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学习感受

2023-0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毛泽东思想学习感受

学习剪纸,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一直都很喜欢做手工,在家也经常折纸、剪纸,知道学校有剪纸社团,我就立即加入了,在专业美术老师——李老师的带领下,我更深刻地认识了到剪纸文化的精神和魅力。

我参加“一剪韵艺”社团前,只知道剪纸就是过年时妈妈在窗上贴的窗花,哥哥结婚时门上的喜字。记得加入社團第一节课,李老师给我们讲了剪纸的历史渊源,通过学习和了解后,我为只有中国独有的这种民族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原来剪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古代,我们的祖辈传承至今,可见在小小的剪纸中有一种民族割舍不下的东西。

在社团中我要好好学习,把我们的传统艺术发扬光大,还记得李老师说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要好好热爱自己的校园,热爱自己的国家,要好好的传承祖国这一悠久的历史文化。

作者:夏金锐

第2篇:探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美

只要从事过多年的数学教学,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厌烦数学学习过程中枯燥无味的推理、计算和死记硬背的数学公式,不理解一些知识的形成,也不喜欢老师单调、古板的教学模式,只是迫于各种各样的压力忍着,没有发作而已。这就与当前的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格格不入,背道而驰。我在这几年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发现教师如果能够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和管理理念,认真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教学环节,那么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作用大,效果也明显。因为学习兴趣是学生自觉学习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动力源泉,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和学好数学的保证。学生怕学数学,甚至讨厌数学,归根到底就在于对数学缺乏兴趣。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得把:要学生学数学转变成学生自己要学数学,这就让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有味、有趣、有惑”。因此,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我觉得利用数学中的美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一直都在探讨这样一些问题:如何能用数学美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究竟美在哪里?我认为:数学美在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上表现出来的一种和谐美、奇异美和残缺美。我发现如果能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体味其中的美,特别是若能用数学美来解答数学问题,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就是我的几点尝试:

一、学习数学中的和谐美,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趣”

数学学科从定义、定理、公理、性质、公式以及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等方面来看,表面是独立且毫无关系的,但这些之间都存在必然的联系。特别是有数学的对称性、统一性所表现出来的和谐性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美,既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趣。比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性质》时,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中,知其一可说明另二。学生掌握这一定理也就容易多了。数学的和谐美还体现在公式、图形的对称性之中,圆和球形是几何中对称美的杰出体现,圆是关于圆心对称的,也是关于圆心的任一条直线对称的。球形既是点对称,又是线对称,还是面对称的。正是由于几何图形中有这些点对称、线对称、面对称,才构成了美丽的图案,精美的建筑,巧夺天工的生活世界,也才给我们带来丰富的自然美,多彩的生活美。在生活中也能感受数学美,追求数学美。如:在日常生活中,最和谐悦目的矩形,如电视屏幕、写字台面、书籍、衣服、门窗等,其短边与长边之比为0.618,你会因此比例协调而赏心悦目。甚至连火柴盒、国旗的长宽比例设计,都恪守0.618比值。在音乐会上,报幕员在舞台上的最佳位置,是舞台宽度的0.618之处;二胡要获得最佳音色,其“千斤”则须放在琴弦长度的0.618处。是不是只有几何中才有对称美呢?在代数当中,杨辉三角也能体现美。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这些都能在我们的身边、周围找到它的踪迹,感受到它的存在,不会感觉到枯燥,从中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二、发现数学中的奇异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欲望,使学生感到“有味”

数学奇异美是学生创新的内驱力。而学生在创造性学习活动中又能感受到数学奇异美,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数值计算中的反常设想,奇异的分法,美妙的结果都是数学在奇异美,这种奇异美可以揭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创新精神,同时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能体验到数学奇异美;应用题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新奇独特的、不拘一格的方法,正是学习高明的创新思维能力的体现,在此过程中,学生体验了数学美,从而激发了创新欲望;在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时,学生所采用的巧妙方法和产生奇异结果,能使学生在惊异中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使学生产生追求、向往使用巧妙方法和产生奇异结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数值计算经常会产生一些奇异而美妙的结果。3×4=12 33×34=1122 333×334=111222 3333×3334=11112222 ……这一系列美妙的结果显示了一种规律:m个3构成的数与其直接后继的积是一个2m位数,其前m位为1,后m位为2。奇异的结果,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会使人感到兴奋,受到吸引,产生美感,精彩之处能使人心灵震撼、心荡神驰。又如:比较32∕29、12/11、96/89、16/15的大小。分析:这道题的常规方法是化成同分母后比较大小,但如此以来的运算量太大,通分太难,那么反过来统一分子又如何呢?往问题的反面思考,思路豁然开朗。这些都是激励学生克服疑难,不断创新的极好动力。奇异、新颖的外表,又常常蕴含着独特而又有创新性的内容和思想,能给学习者以启迪,帮助其增强求异、创新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欲望。

