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共8篇)

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 篇1

周颖南柯昕 赖安璐、黄雅芬

指导教师:林洁

引言:

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食品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然而,由于食品污染事件和食源性疾病的不断增加,食品质量的安全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食品安全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随着科技的发展,对食品安全也越来越重视,但是与国际社会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加人世贸组织后,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面临的挑战之一

年美国爆发了由冰淇淋污

染造成的沙门氏菌病,估计有22400人患病.1996年日本发生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肠杆菌。157:H7食物中毒事件,致使1.2万人急性发病.英国的“疯牛病”、“口蹄疫”相继爆发后,瑞士、法国、比利时等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发现了疯牛病,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疯牛病恐慌”.1999年比利时出现致癌物二恶英污染鸡、猪等事件,使欧洲鸡及乳制品出口在全球受阻.2000年,法国又发现一些肉食品遭受李斯特杆菌污染.在发达国家,估计每年有30%以上的人感染食源性疾病

在我国,自从1995年食品卫生法实施以来,食品合格率比过去有所上升,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问题层出不穷,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据卫生部信息,2001全国共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185起,15715人中毒,146人死亡721.目前,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问题依然突出,如众所周知的由于食用携带病毒的毛蜡引起的上海30万人甲肝爆发流行;2001年江苏、安徽等地爆发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H7食物中毒,中毒人数超过2万人,死亡177人.此外,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一些不法者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健康,产销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有毒的或假的食品.去年以来,我国媒体就相继曝光了一些事件例如:南京冠生园食品厂把陈馅翻炒后再制成月饼出售,不仅致使自己破产,还使全国各地的冠生园食品品牌的信誉都受到了连带损害。此外,还有面粉中掺有增白剂,霉变大米拌工业油抛光后出售,用“潜水油”制作食品,粉丝及腐竹中加人“吊白块”,在猪饲料中添加“瘦肉精”(酸盐克罗特仑)来提高生猪的瘦肉率。酱油中含有氯丙醇,鱿鱼等海产品用甲醛浸泡,蔬菜种植上使用甲胺磷等高毒农药等事件假烟假酒等假冒伪劣产品也层出不穷,喜宴上因饮用假酒而导致中毒的事件屡见不鲜.此外,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在获取更多利润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激素和催熟剂的使用,缩短了鸡鸭和水果的生长周期,但激素含量超标导致儿童性早熟,妇女更年期紊乱,食品也因此失去了往口的鲜美.再比如,转基因食品是否对人体无害仍无确定的结论.境外不安全食品的流入对我国食品安全也同样带来影响,近日来从泰国等地进了一批“毒桂圆”,发现时已经流人全国市场,造成一定的经济和健康损害.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现状:近儿年来,世界范围内食品安全恶性事件不断发生.199

4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

1环境污染与生物链富集;餐饮业管理与学习

环境恶化对食品的安全影响日益突出.人口增长、城市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致使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明显加剧食源性疾病的危险.全国有8。%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人江河湖海,这对农产品的种植业、养殖业带来了严重危害川.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使用泛滥也造成土壤和水域的污染.据研究,DDT等有机氯杀虫剂通过气流可以污染全球,在南北极地区的海

1豹、海豚的脂肪中均可检测到较高浓度的DD,此外,工农业生产排放到环境中的有毒化学物质有可能进人人类的食物链.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有机氯、汞等与酶亲和力强的成分,在食物链尤其是水产品中可逐级浓缩.例如贝类在含DD丁、012-0,1115mg/的水中生活10h.体内富集DDT可达15000倍曰.人类位于食物链末端,环境有害物质依次被放大后进人人体,最终危害人类健康.如早先在日本汞污染引起的“水误病”.2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污染;

食品在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中可能会污染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可发生在从生产到餐桌整个过程的任何环节.食品可以被有害的微生物污染,如沙门氏菌、乙肝病毒等.食品在熏制、腌制等高温烹调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亚硝酸盐等致癌物,加工食品的机械、管道、食品包装材料等也可造成污染.此外,加工过程中存在色素、防腐剂等添加剂滥用的现象,也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3新技术带来的问题—转基因食品和兽药残留;

转基因技术指通过基因工程将目的基因片段导入目标生物体并使其表达,使目标生物体具有新的稳定性遗传性状川.该项技术己在植物品种改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科学地评估该技术所造成的环境生物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尤其是长期效应还很困难.WHO已将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列为21世纪世界食品安全领域所面临的三个巨大挑战之一ref,中国农业部和国务院分别于1996年和2001年发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强制规定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程序及商品化转基因食品的标识规定。兽药残留主要是指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激素残留,抗生素残留可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同时会使敏感人群出现过敏反应,氯霉素类还可引起人类造血系统疾病

4国际贸易全球化引起进口食品污染;

随着国际贸易全球化的发展,大量人口流动和大量食品贸易可引起食源性疾病跨国传播我国加人WTO后,进出口食品贸易越来越频繁,爆发于国外的疯牛病等疫病时刻在威胁着我国的食品安全.受客观因素限制,一些短保质期食品如奶制品等的进口检验具有一定难度,因此,进口此类食品存在一定风险,如何尽量解决好这一问题值得探讨.5经济秩序混乱,监督工作薄弱;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食品生产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市场经济秩序的某些混乱和不规范使食品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一些企业或个人制假、贩假,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此外,各机构改革进度不一,模式各异,从而使食品卫生监督工作面临着相当的困难.食品卫生执法工作受到种种阻碍和制约,食品卫生监督与群众的期望也还有不少差距.食品卫生安全得不到充分保障.食品安全技术优先发展对策:

1.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立和完善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食品安全技术体系相协调的新型“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体系”为中心,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重点突破原则,解决目前食品安全产业与技术领域所面临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

2.发展思路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针对我国实际情况、瞄准未来和国际发展趋势,从生态友好型农业生 产资料入手,研究食品安全全过程控制技术、质量标准体系、食品安全检测与管理预警系统,采取“以点带线、以线促面、点线面结合”的策略,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推动我国完整有效的安全食品生产、监控和管理技术体系的建立。

3.优先支持领域

(1)生态友好型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 环保型缓释控释肥料、生态型有机—无机复混肥、环保型生物肥料的研制与产业化。以提高植物自身抗病虫免疫能力和杀伤有害生物为目标,创制新型高效、多功能的基因工程微生物农药。微生物活菌制剂的发酵工艺和颗粒化包被技术;生物饲料添加剂安全质量标准及使用规程;动物生长发育调控的代谢修饰剂、营养强化剂、营养重分配剂、植物抗氧化剂、有益脂肪酸、卵磷脂、丝氨酸等强化添加剂、肉蛋风味改善添加剂。

(2)畜禽疫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与开发

研制重要畜禽疫病(禽流感、新城疫、疯牛病等)的新型安全高效疫苗和生物免疫增强剂,提高疫苗的免疫效力和安全性。

(3)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关键技术

生物天敌繁殖技术,病虫害物理、生态科学防治技术,无污染施肥和高效水肥藕合技术,环境、化学诱导抗病抗逆性技术,化学农药高效使用技术,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动物生长发育和抗逆调控技术,饲料和饲养环境中对动物健康、人健康和环境产生危害的敏感指标与快速检测技术及无公害饲养环境的预警系统,建立快速检测畜禽疾病的免疫芯片技术、设备与畜禽健康预警系统,减少畜产公害的营养调控技术,降低畜禽矿物元素排放量的营养调控技术。研究设施蔬菜病虫害生物—化学协同控制技术,研制并开发适用于设施蔬菜生产的、多靶标协同作用的新型低毒化学制剂和多功能生物制剂组合。

(4)食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体系

研究水产品、畜禽制品、乳制品、酱油和果蔬汁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和危害因素限值以及控制措施,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企业HACCP评价准则,建立食品加工企业HACCP实施指南。

(5)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体系

建立农药、兽药、激素多残留检测方法与快速检测技术;建立疯牛病病原和禽流感病毒检测技术;建立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污染预警系统,研制简便、快速、多用、智能、价廉、便携式无公害农产品速测仪器。

(6)进出口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

研究危险性因素评价新技术安全性的方法,建立进出口食品安全状态评价指标和数学模型,建立基于风险分析应用的进口食品安全监督检验管理原则和办法。

(7)食品危险性因素分析和危险预警系统

研究食源性疾病、食品中有毒化学物质和致病菌污染资料;建立食品中主要污染物的本底数据库和危险预警系统;建立食品污染物监测体系和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体系。

