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选集感想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毛泽东选集感想(精选6篇)

毛泽东选集感想 篇1

法警大队 刘怀江

经过学习,我对毛泽东思想的了解由知之甚少到有所领悟。很多的时候,我感觉这位中国的创始人真的让人莫名的崇拜。他的思想是那么的丰富,那么的睿智,他的所为是那么的念人乍惊乍恐,是他领导着中国人民走出了压迫和落魄,是他把中国带向了胜利,更是他使中华儿女在世界上有了立足之地。潜移默化中,他的思想深深的感染着我们,他的理念在向外界延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毛泽东思想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尤其要着重学习其思想的活的灵魂。

首先.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实事求是的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实事求是,就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在,有的干部对实际情况不调查不研究,自以为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比别人高明;有的同志想问题、办事情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盲目拍板,结果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还有的同志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大搞什么“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弄虚作假、劳民伤财。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问题不解决,对党的事业的发展、对干部个人的成长部是十分有害的。当前,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就是要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努力学习,踏实工作,做老实人,办老实事。

然后.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群众路线的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毛泽东同志反复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他把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系统地、创造性地运用于党的建设和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了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毛泽东同志关于群众路线的论述非常精辟透彻,是我们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路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现在,有的同志忘记了人民群众,丢掉了党的优良传统、或者言行不一,口是心非。不是密切联系

群众,而是“密切联系领导”,联系个人和亲属的实惠。说到底,这都是私心杂念在作祟。因为“联系领导”可以给自己或亲属升官发财铺路,而联系群众要真做事、做真事,要付出、要奉献。党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奋斗的,离开人民,党的一切斗争和理想不但都会落空,而且都会变得毫无意义。如果没有群众观念,忘掉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的党就会失去存在的根本。现在,有的同志包括一些领导干部,高高在上,习惯于大会上讲一讲,坐在车里转一转,不愿接触群众,这怎么能实现正确的领导呢?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领导的认识怎么能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呢?怎幺能维护领导权威呢?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执政时间越长,越要高度警惕和防止脱离群众。从实现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必须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时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在一切工作中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尽心尽力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其次.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艰苦奋斗的思想,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毛泽东同志关于艰苦奋斗的思想,科学地总结了我们党在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作风。毛泽东同志特别注意防止党执政后发生腐化变质的问题,郑重提出全党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党的十六大结束不久,胡锦涛同志亲率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向全党提出了坚持“两个务必”的要求,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拥护。今天我们提倡艰苦奋斗,并不是要大家再像战争年代那样过苦日子,并不是反对改善物质生活条件,而是提倡保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奋发努力,永不懈怠。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家之间的相互竞争日益激烈,我们的实力还不是很强大,我们面临的困难还很多。现在,有一些同志丧失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滋长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贪图享乐、害怕困难的情绪,有的甚至腐化堕落,成为不可救药的腐败分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得有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种昂扬进取的锐气。要居安思

危,增强忧患意识。“危”在哪里,“忧”在何处,“患”在何方,很值得我们深思。

最后.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加强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的思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毛泽东同志一贯重视干部队伍建设,把领导者的责任归结为“出主意、用干部”,并深刻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队伍建设要始终坚持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方向,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坚持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和“四化”方针,真正做到知人善任。干部问题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屡禁不止,诸如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谋命夺官,欺诈骗官,都对党和党的事业造成严重危害。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坚决同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作斗争。继续研究和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考核监督机制,特别要研究对“一把手”的选拔和监督,做到选得准,管得住,用得好。“一把手”要有良好的民主作风,自觉坚持民主集中制,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感想 篇2

伟大领袖毛泽东以毕生精力钻研马克思主义,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他强调:“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势下,学习毛泽东思想,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有助于我们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从其科学体系上讲,不是独立于马列主义基本体系之外的,而是从属于马列主义思想范畴的,马列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有助于我们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有助于我们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中国革命和建设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又有自身的特殊规律。马列主义要正确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就必须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殊规律的正确反映。所以,学习毛泽东思想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坚定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前途远大,任重而道远,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为了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青年人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

