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伟人毛泽东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心中的伟人毛泽东(精选10篇)

我心中的伟人毛泽东 篇1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可见,毛泽东在我们心中是多么伟大,他将一生献给了革命,今天的生活因为有了他当年的奋斗才会如此美好,一代伟人早已离开了我们,但是毛泽东这个像太阳一样光芒四射的名字仍然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永远不能忘怀,他那气势磅礴的一生将永远彪炳史册,光耀千秋。

毛泽东,中国的领袖,相当于古代的君王,他虽然有君王的气概,却平易近人。经常和群众打成一片,帮助人民做事。就像他帮助山里的农民碾米,与民同居,了解群众,热爱群众,哪会有这样一个父亲?为了国家大事,把自己的儿子留在朝鲜,从此不再相见?毛泽东为国家的利益几乎放弃了一切,他的家人接二连三地去世,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是多么痛苦,多么沉重的打击啊,可他是一个国家的主席,人民心目中的神,他怎能倒下?毛泽东把所有的悲痛咽进肚子,把群众引长了光明的顶峰。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特殊,贫穷而富有,爱国爱民的人,他开辟了一个新纪元,把生命奉献在鲜艳的国旗上,让新中国的未来充满光明。他就是我们伟大的主席----毛泽东。他少小敢于作家庭的反对党,青年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激烈动荡的中国,终于选择了这样一个反叛,大器的毛泽东作为自己的伟大领袖。他从去上海会见陈独秀,到作为湖南代表参加中共“一大”,老早就“孩儿立志出关,学不成名誓不远”从去安源煤矿发动工人大罢工,到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他渐趋成熟,崭露才秀,博得政界刮目相看,从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到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再到组织秋收起义和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了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他一步一个坚定的政治脚印,可谓“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从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到亲自指挥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实践他自信人生,雄才大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泽捉鳖。”从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夺泸定桥。翻五岭逶迤。走出无边草泽地。几乎都是他的神来之比,到延安整风。重庆谈判。他高瞻远瞩。大气磅礴,豪然正气,壮北国风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从三大战略役定乾坤,到天安门上开国大典响起了千古吼声,他魅力四射,为亿万世人所倾倒,被膜拜,被神化,被“万岁”所淹没。

我心中的伟人毛泽东 篇2

作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毛泽东的天资, 特别是他经过长期革命实践的磨练。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气质, 对指导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特殊作用, 也影响和感染了几代中国人。

英雄气质

还在毛泽东十三岁就读东山学堂时, 一首“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就呈现出一种少年豪气。他在重庆谈判期间发表的《沁园春·雪》,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不知令多少人折服。抗战后期, 美国向日本投放了两颗原子弹, 一时间全世界“谈原子弹色变”, 延安的《解放日报》也在头版报道了这一消息。毛泽东得知后, 立即将《解放日报》负责人叫到窑洞进行严厉的批评。他知道原子弹的厉害, 他更知道信心的重要。此后, 他多次谈到“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原子弹也是纸老虎”。三大战役后, 卫士给他梳头, 发现他头上生出一根白发, 他幽默地说:“打了三大战役, 害得我白了一根头发。”

天下气质

青年毛泽东辞别父母留下的“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诗, 充分反映了毛泽东从小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的抱负。还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 他就发出“天下者我们的天下, 国家者我们的国家, 社会者我们的社会, 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的呼声。此后, 从上海建党到安源罢工, 从农运讲习所到挥师井冈山, 从反围剿到长征, 从抗战胜利到解放全中国……这一切, 原动力都是毛泽东的“天下气质”。天下气质的背后是担当、是境界、是责任、是胸襟, 也是对大势的把握和驾驭。

求真气质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照搬苏联经验, 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无数次失败的教训, 促使毛泽东不断思考和探索, 寻找中国革命成功的道路。秋收起义的目标本来是打长沙, 这是上级的指示、中央的决定。但在如此敌众我寡的形势下, 打长沙无异于以卵击石。“求真气质”促使毛泽东进行新的思考, 寻找新的目标, 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继之开辟了中央苏区, 并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抗战中, 面对“亡国论”“速胜论”等思潮, “求真气质”促使毛泽东冷静分析中日力量对比, 从战术到战略, 从军力到人心, 从国内到国际, 最后以一篇《论持久战》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理论基础。

善事气质

“善学”不仅指“学”, 更包括“善”。毛泽东的“善学”就是善于从各类书籍中吸取他人的智慧。他从《水浒传》《三国演义》中启发出军事斗争的灵感, 从《资治通鉴》中学习到治国的经验, 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中学习到立场、观点、方法。这些是读有字书。他还善于读无字书。还在湖南一师的时候, 他就多次和同学好友结伴“游学”, 从现实生活中增长知识和智慧。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 他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相结合, 不拘泥、不刻板、不教条, 学用结合, 学用相长, 真正是学到了家、学到了真谛。

善谋, 毛泽东的善谋表现在对复杂矛盾的判断上, 表现在跳出局部范畴的大视野大思路上。在军阀割据中, 他认为军阀与军阀之间的“几不管地带”, 正是给中国革命发展留出的空间, 并借此谋划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善断, 是基于对复杂事务的深刻判断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胆略, 一种魄力。遵义会议后, 面对敌人的四面围堵, 毛泽东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决断, 指挥红军四渡赤水, 甩开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自信气质

毛泽东曾多次引用少年时期的诗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用以倾述自己的志向, 表达自己的自信。1945年, 在风云莫测、险象环生的背景下, 毛泽东毅然应老对手蒋介石之邀到重庆谈判, 坦然赴之, 从容应对, 平安归来。试问, 此举非大智大勇者焉能处之, 非充分自信者焉能为之?

