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药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前药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精选8篇)

当前药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篇1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

1、人民群众药品法律意识和用药安全意识比较淡薄,亟须进一步提高。

药监局成立以后,大力开展药品法律法规宣传,采取了新闻媒体报道、街头法律咨询和“送戏下乡”等多种形式,但群众对药品法律知识和用药安全知识仍掌握不多,识别假劣药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仍然薄弱。如今年我局查处的假药案中就有2个是当地的农民无证行医销售假药,这些假药都是一些研碎的药粉,用黄、白纸简陋包装,外包装没有任何标识,问及药物成分,他们一无所知,只说从外地农民手中购进,这些农民根本不知道这是假药,也不知道自己在违法,而购买的农民只听说这药能治医院都难以治愈的疑难杂症,价格又便宜就买,也不管这药是不是假药,从何而来。多数服用后无效,也不举报而自认倒霉,不予追究。还有多数群众对无证经营药品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农村各杂货店、副食品店擅自经营常用药品比较突出,由于涉及面广,经营隐蔽,数量又少,查处起来非常困难,即使查到也只能依法给予2-5倍的罚款,打击力度不足,加上部分群众不明真相,跟他们讲道理、讲法律,根本没用,有时药品执法人员甚至遭到围攻,威胁到人身安全,2、从非正规渠道采购药品现象屡禁不止。

日常检查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生产厂家销售代表直接上门推销药品,由于厂家和销售公司只管推销产品,对销售代表的管理较松,导致销售代表队伍鱼龙混杂。其盖有生产厂家红章和法定代表人签章的空白委托书、空白合同书和送货单往往发到各销售代表手中,任其填写,让不法分子有机可趁。这些不法分子借着厂家授权的合法身份,将假冒生产加工的伪劣药品以串货、换货等方式销售谋取暴利,干扰了正常的药品流通市场秩序。少数药品零售企业和医疗机构受利益驱动,认真查验销售代表的手续真假,只要价格低,就向他们购药,一旦被药监查到,再让销售代表补办各种手续,企图蒙混过关。由于药品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给这些不法分子有空子可钻,也给药监执法者造成一定的监管难度。如常见的从非法渠道购入药品案件中,案件当事人通常无法当场提供购入凭证,药监执法人员对嫌疑药品采取了查封扣押强制措施,而由于法律没有对举证期限做出相关规定,也就是说案件当事人在任何时间补交的购入凭证,只要是有效的凭证,药监部门就要依法解除查封扣押和撤案。即便当事人未能在案件处理期间提交凭证,而在行政诉讼时再行提交相关凭证,如果凭证有效,药监部门还要承担败诉风险。

3、农村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仍然隐患不少。

我市医疗机构数量众多,安全用药隐患不少,尤其是一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大部分由原村卫生室改制而成。针对这一情况,我局从2003年起就着手农村医疗机构药品规范化管理,使农村医疗机构在药品管理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但由于农村医疗机构基础比较薄弱,医疗条件和技术素质参差不齐,规范化验收合格后又出现了反弹回潮的迹象。药剂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设施条件不能保证药品在贮存期间的质量。当前,药品经营企业都在积极实施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认证的各项要求达143条,而医疗机构只须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就获得了药品配用的市场准入资格,药房的药品质量管理规范没有出台,监管中发现的规范管理问题只能进行教育整改,无法用法条来处罚,监管乏力。正是因为这样,使得一些农村医疗机构的涉药人员在管理上普遍存在着重医轻药的倾向,药品管理在医疗机构管理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农民用药安全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4、农村药品监督管理网络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农村药品市场是药品流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药品监督、供应网络建设,是解决农民用药安全问题的治本之举。2003年我局聘请了乡镇卫生院负责人为药品协管员,2004年在市政府的重视下,我们又完善以乡镇副镇长为组长的药品协管网络,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农村药品监督和供应网络已初步建成,农村地区药品规范化管理逐步走向成熟。但由于协管人员的药品监管知识缺乏,而且这支队伍量大面广,药监部门要进行培训提高其知识水平面临着经费等困难,难以真正发挥其全方位、广覆盖的监督作用。而且除了举报查实案件获得的一点点奖励外,农村协管人员没有其他待遇,缺乏主动参与工作的积极性。

5、药品、医疗器械和保健食品广告宣传违规现象比较严重。

我国目前的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监督体制中监管主体多,方式和渠道多,表面看是好事,但是,从实际效果看,反而导致监管效能弱化。对于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作为广告管理机关的工商部门缺少相应的专业人员,对违法药品、医疗器械、保

健食品广告不易及时辨别发现,无法及时制止,而药监部门发现违法广告要移送到工商部门处理,没有主动权,监管不能到位。加上新闻单位广告部往往是承包经营,只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广告的合法性审查,来者不拒,助长了违法广告蔓延。我局在检查中经常发现,有的广告未经批准就刊播,有的虽经批准但未按核定内容刊播,故意夸大疗效和作用。更有甚者,一些保健食品推销员为推销自己的产品,往往选择一些年龄较大,身患风湿、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的群体,先赠送后购买,故意虚假夸大保健食品的治疗功效,说得天花乱坠,神乎其神,误导消费者上当受骗。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这些推销者为规避法律,冒充药品进行广告宣传仅停留在口头,使得药监部门很难按《药品管理法》的“非药品冒充药品”进行查处,使制假者有机可乘。

6、人员、经费、装备不能满足药品监管需求。

一是专业知识亟需提高。药品监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流通等众多环节,应用的法律法规、药学及相关专业门类广泛。我市药品行政执法干部的专业知识结构,离法律法规赋予的监管职责,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加强培训和锻炼提高。二是药品监督管理经费不足。财政经费保障有限,财政预算除人头经费以外,几乎无钱购置技术装备。三是装备适应不了执法需求。基础设施较为简陋,技术装备落后,交通工具不足,难以满足实施全方位的药品监管需要。

二、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的广度,努力增强农民用药安全意识。

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大宣传力度,不仅要宣传药品法律、法规知识,更要宣传假、劣药产生的途径、危害及识别方法,宣传药监部门的职能;不仅要加强在城区的宣传,更要加强在农村的宣传,不断提高农民群众认知违法行为和自我防范意识,使假劣药品在农村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通过新闻媒介及时将各种假劣药信息公告大众,使社会各界及时了解药监动态,使老百姓自觉拒绝假劣药品,由被动消费变为主动消费,同时向全社会公布举报奖励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从而减少假冒伪劣药品和非法行为生存的空间。

2、建立健全药品法律法规,不给不法分子留有空隙。

尽早出台新修订的《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把《药品管理法》与《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中没有规定和明确的内容,尤其是对控制质量,防止假冒伪劣药品产生和侵入有关内容在《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中予以明确。比如药品销售代理人的法律地位、行为性质、借合法单位从事无证经营问题,没有有效随货票据问题,有效票据举证期限问题,向无证个人采购药品问题等。对这些问题不仅要明确禁止义务,而且还要增加法律责任,尤其要把药品销售代理队伍纳入药监部门的监督管理范围,使制售假冒伪劣药品者无滋生土壤。