我们要坚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原则。学习毛泽东思想要掌握和运用它的体系,不能断章取义,从只言片语来理解。要特别注意毛泽东思想的具体观点的特指对象及其产生的特殊条件,决不能生搬硬套,把它当作千古不变的教条。

要坚持学习理论与了解历史相结合的原则。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同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密切相联的。必须把学习理论与了解历史结合起来,把学习毛泽东的重要著作和党的重要文献与阅读教材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从而真正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地位。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习毛泽东思想不是为学习而学习,学习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

从这学期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讲解详细,我们获益良多。毛泽东思想是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我们应坚定不移的学习它,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一以贯之,向党靠拢。

《毛泽东选集》笔记 篇3

一、写作背景

一、从大背景上看,五卅运动把中国革命推向高潮,社会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在运动中都有有比较充分的表现,革命联合阵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矛盾也日益显露。生动丰富的的革命实践为共产党人提供了许多新鲜经验,错综复杂的革命斗争又把许多缺乏现成答案的新问题提到了共产党人面前:如怎样认识和对待资产阶级?(党的一大认为资产阶级都是革命的对象。二大认为资产阶级民主派是可以联合的力量。三大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中国资产阶级的大部分有两面性。四大明确指出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反革命的“大商买办阶级”和“新兴的民族工业资产阶级”两部分。五卅运动时,民族资产阶级最初曾积极参加反帝斗争并发挥过重要作用,以后却动摇妥协,充分表现出它在政治上的两面性)在国共合作开展大革命的局面下,既要积极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参加革命,又要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和妥协作必要的斗争,对于年幼的中国共产党来说,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如无产阶级对待自己的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农民应采取什么态度?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五卅运动,证明了农民斗争的奋起,是国民革命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农民是工人阶级最需要最靠得住的同盟军。

二、从具体环境说,此文是为反对当时党内存在着的两种倾向而写的。当时党内的第一种倾向,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这是右倾机会主义。第二种倾向,以张国涛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是左倾机会主义。这两种机会主义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毛泽东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这样就解决了中国革命中的最主要的同盟军问题。毛泽东并且预见到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动摇的阶级,他们在革命高涨时将要分化,其右翼将要跑到帝国主义方面去。1927年所发生的事变,证明了这一点。为了从理论上回答并总结这些中国革命的新问题,为中共制订正确的革命政策提供理论指导,在总结党的其他领导人(如李大钊、陈独秀等)理论探索成果的基础上,毛泽东于1925年12月1日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司令部编印的《革命》第四期发表了该文

二、主要内容

1、文章开篇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真正的敌人。

2、文章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他们和中国革命的目的完全不相容。特别是大地主阶级和大买办阶级,他们始终站在帝国主义一边,是极端的反革命派

第二类,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他们对于中国革命具有矛盾的态度,在“受外资打击、军阀压迫感觉痛苦时,需要革命,赞成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革命运动”。但是,当革命“在国内有本国无产阶级的勇猛参加,在国外有 国际无产阶级的积极援助,对于其欲达到大资产阶级地位的阶级发展感觉到威胁时,他们又怀疑革命。”“其政治主张为实现民族资产阶级一阶级统治的国家

第三类,小资产阶级。包括自耕农、小商人、手工业主、小知识阶层,分左、中、右三部分。他们在革命潮流高涨、可以看得见胜利的曙光时,不但左派参加革命,中派亦可参加革命,即右派分子也只得附合着革命

第四类,半无产阶级。包括绝大部分半自耕农、贫农、小手工业者、店员、小贩。“绝大部分半自耕农和贫农是农村中一个数量极大的群众。所谓农民问题,主要是他们的问题。”半无产阶级各部分其经济地位不相上下,其需要一个变更现状的革命也相同。第五类,无产阶级。包括工业无产阶级、都市苦力以及农村无产阶级。“工业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做了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他们特别能战斗”。

