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数学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初级中学数学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数学是中学阶段的基础学科,更是灵魂学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理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与现代素质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本文主要针对中学数学应用的内涵与意义进行分析,重点阐述了我国中学阶段数学应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究提升数学应用水平的有效策略,希望对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一篇:初级中学数学论文

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情感培养优化的策略探究

【摘 要】所谓情感就是指人们在生活中对事物所持有的主观态度和相应体验,同样在心理学中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与人的意志、兴趣以及性格等一样,情感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至关重要,而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同样会产生数学学习情感,并且在以后的自主性学习中,情感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因此教学研究者们认为对学生进行培养学科情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样在课堂教学中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学科能力提升都离不开学科情感的培养,因此有益情感的培养事关一个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数学情感;中学数学教学;优化策略;教学探究

在人的实践体验中,如果客观的事物满足了人的需要,人便会产生愉悦的心情,而长此以往,就会增进感情的培养,而学习中对这种愉悦感情的培养则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果人在实践体验中,客观事物在满足人需要的同时,出现了较大的阻碍,若是长期克服不了,则会产生对人较不益的情感,有益情感当然能够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而消极情感则会阻碍人的实践积极性.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学科能力提升都离不开学科情感的培养,因此有益情感的培养事关一个人的健康发展。

一、师之言行,唤起学生的数学情感

在中学的数学学习中,内容相较其他学科而言显得枯燥无味,若是能够掌握得当,学生便会体验到数学的灵活多变。如果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产生了积极性,并对数学的学习越来越感兴趣时,这便是学生的数学情感。如果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语言运用平淡无奇,而且没有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意图,容易使学生在面对数学内容进行学习时,觉得本身枯燥的内容更加乏味,因此也不会有利于学生数学情感的培养。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该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征,并采用一定的心理教授方法,对学生进行教授,那么学生自然会喜欢上数学这门课程,并在长时间的学习中增进数学情感。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一堂数学课的好坏是由学生的整体学习反应所体现的,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来衡量一门课是否讲授成功。学生的积极反应能够体现课堂的良好教学效果,因此,老师在数学课堂教授中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并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增进学生的学习情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是否良好,也没有定性评断,但是老师可以在课堂中细心观察学生们的表情反应、坐姿问题以及注意力是否集中等现象,如有发现不集中注意力听课的学生,可予以适宜的方式调整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

情感的培养是需要一定的情景设计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研究安排,合理规划设计一定的数学教学情景,情景教学能够使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式地学习知识,并受到情景中情感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热爱数学的情感精神,进入积极探索知识的情感角色,同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情景教学是需要一个极为平和且友爱的良好环境,因此课堂中的情景教学需要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以此来达到情景教学的环境要求。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不仅会感到轻松自在,无拘无束,而且由于保持心情的舒畅对数学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学习状态也会有所改观,学生在数学学习前因为情景的融合性,使得学习很快能够进入状态,对于数学情感的培养起到了辅助性作用。

三、以情动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由于在目前我国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因家人过分的宠爱,使得学生的自尊心都特别强,而且思想较独立。如果老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式不当,则会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极大的影响。比如学生课堂上不在学习状态,如果因此而进行较为严格的批评,则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且会讨厌这堂课的教学老师,原因多是学生的自尊心强。所以在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并不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在对待学习态度上有问题的学生,应及时找出问题,疏导学生的心理矛盾,并长时与他们进行交流,多加鼓励,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以此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四、自主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样情感的教学要从实践活动中开始培养,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为前提,做到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真正融入到学生的世界里,和学生敞开心扉地进行交流,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并在依赖中,体验学科知识带给他们的乐趣,只有這样才能正真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在数学的抽象观念以及符号的学习中,老师应该让学生进行大胆的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理论在数学知识的实践中同样有效,学生只有经过一定的实践才能真正领悟到数学的内涵,并发现数学学科特有的魅力。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现有教材的特点,挖掘教材中的有趣性内容题材,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特别教授,这样学生才会认识到教材也有很独特的一面,同时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课后数学情感的培养。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知识能力相结合,才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受益匪浅,并在学习中进行不断的自我完善、轻松学习。

