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简介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简介(共8篇)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简介 篇1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开课单位:人文社科部“两论”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 学 时:32学时

学分:1.8学分

适用专业:所有四年或五年本科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掌握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

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内容简介:包含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及其基本原理与基本观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等的概要的论述。本课主要采取集中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辅之以讨论式、交互式的教学形式。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教材:《毛泽东思想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贵州省教育厅,1版,2003

年。

参考书目:

1.《毛泽东选集》1—4册,人民出版社,1991年。

2.《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胡绳:1991年。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简介 篇2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建设,探索

一、采用“跟进式”专题化教学, 构建教学内容

“概论”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 涵盖了从历史到现实, 从理论到实践, 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到内政、外交、国防、党建, 以及革命、改革、发展、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可以说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宝库。而其中的一些理论知识, 学生在中学的课程中已经有了一些接触和学习,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避免与中学时的重复, 使学生真正能够把握这一科学理论的精髓,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认知到理解, 再到认同和信仰,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为此在教学内容上的设置上, 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按教材的章节一章一节面面俱到的讲授方法, 按照“把握理论精髓, 兼顾教学体系, 创建名牌课程”的要求, 将教学内容优化组合为35个特色鲜明的专题, 由不同的教师分别进行深入分析讲授。

在专题内容的设置上, 我们强调要“跟进党的创新理论, 跟进社会发展现实, 跟进学生思想实际”。为此, 我们一是建立主讲教师负责制, 要求每位担任专题教学的教师必须负责跟踪自己专题内容所涉及的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发展, 最新成果以及学术界的研究动态, 使党的创新理论能够在第一时间进入课堂;二是建立学生思想调查制度, 在开学初和学期中, 我们都会在学生中进行调查, 让学生把自己最关心的社会问题和希望该课程解答的问题写出来, 根据调查的结果, 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适当调整, 对已有专题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 使我们的专题更加贴近学生思想, 贴近不同时期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三是建立专题的专家评议验收制度, 每个学期, 我们都会组织专家组, 对大家新制作和修改的专题的教案和课件进行评议验收, 验收合格的专题, 才可以在教学中使用。

“跟进式”专题化教学的实施, 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们普遍反映:“专题课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针对性强, 且思想深刻, 有很大的启发性”;专题课“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 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一是全程实施多媒体教学。对每一个专题, 我们都精心制作了包含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多媒体课件。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把图像、文字、动画、声音、视频综合起来表达事物, 不仅大大增加了课堂上的信息量, 而且在形式上非常生动、活泼、直观, 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二是开发建设网络课程。在实施多媒体教学的同时, 我们还开发完成了“概论”课的网络课程, 挂在大学的校园网上运行。该网络课程主要有三大模块:教学支撑系统、资料查询系统、考核测评系统。其中教学支撑系统主要包括:教学要求、教学大纲、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专家课堂以及供师生交流的BBS、论坛、聊天室。资料查询系统主要包括经典文献、学术论著、背景资料、声像资料、图片资料。考核测评系统分为教师考核及学生自测系统。能够实现网上远程浏览、查询、提问、下载相关资料, 可以进行网上远程教学、对话、辅导、答疑、管理。网络课程的开发, 实现了教学内容开放, 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为学生自主化学习创造了条件, 也为师生相互交流搭建了平台, 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三是进行了网络课堂的教学试点。网络课堂, 是借助于交互性更强的网络技术平台, 有多名教员同时参与, 集授课、研讨、答疑、考核等教学环节于一体的课堂教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个专题中我们进行了教学试点, 教学时由3-4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 共同参与授课。课堂教学环节包括五步, 第一步, 引导教学环节。由主讲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学习本专题的基本思路, 包括介绍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要达到的教学目的等。第二步, 材料浏览环节。组织学生浏览各种相关资料, 包括本专题的完整教案、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背景介绍、理论争论、观点解读、专家论坛等。第三步, 分组讨论环节。第四步, 辩论答疑环节。第五步, 课堂测试环节。网络课堂设置有完善的即时测试系统, 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当场检测。试点证明这种教学改变了那种“注入式”、“满堂灌”的传统方式, 构建了一种“启发引导, 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 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增强教学效果。

三、强化实践教学, 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

为搞好实践教学, 我们重新规划落实了4个实践教学基地, 并与他们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每学期安排专门的课时组织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参观调查, 要求学生提交调查报告, 使学生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体所察, 在改革开放第一线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和推动中国发展的现实意义。

除校外实践活动外, 我们还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校内社会实践活动, 包括组织学生成立专题问题研究小组, 由任课老师担任不同专题小组的辅导教师, 利用课余时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 撰写小论文。同时我们充分利用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会、报告会、影视评论等活动, 寓教于乐。这一系列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 为学生们提供了贴近社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广阔舞台, 也提高了他们正确地认识、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改革传统考核方式, 实现考核方式综合化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在这种考核方式下, 学生平时即使不认真上课, 甚至逃课, 考前突击看书、背笔记, 也一样能过关。这种考核方式显然与我们的教学目的不相符。学习“概论”课的目的, 不是让学生背会几个名词解释, 背会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 目的是在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正确分析社会问题,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围绕此教学目标, 我们对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建立起了综合化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占20%, 主要从平时表现、纪律、上课回答问题方面进行考核;社会实践占20%, 主要从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中进行考核, 期末开卷考试占60%, 主要注重利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考试题以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为主。实践证明, 这种综合化的考核方式, 真正改变了学生对“概论”课考试临时抱佛脚的状况, 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和宗旨。

