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精选8篇)
摘要:通过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的分析以及对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研究,提出了风险分析对解决食品安全现状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关键字: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意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如1999年比利时的二恶英**,2001年初法国的李斯特杆菌污染事件,2008年中国三鹿奶粉事件,食品安全已成为一个日益引起关注的全球问题。
食品风险分析就是针对国际食品安全性应运而生的一种宏观管理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世界食品贸易量也持续增长,食源性疾病也随之呈现出流行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为此,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都在采取措施,保障食品的安全。为了保证各种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最大监督地利用现有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以便在球球范围内科学地建立各种管理模式和制度,并对其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这便是食品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保证食品安全的一种新模式,同时也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对解决食品安全现状有着巨大的意义。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2009年2月28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是为了适应进入21世纪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从法律、法规和制度上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更加有效的保证食品安全而制定的。但是,由于法律的执行力度不够,而且受传统的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生活中食品企业在细节方面所存在的具体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没有显著的改善,近些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严峻:非法添加或滥用添加剂;各种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各种工业污染和环境污染;有害重金属、微生物和病原体的污染;这些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因此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的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1.1 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
众多的食品经营企业管理混乱,无法追根溯源,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部分经营者唯利是图,制造、销售假冒伪劣食品或变质食品。一些小商贩兜售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严重危害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
1.2 检测水平和检测标准低,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
在我国农业部、卫生部和质检总局等多个政府部门可以进行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但是多部门的切入点和管理手段基本相仿,检测方式和数据相近,但部门之间缺乏信息的沟通和数据的交换。一些新的检测手段灵敏、快速,便于操作,但在我国仍主要用于研究单位,并没有用于实践检测中。1.3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
我国有国家、行业、地方、企业等不同的食品行业标准等,国家标准又分产品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基本形成了一个由产品标准、基础标准、检验方法标准和行为标准组成的国家食品标准体系。但我国的食品标准与食品安全形势的实际需求或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1.4 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
随着食品工业和相关的附属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不断涌现出新的食品加工工艺,新的可用资源、新的食品包装材料、以及转基因等等现代生物技术,从而使食品原料或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和包装材料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亟待重视、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国际公认的食品安全管理手段是食品安全风险分析。食品安全风险分析通过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与风险情况交流等三个主要步骤最大限度地降低食品风险。食品安全领域运用风险分析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1998年罗马召开的FAO/WHO联合专家咨询会上《风险情况交流在食品标准和安全问题上的应用》报告的出世,标志着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理论框架初具。
风险分析将贯穿食物链(从原料生产、采集到终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各环节的食源性危害均列入评估内容,考虑了评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普通人群和特殊人群的暴露量、权衡风险与管理措施的成本效益、不断监测管理措施(包括制定的标准法规)的效果并及时利用各种交流信息进行调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风险分析过程中,评估者与管理者的职能划分使决策更加科学和客观。随着近几年全球性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人们已经认识到以往的基于产品检测的事后管理体系无论是在效果上还是效率上都不尽人意。不仅事后检测无法改变食品已被污染的事实,而且对每一件产品进行检测会花费巨额成本。因此,现代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着眼点应该是进行事前有效管理。
2.1 美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特点
美国在制定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政策时都要以风险分析为基础,同时还配有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在预防性的措施上,风险分析和科学性是美国制定食品安全政策的基础。在1997年美国发布的《关于食品安全的倡议》中认为:风险评估要求所有联邦机构都负责食品安全危险性管理,并建立各机构之间的风险评估协会,而协会则通过鼓励和预报模型以及其他手段的开发研究,来推进风险评估的发展。在食品安全的风险管理方面,美国强调风险的全面防范与管理。一是前面所提到的风险评估。由于科学知识和数据误差的限制,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能有绝对准确的风险评估,但风险评估对于实现食品安全这一目标是不可缺少的。二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就是为了防范风险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其实质上就是一系列标准和规定。三是风险信息的传播与交流。美国政府在食品安全制度的国家报告中特别地强调风险信息传播与交流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有效的信息发布与传播可以大大降低公众健康受到不安全食品危害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通过信息交流,可以提高风险分析的准确性及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2.2 中国食品安全分析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理论主要是参考美国食品风险分析和监管的模式。2001年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引入到农产品安全领域。2006年施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确立了风险评估的法律地位,要求把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重要依据。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络,开展了总膳食调查以及人群营养和健康调查,这些数据为我国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打下了一定基础。但由于我国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分析起步较晚,没有设立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权威机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只是停留在对某一种食品和产业链的某一环节的风险分析上,还没有开展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食品风险分析。另外,在风险分析过程中,由于企业、政府、协会等不愿意交流各自掌握的食品安全风险情况,造成食品安全信息获取方面的困难。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对解决食品安全现状的意义
近年爆发的食品安全危机所产生的“存在性威胁”使得该危机成为一个发展和安全议题,食品安全危机治理上升为政治议程,成为国家的优先解决目标。其原因恰如安东尼·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书中谈到:现代风险已经彻底改变了现在、过去和未来的关系,不再是过去决定现在,而是未来的风险决定我们今天的选择。
3.1 公众参与,更加科学明主化
风险交流是风险评估者、风险管理者、食品消费者和社会各界之间对食品安全信息的沟通。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交流,使各方全面了解影响食品安全的各种危害、危害的特征、危害的严重程度、危害的变化趋势、最高风险人群、风险人群的特点和规模、风险人群对风险的接受程度、风险人群的利益等信息。风险交流使社会公众,尤其是广大消费者参与到食品安全管理中去。促进政府综合考虑各种信息,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科学性,制定更加合理的食品安全政策,将食源性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实现食品安全水平的不断提高。