率性气质

毛泽东是一个本真的人, 处处表现出敢爱、敢恨、敢为、毫不做作的率性。毛泽东喜欢游泳。赫鲁晓夫来访, 本来是一场十分正规的外事活动, 毛泽东却拉着赫鲁晓夫套上救生圈去游泳池里“会谈”。尼克松来访, 本来这是惊动世界的大事, 毛泽东却要和尼克松谈哲学问题。毛泽东的“率性”很难用“好”和“不好”, “对”和“不对”来解释。毛泽东就是毛泽东——只能这样理解。

幽默气质

1929年他为红四军制定《教授法》时曾特别提出“说话要有趣味”。1945年国共和谈期间, 重庆各界邀请毛泽东演讲, 突然有人提出:“假如此次和谈失败, 国共再度开战, 毛先生有无信心战胜蒋先生?”毛泽东机智巧妙地回答:“至于我和蒋先生嘛!蒋先生的‘蒋’字, 乃是将军的‘将’字头上加了一棵草, 他不过是一位草头将军而已。我这个‘毛’字, 可不是毛手毛脚的毛, 而是一个反‘手’, 反手即反掌。意思就是代表大多数中国民众意愿和利益的共产党, 要战胜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国民党, 易如反掌。”此言一出, 掌声雷动。毛泽东就是这样经常不经意间运用“幽默气质”的“四两”拨开压顶的“千斤”。

倔强气质

从已知的文字记载和毛泽东大量诗词文章中都可见到他的刚强, 也可透过刚强看到他的倔强。论资历, 毛泽东是党的“一大”代表。早期曾经做过党内事实上的二号人物, 但后来又多次降职, 甚至被误传“开除党籍”。毛泽东几度沉浮, 但都不曾灰心丧气。可以说, 毛泽东身上的巨大能量和对理想目标追求的意志力是常人难以比拟的。13岁时, 因为同父亲发生争执.父亲要他下跪, 他就威胁要跳池塘, 最终以“一膝下跪”达成妥协。

风雅气质

毛泽东一生创作诗词百余首, 既有“我失骄杨君失柳”的柔肠, 又有“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豪情;既有“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浪漫, 又有“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慨叹。每一段柔肠、每一段豪情无不透视出他的风雅。据回忆, 毛泽东早年在湖南安化拜访一位老先生时, 老先生写了一副上联摆在桌上:“绿杨枝上马声声, 春到也, 春去也。”毛泽东随即写出下联:“清水池中蛙句句, 为公乎?为私乎?”其语中的内涵让老先生顿然亲近有加。毛泽东一生不但创作了大量诗词, 而且留下了许多墨宝, 成为近现代攀上狂草高峰第一人。

平民气质

毛泽东一生倡导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经常深入群众向群众学习, 向下级学习, 先当学生后当先生。这种平民气质使他能体察下情, 了解实际, 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反对本本主义》《兴国调查》等大量著作, 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毛泽东的平民气质表现在生活上, 他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反感戒备森严、警卫重重, 把自己和群众隔离;他更反对走形式, 讲排场, 比如众所周知的他最爱吃的就是“红烧肉”, 最爱穿的就是“布鞋便装”。他生活上不讲究, 衣服破了可以补一补再穿, 走路累了捡一根树枝可以当拐杖。

我用工笔表现我心中的山水 篇3

地点:杨建军工作室

受访人:杨建军

SHMJ:我关注你的作品是来自展览上你屡获大奖。

杨建军:谢谢。如今的绘画是展厅效果的绘画,谁的画怎么样,到展厅就知道了。有些人对获奖产生非议,实际上获奖不是一人之见,他是众多评委评出来的,获奖者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正规的展览,评委都是站在对中国美术发展方向负责的角度评选作品的。2011年我的作品《燕山瑞雪》参加全国第八届工笔画大展获银奖,《燕山晴日》参加2011年中国画大展获优秀奖,2012年《燕山瑞雪》参加2012全国工笔画展优秀奖,一年多的时间在全国美展中获了三次奖,今年我加入了中国美协。

SHMJ:看来你对于参展评奖制度还是比较认同的。

杨建军:对,我认同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展览。中国美术家协会是学术、权威机构,它的评选我认为是公正的,每次展览中好作品都不会被埋没。我崇拜武术家李小龙,他曾经说过:你赢了就是成功!我认为展览能够发现、培养一大批画家。我十二岁开始学画,拜当地著名的画家张洪山先生为师,主要画大写意,后来转画工笔。唐代人民生活安稳,国泰民安,于是就有了闲暇去体味自然,感悟生活,使得艺术更为精致。现在仿佛又回到了那样的时代,所谓“盛世出工笔”,我画工笔山水崇尚古人的同时更注重反映现代人的气息。石涛曾说过: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

SHMJ:工笔画经历了唐的繁荣,明、清的衰落,到今天的兴盛,与时代有很大关系。

杨建军:工笔画因为造型严谨,制作认真,才出现了今天工笔画的盛况。工笔画正好最能表达当代中国人、中国社会的审美需求,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文化。

SHMJ:目前从事水墨创作的画家多,名家多,画展多,笔会多……但从另一方面看水墨画创作中,小品多,墨戏多,雷同多……这些问题都反衬和支撑了工笔画的发展。

杨建军:这些原因促成了当代工笔画的发展与兴盛,同样这些原因又促成了当代工笔画一连串的问题:画家们太重“视觉性”而忽略了“精神性”;太重画面的形色再现而忽略精神情感的融入;功力技巧的严谨性、技艺性掩盖了画家艺术感悟与表现的才气;西方式的造型训练造成了与民族传统精神的一些隔膜;流行的题材样式削弱了工笔画家个性的呈现;而如何创造性地吸收传统水墨写意之精髓,或许是工笔画再发展的转折……

SHMJ:去年七月份,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新工笔”展,展出的作品与传统的工笔画拉开了很大的距离,你对于“新工笔”持怎样的看法?

