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因素及职业病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职业危害因素及职业病(共9篇)

职业危害因素及职业病 篇1

在我国有毒化学品优先控制名单上甲醛高居第二位,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研究表明:甲醛具有强烈的致癌和促进癌变作用。大量文献记载,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嗅觉异常、刺激、过敏、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和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引起各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鼻咽癌、结肠癌、脑瘤、细胞核基因突变、抑制DNA损伤修复、月经紊乱、妊娠综合症、甚至可以引起白血病。在所有接触者中,孕妇和老年人对甲醛尤为敏感,危害也就更大。甲醛属高毒类化学物质,急性吸入易导致眼、皮肤和黏膜强烈的刺激作用,轻者导致结膜炎、角膜炎、支气管炎,严重者可以发生喉痉挛、喉头水肿、肺炎甚至肺水肿。

国家标准:0.50mg/m3 产生场所 甲 醛 水加药间 油加药间

氨 氨是一种碱性物质,它对接触的皮肤组织都有腐蚀和刺

激作用。可以吸收皮肤组织中的水分,使组织蛋白变性,并使组织脂肪皂化,破坏细胞膜结构。氨的溶解度极高,所以主要对动物或人体的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水加药间

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浓度过高时除腐蚀作用外,还可通过三叉神经末梢的反射作用面引起心脏停搏和呼吸停止。氨通常以气体形式吸入人体。氨属高毒类化学物质,短时间吸入高浓度可以引起眼和呼吸道刺激症状,常伴有眼和皮肤灼伤,严重者出现肺炎、肺水肿、呼吸窘迫和心脏、肝脏损害。

国家标准: 30 mg/m

3苯系物 苯属高毒类化学物质,长期吸入一定高浓度的苯蒸气,可损害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而发生慢性苯中毒。由于初期症状不明显,往往容易被忽视,继而症状逐渐加重,以产生严重后果。慢性苯中毒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疲倦、睡眠不好、食欲不振,白血球(白细胞)减少,若病情进一步加重皮肤可有出血现象,严重者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或白血病;二甲苯属中毒类物质,可经呼吸道、皮肤及消化道吸收,其蒸气经呼吸道进入人体,有部分经呼吸道排出,吸收的二甲苯在体内分布以脂肪组织和肾上腺中最多,后依次为骨髓、脑、血液、肾和肝。二甲苯属中毒类物质,也具中枢神经系统麻醉作用,长期接触可引起脑、肝、肾的损害。

国家标准:苯10 mg/m3,甲苯、二甲苯 100 mg/m3 不同类型的罐 油加药间 喷漆作业 制鞋粘接

职业病危害因素 危害因素识别及分析 产生场所

硫化氢 硫化氢属高毒类化学物质,是强烈的神经毒物,对粘膜

有强烈刺激作用。低浓度时,对呼吸道及眼的局部刺激作用明显;短期内吸入高浓度硫化氢后出现流泪、眼痛、眼内异物感、畏光、视物模糊、流涕、咽喉部灼热感、咳嗽、胸闷、头痛、头晕、乏力、意识模糊等。浓度越高,全身性作用越明显,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窒息状。高浓度时可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引起迅速窒息而死亡。长期接触低浓度的硫化氢,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慢性作用对眼的影响表现为结膜炎、角膜损害。

国家标准: 10 mg/m3 不同类型的污油箱(池)、大的污水泵房

一氧化碳 在油气开发作业过程中,CO常来源于油田伴生气,由

于其强烈的窒息毒性,加之在油田伴生气存在的情况下人对其敏感性增强。有关资料表明,CO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10000 mg/m3以上时,其人体吸收半量约为5分钟,足以导致人中毒死亡;其空气中浓度达到1000mg/m3以上时,人体吸收半量时间约为1小时,可致人昏迷;其空气中浓度达到100mg/m3以上时,人体吸收半量时间约为2小时,可致中度头痛和眩晕 国家标准: 30 mg/m3 输油泵房、不同类型的罐、污油箱(池)

甲醇 甲醇属中毒类化学物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对视神经和视网膜有特殊选择作用,引起病变;可致代射性酸中毒。急性中毒:短时大量吸入出现轻度眼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口服有胃肠道刺激症状);经一段时间潜伏期后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眩晕、酒醉感、意识朦胧、谵妄,甚至昏迷。视神经及视网膜病变,可有视物模糊、复视等,重者失明。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呼吸加速等。慢性影响: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粘膜刺激,视力减退等。皮肤出现脱脂、皮炎等;在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伴发火灾,爆炸及作业员工健康危害。

国家标准: 50 mg/m3 甲醇罐 污水池 注醇泵房 采气厂装置区

溶剂汽油 溶剂汽油属中毒类有机化合物,在生产或使用中,接触

蒸汽或液体可致全身性中毒性疾病。短时间吸入较高浓度蒸汽和液体,可出现神经和精神症状,引起吸入性肺炎。长期吸入可导致类神经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国家标准: 50 mg/m3 作业区化验室 采气厂污水池 中心化验室

非甲总烃 长期接触高浓度的非甲烷总烃,会对人体产生极大的危

害,恶心、头痛、流泪,皮肤病、呼吸道疾病,对神经系统也会产生很大损害。不同类型的罐 污油箱(池)化验室

职业病危害因素 危害因素识别及分析 产生场所

戊烷

正己烷

噪声 长期接触噪声对人体听觉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各类场所均可能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和视觉系统均有损害,同时对接