3.2 促进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是一种以质量安全为目标的保障制度。当危害健康的问题发生后,可准确追溯到问题发生的根源,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离不开食品安全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对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食物链流通过程的全程控制,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为食品可追溯制度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着眼点是事前有效分析,以预防为主,从源头抓起,而可追溯制度着眼点是事后有效处理,从尾追溯回去。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和食品可追溯两头抓可确保食品安全。3.3 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
食品标准规定了不同食品中危害因子的种类及限量水平,以期为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提供合理保护。为保证标准的科学性、安全性,对危害因子在不同人群中的最高无害摄入量或剂量-反应关系,需借助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来确定。1995年3月,在日内瓦WHO总部召开了FAO/WHO联合专家咨询会议,形成了一份题为“风险分析在食品标准问题上的应用”报告。其主要目的是提供食品风险分析的技术,为FAO、WHO和CAC各成员国制定食品标准时应用。
3.4 对食品实施有效的全程监管
3.4.1有助于食品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
现代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以良好生产规范(GM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为基础,通过HACCP体系的有效实施,最终实现全程质量控制。HACCP系统是一个确认、分析、控制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危害的系统,HACCP融合了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风险评估可能成为确定HACCP控制计划中的危害因素的基础。风险评估技术有助于在HACCP体系中进行危害评估、确定关键控制点和设定临界限量(即HACCP的前三个原则),同时可用来对HACCP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研究食品中各种危害物的风险评估的定量方法,将会促进和改善HACCP的应用。3.4.2有助于食品安全的监督和食品立法
应用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结论,建立科学的责任体系,可极大提高监管效率。近几年来,尽管对微生物常规项目实施批批检验。但我国在进口乳清粉检验监管中发现问题的几率较低,而产品出现包装破损、结块的情况较多;另外部分国家允许在乳清生产过程中加入漂白剂过氧化苯甲酰,而我国不允许,因此,这些国家生产的乳清粉中监测发现漂白剂的几率较大。由韩国承担毒理学研究、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的过氧化苯甲酰毒理性试验评估报告中称,过氧化苯甲酰对人体没有遗传性毒性和致癌性。在上述风险评价后,制定监控的计划是:对于企业进口自用、后续有杀菌程序的乳清粉,微生物常规可不再实施批批检验,重点在于包装以及感官检验,同时将实验室检验重点放在漂白剂检测。这样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监管的成本下降,效率明显提高。结语
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在不断完善,并以取得很大的进步。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将HACCP体系的基本原理同食品行业加工实际结合起来;及时而适宜地对食品安全事件开展危险性评价,以便为食品标准和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依据;在风险交流中,公众参与,提高信息的公开透明度;将风险分析与食品可追溯结合起来确保食品安全。但风险分析在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仍然任重道远。所以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相关部门的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现有的技术优势和丰富资源,将食源性危害降到最低程度,保证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卫生安全,维护食品生产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整个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晶晶,郑琳琳.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2,33(6):233—235.[2]王音.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思考.时代报告,2012,(11):399.[3]马远尘.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中外企业家,2012,(12):39—40.[4]王涛.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31):161—162.[5]张红波.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其对策.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1):15—17.[6]于杨曜.比较与借鉴:美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特点以及新发展.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2,27(1):73—81.[7]赵燕滔.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初探.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11):226—228.[8]徐成德.我国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问题与对策.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2):61—63,66.[9]高秦伟.科学民主化:食品安全规则中的公众参与.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5):7—13.[10]周峰,徐翔.欧盟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纵横,2007,(10):71—73.[11]王爱莲,孙金玲.浅析食品安全的风险分析与应对措施.绿色科技,2012,(11):195—197.[12]刘秀兰,夏延斌.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及其在食品质量管理中的应用.食品与机械,2008,24(4):124—126.[13]张虹.食品安全规制——从农田到国家安全的注解.福建论坛,2012,(2):180—184.[14]侯熙格,姜启军.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2,43(4):625—628.[15]王硕,刘晓军.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现状研究[c].重庆:第七届HACCP应用与认证研讨会,2009.本科生课程论文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对食品安全现状的意义
姓 名: 任薇 学 号: 2010076914 课程名称: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院 系: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 级: 食安101班
食品安全检验存在的问题
食品安全检验体系不完整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食品安全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技术创新一直不足,在食品安全方面尚未建立完善规范有效的检测体系和规章制度,缺乏一套完整的技术方案(标准、检测方法或质量控制)来规范指导食品安全检验。导致苏丹红、三聚氰胺、地沟油、瘦肉精和塑化剂等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时,检验标准、检验方案还未出台,食品安全检验更无从谈起。
食品安全检验装备和技术较落后
食品安全主要是通过食品检验来保障,我国使用的化学分析设备和技术手段相对落后,“检不了、检不全、检不准、检不快”在一定范围内大量存在,很多食品安全指标无法实施监测监控,导致安全事故频发。例如三聚氰胺事件,不法分子就是利用我国当时在化学实验中,所使用的技术和仪器设备无法有效辨别牛奶中蛋白质真伪的漏洞,非法添加三聚氰胺冒充蛋白质,使牛奶中蛋白质含量检测结果合格。
食品产品标准杂乱、滞后,参数一致性差
国家为有效规范食品质量和从业规范,制定了大量标准,我国的标准就分为国家标准(含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等。但食品品种多、工艺更新快,标准有时显得较为滞后,特别是食品添加剂和非食用物质物质,很难第一时间出台国家标准。而一些行业性标准,不能很好地体现整个行业水平,往往以偏概全。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往往是套用国家和行业标准,因此,很难及时出台有效的食品标准,规范食品行业质量安全。
近几年我国较为重视标准的制定,先后出台了很多食品类相关标准,特别是对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参数予以强制规定,但是整体食品标准仍处在较为落后的水平,有些标准甚至制定于20世纪90年代,在食品分析中往往会出现此有彼无的问题,有时很难对该项食物是否安全作出准确的结论和判断。
同时,我国食品标准与国际不接轨也是食品安全检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前些年我国很多出口食品被欧美、日本等退回,就是由于我国的检测参数不完善,标准与国际不接轨,评价标准不一致造成的。
食品检验人员总体水平不高
食品安全检验是一项技术活,常规分析、仪器设备操作都需要人工来完成。我国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大多成立于80年代末期,早期的食品检测内容主要为一些常规的水分、杂质、蛋白质等参数,随着食品工艺发展,新型食品产品层出不穷,检验参数检验难度越来越大,但由于体制等原因,在人才的引进上还远远不能满足检验需求,检验人员检测水平参差不齐,人员整体检验水平亟待提高。
企业食品安全检验能力低下
食品作为老百姓需求最大的一类商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数量众多,虽然有一些规模大、覆盖面广的企业,如娃哈哈、伊利、雨润等,但绝大多数是规模小、从业人员少、质量意识不高、销售区域狭窄的小型企业,一套高端的食品安全检测设备加上检验人员一年的费用不菲,这些小企业很难承担,导致食品安全检验对企业来说仅仅是一个概念。
提升食品安全检验水平的措施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检验体系
