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推荐8篇)
摘要: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我军的建军之魂、立军之本、制胜之道,是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本文主要侧重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内容及其在当今信息化战争中的现实意义。先大概讲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再具体从人民战争思想、人民军队思想、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这三个方面深入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最后,说明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现实意义,即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内容的各方面来进行阐述。并且,关于采取怎样的科学态度对待毛泽东军事思想,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含义、主要内容、历史地位、现实意义
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战争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伴随着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毛泽东军事思想也声名鹊起,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外学术界对之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长期以来,经久不衰。
一、科学含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历史经验的升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二、主要内容
1、人民战争思想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能动作用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民战争思想。其主要内容有:
1.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革命战争。
2.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中国社会条件下,要首先在反动统治力量最薄弱的广大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并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逐步加以扩大,作为进行人民战争的依托。
3.革命战争是为人民利益而战的战争,要实行代表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和基本政策。
4.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使革命获得最广泛的国内社会基础和国际同情援助,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
5.要把武装斗争这种主要斗争形式同其他各种非武装斗争形式,包括工人的、农民的、青年和妇女的斗争,经济战线、外交战线和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斗争,合法的和非法的斗争,公开的和秘密的斗争等,在总体上配合起来,从一切方面的努力中不断增加革命的战争力量,减杀反革命的战争力量,使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方面逐步变化,最后达到获得力量优势,战胜敌人的目的。
6.以人民军队作为进行人民战争的骨干力量,实行主力兵团(野战军)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的体制。
7.实行与人民战争相适应的战略战术,灵活机动地使用兵力和作战形式。
2、人民军队思想
毛泽东高度重视人民军了在夺取政权和保卫政权中的作用,强调“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他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系统地创立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成功地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其建军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这支军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着广大人民利益而建立、而战斗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军队,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2.这支军队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它永远是一支战斗队,同时也执行工作队、生产队等革命政治所要求的其他任务。
3.这支军队作为忠实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的工具,必须完全地无条件地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坚持党指挥枪,决不允许枪指挥党,兵权只属于党,决不属于任何个人。
4.这支军队实行坚强有力的政治工作。
5.这支军队实行集中领导下的民主,建立自觉的严格的纪律,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6.这支军队要加强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加强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和纪律性。
7.这支军队要加强教育训练,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大力开展群众性练兵活动,提高官兵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掌握新的技术和随之而来的最新战术,全面提高指战员的军政素质。
8.这支军队要加强军事科学研究,注重把自己的战争经验上升为理论,同时批判地借鉴中国古代和外国军事思想的有益成分,发展中国现代的军事科学。
3、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
其基本精神是:一切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有什么枪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灵活机动,不拘一格,扬长避短,力争主动,利用矛盾,各个击破;进攻时反对冒险主义、防御时反对保守主义,退却时反对逃跑主义,有效地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2.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作为作战的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城市和地方的夺取或保守是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
3.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必须贯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
4.实现歼灭战,必须审慎地选择打击方向和攻歼目标,先打分散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强大之敌。
5.采取恰当的作战形式,实行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
6.力求主动,力避被动,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应慎重初战。
7.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勇于近战夜战的优良战斗作风;善于利用作战间隙休整部队,以利再战。
8.立足现有装备战胜敌人,同时注重从作战缴获中不断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装备。
9.把对敌军的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结合起来,重视利用敌人营垒内部的各种矛盾,在军事打击的强大压力下开展有力的政治攻势,利用多种方式解决敌人。
10.大力组织支援前线,搞好后勤保障,切实做好人员和各种物资的动员补充工作及医疗救护工作。
除了以上三点,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还有很多内容,比如:国防现代化建设理论;战争 观及方法论,即毛泽东军事哲学等等。毛泽东在集中全党智慧创立毛泽东军事思想时,除了
马列主义原理的指导外,确实批判地吸收了古今中外优秀军事家的思想,其中包括中国传 统兵学《孙子兵法》,列宁的军事著作《国家与革命》,《战争论》等等。毛泽东军事思想可谓博大精深、海纳百川啊。
三、现实意义
党的十七大指出: 军队建设的战略目标就是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信息化不仅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给整个世界的军事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的变化,使人们产生了种种疑问:今天,信息化已经是新军事变革的核心,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否还有现实的理论指导意义?
1、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中人民战争思想及其战略战术思想。面对信息化战争,有些人认为人民战争思想已经没有指导意义,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围绕着人民战争思想展开的,其战争观和方法论是人民战争的理论基础。坚持战争的正义性和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在信息化战争已经来临的今天,战争的正义性仍然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带有决定意义的条件。美军入侵越南,除了原子弹外,所有的先进武器都用了,但失败了;苏军入侵阿富汗也用了最先进的武器,同样失败了,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们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性的。伊拉克战争美军胜利重要原因之一是伊拉克人民完全不支持萨达姆政权。当然, 我们也绝不能低估信息化武器的作用,但现代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若没有人们群众的支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片面地从战争的表面来看是不是人民战争,而应该看战争是不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在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广大人民参加战争的内容、形式也可能随着战争形态的改变而改变,但这并没有减弱人民战争的作用。
既然,在当今信息化战争中,人民战争思想仍具有巨大的作用,那么,我相信,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也是不可或缺的。
