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预防措施论文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水利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预防措施论文(精选8篇)

水利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预防措施论文 篇1

对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预防工作一定要不断的加强,这样可以比较有效地提升整个工程勘测方面的质量问题。在当今阶段,利用信息化的高科技技术手段是目前水利勘测部门进行预防地质灾害技术比较常用的有效措施之一。

3.1.1选择信息测绘的高科技技术

水利工程相关的勘测人员利用信息化的高科技的勘测技术,大体都包含了GPS定位以及三维成像技术等一些比较高科技的信息化技术,这样能够对工程周边的地区形成一个立体化的认识。而以前比较传统的二维化设计图,选择建模的技术转换为三维立体化的模型图。现阶段所有的勘测技术主要发展的趋势,在对水利进行检测的过程当中,利用移动式的ArcGIS平台,能够起到有效提升勘测质量的作用。

3.1.2合理利用信息监测的技术

所有的水利工程地质灾害在出现之后,相关技术人员一定要选择信息化的监测技术,对工程周围的地质变化进行有效监控,可以比较有效的实现风险自动化进行预警的重要功能。

3.2根据工程实践问题做好灾害防治预案设计

对工程地质灾害方面研究有效的防治预案,这是之后阶段地质灾害方面能够有效进行预防的重要任务。

3.2.1选择合适的监测方式

现阶段监测方式分为日常监控、汛期监控以及应急时期进行的监控这三种情况。其中日常监控指的就是对整个水利工程在非汛期的时候所进行的风险监管方式,由于风险相对较低,一般情况下都是使用三级监控的方式,而汛期所采用的是二级或者是一级监控模式。应急监控的方式主要是对于洪涝、地震或者是滑坡等一些地质风险相对较高的或者是已经发生灾害的情况,由于工程地质灾害的风险相对其他的灾害比较高,所以一定要选择特级监控这种监控模式,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启动相应的救援预案。

3.2.2采取有效的应急方案

在进行风险防治的预案当中一定要包括严密的应急方案。比如对应急的物资进行合理的分配、对地质灾害的风险方面所采取的应对技术措施等等,这些都是在应急措施方面必须要进行严格标准的重要内容。

3.3结合环保理念,减少人为因素灾害形成

对于自然地质发生的灾害群体,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地质灾害在进行预防的过程当中,人力干预效果相对更加明显,也会更加有效。因此,预防人为因素的干预工作在整个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中是需要进行预防的重点所在,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的重要基础工作,因为水土保持的基本工作对整个水利工程以及周边区域的地质灾害预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3.4做好灾害预防中物资、人力调配工作

对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进行设计预防的措施,不仅需要有先进的理念,而且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这必然需要物力以及人力方面的支持。所以,在对地质灾害进行预防的措施当中,预防物资与人力之间一定要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调配。在地质灾害发生的时候,一定要确保所需的物资数量可以充足调配,在人力资源方面一定要合理配置。

4结语

水利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涉及到的地质灾害问题也非常多。在我国,一般情况下,水利工程都是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所以应不断加强水利工程的监管以及地质灾害的监测工作,确保水利工程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自高.西南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问题与预防措施研究[J].岩土力学,(10):307.

水利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预防措施论文 篇2

1、山体滑坡的成因

1.1 自然因素

在分析山体滑坡的成因时, 我们应该认识到自然因素是其主导因素, 自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下列几点:第一, 岩石类型。在大多数山体的组成中, 岩石是其主要的物质基础, 由于外部自然因素的影响, 可能会造成岩土结构疏松, 抗剪强度降低, 再加上水化以及风荷作用的影响, 加剧了山体滑坡的形成。第二, 地质构造类型。在山体滑坡形成之前, 地质构造条件经常化发生继发性改变, 由于地质条件的频繁改变, 造成了岩石、土体在结构上造成分离, 进而为山体滑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并且, 当遇到大量的降雨时, 由于雨水的冲刷, 山体岩石结构的各种节理、斜坡等也会发生改变, 当山体倾角在一定坡度时, 就极易出现山体滑坡。第三, 地形地貌类型。在对山体滑坡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时, 我们发现山体周边的地形地貌条件是山体滑坡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 由于一些处于开放外部环境中的铁路、公路、桥梁以及建筑物是在山区建设的, 这时就需要格外注意山体的坡度, 当山体坡度大于45°时, 就极易在外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山体滑坡。此外, 山体滑坡的形成还与当地的水文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由于水具有很强的贯穿性, 它可能腐蚀山体岩石整体结构, 造成岩石结构失稳而形成突发性山体滑坡。

