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实验报告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推荐11篇)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 篇1

一、实验目的1.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方法。

2.探索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二、实验原理

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糖,它们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都能水解成还原糖,还原糖能够与

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溶液中有无还原糖,就可

以看出淀粉酶是否能催化这两种化学反应。

三、材料用具

滴管、试管、火柴、试管架、温度计、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斐林试剂

四、实验过程(见书P47)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

五、讨论

1.制备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必须完全冷却后才能使用。为什么?

2.两支试管保温时,为什么要控制在60 ℃左右(低于50 ℃或高于75 ℃)?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 篇2

笔者任教的初一 (1) 班和初一 (2) 班是两个平行班, 整体看两个班的入学成绩和开学初课堂表现比较均衡。但开始进行“显微镜的规范使用”实验课后, 两个班的学生的实验课堂表现出现了较大差距, 生物学科的成绩 (《目标检测》的完成情况) 也随之有了差异, (2) 班明显优于 (1) 班。为了弄清差距出现的原因, 笔者仔细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过程:所用的教材、教案、实验设备等均相同, 考虑到可能是实验前提问的对象不同影响了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细节的掌握程度。为此, 笔者特进行了有关实验前提问的教学实验。

二、教学实验过程

为了能够验证实验前提问影响教学效果的假设, 笔者设计了无实验前提问、选择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实验前提问、选择中等生进行实验前提问三个教学实验, 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三个不同的教学过程实施, 以便进行对比和研究。

(一) 无实验前提问效果较差

第一个实验是“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以笔者的讲授和提醒为主, 并带领学生一步步完成了实验, 90%以上的学生观察到了清晰的洋葱鳞片表皮细胞。实验过程进行得虽然很顺利, 但是耗时较长, 学生只是被动学习, 因此对实验的印象并不深刻。过一段时间再考查学生对实验步骤和细节的记忆, 大部分学生已经忘记了。

(二) 不同提问对象的实验效果对比

第二个实验是“观察番茄果肉细胞”, 笔者首先给学生三分钟时间预习教材, 然后要求结合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过程, 把每一个步骤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在两个班中, 笔者分别选择了中等生和优等生在实验前进行提问, 要求其讲出实验的步骤、每个步骤如何概括, 以及这样概括的理由。

1. 提问中等生效果显著

在 (2) 班, 笔者特意在实验前选择提问中等水平的小吴。她的回答大体思路是对的, 但在细节上漏洞很多, 旁边的同学纷纷给她纠正。她说第二步是“取”, 笔者追问了“取什么, 用什么取”, 她最先回答的是和洋葱表皮一样用镊子取, 旁边学生马上纠正是用解剖针挑。笔者又追问用解剖针挑有什么好处, 她和周围的同学一起说出了用解剖针挑取的果肉量少、细胞容易分散开的合理解释, 并顺势将“取”更正为“挑”。她还结合上节课的实验, 提出了为什么不用染色的疑问。于是让她读一读书上的图, 她读图的过程其他同学也开始看书, 而其中意识到番茄果肉细胞自身有颜色的同学抢在她前面举手, 把答案说了出来。这样一来, 通过提问她一个人, 全班同学都强化了一遍实验过程。因此这堂实验课的效果非常好, 学生的实验速度快, 有了富余时间学习画番茄果肉细胞图。

2. 提问优等生效果较差

在 (1) 班我选择了入学成绩在年级排位前十名的小李。她对实验关键步骤的概括与标准答案一字不差, 面对笔者的追问她不用翻书, 能够立即准确、全面地作出回答。不需要其他同学补充, 她一个人就出色地完成了作答任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问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频频举手问我碘液在哪里 (其实番茄细胞不必须像洋葱细胞一样用碘液染色) ;学生挑取的番茄果肉量普遍较多, 细胞重叠, 难以观察到单个番茄果肉细胞的结构。实验进行得很不顺利, 学生表现出明显的挫败感, 自然也影响了实验的效果和实验对过程的记忆。

3. 择中等生提问见成效

第三个实验是“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一课中, 笔者在两个班都提问了中等水平的学生, 并鼓励其他同学对他们的回答发表见解。结果虽然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取材、维持形态、染色都与植物细胞有所不同, 区别难度较大, 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实验的基本过程, 所有小组都能找到形态完整的口腔上皮细胞。两个班的课堂表现基本一致, 目标检测的完成情况也大体相当。

三、教学实验效果反思

(一) 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三个教学实验, 我们不难发现, 实验前提问对象的选择对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有较明显的影响。如果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没有预设的提问, 学生对实验的程序、细节、所需药品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等没有预期, 也就等同于没有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这样, 学生实验的效果必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只能如过眼烟云。而提问优等生, 会给教师造成一种所有学生都掌握了实验全部细节的假象, 最终导致班内大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影响实验的效果和教学的成效。而让中等水平的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描述, 他们提供的不完整答案, 实际上就等于对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预测, 其他学生随机作出的修正补充, 正是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解决预案。这样自然加深了同学们对实验过程的理解, 并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准确无误地进行操作, 从而实现了实验课的教学目标。

