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调查文选》读后感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毛泽东调查文选》读后感(通用10篇)

《毛泽东调查文选》读后感 篇1

<<反对本本主义>>,<<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乌调查>>,<<兴国调查》>>前言,这几篇毛泽东的调查著作,是毛泽东从事调查研究,根据自己所得的经验体会所写的,现在读来,文风朴实,简洁精炼,仍然感到十分亲切、十分必要,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工作中仍然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它的主要内容就是对调查研究的目的、方式方法等进行了深刻地阐述。对我启发最深的就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坚持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工作创新的法宝。坚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在实践中学,不能死搬硬套,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去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用某些教条的“方法”和某些固定的“经验”限制自己的手脚。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事物是运动的、发展变化的,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往复循环,永无止境。根据以上观点,结合这篇文章,对我有一下的启示: 第一,”注重调查,反对瞎说”.毛泽东历来重视调查研究.青少年时期,毛泽东就开始跟同学做调查.1927年,他亲自深入到湘谭,湘乡等5县的农村进行实地考擦,收集了大量第一手材料,随即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30年5月,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进一步倡导调查研究.毛泽东始终坚持着调查研究,反对瞎说的时间活动和思想观点,不仅在当时有力的推动了红四军和中央苏区的调查研究工作,而且为我们找到了调查研究的方法,为我们树立调查研究的典范.同样的,对于我们的社会调查,我们也应该要认真仔细的去调查,收集各方面的资料,不要不经过调查,就自己随便瞎说.或者随便乱猜.第二,”亲自出马”.调查的含义很广,包括宏观,微观,直接,间接等等.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放对道听途说,马虎应对,大力提倡要”亲自出马”做直接调查.无论是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甚至是建国以后,毛泽东仍然强调要亲自对社会进行调查.可以说,毛泽东的”亲自出马”调查研究,这无疑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同样的,对于我们的调查,我们也应该要坚持亲自出马,亲自了解调查中的各种情况,亲自获得调查的资料,不要随意的抄袭别的同学的资料,数据.第三,”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毛泽东强调调查要亲自下去的同时,要反对盲目的为调查而调查,强调调查研究要有明确的目的.他在<<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里说过:”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就是说,要针对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加以调查研究,这种调查必须要有十分明确的目的性.作为我们的社会调查,也应该要明确的目的性的.在调查之前,我们应该要有明确的目的,同时根据目的,拟定调查的计划,方向,从而有顺序,有步奏的进行调查.这样,才使得调查既省时间,又可以获得准确的资料和数据,做到事半功倍.调查研究的目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毛主席把调查研究比喻为“十月怀胎”,解决实际问题是“一朝分娩”,这是被中国革命具体实践证明了的普遍真理。在工作中要想坚持好这个真理必须做到三点:首先,遇到问题要“多思考”。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是很正常的事,如何面对困难,正视问题,必须学会多思考、多分析,学会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研究解决当前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上下功夫。其次,是调查研究要多“方位”。不要把自己人为地封闭在教室或者宿舍里,尽可能挤出时间走出去,与老师和别的同学多接触,多交流,拓宽眼界,开阔思路。例如,遇到学习难题时,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仍然解决不了问题时,要善于问老师同学,不要自己钻牛角尖.再次,联系实际多“实践”。要把说的和做的结合起来,注重调查研究的实效性。第四,”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毛泽东认为,要保证调查研究的正确性,必须采取科学的调查方法,首先,调查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指导.其次,调查研究必须是系统的,深入的.要做周密的调查,要了解事物的全貌,不能坐井观天.要了解事物的真相,不能走马关花,要详细的占有材料,要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同时,调查研究要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和表现性.应该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毛泽东说过::”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此外,开调查会和”解剖麻雀”的典型调查研究方法,也是毛泽东所积极提倡的.同样的,用到我们的社会调查中,也是十分有用的,调查也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我们在做调查时,不要以为自己做了调查,就一定是对的了,就能充当代表发言,调查的正确与否,还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才能检验的.要切实改变学习作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在实践中如何应用这一道理,我认为:首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尤其对待学习中的问题研究不能“人云亦云”,不辩是非,混淆黑白。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当需要做社会调查时,应该深入基层和实际,注重调查,了解掌握大量真实情况,做到言之有理有据。其次,要严以律己,努力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同时也是检验工作作风是否扎实的试金石,只有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正义,坚定信念,积极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守得住诚实,经受得住各种考验。要不断强化公道正派意识,坚持自己的原则,树立良好的大学生形象.第五,”眼睛向下,甘当小学生”.毛泽东认为,要让被调查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调查者必须要恭敬勤劳和采取友好的态度,甘当被调查者的学生.同样的,对于我们大学生的调查,我们在调查时,尤其是去农村调查是,不要以为自己是大学生,就以为自己了不去,看不起农民,不愿意跟他们要深入的接触,这样的调查,是获不到真实和有价值的资料和数据的.我们调查是必须甘当农民的小学生,应该要用真诚和恭敬的态度去同农民接触,主动帮助农民干活,这样不但能够体会农民的真正生活,而且可以获得农民的信赖,这样,才能够从农民口里获得真实,有价值的资料和数据.第六,调查研究必须要”坚持不懈”.毛泽东指出”事物是运动着的,变化着的,进步着的.因此,我们的调查也是长期的.今天需要我们调查,将来我们的儿子孙子也要做调查,然后才能不断的认识新事物,获得新的知识.”在这里,毛泽东一方面强调做某项调查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要坚持不懈的进行.另一方面,毛泽东也强调调查研究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而要做到持之以恒,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同样的,作为我们的调查,我们也应该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不懈,学会用发展的眼光进行分析和研究问题.我们在调查时,不要以为简单的调查一下就能了事,因为根据马克思唯物论所得,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现在我们调查的数据和资料,会随着时间的转移而不断的变化,因此,需要我们的坚持不懈,不断的去调查研究,才能适应事物的变化发展.同时,我们在调查时,不要总是局限于一事,我们应该要根据事物的变化发展,调查研究周围的事物,调查研究与之相关的事物,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得出正确的结论.毛泽东的一生,是调查研究的一生.其调查研究的伟大实践和理论建树,不仅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同时,毛泽东的调查研究,不仅为我们现在的调查研究提供了方法,而且还为我们树立立了调查研究的榜样.在新的历史条件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思想,对于我们从事调查研究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的继承和发扬的.ZXD15A6LJ23UDX