1.2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山体滑坡形成的另外一项主要因素, 人为因素极其复杂, 由于我国地形地貌较为复杂, 又有很多的铁路以及公路、建筑建立在山区, 一旦由于山体下部的支撑失稳, 在山体滑坡时将会对国家的经济以及人民的生命造成重大威胁。例如, 在我国西南、西北的一些铁路修筑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山体, 这时为了保证铁路的顺利施工, 就需要采用爆破手段来炸断山体岩石, 这样就极易造成山体结构失稳, 边坡承载力下降, 当遇到外界自然环境骤变时, 势必会增大山体滑坡出现的概率。并且由于近年来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工厂数量急剧增多, 一些城市为了保护室内空气质量, 将一些工厂安放在郊区, 而在一些靠近山体的地方, 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水将会直接流入到山体岩石空隙, 腐蚀岩石结构, 造成山体边坡疏松, 长期以往, 上体滑坡势必会出现。还有一些山体, 大量植被的砍伐, 造成山体承载突发性自然因素的能力降低, 一旦遇到暴雨大风时, 都可能会产生山体滑坡。因此, 人为因素是可以控制的, 只要人类在生产活动过程中, 注意对山体原有地形地貌的保护, 必然会降低山体滑坡出现的概率。

2、山体滑坡的治理措施

2.1 修建排水沟

根据山体滑坡的成因, 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治理措施, 修建排水沟就是其中一项较为有效的治理措施。首先根据当地的年降水量并且结合山区当地的地形地貌特征, 在沿着山体设置若干道排水沟, 将山体表面的水有组织的引流到山体下面, 这样可以减少山体中孔隙水的含量, 保护了岩石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其次, 在修建排水沟时, 应该要注意排水沟的截面尺寸以及设置方向。在我国大多数山体中, 排水沟的深度一般在0.5m左右, 宽0.4m, 坡度为1:3, 并且在建设排水沟时, 还应该把排水沟设置成树枝状, 保证排水沟能吸收大多数山体中积水。最后, 还应该采用合适的方法在一些特殊地貌处安放排水沟。当排水沟跨越跨度较大的裂缝时, 可以采用搭接式桥梁方法, 尺寸略小于原来尺寸即可。当排水沟路经沙土地带时, 应该对排水沟内部进行特殊防水处理, 一般采用1:2.5的水泥砂浆抹面。此外, 当山地中的地下水较为丰富时, 还应该设置盲沟, 将岩土中上涨的地下水及时排出, 以防止地下水堆积而影响岩石的强度。

2.2 稳定边坡

为了保证山体岩石结构的稳定性, 就需要稳定山体边坡, 在山体滑坡的治理方案中, 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点措施来稳定山体边坡:第一, 在山体边坡的表层种植植被, 利用植被保护山坡表层土壤的稳定性, 防止水位流失。第二, 对于风化现象较为严重的山区, 可以采用在岩石表面进行喷浆处理, 并且在一些风化现象较为严重的地区还可以采用铺砌块石护坡。第三, 根据当地地形地貌的特点, 适当的减缓山坡坡度, 采用开挖坡度较大山体的方法, 减少山坡自身的重力, 增加山坡下滑摩擦力。此外, 还可以在山坡坡度较大处设置挡土墙, 挡土墙下部应该设置桩基础, 以增强挡土墙的承载力。