结论:“可知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三、理论意义

文章对民族资产阶级所作的分析,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此时阶级斗争的实际状况,为党后来深入认识并正确处理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文章对农民阶级的分析,初步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为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对农民的政策,奠定了重要基础。

2、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一九三0年一月五日)

一、写作背景

大革命失败后,由于敌人十分强大,红军极为弱小,在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内都曾有人对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表示怀疑,中共一直未能摆脱“以城市为中心”的思维方式。1929到1930年,农村游击战争已经广泛地发展,并且有力地显示出它在中国革命中所占据的突出地位,而城市斗争则始终处于困难的境地。

红四军下井冈山之后,党内的右倾悲观情绪并未完全消除。1929年末,当赣闽粤三省敌人“会剿”风声日紧,开始进逼连城、永定、上杭、龙岩等地时,红四军一纵队司令员林彪写了一封《新年贺信》给近在咫尺的毛泽东,主张采取“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走州过府“扩大政治影响”,对毛泽东关于建立赣南闽西根据地的战略计划感到疑虑重重,认为“中国革命未必很快到来”。

林彪的来信引起毛泽东的深思,他认为林彪的信代表了一种思潮,“对时局的估量比较悲观”,感到有“对此问题加以解释的必要”。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闽西古田给林彪写了《时局的估量与红军行动问题》(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答复林彪并借以教育全党、全军。

二、主要内容

1、这封信对国际国内的基本矛盾作了科学的分析,阐明了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道理。批评了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指出那种不从中国实际出发、对革命形势估计不足、没有在游击区域建立红色政权的深刻观念的错误,认为想在全国范围内“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

2、从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个事实出发,提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3、总结了各地红军、游击队和根据地建设的经验,指出“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必须采取“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到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

4、着重地指明坚持农村根据地斗争的意义,认为必须这样,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分解,才能真正地创建红军,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

三、理论意义

1、毛泽东这封信总结两年多的革命实践经验,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基本上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学说的重大贡献。

2、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创造。它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3、在中国革命的发展史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伟大思想,彻底跳出了“城市中心论”的束缚。

3、《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一、写作背景

1929年12月28—29日,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上杭古田召开,会议讨论了中央的指示,总结了红四军前委工作的经验教训,一致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八个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本篇是决议的第一部分。

中共中央九月来信与红四军的建设:

在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中,在党员成份主要是农民的条件下,如何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把党建设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把以农民为主体的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成为亟待解决的带根本性的问题。

据1928年党的六大时统计,党员成分为农民占党员总人数的76.6%、士兵占0.8%、知识分子占6.9%、工人只占10.9%(1929年6月,六届二中全会时工人党员降到7%)。

党员成分的这种新构成,在红军中尤为突出。据1929年5月的统计,红四军全军约4000人,其中党员1329人,占33.2%。党员中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人占70%。

红军到赣南、闽西后,红四军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更加严重:极端民主化,重军事轻政治,不重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主张流动游击的流寇主义等错误思想,在党内有相当大的影响。红四军前委书记毛泽东对于这些不正确的思想倾向。曾力图加以纠正。但红四军党内部分领导干部在创建根据地、在红军中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等问题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和争论。1929年6月下旬,在福建龙岩召开的红四军六大上,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未能为多数同志所认识和接受。毛泽东落选前委书记的职务。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一次自下而上的落选。原因很复杂。会后,毛泽东去闽西帮助地方工作,同时养病。

国民党报纸造谣:毛泽东在福建前线因肺病去世。共产国际因此发“讣告”云:

“据中国消息:中国共产党的奠基者、中国游击队的创立者和中国红军的缔造者之一的毛泽东同志,因长期患肺结核病在福建前线逝世。” “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事业的重大损失。” “毛泽东同志是被称之为朱毛红军的政治领袖。他在其领导的范围内完全执行了共产国际六大和中共六大的决议。” “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名布尔什维克,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战士,毛泽东同志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

1930年初共产国际莫斯科《国际新闻通讯》

8月陈毅去上海党中央汇报红四军部队状况。党中央成立周恩来(主持)、李立

三、陈毅三人小组,形成《九月来信》,总结红四军和各地红军的斗争经验,说明了红军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 “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封信对红四军党内的争论问题作出明确结论,而有古田会议之召开。

