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申论考试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务员申论考试(通用8篇)

公务员申论考试 篇1

湖南育政公务员考试课程新鲜上线!8-18人内超级小班!授课效果更好,学习质量更高!考上机会更大!更多最新备考资料搜索:育政公考!

1、阅读理解

给定材料,这是申论考试的基础性环节。这个环节虽然不用文字在答卷上直接反映,却是完成其他环节的前提条件,而且在时序上居于首位。申论测试所给定的背景资料通常会很长,考生只有认真地读懂、读通全部给定材料,才能把握材料所反映的事件的性质,才能准确地概括出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才能保证以下各个环节的质量。

2、归纳概括

这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它是阅读环节的小结;另一方面,又影响提出的对策是否更具有针对性,影响论证是否有扎实的立论基础。考生要注意审题,正确理解题目的要求,不要形成思维定式。申论题目中并不是一成不变地一概要求概括主题,有时也要求总结所给材料的主旨,或者材料包含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等。但不管哪一类材料,都要进行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给定材料反映的主题或者主要观点、主要内容等,否则,解决问题就难以把握适当的分寸、尺度。

3、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题题型繁多,而且在不断的发展中,推陈出新,最主要的考察题型有解释型、启示性和评论型等,它出题的方式较为灵活,这就对考生的作答增加了很多难度。综合分析题重在“分析”二字,要做到分析合理,必须要明确何是分析,分析对象是谁,同时更重要的要把握合理的标准,即合乎情理、符合逻辑。考生在作答过程中,要注意将分析的内容要点突出出来,层次鲜明地阐释出来。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使阅卷者能一眼看到考生答题的重点,不至于遗漏得分点。

4、提出对策

这是申论的关键环节,它是针对前面概括出的问题而言的。重点考查考生思维的开阔程度、探索创新意识、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给应试者提供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应试者可根据各自的知识阅历,对同一问题各抒己见、见仁见智。应该特别注意所提对策应是针对背景资料反映的主要问题的,有很强的限制,不能超出资料给定的范围和条件。针对主要问题提出的对策方案必须写得合理和切实可行,要符合我国的国情、民情、政策、法律等,措施要切合实际,应抓住要害,切忌面面俱到,舍本求末。

5、进行论证

公务员申论考试 篇2

我们的语文教学承当着怎样的任务,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教什么、怎样教?当我们拘泥于学科特点, 过分强调学科性质, 拘囿于传统的语文教学套路, 争论着是体现工具性还是体现人文性的时候, 我们可能就会陷入一个“圈子”, 可能会一直在“语文王国的象牙塔”里津津乐道, 沉浸于些许创新的得意之中。最近听人聊起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 又翻阅了一批蓝本, 不禁大吃一惊:我们的语文教学的方向似乎有点偏, 我们日常语文教学的功夫花得似乎有点偏, 我们评价学生语文水平的标准似乎有点偏。我们注重了文学性, 轻视了应用性;注重了鉴赏, 轻视了实用;注重了选材的新颖、构思的精巧、结构的出奇, 轻视了准确性、应对性、逻辑性、思辨性;注重了发散性思维, 轻视了聚敛性能力;注重了文采, 轻视了平实、中的、有效……在有了些豁然的启示之后, 想引起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思考并有所行动。

以2008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为例。全卷一共提供了十篇阅读材料, 全是涉及“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的, 卷面一共10000多字, 要求考生在阅读这些文字材料以后, 做四道题目:1.假如你是“给定材料6”中所说的参加“四海论道”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之一, 赴世界各地向人们讲述真实的“中国制造”。请你写一份能够全面概括给定资料主要观点的发言提纲。要求概述全面, 条理清楚, 语言准确, 篇幅为350-400字。2.“给定材料5”是美国的一位家庭主妇对“中国制造”产品使用的生活感受。请您对这则资料所蕴涵的“中国制造”的有关现象与问题, 作出必要的分析 (内容不少于四个) , 要求观点明确, 分析贴切, 语言简洁, 篇幅不少于200字。3.针对“给定资料3”中所提到的第一个“落后”效应, 请你结合给定资料, 提出相应的对策。要求针对性强, 方法可行, 篇幅不少于200字。4.结合给定资料, 请你从“民族精神与中国创造”的角度, 自拟标题, 写一篇议论文。要求内容充实, 观点明晰, 说理充分, 结构完整, 篇幅不少于1000字。整个考试时间是两个半小时。我们的考生就是要在这规定的时间内, 不仅要阅读完给定材料, 还要写出大小四篇文章;不仅要概括出材料的主要内容, 还要联系生活实际, 产生出自己的思想, 并把这种思想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清晰的表达出来。这对考生来说, 确实是勉为其难的。要想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 我想, 考生至少必须具备这样的一些基本素质:一是快速阅读能力, 要具备一目十行的功力, 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阅读长篇大论, 并能将条理梳理清晰;二是概括分辨能力, 要能准确概括出材料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 分辨出材料的重点与非重点、真观点与伪观点;三是统揽材料的能力, 要沉入材料又能跳出材料, 将材料的文思、脉络很圆活的前后勾联, 悟出“文气”和“文路”, 保证使用材料时能信手拈来, 组合自如;四是善于将阅读材料和文章写作要求粘合起来的能力, 把握了文章的精髓以后, 要认真研究写作要求, 找到写作要求和材料的结合点, 从而确保写作符合要求;五是全面高超的写作能力, 不仅语言基本功、谋篇布局基本功要过关, 不仅写作的速度要快, 真正做到“下笔如有神”, 还要能适应不同文体的写作, 特别是各类应用文体, 并写出不同文体的优秀作品;六是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辨能力, 提供的材料要引起我们的共鸣才能有感而发, 而产生共鸣的前提是对生活有积极的参与、充分的了解和习惯的思考;由此引发的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只有具有独特、深刻的视角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慨叹, 而这种慨叹的前提是善于对生活现象进行综合、过滤、抽象, 进行由个别而普遍、由表象而实质、由呈现而趋势的分析、思考、提炼。

由公务员申论考试思考我们的语文教学, 我们感到, 语文教学不能老是被自己的所谓性质和特点所拘束, 被固有的思维和习惯的做法所限制, 而应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 适应社会发展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新使命, 与时俱进, 勇于改革, 真正发挥语文教学的效应来。这里, 除了要继续发扬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以外, 是不是应该在这样一些方面有所行动:

1. 关于教学的进度问题。

我们习惯于每学期教一本书, 高中进入课改后是一学期两个模块, 学生一学期读二三十篇文章, 一篇课文要教两到三课时。这样教学, 对课文的分析是细致、精到的, 但学生的阅读速度得不到提高, 阅读水平的培养比较单一, 语文学习的效率不是太高。一个人的语文水平提高, 主要取决于学科的“悟性”, 这种“悟性”是靠大量的阅读积淀起来的, 不是靠几十篇文章的条分缕析就能形成的, 所以, 语文教学要非常重视学生阅读速度的培养, 速度决定高度。有的课文可以花几节课教完, 有的则一堂课可以教几篇课文, 让学生学会在较短的时间内阅读完一定的文字量,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以此为基础, 语文教学应该在教学进度上有大的变革, 课文教学速度要加快, 每学期花一半左右的时间在课文教学上, 多余的时间就让学生把阅读视角伸向课外, 扑入课外阅读的海洋, 接触更多的作品, 这就既考虑到了阅读速度的培养, 也注意到了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就比较全面了。勿庸怀疑, 一个阅读量很大、阅读速度很快的学生, 他的语文水平肯定是很高的。