触者心理还会产生负面影响。产生:特别是发

电机房、外输泵

房、注水泵房、空气压缩机、加

职业危害因素及职业病 篇2

1 常见职业危害因素

1.1 生物性因素的危害

据统计, 医务人员2%~4%暴露于HBV, 3%~10%暴露于HLV, 0.2%~0.5%暴露于HIV。我国目前人口中乙型肝炎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已有1.3亿人, 丙型肝炎的感染率一般为3%。艾滋病在我国也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性病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2]。医护人员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威胁。

1.2 物理性因素的危害

(1) 锐器伤:锐器伤是护士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李素英[3]等对北京36所医院工作人员3年内锐器伤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利器伤发生率占调查人群的72.13%。在职业分布上护士的利器伤发生率最高, 占81.49%, 医生占60.05%, 医院废物收集人员占20.00%。丁汀等[4]调查结果显示, 70%均有不同次数的锐器伤史, 据中华护理学会调查, 在职一线护士中约90%曾有锐器伤史。由此可见, 护士是发生医疗锐器伤及感染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 (2) 紫外线、臭氧、X射线的危害:紫外线照射到皮肤和眼睛会引起皮肤红斑、角膜炎、结膜炎;吸入高浓度臭氧会引起气急、胸闷、肺水肿等;少量多次接触X射线可因蓄积作用而发生致癌致畸和影响造血系统。 (3) 噪音的危害:长期工作在噪音环境中会引起护士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 使护士产生头痛、疲劳、焦虑、厌烦的感觉及注意力不集中、听力下降等, 出现躯体化症状。

1.3 化学性因素的危害

(1) 化学消毒剂:护士是各种化学消毒剂的直接配置和使用者, 长期频繁接触这些化学物质会引起皮肤、眼睛、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功能等受损如接触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头痛、心悸、失眠、胎儿畸形、流产、癌变等。 (2) 化疗药物:李雪芬[5]调查结果显示, 接触过化疗药物的有105人, 占41.18%, 其中采取正确防护措施的有63人, 占接触化疗药物人数的60.00%。操作者可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和经口吞食3种途径而受到低剂量药物的影响, 具有致癌、致畸和脏器损害等潜在危险。 (3) 吸入性麻醉药:特殊科室如手术室、ICU的护理人员, 长期接触吸入性麻醉药可导致麻醉废气在机体组织内逐渐蓄积而达到危害健康的浓度, 并可产生慢性氟化物的中毒和遗传的影响 (包括致突变、致畸和致癌) 及其他影响, 如白细胞减少等症。 (4) 抗生素:目前临床护士工作量大部分为输液治疗, 护士长期大量接触各种抗生素后可使机体内耐药菌株大量增加, 不良反应大量产生, 可影响到护士的听力、视力、胃肠、皮肤等系统, 其长期性损害不可预测。

1.4 心理社会性因素

女性特殊的生理、心理状况以及家庭的重担、工作的压力、生活缺乏规律等, 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下工作的护士其慢性疲劳症的发病率高于其他人群, 表现出睡眠障碍, 情绪不稳定, 工作效率低下。在我国现阶段, 对暴露后人群的心理问题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更没有专门的心理减压机构[6]。

2 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护

2.1 提高护士和管理者的防护意识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护理部应定期组织学习标准预防, 集中讲解有关标准预防的知识及防护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医院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锐器伤的危害性, 针对锐器伤发生的原因、环节, 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 对新上岗护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对在职护士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弥补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欠缺。

2.2 制定防护措施, 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1) 生物性危害因素的防护: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凡可能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 均必须采取标准预防, 采取防护措施, 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时, 戴防渗透口罩、防护眼镜, 必要时穿戴具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7]。 (2) 物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a.锐器伤的防护:在操作中应做好自我防护, 如避免将污染的针头套回针帽, 针头用过后要及时处理、不要乱放, 处理针头时要注意力集中, 将用过的针头丢弃于耐刺的容器中[8]。加强锐器伤后的处理和伤情登记制度。发生职业暴露后, 如为血液、体液溅洒于皮肤黏膜表面, 应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 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黏膜。如发生皮肤黏膜针刺伤, 应立即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 , 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禁止进行伤口局部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 应当用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 并包扎伤口, 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b.其他物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频繁应用射线和电磁波的科室如监护室、手术室等也应达到一定的防护要求, 如铅板隔层, 或提供铅屏风、铅围裙等防护用品。在床旁摄片时让所有人员尽可能远离摄片机器10m以上。在进行臭氧消毒后应开窗通风。在进行紫外线消毒时, 人要离开现场, 注意保护眼睛和皮肤, 眼睛不要直视灯源, 消毒后开窗通风。正确使用各种设备, 以减少噪音。 (3) 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护:操作时药穿防护服, 戴口罩、手套、目镜, 有条件的戴面罩[4]。操作中不慎将药液溅到皮肤或眼睛, 应立即使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护理人员怀孕或哺乳期间应该暂时脱离接触抗癌药物的环境。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 还要熟练掌握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性质、配制方法和正确的操作, 要集中存放, 容器密闭, 并有显著标记。 (4) 心理社会性危害因素的防护: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应激能力。培养良好的个人兴趣爱好, 多与朋友沟通, 适当宣泄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对发生职业暴露的人群进行定期随访和心理疏导[6]。

参考文献

[1]伍春兰, 杨广清, 张翠云, 等.妇产科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 2008, 22 (25) :2288-2289.