二、主要内容

一、在军队建设方面:

1、明确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指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这个军队必须服从于无产阶级思想的领导,服务于人民革命斗争的根据地的建设,这是新型人民军队同一切旧式军队的根本区别。

2、阐明了军队同党的关系,指出军队必须绝对服从党的领导,必须全心全意地为着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而奋斗,批评了那些认为军事和政治是对立的,军事不要服从政治,或者以军事指挥政治的单纯军事观点。提出红军必须担负起打仗、筹款和做群众工作这三位一体的任务。

3、提出要在军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要建立官兵一致的新型关系。

二、在党的建设方面:

1、着重强调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并从红四军党组织的实际出发,全面地指出了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来源及纠正办法。强调要注重调查研究,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要加强党内教育特别是党的正确路线的教育和开展党内的正确批评。

2、指出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等错误倾向,并提出了加强各级组织工作等要求。

三、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该文结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初步回答了在党员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如何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入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问题;初步回答了在农村进行革命战争的环境中,如何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文章所提出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这一独特的党的建设的道路。这些原则不但很快在红四军得到贯彻,而且对以后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共产党人》发刊词

一、写作背景

1939年,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已经在正面战场数百万中国军队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游击战的共同抵抗之下,彻底失败,战争进入胶着阶段。抗日战争民族统一战线中,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尖锐起来。两党力量对比中处于强势的国民党,开动宣传机器,制造舆论,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民党著名理论家叶青声称,三民主义可以满足现在和将来的一切要求,它的实现,中国便不再需要社会主义了,从而组织一个党来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事也就不必要了。在严峻的斗争面前,中国共产党必须从根本上向全国人民说明自己对中国革命的见解,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1939年10月至1940年1月,毛泽东先后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说,“那些论文和文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在以前不可能,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经过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到了抗日时期,中国民主革命这个必然王国才被我们认识,我们才有了自由。

二、主要内容

1、毛泽东在发刊词中首先指出,为了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塞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

2、毛泽东总结了18年来党的建设的丰富经验,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的两个基本特点。党的建设的过程,就是在这个特殊的情况下进行的。党的失败和胜利,党的后退和前进,党的缩小和扩大,党的发展和巩固,都不能不联系于党同资产阶级的关系和党同武装斗争的关系。由此得出结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中国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阐明了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基本问题及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三、历史地位

三、历史地位

文章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深刻总结了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党的建设理论的重要文献。

1、第一次明确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

2、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作出了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地联系着”的著名论断。(政治路线是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围绕其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而确立的政治任务和行动纲领)

3、总结概括了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总结中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在于我们党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有机结合中,牢牢掌握了决定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三大法宝。

7、《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一、写作背景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论述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任务等重大问题。论证该问题的逻辑前提是,先论证中国的国情以及在中国当时的国情中进行的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和目标。在这方面,特别是中国国情和历史方面,自从中国社会史大论战以来,学术界已经积累了相当基础。特别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古史的一些历史学家如郭沫若和吕振羽等,取得了比较重要的成果。郭沫若以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为理论指导,根据中国古代文献资料,积两年之功,著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第一次提出了关于中国古代史的社会形态分期理论,认为西周以前为原始公社制,西周为奴隶制,春秋以后为封建制。吕振羽同样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古史,认为夏以前是原始共产社会,商代是奴隶社会,周代是初期封建社会,秦到鸦片战争前是变种的专制主义封建社会。他们的研究,自然还有许多可讨论的地方,但在当时,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关于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代表作品,对《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写作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在借鉴了郭沫若、吕振羽等人的研究,以及毛泽东等人早年对中国社会调查所形成的对中国认识的基础上,他与范文澜等人合作撰写了《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书,最后以毛泽东名义发表。全书共两章,其中第一章是历史学家范文澜等人起草经毛泽东修改完成的,第二章是毛泽东自己撰写的。

