员分类管理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党管干部是基本原则,分类管理是党管干部原则的具体实现形式。

从当前的现状和探索来看,如何处理好党管干部原则与分类管理改革之间的关系,在实践层面还存在认识误区和思想顾虑。需要在捋清关系、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持续积累经验,创新管理方式。

其三,类别划分标准在实际需要与科学性上如何渐进平衡。科学界定类别划分标准,是实现公务员分类管理重要的切入点。公务员法将公务员职位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这样的分类主要是出于“管理的需要”,实际操作中较难判定某种职位到底归于何种类别,有时只能采取“整建制”的方式划定。

比如在环保系统,基层单位行政执法职位超过90%,该基层单位就整建制地划为行政执法职位。税务系统也将县级以下机关所有职位一揽子划为行政执法职位。这种方式表面上解决了问题,但由于类别没有进一步细化,各类公务员只能按同一标准招考、考核、晋升,难免会出现管理错位的情况,这对于公务员的职业发展而言是一种不公平。

其四,分类改革的推进路径不明。从传统的“大一统”式的干部人事制度,到公务员暂行条例再到公务员法,我国公务员分类管理的推进是渐进式的,其中的一些重大内容和细化规则,仍有待明确。比如,健全职务与职级序列是实现公务员分类的关键。分类改革如果只是将公务员分为三类,而不能合理地分离其“职务与职级”的实际功能,就无法体现职位的差异性。

“徒法不足以自行”,制度变革需要汇聚改革的内生与外在的推动力量。公务员分类管理,如何在推进过程中充分借助“自上而下”的推动并吸纳“自下而上”的经验,值得深入探讨、持续探索。

(摘自《瞭望新闻周刊》2016年第22期 )

作者:赵子建

第3篇:我国公务员培训制度问题研究

【摘 要】公务员培训已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提出 “要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公务员是国家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其进行的培训要与时俱进,追求卓越,对培训工作的研究是评价培训成绩、提高培训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公务员制度中,培训同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促进了公务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现行公务员培训制度进行了研究,并对该制度现存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务员;公务员培训;现状;对策

一、公务员培训的内涵、特点及其意义

(一)公务员培训的内涵

公务员培训是指国家的行政机关对国家公务员通过一定的方法和形式,对其进行连续的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活动。培训作为政府人事管理制度中的一项管理职能,可以提高公务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绩效。[1]

(二)公务员培训的特征

由于不同的行政组织具有各自不同的行政目标,所以在对其进行培训时,要根据其具体需求来灵活运用不同的培训方法。政府部门的目的是为了谋求社会公共利益。而政府部门相对于一些营利性社会组织,在培训工作上有其自身的特征。[2]首先,在公务员的培训内容中,道德素质的提高,政治理论的学习,以及法律意识的普及都是培训的重要部分。其次,在培训过程中要注重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并且要牢固树立能力本位的思想理念。

(三)对公务员进行培训的意义

我国政府的重要人力资源就是依法履行政府行政职能的国家公务员。并且我们国家的治理水平直接受到我国公务员能力和素质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我国公务员素质的提高和工作能力的提升,加强对我国公务员的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

其一,为了使我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顺利的完成对公务员的培训是迫切需要的,而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管理模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规范化、公平化、透明化、诚信化的行政管理体制正是我们要实现的目标,所以我们要通过对公务员进行培训使其自身的素质和工作能力得到快速的提升。这样不仅能使公务员快速适应时代的需求,也有利于早日完成我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3](P.40-42)

其二,公务员要想提高自身的行政能力,参加培训则是既快速又有效的方法。国家公务员即是政府职能的管理者,又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公务员的业务能力不仅影响到政府管理的水平,而且还影响社会的发展水平。因此,加强公务员的培训则是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公务员整体素质的一个快捷方法。作为新世纪的公务员,需要在参加培训时通过学习获得更多的技能与知识。并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公务员队伍,从而可以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并将公民赋予政府的使命顺利完。

二、我国公务员培训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公务员培训制度不健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国家公务员培训暂行规定》是目前我国对公务员进行培训时所遵循的两个主要的法律法规,[4]不仅详细的规定了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还有专门的章节来讲述应如何对公务员进行考核。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公务员培训所出台的规范的法律,也没有一套针对公务员培训的完整的法律体系,只有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所以这种情况严重限制了我国公务员培训制度发展和完善的速度。而且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具体内容不够详细,缺少培训的程序、内容、方法等具体细则,只有一些关于公务员培训的纲领性文件。

(二)对公务员进行培训的机构不健全

由于公务员的工作比较繁杂,对公务员的能力要求也是多方面的。因此,对公务员进行培训的渠道不能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对渠道,多结构的。然而,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公务员培训相对落后。地方公务员的培训不能与中央政府相结合,地方政府的优势不能体现出来。此外,随着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以及公务员人数的增加,我国现有培训机构的运行模式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部门引进多元化、多渠道的培训机构。