五、规范教学管理, 实现课程管理制度化

课程管理的规范和制度化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概论”课的课程建设中, 我们根据新教材和教学大纲, 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 同时我们还制定了详细的课程建设规划、教学改革计划、教学实施计划。课程组还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包括教研例会制度, 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 研究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探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关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集体备课制度, 每个专题, 从大纲到具体的教案, 都坚持集体讨论, 以集思广益, 对教案和课件进行完善, 努力使每个专题都是一场高水平的讲座,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最拿手、最受欢迎的精品课;青年教师培养制度, 指定骨干教师具体指导新教师授课, 发挥老教授的传帮带作用, 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讲课比赛, 吸纳他们参与大的科研项目;还有新专题的试讲制度等。

通过这些制度的建设, 我们规范了课程的各项教学活动, 实现了课程管理的制度化, 也凝聚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团结协作、充满活力的教师团队。

《遥感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遥感 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

课程教学改革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学改革能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观念的改变,使学生和教师在一个平等融合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教学改革能够促进课程的发展。

面对新的人才需求形势,以 “一实二高三强四会”的人才培养为目标,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环境、改进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手段势在必行。笔者在分析我院《遥感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改进措施。

一、 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遥感概论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实践课时不足

我国师范类高校遥感课程实验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均为不超过30%,有限的实验课时难以保证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而我院遥感课程实践教学课时仅为8课时,占总课时的17%,远远低于师范类高校遥感实验课时比例,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要求。

(二)教学手段不够丰富,学生参与不够

在之前的遥感教学中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发挥,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不够,学生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虽然教学过程较为完整,也有面向学生的设问,但问题的设计和实施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制约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导致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足。

(三)实验条件落后

遥感课程基本实验条件包括数据、软件、硬件、师资等必要条件。我院由于发展历程较短、师资短缺、资金条件的限制等因素的影响,遥感课程实验条件落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资料

新购买了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NVI,但还缺乏必要的教学仪器(地物光谱辐射计等)和数据(TM遥感数据),对于完成教材中全部实习内容存在一定困难。

遥感教学必用的遥感数据类型单一,部分内容陈旧,滞后于遥感的快速发展和遥感教学的需要。目前实验教学中所用遥感数据只有少量的Land sat TM数据,而spot影像、IKONOS影像、快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及雷达影像等均是缺乏的。

2.硬件条件

在硬件條件上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遥感的实验中心仍和其他课程共用一个实验室,导致每台计算机上安装的软件数量较多,影响了遥感软件的顺利和快速运行,给遥感课程实践教学的顺利展开带来了不利影响。

3.师资、科研条件

师资匮乏也是制约遥感课程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科研对遥感课程的支持力度不够,我院现有的课题同遥感的相关性较低,因此由课题组用于科研而购买的影像数据非常有限,而无法应用于遥感教学,这也是造成实验课程所需遥感资料缺乏的原因之一。

二、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与途径

(一)课程教学环境建设

1.师资队伍建设

我院与其他高校遥感课程的师资团队相比,无论是在数量上、学历层次、职称层次还是专业素养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师资队伍建设就成为我院改革和建设的重点,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方面。只要学院重视起,教师重视起,一定能够取得较大进步。

2.教学软硬件建设

经过近几年学院对实验教学投入的增加,在教学软、硬件条件上有了较大改善,基本能够满足教学要求。但要想使教学活动能够较为完美地完成还需加大力度对教学软硬件条件的建设,具体有:改善遥感课程实验中心的硬件条件,及时淘汰已满足不了教学条件的计算机;创造浓郁的科学研究氛围,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科学研究中来,为科学研究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教学和科研的有效结合,使教学和科研能够相互促进;加大投入力度购进遥感实验所需的各类遥感影像数据。

通过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软硬件建设和科研环境的建设,通过有效实施可以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教师授课与启发式讨论相结合。教师在课堂授课,主要是进行知识传授,结合具体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进一步完善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中体现教学大纲的相关内容,如内容提要、重点、难点,便于学习者了解整个课程结构特点,构筑知识框架,掌握重点,抓住难点。利用多媒体手段可灵活展现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特点,充分运用多种媒体表现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践教学

各高校也在努力加强实践教学工作,作为地方院校我院在“一实二高三强四会”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注重实践教学,全面加强学生技能培养及人文素质教育。尽管如此,笔者认为,实践教学环节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延长实践教学时间,对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加强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加大高校实践教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对于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深对实践教学规律的认识,加强进行实践教学的自觉性,保障实践教学的效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四)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简介 篇4

周末的上午,阳光很好,清晨的凉意还尚未褪去,带着些许的紧张和期待,四个人踩着车,说笑着在谷阳路上。还不太喧闹,大体的,整个人可以沁尽在这新区的阳光里,感受着一份南方城市脉动里的现代气息。建筑物身后的工地吊塔,伫立在缓缓浮动的风中,守着在建的,亦或已经建好的艺术。这似乎是一种昭示,昭示着一方土地正深蕴内心的生气,以建筑之名。转眼,长江村,只在眼前。

我一向很喜欢这种滨江的小村庄,在喧闹的城市一隅,独自安守着这份属于自己的平静。也许漫步其中,偶尔也会发觉一丝现代生活嘈杂的触角,但对于一个来自北方的孩子,这些足够了。即便已没有了曾经所向往的亭台阁榭,小桥,流水,人家。它们,或许已随着一个城市的发展,躲进了许多人的记忆里。