(8)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规、技术措施和相关标准

研究并提出既符合WTO有关原则,又适应于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标准制修订原则文件和技术措施,制订配套性、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均较强的质量标准和相关技术标准。

总结:

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 篇2

1 动物性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综观这几年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矛盾。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动物激素等的使用, 为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数量的增长发挥了一定作用, 同时也给动物性食品安全带来了隐患。动物性食品因兽药残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超标造成的餐桌污染和引发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动物性食品残留超标、产品染疫、安全性差的问题十分突出。

1.1 动物性食品安全的问题

(1) 滥用或非法使用兽药及违禁药品, 使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超标。近十年来, 随着畜牧业规模化、商业化的发展, 兽药及饲料添加剂在畜牧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它能降低动物死亡率, 缩短动物饲养周期, 促进动物性产品产量的增长和动物性集约化养殖的发展。但由于不当或非法使用药物, 过量的药物残留在动物体内。当人们食用了残留超标的动物食品后, 会在人体内蓄积, 产生过敏、畸形、癌症等不良后果, 直接危害人体的健康及生命。国家制定了有关兽药及药物添加剂相应的标准、管理办法, 规定了最大残留限量, 但并未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实。有的生产企业及饲养者、经营者为获取最大利润, 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 滥用或非法使用兽药及违禁药品, 有的甚至直接给牲畜添加大剂量的兽药以增加产量, 加大了食用动物性食品致人生病的危险性。 (2) 人畜共患病蔓延。建国以来,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动物疫病防治工作, 一些重大疾病特别是人畜共患病得到有效控制。但因我国地域广大, 动物品种繁多, 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畜产品市场放开搞活, 动物产品流通渠道增多且频繁, 各地动物防疫工作开展不平衡, 致使我国动物疫病流行仍很严重。动物疫病严重影响了动物性食品的质量, 危害了消费者利益, 甚至影响到安全团结。人们纷纷呼吁“放心肉”、“安全肉”。 (3) 重金属有害物质及生物性有毒物质, 也影响着我国动物产品质量的安全。据统计, 危害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大约有400多种, 主要是铝、汞、砷等。这些有毒物质, 通过动物性食品的富集作用使人中毒。同时, 动物性食品在生产、运输、包装过程中受到污染或用病畜、病禽制成的食品, 导致大量的细菌、霉菌、寄生虫滋生, 造成食物中毒。

1.2 动物性食品安全管理问题

(1) 管理混乱。一是管理部门之间的不协调现象突出。二是同一部门不同地区或上下级之间的不协调现象突出。为了本地区、本单位的经济利益而放松管理, 不负责任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三是法治与人治不协调现象突出。在涉及动物食品安全问题上, 权大于法的情况也是客观存在的。 (2) 法律法规不严谨。我国制定的很多法律法规都带有浓厚的部门色彩, 法律法规之间不一致, 从而导致很多法律法规执行难。 (3) 标准制定不科学。在动物饲养、动物食品加工和销售方面, 有比较先进的, 也有比较落后的。因此, 在标准制定上难度很大。正因为如此, 我国标准缺乏和标准执行难的问题十分突出。有的标准制定出来无法执行。 (4) 检验技术落后。在我国, 涉及动物食品安全的检验机构不少, 商检、技监、卫生、畜牧各部门都在建、各级都在建。但是, 基层检验设备落后, 技术人员水平不高的问题十分突出, 在基层许多项目无法开展或者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很差。尤其是对鲜活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现场检验的设备和技术落后, 不能在现场快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 (5) 安全意识很淡薄。在我国, 动物饲养者、动物食品加工者、动物食品销售者以及动物食品消费者安全意识淡薄是比较普遍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追求利润, 消费者为了少花钱, 大家都把动物食品安全置于脑后。饲料、兽药、添加剂经营者追求销售额, 胡乱诱导饲养者大量使用各种添加剂。

2 动物性食品不安全所造成的危害

2.1 不安全的动物性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研究表明, 当人食用过多的带有药物残留的食品之后, 会在人体内积蓄, 从而导致人体内分泌紊乱、皮肤过敏、后代畸形、癌症等严重后果。同时, 由于抗生素的滥用, 动物体内的常见细菌产生了强大的抗药性, 致使细菌性传染病严重, 动物食品在加工之前就成为带病体的可能性增大, 这样的食品被食用之后也会导致人体内抗药性的增强。1992年, 在美国有近一万名患者死于抗生素耐药性细菌感染。研究表明, 动物食品中存在的N-硝基化合物能使人体致癌、致畸、致突变。我国林县食管癌高发, 被认为与当地食品中亚硝胺检出率高有关。盐酸克伦特罗 (又称瘦肉精) 1998年在香港导致17人中毒。1996年, 日本发生了一起食品遭受大肠杆菌污染的事件致使7人死亡, 8 000多人患病;1996年3月2 0日, 英国发生了震撼世界的疯牛病危机。

2.2 动物性食品的不安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上世纪90年代大规模的口蹄疫、疯牛病给英国造成了接近300亿英磅的损失, 使整个欧盟的牛肉消费水平下降了27%, 价格下跌30%;德国牛肉销售下降60%。目前,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肉类生产国, 但是我国肉类出口量只占生产量的1%左右, 而丹麦、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出口量占本国总产量的40%。同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肉类食品具有较大的价格优势, 以1998年而论, 我国猪肉、牛肉、羊肉价格分别比国际市场低57%、84%、54%, 但是, 低廉的价格并未给我国肉类食品带来国际竞争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肉类食品的安全性严重妨碍了出口量。近年来, 因疾病、兽药残留、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超标而被进口国拒绝、扣留、退货、索赔和终止合同的事件时有发生。如2002年4月, 韩、日两国政府有关部门完全禁止从我国进口家禽和禽类产品, 给我国带来巨大损失;出口德国的冻兔肉因含DDT过量而被退货。巴西肉类产品出口占其产量的30%以上, 与我国出口量仅占1%形成强烈的反差。紧邻我国的泰国1996年以来鸡胸肉出口欧盟, 鸡腿肉出口日本, 是泰国十大出口创汇产品之一。我国在因产品质量问题丢失了欧洲市场, 出口量萎缩的同时, 美国鸡肉却打进了中国市场。据美国农业部统计, 美国对中国近年出口冻鸡为100t, 极大地冲击了中国肉鸡产业。我国肉类产品由于质量问题极大影响了出口创汇能力。

3 加强我国动物性食品安全工作的措施

3.1 明确管理主体

要改变动物性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分割的局面, 将动物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相同或相近的职能尽量合并, 交由政府的一个部门来承担, 既可以避免部门之间的不协调现象, 又可以使责任更明确, 建立起权、责统一的行政管理机构, 实行从生产到餐桌的全过程安全质量管理;要逐步实行食品安全的行政“垂直管理”, 打破地方分割局面和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影响, 减少各部门的重复设置和避免地区之间的矛盾, 提高行政效能。为了充分体现动物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严肃性、一致性和公正性, 既要对动物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人员严格管理, 又要尽量避免管理工作与单位经济效益紧密联系。同时, 引导和监督企业自身质量管理监控机制, 提高食品安全行政管理人员检疫检验和监督的效率, 为建立统一精简、高效的食品安全体制和运转机制创造良好条件。

3.2 加强动物性食品安全立法工作

解决食品安全的根本措施是加快立法、严格执法。认真清理所有与动物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避免法律法规之间的不协调现象, 制定出科学的、严谨的、可执行的法律法规, 从业者应依法进行饲养、食品加工和食品销售。要针对当前动物性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少的实际, 加快立法步伐, 尽快形成覆盖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并责成有关部门抓紧运作。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 建立并加强食品安全检测与执法机构、队伍建设, 强化检测与执法工作, 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建立动物性食品安全工作程序。

3.3 加强动物性食品标准体系建设

动物性食品标准化工作是提高动物性食品质量的重要技术基础, 也是动物产品规模化生产、外贸出口的重要技术保障。我国已加入WTO, 制订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动物性食品安全标准已成为国家管理及现实生产中的迫切需要。在制定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时, 特别要重视地方标准的制定, 鼓励局部地区以较高的标准尽快与国际接轨。所制定的标准应充分考虑影响动物食品安全的因素, 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4 增强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