(三)培训经费得不到保障

由于受到培训经费的限制,目前我国针对公务员的培训工作很难向深层次发展。我国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还没有针对公务员进行培训所用的专项经费,每次培训的费用只能由受训人所在单位提供。这样就导致了问题的出现,即如果培训费少,那么培训很难达到好的效果;但如果可以拿到足够的培训费用,那么这对于受训人员的所在单位无疑是很大的压力,所以培训经费得不到保证是目前有待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

(四)公务员培训方式单一

我国现存的培训方式主要是当地的行政管理学院对当地的公务员进行的培训,主要以短期培训为主,培训方式也没有做到多样化,而且培训的内容大多也只有课堂教育一种形式,很少有调研、考察和参观等实践活动。所以,总的来说,我国当前的培训方式过于单一,不能有效地提高公务员的行政能力。

三、我国公务员培训制度现存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与我国公务员培训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 1.对我国公务员培训制度的法律内容进行完善

从制定计划、设置内容到完成培训的整个过程中,培训工作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法律规章制度的监督和保障,没有了这些,则无法顺利完成培训工作而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要为培训制度提供法律保障。政府部门应该努力完善与我国公务员培训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应该将培训工作的具体工作环节,经费的保障问题,以及整个工作的指导方针等具体问题用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用一部具体的法律来解决当前公务员培训制度中具体细则不受法律保障的问题。

2.完善地方公务员培训法规制度的详细内容

地方政府除了应遵守《公务员法》和《国家公务员培训暂行规定》外,地方政府还应该有与之相配套的详细培训法规即《国家公务员培训实施细则》,以及具体的规定如各项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办法等。在地方和中央的培训工作相统一的前提下,发挥地方政府在培训中的优势,使公务员培训工作一直依法进行,切实实现公务员培训工作制度化。

(二)设置合理的培训机构

第一,要完善公务员培训主体,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学院机构,这些机构主要是对具有一定水平的公务员队伍进行轮训,目的是為了培养高素质的行政人员;第二,在高校进行培训时,针对其设备、技术、师资等方面的资源,我们要进行合理的利用,并充分发挥其资源丰富这个优势;第三,针对各地的管理学校,我们应去帮助其更好地发展,行政学院是各地公务员的培训基地,并主要负责公务员的短期培训。[5]

(三) 加大各级政府培训经费的投入

在我国现有的财政计划里应当将公务员的培训经费纳入其中,并且对这一经费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同时审批制度、资金使用监督制度、效果评价制度等具体细则都要在该管理制度中得到体现。在实行该制度时应由相关的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管理,并且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申报审批。对于符合标准的,上级主管部门要予以支持,对于不符合标准的,将不予批准;为了确保培训经费使用的正当性,在培训的过程中应将监督制度一直贯穿其中。对于培训的实际情况也应该让上级清楚的了解,为今后的定量决策提供参考。[6](P.280)

(四)拓宽公务员的培训渠道实现其社会化、网络化和信息化

因为我国政府对公务员培训的需求以及公务员自身情况这两者都具有多样性,所以这就要求组织公务员培训的单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具有多样性,并且要求各承办单位间要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方便公务员学习的培训网络。[7](P.140-142)但我国现有的培训网络并没有形成一个多层次,开放性的学习系统,所以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培训网络,努力构建一个以国家行政院校为主体,包括各级地方行政院校、各类培训机构、高等院校以及各级党校等在内的国家公务员培训网络。

结论

在我国,对公务员进行培训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培训不仅可以提升公务员的素质和行政能力,而且对实现我国政府战略目标,满足公众对政府的服务要求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培训建立一支行政效率高的廉洁清正的公务员队伍。同时,公务员作为政府的形象代表应该通过培训学习使自身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快速的提升。但相比于一些西方的发达国家,我国的公务员培训工作开始的时间比较晚,并且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还需要更加努力地去完善我国的公务员培训制度,相信在不久后我国的公务员队伍将会在公众面前展现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杨桄.我国公务员培训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5.

[2]徐宁.我国公务员培训问题探究[D].天津大学,2007.

[3]徐植文.改革要在消除体制性障碍上有新突破—对 新时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考[J]. 中共南昌市委 党校学报,2003,(2).

[4]张治法.服务型政府视角下公务员培训的再思考 [D].陕西师范大学,2012.

[5]王自强.我国基层公务员培训问题研究[D].河北大 学,2013.

[6]王楠.论我国公务员培训制度的完善[J].才智,2012, (2).

[7]李庆红.创新机制构建体系加强公务员培训[J].前 沿,2002,(11).