村头聚着一些人,十字路口的小卖铺前,几个老人在那攀谈着。四个人没有下车,沿着街道径直往村子里去了。或许比较拘谨吧,以这种方式拖延着即将开始的交谈。相互调侃中,秦峰沉不住气了:“我是外联部长呀,我怕什么!”其实,怕的可能只是别人的冷漠和尴尬吧。支起车,四个人在路边的房檐下坐了下来。旁边,正坐着一对老两口。脚下的塑料包装袋装裹的行李,告诉我们:他们是民工。至于秦烽第一句是怎么搭讪的,早已忘了,只记得这个约摸六十余岁的老人笑着跟我们说:“我们是安徽阜阳的,来这打工。”老人的微笑,一下子就消除了原本的距离感。安徽阜阳,那不是有小岗村吗?几个人笑了,没想到做这次与改革开放三十年变化有关的实践活动,首先就寻根上去了。老人说话很热情,他的妻子时不时也会融入进我们轻松的交谈中。说起这三十年的变化,老人似乎感慨很多。尽管说话时还带着一点点口音,但对于来自北方的我基本能够听懂。说些我感触最深的地方吧。在交谈中,我询问了老人家乡有关合作医疗的一些事情。在农村,一般治病抓药都靠村里的赤脚医生。所谓赤脚医生,就是传统的那种个人经营,有着固定的小诊所的医生,一般都是本村人,大多有着家族行医史。对农民来说,这种方式和特点无疑是方便的,打个电话或路过打个招呼,一声便会上门治病,那些在家的老人,大多也习惯了这种方式。医疗改革后,村里的或镇上的几个医生安排到了一起,于是原先的走街串巷也变成了坐诊。虽然资源集中后医疗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却很少再有医生上门了。经常,几个电话也请不来,“请到门诊这来”成了唯一的答复。老人抱怨道。不难看出这给很多人带来的不便,甚至有的医生也只是在敷衍了事。就个人来说,我也并不习惯这种方式,希望政府带给百姓的不仅仅只是金钱上的实惠。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简介 篇5

【摘要】“走自己的路”既是邓小平同志最有代表性的论断,也是贯穿新中国65周年的主线。然而,为什么要“走自己的路”,也就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什么样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如何正确理解“走自己的路”的内涵,以及中国应该如何“走自己的路”,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就这些基本问题作一些探讨。

“走自己的路”既是邓小平同志最有代表性的论断,也是贯穿新中国65周年的主线。纵观一个半世纪的中国近现代史,从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新中国的诞生,到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不论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新中国;不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论是社会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建设;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揭示了一条规律: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然而,为什么要“走自己的路”,也就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什么样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如何正确理解“走自己的路”的内涵,以及中国应该如何“走自己的路”,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就这些基本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走自己的路”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邓小平“走自己的路”的思想,不是凭空设想出来的,而是有其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坚实的实践基础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和国内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

走自己的路,其实质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又是它的根本要求。马克思、恩格斯一再指出,他们的理论只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他们要求后人要依据具体的历史条件,结合具体实际,灵活运用和发展他们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曾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是在当时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总结各国具体情况而得出的普遍真理。它给我们提供的是普遍的、一般的指导思想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具体的道路模式。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书本里去找社会主义的具体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要求的,也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进行革命和建设时,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这是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国内外长期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走自己的路是我们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所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正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根据俄国自己的情况,制定符合他们自己实际的对策,走自己的路而取得的。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反杜林论》、《共产党宣言》等大部头著作中从没提出过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而且是在一国取得胜利。列宁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进行革命,取得了胜利。对此,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就曾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族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类型上,在社会主义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是走自己的路的结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认真分析中国的国情,结合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中国的革命不能像俄国革命那样先从城市搞起,而是从农村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邓小平指出:“在这个长时期中,毛泽东同志确实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得非常好,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但采取与十月革命不同的方式。由于充分尊重中国的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顺利地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建设也一样。教条式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书本里寻找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道路模式,往往会遇到挫折,甚至导致失败,而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就会带来胜利。苏联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足以鉴证这一点。

邓小平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总结长期以来的历史经验,指出无产阶级搞革命和建设事业,必须要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马克思主义要坚持,但坚决要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马克思主义。根据这一思想,邓小平为我们制定规划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实际的方针、政策,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等,经过实施这些方针、政策,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呈现了蓬勃生机,取得了明显的成就。这就表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法宝。

二、“走自己的路”的两层涵义

(一)走自己路的第一层涵义:就是不走别人的路

从哲学上,“是什么”就意味着“不是什么”,“不是什么”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是什么”。应该说,对于探索问题来说,“不”的回答比“是”的回答要容易,往往从否定的“不”的回答开始,最后作出肯定的“是”的回答。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探索,也是这样。邓小平就曾从否定角度划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的界限,诸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等。

中国在走自己路的探索中,“不”字当头,如前所述,就是不照搬苏联模式,不走美国的道路。尤其是在政治制度方面,邓小平在谈到西方时用了一系列”不搬”,如”我们讲民主,不能搬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不能搞三权鼎立那一套”;”我们实行的民主不是搬用西方的民主”;”人们往往把民主同美国联系起来,认为美国的制度是最理想的民主制度。我们不能搬你们的”;”要求全世界所有国家都照搬美、英、法的模式是办不到的”。

中国对苏联和美国说”不”的背后,潜在着一种矛盾的心态。说”不”表面上看是否定对方,实际上也表明对对方看得很重,总是萦绕在心。如果心里没有或者不在乎对方,可能不会经常用”不”去评价。

苏联和美国,一方面实力强大、发展领先;另一方面又对中国恃强凌弱、说三道四。它们的强大令人羡慕,而它们的霸道令人憎恶。由于这种情况,中国在走自己的路中,对苏联和美国往往是既爱又恨,爱恨交错。这种矛盾的心态,如果不够冷静,就容易走入极端:如果爱起来,就盲目崇拜,照搬照抄;如果恨起来,就全面否定,排斥一切。仅从”不”的角度走自己的路,容易出现误差,而且也的确留下了这个方面的深刻教训。

(二)走自己路的第二层涵义,也是更本质的涵义,是自主选择

真正做到自主选择并不容易,既要客观上实力强劲,还要主观上理论成熟,并且要策略上得当。

第一,强大的国力是自主选择的客观基础。为什么会对他国照搬照抄?从根本上说是自己处于落后状态。在人类历史上,落后国家模仿先进国家比比皆是,也是很自然的现象。当今为什么会有崇洋媚外现象,也是因为西方国家比较先进,有所”崇”和”媚”之处。中国只有更强大和变得先进了,在客观上模仿别人的现象就会减少,或者还成为他人的模仿对象;在主观上也就变得更自信。

