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预防及护理

2022-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低血糖预防及护理

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采取相关护理干预措施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以及并发症预防的疗效及影响。方法: 将15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分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组在科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对比总结两组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组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为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结论: 干预组患者可有效控制夜间低血糖的发生,说明行护理干预后可保障老年糖尿病患者身心健康,帮助老年糖尿病患者康复。

关键词:护理干预;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

老年糖尿病患者极易出现血糖下降致大脑皮质异常反应,大脑皮质异常反应后直接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昏迷等症状,这种情况也就是临床上所说的“无症状性低血糖”。我院通过实施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用以防治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6月老年糖尿病患者156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全部156例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78例,男61例,女17例,年龄63~81岁;对照组78例,男70例,女8例,年龄61~83岁。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护理,完善入院手续,介绍医护人员大致情况,讲解糖尿病饮食的重要性,嘱咐药物的使用与各项注意事项;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生情况。干预组综合护理措施包括:

1.2.1心理护理: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遭受疾病的摧残,心理负重会日益加重,另一方面,由于糖尿病本身的慢性病性质,需要常年服用降糖药,会导致老年患者觉得难以摆脱药物控制的沮丧,并且逐渐对医学治疗失去信心,甚至对医护人员也失去信心,也由于这个原因,当患者早期出现低血糖症状也不会第一时间告知医护人员,而是选择自己默默忍受。护理人员在患者人院后应积极帮患者介绍医护人员大致情况以及介绍治疗的意义及流程,一方面让患者及时了解医院大致情况,同时,也在交流过程中对患者既往史作进一步了解,以便及时调整护理方案,也能让患者意识到无症状低血糖发作的危害性,促进患者及家属及时投入到治疗过程中来;管床护士加强查房频率,及时了解患者每日的饮食、降糖药服用、胰岛素注射等各方面细节,如果患者及家属对某一治疗环节有疑问应该及时解释,减少患者及家属疑虑,保证医患之间沟通畅顺,增加医患之间的信任感,使患者积极参与到治疗中来。

1.2.2健康教育:患者完善所有入院手续后,医护人员应第一时间向患者讲解糖尿病发作机制、病情可能持续时间、治疗过程中以及预后注意事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嘱咐患者及家属不可擅自加减降糖药的口服量,因为加药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的危险,减药又会导致高血糖降不下来的情况;帮助患者及家属学习自我症状观察、自我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等方面常识,让患者及家属遇到一般情况可以自我调节。

1.2.3规范操作:护理人员在发放口服药和注射胰岛素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口服药发药到口[2]。胰岛素注射前需要摇匀,因为胰岛素与降糖药一样要求精准,量多或少都会导致患者出现生命危险。每天护理人员应第一时间了解患者生命体征以及是否有腹泻、发热、进食量少或夜间有无低血糖发生。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组患者发生夜间低血糖2例占2.6%,对照组患者发生夜间低血糖26例占33.3%,干预组患者行一系列综合护理后其夜间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干预组相关护理措施效果更好,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而低血糖作为糖尿病最危险的并发症,在未经及时发现和治疗时将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3]。相关研究表明,73.7%的低血糖发生在夜间。糖尿病患者中以老年人居多,老年人作为糖尿病发作的最大一部分人群,由于其自身机能及警惕性下降,其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更为频繁和不被旁人发觉,其危险性远高于中年糖尿病发作人群。目前临床认为老年人糖尿病危害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当患者血糖低于1.68mmol/L时,且该低血糖状态持续时间大于6小时而未进行治疗者会导致不可逆性的脑损害。②老年人由于心脑血管机能严重退化,在罹患糖尿病的同时,患者易并发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病变等相关疾病,一旦发生低血糖,患者发生脑血管意外或者心肌梗塞的概率比正常人高达数倍[4]。③ 低血糖症状发生后,机体能量供给不足时会引起患者肾上腺素激升,会导致患者出现虚脱、大汗淋漓等不适症状,如果不及时救治甚至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加强患者夜间低血糖情况监测非常必要,患者极有可能因为夜间疏于监护而出现生命危险[5]。同时口服磺脲类降糖药,尤其是优降糖,因其降糖作用强而持久,半衰期长,代谢产物有活性,极易发生低血糖。老年人胰岛素拮抗激素一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素的释放减少,导致低血糖反应反复发生[8]。综上所述,干预组患者可有效控制夜间低血糖的发生,说明行护理干预后可保障老年糖尿病患者身心健康,减少夜间低血糖发作给老年患者带来健康危害,能及时帮助老年糖尿病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贺彩玲.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处理预防和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2011,38(6):88-89

[2]周健,喻明.应用动态血糖系统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日内及日间血糖波动幅度[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22(3):286-288

[3]郭华,戴洪峰.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反应的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7(3):26-27

[4]傅晓英.重新认识糖尿病治疗中的低血糖反应[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18(3):161-162

[5]张敏,王亚群.药物性低皿糖反应32例l 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2,2(10):671-672

作者简介:徐冰(1964-),女,研究方向:护理方向。

作者:徐冰

第2篇: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的预防及护理

【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和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的方法和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医院诊断发现有低血糖了反应的5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结果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护理对缓解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能够有效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有针对性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能够适应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医疗护理需求,能够提高患者及患者家属等对糖尿病低血糖反应的认识和识别能力。