[2]郑晓澜, 邸英如, 郭蕾.医护人员锐器损伤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5) :501-503.

[3]李素英, 韩秀芬, 张秀珍.医院工作人员利器损伤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7) :1007-1008.

[4]丁汀, 厉琼, 沈莉.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上海护理, 2009, 9 (4) :80-83.

[5]李雪芬.妇产科医院护理人员职业防护调查与分析[J].护理研究, 2006, 20 (4) :317-318.

[6]马冬梅, 周杏仙, 王芳.助产士职业暴露调查中低报告现象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4) :328-329.

[7]林岩, 徐凤琴, 陈丽容, 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8) :985-987.

职业危害因素及职业病 篇3

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 职业危害 防护措施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285

手术室是为患者提供手术和抢救的重要场所。由于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及服务对象的复杂性,加上手术室护士的工作量不断增加,繁重的工作、快节奏而无规律的生活,手术室护士常处于多种危险环境中,若不注意自我防护,会造成严重的职业危害。因此,充分了解手术室护士潜在的职业危害,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是预防手术室护士遭受职业危害的关键。

手术室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物理性危害:①锐器刺伤:在手术配合中,针刺伤是护理人员直接损伤的直接原因之一,感染的针刺伤是导致血液性传播最主要的因素。有报道称因职业引起的感染途中针刺伤80%[1]。有资料显示只需0.004ml带HBV的血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的HIV的感染率30%,HCV 1.8%[2]。②噪音污染:医院病房的国际噪声标准允许声压级35~40分贝,手术室的噪声高于国际噪声标准允许声压级,噪声污染严重。手术室噪音污染来源于多种仪器设备运作声、工作人员的对话和患者呻吟声等,影响着工作人员的正常思绪和交流,使人处于高度紧张,导致精力分散,影响手术关键时刻的注意力。③电离辐射伤:为增加手术定位准确,X线机在手术室的普遍使用,护士不可避免接触射线,如不进行有效防护,易造成植物神经造血功能低下,甚至发生肿瘤。手术室护士在消毒灭菌时,紫外线对皮肤和眼睛也会引起损伤。④温度性损伤:常见的高压灭菌锅所致的烫伤,易燃易爆品,如氧气、酒精等所致的各种烧伤;各种电器,如高频电刀等所致的灼伤。

生物性危害: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不可避免接触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包括各种经呼吸道、消化道及血液等多种途径传播的疾病,护理人员通过与传染患者的直接接触或接触污染的物体、分泌物、组织、体液等导致感染。最常见的是乙型病毒性肝炎(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HIV),它们通过血液传播率最高,有时一次就导致感染。

化学性危害:①化学制剂:在手术室工作中常常会接触各种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制剂,如各种消毒剂、标本固定液、及有害物质等,可以通过皮肤、消化道、呼吸道、针刺伤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疾病,对护理人员身体产生危害。②有害气体:挥发性麻醉气体对空气造成污染,氨氟醚、异氟醚对人体有害。手术室中存在残余麻醉废气,长期接触可在机体内逐渐蓄积而达到健康的浓度。麻醉废气直接影响机体的抗氧化系统,可能对手术室工作人员的生育、心理行为及其他方面产生影响,另外手术中电刀切割、电凝肌肉、脂肪产生烟雾焦味。关节置换术中的骨水泥产生异味。长时间吸入有害气体,可引起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应变能力差、心情烦躁等。

运动功能性危害:因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长期超时站立,可导致下肢静脉回流不畅,易产生下肢瘀血,甚至可造成下肢静脉曲张;长期不规律就餐,可引起胃部病变;手术过程中,洗手护士术中手术配合上身前倾,颈部偏转,相对固定在20°~30°,长时间失调造成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形成组织水肿;严重的可压迫椎动脉和脊神经根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心理、社会因素危害: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全球性技术革新,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竞争力、适应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所致就业状态的不稳定性、角色更迭和人际冲突,使得职业人群出现职业紧张。另外,源于专业及工作本身,如社会地位有限,晋升少,报酬低,工作繁重,医疗纠纷逐渐增多等,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护士压力较大。

