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室工作计划1

2022-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是在不断的征程之中,一项工作的结束意味着新的工作的开始,而只有好的计划才能让我们在新的工作中找准方向,那么什么才算一份好的计划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物实验室工作计划1》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生物实验室工作计划1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改革优化(1)

摘要:在新课改的推进过程中,越来越强调核心素养和生物实验教学的融合,也对实际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这需要生物学教师不断创新方法来达到新课改制订的教学目标。本文立足于初中生物教学角度,分析了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生物;实验

引言

核心素养让生物实验教学创新了教学模式。教师应认识到生物实验的内涵及核心素养的意义,教师要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实验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1引进家庭趣味实验,赋予初中学生生物实验机会

在很多人看来,实验是需要在学校实验室进行的,是需要利用精密的实验仪器所进行的。这其实是对实验的一种错误认知与理解。我们的实验不仅仅停留在实验室,还广泛存在于我们日常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出发,我认为我们初中生物教师在自身的实验教学中应当积极创新教育理念,优化生物实验教学的形式,让生物实验教学与我们的实际社会生活建立密切的联系,具体来讲,便是积极引进家庭趣味实验,让生物实验与生活相连,与日常社会相连,赋予初中学生生物更多的实验机会。

我在自身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就积极贯彻与落实了上述观点,赢得了学生们的普遍好评。例如,在教学“观察花的结构”这一生物实验时,我们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们积极进行家庭趣味生物实验,即观察家中当季的鲜花,并利用镊子、刀片、放大镜等家庭中常见的事物对其进行认真的观察。不少学生们家中种植有当季生长的鲜花,因此,这一趣味实验便很好地焕发与调动了学生们认真观察,积极参与实验的兴趣与热情,也使得学生们建立起了所学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之间的紧密联系。这带给学生们的不仅仅是对课上所学生物知识的深化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们还能树立起良好的生物实验操作热情,能积极利用家庭中常见的事物进行生物实验操作,后者对于学生们的生物学习与长远性发展来讲显然大有助益。引进家庭趣味实验,对于创新我们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效益的可行性得以充分体现。

2创设有效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在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进而使其能够充分地动脑及动手,对各类实际内容进行有效的思考与操作,使学生能够真正对实验内容予以有效的体会。生物是一门源于大自然的学科,在生物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会通过自然界中事物对应的理论予以获得。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具体实验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且对生活类素材进行有效应用,使相应的场景能够进行有效的构建,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相应的素材进行主观性的动手及思考,使学生能够对事物的具体内容进行思考与探索,使生物实验的学习有效性得到进一步提升,使学生对于生物实验的理解及认知得到有效增强。

例如,在对种子萌发条件相应的时间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其主要的探索模式是通过对种子的发芽情况进行观察,对具体的课程内容进行研究,教师可以充分组织学生在课前准备 20 粒种子和吸水纸,在课堂中对种子发芽的条件进行详细的探析,并且引导学生对在春天播种种子的原因进行探索,引导学生对春天与其他季节相比所存在的特别之处进行探索。然后,引导学生对豆芽的发芽环境进行详细的设置,并且引导学生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对相应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记录与观察,从而使学生对种子发芽的环境进行有效的探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各类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生物学就其自身而言,是对大自然探索与研究的学科,教师需要使相应的探究性实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与生活素材的实际性问题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对各类问题进行有效的操作,对相应的问题积极进行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充分对生物学科进行学习。

3引进学生自主实验,锻炼学生们的生物实验操作能力

演示实验是当前我们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即生物教师在课堂上一步步操作,向学生们进行具体生物实验的操作,却很少会让学生们体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的实验过程,如此一来,学生们的实验操作能力未能得到有效锻炼与发展不说,且其借助实验深化所学生物知识认知的预期目的也未能有效地落实到实处。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初中生物教师也应当积极做出改变与调整,在自身的生物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们更多的参与到生物实验操作与学习之中,而不仅仅只是作为观众去聆听、去观看。这一生物实验教学理念的创新与调整,也是当前我们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积极进行创新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我自身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就有力诠释了上述论点。例如,在教学“观察大豆种子的结构”这节知识时,我们初中生物教师就可以充分尊重学生们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该生物实验的具体操作。对于实验该做什么可以由学生们进行探究,实验中应该观察什么、得出了哪些结论,也可以由学生们进行分析与探究。这样一来,学生们将不再是单纯的聆听者,而是切切实实的参与者,探究者,学生们在该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会掌握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获得实验操作能力的提升与发展,而且还能让学生们切实加深对种子的结构相关生物知识的認知与理解。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形式,积极引进学生参与自主实验,带给我们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作用与价值由此得到了充分凸显。