一重:中路:朔星3 霁云7 千行8 右路:丰沛6 静雨4 启辉3 山岚5

二重:中路:亚光3 空行3 龙歌9 右路:天元晖3 存照4 连星5

三重:左路:花讽3 中路: 弥陆3 莲华瞬6 莲华翔6 右路:集音3 三千界9 帝心5 四重:中路:屏夜3 和合6 皇极冥 6 右路:天元由3 盛风9 耀世5

五重:皇极 目苍穹5 涅 皇天法魂术5 界 天演式 六道5 元 无间2

毛泽东文选读书笔记 篇2

班级: ***

学号: ***

姓名: ***

毛泽东文选读书笔记

提起毛泽东,相信绝大部分人心中会立刻浮现出一个散发着耀眼光芒的伟人形象。确实,咱们伟大的毛泽东主席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更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是他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创造了可爱的新中国。那么,我们伟大的毛爷爷,他的思想究竟达到了怎样的一个境界呢?我们又应从中学习什么呢?

读完《毛选》二卷,《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反对自由主义》、《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一篇篇文章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总的感受: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反反复复强调的就是要团结、要进步,要进步、要团结。

记得在第一卷中,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他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军,工农联盟是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农民以外的小资产阶级也是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者。第二卷中,相当一部分篇章又在这个特定时期提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当然,毛泽东也不否认无产阶级应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对共产党来说,这是实现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前提和条件。为了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保持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毛泽东强调,一定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开展两条战线上的斗争。随后毛泽东又尖锐地提出:在经历了17年锻炼后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重视内部的团结,内部团结是团结全国人民、团结各阶层去争取抗战胜利的最基本的前提。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自己人,团结别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团结起来,排除万难。……”这是伟人要告诉大家的。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运用毛泽东思想,来深入地思考“党”究竟是什么,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优秀人才,并将这种思想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

毛主席说,团结就是力量!是啊,若团结不是力量,世界上又为何有这么多人呢?每一个人活在这世上,都要生存,若是大家团结起来一起劳动可以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满,大家何不团结起来凝聚力量以得到更好的生活方式,从而将那些自私的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想法抛到一边去呢?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处处都能看到“团结”的影子。50来个学生同处一间教师共同聆听老师的涓涓教导,这不是一种团结吗?篮球比赛时,场外的“拉拉队”不停为场上的队员加油呐喊,这不是一种团结吗?运动会上,运动员们竭尽全力奔跑跳跃来为班级赢得荣誉,这不是一种团结吗?