杨建军:近年来工笔画领域涌现的一批新类型探索尝试,正是工笔画言说方式转换的结果,进而显现出画种自我激活的动力。从上世纪90年代相对少数的个案探索,如徐累得“图式言说”,到近年来大量出现的群体化创作,姜吉安的“观念视觉”、徐华翎的“视看再造”、彭薇的“架上突围”、张见的“图像重构”等众多令人新奇的视觉结构不断地消解、重构我们概念中的工笔画边界,并带来全新的言说方式。新工笔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很大。

SHMJ:在今天艺术多元的时代,他们的探索也影响了一批人,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留给我们思考的地方……你在创作《燕山系列》作品时主要的创作动机与背景是什么?

杨建军:燕山是我家乡的山,我从小在那里长大,对它很熟悉,有很深的感情。我经常去写生,喜欢画冬天的燕山,冬天山的结构、树的结构全在你眼前暴露无遗,就可以看到山的“骨”了。我渴望表现出山的生命力,同时赋予“草”以象征性,它的力量正好和山吻合在了一起,蓄势等待来年的生机。现在流行说“草根文化”,其实“草根文化”来源于最底层,它最真实,最亲切、最感人。

SHMJ:听说你刚结束太行山的写生行程,太行山和燕山相比较它们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杨建军:太行山太震撼了!以前画家们大多表现太行山的雄浑,春天里的太行山,比燕山更高耸、险峻,同时它们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北派的山水在雄浑、奇险里孕育着生机。我想用春天的太行山来表现它充满新生命的伟大。历史上画太行的很多,古人画太行在审美与表现形式上已经与现在人拉开很大的距离,我要画新太行,主要是画出太行山的生命力。

SHMJ:你作品中的山、水、树、草都是通过写生来的吗?

杨建军:对,我很注重写生。一个山水画家没有写生,没有去山里体验,他画出来的作品不会生动的……即使你画抽象的,也要从写实中来。我曾经花费了大量时间去临摹古画,去博物馆观看真迹,感受真迹,还买了二玄社的很多复制品用于临摹,直接与古人对话,直接与大师交流。看到真迹确实很感动,很震撼,历代大师的作品基本都看了,而且看了很多次,每次都会站在大师的作品前和古人对话很长时间。我认为首先要守住传统,现在风气非常好,大家都在回归传统。虽然也有好多人在做水墨实验,但我想更多的人应该是守住传统,在传统当中去发现自己。我们在研究传统,古人也在研究传统,而传统有两种:一是社会的传统,二是纸质文本的传统,社会文本的传统就是师造化,师造化是永远无止境的。

SHMJ:目前工笔画队伍很壮大,主要题材是花鸟和人物,无论是技法还是表现形式都有超越,也都有公认的代表性人物,唯独山水相对薄弱一些。

杨建军:工笔山水有高手,但还没有代表性人物,坦率地说,用工笔表现山水相对难一些,作品很难像花鸟、人物那样让观众感动。弱一些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我喜欢挑战。

(山水画家邱丽娟应约来到画室,参与了访谈)

杨建军:你现在正在读陈平的研究生吗?

邱丽娟:正在读,马上毕业。在认识陈平老师之前一直画工笔花鸟,我2002年出来进修,那时候对陈老师一点都不了解,2003年春天他带我们去安徽,正好赶上“非典”,本来20天的写生,结果在安徽一呆就两个月,发生了好多事情,我们一小部分人去了黄山,住在山下村子里,那时候整个山上都没人,黄山被云雾环绕着,非常震撼。当时还没意识到非典这么严重,晚上村庄就进不去了,后来有几家人偷偷把房门打开让我们住,就是那个时候喜欢上了山水。后来读陈老师两年的高研班,2010年读陈老师的艺术硕士,到现在跟随陈平老师学画整十年了。

杨建军:我今天见到你很高兴,我的画、我的性格山林气太重,需要多学习学院的东西。

邱丽娟:你客气了,我倒很喜欢有山林味的人,那都是性情中人,你刚才说你作品中山林气浓,实际上还是有规矩的。

杨建军:你认为陈平老师在当代山水画领域起到什么作用,你目前研究什么课题?

邱丽娟:我在研究陈平老师倡导的“山水精神”。其实他是在追求人类灵魂的一种共性,每个人都在找内心的家园。只不过他说那是他的“费洼”,是灵魂的栖息地,我们每个人的“点”不一样。

杨建军:说点尖锐的,我有时候总感觉学院山水画有点“阴柔”。

邱丽娟:那是外在的墨气,有时候看画面很暗,这和他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有关系,他内在的情感很丰富,很阳光的。

SHMJ:陈老师作品里亮的地方也很亮,亮与暗形成强烈的对比,很震撼的。

杨建军:他属于当今的领军人物,以前我画画很迷茫,现在很清晰了。我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该使用哪种语言,我认为好的作品不能只让一小部分人懂,而是让所有人都懂,就像西方好的作品我们看了一样喜欢。