3、预防山体滑坡的对策

在应对山体滑坡时, 我们应该做到以防为主, 治理为辅。首先, 我们应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灾害预警工程, 选取专业的技术人员, 在山体滑坡多发地区设置监测站点, 监测系统定期收集整理当地地形地貌以及水文变化情况, 技术人员要参考资料对当地山体滑坡进行可行性评估, 尤其是在暴雨等自然状况发生时, 更是要格外注意观察, 如果出现灾难预兆, 应该及时的做出人员财产转移。其次, 建立山体滑坡专家分析系统。当某地发生山体滑坡预兆时, 应该召开专家会议, 分析山体滑坡再次出现的可能性, 并且出台关于人员财产转移的方案。最后, 依据我国《突发事件处理法》, 在山体滑坡进入预警期时, 应该派驻武警官兵驻扎当地, 在出现危害时及时做出抢险处理。

4、总结

山体滑坡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 面对山体滑坡我们应该提前做出应对方案, 了解山体滑坡的成因, 以防为主, 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建立自然灾害控制网, 预测山体滑坡的产生。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吴磊.永安箭丰尾山体滑坡综合治理方案[J].福建交通科技, 2012, (3) .

[2]郭弘.刍议山体滑坡的成因及治理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14) .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 篇3

关键词:岩土工程;成因;防治措施

我国是一个地理位置独特,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地质构造复杂以及人口众多的农业国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承灾能力也比较弱。因此,目前我国灾害类型多、分布广、强度大,而且发生频度高,影响面也宽,以致于损失严重。

地质灾害的形成,通常有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即自然和人为因素。由这些因素造成对人类生命财产或者环境破坏和损失,这样的地质现象就是地质灾害。常见的地质灾害有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裂缝,其它还有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乃至土壤盐碱化包括地震、火山、地热害等都属于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已经成为中国除偶发特大地震外的第一大自然灾害。自1998年以来,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32万多起,造成13900多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财产损失超过600亿元。

一、基本概况

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危害是:毁坏房屋、土地、桥梁、道路,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

据有关资料分析显示,我国发生的地质灾害中最普遍的有泥石流、地裂缝、崩塌、滑坡、地面沉降以及地面塌陷等,其中尤以滑坡、崩塌以及泥石流分布最广,其分布范围几乎占国土面积的一半。

地质灾害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为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第二类被称为第一环境问题,即主要由自然原因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这类地质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属于自然地质灾害。其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两类地质灾害中,自然地质灾害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而两类地质灾害中,有一半以上是由人类不合理开采能源造成的。

二、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及泥石流的定义

(一)滑坡。通常,在重力的作用下,由于某种原因,斜坡上的岩体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这就形成了滑坡。

(二)崩塌。存在于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有时也会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并滚动堆积在坡脚,这类地质现象就被称之为崩塌。

(三)地面塌陷。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地表岩或土体会向下陷落,而且会在地面形成塌陷坑,这类自然现象就叫地面塌陷。

(四)泥石流。泥石流常常发生在山区。很多时候,由于降水,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会形成一种特殊洪流,这就是泥石流。

三、 地质灾害防护重点和重点防范期

依据上述预测分析,2011年全省设置赣州市为崩滑流地质灾害重点防护区。

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4月至7月上旬中期,受台风暴雨或强对流天气影响的部分地区,延长至8~9月。

四、成因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每年造成一千人左右死亡、上百亿元财产损失,严重制约着地质灾害多发地区的经济发展、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滑坡、崩塌、泥石流是突发性强、造成损失最严重的地质灾害,其中70%以上集中发生在6-9月(主汛期)、65%以上是由降雨诱发的。

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是降低斜坡稳定性、诱发地质灾害的两大重要因素。提高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的精度和准确度,必须掌握更多、更详细的气象降雨资料和人类工程活动情况。因此,我们既需要气象部门一如既往的合作与支持,也需要其他相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五、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1、高科技支撑分析决策

目前,我国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中,一部分是群众参与的群测群防,另一部分是利用仪器设备、通讯技术的专业监测。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总工程师周平根用“感、传、知、用”4个字概括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环节的整个过程。“感”是最开始进行监测数据的采集;“传”是通过手持移动终端、北斗卫星等通讯手段实时传回监测数据;“知”是相当于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建立模型,通过模型判断灾害体的状态和趋势;“用”是通过系统的辅助决策,提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搬迁转移等应急响应措施。