(二) 教学实验结果对教师观念的影响

上述教学实验的结果对笔者的教育教学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

1. 教学观

我们常说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 还要备学生。但是以往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过多关注教材本身和“新课程标准”, 而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以及他们在课堂生成中的作用。通过这几个教学实验我们发现, 学生不仅仅是教学的对象, 更是教学的主体, 只有师与生之间相互呼应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和高效完成。生物学科的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 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往往较少, 而每周课时又比较多, 所以, 在实验前提问中等水平的学生, 不失为实验课动手操作之前备学生的一个好办法。

2. 学生观

中等生一般不会受到表扬, 甚至也得不到批评, 成了受忽视的对象。久而久之, 在他们眼里, 自己似乎成了教师和家长的“弃儿”, 常常有自卑感, 从而容易失去自信心和上进心。通过这个教学实验我们发现, 中等生是班级教学的标杆, 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只有适应他们的接受程度, 才能够保证全班学生都能够听懂、吃透。所以, 教师必须让中等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充分调动中等生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对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

另外, 作为教师, 我们还要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细节问题, 善于通过细节问题总结教学经验, 改进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初一生物试题之种子萌发实验训练 篇3

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种子萌发时,首先是吸水。

.经过科学家研究发现,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除了要有充足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外,有时还要一些其他条件。这里有三种种子:烟草、苋菜和蚕豆,下表是在测定它们的发芽率时的记录结果,请根据该表回答问题。

蚕豆种子烟草种子苋菜种子

见光情况下97.1%98.5%1.8%

不见光情况下96.8%2.4%96.6%

(1)根据记录结果可以得出:蚕豆种子的萌发与_____________无关,烟草种子必须在__________的条件下才能很好萌发,苋菜种子必须在__________的条件下才能很好地萌发。

实验报告初一赵一阳 篇4

1:光的强弱会对种子萌发产生影响吗?

2:水的多少会对种子的萌发产生影响吗?

3:温度的高低会对种子萌发产生影响吗?

4:空气的流通会对种子萌发产生影响吗?

做出假设

光的强弱、水的多少、温度的高低都会对种子的萌发产生一定的影响。

制定计划

准备50颗绿豆种子,5个有盖的瓶子,10张纸巾,1号瓶的水只能湿透纸巾,并不能淹没种子,放在空气流通,有阳光的地方; 2号瓶的水不但能湿透纸巾,而且能把种子淹没,放在空气流通,有阳光的地方;

3号瓶的水只能湿透纸巾,并不能淹没种子,用盖子把瓶子盖上,使瓶子空气不能流通;

4号瓶的水只能湿透纸巾,并不能淹没种子,放在冰箱里,尽量使瓶子里的水不结冰;

5号瓶不放水,放在空气流通,有阳光的地方。

实施计划

每天都进行实验并观察5个瓶子有什么变化,再把每天的变化都纪律下来。

分析结果

1号瓶大部分能发芽;

2号瓶的种子皮破了,但不能发芽;

3号瓶只有少许发了芽;

4号瓶和5号瓶没有发芽

得出结论

微生物实验报告 篇5

姓名:阿曼古丽

学号:09070401042

班级:生物科学08-班

微生物实验课程已经接近尾声,同时训练我们实际动手能力的实验课程也已经全部结束,通过自己切身动手设计,操作实验,感到收获颇多。

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实验过程中操作实验的重要性。实验操作可以说是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部分,可是马虎不得。对于需要团队合作的实验,个人认为要有强势的人员搭档,不说是精通实验操作规程,最少也得知道实验的基本操作,掌握要做实验的基本放法,这对于后续的实验无疑是有决定性作用的。对于个人的实验能力,关键还是要看平时的实验积累,有些实验操作繁琐复杂,需要极大的耐心,这些都应该是逐渐培养起来的。

在这里我以学过的几个实验为例,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温度对微生物学报的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等)稳定性、酶的活性、细胞膜的流动性和完整性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过高温度会导致蛋白质(酶)及核酸变性失活,细胞膜破坏等,而过低温度会使酶活性受抑制,细胞新陈代谢活动减弱

pH值过高或过低会使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所带电荷发生变化,影响其生物活性,甚至导致变性失活,还可以引起细胞膜电荷变化,影响学报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还会改变环境中物质的可给性及有害物质的毒性。紫外线诱导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和DNA交联,从而抑制DNA的复制。此外,细菌具有光复合效应。紫外线穿透力弱,加一张蜡光纸即可阻止其穿过。

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微生物间的拮抗现象,许多微生物可以产生抗生素,能选择性地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