三、发现数学中的残缺美,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也“有惑”,激发学生想学下去的欲望

现在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的“残缺不全”,为学生提供了锻炼思维的机会。当然,这儿的“残缺不全”是指数学知识因为认知能力的不够而不完整,在我们教材中,数学始终在自我矛盾中发展的。还有数学中的不和谐“比比皆是”,也构成了数学残缺美,为丰富数学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例如,在学习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使用时,一教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题:某学校要从甲、乙两名运动员中选出一名,代表学校参加市上的运动会。每人射击5次,两人的成绩为甲:8环、9环、7环、8环、8环;乙:6环、5环、10环、9环、10环。请你根据上面的数据,运用所学的知识,认为选谁去参加市上的比赛比较合适?于是同学们对甲乙二人的成绩作出了分析:(1)平均数:两人都是8环;(2)中位数:甲是8环,乙是9环;(3)众数:甲是8环,乙是10环。明显从中位数和众数两项指标上看,乙都优于甲,但是学校却选中了甲运动员参加市上的比赛,你认为公平吗?谈谈你的理由。学生激情高涨。是啊,都觉得应由乙参加比赛,因为运动员的成绩主要指标是平均数,在平均数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不让乙运动员去呢?因为乙的发挥极不稳定。成绩的稳定性要用另一种量来表示。于是学生迫切想继续学习研究表现成绩稳定的量——方差。但是教师却并不急于讲解,只对学生说在以后的教材中会学习到。这样留下一个不完美的结局,让学生去研讨、解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习的兴趣。

总之,数学总是美的,数学是美的科学,追求数学美是数学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数学本身从形式到内容都充满了美,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和展示数学的美,使学生在美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邓 勇

第3篇: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德育教育

【摘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德育教育,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渗透的方法研究,丰富德育渗透的教学方法,创设渗透德育教育内容的教学情境,有效挖掘语文课本知识渗透德育内容,组织德育教育活动,加强德育教育内容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提高德育教育渗透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做法探究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学习语文对学生文化知识提升的同时,要加强德育教育内容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提高德育教育渗透的效果。因为小学生具有一定可塑性,心理和身体发展不够成熟,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加强德育教育,为学生未来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和保障。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的必要性

(一)提升学生对语文中德育的认知

小学语文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内容是满足学生需求,符合时代发展的做法,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因此更加注重学生的德育能力和素养,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语文知识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的重要性。现在很多语文教师因为传统教学形式的制约,不注重语文知识中的德育内容挖掘,导致学生心理发展和素养提升方面存在问题。所以,为加强学生对语文中德育教育内容的认识,要尽快对语文知识进行挖掘,提升学生对语文中德育教育内容的认知,不断将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丰富语文教学方法

在语文中有效挖掘德育教育内容,能够丰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尊敬师长、热爱集体等优良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行为习惯和文明语言内涵等。德育教育内容的融合可以丰富语文教学课堂,吸引学生的目光,使得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入到教学活动中,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德育教育内容的挖掘和融入,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基本素养和道德认知,使学生能够长远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德育渗透的方法

(一)创设渗透德育教育内容的教学情境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一定艺术性和鲜明性,能够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语言能力等,将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新时代发展历程中,教师不能再使用传统教学形式,要将抽象、复杂、无趣的语文知识生动化、形象化,结合语文教学内容为学生构建情境,为学生营造能够激发思维和潜力的教学氛围,在其中积极渗透和融入德育教育内容。在语文知识中渗透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不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结合学生发展特点和兴趣设计教学内容,设置符合学生发展和学习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学生长久发展。

比如在学习部编版《我们奇妙的世界》时,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内容为学生播放世界的新奇和风景等,通过五颜六色的世界吸引学生的眼球,为学生构建良好教学氛围,然后引导学生回想周围奇妙世界,进而为学生播放一组破坏环境的图片,使得学生在感官上形成强烈对比,能够激发学生无尽的遐想。教师紧接着告诉学生造成这一情况的直接原因,进而激发学生保护环境激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共同保护环境,为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奠定基础和保障。总之,在学习语文知识中,教师要借助任何可能的资源和信息进行德育教育内容的挖掘,提升学生自身德育教育内容和素养,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学生未来在社会上生存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二)有效挖掘语文课本知识渗透德育内容

语文课本知识设计时就融合了很多德育教育内容,编辑者将很多德育资源和信息纳入到语文课本知识中,因此,教师在教学前要详细认真的挖掘课本知识内容,在自身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上进行充分挖掘和提炼,加深对语文课本的钻研。进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挖掘的德育教育内容渗透给学生,在语文德育教育内容基础上进行延伸,提升学生审美意识,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道德素养,全面整体的促进学生发展和进步。