3、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重视、支持药监工作,保障群众用药安全。

我市药品监管网和食品监管网并举,市政府对食品药品监管非常重视,如何把药品协管工作列入基层乡镇政府的重点工作中才是关键,可以在签订食品监管责任状的同时,把药品协管内容纳入其中,牢固树立“食品药品安全无小事”的观念,提高对假劣药品食品危害性的认识,使得乡镇政府把加强农村药品监管作为份内的事来抓。同时建立配套的协管员培训及考评激励机制,在经费上给予适度倾斜,齐抓共管,做好农村药品的日常监管工作,才能保证农村依法管药落到实处。在部门协作上,药监部门特别要加强与工商、公安、卫生、邮政等部门协作,与工商部门及时沟通和移送药品违法广告,工商部门查处后及时反馈给药监部门,并向社会曝光,形成“左右配合,上下联动“的监管合力;与卫生部门加强对农村医疗机构的药品监管;与邮政部门共同打击邮购假劣药品的违法行为;等等,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用药安全有效。

4、创新药品稽查手段,加大打击力度。

当前药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篇2

1 当前高校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国内外形势的影响

高校是人才集中的地方, 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基地, 其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安全与发展, 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2012年9月份以来, 由钓鱼岛冲突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再次证明了国际关系的错综复杂, 和西方敌对势力忘我之心不死。与此同时, 这也给高校维稳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和全新的挑战。新中国成立以后, 国内外敌对分子与敌对势力一直始终寄希望于实施“和平演变”战略, 通过不断变化各种手段, 妄图煽动学校师生, 达到其“西化”“分化”的政治阴谋。很显然, 西方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在文化领域寻找和扶持“内应力量”, 将高校作为主攻方向, 以图实现“和平演变”的图谋一直未变。

1.2 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复杂

随着高校改革进程的加快、办学形式的多样化以及与社会各界联系不断深入, 校园已由过去的封闭或半封闭转向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人员结构由过去的单一成分转向多种成分, 治安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复杂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我院东南西北共有四个大门, 来往穿越行人、车辆较多, 管理难度较大。二是我院除普专生外, 还有成教、退役士兵、及各类社会培训等, 人员成分复杂。三是我院除每月举办泰州市百姓大学堂外, 还常常举办各类校内外大型活动, 进出校园人员复杂, 人流量大。再者, 我院处于泰州老城区的城乡结合部, 周围存在不少网吧、游戏厅、台球室以及酒吧、小旅馆等休闲娱乐场所, 校外的一些不法社会团伙对教师、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校园周边环境复杂, 学校内部治安形势必然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1.3 学校心理干预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 心理、思想观念都处于学习、成长的过渡阶段。他们行为上有时表现出很明显的矛盾性:幼稚与成熟、依赖与独立、情绪化与理智、盲目与自觉、理想与现实等等互相矛盾。近年来各高校发生的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案件也不在少数, 由于感情、学业受挫引发的心理问题, 屡见报端。这就需要我们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 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及时进行干预、辅导和教育。目前所有高校都非常重视心理问题, 成立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之类的辅导机构。

2 有关措施对策

2.1 进一步重视高校安全工作

高校安全无小事, 安全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好坏直接影响到全社会的稳定。因此, 各级领导包括高校的党政领导都必须充分认识到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意义。当然, 当前我们各级各层领导都已经很重视了。但是, 我们不能放松, 不能有丝毫松懈, 要时刻蹦紧这根弦。我们要从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实际出发, 首先切实解决好高校安全保卫的机构设置、队伍建设、经费保障、器材装备等方面的问题其次通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优化校园周边环境, 为确保高校安全保卫工作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外围基础。

2.2 进一步加强安全宣传教育

作为高校, 我们应针对大学生的具体特点, 采取各种形式, 在现有基础上, 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进行安全宣传教育的力度, 通过多种途径, 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橱窗、宣传栏等进行安全知识的专题宣传;学校同时建立起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机构, 安排专职老师承担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有效地预防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等等。

2.3 进一步加强校园门卫的检查管理工作

学院大门门卫的安全检查管理工作对全院范围内的安全至关重要。因此, 必须要把好大门这一关。我们首先要加强保安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提出明确要求和工作职责, 并可采取必要的奖惩措施。我校每个月都要评选月度服务明星、先进个人, 调动保安工作积极性。二是加强校园巡逻, 提高对犯罪分子的威慑力。我校专门购买两辆警用电动车, 来加强巡逻。三是检查的同时, 要验明有效证件, 及时准确登记, 以备不时之需。外来车辆进入校园, 严格执行登记制度。

2.4 进一步加强家庭、学校、政府互动合作

搞好学校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 无论是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都应该通力合作, 共同筑建起一道坚固的安全网。强化家庭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 学校应当及时将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反馈给家长。同时, 家长应当将孩子在家庭和社会交往情况及时与学校沟通联系, 一旦发生不良倾向, 应及时反映给学校, 共同研究教育方案, 预防事态进一步扩大, 这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来牵头。

3 有关工作建议

3.1 继续完善当前的在泰高校保卫处长联席会议制度

近年来, 市教育局、公安局联合组织的在泰高校保卫处长联席会议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 有利于及时沟通情况, 分析安全形势, 解决重点问题, 真正把高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等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 有利于共同做好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同时, 可以把专项整治工作中已经形成的密切配合、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管理协作机制作为制度固定下来, 坚持下去。

3.2 可以政府相关部门牵头, 配合高校共同开展有关安全工作

可以政府相关部门牵头, 配合高校共同开展有关安全工作。比如, 公安部门加强对高校及周边的治安巡逻;配合高校开展有关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支持高校开展有关安全专项治理工作等。总之, 在安全问题上, 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高度重视。强化各级领导和师生的安全意识, 树立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 确保校园安全、安定、安宁, 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顺利发展。

安全管理工作是事关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 事关学院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大事。我们始终坚持站在维护社会稳定、讲政治的高度加强对安全工作的领导, 提高对安全工作的认识, 努力消除和堵塞管理上的漏洞, 切实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当前药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篇3

关键词 土地制度 改革 建议

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四次较大演变:第一阶段是土地改革阶段。第二阶段是农业合作化阶段。第三阶段是所谓的“人民公社化”阶段。第四阶段是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1979年以后,我国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对农村土地产权的制度安排作了一次重大的调整,将土地使用权分离出来交还给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无疑是中国土地制度变迁成功的范例。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经济主体的内在要求,从而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承包责任制的缺陷开始显现,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弊端更加突出,现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

(一)权属关系不清。按照中国《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户是土地所有权转让的主体,可以在平等协商、有偿资源、在不存在强迫、阻碍的情况下进行出租、转包、互换农村土地所有权的行为。但是现行的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存在弊端,在很多时候,土地的购买者也就是企业常常绕过农户,直接与农村集体进行签约。这样的行为导致土地所有权归属人农户的大量土地被迫被村集体收回,而农民却不能得到应有的补偿和相应的利益,同时又难以找到非农就业机会的保障。

(二)土地承包经营与土地利用效率之间的矛盾,使得土地的生产要素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制约农民增收。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规模化生产将促进农业机械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边际效益。农业的经营规模达到一定的程度,会促进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专业化分工优化了生产组织内部的资源配置,同样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边际效益的有效途径。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生产中,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分工的优势受到了过于分散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的制约。

(三)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制度规定对农民利益的侵害比较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现行土地管理法关于土地征收范围的界定不够适当。一是法律关于土地征收范围的规定过宽,把不应该引入征收程序的部分建设用地如把商业性建设用地纳入征地范围,损害了农民权益;二是关于土地征收范围的规定又过窄,对于应该引入征收(或征用)程序的生态林建设用地,则没有纳入其规定的征收(或征用)范围。