常用化学消毒剂包括有机溶剂(酚、醇、醛等)、重金属、卤素元素及其化合物、染料和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使蛋白质(酶)和核酸变性失活,破坏细胞膜;重金属盐也可使使蛋白质(酶)和核酸变性失活,或与细胞代谢产物螯合使之变成无效化合物;碘与蛋白质酪氨酸残基不可逆结合而使蛋白质失活;低浓度染料可抑制细菌生长,革兰氏阳性菌比革兰氏阴性菌对染料更加敏感。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外界因素很多,其一是前面讨论过的营养物质,其二是许多物理、化学因素。当环境条件的改变,在一定限度内,可引起微生物形态、生理、生长、繁殖等特征的改变;当环境条件的变化超过一定极限时,则导致微生物的死亡。研究环境条件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与作用,也可指导人们在食品加工中有效地控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延长食品的货架期。

(二)革

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故遇乙醇或丙酮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出现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革兰氏阴性菌,以[大肠杆菌]为代表。大肠杆菌为兼气性菌种,一般生存於肠道中及厌氧的还境中。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特徵为有一层out member 与阳性菌种不同。目前对大肠杆菌的研究很多,除了它是一般食物中是否有被污染的指标外,很多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皆需要使用到大肠杆菌当作实验宿主。

临床应用:用于革兰氏细菌分类形态观察前的染色。主要应用于细菌分类和鉴定,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

适用范围:适宜石蜡切片、涂片等染色。

(三)活菌计数

菌计数法

此法又称活菌计数法,其原理是每个活细菌在适宜的培养基和良好的生长条件下可以通过生长形成菌落。将待测样品经一系列 10 倍稀释,然后选择三个稀释度的菌液,分别取 0.2ml 放入无菌平皿,再倒入适量的已熔化并冷至 45 ℃ 左右的培养基,与菌液混匀,冷却、待凝固后,放入适宜温度的培养箱或温室培养,长出菌落后,计数,按下面公式计算出原菌液的含菌数:

每毫升原菌液活菌数=同一稀释度三个以上重复平皿

菌落平均数×稀释倍数× 5

此法还可以将稀释的菌液取 0.2m 1 加到已制备好的平板上,然后用无菌涂棒将菌液涂布整个平板表面,放入适宜温度下培养,计算菌落数,再按上公式计算出每毫升原菌液的所含活菌总数。此法可因操作不熟练造成污染,或因培养基温度过高损伤细胞等原因造成结果不稳定。尽管如此,由于该方法能测出样品中微量的菌数,仍是教学、科研和生产上常用的一种测定细菌数的有效方法。土壤、水、牛奶、食品和其他材料中所含细菌、酵母、芽抱与抱子等的数量均可用此法测定。但不适于测定样品中丝状体微生物,例如放线菌或丝状真菌或丝状蓝细菌等的营养体等。

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微生态疗法通过调整肠道菌群作为部分疾病的辅助治疗已应用于临床。粪便标本肠道菌群的定量检测方法——平板活菌计数法能够较好地判定其疗效以及肠道菌群是否存在失调和失调的程度。此种方法计数的线性范围大,能较好的反映菌落的疏密程度。重复性、平行性好,但操作较繁琐,且测定值常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需要操作者有熟练的技术。

微生物分离实验报告(定稿) 篇6

实验仪器及材料

土样:18号土样 试剂及培养基

培养基:果胶酶筛选培养基;几丁质酶真菌筛选培养基;果胶酶划线分

离培养基;几丁质酶划线培养基;细菌半固体培养基;淀粉培养基;葡萄糖酵解培养基;乳糖酵解培养基;蛋白胨水培养基

a)试剂:草酸铵结晶紫染液、番红复染液等各种染料以及卢戈氏碘液、95%

乙醇、5%孔雀绿水溶液、无菌水等

仪器

锥形瓶(500mL×2;300mL×2;100mL×3)、培养皿(20套)、试管(20支)、移液管(3支)、烧杯、玻璃棒、载玻片、盖玻片、光学显微镜、涂布棒、U型管、德汉氏小管、酒精灯、漏斗、接种环、滤纸、棉塞、牛皮纸、无菌操作台、灭菌锅、纱布等

细菌的筛选,分离纯化及鉴定 细菌的筛选

土样处理

配制生理盐水:在烧杯中配置200ml0.85%的生理盐水,用移液管各移取9ml于五支洁净试管,再移取90ml配置好的生理盐水于三角烧瓶,并放入少许玻璃珠,包好灭菌;

加土样:冷却后准确称取10g土样放入盛有90ml无菌生理盐水并带有少许玻璃珠的三角烧瓶中,充分震荡摇匀,然后放在30℃恒温培养箱中静置15min。

果胶酶菌种筛选

梯度稀释:用一支无菌吸管吸取1ml土壤悬液加入到盛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充分混匀,此为10-1稀释液,以此类推制成10-

2、10-3两种稀释度的土壤溶液(如下图);