事实证明,我们身边的这些“团结”,巧妙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欢声与笑语,所以,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接着像伟人说得那样,“团结自己人,团结别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团结起来,排除万难。……”,将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吧!毛泽东,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争取民族独立、政治自由和实现国家的富强,在革命斗争中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创造性的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问题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创立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

我不同意毛的一些观点和判断,对他的霸气也曾不满,但他是为信仰而战斗的,他是真挚的热爱中国人民的。是他使中国人团结起来,恢复了中国人对民族实力的自信和做人的尊严。毛的内外战争的辉煌记录是建立在实现社会公正的伟大理想主义和对民族未来的共同信念基础上的全国性的联合行动。毛的遗产是一个半军事化的统一的国民精神高度一致的幅员辽阔的大国。毛是有道德的和负责任的严厉的领袖。没有毛,中国将仍然是一个灾难深重、饿殍载道、丑恶现象和无法无天恃强凌弱泛滥成灾的地主官僚乐园和劳动人民的人间地狱。

毛泽东代表的是正义和社会的良知,还有社会弱势群体的愤怒的吼声,毛所缺乏的是法治社会的理念和现代管理思想。

无论如何,毛是真正的现代中国之父。他把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他曾经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那些诋毁领袖声誉的人只能暴露他本人的自私、疯狂、胆怯和不负责任。

他打跑了一切内外反动派,彻底消灭了官僚买办、地主恶霸、军阀汉奸、特务流氓,让90%的中国人从文盲变成识字,彻底摆脱了封建主义道德和宗法关系的束缚压迫,给了中国人民基本的人的生活、教育、就业和医疗保障,他捍卫了中国最广大阶层人民的人权和自由、尊严,他给我们的遗产是伟大的统一的共和国,天下无敌的军队,有凝聚力的政党,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国民经济体系。他没有遗产,他的儿子至今长眠在朝鲜战场。他把自己的一生,汗水、眼泪,热血、生命、妻子、儿子、兄弟都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自由和解放事业。

亿万人民满怀深情,眼含热泪,无比怀念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为他的亲民、他的理想、他的信仰、他的无私、他的艰苦奋斗、他的治学精神、他的灿烂诗篇和不朽文章、他本人和他的家庭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付出的巨大牺牲、他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的赫赫战功和卓越政绩,为中国的独立、为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为捍卫国防、为改善人民生活、为惩治腐败实现社会公正、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奠基、他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复兴所立下的不可磨灭的功劳。他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他是共和国之父,现代中国的灵魂。他开创了今后一千年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历史局面。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与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历史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长远的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其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具有多方面的内容: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篇3

读《邓小平文选》那博大精深的内容、准确鲜明的表达、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邓小平文选共三卷,展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步形成的历史全貌,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华。

邓小平谈到,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了我们已经遇到的一些风险。我们在确定做这件事的时候,就意识到会有这样的风险。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我们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动摇的,一直要干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总结经验。因为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害问题,每一步都会影响成亿的人。改革能否成功,再过几年就能看清了。农村的改革三年见效,包括城市、农村在内的全面改革更复杂了,我们设想要五年见效。这中间一定还会犯错误,还会出问题。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哪一步走得不妥当,就赶快改。最近出现的一些问题没有什么了不起,国际上有人把它看得比较严重,我们自己心里是踏实的。两个开放,即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这个政策不会变,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是两个开放政策的继续和发展。改革需要继续开放。不久前,我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执行开放政策时,强调了理想和纪律,这是必要的。有人认为,中国谈理想,是否意味着要收了。不是这样。对于开放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的头脑是清醒的,不是盲目的。我们的方针不是收,而是继续放,也许今后要放得更大。外国有的评论家说,中国的现行政策是不可逆转的。我认为这个看法是正确的。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实践证明邓小平关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的论述是正确的。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最鲜明的特点。改革与革命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社会矛盾范畴, 30年前在中华大地上推行的改革是中国第一次革命的继续。第一次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的第一步,第二次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的第二步。第一步是革旧制度的命,第二步是革旧体制的命,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后者是前者的继续的发展。改革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发展要求, 在中国推进的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变革。改革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指导,从根本上长远上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落实。

