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视角下的图书馆岗位社会化

2022-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般地,当图书馆面临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时,通常采用雇佣合同工、临时工或者外包业务等解决方式,以达到节约时间、降低运营成本的目的。要想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社会化,首先应摒弃传统的封闭式管理观念,然后再基于读者多样化、个性化信息需求的变化来建设图书馆岗位的社会化,以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发展带来的挑战。在开展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一切有价值的资源优势,为读者提供简单、直接、人性化的知识信息服务。未来,图书馆还应针对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积极探讨实现图书馆岗位社会化的最优模式和具体措施,以切实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实现良性的可持续长期发展。

一、图书馆岗位社会化的现状分析

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图书馆最先开始实行业务外包模式以来,美国、德国、韩国等多个国家也都纷纷将图书馆的部分业务外包给其他的专业机构,随后,业务外包形式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开来。21世纪初,国内图书馆也开始引入业务外包模式,为图书馆管理服务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机遇。最先实行外包的是图书馆的安保系统和物业管理组织,渐渐扩展至书目加工、盘库等岗位。随着社会时代的快速发展,图书馆业务外包还涉及系统研发、平台管理与维护等内容。

目前,国内图书馆大部分传统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正逐渐步入退休年龄,加上近几年来图书馆规模持续扩大、开放时间延长,以致许多图书馆都面临着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对此,图书馆大多采取的是将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岗位进行外包,以快速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还能显著提高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运营成本。然而,任何事物在发展初期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修正,才能逐渐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图书馆岗位社会化也不例外。针对现阶段图书馆岗位设置存在的问题,如在编职工情绪不稳定、经费不足、缺乏成熟完善的服务质量评估体系等,都会影响到图书馆岗位社会化的设置。此外,市场缺乏规范、专业的图书馆业务外包公司,也给新时期背景下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创新提升带来一定的挑战。

二、人力资源视角下实现图书馆岗位社会化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图书馆的岗位设置

图书馆面向社会大众开放,为所有读者提供其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源服务,这一点在社会各界已普遍达成共识。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内绝大多数图书馆的内部组织结构基本上全为职能型,即由负责文献加工流程设置的部门工作人员向读者提供相应的服务功能。大部分图书馆都会配置专门的办公室,用以负责行政、财务、后勤、读者服务等工作。也有少部分的图书馆在常规办公室的基础上特别设立了行政管理、技术服务、读者服务等业务部门。从管理层角度来看,对业务相同或相近的部门、科室进行合并处理,有利于减少项目重复建设和机构臃肿给图书馆业务管理带来的影响,同时还能打破传统部门设置模式下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僵硬局面。

客观来说,对图书馆现有的岗位设置进行优化合并,并不只是简单地将各部门的业务和工作人员叠加处理,而是要充分利用部室重组的优势,实现人力资源和业务项目的最优化配置,从而达到“1+1>2”的岗位设置效果。目前,国内图书馆普遍采用的是职能型组织结构开展形式,内部机构的扁平化程度远远不够,部门小组的横向发展以及分馆设立等都面临着较多的阻碍。要想实行图书馆岗位社会化,首先需打破当前职能式的固定组织结构形式,优化图书馆岗位设置。具体而言,读者服务部门应设立专门的文献资料采集员,根据读者的需求采集相应的电子资源、期刊资源以及各种虚拟资源等,再借由数字化技术部门将各类信息资源提供给读者,满足他们个性化的服务要求。同时,还可以增设临时跨库小组,负责读者的参考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在寻求多个文献库信息资源时遇到的问题。

(二)对图书馆业务进行重组创新

图书馆岗位社会化是顺应和谐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趋势,也是图书馆提高自身形象、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然而,就目前国内图书馆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其内部自身业务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图书馆提供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大众,可以凭借自身的物力、人力等资源优势开通网络远程服务,令读者可以随时随地登录图书馆官方网站来了解当前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信息,同时在线咨询人员也在第一时间内针对读者提出的信息需求做出答复。可以说,在21世纪信息化时代里,网络远程服务是图书馆实现社会化的必要途径之一。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图书馆业务管理模式已然能以适应当代读者的需求,面对新时期各种发达的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图书馆实行岗位社会化存在的最大障碍便是来自于人员建设。

就现阶段国内图书馆业务开展的情况来看,许多图书馆提供的信息资源服务还停留在简单的借书、还书、存书等层面上,忽略了新时期读者文化需求的变化以及对图书馆业务服务创新的呼声。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给图书馆业务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图书馆迫切地需求一大批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同时,图书馆还应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研究资源,将部分馆藏资源信息和重要的科研项目提供给高校进行研究,以充分保证图书馆信息服务始终与最前沿的信息保持同步,并且也有利于提升图书馆在社会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基本上,目前每个图书馆都有专门的数据库部门,要求数据编写人员必须具备熟练操作各类计算机软件的能力。此外,图书馆还为持有图书证的读者用户提供对外开放阅览室,方便他们更好地阅读馆藏书目,这就需要工作人员每天在闭馆前对阅览室的书籍进行整理和统计,保证图书存储信息与电脑上登记的借入、借出记录相一致。