第二,成熟的理论是自主选择的主观条件。走自己的路,要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如果认为社会主义发展只有一种模式、只有一个中心,那么任何走自己路的探索最终都是殊途同归,跳不出既有的窠臼。

第三,真正做到自主选择,还要策略得当。(1)外交上独立。走自己的路与独立自主外交路线是密切关联的。这种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使得我们内政选择上减少了外在的制约,不用看别人的眼色行事。(2)在借鉴上自由。走自己的路绝不是自我封闭。在中国还处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借鉴各国的经验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三、如何“走自己的路”

我们根据自己的国情,走自己的路,“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

第一,走自己的路,不照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不走资本主义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已是不可争议的真理。如果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或照搬他们的模式,只能导致中国的混乱、落后。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哪个好?当然是社会主义制度好”“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因此,邓小平特别强调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要求人们不能动摇这一原则。

第二,走自己的路,不照搬别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模式。建国初,党中央强调全面学习苏联经验,在政治经济体制上出现了照抄照搬苏联模式的现象。特别是1957年后,出现了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大跃进,在生产关系方面照搬苏联的单一公有制,盲目追求“一大二公”,所有制纯而又纯,否定了商品经济,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邓小平指出“:坦率地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再三强调别国模式只能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要依据我国的实际,走符合我国实际的道路。

第三,走自己的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任何国家的革命和建设的道路问题,都要由本国的共产党人自己去思考和解决,别国的人对情况不熟悉,指手划脚,是要犯错误的。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都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主要依靠本国人民来完成革命和建设事业。所以,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邓小平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因为“我们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事情,靠中国人解决,不依附于别人,“不坐别人的车”。别的国家也应走自己的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不要照搬别国经验,更不能照搬中国的经验。

第四,走自己的路,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倡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他立足中国国情,遵循其发展规律,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社会主义国家要摆脱贫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邓小平指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计划经济以及由它而形成的一套旧有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到了“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地步;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经济停滞不前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要发展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国家的长处,不断进行自我改革,因循守旧、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所以,要发展,就必须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这是走自己的路的必要条件,没有改革开放,“自己的路”是走不好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事业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总而言之,“走自己的路”既是思想观念的创新,也是实际操作行为的变革,是一场真正的思想解放和行为超越,其结果并不泯灭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而是相反,它只会使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新的挑战面前获得新的发展。实践证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但是,这条道路还要不断向前伸展,在前进中还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加以探索,走好自己的路。

【参考文献】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简介 篇6

一、高校开设《概论》课的重大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呈现多样化, 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亦成为一种趋势。在此背景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势不容忽视。大学生作为青少年的中坚, 其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 价值观念呈现出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扩大的条件下, 东西方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碰撞, 对大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少数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解决, 可能就会影响到大学生整体的健康成长。而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尤其是学习和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概论》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核心内容,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内容, 帮助大学生在不同思想观念的比较中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大学生将来报效祖国、为人民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概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困境分析

(一) 教师方面。

“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 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实施者。他们不但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而且要对学生的学习起疏导作用、激励作用、转换作用和示范作用”[1], 其作用发挥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课堂学习气氛的调动, 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度等很多方面都有依赖于老师的教学, 因此,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水平、知识能力水平和所选择的案例材料跟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是否切合等因素在学生对课程的认知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从教学实践和相关学者的研究中我们看到, 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虽整体上差强人意, 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整体评价并不高。究其原因, 一是老师“一言堂”, 缺乏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使课堂成为老师的“独角戏”, 降低了学生对老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二是教师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对教材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的不当把握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概论”课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三是部分教师在思想上对“概论”课存在认识偏差, 认为这是公共课, 讲好讲坏没啥关系, 进而备课不精;部分教师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 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 学生自然也感到很乏味。

(二) 学生方面。

在信息化时代,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大量信息, 这些信息汇集到学生的头脑中, 使得他们的思想非常活跃。虽然当前大学生最基本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和政治主张是正确的, 主流思想也是积极向上的,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些大学生的学习出现了功利化的现象, 他们否认《概论》课的实际价值, 认为这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无用, 只有把专业课学好才能安身立命。此外, “概论”课是国家大政方针和意识形态的结合, 在内容上与各门课程有所交叉, 与中学政治课重复较多, 导致不少学生产生厌倦、抵触情绪, 远离《概论》课, 影响教学效果。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 如官员腐败, 社会风气不正等也影响了学生对与《概论》课内容的接受。

(三) 考核方式。

考核是《概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 “千人一面”与“千人一卷”是对目前理论课考核弊端最为形象的概括。现行高校《概论》课成绩大多采用平时成绩+期末成绩, 以期末成绩为主, 平时成绩为辅的考核办法。期末成绩占80%左右, 而期末考试的试题主要集中在书本中的理论知识, 学生通过突击复习便能通过考试, 因此一些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识记, 不注意平时的课堂参与。这种考核方式不仅严重扭曲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和本质, 而且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发展,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对《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 结合社会热点, 理论联系实际, 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首先, 教师要时刻关注国内外时事动态并注意在教学中吸收新知识, 引进新内容。《概论》课所讲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因此, 要上好《概论》课, 就要用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思想材料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 教师在讲课中要注意引用新知识和新的理论成果并结合《概论》课的精神实质进行论证, 增强《概论》课的现实性。其次, 教师要按照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大学生实际的原则, 遵循教材又跳出教材, 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社会关注的热点, 学生思想的疑点和困惑点, 选择和提炼现实生活中的重大实践课题, 精选出若干个教学专题进行讲座。这种教学方式既能把理论讲的精辟透彻, 又能促使学生把课堂听课和课外思考结合起来, 从而增强该课程的时代性、针对性。

