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饮水现状对策

2022-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安全饮水现状对策

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农村饮水安全,系指农村居民能够及时、方便地获得足量、洁净、负担得起的生活饮用水。洁净的饮用水。系指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长期饮用不危害人体健康的水。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按户籍现状统计,2011年有7亿多农村人口,受自然、经济、社会等条件的制约,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突出。

关键词:饮水工程 饮水安全 监督管理

1 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现状

近年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加大了解决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工作的力度,农村供水事业的发展,减少了地方病和传染疾病的发生,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减轻了农民取水的劳动强度,解放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目前,我国农村供水工程主要以村级集中供水工程和分散供水工程为主,其中村级集中供水工程占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91%。而村级集中式供水工程中,多数为单村供水,工程设施简陋,只有水源和管网,缺少水处理设施和水质检验措施。分散式供水工程则多数为户建、戶管、户用,也普遍缺乏水质检验和监测。另外,我国相当多的单村工程和分散工程的专业化管理程度比较低,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低,管理能力弱,难以满足工程运行管理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良性运行和农村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服务涉及工程维修养护、技术咨询服务、人员培训、水质检验等若干方面,内容丰富,工作量大,仅靠政府部门和工程管理单位很难满足工程运行管理的需要,必须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

2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几年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资力度很大,建设速度很快,在解决农村居民饮用安全水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成效显著,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建设标准偏低,已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部分农村供水工程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及90年代初期,由于受资金、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制约,建成的农村供水工程简单粗放,工程标准偏低。一是农村供水规模偏小,达不到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二是饮水处理设施一般都比较简陋。不论是以地表水还是地下水为水源的农村供水工程,在供水量与水质处理上均达不到饮水安全工程标准的要求,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标准已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和农村生活,水平的发展需要。

(2)水体污染严重。

目前威胁农村饮用水安全的因素.除了当地自然地质条件恶劣,如地下水含氟、砷,苦咸外,最严重的问题已发展为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随着污染不断向农村转移,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和农药、化肥用量的不断增加,大量有毒有害工业废水未经达标处理直接排入河流、水塘等水体;工业废渣任意堆放,其中有毒有害物质逐渐渗人地下,污染地下水源,使农村饮用水的水源水质,尤其是浅层地下水受到极大的威胁。

(3)水质处理技术尚不成熟,水质达标率不高。

水质不安全因素主要是水中氟含量超标,苦咸水、细菌学超标等,水质不达标情况较普遍。由于农村特殊水质处理工程特别是低成本除氟、除砷尚缺乏成熟的水处理技术和水处理设施,加上原来已建工程水处理方式简陋,造成水质达标率不高,目前的农村供水工程水处理主要是在参考过去城市供水工程的工艺和技术的基础上完成的,对于高砷、高氟等特殊水质的处理在整个农村供水领域还是一个需要不断攻关的新课题。

(4)工程老化失修严宜,致使部分工程停用或报废。

由于部分早期供水上程因设计的自然寿命到期,有的工程已经到了报废年限不能使用;部分农村饮用水工程由于管理不善、维修改建不及时,老化失修情况较为严重,出现了管道断裂、井壁塌陷、淤积和供水设施损坏以及供水含氟、含砷量升高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水质下降,甚至致使工程停用或报废,由于原饮用安全水的农村居民又重新饮用未经处理的不达标水或远程找水,使得原来的农村安全饮水变为不安全饮水。

3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措施

(1)逐步建立国有固定资产经营管理体系

由于工程效益受到影响,使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的任务变得更加繁重。而作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较低、人口数量庞大的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生存与发展压力大也将是一个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今后,新建工程及维修工程的社会经济成本将会越来越高;农村供水的技术难度和投资成本都将会加大。各级水利部门应逐步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固定资产实行分级管理和经营,并逐步建立起以效益为中心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固定资产经营管理体系。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产权管理,主要是要实现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的合理界定与科学组合。水利部门只有成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所有权的实施主体,才能够将使用权与管理权适当分离。对于在多元化投融资格局下形成的集体和农户所有、股份制所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产权管理应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实施口使用权与管理权的转让应当获得必要的收益。

(2)健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社会化服务机构。

建立县、乡、村三级工程技术服务组织。应以县(市)农村自来水管理站或县(市)水利管理总站、乡镇水利站(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或其他乡镇水利服务组织、村级用水合作组织为依托,健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三级技术服务组织。由县、乡、村三级工程技术服务组织实行定期巡查和检验、定点维修和服务收费,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管理提供技术咨询、工程维修与养护、技术培训以及药剂和材料供应等服务。

完善社会化的水质检验,与监测服务体系。县农村自来水管理站应建立农村饮水水质检验中心,适度规模的水厂应设化验室,做好水质的常规检验。同时需要以较大规模的集中供水工程为依托,分片区建立常规水质化验室,配置便携式水质检验设备,对辖区内各集中供水工程进行巡回检验,并对农村分散供水.工程定期或不定期地检验饮用水质。此外,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负责对全县农村饮水水质实施常年监管。进一步加强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等其他形式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出台优惠政策,创造发展环境,搭建服务平台,实现公司(协会)的“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供多种形式的经营管理服务。

4 结论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事关百姓的切身利益,在具体的执行和监督过程中,相关的负责人必须牢固树立群众意识,紧紧的依靠群众,逐步解决农村饮水中存在的种种安全问题。相信随着党和国家的不断重视,我国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会得到妥善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投资政策与融资方式研究[R](2005年财政项目).

[2]2004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3]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报告[R].2005.

[4]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S].水利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2004.

作者:田莉璠

第2篇: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及解决对策分析

摘 要:文章针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形势和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阐述,具体分析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经济效益问题及解决对策,望能够对农村饮水安全今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经济效益;水价;市场化定价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作为特殊商品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其服务对象是一类特殊的消费群体,为此,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又要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促使饮水安全工程朝健康的方向发展。接下来针对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进行分析及提出与之对应的解决對策。

一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经济效益问题

1.1运营收入较低

目前,造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经济效益问题的原因大体上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实际用水数量低于工程最初的设计规模。通常是由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其一,农民健康卫生观念,目前未形成一个传统习惯的有偿用水,日常用水大都是使用的河湖等质量较差的水源,以造成工程用水量非常小;其二,伴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越来越多,农村常住人口开始出现大幅度降低,居住人口大多为留守的老人、儿童,为此,日常生活用水量就会减少很多。

2.工程水价定位、水费计收不合理。农村饮水安全水价的具体定位通常是以农民的接受程度为依据的,通常情况下这种是比较合理的,由于是以农民收入水平及承担能力的高低来决定,可是因需要兼顾饮水安全工程运行成本、资产折旧等方面的因素,实际水价通常要低于成本价。由于部门工程水费的计收工作没有做好,造成水价不能够正常的将工程运行成本展现出来。

1.2工程运营成本不断增加

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较为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供水规模缩小、运行成本提升。这一问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工程维护费用逐渐提高。农村居住比较分散,这一问题造成饮水安全工程供水管线增长,加上农村生产、房屋建设工程作业中大意,造成管线破坏情况严重,这就导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成本费用比城市高出很多。

2.水质检验费用不断升高。伴随着国家水质检验指标增多,所需费用在不断的提升,不少小型村级分散式的饮水安全工程因不想承担检测费用,甚至存在故意缩减检验次数及检测指标数量的问题。