邱丽娟:美是有共性的,印象派的东西和我们的写意山水画多接近呀。

杨建军:但中国绘画未必外国人能看懂。

邱丽娟:那是因为他可能对中国传统文化还不是太了解。

SHMJ:杨老师,接下来你的作品还需要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

杨建军: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真正把传统技法烂熟于胸;二是增加自己的修养;还有就是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工笔与写意精神都是一样的,我更喜欢用工笔的形式来表现我心目中的山水,很多人画工笔靠制作,没有情感,我画画是追着感觉走,画的过程中不断去调整,也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惊喜。

SHMJ:其实,在古代美术史上从未出现过工笔画一说,尽管中国传统绘画本来也有工细精致与豪放洒脱的分别。

杨建军:是的,尽管工笔与写意两种画风在古代都存在,但两种画法却无“名份”上的截然划分。画史画论上之工笔、写意名称没有特别标明,在作画方法上两者也未截然分开。“工笔画”与“写意画”并置是20世纪初为应对西方写实主义冲击而“诞生的”。南宋以前多工笔,宣和以后渐尚写意,遗貌取神。为说明中国画同样具有再现之“工”,消除对中国画的“偏执之见”,“工笔画”明确成为了与“写意画”相对应的画种概念。

邱丽娟:不管工笔还是写意,精神还是最主要的,制作只不过是小技法,给画面添点光彩而已,感觉你的作品还是比较大气、灵动的。

杨建军:还是缺乏规矩,愿意和你们学院多交流,沾点学院气,修炼自己。

邱丽娟:保留你本来的个性,吸收适合你的东西。你刚才谈到“修炼”这个词很好的,画画其实不分山水、人物、花鸟的,艺术本身就是修炼的过程。

杨建军:同意,我的目的性很强,目标是什么,怎么做,都得清楚……

SHMJ:那你认为你的艺术目标是什么呢?

杨建军:宋代山水很兴盛的,花鸟次之,人物最后,到现在倒过来了。人物画的人最多,成就最高,山水反而在最后了。从国展上都能看出来,看到人物会让你很亲切,很激动,花鸟也是,我希望能在工笔山水画里面闯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来。我认为从元开始,笔墨上主观的东西太多了,生动再现的东西太少了。

邱丽娟:这个与大环境有关系,近现代山水画还是有大家出现的,到了当代山林破坏的这么严重,人类社会越来越疏远自然,人口不断膨胀。

杨建军:还有一个问题,大家现在都往城市里挤,古代的城市和农村区别不像现在这么大,亭、台、楼、阁包括周围种的花草都是很自然的。现在中国城市里到处乱造景观,没有特色。你看沈周画的《东庄图》,那才是真正的自然,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远离它了。

邱丽娟:对,现在的自然越来越成为一种表面的东西。

SHMJ:古人画的一草、一木、一石本是自然环境中的局部,让人产生聚焦感。

杨建军:这方面我也一直在思考,思考可以让人长寿,长寿对一个画家来说太重要了。比如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的《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他要是画到八十岁能给后人留下多少宝贵财富啊!黄宾虹、齐白石他们都是因为长寿才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我想把宋画的精神转移到我身上,然后到真正的山林里面把素材拿过来放在“罐里煲汤”,把营养都煲出来。

邱丽娟:首先你自身具有的东西很重要,再从宋人的严谨、大气里吸收一点,从元代里找找文气……

杨建军:我试图把太行的雄伟藏起来。就像一个武士,穿着文人的衣服,谁都不是对手,那才是真正的高手。

SHMJ:你说的就像打太极,看上去软绵绵的,实际上内在的力量很强大的。

杨建军:是的。我画《燕山系列》作品的时候看着是“黄调子”,实际上我都暗中加了紫色,它们互补,融在一起在画面上很舒服的。宋代的花鸟画里环境色也特别多,表象上看它的颜色很单纯,其实特别丰富。目前中国的写意画色彩还是个空白,陈平老师的画很传统,但又很现代,为什么,就是色彩起的作用,当然还有构成的因素。

邱丽娟:陈平老师就是从美国画家怀斯那里得到的灵感,你喜欢怀斯吗?

杨建军:喜欢,我是无意和他碰到一起的,我学他不少东西。《克里丝蒂娜的世界》他画的多好。

邱丽娟:他的画是一种情感上的表达,陈老师看到怀斯的画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SHMJ:艾轩、何多苓都受到他的影响。

杨建军:我最早就画草,以后会尝试浅绛山水用青绿画。为什么说牛克诚老师的山水叫暖色调青绿山水,这就是中庸之道,你怎么去把那种精神和形式融合在一起,并且以后我会用绢画。我喜欢挑战,我还可以把草和青绿的山水结合起来,春天的太行,大面积裸露出来的是赭石色的,浅绛的,小草发芽了,又带有些青绿,正好形成一种和谐的调子,画出来以后,既雄浑,又清新,我会采用很大气的构图形式,把太行的气魄画出来。

SHMJ:能想像出来你笔下的太行和传统会不一样,色彩润一点会更好看。

杨建军:气象很大,但又追求儒雅。一张画就要“容”,所谓的“容”,就是松和紧的容、虚与实的容、黑与白的容、浓与淡的容、冷与暖的容,如果能达到高标准的容,这就是中国的。工笔画不像写意画,靠的完全是功力、学养。现在工笔画有很多都是做出来的。

邱丽娟:工笔画要是画出写意性那是养人的,如果过度以纤细为先,过度的抠,那是朝外耗、散能量的!