2. 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

现行的语文教材编选的课文, 充分考虑到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培养, 选择了各种文体的课文。但事实上, 学生只读这样一些文章是远远不够的, 并不能完成学科能力建构, 自然更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再加上教材编写者虽然兼顾到各种文体, 但总体上仍然是重欣赏类, 轻实用类, 所以我们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是集中在文学类作品上, 碰到应用性作品几乎都是要回避, 这就造成了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严重失衡, 阅读应用性文章的准确性大大降低。为此, 语文教师不能被教材所限制, 要从培养学生全面阅读能力和水平的角度出发, 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应用类的阅读材料, 激发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尤其要注意提供适应新时代、新社会的应用类作品, 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全面提升。

3. 关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

阅读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 让学生阅读各种题材的文章, 目的是促进学生树立全面、健康的阅读观。然而, 光喜欢阅读是远远不够的, 借助阅读, 我们要培养学生多元的阅读能力。一是阅读的概括性, 无论是跳跃性阅读还是细致性阅读, 都要善于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概括, 凝练出材料的轮廓和重要信息, 为自己阅读后的思考做好充分准备;二是阅读的准确性, 对全篇内容的中心, 对各个段落的中心, 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对句子蕴含的深意等, 理解要准确, 不能不到位, 甚至理解有偏差, 那样会严重影响发表意见的正确性;三是联系性, 要善于将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综合思考, 更要善于将材料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加以联系, 以拓宽思维的广度。同时, 阅读后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这样才能发表出真知灼见;四是效益性, 学生的阅读除了作为一种生存方式, 还有一种创造功能, 最基本的就是阅读以后要回答卷面上的问题, 这就要求阅读的效益要高, 这种高效益自然需要老师去培养。比如如何使思考既有一定的高度, 又有一定的深度, 这需要我们老师去引导。

4. 关于立体化课堂的构建问题。

语文世界是个庞大的世界, 语文课堂应该是立体的课堂。细想想, 那么多的作品、文献, 每天又发表那么多的文章, 课本上几篇文章几乎算不上“沧海一粟”, 再加上学生的阅读不仅是要读一些文章, 还要借此培养写作的能力和水平, 所以我们必须构建立体化的语文教学课堂。这种立体性应该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中, 在使用教材时, 要唤起学生的生活感知, 主动联系与教材有关的社会生活内容, 让学生产生“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由课本而联想生活, 由生活而想到课本, 把教材读厚, 变丰富, 不把课本当作静止的东西;二是把课外阅读材料引进课堂。作为课堂教学材料, 它肯定有许多联系点, 包括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材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材料、延伸性阅读的材料等, 把这些引进课堂, 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宽广的阅读世界, 他们的视野会更加丰富, 他们的思维空间会更加辽阔;三是把课堂拉到车间、田头、海边、军营, 架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让学生关注身边世界, 关心社会问题, 把学习和了解社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四是通过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形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找到课外阅读的途径, 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语文教学让学生喜欢上了阅读, 那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五是阅读和写作要形成良性互动。通过阅读, 学生要养成写作的意识和习惯, 写作的方法、技巧等要有潜移默化的提高。而通过写作上的感悟, 又会在阅读的能力上有长进, 进一步提高阅读的效益。

5. 关于学生写作能力结构的培养问题。

公务员申论考试 篇3

时事链接:

2014年8月,20年来首次大修的预算法进入四审。与现行预算法只字未提预算公开相比,修改后的预算法可谓迈出一大步。不仅将预算公开入法,还规定公开的时效和内容。尤其规定要向社会公开预决算中包含三公经费在内的机关运行经费安排、社会高度关注的政府采购情况,并要对本级政府举债情况作出说明。

财政预算是一个国家的账本,收入与支出连着千家万户。作为规范政府收支行为的法律,预算法修改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

深度解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作为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预算关系到几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体现着公民与国家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财政既体现着纳税人与国家的关系,也体现着立法与行政机关的关系,同时还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财政的基石预算,不仅关系着政府和老百姓的钱袋子,也关系着公民民主权利的实现,关系着公共财产权的实现。可以说,现代预算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制度组成。

钱袋子权力是一切权力中最重要的权力。预算法治化,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突破口,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主阵地。而对钱袋子的叩问与关注,也必将推动人们进一步培养法治意识、树立法治信仰。

以往预算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是拍脑袋问题。长期以来由于预算编制缺乏刚性约束,预算调整随意性大,这也造成一些地方往往预算定了不算,根据长官意志随时随意调整,一些拍脑袋工程拆了建、建了拆,财政资金浪费严重。

二是障眼法问题。预算内容不全面,实行选择性公开;语言表达太专业、晦涩,让人看得云山雾罩,不明就里类似这样的看不懂问题,是长期以来许多地方财政预算报告备受人大代表和群众诟病之处。

三是吊胃口问题。跑部钱进是多年来人们对地方向中央各部门争取政策资金的形象说法,其根缘即在于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正是因为跑部管用,谁跑起来、谁跑得勤谁就能钱进,所以各地方才热衷于跑,争着跑,不跑钱就进不来。这种不规范、主观性强的财政资金配置方式,吊足了地方的胃口,形成了一种争相同上级部门拉关系的不正之风,同时也损害了财政资金使用的公平性,影响了资金的最优化配置。

有效改善预算制度的举措:

在纳税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必须将政府的一切收支纳入公开、透明、可监督的预算体系中,强化公共财政,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公民对预算的参与,既包括对决策的参与,也包括监督环节的参与。预算过程中保障公民权利,对预算的透明性与公开性问题要高度重视。

一是预算公开要做到透明易懂,让公众尤其是纳税人清清楚楚弄明白并有效监督财政资金究竟花在了什么地方、花得是否合理、是否用在了刀刃上,而不能成为华而不实、流于形式的花瓶。

二是在立法与行政机关的关系上,必须强化立法机关对预算的批准、制衡、审议、监督和问责的权力。对有失规范的预算调整行为引入惩戒机制。

三是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则需厘清权责关系,推进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法治化,夯实国家治理良性运作的经济基础。要对财政转移支付的设立、使用加以约束和规范,以保证财政资金用得其所。

取消职务消费

时事链接: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审议通过了《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其中一大亮点,是对企业负责人的职务消费、职务待遇、业务消费进行了改革,把原来合理的、必要的履职保障和合理支出确定为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此外,国企负责人再没有其他任何职务消费。

深度解析:

职务消费,顾名思义就是国家公职人员履行公共职务而引起的各种公务消费开支的总称。主要表现在公务用车、接待、出差、会务、办公等费用支出。

近些年来,由于少部分党政领导尤其是部分企业负责人以权谋私,个人消费也在职务消费里出账,职务消费成了铺张浪费、腐败的后花园,已经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旧有的职务消费类的隐性福利,实际是一种体制内的畸形存在。它一方面造成了公共财政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也模糊了国企主管的身份认同。

而新出台的意见对形形色色的职务消费予以坚决规范,并设定政策红线和相应的专业控制标准,将有助于厘清职务与非职务、业务与非业务的边界,杜绝不合理的职务消费行为,营造一个公私有别、责任明晰的履职环境,从而使得国企不致于沦为个别负责人随意取用的口袋。

取消职务消费,是社会公平和反腐倡廉的必然。

对策措施:

第一,要具体界定国企负责人的履职待遇与业务支出。一方面,设定明确项目是一个办法,如此溢出这些项目的消费将会无所遁形,不能再含含糊糊报销了事;另一方面,确定标准额度。比如,根据级别与业务量,划定相应的额度,不得随意逾越。而较之项目,标准额度可能更具有刚性意义,也便于操作执行。

第二,明确监督程序与监督主体。为确保取消职务消费落到实处,避免出现换汤不换药的情形,还应该明确监督程序与监督主体。以往的依靠内部审核、监督的做法可以继续使用。但与此同时,要强化外部监督,而外部监督的关键则在于公开信息,企业负责人的履职待遇与业务支出并不涉及个人隐私,完全可以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要细化监督程序,要做到严格事前审核、过程审核、结果审核,此外要接受外部第三方机构的严格审计。国企负责人离任时,还要搞离任审核。可以说细化监督程序是保障国有财产、公共利益不被随意侵害的必由之路。