[责任编辑:褚永慧]

作者:那璐

第4篇:公务员调任规定

公务员调任规定(试行)(全文)

2008年12月8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拓宽选人渠道,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规范公务员调任工作,根据公务员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调任,是指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调入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副调研员以上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

调任领导成员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调任必须坚持德才素质与职位要求相适应的原则,根据工作需要和资格条件,坚持组织安排与个人意愿相结合,从严掌握,择优任用。

第四条 调任必须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职数内进行,并有相应的职位空缺。

第五条 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和职责分工负责公务员调任工作的综合管理和监督检查。

第二章 调任资格条件

第六条 调任人选应当具备公务员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条件,还应当具备下列资格条件:

(一)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工作能力强、勤奋敬业、实绩突出。

(二)具有与拟调任职位要求相当的工作经历和任职资历。

(三)具备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法规规定的晋升至拟任职务累计所需的最低工作年限。

专业技术人员调入机关任职的,应当担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年以上,或者已担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四)调入中央机关、省级机关任职的,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调入市(地)级以下机关任职的,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

(五)调任厅局级职务的,原则上不超过55周岁;调任县(市)领导班子成员职务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调任其他处级职务的,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调任科级领导职务的,原则上不超过40周岁。

(六)符合法律、法规、章程规定的其他条件。

因工作特殊需要,前款第(三)、(四)、(五)项需适当调整的,市(地)级以下机关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报上一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同意,省级以上机关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报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同意。

第七条 公务员调出机关后拟再调入机关担任高于调出机关时所任职务的,应当具备从调出机关时所任职务晋升至拟调任职务所需的任职资格年限。

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得调任:

(一)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二)曾被开除公职的;

(三)涉嫌违纪违法正在接受有关的专门机关审查尚未作出结论的;

(四)受处分期间或者未满影响期限的;

(五)正在接受审计机关审计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 调任程序

第九条 调任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根据工作需要确定调任职位及调任条件;

(二)提出调任人选;

(三)征求调出单位意见;

(四)组织考察;

(五)集体讨论决定;

(六)调任公示;

(七)报批或者备案;

(八)办理调动、任职和公务员登记手续。

第十条 根据调任职位的要求,调任人选通过组织推荐方式产生。必要时,可以对调任人选进行考试。

第十一条 对调任人选应当进行严格考察,并形成书面考察材料。考察内容包括调任人选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表现。

考察时,应听取调任人选所在单位有关领导、群众和干部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构的意见。所在单位应予积极配合,并提供客观、真实反映调任人选现实表现和廉政情况的材料。

第十二条 根据考察情况集体讨论决定拟调任人员,并按照任前公示制有关规定在调出、调入单位予以公示。

第十三条 公示期满,对没有反映问题或者反映问题不影响调任的,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或备案;对反映有严重问题未经查实的,待查实并做出结论后再决定是否调任。

第十四条 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确定拟调任人员后,调入机关按照规定的权限办理审批或者备案。

地方省级以下机关调任公务员须报市(地)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批。

呈报审批、备案的材料应当包括请示、公务员调任审批(备案)表、考察材料、调出单位意见和纪检监察机构提供的廉政情况;按规定需要进行离任审计或者经济责任审计的人员,应当对其进行审计,并提供审计机关的审计结论。

调任人员审批、备案后,办理调动手续,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公务员登记。

第十五条 调任人员的级别和有关待遇,根据其调任职务,结合本人原任职务、工作经历、文化程度等条件,比照调入机关同等条件人员确定。

第十六条 调任人员除由国家权力机关依法任命职务的以外,一般实行任职试用期制,试用期为一年。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的,正式任职;考核不合格的,另行安排工作。

章 纪律与监督

第十七条 调任必须遵守下列纪律:

(一)调任审批或者备案机关应当严格履行职责,认真审核把关,不得随意降低标准,放宽条件;

(二)调入机关应当严格履行有关程序,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集体讨论决定,不得个人或者少数人说了算,弄虚作假,搞不正之风;

(三)调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有关法规、政策,提供真实情况,不得突击提拔;

(四)参加考察的人员应当如实反映考察情况和意见,不得隐瞒、歪曲事实真相;

(五)调任人员应当遵守有关规定,接到调动通知后,在规定期限内办理行政、工资关系等有关手续。

第十八条 调任工作中存在应当回避情形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对违反规定的调任事项,呈报的不予批准;已经作出决定的宣布无效,并按照规定对主要责任人以及直接责任人作出组织处理或者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国有企业和未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

从事公务的人员调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担任本规定第二条所列职务,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负责解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务员主管部门和中央、国家机关可根据本规定,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实施办法。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5篇:公务员调任规定

关于印发《公务员调任规定(试行)》的通知

中组发[2008]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织部、政府人事厅(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人民团体干部(人事)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人事局:

现将《公务员调任规定(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在实施中有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报告中央组织部、人事部。

中共中央组织部

人 事 部

2008年2月29日 公务员调任规定(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拓宽选人渠道,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规范公务员调任工作,根据公务员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调任,是指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调入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副调研员以上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

