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2022-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关于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分析

摘要:中学生正处于不断成熟和发展的特殊阶段,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调整将对其人际关系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使其心理健康受到一定的危害,因此有必要对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并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旨在有效解决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关键字:中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

中国分类号:G444

引言

现阶段,很对中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还没有真正学会与人正确交往的方式,其交往的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致使其人际关系处于紧张状态,由此会产生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这对于其进一步发展具有严重的不利影响。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学校、家长关心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如何有效解决中学生的这一心理问题对于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满足国家的人才需求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从中学生自身、家长、学校等方面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旨在整合并解决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1 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不断增大,除了学习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之外,其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很多中学生在与人交往、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显得十分乏力,在处理相关问题时不断受挫,进而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目前,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封闭心理

封闭心理是中学生普遍具有的心理问题,主要就是其在人际交往中不轻易表达出自己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就是学生日常的沉默寡言和喜怒哀乐等从不轻易表露,进而由于环境的变化会产生悲观情绪,这种封闭心理会使其在建立新的友谊关系的过程中面临一定的障碍,使其不断产生孤独感,对其发展具有严重的不利影响。

1.2 猜疑心理

猜疑心理是指在沒有获得准确证据的前提下,对其他人的言行持一种怀疑态度,这是一种无端猜测的心理现象,在中学生人际交往中也普遍存在。具有这一心理问题的中学生往往表现的疑心重重,甚至出现无中生有的现象,不愿意相信其他人,更不愿意与其交往,这对于中学生拓展人际关系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1.3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主要就是学生对于自身的各种能力和品格做出较低评价的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就是内心十分脆弱,在生活和学习中缺乏必要的自信,害怕挫折和失败,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在人际关系中不敢主动与别人交往。具有这一心理问题的中学生不仅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甚至自己也看不起自己。

1.4 自我中心

具有自我中心心理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会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中心,很好顾虑别人的需要和感受,以自身的态度和观点决定别人的需要,在交往中容易固执己见,很难听从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也很难改变自己的态度,使其人际交往范围进一步缩小,其人际关系进而不断出现紧张局面。

1.5 嫉妒心理

有嫉妒心理的学生惧怕别人在某一方面优于自己,当别人在某些方面表现的比自己优秀时会采取各种方法来削弱和排挤对方,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这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心理问题。其对于别人的有点和所取得成绩持有厌恶情绪,当同学的学习成绩比自己高时就不愿意与其正常交往,甚至会诋毁他人,使得自己的人际关系一度陷入困境。

2 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心理问题的对策

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对其正常的交往和身心发展都具有严重的不利影响。所以,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2.1自身角度

对于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要积极从自身方面进行调整和改善,首先,要进行积极暗示,在与人交往中要时刻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能够使自己从不健康的心理中得到解脱,比如对于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要时刻暗示自己“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通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等;其次,要注意转移视角,这样可以使人在某一问题上转移注意力,以清醒的头脑看待现在的问题并保持清晰的思路处理问题,不如,不能一直强调别人的长处上,也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就能够有效克服自卑和嫉妒心理等。

2.2 家庭角度

家庭教育是解决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关键方面,一方面,要进行正确的教育,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会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很大的压力,成为其发展的重要阻力,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活动,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要在生活中多注重孩子的有点,并对其进行积极的表扬,这样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对于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要进行科学的批评和教育,使其不断完善人际交往关系。

另一方面,要注意为孩子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发展期,具有自我表现的强烈需求,当这一需求难以被满足时就会产生封闭和自卑心理,因此家长要创造合理的机会,使得孩子能够证明自己是被周围的人喜爱的,这样就能使其增强自信心,从而在人际交往中减少封闭和自卑心理的影响。

2.3 学校角度

学校不仅要重视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将其心理健康教育提到教育教学的日程上,要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解决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开设专门的课程进行辅导和教育;同时,任课教师要多与学生践行沟通和交流,对于学生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所犯的错误要进行积极的引导,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批评和教育,不能使用过激的语言和行为来辱骂和体罚学生,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能够逐渐消除与人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学校是中学生人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场所,这一阶段的教育对其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要重视学校在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总结

对于处于人生重要发展阶段的中学生而言,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现阶段很多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使其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不断受挫,严重影响着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来自多个方面。因此,必须要从中学生本身、家庭、学校等角度来解决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月,张庆华.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10).

[2]王玲红.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倾向及矫正措施[J].甘肃教育,2010(07).

作者:玄德洙

第2篇:校园心理情景剧在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心理情景剧具有创造性、体验性、情境性和高效性等特点,能有效促进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文章将校园心理情景剧与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完美融合,促进了团体间的交流与合作,解决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丰富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手段。

[关键词] 校园心理情景剧;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

[基金项目] 2017年度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校园心理情景剧在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简介] 郑雅铭(1984—),女,浙江绍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政、心理。

[

高校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的过渡期,随着大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他们的学习、生活方式逐渐发生改变,人际交往范围和途径逐渐丰富,因此,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一些心理情景剧,以促进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是十分重要的[1]。校园心理情景剧是一种以心理情景剧为基础,通过大学生自主编写剧本、表演等方式,将一些典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表达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2-3]。文章通过将校园心理情景剧与团体心理辅导完美融合,以探讨其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作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校园情景剧的作用提供理论资料。

一、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绍兴文理学院不同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回收问卷235份,删除部分无效问卷后,最终有效问卷数为232份,问卷有效率为98.7%。

在问卷回收的基础上,随机选取51名问卷总分在9—28分之间的被试者,对其进行心理情景剧辅导,两周后,对其发放问卷进行追踪。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作为问卷[4],该问卷共设有28道题,每题的选项设有“是”或者“否”。若被测者答“是”,则计为1分,若被测者答“否”,则计为0分。

(三)统计方法

问卷回收后,去除3份无效问卷,所有数据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分析

本研究随机选取绍兴文理学院不同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回收问卷235份,删除部分无效问卷后,最终有效问卷数为232份,问卷有效率为98.7%,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调查结果显示(表1)本次研究对象中,男生67人,占总人数的28.88%,女生165人,占总人数的71.12%;大一年级的大学生229人,占总人数的98.71%,大二年的大学生3人,占总人数的1.29%;20周岁以下的大学生187人,占总人数的80.17%,20周岁以上的大学生45人,占总人数的19.83%。

(二)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分析

根据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分析标准,调查结果显示(表2)接受调查的232名大学生中,有132名大学生的总分位于0—8分,占总人数的56.9%,说明这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面存在的困扰较少,生活是比较充实、丰富多彩的;而有100名大学生的总分位于9—28分,占总人数的43.1%,说明这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面存在一定的困扰,其中有15名大学生的分数在15—28分之间,占总人数的6.5%,这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的困扰较为严重,会在心理上表现出明显的障碍。上述结果表明很大一部分高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扰。