3.管理费逐渐提升。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因村委干部兼职管理工程现象不是特别广泛,伴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开始向规范化、便准话的趋势发展,一定需要较高业务能力、强责任心的专业化管理工作者,为此,人员费用成本也会随之增加很多。

4.电价、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情况不佳。根据相关统计显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的税收、电费能够占据整个运行成本的19.3%和3.9%。真正的落实电价、税收优惠政策是目前有效促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成本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 农村饮水安全现状经济效益问题解决对策

2.1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 实行责任分担机制

经过实行相关的考核奖、补办法,来激励农村饮水安全各个方面的积极能动性,退工农村饮水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当下,政府财政补贴强度远远不能够达到村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正常需求。这主要是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所以,国家需要全方面的进行考虑,创建各级财政共同承担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费的收取和政府补助相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根据公共服务均等化准则,加强向经济不发达地区尤其是村级饮水安全工程的财政支持力度。

2.2推行水价市场化定价机制 促进水价合理回归

水价能够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经济效益产生很大的影响,为此需要不断的进行水价制度的具体完善,实施水价市场化机制,最大限度上提升水价,这样才能够成功的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目前所存在的亏损问题。

2.3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宣传 提升农民健康卫生意识

提升农民饮水健康卫生意识,增加工程用水数量。着重将工作重点放在改变农民用水习惯当中去,农民用水量的提升可以有效的提升农民生活健康水平,与此同时促使工程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的提高。这些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宣传、提升农民健康卫生意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三 农村饮水安全解决对策

3.1提升思想意识 加强组织领导

真正的做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确保广大人民的利益,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这是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目前将‘以人为本’理念落实好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加以特别重视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力量,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当中,开展目标化管理。

3.2增进产业结构调整 加强农村水源保护

固有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需要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切实做好农村饮水污染预防治理工作,保护好农村饮水水源。污染源及相关治理工作要严格的进行科学掌控,加强面源污染的科学治理强度,充分兼顾到农村地区的专属特征,实行农技一体化、农资,大力推广高浓度复合肥和作物的专用配方肥的使用,采用先进科学的施肥技术和优化耕作体制,有效的降低氮肥的使用量,严厉禁止使用高残留农药,大范围推广生态养殖,鼓励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使用,这样才能够避免面源污染的发生[3]。

3.3加强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力度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加强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力度。开展分质供水、分散供水、集中供水、农村卫生环境治理等有效举措,着重对高氟、高砷、苦咸和污染水等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及时解决。加大对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的投资,对中西部地区进行重点扶持。地区各级政府部门需要积极的去筹集资金,加大对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的投入。首先是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需要首先解决,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地区争取在短期内尽快实现城乡统一供水。加强农村饮水工程项目科学化经管,做好前期饮水工程管理工作,严格遵循具体的制度及规定来进行,创建完善的良心循环供水制度及机制,以使得农村饮水工程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3.4创建行之有效的水质监测系统

不断促使农村饮水安全检测系统得以完善,强化对农村饮水水源环境管理。针对农村地区首先要搞清楚没有达到饮水卫生指标的人口状况、饮水水质情况及具体的分布,然后制定一套完善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及实施方案,着重对农村人口集中地区进行饮水水源地的监测,针对集中式的供水工程,在水源、出厂水及管网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及监测上一定要进一步加强[4]。

3.5创建完善的农村饮水安全社会化服务机构

促使社会化水质检验、监测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县农村自来水管理站应当创建完善的农村饮水水质检验中心、规模适当的水产应设化验室,做好相关水质的常规检查工作,与此同时,以大规模的集中供水工程为依靠,划分各地区的常规水质化验室,分配好方便携带的水质检查设备,针对管辖区域内的集中供水工程进行巡回检验,分散供水工程进行定期、不定期水质检验。

结束语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直接关系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的重要事情,开展饮水安全监督工作过程当中,有关责任人一定要时刻树立群众意识,依靠广大群众,将农村饮水安全中存在的问题逐一解决,唯有如此,才能够获得成功的解决我国现有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晓丽.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2):4.

[2] 任伯帜,邓仁建.农村饮用水安全及其对策措施[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5):11-17.

[3] 施元吉.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长效管理机制探索[J].水利经济,2009(5):65-67.

作者:李薇

第3篇:红古区农村饮水不安全现状与对策

摘要:针对红古区农村饮水安全基本现状,分析了农村饮水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对策;红古区

1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红古区位于兰州市西南部,全区现有1乡3镇、2个街道, 37个行政村,总人口13.6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90万人,农业劳动力 3.40 万人。

区内地表水资源丰富,有大通河、湟水河两大河流交汇于海石湾,并纵贯全区各乡镇后向东流入黄河,是全区工农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

饮水安全的农村人口仅1.8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0%。有 4.10万人仍处在饮水不安全中。饮水不安全人口主要集中在远离城镇的红古、花庄、平安3个乡镇。全区农村自来水受益农村总人口 2万人。其中正规自来水(供水到户且供水水质达标)受益人口1.40万人;简易自来水(供水到户但无净化设施)受益人口0.60万人。自来水受益者占农村总人口的34%;水质安全达标的正规自来水受益者占全区农村总人口的23%,占自来水受益者的67%;简易自来水受益者占全区农村总人口的 11%,占自来水受益者的33% 。全区集中式供水工程共有17 处,包括正规自来水厂、简易自来水和农业灌溉附带人饮的农灌泵站。其中 14处取用地表水,3处取用地下水。分散式供水工程只有手压井一种。无大口井、集雨、引泉等分散供水设施。全区直接从河水、水渠中取水的农村人口3.10万人,取山泉水的人口0.10万人。全区无供水设施总人口 3.20万人。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饮水安全面临三大问题:饮用苦咸水、Ⅳ类地表水和取水距离过远。其中尤以Ⅳ类以上地表水危害最大。大通河河水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六价铬、浑浊度、色度、肉眼可见物、臭和味7项指标不合格,其中细菌总数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90倍,总大肠菌群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145倍;湟水河河水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浑浊度、色度、肉眼可见物、臭和味、氯化物、硫酸盐8项指标不达标,其中细菌总数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21倍,总大肠菌群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145倍。大通河、湟水河都属Ⅳ类以上地表水。井水浑浊度、色度、肉眼可见物、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6项指标不合格;泉水总硬度、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4项指标不合格。井水、泉水都属苦咸水。

2.1苦咸水苦咸水分布很广,除湟水河、大通河河漫滩地下水水质较好外,其余沟谷潜水、黄土丘陵区潜水、阶地潜水大都为苦咸水。对人的危害较大。饮用口感很差,味道又苦又咸;硫酸盐、镁离子等都具有腹泻作用,饮用苦咸水,常出现拉肚子等现象;苦咸水中的某些成分,具有腐蚀作用,会损及胃粘膜;长期饮用苦咸水也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目前红古乡旋子村、新庄村,花庄镇洞子村、柳家村,平安镇若连村仍在饮用苦咸水。全区饮用苦咸水的不安全人口有 0.80万人。