特别是饲养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要利用各种形式, 通过各种途径, 向广大动物饲养者、动物食品加工者、动物食品经营者和动物食品消费者广泛宣传动物食品安全知识, 让广大生产者和经营者懂得如何保障动物食品安全, 让广大消费者懂得动物食品中不安全因素对人体的危害,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饲养者是动物性食品生产的主体, 加强饲养者的教育培训, 引导他们生产安全食品, 则从源头上把住了食品安全关。饲养环境必须符合环保要求, 饲料必须安全, 疫病必须得到有效控制, 不得使用违禁药品。在西方一些国家, 饲养者必须参加由国家组织的统一学习, 经过一年多的农业科技知识与相关规程的培训, 方可从事种、养殖业。而我国, 对饲养者的培训基本处于自流状态。特别是一些农民种两块地、养两圈猪, 把安全的食品留给自己, 而把撒过肥、喷过量农药、灌工业污水的食品直接送进市场。一些科技工作者受经济利益驱动, 也昧着良心推销形形色色的快速生长激素, 人为造成大批不安全食品的产生, 应引起人们的高度警觉。

3.5 加强动物性产品质量的监管工作

我国动物性产品质量监督体系主要由动物性产品质量监测体系, 动物防疫监督体系, 饲草饲料质量监测体系, 兽药疫病监测体系, 畜牧兽医器械质量监测体系组成, 这五大体系为动物性食品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保驾护航作用, 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对中国畜牧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 适时把握入世机会, 迎接挑战, 建立一套功能齐全、保障有力的动物性食品安全监测体系, 对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危险性实行有效的监督检验和管理, 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 保护消费者利益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我国动物性食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有效维护自身权益的基本保障。因此, 要在机构设置、仪器装备、人才引进及管理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并切实发挥其作用。为了充分满足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需要, 应在认真测算检测工作量的基础上, 合理布局检测中心。省级检测中心检测难度较大的项目, 市级检测中心检测一般的项目, 县级以现场快速检测为主。

3.6 强化企业自身管理

浅谈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 篇3

一、 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近日表示,目前中国食品卫生平均不合格率达8%左右,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约7%。据调查,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低于50%。目前国内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城乡接合部和农村地区仍属食品安全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目前在日常生活中,困扰我们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药、化肥和动植物激素对食品的污染

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为农产品的增产提供了巨大帮助,食品市场日益繁荣,不断丰富着人们的餐桌。可是,不恰当地使用科技手段,给消费者带来的是安全隐患,侵害的是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权。

近年来,大棚蔬菜和反季节果蔬在市场中的占有率越来越大,但果蔬中农药、激素残留成了威胁消费者健康安全的巨大隐患。有专家告诫,要谨慎食用大棚蔬菜和反季节果蔬。因为大棚蔬菜密集栽培,且作物在高温下易发病虫害,农民只能施大量农药来缓解,因而农药残留也多。近年来有关部门多次开展的对蔬菜农药残留量进行的抽样检测表明,这一问题不容乐观。而在一些地方发生的因蔬菜农药残留超标导致消费者食物中毒的案例,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消费者的另一个担忧是,为了让反季果蔬早日上市,一些菜农、果农使用植物生长剂,促进作物超长生长。还有的蔬菜、水果在成熟期前提前采摘,使用催熟剂、保鲜剂等。这些化学试剂的不当使用,是否也会给消费者的生命健康留下巨大隐患。另外,消费者普遍抱怨,现在市场丰富了,许多蔬菜、水果个头变大了,可味道全变了,可以说是“瓜不香、果不甜、菜无味”了。

2、转基因食品悄然进入百姓生活

转基因食品早已走入了中国消费者的生活,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可究竟能有多少消费者知道哪些食品是转基因的、哪些是非转基因的?不亮身份证的转基因产品损害了中国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2003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大豆食用油进行检测,发现市场上的所有转基因大豆食用油均未按照国家规定在标签上标明其转基因身份,同时还发现一些转基因食用油在标签上标注为“非转基因产品”。

同期,国内一民间组织公布16种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名单,中国消费者耳熟能详的一些知名企业的产品榜上有名,其中有的企业在欧洲声明不采用转基因原料,但在中国使用转基因原料,却不做明示。对于在婴儿辅食中发现转基因成分,相当多的母亲表示出愤慨和担忧。

3、其他困扰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问题

除上面提到的近年出现的食品安全的热点难点问题,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多年接受消费者投诉和开展产品检测工作发现,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微生物污染导致食物中毒;

(2) 食品中掺杂使假;

(3)散装食品经营状况混乱;

(4)质量问题严重;

(5)食品缺斤少量;

(6)食品标签标示内容与实际不符;

(7)餐饮业作业条件差,食品卫生状况令人担忧。

这些长期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损害了消费者的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 消费者健康权益损害的现状及原因

对食品安全引发的消费者权益损害,消费者却面临着索赔难的困境,在与经营者交涉中,消费者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其原因在于,食品发生质量问题,责任不易认定,消费者举证存在困难,经营者往往推卸责任;鉴定费用高,面对高额维权的成本,消费者往往采取“自认倒霉”的态度;消费者在购买食品过程中索证难及自身索证意识差,也是造成权益受损后索赔难的重要原因。

三、 保障食品安全的几点建议

食品安全的概念:足够的食品、合理的价格、使消费者不致挨饿;关注食品的卫生和安全,不致损害消费者的健康。我认为,在建设文明、安全、和谐社会的今天,应有足够的物资和服务,来保障消费者获得必需的粮食供给和安全的食品。

对于中国目前食品安全现状,我认为,建议政府应从以下方面加强解决:

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保障食品安全卫生、防止危害发生的法律法规。 国家应修订现有的《食品卫生法》,尽快制定出台《食品安全法》。建立食品销售环节的追溯和承诺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食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承诺和召回制度等等。

2、提高食品卫生标准。采用或选择性采用国际标准,提高我国保障食品安全、食品质量的水平。

3、加强执法力度。建立严明的司法和行政处罚制度,打击制售假冒和低质伪劣食品的犯罪行为。各地可考虑通过法律和行政形式,研究解决一些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加大打击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4、治理环境污染。推广可持续农业技术,保障消费者获得安全的食物供应。

5、积极发挥消费者组织在影响政府政策和消费者行为中应当起到的积极作用。 在食品安全方面,消费者组织的角色应当是教育、引导消费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呼吁政府完善食品安全保障制度,揭露和批评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中国消费者协会和全国各地消费者协会开展了“安全健康消费”、“明明白白消费”、“绿色消费”、“科学消费”、“营造放心消费环境”、“诚信、维权”等一系列年主题活动,食品安全始终是年主题活动的主要内容。

6、新一年的举措。根据我国的实际状况,政府可以力争在2006年底前采取以下措施,保证食品安全:

(1) 建立市场准入制度

目前,我国对食品质量的管理仍然把重点放在对最终产品的监督上,这是滞后的管理现状,将不合格产品名单公之于众并不会令这些企业和产品自动消失,消费者也不可能每次购买食品时都拿着一份“合格产品名录表”去“对号入座”。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切断劣质产品的生产源头,把好产品质量的市场准入关口,将不合格产品封杀于市场之外,将不合格的食品生产和餐饮服务企业强行改造并建立定期的监管制度,发现隐患必须严格进行整治,从根源上控制食品生产的管理标准。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建立一套完整的食品安全及市场准入法律体系,对食品生产和餐饮服务企业进行强制性的管理规定,通过建立"经济户口"管理手段,严密监控食品生产和餐饮服务企业。同时要尽快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协调机制。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和推行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单是市场管理,也不单是生产过程管理,而是从生产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涉及多部门、多环节,必须齐抓共管,才能确保这一制度的有效实施。要尽快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协调机制,将分散的监管力量集中起来,推进综合执法和联合执法,切实解决各自为政、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的问题。

(2) 多方认证成体系

现在很多食品卫生不合格的源头都是农产品、农作物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仅靠《食品卫生法》是解决不了的。只有采取措施,保护农作物的生产能力,防止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和流通中的污染,稳定提高农产品生产的水平和质量,实行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才能有效地保证农产品和食品的市场安全性。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机制,应对有资质的认证机构或权威部门认证(认定)的安全农产品(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或经检验证明其质量安全指标符合国家安全卫生、无公害或检疫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质量安全方面规定的农产品,准予上市交易和销售。对未经认证(认定)或检测(检疫)不合格的农产品,不准上市交易和销售。