第四,取消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关键就要抓好落实。一是抓好《意见》的宣传教育,让国企干部职工了解和掌握《意见》的精神实质,积极主动参与到落实《意见》的行动中;二是要加强对企业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费用的检查和审计,严肃查处以权谋私和违规报账之人,涉嫌违法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三是要严格执行企业法人负责制、责任追究制和责任倒查制,做到有权就有责,权责相统一,对取消职务消费不力和设置障碍者,对违规违纪者,除要严肃查处当事人以外,还要追究分管领导和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惟如此,取消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才能见实效,也才能有效遏制职务消费腐败。

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

时事链接:

2014年4月,四川达州市一名7岁女童李微微为救一名落水同伴不幸溺亡,当地有关部门为避免其行为被其他未成年人模仿,拒绝将其评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但在引发网民热议后,2014年7月,当地计划将其认定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

无独有偶,近日广州也接连发生了两起与见义勇为有关的事件。2014年6月27日,5名儿童在白云区钟落潭镇游泳时遇险,不会游泳的阿浩在施救同伴过程中溺水身亡;7月1日凌晨,白云区均禾街发生持刀抢劫事件,18岁的沈俊江和其他3名群众协助围捕,沈俊江被捅伤后不治身亡。

深度解析:

孩子意外落水,让人万分揪心;救助者因救助不当造成溺水身亡,更是令人悲痛欲绝。曾经我们大力宣扬救火少年,褒扬其不畏牺牲的精神。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意识到在一些灾害面前,最需要保护的恰恰是那些孩子,因他们是弱势群体,更容易受到伤害。如今社会各界都极力主张孩子们在危险面前要见义智为,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征。

见义勇为一定是冒着某种风险,需要极具勇气做出的行为。但风险有大有小,小的可能只是经济损失、身体的轻微损伤,大的则可能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在做出见义勇为的行动之前,施救者也应该评估风险,量力而为。

虽然这些年来呼唤见义智为,特别是一些地方明文规定不提倡学生见义勇为,充满了理性思考。但一些学校在灌输教育理念过程中,往往把牺牲的小英雄当作学校的榜样过度表扬,久而久之,在面临他人危险时,一些孩子就不顾自身能力盲目救人,酿成悲剧。这既无法彰显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更是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失守。

对策措施:

鼓励青少年见义智为、见义巧为,并非只需观念一转就水到渠成。除了勇气,青少年还需要社会、学校、家长教给他们足够的智慧和技能,在危急时刻做出正确的举动。

一是系统性的安全教育应纳入学校教育,自救、救人技能都应成为必修课程,要有心理引导,让孩子懂得见义智为是最佳的选择,即使是失败了,那也不要留下遗憾与自责。

二是政府和学校应联合开展地震、火灾等演习,也出版各种应急手册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的同时学会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

三是社会也应该重视未成年人的安全保护,完善危险场所警示牌等设施。

四是家长也应给孩子传授必要的安全知识,并联合社区、做一些实践演练。

只有安全教育一一落实,见义智为、见义巧为才不会沦为一句口号,真正成为危急关头的救命之策。

纠正畸形考证热

时事链接:

持续多年的职业资格考证热,最近遭泼冷水。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要求取消房地产经纪人、注册税务师等11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到明年将基本完成取消职业资格许可事项的工作。所有准入类职业资格均需法律依据,而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则由政府部门制定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具体认定工作逐步移交给行业协会、学会承担。

深度解析:

一是外因,即行业准入有限制。评职称有要求,甚至一些地区居转户的加分项也需要某些证,这些因素都迫使人们加入考证大军。

二是内因,即年轻人出于增加自己职业竞争力的美好初衷,奔证而去。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多元化的发展机会,教学内容陈旧乏味,学生在校期间的自身提升有限,只有从实实在在的证上才能获得一丝心理上的安全感,多一个证似乎就多掌握一些职场竞争力。

职业资格制度,在保证从业人员水平、提升行业管理规范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各种考证之所以被诟病,原因在于一个热字。

一是设证过热,各种职业资格证名目繁多,内容交叉而冗杂,不规范、不必要的项目比比皆是。

二是外因过热,将通过考试取得相关证书看作一种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并不能真正促进行业水平提升,反而阻碍了人才的自由发展。

三是内因过热,盲目依赖本本来证明自己,却依然不具备从业的能力要求,这也折射出人才培养和评价方面的缺失。

中央要求有步骤地取消职业资格许可事项,有助于使得职业资格认定更科学化,也从实质上解除了一些行业的入行限制,降低了门槛,最终有助于促进人才的流动。给职业资格证做减法,对形成行业内健康有序的竞争机制有积极意义。

对策措施:

一是主动去除行政化趋势,让依法行政真正回归。职业资格许可行政化趋势在政府这一只看得见的手操纵之下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要不断缩减行政审批事项,确定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基本的行政准则,确保政府简政放权、依法行政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用制度管住资格证,净化资格证认证领域的风气。政府逐步放开认定工作,就需要积极引导、培养和规范行业协会、学会的发展,使其能树立权威性,有能力长期承担起这一职能;建立健全资格证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职责,创造一个资格证和职业能力相关联的健康行业秩序。

三是各教育单位也需要积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让学生能够不依赖各种证,而是靠自己在学校接受到的思维训练、人格熏陶和思想成长来增加步入社会的勇气。

四是营造公平的竞争秩序,激活劳务市场活力。把人才能力和资格的评价交给用人单位、服务对象来评判,让市场这一只无形之手来决定优胜劣汰。

公务员申论考试 篇4

北京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技巧:申论复习禁区

北京人事考试网:

申论答题技巧:有句话道“得申论者得天下”。在北京公务员申论考试中,一些考生由于没有深入领会申论精神和命题特点,总是陷入申论作答误区而全然不知,导致成绩低下,与公务员失之交臂,甚为可惜。中公教育归纳出考生在复习申论时的禁区。

1.僵化角色,没有政府立场

此种错误违背申论基本精神典型表现。由于申论是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测试形式,因此,要求考生站在政府的立场上,以公务员的身份分析和解决问题。僵化角色的考生在做题的时候,仍旧带着大学生、群众或其他非政府部门意识对待申论,不能显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高度、深度和广度,甚至出现啼笑皆非的情况。

2.脱离材料,仅凭主观发挥

申论是侧重考查考生驾驭材料能力,即测查应试者有效提取和整合信息能力的一种测试形式,加上其写作特点,一些考生仅凭日常经验和写作技巧答题,洋洋洒洒、下笔千言,脱离材料而全然不知,结果不能获取有效信息。

3.忽视格式,不能规范书写

由于申论考试实际是上级或领导对公务员处理材料的具体要求的一种缩影,因此考生要严格按照每种题型的要求作答。一些考生忽视了这一点,复习时把申论写作当成一般文科测试来对待,随意书写。如概括、分析、对策题目中层次混乱,公文和大作文中结构松散,语言口语化,字迹潦草,导致失分严重。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提醒您关注国家公务员考试阅读资料: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公务员考试申论名言 篇5

释:居安,处于安全的境况。备,事先有准备。

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

释:我希望天帝重新振作精神,打破常规多种多样地产生人才。

3、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宋·胡瑗)

释:导致天下太平安宁全在人才,成就天下人才的全在教育培养。

27、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终身之计,莫若树人。(管仲)

释:一年的计划,没有比上种粮食重要的;十年的计划,没有比种树木重要的;终身长久的计划,没有比培养人更重要的。

5、名编壮士藉,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

释:名字编入了登记壮士的名册,就不能心中想着个人的私事。献身于国家为国排忧解难,把死看为象归来一样。

6、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宋·欧阳修)