4学生通过有趣的生物现象产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生物实验活动

实践表明,一个人的兴趣影响着他对人生的态度和行为,兴趣可以使人思维活跃、意志力坚强。只有学生对实验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的教学才会更加顺利,实验教学才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

比如,细心的学生发现家里的花向光生长、自己家里植物开的花的结构和课本里学习到的不太一样、家养的蚕宝宝的发育变化、去除了皮的土豆的褐变现象、鱼骨头和鸡骨头的不同、养鱼的水时间长了会变绿等有趣的现象,教师可以在实验设计方面给学生指导,促进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内的动植物,学生外出游玩时在植物园、海洋馆接触到的一些生物进行简单的讲解,也可以引导学生收看《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提供给学生一些科普类的生物杂志,从这些事例来激发学生通过实验课来探索生命活动规律的兴趣。

结论

生物是初中教学当中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而生物实验教学便是学习生物最为重要的知识。在新课改背景下,采用创新教学手段进行生物教学对于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有着积极意义。因此,学校教师应当将生活与生物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上进行良好互动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从而,在提高学生生物知识积累的同时,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广娟.翻转课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求知导刊,2020(50):59-60.

[2]吴程程,韩宁,范丽仙.参考教学设计类文献进行有效二次实践教学——基于教育民族志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9):276-280.

[3]赖崇理.重视实验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0(32):173-174.

[4]朱学文,刘志强.浅析如何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11):154.

作者:李颖

第2篇:浅谈“3+1”模式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创新

【摘要】生物实验的教学是制约高中生物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而现有高中生物教材虽增加了实验内容,特别是增加了探究性实验的内容,但是实际教学有难度,运用“3+1课堂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构建高效生物实验课堂,探索出优质的实验材料、实验程序和实验教学方案。

【关键词】“3+1课堂模式”;构建高效生物实验课堂;学生实验创新

【基金项目】2016年周口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3+1”模式下高中生物實验教学创新的研究》(zk160540905)。

【中图分类號】G633.91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实验的教学是制约高中生物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而现有高中生物教材虽增加了实验内容,特别是增加了探究性实验的内容,但具体到每个实验的选材、实验步骤及实验教学的设计却难于适应各地的教学实际。因此,对高中生物实验的创新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仅以中国知网进行文本检视,相关有价值的论文和期刊多达五千余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加速发展,对生物实验教学创新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如苏相洁(2005年)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和探讨》,张立玲(2013)的《高中生物实验现状分析及实验技术的改进与创新》,王更强(2011年)的《自主·探究·合作·互动——创新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之实践》等。李妙娜(2014)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研究》认为:现阶段对实验室基本条件、师资配备、实验开设状况的实验调查研究较多,而对生物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感受、课程的组织管理、角色转变等研究较少。综合以上研究现状发现,对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创新的研究有诸多不足,其中理论体系的建构和探讨多来自于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很难切合高中教学实践;实践研究方面,多来自高中一线教师,多侧重于某一节实验课的教学创新,而其对实验的创新多来自教师自身的创新,缺少对学生实验创新的激发和研究,且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高效课堂建构的研究相对薄弱。如何建构高中生物实验课的高效课堂?如何进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创新?赵鹏、叶莉娟在其专著《高中生物层次化教学的构想与实践》中提出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1+1”方案:每一节实验课可分为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引导探究,得出步骤;第二课时实施实验,讨论结果。我们认为该做法延长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其本质并未跳出实验低效性的怪圈。

一、“3+1课堂模式”