(二) 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和方法, 提高教学实效。

从以往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看, “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学已不合时宜, 学生更喜欢“师生互动”、“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往往是学生贴近社会且最终走进社会、服务社会的第一步。因此, 《概论》课教学不能再走“闭门造车”的老路, 应该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亮点。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规定:“要求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 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 到基层, 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2]

首先, 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多种手段组织教学环节, 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例如可以通过“主题讲演与答辩”的方法, 让学生收集资料, 以团队为中心, 在探究和研究中学习,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其次, 采用“案例教学法”, 根据教学的需要, 结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联系实际, 组织案例, 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让学生通过对案例材料的收集、整理与编写加深《概论》课对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解,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上课, 用QQ或MSN、E-mail与学生沟通。利用多媒体把文字、音频、图表、图像动画和视频等信息集为一体来表达教学内容, 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 使学生能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

WENJIAOZILIAO

生带着问题去观看教学资料片, 促使学生思考、分析, 既能增强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效果, 又能给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启发学生的情智,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 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培养, 增强《概论》课的魅力。

一门课程对学生有多大的吸引力, 关键在教师。教学中怎样既保证教学的思想政治性, 又保证教学的学术性、趣味性, 是学校思想理论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为此, 教师首先要做到科研与教学并重。教师“不能仅仅以某一门课程论教学, 而应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度去思考教学。只有通过研究, 把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与课本内容结合起来讲授, 使教学有深度、有新意, 学生听起来才能有兴趣、有提高”。其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品德修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不可避免地将思想意识传授给了受教育者。因此, 除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还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品德修养, 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坚持以学生为本, 注重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考试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性考核, 而要把知识考核与素质考核结合起来, 把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结合起来, 突破“以背记取分数”的单一考核模式, 加强过程考核, 突出平时成绩。在继续保持课程总分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计分方式的同时适当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例, 这样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考试压力, 使学生把对课程成绩的关注点由期末的考前突击更多地转向平时学习, 又可以为教师加强平时考核创造条件。平时考核主要包括考勤、课堂提问、作业、写论文、社会实践等综合评定, 如课堂讨论参与情况, 热点PPT的制作, 手抄报、辩论赛和撰写调研报告, 等等。另一方面, 期末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期末考试中, 把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结合起来, 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一般采用填空、是非判断、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等客观性题型。分值可占卷面成绩的40%左右;开卷考试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为材料分析和综合论述等主观性题型, 分值可占卷面成绩的60%左右。这类试题学生在教材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 必须在运用所学理论的基础上, 经过自己的思考分析才能回答。这样的考核, 既能保留两类考核方式的长处, 又便于克服“一背定高低”的弊端, 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48.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简介 篇7

关键词: 《大气科学概论》 课程建设 人才培养

《大气科学概论》是大气科学基础教育的一门启蒙课程,通过介绍大气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对专业课程中详细讨论的大气现象及其本质进行初步的描述和解释,将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大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大气观,形成人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质,最终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和知识框架搭建打下基础。大气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是靠多学科渗透和交叉发展起来的,不仅涉及物理、化学、流体力学、数学等学科,还与地球科学、社会科学、生态科学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因此,这门课既可以作为大气科学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又可以作为环境科学、海洋科学、遥感科学及雷电科学等其他专业的选修课。教师教好该课程,注重课程教学的改革,对培养优秀大气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根据近两年在本科课程教学中的经验,分析课程现状,探讨教学中待解决的问题,以期强化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安排

在教材的选取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已结合自身的学科发展优势,联和中国气象局共同撰写了精品教材《大气科学概论》。同时根据不同大气类专业的教学计划结合其他课程如大气物理学、大气环境学、大气探测学和大气化学等相关知识,给予一定的内容拓展,使得上课内容和后续专业课程有机联系。课程组按照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制作专业的PPT、Flash课件,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课件要直接,形象生动,条理性强,并多插入图片以丰富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搭建专门课程网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思考题、指导书、试题等实现上网并免费开放,同时争取将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学生们还可以利用网络与教师进行交流、答疑。

该门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基础篇、探测篇、预报篇和应用篇。基础篇包括大气成分与结构、大气现象、大气系统的能力收支与平衡、大气运动的规律与特征;探测篇包括常规气象观测、天气雷达、气象卫星原理及应用、大气探测新技术;预报篇包括气旋和反气旋、气团和锋、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季风和中国雨带、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气候变化;应用篇包括农业气象、气象能源、交通气象、健康气象、防灾减灾等内容。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专业不同,进行内容体系的构建与取舍。大气科学专业为32课时,其他相关专业为16课时。在讲授过程中重视课本知识与科学研究工作的有机结合,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鼓励教师参加和关注科研动态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效果,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

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

《大气科学概论》课程内容相对枯燥繁杂,高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为了强化教学效果,在每个章节开讲之前,先以提要的形式对本章内容兴趣性引入,并将章节中的重点、难点告知学生。各章结束之后,布置思考题和练习题,加强课堂知识的巩固。面对大气科学大量的知识内容,在有限的课时内,如果各个知识点都讲得面面俱到,学生反而就会学得吃力,学习兴趣下降。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先对授课内容进行分析,筛选出哪些内容必须在课堂上详细讲解,哪些内容学生课下可以自学完成。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本门课的重要性,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可以摒弃过去所有章节都在课堂上详细讲解“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学时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分出层次,并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针对一些学生缺少学习主动性的情况,采取设疑、课堂讨论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阅读,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由教师提供研究专题,每组同学根据自己的所选课程专题去图书馆或上网搜集材料,制作PPT,在课堂上将专题小组的研究成果讲演给其他同学,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锻炼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