为有效提升安全检验水平,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对于检测机构的投入,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和检测标准,完善相关的检测体系。制定各种实验的标准和操作要求,确保食品安全检验在同一个平台、同一个标准下运行,确保检验结果科学准确有效一致。例如,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检测,可通过化学实验或采用凯氏定氮法进行检测,按照标准的实验要求,均可获得有效的结果,但是利用凯氏定氮法,更加快速、简便、准确,因此可以确规定使用凯氏定氮法,从而规范一致。再如,对牛肉食品的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抗O157与抗H7的抗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均能有效降低假阳性率。利用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法,可以在7个小时内,即可检测到300 CFU/m L浓度的含菌数目,这与其他的微生物检测法结果基本一致,且效率更高。还有其他一些高效的检测方法,也可进行利用,国家应明确一种检验方案和仲裁方法,对整个检验行业进行规范。
提升食品安全检验技术设备
食品检验设备决定食品安全检验水平。当前,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全国各省市食品检验设备层次不齐,一些发达地区食品检验设备几乎全是进口装备,且高端的LC-MS-MS、GC-MS-MS、ICP-MS,气相、液相和原子吸收等设备应有尽有,一些落后地区仅配备了液相、气相、原子吸收设备,且几乎全是国产装备,在检验检测水平上差距较大,如果在大流通领域抽取样品检验,可能不同的装备会出现不同的检测结果,在判定上难免出现不一致现在实施的食品安全标准GB 2760-2014、GB 2761-2011、GB2762-2012、GB 2763-2014等对食品检验技术装备并未明确指定设备,仅仅停留在检出限上,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很好地统一全国食品安全标准中单一参数的检验能力,难免会出现误判情况,而企业本身没有这方面的检验能力,对所有检验结果只有照单全收,有时会出现一个企业产品出现不同检验结果的现象。
提升人员检验水平
检验人员的能力直接影响食品安全检验水平。提升检验人员水平最直接的方式是引进高端人才,同时加大内部人员培训,包括检验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的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素养。同时采取平行操作、仪器比对、盲样考核、留样检验等有效的结果质量控制方式,注重发现食品安全检验中能力短板,针对性提升人员水平。部门应开展专业知识培训活动,组织学习国家标准、检验规程、抽样规范等,让整体工作处在可控范围内。
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合作,多采用国际通用的检测标准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加快,我国出口产品中食品已占有较大比重。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合作,尽快接轨国家标准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参考国外的检测标准,引进国外先进的实验技术;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于食品安全检验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具有前瞻性,全面提升我国实验室检测的技术水平。例如,近年来我国在超临界萃取和ELISA等技术的引进应用,对于食品化学实验分析的水平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大大提升检验的效率。
强化企业自律意识,有序提升企业自检工作
通过宣贯食品安全相关法律,强化企业食品安全主体意识,提升企业责任和质量意识。一要指导企业学习标准、领会标准要求,严格按照标准规定进行生产;二要指导企业积极开展ISO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强化企业对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贮存运输等环节把控水平;三要提升企业送检意识,对有重大工艺变化、大批原材料购进后产品及时送检主要安全指标,确保质量安全;四是指导有条件的企业加大投入,购买食品安全检验装备,自行开展食品安全检验。多头并进,杜绝不合格食品走出厂门。
结论
关键词:食品质量 食品安全 对策
食品安全指食品的供给能同时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其包含两层意思:既食品的数量安全和食品的质量安全。我国现今面临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是食品质量安全,它涉及食物是否受到污染、是否含有有毒有害物质,食品添加剂是否超标等问题,探讨在食品的生产、加工、储存和销售等环节中保证食品的卫生及食用的安全,降低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及疾病隐患。近年来,我国连续发生了“三聚氰胺奶粉”、“染色馒头”、“爆炸西瓜”、“地沟油”、“瘦肉精”、“孔雀绿鱼虾”、“假羊肉”等多起食品安全事件,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健康,也引起了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现状
1.1 化肥施用过量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化肥生产和消费国。耕地面积不到世界总量的10%,但化肥施用量却接近世界总量的1/3,施用强度位居全球第四。过量施用化肥,会使氮、磷、钾等化学物质被土壤固结,形成盐分进而在土壤中积累,最终导致土壤板结硬化;偏施某种化肥,还会导致作物营养失调,体内部分营养物质转化或合成受阻,造成蔬菜、水果的口感和品质降低,且易腐烂,不易保存;化肥中过量的氮易转化为硝酸盐,被农作物吸收后,使得蔬菜等植物中残留的硝酸盐增多,其在体内易被还原为亚硝酸盐,与鱼、肉等动物性食品中的胺类化合物反应,可生成N-亚硝胺类化合物[1-2],该物质具有急性毒性、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
1.2 食品中农药和兽药残留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得农作物的生产越来越依赖于农药,而在农业生产中施用农药后,一部分可粘附在农作物表面,形成表面粘附性污染;另一部分可通过渗透作用进入农作物内部组织,形成内吸性污染。此外,部分散落在土壤和水等环境中的农药又会被植物吸收;含农药的农业废水进入江河湖海后又会污染水产品,最终,这些残留的农药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在人体内富集。现今农药在我国农产品中的用量居高不下,而这些化学物质的不合理使用,必然导致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超标,严重影响消费者的健康和食用安全。农药残留同时也会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农副产品中农药残留量都制定了较为严格的限量标准,使得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面临严峻的挑战。
兽药残留指动物性食品的任意可食用部分所含兽药的母体化合物和其代谢产物。主要残留物为抗生素類、抗寄生虫类、呋喃类、磺胺类和激素类等药物。滥用兽药的危害非常大,如长期食用兽药残留量超标的食物,会直接产生某些急慢性中毒、还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某些残留兽药还具有三致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或引发过敏反应、肠道菌群失调等。
1.3滥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生长调节剂,也被称为植物激素,严格来讲属于农药范畴,为低毒、微毒农药。作为一项农业增产、增效的重要技术措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农作物生产,如膨大剂、催熟剂、增甜剂、催红剂等,应用广泛。农户在使用时,随意提高浓度,随意更改施用时间等现象,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很大的风险,易造成内分泌系统紊乱。
1.4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防腐及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包括抗氧化剂、酸度调节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甜味剂、护色剂、增味剂、防腐剂、增稠剂、香料等。适量使用,可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改进感官性状,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但滥用、超量及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后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
1.5有毒金属污染 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后对水体、大气和土壤造成的污染可直接或间接污染食品。即使各类重金属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本底浓度很低,也可通过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作用,在食品和人体中达到较高的浓度。此外,在食品的生产、加工、储存和销售过程中,接触或使用金属设备、容器、管道等,也可造成食品重金属含量超标。
二、规范食品质量安全对策
2.1 健全食品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的食品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有较为完善的食品法律法规体系,而我国目前只有《食品安全法》一项食品相关法律,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2 完善食品标准体系 建立系统化、完善、科学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步骤。在各类食品标准的修订中,既要借鉴国际先进标准,同时又要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力求保证标准的科学性、全面性、先进性和动态性,使标准能够真正满足我国人民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要求。
2.3 加强食品监管,增大执法力度 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对食品生产、流通企业的食品安全行使监督管理的职能。对食品的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存、运输、消费等环节实施全程监管,同时查处生产、制造不合格食品及其它质量违法行为。建立专门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加大执法力度,一旦发现违法行为,从严从重处理。
参考文献:
[1] 侯瑜.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差距及建议[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29(1):149~153.
[2] 梁伟明.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9(8):231~233.