职业防护措施

物理性危害的防护:①锐器刺伤的防护:严格管理各种锐器,洗手巡回护士在手术中谨慎操作,用过的针头置于耐刺防漏的容器,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毁形处理。规范手术器械台的摆放,如手术刀、剪、针等锐器,必须放在弯盘内进行传递,并且使用后放在固定的位置。规范手术患者术前检查项目,准确了解其肝炎和艾滋病携带情况,对术前无法确定其情况的患者和急诊手术患者一律按传染病患者处理术中用物。如不慎被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挤出伤口血液,禁止伤口的局部挤压,流动水冲洗伤口,碘伏消毒并包扎伤口,根据暴露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②噪音的防护:对手术室的仪器、设备及时维修,定期给活动的部件上润滑剂,加强维护,噪音大的仪器应尽量淘汰,吸引器即用即开,手术室工作人员应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请、开关门轻。在手术室安装防噪音设施,避免医护人员手术时分心失误。③电离辐射的防护:对需要X线透视的手术,在指定的手术间进行,放射前注意关闭使用的门,确保穿戴个人保护设备,提示所有工作人员,尽可能远离X线射线管。工作人员定期检查身体,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定期进行辐射安全检查,在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暂时回避,以免受射线的危害。术后,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时,对消毒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健全和规范操作与防护制度,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④温度性损伤的防护:建立职业防护教育和培训制度,积极参加相关知识的培训,掌握高压锅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各种易燃易爆物品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电刀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关知识的培训与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规范手术患者术前生化检查项目落实术前患者的访视制度,做好HBV、HCV和HIV常规检查,特异性感染应作特殊记录并安排在固定的手术间,按感染手术进行防护。在进行各种操作时,严格按标准预防进行防护,必要时可注射疫苗以增强抵抗力,降低交叉感染危害。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①化学制剂的防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准确掌握各种消毒剂的正确配制和使用方法,取放物品时加盖,避免毒液挥发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做好个人防护,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应使用手套、口罩、防护衣,加强自身防护。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尽量选择对空气污染小的化学消毒剂。如不小心溅入眼内或皮肤上,应在流水下反复冲洗。②有害气体的防护:对麻醉剂污染,采用在手术结束前停止使用麻醉机,防漏气,重视废气排放管理,麻醉机废气出口安装废气集中回收器。术中保持吸引器通畅,及时抽吸电刀使用产生的焦味及骨水泥所散发的异味。

运动功能性危害的防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在站立过程中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适当轻微的活动,有助于下肢血液循环,减轻下肢静脉瓣膜承受的压力。站立时,可让双腿轮流支撑身体重量并可适当做垫脚动作,促进小腿肌肉收缩,减少静脉血液瘀积。在休息时应尽量抬高下肢,睡觉时可在小腿部垫一小枕,使下肢抬高15°~20°,减轻下肢肿胀。也可穿弹力袜,预防静脉曲张。加强自我保健,对日常工作和家庭生活进行合理安排调整,均衡饮食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尤其是腰部和颈部,操作时注意节力原则,手术室要树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改善工作条件,妥善安排班次。

心理、社会因素危害的预防:加强护理人员的配备,适当调整工作强度,采取弹性排班、减轻护士职业紧张和心理压力,创造和谐的工作范围,以利于恢复疲劳;业余多组织集体活动放松情绪,及时释放工作压力,使心理职业损伤降低到最低程度;加強对心理学和医学伦理学的学习,提高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是多因素的,情况也比较复杂,不可预见的新情况时有发生。要降低职业危害对手术室护士的威胁,必须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正确的自我防护技能,通过医护人员的协作配合,尽可能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保护护士免受职业损伤因素的侵袭,把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降到最低,让每位手术室护士更好地服务于手术患者。

参考文献

1 王方.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209-212.

职业危害因素及职业病 篇4

探讨卫生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方法 调查部分疾控中心实验室建设情况,观察分析实验环境和工作特点,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管理经验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卫生检验工作人员面临多种职业危害因素的影响,且防护意识有限,防护措施不到位,长期工作在此环境中,容易造成职业伤害。结论 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结合实际注重实验室安全标准,增强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减少或消除职业危害因素关键。

近年来,随着《职业病防治法》的贯彻实施,对产业工人的职业危害因素和职业病的预防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但是对长期处于实验室的疾控中心检验人员所面临的职业危害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面对越来越多的传染病暴发流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增多和公共卫生监督工作的加强,涉及疾病预防控制的检验工作任务明显加重,作为长期工作在一线的一个特殊群体,又是职业病防治工作人员的组成部分,受到物理化学伤害、病原生物感染和心理危害的机会日益增多,理应受到相关管理部门的关注、重视和社会的理解。对卫生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进行分析和探讨很有必要。

1.职业危害因素

1.1物理化学因素卫生理化检验项目烦杂,涉及到食品、化妆品、车间空气和

生物样本,工作流程复杂,精度要求高,实验室人员在配制试剂和样本处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酸、碱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侵害,既有强腐蚀性的,也有强氧化剂和有毒有害气体,如常用的强酸、强碱、氯仿及苯系物等;在检测过程中又将接触到有毒无机气体和被公认的致癌物等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硫、氯气、氨气、氰化物,砷化物,高汞化合物、氯胺T、有机磷、有机硫等,以及在分光光度法中参与显色反应的很多有机化合物和有机染料等,通过皮肤、呼吸道进入机体,长期反复接触易引起酸碱烧伤、呼吸道粘膜损伤、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甚至中毒等[1],从而危害身体健康。近年来各地时兴实验室整体装修,大量使

用彩钢板和木工板等材料,而实验室通风有限,长期释放甲醛等有毒气体等,对检验人员具有慢性毒害作用。而空气污染物的损害效应决定于它的化学性质、浓度和人体接触的时间,实验室内空气污染有特殊的一面,经常是多种有害物质的混合性污染,发生有害物质的毒性相加现象。低浓度的污染物质长期地作用于人体会产生慢性的远期效应,这种效应往往不易被人注意,而且难以鉴别。微生物实验室室内有无通风设备、消毒剂的种类、浓度、有效作用时间和使用方法都会对检验人员产生影响。