再次,在教学过程中紧跟相关学科的发展前沿,随时更新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师应时刻关注国内外最新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并将这些内容及时介绍给学生。在不影响大纲要求的课程结构的前提下保持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如播放一些有关气象的电视录像片《龙卷风》、《北极光》等,给学生提供了感性材料,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三、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教学主体之一,师资梯队的建立是保证教学过程稳定和连续的基本条件。教学和教研活动以《大气科学概论》课程小组为单位统一安排、集中处理。课程由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作为课程组长,指导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逐步形成一支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结构分布合理、教学水平高、可持续发展的教师梯队。同时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科学研究及气象业务需求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不断用最新的科研成果武装自己,这就需要教师开展一定的科学研究。教师通过严谨的科研工作可以提高对课本知识点的认识,加深理解,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作业和考试是巩固教学内容和检验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对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通过课堂练习与课外作业的形式加强巩固,考试的内容是平时作业所涉及内容中的重点。针对前沿科学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文献阅读与小组讨论,完成读书报告一篇。改变过去一次性考试定成绩的考试模式,注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将理论课成绩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占30%,其中作业占10%,讨论占10%,课程论文占10%;期末闭卷笔试占70%。依据《大气科学概论》课程的特点,期末考题共分为七类:填空、单项选择、判断正误、名词解释、简述、论述、计算题,各类之间可重新组合。题库包含各类考题约400道,可以满足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查的要求。通过考试,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也可以反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五、结语

《大气科学概论》是大气科学基础教育的一门启蒙课,该课程以传播大气科学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是大气科学教学体系中的先导性课程,起着构筑专业知识基本框架的作用。一名合格的授课教师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科研实践经验的同时,还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何金海,郭品文,银燕,申双和编著.大气科学概论.气象出版社,2012,(5).

毛泽东思想概论 篇8

全国200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1.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是在()

A.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C.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所反对的主要错误倾向是()A.经验主义 B.教条主义 C.宗派主义 D.冒险主义 3.做到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是()A.一切从理论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主观联系客观 4.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是()A.戊戌变法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五卅运动 5.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A.政权问题

B.军队问题

C.土地革命问题

D.分清敌友问题 6.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是在()A.中共三大 B.中共四大 C.中共五大 D.中共六大 7.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成分是()A.个体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D.国营经济 8.毛泽东在中共八七会议上提出的著名论断是()

A.兵民是胜利之本

B.将革命进行到底

C.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D.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9.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中心内容是()A.土地革命

B.武装斗争

C.政权建设

D.党的领导 10.人民军队的生命线是()A.军事工作

B.政治工作

C.经济工作

D.文化工作 11.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的核心是()A.积极防御的思想

B.战略决战的思想 C.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思想

D.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思想 12.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的革命统一战线是()

A.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B.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3.无产阶级对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主要是()A.政治领导

B.思想领导

C.组织领导

D.军事领导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是()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D.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15.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对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是()A.消灭顽固势力

B.孤立顽固势力

C.争取顽固势力

D.排斥顽固势力 16.毛泽东明确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方案的著作是()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C.《论联合政府》

D.《新民主主义论》 17.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A.参议会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主协商制度

D.民主集中制度 18.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是()

A.内蒙古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宁夏回族自治区 19.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A.资本主义社会 B.共产主义社会

C.新民主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20.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是()A.保护民族工商业 B.限制民族工商业 C.无偿没收

D.和平赎买 21.用法律形式把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确定为全国人民在过渡时期总任务的是()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2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化三改”,其中“一化”指的是()

A.私营工业国有化

B.个体农业集体化

C.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 D.个体手工业合作化 23.我国大规模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的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执行

D.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24.中国共产党内率先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领导人是()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邓小平

25.毛泽东提出的处理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关系的方针是()A.长期共存,同舟共济

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C.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同心同德,互惠互利

26.董必武在中共八大上指出,加强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环节是()A.有法可依

B.依法办事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27.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A.不要四面出击

B.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 C.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8.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

A.土地革命、统一战线、武装斗争 B.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党的建设 C.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D.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独立自主 29.中国共产党内产生“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主要思想根源是()A.小资产阶级思想 B.资产阶级思想 C.封建主义思想

D.修正主义思想 30.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A.集体领导制 B.民主选举制 C.民主集中制 D.民主协调制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31.毛泽东思想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除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之外,还包括 A.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B.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C.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D.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E.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32.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

A.帝国主义 B.资本主义 C.封建主义 D.殖民主义 E.官僚资本主义 33.1936年12月至1939年12月,毛泽东进一步从理论上系统阐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著作包括()A.《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B.《论新阶段》 C.《战争和战略问题》 D.《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E.《<共产党人>发刊词》

34.毛泽东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中间”指的是()A.农民阶级 B.城市小资产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大资产阶级 E.地主阶级 35.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点是()A.衔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B.衔接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C.扩大了对人民民主的范围 D.扩大了对敌人专政的范围

E.在概念表述上准确鲜明

36.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土地改革完成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内主要矛盾是 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 C.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E.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37.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针是()A.自愿互利

B.典型示范

C.国家帮助

D.积极领导

E.稳步前进 38.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采取的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有()A.委托加工 B.计划订货

C.公私合营 D.统购包销

E.经销代销

39.毛泽东提出了关于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是非的六条标准,最重要的是 A.有利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

B.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C.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D.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

E.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40.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正式宣布我国的“现代化”目标是()A.工业现代化 B.农业现代化 C.国防现代化 D.科学技术现代化

E.教育现代化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41.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42.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改革中必须注意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4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巩固和加强工农联盟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44.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四、论述题(共3小题,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45.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鲜明特点是什么?

4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是什么?