比如在学习部编版《我不能失信》时,教师可以借助语文知识进行深入讲解和分析,将学生带入到适当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师为学生提供不同诚实讲信用的案例和资源,引导学生走进语文知识中,与作者达成共识,产生一定的情感變化,加深对课本的了解。进而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回顾生活,寻找与之相符合的内容和事件,将身边诚实讲信用的例子拿出来进行分享,通过不断讲解和介绍,学生会自我意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进而能够发挥语文知识中德育教育内容的重要性,在语文知识讲解中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学生,学生能够自觉遵守和学习。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内容和环节,有效挖掘出德育教育内容,再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德育教育内容渗透,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和德育内容的了解,不断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等,锻炼学生,使其能够具有高尚的品质和修养,提升学生思想意识,使得学生在小学时期不断树立正确价值观,以提升语文教学有效性。

(三)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德育教育内容渗透

语文教师要加强教学效果,要经常为学生组织语文课外活动,积极带领学生进入到实践活动中去学习,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兴趣和特长,拓展学生语文知识面和能力,将文化素养积极渗透其中,将德育教育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使得学生体验到真实生活中德育教育内容,通过实践活动加深自身理解和掌握,自我在活动中积极探索,有效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帮助学生确立能够直接反驳和对抗外界不良影响内容,抵御腐朽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将德育内容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心中。教师可以将语文课本内容设计为主题展开研究和分析,也可以在学生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为学生组织德育教育内容演讲,绘制手抄报等不同活动,使得学生感受语文知识中德育教育内容的魅力。教师也可以为学生组织一些摄影展览活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自身道德品质等。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亲自为学生设计一些可操作性的实践活动,可以针对学生的兴趣和年纪设计不同活动,借助多媒体、音乐等内容作为衬托,结合语文知识为学生组织红歌演唱、革命历史事件介绍、红军战士朗读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体情怀,通过活动充分发挥语文知识的价值和作用,将德育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心中,使其铭记于心,以自身行动证明德育教育内容的掌握。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知识中融合了大量德育教育内容资源和内容,教师要意识到德育教育内容的重要性,专注每一个切合点进行有效的渗透和挖掘,提升学生对德育教育内容的认识。教师要充分挖掘德育内容,激发学生的德育思维,提升德育教学效果和质量,引领学生走向正确道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三观,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萍.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渗透策略[J].读书文摘(中),2017(4).

[2]韩金月.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有效实施策略[J].语文天地,2015(17).

[3]刁万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谈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渗透[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7(7).

[4]杨聪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5).

[5]王少卿.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学周刊,2015(6).

[6]郑月飞.阅读教学的“联系”观[J].小学教学研究,2015(10).

[7]杜志四.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要贯彻“三个面向”精神[J].江苏教育,1984(24).

[8]刘玉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层次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S1).

作者简介:刘艳华,女,1971年生,河北任丘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

(编辑:龙贤东)

作者:刘艳华

第4篇: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感受

斗门区实验小学一(8)班罗楠

经常听校长和老师讲“七个一分钟”和“八个学习习惯”,知道了这是一个叫“魏书生”的教育家提出的教育思想。

我严格按照学校提出的“七个一分钟”和“八个学习习惯”的要求去努力做好。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我觉得这些要求对我们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每天坚持预习、复习、读课外书、跳绳、写日记、做家务等。一开始我觉得很麻烦、也挺辛苦,但慢慢坚持下来之后,就发觉学习进步了、轻松了。老师经常鼓励我们说“每天坚持一分钟,学习越来越轻松”。还说我们从一年级就开始坚持按“七个一”和“八个习惯”去要求,到了

三、四年级我们的学习能力肯定会很厉害,学习会更轻松。我一定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好。

这个学期刚开学,老师还指导我们制订学习计划,要我们自留作业和集错。我希望我能按我定的计划去认真做好,最终达到目标。为了鼓励我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我父母也和我一起制定了一个“奖励计划”,里面有加分和扣分的内容,希望我从小事做起,养成好的习惯。我一定要多加分少扣分,早日拿到奖励。

第5篇:学习朱永新教育思想感受新教育理念

——学习朱永新新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朱永新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他指出:教育就是为了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为了一切的人,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要关注一切的人,帮助校长,帮助家长,帮助社会上所有的人去发展。无论他是贫困的,还是富贵的,还是愚昧的,还是智睿的,无论他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都应该为了他们,同时教育为了人的一切,这是我们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也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我们教师去研究,去实践的。

朱永新新教育的目标:新教育的目标追求就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认识态度,才能真正地做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我们认为参加我们实验的所有的学校的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有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有一种超越自我的一种精神。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成功,每个学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觉,相当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材,最后有大的成就。每个老师都要成长,相当多的人能够成功,有一部分人能够成材,成就。所有实验的人都要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在成长着,成长并快乐着。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的新教育思想,触发我们去思考,我们在县教育局的极力倡导下,这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朱永新老师的《我的教育思想》,体味了朱老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建设书香生活环境”等教育内涵。