2、预报预警避险防范专家提示信息。

对城镇等人口密集区上游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的高山峡谷地带,要加大密度部署水文、气象、雨量、地质灾害等专业监测设备;并且要加强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地方各级政府还要加强技能培训和政策支持,不断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3、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经费

各级政府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江西省探矿权采矿权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把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为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调查、监测预报、抢险、避让搬迁、应急治理以及灾后恢复提供资金保障。

4、继续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普及工作

各地、各行业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以防灾减灾日、世界地球日、土地日等为平台,采用群众喜闻乐见和贴近实际的形式,开展防灾知识宣传。要编印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组织人员深入乡镇、村社、学校、工程建设单位和企事业单位等方面,开展相关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活动,做到点对点、以及面对面宣传,使宣传工作更全面,不留任何盲点,不断提高社会各界的地质灾害防灾意识,面对灾害时有应急和自救互救能力。

5、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的开展非常重要,市、县国土资源部门要联合水文、气象等部门要加以重视,尤其要做好强降雨过程地质灾害的实时预报。另外,还有必要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加强与防汛抗旱指挥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建立信息共享渠道。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电话、传真、手机短信等传播方式,及时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发送到防灾责任人、群测群防监测员和受害威胁群众。基层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员发现重大地质灾害隐患信息,要及时向当地县、乡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报告。

参考文献:

[1]地质工程勘察、检验监测及设计施工与灾害防治技术实用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2007-11

[2]胡茂焱.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9

[3]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国家质检总局(SBTS),2002

[4]地质工程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

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御 论文 篇4

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御

姓名:筱珂

学号:123456789 班级:视传****

摘要:不良地质现象通常叫做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降低了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关键词:地质灾害、泥石流、应急常识、防御 地质灾害的分类

1.1 地质灾害的主要分类方法

1.1.1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划分为:

(1)突发性地质灾害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地裂缝,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

(2)缓变性地质灾害

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1.1.2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划分为:

(1)山地地质灾害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2)平原地质灾害

如:地质沉降,如此等等。

1.2 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介绍 1.2.1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1.2.2 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1.2.3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1.2.4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

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1.3 地质灾害各灾害之间的关系 1.3.1滑坡与崩塌的关系

滑坡和崩塌如同孪生姐妹,甚至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它们常常相伴而生,产生于相同的地质构造环境中和相同的地层岩性构造条件下,且有着相同的触发因素,容易产生滑坡的地带也是崩塌的易发区。例如宝成铁路宝鸡至绵阳段,即是滑坡和崩塌多发区。崩塌可转化为滑坡:一个地方长期不断地发生崩塌,其积累的大量崩塌堆积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滑坡;有时崩塌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滑坡运动,且这种转化是比较常见。有时岩土体的重力运动形式介于崩塌式运动和滑坡式运动之间,以至人们无法区别此运动是崩塌还是滑坡。因此地质科学工作者称此为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型滑坡、崩塌、滑坡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诱发、互相转化:崩塌体击落在老滑坡体或松散不稳定堆积体上部,在崩塌的重力冲击下,有时可使老滑坡复活或产生新滑坡。滑坡在向下滑动过程中若地形突然变陡,滑体就会由滑动转为坠落,即滑坡转化为崩塌。有时,由于滑坡后缘产生了许多裂缝,因而滑坡发生后其高陡的后壁会不断的发生崩塌。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着相同的次生灾害和相似的发生前兆。1.3.2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易发生滑坡、崩塌的区域也易发生泥石流,只不过泥石流的暴发多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水源条件。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质经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体物质来源。滑坡、崩塌还常常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发生一段时间后,其堆积物在一定的水源条件下生成泥石流。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灾害。泥石流与滑坡、崩塌有着许多相同的促发因素。1.4 地质灾害的分级标准

1.4.1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

(1)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

(2)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3)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4)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小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地质灾害的成因与危险性

地质灾害都是在一定的动力诱发(破坏)下发生的。诱发动力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为的。据此,地质灾害也可按动力成因概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类。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规模和频度,受自然地质条件控制,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工程开发活动制约,常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增多。