调查结果显示(表2)接受调查的232名大学生在不同维度上的困扰程度不同,其中在交际方面存在的困扰的人数最多,高达148人,占总人数的63.8%;在交谈方面存在困扰的大学生有70名,占总人数的38.8%;在异性交往方面存在困扰的大学生有79名,占总人数的34.1%;大学生困扰程度最少的则是在待人接物方面,有25人,占总人数的10.8%。

1.不同性别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表3)高校的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在待人接物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交谈、交际、异性交往和总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2.不同年龄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表4)高校20岁以上的大学生和20岁以下的大学生在交谈、交际、待人接物、异性交往和总分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三)校园心理情景剧对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作用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表5),与对照组相比,辅导组得分在0—8分的人数显著上升;辅导组得分在9—14分、15—28分的人数显著下调。此外,校园心理情景剧辅导前后辅导组和对照组在人际关系总得分上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将校园心理情景剧与团体心理辅导完美融合,有利于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提升高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三、讨论与结论

该研究以人际关系为例,探讨校园心理情景剧在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将校园心理情景剧与团体心理辅导完美融合,可以改善高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这说明校园心理情景剧对增加高校大学生的自信心、改善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很多大学生在辅导后可以更好地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学会角色互换,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了成长。

校园心理情景剧就像一面镜子,让大学生面看到了自己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同时也让学生们看到了一些优良的人际交往方式,这有利于促进团体间的交流与合作,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当代大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梁贤英.心理社团活动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文学教育(下),2019(04):181.

[2]熊艳平.情景剧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3]周瑶.学校中的教育仪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4]谢丽仪.高职生积极人格、自我意识与人际适应关系的研究[D].广州大学,2016.

作者:郑雅铭

第3篇:现实疗法在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辅导中的应用

摘 要 不良的人际关系往往源于人际交往中不良的行为方式,它对人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有着直接的影响,现实疗法正是试图帮助来访者改善人际关系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现实疗法重视个人的潜能,通过引导大学生选择负责任的行为纠正不良的人际交往行为方式,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生活,获得爱与归属的需要,从而体验到“成功的统合感”,对于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十分有帮助。

关键词 现实疗法;人际交往障碍;责任感

分类号 B849

小A与小B是某美术学院大三的学生,同在一个宿舍生活。入学不久,两个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小A活泼开朗,小B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小B逐渐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而小A却像一位美丽的公主,心里很不是滋味。她认为小A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故时常以冷眼对小A。大学三年级,小A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并获得了一等奖,小B得知这一消息先是痛不欲生,而后妒火中烧,趁小A不在宿舍之机将小A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扔在小A的床上。小A发现后,不知道怎样对待小B,更想不通小B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自己。

小A与小B从形影不离到反目为仇的变化令人十分惋惜。引起这场人际冲突的根源,关键是两个字——嫉妒。人际交往以及交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不仅直接影响着青年的学习和生活,而且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因为人类的适应最主要的是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的心理障碍主要是由人际关系失调而引发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得到支持与理解,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能促进心理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与寂寞,身心健康就会受到损害。

在实际的大学生活中,人际交往障碍成了部分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卫生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阻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目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辅导对策主要是从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入手,如端正人际交往态度、掌握人际交往技巧等。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辅导中需要应用很多心理治疗方法,现实疗法正是其中一种新兴的较为省时且易于操作的心理治疗方法,对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有较好的作用。

1 现实疗法在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辅导中的适用性

现实疗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格拉塞(Glasser)所创立的一种兼具人本主义取向和行为疗法技术成分的心理治疗方法。其基本理论是:人有爱的需要和自我价值感需要,这一需要的满足必须从环境、从与他人的关系中获得。每个人的行为和思想都是自己的选择,人的行为只有兼顾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才能现实地、有效地使自己的这一需要得到满足,这才是负责任的行为,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生活,从而体验到“成功的统合感”。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人际交往成为衡量大学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在实际的大学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常受阻,人际交往障碍成了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主要是指在校大学生在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适、自闭、逃避、自恋、自负,以及难以调和与他人关系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自卑与退缩、优越感的消失与自我迷失、自我孤立等(刘霞,肖潇,2007)。对于大学生来说,适应大学的人际交往,不仅是环境的要求,也是个体逐渐走向成熟和向成人转化的必要条件。增加人际交往意识,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导致交往障碍的各种因素,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因此,改善和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迫在眉睫。

不良的人际关系往往源于人在交往中不良的行为方式,它对人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有着直接的影响,现实疗法正是试图帮助来访者改善人际关系的一种短程心理治疗方法(格拉塞,1998)。仔细分析引起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不难发现,这些不良行为的根源很大一部分在于他们缺乏足够的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能力以及自我调控的能力,而这一点从这一时期的特点来看也是容易理解的:作为大学生,他们的感情丰富、强烈但又具有不稳定性,情绪波动大、易冲动,思想行动较偏激(黄琳庆,2002),这些心理特性使得他们不太容易理性地选择负责任的行为。现实疗法的中心任务正是帮助来访者承担起个人的责任,积极解决现实的问题。学习责任包括学习并接受道德、规则标准、价值判断和对行为对错的分辨等观念。每个人都有爱和归属的需要,而这一需要有很大部分是从与他人的关系中获得。不良的人际关系使大学生的这一需要难以获得满足,现实疗法引导个人通过负责任的行为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生活,從而体验到“成功的统合感”,获得爱与归属的需要。现实疗法具有理论通俗、结构性强、易于操作等特点,在美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贺金波,黎少游,2005)。因此,现实疗法对于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问题极为有益。

2 现实疗法的应用特点

2.1 强调责任

现实疗法强调个体必须对自己的行为担负起责任,去寻求更为有效的应对环境的方式,以负责任的行为来满足自我的需求。负责的行为是指一个人满足自我心理基本需求的行为能力。这不仅指正向地面对现实、满足自我需求的行为,还必须不对他人造成妨碍。若自己价值感的建构造成别人的痛苦,也不过是以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来满足自我的需求,往往无法真正满足自我的内在需求。所以,这里的责任对个体而言意味着对生活进行有效的控制,而那些负责任的个体是能够学会在满足自我需求的过程中及时作出调整的。在前文案例中的小B,实际上是自身强烈自卑,不敢面对现实,不敢面对自己的不足,现实疗法就是要帮助她学会去面对现实,学会接纳自我,不逃避,不放弃。

2.2 着重“当下”,重视潜能

与精神分析不同,现实疗法对考察求助者的过去没有兴趣,它把重点放在此时此刻。现实疗法在实施中也涉及求助者的过去,但这是为了寻找求助者曾有效控制和支配周围世界的证据,用以增加求助者的信心。格拉塞认为心理分析虽然能让当事人洞悉其潜意识中的心理困扰,却无力于短期内改变个体的病情或现在的行为。所以,现实疗法把重点放在“当下”,肯定过去所选择的行为在当时都被认为是最好的抉择,但已过去,无法改变,只能从现在的层面把握,满足自我内在的需要。现实疗法强调当事人是一个具有“广泛潜能的人,而非只是一位有问题的病人”(马建青,1996),认为正是这样,才能促成当事人成为一位负责任的人。在前文案例中的小B,在分析时,咨询师需要帮助她正确地认识自己,挖掘自身的潜能,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学会做到扬长避短,学会向别人学习,摒弃妒忌心理,学会合作共赢。