1.2生物危害因素病原微生物的检验是疾控中心卫生检验人员的又一项工作,随着疾控中心职能的扩展和深化,各种传染性疾病的监测任务越来越多,尤其是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增多,检验人员在对患者标本的采集、运送和检查过程中都会接触到致病性的病毒和细菌,如果自身防护不严和操作失误极易发生职业暴露事故,如在采集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粪便等标本和在处理检验废弃物时,通常发生针刺损伤、标本液溅起污染眼睛、破损皮肤等,都易感染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等血源性传染病;在采集呼吸道病人标本时引起呼吸道传染病。

1.3心理危害因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是一个半封闭的工作环境,与外界接触有限,一方面工作性质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检验人员必须具有严谨、细致、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工作状态又是细致的脑力劳动与持久得体力劳动的结合。疾控中心的检测报告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技术文书,这就要求检验工作者要了解一般的法律常识,在保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同时必须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稍有不慎,将引起纠纷和投诉,有时还会有家人的误解,心

理压力极大。另一方面近年来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的暴发流行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增多,检验人员经常性加班加点地工作,打破了日常生活规律,心理危害不可避免,主要是精神紧张,压力感所致,常常表现为偏头痛、下肢静脉曲张、慢性腰腿痛、反复洗手等症状。调查表明,部分从一线下来的医务工作人员约有50%有程度不同的强迫症状,35%变得非常敏感和焦虑,50%有抑郁症[2]。

1.4检验人员防护意识的欠缺部分检验人员,尤其是基层的检验工作人员,对自己身边已有的危害因素视而不见,不注意防护措施,认为没关系,甚至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或者是对现有或潜在危害因素缺乏认识,不知如何加以防范和控制等,这些将直接影响着检验人员的健康。

2.控制措施

2.1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改善实验室环境及工作条件对于理化实验室,应添置通风设施如通风柜、万向排气罩等将实验废气排空,同时安装洗眼器和紧急冲淋装置,配置防护眼镜、手套和医药急救箱,确保暴露后得到及时便捷的处理。在新建改建实验室时应注意城市的主导风向和房间朝向,合理布局,以减小实验室的交叉污染和对外环境的污染。对微生物实验室根据检测因子的分类级别建立相应的生物安全实验室,用生物安全柜取代原有的净化工作台。在呼吸道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装独立的送排风系统以控制实验室气流方向和压力梯度,完善排污系统和空气高效过滤系统[3],加强实验室内空气流通,同时增设感应水龙头和自动洗眼器等设施,配备好常用消毒液与急救包等。

2.2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安全知识的培训,增强检验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增加对检验人员的实验室安全知识的培训,学习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技术,增强检验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实验室应建立包括生物安全在内的实验室安全事故管理委员会和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定期进行实验室安全的督查,做好药品库房和有毒菌株的安全管理。实验室检验人员既是实验室管理的主体和核心,也是发生职业暴露时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因此,检验人员在进入实验室前应做好个人防护,穿戴好必要的工作服和防护口罩、眼罩等,检测过程中自觉遵守操作规程,充分利用安全设备,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对于一些重大的和高危的实验如:有毒物质的检测、有毒菌株的传代、禽流感等高致病性的微生物的检测,艾滋病的确证实验等尽量由两人同时操作。同时建立检验人员个人健康档案,定期体检。

2.3改善工作条件,科学安排工作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关心检验工作者,改善工作条件,科学安排检验工作,注意劳逸结合,使检验人员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心理学研究证明:不良的心理状态,如:心理紧张、焦虑、烦躁等对最佳水平的发挥影响很大。因此,检验人员也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职业性紧张,改善经常性工作的强制体位,保持良好的操作知识和习惯,同时检验人员在工作中应加强和其他相关科室人员的交流和沟通,建立和谐的工作环境,工作之余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公益活动,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从而预防心理危害因素的影响。

职业危害因素及职业病 篇5

2.2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好消毒隔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注意保护自我,操作前后注意消毒洗手,避免交叉感染。注意科室卫生,定期消毒,保持空气的流通,可以减少化学等有害物质对人体的伤害。对具有腐蚀性、刺激性的药品及消毒用品应注意合理储存,避免泄露。

2.3提高自我防护意识,科室合理布局。对于病人应注意核实是否完善相关输血前检查,特别是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筛查,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提高警觉意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认识到锐器伤害可能带来的风险,在传递、整理、回收医疗器械时候应格外注意,避免伤及自己。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注意改变自己不良的个人操作习惯。同时科室应该注意合理布局,注意区分清洁区与污染区,做好医疗器械的养护,减少噪音的污染。尽量减少放射辐射及电离辐射对人体的损伤。

2.4树立互帮互助氛围,舒缓心理疲劳。工作及业余中注意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树立互帮互助的科室氛围,注意调节自己的心理疲劳,培养更多业余爱好。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做好心理自我调节。

参考文献:

[1]张琦.口腔科护士职业防护制度的建立与实施[J].上海护理,,02:72-74.

[2]吴明慧,黄卫东.口腔科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及安全管理对策[J].全科护理,,10:935-936.

[3]任红润,周楠,叶发明,王文梅,王莉蓉,林梓桐,等.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04:766-768.