第6篇:改正错误、缺点、不足思想感受汇报

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在2011年的12月1日 我经过党支部大会讨论成为一名预备党员,至今也有一个多月了,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经历了欣喜,到目前的冷静。静下心来考虑自己还有什么错误和缺点,还有哪些不足需要改正。

在经历了紧张的考研阶段后,现在我有充足的时间重新审视一下自己。首先我先自我检讨,自己在思想方面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还不够,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虽然在考研阶段我重新系统的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的理论知识,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了党的目标、宗旨和任务。但对于理论知识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还需要细细体会,了解这些理论提出来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这样可以更好的理解当时的一些说法的道理。

然后是重新深刻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信念。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和左右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确立了共同的理想信念,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共同的理想都是保证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我们大学生是拥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群体,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应该系统地掌握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现代专门科学知识,成为未来知识和科技创新的主体。

经过这次的研究生考试,我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学习方面的不足,学习不够仔细认真,一些细微之处没有多加留意。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既抓住主干,又掌握细节,系统全面的掌握知识。而且在学习的积极性方面要大大的改进,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接受知识的,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自主的学习,没有老师在身边事事具体的指教,也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目的的高效率的学习。

现在成为一名预备党员,要更加的把理论转变为实际行动。之前的生活中,自己对同学的帮助为被动的。在学习了这么多的先进党员的事迹之后,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主动帮助同学,帮助他人的精神。这是在我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需要多多注意的。

我知道这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为人民服务的道路是无止境的。入党不仅意

味着光荣和荣誉,同时也意味着责任和牺牲,意味着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在此要做到“两个转变”:一是角色的转变。从入党积极分子向预备党员身份的转变,高标准,严要求自己,高度课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每一次的培训或者活动我都积极准时参加,不迟到或者早退,并且作详细而认真的听课笔录,并在课余时间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自己对于党课学习的心得体。二是思想的转变。通过对党章、党纲和党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党的观念,时刻记住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事事处处按党章规定的党员的基本条件和党员义务权利严格要求自己。

还有此致敬礼。落款,日期。

第7篇:感受小学数学思想的力量(读书笔记)专题

《感受小学数学思想的力量》(读书笔记)

毛丽芝 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关注是近段时间比较关心的问题,而《人民教育》07年第18期中刊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张景中先生的《感受小学数学思想的力量》一文,以朴素的语言谈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离不开小学数学思想的问题。文章开头即说:小学生学的数学很初等,很简单。但尽管简单,里面却蕴含了一些深刻的数学思想。

作者首先谈到“函数思想”。他说,最重要的,首推函数思想。就如文中讲到的“加法”、“九九乘法表”、“试商”就包含了“变量”与函数的思想。而方程本质上是函数的逆运算。加法看成函数,减法是解对应的方程;乘法看成函数,除法就是解对应的方程。函数思想和方程的方法,是一个事物的两面,都是大智慧。他又说,当然不用给小学生讲函数概念,但教师有了函数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变量和函数的思想,潜移默化,对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就有好处。

接着作者又讲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他说,数学要研究的东西,基本上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而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往往是学数的时候就讲数,到了学几何的时候就讲几何,缺少把两者联系起来的意识。他说,在数学当中,几何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几乎所有重要的数学概念,最初都是从几何中来的。所以我们不妨可以把几何与代数结合起来教学,让数形结合的思想发挥其特殊的作用。他还说,几何语言的早期渗透可不可能,值得研究。 最后他强调了寓理于算的思想。他说,小学里主要学计算,不讲推理,但是计算和推理是相通的。他说,数学活动中的画图和推理,归根到底都是计算。推理是抽象的计算,计算是具体的推理,图形是推理和计算直观的模型。引导学生认识计算和推理的关系,从计算发展到推理,是很重要的。

文中还提到了陈省身先生的观点,数学可以分为好的数学与不好的数学。好的数学指的是能发展的、能越来越深入、能被广泛应用、互相联系的数学;不好的数学是一些比较孤立的内容。比如,方程就是好的数学。

据此指出,函数的思想、形数结合的思想、寓理于算的思想,都属于好的数学。这些思想是可以早期渗透的。早期渗透是引而不发,是通过具体问题来体现这些思想。

心得体会:好的数学就是指的这些数学思想。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在从事多年的数学教育研究之后,说过这样一段话:“学生们在学校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职业,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作用。”理论研究和人才成长的轨迹都表明,数学思想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你受益终生。

《数学课程标准》(读书笔记)

毛丽芝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学教育已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中提出:“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并明确了数学总体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从前言与这一总体目标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了解、体会到: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了,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及良好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等等。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通过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我觉得,为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适应今天学生的学习需要。我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我在备课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会乐于参与,他们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我还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我要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探索过程。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友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例如,在学生讨论、争议不休时,我们可以说:“能让老师发表一下意见吗?”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商量”的口气,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讨论。既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没有精神压抑的、以人为本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