2.3 摒弃“心理疾病”概念

虽然格拉塞受过专业的精神医学训练,但他并不认同医学模式对精神疾病的称呼。他认为将精神出现问题的人以疾病称呼,只会加重其心理问题的复杂性。“病”只不过是人不负责任地试图控制自己周围环境而非自己行为的表现。因此,他宁可用“负责的人”和“不负责的人”来区分心理健康的人和心理异常的人。现实治疗并不十分赞成在咨询中使用药物与医疗方法。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着重关注行为,避免提及诊断,避免来访者把自己看作无望的“病人”,强调必须自己对自己负责。对于前文案例中的小B,在咨询时,小B本人很有可能认为自己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在咨询之初,咨询师应该帮助她认识到这是人类的本能,每个人都有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将她自认为的“独特的严重的心理疾病”问题一般化,把严重心理问题转化为一般心理问题,来访者内心就会轻松很多,也敢于去面对自身的问题。

3 现实疗法在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辅导中的应用

格拉塞在2001年发表的《基于选择理论的咨询:一种新的现实治疗》(Counseling with Choice Theory: The New Reality Therapy)一书中讲到:现实治疗是教人们如何管理他们的生活,作出有效的选择,提高他们应对生活中压力和问题的能力的一门咨询和治疗技术(Glasser,2001)。

3.1 发展相互卷入的咨访关系,即真诚、友好、值得信赖,给来访者在人际关系上的改变提供模仿和认同的榜样

现实疗法的第一步是交朋友。这意味着治疗者需要与大学生建立起一种相互接纳和相互支持的关系。从治疗一开始,友好的关系就十分重要。格拉塞说,假如这种关系未能牢固地缔结起来,帮助的过程就很难有什么效果。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成年人,他们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重视,因此,认真倾听大学生的谈话通常是发展良好关系的好办法。在前文案例中的小B,在咨询之初,咨询师要做的事情就是耐心认真地听她诉说内心的苦闷,同时咨询师必须要善于把对来访者信任、关怀和理解的态度以恰当的方式传递给他们。在刚开始建立咨询关系的时候,咨询师可以从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辨别能力。咨询师在初次见面的时候表现得比较专业将有利于在大学生心中留下一种专家的形象。这样,来访者会对咨询师产生一种信赖。在以后的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真诚关心会在来访者的心目中建立起信任,这种信任对推动来访者产生积极的变化是必须的。现实治疗非常重视咨询者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主张咨询者要“卷入”(involvement)关系,力争创造一种亲密和谐、相互信任的关系气氛。为了维持这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咨询师必须与来访者约定定期的咨询时间,咨询师定期关注来访者的改变情况,并对来访者积极的改变予以鼓励。

对于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他人的友好行为表现退缩或抗拒,因此在咨询的开始阶段,迅速而有效地与来访者建立良好、信任的咨访关系是非常关键的,可以给来访者人际交往方式的改变提供模仿和认同的榜样。在咨询的第一步,咨询者必须创设一种令人感到安全自由、充满积极支持的环境,让来访者看到治疗者是有能力的,是愿意帮助他们作出更好的行为选择的,是可以解决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所面临的问题的。在前文案例中的小B,咨询师在倾听了她的叙述之后,可以做以下的回应:“你内心很痛苦,说明你希望自己做出改变,但是你很迷惑,你不知道自己从何处改变,应该怎样做,不知道我这样理解对不对?”“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做你的忠实听众,倾听你内心的烦恼,并且帮助你分析导致目前问题的原因,然后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3.2 关注来访者当前的人际关系问题,不追究形成此种方式的原因,对情感、态度、过去,不涉入太多太深

现实疗法不主动去探讨来访者的过去。过去已是确定和不可改变的了,人们能够做的是改变现在和将来,若治疗者偶尔问到来访者的过去,那也只是因为它与现在的问题有关,且涉及到的大都是来访者成功的事例。比如,针对小B,咨询师可以询问:“过去你遇到过现在这种状况吗?”“当时你是怎么处理的?”“针对目前的人际关系,你做过哪些努力去改变,这些努力有效吗?”咨詢师在咨询过程中必须重点关注大学生的当前行为。例如,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问题时,咨询师必须了解大学生是师生交往问题还是与同学交往问题,是与异性交往有问题还是与所有的人交往都有问题;同时,咨询师还要考察人际交往问题的严重程度,是一般的问题,还是已经严重到了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程度。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必须认真考察大学生现在具有的问题,而不要追究是什么导致了当前的行为。针对来访者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就事论事,不过问和追究过去不良人际关系的原因,而是专注于探讨其目前采取的人际交往方式和行为。现实疗法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现在而不注重过去,因为过去已经发生,人们无法改变,只有现在和未来方能把握。在辅导过程中,应该向来访者说明他过去所选择的人际交往方式在当时就是最好的抉择,但现在应该把自己的行为改变放在当下,只有把握好现在,才能解决问题,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3.3 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采取的人际交往方式是否可以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是负责任的行为

在与对方建立起良好关系的基础上,接下来治疗者就需要了解对方在人际交往中的所有行为,并使其不良行为作出改变。在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不良的人际关系往往源于人在交往中不良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往往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受挫,不能满足自己爱和归属的需要。咨询师首先要弄清楚对方的需要是什么,接下来引导对方关注自己现在的行为,通过引导来访者分析自己的人际交往行为,帮助来访者关注自己当前的行为方式,思考自己是否通过负责任的行为满足了自我的需求。对于前文案例中的小B,咨询师需要引导她认识自己的哪些行为是理性的,小A是否真的像她想象的那样令人讨厌,当前的行为中,哪些可以立马作出改变,哪些不能,自己需要与小A建立什么样的人际关系。这些都需要引导小B去思考,让小B学会对自我负责。