2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因素
2.1国民的食品营养卫生知识贫乏
我国人民的食品营养卫生知识大都是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而形成的,人们对人自身、生物及微生物世界几乎没有什么了解。多数人并不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该吃什么和怎么吃才是安全的,居民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水平还不高人们对食品安全认识的有限性,给不安全食品的市场需求带来机会;同时,一旦出现不客观的舆论宣传,就会加剧人们对食品不安全的恐慌。
2.2主要的微生物及寄生虫污染
微生物危害是目前食品安全最大的危害,也是食源性疾病的最大祸根。食品在生产、包装、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或用病畜、病禽制成的食品,导致大量的细菌、霉菌、寄生虫滋生,造成食物中毒。其中细菌性污染,一直是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污染,目前大部分的食品安全问题都是由致病性细菌引起的,如常见的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杆菌及致病性大肠杆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等。真菌毒素污染。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产生的毒素致病性强,随时都有可能污染食品,如常见的霉变花生、大豆、谷物等易检出黄曲霉毒素B1[3]。
2.3工业污染造成的环境恶化对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工业污染、环境的恶化是影响食品安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水源污染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海域污染直接影响海产品的卫生质量,土壤污染造成农作物成为有害物质的富集体[4]。近年来频频发生二恶英污染的问题,正是由于焚烧垃圾而造成的,而二恶英是环境检测中很重要的一级致癌物质。
2.4农药及其他化学物质污染
2.4.1农业种植业超标使用化肥、农药
在市场经济下,广大农民在利益的驱使下有相当一部分片面追求高产。为了达到高产追逐利益,很多农民盲目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化肥、农药用量严重超标。由于农民长期用惯了杀伤力强、高毒性的农药,见效显著,所以近年来高毒高残留农药用量呈直线增加,增长比例严重失调。正所谓庄稼一枝“花”,全靠“药”当家。据统计,我国目前受污染的农田面积达933万亩,32.8%的蔬菜种植户在叶菜上用过有机磷农药[5]。然而,由于受技术和经济成本的影响,大部分农民都没有对其所生产的农产品进行相应的安全处理,这些最终导致了农产品的严重污染。因农药残留食物而引起的中毒事件在食物中毒事件总数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有的地方虽没有大范围的急性药物中毒事件,但药物残留过高的情况普遍存在,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20%。
2.4.2其他化学物质污染
化学物质污染对食品安全的潜在威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怀疑对人类健康有直接影响的化学物质约有200多种,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能够影响和扰乱生物体的内分泌系统,并将干扰生物体原来的平衡分泌机制,又称为环境激素。这些物质在体内累积数年而难以排出体外,当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导致人体组织发生病变[6]。近年来,世界各大洲均有这些化学物质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爆发,有关食品质量、食品安全的问题已经引起世界性的恐慌,同时也日渐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
2.5兽药及饲料添加剂造成的动物性食品污染
畜牧和水产养殖业滥用激素、抗生素在畜牧和水产品养殖业领域,为了提高产量,缩短产品的成熟期,因而滥用激素、抗生素类饲料。据了解,我国抗生素一半用于临床,一半用于畜牧养殖业,专家推算中国每年生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万吨,其中有9.7万吨抗生素用于畜牧养殖业,占年总产量的46.1%[7]。滥用抗生素、激素饲料或者药物,一方面大大降低了产品的口感及其内在品质,从而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明文禁止使用的抗生素、激素的滥用,使其大量残留富集在产品上进而对人体产生了重大危害。近年来,食品安全领域不断爆出食品添加三聚氰胺事件、以及双汇产品瘦肉精事件、畜牧水产领域大量使用抗生素事件等,滥用抗生素、激素引发水产品信任危机。
2.6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的污染严重
2.6.1制造食品的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添加有毒物质
食品行业竞争较为激烈。当前,许多不法商人为了占有市场份额,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使用劣质原料质量,甚至添加有毒物质,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如:用已霉变(含黄曲霉毒素)的大米加工米制品;使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制品;早餐摊点使用“地沟油”加工油炸食品等。
2.6.2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及滥用非食品加工用添加物
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了可供食品加工用的添加剂品种及其用量和在产品中的残留限量,超量使用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但据调查显示,曾有商家为使馒头、包子增白使用二氧化硫;在面粉中超限量添加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在腌菜中超标量多倍使用苯甲酸;在饮料中成倍超标使用的化学合成甜味剂;为使大米、饼干增亮用矿物油等。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已成为食品行业的通病[8]。
2.6.3食品储运销售过程中存在安全问题
目前在食品安全的保障体系中,流通领域是个薄弱的环节,食品在运输、销售等环节中可能会污染有毒有害物质。仓储、储运、货柜达不到标准,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卫生习惯差,致使许多出厂合格的产品,在流通环节变成不合格的,甚至成为腐烂变质的食品。
2.7转基因食品潜在的危险
生物技术和重组DNA技术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解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的关键性技术,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长足发展。目前,全球已有十多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主要是大豆、玉米、棉花、油菜、马铃薯。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已成为国内外专家研究的焦点。研究认为,基因可能通过食物链在不同物种之间转移,基因工程食品有时不可避免地给公众健康带来危害已成为事实[9]。转基因生物在遗传及技术学上的不稳定性带来的潜在危害不可忽视,转基因食品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2.8容器和包装材料不合格
食品的包装是防止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方法。各种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直接或间接接触食品,可能在食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经营过程中造成食品污染。新的食品包装材料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疑问。
2.9管理缺陷,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身管理水平仍然偏低,我国现已颁布的法律法规对伪劣有害食品的产销者还未形成威慑力,现行的法律体系缺少系统性和完整性,条款笼统,操作性不强。同时食品法律法规的处罚较轻,企业违法后付出的代价较低[10]。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多头执法,管理的条件、手段和经费还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影响监管效果。
三、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对策
3.1提高对食品安全的全民认识
大力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重要性和食品安全问题给人民造成严重危害的认识,对食品行业的企业管理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重视全民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消费者成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参与者[11]。把食品安全问题作为保障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证社会稳定的大事来做。
3.2发展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世界各国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根本保证。针对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尽快建立和完善多层次、高效率的法律法规体系,以适应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需要。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和法制管理,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等多层式法律体系。纠正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规范、不够严密的缺陷,加速建立符合国际食品法典原则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大推行食品安全管理的食品安全有效控制体系的力度。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管理体制。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实施对食品安全的有效保护。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和食品召回制度,逐步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应急反应联动网络平台,加强应急指挥决策体系建设[12]。
3.3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改善检测设备,提高检测能力
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尽快弥补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规范、不够严密的缺陷,加速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并参照《国际食品法典》,从食品安全的全程监控着手,把标准和规程落实在食品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完善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标准,抓紧制定急需的食品质量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加快认证体系建设。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明确各类认证的法律地位,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行GMP(良好农业规范)、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改善检测设备。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进和研制先进的检测设备,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检验检疫硬件方面的差距;提高检测能力。尽快建立独立的、公正的、权威的食品安全公共实验室,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科学的、严谨的技术支撑。要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重点在关键检测技术、危险性评估技术、关键控制技术和食品安全标准等方面组织科技攻关研究。
3.4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预警预报机制
根据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势,政府应通过建立快速高效的预警预报体系,以确保局势得到控制。一是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通过启动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体系建设工作,就风险评估技术及有关数据资料与发达国家加强交流,及时获取来自其他国家的危险性评价资料。并就我国一些具有特色的食品加工技术、影响因素开展前瞻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以便对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事故做出及时有效的预报和处置。二是建立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通过建立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逐步形成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和预警预报指标体系,及时研究分析食品安全形势,对食品安全事故和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把突发的、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降到最小,以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13]。
3.5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
我国已加入WTO,食品的安全管理与国际接轨势在必行,必须按照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结合我国的国情,借鉴AOAC、CAC、FAO、ISO、WHO等先进标准,开展标准技术创新研究,为保证食品安全和为政府部门制定符合我国利益的进出口监督检验策略和措施提供技术支撑。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事关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保障食品安全,促进食品安全水平的全面提高,进而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张红波.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
[2]张远.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分析及其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9).