二、改革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政策建议

(一)明晰土地所有权,加快实行地权登记,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

我国《土地管理法》要求:“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所有权。”但是,自1988年至今,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核发证书的工作却一直没有全面开展起来。当前,应加快这一工作进程。国家应成立专门的地权登记机构,对每一块土地都必须登记,明确所有权人,在此基础上由政府颁发土地所有权证。地权登记,给土地所有者发地权证,是防止政府强占土地所有者地权的基础之基础;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所属范围,至于“集体”指哪一级,乡镇难以了解各村具体真实情况,村委会担当比较合适。

(二)循序渐进地推进农业用地流转,使农业用地生产要素功能伴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而不断提高

近期内,应将农业用地抵押权利还给农民,这对于留在农业内部的劳动力和待转移农村劳动力来讲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农村土地可以抵押,就可以克服农业生产中的资金瓶颈问题,有助于提高土地生产效率;也可以提供到城市创业的资本,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鉴于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短期内还难以覆盖农村,以及城乡统筹发展目标的实现也需要较长时期,近期重点应放在促进农村土地在集体范围内自由流转,使土地经营规模比原来有所扩大,待时机成熟,再促使农村土地流转突破集体界限,实现农业用地在农民之间自由流转和规模经营。

(三)按照市场化原则,对农村集体土地征用依法公平补偿,促进农民增收

尊重农民集体土地财产权利,按照市场化原则确定征地补偿标准,对农村集体土地征用公平补偿。同时,在制定征地补偿标准时,不仅要考虑现实土地用途的补偿,也要让农民分享用途转化后的收益。征地补偿费不仅要体现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和生存保障资料的价值,还要保证对土地追加投资能得到补偿。要以使农民生活水平发展提高为征地补偿原则,充分考虑农民的生存权益和发展权益。应改变过去征地补偿的做法,补偿除原有的内容外,还应包括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教育培训费用和土地增殖分成等,使被征用土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发展水平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参考文献:

[1]赵忠璇.从农民增收的角度谈土地制度的缺陷及对策[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1).

[2]赵佳妮.论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历史及改革方向[J].知识经济,2012(7).

当前药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篇4

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分析我市安全生产工作的现状,在机制体制上、监管手段和责任落实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上仍然没有完全达到科学性的要求。由于我市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体制转换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现期,安全生产领域面临的一些基础性、素质性、结构性、体制性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一方面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不配套、不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监管力量不足,监管手段落后,安全投入不足,安全基础脆弱等等都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导致安全生产监管对象趋于多元化,监管难度加大,非公有制企业发生的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已经占到全市总数的70%左右;工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高 速发展,农民工大量进城务工,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压力增大,使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一、当前我市安全生产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危产业(行业)点多面广而安全基础又十分薄弱。我市现有煤矿251处,绝大部分是高瓦斯高突出矿井,瓦斯、煤尘、自燃、冒顶、水灾等灾害齐全;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市车流、物流、人流频繁量大,人、车、路之间的矛盾突出,道路交通事故多发。据统计,自2003年以来,每年我市道路交通和煤矿这两个行业事故死亡人数之和均占到当年事故总死亡人数的90%以上。此外,我市还有非煤矿山387处。这些矿山地质条件复杂,机械化程度低,安全保障水平低,造成了安全事故多发;有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425家(其中生产单位31家、经营单位394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49家,烟花爆竹经营企业3263家,这些企业是发生爆炸、燃烧、泄漏、环境污染等事故的危险所在。

(二)安全生产工作机制与监管体制还不够完善。一是安委会作用还不明显。为了统一协调全市的安全生产工作,我市成立了安全生产委员会,由42个部门组成,市安委在指导协调全市安全生产工作、推进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安委会是一个议事协调机构,与各组成部门之间、与其他诸如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消防安全委员会等之间是一种指导协调关 系,且安委会无专门编制、无专门经费、无专门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也大多是组织召开有关会议、议定有关事项,综合监管权威不够,指导协调力度不大,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指挥调度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的机制。二是安监部门职责定位还不明晰。目前我市安监局同时承担市安委会办公室的职能,具体承办市安委会的日常工作,安监局既有属于自己的责任田,直管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的安全生产,又是政府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的考核工作,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三是条与块的监管权力和责任不相称。如中石油、中石化加油站其主权主体属中央企业,人员安全资格证和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则由省安监局颁证,日常监管及安全隐患的整治要市级和县区级安监局督促落实;建设单位的施工许可证由省建设部门颁发,建筑安全问题由市建设部门负责,安全事故的处理、考核又由安监部门负责,也造成相互联动不协调,配合不密切,影响了监管效果。

(三)安全监管任务与行政力量配置的矛盾突出。一是安全生产监管任务相当艰巨。仅安监部门直接监管的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就有4500多家。安监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监管的重大危险源多达486处,涉及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城市燃气、锅炉使用、炸药仓库等企业。二是安全监管力量严重不足。我市现有市、县两级安监人员 142人,需要直接监管的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就达4500多家,市县两级安监人员严重不足,与繁重的监管任务不适应,工作一直超负荷运转。三是安全投入不足、安全保障滞后是制约安全生产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治理、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管理、机构队伍的建设完善、应急体系的建设、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等等方面,都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由于经费不足,缺乏必要的技术装备,安监人员在日常监管执法中,也只能靠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凭鼻子去闻,靠人去严防死守,而这种严防死守的劳动强度、时间跨度和不可控性远远高于防洪防汛工作,安全监管的科技含量明显偏低。近年来,为加强基层的安全生产工作,绝大部分乡镇(街道)设立了安监站,为基层安全生产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乡镇(街道)安监站普遍存在无编制、无经费、无专业人员、无执法资格等问题。

(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我市高危产业点多面广,门类齐全,危险性大,同时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一些重大隐患和危险源(例如市煤气公司储气罐、春园加油站等),已处在城市的中心,并没有完成搬迁,给城市留下了大量的事故隐患,使我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迫在眉睫。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已将建立和完善事故应急救援机构提上议事日程,多次研究全市的应急救援指挥 中心建设工作。但是,就目前我市而言,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应急救援指挥调度机构不健全、指挥调度不统一、救援队伍力量分散、救援技术装备落后、财力物力投入不足等问题,这些都表明我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与我市的高危产业现状和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不相适应。

(五)安全生产责任奖惩机制中存在“两个不对称”的问题:

一是党政领导及安监人员承受的责任压力与企业承受的责任压力不对称。在我市当前的安全生产责任奖惩机制设计中,安全生产压力主要集中在各级党政领导和安监人员身上,还没有很好地把压力传递到企业这一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身上。例如:我市规定,对于发生10人以上重大事故的县市区政府实行“一票否决”,县市区长及分管领导当年不得提拔并依照有关规定进行问责;各县市区也同样规定,对于发生3人以上较大事故的乡镇实行“一票否决”并追究相关领导及安监人员的责任。这些规定无疑对落实政府领导责任和安监部门监管责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对企业发生事故如何进行惩戒除法律规定的追究法律责任和给予经济处罚外,从责任压力和责任追究的实质后果来分析,远远不能和党政领导及安监人员所承受的压力相匹配。从现实情况来看,“农民死儿子、老板赚票子、政府当孝子、干部掉帽 子”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是基层党政领导及安监人员安全生产工作“奖”与“惩”的力度不对称。基层同志反映,现行的安全生产责任机制,对“惩”的一面强调得十分突出,而“奖”的一面力度远远不够。对于发生了重特大事故的、事故指标超控的有关惩戒性规定,非常明确而具体。但对于在安全生产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的、长年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基层党政领导和安监人员的鼓励和奖励,往往很难找到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