普通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其核心概念是“3+1课堂模式”和“生物实验教学创新”。所谓的“3”,是指贯穿课堂的三个学习阶段,即“自主研习”、“合作探究”、“交流共享”三个阶段。所谓的“1”是指教师适时的点拨。自主研习是指学生以导学案为线索,独立研究学习教材知识及学案中老师提出的问题。合作探究是指以学习小组为载体的学习活动,对于自主研习没能解决的问题和教师提出的高难度问题,大家通过小组内讨论探究的方式完成合作学习。交流共享是指各学习小组将本组探究的成果派代表在班内展示共享,最后形成共识。教师点拨不局限时间和阶段,根据需要及时进行点拨,教师的点拨将课堂三个环节串成一个整体,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拔高和升华的效果。“3+1课堂模式”不固定模式和时间,而是根据课型和内容可以随时调整,一切是为了让课堂高效,具有魅力,充满活力。

“生物实验教学创新”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对新人教版教材所涉及的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和课外拓展探究实验从材料的选择、实验程序的设计到课堂的实施进行改良和创新,运用“3+1课堂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构建高效生物实验课堂,探索出优质的实验材料、实验程序和实验教学方案。

二、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例

欲解决的核心问题,其一根据问题确定合理的学习形式,其二根据探究进程安排合理的回答形式与时机。因为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有差别的,基于同一问题,有的学生不经过讨论即可解决,而有的学生则需要讨论才能解决。设置不同探究类型及层次化的问题的前提下,为最大限度上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力发展的内在需要,教师要选择合理的学习形式,确保每一问题的最大的最大有效性。为此,总体策略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和教师点拨”卓有实效的教学模式和成熟的班级小组建设,充分利用我校学科组“一课一研”和“集体备课”的教研优势,研究高中生物实验创新教学的高效课堂模式,促进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提高,激发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实验创新思维的灵感,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提供一套高效可行的方案。

实例1:在必修一课本实验渗透原理的演示实验中为了使实验容易操作,具有代表性,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大胆想象,这样以组为单位,记录结果。最后交流展示,学生明白实验的关键是半透膜的选择,实验装置的设计,以及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浓度差,本着操作简单,效果明显,时效性强的特点,最后半透膜可以选择鱼鳔,海带;实验装置课一用橡皮泥盒,长颈漏斗直立放置,接头处用橡皮泥密封。学生尝试去做效果良好。

实例2:在叶绿体中的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学生了解基本的原理之后,考虑到材料的选择的难度,提取剂的挥发特性,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好便于操作,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展示,最后师生合作讨论改进方案,材料可以用黄瓜皮替代,装置设置成塑料密封即防治挥发,效果明显,画滤液细线时可以用载玻片去按,保证画滤液细线直且细

教学案例研究法:对每一节精心设计的实验教学方案,充分利用我校组织的听课评课活动,分析其优缺得失,精心锤炼设计方案。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时进行动态分析,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三、实验创新的问题思考与反思

前已述及,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创新的研究多涉及理论层面,而教学实践方面,多是对某一实验的选材、步骤的改良和创新,而且多是教师自身的创新,鲜有对学生创新实验的记录,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创新缺乏一种模式,即如何构建生物实验高效课堂。通过我们的探究,希望解决这些问题,积累学生的实验创新思维,形成高效课堂模式,并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周富珍 陈瑞霞

第3篇: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n+1”微生物实验教学模式构建

摘要:本文以山西师范大学生命学院微生物实验课程为依托,从创新型人才特征出发,通过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引入科研性、综合性试验教学内容,尝试构建“n+1”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以期提升生物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效果。

关键词:“n+1”;创新型人才;微生物学;实践教学

“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创造出创新性成果的个体或者具有创新潜力、将于未来创造出创新性成果的人才,这类个体大多呈现出知识结构丰富、问题意识与钻研精神强烈、心理素质成熟稳定等特征[1]。而“創新”的经典经济学定义最早见于美籍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Joseph Alois Schumpeter于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五种创新”理念,并阐明所有的创新活动都需要经历较为漫长的过程,绝大多数新事物的形成和成熟过程都是坎坷的。

一、“n+1”微生物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背景和目的

高等院校担负着完善国家乃至世界创新体系、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在我国制定的“十三五”规划中,已经把“创新”列入未来发展的重要理念,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要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基于此背景,高等院校必须慎重思考如何更高效、更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各领域紧缺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条件。