2.1 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主要有:

2.1.1 采掘矿产资源不规范,预留矿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体开裂,继而发生滑坡。2.1.2 开挖边坡:指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设中,形成人工高陡边坡,造成滑坡。2.1.3 山区水库与渠道渗漏,增加了浸润和软化作用导致滑坡泥石流发生。

2.1.4 其它破坏土质环境的活动如采石放炮,堆填加载、乱砍乱伐,也是导致发生地质灾害的致灾作用。

2.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对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进行调查、监测、分析、评估的工作,主要评估地质灾害的破坏能力。地质灾害危险性通过各种危险性要素体现,分为历史灾害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

2.2.1 历史灾害危险性是指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要素有: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灾害活动频次、灾害分布密度、灾害危害强度。其中危害强度指灾害将活动所具有的破坏能力,是灾害活动的集中反映,是一种综合性的特征指标,只能用灾害等级进行相对量度。

2.2.2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评估是指未来时期将在什么地方可能发生什么类型的地质灾害,其灾害活动的强度、规模以及危害的范围、危害强度的一种分析、预测。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受多种条件控制,具有不确定性。地质灾害活动条件的充分程度是控制点,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的最重要因素,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植被条件、人为活动条件等。

2.2.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包括下列内容:(1)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

(2)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

(3)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地质灾害的防御

3.1 地质灾害的发生前兆 3.1.1 崩塌前兆

怎样识别可能的崩塌体?对于可能发生的崩塌体主要根据坡体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的特征进行识别。

通常,可能发生崩塌的坡体在宏观上有如下特征:

(1)坡度大于45度,且高差较大,或坡体成弧立山嘴,或为凹形陡坡;

(2)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尤其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裂缝发育,并且切割坡体的裂隙、裂缝即将可能贯通,使之与母体(山体)形成了分离之势;

(3)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或有崩塌物发育,这说明曾经发生过崩塌,今后还可能再次发生。

具备了上述特征的坡体,即是可能发生的崩塌体。尤其当上部拉张裂缝不断扩展、加宽,速度突增,小型坠落不断发生时,预示着崩塌很快就会发生,处于一触即发状态之中。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3.1.2 滑坡前兆

怎样识别滑坡体是否稳定?

在野外,从宏观角度观察滑坡体,可以根据一些外衣表迹象和特征,粗略地判断它的稳定性如何。

已稳定的堆积层老滑坡体有以下特征:(1)后壁较高,长满了树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稳定;

(2)滑坡平台宽、大、且已夷平,土体密实无沉陷现象;

(3)滑坡前缘的斜坡较缓,土体密实,长满树木,无松散坍塌现象。前缘迎河部分有被河水冲刷过的迹象;

(4)目前的河水已远离滑坡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滩、阶地分布;

(5)滑坡体两侧的自然冲刷沟切割很深,甚至已达基岩;

(6)滑坡体舌部的坡脚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等。

不稳定的滑坡一般情况下具有下列迹象:(1)滑坡体表面总体坡度较陡,而且延伸较长,坡面高低不平;

(2)有滑坡平台,面积不大,且不向下缓倾和未夷平现象;(3)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且有新生冲沟;(4)滑坡体表面有不均匀沉陷的局部平台,参差不齐;(5)滑坡前缘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时有发生,并面临河水冲刷的危险;

(6)滑坡体上无巨大直立树木。

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3.1.3 地面塌陷的前兆

泉、井的异常变化;地面变形;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植物变态;动物惊恐。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区别外,常常还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3.1.4泥石流发生的前兆

泥石流的形成一般情况下应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2)丰富的松散物质;

(3)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沟内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如发现上述的一些征兆,尤其是发现山体出现裂缝,则可能存在发生崩塌、滑坡的隐患,长期降雨或暴雨则可能诱发泥石流。

3.2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

崩塌、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种加固工程如支档、锚固、减载、固化等,并附以各种排水(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工程,其简易防治方法是用粘土填充滑坡体上的裂缝或修地表排水渠。