学习心得: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几乎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利用生活中的问题设计出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练习题。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第8篇:大学生思想汇报:红色之旅的感受

敬爱的党组织:

天色微阳,党校组织了我们信管二组到武汉农讲所进行参观,这也是我生平第一次来到这里,首先进入我们眼帘的竟是几个破败,老旧的房屋,砖瓦也早已经变得乌黑光亮,几根柱子若不是经过了粉刷,怕也早已是破败不堪,若不是上面赫然写着几个大字——毛泽东同志主-

办的农民运动旧址,或许不会有人知道这就农讲所,那斑驳乌黑的墙壁,像是岁月的爪子留下的深深痕迹。然而也正是曾经的这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革命的火种,在这里扎根,燎原了整个中国。为争取民族的统一,实现人民的翻身,多少人曾在这里呐喊。岁月的风穿过耳际,仿佛间听到了来之久远但依然坚定铿锵有力的声音。

武汉农讲所全名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其旧址位于武汉市武昌红巷13号,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同志倡议创办的一所培养全国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这就是武汉农讲所几句简单的介绍。但是这简单的楼宇却饱含太深沉的意义。走进馆内,发现很多像“××土豪劣绅….耕者有其田”的标语,在讲堂内是上百条矮小的板凳,一个不住一米长的讲台,在那光辉的岁月的有像瞿秋白、李立

三、恽代英、彭湃、方志敏、陈荫林、于树德、李汉俊、何翼人、李达这样一些有名望的进步人士的授课。在场的工作人员还给我们讲了,就在那个不大的院子里面,学员还需要出操,进行军事训练。在讲习结束以后,大多数学生被委任为农民协会特派员,深入农村开展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后,许多师生参加了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在长期坚苦卓绝的中国革命斗争中,农讲所师生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在这里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他们齐聚一堂,我在想为什么他们能突破重重阻隔,来到这里后来甚至大部分人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风云际会于此间简陋的房屋,这个问题萦绕在我的脑海。

在农讲所不远处还有,中共五大召开的旧址,简陋的会议厅里,似乎荡漾着为全国人民的呼声,有着为革命的慷慨激扬的呐喊。那些英勇的战士,那些革命的青年,在历史的长河里注定必将永远耀光辉。与之毗邻的就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故居,同样的简单,和古旧,和寻常百姓家其实更本就没什么两样,可以想象毛泽东曾经在挑灯夜战,奋笔疾书,字里行间的深深殷切希望,时而含烟瞭望窗外长江,时而低头深思。让我们深刻体会那个时候革命之艰苦,重温了共产党人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战争统一战线旗帜下,经过十四年的英勇斗争和浴血奋战,以落后的武器装备,打败经济实力和军事装备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创造了半殖民地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

短短的两个小时里带着我回到了那段艰苦的岁月,军阀割据,帝国蹂躏,祖国的山河正淌着血,人民的眼里流着泪,国不为国,家不成家,整个社会几近一片黑暗。武汉作为全国最大的都市之一,这着历史的篇章里,谱满了辛酸的旋律,农讲所资料管里处处可见历史摩擦后留下的痕迹。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先进的中国人终于在忍受了太多的屈辱之后勇敢地拿起了自己手中的武器。将侵略者赶出了中国。而共产党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参观完后,回到了学校,在入党动员大会上,大家就各自的参观谈了各自的感想,我们的指导老师皮老师,鼓励我们要联系实际,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指出问题。我么就当下的官员腐败,农村问题,贫富差距,学术腐败,教育问题,各个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时甚至激烈到剑拔弩张的地步,看到现在国家少部分共产党员,素质之低下,行为之恶劣,是在令人发指,有部分同学不禁提出了质疑共产党是否还具有其先进性。

然而更多的同学同学指出了中共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了生产力的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更是不容质疑,在98年汹涌的洪水面前,在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下,在无情的地震的摧残下,面对全世界的金融危机,我们的党带领着我们走过一个有一个的坎坷,取得了像奥运会,神五升天等一系列的胜利,而且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本身就是对我们党的一大考验,那些意志薄弱的人,就会禁不起糖衣炮弹的考验,走向罪恶的深渊。但是我们的党,绝大部分还是好的,任何事情我们都要以科学的辨证主义思想,去分析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不能人云亦云,听由网上的炒作,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祖国的栋梁之才,更是要具有这样理性的的思想。

观察共产党所走过的路,有过成功也有过曲折,但是最终还是带领着广大的人民群总走向了现代化的今天。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我们的党也变得更加理智和成熟。皮老师在作总结的时候强调了,做为共产党员一定要拥有一个理智的头脑“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话虽古已有之,虽然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社会,但是危机依然四伏,如果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失去我们共产导航员的先进性,国家提出要构建一个和谐社会,但是需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随时保持警醒,要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也许你们当中有很多人今生不会入党,当时共产党的思想和历练对我们的一生都将是有用的。