信息化技术在给人类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令“创新”这一概念进入公众的视线。图书馆在聘任高科技专业人才时,还需创新自身的人才管理体制,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模式,以充分调动起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全心全意地为读者用户提供高品质的信息服务,同时,也有效缓解图书馆人才流失、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在创新重组内部业务的过程中,图书馆还应完善自身的内部组织结构,构建一支高质量水准的专业化图书馆工作团队。在员工绩效考核方面,图书馆管理者通常习惯于将资历作为一项重要的评判指标,但仅凭工作经验和工作年限,很难对员工的实际能力做出合理评价。因此,基于人力资源视域下,要想切实解决图书馆人才流失的问题,有必要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模式,重点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综合考虑馆员的多方面工作表现来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馆员的工作积极性,推动图书馆岗位社会化的顺利发展。

(三)利用数据信息技术管理图书馆业务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利用数据技术驱动图书馆管理工作是必然趋势。据有关调查数据结果显示,近几年来,图书馆通过应用数据挖掘技术为读者提供定向化的信息推送服务,每天的入馆人次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一现象说明,绝大多数的读者用户对于图书馆都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入馆人次的增加,不仅提升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信心,也为图书馆业务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考虑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读者用户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不同,图书馆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为其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服务,解决他们工作、学习的需求。例如,图书馆可以基于读者用户借阅数据的分析结构,挖掘出不同读者的阅读倾向、文化底蕴和对馆藏资源信息的利用情况,进而适时地针对他们的阅读行为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此外,针对馆藏资源借阅率下降这一问题,图书馆还可以开通移动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大量丰富的电子图书资源,以满足社会民众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资源的需求。对于图书馆管理层而言,应当对当前的经费分配比例作出调整,适当地增大对电子资源信息的资金投入,鼓励和提倡读者用户使用手机、计算机来获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将数据信息技术和电子资源管理手段应用于图书馆业务管理工作中,无论是在资源建设,还是科学配比等方面,都要远远优于传统的纸质资源。

电子资源管理主要是以图书馆历年的数据库明细作为参考依据,借助于大数据技术分析读者用户对图书馆各类资源的利用情况,准确判断出其阅读倾向与兴趣关注,从而为文献库工作人员采集图书资源提供可靠的依据。

电子资源管理技术的应用,令读者用户可以在任意的时间、地点获取所需信息,极大地满足了他们个性化的阅读需求。根据调查研究显示,绝大多数读者用户对于图书馆提供的业务还是较为满意的,并且对各项服务的满意度水平整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一结果表明,读者用户普遍容易接受和认同图书馆的这种服务方式。图书馆在实行岗位社会化的过程中会涉及诸多利益相关者,如读者用户、高校、相关机构等,而这些利益相关人员在相互博弈的过程中必定会出现问题。

因此,图书馆有必要从人力资源视角出发,深入探究图书馆岗位社会化的具体设置,基于读者用户的实际需求和图书馆自身发展条件来实现各方面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与此同时,图书馆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资源优势,借助于政府、高校的支持建设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信息服务体系,如在社区内建设小型图书馆分馆,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等。要想切实提高社区的公共阅读能力,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应有的公共职能,调动居民主动参与图书馆文化服务的活动当中,当地政府、高校等相关部门也应为图书馆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帮助,如构建社区馆藏数据库等,以有效缓解公共图书馆在实现社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资金、人力资源等压力。总而言之,基于人力资源视角下的图书馆岗位社会化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协同帮助。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任何一项工作,最后完成的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作人员本身的素质。在如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社会背景下,人力资源是提高图书馆管理服务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图书馆业务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图书馆要想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行岗位社会化,有必要简化其机构,引入专业化的图书馆管理人才,以有效缓解当前图书馆人力资源匮乏和技术短缺等问题,同时还应根据岗位需求进行合理外包,寻求合适的岗位人才,力求全方位地为读者用户提供人性化、细致化的信息资源服务。

【相关链接】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HumanResources,简称HR)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人力资源也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

人力资源还是企事业单位独立的经营团体所需人员具备的能力(资源)。

图书馆: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现了图书馆,图书馆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

摘要:图书馆是区域内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然由于其通常采用聘任临时工、合同工、返聘退休人员等方式来开展外包业务,以致在实行岗位社会化模式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基于人力资源视角,思考和探寻图书馆岗位社会化的设置,对于促进图书馆自身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简单分析了图书馆岗位社会化的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基于人力资源视域下,详细地探讨了如何建设图书馆岗位社会化模式,以期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图书馆,岗位社会化,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琨.图书馆人力资源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图书馆论坛,2015(10):68-73.

[2] 黄华,肖爱艳,冯丹丽.人力资源在图书馆无形资产开发中的作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5):11-14.

[3] 蔡菲.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再造[J].图书馆论坛,2006(1):133-135.

[4] 李艳.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2):16-18.

[5] 崔玮.浅析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西部科技,2014(10):127-128.

上一篇:浅谈英语阅读理解的应试技巧下一篇:我国刑事警察权法律规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