释:被封赠高官并不是我的意思,我只愿意使天下太平。

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

释: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把生命交付出来,哪能因为有祸就逃避、有福就去迎受呢。

8、愿播热血高万丈,雨飞不住注神州。 (近代·宁调元)

释:自己愿以冲天的热血,来实现建立新的共和国的志向。

8、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清·魏源)

释:不知人的短处,不知人的长处,不知人长处中的短处,不知人短处中的长处,这样,就不能够用人,不能够教育人。

10、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魏徽上疏)

上海2010公务员考试申论 篇6

1.国家秘密是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信息表现形式,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国家财产的一种特殊形态,与广大公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党政机关是国家秘密生成的重要源头和运转枢纽,机关工作人员是国家秘密信息及载体制作、使用和处理的主要承担者。现代社会,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广泛应用于机关办公系统的情况下,一方面国家秘密存在的形态和运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秘密的载体由纸介质为主扩展到声、光、电、磁等多种形式;另一方面,随着保密知识越来越丰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工作要求更加严格,因此,亟须对现代通信和计算机网络条件下存储、处理和传输国家秘密的制度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完善。

2.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政府网站日益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一个重要渠道和形式。据权威部门统计数据,2008年中央部委政府网站的普及率达到96.1%,省市级政府网站普及率达到100%,地市级政府网站普及率达到99.1%。政府网站由于其公开及时、辐射广泛、获取便捷、信息完整,已经并将继续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主导方式。与此同时,在政府网站信息公开工作中,违反有关保密审查规定导致泄密的问题日趋严重。近年来各级党政机关门户网站违法披露国家秘密信息事件呈上升趋势,在泄密事件中所占比例也迅速攀升。

3.政府网站信息公开导致泄密的原因很多。一些涉密人员严重缺乏做好信息化条件下保密工作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保密观念滞后,不了解高技术窃密的基本常识,对基本的防范手段不知不会,也就意识不到违规操作造成泄密的严重后果。2008年6月,某单位发生一起计算机泄密事件,责任人王某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在谈到泄密原因时,王某说:“我平时都没有注意到非涉密计算机不能处理涉密信息的规定,电脑里的东西就跟柜子里放的东西一样,要是你不把电脑里的东西拷贝给人,别人怎么会拿走呢?”有些涉密人员虽然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安全保密常识,但由于工作繁忙,疏忽大意,犯了一些不该犯的低级错误,导致泄密。2008年10月,某单位发生计算机泄密事件。调查发现,该文件资料并不属于计算机使用人赵某的知悉范围。原来在3年前,赵某在维修本单位某干部使用的涉密计算机时,为了防止电子文档丢失,就将其中的文件资料复制到移动硬盘中备份。然而,维修完成后,他忘记将硬盘中的文件清除,之后又违规将该移动硬盘接入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导致泄密。在近期发生的泄密事件中,相当一部分泄密责任人都是各单位的业务骨干。他们大多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广泛搜集各种资料,以方便查阅,提高工作效率,然而却忽视了有关材料是否涉及国家秘密的问题。某一泄密事件的责任人刘某在谈到泄密原因时,认为“祸根是源于多年养成的工作习惯”。多年来,他为了工作时查找方便,在计算机中错误地存储了大量不同来源的资料,却忽视了重要数据的安全和保密要求,教训深刻。另一泄密事件责任人秦某则称自己“写东西有个毛病,就是见到东西就想留下来”。正是这种不良的工作习惯致使他们的计算机及移动存储介质中存储的涉密文件资料数量惊人,泄露后给国家造成了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不可忽视的是一些工作人员还存在着不少错误认识,如无密可保、密不可保和盲目自信等。

4.当前的保密形势日益严峻,少数部门在公开本部门产生的信息时不经保密审查造成泄密。如某政府部门为充实网站内容,直接从机关文印室批量拷贝有关文件,不走先审查后发布的正规流程,而是边发布边审查,致使大量涉密文件刊登在网站上,造成泄密。再如某政府部门利用互联网站办公,不经保密审查,直接将工作动态、请示报告等涉密文件刊登在网站上,造成泄密。还有少数政府部门网站为丰富网站内容,将本部门印制供内部使用的文件汇编,集中在网站上予以发布,导致汇编中混有的涉密文件被泄露。有些部门在转载其他部门产生的信息时不经保密审查造成泄密。有的只审查目录不审查文件内容;有的只审查文件首页有无密级标识不审查文件全文;有的只审查文件正文不审查附件。如某政府部门网站信息管理员在刊登信息时,仅对文件正文进行了审查,没有发现文件附件属于涉密内容,而把正文连同附件一并刊登在网站上,造成泄密。还有的只审查文件出处不审查文件内容。此外涉密文件资料、信息系统管理也存在漏洞:少数政府部门没有将涉密网和政府网站物理隔离。如某政府部门将重要涉密基础信息库与政府部门网站相连接,通过该政府部门网站就可调取涉密网中的有关信息,造成严重的泄密隐患。一些涉密人员在明知不能使用涉密计算机连接互联网的情况下,为了工作方便,擅自使用存储处理涉密信息的计算机连接互联网导致泄密。在某单位发生的泄密事件中,泄密事件责任人郑某受到党纪政纪处分。郑某在检讨自己的行为时说:“有时候着急起草新闻稿,需要找一些素材,为了图方便就擅自将内网笔记本重装系统后,连接了互联网。”少数政府部门在连接互联网的OA系统上处理涉密信息。如某政府部门有关人员错误认为在互联网上采取防火墙、密码登录等方式可以避免公众浏览内部网络,而在OA系统中刊登大量涉密信息,结果OA系统防护被攻破,造成涉密文件泄露。少数政府部门擅自向网站制作单位提供涉密信息。如某政府部门在开发部门网站时,未经保密审查,将本单位一些涉密的工作简报提供给网站制作公司用于网站调试,该公司在调试过程中将有关简报直接刊登在网站上造成泄密。少数政府部门随意在涉密网和互联网之间拷贝文件资料,还有些政府部门在文件起草过程中缺乏规范的定密程序。如某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在撰写含有涉密内容的工作总结时,未履行法定的定密程序,就自行将文稿送单位文印室打印,该政府部门网站信息管理员从文印室拷贝该份文件后,未待保密审查就在网站上刊登,造成泄密。

5.《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颁布实施二十多年来,对于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利益,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当前我国的保密工作仍然面临着严峻考验和新的问题,如保密法制观念淡薄。一些干部包括领导干部保密意识不强,缺乏政治眼光和法制观念,对保密工作重视不够。利益驱动明显。有些人奉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惜践踏国家保密法规和出卖国家秘密,以谋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和所谓的个人价值体现。近年来涉密主体增多。越来越多的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和民营企业进入涉密领域,原有的保密管理体制出现了盲点。人员流动加剧。一些高科技人员和涉密人员离职跳槽到外资企业、跨国公司或移民外国等,给国家秘密安全带来严重危害。

6.近年来,由于一些机关工作人员缺乏保密意识或对保密规定不重视,纸介质涉密载体丢失和泄密事件也时有发生,如2008年8月22日,某单位机要员胡某在临近下班时接到电话,前往上级机关领取一份机密级文件后,没有将其送到办公室保存,而是将文件放进皮包里前往饭店去参加老同学聚会,不巧皮包被偷,导致文件也丢失。而此时,胡某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又犯了一个错误,没有及时向领导报告,错失了寻找文件的最佳时机,结果受到了严肃处理。再如某经济部门负责人携带记录了大量涉密信息的笔记本与外商谈判,将涉密笔记本遗忘在酒店,造成泄密,该负责人因此受到党纪政纪处分。2009年,某机关工作人员张某为了帮朋友解决一技术难题,擅自将持有的涉及某军品制造标准的机密级资料通过普通邮局邮寄,被有关部门查获,受到了严肃处理。