改革是眼前国内外的流行语, 可是越过30 年, 在哲学词典上却是找不到的词目。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将改革释义为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 技术改革、文字改革、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将革命释义为被压迫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 摧毁旧的腐朽的社会制度, 建立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革命破坏旧的生产关系, 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解放生产力, 推动社会的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改革与革命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环节;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自我调整和完善的举措,是对社会具体体制与机制的变革, 体现了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革命则是社会基本矛盾根本冲突的反映, 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变革, 体现了社会发展中的根本性质变。因此, 在本质意义上, 革命可解读为根本改革。邓小平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 当然不是指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革命, 而是革命的转义即通过对社会体制与机制的变革, 给人类社会面貌与人民生活带来的进步或变化。1985年8月21日, 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 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 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过了几天,他说: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是一件大事, 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中国的改革是第一次革命的继续。这里所说的第一次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 经过长期奋斗, 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进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邓小平说过:过去我们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建国后完成了土地改革,又进行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那是一个伟大的革命。但是, 在相当一段时期内, 由于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某些论断的教条主义理解, 由于照搬别国的经验, 由于对过去革命战争年代某些做法的盲目沿用, 结果形成了僵化的体制, 越来越束缚基本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不对它进行改革, 就不能解放生产力。邓小平坦率地告诉外国友人:那个革命搞了三十几年。但是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 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 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 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中国社会从1958年到1978 年二十年时间, 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 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为此, 改革就是要解决这一重大历史课题, 革旧体制的命, 建立能够充分体现基本制度优越性和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体制。可见, 在中国第一次革命的基础上, 进行一场新的解放生产力的改革, 是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必然。

改革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发展要求,在中国推进的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变革。关于改革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 恩格斯讲过 一段著名的话, 至今难以忘怀。他说: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 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 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历史事实表明, 改革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形式,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 改革的对象是不适应社会基本矛盾要求的体制和机制, 决不是社会的基本制度。我国改革的目的, 就是通过体制和机制的革命, 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 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里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自从社会主义制度问世以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斯大林始终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生产力在这里以加快的速度发展着, 因为适合于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力有这样发展的充分广阔的天地。1952年,斯大林对此做了一点补充,认为完全适合这种说法不能在绝对的意义上来理解。毛泽东总结了苏联、东欧和中国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实际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 这些矛盾, 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它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但是,毛泽东没有看到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起来以后,还要解决很复杂的体制问题, 没有把体制和基本制度加以区分,错误地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抓革命,促生产,试图通过在上层建筑领域内不断地抓阶级斗争和在生产关系领域内不断升级的办法解决基本矛盾不相适应的问题。再是,他否认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认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在现阶段主要表现为旧体制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基本途径不是大搞阶级斗争, 也不是生产关系不断升级,而是改革,通过对体制的革命来解决。所以,他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同第一次革命一样,目的也是解放生产力。这场革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的。它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不是对人的革命, 而是对体制的革命。30年来的改革, 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场大革命。面对当前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这场改革是以国家行政权力为轴心的整个旧体制的调换,需要开膛剖腹,从基础上进行深层次改革,决不是简单的进行一般管理方式的改进。面对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到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体制,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涉及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 需要由点到面, 全方位的循序渐进,决不能放松改革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面对整个社会进入社会风险高发期, 过去的铁饭碗、大锅饭、平均主义要被奖勤罚懒、优胜劣汰所取代;过去的铁交椅、终身制要被任期制、考核制、选举制所取代;过去拍脑袋、长官意志的人治手段要被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制度和程序所取代。这一切表明,当前一系列直接涉及广大人民群众、政府团体、企业部门的改革,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我们一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 把伟大改革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改革是强国之路,也是社会主义内在要求。世界上既有不搞改革而翻船的, 也有在改革中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翻船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十分关注这个问题。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党的十三大作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邓小平说: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的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过去四年我们就是按照这个方向走的,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那么,我们的改革要达到什么目的呢?邓小平说: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1991年8 月20日,邓小平指出:坚持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还是要讲。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 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么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衡量改革和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推动改革深入发展。1992 年初邓小平在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标准,首先根据是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归根结底是生产的发展史。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在分析社会现象时,把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而把生产关系又归结为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高度。毛泽东早年在《论联合政府》中就已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 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邓小平在拨乱反正中,重新恢复并强调这一生产力标准。1978年9月16日,他在听取吉林省委常委汇报工作时谈话中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1979年他又指出: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 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此后他还强调: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 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

