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库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应用与研究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年来, 全国各地发生多起油库安全生产事故, 如某石化公司油库在接卸原油过程中发生输油管道爆炸事故、某石化公司双苯厂苯胺二车间在装置生产过程中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以及某油库发生人员跌落事故等, 经过原因分析, 均为危害因素辨识工作流于形式, 风险管控不严, 防范措施未落实而引起的, 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和国际影响。

1 综述

通过对近年来在油库发生的事故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引发油库事故事件的原因, 一方面是工艺流程的缺陷, 例如:烃类储罐无紧急注水、压力容器无泄压设施等;另一方面是设备设施的不完整性, 例如:防雷防静电设施不完好、可燃报警器故障等;还有装置在技改技措过程中引入了新的风险, 例如更换添加剂未对其组分进行论证、改造后出现物料互串等;还有是作业过程中员工的违章行为, 管理者的违章指挥等, 未得到充分的辨识, 任其自由发展, 最终引发人身伤害事故, 例如:登高作业不系安全带、进入受限空间作业不进行测爆分析等。以上都属于危害因素辨识的范畴, 如果在日常生产过程中未得到重视, 极易发生火灾、爆炸、人身伤害等事故。以往粗的安全管理模式, 已无法满足现代的安全管理工作, 危害因素辨识作为控制预防事故事件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1,2,3]。

当然, 不是所有的危害因素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在辨识出危害因素后, 还需要根据油库的可接受程度 (风险矩阵表) , 对其逐一进行风险评价。划分出轻微、一般、重要等级, 依据轻重缓急进行整改治理, 从而将油库的潜在风险控制到可接受范围内, 预防事故事件的发生。

2 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存在问题分析

2.1 辨识出的危害因素不易统计

油库在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度中未明确辨识分类方法和标准, 导致不易统计。在辨识过程中, 员工按照自己的理解查找危害因素, 出现了一种危害因素有多种表述方式的现象, 造成在统计的时候, 一个活动或设备出现大量危害因素, 而实际上归纳总结后都说的是某几个危害因素。这给统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难度, 统计人员要进行筛查, 归纳统一, 工作量成倍增加。

2.2 危害因素辨识范围不全

油库在开展危害因素辨识工作中, 存在找不准目标的现象, 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开展辨识工作, 想到什么事情就辨识什么事情, 想到哪辨识到哪, 逻辑性不强。所有员工没有参加到危害因素辨识工作中, 存在抄袭现象, 不管是不是本岗位的危害因素, 都抄来应付, 比如计量岗的员工把化验岗的危害因素抄在辨识记录上, 而本岗位存在的危害因素一个不写, 造成危害因素辨识不全或者缺失。

2.3 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易形式化

按照要求, 每年要开展一次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 而且要全员参与, 但在执行上就发生了偏离现象, 油库把往年的危害因素辨识记录和风险评价记录改个日期就上报了, 而忽略了人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工艺流程的变化、设备更新的变化等, 使得此项工作流于形式。

2.4 操作岗员工参加培训效果不好

油库每年都举办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培训的培训班, 培训人员涉及油库各个岗位, 但培训效果不甚理想,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油库操作岗员工普遍学历不高, 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即便没有学会也不好意思让授课人员再讲一遍;二是油库员工老龄化问题突出, 油库员工平均年龄45岁, 员工年龄偏大, 对安全知识的接受能力差;三是油库内部再培训未有效开展, 参训员工思想认识不到位, 未把培训课上讲授的内容传达到同岗位的其他人员, 使得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未得到有效贯彻。

2.5 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还处在静态管理阶段

油库在开展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中, 从员工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开始, 辨识和评价结果汇总, 管理人员整理后再下发, 整个工作结束, 但对风险消减措施是否传递到每一名员工, 措施是否得到有效落实, 监督力度不足, 以及来年对往年的风险消除或新增没有明显的区分, 员工不清楚哪些风险是老的, 哪些是新增的, 风险内容多, 不易记忆。

3 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改进措施

3.1 由粗放式向标准化转变

应用《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对危害因素进行识别, 该标准把危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 该标准的代码为层次码, 用6位数字表示, 共分4层。第一、二层分别用一位数字表示大类、中类, 第三、四层分别用二位数字表示小类、细类, 代码结构见图1, 每个危害因素都用代码表示, 能有效避免一个危害因素出现多种表达方式的现象。辨识到第三层, 共有95个危害因素即可供选择, 已能满足油库管理的需要。

通过对该标准的应用, 能规范对危害因素的表述, 提高统计效率, 以及为管理人员更好的分析危害因素分布提供了更好的帮助。

3.2 由片面向全面转变

油库不仅仅在生产作业环节执行操作规程, 也可以在危害因素辨识过程中利用好操作规程。油库操作规程涵盖了油库所有作业流程和设备操作规程, 根据各岗位涉及的作业流程和设备操作规程进行分解, 让各岗位人员更清楚自己的岗位涉及的危害因素和风险有什么, 如何更好的防范, 也能确保辨识范围更全面。

危害因素辨识不是某个人、某几个人、某个班组的事, 它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 每个人看待事故的思维是不一样的, 也是不全面的, 只有全员参与才能相互补充, 进一步完善辨识的过程, 确保无遗漏。

3.3 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

油库在全面开展一次危害因素辨识后, 通过集中培训、班组学习的方式让全员清楚工作中存在的危害因素, 掌握如何消减风险, 然后把关注重点放在由工艺流程的变化、设备更新的变化以及把别人的事故原因作为自己的风险来管理等引来的新的风险, 及时更新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台账, 由繁变简, 由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管理, 方便员工记忆。也可以通过安全观察与沟通、安全经验分享等方式, 让员工真真切切清楚工作中存在的危害因素和风险控制措施。

3.4 由自下而上向由上向下转变

我们以往在开展危害因素辨识工作中更多的是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管理, 毕竟油库的各项作业是由油库员工来完成, 实际操作的人比管理人员更清楚哪个环节存在较大风险, 哪个环节容易出现风险, 一般由油库员工进行辨识, 管理人员进行汇总, 只能说该项工作做了一半, 管理人员获取事故事件信息的渠道往往比油库员工更多、更直接, 再通过自上而下的沟通和指导, 对存在的风险进行回顾, 让员工知道哪些风险已经消除, 又新增加了什么风险, 哪些风险是长期存在的, 解决同一个风险不停的再评价的问题。

4 结语

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是风险管理的基础, 只有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 全员参与进去辨识出油库生产作业过程中的危害因素, 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风险消减措施, 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沟通, 实现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的动态管理, 为确定今后一段时期内风险管理的策略, 进一步提升油库的安全业绩提供决策依据以及培养员工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实现油库的安全生产和员工健康。

摘要:近年来油库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 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和国际影响, 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如何科学、高效、完整地辨识出油库潜在的危害因素, 做好风险评价工作, 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控制预防措施, 便成为杜绝事故事件发生的重要环节。本文研究的总体思路是:针对油库在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工作中总结的经验, 完善风险管控模式, 切实保障油库的安全生产和员工健康。

关键词:油库,危害因素,辨识,风险,控制预防

参考文献

[1] 栾玉廷, 张钧.物质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J].河北化工, 2007, 30 (9) :70-71.

[2] 袭理涛, 齐惠莲.化工环境风险评价[J].化学工程师, 1997, 6 (63) :37-40.

[3] 张钧.石油化工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J].石油化工安全技术, 2005, 21 (1) :6-9, 21.

上一篇:萨中二类油层注采关系调整方法研究下一篇:基于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