其实,我觉得参观过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在参观的过程中学到共产党先进的的思想。继承和发扬先辈们不怕牺牲,勇于革命的精神,同时对现在时事做一个合理的分析,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思想的锤炼也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情,需要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磨砥砺思想这把宝剑。这场参观讨论我们是如论如何都不能忘记的,在这次参观之后我更加深对共产党的先进性认识,正是在于它的性质和纲领,与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我也深深知道现在我与一名真正的党员还相差太远,但是我一定会刻苦学习党的理论,将之用到生活工作当中去,争取更加深入地认识党思想理论。

在我看来,作为一个当代青年,入党不能为了谋生存或者好找工作之类的想法,而是肩负一种理想与信仰,将自己的命运,同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条依旧漫长的路上,我将继续前行。

汇报人:好范文

第9篇:改变学习方式 感受学习乐趣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天真浪漫,爱说爱动,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对自己的行为控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上有时会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传统的教学思想视这些特征为影响学生的缺点加以约束、限制,老师批评,家长责备,他们上课好像是被捆住了手脚,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一节课下来又苦又累,从小产生厌学情绪,日积月累,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我们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一入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也必将对孩子的学习和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是我的心得和体会。

一、数学课上有“童话”。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对童话入迷。《白雪公主》、《小红帽》等优美的故事伴随着他们长大,并潜移默化地从中懂和许多道理。数学课上为什么就不能有童话呢?如在“8的认识”时,我们就可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让学生装扮“白雪公主和小矮人”,从而引出“8”,还可不断变换“白雪公主”的位置,让学生区分“8”和第“8”的不同含义。

除了利用已有的童话创设情境,还可以教师自己编,慢慢地让学生编。如“10的认识”可这样创境导入:在数学王国里,数字“9”总是认为自己最大,常常欺负比它小的数字,特别是“0”,“0”非常伤心,这时“1”站出来和“0”手拉手组成“10”(板书“10”),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这个新朋友“10”,这样不仅使抽象的数字形象化、生活化,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又渗透着思想教育,一举数得。

二、数学课上有“儿歌”。

儿歌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将数学与儿歌联系起来,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时,可出现儿歌:“一二三四五六,上下前后左右----头在上,脚在下,胸在前,背在后,两手侧平举,指着左和右。”要求一边读儿歌,一边做动作,甚至可以让它成为课中操。相信经过几次练习,这六个方位会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又如“10的分与合”可编“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三、数学课上有“游戏”。

游戏活动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适当运用游戏,有利于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符合不孩子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如在“人民币的认识”的练习中,可设计“天线宝宝卖文具”的游戏:“拉拉新开了一家文具店,欢迎小朋友去参观„„四个小朋友戴上头饰当“天线宝宝”,其他孩子当顾客,看价钱、讨价还价、付钱、找钱„„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真正实现了“玩中学,乐中学”。

此外,课堂上还可有“玩具”,课堂上还可有“擂台”,课堂上还可有许许多多孩子们感兴趣的东西。总而言之,数学数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势利导,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情境,让孩子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江承杏)

探究:不要被学生的“会”所牵动

教学案例:[现象]这是一节口算教学(9+几)的新授课。师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9+4,然后要求学生用小棒操作探究算法。学生表现却出人意料:有的小声说:“不用摆,我都知道等于13。”有的则毫无热情地摆弄起小棒;还有的趁机把小棒当玩具。教师见状,草草收场,探究到此为止。教师自己也纳闷:学生都会算了,还有操作探究的必要吗?

[分析]新课标指出:学生只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归纳、交流等活动,才能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因此,我们要充分信任学生,把课堂奉还给学生,放手让他们动手探究,但我们对学生的信任要把好一个“度”,切不可过分轻信学生。因为学生的“会”可能是家长告知的,是一种假象;也可能是“空洞记忆”,经不起推敲,并没有真正理解、掌握、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如果我们被这种表面现象所蒙蔽,就会给后面新知的学习留下隐患。

[对策]教学中我们应强调“过程”与“结果”的平衡,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结论的获得过程,而不只是注重结果。这就要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己有知识经验的基础,根据探究计算方法的需要,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定向操作:(1)动手前,要有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2)操作中的观察提示:师边巡视,边给学生必要的指导,让生明确操作的顺序,观察的重点,让他们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从而有所发现,有所领悟,具体的提示方法视情况而定。(如a、针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b、就操作过程中的某种现象请生说明;c、提醒已完成的学生尝试着总结计算方法等)。(3)操作后要有分析讨论:抓住关键、概括算法。只有把观察思考与操作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离开学具后,在头脑中留下鲜明、完整的表象。