2、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中人民军队建设的理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三湾改编开始就从政治上组织上确定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并逐步形成了人民军队的宗旨即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还阐述了政治工作是生命线的建军原则,这是确保我军无产阶级性质的三大根本法则。虽然学术界依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毛泽东人民军队建设理论的某些具体内容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如在人民军队已夺取了政权的条件下,不宜再用战斗队、工作队和生产队来概括新的历史时期军队的职能,主张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表述来替代; 人民军队的宗旨也应重新定位,应是“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但毛泽东关于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理论,如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不能动摇的,这一原则在新的历史时期是不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的。
3、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国防现代化建设理论。毛泽东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很多,但核心的思想有两条:一是发展核武器,打破核讹诈;二是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国防军。毛泽东对发展我国的核事业一直很重视,毛泽东指出:“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关于发展核武器的思想是:(1)我国一定要发展原子能事业;(2)自力更生,大力协同;(3)尊重外国专家,但也不能当贾桂(即奴才);(4)坚持防御方针,保卫世界和平。除了关注原子能事业外,毛泽东还十分重视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早在1950 年9 月,毛泽东就提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毛泽东认为军队的建设要以“世界型”为客观标准,要求军队的现代化必须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毛泽东还提出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这就是:武器装备现代化,编制体制现代化,军政素质现代化,指挥机构现代化,军事理论现代化。毛泽东国防现代化建设理论,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仅属于过去, 也属于今天;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当然,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军事科学领域的先进地位,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思进取。这里至少要注意以下两点:(1)对待毛泽东军事思想搞“过时论”是不实事求是的但采取“两个凡是”或“顶峰论”的态度也是完全错误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本身是个动态的发展体系,其中某些具体的军事方针过去是有效的,在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发展的今天就不见得有现实意义。(2)对于毛泽东晚年偏离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些思想,我们要有自己的分析。总之,我们要正确地对待和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注重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现实中的新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思想卷.1997年版
(2)毛泽东.《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1993年·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1977年
(4)朱柏清.《论毛泽东军事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今日南国》.2008年9月(总第103 期)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毛泽东不仅指出了“集中优势兵力, 各个歼灭敌人”这一原则的极端重要性, 还根据客观革命形势的变化, 辩证地处理了兵力集中与分散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总结欧洲各国革命战争实践的基础上指出:战略的奥妙就在于集中兵力。如果忽视了这个“一般的作战原则”, 不设法集中自己分散的队伍, 那么只能等待敌人毫不费劲地把自己消灭。毛泽东强调, 最忌把军队分得四散, 因为分兵几乎没有一次不失败, 而集中兵力则往往胜利。解放战争时期, 毛泽东突出强调了集中兵力的重要性。
二、学习苏联红军的军事科学与战略战术
中国革命与苏联革命渊源甚深,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异常重视苏联的革命经验, 学习苏联的军事科学和系统的战略战术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借鉴苏联红军经验, 设立政治部和党代表, 开展革命军队的政治工作, 在军队中开展有效的政治工作, 确保“党指挥枪”, 是我党早期军事建设的主要成就之一。毛泽东说, “那时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 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 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毛泽东还提出“一定要将苏联的一切经验学到手, 改变我军的落后状态”。
但是, 苏联的经验并不是万能的, 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国情与人民军队的实际加以运用。毛泽东批判了照搬苏联经验的教条主义作风。他说, 有一部分人是从苏联学习回来的, 这些人认为“只要研究俄国革命战争的经验就得了, 具体地说, 只要照着苏联内战的指导规律和苏联军事机关颁布的军事条令去做就得了。他们不知道, 苏联的规律和条令, 包含着苏联内战和苏联红军的特殊性, 如果我们一模一样地抄了来用, 不允许任何的变更, 也同样是削足适履, 要打败仗。”因此, 毛泽东创新性的提出“以我为主, 参考友军, 研究敌人”的学习方法。
新中国成立之后, 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 为了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 毛泽东再次提出学习苏联军事科学的号召, 以便能够维护新生的共和国政权。建立比较完整的军兵种体系, 掌握最新的武器装备和最新的战术是这个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体现: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与苏联签订了开发若干军事工业的合同, 并从苏联购买了60个步兵师的武器装备;1950年2月, 空军向苏联政府订购各型飞机586架;毛泽东访苏期间, 采购价值1.5亿美元的海军装备。
三、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的军事战略理论
毛泽东广泛研究外国的军事著作, 对拿破仑、克劳塞维茨等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战争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 他们的军事战略思想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体系。
革命初期, 针对中国革命敌强我弱的现实, 毛泽东着重研究、应用拿破仑关于以弱胜强和以少胜多的战略战术, 并称赞他是一位“以少击众, 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的战略大师。对于拿破仑的失败, 毛泽东点评道:“拿破仑的政治生命, 终结于滑铁卢, 而其决定点, 则是在莫斯科的失败。”
毛泽东最早从列宁的著作中了解到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并于1937年找来认真阅读。延安时期, 八路军组建了克劳塞维茨军事思想研讨班, 毛泽东经常参加活动。毛泽东批判地吸收了其中一些重要的观点, 并丰富和发展了这些理论。毛泽东评价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在这点上说, 战争就是政治, 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 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但是战争有其特殊性, 在这点上说, 政治不即等于一般的政治。‘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因此可以说, 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这是对战争本质的科学概括。
四、积极展开军事合作与援助活动
抗日战争初期, 毛泽东就提出“立刻和苏联订立军事政治同盟, 紧密地联合这个最可靠最有力量最能够帮助中国抗日的国家”。与苏联政府的合作使中国获得了急需的贷款和大批的军用物资, 苏联的军事专家和顾问参与了训练中国军队, 并直接派遣了2000余人的航空志愿队来华参战。为了避免苏军两线作战, 集中精力赢得欧洲战场的胜利, 八路军多次主动发起对日军的袭击, 牵制了大量敌军, 使得关东军没有在苏联鏖战之时围攻苏联, 减轻了苏军东线的压力, 从侧面帮助了苏联集中兵力战胜德国。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还积极寻求与美国合作。美军的“迪克西使团”观察组直接来到延安, 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近三年的合作与交流。军事上, 中共中央批准美军在我部分解放区设立电台, 并向美军提供日军情报和气象资料, 积极营救飞行员, 配合英美联军作战。
新中国成立后, 为了打破以西方对中国的战略封锁, 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依然展开了广泛的对外军事援助。抗美援朝战争中, 中朝两国军队贯彻“积极防御、持久作战”的战略方针, 大量构筑坑道, 依托坑道展开攻防作战, 以丰富的经验发展了阵地战。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捍卫了我国的领土主权和朝鲜的独立, 同时, 这场战争的胜利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改善了我国经济建设的环境, 并为打开新中国的外交大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抗美援朝战争后, 我军又开展了抗法援越、抗美援越和抗美援劳等综合性的直接的重大的援助活动。而提供军事装备和物资、帮助训练军事人员等项目的军事援助, 则扩展到欧、亚、非、拉美等所有的友好国家。中苏关系破裂后, 处于对苏联战略防御的要求, 我国加强了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军事交往, 打开了军事外交工作的新局面。这些军事援助和交往活动的展开, 使我军吸取和借鉴了外国军队有益的经验, 为我军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 获取了现代战争的最新信息和尖端技术, 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防实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为履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义务而实行的对友好国家的军事支援, 有力地支持了被压迫国家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 从而创造了相对有利的国际战略态势。
参考文献
[1]张国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2]鲍世修.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理论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9.
[3]尚金锁.毛泽东军事思想与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2.