二、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抓住根本,尊重科学,稳步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一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提高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特别要抑制部分行业生产能力盲目扩张和对生产资料需求的过快增长。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成熟技术和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制定鼓励煤矿等高危企业,依靠先进开采技术,加强高产高效矿井建设的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调动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装备、产品和能力,为企业提高经营效益奠定基础。坚持以煤为基础,积极发展煤电、煤化工产业,大力气发展煤炭循环经济。

二是坚持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并重,着力提高企业安全技术和管理能力,提高安监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在引进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上建立一整套的制度和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投入,减少对安监人员的盲目责任追究,要想办法减轻安监人员的工作压力,树立安监人员的执法权威,为企业提高安全技术管理能力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为确保安监队伍的战斗力和工作效率提供持续的动力。

三是坚持落实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经济政策,着力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完善企业安全费用提取使用和管理制度、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认真落实企业伤亡事故经济赔偿规定;完善采矿权有偿使用制度,理顺采矿权与经营权的关系;配套制定保障安全生产的相关经济政策,如:建立对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煤矿收回采矿权的安全淘汰机制、对高危行业强制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对道路危险路段强制安装防撞护栏、在危险化学品行业推行HAN阻隔防爆和BF系列无火花快速堵漏等先进实用技术等,并纳入法规标准层次予以推行;制定煤矿等高危行业最低工资标准;吸引较高素质的人员从事煤矿等高危行业一线的工作,推进企业提高机械化水平的步伐,最大限度减少作业人数;建立高危行业职工养老金制度,稳定职工队伍。

四是坚持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着力提高企业现场管理水平。以上标准岗、干标准活为主要内容,以风险管理为基础,从安全技术角度出发,完善和创新各行业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和考核体系,把安全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生产的全方位、全过程,强化闭环管理,致力于源头防范,进一步提升现场安全管理水平。

五是坚持科技创新与进步,着力增强安全管理手段。引进吸收国际先进装备和工艺,提高装备的安全可靠性。建立企业生产经营综合信息网络,提高安全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大重大安全技术问题的研究,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以及科技服务体系,围绕安全生产技术难题集中进行科技攻关,建立安全隐患的预测预报系统。

六是坚持强化安全培训教育,着力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从上到下构建全社会的安全宣传教育及舆论支持体系,培养教育个人和群体的安全价值观。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大力发展民营、民办、股份制等形式的职业技术院校;加强校企联合办学,按企业需求设定专业,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逐步变招工为招生;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传统的由企业、行业培训各类技术人员、特殊工种作业人员、技术工人转向社会化。逐步使高危行业走上从业人员职业化、管理人员专业化、从业培训社会化、自主培训经常化的路子,达到企业职工人人想安全、人人会安全、人人能安全的目标。

(二)健全体制、完善机制,不断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工作。一方面,要按照“经济管理职能和行政执法职能分开”、“安全生产行业管理与安全监督分开”的思路,把行业力量、专业协会发动起来,把相关专业协会和技术人员组织成一个服务体系,强化行业管理职能,这样才能使各级安监部门集中精力、集中力量抓好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定落实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另一方面,要理顺企业安全管理机构,充实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形成从职工、企业、社会到政府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

(三)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意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创造物质财富的主体,同时也是安全生产的工作主体和责任主体。安全监管工作只有与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形成互动才能收到实效。首先要按“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分层次落实”的总体要求,将各级政府、各级安监、行业管理部门、企业不同责任主体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职责范围、责任内容、责任要求具体化、明确化,这样才能解决好干部与企业责任压力不对称的问题。其次,对不同安全风险程度的企业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安全风险低的企业实行高标准、低管制,安全风险高的企业实行通用标准、严管制,增强他们对安全管理法规的自愿遵循性,避免安全管理的逆向选择现象。第三,完善市场准入标准。通过标准调控企业,使企业在政府确定的框架内承担起安全管理责任。对许可事项,凡是通过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问题,应当由市场机制去解决;通过市场机制难以解决,但通过规范、公证 的中介机构自律能够解决的问题,应当通过中介机构自律去解决。

(四)从实际出发,做到理性预防,不断夯实安全基础。政府要把企业事故责任者应承担的责任与其对于事故的预防所作的投入联系起来,研究制定各类事故预防的投入标准,形成理性预防安全事故的有效机制,使企业业主们时刻以一种“可计算的问责理性”压制住预防惰性,积极地为事故预防而进行实质性的投入,夯实安全基础。从安全监管的角度看,事故源于隐患,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安全隐患长期存在恶性发作的结果,因此,安全监管的重点要放在切实建立安全隐患的发现、整改、验收、处罚机制,完善隐患治理整改制度,严肃隐患整治纪律上。建立重大安全隐患责任追究制度,对长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生产的企业不仅要进行经济处罚,还要严肃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五)科学地研究和建立责任追究与激励相结合的机制,实事求是落实责任追究规定。首先,要准确界定综合监管和行业管理之间的工作职能。分清哪些工作是由综合监管部门负责、哪些工作属于行业管理的范畴、安监部门与行业管理部门各自承担的安全责任是哪些,切实解决监管缺失的问题。其次,要准确界定监管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安全管理职责。政府监管和企业管理的主体、对象、内容都不一样。政府监管的主体是政府及有关部门。企业管理的主体是生产经营单 位。第三,实事求是追究事故责任。在严格界定责任的基础上,按照党纪政纪和法律规定追究责任,以真正吸取教训,警示教育后来者。第四,要做到责任追究与激励相结合、相对称,妥善处理好责任机制中“奖”与“罚”不对称的问题。

当前药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篇5

近几年来,兰溪市中小企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两创”战略,全市中小企业发展

迅速,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上规模企业从2005年的239家增至目前的390家,销售额超2000万元的中小企业增至170家,比2005年增加了63家。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特别是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式急剧变化,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缓,面临的问题更值得关注。

一、今年以来我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经济运行情况

1-9月份我市工业总产值283亿元。同比增长17.6%,其中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245.2亿元,同比增长19.4%,销售收入245.7亿元,同比增长20.3%,利税11.7亿元,同比下降27.9%,其中利润总额2.7亿元,同比下降62.9%。

二、当前我市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生产经营资金趋紧。融资困难是影响中小企业经济效益的首要问题,也是当前面临的最主要最棘手的问题。银行中长期贷款主要头像一些大集团、大企业,而我市一些成长型的中小企业往往扩展势头迅猛,技改方面急需资金投入,急需中长期贷款。1-9月,全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财务费用增长23.2%,其中利息净支出增长23%,亏损面达35.9%,亏损总额2.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6.1%。

(二)要素成本急剧上升。主要表现在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上半年我市工业用地缺口达600亩,中小企业扩大规模需要更多的土地,而实行招拍挂后,企业征地成本大幅度上升,小企业的用地更加难以保证。新一轮的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结构不堪重负。以红狮水泥为例,初步估算,上半年煤成本增加近7000万元,矿石采购成本增加6000万元,劳动报酬新增500万元。