参考文献:

[1]黄小华. 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情感培养优化方法的策略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王超. 中学数学教学情感目标的分类解析、实现条件及评价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常磊,武玉芳. 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J].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02:86-88

作者:汪良平

第二篇:农村初级中学数学高效课堂建设

【摘 要】经济的发展必定推动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与城市教育相比,农村教学具有更大的限制性,无论是在师资水平还是硬件设施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想要提升农村数学教学质量,实现高效课堂,就需要加强对教学现状的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措施。本文分析了农村数学教学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农村 初级中学 数学教学 高效课堂

农村教学条件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与城市教学存在一定差距,怎样才能利用现有的条件来提升教学质量,在初级中学实现高效数学课堂,已经成为众多农村数学教师考虑的重点。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认知,在新课改要求下转变师生关系,针对学生身心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一 建立高效数学课堂必要性分析

在新课标要求下,传统教学方式和手段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立高效课堂是新课改要求下的必然,是新时期新教学手段应用的必然要求。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完全處在被动的位置,既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不能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整个教学质量十分有限。在这种现状下,就需要教师根据新的教学要求以及中学生身心特点,来制定新的教学方式,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来教学,力争建立高效、优质的数学课堂,为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一个坚实有效的平台。农村教学水平与城市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很多教师就是完全依照教材照本宣科,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参与程度有限。而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实现高效课堂,可以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发散思维的机会,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大有裨益。构建农村初级中学数学高效课堂,在满足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提升教学含金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 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实施策略分析

1.以学习兴趣为教学基点

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对于数学这种逻辑性、缜密性比较强的学科,兴趣显得更为重要。就数学学科而言,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学生在学习成绩上可以说是差别巨大。因此,建立高效数学课堂,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穿插一些小游戏,或通过一些奇妙的解题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如学习“平移”这一知识点时,如果只是一味按照教材内容来进行教学,很难引起学生兴趣,这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进行预习,然后总结平移的定义和条件。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平移定义在教室范围内寻找平移可得到的事物,这时学生就会积极参与进去。教师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提升教学质量,对创建高效课堂具有重要意义。

2.以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教学基础

初中生正处在一个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的阶段,他们往往能更清晰地捕捉到教师与同学对自己的各种细微看法,进而可以对其学习形成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想要创建高效数学课堂,就必须在课堂教学氛围上下工夫,转变传统“师讲生听”的教学环境,创建师生平等、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学习环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如在学习二次函数与其图像时,因为其中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再加上教学要求比较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摆正心态,不能因为急于求成而因学生的不理解、不掌握而情绪波动,将整个课堂气氛弄得很紧张。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都很怕被教师抽到回答问题,因为怕回答错误。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分配答题,既不能让成绩较好的学生大包大揽,也不能让成绩较差的学生胡乱答题。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功能,在增强其自信心的基础上提升了教学质量。

3.以生动的教学方式为动力

中学生正处在一个自我意识过分膨胀的阶段,教师想要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现在农村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很多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来教学。教师也应对初中生具有的“好胜心”加以利用,充分调动其主动性,进而可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三 结束语

新课标的提出,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教师必须要通过一系列手段和方式来达到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师在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时,必须要以学生身心特点为基础,合理利用其具有的各种心理特点,并选择学生更易接受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其学习兴趣。我们需要不断研究探讨,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善,进而才能构造出更为高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昀.问题解决教学方法在高中政治课中的运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3):59~60

[2]乔俊兰.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兴趣培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15~16

[3]周明君.新课改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12):27~28

〔责任编辑:范可〕

作者:张伟新

第三篇:浅析数学应用和中学数学教育

摘 要:数学是中学阶段的基础学科,更是灵魂学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理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与现代素质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本文主要针对中学数学应用的内涵与意义进行分析,重点阐述了我国中学阶段数学应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究提升数学应用水平的有效策略,希望对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学数学;应用;教育方法;策略