(3) 加强对蔬菜市场监管

农村学校安全工作现状与对策探究 篇4

目前初中学校的安全管理问题,用一个词形容,最确切的是――如履薄冰。面对严峻的学校安全管理形势,往往使得校长、班主任、老师为了学生在校的安全,只有慎之又慎,甚至在工作上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一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我个人认为“怕”也是件好事,只有“怕”,才能提高警惕,只有“怕”,才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只要我们因势利导,强化管理,建立各种机制,是可以把安全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的。

下面我对学校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如何对策作了一些研究:

1.当前农村中小学安全工作现状

在当前农村中小学安全工作管理上,通过我们调查了解,发现存在不少疏漏之处,梳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领导重视不够。我们知道,学校校长是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但通过平时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校校长安全忧患意识欠缺,自己对安全工作不闻不问,当“甩手”校长,安全检查往往“蜻蜓点水”,敷衍了事,对各类隐患排查、危房危点情况掌握不清。既不督促学校有关人员及时制订安全工作计划,也不进行月度、季度甚至安全工作总结,一学期很少开会专门研究安全相关工作,且在用于安全方面的工作经费投入上也远远不够。一遇责任事故发生却总想把责任推在分管安全的副校长甚至中层干部身上。

1.2 制度执行不够。应该说,目前绝大部分学校安全规章制度门类还是比较齐全,如食品卫生安全、校舍安全、交通安全、楼道畅通安全、用电安全、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消防安全、防洪安全、流行疾病预防等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但相当一部分学校在制度健全、完善及更新上做得较差,几年前的旧有制度,明显早已过期,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仍以资料汇编的形式长期保存,学校一些主要领导调走了,领导小组也不及时更换,或者就是有制度,标在墙上形同虚设,校长和班子根本不执行。制度不健全、软件不完善、执行不力,已成为部分中小学校安全管理的一大软肋。

1.3 工作落实不够。一是部分学校安全活动未认真组织落实好,方案未细化、措施不健全,活动的开展仅停留在口头上;二是安全教育课落实不够,一些学校虽排了安全教育课,但没有认真上,仅仅停留在课表上,或者就是拿出以往旧有的安全教案来应付,或者干脆将安全课改上自习课或劳动课;三是隐患整改不到位。一部分学校存在隐患被要求整改,确迟迟不行动,存在侥幸心理或“等靠要”思想。其实那种在花钱不多情况下可以及时解决的小隐患要及时消除,否则一旦出事,容易追究行政不作为。

1.4 重点突出不够。我们知道食品卫生安全、交通安全、校舍安全等是学校安全工作中的重点,是较易导致群体性安全事故发生,各校应花大力气加以整治。如食品卫生安全,一些学校因监管不到位,食堂卫生状况差,食品留样制坚持不够,库房食物存放混乱,从业人员也不按要求进行健康体检,而且个人卫生意识、习惯差等,这些均会影响食品卫生。只有突出重点安全隐患的整治,才能有效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2.解决学校安全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2.1 坚持层层签订责任状,强化对安全工作的领导

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管理机构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的组织网络,在全国教育系统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其他领导包片负责的管理方式,层层签订责任状,逐级落实责任,明确责任人。通过签订责任状,使各级领导干部明白三件事:①安全事故不防就是渎职;②遇事即问安不安全,怎样才能更安全。③安全是最大的责任,安全出事也许就会丢饭碗,坐监狱。

2.2 建立学校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学校安全工作联动机制

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公安、司法、交通、消防、卫生、工商、城管、文化、安监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学校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统筹区域内学校安全工作,定期召开例会和根据实际需要召开临时会议,研究、部署学校安全工作,协同抓好学校交通、治安、消防、食品卫生、学校周边饮食店、文化音像制品等安全综合管理。对管理难度大,容易反弹,且又直接威胁到学校安全的周边环境问题,实行重点监控和执法整顿,从源头上解决学校周边安全隐患问题。协调解决好学校安全事故及突发事件,将事故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2.3 建立健全留守学生关爱体系,强化对留守学生的安全监管

一是要大力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管理。认真贯彻落实《中学管理规范》,加大对《规范》执行情况的督查力度,规范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行为,建立现代科学管理体系,使农村留守学生二十四小时处在有效监管中。二是要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为每个寄宿制学校配备法制副校长,对个别行为失范的留守学生配备“一对一”的法制辅导员,定期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在法律法规范围内多想办法,多出点子,多花时间,多做工作,切实管好学生纪律,做好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避免违法犯罪事件发生。建立专兼职的心理辅导员队伍,及时发现和疏导留守学生心理障碍,保持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三是与妇联、共青团等组织联系,大力开展“代理家长”活动、“爱心妈妈”活动和“1+1”爱心结对帮扶活动。

2.4 切实加强安全工作培训,强化学校安全管理队伍建设

要把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工作作风扎实的人员,充实到学校安全管理队伍中,组建一支精湛、高效、务实的学校安全管理队伍。教师在学校作为学生的临时监护人,对学生的安全负有不可推卸的监护和教育作用。有些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我们的老师粗心大意,疏于防范所致。一是要加强师德培训,务必杜绝体罚及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与乱收费相关的过激行为以及发生在教师身上的其它有悖法律、职业道德的事。二是要加强教师的安全知识培训,努力提高教师处理突发性事件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掌握紧急避险、自我保护、野外求生等相关知识,并通过各种形式教给学生,让学生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三是要加强后勤人员的培训,要定期开展对食堂从业人员和保安门卫等后勤人员的安全培训,加强对他们的安全法制教育,定期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一律不能上岗。

2.5 大力开展安全宣传活动,强化对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

要高度重视对家长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重大节日、联谊活动等形式密切学校与家长的关系,积极向家长宣传各项安全工作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提高家长的安全知识知晓率,争取家长的配合。要高度重视主流媒体的宣传力量,主动与媒体联系,在报纸、电视台、广播和网络上大力宣传安全工作的重要举措、重要成绩等,努力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学校安全、都来支持学校安全的良好氛围,形成安全工作的强大合力。

2.6 抓好安全工作的检查、整改,并认真落实到位

首先要利用每期开学检查和期末安全大检查抓好安全检查工作。在这些检查中,要切实做到组织健全、措施具体、责任明确、检查彻底、整改到位。

其次要结合“百日安全活动”、“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食品放心工程”等安全活动,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开展专门安全检查,认真查找学校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强化整改,确保活动收到明显成效。

再次是加强校舍安全隐患排查及整改工作。校舍安全隐患的排查和一些整改,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校舍安全隐患排查整改上,学校要切实制订出可行的校舍维修改造方案,并力争做到“人员落实、经费到位、整改见效”,坚决杜绝走过场,严防因检查、整改不到位而发生房屋垮塌安全事故发生。

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 篇5

摘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内、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文娱、体育、经贸等大型群体活动的数量和规模急剧增长。而且越来越向商业化发展,种类多,规模大,特别是一些商业性演出、商贸活动和政府主办商业运作的大型活动日益增多,但由于一些主办单位或承办单位缺乏必要的安全常识以及安全监督不规范、不到位,致使在举办活动中多次发生治安问题甚至恶性伤亡事故,有的还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造成了不良的政治影响。解决大型活动安全管理问题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难题。

关键词:大型活动、现状、问题、对策

一、大型活动安全管理的现状

1、大型活动的概大念

大型活动,目前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并没有一个科学准确且达成共识的定义。国务院2007年9月发布实施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第2条规定:大型群众性活动(简称大型活动)是指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面向社会公众举办的每场次预计参加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的下列活动:体育比赛活动;演唱会、音乐会等文艺演出活动;展览、展销等活动;游园、灯会、庙会、花会、焰火晚会等活动;人才招聘会、现场开奖的彩票销售等活动。

从上述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型活动的突出特点就是群众性和公开性。没有一千名以上群众参加的活动,就不叫大型活动;有一千名群众参加的活动而不公开举办,也不叫大型活动。那么,“群众性”和“开放性”就成为了决定大型活动还是不是大型活动的关键词。这里边需要注意的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群众的数量,必须达到1000人以上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展览展销等活动。少于1000人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展览展销等活动,就不是大型活动。第二个是对公众开放的文化体育活动、展览展销等活动。单位内部、机关学校召开的运动会、歌咏比赛等文体活动,不论参与的人员多少,也都不是大型活动。