3.4 帮助来访者评价自己的行为是否是负责任的,是否可以满足良好人际交往的需要的;评价是建立在真诚关怀的前提下,不借以质辩的形式说服来访者

治疗者鼓励来访者评价自己的行为,只有当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能帮助他达到所设定的目标时,才有可能出现积极的变化。咨询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起鼓励引导的作用。咨询师不能帮助来访者作出评价,而是鼓励来访者自己作出评价。激励来访者评价他们自己的行为探讨的焦点集中在当前的行为上,评价行为的标准是看行为是否有助于满足他们的需要。咨询者往往以质辩的形式设法迫使来访者作出客观的评价。比如,咨询师可以引导小B对自己目前的人际关系表现给予评分,按照1~10分,1分为最不满意,10分为最为满意,对现状给予评价,将非理性的观念逐渐合理化;咨询师可以进一步提出“通过逐步的心理咨询,你希望自己的人际关状态达到几分”。如果来访者提出,我希望通过一次咨询就能够让我目前的状态达到10分,这时候咨询师要首先降低来访者的咨询动机,降低他的期望值,让他学会合理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评价的标准是看行为是否有助于满足来访者自己的需要,让来访者真切地感受到治疗师是站在他的立场上,替他考虑行为的利与弊,而不是以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去衡量行为的对与错。人际交往的目的是为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带来愉快的满足和感受,实现成功的统合感。在良好的咨询关系建立的基础上,来访者开始关注自己人际交往行为,与此同时,咨询师引导来访者自己评价自身行为是否能够满足需要,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评价,使来访者发自内心地产生必须对自己的行为担负起责任、寻求有效的应对环境的方式、要以负责任的行为来满足自我的需求的欲望,而不是通过说服或质辩等方式强迫来访者改变认知。

3.5 帮助来访者选择、设计负责任的行为来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先设定人际交往中常常遇到的种种情境,帮助来访者分析和确定所需的种种有益、有效的反应,此时咨询师为来访者提供了大量的榜样行为供其参考,并以充分信任的态度鼓励来访者作出自主的选择。来访者作出了合宜的选择之后,按咨询师的要求,明确各种设定的人际交往情境下需要戒除的习惯和应选择进行的行为。咨询师在帮助来访者选择、设计负责任的行为时,应充分考虑到来访者自身的心理特性和所处的人际环境,因材施教。

3.6 要求来访者承诺改变不良人际交往方式的履行行为计划

当来访者知道自己目前的行为对自己并无帮助时,在咨询师的引导下,他们都愿意制定一个新的行动计划。咨询师应对计划的内容予以适当的把握,不可标准过高和离现实太远,计划中所包含的行为必须明确、具体和可测量。

例如,对具有严重妒忌心理的小B,可以帮助她制定一個计划。第一周,每天必须主动找自认为各方面都比自己强的同学谈话或者借东西等交流1次,然后分析这些同学的优点和缺点。第二周,每天主动找班上自己认为最优秀的同学聊天10次,全方位地了解该同学各方面的特征。第三周,每天主动找自认为不如自己的同学谈话1次,看看自己有哪些地方比这些同学强。第四周,每天主动找同宿舍内自己最为妒忌的同学小A聊天10次,学会跟她交朋友,看看她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并且制定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去做同一件事,在做事中交流学习。

咨询师在这个过程中帮助来访者重新考虑现实的行为,制定一个新的行为方案。让来访者承诺履行行为计划,在多数时候,咨询者要求来访者把承诺以书面形式写入行为合同。咨询师在实施过程中只是引导来访者制定计划,而大学生必须自己制定计划。为了帮助来访者真正有效地解决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障碍,咨询师应该要求来访者承诺履行制定的行为计划,要求来访者要在不同的情景中选择有效的行为方式与他人进行交往,对自己的行为担负起责任。

3.7 当来访者未能履行计划时,不接受任何借口和开脱

来访者在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判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出行动计划以后,治疗者应促使其作出一个执行该计划的承诺。否则,再好的计划也只能等于零。此外,承诺也会让个体认识到,我对自己是负责的,对咨询师以及对那些关心我的人也是负责的。承诺是现实疗法的一个关键技术,一个再好的计划,如果来访者未作出坚定的承诺,则计划仍会失败。咨询师应努力使来访者承诺完成一定行为的契约。现实疗法认为,当计划被执行而且完成后,来访者会慢慢地、自然而然地从对咨询师作出承诺转移到对自己作出承诺。当来访者能维持对自我的承诺时,表示来访者已经逐渐获得了自我价值和成熟感。

不是所有的来访者承诺完成的行为计划都真的能被成功地执行。当来访者回来报告其计划未能完成或根本未去实施时,咨询师应该拒绝接受来访者的任何借口,也不去探究来访者为什么失败。咨询师的任务是协助来访者重新拟定并承诺完成一项新的行为改变计划,这个计划可能是将原计划加以修改,或是一个较小且易达到的目标。

3.8 不使用惩罚手段,但要来访者自己承担行为后果

现实疗法反对使用惩罚,认为惩罚不会使行为改变,反而会强化来访者失败的自我认同,使其失去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加重其问题行为。但是咨询师应要求来访者自己承担不负责任的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及不良的人际关系。

3.9 不轻言放弃

咨询师对来访者有着坚定的信念,相信来访者有足够的潜能可以改变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良行为方式,并及时提供相应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对治疗效果作出评价,帮助来访者认清现实,增强来访者的责任感。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必须对来访者产生的积极改变予以肯定。同时,和来访者一同制定一个治疗效果巩固计划。

4 现实疗法在解决人际交往障碍时的局限性

现实疗法在解决人际关系问题时,不重视潜意识,不强调过去的经历,只重视眼前的行为,对问题行为不挖掘根源,容易使治疗表面化。现实疗法提出咨询师不应接受、不应听取来访者的任何借口的观点,有其闪光之处。因为缺乏责任的人往往习惯于找借口,而借口又使他们推卸了自己的责任,因此,阻断这一循环,促其多负责任、多作改变等,是有效的。但这也有可能损害咨询关系,反而使来访者产生不愉快,甚至中断咨询(余祖伟,2001),从而不能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

现实疗法是指导性的心理治疗,是教育——负责任——认同——心理满足——心理健康的循环层递式程序(伍肖瑜,2006)。咨询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要协助来访者做需求澄清和行为选择,共同制定有效的行动计划,引导来访者做回一个负责任的人。现实疗法重视个人的潜能,通过引导大学生选择负责任的行为纠正不良的人际交往行为方式,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生活,获得爱与归属的需要,从而体验到“成功的统合感”,对于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极有裨益。但是现实疗法存在的局限性,又需要我们通过实证研究和科学检验去解决,通过不断地完善现实疗法的理论和运用体系,使其成为更好的解决人际交往障碍的辅导方式。

参考文献

格拉塞. (1998). 选择自由(张愉,武在平,徐海虹 译).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贺金波,黎少游.(2005).一种基于改善人际关系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现实治疗和选择理论述评.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3),394-397.

黄琳庆.(2002).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及克服的对策.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12-14.

刘霞,肖潇.(2007).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对策的探讨.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38-40.

马建青.(1996). 辅导人生心理咨询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伍肖瑜.(2006). 现实疗法及其与学校心理教育的分析,广东科技,(8),130-132.

余祖伟.(2001). 现实疗法探微.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8),77.

Glasser.W.(2001). Counseling with Choice Theory:The New Reality Therapy. NY:Harper Paperbacks.