涂布:配制果胶酶筛选培养基,110度灭菌20-30分钟,冷却后倒平板在培养皿盖周边用记号笔做好标记,分别写上10-

1、10-3两种稀释度字样,每稀释度标记三皿,然后用无菌吸管分别由10-

3、10-1两管土壤稀释液中吸取适量对好放入已写好稀释度的平板中央位置,每皿准确放入0.2ml,用无菌玻璃棒在培养基表面轻轻地涂布均匀,其方法是将菌液先沿一条直线轻轻地来回推动,使之均匀分布,然后改变方向90度沿另一垂直线来回推动,平板内边缘处改变方向用涂布棒再涂布几次;

培养:将平板倒置于30℃恒温箱中培养1-2天;

果胶酶透明圈平板检测:取10-1涂布平皿,用0.5%的刚果红染色15-20min后,倒掉刚果红,用1mol/L的NaCl脱色几分钟至观察到透明圈,则说明水解圈内的菌有水解果胶的能力;

菌落描述:取此菌进行菌落形态描述,就菌落的大小(大、中,小),颜色(白,黄,粉红等),干湿(干、湿),边缘(整齐,不整齐),表面(光滑,粗糙,有无突起等)分别进行阐述并详细记录; 细菌的分离纯化

划线分离:制备果胶酶划线培养基,灭菌后倒平板,挑取具有水解圈的菌种,第一次划线分离培养1-2天后取分离所得单菌落再进行第二次划线分离,划线分离的具体方法是:先在平皿上划定区域,然后将接种针在火焰上进行灭菌操作,取含菌种的培养皿,在火焰上方(注意:不

图 细菌的划线分离示意图

能离火焰太近)打开培养皿盖,先拿接种针在上盖处划线以降温,然后用接种针轻挑所选菌落一到两下,将平皿盖上放好,再取刚刚冷却了的干净平皿在1区进行划线接种操作。操作完毕后对接种针进行灭菌操作,完成后在火焰上方打开平皿盖,将接种针冷却后从1区引线到2区,再如图所示划线,划完后引线到3区,同上进行划线,划线完毕后盖盖平放;

纯种保藏:再配制一份普通细菌培养基,分装试管后灭菌,制得斜面,将纯种划线接种在斜面上培养保存并进行下一步的鉴定。

a)纯种果胶酶水解能力的测定

配制果胶酶筛选培养基,110度灭菌20-30分钟,冷却后倒平板在培养皿盖周边用记号笔做好标记,将分离纯化的细菌点种于平板上(注意:点种的量不宜过多,以3~4个为宜),在30℃培养箱中培养1~2天,取培养后的平皿用0.5%的刚果红染色15-20min后,倒掉刚果红,用1mol/L的NaCl脱色几分钟至观察到透明圈,测量并记录透明圈的大小

b)简单染色步骤 i.涂片 取一块载玻片,在上边用胶头滴管加半滴无菌水,用接种环无菌操作将沾有菌的接种环置于载玻片上的无菌水种涂抹,待看到微弱的浑浊即可;(注意取菌不要太多)

ii.干燥与固定

涂菌面朝上,通过火焰以干燥并固定菌物,固定过程应使载玻片通过火焰2-3次,注意温度的控制,过热的温度会将细菌杀死,温度以手背感觉微微发烫为标准;

iii.染色

将载玻片平放于载波片支架上,滴加结晶紫染液覆盖涂菌部位即可,染色1.5min iv.水洗

倾去染液,将载玻片的涂菌面朝下,自来水冲洗,水流不宜太急、太大,至洗出水无色为止;

v.干燥

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后自然干燥; vi.镜检

将制备好的样片置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先低倍观察,再高倍观察,并找出适当的视野后,将高倍镜转出,在涂片上加香柏油,用油镜观察细菌的形态。

c)革兰氏染色步骤 i.涂片

先在载玻片一侧用记号笔标记间隔的四个区域,在另一侧四个区域的位置分别滴加半滴无菌水。分别取四种活跃生长期菌种(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和一种自选菌)按常规方法涂片(不宜过厚),用酒精灯按照简单染色中所述干燥和固定的方法对四种菌进行干燥和固定。

ii.初染

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液使之覆盖涂菌部位,染色1.5min后水洗; iii.媒染

先用卢戈氏碘液冲去残留水迹,再用碘液覆盖1min后水洗; iv.脱色

先用乙醇冲去水迹,然后用95%乙醇覆盖脱去色素,脱色约30s,立即用水冲洗;

v.复染

先用番红洗去水迹,然后滴加番红复染1.5min后水洗; vi.镜检

将制备好的样片置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先低倍观察,再高倍观察,并找出适当的视野后,将高倍镜转出,在涂片上加香柏油,用油镜观察细菌。分别以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所染颜色作为对照,来判断枯草杆菌以及另一种自选菌的染色结果。

d)芽孢染色步骤 i.涂片,加热干燥及固定

在洁净盖玻片接近中部两处分别滴一滴无菌水,分别接种枯草芽孢杆菌及梭状芽孢杆菌。然后按照常规方法加热干燥及固定;