2.2Ⅳ类以上地表水大通河、湟水河泥沙含量较高,大通河年均输沙率114 kg/s,湟水河年均输沙率616 kg/s。大通河、湟水河取样检验多项指标超标,尤其是毒理学指标六价铬超标,危害严重。铬是一种重金属,对人的危害极大,人体吸收过多的铬会导致骨质疏松、胃粘膜损伤,还能引发癌症,尤其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危害很大。大通河、湟水河在枯水季节已成为受到重金属严重污染的超Ⅳ类地表水。经环保部门调查,污染源在上游冶金、皮革、电镀等工业企业。大通河上游永登县境内有西北铁合金厂、连城铝厂等污染企业;湟水河上游有西宁钢厂、民和镁厂等一大批企业;红古境内有兰州炭素厂、兰州铝厂河湾分厂、红古恒源铁合金厂等。这些企业都有可能是污染源。红古区人饮所取河水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指标超标也非常严重,特别是总大肠菌群,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和农村饮水标准上百倍。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指标超标,是因为大通河上游连城、窑街等地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大通河中;湟水河上游有西宁等大城市,还有平安、乐都、民和等城镇,都将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排放到湟水河中。尤其枯水季节,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超标非常严重。

2.3用水方便程度用水方便程度远远不够。一方面,有15 000多人远离渠道,取水往返时间超过 20 min,取水水平距离超过 800 m;另一方面,冬季渠道停水后,有3万多人从河道中取水,往返时间超过 20 min,取水水平距离超过 800 m或垂直距离超过80 m。用水方便程度指标不安全。

综合农村饮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中水质、水量、方便程度和保证率4项指标,按最不利因素统计不安全人口,由于水质问题影响最大,所以全区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也即水质超标的农村人口为 4.14万人。

3解决思路与对策

3.1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以加强农村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供水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村居民饮水安全为目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使农民群众可持续地获得安全饮用水。

3.2技术思路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分阶段制定目标;以苦咸水和Ⅳ类水问题为重点和目标,优先解决对红古区农村群众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较大的饮水安全问题。成立以精干的水利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的规划和设计专业机构,完成《红古区“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规划》,按规划的时间、方式依次进行工程设计。紧密联系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现状,合理选择饮水工程的类型、规模及供水方式。红古区人口居住集中,农民收入高,但水质问题突出,应以建设有规模、有净化设施的正规自来水厂为主,供水到户。对个别居住特别分散的农户,以建分散式供水工程的方式解决。严把工程施工的招标关、进料关、施工关,杜绝不合格的材料入场,杜绝无施工资质的队伍施工,在力保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压缩资金,节约投资。

3.3建设管理思路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发动用水户,使他们充分认识饮水不安全的危害和建设饮水安全工程的重大意义,积极广泛参与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征求广大用水户的意见,必要时成立“用水户协会”对工程的建设管理给予监督配合。制定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明晰产权,对规模化的供水工程,取水、净化、供水主管线等以国家投资为主的资产,应归国有;分支管网归集体;入户管路归个人所有。分散式供水工程,一般归个人所有。成立专业的管理机构,如自来水公司等。充分发动群众参与管理,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共同管理的方式,确保工程充分发挥效益。

3.4投资思路采取国家、地方、集体、个人共同投资的办法,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农村饮水安全投资力度的良机,选好项目,争取国家投资。国家投资占总投资的60%~65%。地方财政加大配套投资,区财政为饮水安全工程投入20%的配套资金。主要用于支管网络的敷设。受益单位和个人投资,主要为群众投劳折资及用水户自有权部分的投资。占工程总投资15%~20%。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观的要求,要保证工程资金足额投资到位,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吸收社会资金,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3.5运行管理对策认真核算工程的成本水价,确定合理的水价,充分考虑群众对水价的承受能力,由政府和物价部门合理定价。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事业。水费达不到成本水价时,对亏损部分应纳入财政计划,予以补偿,要确保工程有折旧,能有大修资金积累,使工程可持续利用,发挥效益。做好管理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工作,使每个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有资质,做到持证上岗。各水厂设立常规的水质化验室,定期做好水质的常规化验,确保水质达标。

3.6行业管理建议红古区水利局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农村饮水安全负主要行业管理责任,在行业管理中,一要与卫生部门联合,建设并完善水质化验、检验中心,对农村饮水水质定期采样化验,确保广大农村群众吃上安全的“放心水”;二要对农村饮水工程日常维修养护,提供技术指导和专业培训工作,确保工程发挥效益;三要建立农村饮水安全物资供应站,使农村群众能便捷、廉价地购买到饮水安全工程运行所需的物资;四要深入开展饮水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普及饮水安全知识,使广大人民群众掌握饮水安全的基本知识,设立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工作。

作者:黄忠萍

第4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现状与管理论文

摘要:为适应农村饮水安全的需要,要结合农村饮水安全与饮水工程管理情况,改善农村饮用水条件,实现饮水安全目标,提高农村饮用水质量,在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上实行规范化管理。结合范县农村饮水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情况浅析了加强范县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和加强水质监测管理以及供水监测信息系统建设目标管理等方面。关键词:农村;饮用水条件;饮用水质量;安全

1全县农村饮水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情况

范县地处河南东北部,黄河下游北岸,南北与山东为邻。辖12个乡镇,590个行政村,农村人口47.24万余人,根据2004年和2009年两次调查结果,列入国家解决核准的饮水不安全人口32.71万人。不安全的主要原因为氟超标、苦咸水等。饮水不安全区的广大人民群众长期饮用高氟水而导致了种种疾病,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自2005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来,截止到2015年底工程总投资约14517万元,共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32.71万人,解决了434个行政村;打深水井93眼,建大小供水站(水厂)57处,其中千吨万人以上水厂10个,单村供水及集中供水47处,铺设各种供水管线约412.70万m。

2工程的水源情况和水处理情况

全县57处大小水厂及供水站,经过多年持续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已成为农村供水的主要设施。目前范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源主要为地下水。井深多在400m以上,静水位约60~75m。所建工程供水能力均达到了设计要求。工程完工时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均经过县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化验认定,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才能验收使用。已竣工的饮水工程都安装了相应的消毒设施,消毒设施原材料为次氯酸钠。大多数集中供水工程均实现了供水入户,计量收费。管好用好饮水工程,是使工程保证正常供水,充分发挥效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所以范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后期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3加强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工作

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工程能否持久发挥效益关键在于管理。根据国家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供水一体化的要求,范县水利部门成立了相应的供水管理机构,负责范县乡镇供水发展规划和建设计划的制定、工程运行监督管理、供水单位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等工作,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乡镇供水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供水水质监测体系,积极鼓励用户参与水质监督,加大公众宣传力度,提高公众信息获取程度和公众的参与程度。建立水费收缴专账,实行水费收缴制度,走以水养水之路。有专门机构对工程设备进行定期检测、维修和保养。

3.1建立管理责任制

为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根据国家五部委文件及《河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有关规定,根据工程所有权的明确归属,建立明确的管理责任制。根据工程大小和受益范围,建立了管理机构和配备专管或兼管人员,对管理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集体举办或联办饮水工程,或者承包给有专门技能、工作责任心强的个人进行管理,签定承包合同,明确责、权、利,做到奖惩分明。