我爱《中华活页文选读后感 篇4

《中华活页文选》是非常优秀的作文期刊。它是我们小学生做好的伙伴,是它告诉我们拼搏的方向,是它让我们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成长。

就拿《中华活页文选》成语故事专号来讲吧。每一个经典的成语故事都在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鞭策我好好学习。曾记得在四年级的时候。由于我假期的贪玩,三年级的数学知识忘了不少,四年级的新课又难,我听课很吃力,第一次考试我就考得很糟,受到老师和爸妈的批评。因此心里打怯,变得害怕上数学课了,每天心里总是惶惶不安的,怕家长问,怕老师提,那滋味真不好受。就在我感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又一期带着墨香的《中华活页文选》发到手中,我迫不及待地读起来,其中的《水滴石穿靠恒心》这篇小故事,让我大受启发;水不断滴下,能把石头滴穿,人要是持之以恒的学习,每天学一点,把不会的一点点弄明白,日积月累我不也能成功吗?从此只要遇到不会的我就勤学好问,认真向老师请教,向学习好的同学学习,回家缠着妈妈辅导,让妈妈买了很多练习题坚持做,终于凭着水滴穿石的精神,我的数学成绩很快上来了,看看考卷上一个个鲜红的对号,我打心底里高兴。谢谢你《中华活页文选》是你让我重新战胜了自己又成为了优秀的学生。是你,让我柳暗花明又一村。

除了《水滴石穿》让我受益,《中华活页文选》里还有许多精彩的小故事,在激励着我学习,像《磨杆成针》《绳钜木断》都是我们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竭泽而渔不长》则告诉我们获取利益只顾眼前,不做长远打算是不行的。我喜欢《中华活页文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书中的每一篇精美的文章都是我写作的好老师。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读后感 篇5

邓小平从1979年开始,先后多次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同志巡视祖国南方,就中国的改革开放发表了重要谈话。在谈到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时,邓小平同志斩钉截铁地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奏响了中国改革开放迈向新阶段的号角。中国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进行深入的探索与改革。

邓小平同志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人。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在一系列文章、讲话中,在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始终把精神文明放在一个重要地位。邓小平同志在讲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为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时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都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这段话说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事业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1992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十四大正式确立了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指导思想,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重大突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多层次目标,每一个层次目标的实现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规范的现代化企业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要以充满活力和规范的微观主体为基础,必须以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

第二,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第三,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第四,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和发挥积极性有重大的作用。

第五,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保持社会稳定,有重大意义。

第六,与以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内容相配套,还必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教育体制和完备的法律体系。从而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十四大”作为标志,中国体制改革进入攻坚的阶段。“十四大”以来中国大幅推进财政、税收、金融、外汇、计划、价格和投资融资等的体制改革。深化改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国企改革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深化,迈出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步伐,同时个体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中国的经济制度在所有制结构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因而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又有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发挥计划与市场两个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及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相关决定以来,中

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中国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动荡和国内严重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严峻考验。2008年,中国遭遇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国际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蔓延,国际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暴跌,美国次贷危机升级为世界金融危机,西方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在如此错综复杂的大背景下,中国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使得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这也充分体现了宏观调控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此外,《文选》还探讨那些不能够摸着过的河。关乎大是大非的大江大河,决不能摸着石头过!否则是要被淹死的。我们并不是不可知论者,我们坚信真理是可以被逐步认识的。在任何历史阶段,都有一些可以看得很准的问题,对它们完全可以旗帜鲜明。这些河不需要摸着过!对那些关乎方向、性质的大是大非问题,即使存在争论、分歧,但只要我们看准了,也完全应当旗帜鲜明。这些河,不允许摸着过!