2、大型活动的特点

(一)参与人数众多,并且参与的人在一定的时间内高度集中,往往形成活动场地的饱和状态。如:2002年5月31日至6月30日在韩国和日本举行的第17届世界杯足球赛,31天内,仅在韩国就有800名运动员参赛,列席的各国足球协会委员有600余名,参与报道的新闻记者有1万名,后勤人员约1.6万名,还有数以万计的球迷。在这种饱和状态下一旦有矛盾和摩擦,很容易激化,导致闹事事件发生,轻则造成大型活动秩序的混乱,重则造成人员挤压伤亡事故和秩序混乱。

(二)场所、时间的不特定性。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举办大型活动的地点、时间各有不同。有的是临时搭建的活动场地,有的可能是临时租用的场地,有的是在白天,有的是在晚间;也有的就在广场、公园甚至公共道路上举行。有的活动人数可达几万、十几万,还有的不仅人数多,而且时间也很长。这种大场面、1 人数多、场地大与场地小、黑天与白天等客观条件的不同,构成了大型活动现场的复杂性。如果举办单位忽视安全,公安机关又监督检查不力。则容易发生活动现场设施塌毁、坠落等事故,造成人员恐慌,导致挤压、伤亡事故;在活动过程中也有可能由于各种矛盾的激化,导致群体闹事事件的发生等等。

(三)形式多样,内容庞杂。按照《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界定,我国目前法律承认的大型活动基本有五大类,200余项。各种活动的规模、人数、时间、场地等,有所不同,每项活动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从举办者看,有个人、单位,也有政府部门;从目的看,有营利性的,也有非盈利性的公益活动等;从形式上看,有体育比赛、文艺演出,也有展览展销、经贸洽谈,还有庆典、游园、灯会等;从内容看,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少活动集文化、旅游、商贸等几方面于一体,内容十分庞杂。

大型活动的这些特点,无疑增加了大型活动安全保卫工作的难度。但是大型活动安全保卫工作难度大,并不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必然原因。可以说,绝大多数大型活动的安全事故问题,并不是“天灾”,而是人祸。在大型活动的安全管理过程中,如果做到领导重视、主管部门严格审批把关、认真检查现场、及时排除隐患、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定科学周密的预案等,许多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3、大型活动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内、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文娱、体育、经贸等大型群体活动的数量和规模急剧增长。特别是一些商业性演出、商贸活动和政府主办商业运作的大型活动日益增多,但由于一些主办单位或承办单位缺乏必要的安全常识以及安全监督不规范、不到位,致使在举办活动中多次发生治安问题甚至恶性伤亡事故,有的还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造成了不良的政治影响。

为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和进一步明确公安机关对大型活动的管理职责、任务和要求;规范管理程序、手段和方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更好的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为经济建设服务。99年,公安部制定发布了《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治安管理办法》,2007年9月14日温家宝总理签发了国务院令,自2007年10月1日起,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部内容完整、主体具体、责任明确、程序清晰、范围规范、标准统一的有关《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对大型活动的审批、检查、指导都进行了明确规定,有力保障了大型活动的安全、顺利的进行。这标志我国群众性大型活动安全管理工作步入了法制轨道。国家对群众性大型活动的安全管理工作以立法的方式加以调整,足以见得对群众性大型活动的高度重视。因为大型活动是由广大群众参加的一种特殊活动,没有群众集中的表现形式,就不叫大型活动,群众是大型活动的主流群体。为保证大型活动顺利举刃、、安全举办、2 成功举办;为保证参加大型活动的广大群众有序、快乐、开心、安全参与,国家专门为大型活动立法,这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服务群众的宗旨体现。

二、大型活动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安全保卫机制不完善,公安机关保卫任务繁重 目前大型活动出现了“商业活动政府化、政府活动市场化”现象,很多商业性演出、商贸展销活动纷纷通过地方党委政府牵头主办或批准主办,变成了地方招商引资、扩大区域知名度的“政治任务”。而部分党委政府组织的政治性庆典活动由于资金紧张,引入了市场商务运做模式,由专业的演出公司或中介机构承办,但是安全保卫工作未能同步实现市场化运做,还是落实到公安机关负责,导致公安机关承担的安全保卫工作任务繁重,日常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安全保卫工作责任、措施难以落实到位,安全隐患增多。

一些大型活动在市场运做机制下,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重经济利益轻安全责任,对公安机关提出的安全要求和保卫措施往往打折扣,一些整改措施落实不到位,增加了活动的安全隐患。特别是一些举办单位为了达到经济目的,通过当地党委政府或者少数领导,对一些不具备安全条件的活动,要求甚至强令公安机关进行审批并做好安全保卫工作,由此使得公安机关的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干扰,有的还导致了安全问题的发生。

3、组织工作不周密,险象环生隐患多。

一些地方对举办的大规模文艺表演、烟火晚会等活动审批不严,在对场地观众数量控制、座位空隙、演员观众进出通道安排及临时搭建的舞台、看台、电气设施安全等方面检查不细,活动场所的安排不合理,大量人群聚集在狭小的空间内,导致安全隐患大量存在,极易发生治安灾害事件。

4、治安形势日益复杂,形势不容忽视。

由于一些大型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参与人数越来越多,一些党政高层领导和重要外宾也时常参与此类活动,以至于大型活动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部分利益受到影响的群体和个人就抓住这个机会,利用大型活动期间进行上访和堵路来制造影响,引起领导的重视,促使问题的解决。还有一些偷、扒、盗、窃人员利用大型活动人员众多的特点,混迹之中,伺机作案。一些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大型活动制造事端,甚至进行爆炸等恐怖活动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5、票证管理无序,极易造成秩序混乱

一些主办单位或承办单位不按场地容量售票,超员售票和乱发工作证和记者采访证,使活动场地工作人员过多,影响观众观看,引起场内秩序混乱。特别是近一段时期以来,大型活动当中的倒卖票证、利用工作之便以证带人,尤其是贩卖假票证的违法行为,已经成为扰乱活动现场治安秩序的突出问题。各种大型演出当中几乎每场都有假票出现,个别场次假票泛滥,爆场现象时有发生。

6、经费紧张,装备落后

公安机关在大型活动的日常管理中遇到的困难还很多,如保卫经费无法保障、安全保卫工作所必须的通讯、安检和监控设备缺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公安机关在大型活动安全保卫工作中的职能作用。

三、大型活动安全管理的对策

1、公安机关做好审批、安全检查、指导工作

(一)落实责任,杜绝隐患

要严格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安全保卫工作责任制,明确活动主办单位及其负责人为活动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签定安全责任书,明确法律责任。对活动中搭建的舞台、看台等临时性建筑物和使用的照明、音响等用电设备,必须要求主办单位或承建单位提供质量技术监督、建筑、供电部门出具的安全鉴定文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对公安机关提出的场地安全隐患整改措施、人员控制和票证发放等管理措施要无条件的执行,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能够落实到位。