ii.孔雀绿加热染色

用木夹夹住载玻片,向载玻片上滴加5%孔雀绿水溶液使之完全覆盖涂菌部位,然后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孔雀绿着色能力强,加热可使较难染色的芽孢染成绿色,且再难洗脱)至染液冒蒸汽开始计时并维持5min,注意加热时应以有蒸汽微微冒出为宜,过热或加热不足均会影响观察效果,且加热时在载玻片上随时补加染液,切勿让涂片干涸;

iii.水洗

水洗一定要等载玻片冷却后进行,否则可能导致载玻片的破裂。具体水洗按常规方法进行; iv.复染

用0.5%番红水溶液复染2min; v.水洗并干燥

按常规方法水洗后自然干燥; vi.镜检

先在低倍镜下寻找视野范围,然后换用高倍镜调焦,最后加香柏油在油镜下仔细寻找两种细菌以及其周围或内部染成绿色的芽孢。

e)半固体穿刺法观察细菌运动性 i.配制培养基

配制半固体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分装于4支试管内,110度灭菌20-30分钟,正立于烧杯中冷却至室温;

ii.在无菌操作台上右手握接种针,以针挑取菌苔.垂直刺入半固体琼脂培养的中心直至接近(但勿触及)试管底,然后循原路退出。如图所示: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 篇7

一、微生物组学实验室应有意外事件、伤害、事故、职业性疾病以及潜在危险的报告程序。

二、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发生意外,如针刺和切伤、皮肤污染、感染性标本喷溅及体表和口、鼻眼内、衣物污染、污染试验台面等均视为安全事故。应视事故类型等不同情况,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在紧急处理的同时必须向有关专家和领导汇报,并详细记录事故经过和损伤的具体部位和程序等,由专家评估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

三、所有事件(包括伤害)报告应形成文件。报告应包括事件的详细描述、原因评估、预防类似事件发生的建议以及为实施建议所采取的措施。

四、发生突发事件、事故或严重差错,在妥善处理的同时向实验室负责人口头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应立即向院领导报告,必要时及时进入现场进行处理。事故现场处理后,应及时详细如实填写事故及事故处理记录,由事故当事人和实验室负责人签字后上报。

五、处理后实验室负责人应立即向医院安全委员会作详细汇报。

六、对事故的经过以及事故的原因和责任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对感染者的发病过程作详细记录和检验。事故有了结果以后,当事人、负责人应深入、实事求是地找出事故的根源,总结教训写出书面总结。

七、事件报告(包括补救措施)应经医院领导、安全委员会或实验室负责人批审。

微生物组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意外事件应急预案

一、潜在危害性物质的意外食入的紧急处理

应脱下受害人的防护服并送到急救室。告诉医生食入的物质并按照其建议进行处理。应当保留完整适宜的医疗记录。

避免感染性物质的食入以及皮肤和眼睛的接触:实验室人员在操作时应戴一次性手套,并避免触摸口、眼及面部;不能在实验室内饮食和储存食品;不应在实验室化妆;在所有可能产生潜在感染性物质喷溅的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应将面部、口和眼遮住或采取其他防护措施。

二、潜在危害性气溶胶的释放的紧急处理

所有人员必须立即撤离相关区域。任何暴露人员都应接受医学咨询。应当立即通知实验室负责人和生物安全负责人。为使气溶胶排出和较大的粒子沉降,至少30分钟内严禁人员入内。在此期间应当张贴“禁止进入”的标志。在消除污染工作中应穿戴适当的防护服和呼吸防护用具。

三、意外注射、切割伤或擦伤的紧急处理

受伤人员应当脱下防护服,清洁手部和受伤部位,使用适应的皮肤消毒剂,到急救室进行处理,并通知负责人员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应当保留完整适宜的医疗记录。避免感染性物质的注入:尽可能用塑料制品代替玻璃制品;注射时特别小心,减少使用注射器和针头,许多操作可用带有钝头导管的注射器替代;不要重新给用过的针头戴护套;应当用塑料吸管代替玻璃吸管。

四、培养物等感染性物质的破碎及溢出的紧急处理

应立即用布或纸巾覆盖感染性物质污染的破碎物品及溢出的感染性物质(包括培养物)。然后在上面倒上消毒剂,至少30分钟后将布、纸巾以及不破碎物品消毒掉,玻璃碎片用镊子清理。然后再用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域。用于清理的布、纸巾和抹布等应当放在感染污染性废物的容器内。所有这些操作要戴口罩及手套。

五、盛有潜在危害性物质的离心管发生破裂的紧急处理

运行时发生破裂或怀疑发生破裂,关闭机器电源,停止后密闭离心桶至少30分钟,使气溶胶沉积;机器停止后发破裂,应立即盖上盖子,并关闭至少30分钟。戴口罩及结实手套,用镊子取出碎片,用棉签清洁污物,再用无腐蚀性且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消毒剂处理破碎的离心管、碎片、离心桶、十字轴和转子。