47.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全国2007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是()A.刘少奇 B.周恩来

C.毛泽东

D.朱德

2.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科学命题的会议是()A.古田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3.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特点是()

A.战争与和平B.战争与革命 C.和平与发展 D.革命与发展 4.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是()

A.中国同盟会 B.中华革命党 C.中国国民党 D.中国青年党 5.近代中国第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A.新文化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6.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

A.人民大众参加 B.无产阶级领导C.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D.反对官僚资本主义 7.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是()A.党指挥枪 B.官兵一致 C.军民一致 D.民主建军

8.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A.赣南革命根据地 B.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C.闽西革命根据地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9.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A.工人问题 B.农民问题 C.城市小资产阶级问题

D.民族资产阶级问题 10.“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是()A.武装斗争 B.土地革命 C.根据地建设 D.党的领导 11.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将主要精力用于()A.发展工人运动 B.建立党的组织 C.解决农民问题 D.开展军事斗争 12.毛泽东指出,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是()A.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B.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实行人民战争 13.解放战争时期,以推翻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政权为主要目标的统一战线是()A.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B.工农民主统一战线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4.革命统一战线中最根本的问题是()A.革命动力问题 B.革命对象问题 C.发展前途问题 D.领导权问题 15.中国共产党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的会议是()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D.西柏坡会议

16.1956年正式提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是()A.毛泽东

B.周恩来

C.朱德 D.董必武

17.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完全形成的毛泽东的著作是()A.《将革命进行到底》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新民主主义论》

D.《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8.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是()

A.集体领导制

B.三权分立制

C.民主协商制

D.民主集中制

19.民族区域自治首次以法律形式正式载入《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是在()A.1940年 B.1941年

C.1944年

D.1945年

20.1951年底,首先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三反”运动是()

A.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

B.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官僚主义 C.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官僚主义 D.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盗骗国家经济情报

21.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A.集体经济 B.混合经济 C.国营经济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2.在1953年开始实施的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集中主要力量发展()A.农业 B.轻工业 C.重工业 D.运输业

23.毛泽东提出,对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正确方针是()A.古为今用 B.全盘否定 C.全面继承 D.厚古薄今 24.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中心思想是()A.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B.突破苏联模式

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D.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5.1963年1月,周恩来指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A.工业的现代化 B.农业的现代化 C.国防的现代化 D.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26.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A.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B.大干快上,超英赶美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7.毛泽东提出,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中处于首位的是党的()A.思想建设 B.组织建设C.作风建设 D.制度建设

28.毛泽东首次对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作出简明概括,是在()A.中共六大 B.遵义会议 C.洛川会议 D.中共七大 29.《甲申三百年祭》的作者是()A.毛泽东 B.刘少奇

C.鲁迅 D.郭沫若 30.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核心是()A.个人服从组织 B.少数服从多数 C.下级服从上级 D.全党服从中央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31.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是()

A.一切为了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C.一切服从群众 D.从群众中来E.到群众中去 32.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A.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文化

B.以民主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文化 C.民族的文化

D.科学的文化

E.大众的文化

33.在中国革命中,与武装斗争这个主要斗争形式相配合的其他必要的斗争形式有 A.政权的斗争

B.经济战线上的斗争

C.锄奸战线上的斗争 D.思想战线上的斗争 E.工人、农民、青年、妇女的斗争 34.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主观条件是()A.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良好的群众基础

C.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D.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E.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35.毛泽东提出的在人民军队中实行的三大民主是()A.教育民主 B.军事民主 C.经济民主 D.政治民主 E.制度民主 36.毛泽东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两头”指的是()A.农民阶级

B.城市小资产阶级

C.无产阶级 D.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

E.民族资产阶级

3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为有利于()A.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 B.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C.维护社会主义长期稳定 D.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E.推进“一国两制”的进展,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38.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有()A.自愿互利 B.典型示范 C.国家帮助 D.公私兼顾 E.重点突破 39.董必武在中共八大上提出的依法办事的意义是()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E.依法治国 40.中国共产党处理党内矛盾的正确方针是()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B.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C.团结—批评—团结

D.有错必纠,有反必肃

E.宽大与惩办相结合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4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42.怎样正确处理劳动者联盟与非劳动者联盟的关系? 43.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的内容是什么? 44.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建设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45.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46.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7.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全国200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自力更生 2.毛泽东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命题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3.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A.组织路线

B.解放思想

C.艰苦奋斗

D.群众路线 4.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是()A.中国同盟会

B.中华革命党

C.中国国民党

D.中国农工民主党 5.近代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D.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6.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是()A.新文化运动 B.五卅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7.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A.军队问题 B.农民问题 C.统一战线问题 D.党的建设问题 8.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始于()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百色起义 9.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则是()

A.党指挥枪的原则 B.官兵一致的原则

C.军民一致的原则 D.民主建军的原则 10.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A.议会斗争 B.罢工斗争 C.地下斗争 D.武装斗争 11.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主要精力放在()

A.发展党的组织 B.领导工人运动C.进行土地革命 D.开展军事斗争 12.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是()A.团结——批评——团结

B.大鸣大放,创作自由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13.1923年6月,中共三大讨论的中心议题是()

A.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 B.加强党的自身建设C.巩固工农联盟 D.开展武装斗争 14.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民主党派的性质是()

A.小资产阶级政党 B.各阶级的联盟 C.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联盟 D.资产阶级政党 15.毛泽东明确而完整地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方案的著作是()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共产党人>发刊词》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人民民主专政》 16.中国按民族区域自治原则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是()A.内蒙古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宁夏回族自治区 17.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A.新民主主义性质

B.半社会主义性质

C.社会主义性质 D.共产主义性质 1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最高国务会议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联席会议 19.毛泽东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来源是()A.马克思的合作化理论

B.恩格斯的合作化理论 C.列宁的合作化理论

D.斯大林的合作化理论

20.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国营经济建立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是()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没收民族资本