(三)宏观政策对中小企业影响加大。我市中小企业以传统行业为主,高能耗企业多,易受宏观政策影响,纺织、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的中小企业受节能减排政策的影响十分明显。同时国家对资源能源价格改革进一步推进,今年已上调电价和油价,企业投资和经营成本压力明显上升,仅电价上调就增加中小企业成本就达7000多万元。

三、解决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对策建议

为积极应对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针对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增强企业发展信心。依法运用财政扶持手段,确保财政对中小企业的投入逐年增加,对中小企业专项资金作出明确规定。加强思想引导,宣传当前是困难期也是发展机遇期,增强企业投资信心;对重点投资项目实行“一厂一策”,做好个性化服务,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

(二)做好资金链安全保障工作,缓解企业资金困难。

第一,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中小企业与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合作,加强银企沟通。积极推广融资平台的运作经验,引导更多的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比如,以生产普通空调压缩机为主的兰溪市蓝海公司在兰溪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支持下跨过了资金紧张的门槛,成功开发出一系列延伸产品。

第二,由市政府设立企业融资和风险救助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贴息,对银行及担保公司进行风险补偿,对出现资金链危机的企业进行应急救助。

第三,建立重点企业重大信息通报制度和工作例会制度,及时掌握通报企业资金链维系情况,形成有效的预警机制。

(三)最大限度盘活中小企业的现有资源,增强企业融资能力。

我市中小企业由于历史原因、未批先建等原因,许多企业尚未办理土地证及房产证,初步估算资产沉淀3亿元以上,建议采取灵活政策,对亩产税收超3万元的成长型中小企业优先安排土地指标,办理各类权证。

(四)加强对企业投资方向的规范和引导。

根据我市工业经济形势发展的变化,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期间兰溪工业产业发展规划,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产业指导目录,全面系统地提出我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分为鼓励类、允许类、限制类、禁止和淘汰类,逐步使我市产业结构由高能耗、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方向转型。今后在项目引进和发展上,原则上优先考虑四大产业:装备制造业、铜铝新材料、新型纺织业和利用金华汽车产业优势,积极引进汽车配套企业。

(五)完善劳动力培训机制。

我市外来务工人员较少,要立足培训为主、引进为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开展培训服务,重点乡镇、工业

集聚区建立培训基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委托培训和就业指导,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培训功能,形成劳动力优势,提高劳动效率。

(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改善企业发展环境。

当前药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篇6

作者:杨仲雄 文章来源:甘肃省定西市安监局 点击数: 3854 更新时间:2008-8-11

安全生产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之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之一,受到全党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并把安全生产纳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面贯彻十七大精神,对于我们安监部门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不断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意义重大。

笔者做为长期从事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执法人员谈几点看法:

一、目前生产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企业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企业是安全投入,隐患治理整改的主体,及时排查治理隐患有效防范事故,是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职责,现实中有的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不够、安全投入不足、对长期存在的重大隐患和重大危险源没有排查治理和没有登记建档,没有监测监控,没有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预案演练更是无从谈起;有的企业无视法律法规,不顾安全生产条件和能力,违法违规突击生产,隐患四伏;有的企业拉拢腐蚀意志薄弱的执法人员,骗取安全生产许可证,采用落后淘汰的生产工艺,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

(二)个别地方政府的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近年来,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存在两个“不适应”,即少数领导干部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认识与安全发展理念不相适应;安全生产监督监察力量配备与日益繁重的工作不相适应,导致个别地方仍然存在着安全监管部门综合监管不力,只重视事后处罚,不重视事前监督;只重视显性隐患,不重视隐性隐患—监管渎职的隐患、权力腐败的隐患、责任虚置的隐患。特别是有的地方安监部门对作业场所的职业安全卫生监督工作仍至今仍是空白,对职业病的问题重视不够,只把重点放在显性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特大事故和控制死亡人数等问题上。

(三)安全事故调查处理阻力大,问题多。近年来,虽然我国在安全生产事故调查处理方面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在落实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现实中有些执法人员没有按法定程序调查处理事故,没有严格落实“四不放过”的事故处理原则。有的只要交罚款,一切就合法;有的打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幌子,低价处理《行政处罚决定书》,甚至有的地方和单位用实物代替罚款,为自己和小团体捞好处;有的执法人员为非法生产企业充当保护伞,对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重大的事故隐患纵容包庇,导致发生恶性死亡事故;有的由凭借行政权力非法干预中介活动,在安全评价和验收中,将“事故隐患”货币化、福利化,社会反响十分强烈。

(四)安全生产管理体制不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和应急救援体系的长效机制不健全。现行的安全生产监管系统的体制是以块为主,导致受地方利益的驱动干预,个别安监部门“辅业大于主业”,安全隐患“排查容易治理难”,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执行时大打折扣,特别是在生产安全事故的处理中,个别的地方领导非法干预,“四不放过”的事故处理原则只能成为“装饰品”、“营养品”。同样的原因连续发生不同性质的事故,只有在隐患变成事故后才用血的代价吸取教训,隐患排查治理只能成为被动的临时的应付性工作,应急救援预案的实际操作性、演练性难以制度化、规范化。

(五)有些地方安全生产领域的行政审批权力太集中,导致权力与责任分离,安全基础不牢。目前多数地方对特种作业资格、安全管理资格以及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经营资格都集中在省级安监部门审批,而这些人员的培训、安全评价、验收基本是市、县安监机构做的,培训质量如何?安全验收的实际情况如何?安全培训搞了没有?负责发证的省级安监部门难以准确掌握,结果一旦出事,只能“谁发证,谁负责”,导致权、责分离,基础安全工作不实。

二、有效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的途径

笔者认为,践行安全发展理念,落实安全发展要求,必须做到几个“应当”:

(一)应弄清安全生产的本质。安全生产本质的核心是,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它是安全生产最根本、最深刻的内涵,充分揭示了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的导向性和目的性。它是我们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本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在安全生产领域的体现。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应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特别是对劳动者生命和健康的尊重,应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和良心底线。

(二)应依法对生产安全事故准确的界定。生产安全事故的认定应遵循依法严格认定,坚持从实际出发,有利于保护事故伤亡人员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落实,消灭监管“盲点”,促进安全生产形势好转的原则。根据《安全生产法》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所称的生产经营单位,是指从事生产活动或者经营活动的基本单元,既包括企业法人,也包括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经营单位、个人合伙组织、个体工商户和自然人等其他生产经营主体;既包括合法的基本单元,也包括非法的基本单元。生产经营活动,既包括合法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包括非法的经营活动。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经济损失的事故,属于生产安全事故。既不能盲目扩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范围,更不能因死亡控制指标的超额而推委扯皮,把本属于生产安全事故的事故借故不去处理,纵容违法犯罪。

(三)应深刻分析事故多发的原因,明确工作的方向和措施。目前事故主要集中在交通、矿山、建筑、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几大高危行业,发生事故的原因,除客观因素外,一些主观人为因素不得不深思。如有的单位在发生死亡事故,停产整改期间又发生新的死亡事故;有的地方竟然存在个别企业无证非法生产多年,有关部门只收费不管理,并发生致人伤残事故,除了企业负责人的主体责任未落实外,折射出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行业主管部门的越位、错位和不到位。笔者认为应该实施三大措施:一是在安全生产监管主体,即政府层面,把加强安全生产,实现安全发展,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最大限度地给予法律保障,体制保障和政策支持,建立隐患治理和应急救援长效机制。二是在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即企业层面,把安全生产,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作为企业生命和发展的根本,最大限度地实施科技兴安,做到责任到位,培训到位,管理到位,技术到位,投入到位。三是在劳动者自身层面,把安全生产和保护自身的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作为自我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的根本基础,最大限度地实现自主保安。