二、主要内容

1、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角度,分析了列强侵华的双重使命,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

2、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指出:“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3、分析和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

关于中国革命的动力,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就必然不能胜利”;“在中国社会的各阶级中,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坚固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也是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则是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这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所已经证明了的根本规律之一”。

关于革命的领导权。文章指出中国无产阶级担当革命领导者的责任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因为只有无产阶级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的领导,是决定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基本因素,是这一革命取得胜利和实现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前进的根本保证。

关于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指出中国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所谓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关于中国革命的前途,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而一切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则是在力争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后完成。”

4、再次论证中国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毛泽东指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决定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也包括一些资产阶级反动派占据了中心城市,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革命的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因此,中国革命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三、历史地位

该文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的认识,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和对中国革命的基本主张,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叫嚣,从理论上思想上教育了全党,推动了中国革命运动的胜利发展,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也成为它出版后几乎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的中国大陆历史学界对于中国历史的基本分析框架和分析体系。

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

1、《必须注意经济工作》(1933年8月12日

2、《我们的经济政策》(1934年1月)

3、《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934年1月27日)

一、写作背景

1、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给苏区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困难(军事“围剿是“杀死政策”,经济封锁是“饿死政策”)。2、1931年开始,临时中央的一些“左”倾政策逐步推行到根据地中来,给经济建设造成一定困挠。到1933年春夏,中央根据地和其他一些根据地出现了经济生活恶化的局面:工商业凋零,日用消费品(主要是食盐、布匹、药品)奇缺,价格昂贵,部分地方如汀州、上杭、瑞金等县发生粮荒。面对这种局面,临时中央不得不考虑对某些经济政策作若干调整,并且要求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采取措施,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1933年8月12——15日,在瑞金举行了南部十七县大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粉碎敌人五次“围剿”与苏维埃经济建设任务》报告,即《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一文,论述了在战争环境中开展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1934年1月,在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代表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向大会作了报告和结论(《我们的经济政策》、《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总结根据地建设的经验,阐述了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若干原则进行了论述。

根据地政权建设离不开经济发展,在反对敌人经济封锁与军事“围剿”的斗争中,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与革命发展更是息息相关,成败攸关。毛泽东在这些文献中阐述了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若干原则进行了论述。

二、主要内容

1、必须注意经济建设的思想

革命战争环境不应该进行经济建设的意见,是极端错误的,经济建设是对革命战争的强有力支持。进行经济建设可以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从而获得战争的力量。经济建设必须是环绕着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的,离开革命战争去进行经济建设,同样是错误的观点。

2、根据地经济建设的中心是发展农业,发展工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和发展合作社。而目前发展农业生产是经济建设第一位的工作。

3、根据地的经济成分,是由国营事业、合作社事业和私人事业这三方面组成的。对于私人经济,只要不出于政府法律范围之外,不但不加阻止,而且加以提倡和奖励。合作社和国营经济配合起来,经过长期的发展,将成为经济方面的巨大力量,将对私人经济逐渐占优势并取得领导的地位。

4、根据地财政政策的基本方针,是从发展国民经济来增加财政收入;财政的支出,应贯彻节省的方针。“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为着我们的经济建设,是我们会计制度的原则。”

5、根据地对外贸易的方针,首先是为着自给,其次才是出口,并要由国家直接经营若干项必要的商品流通,例如食盐和布匹的输入,粮食和钨砂的输出,以及粮食在内部的调剂等。

6、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关心群众的痛痒,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实际生活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穿衣、吃饭、住房、柴米油盐等问题);必须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三、历史意义

初步形成了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基本原则,不仅为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而且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以及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提供了思想依据。对当代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历史启示。中央苏区时期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开始产生和形成的重要时期。毛泽东以中央政府主席身份,带头实践,培养了党和苏区广大干部的优良作风。毛泽东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堪称共产党人做群众工作的典范。