作者:韦耀阳

第4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及克服[本站推荐]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及克服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但在交往过程中,有的交往顺利,心情舒畅、身心健康;有的交往受挫,便心情郁闷,身心受损,产生各种不良后果,这在大学生中极为常见。在本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这二年多的时间里,有不少学生就“人际交往问题”找我进行过心理咨询,在和他们谈话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学生常见的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表现突出而常见,这是由青年期的交往特点所决定的。青年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开始了主动交往,但其社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人际交往中常又带有理想的模型,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则交往产生障碍,心理出现创伤。另一个是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是在互相尊重、互谅互让,以诚相见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而有的大学生却常常忽视平等、互助这样的基本交往原则,常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自吹自擂、装腔作势、盛气凌人、自私自利,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这样的交往必定以失败而告终。

(二)、情感障碍。

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中的主要特征,情感的好恶决定着交往者今后彼此间的行为。交往中感情色彩浓重,是处于青年期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大特点。情感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嫉妒与自卑。

嫉妒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报以嫉恨,乃至行为上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行为。嫉妒容易使人产生痛苦、忧伤、攻击性言论和行为,导致人际冲突和交往障碍。如有的同学在恋爱的竞争中失败,转而恶语中伤他人。自卑是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在交往中常常是缺乏自信,畏首畏尾。遇到一点挫折,便怨天尤人;如果受到别人的耻笑与侮辱,更是甘咽苦果、忍气吞声。实际上,自卑并不一定能力低下,而是凡事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在交往中总想把自己的形象理想完美,惧怕丢丑、受挫或遭到他人的拒绝与耻笑。这种心境使自卑者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因而常将社交圈子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

2.自负与害羞、孤僻。

自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傲气轻狂、居高临下、自夸自大,过于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他人。与同伴相处,高兴时海阔天空;不高兴时大发脾气。与熟识的人相处,常过高地估计彼此的亲密程度,使对方处于心理防卫而疏远。无论是自卑还是自负,都是导致交往障碍的两个极端。 害羞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腼腆,动作忸怩,不自然,脸色绯红,说话音量低而小,严重者怯于交往,对交往采取回避的态度。过多约束自己的言行,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也无法与人沟通,造成交往双方的不理解或误解,妨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孤僻也会导致交往障碍,具体表现为孤芳自赏,自命清高,结果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爱则无朋,与人不合群,待人不随和。或是由于行为习惯上的某种怪僻使他人难以接受。这样从心理上与行为上与他人有着屏障,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

(三)、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另一种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所谓人格,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性格等。人格的差异带来交往中的误解、矛盾与冲突,人格不健全可直接造成人际冲突。如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对同一问题的处理方式不一样,胆汁质的人性情急躁,言谈举止不太讲究方式,这会使抑郁质的人常感委屈和不安,造成双方的互相抱怨和不满。而相同性格类型的人(同是内向性格或同是外向性格)也很难相处融洽。

常见人际交往障碍的克服

每个人在交往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义。

(一)、提高认识,掌握技巧。

管理者要注意引导大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对人际交往形成一种积极的准确的认识,而不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尔虞我诈。同时加强交往技巧的培养,促使交往双方达到心理相容。 为此,在人际交往中应尽可能地做到:

1.肯定对方。人类普遍存在着自尊的需要,只有在自尊心高度满足的情况下,他才会产生最大程度的愉悦,才会对人际交往中对方的态度、观点易于接受。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自尊心极强,因而在交往中首先就必须肯定对方,尊重对方,这是成功交往的一半。 2.真诚热情。人际交往中,若对方感到了你的真诚与热情,显然会得到对方肯定的评价。所以在交往中,不但需要充沛的热情,同时又坦诚言明自身的利益,显得真诚而又合情合理。这样,自然会得到对方的接纳,为成功交往架起了一道桥梁。

(二)充分实践,改善交往措施。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起,只要注意加强交往的实际锻炼,良好的交往能力就一定会形成。 初入校门的大学生,在和一些不熟悉的人交往时,可以从一般的寒喧开始,之后转入中性话题。如来自哪个学校,姓名,有哪些业余爱好等,而后再转入双方感兴趣的,触及个人利益的话题,如工作、学习、身体等,最后,即可随便交谈起来,这种交往能锻炼自己使对方开口的本领,寻找相互感兴趣话题的本领。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赖于相互的了解。相互了解有赖于彼此思想上的沟通。因此要注意常与人交谈,交换看法,讨论感兴趣的事情。这样,可籍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降低内心压力。在沟通中求得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平衡,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在沟通时,语言表达要清楚、准确、简炼、生动。要学会有效聆听,做到耐心、虚心、会心,把握谈话技巧,吸引和抓住对方。 此外,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角色,在教室是学生,在阅览室是读者,在商店是顾客。在交往活动中,如果心理上能经常地把自己想象成交往对方,了解一下自己处在对方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体会一下他人的心理感受,就会理解别人的感情和行为,从而改善自己待人的态度,这种心理互换也是培养交往能力的好办法。

(三)、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

1克制。与人相处,难免发生摩擦冲突,克制往往会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克制是以团结为金,以大局为重,即使是在自己的自尊与利益受到损害时也是如此。但克制并不是无条件的,应有理、有利、有节,如果是为一时苟安,忍气吞声地任凭他人的无端攻击、指责,则是怯懦的表现,而不是正确的交往态度。

2自信。俗话说,自爱才有他爱,自尊而后有他尊。自信也是如此,在人际交往中,自信的人总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谈吐从容,而决非孤芳自赏、盲目清高。而是对自己的不足有所认识,并善于听从别人的劝告与帮助,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培养自信要善?“解剖自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在社会实践中磨炼、摔打自己,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

时代的站台,已缩短了远方与远方的距离,心与心的距离,已走出了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冷艳”,已走出了荆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怆,已走出了王惟“劝君更尽已杯酒”的孤寂。人生是流动的,生活是流动的,当代大学生应该努力的去克服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种种心理困惑,做一个德智 体 美 劳 全面发展德优秀接班人。

送你阳光,送你花香,送你翅膀,送你坚强!

倾心,倾情,倾听

......