3.3地质灾害的应急避险

避免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就是指主动的躲避与被动式的撤离。对于处于危险区的工程及人员,所采用的方法是:预防、躲避、撤离、治理,这四个环节每一个都含应急防治措施是:视险情将人员物资及时撤离危险区;及时制止致灾的动力作用;事先有预兆者,应尽早制订好撤离计划。躲避泥石流不应顺沟向下游跑,应向沟岸两侧跑,但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的危害是极其大的。因此,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以及掌握预防地质灾害发生的科学性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将有助于减少地质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也很重要,它切实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也是一项促进和维护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水利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预防措施论文 篇5

公路的地质灾害有很多,影响也较大,在公路工程中长借助简单的测量工具、仪器装置和量测方法,监测灾害体、房屋或构筑物裂缝位移变化的监测方法。一般常用监测方法主要有:埋桩法。埋桩法在地质灾害来临的时候,最适合进行对地质的观测。埋桩法适合对崩塌、滑坡体上发生的裂缝进行观测。在斜坡上横跨裂缝两侧埋桩,用钢卷尺测量桩之间的距离,可以了解滑坡变形滑动过程。对于土体裂缝,埋桩不能离裂缝太近。此方法便于测试地质灾害的来临。埋钉法。在建筑物裂缝两侧各钉一颗钉子,通过测量两侧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变化来判断滑坡的变形滑动。这种方法对于临灾前兆的判断是非常有效的。上漆法。在建筑物裂缝的两侧用油漆各画上一道标记,与埋钉法原理是相同的,通过测量两侧标记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裂缝是否存在扩大。贴片法。横跨建筑物裂缝粘贴水泥砂浆片或纸片,如果砂浆片或纸片被拉断,说明滑坡发生了明显变形,须严加防范。与上面三种方法相比,这种方法不能获得具体数据,但是,可以非常直接地判断滑坡的突然变化情况。在地质灾害来临的时候,我们常用以上方法来进行测试,来预防地质灾害的来临。

崩塌、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种加固工程如支档、锚固、减载、固化等,并附以各种排水(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工程,其简易防治方法是用粘土填充滑坡体上的裂缝或修地表排水渠。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要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避免地表水入渗,对已有塌陷坑进行填堵处理,防止地表水注入。因为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应建立危险性评估:通过各种危险性要素体现,分为历史灾害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根据历史经验来进行判断。灾害危险性是指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根据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灾害活动频次、灾害分布密度、灾害危害强度。根据以上的活动来进行预测,降低其危险性。

国土所地质灾害预防工作措施 篇6

一、基本情况

xx辖区共22个地质灾害点,其中xx8个,xx11个(2011年6月20日新增回龙上场口滑坡),太平2个,都督1个。危重点5个,分别是xx的xx滑坡,xx的回龙上场口滑坡和取水口危岩。

二、工作措施

(一)、当地政府坚持地灾属地管理和群测群防原则,制定了“防灾方案”和“避险应急豫案”。

(二)、落实了巡查人、监测责任人和具体监测人。

(三)、落实了工作经费,给监测人一年200元的电话费。

(四)、设立了警示标志牌。

(五)、发放了防灾工作明白卡110份和避险明白卡188份。

(六)、督促监测人做好监测记录,每半年检查一次(非汛期,监测人必须每月作一次监测记录;汛期必须至少每半月作一次监测记录;危重点根据需要作好监测记录)。

(七)、坚持每年3月组织一次村社干部宣传培训会。

(八)、坚持年初和每季度一次大排查,每月一次巡查。

(九)、坚持汛期24小时值班和通讯畅通制度。

(十)、做到及时发现灾害并上报确认。

(十一)、坚持重大险情及时上报和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及时组织按预案疏散排险。

水利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预防措施论文 篇7

自20世纪80年代末, 90年代初, 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地质工程学, 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 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 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 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 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 (现象) 。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 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 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其中除地震、火山爆发等, 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据国土资源部统计, 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 (不包括地震) 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因此, 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以及采取治理和防范措施, 是减少损失的必然措施。