[3]ZhengK,HeydariB,SimonDK.AcommonNURR1polymorphismassociatedwith
[4]ParkinsondiseaseanddiffuseLewybodydisease[J].ArchivesNeurology,,60(5):722-725.[4]郝记明,马丽艳,李景明.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控制食品安全的措施[J].食品与发酵科学,2004(2).
[5]高宏星.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J].粮食加工,2005,(2):12-15.
[6]伍立玲,吴瑞春.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4(3):150-151.
[7]KannanR,SahalD,ChauhanVS.Heme-artemisininadductsarecrucialmediatorsoftheabilityofartemisinintoinhibitheinepolymerization[J].ChemBiol,,9(3):321~332.
[8]姜萍,殷正坤.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几个问题[J].科学学研究,2002,20(1):62-661.
[9]陈君石.食品安全的现状与形势[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3,9(2):254-256.
[10]张星联.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食品科技,.3
[11JinH.RomnanoG,MarshallC,DonaldsonAE,etal.TyrosiehydroxylasegeneregulationinhumanneuronalprogenitorcellsdoesnotdependonNurrlasinthemurineandratsystems
[J].JCellulPhysiol,,201(1):49-57.
[12]张雨,黄桂英,刘自杰.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山西食品工业,2004,4:39-4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管1003王晓龙1009030342
摘要:近几年,关于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尤其是中国的乳制品行业更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三鹿的“毒奶粉”事件,蒙牛的“黄曲霉毒素严重超标问题”等等。中国的食品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百姓日常所需的食品如何得到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怎样才能提高?面对这些问题,本文从中国乳制品行业现状浅析中国正在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字:三鹿 蒙牛 食品安全 安全监管 防患未然
一.我国食品安全所存在的问题
2008年6月28日,位于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据家长们反映,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食用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所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了调查,并报告卫生部。随后短短两个多月,该医院收治的患婴人数就迅速扩大到14名。经调查发现,三鹿奶粉中含有大量三聚氰胺,致使婴幼儿出现“肾结石”病症。后事态继续扩大,最终三鹿集团宣告倒闭。
近年来接二连三爆出社会食品安全问题。2003年,含敌敌畏的金华火腿,对肠食道胃粘膜有影响,可能致死;2004年,阜阳劣质奶粉:“大头娃娃”,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低下,严重可致死;2005年,碘超标的雀巢奶粉,影响甲状腺功能;2006年,含瘦肉精的猪肉,人食用会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死亡;这些频频曝光的食品加工中的黑幕对消费者来说已不再陌生。各级监管部门针对于此的执法检查,也始终没有停止过,而且还会在每年的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前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在2007年还进行了全国食品安全隐患大排查。并相继制订了各种法和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等,可见我国对食品安全的整治力度有着铁的手腕。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年来,各级监管部门的工作不可谓不努力,但劣质食品依然层出不穷,正如紧接着上演的含有“三聚氰胺”成份的食品不断曝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时时令我们提心吊胆。
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特点
食品安全问题似有愈演愈烈之势,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问题食品已从过去的粮油肉禽蛋菜豆制品、水产品等传统主副食品,扩展到水果、酒类、南北干货类、奶制品、炒货食品等,呈立体式、全方位态势。二是问题食品的危害程度越来越深,已从食品外部的卫生危害走向了食品内部的安全危害。过去只注意食品细菌总数,现在是深入食品内部的农药、化肥、化学品残留。三是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深入”、手法越来越隐蔽,从食品外部的走向内部的、从物理的走向化学的。从曝光的有毒有害食品看,犯罪分子制毒制假手法花样翻新、五花八门。正是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想不到。
三.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1.由于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生产的操作监管不力,使得中国食品行业严重违规、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的现象屡禁不止。中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要么会出现争着监管、重复执法的现象,要么会出现争着不管、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这就给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2.中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和问题,为不少问题食品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条文规定的过于笼统,难以操作,并且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严重滞后,现有的一些食品安全的标准水平规定偏低,许多指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许多重要的标准至今还尚未制定出来,这就为那些不法厂商、企业违法生产超低标准、不合标准的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3.消费者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识,也可能会引起食物安全问题的产生。首先,消费者缺乏购买安全食品的常识。中国众多的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低下,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加上缺乏相应的常识,所以在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淡漠,往往只图便宜,不顾及食品的质量、卫生问题。还有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便宜食品、特价食品、无质量保证食品时,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大家都在买,并且别人过去多年吃这些便宜食品也没吃出什么问题,现在再吃也不会有事,在消费者这种心理的支持下,就为问题食品的销售打开了门路。其次,很多消费者缺乏科学食用食物的常识,由此可能会引发一些疾病的产生,甚至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四、如何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
1.建议政府出台国家食品工业发展规划白皮书,从宏观角度对食品工业发展和食品安全问题分门类分阶段地提出目标与方针。目前,国务院已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大多数省市政府也已针对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提出实施意见,希望国家对食品业的发展和食品安全有一个整体的长远的导向。
2.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提倡“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根据地方特点确定种植、养殖结构的宏观计划,有机地组织各地区优势农产品生产,并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和舆论导向支持。大力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种植、科学养殖,继续推广国家“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3.大力提高食品工业水平。优化产品结构,鼓励名优产品生产,扶持规模化、集约化的食品企业集团,强化“原料——加工——流通——销售”的全程质量管理。建议在全行业推广ISO、HACCP认证,实行质量体系化的管理,并以此作为市场安全准入的“一票否决制”,取缔不具备食品安全生产条件的加工企业。