第5篇: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及克服

一、大学生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人际交往是指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过程。一般来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或不适应是难免的,但如果个体的人际关系严重失调,人际交往时常受阻,就说明存在着交往障碍。大学生常见的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一)、认知障碍。认知障碍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表现突出而常见,这是由青年期的交往特点所决定的。青年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开始了主动交往,但其社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人际交往中常又带有理想的模型,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则交往产生障碍,心理出现创伤。另一个是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是在互相尊重、互谅互让,以诚相见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而有的大学生却常常忽视平等、互助这样的基本交往原则,常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自吹自擂、装腔作势、盛气凌人、自私自利,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这样的交往必定以失败而告终。

(二)、情感障碍。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中的主要特征,情感的好恶决定着交往者今后彼此间的行为。交往中感情色彩浓重,是处于青年期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大特点。情感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嫉妒与自卑。嫉妒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报以嫉恨,乃至行为上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行为。嫉妒容易使人产生痛苦、忧伤、攻击性言论和行为,导致人际冲突和交往障碍。如有的同学在恋爱的竞争中失败,转而恶语中伤他人。

自卑是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在交往中常常是缺乏自信,畏首畏尾。遇到一点挫折,便怨天尤人;如果受到别人的耻笑与侮辱,更是甘咽苦果、忍气吞声。实际上,自卑并不一定能力低下,而是凡事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在交往中总想把自己的形象理想完美,惧怕丢丑、受挫或遭到他人的拒绝与耻笑。这种心境使自卑者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因而常将社交圈子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

2.自负与害羞、孤僻。自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傲气轻狂、居高临下、自夸自大,过于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他人。与同伴相处,高兴时海阔天空;不高兴时大发脾气。与熟识的人相处,常过高地估计彼此的亲密程度,使对方处于心理防卫而疏远。无论是自卑还是自负,都是导致交往障碍的两个极端。

害羞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腼腆,动作忸怩,不自然,脸色绯红,说话音量低而小,严重者怯于交往,对交往采取回避的态度。过多约束自己的言行,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也无法与人沟通,造成交往双方的不理解或误解,妨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孤僻也会导致交往障碍,具体表现为孤芳自赏,自命清高,结果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爱则无朋,与人不合群,待人不随和。或是由于行为习惯上的某种怪僻使他人难以接受。这样从心理上与行为上与他人有着屏障,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

(三)、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另一种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所谓人格,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性格等。人格的差异带来交往中的误解、矛盾与冲突,人格不健全可直接造成人际冲突。如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对同一问题的处理方式不一样,胆汁质的人性情急躁,言谈举止不太讲究方式,这会使抑郁质的人常感委屈和不安,造成双方的互相抱怨和不满。而相同性格类型的人(同是内向性格或同是外向性格)也很难相处融洽。

二、常见人际交往障碍的克服

每个人在交往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义。

(一)、提高认识,掌握技巧。

要注意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对人际交往形成一种积极的准确的认识,而不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尔虞我诈。同时加强交往技巧的培养,促使交往双方达到心理相容。为此,在人际交往中应尽可能地做到:

1.肯定对方。人类普遍存在着自尊的需要,只有在自尊心高度满足的情况下,他才会产生最大程度的愉悦,才会对人际交往中对方的态度、观点易于接受。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自尊心极强,因而在交往中首先就必须肯定对方,尊重对方,这是成功交往的一半。

2.真诚热情。人际交往中,若对方感到了你的真诚与热情,显然会得到对方肯定的评价。所以在交往中,不但需要充沛的热情,同时又坦诚言明自身的利益,显得真诚而又合情合理。这样,自然会得到对方的接纳,为成功交往架起了一道桥梁。

(二)充分实践,改善交往措施。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起,只要注意加强交往的实际锻炼,良好的交往能力就一定会形成。

初入校门的大学生,在和一些不熟悉的人交往时,可以从一般的寒喧开始,之后转入中性话题。如来自哪个学校,姓名,有哪些业余爱好等,而后再转入双方感兴趣的,触及个人利益的话题,如工作、学习、身体等,最后,即可随便交谈起来,这种交往能锻炼自己使对方开口的本领,寻找相互感兴趣话题的本领。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赖于相互的了解。相互了解有赖于彼此思想上的沟通。因此要注意常与人交谈,交换看法,讨论感兴趣的事情。这样,可籍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降低内心压力。在沟通中求得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平衡,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在沟通时,语言表达要清楚、准确、简炼、生动。要学会有效聆听,做到耐心、虚心、会心,把握谈话技巧,吸引和抓住对方。

此外,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角色,在教室是学生,在阅览室是读者,在商店是顾客。在交往活动中,如果心理上能经常地把自己想象成交往对方,了解一下自己处在对方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体会一下他人的心理感受,就会理解别人的感情和行为,从而改善自己待人的态度,这种心理互换也是培养交往能力的好办法。

(三)、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

1.真诚。"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真诚的心能使交往双方心心相印,彼此肝胆相照,真诚的人能使交往者的友谊地久天长。

2.信任。美国哲学家和诗人爱默生说过:你信任人,人才对你重视。以伟大的风度待人,人才表现出伟大的风度。在人际交往中,信任就是要相信他人的真诚,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言行,而不是胡乱猜疑,相互设防。信任他人必须真心实意,而不是口是心非。

3.克制。与人相处,难免发生摩擦冲突,克制往往会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克制是以团结为金,以大局为重,即使是在自己的自尊与利益受到损害时也是如此。但克制并不是无条件的,应有理、有利、有节,如果是为一时苟安,忍气吞声地任凭他人的无端攻击、指责,则是怯懦的表现,而不是正确的交往态度。

4.自信。俗话说,自爱才有他爱,自尊而后有他尊。自信也是如此,在人际交往中,自信的人总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谈吐从容,而决非孤芳自赏、盲目清高。而是对自己的不足有所认识,并善于听从别人的劝告与帮助,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培养自信要善于"解剖自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在社会实践中磨炼、摔打自己,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

5.热情。在人际交往中,热情能给人以温暖,能促进人的相互理解,能融化冷漠的心灵。因此,待人热情是沟通人的情感,促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心理品质。

第6篇:人际交往中的常见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是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常发生于陌生人之间。但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往往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

(2)近因效应指的是在交往过程中最近一次接触给人留下的印象,常发生于熟人之间。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

(3)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是一种因他人突出特征的影响而产生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就是当我们看到某个明星在媒体上爆出一些丑闻时总是很惊讶,我们仅仅是推断了他们真实的人格。

(4)定型效应也称社会刻版印象,是人们不自觉地根据自己对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来评价他人。如,人们总是认为女孩子就应该文静,男孩应该活波而勇敢。由于刻板印象只凭一时偏见或道听途说而形成的。因此,绝大多数刻板印象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

(5)投射效应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某些特点,即把自己的特点投射到他人身上,比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6)鲇鱼效应 水池里养着一群鱼,由于缺乏外界刺激,这些鱼变得死气沉沉,容易死亡。渔民偶然把几条鲇鱼放在这群鱼里:由于鲇鱼喜欢挤来挤去,整个水池里的鱼都被带动起来而显得生机勃勃,所以

渔民喜欢放几条鲇鱼在里面增加全体鱼的活力与寿命。 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也会产生鲇鱼效应。

(7)蝴蝶效应 某地上空一只小小的蝴蝶扇动翅膀而扰动了空气,长时间后可能导致遥远的彼地发生一场暴风雨,以此比喻长时期大范围天气预报往往因一点点微小的因素造成难以预测的严重后果。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8)刻板效应 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

归因

很多时候,对于同一件事情,每个人的解释却不尽相同,对事件的不同解释方式,就是心理学上所指的归因。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独特的归因风格。在社会生活中,个体为了保护自我价值,倾向于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这种倾向被称为“动机性归因偏差”。比如:(1)将自己的成功作内归因,将自己的失败作外归因;