调任领导成员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调任必须坚持德才素质与职位要求相适应的原则,根据工作需要和资格条件,坚持组织安排与个人意愿相结合,从严掌握,择优任用。

- 1

省级以上机关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报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同意。

第七条 公务员调出机关后拟再调入机关担任高于调出机关时所任职务的,应当具备从调出机关时所任职务晋升至拟调任职务所需的任职资格年限。

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得调任:

(一)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二)曾被开除公职的;

(三)涉嫌违纪违法正在接受有关的专门机关审查尚未作出结论的;

(四)受处分期间或者未满影响期限的;

(五)正在接受审计机关审计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 调任程序

第九条 调任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根据工作需要确定调任职位及调任条件;

(二)提出调任人选;

(三)征求调出单位意见;

(四)组织考察;

(五)集体讨论决定;

(六)调任公示;

(七)报批或者备案;

(八)办理调动、任职和公务员登记手续。

第十条 根据调任职位的要求,调任人选通过组织推荐方式产生。必要时,可以对调任人选进行考试。

- 3

第十六条 调任人员除由国家权力机关依法任命职务的以外,一般实行任职试用期制,试用期为一年。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的,正式任职;考核不合格的,另行安排工作。

第四章 纪律与监督

第十七条 调任必须遵守下列纪律:

(一)调任审批或者备案机关应当严格履行职责,认真审核把关,不得随意降低标准,放宽条件;

(二)调入机关应当严格履行有关程序,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集体讨论决定,不得个人或者少数人说了算,弄虚作假,搞不正之风;

(三)调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有关法规、政策,提供真实情况,不得突击提拔;

(四)参加考察的人员应当如实反映考察情况和意见,不得隐瞒、歪曲事实真相;

(五)调任人员应当遵守有关规定,接到调动通知后,在规定期限内办理行政、工资关系等有关手续。

第十八条 调任工作中存在应当回避情形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对违反规定的调任事项,呈报的不予批准;已经作出决定的宣布无效,并按照规定对主要责任人以及直接责任人作出组织处理或者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国有企业和未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调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担任本规定第二条所列职务,参照本规定执行。

- 5

第6篇:公务员调任规定

《公务员调任规定(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拓宽选人渠道,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规范公务员调任工作,根据公务员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调任,是指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调入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副调研员以上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

调任领导成员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调任必须坚持德才素质与职位要求相适应的原则,根据工作需要和资格条件,坚持组织安排与个人意愿相结合,从严掌握,择优任用。

第四条 调任必须在规定的编制限 额和职数内进行,并或者已担任正高级有相应的职位空缺。 专业技术职务。

第五条 各级公

(四)调入中央务员主管部门按照机关、省级机关任职管理权限和职责分的,应当具有大学本工负责公务员调任科以上文化程度;调工作的综合管理和入市(地)级以下机监督检查。

关任职的,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第二章 调任资格条程度。

(五)调任厅局

第六条 调任人级职务的,原则上不选应当具备公务员超过55周岁;调任法第十一条规定的县(市)领导班子成条件,还应当具备下员职务的,原则上不列资格条件: 超过50周岁,调任

(一)具有良好其他处级职务的,原的政治、业务素质,则上不超过45周岁;工作能力强、勤奋敬调任科级领导职务业、实绩突出。 的,原则上不超过40

(二)具有与拟周岁。

调任职位要求相当

(六)符合法律、的工作经历和任职法规、章程规定的其资历。

他条件。

(三)具备公务

因工作特殊需员法及其配套法规要,前款第

(三)、规定的晋升至拟任

(四)、

(五)项需职务累计所需的最适当调整的,市(地)低工作年限。 级以下机关应当按

专业技术人员照干部管理权限报调入机关任职的,应上一级公务员主管当担任副高级专业部门批准同意,省级技术职务2年以上,

以上机关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报同

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同意。

第七条 公务员调出机关后拟再调入机关担任高于调出机关时所任职务的,应当具备从调出机关时所任职务晋升至拟调任职务所需的任职资格年限。

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得调任:

(一)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二)曾被开除公职的;

(三)涉嫌违纪违法正在接受有关的专门机关审查尚未作出结论的;

(四)受处分期间或者未满影响期限的;

(五)正在接受审计机关审计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 调任程序

第九条 调任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根据工作需要确定调任职位及调任条件;

(二)提出调任人选;

(三)征求调出单位意见;

(四)组织考察;

(五)集体讨论决定;

(六)调任公示;

(七)报批或者备案;

(八)办理调动、任职和公务员登记手续。

第十条 根据调任职位的要求,调任人选通过组织推荐方式产生。必要时,可以对调任人选进行考试。

第十一条 对调任人选应当进行严格考察,并形成书面考察材料。考察内容包括调任人选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表现。

考察时,应听取调任人选所在单位有关领导、群众和干部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构的意见。所在 单位应予积极配合,料、调出单位意见和并提供客观、真实反纪检监察机构提供映调任人选现实表的廉政情况;按规定现和廉政情况的材需要进行离任审计料。