[4]黄允升.毛泽东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创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
关键词:李靖;军事教育思想;节制之兵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255-03
李靖(571~649),字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北)人。唐朝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靖少负志气,有文武才略,其舅韩擒虎每抚之曰:“可与言将帅之略者,独此子耳!”[1]曾任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封卫国公。著有多部兵书,大都亡佚。现存世者,有散见于《通典》、《太平御览》中的《卫公李靖兵法》部分内容,清人汪宗沂辑为《卫公李靖兵法》四卷。《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以及《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也有反映其军事观点的记载。李靖继承了孙子、吴子等兵家的军事教育思想并有所创新和发展。
军事教育是指以教育科学和军事科学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方法为根据,对现役和预备官兵进行军事理论教育和实践训练[2]。中国的军事教育始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真正产生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
一、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有一些关于《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译注的著作,如黄朴民解读《唐太宗李卫公问对》[3]、戴庞海、阎睿、周媛注译《兵经百字 唐李问对》[4]、吴如嵩、王显臣《李卫公问对校注》[5]、《李卫公问对浅说》[6]、骈宇骞《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译注》[7]等,这几部解读、译注之类书籍专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以下简称《问对》)为研究主题;其次,有一些关于李靖军事思想研究的著作,如赵良《略论〈唐李问对〉对“奇正“思想的发展》[8]、刘巨《略论唐将李靖的战略和武德》[9]、黄朴民,徐勇《小议李靖对番、汉兵关系的认识》[10]、郭绍林《说〈李靖兵法〉论将帅的素质和职责》[11]等对李靖军事思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他们主要对李靖的兵法理论研究较多,包括用兵奇正、用兵虚实、探攻守之道等,提出了很多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再者,有一些以“番兵”与汉兵关系为研究主题的著作,如黄朴民,徐勇《小议李靖对番、汉兵关系的认识》对《问对》中李靖回答唐太宗提问时,关于“番兵”与汉兵关系的若干论述作了深入研究,指出“番兵”与汉兵各有所长,应力求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增强整体协同作战的能力;并认为李靖在处理“番”汉民族关系方面向唐太宗提出的这个“治力”方法,集中反映了李靖战略思想高屋建瓴、辩证全面的本质属性;还有一些在研究中涉及到李靖军事教育思想的著作,如于汝波《关于〈李靖问对〉的成书时间及主要理论建树》在第二部分关于《李靖问对》的主要理论建树第二点提出“训‘节制之兵的治军思想”[12],认为《问对》十分重视对军队的训练和管理,其基本思想是训练“节制之兵”,并就如何训练“节制之兵”作了评述。郭绍林《说〈李靖兵法〉论将帅的素质和职责》指出将帅“重其名节”才能忠于国家和职守;“料敌制胜”取决于将帅的综合素质和主观能动性;“持军之急务,莫大于赏罚”;勤勉无懈,体恤士卒;气势、地势、因势是将帅临战必须把握和利用的三要素。
从前人对《问对》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前人关于《问对》真伪问题论述最多,但意见也最为分歧,至今对其作者及成书年代仍未得出一个比较公认的明确结论。从前人对李靖的军事思想研究成果来看,他们主要对李靖的兵法理论研究较多,包括用兵奇正、用兵虚实、探攻守之道等,提出了很多有学术价值的观点,为后人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这些研究也只是停留在其本身所蕴含的军事价值,并没有将其思想延伸开去,关于其军事思想的现代价值和研究意义论述不多。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战争与政治之间以及中外战争比较的方面,而对李靖军事思想或军事教育思想,甚至《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国内外而对李靖的军事教育思想研究几乎还没有专门的研究,有的也只是在一些关于《问对》译注及李靖的军事思想研究中顺带提到。
二、军事训练教育
李靖十分重视军事训练教育,他为了不忘武备,竭尽全力地“训之以甲兵”,亲自向将士传授兵法。李靖对练将、练兵以及练阵法都有一套独特的方法。
(一)练将
李靖认为将帅在战争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练兵之前先要练将,要练就一支训练有素的“节制之兵”,练将尤为重要。在战争中,如果想要打败敌人,要想“致人而不致于人”,就必须建立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大的军队,就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将帅是整个军队的核心,从而必须高度重视将帅的选择及任用。将帅作为战争的最高决策者、谋划者、组织者和指挥者,强调将帅要具备忠义、持重、多谋等素质,这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军队的强弱以及战争的胜败。
《问对》中李靖提到,侍奉君主应“当朝正色,忠以尽节,信以竭诚。”[13]侍奉君主应当是在上朝时端庄严肃,忠心耿耿,尽臣子的职责,竭尽真诚,求得君主的信任。故选将用人当推举“忠义之臣”,反对“外貌下士,内实嫉贤”[14]者,即选将用人最忌讳象长孙无忌那样表面上恭谦下士,内心实际上妒贤嫉能的人;领兵作战应做到“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15];这句话是孙武所说的,意思是善于指挥作战的人,先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但也不会失去战败敌人的机会,强调领兵作战的将帅要善于谋伐取胜,“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也;百战百胜者中也;深沟高垒以自守者下也”[16],不用战争就能使敌人屈服的人是上等的将领,百战百胜的人是中等的将领,深挖沟高筑垒以自守防卫的人是下等的将领。治国君主要善于将将,不但“能保全功臣”,而且能“任以吏事”[17],即保全有功之臣,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他们能有机会再立新功。李靖认为作为一名将帅不仅要忠、智、严、信,还要勤、仁和勇。可见,选贤任能,择材任将是组建军队的首要任务。将帅的能力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三军的性命,战争的成与败。所以说,一名优秀的将帅不仅能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以身作则,而且要懂得如何指挥战争,严于律己,要具备忠实守信,勇武智谋,克尽职守,竭诚待人的优秀品质及内涵,这对于加强军队建设,带领全军战士作战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endprint
靖曰:“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臣当以此教诸将”[18]。李靖说过,兵法千章万句,不外乎‘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罢了,我将用这条最基本的原理去教育诸位将领。
(二)练士卒
军队遵规章,守纪律,是确保战争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自古至今,都是如此。诸葛亮曾言:“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败也;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胜也。[19]”《孙子》曰:“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20]”这都说明军事训练教育要有一定的章法,要把部队训练成一支训练有素、军纪严明的军队,即使将领无能,也能打胜仗;相反,如果军队缺乏训练、军纪松散,即使将领有才能,也会打败仗。
靖曰:“教得其道,则士乐为用;教不得法,虽朝督暮责,无益于事矣。[21]”李靖说,训练方法得当,士兵就会乐于听从命令;训练方法不得当,尽管早晚不停地督促和责备,也必定无济于事。这说明教育和训练是否得法的重要性。《法》曰:“令素行以教其民者,则民服。[22]”《孙子兵法》说:“平素能够严格执行命令,管教士卒,战时士卒就会服从指挥,勇敢杀敌。”
唐太宗鉴于“旧将老卒,凋零殆尽,诸军新置,不经阵敌,[23]”军队面临着提高军事素质的这种实际状况,向李靖提出“今教以何道为要?”的问题。李靖回答道:“臣尝教士,分为三等:必先结伍法,伍法既成,授之军校,此一等也;军校之法,以一为十,以十为百,此一等也;授之裨将,裨将乃总诸校之队,聚为阵图,此一等也[24]。意即对“不经战阵”的新部队训练,要循序渐进,通常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是把五人编成一伍进行伍法训练。伍法练好后,再进行军校训练。这是第一个阶段。军校训练的方法,就是把一个单位当作十个单位,十个单位当作百个单位,从小到大,由低级向高级进行练习训练。这是第二个阶段。然后交给裨将(副将)训练,裨将再在训练好的各校部队的基础上,将它们集结起来进行阵法的训练。这是第三个阶段。