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分析见解,邓小平同志都以一种敏锐独特的视觉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联系当前实际,对于那些贪官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教育课,也许他们曾做出过贡献,但骄傲自满的情绪正慢慢吞噬着他们。

读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之后,我认为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必须有知识、有才能。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科技不断创新的现在,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我们现在正处在学习阶段,努力学习是我们现在首要的任务,虽然大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业余时间充足,但我们决不能放松自己,让宝贵的时间匆匆溜走。知识的天堂、智慧的书屋才是我们真正向往的殿堂。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学才能使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富裕。

我们将面临一系列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过强的心理素质,遇事沉着冷静,三思后行,把事情做的尽量合理完善。

在邓小平的眼里社会主义无论怎么改革都应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而不应该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他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共同富裕的体制可以防止两极分化而一旦走资本主义道路只能带来严重的贫富分化从而使社会动荡产生新的革命。但是什么才叫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呢?他回答得很简单认为不搞多党制、议会制坚持共产党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他认为他的改革前提必须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情也办不成。而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中国的稳定从而防止**。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读后感和体会 篇6

——辩证法看待务实与发展 内容提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作为邓小平同志思想的充分,无疑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这幅蓝图做了最具体的描述。全书收入的是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9月至1992年2月这段时间内的重要著作。邓小平同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思想正是在这段时期成熟和全面展开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自始至终贯穿着务实、发展的思想,从开篇的十二大开幕词到结尾的南巡讲话,貌似零散的所有著述无不围绕着人民的利益和中国的发展这两点而展开。

关键字 :【务实】【发展】【科学发展】【辩证】

二十世纪的中国造就的另一位历史巨人,于1997年2月19日离开了他所至爱的中国人民。建党八十周年之前,怀着对他的爱戴和崇敬,我们又次学习了他的著作。每读小平同志的著作,先不论其它,总有一种日益强烈的感受:文风非常地朴实,然而,内在于朴实之中的,却是目不暇接的深刻思想。顺便联想到这些年来拜读某些精英之作,常令我有云山雾罩之感:硬着头皮读下来,却始终不晓得他们在自己的“语境”中、用他们的“话语”“解析”着什么东西。

《邓小平文选》的最重要的部分,也是邓小平一生中思想的最精髓对中国影响最大的部分,无疑是《邓选第三卷》。里面收录了邓小平一九八二年至一九九二年的许多讲话内容,均体现了邓小平本人的思想政治价值观。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人物,他的思想影响着中国前进的进程,而他的这些理论,彻底的改变了中国,到现在也在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

感叹于邓小平同志所设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性和建设性;了解了邓小平同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中国社会所引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无不为一代伟人的功勋所折服,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很有必要来学习其理论体系。认真学习领会其精要之后,我心中不再是单纯的佩服与欣赏,更多得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这一优秀成果的领悟。

与毛泽东的理想、浪漫和英雄主义不同,邓小平是理智、务实的现实主义者。前英国驻中国大使理查德_伊文思曾这样评道:毛常处理抽象事物,邓则喜欢处理具体的事情,即使阐述一些原则问题时,亦是这样。邓的领导风范已不仅仅是风格问题。他有远见且实干,他能够并且已经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蓝图

务实作为一种工作态度,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演绎和表达,发展作为一种社会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既是邓小平同志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作风,也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主旨。

发展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揭示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设计,是制定各种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领袖、领导和理论工作者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正确指导各种社会实践。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以世界发展格局为参考,继往开来,准确的把握了中国如何发展的问题,其在发展问题上的世界眼光是一般的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早在1985年3月4日,他就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南巡时再度发出警示:“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这样一种远见卓识已经、正在、也即将在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得到回应。