4.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和惩治力度。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应由
政府统一组织,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强化食品安全标识和包装管理,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并组织好高效低毒的食品添加剂的研制生产,坚决堵塞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漏洞。
5.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宣传和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既要继续揭露、曝光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又要大力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培养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消除“见怪不怪”现象,努力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就像治理交通安全一样,全民努力。
除此之外,我们也要看到,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上,仅仅靠完善食品监管体制是不够的,从这些食品安全事件中,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商人的一种道德缺失问题。厂商何以追逐财富,将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弃之如敝履?这些事件损坏了市场经济的秩序,挑战了社会文明的底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决不能放任见利忘义的行为,决不允许基本道德的失守。
五、总结
为全面了解我县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开创食品安全监管新局面,确保人民群众食品安全。近期,县食安办组织力量对全县餐饮服务、食品流通、食品生产、种养殖、畜禽屠宰各环节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对我县食品安全形势进行综合评估,形成如下报告。
一、全县食品安全工作的现状
目前全县共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075家,从业人员3270名。其中:①餐饮服务环节有219家(含学校和幼儿园食堂5家),共有从业人员1260名,县城158家,乡镇和农村61家,有餐饮服务许可证81家;②食品生产环节共有23家,共有从业人员570名,其中食品生产企业8家,都有食品生产许可证,1家企业(香道食品)取得ISO9001、ISO22000证书,食品小作坊15家;③食品流通环节共有521家(都有食品流通许可证),共有从业人员860名,食品经营企业21家,食品经营个体工商户500家。其中乳制品经营者、婴幼儿配方乳粉经营者142户,大中型超市13家,有形市场外现场制售食品4户;④种养殖环节共有117家,共有从业人员340名,其中规模养殖场23家(养殖场代码证和动物防疫合格证12家),兽药经营单位4家,农资经营门市80家,饲料生产企业5家,蔬菜生产基地5家(无公害认证1家);⑤畜禽屠宰环节共有195家,共有从业人员240名,其中生猪定点屠宰企业2家,酒类经营单位193户,其中酒类批发企业12户。
二、全县食品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职能部门监管力量薄弱。目前,我县餐饮服务、食品流通、食品生产、种养殖和畜禽屠宰等五个环节主要由食药监、工商、质检、农牧和商务部门负责监管,职能部门都成立了相应科室,执法人员多者有4至5人,少者有2至3人,面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每个环节,全县1000多个监管单位,日常监管工作任务繁重,执法人员工作量大,只能是上级安排专项整治,底下跟着整治,使有些日常监管工作做不到位。
(二)食品安全监管环节存在隐患。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餐饮服务环节。农村集庙会、群体性聚餐活动越来越多,其厨师大多是从村中找的帮厨人员(也没有健康证明),在餐饮制作、环境条件等方面存在安全隐患,也容易发生群体性事故;二是在食品流通环节。农村的小食杂店(即农村小卖部)大都以自家住所为场所,经营食品、日常用品和蔬菜等,吃住等生活起居与食品经营在一起,有的食品没有保质期,有的是商贩上门送的伪劣食品,进货渠道不正规,存在诸多不安全隐患;三是在食品生产环节。农村有馒头坊、糕点加工坊、面条制作等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其房屋简陋,设施简单,卫生条件差,存在重大食品安全隐患。
(三)监管部门部分职责不够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四条明确规定,质监、工商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对食品安全监管明确了大方向,具体到食品安全多个行业还有的地方不明确,如烧鸡店、下水店等由哪个部门负责监管,怎么监管,还没有职责定位,使食品安全监管部分环节出现漏洞,存有盲区。
(四)食品安全预警风险检测机制不完善。我县目前还没有食品安全相关和专门检验检测机构,工商部门的检测主要靠食品快速检测设备,其结果无法律效力,抽检设备也不完善。质监部门没有食品检测能力,食品抽检时只能到外地做。
(五)乡镇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不健全。通过调研了解,我县7个乡镇虽然都成立了食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没有执法资格,不能直接开展食品安全执法活动,只能依靠相关执法部门对乡镇辖区食品安全进行监管。二是没有专职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只能巡查,无法发挥主观作用。
(六)群众食品安全意识淡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人员对食品安全意识认识不高,在食品选购过程中,注重的只是食品价格、色泽和数量等,对购买的食品是否正规企业生产,是否过量使用色素、防腐剂、激素等,是否符合食品安全相关法规及标准等,往往不重视或并不知道如何区别。二是食品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主要是食品超市、食品加工、餐饮服务单位的销售员、生产人员、厨师和服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个人卫生不重视,从业期间随意性强,安全意识差。
三、对食品安全工作的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要根据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明确部分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分工的意见,开展调研活动,出台我县相关职能部门食品安全监管意见,进一步细化工作职责,实现全县食品安全无缝隙监管,防止出现监管空白和职能交叉,继续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作用。
(二)加大乡村食品安全监管力度。针对乡村食品安全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是加强对农村群体宴的管理。建立群体宴报告备案制度,凡举办就餐在50人以上的群体宴,举办者要在宴请前向当地村委会报告并由村委会向所在乡镇政府和县食药监局报告,内容包括就餐时间、就餐人数、场地卫生条件、厨师健康状况等,确保农村不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二是开展食品专项整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农村小食杂店、食品加工、小作坊、高风险食品企业整治力度。
(三)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意识。一要做好食品安全执法人员培训,提高食品安全执法水平。二要利用广播、宣传栏、户外墙体标语、张贴公告等方式,长期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饮食健康知识的普及。三要对农村从事食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业主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其依法从业、守法经营意识。
(四)建立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一是由政府食品安全办对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监管考核,相关职能部门向县政府签订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书,发挥监督检查作用,不定期对监管部门进行督导检查,其结果作为单位、个人奖惩和评选先进的主要依据。二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由监管部门按执法任务把人员落实到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监管部门与执法人员、执法人员与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责任。三是县财政设立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基金,畅通举报渠道,公开举报电话,及时办理投诉案件。
(五)加快乡镇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切实加强乡镇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建设,落实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加强培训,提高监管水平。在乡村聘请食品安全监督员,给予一定补助,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以发挥作用。