(二)公安机关提前介入指导工作

大型活动安全风险的准确预测和评估是保证大型活动安全的前提。公安机关应当变被动为主动,充分重视安全建设在活动举行前的重要地位,将安保同活动内容本身共同考虑、统一协调,提早介入、全面设计(筹划),真正有效融入大型活动,主办方活动组织的严密与否同安保效果密切相关。但在大型活动管理实践中,主办方往往单纯考虑活动本身举办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将安全问题抛向公安机关,且公安机关与其协调,也往往处于被动局面。而现代大型活动“规模大、参加人员多、危险系数高、安全问题突出”等特点愈发明显,这就要求公安机关必须未雨绸缪,尽可能提前估量各种危险因素,及早做出应对措施,大型活动安全风险的准确预测和评估是保证大型活动安全的前提。安全风险是指举办大型活动可能面临的影响公共安全的危险,包括现实的危险(如人员拥挤带来的挤压伤亡、交通拥堵等)和潜在的不确定性危险(如特定违法犯罪行为人的破坏活动等)。风险并非空穴来风,更不是主观臆造、凭空想象,它来自于充分的调4 查、翔实的论证和准确的研判,如对以往同类事件的回溯和研判,对活动内容的研判,对特定活动特定参加人员针对性危险的研判,对特定时间针对性危险的研判,对特定地点针对性危险的研判,对现实社会治安形势的研判,尤其对于活动举办地现时周边治安状况的研判等,提前进行了安全风险评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处置建议和防范对策。《孙子兵法·用间篇》有云:“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知敌之情者也。”只有在全面分析、精确计算和衡量的基础上对大型活动做出准确预测和评估,才能有针对性地制订大型活动的安全工作方案和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处置预案,在大型活动安全保卫措施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公安机关必须“提早介入、全面设计(筹划)”,在活动审批阶段,警方就应当介入制订方案和开展准备工作的全过程。主办方应当与公安机关共同协商,将安保同活动内容本身共同考虑,统一协调。活动举办前期,公安机关治安管理、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主动会同规划、消防以及其他政府有关部门针对活动举办场地内外情况及周边环境进行有效分析。现代化场馆在建设之初就应该考虑安保因素,尤其安保硬件条件建设,包括指挥室的选择和建设,其位置的选择确定、视频系统的安装等;包括安检棚位置的选择确定、距离的设定等;包括隔离距离的确定、缓冲带的选择设定、安检设施的选用和位置的选择确定、疏散通道及疏散能力的设定等,都应该与活动场馆的设计与建设同步进行,公安机关要切实做到万无一失,以保证活动的安全进行。

2、政府立法加大安全管理

(一)改革机制,与时俱进

要大胆改革当前大型活动安全保卫工作机制,努力将目前安全保卫工作由政府下达公安机关执行、公安机关负全责的计划指令型模式,向主办或承办单位自行组织负责,公安机关代表政府依法行使指导、检查、监督等行政管理职能的市场自主型模式转变,实现安全保卫工作与活动组织形式同步接轨,真正落实大型活动安全保卫工作“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彻底打消主办单位的等靠、依赖心理,调动其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同时,充分发挥保安人员的职能作用,培训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精通的保安人员,充实到大型活动工作第一线,在大型文体、商贸活动中按90%的比例予以投入。这样一来。不仅节省了警力,使警力最大限度投入到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中,同时也促进了保安业的发展、提高了保安人员的业务素质。

(二)明确责任,谁主办、谁负责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型活动“商业化‘倾向越发明显,而商业活动就必须考虑其商业性特点,即使政府出于自我考虑,采取“政府搭台、商业运作”的模式,也需要厘清政府作用与商家责任,严格按照《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规范的规定,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承办者负责、政府监管”的原则,真正实现大型活动的安全管理。当前,政府5 安全管理理念存在一定偏差,往往认为大型活动安全管理就是公安机关分内的事,为了迎合商家,经常不考虑活动的客观实际,强令公安机关大包大揽,直接导致了公共安全管理主体的单一性。在实际管理中,政府大多仅考虑活动内容和影响力,而忽视了安保本身的制约因素,如人员、场地控制、安保设施等,尤其忽视了安保的根本制约条件――安保经费,有关部门往往要求公安机关自己同厂家协商,根本不予考虑主办方的实质安全管理责任。在政府运作过程中,形式上重视,实质上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下指令多,依法令少,尤其“指令”往往取代法令,使得《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规范没有得到严格遵照执行,成为公安机关安全管理工作的桎梏,严重影响到大型活动安全管理效果。

《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了商家责任与政府责任限度。其第3条规定: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安全管理应当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承办者负责、政府监管的原则。第5条规定:大型群众性活动的承办者对其承办活动的安全负责,承办者的主要负责人为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安全责任人。其第10条明确了公安机关应当履行的职责:审核承办者提交的大型群众性活动申请材料,实施安全许可;制订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监督方案和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指导对安全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在大型群众性活动举办前,对活动场所组织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责令改正;在大型群众性活动举办过程中,对安全工作的落实情况实施监督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责令改正;依法查处大型群众性活动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处置危害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当然,其第16条更明确了警察的现场安全管理职责:对经安全许可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公安机关根据安全需要组织相应警力,维持活动现场周边的治安、交通秩序,预防和处置突发治安事件,查处违法犯罪活动。

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大型活动的安全管理,应该明确“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将“主办与安保”责任严密捆绑,切实解决商业活动主办方利益追求最大化,却忽视或轻视安保工作,尽可能减少安保投入的不利情形。与此相对应,警方的安保压力随着主办方的心态偏失与安保投入减少而明显增大。因此要明确主办方的安保责任基本限度,尽可能改变活动主办者赢利、警方投入的局面,树立商业活动安保商业化、社会化的理念。作为公安机关,要严把大型活动审批关,将安保工作做在“源头”。有关政府部门应当支持公安机关的工作,确保大型活动的安保审批独立进行,不受任何行政干扰。在审批时,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明确安保责任、安保投入、安保方案等,并有效监督其具体实施过程,如有违背,及时纠正,否则,应当坚决停止该活动的举办。

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大型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必须加快规范化和科技强警的步伐,弃经验决策等传统做法,引入先进理念,实现安全保卫工作由静态向动态,由经验型向规范型的转变,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诸多挑战。

最后要说明的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安全事故的防范水平和危机应对水平,除了依赖于上述的对策之外,还越来越依赖于整个社会的系统协调,依赖于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另一方面,我们自己也有许多值得总结的好经验,只要思想重视、管理到位,措施得力,我们也有能力很好地维护大范围的公众安全。

参考文献:

【1】 杨霞,大型活动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 王占军,荆延华,大型活动安全管理的若干思考[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6期

【3】 李波,刘金龙,以社会化理念推进大型活动安全管理的创新[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4】 李鹏程,在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保卫中如何做好服务群众工作[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

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 篇6

一、毕业论文选题的确定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城市的基础构成部分。滕尼斯(FerdinandTonnies)在《社区与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社区”一词,他认为社区是指那些有着相同价值取向、人口同质性较强的社会共同体。现在一般将社区定义为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相互交往的人群形成的具有共同生活特征的相对独立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在社区中的居民具有.定共同经济利益和心理因素,并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1989 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一届世界事故和伤害预防会议上,提出了安全社区的概念,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共同发表了“安全社区”宣言,宣言指出全人类在保持自身健康及安全方面均享有平等权利。世界卫生组织积极倡导通过安全社区和安全促进活动开展伤害预防工作。实现安全健康的目标需要个人、组织和社区共同努力来实现,并在不同的社会层面展开,包括国际、国家、部门、地方和社区。目前,国际上对安全社区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安全社区可理解为已建立一套组织机构和程序,社区有关机构、志愿者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工作,持续改进地实现安全健康目标的社区。

社区公共安全建设最先在北欧的瑞典及挪威推行,其后扩展至美洲、亚洲及澳洲等地。世界卫生组织设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科大学的“社区安全促进合作中心”负责在全球推广这项计划,并在世界各地创建“安全社区支持中心”,以协助和加强计划的推广。国内外安全社区研究和实践表明,一定时期内安全社区建设可使伤害事故发生率降低30%,个别可达60%,对安全社区伤害预防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表明,较少的经济投入可获得可观的效益。

随着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国大陆命名的第一个“安全社区”在山东省济南市出现,如今,中国城市的“安全社区”建设开始全面起步,以期让安全文化浸染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中国至今已经在北京、上海、山东等省市的三十五个地区和单位开展了“安全社区”的创建,所覆盖的面越来越广,主要为城市安全社区和企业安全社区。2006年5月,中国开始实施首个安全社区标准——《安全社区基本要求》,标志着中国安全社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经济、科技文化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社区具有楼群集中、人口密集的特点,一旦遭受突发灾害,波及范围之广损失之严重令人不堪设想。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以及两者叠加造成的灾害事故,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功能受到严重的威胁,社区公共安全问题面临空前的挑战。然而社区公共安全应对能力却普遍较弱,大多数社区还不具备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基础设施,社区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知识,防灾减灾问题也未提上社区日常工作日程。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的社区公共安全问题应该得到充分的关注,而目前并不完善的防灾减灾系统,与日益疏远的人际关系,无不在拷问着我们社区的公共安全防御能力。社区安全是建设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基础。要构建和谐社区,打造平安城市,就必须从解决社区公共安全问题人手。目前,社区公共安全建设在我国起步时间不长,急需有关国际组织、政府机构、科技界、社区建设和管理者广泛参与和交流,共同推进和完善,应加强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社区公共安全建设理论和技术方法。因此,当前在我国开展社区公共安全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毕业论文选题意义