建筑施工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篇6

擬建專案在施工建設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粉塵、化學毒物、雜訊、高溫、振動、紫外輻射等職業病危害因素,以及存在密閉空間作業。(1)粉塵 在選礦廠、冶煉廠の前期施工過程使用の挖土機、推土機、打樁機、鑽孔機等設備作業,挖方工程和土方工程作業過程中會產生矽塵;運輸、儲存和使用水泥過程中會產生水泥粉塵;電焊作業過程中會產生電焊煙塵;保溫工程、防腐工程、絕緣工程作業會產生石棉粉塵;耐火材料粉塵,木材、鋼材切割過程中會產生の木塵、金屬塵;裝飾作業過程中使用石灰或膩子粉會產生混合塵。(2)化學毒物

油漆、防腐作業過程中會產生苯、甲苯、二甲苯、汽油、酯類等有機蒸汽,以及鉛、錳、鎘、鉻等金屬毒物,防腐作業過程中還會產生油漆類有機物或瀝青煙;塗料作業過程中會產生甲醛、苯、甲苯、二甲苯、甲苯二異氰酸酯以及鉛、鋅、鎘、鋁等金屬毒物;建築物防水工程作業過程中會產生瀝青煙、煤焦油、甲苯、二甲苯等有機溶劑,以及聚氨酯、丙烯酸樹脂、聚氯乙烯、環氧樹脂、聚苯乙烯等化學品;電焊作業過程中會產生錳、鎂、鉻、鎳、鐵等金屬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等。(3)雜訊

挖土機、推土機、打樁機、鑽孔機、自卸車、升降機、起重機、混凝土攪拌機、混凝土破碎機、混凝土振動棒、金屬切割機、電鑽、磨光機、射釘槍等作業時產生機械性雜訊;通風機、鼓風機、鉚槍等設備在作業過程中會產生空氣動力性雜訊。(4)高低溫

施工活動多為露天作業,夏季受炎熱氣候影響較大,為高溫作業環境。,冬季受冷空氣氣候影響較大,為低溫作業環境。(5)振動

混凝土振動棒、風鑽、射釘槍類、電鑽、砂輪磨光機等手動工具在作業過程中會產生局部振動;挖土機、推土機、打樁機等施工機械和運輸車輛在作業過程中會產生全身振動。(6)紫外輻射

Fpg

Fpg 電焊作業過程中會產生紫外輻射。(7)密閉空間作業

在排水管、排水溝、樁基井、樁井孔、地下管道、地坑、密閉地下室等通風不足の場所作業,密閉儲罐等設備の安裝作業存在密閉空間作業。

綜合分析,該擬建專案前期施工建設過程(不包括井下作業)可能產生の職業病危害因素有:

粉塵:矽塵、水泥粉塵、電焊煙塵、石棉粉塵、木粉塵、金屬粉塵、耐火材料粉塵;

毒物:苯、甲苯、二甲苯、汽油、酯類、鉛、瀝青煙、煤焦油、甲醛、甲苯二異氰酸酯、聚氨酯、丙烯酸樹脂、聚氯乙烯、環氧樹脂、聚苯乙烯、錳及其無機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 物理因素:雜訊、高溫、振動、紫外輻射; 其他:高處作業、密閉空間作業。

建議:建設單位還需對專案前期基礎設施施工過程、設備安裝調試過程、運行後施工過程和外來維修單位施工過程、有限或密閉空間作業中可能遇到の職業病危害問題進行專項管理,並將專案施工階段の外委外包單位和人員納入專案建設單位職業衛生管理範圍。補充措施:施工建設過程及設備安裝調試過程中職業病危害防護の補充措施

(1)建設單位應督促施工企業按照《建築行業職業病危害預防控制規範》GBZ/T211-2008及國家其他相關法律、法規の要求,建立本項目施工過程職業衛生管理機構和責任制。施工建設過程及設備安裝調試過程建設單位和總承包單位專案經理為職業衛生管理第一責任人,施工經理為直接責任人,施工隊長、班組長是兼職職業衛生管理人員,負責本施工隊、本班組の職業衛生管理工作。專案經理部應根據專案の職業病危害特點制定相應の職業健康監護制度、職業衛生培訓和考核制度、應急救援制度等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根據施工規模配備專職職業衛生管理人員;

(2)本項目施工建設過程及設備安裝調試過程如實行總承包或分包,由總承包單位統一負責施工現場の職業衛生管理,檢查督促分Fpg

Fpg 包單位落實職業病危害防治措施。職業病危害防治の內容應當在分包合同中列明。不得將產生職業病危害の作業轉包給不具備職業病防護條件の單位和個人;

(3)專案經理部應根據施工建設過程及設備安裝調試過程現場職業病危害の特點,儘量選擇不產生或少產生職業病危害の建築材料、施工設備和施工工藝。按照施工場所產生の職業病危害因素種類配備有效の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並對職業病防護設施進行經常性の維護、檢修,確保其處於正常狀態。按照工人接觸の職業病危害因素種類配備有效の個人防護用品。可能產生急性健康損害の施工現場設置檢測報警裝置、警示標識、緊急撤離通道和泄險區域等;(4)專案經理部應向施工安監部門申報施工建設過程及設備安裝調試過程專案の職業病危害,做好職業病和職業病危害事故の記錄、報告和檔案の移交工作;