包装产品几乎渗透到了各个行业的产品中, 各个行业的产品在包装后, 才能完成生产全过程, 形成最终产品。尤其是食品包装, 包装产品有质量问题, 直接或间接的造成最终产品的质量问题, 目前, 生产食品包装产品面临诸多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 就包装产品质量现状的主要问题和对策论述如下。
简述包装产品
食品包装是产品的容器和外部包扎有着识别、便利、美化、增值和促销等功能。包装是产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产品只有包装好后, 生产过程才算结束。产品包装是一项技术性和艺术性很强的工作, 通过对产品的包装要达到显示产品的特色和风格, 与产品价值和质量水平相配合, 包装形状、结构、大小应为运输、携带、保管和使用提供方便。
食品包装以包装容器形状可分为:箱、桶、袋、包、筐、捆、坛、罐、缸、瓶等类。以包装材料可分为:可分为木制品、纸制品、金属制品、玻璃制品、陶瓷制品和塑料制品等类。
食品包装具有三大功能, 即对产品的保护性、单位集中性和方便性。
第一, 对食品的保护性包装体现了包装的目的, 即保护食品不受损伤和损失。包装的保护性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①防止食品破损变形:食品包装必须能承受在装载、运输、保管等过程中的各种冲击、振动、颠簸、压缩、摩擦等外力的作用, 形成对内装产品的保护, 具有一定抗振强度。②防止食品发生化学变化:食品在流通、消费过程中易受潮、发霉变质而发生化学变化, 影响食品的正常使用。这就要求包装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阻隔水分、潮气、光线及有害气体的作用, 避免外界环境对食品产生不良影响, 防止有害生物对食品的影响。
第二, 食品包装的单位集装性。包装有将食品以某种单位集中的特征。包装成多大的单位, 既取决于企业的生产情况, 又要兼顾物流、消费的需要, 一般来讲包装要求既能分割又能重新组合, 以适应多种装运条件和分货的需要。
第三, 食品包装的方便性。为食品流通、消费提供方便是一种合理包装必备的特征。因此, 食品包装的大小、形状、包装材料、包装重量、包装标志等各个要素应为运输、保管、验收、装卸、计量、销售等各项作业创造方便条件, 同时, 包装拆装作业本身能简便快捷, 拆装后的包装材料应当容易处理。
包装产品质量现状和问题
用户的需求多样化, 食品包装的多品种小批量无法进行质量控制
用户的需求多样化, 包装产品的生产模式中多品种小批量将逐渐增多。21世纪的市场是动态多变的, 顾客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以往的少品种、大批量生产将会让位于面向顾客订货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 食品包装的用户需求也将随之发生改变。在这种生产模式下, 原来常用的、面对大批量的质量控制技术, 特别是统计质量控制技术已不再适用。因为统计质量控制中, 必须具有数量足够的样本, 如不少于50个, 才能提出统计结论, 否则, 得到的分析结果将毫无意义。而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中, 产品的生产批量往往不到50件, 因此无法进行质量控制。
生产型标准让位于贸易型标准, 定位于用户对食品包装的影响逐渐加大
产品的质量标准分为生产型标准和贸易型标准。目前, 国内食品包装企业的产品标准基本是执行由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质量标准, 即生产型标准, 同时接受政府质量监督部门的检查和监督。生产者把生产的产品达到或高于国家标准作为目标。而国际上通行的则是贸易型标准。是生产者根据市场和本企业的情况而制定。在制定标准的指导思想上, 前者以指导生产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目标, 而不注重市场需求的变化, 后者则主要以面向市场、面向用户为出发点;在标准的指标方面, 前者指标多、项目细, 后者只有为数不多的基本指标, 其它要求则根据市场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因而适应性强, 将产品质量标准定位于用户的需求。
产品成本成为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
国家标准GB/T 19000-2008中对质量成本下的定义是:为了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没有达到满意质量而造成的损失。在标准中对该定义有两个注解:①组织应根据各自的情况对质量成本进行分类;②某些损失可能难以量化表示, 但很重要, 如丧失信誉。
随着包装质量的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增加对产品质量的投入, 形成的质量费用支出越来越大, 影响经济效益。因此, 在强调经济效益的今天, 单一注重质量成本也势必影响产品质量。
包装标准体系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
我国目前的包装标准体系分为包装基础标准:包括工作导则、标志、尺寸、术语、件环境条件、运输、试验方法、技术与方法、设计、质量保证、管理、回收利用等;包装专业标准:包括材料、容器、集装容器、装潢印刷、机械、设备等。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和贸易的发展和变化, 原有的标准体系已不能满足现阶段国民经济的需求, 原有的包装标准体系主要目的是从生产和技术角度对有关包装技术、试验、工艺、管理等提出要求, 比较适合计划经济体制。但对于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 尤其是加入WTO, 参与国际贸易竞争, 该体系就显得软弱无力, 尤其是在贸易方面和市场方面, 几乎无所作为。因此说我国现存的包装标准体系失去了对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指导意义, 尽快修改包装标准体系, 使之更加合理和完善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绿色包装产品质量成为食品包装业发展的关键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食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与此同时, 食品包装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也日趋严重。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它对环境的危害, 所以绿色包装成为包装产品发展的方向。因此, 我们应提倡使用无毒、无害, 使用后易于回收或自然分解的包装材料, 绿色食品包装的内、外在质量是今后食品包装业发展的关键。
对策分析
对于用户的需求多样化, 食品包装的多品种小批量无法进行质量控制
把在线实时控制技术加入质量控制实践中, 将是中小批量生产中质量管理的主要研究方向。制造阶段质量控制的重点应放在在线实时检测和反馈控制技术上。
生产型标准让位于贸易型标准, 定位于逐渐加大用户对食品包装的影响
食品包装生产中要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确定包装产品的质量标准, 重视产品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采用可信性设计和质量功能配置等新技术。
根据现代质量管理理论, 产品质量首先是设计出来的, 其次才是制造出来的, 质量检验只能剔除废品, 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因此应将提高设计质量放在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的首要位置。为了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 除对设计结果进行评审外, 还应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各种现代设计技术, 如可信性设计、健壮设计、质量功能配置、动态设计、仿真技术等, 保证食品包装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从而满足产品的质量要求。从用户的观点去看质量, 一般包括六个方面的特性, 即性能、可信性、安全性、适应性、经济性和时间性。以上六个特性中, 可信性是特别重要的。
质量成本管理
在质量管理中要选择适当的方法, 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高的质量。为了能解决质量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包装企业应大力推行质量成本管理, 使企业在进行质量管理时平衡质量投入和质量效果的关系, 选择恰当的质量管理方法, 以较小的质量管理投入生产出符合用户质量要求的产品。
包装标准体系适应市场需求
技术标准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贸易、保护民族产业、规范市场秩序、推动技术进步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手段,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适应我国加入世贸新形势的需要, 改变我国食品包装标准既不配套、不完善又繁杂无序, 难以保证食品包装质量的现状, 使得我国包装标准既能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惯例, 又能与我国的具体情况相适应。我们要以提高本国技术标准水平为目的, 研究和制定一系列对我国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技术标准和相关的技术性贸易措施, 以保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绿色包装产品质量管理
从设计方面考虑, 首先, 要针对食品的特点, 详细地分析其包装品的应有功能和最基本的功能特性, 进一步评估这些功能的实现是否消耗了比较少的材料和能源, 对环境造成了最小的压力。其次, 在设计过程中既要分析食品假装的功能结构, 也要分析食品包装的材料结构。在功能结构方面, 要弄清包装食品的形态、质量、品类、属性和运输的范围, 分析确定包装品主体的结构功能或附件的功能, 进一步明确包装品的使用目的。在材料结构方面, 要分析包装材料的属性与包装用途是否配置合理;分析整体产品的材料构成和可拆卸性、使用实效;尽量在同一食品包装中减少材料种类, 以便分类回收;分析是否还可以节省材料和减少体积、重量。应从食品包装的循环周期上考虑如何设计, 便于在整个包装品循环周期内对资源消耗、环境影响做总体描述。