或者经济责任审计

第十二条 根据的人员,应当对其进考察情况集体讨论行审计,并提供审计决定拟调任人员,并机关的审计结论。 按照任前公示制有

调任人员审批、关规定在调出、调入备案后,办理调动手单位予以公示。 续,并按有关规定进

第十三条 公示行公务员登记。 期满,对没有反映问

第十五条 调任题或者反映问题不人员的级别和有关影响调任的,按规定待遇,根据其调任职程序进行审批或备务,结合本人原任职案;对反映有严重问务、工作经历、文化题未经查实的,待查程度等条件,比照调实并做出结论后再入机关同等条件人决定是否调任。 员确定。

第十四条 按照

第十六条 调任干部管理权限确定人员除由国家权力拟调任人员后,调入机关依法任命职务机关按照规定的权的以外,一般实行任限办理审批或者备职试用期制,试用期案。

为一年。试用期满考

地方省级以下核合格的,正式任机关调任公务员须职;考核不合格的,报市(地)级以上公另行安排工作。

务员主管部门审批。

呈报审批、备案第四章 纪律与监督

的材料应当包括请

第十七条 调任示、公务员调任审批必须遵守下列纪律:

(备案)表、考察材

(一)调任审批或者备案机关应当严格履行职责,认真审核把关,不得随意降低标准,放宽条件;

(二)调入机关应当严格履行有关程序,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集体讨论决定,不得个人或者少数人说了算,弄虚作假,搞不正之风;

(三)调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有关法规、政策,提供真实情况,不得突击提拔;

(四)参加考察的人员应当如实反映考察情况和意见,不得隐瞒、歪曲事实真相;

(五)调任人员应当遵守有关规定,接到调动通知后,在规定期限内办理行政、工资关系等有关手续。

第十八条 调任工作中存在应当回避情形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对违反规定的调任事项,呈报的不予批准;已经作出决定的宣布无效,并按照规定对主要责任人以及直接责任人作出组织处理或者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国有企业和未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调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担任本规定第二条所列职务,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负责解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务员主管部门和中央、国家机关可根据本规定,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实施办法。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7篇:公务员考录调任职权说明

公务员录用岗位职权

一、职权名称:公务员录用

二、承办科室:市公务员办公室

三、内容: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四、行使主体: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

五、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

六、录用考试流程:

1、市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每年初向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申报录用计划

2、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发布全省招考公告

3、报名与资格审查

4、考试(笔试、面试)

5、体检

6、考察

7、公示

8、办理录用手续

七、办理主体:省、市公务员主管部门

八、办理条件:符合《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和招考单位职位要求的人员均可报考公务员。

九、办理期限:按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要求确定。

十、监督方式:以纪检监察部门监督为主,全社会参与监督

政府机关公务员调任(转任)职权

一、职权名称:科及科以下公务员调任、转任

二、承办科室:公务员办公室

三、内容:调任一般是指从我市或外地的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群众团体中担任科级领导职务的人员中调入我市市直政府行政机关(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担任科级领导职务,调任必须在编制限额和职数内进行,并有相应的职位空缺。同时,被调任人员应符合公务员登记的条件。

转任一般指各级公务员调入我市政府行政机关(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我市行政机关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跨部门调动。试用期内的公务员不得转任。转任必须在编制限额和职数内进行,并有相应的职位空缺。

四、行使主体:市公务员办公室

五、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公务员调任规定(试行)》、《公务员职位轮换(轮岗)暂行办法》

六:所需材料

用人单位主管部门的调任请示、调任人员的考察材料、纪检监察机构提供的廉政情况、单位机构编制方案(含增编方案),编制册,领取并填写“公务员调任审批(备案)表”或“公务员转任审批(备案)表”。

七、调任转任流程

1、用人单位申报

2、公务员办公室受理

3、审核考察并提出初步意见,不符合调任规定退回

4、办理调动手续。

八、办理主体:市公务员办公室

九、办理条件:调任人选应当具备公务员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条件,还应当具备下列资格条件:

1、在核定的编制、职数以内,有相应的职位空缺。

2、调任人选应具备《公务员调任规定(试行)》第七条规定的条件。

3、符合公务员调任的其他要求。

十、办理期限:随时受理,在科室流转时间不超过30日。

十一、监督方式:以纪检监察部门监督为主,全社会参与监督。

第8篇:三亚市公务员调任转任工作办法

中共三亚市委办公室

三亚市人民政府

办公室

关于印发《三亚市公务员调任转任工作

办法(试行)》的通知

三办发〔2011〕39号

各镇党委和人民政府,各区工委和管委会,市委各部门,市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

《三亚市公务员调任转任工作办法(试行)》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有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报告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中共三亚市委办公室

三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9月19日

1 三亚市公务员调任转任工作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拓宽选人渠道,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规范公务员调任、转任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公务员调任规定(试行)》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试行)。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调任,是指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调入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副调研员以上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