【关键词】糖尿病;低血糖反应;预防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658

1.1臨床资料随机选取在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医院进行诊治的出现低血糖反应的糖尿病患者50例。这50例出现低血糖反应的糖尿病患者中,女性患者21例,男性患者29例,年龄最小的为61岁,年龄最大的为85岁,平均年龄为72岁。其中体型肥胖的有12例,体型正常的有23例,体型偏瘦的有15例。年龄在61到70岁的患者有23例,年龄在71到80岁的患者有19例,年龄在81到85岁的有8例。50例患者中,糖尿病病程最短的为半年,病程最长的为20年,其中有23例患者采用降糖药物治疗,27例患者采用胰岛素治疗。

1.2方法

1.2.1分析原因低血糖反应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反应之一,引发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患者长期使用降糖药物,过量的降糖药物会导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受身体体质的影响,老年人的各个组织器官和各项身体功能衰退,老年人的激素调节功能下降,导致身体内出现低血糖反应时无法及时分泌激素,提高体内的血糖。这些激素包括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等,同时,由于老年患者普遍伴随着肝肾功能不全等,使得老年糖尿病患者在注射胰岛素时容易引发低血糖。此次研究对象中,有27例因注射胰岛素降糖引发低血糖反应,其中有12例是由于静脉注射胰岛素的速度太快和过量引起的[2]。二是剧烈的活动,增加活动量会增加葡萄糖的消耗,过度的活动导致葡萄糖的消耗量过大,患者身体内所需的糖类不够,从而引发低血糖反应。此次研究中有11例患者在洗澡后出现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等状况,经检查证实,这11例患者的血糖低于2.2mmol/L,是低血糖反应。三是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不足,这主要是因为不少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认为糖尿病患者要禁食与糖类物质有关的食物,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出现药物性低血糖的原因在于糖尿病患者所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严重不足。此次研究中有12例由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不够而引发低血糖反应。

1.2.2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通常发生的比较缓慢,患者的自觉症状少,多发生在夜间,从正常的生理睡眠转变为病理性的睡眠,此时的患者出现低血糖昏迷症状,要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此次护理研究中有10例患者在午睡时出现意识不清晰等情况,经检查后发现患者处于低血糖浅昏迷状态,患者的血糖在2.2到2.3mmol/L之间,给这10例低血糖反应的糖尿病患者静脉滴注浓度为10%的500毫升葡萄糖之后,这10例患者均在30到35分钟之间清醒,此时,调查患者睡前的心慌、出汗和饥饿等症状。在此之后又出现过3次低血糖昏迷,这3次低血糖昏迷以高血压和嗜睡为主。这时要及时对患者进行缓解治疗,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脑循环能力下降,加上长期的注射胰岛素和服用降糖药物,导致患者容易出现缺乏植物神经症状的慢性低血糖反应,同时,老年患者通常伴有动脉硬化和糖尿病性血管的病变等,因此,当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时,容易出现心肌梗死和脑血管意外等的误诊。此次护理研究中,有5例患者在昏迷的同时出现了肢体偏瘫和口角歪斜的情况,经检查发现这5例患者的血糖在2.1mmol/L之内,神经内科针对为低血糖昏迷并脑血管意外。该症状还需要与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之间进行鉴别[3]。

1.3统计学分析文章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当p值小于0.05时,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经过上述观察研究可知,导致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的原因有三种,见表1。

讨论

由于老年人生命机理和身体特征等的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与其他糖尿病患者相比,普遍伴随着多种疾病、服用多种药物、智力和记忆力减退等特点。其中以低血糖反应最为常见。低血糖反应会对神经系统等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脑部神经和交感神经。这主要是因为神经细胞本身没有糖原,脑细胞所需要的能量多为血糖。严重低血糖对皮质以及皮质下的中枢、中脑。延髓和下丘脑等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害。老年人的低血糖极易引发老年人心律失常、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并发症,从而严重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4]。

要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就要加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加强预防低血糖反应的出现。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的预防和护理中,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严格注意患者的日常饮食是否定时定量,要保证患者摄入的热量与身体所需的热量相平衡,由于低血糖反应的隐蔽性比较强,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时,容易误诊,因此,要优先考虑检查患者的血糖。二是要加强患者血糖的检查和监测,定时检查患者的血糖。三是在用药时,多采用个体化方式给药。四是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反应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患者对低血糖危害的认识。五是抓好患者的饮食和运动治疗,要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就要严格保证患者定量定时进食,控制患者的活动量[5]。参考文献

[1]钟慧红,刘珠.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社区健康教育因素及对策[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第8届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第8届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14:12-13.

[2]王雪莲.浅谈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指导[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首届糖尿病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11:5-6.

[3]李恪,杨崴,梁琳琅,原月.家属健康教育对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的重要性[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07.7-9.

[4]张岩.动态血糖监测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用中的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A].全国第13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01:1-3.

[5]张岩.动态血糖监测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用中的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第8届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第8届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07:7-8.