杨建军:你看何家英老师的画,背景都是写意的,那感觉多好。若都是工笔的,就太紧了。

邱丽娟:有人把折枝画理解为就是文人画,这完全是错误的,因为那只不过是形式,实际上没搭边。

SHMJ:为什么今天工笔画会占主导地位,就是因为今天的写意画好多已经脱离了元、明、清时的大环境,毕加索曾说“真正的艺术在中国”,但今天外国人并不看好中国的写意画,这里有文化上的差异和审美上的原因。

杨建军:是的,外国人总认为中国大写意画太简单了,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他们不知道画家背后的功力。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说白了还是学养与功力……你、我都画山水,你在追求什么?

邱丽娟:虽然生活在当代,我所要表现的山水并不是一定要有符号上的当代语言,就像一颗树、一块石头一样,它本身没有现代和古代之分,通过作品能够表达我内心的生命精神很重要。

杨建军:目前,工笔画中人物、花鸟画都很生动,那山水怎么样才能生动呢,所谓的“气韵生动”,跟“图真论”有关吗?

邱丽娟:有的是在造型上艺术夸张,在物象上做成一种生动的表现;有的会在气息上传达出某种生动。

杨建军:有人画山水,特别写实,就会把传统符号丢的特别多,离传统特别远,就好像偏离了学术一样,你认为仅用传统符号就代表学术吗?现在的画家,总是用传统的符号来表现对当下山水的理解,我认为这代沟特别大。

邱丽娟:并不是用这种符号就是学术,也不一定不用符号它就不学术,要看自己能否找到适合表达自己的语言。我呢,特别喜欢古画,总想从里面找出一些符合自己心性的东西,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过程。所谓找到自己的面目,这是长期的……马上变出一种风格,那只是一种尝试……

杨建军:我们从横向上来比较,中国宋代的艺术不逊色于西方,而之后西方却比我们高级,特别是色彩体系,他们的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

邱丽娟:像莫奈的《睡莲》系列,它属于印象派的,印象派的笔触和中国的写意本身就同出一辙的,他只是沿用了焦点透视而已。

杨建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个方向,虽然目前学院作品中出现了些现代的图式,但是笔墨与符号都是传统的,所以看上去还是没和古代拉开距离。向我们画院这边,就更贴近于生活。

SHMJ:你说的是技法和表现形式,古代的画从着装上一眼就能辨认出来。现在的画中,牛仔裤、染黄发、前卫的各种饰品一看就知道是现代的,绘画用岩彩来制作也是现在的一种流行。所谓的现代,还只是表现形式上的现代。

杨建军:现在人观察生活很真实,实际上古人的画也很真实,我们现在从表现形式上很现代,但骨子里并不现代。山水画和古人拉开的距离不大,可是人物和花鸟拉开的距离很大了。

邱丽娟:有很多所谓的创新希望同古人拉开距离,故意和古人不一样,那不是创新了,而是没进入,只是外表的。我们要回到画画的动机上,有的人就想这两年要拿下美协会员,要获多少奖,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有的人关注的是内心最喜欢的东西,而不是为了参加展览获奖。

杨建军:那中国美协举办的展览是积极的吧?

邱丽娟:存在即合理,他确实起到积极的作用。

杨建军:艺术要来源于生活,但古人的来源于生活和当代人的来源于生活理解的不一样,古人理解的主要是精神层面的,现在人倾向于现实多一点。

邱丽娟:和物质外在的融合比较多一点,不管他物质上多么丰富,只不过是物质丰富而已,精神生活介入的还是少一点,我认为还没融合在一起。

杨建军:中国画是含蓄的多,西方的是客观再现的多。为什么宋画这么长久被我们推崇,是它真正的做到了把“再现”与“精神”相融合。我有时候画完一张画,不是故意的和古人拉开距离,包括展览也是,好的画就是能跳出来,题材、形式、色彩、构图,就是和别人不一样。这不是空穴来风,既有传统的东西,又有自己的东西,把古今中外整合到一起,使我们当下应该做的。

邱丽娟:古今中外全部融合那是大成,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行。你在尝试的过程中,你会得到一些教训,也会总结一些经验,这也很好,不取决于依赖。

杨建军:我要把花鸟和人物作为“对手”,不是说要打败它,起码不能逊色于它。我感觉,古代的花鸟和人物能做到很生动,当今也能做到很生动,但山水还是要逊色一点。

邱丽娟:山水画中把各方面都融合在一起,又能很感人,是很难的,它真正得有一种情怀在大自然中完全敞开融入才行,现在一个是本身环境在缺失,一个是整个状态,画你可以描绘到极致,山水需要的东西更多一些。烟云供养更需要多一点,所以画山水的画家要走到山里把心静下来。

杨建军:当今画山水的画家注重写生的特别少,好多人写生是在走形式。

邱丽娟:我们老师非常注重写生的,我认为写生本身就是自然的生活状态,展览可以不参加,在山区写生这种生活是必备的。

我心中的伟人孙中山作文 篇4

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XX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XX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孙中山从小就讨厌古代的陋习。

孙中山小时候家里很穷,他姐姐一点也不怕吃苦,挑柴、做饭、插秧,样样活都干。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看的到妈妈在给姐姐缠足,姐姐很痛苦,眼泪直往下流,孙中山又是生气又是心疼。便问妈妈:“你为啥要让姐姐受这份罪呢?”妈妈说:“孩子,我也知道缠小脚不好,可这是祖宗传下来的啊。”从此孙中山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

后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当了临时大总统,他首先废除的就是这个残害中国上千年的缠足陋习。

孙中山,一届伟人,为祖国做出了许多。他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我心中的伟人毛泽东 篇5