一、数学应用的含义与作用

数学应用意识指的是将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和养成的思维方式与现实应用结合起来,在面对其他事物时,用数学的观点和角度看待问题,对事物的发展历程及走向趋势进行系统理性的分析,并对此用数学语言进行理性的阐述。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往往忽略对学生理性思维和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只以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为主要培养目标,理论知识与现实应用严重脱节,这显然与当今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相违背,不利于我国中学教育的发展。因此,要不断深化教育制度改革,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究更适应时代发展的数学应用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理性的思维意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我国传统数学教育的弊端

目前,我国中学的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以提高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和考试分数为主要目的,即使课本中穿插应用问题,也往往经过模式化的加工,为解释理论知识而服务,无法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服务。教师迫于升学压力和上级领导的指示,侧重于讲授数学知识的推理、证明过程,轻视创造性和相关数学思维方法的介绍,没有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对应用例题的讲解也侧重于对知识的理解和一招一式的训练,希望将学生培养成做题“机器”。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对提升学生的考试分数十分有利,但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无法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运用能力,更不用说体现诸如数学语言等深层次的要素。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很少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讲授课本知识后巩固学习的唯一方法就是做大量的习题。教师在教学中很少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对现有的结论进行推广、质疑或反驳,没有向学生传达如何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理念,学生也就无法创造性地利用自己的理性思维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十分不利于当今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提升中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策略

1.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是数学家对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进行总结和发展而形成的数学理论。比如,集市上买卖东西用到的是加减乘除法,盖房子修屋时用到的图纸等无不与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将复杂的现实问题转化为课本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并鼓励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产生学好数学,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服务的愿望。教师在课程设置时,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生活案例走进课堂,丰富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课程设置上注重数学知识的运用

相比于大量枯燥的习题训练,实践课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理性思维和解题策略。教师应该设置更多的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与教师充分交流,积累经验,采集素材,养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实际现象,采集实际数据并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

3.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

数学是其他学科发展的灵魂,是将各种形式之间的转化方法、空间向量关系、变化规律等作为主要研究目标的学科。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的案例比比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时常向学生介绍数学在其他学科当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养成数学思维习惯。例如: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介绍在物理中研究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温度与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等;学习概率问题时可以联系生物中的遗传概率问题;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联系到物理知识中的抛物线问题,等等。

四、结语

数学是灵魂学科,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加强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理性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但是目前我国中学的数学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与现实脱节严重。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数学应用教育一定可以取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鲁小莉.中美高中数学教材的数学应用水平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2]但琦.高一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7(1):66-69.

作者:刘威

第四篇:中学数学课堂中的数学思想研究

摘 要:中学数学教师对数学思想整体的深刻把握,不仅有助于教师选择适合学生掌握的数学思想来指导教学过程,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吸收与掌握学科思想,从而实现举一反三。因此,中学数学教师应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中学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数学建模思想;类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一、数学思想的定义

数学思维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和灵魂,是处理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价值,数学思想也不例外。教材中介绍的知识是对以往数学家数学研究成果的收集和总结,这些数学知识与思想都是来源于数学家自己对数学的理解,他们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与过程,对数学推理和证明的过程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与发展,使数学思想不断得到继承和创新。

二、数学思想的类型

(一)类比推理思想

类比推理思想的目的在于增强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帮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从而训练学生思维逻辑,其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目标导向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进行类比与推理,而是预先设定方向,引导学生顺着他们自己的想法来进行有意义的类比学习。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分式运算新授时,往往会从小学阶段学生所掌握的分数运算进行入手,让学生通过分数的运算来类比推理出分式的运算法则,之后进行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新知识是被自己探索并论证出来的,不仅可以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激发其学习兴趣,也帮助学生更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并且潜移默化地学会遇到新问题时运用类比推理的思想进行解决。

(二)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随着毕达哥拉斯学派创建“形与数”的概念而生,具体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将数作为几何元素来思考问题。例如,我们在进行初中函数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将抽象的函数解析式与直观的函数图象进行对应与结合,使得学生通过可视化的函数图象对抽象的函数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發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化归思想