(2)将他人的成功作外归因,将他人的失败作内归因,从而减少他人的成功给自己带来的压力

第7篇:如何克服在人际沟通中的障碍

法律速录1131李洁

随着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越来越复杂,沟通越来越困难也越来越重要。刚刚步入大学生活的我们,对于人际沟通可以说是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但是慢慢进入大学,我发现人际沟通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我们也明白了为什么学校给我们开设了人际沟通这门课程的意义。

所谓有效的沟通,是通过听、说、读、写等思维的载体,通过演讲、会见、对话、讨论、信件等方式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以促使对方接受。任何组织的目标实现都必须依赖于组织成员的相互协作, 而相互协作又必定以信息沟通为保障。对于管理者来说, 适时、正确、高效地运用好信息沟通可以激发下级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艺术。沟通在整个组织活动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 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以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竞争力呢? 下面将详细分析有效沟通的内涵、影响有效沟通实现的障碍, 进而提出实现有效沟通的对策。

对于我来说,我觉得我在人际沟通方面障碍就是,对于不熟悉的人或是刚刚接触的人我会不敢说话,甚至在重要的场合怯场,但是在与朋友、同学的沟通中并不会这样,所以我觉得我存在是羞怯的心理障碍,如何克服是我现在应该想的一项重要内容。

怕羞的人或有过怕羞体验的人一般都知道,遇到长领导最常见最引人注意的表现。由于脸红的特别明显,常常使得怕羞者对此深恶痛绝,恨不得把自己的脸蒙上,甚至挖个洞钻下去,也就是产生了逃避心理。逃避是怕羞的最严重的表现。

那么如何克服羞怯心理障碍呢?既然害羞主要并不是天生的,它就是可以克服。克服害羞心里的前提,是害羞者首先要自信。树立自信才能使害羞者鼓起勇气,迈出勇敢的第一步。

除了我自身的沟通障碍,我觉得语言障碍,对于生活与沟通的影响很大。这一点显而易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最重要的组织内部沟通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关系,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思想的手段,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信息载体,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共同的语言又常是民族的特征,语言就本身的机制来说,是社会约定俗成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没有阶级性,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各个成员服务,但社会各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会影响到语言,而造成语言在使用上的不同特点或差异。正是特点的不同,差异的存在,造成语言障碍,从而形成沟通的障碍。

但总过无论什么样的沟通障碍,在我们的不断成长中会慢慢克服,从而长大。多数人急切地想了解他们的实际表现,比如一个学生可以从作业中得到反馈信息。从作业或考试的成绩、老师的批语,或者是与老师面对面的交谈中,都可以了解到自己学习的表现、与同学的比较以及与老师的期望之间的差距的信息,通过这些反馈,你得到相关的针对目前表现和未来努力方向的信息,这些信息教导你如何扬长避短,提高成绩。假如这些反馈是建设性的这是指真实、公正的反馈,而不是具有个人攻击性的反馈,那么这些信息对于改进工作、帮助我们个人成长和工作完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第8篇: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交往策略

摘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群体或组织与公众的交往,都集中地体现着心理上的交流,而人际关系就是建立在心理接触基础上的社会关系。所以,在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中,心理障碍产生的影响更大。

关键词:人际交往,心理障碍,交往策略

一.人际交往的特点

1.交往的迫切性

首先,随着大学生生理、心理的逐渐成熟,他们的交友需要日益迫切;其次是入学后环境的改变使得他们有迫切适应新环境、结识新朋友的需要;另外,择业的自主性也使得当代大学生有迫切与人沟通、多方面获取信息的需要。

2.理想性仍存,实惠性需求上升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毕业自主择业的要求,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显示出了新变化:据复旦大学团委日前在校内进行的一次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调研活动结果显示,有过半的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是为了“结交更多的朋友、丰富大学生活”,但有18%的大学生把“有利于将来事业发展”作为社交首要目的。并且,交往目的也呈现出年级差别,低年级学生是为了丰富大学生活,而高年级学生则更加注重寻求有利于将来事业发展的社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实惠性需求增加的特点。这表明当代大学生交往的社会化特征更加有所强化。

3.广泛性与时代性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现代化通讯工具的普遍应用,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广泛性与时代性特点主要是通过交往方式的改变体现出来。仍以复旦大学调查结果为例:有50%的学生认为“以寝室为中心”是最有效、最现实的社交方式,而在另一半的学生中,“社会工作”和“BBS、QQ等新兴网络社交”分别以26%和18%的比率占了主导地位,远远高于6%的“好朋友为主的小圈子型”传统方式。以非直面性,身份隐蔽性,思想情感表达的随意性、自由性、超时空性为主要特征的网络交往已成为大学生们时髦的、新型的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成为大学生交往的主要选择之一。

4.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当代大学生贫富的差别上。有调查显示,经济上的拮据使得前者在人际交往中较多的表现为交往被动、性格内向等,甚至个别学生还会由此产生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

5.开放性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与异性的交往上。在现今的大学里,学生们谈恋爱的比例是非常高的,以至于“考研、上网、谈恋爱”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时尚。

二.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1.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几乎人人都有或曾经自卑,只有自卑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的时候,才算是心理障碍。出现自卑心理障碍的人,青少年占了大部分。青少年的自卑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生理上的缺陷、对自我智力估计过低、对性格与气质的自我评价等方面。为了改变他们的自卑心理,我们要指导他们做到:

(1)正确对待失败。在漫长的人生征途上,永远都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挫折和失败必然会发生,重要的是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的问题。只要我们对挫折和失败有一颗平常的心,就不会在感情上产生很大的波动了。

(2)增强自信。凡事都要有一个必胜的信念,要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对事态的发展要抱着一种乐观的态度。要自信,自信就是消除自卑、促进成功的最有效的补偿方法。当然,我们所定的目标要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3)发挥自己的长处,抑制自己的缺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学会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既不沾沾自喜,也不要顾影自怜。不要只看着自己的短处,而要善于发展和挖掘自己的优势,以补偿自己的不足。如果能做到这些,相信青少年一定能摆脱自卑所给自己带来的麻烦。

2.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在青少年中尤其普遍,在他们当中常常会发现有的人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抬杠、顶撞,你叫他往东他偏要往西走。逆反心理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如对正面的东西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无端怀疑、否定,对不良行为表示认同喝彩、支持等。逆反心理虽然不一定是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任其发展,后果是严重的,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的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甚至还可能导致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由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我们要做到:

(1)重视复杂的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不能把青少年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而要让他们置身于社会中,把对他们的思想情操的培养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他们心理上的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2)教导青少年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升华自我。提倡自我教育,学会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经常思考自己,主动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并自觉能动地以实际行动努力完善或造就自己。

(3)改善教育机制。教育工作者也要懂得一定的心理学,要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个规律,不失时机地帮助青少年克服消极心理,使其心理健康发展;要努力与青少年建立充分信任的关系,与他们交朋友,以诚相待,以身作则,不要让“台上你讲,台下讲他”的情况发生。要爱护青少年的自尊心,注意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场合,不要以简单、压制和粗暴的方式来对待青少年。

(4)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使青少年在社会中感到安全和自由。

3.孤独心理。 孤独是一种感到与世隔绝、无人与之进行情感或思想交流、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产生不合群的悲哀,从而影响

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这类学生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性格、过于自负和自尊、挫折。有句话说的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自尊、自负、自傲都会引起孤独的产生;还有一种人比较容易孤独,那就是“喜欢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矮子的人!”怎么样才能够改变这种心理呢?