六、疑似感染的紧急处理

若操作者或其它实验室工作人员出现与所接触的病原微生物导致疾病类似症状,应视为可能发生实验室感染,应及时就诊,如实主诉工作性质和发病情况,采取必要的隔离防护措施。

七、危险化学试剂溢出的紧急处理

1.酸和腐蚀性化学试剂用纯碱(碳酸钠)或碳酸氢钠中和。2.碱用干沙覆盖。

3.通知实验室生物安全人员并疏散现场的闲杂人员离开事故区域。4.密切关注可能受到污染的人员。

5、如果溢出物是易燃的,则应熄灭所有明火,关闭该房间中以及相邻区域的煤气,并关闭那些可能产生电火花的电器。6.避免吸入溢出物品所产生的蒸气。7.如果安全允许,启动排风。

8.提供清理溢出物的必要物品(防护服、铲子、簸箕、镊子、桶、沙子、拖把、擦拭用的布和纸等)。

八、实验室火灾、水灾及自然灾害处理和用电安定管理

在每个房间、走廊以及过道中应该有显著的火警标志,说明以及紧急通道标志。消防器材应放置在实验室房间的门边,以及走廊和过道的适当位置。

发生火灾、水灾或其他自然灾害时,应就实验室建筑内和或附近所潜在的危险向有关人员报告,让其熟悉实验室内的布局和设备及告知哪些房间有潜在的感染性物质。灭火器的类型和应用 种

类 可应用于 不能应用于 水 纸、木质纤维 电路和电器火灾、易燃液体、金属燃

CO2、粉末 易燃液体和气体、电路和电器火碱金属、纸

干粉 易燃液体和气体、碱金属电路和

电器火灾

泡沫 易燃液体 电路和电器火灾 用电安全管理

定期对所有电器设备进行检查和测试(包括接地),并由有资质的电工来进行维护,实验室成员不应该尝试对任何电器进行维修;注意确保在电源与仪器设备之间安装使用了合适的保险丝;实验室的所有电器均应接地,最好是采用三相插头;避免电器接近潮湿物体表面、使用过长的软线、使用绝缘性能差及老化的电线、可能产生电火花的电器接近易燃物质及蒸气、电器在无人看管时处于通电状态、电器着花时使用错误类型的灭火器(使用了水或泡沫型灭火器,而没有使用CO2型灭火器)。

九、剧毒试剂储存及使用管理

1.储藏保管:剧毒试剂须专人专柜储藏保管,并根据化学性质不同,不能共存的化学药品分开储藏。属氧化剂的要在阴凉处放置,易燃品应通风散热,阴凉干燥并有防热防温措施。剧毒试剂指定两人保管。储藏地点应合理、安全、牢固。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 篇8

根据《关于开展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生物安全专项监督检查的通知》要求。我们立即开展自查活动。以下为自查结果总结:

1.组织机构管理

我们按照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制度要求,明确各个部门职责所在,并会进一步完善安全保卫制度。2.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室准入制度里,我们会按要求建立实验室人员进出记录以及外来人员进出记录;我们有生物安全自查制度。并将改进为每月至少一次;我们建有实验室意外事故和报告制度以及应急预案,下一步会将应急演练提上日程。其他的我们都按照制度来执行。3.人员管理

我们有完整的人员档案,也经过了安全考核,需要整改的是定期对实验室人员进行体检和免疫接种。4.设施和环境

我们实验室有生物安全柜、工作台、洗眼器、洗手池、高压灭菌器等仪器设备,并贴有警示语、生物危害标记,并制定有生物安全手册。需要改进的是我们还没有自动关闭的主入门,没有正规的存衣装置,没有贴上负责人姓名和紧急联系电话。

5.个人防护措施及应急处置

我们拥有整套的工作人员防护服、工作鞋、需要整改的 是我们没有急救箱、灭火器、正规的消毒器械。6.菌毒种及样本管理

需要整改的是我们对样本运送的登记不够完善,没有详细的销毁记录。7.实验废弃物管理

我们会定期对实验用品进行高压灭菌,按要求将试验过后所余弃物进行处理。需要整改的是我们应该配备专门的锐器盒,以后将每次试验过后的废弃物的处理方法以及去向作相关记录。

疾控中心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 篇9

沙土中学生物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二十一世纪初期,新课程改革的同时,我们要找到自已的位置,本小组在利用农村优势加强生物课教学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总结,以达到更好的利用农村的生物资源进行教学的目的。所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利用大自然,加强直观教学

(二)联系实际,开展第二课堂教学1、2、便于采集制作标本

培植与教学的关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为教学服务

(三)利用农村优势,提高实验效果。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生物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实验,发挥实验的作用、农村中学进行实验教学十分有利,取采方便,接触生物的机会多。

二、课题研究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综合国力的提生,农业占的比重很大,急需大量的农业专门科技人员。就需从基础抓起,农村中学生的人数占全国中学生总数的70%以上,因此实施基础教育的重难点在农村中学,农村中学在生物教学方面既有许多优势条件可以利用,也的为少突出的问题亟亟待解决,农村中学在生物教学方面的优势:

1、学生感性知识丰富;

2、的方便的天然户外实验和实习条件;