2 岩土工程的地质灾害主要原因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 又称第一环境问题, 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 称第二环境问题, 属于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 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 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目前中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70多个, 明显成灾的有30余个, 最大沉降量已将近3m。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 有的密集成群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带 (区) 。造成中国城镇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 (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 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如: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铁道、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开挖, 亦经常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如:土壤侵蚀、地面塌陷与沉降、滑坡、岩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灾害。人工滥伐森林资源, 也造成土壤侵蚀、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 并导致洪灾的加剧发生。人工爆破也会诱发岩溶塌陷、滑坡等灾害的发生, 还有可能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是诸多灾害中与地质环境或地质体的变化有关的一种灾害, 主要是由于自然的和人为的地质作用, 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 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 其产生的后果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的称之为地质灾害,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盐池河山体产生灾害性崩塌, 具有多方面的原因, 除地质基础因素外, 地下磷矿层的开采, 是上模山体变形发生崩塌的最主要的人为因素。这是因为:磷矿层赋存在崩塌体的下部, 在谷坡底部出露。该矿采用房柱采矿法及全面空场采矿法。1979年7月采用大规模爆破房间矿柱的放顶管理方法以加速了上部山体及地表的变形过程。采空区上部地表和崩塌山体中先后出现地表裂缝十条, 裂缝产生的部位都分布在采空区与非采空区对应的边界部位。说明地表裂缝的形成与地下采矿有着直接的关系。后来、裂缝不断发展, 在降雨激发之下终于形成了严重的崩塌灾害。

3 岩土工程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 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 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一是预防为主, 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 突出重点的原则。大量的地质灾害属于自然灾害, 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防再减灾经验的不断积累, 一些地质灾害的先兆是可以被人们捕捉到的, 政府的有关部门可以通过这些信息、预报预警地灾、或者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二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 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治理, 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坚持“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灾害治理投入大、工期长, 《条例》明确自然灾害治理由各级政府承担, 中央政府以及灾害所在地的各级政府都负有治理的责任。三是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的原则。《条例》第七条规定, 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 指导和监管工作。国务院其它有关方面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其它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和监测预报网络, 落实地质灾害群策群防责任制, 及时安排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值班表, 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街道主任为第一责任人, 负责组织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地质灾害 (隐患) 点监测工作及发生地质灾害后及时组织转移群众撤离工作, 严格汛期值班和灾情速报制度。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 要做好应急抢险救灾工作。辖区企、事业单位要严格实行值班报告制度, 及时上报值班电话和值班人员表, 以便在灾害发生后能在第一时间知悉灾害情况, 确保上报下达、传递到位。一旦发现地质灾害险情、要按照分工要求、立即协调有关单位、做好应急和抢险救灾工作、采取有效措施, 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力争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总结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任重而道远。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应用,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 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为此, 本文作者就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水利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预防措施论文 篇8

关键词:山洪地质灾害现状调查监测预警系统防御

一、 山洪地质灾害成因调查

1、地形地质

文登区位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的东部,文、荣凸起的中心部位。由于长期隆起,缺失中元古—中生界侏罗纪地层。总的特点是:地质简单,岩浆岩分布广泛,构造不太发育。地层以下元古界胶东岩群第二岩组变质岩系为主,第四纪堆积物遍布全境,有冲积、洪积、残坡积和海积等类型。棕壤就是淋溶淀积作用形成,是全区的主要土壤类型,文登市境内有西、北、东三条分水岭,成为单独的水系,文登地形属滨海低山丘陵区,南濒南海,境内地形复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平原沿河谷两岸及滨海地区呈带状展布。山地占总面积的19%,丘陵占58.4%,由于平洼地多分布于山脚下和滨海低洼处,排洪不畅,汛期如遇山洪暴发,将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气候分析

文登市地处北温带,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水量767.8mm,降水分布不均,夏季较为集中,6~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0%,七、八月间常受台风影响,是暴雨多发地区,所形成的洪水陡涨陡落,由于暴雨所产生的量大而集中的地表径流,极易造成海水倒灌、山体滑坡、崩塌、山洪泥石流和洪涝等山洪灾害,给区域内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3、防洪减灾能力