(1)要把自己融入集体中,马克思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一个拒绝把自己融入集体的人,孤独肯定格外垂青他!

(2)要克服自负、自尊和自傲的心态,积极参加交往。当一个人真正的感到与他人心理相融、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时,就容易摆脱这种孤独误区了!

4.嫉妒心理。 嫉妒是在人际交往中,因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学习、名誉等方面不如对方而产生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行为。特点是: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抱以嫉妒;看到别人冒尖、出头不甘心,总希望别人落后于自己,嫉妒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竞争的勇气,往往采取挖苦、讥讽、打击甚至采取不合法的行动给他人造成危害。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给大学生成人和成才带来了莫大的困难,因为嫉妒会吞噬人的理智和灵魂,影响正常思维,造成人格扭曲!有嫉妒心的人应多从提高自身修养方面上下工夫,多转移注意力,积极升华自己的劣势为优势,采取正当、合法和理智的手段来消除这一心理。

三.人际交往的策略

(一)掌握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正直原则

主要是指正确、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决不能搞拉帮结派,酒肉朋友,无原则、不健康的人际交往。

2.平等原则

主要是指交往的双方人格上的平等,他包括尊重他人和保持他人自我尊严两个方面。彼此尊重是友谊的基础,是两心相通的桥梁。交往必须平等,平等才能深交,这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前提。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根本特征就是平等,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贯彻平等原则,就是要求在交往中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别人的感情。古人云:“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取决双方,既要自尊,又要彼此尊重。

3.诚信原则

指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信守诺言。在与人交往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诺事情要尽量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马克思曾经把真诚、理智的友谊赞誉为“人生的无价之宝”。古人也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诚则灵”。其诚是换取友谊的钥匙。日本闻名作家池田大作写道:“只有抛掉虚伪,以诚相见的人际关系,才识最有力、最美好、最崇高的”。

4.宽容原则

在与人相处时,应当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接受对方的差异。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交往中,对别人要有宽容之心,如“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般斤斤

计较,苛刻待人,或者得理不让人,最终将会成为孤家寡人。另外,要有宽容之心,还须以诚换诚,以情换情,以心换心,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回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5.换位原则

在交往中,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认知对方的思想观念和处事方式,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和发现对方处理问题的独特个性方式等,从而真正理解对方,找到最恰当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互补互助原则

这个原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项基本原则理由玉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上还没有独立,依然出在以学为主的学生时代,因此互补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精神领域。包括大学生气质、性格、个性特征的内容。往往我们会发现不同气质、性格和能力的人能够相处配合的较好,而能力非常强的两个人倒并不一定配合相处得很好。所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交往过程中要勇于吸收他人的经常,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7.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自我价值指个人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判;自我价值保护指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

(二)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

1.语言艺术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交往时要注意运用语言的艺术。语言艺术运用得好,就能优化人际交往。相反,如果不注意语言艺术,往往在无意间就出口伤人,产生矛盾。人际交往中要注意称呼得体和讲话注意礼貌,良好的语言艺术必须要做到适时.适度、适量。

2.非语言艺术

非语言一般包括眼神、手势、面部表情、姿态、位置、距离、肢体语言等。掌握和运用好这种交往艺术,对大学生搞好人际交往是必不可少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像嘴一样会说话”,面部表情是内心情绪的外在表现,它们均能表达人的态度和情感。如眉飞色舞表示内心高兴,怒目圆睁表示愤怒等。交往中还可用人体动作来表达思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根据谈话的内容和场合,正确运用非语言艺术,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时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3.学会微笑。笑意是善意的象征,它可以使自己和对方明朗活跃起来,并对对方有很大的吸引力。否则,脸色忧郁、刻板消沉,别人自会退避三舍。因而在交往中,面带微笑、态度和蔼、语气温和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能。

4.学会倾听。倾听别人一吐衷肠,是尊重别人,帮助别人排忧解难的一剂良药。倾听别人谈话时要注意:!"认真倾听别人倾诉,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面带笑容注视对方的眼睛,不时要随声附和;"从头到尾听完,不要不时打断对方。

5.学会赞美。任何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赞美,从而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赞美别人时切记:!"赞美别人应出自内心;"赞美别人要适度;"应善于寻找他人身上的闪光点;"赞美别人的方式要变化多样。

6.学会自控。在与别人交往时,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用自己的意志、意识

和理智来调节自己的交往心理,使积极向上、通情达理、宽宏大量、助人为乐等优良品质,逐渐渗透到自己的交往心理结构中。记住:结交一个朋友比失去一个朋友难得多。

(三)增强自己的人际魅力

1.努力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怎样表现才能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呢?心理学家卡耐基在其著作《怎样赢得朋友,怎样影响别人》一书中总结出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六种途径:真诚地对待别人;微笑;多提别人的名字;做一个耐心的听者,鼓励别人谈他们自己;谈符合别人兴趣的话题;以真诚的方式让别人感到他很重要。

2.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

良好的个性特征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促进作用,不良个性特征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阻碍作用。生活中,大家都愿意与性格良好的人交往,没有人愿意与自私、虚伪、狡猾、性情粗暴、心胸狭隘的人打交道。因此,要不断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注意克服性格上的弱点和缺陷。

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保持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如果你能努力朝这些方向前进,你就会发现,一切正在悄然改变:朋友之间的不快荡然无存,能够畅所欲言的知音越来越多;亲友间不再有隔阂,深挚互爱。你便会过得充实愉快,会觉得人际交往是一件自然与轻松的事,从而对学习生活持以乐观的态度,对塑造一段完美的大学生活以及以后的人生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第9篇:人际交往心理

人际交往是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行为。通过人际交往,个体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与其他人建立和发展各种人际关系,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自我意识,逐渐获得和展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所具有的社会特性。人际交往有着非常丰富的心里内涵,人际沟通、人际认知、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都是其不同的侧面,由此也构成了人际交往的主要框架。

人际沟通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运用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传递交流思想、观点、意见、知识、消息、情感、态度和动作等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信息发送者、信息、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和信息反馈等五个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构成;在人际沟通中,双方的交往需要与兴趣,对信息的理解的一致性程度、沟通能力和技巧、对信息通道的选择、信息反馈等都会影响沟通的最终效果;借助于人际沟通,人们不但可以互通信息,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达到心理发展、心理协调和心理保健的目的。

上一篇:美国校园活动经验分享下一篇:小学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