孙中山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认为中国农民的生活不该长此困苦下去。他为了国家富强学过医,但他并不满足。而是日益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安危,经历多次挫折,终于在1911.10月爆发了由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也在中国大地上结束。

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出生入死,爬雪山,过草地。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领导全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国内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卓越功勋。从1921到1949年28年的曲折斗争证明没有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就没有新中国。

在国内战争时期,邓小平指挥了一个个重大战役,打了一次次胜仗,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制定了奔向“小康”的宏伟蓝图,提出“三步走”战略。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取得全世界瞩目的成就。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毛泽东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成功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总的说来,没有这三位伟人的贡献就没有我们现在幸福的新生活。

中国从封建社会到资产阶级共和国到社会主义社会经历了几十年的斗争和上百年的变迁,目前我国正在努力向完全实现小康生活的目标靠拢,对于“小康生活”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解决全国各地各区域人民的温饱问题,重点是一些较偏远的贫困山区还有那些流浪儿童流浪者,让他们能有一个像家一样的归属地;

二、在温饱的前提下,引进先进技术来推动经济的发展,使全体人民向富庶舒适的生活逐步靠近;

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这些年不断出现的“三鹿奶粉”,“瘦肉精”事件让人民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大大降低,所以小康生活不仅要让人民满足温饱,还要注重生活的质量问题;

四、中国必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进步,这也要求组成共产党的共产党员要严格要求自己,把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而不是用人民的力量来为自己谋福利;

五、增强居安思危的观念,加强防止人为或自然灾害的建设措施,让人民对国家有强烈的安全感;

六、社会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工程,必须加强所有人的道德建设,社会由广大人民群众组成,要组成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依靠群众的力量。

伟人毛泽东的爱情诗 篇6

现存毛泽东最早的爱情诗是那首《虞美人·枕上》,此诗写于19,在毛泽东与杨开慧婚后不久。因为是职业革命家,经常离家外出,这首词就表达了毛泽东在外时对杨开慧的思念: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在离别开慧的时候,夜晚独处,毛泽东的情丝是那样深沉缠绵,夜晚相思,披衣看星,月影西去,清泪盈盈,这是一个青年时代感情丰富的毛泽东,是现存毛泽东诗词中惟一描写爱情的婉约风格的词。

1923年4月,湖南省长赵恒惕下令通缉“过激派”毛泽东。毛泽东离开长沙去武汉,转上海,然后赴广州参加6月的中共三大,还于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直至当年秋才回湖南搞农运。离开长沙时,夫妻送别,离情依依,毛泽东难忘此情此景,写成了《贺新郎》词: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这首词中“人有病,天知否”原为“重感慨,泪如雨“,似乎意思更明白一些。最后两韵原为:

“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昵昵儿女语。山欲堕,云横翥。”

比较明白,这说明毛泽东为了革命而不为儿女情长之语,但实际上这首词还是有许多儿女情长之语。不过,后边加入了更阔大的胸襟抱负,他要为革命而四海为家,不怕天涯孤旅,夫妻双双要作翱翔的雄鹰,比翼奋飞。

毛泽东作于1957年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又一次表达了自己对杨开慧的感情: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词中把杨开慧称作“骄杨”,是最好的评价。虽然诗中没有了青年时代的儿女私情,展现了另一种革命浪漫主义的风格,但是内含的对杨开慧的怀念是很深沉的。

1982年,在修缮杨开慧长沙板仓故居时,发现墙缝中有杨开慧藏着的手稿,其中有一首诗《偶感》,把杨开慧对毛泽东的思念凝聚在纸上:

“天阴起溯(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可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兹人不得见,(惘)怅无已时。”

我心中的爱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 微残学生 解决问题 引发感想

工作至今,有件事情令我难以忘怀,那还是我产假回来刚接的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课,在小学的孩子们眼里,信息技术的电脑上机操作是既让人好奇又充满无穷乐趣的课程。但是,每次课堂上我总发现有个瘦小的身影端坐在电脑旁一动不动,孤僻的眼睛远远地盯着我,那眼睛里充满了自卑和疑惑。一天,我轻轻地走上前去,拉起他的手问他:“你叫什么名字?”“老师,他是个小哑巴。”“老师,他是个聋子,听不懂我们的说话……”同学们七言八语地告诉我了我,什么!我的心猛地一紧,怎么会呢?多可怜的孩子,我忙把他搂进怀里,轻轻地摸摸他的头、对他笑笑。后来在与家长的沟通交谈中,我得知他的名字叫卢洋,由于小时侯先天性声带不全,当别的孩子已经呀呀学语时,他还是“啊啊”不止,从发现到现在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大医院,都没能彻底治疗好。我望着卢洋带着稚气的脸蛋,心里暗暗下了决心,决定利用孩子们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机会来帮助他,哪怕仅有一线希望!