(三)练阵法
李靖十分重视阵法训练,主张从实战需要来训练士兵,从而达到在战斗中“斗乱而法不乱”、“形圆而势不散”、“绝而不离,却而不散”的效果。练阵法是古代战争中常见且十分重要的一种训练方法。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统一队列阵形,使全军上下动作协调统一,以适应敌情变化,充分发挥军队整体作战的能力。靖曰:“臣本诸葛亮八阵法,[25]”《问对》中李靖指出他创制的六花阵是在诸葛亮的八阵法基础上创制出来的,其阵法原则为:“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曲折相对”,“外画之方,内环之圆,是成六花,[26]”李靖创立的六花阵法的基本原则是,大阵包容小阵,大营包容小营,四方四角相互衔接,一曲一折相互对应。由八阵变为六阵,由方阵变为内圆而外方。外围六阵为正兵,中军为奇兵。并对八阵的名称赋予了新的解释,“八阵本一也,分为八焉。若天、地者,本乎旗号;风、云者,本乎旛名;龙、虎、鸟、蛇者,本乎队伍之别。后世误传,诡设物象,何止八而已乎?[27]”“方生于步,圆生于奇,方所以矩其步,圆所以缀其旋。是以步数定于地,行缀应于天。步定缀齐,则变化不乱。[28]”方是用来规定战场的范围,圆是用来连接各方机动的路线。步数固定,回旋整齐。“凡立队,相去各十步,驻队去前队二十步;每隔一队,立一战队。前进以五十步为节。角一声,诸队皆散立,不过十步之内。至第四角声,笼枪跪坐。于是鼓之,三呼三击,三十步至五十步以制敌之变。马军从背出,亦以五十步临时节止。前正后奇,观敌如何。再鼓之,则前奇后正,复邀敌来,伺隙捣虚。此六花大率皆然也。[29]”由此可见,六花阵法布阵非常严密的,阵形也是变化多端的,瞄准时机向敌人弱处进攻,从而取胜。为了使得六花阵法在训练中能按照将帅的意图练成功,并在具体的作战中发挥出巨大的威力,李靖还提到,军队在日常的军事训练中,就必须更加注重基本步伐和动作的训练,指挥信号的识别和正确使用,训练阵形的转换和使用。
参考文献:
〔1〕《旧唐书》卷67《李靖传》.
〔2〕胡志勇.社会科学大词典[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785.
〔3〕黄朴民.唐太宗李卫公问对[M].湖南:岳麓书社,2011.
〔4〕戴庞海,阎睿,周媛.兵经百字 唐李问对[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5〕吴如嵩,王显臣校注.李卫公问对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吴如嵩,王显臣.《李卫公问对》浅说[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
〔7〕骈宇骞.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译注[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
〔8〕赵良.略论《唐李问对》对“奇正”思想的发展[J].学理论,2009(6).
〔9〕〔18〕〔22〕〔23〕〔24〕〔25〕〔26〕〔27〕〔28〕〔29〕刘巨.略论唐将李靖的战略和武德[J].社会科学战线,1994(6),中国古代史.
〔10〕〔15〕〔16〕〔17〕黄朴民,徐勇.小议李靖对番、汉兵关系的认识[J].齐鲁学刊,1994(2).
〔11〕郭绍林.说《李靖兵法》论将帅的素质和职责[J].军事历史研究,2003(3).
〔12〕于汝波.关于《李靖问对》的成书时间及主要理论建树[J].军事历史研究,1998(3).
〔13〕《李卫公问对》卷中.
〔14〕《李卫公问对》卷下.
〔19〕诸葛亮《兵要》.
〔20〕《孙子·地形篇》.
〔21〕《李卫公问对》卷上.
毛泽东军事思想学习心得
第一,政治思想工作,重视人的因素,注重群众战线,强调群众纪律。毛泽东在现代又重申了这一观点:“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与学生交往的一些体会是,学生不仅仅把教师看作课堂的教师,而且更是人生导师,所以不能只教给他有关学习和知识的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学生无论是博士生还是硕士生,他们的人生观其实都不太定型,还不能自己管理自己,所以大学生活也就像一场战争,人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要走群众路线,就是要联系他们的思想实际,多关心他们。多满足他们的需要,多关注他们的生活内容。我关心得还很不够,以后要好好改进。第二,失败与成功,往往不是绝对的,取得胜利的过程,就是包围反包围的过程,关键是以我为主。毛泽东经常用围棋来解释他的战略:“由于是敌我各有加于对方的两种包围,大体上好似下围棋一样,敌对于我我对于敌之战役和战斗的作战好似吃子,敌之据点和我之游击根据地则好似做眼。在这个‘做眼’的问题上,表示了敌后游击战争根据地之战略作用的重大性。” 围棋棋盘由19x19个方格组成,把白棋子和黑棋子下在各个交叉点上。围棋的目的是包围对方的子,将其消灭,并控制地盘即区域。围棋是一种很微妙的游戏,它的基本主题是包围与反包围。谁是攻方,谁是守方,通常是分不清的。围棋的胜负只是比较而言,胜者要比负者控制更大的地盘,但不是所有地盘。由于它的复杂性,棋手可能在其一局部遭到战术上的失败,但却能通过从战略上智胜对手而卷土重来。与西方战略常常着眼于单一的决定性战役不同,毛泽东的信条是着眼于更加持久的斗争,小区域的控制、地理上的分割,最终将发展、合并,从而导致战略上的胜利。(鲍尔曼)我在指导学生的经验中,有一个体会,就是我自己不用固定的眼光看学生,也鼓励学生不要因暂时的失败而灰心。成功与失败都是相对的。将失败、困境与压力比喻为敌人,有时看起来我是被敌人包围了,但是我完全可以抽身而出,很快又在局部的战争中,反包围敌人。关键是以我为主。那就是我来控制敌人,而不是相反。同时,要有持久的战斗精神,要知道,其实敌人是无时不在的,如果没有敌人,也就没有了现在的我们。第三,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就像研究问题,一定要将问题分解开来,拆成片断,然而一个一个吃掉。不能一上来就是一个大问题。有些学生就是缺乏分析的功夫。拿到一个研究的对象,不知从哪里下手。就是不知道把敌人先分散和孤立。有一个学生,后来给我
说,我们写论文不会分析,是因为太多的文学式的思维方式。大家似乎很瞧不起实实在在的、稳扎稳打的作风。这是太诗人、太浪漫的缘故。第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人。毛泽东军事思想: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力避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这样,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将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消灭一切敌人。学生读书治学,比较多消耗战,而少歼灭战。因为他们太分散他们的精力,太滥用他们的自由。另外,学生有畏难情绪,往往是因为过于严重地对比了自己和研究对象的大体形,完全没有以五倍兵力力求全歼的意识。不懂得其实我们可以渐渐转为优势的。三年之后,成功的博士生,就是在某一问题上,全歼敌人,成为专家,成为某一问题和某一方面的优势力量。在学习上集中优势兵力,那就是,以最大块的时间,突击某一本书,或某一个问题。势必完全解决而后快。第五,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的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这一条在攻坚战时非常有用。做好一门学问,写好博士论文,一定要有这种精神。不然,就不能很有效地克敌制胜。因为,人的精神,其实不是永远可以一样使用的,时过境迁,神就散了。譬如有一个博士生,就是以为三年时间很多,慢慢地来,结果乱看书,毫无系统,放任自己,将博士阶段要出成果的局势,误以为本科或硕士的浪漫诗人式校园生活,结果是辜负了故乡亲人妻子的殷殷期望,三年过后,两手空空。我当然也不应该批他如何不好好学习,他也在读书,也在思考,而且,他思考得也很多,很深。要过一个不一般的、有思想有性情的文人生活。这有什么好指责的呢,他说,看看大家都变成匠气十足的学者,他很后悔当初的选择。我就用毛的军事思想教育他:先不要讲大话和空话,先把这个战役给我打好。必须发扬“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先把博士论文这个任务给我完成。人生在很多局部的意义上,都是战争。最后,不得不指出,毛泽东军事思想也不是神话,也有他自身的局限。那就是,太多关注人的因素和精神的因素,太忽略了技术、物的因素。从大的方面来说,他那打鬼子、打老蒋的无坚不摧、无战不胜的包袱,背得太久,深深影响了他后来的思维方式,以至于在技术时代不能跟上世界现代潮流。这对于指导研究生来说,也从另一个方面提醒了我们,技术的东西、方法的东西,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起到仅靠人的因素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人类军事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军事思想全面通向真理开辟了发展道路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继两千多年前的《孙子兵法》之后,又一次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军事理论,闪耀着普遍的真理光芒。古代中国孙子兵学的产生,标志人们对战争和军事问题的认识,由悟性阶段进入了理性阶段,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以拿破仑、克劳塞维茨、约米尼等人军事思想为代表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近代欧洲。它冲破中世纪的思想枷锁,开始用科学手段探讨战争和战争指导规律。不过,欧洲近代军事科学相当程度上是借助当时自然科学中的机械论和社会科学中的历史唯心论精神建立起来的,难免鱼龙混杂,真理与偏见并蓄。以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理论为启始的第三次飞跃,为真正科学地考察解决战争和军事问题,首次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南。毛泽东军事思想则代表了这次飞跃的最高成就。