7.有关保密制度规定,严禁在普通电话中谈论国家秘密,不得在手机通话中涉及国家秘密,不得用手机发送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这是因为普通电话属于明传通信工具,不具有保密功能。手机通信传输系统,是开放的无线通信系统,通信信号是在空中传输的,只要有相应技术设备,就可以截听通话内容。手机易被用于遥控窃听,通过遥控操作,使之从关机或待机状态转换为通话状态,在无振动、无屏幕显示的情况下,将周围的声音发射出去。同时,手机还可以与互联网无线连接,所以在手机通话中谈论涉密内容或用手机发送涉密信息,很容易造成泄密。

8.2008年5月1日,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在该《条例》中规定了保密审查的相关要求。《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在公开政府信息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审查。这一规定,确定了保密审查的主要原则。一是“谁公开谁审查”。按照《条例》第四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并指定机构负责本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具体工作职责之一是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保密审查。与此相适应,“谁公开谁负责”。《条例》第三十四条和第三十五条规定了行政机关未建立保密审查机制和公开不应当公开的信息的法律责任。二是事前审查。即保密审查必须在政府信息公开以前进行。三是依法审查。依法审查原则的主要内容是:主体要合法,即审查主体是行政机关确定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程序要合法,即保密审查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依据要合法,即保密审查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审查标准。

9.《条例》第八条规定:“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第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但是,经权利人同意公开或者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可以予以公开。”据此,保密审查内容应做到“四看”:一看是否涉及国家秘密,二看是否涉及商业秘密,三看是否涉及个人隐私,四看是否涉及敏感信息,包括行政机关的工作秘密。

10.《条例》还规定了保密审查的方式和程序。其中目录审查是对本机关、单位制定的信息公开目录进行保密审查。信息公开目录是依法主动公开信息的依据,应当对照保密范围进行审查。信息审查包括对依法主动公开信息和依申请公开信息的审查。保密审查程序为:一般审查程序。《条例》没有作出具体规定,从工作实践看,一般审查可分为:信息提供部门自审,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审查和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领导审查批准。保密审查的过程和结论应当有文字记载,存档备查。不明确事项审查程序。《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对政府信息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报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同级保密工作部门确定。”据此,对拟公开信息是否涉及国家秘密不明确的,应报送保密工作部门审查确定,同时听取业务主管部门意见;对是否属于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不能确定的,应当报有关主管部门审查确定。特殊情况处理程序。拟公开上级或者同级其他机关尚未公开的信息,应经信息产业机关审查批准,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公开。但是,因工作需要,上级主管机关在进行保密审查后,可以公开下级机关尚未公开的信息;对于仍在保密期限内的国家秘密信息,行政机关认为需要公开的,应当首先由原确定密级的机关、单位或者上级机关依法解密,之后再进行保密审查,确定是否可以公开;对秘密期限届满的国家秘密信息,行政机关认为需要公开的,仍然应当按照保密审查程序进行审查,确定是否可以公开。

11.瑞典1766年制定了有关著述与出版自由的法律,此后许多国家相继进行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其中包括信息豁免公开及相应的审查制度。豁免公开的信息就是可以或应当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换言之,就是要予以保密的信息。豁免公开的范围通常包括国家秘密、机关内部事务信息、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决策前的内部讨论信息、侦查和刑事执法信息、其他法律明确规定不予公开的信息等。决定豁免公开主要通过利益平衡。以英国2000年信息公开法为例,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公共利益,即通过信息公开获取的利益不能以损害公共利益为代价。如果一项特定的信息一旦公开,将会或者可能会给公共利益造成损害,该项信息就应当不予公开。二是第三方利益,即通过信息公开获取的利益不能损害第三方利益。豁免公开可以分为绝对豁免公开信息和一般豁免公开信息。对绝对豁免公开信息,行政机关不仅可以不予公开,还可以拒绝告诉信息申请人,政府是否拥有该信息。因为对某些信息来讲,政府只要回答是否拥有,就已构成披露。关于由谁决定信息可否公开以及怎样审查,大体有三种做法,一是由行政机关首长负责,二是由信息专员负责,三是由专门委员会负责。有的国家的信息公开法还对保密审查中涉及部门之间的协调作出了规定。

12.在当前我们有些政府工作人员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存在错误的认识和做法。如某政府部门信息公开保密审查人员告知网站信息管理员,除会议纪要、请示报告不能刊登在互联网上,其他都能公开,结果网站信息管理员将数份涉密文件刊登在互联网上,造成泄密。再如某政府部门收到上级发送的机密级文件后,有关负责同志违反规定擅自批准将文件进行了转发,并将转发文件在政府网站上予以发布,造成泄密。

13.南方某市政府网站发生的网络事件可以说是较典型的。2006年11月5日上午,南方某省保密局督查处干部小陈在例行上网搜索中,发现一个地级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上完整刊登了一篇当地领导在某涉密会议上的讲话。凭着职业敏感性他马上判断此文属机密级国家秘密。小陈还在该网站的“政策信息”栏目中发现,贴着“中央C部委关于某项政策的调整意见”的标题和内容摘要。他点击“摘要”后的“详文”进入该网页。赫然发现上面登载的竟是一份中央C部委文件的全文。小陈拉动鼠标浏览全文,并未看到标注有五角星和密级。从文件的标题上,小陈知道这份文件的内容涉及到许多企业的利益,其中谈到的问题正是目前网上爆炒的热点,经常上网的他对此略知一二。但是,中央C部委文件是否涉密他尚不清楚。

下线后,小陈和处长一起向省保密局领导做了汇报。按照领导的要求,他随后通过专线电话向该市保密局取得联系,并赶赴该市实地调查和了解情况。

关于当地领导在某涉密会议上的讲话的情况大致是这样的:10月30日,该市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处的工作人员王某在更新市政府门户网站的新闻栏目时,回想几天来政府组织的大小活动,他准备把该市某领导参加的一次重要会议,作为自己此次更新的重点内容,他很快借到了相关领导在这次会议上的讲话稿(未标密)。拿着讲话稿,王某匆匆走进了机关文印室,复印了该文件。

按照市里的有关规定,所有信息上传门户网站前都要进行保密审核。王某拿着复印好的文件,找到了市政府办公室综合四处副处长孙某,请他审核把关,不想正赶上孙某忙于其他工作。急匆匆的孙某没有审看文件,他告诉王某:领导讲话可以公开。王某遂将复印的讲话稿刊登在市政府的门户网站上。

小陈随后询问第二份文件是否涉密和上网过程,该市办公室主任答复,这的确是一份涉密文件,是5月下旬中央C部委作为国家秘密文件下发的。“是通过机要渠道下发的,我这里有收件登记。”而随着调查的深入,小陈发现情况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

该市近年来经济发展很快,市内有出口保税区、工业开发区等,聚集了众多的国内企业和“三资”企业。市政府领导要求网站为企业和用户着想,增加工作透明度,及时公布国家和地方相关信息。该政府网站努力及时发布政策信息、答疑解惑,受到企业和用户的欢迎。

但同时,政务网站工作人员也有苦衷,主要是信息量大,而人手少,当相关责任人外出办事或请假时,就由其他人代做。那天,市政府办公室打电话给网站,让他们来人,说是上级单位有新精神,要在网上发布。恰逢那个责任人不在,于是负责技术维护的网管代替去的办公室。到了办公室,网管看到那份涉密文件后,正要做摘录,办公室一位干部拿出一个优盘,说这里有电子文本,可以拿回去摘录编辑,同时让他只摘录要点,不能全文转载,优盘要及时归还。那位网管当然很清楚这份文件的关注度很高,在抢新闻意识的驱动下,他还是忍不住把文件全文贴到网页上发布了,最终酿成了泄密案。