(四)应合理划分行政审批权,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根据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下放行政审批权,汽车的驾照市级能审办,特种作业资格及安全管理资格市级安监部门完全能依法办理,这样就权、责统一,避免推委影响安全基础工作。安全培训既要培训执法对象,更要培训执法主体;既要培训职工,又要培训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特别是特种作业人员,使职业培训和资格培训有机结合。对特殊群体(劳教人员)和弱势群体(农民工和伤残人员)应零成本培训。既要扩大培训范围和数量,更要注重培训质量。特别是应通过对安监执法人员的培训,实行持资格上岗制度,市、县(区)安监机构分管业务的领导及全体执法人员逐步凭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上岗,根本上杜绝“法盲执法”、执法犯法现象,使安全培训工作由量的扩张达到质的飞跃。通过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宽领域的安全宣传、培训提高全民素质,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增强预防和减少事故的能力,从而夯实安全生产的基础。

(五)应形成专家参与事故调查的制度,做到事故调查与处理相分离。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技术知识,这就要求事故调查组成员必须有该行业的专家型人才。特别是事故调查组组长应是安全生产领域内的复合性人才(具有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从而有效指挥、协调事故调查工作。在具体的事故处理中,坚持“四不放过”,做到“四个公开”,即事故的基本情况要公开(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情况、当事人的情况),事故调查处理的执法人员要公开,事故的处理决定(批复)要公开,事故的处理决定的落实情况要公开。使事故的处理过程在阳光下操作。建立事故台帐,做到立案审批,案件处理备案审查。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法定职责,法定时限,准确、灵活运用有关法律法规,做到程序合法,实体合法。事故查处结果要及时向社会公布,起到警示教育和振慑非法及违法的作用。现实中有些事故调查人员甚至个别调查组长不学无术,既不懂安全技术,也不懂法律,在事故调查中盲目蛮干,调查程序非法,调查内容不实,调查的事故原因不准,导致无法落实整改措施,发生同样的责任死亡事故。有的调查人员既调查事故,又处理事故,失去有效监督,难以客观、公正处理事故。因此必须建立专家参与生产安全事故调查的长效机制,并且做到事故调查和处理分离,确保事故调查处理的准确、到位。

(六)应实施科技兴安,严格责任追究,建立隐患治理和应急救援长效机制。安全生产的本质决定了安监执法人员执法的价值取向必须是注重社会效益。关爱生命,关注安全,不是出于压力和督促,不是出于经济效益,而是崇高的责任。为此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坚持科技兴安,开展科技公关,加大投入,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在隐患的治理上应实行“事前追责”制,变事后分析和汲取教训为事前防范,不仅排查生产经营单位的显性隐患,更重要的是应排查治理由于体制、机制、腐败、潜规则等形成的隐性隐患。特别是应从严、从快加大对失职、渎职导致发生责任事故人员和造成冤假错案的执法人员的责任追究力度,彰显法律尊严,以儆效尤,引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在应急救援预案的建立上应科学规范、操作性强、实际应用价值高,并定期演练,不断完善、提高。牢牢抓住事前的隐患排查治理和事后的科学、高效应急救援,用“科技”夯实安全基础,用“行动”实现目标理想。将隐患排查整治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道防线,使应急救援预案始终成为安全的保护神,建立健全重大事故隐患的排查、整改、督查和考核制度,实现隐患“排查—发现—消除—复查”闭环管理,促进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化、规范化,完善政策措施,狠抓措施落实,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隐患治理落实到位。

(七)应理顺安监管理体制,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安监执法队伍。目前现行的管理体制由于受地方政府干预较多,隐患的治理、事故的处理、责任的追究等都难以及时、准确到位。应实行安全监管垂直管理,减少干预,提高效率。并且成立安监系统“注册安全工程师”机构,尽快消除安监执法人员有“资格”难“注册”的尴尬局面,使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的人员享受相应的技术职务工资,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工作积极性。再好的法律,制度,政策要人去落实。所以执法人员的态度和能力至关重要,德才兼备是安监执法人员的基本要求。

作为安监执法人员首先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以及精湛的专业素质和渊博的法律知识。为此应建立具有四种意识的安监执法人员:

1.勤奋好学,换位思考的意识。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知识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作为执法人员只有学习,才能端正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只有学习,才能增强为人民服务本领。应该利用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不断变化的实践,反复换位思考,用良心和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努力为“弱失群体”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为依法办案奠定基础。

2.勤于检查,贵在落实的意识。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监管手段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作为安监执法人员应该在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安全生产的同时,尽力深入安全生产第一线,准确把握安全生产动态,科学预测安全生产形势,严格排查事故隐患,狠抓隐患整改措施落实。事实证明,绝大多数事故的发生存在主体、监管责任未落实,思想麻痹问题。现实中,有的执法人员对检查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没有落实,导致执法人员前脚走,后脚发生死亡事故,所以只有优先排查事故隐患,狠抓隐患治理措施落实,才能确保安全。

3.依法办案,执法为民的意识。做为安监执法人员,在日常的事故处理中,必须依法准确分析事故原因,客观公正的进行责任划分。特别是更应把保护劳动者生命、财产安全和职业健康作为自己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的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劳动者的合法切身利益。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高度出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依法履行职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当前药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篇7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 又称PNT (Position、Navigation、Timing) 系统, 是指利用在太空中的导航卫星对地面、海洋和空间用户进行导航定位的一种空间导航定位技术。当今GNSS系统不仅成为各国重要的空间和信息化基础设施, 同时也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由于GNSS在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及经济体都竞相发展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

目前全球有四大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盟的GALILEO和中国的COMPASS。各大系统的建设发展, 虽然极大地促进了导航定位理论与应用的变革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但是随着应用环境的不断复杂和用户需求的不断提高, 各大系统的发展都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

2 GNSS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几十年来GNSS理论与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军、民用户日益提高的服务要求。本节先总结军、民用户对GNSS的服务要求, 然后指出当前GNSS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PVT精度

随着GNSS被引入到各种精细作业领域, 当前的PVT精度已经越来越难满足要求。人们迫切希望GNSS能提供更高精度的PVT解算结果。

PVT解算精度的提高受到测量误差的影响, 给出了几种主要的测量误差类型及其引入的伪距测量误差。

除以上测量误差外, 影响PVT解算精度还有星座的空间几何布局, 即通常所说的DOP, DOP越大, 对PVT精度衰减越大。以GPS为例, 根据理论仿真, GPS在全球绝大部分地区的PDOP≤4 (95%, 遮蔽角取5°) , 但是在实际应用环境中, 受地形或建筑物的遮挡, 可见卫星数明显下降, 引起DOP变大和PVT精度的降低。

PVT精度可以表示成伪距测量误差与DOP的乘积。目前民用用户得到的水平定位精度在10米以内 (95%) , 垂直定位精度在20米以内 (95%) , 授时精度约为40ns (95%) , 这一精度水平显然无法满足各类精细作业领域的精度要求。