本办法所称转任,是指公务员在实施公务员法管理(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的机关单位之间的跨地区或跨部门平级调动。

第三条 调任、转任必须坚持德才素质与职位要求相适应的原则,根据工作需要和资格条件,坚持组织安排与个人意愿相结合,从严掌握,择优任用。

第四条 调任、转任必须在规定的编制和职数限额内进行,并有相应的职位空缺。

第二章 调任、转任资格条件

第五条 调任、转任人选除了应当具备公务员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条件以外,还应当具备下列资格条件:

(一)应具备拟调任、转任职位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技术技能水平和工作能力,身体健康,符合公务员任职回避的有关规定。

(二)调任到机关担任科级领导职务或副调研员以上非领导职务的,应是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中从事公务并担任相应领导职务的人员。

(三)调任处级职务的,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调任科级领导职务的,原则上不超过40周岁。跨地区转任的,男性一般不超过55周岁、女性不超过50周岁。

(四)公务员调任,一般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从市外转任到我市党政机关,一般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且调任、转任人员近两年考核称职以上。

(五)专业技术人员调入机关任职的,应当担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二年以上,或者已担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管理人员调任公务员的,应当在相应职级担任领导职务一年以上。

(六)具有与拟调任、转任职位要求相当的工作经历和任职资历。调任科级领导职务必须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经历;调任处级职务必须具有五年以上工作经历。公务员转任,应按相应职级进行;转任到专业技术性较强职位工作的,应当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专业技术水平。

(七)因解决夫妻异地分居及其他特殊情况的,可适当放宽年龄、学历等条件。

(八)法律法规另有其他资格条件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条 一般不予提拔调任、转任,因工作特殊需要,确需提拔调任、转任的,应当按照《公务员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规定(试行)》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履行提拔任职程序。

第七条 调任、转任实行限额管理。严格控制调任、转任数量,原则上调任人数不得超过空缺职位的1/3;一般转任人数一次不超过3人,转任超过3人的,要采取公开选调方式进行。行政编制职位空缺时,可先从单位内部调剂或从市内其他党政机关单位转任,确无合适人选的,再进行调任或从市外转任,以确保公务员队伍合理有序流动。

第八条 根据调任职位要求,调任人选通过组织推荐方式产生。

调任重要职位且符合调任条件的人选较多时,可以对调任人选进行考试。调任考试一般由调入机关组织实施,组织人事部门指导监督,必要时也可以由组织人事部门统一组织进行。调任考试要根据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和调任职位要求,采取笔试、面试等方式,重点测查调任人选的理论政策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考试结果须报组织部门备案,考试成绩不合格的人选不得调任。

第九条 调入机关一般应当在讨论决定前将调任意图和调任人选有关情况征求调任审批机关意见。同时,对调任人员进行全面考核,择优确定拟调任对象,按照有关程序报调任审批机关。

第十条 调入机关对调任、转任人选应当进行严格考察。市外调入的人员和拟调入(面向社会竞争性选拔、选调)人员较多时,须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报组织人事部门安排考察,用人单位配合考察。

考察组由两名以上中共党员干部组成,考察人员应当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相应资历。考察内容包括调任、转任人选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表现。考察时,应听取调任、转任人选所在单位有关领导、群众和干部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构的意见。拟调任、转任人员所在单位应予以积极配合,并提供客观、真实反映调任、转任人选现实表现和廉政情况的材料。考察结束后,应形成书面考察材料,全面、准确、清楚地反映调任、转任人选的情况,考察组成员应在考察材料上署名。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得调任、转任。

(一)曾受刑事处罚或劳动教养的;

(二)被辞退或受开除处分的;

(三)被立案审查尚未结案或正在接受审计的;

(四)因健康原因影响正常工作的;

(五)受处分期间或者未满影响期限的;

(六)公务员试用期未满的不得转任;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 调任和转任程序

第十二条 调任、转任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根据工作需要确定调任、转任职位及条件;

(二)由组织推荐,提出调任、转任人选;

(三)征求调出单位意见;

(四)组织考察;

(五)集体讨论决定;

(六)调任公示;

(七)出具《空岗卡》;

(八)报组织人事部门审批;

(九)办理调动、任职和公务员登记手续。 第十三条 调任审批程序为:

(一)调任处级职务, 由市委组织部提出意见,报市委常委会讨论,依据任免文件办理手续。

(二)调任科级领导职务,党群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法检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区镇机关报市委组织部审批,行政机关(不含区镇机关)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审批。

第十四条 转任的审批程序为:

(一)处级公务员转任,由市委组织部提出意见,报市委常委会讨论,依据任免文件办理手续。

(二)科级及以下公务员转任,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报组织人事部门审批。 1.科级及以下公务员在市内党政机关之间转任,由各单位党组(党委)自行办理调动手续。在手续办结后七个工作日内,党群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法检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和党群口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报市委组织部备案,行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市政府直属、归口管理的事业单位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备案。