作者:王淑艳

第3篇: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预防及护理干预对策研究

目的

【摘 要】:探讨护理干预在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患者中的预防效果分析。:选择2019年08月-2020年08月接受护理干预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护理干预进行护理,对患者护理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低血糖发生情况。:两组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血糖监测、用药管理、饮食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出现低血糖、低血糖昏迷、低血糖严重昏迷的病例数量均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将护理干预用于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患者临床护理,有效提高患者血糖监测、用药管理、饮食管理水平有效减少低血糖状况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低血糖预防;护理干预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疾病,需要长期治疗低血糖症可能在治疗期间或日常生活中发生。轻者可能表现出恐慌[1],出汗,饥饿,疲劳,肤色苍白,重者可能表现出头痛,头晕,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即直到血糖下降至发生大脑皮层反应之前,患者才会直接患有精神病性症状 [2],这种情况非常危险,如果不及时挽救,将会危及生命,因此,预防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发生非常重要,对老年糖尿病人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他们对低血糖的认识,提高预防效果。因此,以护理干预展开,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根据2019年08月-2020年08月接受人文护理的患者共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45例,男19例,女26例,年龄(42-67)岁,平均(50.05±4.39)岁;观察组45例,男22例,女23例,年龄(44-88)岁,平均(63.65±3.56)岁。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對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向患者、家属讲解糖尿病相关知识,告知患者糖尿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防治方法,提高患者护理配合度、依从性。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首先教会患者如何用药,以及用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告诉患者服用降糖药的治疗方法,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告知患者请勿擅自增加或减少剂量,教导患者自我保健,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向说明低血糖对患者的危害,并使他们更加警觉,深入病房,了解用药情况,向患者介绍护理要点,消除患者疑虑,保持患者心情愉快,缓解情绪,减轻焦虑,积极配合治疗。

1.3观察指标

(1)根据两组患者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满分6分,分别对患者血糖监测(5项)、用药管理(5项)、饮食管理(6项)进行评分,分数越高护理效果越好。(2)对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生情况比较。临床护理过程中记录患者出现低血糖、低血糖昏迷、低血糖严重昏迷的病例状况。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血糖监测、用药管理、饮食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出现低血糖、低血糖昏迷、低血糖严重昏迷的病例数量均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

3

老年糖尿病患者常有一定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低血糖昏迷容易导致严重的器官功能损害,死亡率高。老年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当发生低血糖时,可能会出现一系列交感兴奋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症状。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低血糖反应能力差,低血糖严重威胁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状况的发生。因此,在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患者护理中,护理干预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3]。

近年来,护理干预应用广泛,且效果较好[4]。本研究中,两组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血糖监测、用药管理、饮食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加强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血糖监测、用药管理、饮食管理水平。本研究中,两组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出现低血糖、低血糖昏迷、低血糖严重昏迷的病例数量均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由此可见,加强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低血糖状况的发生,提高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将护理干预用于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有效提高患者血糖监测、用药管理、饮食管理水平有效减少低血糖状况的发生,提高护理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凌, 陈婕. 护理干预对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率的效果评价[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 021(006):42-44,48.

[2]曹兰支, 盛晓华, 程霞,等. 血糖的云监测在预防血液透析低血糖患者中的护理干预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8, 19(12):58-59.

[3]张海燕, 王宁, 刘静. 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及应用价值分析[J]. 中国医师杂志, 2019, 21(02):95-98.

[4]余杭青, 邢秋玲, 许洪梅,等.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风险预防自身态度的质性研究[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9, 25(34):4418-4422.

作者:包依静

第4篇:低血糖护理

低血糖反应及护理

一、低血糖诊断标准

正常人血糖小于等于2.8mmol/L,糖尿病人血糖小于等于3.9mmol/L,小孩小于1.7mmol/L,可诊断为低血糖症。

二、低血糖的常见诱因

1、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应用不当。

2、进食量过少或未进食。

3、注射胰岛素的部位对胰岛素的吸收不好,使吸收的胰岛素时多时少产生低血糖。

4、肾功能不全。在使用中、长效胰岛素时,易出现低血糖。

5、应激状态(如感染、手术、创伤等)解除后未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6、运动可以使肌肉利用过多的葡萄糖,或注射的胰岛素吸收过快,若未在运动前适当减少胰岛素用量或运动后未及时补充食物,容易导致低血糖发生。

7、有胃肠道疾病,如腹泻、厌食或延误餐饮时间、或因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而影响胃排空食物等情形皆可导致低血糖。

8、空腹饮酒易造成低血糖,因为酒精会抑制肝脏葡萄糖输出。

三、低血糖的症状

发抖、心慌、乏力想睡、焦虑不安、饥饿、冷汗、视物不清、四肢无力、头疼、情绪不稳。

四、低血糖的注意事项

(1)夜间低血糖

可维持数小时,并可能导致猝死

预防措施:如果睡前血糖水平低于5.5-6mmol/L,需在睡前加餐;减少晚饭前或睡前胰岛素剂量;加强夜间对患者的监测。 (2)黎明现象与Somogyi现象

黎明现象指胰岛素剂量不足导致早晨空腹高血糖

苏木杰现象胰岛素剂量过大导致夜间低血糖,并造成早晨反应性高血糖 (3)早期糖尿病性反应性低血糖 多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b细胞早期分泌反应迟钝,引起高血糖后又进一步刺激B细胞,引起高胰岛素血症,多在进食4-5小时后出现低血糖症状 患者多超重或肥胖

治疗上限制热量、减轻体重

五、低血糖的诊治流程

六、低血糖的护理

七、低血糖的预防

1、相关人员要掌握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提高对低血糖的认识,熟悉低血糖的症状,以及自我处理低血糖症状的方法。

2、护士应充分了解病人使用的降糖药物,并告知病人和家属不能随意更改和增加降糖药物及其剂量。活动量增加时,要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并及时加餐。容易在后半夜及清晨发生低血糖的人,制定食谱时晚餐分配适当增加主食或含蛋白质较高的食物。