在小陈了解网站工作制度,特别是保密制度时,领导一个劲儿地表示本单位对保密工作高度重视,经常搞保密宣传教育,但一说起相关责任和保密制度就有点王顾左右而言他,显得底气不足。当小陈看到该单位的工作制度时,发现这些规定不够细致,只有工作流程和大致分工等,且还存在严重缺陷:涉密信息发布的审批制度,空白;保密责任规定,空白;违规处罚规定,还是空白。整个网站管理制度中关于保密工作的规定只有“要注意保守国家秘密”、“要开展保密教育”等区区几句话。

14.当今世界各大国无不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其中,美国向来以严厉著称。自1940年富兰克林·罗斯福颁布第8381号总统行政命令《部分军事关键设施或设备的确定》以来,美国已先后颁布了9个总统行政命令,详细、系统地规定了美国的定密、保密制度。其中,现行有效的是前总统布什在“9·11”事件后颁布的第13292号总统令,保密管理措施较之前更加严厉。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在延续布什政府政策同时采取了更严格的信息安全和保密管理措施。

15.美国的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中,物理设施保密管理是最为传统、基本的方式。按照制度要求,保密信息产生后必须在符合安全保密要求的物理设施中保管,配备安全防护设备、健全安全防护制度。如,绝密级信息必须在美国总务管理局批准的保险箱内存放,经过审查的看守或警卫须不间断地看护或者每隔2个小时检查一次保险箱,同时安装入侵监测系统,警卫人员应当在报警15分钟内到达。机密、秘密级信息的物理保护要求相对宽松,但也必须在与绝密级信息相同标准的保险箱内存放,只是不必采取配备警卫、安装入侵监测系统等补充控制措施而已。美国对涉密人员的管理,主要是指对拟接触秘密信息人员的经历、性格、感情稳定性等情况,进行全面的背景调查,以确定是否适合接触秘密信息。他们将通过审查确保涉密人员可靠作为保密工作的“三大支柱”之一,并就涉密人员审查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标准。美国对秘密信息的接触范围实施了严格限制。控制秘密信息接触范围的核心思想是,只有确因工作需要知悉国家秘密的人员才可以接触秘密信息,接触秘密信息的人数应当限制在履行工作职能所需的最低限度内。美国保密问题专家认为,就泄密而言,秘密信息的分发人数与泄密的可能性成正比,即接触秘密信息的人数越多,泄密的可能性就越大。因而,《接触秘密信息的规定》明确规定,被认定有资格接触秘密信息的雇员,如果确有知悉秘密信息的必要,才能接触。为了应对网络安全,美国早在2003年就出台了国家网络空间战略。2008年1月布什又签发了54号国家安全总统令和23号国土安全总统令,进一步提高网络监控、打击网络犯罪和应对网络安全威胁的能力,全面推进美国政府网络安全建设。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继续将保护信息网络安全作为美国新时期国土安全策略的重点。

16.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保密工作。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保守党的机密,慎之又慎。必须十分注意保守秘密,九分半不行,九分九也不行,非十分不可。邓小平同志强调,今天的环境比过去更为复杂,保护我们的机密比过去任何时候更为重要。革命的胜利,很容易产生麻痹和疏忽,这就会给敌人以可乘之机。******同志提出,革命战争年代,保密就是保生存,保胜利;和平建设时期,保密就是保安全,保发展。总书记、******总理等中央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确保党和国家秘密安全,保障党和国家事业顺利推进。

三、申论要求

(一)请判断下列说法是否符合给定资料的内容,对符合的选项,在括号内打“√”;对不符合的选项,在括号内打“×”,对于你认为不符合的选项,分别说明理由。字数不超过200字。(15分)

A.在涉密领域,纸介质载体只能用以承载国家秘密。()

B.当今世界各大国无不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如美国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即物理设施保密管理、涉密人员管理和网络安全保密管理。()

C.OA系统保护被攻破,造成涉密文件泄露表明:不得将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器放入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也不得在未采取保密措施的互联网及其他公共网络中传递国家秘密。()

D.为防止手机成为泄密源头,一般不允许带入涉密会议场所,或保密要害部门、单位,如因特殊需要,应将手机关机后带入。()

E.党政机关是国家秘密生成的重要源头和运转枢纽,机关工作人员是国家秘密信息及载体制作、使用和处理的主要承担者,我国保密工作领域中的涉密主体由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两方面构成。()

(二)概括资料第2、3、4段的中心意思。(10分)

要求:语言精练,层次要点清楚,字数不超过200字。

(三)根据给定资料,归纳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信息审查方面的内容和要求。(10分)

要求:文字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字数不超过200字。

(四)请仔细阅读给定资料,回答下面两个问题。(25分)

1.南方某市网上泄密包括哪些泄密事件,原因和问题是什么?(15分)

2.阐述信息公开与保密的关系。(10分)

(五)请以“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为主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全文字数1000—1200字。

参考答案

(一)答案提示

A(×)纸介质载体不只用以承载国家秘密,同时也可承载商业秘密和个人秘密。

B(×)美国开展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主要体现在建立严格的定密、保密制度,其次是采取更严格的管理措施,即题中的“三个方面”。

C(×)这一问题表明涉密网必须与互联网进行物理隔离,即使采取了保密措施也不得在互联网上传输国家秘密。

D(×)手机易被遥控监听、遥控操作,使之从关机转换为通话状态,因此即使关机也不能带入。

E(×)新形势下,我国涉密主体增多,还包括进入涉密领域的非公单位和民营企业。

(二)答案提示

在信息技术时代,以政府网站为主导方式的政府信息公开与信息保密工作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政府网站泄密事件频发。其中既有部分工作人员知识技能不足、保密观念滞后以及重视不够甚至认识错误的原因,也包括部门保密、定密程序不完善、审查程序不严和信息管理存在漏洞的因素。在新形势下,必须对症下药,规范相关工作流程,提高工作人员保密能力,处理好信息公开与信息保密的关系。

(三)答案提示

《条例》规定政府信息公开前必须对其进行保密审查。

保密审查的主要原则: “谁公开谁审查”;事前审查;依法审查。

保密审查内容的要求:是否涉及国家秘密;是否涉及商业秘密;是否涉及个人隐私;是否涉及敏感信息,包括行政机关的工作秘密。

保密审查的方式:目录审查;信息审查。

保密审查的程序:一般审查程序;不明确事项审查程序;特殊情况处理程序。

(四)答案提示

1.(1)该地领导在涉密会议上的讲话泄密事件。原因是定密程序不完善,保密审核人员失职。该讲话内容属于机密级国家秘密,泄密可能危害公共利益和安全。

(2)中央C部委文件泄密事件。原因是政府急于公布信息以求经济发展,保密意识淡薄;政府专业人员不足,存在代履职行为。该文件涉及许多企业利益,泄密有可能导致第三方利益受损。代履职人员由于相关保密知识不足及利益驱动易引发泄密事件。

2.信息公开与保密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统一于国家利益。信息公开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题中之义,保密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必然要求。信息公开并不是无原则地公开,泄密会危害公共利益及国家安全,反而不利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严格保密审核,及时公开合法信息,做到信息公开与保密的和谐统一。