(一)创造了高超的以弱胜强的战争指导艺术。古今中外的战争各不相同,但战争指导艺术的高低具有可比性。一般说来,在力量上拥有一定优势,或势均力敌的条件下赢得的胜利,虽然也来之不易;但战争艺术的最高荣誉,从来属于那些以弱胜强的统帅。西方历史上的亚历山大、汉尼拔、恺撒和拿破仑等人,都因此而摘取并获得了“战略之父”、“战争巨人”等桂冠和殊荣。相比之下,毛泽东的战争艺术更为高明。第一,世界历史上的一些著名将帅,大都是能赢得若干战役战斗,能赢得整个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却为数不多。而毛泽东一生不仅创造了大量以弱胜强的战役战斗范例,而且指挥赢得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其次,以往世界战史上的以弱胜强,基本上是总兵力对比上的以少胜多,武器装备上则相差无几。毛泽东的战争艺术,不仅做到了数量上的以少胜多,而且还做到了以劣势装备打败优势装备之敌,其中包括先后打败两支拥有当时世界一流武器装备的外国侵略军。第三,毛泽东不但擅长运用战争指导艺术,而且善于从战争指导艺术的运用中提炼和升华出理论。毛泽东军事论著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影响之广,在中外军事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与之相比拟。近几十年来,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国际上广为传播,毛泽东军事著作成为不少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军政要人的案头读物,被许多国家列为军事院校的研修课程,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世界地位。
(二)所揭示的军事规律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在毛泽东以前,中外众多军事统帅和军事理论家在探索军事规律上作出过各自的贡献。但是,在世界军事史上,还难以找到第二个像毛泽东那样对军事领域的种种问题既进行过长期而广泛的实践探索,又亲自从事勤奋而深入理论研究的人物。从国内革命战争的指导原则到国际反侵略战争的指导原则,从建军路线到作战方略,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从游击战到运动战和阵地战,从小规模的战斗到指挥百万大军的战略战役运筹,从持久胜敌的全面战争到速战速决的边界自卫还击作战,从“小米加步枪”条件下的建军、作战到建设国防现代化,从如何赢得战争到如何制止战争维护和平,这里面既包括了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发展的特殊规律问题,又包含军事领域的大量一般规律问题;既广泛涉及到军事科学的应用理论,又深刻地触及到军事科学的基础理论,可以说覆盖了军事理论的各个重要层次和各个基本方面。所有这些,毛泽东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对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武装斗争的直接经验和前人进行战争的间接经验,作了长期的实践检验和精辟的理论概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不能不是一座内容博大精深、结构系统完整的军事理论大厦。毛泽东对军事规律的理论揭示,就其丰富性、系统性和真理性而言,都达到了前人未能达到的程度。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地位,不只是比较于其它各家军事理论而言的,其中也包括它在无产阶级军事理论发展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在无产阶级军事理论历史发展的前两个阶段,即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和列宁主义军事学说的基础上,毛泽东军事思想又大大前进了一步。主要是:①对以前尚未遇到的新课题,第一次提供了科学答案。如开辟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革命新道路。②在前人未曾开垦的理论领域,首创了全新的学说。如军事辩证法。③把过去已提出的一些基本观点,发展成为系统的理论。如人民战争。④把以往的一些理论预见,变成了完整而成功的现实。如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的解放在军事上也应有自己的表现的预言,在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理论与实践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⑤在先哲们没能完全解决或解决得不理想的问题上,作出了迄今最成功的回答。如怎样建设一支永远保持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因此,毛泽东军事思想作为无产阶级军事理论历史发展的当代丰碑,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
(三)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问题认识论和方法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具根本意义的,是它的军事问题认识论和方法论。这是因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包括研究、解决战争和军事问题,无不受一定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和制约;一切理论也只有被用作认识论方法论意义的工具时,才能进入实践过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长期发挥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尚未在军事领域充分展开。毛泽东把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系统地应用于军事领域,从历史观、认识论、辩证法与军事斗争实际的紧密结合上,创建了一整套科学的军事思想及军事思维方法。它不仅集中地表现为毛泽东的军事辩证法原理,同时也体现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全部内容之中。如果说孙子兵法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可以超时代、跨领域地辐射,那么,兼有高度哲学成就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所揭示的军事斗争的内在规律,就尤其具有稳定而广泛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军事方面,毛泽东军事思想既可以为我们抵制当代军事思想中形形色色的错误观点和思潮,正确地观察思考战争与和平、军事斗争与军事建设问题,提供一套科学的思路,又可以为我们新时期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建军与作战,提供研究新情况、探索新规律、解决新问题的锐利思想武器。在非军事方面,毛泽东军事思想所揭示的能使人举一反
(班别:13级国贸7班
姓名:刘正汉
学号:111333070148)
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11月24日至26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指出,2020年前要在领导管理体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优化规模结构、完善政策制度、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等方面改革上取得重要成果,努力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
这次改革,推进力度之大、触及利益之深、影响范围之广前所未有。那么习近平主席谈到的关于军改的主要思路和改革重点有哪些?在此我仅代表个人观点做以下探讨。
改革总目标:
·2020年前要在领导管理体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优化规模结构、完善政策制度、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等方面改革上取得重要成果。
·努力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
主要思路
1.推进领导掌握部队和高效指挥部队有机统一,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格局。
·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一系列体制设计和制度安排,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进一步固化下来并加以完善,强化军委集中统一领导,更好使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集中于党中央、中央军委。
·对领导管理体制和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进行一体设计,通过调整军委总部体制、实行军委多部门制,组建陆军领导机构、健全军兵种领导管理体制,重新调整划设战区、组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等重大举措,着力构建军委——战区——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和军委——军种——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