化归思想指在学习过程中,将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的内在练习,从而使问题转化为能够被解决的问题,并通过不同的方法实现化归。例如,我们在学习如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往往会采用割补法将其转化为一个或多个规则的图形来进行计算。同样,刚开始学习与研究四边形问题时,往往也通过采用添加辅助线的方式辅助我们将四边形问题割补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三角形问题进行解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含有未知参数的一元二次方程作为一个教学的重难点,不容易被理解与掌握,教师可以将含参数的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运动的直线与固定的二次函数的交点问题来进行讲解,这样更为直观与形象。

(四)数学建模思想

数学建模思想是指当学生通过独立自主或是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所拥有的条件对数学模型进行建立与研究,揭示原问题的本质,最终解决问题。数学建模思想常被应用于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中,这类问题的复杂性较高,不易被直接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复杂的现实问题先抽象为数学语言与符号进行表述,再对我们所构建出的数学模型问题进行处理与解决,最后再将数学模型所得出的结果代入实际问题之中,从而将复杂的现实问题进行解决。例如,在必修一第二章第三章的数学建模案例中,提出了一个相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怎样烧开水最省燃气?”我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选择性进行实验,接着选择合适的函数模型进行建立并进行模型的求解,最后进行检验分析,若模型结果与现实结果基本吻合,则可以就此得出结论。将数学建模思想运用到中学数学课堂之中,有助于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达到学会数学、会用数学的目的。

(五)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背景及问题本身进行透彻理解,从而对分类的依据、可能性以及原则进行确定。接着,依次对不同情况进行选择与选择分类,不重复、不遗漏,教会学生不要匆忙进入解答。在此之后,基于每一类具体情况进行深入讨论与分析,最后,总结并做综合阐述,达成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我们在对对数函数的性质进行研究时,应该让学生首先意识到,要依据底数a>1与0

三、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思想渗透

数学教学本质上来说是数学活动教学,所以教师要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步骤中渗透数学思想。在教学过程前,教师要依据教材中本节课的数学思想进行预先的当堂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的具体问题出发,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潜移默化地掌握相应的数学思想;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应较多关注学生是否习得了相应的数学思想,而并非仅仅停留在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教材知识与解题技巧上。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数学思想可以极大地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对不同的知识做出不同的教学设计,并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陈述性的知识,教师可以采用把教学讲授法与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将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教师进一步的指导和启发进行有机结合,从而获得对陈述性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对于程序性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感受、体会知识的形成与运作过程,从而对程序性知识有更为完整的掌握。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不同数学思想的课堂渗透。小学阶段的学生,数感能力、空间几何能力需要得到初步的发展;进入初中阶段之后,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类比推理思想等较为复杂的思想的培养应该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而进入高中阶段,教师可以在前两个阶段教师所达成的成果之上,更为综合化地将数学思想进行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教师预先设置有目的的问题情景,有利于在学生学习的实际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引导学生发现有意义的问题并主动分析、研究、探索、验证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也要渗透数学思想,这使得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题目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认识解题的本质并提高效率。最后,教师通过设置具有典型性的专项训练对教学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进行集中强化训练,专项训练会更具有针对性,也能让学生更充分内化数学思想。

四、结语

数学思想之间并非存在明确的界限,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重合与联系。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数学思想整体的教学,不能顾此失彼。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知识的获得与应用只是表层目标,而思想的培养和方法的习得,才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目标。数学思想的建立通常基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之上,数学思想通常内隐于数学知识之中,往往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潜移默化的渗透。

参考文献

[1]张先波.中学数学思想的培养研究——基于深度教学的视角[D].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9(05).