3.2配水工程的管理

提供饮水用的水池,应保持不垮不漏,在运行中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开敞式水池,要经常清理池中的污物,池底每年清淤1~2次,保持水质卫生。3.3供水设备的管理管网养护工作的范围很广,主要包括闸门、压力表、水表及水泵、电机等。要经常进行检查,发现漏水或螺丝松动要及时维修,冬天要做好水管防冻工作。防止工作失职,影响正常供水。水泵及电机等重要设备,要严格按规程操作,所以管网的经常性养护很重要。

4加强水质监测管理

4.1成立水质检测中心

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依托范县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建设任务,确定了场地、人员、检测频次等要求。

4.1.1地下水源的检测

检测项目依据《地下水水质标准》,结合卫生防疫站多年水质检测资料,确定为:必测项目:水温、色度、浑浊度、嗅和味、肉眼可见物、pH、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酚、氰化物、砷、汞、硒、镉、六价铬、铅、氟化物、铁、锰、铜、锌、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总大肠菌群等28项。

4.1.2出厂水

检测项目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在42项常规检测项目中,一方面考虑到建设经费和分析人员素质的限制,另一方面,也考虑到范县的实际情况,可不检测总α放射性、总β放射性、大肠埃希氏菌、四氯化碳、三氯甲烷、甲醛、溴酸盐、臭氧、游离氯、二氧化氯和总氯11项指标,但考虑到水源水存在污染的风险,增加水温、电导率、氨氮和石油类4项指标,共计35项指标。综合确定为:①微生物指标3项: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粪)大肠菌群。②毒理指标11项:砷、镉、铬(六价)、铅、汞、硒、氰化物、氟化物、硝酸盐、氯酸盐、亚氯酸盐。③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17项:色度、浑浊度、嗅和味、肉眼可见物、pH、铝、铁、锰、铜、锌、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类、阴离子合成洗涤剂。④增加指标4项:水温、电导率、氨氮和石油类。

4.1.3日常例行检测水样

从出厂水指标中筛选出7项主要涉及感官和致病的指标:确定为: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浑浊度、色度、嗅和味、高锰酸盐指数、pH等7项。

4.1.4检测指标汇总

根据以上指标筛选,汇总不重复指标共计43项,具体为:水温、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氨氮、总磷、总氮、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六价铬、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铁、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硫化物、粪大肠菌群、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粪)大肠菌群、氯酸盐、亚氯酸盐、色度、浑浊度、嗅和味、肉眼可见物、铝、电导率。水质监测中心主要是负责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的日常化验、分析、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农村供水水源污染状况的卫生调查;及时处理危及农村供水安全的水质事故,采取紧急措施;负责各种日常检验项目检测报告的发布。

4.2建立制度和技术人员保障

制订相应的水质检测中心建设和运行管理制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并发挥投资效益。水质检测室制订了实验室质量管理、检测程序等管理体系文件。对运行操作与管理人员分类、分批培训,并定期进行保养和维护,以保证设施和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益。农村饮水水质检测中心配备了6名技术专职水质检测员,来保证水质的安全性,目的是让范县人民能长期喝上放心水。

5供水监测信息系统建设目标管理

5.1实现数据结构的统一和信息资源共享

通过村镇供水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村镇供水监测基础数据结构的统一,完善各级通讯网络,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并为今后村镇供水自动化控制、信息化标准建设奠定基础。

5.2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对村镇供水单位的水质、水量、安防等安全关键要素实时监控,实现对供水安全要素的实时掌握,如果出现了不安全征兆或现象,通过在线监控可以实现及时预警和报警,管理人员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确保村镇供水安全。

5.3提高基础信息管理水平

村镇供水行业基础信息数据包括建设、运行、管理、服务、财务等基本属性信息和设施位置、管网分布等空间信息,村镇供水监测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后,对监测数据统一整编,使数据采集手段由手工变为自动、数据传输网络化、行业管理电子化,并定期更新,大大降低管理成本,节约时间,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同时,村镇供水基础资料整理入库后,摸清村镇供水现状和动态发展状况,为制定村镇供水发展规划、项目计划提供准确、全面的支撑,实现了数据为日常管理和辅助决策的服务,提高了基础信息的使用效率,也提高了信息管理水平。

6总结

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后期管理的意义是:以保障农民群众的饮水安全为目标,以提供优质供水服务为宗旨,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农村饮水工程特点、产权归属明确、责任主体落实、责权利相统

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工程可持续利用的管理体系;按成本水价供水、计量收费、市场运作,确保农村饮水工程长期发挥效益,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

第5篇:诸城市饮水安全工程现状调研

诸城市水利水产局 农村供水工作调研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诸城市辖13处镇(街),208个社区(1329个自然村),总人口106.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87.34万人。我市从2005年进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截至目前,共建成集中供水工程910处,其中万人以上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8处(其中水质净化处理的5处),联村供水工程17处,单村集中供水工程885处,受益人口87.34万人,其中水质净化处理的受益人口29.2万人。2011年主要是扩大已建的农村水质净化处理的集中供水工程管网延伸工程规模,重点抓好新建墙夼水库、松原水库集中供水工程,扩大吴家楼水库集中供水管网延伸工程,同时,抓好其他集中供水工程管网延伸,解决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逐步实现新建农村供水工程在水质、水量、保证率各方面与城市自来水标准同样,逐步探索“市场化运作、标准化建设、企业化经营、公司化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逐步达到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主要做好如下工作:

二、2011年工作进展情况

今年城乡供水工作目标是:扩大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规模,完成吴家楼水库集中供水工程管网延伸工程,开工建设墙夼水库、松原水库集中供水工程,解决全市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探索农村供水 “市场化运作、标准化建设、企业化经营、公司化管理”良性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截至目前,2011年度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已经编制完成并上报,待省发改委、水利厅和潍坊市发改委、水利局批复后即可实施。市政府设立诸城市农村自来水管理处为专管机

构,出台了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实施细则和农村供水工程维修专项基金管理办法,制定了农村饮水安全应急预案。

三、存在问题

(一)供水管理体制和机制尚不完善

我市目前城乡供水呈多元化格局,管理体制各异。城区供水由市政管理局管理,农村供水由市水利水产局管理。各自为战的供水体制和管理体制,导致供水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还难以做到资源的合理配臵。

(二)供水价格低,亏本运行

据调查,潍坊市所有县市区生活供水价格都在2.0-4.0元/方之间,我市的供水价格是全潍坊市最低的。致使供水企业亏本运行,很难形成良性运行机制。而且城乡供水价格不统一,阻碍了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进程。

(三)后续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水厂建设到一级管网、二级管网、三级供水管网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瓶颈的制约,影响我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进程。

四、下步打算

(一)搞好工程规划、建设及资金筹措

1、在工程建设上,采取“一延、二建、三改”的办法。在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中,立足农村供水城市化、集镇化,城乡供水一体化,按照新的农村饮水安全标准进行科学规划。一延,即对我市已建成的八大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通过延伸主管网,辐射城郊农村。二建,即按规模效益要求,新建适度规模水厂。三改,对具有再利用价值的镇处中心水厂进行改造,扩网辐射

解决周边农村。

2、在工程建设管理上,严把“五关”。一是严把规划设计管。二是严把项目审批关。三是严把设备材料采购关。四是严把工程质量监督关。五是严把工程验收关。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一处、成一处、受益一处。

3、在建设资金筹措上,探索多元投入机制。坚持走“国家投入、地方配套、群众自筹、社会融资”的路子,建立起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筹资、融资新格局。