3、告诉正在使用促胰岛素分泌剂或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可能性。

4、患者养成随身携带《患者信息卡》和高糖食品的习惯。

5、老年患者血糖不宜控制太严,空腹血糖不超过7.8mmol/L,餐后血糖不超过11.1mmol/L即可。

6、胰岛素注射时要剂量准确,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病情较重,无法预料患者餐前胰岛素用量时,可以先进餐,然后再注射胰岛素,以免患者用胰岛素后尚未进食而发生低血糖。

7、嘱病人尽量勿在清晨空腹时运动,有晨练习惯者可在运动前喝一杯牛奶,吃几块饼干,10min后再运动。

8、对于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要随时监测血糖,至少4次/日,即空腹+三餐后。如空腹血糖高应加测凌晨2点或4点的血糖。血糖控制目标:空腹血糖在4.4-6.1mmol/L,餐后血糖<8mmol/L,睡前血糖为5.6-7.8mmol/L,凌晨时血糖不低于4mmol/L。

第5篇:低血糖护理查房 - 副本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预防及急救措施

时间:2015年3月27日 参加人员:12人 主查人:黄妮娜

参加人员:王宁护士长 赵晶 高磊 黄睿 吕瑛蕾

李盼盼 王月 仲亚辉 任胜男

病人床号:7床 病人姓名:田秀清

诊断:糖尿病(2型)急性心力衰竭

黄妮娜:今天我们进行3月份护理查房,查房的病人是7床,诊断是肺炎(双侧)高血压病(3 级,极高危)糖尿病(2型)急性心力衰竭。我们查房主要内容是:针对病人主要护理问题进行讨论,掌握老年糖尿病病人发生低血糖的急救措施。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病例。 黄妮娜病例汇报:7床,田秀清,女,90岁。诊断为糖尿病(2型)急性心力衰竭 老年女性,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史,有脑血栓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主诉纳差、乏力一周。糖尿病病史10+年,自服拜糖平1#tid控制血糖,血糖控制不祥。

入院查体:T:=36.2℃

P:84次/分 R:21次/分

Bp:168/73mmHg 老年女性,一般情况可,神志清,主动体位,查体配合。口唇无发绀,呼吸尚平稳,双肺呼吸音粗。营养一般,体型为消瘦。2015-02-27 10:00 入院;2015-3-09出院

住院期间三餐前使用胰岛素、夜间使用优泌林N治疗。血糖波动2.8-28mmo/L住院期间共发生2次低血糖

辅助检查:2015.2本院急诊生化示酮体0.1g/l,肌酐170umol/l、血糖8.5mmol/l余指标未见异常;血常规示WBC3.75*109/L 初步诊断:糖尿病(2型)急性心力衰竭 诊疗计划:(1)I级护理,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监测血糖(2)治疗上给予抗感染,控制血糖,平喘,改善心肌能量代谢营养等治疗。 床旁查体:

黄妮娜:家属你好,老人现在感觉怎么样?有无出汗手抖情况?看一下病人神志,皮肤是否出汗,有无手抖,恶心呕吐,生命体征情况,爱护体贴病人。 回到护士站

黄妮娜:经过床边查体,我们看到,病人在住院期间,自行注射胰岛素皮下注射,有可能发生低血糖的现象,谁能说一下,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

王玥:胰岛素使用不当或过量口服降糖药使用不当或过量,食物摄入不足,过量运动(时间过长、强度过大、突然运动)肾功减退导致药物清除率降低,饮酒过量,肾上腺、甲状腺或垂体功能衰竭

黄妮娜:低血糖会出现哪些反应?

李盼盼: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出汗、手抖、心慌、饥饿感、烦躁、恶心、呕吐

中枢神经系症状 头痛、视力不清、精神病样改变、痴呆、昏迷

黄妮娜:老年人出现低血糖怎么办?

吕瑛蕾: (1)轻者及重者无意识障碍能口服的可以口服高糖食品,一般口服果汁、可乐、雪碧等,约150ml;馒头、饼干等,约25g;水果糖、巧克力等,约2块。 (2)重者有意识障碍无法口服者则采取静脉补充治疗。一般静脉用50%葡萄糖40ml静推和10%葡萄糖静脉点滴,1mg胰高血糖素肌注或者皮下注射;5~10分钟后症状不缓解、血糖仍低于正常可以重复一次。

• 注意:如果短期重复使用胰高血糖素有可能使之失效;磺脲类降糖药物引起低血糖时,小心使用胰高血糖素;磺脲类降糖药物引起的低血糖持续时间较长。 黄妮娜:如何预防低血糖?

黄睿: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中最常见的问题,需要尽量以避免。生活中应注意:

1(1)合理饮食(2)控制饮酒(3)适当体育锻炼(4)正确使用药物(5)普及糖尿病教育知识(6)及时监测血糖,避免延误治疗

2、避免饮酒,尤其避免空腹饮酒。少量饮酒有利于身体健康。通常饮酒量在白酒1两/日、葡萄酒2~6两/日、黄酒6两/日。必须要把酒本身的热卡计算在饮食计划中。

3、运动之前必须检查血糖,如果血糖低于5.5mmol/L不能进行锻炼。如果运动以后血糖低于5.5mmol/L,应立即加餐。

4、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应谨慎地使用易引起低血糖的优降糖等强力降糖药物,血糖标准也不应过于严格,一般将空腹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在13mmol/L以下即可。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8%以下为宜。当然,如果血糖能控制得更低一些,又不发生低血糖,则更好。

黄妮娜:总结查房内容:我科入院老年患者诊断为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这也就增加了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性,其中低血糖症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所以,作为护士应该提高对发生低血糖症反应的意识,进而进一步加强对其的预防及急救措施。如何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症的护理诊断和措施我总结一下:

一、活动无耐力,相关因素:低血糖所致软弱、手足抽搐、步态不稳等嘱病人尽量勿在清晨空腹时运动,有晨练习惯者可在运动前喝一杯牛奶,吃几块饼干,10min后再运动。 运动时可随身携带食物,运动量不可过大,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当出现低血糖时应立即停止运动,服下随身携带的食物。 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5h后一定要按时进食。 平时当出现心慌、出冷汗、软弱、手足颤抖时,应立即口服糖水,卧床休息或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二、有受伤的危险[相关因素] 脑细胞因葡萄糖供氧不足伴供氧下降致脑功能障碍。 [护理措施] 嘱病人注意休息,把病人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病人能够拿到的地方。 嘱家属陪伴。 保持周围环境中没有障碍物,保持地面整洁干燥。 对有幻觉躁动的病人应加床档,防止坠床,并行保护性约束,昏迷病人还要防止舌咬伤。 鼓励病人规律地进食,预防低血糖发生

三、自理缺陷[相关因素] 脑功能障碍[护理措施] 嘱病人卧床休息,少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 协助病人日常生活:穿衣、洗脸、刷牙、上厕所等。 将病人常用的物品及呼叫设施放在病人伸手可及处。 对瘫痪的病人要定时予以翻身,保持床单干燥、平整、无屑,不使用破损的便盆,按摩骨骼隆突处并垫以气圈,以预防褥疮。 昏迷病人禁忌漱口,应行口腔护理。

王宁护士长点评:低血糖最严重的是患者发生昏迷,掌握抢救流程是我们护士的重要技能

 怀疑低血糖症●饥饿感、出冷汗、心慌、脉速、肢体颤抖●头晕、情绪激动、幻觉、嗜睡甚至昏迷  紧急评估

 ●气道 ●呼吸  ●神志 ●循环  明确诊断

 快速检测末梢血糖,确认血糖低于2.8mmol/L  紧急处理

 ●气道阻塞:清除异物,大管径管吸痰,保持气道通畅  ●呼吸异常:氧疗、气管插管或切开  ●神志不清、无脉搏:心肺复苏  紧急治疗◆无法建立静脉通道者:给予胰高血糖素1~2mg皮下或静脉注射、肌肉注射,无效不重复  ●意识不清者应立即建立静脉通道◆,该是50%葡萄糖液静脉注射,继而予10%葡萄糖持续静脉滴注

 ●神志清醒者,可予糖类饮料口服  后续治疗  ●平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氧,保持血氧饱和度95%以上

 ●监测心电、微量血糖、BP、P、R ●烦躁、抽搐者可予镇静  ●病情重者可同时给激素治疗

 ●寻找病因并相应治疗●去除各种诱发因素

第6篇:新生儿肺炎低血糖的护理查房

今天查房我选择的病例是53床,先请宋护士做病例汇报:

宋病例介绍:53床刘玉勤之子,生后1.5小时,系第一胎第一产,足月剖宫产,其母妊娠糖尿病,患儿生后阿氏评分,1分钟8分5分钟 10分生后患儿即出现吐沫,口鼻周紫绀明显,易惊明显,患儿反应差,测末梢血糖2,请我科会诊以新生儿吐沫原因待查,糖尿病母亲新生儿与收入院,

专科查体:患儿新生儿貌,神志清精神反应差,哭声弱,前囟平软,口鼻周自感明显,四肢末梢紫绀,易惊明显,四肢肌张力略高,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粗,心前驱可闻及二级吹风

样杂音,腹部软,脐带结扎好,体温体重3.55千克,脉搏120次呼吸58次头围胸围身长

辅助检查:血常规:

胸片

核磁:

心脏彩超:

生化指标:

入院后的诊断:

治疗经过:入院后给新生儿护理常规,一级护理,足月儿奶粉入监护室 入暖箱 箱温给持续心电监护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心率呼吸氧饱和建立静脉通路,输液泵泵入抗生素,能量合剂,以抗炎支持治疗,测末梢血糖Q8H,即时监测血糖的变化,并发症发生,患儿9月10号生化结果示加上患儿易惊症状明显医嘱加用神经节,果糖以营养神经和心肌,奶量增至吸吮

9月11号出现皮肤黄染

现患儿情况:

主查人:此患儿的诊断有新生儿肺炎,糖尿病母亲新生儿,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心肌损害 诊断比较多,今天咱们把重点放在新生儿肺炎,糖尿病母亲新生儿上面,新生儿肺炎咱们以前也多次查过,业务学习也学过,今天重新复习一下新生儿肺炎,了解母亲糖尿病对患儿的影响及糖尿病母亲新生儿的护理的重点是什么,首先请说一下什么是新生儿肺炎?