五)答案提示

与时俱进适应形势做好保密工作

国家秘密,不仅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功推进的保障,它关系到社会内部的和谐和国家的安全稳定,关系到政府职能的实现,更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保守国家秘密,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神圣责任。然而走进信息科技时代后,随着机关办公系统的网络化,政府网站泄密事件频频发生。新形势对保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秘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我国的保密工作依然停留在过去的水平,尽管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秘密的载体已经由纸介质为主扩展到声、光、电、磁等多种形式,但相关制度的建设没有及时跟进,保密审核程序还很不完善,不能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政府工作人员对新科技、新知识接纳能力不足,欠缺新形势下保密所需的知识能力,尤其是近年来以政府网站为主导方式的政府信息公开蓬勃发展,盲目公开、定密不清、审密不严、保密意识滞后等因素导致政府网站成为泄密的主要窗口,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坚持与时俱进,做好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已刻不容缓。

首先,加紧新形势下的保密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保密制度。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完善《保守国家秘密法》,以使该法律适应新形势;建立现代通信条件下的保密制度,弥补相关法律法规的不足;完善信息管理,涉密网与互联网必须实行物理隔离,谨防别有用心的人通过互联网窃取国家机密;科学界定信息公开的范围,加大对政务公开信息的审核力度,区分可以公开的政务信息和不能公开的机密,该公开的要及时公开,涉及机密、不能公开的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开,防止国家秘密通过政府信息公开渠道泄露出去。

其次,加大保密工作的宣传,开展相关培训,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保密知识能力。充分利用内部报刊、会议等形式加大对工作人员保密的宣传力度,培养他们的保密意识;发挥各级党校等培训机构对提高公务员素质能力的重要作用,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开设信息时代保密工作课程,提高公务人员的素质能力,从思想上、能力上、行为上规范他们的行为,堵住国家秘密泄露的重要源头。

第三,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监管,全面落实保密政策,建立长效的保密机制。充实政府网站部门审核人员,防止出现因人手不足而出现代履职的现象;实施民主监督与制度监督,将保密工作纳入政府绩效体系,实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相关的定密、审密程序得以切实履行,保密制度得以切实落实,使保密工作走向常态化、正规化、科学化。

浅析公务员申论失真现象 篇7

关键词:失真,教育体制,个人意识

公务员考试是当下中国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 也被社会中各界人士热烈追求, 他们多数想通过公务员考试来获得一个较稳定的工作。而国家认为一个合格的公务员应该具备某些必要的素质, 其中包括撰写各类公文的能力, 因此申论写作便成为了公务员考试中一个重头戏。但不是所有人写出来的申论都是可靠实用的, 它也具有不真实性的一面。那么, 其失真性主要有哪些表现呢?

一、功效的失真

就功能上而言, 申论和古代的政论文是相同的, 主要就是针对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进而提出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的方法, 因而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功效性强, 这也是判断申论文章本身价值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准。而且申论的功效性特点决定了申论的写作者必须具备对时事和理论的深厚掌握和了解 (现在所谓的理论, 也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等) , 可见这些知识的积累和对知识的见解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需要一个时间的沉淀, 这就要求申论的写作者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和累积这方面的知识。可是由于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应试者们的目的大多数更具有功利性, 仅想通过考试获得较为稳定和安逸的工作, 所以其备考也是一个相对短暂的过程, 也就是所谓的“为了考试而考试”, 而这种短暂的备考过程主要靠背诵来获得知识, 但在获得这些知识后应试者们便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对其深思和拓展, 所以要在申论写作上要提出具有创新突破性的见解是较为困难的, 故而当下公务员申论呈现出的状态多为短期内所获知识的堆积, 显得肤浅、单薄、空泛, 不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 完全没有发挥出申论应有的功效性。

二、模式化严重

当今的申论其实是八股文的演变发展, 它和八股文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 都是一种在短时间内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见解和处理意见, 都具有固定的模式, 例如八股文的破题、承题、起讲、提比、小比、中比、后比、收尾;而申论的结构模式则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尽管几百年来八股文发挥过不可忽略的作用, 但是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而这种缺点也反映在了当今申论这种文体上。首先, 申论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手段, 但是其严密的逻辑性论述和规律性也会遗漏掉一些有才情的人, 实际上就是说, 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死板的有规律的文体, 能对其掌握者必能成功被选拔, 但有才情的人又未必能对其掌握, 即使有满腹才华也无处施展。其次, 申论固定的写作模式也限制了应试者的思维和主观能动性, 他们更多的只是根据申论的结构模式将背诵的知识点进行生搬硬套,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人的思维无限的优越性不能得到体现, 文章的价值性降低, 更是不可能对你当今社会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可行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可见, 申论类似八股的套路模式使其在选拔人才和思想性方面也散失了真实性。

三、原因

以上通过对公务员申论这类文章失真现象的分析, 我们应该思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存在下面两点原因:

1、我国教育体制存在不足, 个人还是认为特别是应试教育带来的不良影响。

公务员申论的应试者们多为大学本科毕业者, 也是多年来应试教育的接受者, 这必然在潜意识里形成了一种应试模式, 死记硬背自然是最典型的, 那么在这样的一种应试模式下很难写出一篇创新的、独到的、实用的且具有建设性的申论。总之,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不足, 所以限制了人们的思维发展空间, 局限了思维的拓展力和发散力, 而且自身的特长也被抹杀了。

2、个人意识不足, 特别是缺乏一种自我积累、自我思考的意识, 人云亦云, 随大流。

上文已阐述了公务员考试目的性趋于功利化, 备考过程较为短暂, 备考方式主要靠背诵一些已存在的知识点和对事实的见解, 缺乏自我思考和积累。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学生时代时学校就不重视对学生这方面的意识的培养。个人意识的培养在学生时代是最好培养的, 因为在这个阶段个人意识并没有完全成形, 具有很大的培养空间和塑造空间。

四、启示

上面两点是公务员申论失真的最重要的原因, 教育体制的不足和个人意识的不足缺乏造成了当下公务员申论较为糟糕和尴尬的情况。如果不对这些因素进行改进, 后果必将更为严重。而目前要完全根除这些因素是不可能的, 也是不实际的, 但必须要对其改进, 那这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呢?

1、目前就我国国情而言, 要健全教育体制是十分艰难的, 特别是要取消应试教育这种体制几乎是不可能的。

选拔人才的方式虽然多种多样, 但是我国是一个具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 要在如此多人里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应试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 否则就会乱套。当然公务员考试也是一种应试教育的呈现, 而教师在应试教育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教师们承受着升学、成绩等等各种来自应试教育的压力, 所以很多教师都会变本加厉地把这种压力施加在学生身上, 如延长学习时间、取消课余活动等等, 只是不停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不引导其积累和思考, 多让其死记硬背。时间一长, 自然便形成了死记硬背、缺乏自我思考的学习模式, 并且这种学习模式将一直存在于以后的生活中, 让其丧失了自我创造的能动性。这种培养人才的方式, 完全抹杀了个体的特殊性, 统一了整体的普遍性。

2、众所周知, 意识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人脑机能, 是对客观事物一种能动的反应。

而且人的行为最根本的主导力就是人的意识, 有怎样的意识便有怎样的行为, 缺乏怎样的意识就缺乏怎样的行为。上文所提到公务员应试者们极强的功力性, 懒于在平时的生活中自我积累、自我思考, 而是死记硬背已存在的观点和见解, 而这样的行为模式是因为缺乏自我思考、自我积累的意识, 那么培养这种意识是时不可待的。而培养这种意识的黄金时期就是学生阶段, 所以学校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 特别是自我积累、自我思考的意识。

日本的公务员和考试制度 篇8

今年日本国家公务员年终奖据说比去年减额0.5%,平均65.5万日元,按照这段时间的汇率约合7000美元左右。国家公务员里奖金最高的是总理大臣和最高裁判所长官(相当于中国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今年是595万日元,大约6万美元左右。但麻生拿不到这么多,因为他是从9月份才开始当总理大臣。今年的前九个月就只能按众议院议员的标准,所以麻生拿到手的只有410万日元。原来还有一个人也能拿国家公务员的最高奖金,那就是东京大学学长(校长)。但桥本龙太郎内阁搞的行政改革把国立大学弄成了独立行政法人,大学职员的身份也就不是国家公务员了,所以现在公布国家公务员奖金时就没有了东大校长的名字。