当前在我国开展社区公共安全的研究,有下列几方面的意义:有利于城市社区建设与发展。

社区公共安全建设一般被理解为基于社区管理组织机构、志愿者群体以及社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意志和努力所建立起的一种社区安全机制,出前文对社区公共安全的分析可知,其涉及所有类别的安全和伤害预防。目前,社区建设规划与实施过程中的安全建设还有处于探索阶段,规范社区公共安全建设,有利于完 善社区建设,促进社区发展。有利于城市管理与稳定。

社区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也是城市管理和功能完善的主要载体。在我国转轨过程中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规范城市社区安全管理,将成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基础,对于城市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2006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

统理论。阐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谐社会的特征,并强调要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城市社区公共安全建设是和谐社会中“安定团结”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反映了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和整个社会的和谐文明程度。

社区公共安全建设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要求,社区公共安全建设的基本思想是强调针对所有的伤害预防,包括所有年龄的人员、各种环境和条件,强调社区内人人参与全方位的预防工作,形成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社区公共安全建设的目的是整合社区内各类组织的资源,群策群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展各类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活动,以提高人民在安全及健康方面的生活质量。一个和谐的社会,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应该是安全、稳定和有序的,很少有甚至是没有什么不确定性,更不会发生各种安全事故;生活在和谐社会中的人们应该没有危险、不受威胁,更没有恐惧感,他们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保障。所以,实现社区公共安全对于保障社区的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毕业论文综述

我国多数社会公共安全研究的文章都是从有关社区安全的某个角度展开讨论。如对社区消防的讨论,李正武在《城市火灾预防体系的重要环节——社区消防》中提到目前的社区消防工作虽然已经纳入了各级消防部门的工作视线,但整体发展仍不平衡,社区消防综合能力差。文章在讨论了社区消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社区消防安全管理的对策和措施。邱煜,王余鑫在《城市社区安全防范宣传教育与创新》中对社区安全防范进行讨论。文章认为当前城市社区安全防范宣传教育中存在着缺少有力的指导与帮助、社区民警做好社区安全防范宣传教育工作的能力差,宣传教育方法形式单一,效果不明显,公安机关制作安全防范宣传资料的能力差,安全防范宣传教育的经费难以落实等问题。王淑荣在《关于加强社区治安防范的思考》一文中阐述了社区治安防范的重要性。他认为社区安全存在的隐患使加强社区安全防范成为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而社区治安建设是城市规划和社区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社区建设的基

础和保障。展万程的《人、科技与安全一一系统论视野中城镇社区安全管理与防范》一文也提到社区安全管理与防范是一项系统工程。庄琳、胡建刚的《论社区安全防范体系的整体构建》则从社区警务角度分析如何构建社区安全防范体系,提出社区警务整体营造的推进过程,应由“警察主导型”转为“警察与居民共事型”,逐渐形成“居民直接参与型”或“居民主导型”口。

社区研究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研究,所以在研究方法上,将采用常用的文献分析、社会调查等基本方法。本文在以往社区公共安全研究成果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我过国情,将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社区公共安全的一般理论分析。该部分主要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对“社区公共安全”的含义进行解释,然后通过论证社区公共安全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来阐述社区公共安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我国社区公共安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该部分内容将通过对我国社区公共安全的现状分析,讲明我国社区公共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第三部分:我国社区公共安全问题的对策研究。该部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社区公共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设和完善社区公共安全体系机制,建立和完善社区公共安全的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公共安全的宣传教育与培训等等。

四、毕业论文大纲

1社区公共安全的一般理论分析

1.1 社区公共安全的含义

1.2 我国社区公共安全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论证社区公共安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社区公共安全的现状

2.2 社区公共安全存在的问题

2.2.1 社区安全体系不完善

2.2.2 社区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社区安全管理队伍力量薄弱

2.2.3 居民组织化程度低和参与热情不高

2.2.4 宣传教育不到位,社区公共安全知识不普及社区公共安全的对策研究

3.1 建立和完善社区公共安全体系机制

3.1.1 建立适用于社区的安全预警与应急处理机制

3.1.1.1 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和响应

3.1.1.2 预防与纠正措施

3.1.2 建设和完善社区公共安全监督检查机制

3.1.2.1 建立和完善社区公共安全监督机制

3.1.2.2 抓住契机,扩大社会监督参与面

3.2 建立和完善社区公共安全的服务体系

3.2.1 建立社区公共安全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3.2.2 社区公共安全服务体系的主体结构及职能

3.2.3 社区公共安全服务体系的服务水平如何提高

3.3 加强社区公共安全的宣传教育与培训

3.3.1 社区公共安全知识的普及

网络信息安全现状与对策分析 篇7

1 网络信息安全具有突出的非传统安全特征, 对安全保密工作提出了挑战

(1) 网络信息安全威胁的多样性。一是国际战略发展时局的威胁。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从陆、海、空和信息网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侦察窃密体系。二是网络系统自身的潜在风险。我国至今还没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从计算机、芯片、操作系统、协议、标准到先进密码技术和安全产品几乎都被国外垄断。一方面信息技术本身存在大量漏洞, 另一方面关键技术可能被安装后门。三是高技术窃密与信息破坏手段层出不穷。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 计算机病毒、网络入侵与攻击技术以及陷阱门、高功率微波武器等信息进攻武器防不胜防。另外, 利用手机等个人通信工具、各类废旧磁介质获取信息的事件不断增多。四是安全意识淡薄、管理不善诱发信息安全事件。

(2) 网络信息攻防的非对称性。就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水平而言, 网络与信息系统越复杂, 各种安全漏洞存在的可能性就越大, 安全管理的难度就越大。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和信息技术广泛的渗透性使针对信息安全的攻击极易得逞, 成本可以极低, 但防御却难上加难。一是攻防技术非对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大量自动化攻击工具层出不穷, 使入侵网络与信息系统的门槛降到极低。二是攻防成本非对称。一个普通的黑客用一台计算机和一条网线就可以组成作案工具, 瞬间就能使花费大量人财物建立起来的网络系统失效, 犯罪成本极低。

(3) 网络信息攻击的不可预测性。信息安全防御及攻击技术极为多样和微妙, 用户通常很难知道已经受到攻击以及谁在攻击、怎样攻击, 甚至丝毫察觉不到系统被攻击后的异样。

2 网络信息安全建设的潜在风险评析

全球发达国家和地区都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在此过程中, 无论是项目规划、技术选择、系统安全, 还是资金投入和管理维护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 这些不确定因素就是影响网络信息安全化建设的风险因素。就目前来看,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化建设的潜在风险主要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 人为因素风险。网络信息安全化建设过程中, 人既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之一, 也是影响建设质量和进程的关键因素。我国网络信息安全化建设起步较晚, 建设管理维护的手段和机制有待完善, 在建设过程中, 建设决策失当, 系统操作失范, 建设监督失察, 安全管理失控, 操作维护人员失误等都可能导致网络信息安全化建设的局部乃至全局上的失败。

(2) 技术因素风险。网络信息安全化建设是以信息技术引进和利用为基础的全面建设, 其对技术的依赖不可回避。但是,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 不断更替, 给网络信息安全化建设带来了难以预见的冲击。

(3) 建设规划风险。政策的实施往往存在各种不确定的风险, 关键是制定网络信息安全化建设规划的有关部门应该考虑到相关因素, 并给出指导性的意见, 以尽可能地减少政策因素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另外, 还要防止因为建设规划缺乏科学性, 导致建设经费投向失误, 从而引起信息化投资的浪费。

(4) 选择因素风险。我国信息安全化建设起步较晚, 为追赶发达国家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何时跨越, 从何处跨越, 如何跨越是值得深究的。这其中就必然面临选择的问题。首先, 专家对网络信息安全化建设的指导是必要的, 但往往一些偏重理论但缺乏实践的违反建设规律的伪“专家论证”却会误导选择。其次, 在暂时无力自主开发的大项硬件采购时, 对竞标厂商的考核既需要一定的策略, 还要掌握合适的进退尺度, 以免受制于人。