3、实验材料和简易直观教具容易得到。预计在今后的实验教学过程中的突破:1、2、3、4、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做实验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得到提高 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并有利于关爱其它生物。

三、课题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为断的发展,利用农村优势加强生物实验教学的教育理念随之产生。生活在广大农村中学生们对农、林、牧、渔业生产及动植物等基础知识比较熟悉,在教学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物教材中的很多知识和技能是通过实践和实习获得的,学生亲自体验才能形成较牢固的知识和技能。他们长大后,把所学用于农业生产,可使生产力得以迅速的提升。

四、课题的基本研究内容

首先认识“利用农村优势加强生物实验教学”的基本内涵和外显行为,再通过新一轮的教育教学实验,探索中学生物教育中培养学生生物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原则和方法。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如下:不同的课题组采用不同的方式对本课题进行了系统地阐述。

(一)、植物问题

认识我们周围生活的形形色色的绿色植物,它们的的高大挺拔,有的形体微小;有的四季常青,有的吐绿和落叶,循环轮回。介绍它们的种类、生活环境、结构特点,并到学校花园,池塘边,学校周围的农田里进行实地考察。拍摄照片充分体现沙土镇绿色植物现存状况,并教会学生如何采集、制作、保存标本。

学习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时,在骄阳似火的夏天,感受烈日的炽热。然带领学生进入树林则会信感凉爽宜人。大树为人们撑起了遮阳的绿伞,为大自然提供了清新而湿润的空气。通过观察植物蒸腾现象实验知道水分以气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绿叶是植物的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并理解叶片的结构。植物的蒸腾作用与调节空气温度、湿度的关系。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我们知道飞机飞行,汽车奔驰,需要燃烧燃料。人和动物的各项生命活动,需要依靠食物提供能量。绿色植物是如何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的呢?这就涉及到绿色的光合作用。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证明光是光全作用的必要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同样用实验的手段可验证,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

二氧化碳+水→二氧化碳+水能量

随着地球上人中数量的增加,森林面积逐渐减少,气候变得反复无常,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我们发现,绿色植物 对类的生存是多么重要!绿色植物是所有生物生存的基础。可以说,如果没有绿色植

物,地球上就不会有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二)动物问题

当你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一幅幅千姿百态的生动画面,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一对以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一群群麻雀在树枝上叽叽喳喳,数不清的蚂蚁在巢穴内外忙忙碌碌„„浩瀚的生物圈中孕育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到目前已经被人类识别的就有150万种。动物是活动范围最广、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动物的生活对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及其生活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动物的类群主要包括低等的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无脊柱动物;高等的主要有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等脊柱动物。

“环节动物”学,教师可提前让学生饲养和观察常见的蚯蚓,并饲养的蚯蚓带上课堂观察,同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观察方法的指导。可建议学生观察蚯蚓蠕动,区分蚯蚓身体的前端和后端,找出体节和环带的位置所在;利用放大镜进一步观察蚯蚓的体节,认识刚毛及其分布,看一看蚯蚓蠕动时不同部位体节各是如何变化的?听听蚯蚓在纸板上蠕动时发出的“沙沙”声,想想刚毛的作用是什么?体会身体分节对其运动有何意义?学生亲手摸一摸蚯蚓 的体表黏液,讨论蚯蚓的体壁如何保持湿润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提供水蛭、沙蚕等动物的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找出它们与蚯蚓的共同点,即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最后,师生共同交流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节肢动物 是地球上种类和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泛的一类动物。蝗虫

是典型的节肢动物,因此对“节肢动物”内容的教学以蝗虫为例。“观察蝗虫”时教师应教给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如首先分清蝗虫的头部、胸部和腹部,然后再按一定的次序对每一部分进行详细观察。用手轻轻捏一捏蝗虫的身体感觉一下外骨骼的存在,推测外骨骼存在的意义;用放大镜观察触角的分节情况;数一数胸部和腹部各有多少个体节,观察蝗虫翅的数量和特点,足的分节情况,思考其意义;用放大镜观察气门的位置和数量,推测气门的作用,并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等,最后进行讨论交流。

气门的作用实验步骤如下:取两只活蝗虫,分别放入两个盛满水的试管里,一只把头浸没在水里,另一只把胸腹部完全浸没在里而只露出头部;观察实验结果,推测实验结论。在观察实验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对陆地生活的适应。关于“鱼类“的教学,教师可以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使学生通过 观看多种鱼在水中生活的情况,对鱼类有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鲫鱼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实验,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首先让学生观察和描述鲫鱼的体色、体鳞片,触摸鲫鱼的体表,体会黏液的存在,认识各种鱼鳍,分析这些特征对鲫鱼适应水中生活意义。观察各种鱼鳍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时,引导学生对各种鳍的作用进行分别探究,并做好实验记录。至于“观察鱼口的开合与鳃盖后缘的开闭规律,想一想它们为什么不同时张开或闭合。也可以让学生观察墨水是如何从鱼的口流经鳃,再由鱼鳃弓,观察鳃丝在水中的舒展情况和离开水后鳃丝粘在一起的现象,充分理解鳃的结构特点有利于扩大鳃与水的接触面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和适于水中生活的特征,理解变温动物的概念。