[结论]在计算教学中,应大胆地让学生探究算法,但千万不要被学生的“会”所牵动,应下功夫引导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在掌握算法的过程中学会探究和学习。

(江承杏)

以评促发展

新课标明确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应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还应重视了解学生数学思考的过程。”由此可见,过程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重要方向。如何让这些理念在实践中加以体现呢?我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一些尝试:

[镜头一]这是前不久的一节公开课上,我设计了四枚奖章:“发言章”(图案:大嘴巴)、“合作章”(两只紧握的手)、“倾听章”(一对竖起的耳朵)、“真棒章”(竖起的大拇指),正面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时,出现的生生之间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评相结合的课堂教学过程评价的场景。

“‘倾听章’要跟生交朋友,因为他觉得生,特别专心听同学的发言。(当发现有个别学生走神时所作的提醒评价)。”

“‘合作章’”想和生

2、生3手拉手,因为他们两个合作特别默契。(促进其他小组合作时所作的评价)„„ (以下是课堂小结时的评价) “我认为生4可以得到‘发言章’,因为他爱动脑筋,积极发言。” “我觉得我的同桌能得到‘合作章’,因为他今天肯跟我合作了。” “我可以得到‘倾听章’因为我很专心听讲。”

“认为生

5、生6和生7都可以得到‘真棒章’,因为生5和生6今天的课堂表现与已往相比,进步特别大,而生7爱动脑筋,想法与众不同„„”

征得其他学生的同意后,我郑重地把“奖章”颁发给爱表扬的孩子。得到“奖章”的学生,面对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他们的小脸兴奋得通红,腰杆子挺得笔直。

[镜头二]在平时,课堂教学评价采用星级制,评价结果体现在课堂评价表里。评价表分三级(一颗星、两颗星、三颗星)。经评价在发言、倾听、合作等方面有一项表现突出或进步明显的学生就可以得到一颗星,三项或三项以上的均可以得到三颗星,表现特别突出还可以加星。然后在周末、月末、期末时,评出语数课堂表现的周冠军、月冠军与学期冠军,予以奖励。此外每次测试都与相应时间内的课堂表现情况挂钩,酌情加分或扣分,引起学生甚至家长的高度重视。

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积极评价,学生已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 (1)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求知欲更旺。

孩子们最期待的是公正评价和积极的肯定。由于在评价中,能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个性差异,注重纵向评价,对学生进行全面、公正地评价,发现其身上哪怕是稍纵即逝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这样就使得聪明的孩子得到了肯定,调皮的孩子得到了关注,而中间状态的孩子也得到了细心关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激发,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2)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

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学生越来越感到与同学相处的重要,合作交往的意识也增强了。他们学会客观评价、发现并欣赏他人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他们也学会通过合作交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并从中体验到了合作成功的快乐。

“为了孩子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评价正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发展。如果说新课标倡导的“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是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处方”,那么我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所做的尝试,只能勉强称得上是一个“药引子。”衷心地希望,在领导关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这个“药引子”能引出更多的“好药方”。

(江承杏)

少一些限制

多一份惊喜

学生学习过程的知识构建,学生思维的开发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完成,是老师是不可替代,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才能起作用。这些道理我们都懂,可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却大打折扣,总觉得不放心,不敢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索,无意识地限制了学生的思路。近日,在教学“乘法口诀”时,学生的表现让我惊喜不已,下面谈谈自己的点滴感受:

教学口诀“一一得一”时,只在黑板上画了一朵,请学生根据图写乘法算式,全班出现了两种答案:(1)1×1=1;(2)1×1=2。我没有指出谁是谁非,把问题抛还给学生:谁讲得清原因,谁就对。学生独立思考后的交流特别激烈,出现以下发言:生1:只有1朵花;生2:只有1堆;生3:只有1个1„„生n居然说:“因为只有一堆,每堆一朵,1个1是1,所以1×1=1。”当生n说完后,孩子们已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了。此时,我突然觉得我再说什么都是多余的,打心眼里不敢小瞧这些孩子。接着由此导出的口诀“一一得一”学生的理解也顺理成章了。在之后的其他口诀的教学中,我继续放手给孩子们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兴趣异常浓厚,学习效果也不错,孩子们不仅能在理解口诀意义的基础上熟练地用口诀计算(最快的30秒内算了32题)而且连二年级才学习的

7、

8、9口诀也能同理推导。他们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达到了在理解基础上的灵活运用,触类旁通。

原来,课堂上适当放手,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讨论、交流,学生间的思维碰撞会绽放出如此耀眼的火花。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彻底改变传统的“不放心、讲得多、不放手、包得多”的倾向,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努力做到学生能发现的知识,老师决不替代,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并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次数,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驱使学生向无数次的成功前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江承杏)

新知前一定要“复习铺垫”吗 ?