D.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A.封建主义社会 B.新民主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22.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策略方针是()A.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B.不要发号施令 C.有理有利有节 D.不要四面出击 2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调整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24.在中共八大上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设想的是()A.刘少奇

B.邓子恢

C.董必武

D.陈云

25.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A.加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B.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C.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D.突破苏联模式,走自己的路

26.1963年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强调,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 A.工业现代化 B.科学技术现代化

C.农业现代化 D.国防现代化 27.中国共产党内产生“左”、右倾错误的主要思想影响是()A.小资产阶级思想 B.资产阶级思想 C.封建主义思想 D.修正主义思想 28.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D.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9.通过《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会议是()A.黎平会议 B.洛川会议 C.中共六届五中全会 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30.延安整风运动中列为干部必读文件的刘少奇的代表作是()A.《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B.《论党内斗争》

C.《论党》 D.《答宋亮同志》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3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是()A.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D.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E.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32.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

A.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文化 B.以民主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文化 C.民族的文化

D.科学的文化

E.大众的文化

33.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八七会议确定的方针是()A.组织工人运动

B.开展土地革命

C.建立统一战线 D.加强党的建设

E.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34.我国首创并得到世界认同的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C.互不干涉内政 D.平等互利E.和平共处 35.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在人员构成上是()A.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 B.非党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

C.中间派及其他分子占三分之一 D.知识分子占三分之一E.少数民族人士占三分之一 36.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是()A.自愿互利 B.典型示范 C.国家帮助 D.公私兼顾 E.重点突破 37.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逐步实现()A.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产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E.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8.新中国建立初期,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成分主要有()

A.国营经济 B.集体经济C.个体经济 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E.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9.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将社会主义社会划分为()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C.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D.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E.十分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40.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论述的党的优良作风有()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B.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C.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D.自我批评的作风

E.艰苦奋斗的作风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41.近代中国社会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是什么? 42.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改革中必须注意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4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是什么?

44.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四、论述题

45.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鲜明特点是什么?

46.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中存在着哪两个联盟?怎样正确处理两个联盟的关系? 47.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两类矛盾学说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是()A.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B.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D.20世纪前中期中国政局的变动 2.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是()A.人民战争思想的形成 B.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提出 C.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产生 D.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论述 3.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是毛泽东所写的()A.《<共产党人>发刊词》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反对本本主义》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作出科学评价的历史文献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D.《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5.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B.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C.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D.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6.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是()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7.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A.革命对象不同 B.革命动力不同 C.革命领导阶级不同 D.革命前途不同 8.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A.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B.资产阶级专政 C.工农联合专政 D.无产阶级专政 9.中国共产党开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在()

A.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10.中国共产党颁布的第一个土地法是()A.《兴国土地法》 B.《土地问题决议案》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井冈山土地法》 1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是()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 C.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军民一致、军政一致、官兵一致 12.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3.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内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出现的主要错误倾向是()A.王明右倾错误

B.王明“左”倾关门错误 C.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

D.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主体是()A.各革命阶级的联盟

B.劳动者的联盟 C.非劳动者的联盟

D.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

15.在革命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处理同资产阶级关系的政策是()A.一切联合、否认斗争

B.一切斗争、否认联合 C.又联合、又斗争

D.联合为主、斗争为辅 16.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最高组织形式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最高国务会议

D.共产党和党外人士座谈会 17.毛泽东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概念的文章是()A.《新民主主义论》 B.《论联合政府》

C.《将革命进行到底》 D.《论人民民主专政》 18.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

A.民主和集中的统一 B.自由和纪律的统一C.个人和集体的统一 D.民主和专政的统一 19.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民主党派是()A.在野党 B.参政党 C.反对党 D.执政党

20.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方针是()

A.利用、限制、改造 B.利用、限制、批评C.利用、团结、教育 D.利用、团结、改造 21.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22.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中心任务是()A.消灭国民党蒋介石的残余势力

B.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C.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D.统一管理全国财政经济工作 2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调整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24.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最初主要是照搬了()A.日本模式 B.德国模式 C.美国模式 D.苏联模式 25.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A.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B.大干快上,超英赶美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6.毛泽东认为,中国工业化道路中最重要的问题是()

A.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问题B.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 C.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D.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 27.毛泽东指出,对待传统历史文化的正确方针是()A.洋为中用 B.推陈出新 C.百家争鸣 D.古为今用 28.毛泽东提出的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方针是()A.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B.有错必纠,有反必肃 C.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D.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29.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A.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B.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C.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 D.土地革命、党的建设、统一战线 30.中国共产党首次明确提出执政党建设问题的会议是()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D.中共八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3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是()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C.独立自主 D.谦虚谨慎E.艰苦奋斗 3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E.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33.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条件是()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C.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D.良好的群众基础E.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政策的正确 34.国民革命联合战线中包括的阶级主要有()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C.城市小资产阶级 D.大资产阶级E.民族资产阶级 35.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总方针是()

A.联合地方势力 B.打击反动势力C.发展进步势力 D.争取中间势力E.孤立顽固势力 36.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处理与民主党派关系的方针是()A.长期共存 B.互相监督C.肝胆相照 D.荣辱与共E.团结合作 37.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两个联盟是()A.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B.一切爱国者的联盟 C.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D.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联盟 E.农民阶级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38.我国农业合作化的步骤是()A.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组

B.建立人民公社 C.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E.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9.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应当处理好的政治关系有()A.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B.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C.党和非党的关系

D.是非关系

E.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40.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是()

A.个人服从组织 B.少数服从多数C.局部服从全局 D.下级服从上级E.全党服从中央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41.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2.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43.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什么?

44.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设想是什么?

四、论述题

45.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46.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是什么?

上一篇:学校网络舆情现状下一篇:抖音分手的伤感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