在浏览第三卷的时候,我看到这样一个标题《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当时我就在想有什么理由说中国必须要在此占有一席之地呢?到底有什么好处呢?目的何在?邓小平在文章中一一给出了答案。他在回答一个外国记者提问时说到,制订高科技发展计划是从长远发展的利益着眼,而不是只看眼前。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所以,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虽然中国在八八那个时候经济等方面还是比较落后、贫穷的,但是邓小平却已经预见到了未来全世界的发展走向,考虑到了中国要成为一个强国的重要因素,并从长远利益出发,制定了发展高科技的计划,我想我不得不佩服邓小平——这一中国第二代领导人的领导治理才能。同时在这几年的发展中,我们也看到了随着中国在几个高科技领域靠自己取得的巨大成功,我国科学家的能力都逐渐受到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认同,而且我国在许多科学领域的地位也的到了提升,世界开始认识这个强国,我想这些正验证了邓小平这一决策的正确性。

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是理智而务实的。他是务实的,他以殷实、富裕的生活代替任何空谈回报他深爱的人民。不拘一格搞好经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思想散见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不管白猫还是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管姓“社”还是姓“资”,只要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都可以大胆借鉴。可他也是理智的,共同富裕是需要一个历史过程的,在不可能同步富裕的基础上,必须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通过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种“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的暂时“不公平”的社会表象深处是邓小平同志深邃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把握能力,因为与其用同步富裕的谎言欺骗人民不如把历史进化过程中的必要代价和过程如实告诉人民。因此,面对贫富差距暂时拉大的社会现实和风言风语,他一笑置之。是啊,担当人民事,何计身后评,何况历史自会有它公道的评判。

通过对邓小平文选的阅读学习,我们不难看到邓小平的领导才能。对于每一个地方、每一方面的工作他都能从具体事情出发来做出决策,并能从历史教训中吸取经验改进管理方法。他从全世界的发展趋势和长远利益的角度考虑来领导中国,为我们中国的建设出了很大的力量,而且近几年的发展都验证了邓小平领导的正确性。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学习邓小平理论不但能令我们更进一步的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相信他们的正确性;而且也能让我们学到如何分析处理事情,做出相应正确的决策。并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很好的去辩证务实与发展这一思想。

跟毛泽东学调查研究的方法 篇7

——《反对本本主义》等3篇文章的读后感

能动学院 能动512150300012李宗泰

调查研究,是中共在革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有效的决策方式,调查研究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同时,在某一问题上获得具有代表性的调查研究结果,也就是有效的调查结果,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浅谈调查研究。

一、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反复强调调查研究工作在根据地生产建设和军队管理中的重要性,并且批评了当时许多干部决策“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的确,这种现象的存在十分广泛,从基层到中央,从共产党到国民党,从以前到现在,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要是他个人经过阅读资料书籍总结出来的,几乎没有与事实相结合的部分。他把他看来十分美好而又充满活力的西方政治制度与自己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加以结合。事实证明,缺少社会调查的政策纲领是经不起时间的推敲的——最终解放中国的并不是“三民主义”。

再来说说中共的问题。在中共早期发展中,苏俄建立的共产国际对中共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和领导作用,也许是由于共产国际的原因,整个党从上到下对领导者有一种迷信,总觉得领导者的就是对的。在这些思潮的影响下,共产国际派来的一些缺乏实践经验的人受到重用,结果导致红军被迫开始长征。由于党内存在种种对书本及上级的迷信,毛泽东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并批示向党内印发。

二、如何进行社会调查 毛泽东对于调查的态度是:1.要做调查。2.要做正确的调查。上一节主要探讨了第一点。做调查重要,但是做正确的调查更加重要。毛泽东认为,调查应当广泛、注重辩论、参与人数合适。

首先,调查应当深入基层。毛泽东举了一个他在青年时期调查的例子,他通过听一个狱吏的讲述,使他最终得出了“中国监狱全部腐败”的结论。自己通过其他方式得到的消息往往不如从知情者处得到的全面。通过对这些位低但对自己工作了解十分全面的人进行询问可以有效地获得正确的调查结果。

在调查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只是对个别人进行询问,要同时听几个人反映对一个问题的感受,并且进行一些讨论,综合若干人的看法,往往容易得到正确的结论。