2.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抓住治权这个关键,构建严密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组建新的军委纪委,向军委机关部门和战区分别派驻纪检组,推动纪委双重领导体制落到实处。
·调整组建军委审计署,全部实行派驻审计。
·组建新的军委政法委,调整军事司法体制,按区域设置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确保它们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
3.打造精锐作战力量,优化规模结构和部队编成,推动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
·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裁减军队员额30万,精简机关和非战斗机构人员,使军队更加精干高效。·调整改善军种比例,优化军种力量结构,根据不同方向安全需求和作战任务改革部队编成,推动部队编成向充实、合成、多能、灵活方向发展。
·推进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革命,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完善管理体系,优化管理流程,不断提高军队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
4.抢占未来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培育战斗力新的增长点。
·国防科技发展是具有基础性、引领性的战略工程。
·必须选准突破口,超前布局,加强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的重大技术研究和新概念研究,积极谋取军事技术竞争优势,提高创新对战斗力增长的贡献率。
5.开发管理用好军事人力资源,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
·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完善人力资源分类,整合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加强军事人力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努力使军事人力资源能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
·深化军队院校改革,健全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
·推进军官、士兵、文职人员等制度改革,深化军人医疗、保险、住房保障、工资福利等制度改革,完善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和后勤政策制度,建立体现军事职业特点、增强军人职业荣誉感自豪感的政策制度体系,以更好凝聚军心、稳定部队、鼓舞士气。
6.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进跨军地重大改革任务,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着力解决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努力构建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完善民兵预备役、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在国家层面加强对退役军人管理保障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和相关政策制度。
·下决心全面停止军队有偿服务。
军事改革思想
1,辛酸与清醒
“我经常看中国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惨场景就痛彻肺腑!”会上,习近平辛酸地言及中国曾经的落后挨打,清醒地判断当下大势,“当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快推进军队改革,谋求军事优势地位的国际竞争加剧。在这场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大潮中,谁思想保守、固步自封,谁就会错失宝贵机遇,陷于战略被动。”
2,中流击水
要抓住机遇,避免被动,“我们必须到中流击水。军事上的落后一旦形成,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将是致命的。”而哪些问题“从根本上制约了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把脉会诊之后,习近平找出病灶——我军存在“领导管理体制不够科学、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不够健全、力量结构不够合理、政策制度改革相对滞后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开出药方
针对顽疾,习近平开出药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这是中国军队的宿命。“不改革是打不了仗、打不了胜仗的”。而改革从来不是容易之事,国防和军队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要解决的大都是长期积累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推进起来确实不容易。
4,难易转化
说至此,习近平引用了《为学》中的名句“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他说,越是难度大、越要坚定意志、勇往直前,决不能瞻前顾后、畏首畏尾。难易是相对的。只要全军统一意志,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5,机会窗户
国防与军队改革,势在必行。从空间看,中国外有东海南海挑战,内有反腐呼声。从时间看,2014年之于中国,是甲午战败120周年,同样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这为军队改革提供了“同仇敌忾”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敏锐地指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正面临一个难得的机会窗口,一定要把握好”。
6,改革共识
单看中国内部,改革呼声与就重大问题的共识,交相呼应。当前,全党全国对国防和军队改革非常关注、非常支持。全军上下对改革期望很高、呼声很大,这是推进改革的有利条件。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我们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大家在一些重大改革问题是有共识的。
7,两个力
就国防和军队改革的目标,习近平提出两个“进一步”,着眼两个“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战斗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军队活力。一个战斗力,一个活力,两力缺一不可。而任何固守成规的国防政策,任何腐败猖獗的军队,都缺少战斗力,缺少活力。
8,现代战争
国虽大,忘战必危。国防与军队改革,瞄准现代战争。“现代战争需要高效指挥体制。”习近平说,要把领导指挥体制作为重点,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是重中之重。他强调,建立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和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要有紧迫感,不能久拖不决。
9,更加精干
军队结构要调整。对于“我军总的数量规模还有些偏大,军兵种比例、官兵比例、部队和机关比例、部队和院校比例不够合理”的问题,习近平指出,必须优化规模结构,把军队搞得更加精干、编成更加科学。要重点加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限期把老旧装备数量压下来,为新型作战力量腾笼换鸟。
10,三位一体
人才队伍是关键。如何“构建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盘活军事人力资源,吸引和集聚更多优秀人才”,是军队改革的课题之一,“干部考评、选拔、任用、培训制度还不够健全,征兵难、军人退役安置难、伤病残人员移交地方难等问题”需要解决。(注:三位一体——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
11,军事经济效益
习近平还提到一个词——“军事经济效益”。军队政策制度改革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把钱和物管好用好,提高军事经济效益。他指出,要“把军费投向投量搞得更加科学,千万不能让国家投入的钱打了水漂”。
12,绝对忠诚 改革箭在弦上,激情满怀。当然,改革不是莽撞求变,而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掌握好改革节奏,控制好改革风险。改革更要讲政治,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无论怎么改,这些都绝对不能变。
13,一场大考