从用材方面考虑要充分考虑材料的再生利用, 这不仅节约了原材料, 也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目前, 许多企业包装时已考虑使用中型、重型的瓦楞纸箱或白色板箱, 并使用各种防潮保鲜纸张代替塑料薄膜进行包装。
要充分考虑材料的降解性。1997年, 原国家环保局公布了可降解塑料包装制品环境标志及产品技术要求, 生物降解塑料被认为是最具有发展前景的绿色包装材料。这种新型塑料在废弃后, 能在一定的时间内经光合作用而脆化、降解成碎片, 再经过自然界侵蚀进入土壤而被微生物消化, 不再对环境造成污染。国务院办公厅也下发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 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 并已正式执行。
包装设计时应尽量避免选用多种不同材料。这样可以简化包装的制造工艺, 便于包装拆卸及回收、分类和再利用;对于复杂包装, 宜采用易拆卸分离的结构设计。要简化包装, 做到适度包装。包装设计减量化可从源头减少包装废弃物, 是世界公认的包装绿色化的首选途径。
关键词:食品安全 安全检测技术 利益 应用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20-0026-02
互联网上有一个关于人们生活质量幸福度的调查,调查显示78.9%的居民表示对目前生活质量总体感觉基本满意或满意,4.7%的居民表示不满意。在这4.7%不满意目前生活质量的居民中,因为食品安全就占到了绝大多数。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目前,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关乎百姓日常生活的大问题。我们经常用手机浏览各种各样的信息,时不时就会看到打了激素的鸡,商家为了节省成本的地沟油、为了防止顾客拉肚子而在菜里放了泻立停的冒菜等等诸如此类骇人听闻的新闻。食品安全的现状是让人担忧的,政府只有引起高度重视,加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做到从源头上杜绝有害有毒食物进入市场,这样才能做到让人们吃到安全放心的食物。
1 食品安全的现状分析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一个关乎民生的公共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存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导致食品安全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点:
(1)环境污染问题导致的;(2)种植业养殖业的源头污染问题;(3)一些食品添加剂的过分添加;(4)一些微生物的影响;(5)境外食物的影响。
因此每年两会都会把食品安全问题提到议案上,为了保证食品的安全,我国在2009年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这不仅对一些为了节省成本从中牟取暴利的无良商家起到了震慑的作用,也给人民群众吃下了一颗定心丸。2010年,我国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这也是对整治食品安全问题配套措施的一次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对于保障民生的大事是越来越重视。但是就目前食品安全的发展现状来看,一方面,人民大众对于食品安全的新认知还不是很明确,一味的补充营养,不懂得营养均衡的饮食,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三高”患者出现;另一方面,一些无良商家法律意识单薄,为了牟取经济利益,而使用一些没用经过严格质量检测或者来源不明的食品加工原材料。基于以上上现象,安全检测技术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它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减少食源性疾病也是食品安全的有利保障。
2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分析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一直是食品安全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术,但是就目前发展的形式而言,国际间的合作交流在不断加强,食品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多,现阶段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已经不能适应这种趋势,因此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加强安全技术检测管理,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2.1 发展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传统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日益繁多的食品种类,而且人们餐桌上食品的来源也变得更加丰富。由此提高食品安全的检测技术是十分必要的。虽然说现今的检测技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大大优于传统的检测技术,节省了检测成本,节约了检测时间,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工作量,这确实是很大的进步。但是检测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检测仪器的灵敏度下降,不能更好的识别食品的安全性以及一些可以对照对比检测的数据缺乏科学性。所以说我们应该在现在的基础上提高食品安全技术,应该配备更加先进的检验设备和科学合理的监测数据。以及对专业的检测人员提高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在检测工作中更好的发挥长处,使得人们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
2.2 扩大检测范围
虽然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经应用到很多种类的食品上,但是还有部分领域没有涉及,应用范围的狭窄导致了安全检测技术的不广泛性,这样没有涉及的领域,食品安全依然存在隐患,这就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威胁。因此这就要求国家加大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领域的财政投资和人力投入,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专业研究人员加大研发一些先进前沿的检测设备,这样才能更好的应用到食品安全检测的方方面面,更好为人民提供优质优良的食物来源。
2.3 提高检测能力
随着食品的多样化,食品加工过程也变得日趋复杂。很多食品添加剂被广泛的应用到食品的生产过程中。有时候一瓶饮料就会有十几种乃至二十多种添加剂,所以这就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只有强有力的安全检测设备和安全检测技术才能在复杂多样的食品添加剂里面辨别对人体有伤害的添加剂,食品的多元化对科研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制可以辨别多种添加剂的先进设备是迫在眉睫的。
2.4 对检测技术的提高
检测技术是食品安全检测过程中十分必要的,它就像人的大脑,是指挥安全检测技术的一个主要器官。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形势而言,安全检测技术还是不够完善的,它只能适应一些比较容易判别的食品,对于一些复杂多样的食品依然没有可操作性。因此说只有提高检测技术,跟随时代的发展,才能够在食品多样性复杂性的潮流中依然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3 结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渐频繁,食品进出口是外贸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某一地区出现了食品安全隐患这就很可能波及到世界上各个国家,让各个国家的人民群众受到危害。因此说只有加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从源头上杜绝有毒有害食品进入市场,进入餐桌。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安全食品的有害性,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如何加强社会安全检测技术,安全检测技术如何发展才是食品安全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陶纯洁,朱燕平,王旭峰.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浅析[J].粮食与食品工业,2006(5):14-17.
[2]宣伟,王军,汪秀月,张淮光.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肉类研究,2011(9):47-51.
[3]祁燕凌.浅析当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9(17):280.
【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推荐阅读:
中国的食品行业质量安全状况分析10-30
对食品检验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论文10-10
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07-11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09-20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12-02
国内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11-15
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07-15
食品安全质量程序文件11-09
质量管理对食品安全09-16
食品质量管理手册最新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