3 规避信息安全潜在风险, 积极应对多种威胁

尽管我国信息安全建设历经了20多年的艰苦努力, 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也有抵御一定风险的能力, 但我们仍然要对建设过程中可能的、潜在的风险进行研究, 并主动化解。

一要强化思想认识, 健全领导机构。信息安全建设要向更高水平发展, 需要深层次地转变思想观念, 提高认识水平。加强对信息安全的系统性、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动态性和特殊性的认识, 既要认清确保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强化信息安全观, 增强做好信息安全的使命感, 又要充分认清确保信息安全的紧迫感, 增强确保信息安全的自觉性, 以强烈的责任感, 谋划和落实信息安全工作。信息安全工作综合性强, 涉及面广, 需要统一领导才能实现职能任务的有机组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 科学拟定信息安全化的实施方案, 合理构建风险评估和规避机制, 精心谋划, 精心组织, 精心实施, 扎实推进。

二要追踪前沿技术, 普及信息安全常识, 加强技术防范。要积极跟踪、研究和掌握国际信息安全领域的先进理论、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 更好地为信息网络安全服务。树立敌情观念和法规观念, 提高防范能力和水平。通过大力抓好计算机应用、网络攻防技术和保密技术知识培训, 确保各类人员既有强烈的保密意识, 又具备过硬的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安全保密技术。另外, 还要按照国家保密技术标准和要求, 配齐保密技术设备, 从技术上确保信息安全。在直接引进国外产品的同时, 要注重自主研发, 采取设备外屏蔽技术、设备间链接抑制技术以及传输加密保护技术、相邻数据加密、计算机防病毒等手段, 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技防体系, 不断提高防窃听、防辐射、防截收等技术防范能力。要高度重视复杂电磁环境下电磁泄露引起的安全隐患, 防止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等信息化设备因电磁泄漏造成信息流失。

三要加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严格信息管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 系统地分析网络与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威胁及其存在的脆弱性, 评估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护对策和整改措施, 并为防范和化解信息安全风险, 或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 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网络和信息安全提供科学依据。目前,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 运用专门技术和设备去检测、发现可能存在的“后门”和漏洞是十分必要的防范措施。要按照积极防范、突出重点、技管并举、同步发展的原则, 采取科学的方法, 形成立体防范体系。把信息安全作为经常性管理的重要内容, 强化对要害部门 (位) 、涉密载体、信息传输、涉密会议和活动的实时管控, 及时发现和堵塞失泄密漏洞。要充分发挥保密检查的作用, 注重“堵”“疏”结合, 强化对人的管理, 重点把好涉密人员审查关和定期考评关, 促进保密工作的落实。

四要做好信息安全防护应急处理工作。在不可能完全杜绝信息安全事件的情况下, 发挥信息安全应急处理系统作用是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要求, 各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建设要充分考虑抗毁性与灾难恢复, 制定和不断完善应急处置预案。信息网络安全已成为“世纪祸患”。尽管各种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最终都会被一一化解, 但是, 面对虚拟的信息网络世界, 安全防护工作仍然无法放松警惕, 仍然需要全力以赴, 超前谋划, 积极应对, 做好防范。

参考文献

[1]冯海祥.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现状及网络安全技术新策略的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5 (5) :220.

[2]陈燕飞.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下旬刊, 2014 (7) :72-73.

技工院校实习教学安全现状与对策 篇8

【关键词】实习教学 安全管理“每见到一份事故报告,都要引起我阵阵心痛。尽管许多事故最终都能依法查处并追究责任,但人死不能复生,亡羊补牢,毕竟为时已晚。人死了,还谈什么教书育人呢?生命不保,何谈教育!要不断加深‘人命关天,安全第一的观念和做好有效的防范措施。在这方面来不得半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否则悔之晚矣!”。也就是说“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

一、技工院校实习教学安全现状

应该说技工院校实习教学安全,既有利于师生人身和设备的财产安全,又有效地维持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更为技工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实习教学安全隐患随处可见,违章现象屡禁不止,实习教学安全还存在诸多问题。

1.安全教育方面

由于多数年轻实习指导教师未接受过系统的安全理论知识和安全技能培训,缺乏足够的安全生产实践经验,不能把安全教育和学生的职业安全生涯有机结合,不能针对专业工种的特点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且多数是采用市场上购买的安全教育影像资料进行培训,而这些影像教材资料的发行又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审核,不同程度的存在教材内容本身就是违章的,很难起到安全教育的作用。

2.安全知识学习方面

由于安全教育多是以开卷的形式考试,学生不可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规定考试通不过不能参加实习,但往往执行不到位。因此,学生安全技术教育课普遍心不在焉,迟到、早退、旷课和人到心不到的现象时有发生。

3.实习教学安全管理方面

由于多数实习指导教师没有企业工作阅历,缺乏足够的安全生产实践经验,安全意识和安全的责任感不强,只在课前和课后强调安全,实习教学过程中疏于纠正违章违纪行为。实习学生看到违纪违章发生时,实习指导教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视而不见,便认为安全操作规程原来是贴到墙上给别人看的,执行不执行老师根本不管,导致实习教学现场习惯性违章随处可见,当教学检查人员现场指出时,实习指导教师又强调已经给学生说过了,将安全教育与管理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实行动上。漠视违章、接受违章其本身就是违章,是最大的安全隐患。

二、针对现状应采取的对策

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安全是首位,实习指导教师作为实习教学的实施者和管理者担负着强化安全管理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当切实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1.强化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实习教学安全要从安全教育入手,安全教育要从解决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要解决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首先应强化实习指导教师的安全法规、安全理论技术和现场安全意识培训,打造一支安全教育业务能力强,懂安全教育艺术,安全管理责任心强,善于现场安全管理,执行力强,能够以身作则的实习指导教师团队。

2.开展有专业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教育

实习教学安全教育要将实习内容与职业安全有机结合,安全教育有意识教育,有知识教育,有职责教育,有风险教育,有法规教育,有能力训练等一系列内容,既有反面教育案例,也要有正面教育案例,要有企业的实例,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避免安全教育和安全实习“两张皮”,让安全教育为学生的职业安全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3.落实安全责任与考核

为了将实习教学安全工作落在实处,学院应与实习指导教师及其管理者层层签订实习教学安全责任书,落实执行力的日常检查,并列入年终考核,实习学生日常违章违纪列入考核范围,实习教学质量好不好,实习教学安全来否决,要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真正意识到实习教学安全人命关天,责任重于泰山。

4.把好入门指导关

入门指导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应当树立安全无小事的观念,消除麻痹思想,严格执行和落实本工种及单项操作的安全操作规程。课前实习指导教师应当检查实习设备是否正常,防止出现学生使用带病机床实习的现象;学生进入实习场实习指导教师就应当检查学生的劳动保护着装情况,看看该戴工作帽的是否戴了、该穿绝缘鞋的是否穿了、工作服是不是做到了三紧、学生情绪是否正常等等都要逐项检查。这是实习教学环节中组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5.强化巡回指导的过程管理

实习指导教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要检查学生操作训练过程中安全操作规程的遵守情况和技能掌握情况。必须建立问题意识,要做到腿勤、眼勤、口勤。勤巡查就会多发现事故隐患或违章操作,勤动嘴就会及时的进行违章纠正,做到防患于未燃。同时实习指导教师也因此收集到大量学生安全生产方面的正反面事例。在每天的结束指导中,表扬优点,批评缺点,暴光违章,就例说明。在教育违章学生的同时,也是对全班学生的一次教育。将安全隐患及时的处理在萌芽状态。

6.注重细节确保安全

技工院校的学生心智尚不成熟,他们步入实习现场,初接触准生产环境,安全意识尚很模糊,好奇心强,对身边的危险认识不足,安全防范不到位,主观意识认为安全事故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所以较易发生危险。实习指导教师要真正做到严格要求、细致管理,要特别注意重点学生的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要克服当好人的心理,对学生一时的松或许就会造成对他终生的害,对学生一件违章的严格处理或许就成了他安全生产意识养成的良好开端。

三、结束语

总之,实习教学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尽管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但只要找准问题,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下决心去做,就能够实现科学预防。把安全管理日常化,深入严格的抓起来,尽心尽力,实习教学安全就一定会收到较好的实效,确保实习教学安全有序的进行。

参考文献:

[1]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11月1日

[2]谭彪《安全生产基础》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年7月

上一篇:上市公司公告流程下一篇:心理咨询方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