2.2 可用性

GNSS的可用性是该系统的服务可以使用的时间的百分比, 是系统在某一指定覆盖区域内提供可以使用的导航服务的能力的标志。GNSS的可用性与某个位置、某个时刻的可见卫星数量和卫星的几何分布有关。

影响可见卫星数的因素有两个:遮蔽角和应用环境的地貌地物。一般来说, 降低遮蔽角, 可以看到更多的卫星, 但同时产生的大气延时和多径问题也会更严重。地貌地物的影响因地而异, 在一些地面高低起伏较大或高楼大厦密集的地区, 即使卫星仰角高于遮蔽角, 仍有可能接收不到卫星信号。目前, 各个GNSS系统都无法很好地单独解决这一问题。

卫星的几何分布对可用性的影响表现为空间分布的均匀性。空间分布越均匀, GNSS在覆盖区域内的可用性越一致。另外, 如果星座中存在中断服务的卫星, 也会影响空间分布的均匀性, 造成部分地区的可用性不达标。

2.3 完好性

完好性指GNSS出现故障时能及时警告用户, 以免用户被非正常工作的定位系统所误导。目前, GPS已经被批准作为美国空域内航路、终端区和非精密进近 (Non-Precision Approach, NPA) 三个飞行阶段的辅助导航系统, 在大洋航路和偏远地区可以作为主用导航系统。但是在精密进近飞行阶段, 单独的GPS还不能满足完好性要求, 从而只能继续依靠陆基导航系统的引导。

2.4 抗干扰能力

抗干扰能力一直是军事用户非常关心的GNSS性能。在导航战理论问世后, 更是把GNSS的抗干扰能力提到了战略高度。GNSS容易被干扰的原因如下:

(1) 卫星信号到达地面后功率非常小, 非常容易受到干扰。试验证明, 使用干扰功率为1W的干扰机, 在GPS 1.6GHz频带上实施调频噪声干扰, 就能使GPS接收机在22km范围内无法工作, 并且干扰功率每增加6d B, 有效干扰距离就增加1倍。

(2) GNSS信号频段和民用导航码都是公开的, 敌方就可以有目的性地产生各种干扰信号或伪信号。

(3) 接收机难以区分真信号和伪信号。

目前, GNSS受到的干扰包含潜在干扰和人为干扰。潜在干扰包括带内射频干扰、带外射频干扰和环境干扰。人为干扰主要包括转发式干扰、虚假伪码干扰、相关干扰、阻塞式干扰和压制式干扰。虽然针对以上干扰, 已经发展出了许多相应的抗干扰技术, 但是这些抗干扰技术主要集中在用户段, 从空间段和控制段出发来提高抗干扰能力的技术目前尚未成熟。

除了上述人为干扰外, 在当今多个GNSS并存的情况下, GNSS之间也会形成相互干扰, 这也是在下一步GNSS建设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5 弱信号下接收能力

灵敏度是用来衡量接收机能接收到多弱的GNSS信号, 它直接决定着接收机在室内、高架下、树林中等弱信号的环境下能否完成定位。弱信号环境下的GNSS接收机的设计面临以下问题:

(1) 穿过房顶、墙壁或门窗而到达室内的GNSS信号强度通常非常微弱, 很难达到接收机的捕获门限值。

(2) 虽然接收机可以通过回升相干积分时间来提高信噪比, 但是这样会损失掉首次定位所需时间 (TTFF) 。

(3) 即使微弱信号被接收机捕获, 可是接收机在较低信噪比情况下的导航电文数据比特解调会出现较高的误比特率, 因而接收机有可能根本不能成功解调出定位计算所必需的一整套卫星星历参数和卫星钟差参数, 或者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3 解决办法

3.1 优化星座布局

优化星座布局, 不仅可以降低DOP以提高PVT精度, 而且可以提高GNSS的可用性与连续性。

以GPS为例, 虽然目前有30颗在轨工作卫星, 但是由于有的卫星之间靠得太近, 其空间不理想, 在45°~60°地形坡度的山区, GPS常常被遮挡、中断。如果对这30颗卫星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 则在相同遮挡情况下, 每天不能使用GPS定位的情况可以减少到20分钟左右。

3.2 采用更先进的卫星测轨技术

GPS III卫星都拟安装激光棱镜反射器, 这样可使GPS卫星轨道追踪成果和GPS卫星无线电信号追踪成果相互独立, 同样也可使GPS卫星的星钟差和GPS卫星的星历误差在观测数据中彼此不相关, 从而可以分别独立解算。安装激光棱镜反射器的试验已在两颗老的GPS卫星 (35号和36号) 和GLONASS卫星上进行过, 今后, GALILEO卫星也准备安装此类装置。

3.3 提高信号发射功率

提高信号发射功率能带来以下好处:帮助接收机实现快速捕获和稳定跟踪;降低导航电文的解调误比特率;缩短首次定位所需时间;提高整个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将目前弱信号环境变成非弱信号环境, 扩大接收机的使用范围。

除了提高整个覆盖的信号发射功率外, 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对某一特定地区的信号发射功率, 这种功能被称为局域射频功能, 或侦察射频功能。这一方法可在局部战争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任用。

3.4 增加信号发射频段

增加信号发射频段, 不仅可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而且可以利用多频信号建立起更精确的电离层延时模型, 获得更小的电离层延时误差, 进而提高PVT解算精度。

增加发射频段, 也意味着可以传递更多的信息, 如时间信息或载波相位信息, 这此辅助信息可以用来提高定位速度和精度。

3.5 使用抗干扰能力更强的导航码

在当前使用的C/A码和P (Y) 码的基础上, GPS现代化计划中将播发一种新的军用码:M码。该码具有比C/A码和P (Y) 码更稳健的信号捕获方法, 同时还能提供更加安全的专用性、机密生和密钥分配。M码是自助的, 即用户可以在直接接收M码后, 完成PVT解算, 不依赖C/A码和P (Y) 码。

M码的使用将大大提高GPS的抗干扰能力, 更好地保障美军的安全使用。

3.6 发展差分增强系统

差分增强系统包含一个或多个安装在已知坐标位置点上的GNSS接收机作为基准站接收机, 通过测量计算出差分校正量, 然后将差分校正量播发给差分服务范围内的用户接收机。差分增强系统是一种提高定位精度的非常有效的方法。根据系统服务的地理范围来分, 差分增强系统分为局域和广域两大类。

局域差分系统一般是在单一基准站上计算误差, 播发的改正数为位置或者伪距误差, 作用范围约几十到几百公里。局域差分系统能显著削弱接收机间共有的、空间相关性小的误差对定位的影响。典型的局域差分系统有美国的海事差分GPS (精度达1~3m, 95%) 、LAAS (水平与竖直方向精度均达1m以内, 95%) 和联合精密进近与着陆系统 (JPALS) 。

广域差分系统包括一个基准站网, 用于精确测定卫星星历、大气层延迟和卫星时间标记之间的偏差。与局域差分系统不同的是, 广域差分系统把总伪距误差分解为各个分量, 并在整个差分覆盖区域估计各个分量。广域差分系统能够消除空间相关性大的误差因数, 改善性能与作用距离无关, 作用范围可以覆盖全球。典型的广域差分系统有美国的广域增强系统WAAS (水平和竖直精度7m, 95%) 、日本的MSAS和欧洲和EGNOS。