新生儿肺炎:以出生后24小时,或数日内出现不乳,吐沫,喘憋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

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新生儿肺炎(neonatal pneumonia)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病,以弥温性肺部病变及不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其特点,需及早诊断和正确处理。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严重呼吸道疾病。由于新生儿呼吸器官和功能不成熟,如不及时治疗,就很容易引起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败血症乃至死亡。

主查人:新生儿肺炎病因分为宫内感染,分娩过程中感染,出生后感染性肺炎,由于新生儿刚离开母体成为独立的个体,身体各个系统发育不完善,它肺炎的表现与大孩子肺炎的表现不一样多不典型,请说一下它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新生儿肺炎与大孩子肺炎在表现上不完全一样,多不典型,少数有咳嗽,

体温可不升高。主要症状是口周发紫、口吐泡沫、呼吸困难、精神萎靡、少哭、不哭、拒乳。有时就是“感冒”症状,如鼻塞、呛奶。呼吸快(大于45次/分,正常情况下是40~44次/分),甚至可能伴有三凹征(吸气时胸骨上窝、肋间隙和剑突下凹陷叫三凹征)等呼吸困难的表现。产前感染的肺炎发病多在出生后3~7天内。症状常不典型,胎龄愈小症状愈不典型,体温正常者约占一半以上,其余则体温不稳,严重的病儿或早产儿体温常不升。症状多为非特征性表现如拒食、嗜睡或激惹,面色差、体重不增,多无咳嗽,不久渐出现气促、鼻翼搧动、呻吟、吸气时软组织凹陷,心率增快。早产儿易发生呼吸暂停,肺部体征有呼吸音增强或减低,伴干性或湿性啰音,但也可能完全阴性。

产后感染:出生后发生的各种肺炎起病较晚,症状比较典型,有鼻塞、咳嗽、气促、足月儿常发热,但也可体温正常,早产儿可能体温不升。肺部可听到粗细不等的湿啰音。并发脓胸或脓气胸时呼吸音减低,叩诊呈浊音或回想增强,各种不同病原引起的肺炎各有一些特点。主查人:说的比较全面,产前感染分为宫内和产时感染,宫内感染性肺炎多在生后24小时内发病出生时常有窒息史,复苏后可有气促呻吟呼吸困难,体温不稳定,反应差,肺部听诊呼吸音可为粗糙,减低或闻湿罗音,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DIC,休克或持续肺动脉高压。分娩过程中的感染性肺炎,发病时间因不同病原体而异,一般在出生数日至数周后发病,细菌性感染在生后3-5天发病,疱疹病毒感染多在生后5-10天,衣原体感染潜伏期则长达3-12周。请说一下它的诊断依据

诊断依据:根据病史和体征孕妇如产前曾发生过感染性疾病或胎儿曾发生过宫内窘迫,出生扣的新生儿要警惕有产前感染性肺炎的可能。出生后肺炎诊断有赖于患儿的症状和体征,诊断虽较容易,但要注意病情的发展和并发症。

胸部X线摄片病毒性肺炎以间质改变炎主,细菌性肺炎以支气管肺炎为主,有时似肺透明膜病。衣原体肺炎以间质性肺炎伴局灶性浸润较我。新生儿肺炎时肺气肿较明显,有时造成纵隔疝。局部肺不张的发生率也较其他年龄为高。

病原学诊断新生儿 肺炎的病原诊断不很容易,对细菌性肺炎可取气管内吸出物或鼻咽拭子作培养,同时作血培养。对病毒性肺炎和衣原体肺炎可采用快速诊断如ELISA或PCR。 它的治疗

主查人:新生儿肺炎的鉴别诊断,尤其对产前感染性肺炎比较重要,一般与NRDS,HIE相鉴别,对于此患儿来讲鉴别诊断相对来说是有一定难度,本身糖尿病母亲新生儿有数据表明它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几率是正常母亲新生儿的十几倍,糖尿病母亲因其糖代谢紊乱,致使新生儿容易发生低血糖、低血钙、高胆红素血症、红细胞增多症、肺透明膜病等,严重危害新生儿生命。及时观察及护理,能有效降低糖尿病母亲婴儿(IDMs)的病死率。那么它临床观察及护理有哪些?

临床观察及护理有哪些?1 、作高危儿观察,置患儿于重症监护室,辐射床保温,检查有无先天畸形,脉搏、氧饱和监护仪监护,记24h出入量,每晨空腹测体重。

2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A 低血糖症:低血糖是IDMs最常见的并发症,多于生后24h尤其生后1~12h内发生,常表现为喂养困难、少动、嗜睡、呼吸暂停、青紫、惊厥等,及时纠正能防止智能落后及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害。B高胆红素血症:多发生于生后48~72h内,期间黄疸较深,持续时间较长。对出现黄疸病人及时监测血总胆红素,并观察有无拒奶、嗜睡、尖叫、惊厥、角弓反张等核黄疸症状。C 低钙血症:及时作血钙测定,根据医嘱补充钙剂。对血钙低于正常者按医嘱给10%葡萄糖酸钙1~2ml/kg,用5%葡萄糖液稀释1倍,以1ml/min速度静脉推注,8~12h后再给1次,1日总钙不超过25~40mg/kg,在静注过程中监测心率,如心率低于80次/min时停用,并避免外渗、外漏,以免引起组织坏死,一般疗程3~4d,停用时逐渐减量,不能突然停药引起反跳性低血钙。D 红细胞增多症:由于髓外造血功能增强,本病常伴有红细胞增多症,所以在出生后1h和24h采静脉血或毛细血管血作红细胞压积测定,并观察有无气急、青紫、呼吸暂停及心衰,有无血尿、腹胀、腹泻、血便等,E 肺透明膜病:因胎儿的高胰岛素可抑制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形成,肺透明膜病发生率比正常儿高,所以对出生后在4h内出现呼吸困难呈进行性加重伴呼气性呻吟的患儿,及时通知医师床头摄胸片以确诊。