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一、写作背景

《新民主主义论》这篇著作,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它科学总结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深刻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一次飞跃,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有关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的理论。1938年10月下旬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已无法继续保持原有的进攻势头,把重点转向巩固已有的占领区,并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诱降。年底,汪精卫公开主张停止抗日,对日求和,蒋介石虽然主张继续抗日,但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战争的迅速发展却使他忧心忡忡。1939年4月,国民党中央秘书处秘密颁布《防制异党活动办法》的训令后,国内政治形势恶化,国民党内的顽固派不断制造同八路军的军事摩擦。而此时,国际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动: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正是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的大背景下,1939年与1940年之交,毛泽东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1939年12月写成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最早提出了“新民主主义”这个概念,第一次把中国的民主革命区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且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表,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高举起了新民主主义的大旗,意义十分重大。但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具体内容以及其他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说明。这样,1940年1月9日,毛泽东又在延安作了长篇演讲,题目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2月20日,在延安出版的《解放》周刊上发表时,题目改为《新民主主义论》。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并对其作了系统的阐述。毛泽东在这个时候写出这些文章,决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原因。

首先,是表明立场和主张的需要。抗战爆发以后,中共从原来遭受严密封锁的境况中走出来,变成全国性的大党,公开走上全国政治生活的大舞台,受到人们越来越密切的关注。他们希望了解中共对时局和中国未来前途的看法。而中共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也必须在全国人民面前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区别于其他政治力量的主张。

其次,是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需要。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内的顽固派拚命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的主张。1939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务报告之决议案》,要求国民党“应力求革命理论之领导”,“而使违反主义之思想无从流布于社会,而于战区及敌人后方,尤应特别注意”。号称国民党“理论家”的叶青公开主张三民主义可以满足中国现在和将来的一切要求,中国不需要社会主义,国民党外的一切党派没有独立存在的理由。蒋介石更是鼓吹“以党治国”、“以党建国”,“要使抗战胜利之日,即为建国完成之时”。此外,国家社会党的张君劢也主张将马克思主义暂搁一边。这些言论和主张把“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尖锐地提了出来,要求中共必须对此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第三,是统一全党思想的需要。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批判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但是党内一些同志对于中国革命的性质、阶段、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前途等问题,仍缺乏明确的认识,甚至存在着错误的看法。这就要求在理论上阐述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澄清党内的错误思想,统一全党的认识。

最后,中共有了说清这个问题的可能性。这时的中共,已经有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的近20年的经验教训,已经成为一个政治上成熟的政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已经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系统地问答上述问题。

二、主要内容

1、文章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历史特点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国际环境,指出:在五四运动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在这以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却改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在五四运动以后,虽然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继续参加了革命,但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

2、毛泽东以对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为基础,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的完整的论述。指出,中国现时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想要“毕其功于一役”是不行的。但是,想要在这两个革命中间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也是“走不通”的。

3、文章指出,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之所以能够有机地连结起来,是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的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上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从而创造性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

4、中国资产阶级幻想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走资本主义老路,是走不通的。国际国内的环境都不允许中国这样做。中国的资产阶级早已无力担负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广大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已不再追随他们。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文章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的蓝图。指出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是:(1)在政治上,要建立“ 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在经济上,要使一切“ 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这个共和国的国家所有” ;“ 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 不能操纵国民生计’ 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 这个共和国将采取某种必要的方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3)在文化上,要挣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文化思想的奴役,实行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因此,这些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是既不同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又区别于社会主义的。

三、历史地位

《毛泽东选集》读书心得 篇4

从湖南到北京大学的图书馆,毛泽东同志一步步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毛泽东同志取得成功的因素中,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前提。阅读《毛泽东选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你开始一字一句的品读它时,你就会陷入那细致而又形象的描述,你会惊叹一个人把全中国的情况掌握的如此清晰而全面。