今年3月15日,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正如习近平所说,“这是我们回避不了的一场大考,军队一定要向党和人民、向历史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关键词:辽沈战役,毛泽东,作战方针
众所周知,东北地区自古至今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地理位置优越,幅员辽阔,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工业发达,交通便利,是一块重要的战略军事要地。早在解放前毛泽东就指出东北四省是极重要的区域。 因此,中共中央决定把东北地区作为战略决战的开始,是具有深远意义的。震惊中外的辽沈战役成功表现了毛泽东同志高度成熟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是毛泽东思想伟大胜利的重要表现。深入剖析辽沈战役对于我们研究毛泽东的军事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毛泽东对东北局势的正确判断
抗日战争结束时,国共两党的战略形式大致是: 国民党军队强势占领西南、西北两省; 而共产党军队则控制着华北、华中地区。虽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长江以南地区势力分布还是比较分散,力量也比较薄弱,相比之下国民党在长江以南地区更有优势。而对于东北地区, 国民党自从“九·一八”事变之后就失去了对东北地区的控制,如果想要再占领东北,必须要先从共产党手中夺下关内通往东北必经的华北地区。在东北,共产党较国民党相比而言也更有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和东北抗日联军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 为人民军队进军东北提供了条件。
毛泽东很明确的认识到,占据东北地区对于我军来讲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占领东北地区不但可以摆脱我军和其他根据地长期处于被国民党军队四面包围的态势,而且还可以依靠东北地区发达的工业与丰富的物产,建设成为我党我军巩固的大后方,成为战略物资基地。并以先解放东北地区为依托,与全国各解放区相配合,坐北面南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斗争,从而使我党我军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东北决战已成为影响全国战局、夺取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因此,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英明决策,决战首先从东北开始。叶剑英说: “这是毛泽东同志宏图大略全局在胸投下的一着好棋子”。
二、毛泽东制定《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
1947年5月开始至1948年3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开展了夏季攻势、 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而后东北战场出现了有利于我方而不利于敌方的新变化,在东北战场对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基本成熟了,毛泽东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全歼东北国民党军的战略构想。在战役发起前夕,毛泽东同志于1948年9月7日、10月10日制定有关作战方针的电报《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
( 一) “关门打狗”
毛泽东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就是“关门打狗”。就是力主攻克锦州,封闭东北大门,造成关门打狗的态势。毛泽东在1948年2月7日致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并朱德、刘少奇的电报中说: “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毛泽东从全国战局出发,预设了东北国民党军队今后动向的两种可能,据此提出了东北我军作战的两个方向。毛泽东认为如果不封闭东北大门,让国民党的几十万东北军撤入关内华北、华中地区,这不仅会增大对这两个地区人民解放军作战任务和难度,还会严重影响全国解放的速度。从毛泽东在电报中的分析来看,体现了他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军事原则。 历史已经证明,毛泽东这一构想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 二) 攻长春
在如何堵住国民党军队撤出东北这个问题上,林彪与毛泽东出现了分歧。毛泽东的构想东北我军的作战方向是向南,南下北宁线,封死东北大门; 而林彪则主张打长春,拖住东北敌军。林彪认为只要抓住吉林、 长春之敌,国民党东北军队也难下撤离东北的决心。这是分歧在制定战略方针上属于正常的现象,这只是毛、林二人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战略方针的认识。而后毛泽东表现出对林彪的绝对信任,尊重前线指挥员的意见,同意了林彪攻打长春的想法,于是林彪于1948年5月下旬发动了攻打长春的战斗。攻城一昼夜,过多伤亡致攻打长春最终失利。而后毛泽东对当前形势分析,同意东北前线指挥的第三方案,对长春进行“长围久困”。但国民党的拒不援军使局面变成了僵局,牵制我军主力在围困长春上。东北军领导意识到这种局面不利于我军,发电报表明南下作战的意图。
( 三) 战锦州
毛泽东则未待林彪等拟出具体作战计划,于7月30日在致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的电报中提出东北我军南下作战的首要作战目标: “关于你们新的作战计划,我们觉得你们应当首先考虑对锦州、唐山作战,只要有可能就应攻取锦州、唐山,全部或大部,然后再向承德、张家口打傅作义。”面对林彪对于攻击锦榆线,歼灭范汉杰集团表现出的不自信,犹豫迟疑,毛泽东在电报中表明自己强硬态度,并带有批评口气。随后林彪做出了自我批判后加快速度进行南下作战准备并拟出作战计划。在林彪正式攻打锦州前再次出现犹豫时,但毛泽东依然坚持正确的作战方针,从各个方面分析占领锦州的重要性,还具体分析了我们打锦州时敌人能否增援的情况。从后来的战争结局看也确实印证了毛泽东的军事远略,打锦州确实是个关键,打下锦州后,就完全掌握了战役的主动权, 迫使敌人处在更加被动更加不利的态势下,迅速被歼灭。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军事伦理;荣誉;勇敢;安国保民
中图分类号:K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2—0129—02
亚里士多德是他以前的希腊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著作主要有《大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尼各马科伦理学》,其中,《尼各马科伦理学》是最完整的。《尼各马科伦理学》共分十卷,探索了伦理和理智的两种德性,讨论了幸福和至善的最高范畴,提出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的基本原则,认为思辨是人最大的幸福。作为伦理学奠基之作,《尼各马科伦理学》等著述中蕴含了丰富的军事伦理思想,下文重点从荣誉、勇敢、价值等范畴展开讨论,并就亚里士多德军事伦理思想的当代启示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亚里士多德军事伦理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古代希腊地处欧洲南部,所在的希腊半岛三面临海,海峡连绵,岛屿棋布,便于同当时文化先进的东方国家接触,向南渡过地中海即达埃及,向东由小亚细亚登陆即可到达巴比伦。这种地理条件,使希腊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很早就有了发展,著名的爱琴文化就是古希腊文化的先驱,“可以说,希腊人,在他们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已经站在文明时代的门槛上了。”[1]
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希腊文明从发展的高峰转趋衰落的时代,经济衰退、两极分化和政治危机,已使希腊城邦陷入动荡不安、分崩离析的境地。社会阶级结构迅速分化,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在一切城邦中,所有公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阶级)——极富、极贫和两者之间的中间阶级。”[2] 两极分化的直接结果就是阶级矛盾的加深和阶级斗争的日益尖锐。
伦理精神,尤其军事伦理思想作为希腊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还有政治、经济和战争实践的基础。希腊各城邦在原始社会解体后,在形成自己的奴隶制城邦国家时,都经历过自己的道路,有着各自的特点。它们自称为国,各自独立,特定时期至多组成局部的暂时的城邦联盟。历史和现实的社会状况,都对亚里士多德的阅历和军事伦理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在研究著述中体现出来。