2.从市外调入或从我市调往市外的科级及以下公务员,党群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法检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和党群口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报市委组织部办理,行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政府直属、归口管理事业单位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办理。

3.市委委托市委组织部管理的科级公务员、选调生以及其他由市委组织部管理的公务员转任,报市委组织部审批。

第十五条 调任、转任须呈报下列材料:

(一)呈报调任、转任备案请示。调入单位说明调任、转任理由,编制及职位空缺情况,拟任职位所需资格条件,对拟调任、转任人员的考核意见;调任组织考试的,还要报调任人员考试成绩。

(二)《干部调动审批表》、《行政事业单位申请编制控岗卡备案表》各一式三份, 调任的还需填写《公务员调任审批(备案表)》一式三份。

(三)调任、转任人员的考察材料,调任的需要提供任职文件、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书、学历学位证书。

(四)调出单位对调动人员出具的鉴定材料,纪检监察机构提供的廉政情况,涉及离任审计或者经济责任审计的人员还需提供审计结论材料。

(五)照顾夫妻分居的,需附上结婚证和本市户口复印件。其中,属照顾军人夫妻两地分居的,还应附上部队师以上政治机关的随军批件和近期内是否安排转业的证明。

(六)已婚的,应有当地计划生育管理部门的计划生育证明;离婚的,要附上离婚证明书;子女需随迁的,要提供其户口本复印件;

(七)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近期体检证明;

(八)市编办出具的空岗卡(调配人员凭证一联);

(九)调动人员人事档案。

对调任、转任手续办结后,《干部调动审批表》、《公务员调任审批(备案)表》、《行政事业单位用编申请表》各一份连同调入的干部人事档案移交档案室。

第十六条 对符合调任、转任资格条件、程序规范、呈报材料齐全的,审批机关应在20个工作日内(不包括公务员调任公示、编制部门出具编制空岗卡的时间)予以审批。调任、转任呈报情况、受理过程可查询。

第十七条 根据考察情况集体讨论决定拟调任人员,由调任审批机关按照任前公示制有关规定在调出、调入机关予以公示。公示内容一般包括拟调任人员的姓名、性别、学历学位、政治面貌、现任职务和拟调任职务,举报受理单位和电话号码。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从发布公告之日起计算。

第十八条 公示期满,对没有反映问题或者反映问题不影响调任的,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对反映有严重问题未经查实的,待查实并做出结论后再决定是否调任。

第十九条 调任人员的级别和有关待遇,根据其调任职务,结合本人原任职务、工作经历、文化程度等条件,比照调入机关同等条件人员确定。如在调出单位只享受相应级别待遇,而未实际担任相应职务的,调任后按实际任职的职位安排职级待遇。

第二十条 调任人员除由国家权力机关依法任命职务,一般实行任职试用期制,试用期为一年。试用期间应按照有关规定,参加任职培训,经任职培训和考察合格后方可正式任职。试用期满考核不合格的,不得在党政机关任职,另行安排工作。试用期满,调任处级职务和党群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法检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区镇机关科级领导职务公务员由市委组织部负责考核,调任行政机关的科级领导职务公务员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考核。经考核合格,正式办理公务员登记手续。

5 第二十一条 公务员调出党政机关工作,按干部管理权限审批,调出人员不再保留公务员身份。

第二十二条 公务员调任、转任,离任前要办理公务交接手续,按规定需要进行离任审计或者经济责任审计的人员,应当对其进行离任审计。

第四章 纪律与监督

第二十三条 调任、转任必须严格遵守下列纪律:

(一)调任、转任审批机关应当严格履行职责,认真审核把关,不得随意降低标准,放宽条件。

(二)调入机关应当严格履行有关程序,按编制限额、职数和任职条件等规定进行调任、转任,坚持集体讨论决定,不得个人或者少数人说了算,弄虚作假,搞不正之风;不得借调整调动机会提拔干部。

(三)调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有关法规、政策,提供真实情况,不得突击提拔。

(四)参加考察的人员应当如实反映考察情况和意见,不得隐瞒、歪曲事实真相。

(五)调任、转任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在接到调动通知后,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办理调动手续,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理的,取消调任、转任资格。

第二十四条 调任工作中存在应当回避情形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对违反规定的调任、转任事项,呈报或者备案的不予批准;已经做出决定的宣布无效,并按照规定对主要责任人以及直接责任人做出组织处理或者处分。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国有企业和未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调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担任本办法第三条所列职务,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七条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是指上述单位中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中共三亚市委组织部、三亚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9篇:10大连市公务员调任转任暂行办法

关于印发《大连市公务员调任、转任暂行办法》的通知

(中共大连市委组织部、大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大组〔2010〕51号

2010年9月16日印发)