主查人:刚才说的很好,它的并发症里面我们最常见最熟悉的就是低血糖,而且对预防糖尿病母亲新生儿低血糖现在也是非常重视,因为孕妇血糖高,胎儿血糖随之增高,胎儿胰岛细胞代偿性增高,生后来自母体的糖原中断,导致患儿生后出现低血糖,大脑的能量主要靠葡萄糖供给,当血糖低于2.2时,造成脑组织能量代谢失调,造成脑细胞变性,甚至不可

逆的损伤,对神经树突和新形成的神经突触的损害,可影响将来的神经发育,因此要重视新生儿低血糖的治疗和预防。请说一下新生儿低血糖的治疗和预防

新生儿低血糖的治疗和预防 由于并不能确定引起脑损伤的低血糖阈值,因此不管有无症状,低血糖者均应及时治疗。

1、无症状性低血糖并能进食者可先进食,并密切监测血糖、低血糖不能纠正者可静脉输注葡萄糖,按6—8mg/(kg.min)速率输注,4—6小时候根据血糖测定结果调节输糖速率,稳定24小时候逐渐停用。

2、症状性低血糖:可先给予一次剂量的10%葡萄糖100mg/kg(1.0ml/kg)按每分钟1.0ml静注,以后改为6—8mg/(kg.min)维持,以防低血糖反跳。每4—6小时监测血糖一次,并根据血糖值调节输糖速率,正常24小时候逐渐减慢输注速率,48—72小时停用;低血糖持续时间较长者可加用氢化可的松5mg/kg,静脉注射,每12小时一次,或泼尼松(强的松)1—2mg/(kg.d)口服,共3—5天,可诱导糖异生酶活性增高,极低体重早产儿对糖耐受性差,输糖速率>6—8mg/kg/min易致高血糖症。

3、持续性低血糖:葡萄糖输注速率常需提高至12—16mg/(kg.min)以上才能维持血糖浓度在正常范围,还可①静脉注射高血糖素0.02/kg,间断给药,或10μg/kg/h静脉维持,②高胰岛素血症可用二氮嗪,每日10mg/kg最大剂量<25mg/kg,分3次口服,胰岛素细胞增生症则须作胰腺次全切除,先天性代谢缺陷患儿给予特殊饮食疗法。

疾病预防

1、避免可预防的高危因素(如寒冷损伤),高危儿定期监测血糖。

2、生后能进食者宜早期喂养。

3、不能经胃肠道喂养者可给10%葡萄糖静脉滴注,足月适于胎龄儿按3—5mg/(kg.min),早产适于胎龄儿以4—6mg/(kg.min),小于胎龄儿以6—8mg/(kg.min)速率输注,可达到近似内源性肝糖原产生率。

主查人:说的很全面,我们平时工作中有糖尿病母亲新生儿也是这样做的对一般情况良好的婴儿尽早给奶。建立静脉通路泵点葡萄糖。还有新生儿肺炎的治疗和护理咱们在这里就不再提了,治疗放面,就是一个呼吸道的管理,供氧,抗病毒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护理方面一般护理包括室温湿度通风减少陪人皮肤臀部耳眼口鼻体位保持安静保暖,保持呼吸道通常包括吸氧雾化吸痰,用药的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等等。最后针对次患儿提一些护理诊断。请提一下。

1、对所有的IDMs一入院即用血糖检测仪检测血糖。

2、对血糖低于1.7mmol/L者进行静脉血复查,确诊为低血糖者即按医嘱予10% GS 2~4ml/kg,以1ml/min速度静脉推注,以后按医嘱在原来补糖基础上提高2mg/kg.min,一般控制补糖浓度为6~8mg/kg.min,

3、监测血糖q2h,根据血糖调节补糖速度,维持血糖在2.24mmol/L以上,待血糖稳定后改q4h监测,连续监测3d以上,以免引起医源性高血糖。

4、血糖稳定于正常24~48h后按医嘱逐渐降低补糖速度至4~6mg/kg.min维持24h后停止,避免突然中断输液引起反应性低血糖的危险。

5、对一般情况良好的婴儿尽早给奶。

护理诊断: 1.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呼吸急促,患儿咳嗽反射功能不良有关。 2.气体交换受损 与肺部炎症有关。 3.有体温改变的危险 与感染、环境温度变化有关。 4.潜在并发症 心力衰竭与严重缺氧、酸中毒有关。

5、有低血糖的危险与母亲有糖尿病有关

6、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新生儿皮肤薄嫩、大便次数多有关

主查人:今天的查房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支持配合,请护士长指导。

第7篇:分析高血糖幼儿护理案例

来源:液压扳手 http:///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的创伤引起机体产生强烈的应激,导致全身代谢和神经内分泌改变,造成糖耐量异常,出现应激性高血糖[1]。机体处于高血糖状态时易造成组织高渗透性致细胞损伤和水电解质紊乱,免疫功能降低,易发生感染,直接影响患儿的手术效果和预后,因此术后早期积极采取干预措施控制血糖,对改善患儿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我院2010年1~12月,对68例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进行畸形矫治术,其中28例术后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经及时处理后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7例 ,女11例 ,年龄1d至2岁 ,体重3.1~12.0kg,平均(5.9±2.5)kg。 28例术前均经X线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后,在心内直视下行心脏畸形矫治术,其中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行Switch术 12例 , 右室双出口 (DORV)矫治术9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连接术7例。 术前心功能不全16例。 所有患儿既往无糖尿病史,术前肝、肾功能正常。