(二)立足长效运行,强化供水工程建后管理

1、完善管理体系。一是实行市、镇、供水企业三级管理体制。二是建立各司其职的部门协调机制。由市政府落实水利、发改、财政、卫生、环保、物价、电力、税务等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起职能清晰、权责明确、大力支持农村供水事业发展的协调机制。三是落实管理制度。搞好《诸城市农村供水实施细则》、《诸城市农村供水应急预案》和《诸城市农村公共供水工程维修专项基金管理办法》实施,做到依法管理。

2、完善经营体制。对农村供水工程通过采取拍卖经营权、承包租赁经营权等形式,将水厂的经营权、管理权交由企业法人,明确其市场主体地位,实行企业自我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强化风险意识、效益意识,增强水厂发展活力。

(二)强化水源保护、水质保障。划定农村水源保护区和供水工程管护范围,建立水源水质和供水水质定期检测制度,确保水源安全、供水安全。三是抓好“两费”计提。所有

规模化集中供水单位都应按规定提取折旧和大修费用,保证工程维修和良性运行。四是强化人员、技术保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业务培训,提高能力,提升服务质量。五是完善设施功能。确保新入户设施都具备方便管理功能,即“一个水表箱、一块防滴漏水表、一个加密阀、一个表后阀”,降低管理负担,确保水费的收取率。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十六日

第6篇:浅谈泰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与对策

彭淑琴

摘 要: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饮水安全是最重要的民生水利。解决饮水困难、保障饮水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社会稳定的大事,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水利局

关键词: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对策

一、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泰顺地处浙南山区,地域面积1761.5km,辖36个乡镇,518个行政村,总人口34.8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1.2万人。虽然有着较为丰富的水资源,多年平均水资源量23.48亿m3,人均占用量6745m3。但是境内降水时空分布差异大,地形地貌复杂,绝大多乡镇处高山地带,乡镇人口规模小,人口居住分散,经济欠发达,蓄引水工程设施建设落后。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导致了难以形成骨干的引供水工程,农村饮用水困难和不安全问题相当突出。据统计,截止2006年底,全县共有农村人口31.2万人,基本解决饮用水问题的农民有18.08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57.9%,其中由标准自来水厂供水的有3.77万人,占20.9%,由简易自来水工程供水14.31万人,占79.1%。

2003年以来,泰顺县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把解决农民饮用水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村村通自来水为建设标准,以实现农村饮水安全为目标,先后制订了《泰顺县城镇供水水源规划》、《泰顺县农村饮用水建设实施方案》、《泰顺县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等相关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措施,组织实施了司前、西洋、仕阳水厂等15个农民饮用水工程项目,为解决农民饮用水问题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上级部门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仍存在较大差距。

1.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不容乐观

据调查,截止2006年底,全县农村人口中约有13.12万人饮水不安全,占农村总人口的42.1%,农民长期饮用不安全水,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主要表现在:

(1)水质不达标,涉及0.81万人,占2.6%,分布在全县各乡镇的部分村庄。由于供水设施差,农民都是从河道、坑塘、山泉直接将原水引入饮用,没有经消毒等任何净化措施,水源水质难以保证,无法达到饮用水标准。

(2)水源保证率低,涉及4.1万人,占13.14%,主要分布在包洋、雅阳等乡镇饮用山坑水和泉水的村庄。由于山区人口分散,大多数饮用水工程利用山溪自然水源或小型水库,蓄水量少,使供水工程在干旱季节水源得不到保证。

(3)用水量达不到标准,涉及4.01万人,占12.9%,主要分布在位于地势较高的高山区。四是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涉及4.2万人,占13.5%,主要分布在采用山上引水的村庄。

2.在工作层面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1)部分群众对饮水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仍存在“等、靠、要”思想,少数乡镇领导对农民饮水安全缺乏应有的紧迫感。

(2)各乡镇之间解决农民饮用水问题工作进度不平衡,存在“集镇快、山区乡慢”的现象。

(3)水质监测没有正常运行。相关水质监测部门每年仅低档次地监测十个以下供水工程水质,绝大多数供水工程都没有被监测过,水质得不到保证,对检查不合格的供水工程也存在失管现象。

二、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程型缺水

过去对饮水工程建设投入少,一些早期建设的乡村自来水工程,由于标准低、水源不足、管网陈旧等原因,处于停供半停供状态。农户主要依靠引用山涧自流水来解决饮水问题,遇到干旱年份就饮水告急,工程型缺水问题严重,广大农民饮用水难以保证。

2.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饮用水工程是一项投资大、效益低的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虽然近年省市进一步加大了对泰顺欠发达山区的扶持力度,但大部分资金由村集体、村民集资、赞助等各种办法解决。由于县乡村三级财政困难,且地势落差大,地形复杂,使工程建设投资很大,建设项目又多,资金短缺一直是影响泰顺县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的瓶颈,以致大多数农村不敢启动饮用水工程建设。

3.供水工程管理不善

泰顺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一些新建的集中式供水工程单位投资大,供水用水量少,供水费偏低,而工程管网长,运行管养费用高,使供水工程经营效益差,难以达到正常运行。部分农村自主管理养护的山区分散式供水工程,几乎不收费,喝福利水、大锅水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由于经营管理条件差,缺少运行管理主体和有

效的运行管理机制,供水工程经过多年的运行使用,管网普遍老化,渗漏水严重,以致不能自我维持。

4.思想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意识不够,对饮用水安全程度仅凭肉眼判断,对水质超标问题普遍存在习以为常的麻木思想。乱扔乱倒生活垃圾,随意排放生活污水和人畜粪便现象普遍,造成部分地方水源污染,水质变差。缺乏水资源忧患意识,节水观念极为淡薄,浪费水资源现象严重,没有把水作为一种商品,喝水不花钱的思想根深蒂固。

三、农村饮水安全的对策措施

1.加强领导,合力推进

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成立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发改、财政、水利、卫生等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形成部门合力推进的良好机制,把农民饮用水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实事工程、德政工程摆在水利工作乃至农村工作的首位来抓,为农民饮用水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

2.科学规划,分类实施

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规划是做好今后工作的基础。泰顺地形复杂,村落分散,基础设施共享度不高,且各地水源条件、工作基础、经济实力差别较大。因此必须立足实际,注重实效,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各项规划,使各项规划更具可操作性,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1)集中式供水。

根据地域和水源状况,且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可以依托现有水源,新建或扩建规模水厂,而后将管网向周边农村辐射,形成区域性集中供水。

(2)分散式供水。

对离城镇相对偏远的农村,由于地势高低不平,村庄相对分散,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可以采取各自然村或联户建设的形式,配套建设净水和消毒设施,实行联户供水。

3.多方筹资,加大投入

农村饮用水工程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引导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1)泰顺县政府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将农村饮用水工程项目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计划,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工程建设,并逐年增加。同时,可通过整合县水利、卫生、建设、民政、农业等各部门力量筹集建设资金;也可通过银行、国土、供电等单位在贷款、用地等方面给予倾斜和优惠,降低建设成本。

(2)争取国家、省里的支持,对山区村庄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用水要通过组合包装给予一定倾斜,使山区也能得到更多的扶持和补助。