在高等院校,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起到其他任何教学形式无法比拟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2]。生命科学类的专业和学科实验性都很强,包括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是跟微生物学理论课相呼应的基础实验课程,是生物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传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包括教师讲授、教师示范和学生实际操作三部分。虽然近年来随着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教学、PBL等模式的引入,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但依然具有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积极主动性不强等缺陷[3]。实验课教学主要是在实验室内进行,以现场教学为主,受实验时间限制,实验资源不能得到高效利用,实验技术方法与学科的发展脱节,实验内容也以简单验证性实验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绊脚石。增加实验教学比重、优化实验教学体系、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已经刻不容缓[4]。为此,计划以山西师范大学生命学院微生物学相关实验课程为依托,从创新型人才特征出发,尝试构建“n+1”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其中,“n”表示几个技能训练实验和基础性实验,“1”表示一个设计性、探索性试验,课程侧重点放在“1”上,“n”为“1”服务。该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以期在学院范围内形成创新教育氛围,建设创新教育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试验能力[5],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推进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改革,推进实践教学的长期发展。

二、“n+1”微生物实验教学模式简介

微生物学是生物大类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本科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存在着许多缺陷,比如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仅仅作为理论课的附属物;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基础实验尤其是验证性实验,结合学科发展的应用新技术手段的、科研化的创新性试验内容极少并且实施情况较差,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6]。基于此,拟构建本科生物类专业“n+1”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体系,其内容功能结构图见图1。

本科“n+1”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模式中,“n”是指多个基本技能训练实验和基础实验,“n”服务于“1”,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操作和实验方法,为“1”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奠定基础;“1”是指学生经过“n”个基础实验训练,获得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设计实施一个科研性创新试验项目,包括题目的选择、试验方案的制定和可行性分析、具体实施和结果总结评估。

“n+1”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创新性试验项目为主线”,注重的是在完成“1”的过程中,对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最后的研究结果。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由“演员”转变为“导演”,把主体身份让给学生,使学生在创新性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品味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苦于乐,在强化实践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所学理论知识。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n+1”模式是一种以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首要任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验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n+1”微生物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基本技能训练是其他实验开展的基础。基础性实验要求教师通过全程指导,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增强学生进行基本科研的动手能力。在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要改变以往零散化、独立化的现象,我们拟对原有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整合优化,重点突出各小实验间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使前一实验为后一实验提供基本技能支持或具体实验材料,比如“显微测微尺的使用及细菌大小测定”要用到染色技术的前期实验“细菌简单染色”训练,菌种由前期实验“培养基的配制和斜面制作”和“无菌操作技术”提供,从而体现出各独立实验的不可或缺性,为创新性试验的开展实施打好基础。

作为本模式的核心内容——1个创新性试验,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献或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现问题、凝练问题、提出问题,并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全面调查,然后设计解决该问题可用的方案方法等。大学生创新项目涵盖了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可以作为实现该创新的具体形式。因此,我们拟通过四个部分具体实施:项目申报、评审和立项、实施和管理、结题和验收,其中关键环节在于项目的申报过程,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准确把握所提问题的研究意义和具体实施方案的可行性,为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创新性试验的实施要求学生组建团队,每个班级40人左右,分成8个试验团队,每队5人左右。团队的组建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性格、气质类型、学习成绩和组织能力,尽可能保证每个团队各方面能力的多样化和团队间的平衡性。每队设负责人一名,协助教师组织团队活动,分配具体任务,提交学习成果,并且对成员成绩的分配提出建议。

四、“n+1”微生物实验教学效果的评价

以能否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否提高学生自觉性和互动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能否提高学生兴趣和参与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是否愿意接受“n+1”教学法等问题为测评指标,设置调查问卷。通过问卷的形式对“n+1”教学效果进行学生测评,通过学生自身的体会和感受,评价该模式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董晓芳,赵守国.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J].科学管理研究,2017,(1):83-86.

[2]周洋.“互联网﹢教育”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J].科技展望,2016,26(10):214.

[3]倪志华,杨丽坤,等.互联网+背景下的生物化学实验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8):86-87.

[4]胡卉,张静波,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评价——以物流工程专业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1):156-161.

[5]周学君,赵亮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教育体系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11-112.

[6]张四方,李好样,等.高师本科“1+n”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52-154.