公务员(Civil servant)在日本的解释也简单也复杂。不管在决定这个职位时是采取什么方式,选举也好招聘也好考试也好,反正为公众服务的公共机关的职员就是公务员。国家机关的职员就是国家公务员。地方机关的职员就是地方公务员,在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工作的就是国际公务员。从这个观点来看,公务员是一种身份而不是职业,比如说一个会计在税务署工作,他仍然是从事会计职业,但他就是公务员。从这个角度来解释的话,甚至存在没有报酬、不是正式工作的公务员。日本有一种很特别的社区消防团,社区居民凑钱买小型消防车,消防队员就是社区居民,节假日训练,在发生火灾时能够抢在远道而来的正规消防队之前赶到现场,从而降低受灾程度。这些社区消防队员就是一种不拿报酬的志愿者,而且不是专职,但他们在训练和执行消防任务时,确实是公务员。

但日本人一般说的“公务员”倒不是这个“原教旨”的含义,而一般也没有人把总理大臣看成公务员。因为日本国总理大臣是执政党的总裁,是国会议员,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他是政治家,只有在发奖金的时候大家才想起来原来总理大臣也是公务员。

像总理大臣这种公务员叫“特别职公务员”,因为这些人是经选举或者任命出来的。特别职之外,经采用考试选拔出来的叫“一般职公务员”,分为国家公务员和地方公务员两种,现在日本大概有96万国家公务员,还有大约316万地方公务员。自卫队员是国家公务员,公立幼儿园的阿姨是地方公务员。

在各种各类公务员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通过了“第一种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那些人,也就是被称为“精英官僚”的那些人。日本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分三种,第三种是面向高中毕业学历,第二种面向专科毕业,面向本科毕业生的是第一种。通过了这种考试就意味着成为高级公务员,高级公务员不仅有着与一般公务员同样的无过即有功、不受解雇等安定的工作条件,还有就是他们注定要担任高级公职。一般来说,他们升为课长(相当于中国的局长)是有保证的,以后再想往上晋升就要看能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了。这个晋升的最高峰就是各省的事务次官。当然根据省厅的不同,外务省除了事务次官以外,还有一个驻美大使的职务,而法务省还有一个检事总长(相当于总检察长)。而一般的普通公务员就只能做到长(相当于中国的科长),晋升课长是不可能的。

日本政府实际上是靠这些高级公务员在运作着。日本政府各个省厅,名义上有主管大臣,还有政务次官,但政务次官全都是议员,也就是政治家。除极少数例外之外,大臣们也基本上都是政治家,不是政治家的大臣被称为“民间人大臣”。最近比较有名的民间人大臣是小泉纯一郎内阁的外务大臣川口顺子和金融大臣竹中平藏。不管是民间人还是政治家,换了内阁就要走人。铁打的省厅流水的大臣,不变的是官僚。日本的政治家们喜欢把坏事的原因全归结到官僚们身上,政治家老喜欢发誓要和官僚们作斗争,要实现“政治主导”的国家管理。

但是几乎可以打个一日元的赌,如果真的存在这种“政治家对官僚”的斗争构图的话,失败的肯定是政治家。因为日本政治家的素质在这几十年来下降了很多,作为标尺之一的就是“二世”甚至“三世”议员的不断增加,众参两院的世袭议员已经达到43%以上。现在的麻生内阁包括麻生太郎总理大臣在内总共18人中,非世袭只有三人,世袭率居然达到了83.33%。当然不是说二世议员就一定无能,但是这种靠祖辈的恩荫的后人们,如何会是那些通过最艰难的考试选拔出来的精英官僚们的对手。

这种高级公务员考试分为各职种共通的“教养考试”和按职种不同的“专门考试”,教养考试的范围有: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包括日本历史、世界历史、地理和文艺的人文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的自然科学;包括逻辑推理、资料分析、空间把握的数据处理;包括现代日语、英语、古代日语和汉文的文章理解和时事问题。比如给出一张曲线图,要求说出这是哪个国家近十年的零售物价指数的曲线,这条曲线说明了什么问题,最后还要你说出这条曲线类似于什么数学曲线,并写出数学方程式。这种考试确实是有点变态的。

能够通过这种考试的以东京大学的毕业生为最多,比如2008年在通过高级公务员考试的总共1303人中,东京大学出身者就有417人,而第二位的京都大学只有161人。其实这种情况已经改变了很多,原来东京大学出身者比例更加高。这种结果的原因除了东京大学是日本最难考的大学、学生的质量最高之外,还有其历史的原因。

日本近代的高级官僚制度学自德国。

明治初年的时候,帝国大学的毕业生无需考试就可成为各官厅衙门的官僚,不够的部分再从帝国大学毕业生以外的人中通过考试选拔。这种制度理所当然地引起了批判,因此从1894年开始,日本实行“高等文官考试”,试图通过考试来一视同仁地选拔高级官僚。日本战败以后,美国占领军当局曾经试图废除这种官僚选拔体制,但遭到了日本官僚们的坚决抵抗,结果就是把“高等文官”的名字给改成了“高等公务员”,其余的选拔和晋升制度基本上是原封不动地继承下来了。

日本有一个喜欢结成派阀的习性。从战前到战后,这种一贯的官僚制度首先就造就了高级官僚中帝国大学出身者一统天下的局面。现在东京、京都、大阪、名古屋、东北、九州和北海道这七所原来的帝国大学之外学校的学生,对高级公务员考试也不是很感兴趣。考试难度本来就太高,能够通过的指望不大,而且就算通过了考试将来在中央官厅衙门里能得到合理晋升的机会也不大。

其他大学也无法和东京大学并肩。日本报纸的第二版上每天都有各官厅课长以上的人事变动的名单和简历,在里面要找出来不是东京大学出身的还真不容易,但要找不是东京大学“毕业”的还是能找到的。外务省高级官僚中东大出身但没有毕业的不少。这是因为原来外务省有自己独有的“外交公务员”考试,通称“外交官考试”。它被认为是日本最难的考试。外交官考试有一点古怪的地方就是不要求毕业生资格,谁都能考。经常有三年级学生、甚至有时二年级学生考上外交官的都有,考上外交官就不读书,到外务省来工作了。所以外务省最牛的不是“东大毕业”,而是“东大没毕业”。2000年以后,官方取消了外交官考试,全部统一到了第一种国家公务员考试里面来了。但现在在报纸上还能看到外务省官僚的学历是“东大中退”,说明这是个牛人。

日本海军有条“吊床号”的制度,毕业成绩的高低能左右晋升一辈子,吊床号靠后的人要是升了大将,比他靠前的人升不上大将就只能退出现役。日本高级公务员也一样。在各官厅发出的合格通知书上明确标明考试名次,以后在晋升的时候只要没出过什么大问题,几乎就是按这个名次来,据说名次靠在后面的人要是晋升上了事务次官的话,名次在他前面的人除了辞官去某个公司就职,再不然就是去学校教书,反正不能再在这个衙门继续呆下去了。

任何制度都有好处和坏处。这种官僚制度的好处是公正透明、不带偏见地选拔人才,证据就是和世袭的政治家不同,很难看到世袭的官僚。坏处就是太死板,而且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制度也确实不合理,加上政治家的煽动,官僚们最近成为了传媒和公众攻击的对象。2007年6月30日重新修订《国家公务员法》时新增加了这样的内容:“职员采用以后的任用、薪俸以及其他人事管理,与该职员的被采用年次及采用考试的种类无关,应该以人事评价作为基准”。

上一篇:永远的感动下一篇:医院物价信息科自查自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