(3)坚持“谁投资,谁受益”政策,通过适当给予一定财政补助,政策处理和村内管网安装由各乡村自负等办法进行引导,鼓励支持民间资金参与投资和经营,采用市场化运作,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建设资金不足。四是各受益乡镇、行政村要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克服“等、靠、要”思想,从乡镇财政、村集体资金

中提取一部分和由用户自筹一部分,有条件的可通过争取工商企业、电站赞助等办法筹措工程资金,形成各界合力办水的有效机制。

4.强化服务,严格管理

完善农村饮用水安全监督体系,建立健全供水安全责任制。通过供水工程预先水源水质监测和严格的取样、检测和化验,加强水源、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和监测,对检测不合格的供水单位,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查处,并督促限期整改。通过水质状况,指导农民安全饮用水,发挥政府的服务作用。

随着越来越多的工程投入运行,建后管理问题日益突出。明确管理主体,理顺管理体制,落实管理责任,确保工程项目充分、长期发挥效益,必须深化改革,建立工程运行管理机构,做到建管并重,明晰产权,权责明确,不断健全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努力提高运行效益,加强供水工程的维护管理,确保长期发挥效益。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管理:

(1)以国家和集体投资为主修建的工程,可由受益乡镇组建工程管理委员会,负责日常管理工作;也可尝试实行对外承包经营,明确责任主体。

(2)由民间资本或股份制修建的工程,由受益户代表建立管水小组,签订责任书,明确职责,保证供水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由村集体、村民筹集资金修建的工程,要落实村一级专人管理制度,参照企业化经营模式加强经营管理,促进供水工程良性运转,努力实现“以水养水”的目标。

5.防治污染,保护水源

要在水源保护、给排水系统等方面多管齐下,综合治理,解决农民饮用水安全问题。

(1)从便于水源保护的角度出发规划供水工程取水点,合理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地,界定保护区域。

(2)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在保护区内严格限制各项开发活动,禁止一切排污行为和对水源有影响的旅游和水产养殖活动。

(3)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循环农业,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行畜禽粪便和农作物桔杆的资源化利用,控制农业污染。四是结合村庄整治和示范村建设,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尽快建立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制度,推进农村改厕和推进沼气池的建设,对生活污水和人畜粪便作无害化处理。

第7篇:**区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工作情况汇报

省检查组:

**区地处秦岭深山,丹江上游,为商洛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定贫困县。全区54.4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5.62万人,总面积2672平方公里,有耕地34.67万亩,人均0.64亩,有效灌溉面积10.22万亩,人均不足2分。多年平均降水量725.5米,水资源总量5.67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1041立方米,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是一个人多、地少、山高、坡陡、土层薄、质地差、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人畜饮水困难的贫困山区。

根据**市水务局于3月22日召开的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紧急会议部署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前期工作的各项任务。我区进行了全面的安排落实,并于3月23日至4月5日,对全区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评估。现将调查评估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成立机构

区委、区政府对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将解决群众饮水安全列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写入了区人代十五届三次会工作报告。3月22日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会召开当天,我局负责人就及时将会议精神向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作了汇报,提出了我区贯彻实施意见。区政府研究决定,成立了由主管副区长任组长,水务局主要领导任副组长,卫生、计划、财政、环保、国土资源、水利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和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水务局,水务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主要负责安全饮水调查评估等项目前期及建设实施有关事宜。要求各乡镇、办事处成立相应机构,落实专人负责,逐级夯实责任,明确工作部署。并落实了专项工作经费,确保工作顺利进展。

二、组建调查班子,开展业务培训

3月23日,区水务局负责抽调7名专业技术骨干组成了全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调查组,由主管局长任调查组长,召开了调查组第一次会议。对调查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制订了工作方案。3月25日,全区抽调了32名由水利、卫生部门熟悉农村工作的专业业务人员组成了专门的调查组,召开了调查组第二次会议,对调查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将调查人员分为现状调查组、规划编制组和审查评估组,严格按照水利部、卫生部制订的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的四项指标进行调查,摸清农村饮水状况和供水工程基本情况,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普及程度,农村自来水普及情况;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范围、问题的类型及其成因和危害;重点摸清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的人口及其分布,无供水设施的人口、取水极不方便的人口、经常发生季节性缺水的人口及其分布;了解农民对解决饮水安全的意愿、筹资能力及水价的承受能力以及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和管理存在的种种问题。逐村组核查登记,结合饮用水质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基本摸清了我区农村安全饮水及存在的问题,为编制规划提供详实科学的依据。

三、全面调查检测,认真分析评估

一)、调查方法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安全饮水工作量大面广的实际,我们根据上级安排精神,充分利用已有资料,采用全面调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办法,于3月24日开始,以乡镇为单位,调查人员深入到村组,采取走访、现场查看等方式,充分听取村组群众意见,对饮水现状及饮水类型进行了详细地核查登记,认真分析缺水原因。外业调查期间,规划编制组根据全区流域自然水系水资源分布状况,利用2003年12月安全饮水普查时选取掌握污染典型进行分析。在外业普查的基础上,对全区的人饮现状调查进行了汇总。结合各地实际调查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估,召开全区饮水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污染水调查点乡镇负责人会议进行通报,广泛听取各部门、各级意见,在意见反馈后再次深入调查点进行复核,在此基础上进行全区饮水安全现状调查报告的编制。审查评估组织水利、卫生、财政、计划、环保、国土资源等部门的专家领导对报告进行了评估,审查评估认为:调查评估内容全面,数字详实,客观、全面、实事求是地反映了商州农村饮水状况,为编制全村安全饮水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调查结果

经调查,截止2004年底全区农村饮水安全人数为26.10万人,占全区农村总人口的57%,自来水受益人数为12.76万人,占全区农村总人口的28%。集中供水工程中供水到户人口12.76万人,有集中供水点供水人口1.81万人。这些供水工程按供水规模分,日供水量达到20吨以上的124处,供水人口9.66万人,其中:地表水源供水工程72处,地下水源供水工程52处,自流工程82处,提水工程42处,有净化设施的43处,无净化设施的81处。全区124处集中供水工程中43处水源水质和供水水质良好,符合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目前有供水管理人员102人,其中专职管理人员92人,兼职管理人员10人。全区有供水设施的分散式供水工程供水人口18.71万人,其中水井10.85万人,引泉水7.49万人,集雨人饮水窖0.36万人,无供水设施的人口12.34万人。

全区还有19.51万群众饮水安全存在问题,其中有11.71万人由于水量不足或水源保证率不够,饮水十分困难;有7.80万人长期喝着高氟、苦咸和污染水,影响着他们的身体健康,饮用高氟水1.65万人,主要分布在夜村、闫村、上官坊、蒲峪、杨斜、麻池河、杨峪河等7个乡镇的20个村,饮用苦咸水人口0.30万人,主要分布在麻街和沙河子2个镇的2个村;污染水分布于全区26个乡镇办事处,约5.85万人。造成农村饮用水水质超标的因素主要是:人类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垃圾、粪便以及农业生产上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对周围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导致饮用水水质严重超标。另外,大部分山区群众直接饮用未经处理的山间地表水,伴随着大量的腐殖质、微生物严重污染,使得水质不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经水质化验肉眼可见有丝状、颗粒状悬浮物,细菌总数超标达2400CFU/ml—4000CFU/ml。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任重而道远。