《毛泽东》读后感 篇8

《毛泽东》一书读后感我爸爸常常对我说: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是“大串联”时在北京亲眼看见了毛泽东。我虽然没有见过毛泽东,但是毛泽东这一光辉名字,从我上小学识字的第一天起,就在我心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前几天,我买到一本中外名人故事从书——《毛泽东》,我如饥似渴地读完全书。夜里,我做了一个美丽的梦,梦中我跋山涉水寻找毛泽东,终于在天安门城楼上,我幸福地见到了毛泽东„„我激动地对他老人家说:“敬爱的毛主席,我一定向您学习,学习您刻苦学习的精神„„”

是的,《毛泽东》这本书中最感人的是毛泽东一生刻苦学习的精神,书中生动地记叙了这方面许多感人的片断:

毛泽东主张学习要有崇高的理想,他认为应该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改造国家和社会发奋学习。毛泽东在学习上一贯刻苦、勤奋,在青少年时代,每天清晨,同学们还未起床,他就借着熹微的晨光,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夜深人静,同学们都进入了梦乡,他还常常在走廊上或茶炉室的灯光下看书。书籍是毛泽东的终身朋友,直到他心脏停止跳动前几个小时,他还示意工作人员读书给他听,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

写到这里,我想起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白居易的《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中的“可怜”两字,老师上课时解释过,我当时不注意听,没弄懂。过后,我想问老师,但怕老师批评我上课不注意听讲;我想问同学,又怕同学笑我这个当班长的这也不懂。于是就“不懂装懂”,闷在心里。后来考试,正好考这两个字的解释,我解答为“可惜”,闹出一场笑话。这件事我对谁也不敢说。今天读了《毛泽东》,毛泽东的声音经常回荡在我的耳边:“我也称某人有学问,是指他好学好问,学与问是不能分开的。只有好学好问的人,才可能有学问。”毛泽东当年讲的这句话,不正是对我中肯的批评吗?

《毛泽东》读后感 篇9

我是一个喜欢看书的人,而一直没有好书来读也就成为了我现在的一个很困扰的问题,而最近当我从一个老旧的书柜里翻出一本毛泽东诗词这本书后,我深深的喜欢上了一本书,这本书上面讲述的是我国伟大诗人以及伟大领袖毛泽东在他们抗战途中写的一些诗词。

这些诗词讲述了伟大领袖毛泽东他们在抗战途中所经历的一些重大历史时刻,以及当他们走到一些美好的风景的时候所写下诗词留念的故事,可以说这是非常有这历史意义的一本书,在上面你能感受到当初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诗词艺术。

而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受到了伟大诗人毛泽东那副让世界惊叹的节操,感受到他一定要让祖国统一,对于国家和平明主的期望与期盼,和对侵略国家的愤恨,这也正是我们现代需要学习的一种品质。

毛泽东语录读后感 篇10

《毛泽东语录》不仅收录了毛泽东的文学成就,还体现了我国曲折的革命历程。从武昌起义到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第一次反围剿到红军长征······这些虽然都以诗词的方式记录,但都详细的写出了革命军人的艰苦、顽强不屈的精神,我们也能深刻的体会到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我们国家走向繁荣,走向昌盛。让世界人民知道,中国人民自从有了共产党的领导,就站起来了!

虽然我国现处于和平年代,没有战争,也就不需要献身,但是我们要学习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不朽的革命者的精神。我们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屈不挠,面对困难要勇于战胜它。我们就像是祖国的花朵,毛泽东思想是阳光,伟大的共产党是我们的园丁,他辛勤的哺育着我们,让我们茁壮成长,为国家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从中我们还可以认识到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进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有不懂的问题要积极思考,解决问题,不辜负党、国家为我们提供的良好条件。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要吸收阳光、水分,茁壮成长。我们是新中国的希望,国家新一代的接班人。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让我的国家更加强盛。

在有阳光、园丁的呵护下,我们充满希望、充满信心,我们永远相信将来的中国会是一个崭新的中国。因为在毛泽东思想的锦旗下,我们一定会成功!!

读了《毛泽东语录》,我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立即还能想到“万岁”。的幸福生活。

也把英勇的红军战士们亲切的称为的毛主席为

鞠躬

许多,当时正在打仗的军人,牺牲一切,“子弟兵”,军队不拿百姓的一针一线,这让真正的认识到了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上一篇:公共课模块2作业下一篇:关于天津市的导游词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