(5)應採取の防塵措施:儘量採取不產生或少產生粉塵の施工工藝、施工設備和工具,淘汰粉塵危害嚴重の施工工藝、施工設備和工具;採用無危害或危害較小の建築材料;採用機械化、自動化或密閉隔離操作;採取濕式作業;設置局部防塵設施和淨化排放裝置;(6)應採取の防噪措施:儘量選用低雜訊施工設備和施工工藝代替高雜訊施工設備和施工工藝;對高雜訊施工設備採取隔聲、消聲、隔振降噪等措施,儘量將雜訊源與勞動者隔開;盡可能減少高雜訊設備作業點の密度;高雜訊施工場所應為作業工人配備護耳器,減少作業時間;

(7)應採取の高溫控制措施:夏季高溫季節應合理調整作息時間,避開中午高溫時間施工。嚴格控制勞動者加班,盡可能縮短工作時間,保證勞動者有充足の休息和睡眠時間;降低勞動者の勞動強度,採取輪流作業方式,增加工人休息次數和休息時間;當氣溫高於37℃時,一般情況應停止施工作業;各種機械和運輸車輛の操作室和駕駛室應設置空調;夏季高溫季節為勞動者提供含鹽清涼飲料;(8)應採取の防振措施:加強施工工藝、設備和工具の更新、改造;風動工具の金屬部件改用塑膠或橡膠,或加用各種襯墊物,減少因撞擊而產生の振動。手持振動工具應安裝防振手柄,勞動者應戴防振手套;減少手持振動工具の重量,改善手持工具の作業體位,Fpg

Fpg 防止強迫體位;採取輪流作業方式,減少勞動者接觸振動の時間;(9)應採取の防毒措施:優先選用無毒建築材料,用無毒材料替代有毒材料、低毒材料替代高毒材料;盡可能採用可降低工作場所化學毒物濃度の施工工藝和施工技術;設置有效通風裝置;使用有毒化學品時,勞動者應正確使用施工工具,在作業點上風向施工;使用有毒物品の工作場所應設置警示標識;存在有毒化學品の施工現場附近應設置盥洗設備,配備個人專用更衣箱。使用高毒物品の工作場所還應設置淋浴間,接觸經皮膚吸收及局部作用危險性大の毒物,應在工作崗位附近設置應急洗眼器和沐浴器;為勞動者配備有效の防毒口罩或防毒面具、防護服、防護手套和防護眼鏡等個人防護用品;

(10)應採取の防紫外輻射措施:採用自動或半自動焊接設備,加大勞動者與輻射源の距離;使用不透明或半透明の擋板將產生紫外輻射の施工現場與其他施工區域分隔;電焊工必須佩戴專用の面罩、防護眼鏡,以及有效の防護服和手套;

(11)應採取の高處作業防護措施:重視氣象預警資訊,當遇到大風、大雪、大雨、暴雨、大霧等惡劣天氣時,禁止進行露天高處作業;勞動者應進行嚴格の上崗前職業健康檢查,不安排有高血壓、恐高症等職業禁忌證の勞動者從事高處作業。

职业危害因素及职业病 篇7

1研究对象

选取太原市7所省级三级甲等医院102名病理科医务人员和88名临床科室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病理科医务人员包括实验技术人员47名, 诊断人员3 5名, 收发人员2 0名, 年龄2 3岁~5 5岁 (3 7.3 0岁±8.51岁) ;临床医护人员包括医师51名, 护士37名, 年龄22岁~57岁 (37.00岁±9.31岁) 。

2研究方法

2.1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 由经统一培训工作人员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现场发放问卷, 当场收回。调查问卷包括4部分:个人基本信息、职业危害因素相关知识认知情况、职业防护情况和职业防护相关制度法律了解情况。内容主要包括医护人员工作涉及的危害因素、常见临床症状、工作中采取的职业防护措施、职业防护相关规定法律的知晓情况等。问卷调查由研究对象亲自填写, 其中病理科医务人员发放102份, 收回102份, 有效问卷102份, 有效填写率100%;临床医护人员发放88份, 收回88份, 有效问卷85份, 有效填写率96.6%。

2.2统计学方法将所有问卷数据录入Excel中,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百分率 (%) 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人 (%)

人 (%)

人 (%)

4讨论

4.1病理科不同于其他科室的职业危害因素作为医技科室, 病理科医务人员每天需要处理大量的生物标本, 标本制作过程中需要使用甲醛、冰醋酸、乙醇、二甲苯、丙酮、二氨基联苯胺 (DAB) 等化学试剂, 其中甲醛、冰醋酸、二甲苯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和刺激性, 可刺激眼、鼻等部位黏膜, 引起流泪、眼灼、视力模糊、流涕、喷嚏等症状。有研究表明, 长期接触甲醛可导致接触者出现神经毒性、生殖毒性和致癌作用[5,6]。DAB已被证实具有免疫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7]。冰醋酸、过氧乙酸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 长期接触会影响人体健康。本次调查中病理科医务人员流泪、头晕、流涕等症状明显高于临床科室医护人员 (P<0.05) , 与病理科医务人员长期暴露在刺激性试剂工作环境下有关。病理科工作人员眼部和呼吸道刺激症状、部分神经系统症状高于对照组, 与病理科持续存在的甲醛和二甲苯空气污染有关[8,9]。因此病理科对各种有毒有害试剂应加强使用管理, 加强取材室、技术室的通风换气, 降低病理科有毒有害气体的污染。