一、《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是毛选中的第一篇文章,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分析是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文章中写到:“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详细而系统的论述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情况,分析了各阶级与共产党的敌友关系。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此外还有数量不小的游民无产者。在对众多阶级的分析中,对中产阶级的分析堪称辩证法和矛盾论运用的经典案例,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毛泽东对他们对于革命的矛盾态度做了精确的分析,“他们在受外资打击、军阀压迫感觉痛苦时,需要革命,赞成反帝国主义反军阀呃革命运动;但是当革命在国内有本国无产阶级的勇猛参加,在国外有国际无产阶级的积极援助时,他们又怀疑革命。”我们在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出我们的态度,不能像对待大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那样坚决打击,因为要打败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单靠数量不多的无产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联合一切反对或是有可能反对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力量,民族资产阶级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我们必须牢牢掌握住这支力量为我们所用,而不能让这支力量成为敌人的左膀右臂。综合上面对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总结道,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以后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和解放后的几次运动都是基于这篇文章中的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二、哲学精华――《实践论》与《矛盾论》

《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泽东仅有的两篇纯哲学的文章,其中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的完整而彻底的理解让人深深折服,反观现今的中国社会,又有多少所谓的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了解能像毛泽东理解的那般透彻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马克思传入中国的那一刻便开始了,这一过程随着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中国国情的不断变化而深化,而毛泽东同志的这两篇文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典。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彻底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它们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实践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对于实践的叙述是在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下的,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我们不一定能很容易的理解,但毛泽东的《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这篇文章系统而清晰地将马克思主义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人事发展过程的理论展现给我们,同时结合了中国的实际和国情,例如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对抗日统一战线的认识等都是由他们自身实践所决定的,并且随着实践的不断变化而变化。虽然这个理论是外国的,但毛泽东对于它的理解却十分的透彻,在阐述的过程中语言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例如引用《三国演义》中的“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来形象的阐释认识的第二个阶段;又如引用中国古代谚语“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这样的语言对于中国读者来说,相比于马克思的原著就容易理解多了。在《实践论》的最后,毛泽东写道:“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知道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就是这一百几十个字的道理,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却存在相当一部分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或者是他们明白这个道理却不能在自己的实践或是行为中照着这个道理来。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写道:“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如果我们就爱那个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可以看出“矛盾”二字虽然写起来很简单,但理解起来却十分复杂和困难。毛泽东思想里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对矛盾特殊性的中国化,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要找到那个问题的特殊性,针对其特殊性进而找到解决的方法。毛泽东在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也是恰到好处的运用了矛盾的特殊性这一原理,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矛盾,例如有中国社会各被压迫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有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各个反动的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是不同的,“这些矛盾,不但各各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两方面,又各各有其特点,也是不能一律看待的。”毛泽东对于矛盾特殊性的阐述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读书笔记毛泽东选集 篇5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可能是去年刚过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90周年纪念,在《毛泽东散文选》中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第三卷中的一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其实“斯大林格勒战役”对我们大家都不陌生,在初中高中的历史课本上都有讲述这场战役,它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但当我从毛主席的散文选中再次了解这场战役事,我又有了新的了解和感受。

读这篇文章需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才行,“凡尔登战役”虽然有听说过,但却不是很清楚,看了后面的解释又加上查阅的资料才完整的了解了这一史实。毛主席用德国进攻法国在凡尔登的失败而造成的随后一系列及最终的失败,来隐喻德国在苏联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也会引起德国最终的失败。当看到“然而当时英美法阵线方面,还没有看出这种情况„„不知道自己的胜利已经快到面前”时,我不得不佩服毛主席对战争局势的分析透彻,从一场战役便看出了一场战争的大致走向。在人类历史上,凡属将要灭亡的反动势力,总是要向革命势力进行最后挣扎的,而有些革命的人们也往往在一个期间内被这种外强中干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出敌人快要消灭,自己快要胜利的实质。整个法西斯势力当时便处于这样的状态吧,做着最后的挣扎,外强中干,但这并不妨碍那些头脑清晰的人对眼前一切的分析。

“希特勒妄想把苏联力量削弱到„„对付英美的进攻”中“妄想”一次深深地体现出了毛主席对希特勒浓浓的嘲笑之意。是啊,一贯谨慎的希特勒却在西线胜利后,骄傲自大的妄图在三个月内打败这个庞大坚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如同日本妄图想在三个月内占领中国,等待着他的就只能是失败。最后,五个月的战争,使德军既没有打进高加索油田,也没有打下斯大林格勒,迫使希特勒顿兵于高山与坚城之下,欲进不能,欲退不得,损失甚大,陷于僵局,而后冬天的到来更是令德国雪上加霜。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战略企图没有一个不是失败的。