作者:王东胜 李琪 罗永平 张杰

第4篇:初中12-13下学期生物实验室工作计划(1)

苏嘴中学初中生物实验室

2014.02.1

32013--2014年度第二学期生物实验室工作计划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演示和做实验,来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生物学科中概念和规律的必要基础。做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也是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生物实验室为更好地配合任课教师上好每一堂实验课,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和观察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初步要求,营造一个良好的求知环境就显得十分必要。实验室采取开放式管理,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要求,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和分析能力,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现制定计划如下:

1、认真看书学习,多掌握一些生物实验方面的知识,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借鉴别人的经验、已经比较成形的模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简单明了的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尤其注重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2、对所有的仪器及时编号、登帐。由于学校的搬迁,学校现有的仪器由三部分组成——学校原有的、项目配发的、学校新添置的,这就需要对所有的仪器重新排序,重新编号,在学校统一的领导和规划下,重新建账,重新填写仪器柜号和有关的内容,规范化管理仪器。并按学校要求做好明细账。

3、对全校各班学生按照实验室座位排座次,学生做实验时要有秩序地进入实验室,并对号入座,协助任课老师维持好实验室秩序。

4、认真钻研教材、大纲,开齐教材所规定的所有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并针对实际不断变化的教学内容对现有的演示实验作一些改进和增设一定的实验,以便在教学上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

5、协助好教师做好演示实验,保证每个演示实验能100%成功。在进行分组实验时,指导学生顺利进行实验,并及时处理实验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6、备好各种材料,如:实验室计划、总结,各年级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配档。认真填写各种表格,严格签字手续。制度上墙,按要求悬挂整齐、美观。

7、搞好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工作。保持地面、窗台、实验桌面干净,无尘土,空中无灰网。门窗玻璃整洁,窗帘洁净,不打结;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干燥,仪器柜内无灰尘、无斑点。每做完一次实验要及时打扫卫生,保证每月一次卫生大清查,并及时做好仪器的清理归类工作。

8、做好各防护措施,做到“十防”。防潮、防火。防鼠,防锈(腐蚀、霉)、防尘、防光、防毒、防震等。

第5篇:中学生物实验1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与探讨 研究背景:生物实验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标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较大的比重。可是实验教学仍然是我国生物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课程标准虽然是更新了,但仍然是新课安照原来的方法上,使课程改革变成“换汤不换药”,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学方式呆板.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使得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质量一直得不到保证,特别是处于不发达或者农村地区的中学由于生物实验设备的配置和管理较为落后不能满足课堂实验的需求,从而导致实验教学无法得到有效的贯彻。而且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一些生物教师在课堂上仍旧采取死板的教学方式,只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论知识的介绍和讲授,只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应试的要求,忽视学生动

导致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低效性”的原因调查

1.调查目的:寻找生物学实验教学低效性的原因,并对其进行分析,找出相应的对策。

2.调查内容:生物学实验教学在教师基本情况、教师实验素质、学生实验能力、实验教学过程及模式、实验室装备及管理,教师实验教学的看法

3.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

访谈记录:

随堂听课记录:

4.调查对象:湖北省具有代表性乡村中学和城市中学

第6篇: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总结1

2013——2014学第二学期

七年级生物实验教学总结

本学期生物实验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是:结合生物新课

程标准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通过探究活动来学习生物,进一步明确实验教学在素质教育的地位,确定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共同发展的思想,理清实验内容仪器配备标准,做好

实验准备和课后总结记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

1、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和教学方法。

2、 做好了实验准备,实验前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对观察的要求。

3、 实验过程中, 教师做到操作规范、熟练、形象、鲜明、安全。

4、 配备足够的教具、学具,以满足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

二、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

1、 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2、 学生做好实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方法。

3、 实验教师做好示范工作。

4、 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三、定期开放实验室,让每个学生动手,发挥实验室资源的效益,利用身边的物品,廉价的材料进行物理实验提供便利,鼓励大家大胆子实验,小制作和小发明。

四、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资源,搞好生物实验,还要搞好教学仪器整理、建档、修理、并做好记录,服务于整个生物教学。