受山区地形限制,大多数镇(街道办)、村人员都是居住在沿河两岸或山洪沟两侧地带,极易遭受山洪的袭击;防洪工程标准低,部分堤防防洪标准仅达5年一遇,山洪防御工程措施缺乏。

二、 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1、 系统组成

文登区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包括雨情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测站网布设、信息采集、信息传输通信组网等。区、镇建立了一定技术含量、实用、先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六要素、四要素自动监测站、单雨量站,采用自动方式,把监测信息汇集于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此系统可与水利、国土等部门进行数据共享。

母猪河流域区域站、雨量站统计表

序号站名站类地点经纬度

经度纬度

1 界石区域站界石镇石头河村 121°50′55″ 37°16′17″

2 米山区域站米山水库 121°55′30″ 37°10′29″

3 高村区域站高村双力板簧厂 122°10′56″ 37°04′49″

4 宋村区域站宋村中学 122°00′19″ 37°03′54″

5 前岛区域站渔业公司 122°02′51″ 36°54′44″

6 汪疃区域站十一中 121°58′16″ 37°18′32″

7 葛家区域站第二职业中学 121°51′43″ 37°16′21″

8 大水泊区域站 309国道油库 122°14′54″ 37°09′58″

9 文登營区域站水土保持实验站 122°08′0.3″ 37°14′18″

10 候家区域站机电厂 122°04′56″ 37°01′01″

11 泽头单雨量站泽头三中 121°52′35″ 37°03′26″

12 坤龙邢水库单雨量站燃气站 122°11′33″ 37°05′43″

13 张家产单雨量站南圈水库 122°03′58″ 37°04′53″

预警系统由国家气象中心牵头开发的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和中小河流防汛预报预警业务系统软件和县级版SWAN系统和群测群防预警系统组成。

2、 预警指标的确定

① 根据调查的历史山洪灾害情况.确定各隐患区的历次山洪灾害发生时间.通过威海综合探测数据查询系统计算各隐患区对应时间内的各时段最大面雨量(统计时段有l小时、3小时、6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组成一个系列并统计系列的最小值和平均值.以最小值作为预警雨量的初值参考。

② 计算各隐患区逐年最大各时段面雨量系列.并对每个时段的系列资料进行频率分析。由于文登大多数河流防洪标准为5年一遇.因此本次频率分析主要采用5年一遇雨量数据。

③ 参照前面计算的最小值、平均值及5年一遇的雨量数据来初步确定预警基本指标。

文登山洪预警雨量值参考表

典型区1(文登、申各庄、泊岳家) 典型区2(界石、阎家泊子、孙瞳)

预警类型时段雨量(mm) 预警类型时段雨量(mm)

预警雨量 1小时 25 预警雨量 1小时 30

3小时 50 3小时 60

6小时 80 6小时 80

12小时 110 12小时 100

24小时 120 24小时 120

转移雨量 6小时 100 转移雨量 6小时 110

12小时 120 12小时 130

24小时 140 24小时 150

3、 预警信息的发布

文登山洪灾害预警系统主要对收集来的雨量数据包通过临界雨量值对比分析,当达到临界雨量值时,根据不同级别启动相应的报警,同时启动短信发布平台发往需要预警的防汛责任人、各村镇的气象信息员及广播预警站点,来进行预警。预警系统数据库主要包括实时数据查询、综合数据查询、雨量数据查询及共享数据。

三、防御措施

一是运用气象预警发布平台,用发送预警短信的方式向当地山洪地质灾害防御责任人群传送信息,而后由相关的责任人提前组织群众转移。

二要整合资源,进一步完善山洪地质灾害的预警系统。监测预警系统无论在水利部门还是水文地质部门都建有自己的预警系统,要整合资源,实行信息资源共享,预测预报共商,预警信息统发,并及时对新的技术手段跟踪运用,逐步对监测的广度扩大,提高预警的精度和响应的速度,要对监测预警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上一篇:小学特殊人群管理制度下一篇:八年级第一学期政治教师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