总之,我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前期调查工作在省市水利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已取得了初步成果,为后期项目实施奠定了一定基础。但由于时间紧,任务量大,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提出指正,更希望各级领导多关心、多支持、多指导我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我们决心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为第一任务,以此次检查验收为契机,明确工作思路,强化工作责任,狠抓工作落实,对检查组提出的意见认真整改,扎扎实实抓好后期水利建设各项工作任务,为达到“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目标、构建和谐**而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8篇:**区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工作情况汇报

**区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工作情况汇报省检查组:**区地处秦岭深山,丹江上游,为商洛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定贫困县。全区54.4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5.62万人,总面积2672平方公里,有耕地34.67万亩,人均0.64亩,有效灌溉面积10.22万亩,人均不足2分。多年平均降水量725.5米,水资源总量5.67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1041立方米,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是一个人多、地少、山高、坡陡、土层薄、质地差、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人畜饮水困难的贫困山区。根据**市水务局于3月22日召开的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紧急会议部署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前期工作的各项任务。我区进行了全面的安排落实,并于3月23日至4月5日,对全区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评估。现将调查评估工作情况汇

一、加强领导,成立机构区委、区政府对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将解决群众饮水安全列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写入了区人代十五届三次会工作报告。3月22日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会召开当天,我局负责人就及时将会议精神向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作了汇报,提出了我区贯彻实施意见。区政府研究决定,成立了由主管副区长任组长,水务局主要领导任副组长,卫生、计划、财政、环保、国土资源、水利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和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水务局,水务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主要负责安全饮水调查评估等项目前期及建设实施有关事宜。要求各乡镇、办事处成立相应机构,落实专人负责,逐级夯实责任,明确工作部署。并落实了专项工作经费,确保工作顺利进展。

二、组建调查班子,开展业务培训3月23日,区水务局负责抽调7名专业技术骨干组成了全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调查组,由主管局长任调查组长,召开了调查组第一次会议。对调查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制订了工作方案。3月25日,全区抽调了32名由水利、卫生部门熟悉农村工作的专业业务人员组成了专门的调查组,召开了调查组第二次会议,对调查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将调查人员分为现状调查组、规划编制组和审查评估组,严格按照水利部、卫生部制订的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的四项指标进行调查,摸清农村饮水状况和供水工程基本情况,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普及程度,农村自来水普及情况;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范围、问题的类型及其成因和危害;重点摸清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的人口及其分布,无供水设施的人口、取水极不方便的人口、经常发生季节性缺水的人口及其分布;了解农民对解决饮水安全的意愿、筹资能力及水价的承受能力以及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和管理存在的种种问题。逐村组核查登记,结合饮用水质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基本摸清了我区农村安全饮水及存在的问题,为编制规划提供详实科学的依据。

三、全面调查检测,认真分析评估一)、调查方法面对时间紧、任务重,安全饮水工作量大面广的实际,我们根据上级安排精神,充分利用已有资料,采用全面调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办法,于3月24日开始,以乡镇为单位,调查人员深入到村组,采取走访、现场查看等方式,充分听取村组群众意见,对饮水现状及饮水类型进行了详细地核查登记,认真分析缺水原因。外业调查期间,规划编制组根据全区流域自然水系水资源分布状况,利用2003年12月安全饮水普查时选取掌握污染典型进行分析。在外业普查的基础上,对全区的人饮现状调查进行了汇总。结合各地实际调查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估,召开全区饮水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污染水调查点乡镇负责人会议进行通报,广泛听取各部门、各级意见,在意见反馈后再次深入调查点进行复核,在此基础上进行全区饮水安全现状调查报告的编制。审查评估组织水利、卫生、财政、计划、环保、国土资源等部门的专家领导对报告进行了评估,审查评估认为:调查评估内容全面,数字详实,客观、全面、实事求是地反映了商州农村饮水状况,为编制全村安全饮水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二)、调查结果经调查,截止2004年底全区农村饮水安全人数为26.10万人,占全区农村总人口的57%,自来水受益人数为12.76万人,占全区农村总人口的28%。集中供水工程中供水到户人口12.76万人,有集中供水点供水人口1.81万人。这些供水工程按供水规模分,日供水量达到20吨以上的124处,供水人口9.66万人,其中:地表水源供水工程72处,地下水源供水工程52处,自流工程82处,提水wenmi.net工程42处,有净化设施的43处,无净化设施的81处。全区124处集中供水工程中43处水源水质和供水水质良好,符合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目前有供水管理人员102人,其中专职管理人员92人,兼职管理人员10人。全区有供水设施的分散式供水工程供水人口18.71万人,其中水井10.85万人,引泉水7.49万人,集雨人饮水窖0.36万人,无供水设施的人口12.34万人。全区还有19.51万群众饮水安全存在问题,其中有11.71万人由于水量不足或水源保证率不够,饮水十分困难;有7.80万人长期喝着高氟、苦咸和污染水,影响着他们的身体健康,饮用高氟水1.65万人,主要分布在夜村、闫村、上官坊、蒲峪、杨斜、麻池河、杨峪河等7个乡镇的20个村,饮用苦咸水人口0.30万人,主要分布在麻街和沙河子2个镇的2个村;污染水分布于全区26个乡镇办事处,约5.85万人。造成农村饮用水水质超标的因素主要是:人类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垃圾、粪便以及农业生产上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对周围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导致饮用水水质严重超标。另外,大部分山区群众直接饮用未经处理的山间地表水

第9篇: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

周颖南柯昕 赖安璐、黄雅芬

指导教师:林洁

引言:

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食品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然而,由于食品污染事件和食源性疾病的不断增加,食品质量的安全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食品安全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随着科技的发展,对食品安全也越来越重视,但是与国际社会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加人世贸组织后,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面临的挑战之一

年美国爆发了由冰淇淋污

染造成的沙门氏菌病,估计有22400人患病.1996年日本发生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肠杆菌。157:H7食物中毒事件,致使1.2万人急性发病.英国的“疯牛病”、“口蹄疫”相继爆发后,瑞士、法国、比利时等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发现了疯牛病,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疯牛病恐慌”.1999年比利时出现致癌物二恶英污染鸡、猪等事件,使欧洲鸡及乳制品出口在全球受阻.2000年,法国又发现一些肉食品遭受李斯特杆菌污染.在发达国家,估计每年有30%以上的人感染食源性疾病

在我国,自从1995年食品卫生法实施以来,食品合格率比过去有所上升,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问题层出不穷,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据卫生部信息,2001全国共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185起,15715人中毒,146人死亡721.目前,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问题依然突出,如众所周知的由于食用携带病毒的毛蜡引起的上海30万人甲肝爆发流行;2001年江苏、安徽等地爆发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H7食物中毒,中毒人数超过2万人,死亡177人.此外,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一些不法者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健康,产销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有毒的或假的食品.去年以来,我国媒体就相继曝光了一些事件例如:南京冠生园食品厂把陈馅翻炒后再制成月饼出售,不仅致使自己破产,还使全国各地的冠生园食品品牌的信誉都受到了连带损害。此外,还有面粉中掺有增白剂,霉变大米拌工业油抛光后出售,用“潜水油”制作食品,粉丝及腐竹中加人“吊白块”,在猪饲料中添加“瘦肉精”(酸盐克罗特仑)来提高生猪的瘦肉率。酱油中含有氯丙醇,鱿鱼等海产品用甲醛浸泡,蔬菜种植上使用甲胺磷等高毒农药等事件假烟假酒等假冒伪劣产品也层出不穷,喜宴上因饮用假酒而导致中毒的事件屡见不鲜.此外,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在获取更多利润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激素和催熟剂的使用,缩短了鸡鸭和水果的生长周期,但激素含量超标导致儿童性早熟,妇女更年期紊乱,食品也因此失去了往口的鲜美.再比如,转基因食品是否对人体无害仍无确定的结论.境外不安全食品的流入对我国食品安全也同样带来影响,近日来从泰国等地进了一批“毒桂圆”,发现时已经流人全国市场,造成一定的经济和健康损害. 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现状:近儿年来,世界范围内食品安全恶性事件不断发生.199