学生在学习新知前一定要“复习铺垫”吗?对这一问题的老师们有两种不同的看法:(观点一)新课前应适当的复习做“铺垫”,让学生明确方向,避免走“弯路”。(观点二)创设有利的情境“直奔主题”更棒,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那么,新课前到底该“复习铺垫”还是该“创境直奔主题”呢?带着这个困惑,查询了一些资料,也请教了一些专家,加上自己的尝试,有了一些体会,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于生活。”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指出:“通过数学学习,要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从学生长远的发展来看,我们是不是应该先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个新问题,当你去解决它时,一般没有人会告诉你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别无选择,你只好在碰到问题后,在实际解决过程中摸索出需要哪些知识,并且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这些知识,这无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试想,如果在学习新知前,我们都无微不至地为学生“铺垫”,那么当学生有一天突然要独立面对学习或生活中的新问题时,他该会多么的手足无措啊!

因此,作为老师,应该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既要按教材的学习进度,确定学生解决新问题应具有的知识基础,又要了解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针对教材情况和学生实际,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有挑战性的有价值的问题,并让学生在已有的、众多的知识中寻找要解决的问题的相关信息,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逐渐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假如把一节课要学习的新知比作“树上的果子”,学生的学习对新知的探索就像“摘果子”。那么,“复习铺垫”就是提醒学生“摘果子”时的该从哪儿开始“跳”,该怎么“跳”(即限制“跳跃起点”和“跳跃方式”),而“创设情境、直奔主题”则是让学生独自“在树下坐一会儿”,想一想,如何“跳”才能“摘到果子”。让学生摘到“果子”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但如果惟恐学生“摘不到果子”拼命地“铺垫”,长此以往,造成 学生能力低下,这样的“好心人”做不得。教师应该是”好心人,但首先必须是一个“有心人”,要用心钻研教材,细心体察学生,准确地定位学生学生的学习起点,同时要将自己置于学生之中,与学生一起“在果树下思考”。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站在各自的“起跳点”上,应用自己的跳跃方式“跳一跳”,达到既“摘到果子”又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真正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江承杏)

挖掘主题图的“内在魅力”

都说“只有创境才能入情,入情才能生趣,生趣才能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说到“创设情境”,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图文并茂,色彩明丽的苏教版教材。那一幅幅有着丰富情景的主题图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也引起了老师们极大的关注。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刚开始时,让学生从现成的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探索数学知识,学生兴趣浓厚。效果也不错。但时间一长,学生对主题图好象不再感到新鲜有趣了。难道主题图的作用到此为止了吗?我在困惑中尝试,在尝试中有了感悟。

二年级下学期“角的认识”的主题图是两个学生手中拿着剪刀,五角星等许多带有“角”的东西。备课时,第一反应就是将这张情景图挂在黑板上,让学生去找挂图中的“角”。但仔细一琢磨:不对,“角”对于学生并不陌生,而且生活中到处都有“角”,为什么要让学生去找挂图中的“角”呢?于是,课前我就布置了一道作业“你能找到隐藏在生活中的‘角’吗?”并要求每生至少带一样实物。事实证明,这个想法是正确的:第二天在交流时,学生果然带来了各种各样带有“角”的实物(除了课桌上现成的课本、作业本等,他们还带来了积木、自己折的五角星,四角扑克等,甚至还有个孩子得意地宣布他发现了一个可大可小的活动角——妈妈晒衣服的裤架)。但是,在请他们指“角“时,却意外地发现,很多孩子都只指着“角”的顶点,这说明学生对“角”这个平面图形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在反复的实物触摸中充分地感受“角”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抽象出“角”。后来在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角”时,他们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惊喜:“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不能光指着它的顶点;“角”有大有小;大五角星和小五角星上的“角”相等„„

静下心来,反思这一节课的所得,重新认真地审视教材中的主题图,通过细细地品味和思考,慢慢地感觉到新教材主题图的“内在魅力”远远超过了它“美丽的外表”。纵观新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原来可分为两种:(1)自然情境类——向我们提供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教学资源,如一年级上册“数一数”的主题图,我们就可以直接将其作为挂图,让孩子们在美丽的“游乐园”中“畅游”,找到隐藏在其中的数字娃娃;(2)活动方式类——提供在教学过程中活动或操作的方式,提示给我们的是一种“做数学”的教学理念,让孩子们在类似的操作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数学。“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的主题图就属于后者。

享受着尝试成功的幸福,我深刻地体会到新课改新教材在给我们师生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挑战。课改真的不仅仅是换一本教材,它是一种教育思想的更新,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超越。而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理念—观念—行为”是一个很漫长的艰辛的过程。所以,做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正确理解新理念,在吃透教材,尊重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地审视“主题图”,寻求最佳的切入口,充分挖掘其丰富的内涵,展示其迷人的“内在魅力”,让其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江承杏)

上一篇:家庭安全倡议书下一篇:团支部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