4 GNSS未来方案建议

4.1 空间段

未来的GNSS空间段, 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⑴卫星轨道多样化。未来的GNSS星座, 可以尝试多种轨道的组合, 多轨道组合的优点有:便于照顾重点区域, 有助于提高系统可用性与连续性, 便于建立星间链路。

⑵网络化。星座内部的卫星通过建立星间链路, 实现信息的传递, 完成星座时间保持和精密轨道测定功能, 降低对地面控制段的依赖, 并可以进行较长时期的自主导航。

⑶协同化。GNSS系统的空间段之间可以实现协同作业, 以期获得更高的守时和测轨精度, 同时也为用户段提供更好的精度、可用性、连续性和完好性。

除以上各点外, 空间段还可以选择其他信息载体来向用户传递信息, 比如量子通信。

4.2 控制段

未来GNSS的控制段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⑴保持对所有卫星工作状态的实时监控, 以提供更好的系统完好性。

⑵采用更先进的定轨、测轨技术, 提高的卫星位置的预报精度。

⑶采用精度更高的原子钟, 以维持更精确的系统时。

4.3 用户段

未来GNSS的用户段应具备以下特点:

⑴支持多系统兼容。

⑵实现软件无线电, 提供更灵活的导航解决方案。

⑶留有与4.8节中的各辅助导航手段的接口, 使用户灵活选择组合导航方式。

⑷作为一个传感器单元, 能方便地集成到其他系统中。

摘要:本文先简要叙述了当前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最后对未来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设计方案提出了几点建议。

当前药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篇8

关键词:高等 职业教育 问题 对策

一、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观念的偏差。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全社会包括教育界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并未达到应有的高度,鄙视职业教育的现象随处可见。由于在高校招生中,高职的录取在本科之后,招收的生源较差。有些学生和家长产生高职教育是“二流教育”和“落榜生教育”等错误认识,加上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使学生和家长认为上了高职前途无望。这种认识观念的偏差造成了真正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不愿办高职、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不愿读高职、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读不起高职的困境。

2.资金投入不到位,办学软硬件设施较差。经费投入不足限制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和进一步发展。要办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在资金的投入上,国家把资金主要投入到普通高等教育,而投入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资金却有限。因此,高职教育只能处于维持阶段,而难以拿出大量资金投入软硬件建设。企业尽管是高职教育的受益者,但却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和他们密不可分的联系,不愿承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3.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不能适应市场和职业岗位的需求。虽然各高等职业院校都在为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和设置专业,但是由于办学条件等各种原因的局限,其专业设置仍不能很好地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主要存在一下几个问题:一是专业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学校在专业结构调整上缺乏科学的论证,设置随意性、盲目性较强,导致这些专业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二是有些专业的设置缺乏针对性,不考虑市场的需求,不考虑该专业的自身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是否具备,设置的专业人才市场需求面狭窄,社会需求不迫切,缺乏吸引力,导致招生数量不足,毕业生囤积。三是缺乏特色专业,有些学校缺乏考虑长远专业、品牌专业的建设,急功近利,重投资少、见效快、技术含量和层次低的专业,缺乏相对稳定的特色专业、骨干专业。

4.高职教材建设体系尚未形成。到目前为止,高职教材建设体系尚未形成,大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来源有三个途径:一是在过去中专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内容而成;二是直接借用本科同类教材;三是组织本校或几所学校教师联合编写教材。但这些教材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职业特征不够明显,基础理论分量太重,应用技能比例偏轻等问题,总的来说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5.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手段陈旧、落后。教师受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影响较深,没有跳出普通教育的框框,教学理念、教学改革滞后。一些高职学校还是采取的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知识教学模式,“满堂灌”现象严重,教师讲,学生听,缺乏必要的互动式的讨论。实践技能课也以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很少采用现场教学、模拟上岗教学、案例教学等使学生真刀真枪动手的教学模式,现代化教学程度低,教师主导性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调动。

6.技能型和双师型教师缺乏。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不同于普通高校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水平,更需要具有过硬的实践能力。(简称“双师型”)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缺少“双师型”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完全胜任高等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高职特色难以体现。而高校一刀切的教师职务晋升条件,注重学历和学术水平,轻视实践能力,明显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7.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据笔者对省内几所高职院校的调查,绝大多数职业院校不具备培养出技能型人才的实训条件,而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大多还是建立在靠“关系和信誉”基础上的浅层次、低水平的合作。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流于形式,学生实践教学难以按计划付诸实施,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都停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等的合作。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相去甚远。

二、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培养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双元制”的精华在于,它的“一元”为学校,“一元”为企业。学校的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企业的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企业与学校”这一培训比例始终贯穿其中。“双元制”模式针对性较强,重能力,能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美国、加拿大为的cbe模式。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简称cbe。它的最主要特点是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设计方式,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明确培训目标,并按照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学模块,制定出教学大纲,,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评价。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保证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2.课程设计。目前,国外最典型的课程设计有德国模式和加拿大cbe课程设计模式。德国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是以职业活动的行为过程为导向,它强调学员的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将来职业岗位的需要,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注重实践、掌握技能”。加拿大cbe课程设计模式是把培养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把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把职业能力图表中的专项技能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计划。

3.校企合作。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典型的校企合作型。在德国,政府出面干预,使产学合作制度化,学生在企业环境中顶岗工作,以获取工作经验,态度,岗位技能为目标,学生真正实现了学有所用,这样,学校和企业相互支援、共同受益。而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更把企业的培训资源直接纳入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根据分工不同,企业与院校分别承担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任务,与院校教育一起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国民教育的基础。在美国,为使大学与企业加强合作,企业与大学联合创办了“美国高校大学——企业关系委员会”引导企业管理者和技术专家进入大学课堂和实验室,大学则按企业要求培养人才。

三、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的建议及对策

1.大力宣传,把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积极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才培养、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宏伟目标的重要意义。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本着对国家、对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从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的角度出发,对国家、省政府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加以认真的考虑和研究,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利用各种场合、手段大力宣传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高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改变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重学术,轻技艺;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认识误区,营造适宜其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各高等职业院校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全方位宣传自己,扩大影响。

2.加大政府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与支持力度。要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政府要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尽快落实好生均拨款机制,使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拨款的水平逐步达到本科院校学生的水平。实施财政倾斜政策,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应拿出专项拨款投入职业教育,专门用于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和学校的实习场地建设。

3.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对专业设置、建设、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面向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灵活设置专业,是高职教育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前提。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紧随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动态设置专业,根据需求适时地进行调整优化组合,实现效益最大化。

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要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技能为中心,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知识和专业技能既要够用,又要有一定发展潜力,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相互渗透的原则,适当增加实验和实训的比例。

教材改革应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倾斜,组织有关技术专家针对高职教育编写相应的教材,本着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总体思路,优化整合课程内容,突出高职特色。

3.深化教学体制改革,办出高职特色。高职院校的教学要体现职业特色、行业特色和专业特色。高等职业院校应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特点,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努力办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

4.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创造条件让教师走产、教、研相结合道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5.积极探索产学合作的办学之路,加强和社会、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主要是为社会生产、管理第一线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走产学结合的道路,这是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能否真正办出高职特色的关键所在,实践证明,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社会特别是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霍晓光.校企合作产学互动订单培养[J].中国培训,2006,(2).

2.徐洪波.探析校企合作共建的双赢特征和发展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

上一篇:校园公益团队下一篇:励志影片观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