五、顺利完成本学期实验教学任务。

实验教师:杨金月

2014年7月3日

- 1 -

第7篇:高中生物必修2第1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_1教案(最终版)

长白山二高中

高一生物必修2 教案

编写:

必修1第1章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第1课时)

[备课时间]:2012年2月27日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

1. 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2. 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

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

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 假说——演绎法。

[教学关键]

理解孟德尔对分离现象解释 [教学方法]

导学案教学

[教

具]

多媒体课件,教材插图 [课

型]

新课 [课时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指导学生能独立完成预习任务) 预习,初步了解预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初步把握材料选择及假说---演绎法的步骤。

二、预习内容

1、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成功的原因:

a豌豆 是自花传粉 , 而且是闭花授粉 ,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 纯种 。 概念:学生通过预习教材相关内容,掌握下列概念

自花传粉 异花传粉 父本 母本 去雄 b豌豆 相对性状 明显。

性 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如:豌豆茎的高矮。 相对性状:是指一种 同一种生物 的 同一 性状的 不同 表现类型。

如: 高茎和矮茎 。

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P ♀高茎×♂ 矮茎 P ♂ 高茎 × ♀矮茎 ↓ ↓

第1章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第 — 1 — 页 共4页

长白山二高中

高一生物必修2 教案

编写:

F1 高茎 F1 高茎

↓自交 ↓自交

高茎 矮茎 高茎 矮茎

F2

( 3 )∶( 1 ) F2 ( 3 ) :( 1 )

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a遗传因子:显性遗传因子 隐性遗传因子

b体细胞中,遗传因子 成对 存在,有 DD Dd dd 三种情况。 其中,纯合子是: DD dd 杂合子是: Dd c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 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是随机的

根据假设,你能解释F2中出现3∶1性状分离了吗?

一起来正确书写遗传图解:

(1)纯合亲本的杂交 (2)F1的自交

探究案

一、学习过程

探究点一: 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成功的原因

问题探讨:融合遗传。

是早期的一种遗传理论,与颗粒遗传相对。融合遗传是1868年由达尔文提出的,该理论主张两亲代的相对性状在杂种后代中融合而成为新的性状而出现,也即子代的性状是亲代性状的平均结果,且以这种方式传递的遗传性状的后代中不分离,这个理论目前认为是错误的。 探究点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问题1: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而没有矮茎?

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矮茎性状没有遗传下来,另一种可能是矮茎性状没有表现出来。

问题2:为什么子二代中矮茎性状又出现了?

说明矮茎性状在F1代中没有消失。 针对训练:

P ♀高茎 ×♂ 矮茎 P ♂ 高茎 × ♀矮茎 ↓ ↓ F1 高茎 F1 高茎

↓自交 ↓自交

高茎 矮茎 高茎 矮茎 F2

( 3 )∶( 1 ) F2 ( 3 ) : ( 1 ) 探究点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问题1:孟德尔是怎样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作出解释的? a遗传因子:显性遗传因子 隐性遗传因子

b体细胞中,遗传因子如何存在?举例说出纯合子和杂合子 c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 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 。 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是随机的

第1章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第 — 2 — 页 共4页

长白山二高中

高一生物必修2 教案

编写:

问题2:根据假设,你能解释F2中出现3∶1性状分离了吗?

针对训练:(指导学生正确书写遗传图解 )

(1)纯合亲本的杂交 (2)F1的自交

二、复习巩固练习

1.豚鼠的黑毛对白毛是显性,一饲养员让两只杂合豚鼠杂交,其一胎所产生的小豚鼠可能是 ( D )

A. 只有黑色或只有白色 B. 75%黑色,25%白色 C. 有黑色也有白色 D. 以上可能都有 2. 下列四组交配中,能验证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的一组是 ( D )

A.AA×Aa B.AA×aa C.Aa×Aa D.Aa×aa

3 已知豌豆的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在某杂交试验中,后代有50%的矮茎,则其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是 ( D )

A.DD×dd B.DD×Dd C.Dd×Dd D.Dd×dd

4. 已知豌豆的高茎对矮茎是显性,欲知一株高茎豌豆的遗传因子组成,最简便的办法是 ( D )