四十八天,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想想一个城市被整整经受了四十八天的战争的摧残,人民已经不能单单用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来形容,每个平民都像将军一样马革裹尸。

用拿破仑来形容希特勒,虽然他们最后都是失败者,但我总觉得希特勒比不上拿破仑。拿破仑让人觉得是个英雄,哪怕他最后失败了,而希特勒却自始至终是一个法西斯。

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篇6

(出版时间:1991年6月第二版,毛泽东)

2017级非全日制法学(法学)迮恒培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主要思想是从大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其主要思想包括:

1、阶级理论。毛泽东主席首先指出了革命对象的问题,通过历次革命斗争,发现了中国革命对象,解决了盲目斗争的尴尬局面。进而指出中国农民问题的严重性,提出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

2、工农割据思想。“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武装斗争、经济角度分析为何割据政权能够存在、农村为何能包围城市,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3、反对“本本论”思想。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的思想。如果离开实际调查会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所产生的后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直接提出调查的技术:(1)必须注意经济工作;(2)怎样分析农村阶级(3)我们的经济政策

(4)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主席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策略》、《论持久战》中分析目前政治形势的特点、指出民族矛盾大于国内矛盾、中国抗战必然是持久的观念。指出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方法是“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民族战线”。外部依靠国际援助。

5、实践论与矛盾论的思想。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矛盾分为一般矛盾与特殊矛盾,提出了对待矛盾的方法。

6、思想统一方面。反对单纯的军事主义观点、极端民主化思想、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个人主义、流寇思想、盲动主义残余。

以上就是毛泽选集一卷的主要思想内容,归纳于一句话“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思想的体现。

毛泽东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仅仅是因为其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创立者、新中国的缔造者,而是其思想仍对当前具有指导意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正是以毛泽东思想为基础的。

当前,中共十九大之前中国社会的最大矛盾仍是落后的社会化大生产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这是目前中国的最大实际。2017年中共十九大在北京胜利召开,对基于对中国国情深刻理解,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理论来源正是基于毛泽东思想中矛盾论。可以得出两个矛盾结论:

(1)美好生活需要与现实的矛盾。(2)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客观现实。

结解决方案是:新起点、新要求要求我们砥砺奋进再出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最新表述。

如何实现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这是当前最核心的问题。

1、联合中国各个阶层

在毛泽东选集中直接或间接的给出了答案,在《中国各阶级分析》一文中提出可依靠的力量,用当前中国阶级论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团结各个阶级努力把我国建设成美丽、富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最新阶级论把中国当前阶层分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阶级论中阶级的扩大正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这些阶层正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

2、正确认识当前矛盾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存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说过,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社会的各种矛盾中,起着领导、决定作用,规定、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的就是主要矛盾,而其他的矛盾则居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即次要矛盾。反映到实际工作中,主要矛盾就是指中心工作、主要环节和工作重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各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各项事务纷繁复杂,各种矛盾纵横交织。我们只有集中力量找出主要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重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抓主要矛盾的解决带动其它工作,历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事物是运动的,矛盾是发展的,社会的主要矛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就有一个曲折的变化过程。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就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不久“左”的错误思想不断发展,到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把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确定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强调要“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述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二大、十三大确认了这一提法,并把它载入党章总纲,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这个提法一直沿用,比如十八大报告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面临新的社会形势,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十九大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样的判断。

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科学判断。

同时,还要看到,我们的今天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不平衡,主要指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比如居民收入不平衡,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赶不上发展水平;地区之间同样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特大城市的收入较高,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收入较低。不充分,指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目前是蛋糕已经做大,但是并没有达到“色香味俱全”的水平,蛋糕也没有分好。

上一篇:女生工作计划下一篇: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