“鸟类“的教学,指导学生观察家鸽的外部形态结构特点,如体形、翼和羽毛的种类、分布、排列等,并让学生分析共对飞行生活的意义。学生亲手摸摸家鸽胸肌的位置,大小等,推测它的作用和意义。在充分观察思考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鸟类适于飞行生活的主要特征。

关于“哺乳类”的教学,利用活家兔 做观察材料,让学生亲手摸一摸家兔体表的毛,体会家兔体表被毛对维持体温恒定的作用,讨论家兔体表的毛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家鸽的羽毛有什么不同?进一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微生物问题

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等,先分别探讨病毒、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再探究细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安排两个观察实验“观察细菌的形态和观察酵母菌和霉菌”引导学生了解病毒、细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征,在此基础 上,使学生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微生物在地球上广泛存在,是生物圈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引导学生从生物圈的角度理解细菌和真菌在碳循环和氮循环中的作用。

“病毒”介绍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与人类的关系。利作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艾滋病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

“细菌”了解它的形态结构、细菌的生命活动、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如食物的酸败、变馊、变质等)引导学生描述不同细菌的形态特征,归纳出细菌的基本形态;关于“细菌的生命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从细菌细胞内无叶绿体入手,分析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成有机物,所以大多数细菌的营养方式都是异养的。关于“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可通过举例,如细菌的形态结构、真菌生活、真菌与人类关系。真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对这部分的许多感性认识。要注意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有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

通过引导学生描述日常生活中所了解到的各种各样的真菌,也可以通过展示发霉的物品、食用真菌及其制品等方式,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鼓励和组织学生收集真菌在食品制造、医药卫生、酿造业、农业等方面的应用以及真菌使人类或其他生物患病,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对人类的利与弊,展望真菌的应用前景。

五、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一)植物部分:课题研究重点:绿色植物主要类群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难点: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探究活动。

(二)动物部分

动物的生活环境、代表动物、外部形态内部结构,总结出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

境。

(三)微生物部分

描述各类微生物的主要特征;关注各类微生物与其他生物及人类的关系。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六、在研究过程中,从个别到一般进行多个轮回的分析研究,汇集成具的一定广度和深度的报告,主要研究方法为采集法、观察法、徒手操作法、实验法、归纳总结法、行动研究法。

七、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1、2、3、4、5、6、7、科学性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原则 理解性与巩固性相结合原则 系统性与渐进性相结合原则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原则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八、本课题研究进度计划 1、2009年3月-2009年4月:相关生物教学理论的学习研究,阅读参考文献资料,制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2、2009年4月-2009年6月开始第一轮实验。3、2009年6月-12月进行生物教学实验,完善课题研究方案。4、2010年1月:完成第一轮实验,提交中期成果《利用农村优势加

强生物实验教学》(论文)5、2010年3月-6月:进行第二轮实验 6、2010年6月:完成结题报告和相关生物实验室的建设。

九、课题组员分工研究保障 课题组员分工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 篇10

级:

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

小组:

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1、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不是淀粉。

2、探究光是不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材料用具准备:(一天前)

教师:1、材料:盆栽天竺葵、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液、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清水。2.培训实验小组长,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进行用火的安全教育。

学生:1、各小组组长对天竺葵进行暗处理。2、对暗处理后的植物叶片进行部分遮盖,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

三、过程和方法1、探究一:光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实验变量:__________ 如何设置对照实验?(小组讨论)

2、探究二: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不是淀粉

如何检验淀粉?__________ 请设计实验方案(小组讨论,提示:酒精可溶解叶绿素)3、归纳整理实验方法和流程:

_______→选叶遮光→阳光下照射→摘下遮光叶片→______________→清水漂洗→滴加碘液→清水漂洗→观察叶色 4 4、分析实验结果,完成下表

实验结果记录:

实验处理 叶片遮光部分 叶片见光部分 有叶绿体部分 无叶绿体部分 脱色后叶片颜色

加碘液后是否变蓝

是否产生淀粉

5、得出结论:

①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是___________。

②绿叶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________。

③绿叶制造有机物的场所是__________。6、表达与交流: :

①分析小组的实验结果,如果实验失败,试着分析原因。

初一生物试卷 篇11

一、选择题

1、D2、A3、C4、B5、B6、B7、C8、A9、A10、D11、C12、D13、B14、B15、D16、D17、C18、A19、C20、B21、D22、C23、A24、C25、D

二、非选择题

26、(1)肺动脉(2)肾脏右心房(3)氧动脉(4)毛细红细胞成单行通过

27、(1)小肠呼吸(2)血红蛋白暗红鲜红(3)f 肾小管重吸收作用(4)胰岛素糖尿

上一篇:团学外联部工作总结下一篇:假如我有一根魔棒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