A.让它与另一株纯种高茎豌豆杂交 B.让它与另一株杂种高茎豌豆杂交 C.让它与另一株矮茎豌豆杂交 D.让它进行自花授粉

5. 人类的单眼皮和双眼皮是由一对遗传因子A和a所决定的。某男孩的双亲都是双眼皮,而他却是单眼皮。该男孩及其父母的遗传因子组成依次是 ( C )

A.aa、AA、Aa B.Aa、Aa、aa C.aa、Aa、Aa D.aa、AA、AA

三、课堂小结:1.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成功的原因:

1、

2、3 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四、课后作业:训练案习题

第1章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第 — 3 — 页 共4页

长白山二高中

高一生物必修2 教案

编写:

五、板书设计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

一、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成功的原因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六、课后反思

第1课时导学案练习答案:

第1章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第 — 4 — 页 共4页

第8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1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说课稿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说课稿

1 教材分析

1.1 内容与地位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孟德尔的探索过程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的。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接着介绍了孟德尔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然后介绍了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最后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

与原教材比较,有了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首先,对实验过程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深入地引发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框架。

其次,对杂交实验的解释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完全是根据孟德尔的推理得出的。 最后,在讲述孟德尔探究方法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对问题的分析。

1.2 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1.3 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假说—演绎法。 2 学情分析

后代的许多特性与亲代相似,是随处可见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理解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后代出现的遗传与变异现象。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的知识与本章内容有密切的联系。

学生学习的必要的数学知识,如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有关二项式幂的知识也是学生学习本章毕不可少的基础。 3 教学目标设计

3.1 知识目标

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3.2 能力目标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4 教学方法设计

问题引领诱发探究心理---分析、推理解释性状分离的现象---模拟实验突破思维的难点---分析测交实验,领悟假说-演绎法---归纳、概述分离定律---技能训练、夯实基础知识 5 教学过程概述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会打洞”这体现了一种什么现象?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

学生阅读“问题探讨”,思考讨论回答。 讲述:简介孟德尔。

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成功的原因

设疑: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

讲述:结合挂图、课件和学生的回答,讲述豌豆的结构特点:

①豌豆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纯种; ②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获得真正的杂种;

③具有稳定遗传的、易于区分的性状,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数据统计。 讲述:结合上述内容,引导学生给出性状、相对性状、自交、杂交、正交和反交等概念。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怎样设计的? 〖讲述〗利用挂图让学生比思考边讲解。 给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的概念。 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

讲解:孟德尔8年一共做了很多种性状,其中非常有成就的是7对相对性状,发现显性和隐性不是偶然的,它带有相当的必然性,另外它还带有普遍性,而且F2代还带有特定的比例,大致都在3:1左右。

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结合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图解,引导学生分析:孟德尔是如何解释子一代只出现显性性状的?为什么子二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3∶1?

教师结合图1-5讲解孟德尔的解释 1.遗传因子是 独立存在的. 互不融合

2.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

3.F1在形成配子的时候成对的遗传因子要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引出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概念

假如雌雄配子的结合不是随机组合的能出现F23∶1的结果吗?

〖提示〗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模拟实验:

指导学生阅读实验的目的要求,明确相关的问题。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

1.两个小桶代表什么?两个小桶中的D小球和d小球代表什么?

1.两个小桶分别代表生物体的精巢和卵巢;D小球和d小球分别代表含有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的配子。

2.为什么每个小桶内的d小球和D小球数目都是10个?

2.每个小桶内的d小球和D小球数目都是10个,确保雌、雄配子数目相等。 3.分别从两个小桶内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的含义是什么?

3.分别从两个小桶内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的含义是: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4.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摇匀,按步骤(3)重复做50~100次的含义是什么?

4.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摇匀,按步骤(3)重复做50~100次,是为了确保观察样本数目足够多。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组织学生汇报,统计全班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将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与全班总的实验结果作比较,比较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Dd∶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

讲述:孟德尔的测交实验,给出测交概念,指导学生通过绘制遗传图解,预测测交实验的结果。巡视检查学生习作的情况。

通过课件或板图,展示规范的测交遗传图解,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给予及时的纠正。 展示孟德尔的测交实验结果,即用子一代高茎豌豆(Dd)与矮茎豌豆(dd)测交,在得到的64株后代中,30株是高茎,34株是矮茎,两种性状之比接近1∶1。

设疑: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是否相同,这一结果说明了什么?孟德尔设计测交试验的巧妙之处是什么?