[2]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侯淑倩 高丽

第五篇: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好数学

【摘要】本文以《可能性》一课教学为例,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三个真实有效的数学活动,提出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做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等建议。

【关键词】数学活动 数学教学 可能性 教学反思

“可能性”这个内容是属于“统计与概率”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可能性是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不确定现象。概率知识比较抽象,对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时,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笔者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性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以开展真实有效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在本节课安排了三个真实有效的数学活动,围绕这三个数学活动展开教学,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

活动一:转转盘,猜一猜

《跳跳虎和维尼熊》这部动画片里的朋友们在百亩森林里举行庆祝活动,要选活动主持人,黛比、跳跳虎、维尼熊都争着当活动主持人,选谁好呢?他们的办法是用转转盘来选出主持人,轉盘的三个区域分别有黛比、跳跳虎、维尼熊,转盘指针指到谁,谁就当选活动主持人。

设计意图:课一开始,教师由学生喜爱的动画片导入,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转转盘前,让学生先猜一猜黛比、跳跳虎、维尼熊谁有可能会当选活动主持人。有学生说黛比可能会选上,有的说跳跳虎可能会选上,也有的说维尼熊可能会选上。这样自然地引出了课题——可能性。“转转盘,猜一猜”这个活动使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初步认识“可能性”,让学生感受到“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活动二:摸球活动

1.第一次摸球活动,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

师出示①、②号盒子,让学生分别组成男生队和女生队进行摸球比赛,在①号盒子里全部装入红球,但②号盒子没有红球,只装入了黄球和绿球,师却规定摸出红球次数多的取胜。比赛开始了,女生队摸①号盒子里的球,全部摸到红球;男生队摸②号盒子里的球,却一个红球也没摸到,最后老师宣布比赛结果:女生队获胜!此时,男生队很不服气地喊道:“不公平、不公平。”师问:“怎么会不公平呢?”男生队愤愤不平地说:我们男生队摸的②号盒子里没有红球。师:你们看见?男生:没有,我们是猜的。师:真的是这样吗?怎样才知道?生:打开盒子看看。师打开盒子进行验证,结果②号盒子里一个红球也没有。这次摸球活动让学生体验从全装红球和没有装红球的盒子里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红球和“不可能”是红球,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产生认识冲突,产生疑问,然后再验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经历“体验—猜测—验证—归纳”等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有些事件一定发生,有些事件不可能发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

2.第二次摸球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师:如果老师想从②号盒子里也摸出红球,有什么办法吗?生:在②号盒子里放入红球。放入红球后让学生再亲自摸一摸,有的同学摸出了黄球,有的同学摸出了绿球,有的同学摸出了红球。在这次摸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从这个盒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可能是黄球,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绿球,进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设计意图:通过刚才的两次摸球活动,让学生知道从不同的袋子里摸球,有时结果是确定的,有时是不确定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这一教学环节突破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由具体过渡到抽象,使学生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活动三:装球活动

(1)黛比提出一个装球的要求: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是绿球。

(2)男生队用“一定”提出一个装球的要求。

(3)女生队用“可能”提出一个装球的要求。

设计意图:以往的课堂只是教师单一的提出装球的要求,然后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来装球。本节课先是黛比用“不可能”一词提出一个装球的要求,各小组按要求装球;接着让学生用“一定”和“可能”这两个词分别提出一个装球的要求,再让各小组装球。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是否能提出问题,能否按提出的要求装入相应的球,是检验本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学生能否真正掌握新知的体现,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是全课教学的亮点。

活动四:举球活动

要求:1.让每名学生从桌面上的小篮子里拿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球,然后按要求举球。2.怎样举球?让大家可能看到红球,可能看到绿球。3.教师将举对的同学手中的球作为奖品奖励给大家。

设计意图:能按要求举对球的同学将得到手中的球作为奖励,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个活动安排在课尾,学生在前面对新知“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掌握较好,因此每个同学都能按要求举对了球,全班同学人人都获得奖品,此时学生情绪高涨,下课铃声响了学生都还不愿下课。从这个活动看出学生真正掌握了新知,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纵观整节课教学,笔者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定”“可能”和“不可能”这三个概念比较抽象,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笔者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时,注重突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接着笔者又设计了几个贯穿整节课的数学活动,这些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摸球这个数学活动,得出“一定”“不可能”和“可能”这三种事件发生的情况,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作者:程琳钰

上一篇:博士研究生论文下一篇:饭店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