大连市公务员调任、转任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公务员队伍建设,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完善公务员选用机制,规范公务员调任、转任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公务员调任规定(试行)》和有关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市各级机关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中处级及以下职务层次的公务员和工作人员的调任和转任。

市委管理干部的调任、转任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调任、转任必须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职数内进行,并有一定的职位空缺。

第四条公务员调任、转任遵循以下原则:

(一)德才素质与职位要求相适应原则;

(二)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

(三)从严掌握,规范有序的原则。

第二章调任

第五条调任是指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群团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调入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副调研员以上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

第六条调任人选除应当具备中央和省有关公务员调任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下列资格条件:

(一)调任到市直机关担任处级职务的人员,在调出单位应担任处级职务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调任到区级机关担任科级领导职务或处级职务的人员,在调出单位应担任科级领导职务、处级职务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调任到县市级机关担任科级领导职务的人员,在调出单位应担任科级领导职务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二)国有企业调任人选,应具有国有大型企业中层以上职务层次。

(三)调任人选除担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外,应在调出单位任本职级满2年以上。

(四)调任人选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调任处级职务的,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调任科级领导职务的,原则上不超过40周岁。

(五)大连市行政区域外调任人选,应具有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年龄比照我市区域内同职务层次调任人选下调5岁,调任人选的身份和职务层次须经当地市级以上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并予以证明。

第七条调任人选可以通过公开选拔、民主推荐、组织考察等方式产生。从国有企业等确定调任人选需通过考试的方式产生。

第八条根据调任程序,各地区各部门在对拟调任人选事先归口与市公务员主管部门沟通后,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确定拟调任人员,归口报市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批。呈报的材料主要包括:

(一)请示(函)。需说明本单位编制、职数空缺情况及调任理由;

(二)《公务员调任审批(备案)表》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调任审批(备案)表》一式三份;

(三)调任人员考察材料,调出单位意见和纪检监察机关提供的廉政情况材料,调出和调入单位公示结果,按规定需要离任审计或经济责任审计的人员还需要提供审计机关的审计结论;

(四)调任人员档案。

第三章转任

第九条转任是指公务员因工作需要或者其他正当理由,在不同机关、不同职位之间的平级调动。

第十条转任应符合拟任职位的条件要求并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工作能力。市直机关应重点从基层公务员队伍中选拔。原则上,转任人选尽量在本地区产生,如确因工作需要从行政区域外转任,应遵循单位层次对等原则。

第十一条从下级机关转任上级机关或者从行政区域外转任的,转任人选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机关工作经历。转任处级职务的,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转任科级及以下职务的,原则上不超过40周岁。

第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转任:

(一)正在接受组织审查,尚无结论的;

(二)因健康原因不宜转任的;

(三)见习期、试用期未满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三条公务员转任,可由组织安排或个人申请、组织批准的方式进行。市直机关从基层公开遴选公务员,可采取面试、考察等方式产生转任人选。

第十四条转任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根据工作需要确定转任职位和转任条件;

(二)提出转任人选;

(三)征求调出部门(单位)意见;

(四)组织考察;

(五)集体讨论决定;

(六)呈报审批;

(七)办理调动、任职手续。

第十五条转任到市直机关以及市直机关之间转任的,从北三市、长海县及行政区域外转任到区级机关的,须报市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批;除以上情况外,由调入调出机关所在地区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批,归口报市公务员主管部门登记备案。

第十六条转入单位集体讨论决定拟转任人选后,按干部管理权限确定拟转任人员,并按转任管理权限归口报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批,呈报的材料主要包括:

(一)请示(函)。需说明本单位编制、职数空缺情况及转任理由;

(二)《公务员转任审批(备案)表》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转任审批(备案)表》一式三份;

(三)转任人员考察材料,调出单位意见和纪检监察机关提供的廉政情况材料,按规定需要离任审计或经济责任审计的人员还需要提供审计机关的审计结论;

(四)转任人员档案。

第十七条从行政区域外转任到我市的,转任人员的身份和职务层次须经当地市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核并予以证明。

第四章附则

第十八条全市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必须严格掌握调任、转任工作的标准、条件、程序,违反规定呈报的调任、转任事项不予批准,已作出决定的宣布无效。

第十九条调任、转任工作中存在应当回避情形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市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对公务员调任、转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受理有关举报、申诉,制止、纠正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按照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由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中共大连市委组织部、大连市人事局《关于大连市国家公务员、机关工作者调任、转任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大人发〔2001〕49号)、《关于北三市等地的国家公务员、机关工作者调入市内机关工作的管理意见》(大人发〔2005〕24号)同时废止。如本办法与上级有关政策不一致,按照上级政策规定执行。

附件:

1.公务员调任审批(备案)表

2.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调任审批(备案)表

3.公务员转任审批(备案)表

4.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 工作人员转任审批(备案)表

上一篇:小学体育器材室计划下一篇:党规党纪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