4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

1环境污染与生物链富集;餐饮业管理与学习

环境恶化对食品的安全影响日益突出.人口增长、城市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致使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明显加剧食源性疾病的危险.全国有8。%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人江河湖海,这对农产品的种植业、养殖业带来了严重危害川.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使用泛滥也造成土壤和水域的污染.据研究,DDT等有机氯杀虫剂通过气流可以污染全球,在南北极地区的海

1豹、海豚的脂肪中均可检测到较高浓度的DD,此外,工农业生产排放到环境中的有毒化学物质有可能进人人类的食物链.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有机氯、汞等与酶亲和力强的成分,在食物链尤其是水产品中可逐级浓缩.例如贝类在含DD丁、012-0,1115mg/的水中生活10h.体内富集DDT可达15000倍曰.人类位于食物链末端,环境有害物质依次被放大后进人人体,最终危害人类健康.如早先在日本汞污染引起的“水误病”.2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污染;

食品在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中可能会污染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可发生在从生产到餐桌整个过程的任何环节.食品可以被有害的微生物污染,如沙门氏菌、乙肝病毒等.食品在熏制、腌制等高温烹调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亚硝酸盐等致癌物,加工食品的机械、管道、食品包装材料等也可造成污染.此外,加工过程中存在色素、防腐剂等添加剂滥用的现象,也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3新技术带来的问题—转基因食品和兽药残留;

转基因技术指通过基因工程将目的基因片段导入目标生物体并使其表达,使目标生物体具有新的稳定性遗传性状川.该项技术己在植物品种改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科学地评估该技术所造成的环境生物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尤其是长期效应还很困难.WHO已将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列为21世纪世界食品安全领域所面临的三个巨大挑战之一ref,中国农业部和国务院分别于1996年和2001年发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强制规定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程序及商品化转基因食品的标识规定。兽药残留主要是指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激素残留,抗生素残留可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同时会使敏感人群出现过敏反应,氯霉素类还可引起人类造血系统疾病

4国际贸易全球化引起进口食品污染;

随着国际贸易全球化的发展,大量人口流动和大量食品贸易可引起食源性疾病跨国传播我国加人WTO后,进出口食品贸易越来越频繁,爆发于国外的疯牛病等疫病时刻在威胁着我国的食品安全.受客观因素限制,一些短保质期食品如奶制品等的进口检验具有一定难度,因此,进口此类食品存在一定风险,如何尽量解决好这一问题值得探讨.5经济秩序混乱,监督工作薄弱;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食品生产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市场经济秩序的某些混乱和不规范使食品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一些企业或个人制假、贩假,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此外,各机构改革进度不一,模式各异,从而使食品卫生监督工作面临着相当的困难.食品卫生执法工作受到种种阻碍和制约,食品卫生监督与群众的期望也还有不少差距.食品卫生安全得不到充分保障.

食品安全技术优先发展对策:

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立和完善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食品安全技术体系相协调的新型“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体系”为中心,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重点突破原则,解决目前食品安全产业与技术领域所面临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

2.发展思路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针对我国实际情况、瞄准未来和国际发展趋势,从生态友好型农业生 产资料入手,研究食品安全全过程控制技术、质量标准体系、食品安全检测与管理预警系统,采取“以点带线、以线促面、点线面结合”的策略,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推动我国完整有效的安全食品生产、监控和管理技术体系的建立。

3.优先支持领域

(1)生态友好型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 环保型缓释控释肥料、生态型有机—无机复混肥、

环保型生物肥料的研制与产业化。以提高植物自身抗病虫免疫能力和杀伤有害生物为目标,创制新型高效、多功能的基因工程微生物农药。微生物活菌制剂的发酵工艺和颗粒化包被技术;生物饲料添加剂安全质量标准及使用规程;动物生长发育调控的代谢修饰剂、营养强化剂、营养重分配剂、植物抗氧化剂、有益脂肪酸、卵磷脂、丝氨酸等强化添加剂、肉蛋风味改善添加剂。

(2)畜禽疫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与开发

研制重要畜禽疫病(禽流感、新城疫、疯牛病等)的新型安全高效疫苗和生物免疫增强剂,提高疫苗的免疫效力和安全性。

(3)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关键技术

生物天敌繁殖技术,病虫害物理、生态科学防治技术,无污染施肥和高效水肥藕合技术,环境、化学诱导抗病抗逆性技术,化学农药高效使用技术,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动物生长发育和抗逆调控技术,饲料和饲养环境中对动物健康、人健康和环境产生危害的敏感指标与快速检测技术及无公害饲养环境的预警系统,建立快速检测畜禽疾病的免疫芯片技术、设备与畜禽健康预警系统,减少畜产公害的营养调控技术,降低畜禽矿物元素排放量的营养调控技术。研究设施蔬菜病虫害生物—化学协同控制技术,研制并开发适用于设施蔬菜生产的、多靶标协同作用的新型低毒化学制剂和多功能生物制剂组合。

(4)食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体系

研究水产品、畜禽制品、乳制品、酱油和果蔬汁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和危害因素限值以及控制措施,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企业HACCP评价准则,建立食品加工企业HACCP实施指南。

(5)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体系

建立农药、兽药、激素多残留检测方法与快速检测技术;建立疯牛病病原和禽流感病毒检测技术;建立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污染预警系统,研制简便、快速、多用、智能、价廉、便携式无公害农产品速测仪器。

(6)进出口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

研究危险性因素评价新技术安全性的方法,建立进出口食品安全状态评价指标和数学模型,建立基于风险分析应用的进口食品安全监督检验管理原则和办法。

(7)食品危险性因素分析和危险预警系统

研究食源性疾病、食品中有毒化学物质和致病菌污染资料;建立食品中主要污染物的本底数据库和危险预警系统;建立食品污染物监测体系和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体系。

(8)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规、技术措施和相关标准

研究并提出既符合WTO有关原则,又适应于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标准制修订原则文件和技术措施,制订配套性、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均较强的质量标准和相关技术标准。

总结:

食品安全的保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WHO强调政府、企业和消费者联合起来共同参与食品卫生的法制建设、机构建设和宣传教育工作,以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政府应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法规和检测系统,企业应自觉遵守法规,合法经营.消费者应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并积极进行监督,三者各负其责,相互协调和合作餐饮业管理与学习

,共同肩负起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为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尽快融人经济贸易全球化潮流,我国应尽快建立起较为完备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上一篇:升学宴学子致词下一篇:怎样写个人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