二、亚里士多德军事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1.荣誉——军人的第二生命。从重视荣誉、追求荣誉、鉴别荣誉、到超越荣誉,亚里士多德对荣誉的论述范围涉及道德价值、道德行為、道德评价等一系列到的领域和层面。亚里士多德高度重视荣誉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价值,认为“虽然全部德性的价值不能都归于荣誉,但他只能接受它,因为再没有更重大的礼物可赠送给他了”[4],荣誉是奉献给善良人们的德性的奖品,在其思想中赋予了荣誉极高的地位。“一般地说,荣誉是对一定行为的社会价值所作的肯定性评价和褒奖。”[3] 但是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仅只是知羞还是远远不够的,旗帜鲜明地把“崇尚荣誉”贯彻到底。他把知羞严格排斥在德性之外,说知羞“是种感受而不是品质”,“可以把它定义为对某种不名誉事物的惧怕,其结果类似于对某种可怕事物的惧怕,这并不证明,做了可耻的事情而知道羞耻就是个有德性的人。”[4]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场是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因素的集合,战争的胜负是参战各方天时、地利、人和等全方位较量得出的结果,军人的荣誉既依凭于自身素质德性,又与造就英雄的时势脱离不了干系。亚里士多德的军事伦理思想秉承了他一贯的现实态度和科学精神,指出德性和幸运双全的人应该得到更大的荣誉,提出了荣誉获取的条件性。
2.勇敢——军人的典型德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勇敢,它就是恐惧与鲁莽的中间性。一切恶都是可怕的,例如耻辱、贫穷、疾病、孤独和死亡。但勇敢似乎并不完全以这些事物为对象,有些事情是应该惧怕的,惧怕是高尚,不惧怕则是卑劣,例如耻辱,对耻辱惧怕的人是高尚的人和知耻的人,而不惧怕耻辱就是个无耻之徒了。”[4] 在直观地说明了勇敢和惧怕的辩证统一之后,他对勇敢的外延展开了追问,“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算勇敢呢?也许是在最高尚的情况下?那些在战斗中死亡的人,是最勇敢的人。因为他们所经历的危险是最伟大、最高尚的。”
跟批判荣誉中存在的流俗谬误一样,亚里士多德对人们一般区分的五种方式的勇敢进行了批判。第一,政治上的勇敢,这也许是最大的勇敢。“由于法律规定怯懦者受罚,勇敢者得奖。所以由公民组成的队伍,能够在危险面前毫不动摇,因此公民兵是极其勇敢的,在这里怯懦要受到惩罚,勇敢要得到奖赏。”[4]尽管作战效果是可以接受的,但他不认同这样判定勇敢的理念,因为“人们不应被强迫而勇敢,因为勇敢是高尚的。”[4] 第二,关于个别经验的勇敢,由此苏格拉底认为,勇敢就是知识。亚里士多德则引申为,“最勇敢的战士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战士,而是那些身体最强壮、技术最精良的人。”[3]这是从道义和功利务实的角度进行了区分,又一度体现了他基于现实的客观态度。第三,纯粹的激情不是真正的勇敢,“如果算得上勇敢,那么饥饿的驴子也是勇敢的了,无论怎样笞打,它也不会停止吃。渴欲可使奸夫做出许多可惊的事”[4],强调激情应加上理性的选择和目的。第四,乐观的人也不是勇敢的人。“勇敢的人,则是在对人是可怕的东西,或者显得可怕的东西面前坚定不移。”
3.安国保民——军人的价值遵循。军队是履行政治使命的武装集团,保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保卫人民的劳动成果不受侵犯是军人的根本价值遵循。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5] 军人价值是军人行为与他人、民族、社会和国家需要之间的一种关系,其中包括互为支撑的两个方面:一是军人对他人、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和贡献,二是他人、社会、民族和国家对军人的尊重和满足,前者是社会价值,后者是自我价值,在军人身上,两者是统一的。军人作为国家统治的工具具有功利价值,军队是一种维护国家权力的暴力机器;军人作为民众权益的维护者具有道德价值,军人职业道德总体上表现为以民众利益为行为出发点,代表民众意愿履行军事职责。国家和社会的交往是以广泛利益联系为基础的,而军事斗争是利益矛盾的最高表达形式,军事存在是主张权益的最直接方式,军事活动是受制于利益导向的,军人的职责和使命就是安国保民,为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奉献牺牲。
三、亚里士多德军事伦理思想的当代启示
1.崇尚荣誉,但要辩证对待荣誉的获取,“荣誉要来自应该的地方,以应该的方式。”军队是党和国家的坚强柱石,是人民利益的坚定捍卫者,军人的荣誉有自己的特色和标准。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古希腊有城邦主义的传统,亚里士多德指出,“一种善即或对于个人和对于城邦来说,都是同一的,然而获得和保持城邦的善显然更为重要,更为圆满。集体奋斗是个人荣誉之源。“张扬城邦主义,保护城邦既定的生活方式就成为维护正义的一种具体形式,表现在爱联邦、爱部族、爱民众等各个方面。”[6] 军队是一个战斗的集体,集体荣誉中包含着个人荣誉,个人荣誉的目标必须与集体荣誉相一致。立足本职创造荣誉。在惊天动地的事业中,可以建立功勋,获取荣誉;在默默无闻的平凡岗位上,同样可以创造荣誉。在我们部队中,获取荣誉的机会对每个同志都是均等的。面对荣誉体现风格。荣誉是奋斗的结果,而不是奋斗的目的。“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才是军人对待荣誉的正确态度。光荣的人注视着人民的事业,虚荣的人盯着自己的名字。正确对待已经取得的荣誉。一要谦虚谨慎,把荣誉归功于党和人民。这就要求我们在获得荣誉的时候,不应忘记党的培育之恩和群众的帮助之情,自觉摆正个人与组织、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二要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寻找差距。一个人无论功绩有多大,总会有缺点和不足。
2.坚守美德,弘扬英勇善战的我军优良传统,大力培养战斗精神。人是战争的主体,战争主体的精神状态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战斗力的生成和战局的发展,勇敢是必须坚守的革命军人基本美德。用信念激励勇敢。怯懦的人是绝望的人,而坚定的信念就是美好的希望。用道义引领勇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用实战锤炼勇敢。战斗中经历的危险是最伟大、最高尚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战死沙场是最勇敢的行为,充分说明真正的勇敢是来自于实战锻炼的,勇敢既是软实力,又是硬实力,是实战能力的信心系统。用理智规范勇敢。亚里士多德指出,勇敢不是无所畏惧,相反,勇敢以应有的方式,在应该的时间,坚持或害怕他所应为的目的。用传统弘扬勇敢。英勇善战是我军的优良传统之一,在我军的成长建设过程中发挥过重大的作用,也涌现出来了一大批英勇善战的典型模范。
3.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保驾护航。忠诚于党。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鲜明地指出了军队的政治工具属性,各群体有不同的福利对象,这是无须避讳的。服务人民。亚里士多德以母亲对孩子爱的无条件性来说明爱是令人向往的德性,军队和人民也有着血与肉的关系,军民鱼水情是与生俱来的。报效国家。古希腊军人有浓厚的城邦主义传统,这一观念影响深远,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说过:“成为国家成员是当个人的最高义务”,“国家的力量在于它的普遍的最终目的和个人的特殊利益的统一,即个人对国家尽多少义务,同时也就享有多少权利。”[7] 献身使命。奉献是革命军人价值结构的主导方向,军人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对祖国和人民尽责任、作奉献,关键时刻更要敢于挺身而出,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祖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保卫人民的劳动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7.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205.
[3]顾智明.当代军事伦理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59-114.
[4]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5-9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6]丁雪枫.《荷马史诗》的军事伦理思想[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1):10-118.
[7]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1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51-261.
【论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推荐阅读:
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11-25
论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意义07-15
读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有感10-09
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11-17
毛泽东思想概括09-07
毛泽东思想整理笔记06-26
毛泽东思想期末复习11-29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05-24
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06-22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简介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