1.2 治疗方法和转归 本组在静脉复合麻醉、中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行心脏畸形矫治术[2]。采用无糖预充液(乳酸钠林格氏液),体外循环时间(144.8±36.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6.8±24.0)min;术毕均送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监护。患儿进入SICU后0.5h内均用快速血糖仪测定毛细血管血糖值,血糖控制目标为6~8mmol/L。 本组术后首次测得血糖值均升高,为8.2~34.1mmol/L,平均(15.6±5.9)mmol/L。 其中9例血糖在8.0~11.9mmol/L, 遵医嘱调整葡萄糖液输入速度和适当镇静治疗 后4 ~6h, 血 糖 降 至 8.0mmol/L 以 下 ;16 例 在 12.0 ~19.9mmol/L,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后6~12h降至8.0mmol/L以下,其中2例出现血糖反弹,经补充血容量稳定循环3h后,血糖降至8mmol/L以下,未再出现反弹现象;3例高于20mmol/L,术后24h血糖持续在高水平,原因为均存在低心排综合征,经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剂量、改善循环加强心功能、应用胰岛素等治疗后 ,2例于术后48h降至8mmol/L以下, 另1例血糖持续在26mmol/L,胰岛素强化治疗效果不佳,最终死于低心排综合征。本组除死亡病例外,其余在胰岛素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低血糖、切口愈合不良、感染等并发症,入住SICU时间4~12d,11~21d后均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正确测定血糖

本组转入SICU后半小时内均正确使用快速血糖仪测定毛细血管血糖值。张涛等[3]研究发现,毛细血管血测得的血糖值是可靠的。本组采血部位均为无名指,采血进针深2~3mm,血珠呈豆粒大小即可,血量不足可导致血糖值偏低,血量过多也会造成血糖值有偏差[4]。本组有3例患儿第2次采血时因血量偏少,血糖值偏低,给予重新测试后,血糖值较前有所变化,由此提示正确选择采血部位和适宜血量是保证血糖测量结果准确的关键。快速血糖仪测定血糖浓度范围最高只能达到33mmol/L,超过此范围无法测出。本组有2例术后首次测量无法测出结果,提示“High”,立即抽取静脉血化验,结果为34.1~35.2mmol/L,即遵医嘱予稳定循环、 胰岛素强化治疗等处理48h后, 降至8mmol/L以下。

2.2 严格控制葡萄糖液输注速度

心内直视术中由于体外循环造成血容量不足,或术中复苏时需应用高渗葡萄糖液、肾上腺素等治疗而激活肝糖原分解,抑制糖原合成等均可引起血糖过高[5]。本组有9例入SICU后首次血糖值在8.0~11.9mmol/L, 经控制外源性葡萄糖液输入量,葡萄糖输注速度控制为6~8μg/(kg?min),配制血管活性药物时稀释液体用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后,血糖逐渐降至8mmol/L以下。

2.3 胰岛素强化治疗时的护理

有研究[6]表明,应激性高血糖水平越高、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病死率越高。本组胰岛素治疗目标为血糖控制在6~8mmol/L,对术后血糖高于12mmol/L的患儿,遵医嘱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剂量从0.05~0.10U/(kg?h)开始静脉泵入。 0.5~1h监测血糖1次 ,当血糖降至8mmol/L以下时 ,改为每2h测1次 ;如血糖继续控制在理想范围,则每4h监测1次 ;降至正常范围4h后 ,每4h测1次 。 血糖>20mmol/L的患儿 ,胰岛素剂量增至0.5U/(kg?h),血糖监测方法同前。本组术后有3例血糖>20mmol/L且持续不降的患儿 ,分析其主要原因:术前心功能差;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长;术中和术后出现低心排综合征 ,应用较大剂量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机体处于持续应激状态,出现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治疗效果差。经遵医嘱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剂量,改善循环,加强心功能 ,应用胰岛素等治疗后,2例于术后48h血糖降至8mmol/L以下;1例血糖持续在26mmol/L左右,术后72h最终因低心排综合征而死亡。

2.4 并发症的护理和预防

2.4.1 感染

Latltam等[7]研究发现,接受心脏手术后48h内出现高血糖症的患儿,其手术部位感染率是血糖正常患儿的2倍。 本组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尤其在吸痰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密切监测体温的变化,遵医嘱定期进行呼吸道分泌物培养和血培养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 呼吸机应用期间每48h更换管路1次。 每日观察切口敷料,如有渗出物及时更换。 本组术后第1天均予高营养液持续深静脉泵入,12例术后应用白蛋白和丙种球蛋白注射液,以提高全身抵抗力。 本组有1例术后首次血糖值为34.0mmol/L,在术后72h出现持续高热 ,体温维持在39.2~39.8℃,四肢末梢循环差 ,气道内分泌物多 ,经血培养和痰培养检测提示有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予碳氢酶类抗生素静脉应用2周后,血和痰培养检测结果均转为阴性。

2.4.2 预防低血糖

据报道[8],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使低血糖的发生率增加60%。当血糖<2.2mmol/L时,可导致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在胰岛素强化治疗期间按医嘱准确监测血糖,及时发现低血糖症状,纠正低血糖。本组在应用胰岛素同时给予补充糖和营养液,经严密监测,无一例出现低血糖。

3 小结 心内直视术后应激性高血糖现象在临床中常见,与应激状态密切相关,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难于控制的高血糖是病情危重的信号,因此对应激性高血糖患儿术后必须密切监测血糖变化,保持循环稳定,控制输液速度, 并予小剂量胰岛素强化治疗使血糖维持在6~8mmol/L水平,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疾病的预后。

上一篇:小本女性创业做什么好下一篇:小学生开学迎新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