我觉得信息技术新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的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关照全体学生、营造良好信息环境作为重中之重。洋洋的问题不能解决无疑是影响全班良好学习氛围的关键。如何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国家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良好的评价机制和体系,其目的无外乎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培养出来的信息素养,而我们班级出现的“卢洋”问题以及如何合理解决正是以上所提出的构想包含的各个综合的信息。信息技术新课程基本理念它不单单提出了一种评价学生的手段和方式,其实最重要的是,它指导着学生的学习,并引导他们如何在实践和实际生活中去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

新课程基本理念第三条和第五条指出: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针对洋洋的情况我决定第一步先让班上所有的同学都不在歧视他,于是我精心设计了“小太阳”活动,引导孩子们在电脑上利用绘画工具,每人都做一个能给洋洋同学带来温暖的小太阳,同时写上祝福的心理话,然后通过广播教学系统的展示,引导更多的同学去关心他、体贴他、鼓励同学们和他交往。慢慢地,班上的同学不但不再给卢洋起外号,还和老师一起帮助他,颗颗幼小纯真的心都献出了点点滋润的爱,慢慢地,卢洋同学的性格变得开朗起来,有时一高兴就很想说话,可是一发出声音就是难听的“啊、啊、啊”…….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光凭兴趣和一腔热情是不够的,关键是在理解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利用科学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上好课。为了更好地做好实际工作,我翻阅教育资料,虚心向每位老教师请教,观察他们上课时的每个眼神,琢磨他们每句话包含的教育意义、每个动作代表的慈爱和关怀。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小卢洋很注意别人说话时的口型,于是我决定从“老师好”这三个最简单的字来慢慢训练他。我用Flash软件在电脑上设计了一组可爱有趣的动画。动画的主题是学生向老师问好的场景。其中学生的“老师好”问候语清晰而缓慢,我让洋洋跟着动画学习读,如果他读得较为清晰,其中的鼓掌按钮还会适时鼓励他。

如何抓住“卢洋问题”的关键,让他以最轻松自然的态度进入学习,通过老师真诚适时的评价体现他的学习成绩成为我当时的研究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应看重评价过程。在完成一个综合性作品中,学生要完成信息的收集、分析、加工、处理和信息的发布,这些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要充分肯定关注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卢洋问题”就是一个特列。虽然研究的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低年级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与文字输入的能力还比较低,因此,评价方法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其他,比如学生自评、互评会占用部分教学时间,而且学生自评难免存在虚成绩的现象。这些都需要今后对不同年级评价方式进行研究,不断探索,不断改进。

我们应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在教学评价中要以促进学生学习为原则,应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创新实践,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训练一开始,洋洋总是“袄(老)是(师)袄(好)”,电脑上的鼓掌“小手”就象“睡着”了一样,洋洋可着急了。他一遍又一遍地跟着读,慢慢地,音有点象了。电脑上的“小手”也开始“忙碌”起来,鼓励的掌声接连不断。 一天,洋洋轻轻地绕到我的背边,竟能较清晰地说出“老师好”这句最普通的问好了!我高兴得简直象个孩子,有希望了!学期末,洋洋的父母带他去长春一家医院复诊,诊断的结果是:比初诊时有了很大的进展,坚持练习,就会出现奇迹的!当孩子一边用手不停地比划着一边用含糊不清的声音告诉我:“呜呜(乘火车)医生说好了……”透过泪眼我望着洋洋的高兴劲儿,心里更是充满了信心。六年级的毕业典礼上上,当我把一份精美的纪念品发到他的手中时,突然间,他猛地一下扑到我的怀里,清晰而又哽咽着说:“老师,妈妈!……”那时,我再也无法控制住自己,滚滚的热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伟人读的最后一本书毛泽东 篇8

“书生”毛泽东

作为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领袖,毛泽东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精神遗产,博览群书、学以致用可谓其中之一。毛泽东常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他们封了我许多头衔,这个‘家’,那个‘家’的,我只承认两个。一个是‘导师’,因为我年轻时是个教书的,再一个是‘书生’,我是‘孔夫子搬家——全是书’。”

有志于学乐此不疲

“我八岁起,就在本乡的一个小学校里读书,一直读到十三岁时候。每天清晨和晚上,我在田里作工。白天就读《四书》。”毛泽东在自传中写道。他早年主要接受私塾教育,从《三字经》《百家姓》等传统普及读物入门,逐步点读《四书》《五经》。毛泽东熟读经书,却不喜欢这些内容,倒是热衷阅读中国古代的罗曼史,“尤其是关于造反的故事”。《岳飞传》《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被老师视为不正经的旧小说,毛泽东曾在课堂上用经书课本掩盖着阅读,许多故事还能背诵。

13岁那年,毛泽东离开小学,“开始在田中做长时间的工作,帮雇工的忙,白天完全做着大人的工作,晚上代父亲记账”。劳作之余,毛泽东“找到什么书都读”。因父亲反对阅读经书以外的“闲书”“杂书”,他不得不“拥被夜读”“蒙窗偷读”,以免被发现。

有一次,毛泽东读到《盛世危言》一书,深受启发。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几次提到这本书对他的影响:“我当时非常喜欢这本书,作者(郑观应)是个老的改良主义者,认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电报、轮船,所以想把这些东西引进中国”,更主要的是“《盛世危言》激起了我恢复学业的愿望”。

19秋天,读书心切的毛泽东启程前往湘乡高等小学堂求学。湘乡离韶山约50里路程,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出远门。临行前,他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夹放了一首改写的明志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在湘乡,毛泽东对康有为、梁启超有关维新变法的著作爱不释手,对梁启超编的《新民丛报》读了又读,直至成诵,逐渐养成了“读报”的`癖好,以致后来他常说“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

此后,几经辗转,毛泽东来到省城长沙。在省立图书馆,19岁的毛泽东有过历时半年的自修经历。“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我就进去。中午我仅仅休息片刻,买两块米糕吃。这就是我每天的午餐。我每天在图书馆里一直阅读到闭馆的时候。”毛泽东后来形容自己就像牛闯进了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拼命地吃。期间,他潜心研读了《原富》《民约论》《法意》《物种起源》《天演论》等书,接受到近代启蒙教育。