介绍假说—演绎法。

四、分离定律

依据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技能训练

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课堂练习:书本8页

6、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情境,层层设问,在学生答问、质疑、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建构新概念和新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教师及时掌握反馈信息,适时点拨、调节,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而且通过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但由于本节课知识点较多,并且师生互动场合较多,在教学时间上可能略为紧迫,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组织教学能力

第9篇:开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

关于开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自查工作的报告

为确保我中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运行,按照阜阳市卫生局卫科〔2014〕364号文件要求我中心于2014年9月24日开展了自查活动,历时一天。检查主要依据阜阳市实验室生物安全自查量化评分表,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即: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实验室布局设施及环境、人员与管理、菌(毒)种及样本管理、废物处置。现将自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

我中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及开展的实验活动均在阜阳市卫生局进行了备案;于2008年成立了生物安全委员会,建立了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制,实验室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委员会定期开展活动,能提供活动记录如:自查记录、会议记录、督导材料等。建立实验室生物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制度,能出示实验室生物危害评估报告;评估依据及拟采取措施、规程等按照有关国家标准进行。能提供生物安全手册,手册内容包括操作技术规程、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事故报告制度、紧急情况处理规程、工作人员登记表、实验室内仪器登记表,能出示自查记录,生物安全委员会对安全管理体系进行了定期评审。我中心建立各实验室的档案,原始记录保证可追溯性;不存在原始记录随意撰写或修改等现象。

2、实验室布局设施及环境实验室分区明确: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不存在交叉污染现象。实验室门窗均为可视门窗;生物安全级别标识完善。工作人员衣物与实验室工作服及物品分开;在实验室门口处设置有存衣或挂衣装置;实验室设有紧急撤离路线且有标识。实验室墙壁、天花板和地面材质符合要求,实验室台面边角圆滑防震大理石材质,实验室工作区域外设有存放备用物品的指定房间,防护用品和器材齐全;标识系统完善;有生物安全柜,数量配备满足要求;生物安全设备能满足实验活动需要,意外事故处理器材、急救器材、消防器材、通讯设备齐全,在靠近实验室的出口处配备洗手消毒设施,工作区配备有洗眼装置,配备高压蒸汽灭菌器且数量满足工作要求;本实验室的窗户均为固定不可开启可视窗;现有实验室设备均正常使用并按要求定期检定、校正、维护。

3、人员与管理

本实验室工作人员均取得生物安全培训合格证即具备从业资格,科室内部每年均有针对性培训,内容涵盖生物安全知识、技术规范、操作流程等,实验室设有生物安全监督员,能定期开展监督工作;工作人员建档齐全,实验方法均采用相关技术规范或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实验室严格要求实验室内不得从事与实验无关活动,实验室内无存放非实验用品现象;个人防护水平符合要求。

4、菌(毒)种及样本管理

垃圾处理人员均获得相关安全知识培训,且有防护措施保证安全。菌(毒)种及样本来源、使用记录及销毁有详细记录且安全保管做到双人双锁,运输容器符合要求。

5、废物处置

本实验室废弃物无害化处理采取委托有资质部门处理的方式,能提供委托合同,内部流转记录齐全,实行分类处理,暂时储存容器符合要求,医疗废弃物暂时储存于固定房间,且标识清楚。实验室设备如需出实验室均经过无害化处理,实验室废水废液均无害化处理后对外排放。

二、存在问题

通过此次自查,发现本实验室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与标准要求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

1、应急预案及制度的制定不完善如:病原微生物菌(毒)种采集、运输及处理的管理制度、实验室感染、泄露、菌种丢失等应急预案。

2、实验室内部环境参数监测不全面;如:温湿度、照度、噪声及洁净度等。

3、未取得省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审批的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样本资格材料。

4、实验室主入口门及放置生物安全柜的实验室门可自动关闭,但是已坏,现不能正常自动关闭。

三、下一步打算

针对存在的问题,落实到人,逐条整改,确保满足上级要求,同时更好的保护工作人员及外环境。

上一篇:三年级数学下册测试卷下一篇:云南大理有什么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