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期间,毛泽东仍以自修为主,“从早至晚,读书不休”。晚上学校规定的自习时间不够用,他回到宿舍继续攻读。宿舍吹号要熄灯了,他就自备一盏灯,坐在床上看书,有时通宵达旦。有一次掌灯失火,烧着了同学蚊帐,毛泽东为此被学校记大过一次,但他并不在意,依旧秉烛夜读不误。为了培养随时随地都能专心读书的能力,毛泽东到学校的后山妙高峰上“静中求学”,或者到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城门口“闹市读书”:时而朗读,时而默念,旁若无人。

我心中的伟人毛泽东 篇9

——读《毛泽东传》有感

厚重的红皮书,满满的记载着开国伟人毛泽东的一生;生动真实的写法,映射着中国近现代的翻天覆地;销量巨大的全球读物,向世界传达了中国声音„„这本由罗斯·特里尔写的《毛泽东传》写出了毛泽东在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关键时期的独特人生经历和思想性格;写出了毛泽东在中国的黄土地上一步一步地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写出了毛泽东是怎样思考和处理中国革命过程中面对的一个又一个棘手的难题,从而引导革命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

一、革命先导,一代伟人

毛泽东的一生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一生,也是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的一生。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拥有对中国旧社会的反抗精神,注重探求事物的大本大源。在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后,这一特质和思想源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他对问题从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地去解决,而是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从中找出普遍性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并从理论上做出新的概括。书中对理论问题的叙述和分析,由于紧扣住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具体实践,显得既深刻又生动,清晰地展示了毛泽东重要思想理论观点形成发展的脉络,也从一个重要侧面集中反映了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毛泽东是革命领袖、一代伟人。在中华民族的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准确而清晰的指示着中国革命的方向,振奋着人民的精神。并以他超人的智慧和人格魅力使他成为了那个时代之魂。如果说“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创下的是华夏一统的千秋伟业;而毛泽东则是让这个自鸦片战争百年来受尽屈辱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了世界的民族之林。他的一生不仅改变了整个中国,也影响了整个世界,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来形容,也许并不过分。我看了这部《毛泽东传》以后,不仅能正确认识毛泽东作为中华民族最真诚的儿子是如何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不息的,同时,这部《毛泽东传》还像是一面镜子,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撷取点滴,以感悟这位伟人的迷人风采。

二、徘徊摸索,失误难免

这本书中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毛泽东对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艰辛努力和历史贡献,以及在探索过程中经历的曲折历程。同时,也不讳言他的失误,并对当时的国内外历史背景和他做出决策的思考过程、失误原因,作了客观的叙述。它的出版,对于深入了解和研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历史决策的过程,对于深入了解和研究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思想发展和变化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他在建国后期出去了一些错误,使我国停止了发展甚至出现了倒退,但这些是非功过自有我们后人评说。现在我们对毛主席的一生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但他那种“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和人格魅力在当时,实实在在地激励了整整一个世纪的中国人,他就是那个时代甚至是后来各代中国人心中的太阳。

三、伟人已逝,激励后人

现在,毛主席虽然已经离开我们而去,但是如今读着他的传记,也仿佛和他一起再次经历了一个传奇的人生,他的一生有很多地方给我们思索的启迪。如今,物质生活水平已然得到大幅改进,但人们心中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信仰正在逐渐消失,人们在充满铜臭味的现代社会很难再体会老一代人的艰辛和信仰。毛泽东是位值得铭刻千古的伟人,不仅仅是因为他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更重要的是他的足以激励万世的精神,一种坚忍不拔矢志不渝的精神,一种探索进取创新创造的精神,一种胸有成竹自信自立的精神,一种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精神„„

我心中的“税” 篇10

后来,爸爸辞职下海经商了,成立了公司。每到月底,爸爸妈妈都会拿很多账单对账,我也会安静地呆在一旁,听着他们嘴里说着增值税、房产税、营业税等等。渐渐地我越来越讨厌“税”了。我常想,如果不交税该多好,那我的玩具就可以买高级的了。

一转眼,我上了小学。当我第一次走进美丽的校园,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整齐的桌椅,先进的电教设备,琳琅满目的图书,让我眼花缭乱。我高兴极了。回到家,我悄悄地问妈妈:“我上学得交多少钱啊?”妈妈说:“傻孩子,学校只收我们一些杂费,我们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都是轮流使用的。你还记得你小时候爸爸妈妈整理的那些税票吗?虽然我们的钱用来交各种各样的税,使我们的收入少了许多,但同时也正是因为有了我们交的税,你才能享受到这么优越的环境呀!”听了妈妈的话,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我对“税”似乎不那么反感了。

真正让我了解“税”的含义是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地震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大家纷纷伸出援手支援灾区,每天我都揪着心和爸爸妈妈坐在电视前。看着灾区震后凄惨的景象,看着许许多多的解放军叔叔不分昼夜地抢救伤者,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他们手里生还,我在感受生命力量的同时,也为灾区人民捏了一把汗:重建灾区我们国家得需要多少钱啊!我心里敲起了小鼓。坐在一旁的爸爸看我低头不语,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摸着我的头,感慨地说:“别担心,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大家庭,人民有难,国家怎能不管?再说,我们国家为了发展政治、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等事业,每年都要征税,税收多种多样,它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收取的税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税收的作用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现在重建汶川的一切投入,也都是靠税收来完成的。”我终于明白了,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税。

“税”在我的心中变得如此温暖而神圣。要使我们国家更加强盛、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我们都要从依法纳税做起,成为一个光荣的纳税人,不仅是为国家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更是用实际行动温暖着祖国大家庭里的每一个人。

上一篇:厨房工作流程和标准下一篇:微党课13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