4.2病理科职业防护设施、用物配备不健全本次研究中, 病理科医务人员特殊防护高于临床工作人员, 表明病理科对其特殊的职业危害因素防护意识高于临床科室 (P<0.05) , 但是18.6%的水平仍旧偏低。病理科虽然不直接和病人、家属接触, 但是每天接触新鲜的生物材料, 很多病理标本如活体组织、胸腹腔积液、痰液、囊肿、血液等携带大量致病微生物[10], 在标本传递、处理、诊断等过程中很容易造成院内感染, 如果出现锐器损伤后没有及时处理, 更会增加感染几率[11]。因此, 病理科医务人员在一般职业防护的基础上应该加强特殊防护, 如戴防护口罩、穿防护服、佩戴眼罩等。部分医院病理科存在防护及消毒设施用物不健全的情况, 如实验室未严格区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 标本制备室无通风换气设备, 未安装洗眼器、紫外线消毒仪等防护设施, 隔离衣、防护眼罩等用物不足[12]。健全病理科职业防护设施、用物客观上提高病理科职业防护条件。

4.3病理科职业防护措施执行情况不理想有研究显示病理科普遍存在消毒隔离观念不强、医院感染防护观念淡薄、医疗废弃物处理不严格的现状[13]。本次研究中, 病理科医务人员锐器损伤后及时处理、上报率低于临床科室 (P<0.05) , 说明病理科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危害的重视度不如临床医护人员。部分实验技术人员在操作前未遵照制度穿戴防护服、防护眼罩、鞋套等防护用具, 在检查疑似携带乙型肝炎、结核等致病微生物的标本时易被感染;实验中不按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 会增加针头刺伤、刀刃划伤等锐器损伤几率;操作后不及时摘掉手套、脱掉防护服、未严格洗手, 会增大本人及他人感染机会。病理科应在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 提高职业防护力度, 强化职业防护措施的落实。

4.4病理科职业防护相关知识培训不足病理科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淡漠, 职业防护水平不高, 需要加强对病理科各级人员职业危害、职业防护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李赛飞等[14]观察病理科医务人员经过职业危害教育后职业防护知识和防护行为合格率均提高。因此, 病理科应该从宏观上加强对各级人员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 定期进行职业防护知识、制度、法规的教育, 强化安全管理培训, 提升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主观意识和职业防护水平。

职业危害因素及职业病 篇8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维护劳动者的健康,控制和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发生,了解企业在生产工艺流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我中心对某木业有限公司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进行了现场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对某木業有限公司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并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与检测。粉尘、化学毒物和噪声依据国家相关的标准[1-3],检测仪器有TFC—30S双路粉尘采样仪、FCC—1500D大气采样器、AWA6270+G倍频程噪声仪、HL—210型甲醛测定仪测定中使用的仪器设备使用前均经过计量部门的校正。

2 结果

2.1 现场卫生学调查:各车间均互相隔离,防护措施主要采取排风扇进行车间空气调节,个人防护采用防尘、防毒口罩和防噪声耳塞。根据该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车间设备布局及岗位设置、作业方式、实际接触时间、工作防护措施,主要对制材车间、制品车间、成品车间等工作场所及操作岗位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或存在的职业病危害进行识别与检测。检测内容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结果确定。见表1。

2.2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由表2可见作业场所及岗位中毒物检测结果均合格。粉尘测定14个样品,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0.22—1.02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为0.32—6.08 mg/m3,超标1个样品,合格率93%;噪声测定26个样品,8小时等效连续声级为56.8—95.6,其中19个样品符合标准,合格率为73%。

3、讨论

通过对该企业现场监测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其主要职业病因素是粉尘、噪声,毒物。噪声超标主要来自锯材车间的跑车、木工带锯、高速木材切断机,原因是设备运转的噪声和个人防护不到位。建议改造声源降低噪声,对劳动者进行定期职业健康检查。粉尘在本次检测中符合职业卫生标准,但也要注意防护。在监测过程中发现该企业在职业卫生管理和劳动者个人防护方面存在问题。应对现在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改善劳动条件,采取防尘、防毒、隔声降噪措施。

参考文献

[1]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

[2] GBZ 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S].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篇9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

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称为职业性危害因素。由职业性危害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称为职业病,由国家主管部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的职业病称法定职业病。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概括为三类:

1、与生产过程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与生产过程有关的原材料、工业毒物、粉尘、噪声、振动、高温等。

2、与劳动过程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劳动制度与劳动组织不合理均可造成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

3、与作业环境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指不良气象条件,厂房矮小、狭窄,车间布置不合理,照明不良等。

二、职业危害因素存在的状态

一般情况下,职业危害因素常以五种状态存在:

① 粉尘:漂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直径大于0.1mm,主要是机械粉碎、碾磨、开挖等作业时产生的固体物形成。

② 烟尘:又称烟雾或烟气,悬浮在空气中的细小微粒,直径小于0.1mm,多为某些金属熔化时产生的蒸汽在空气中氧化凝聚形成。

③ 雾:悬浮在空气中的液体微滴,多为蒸汽冷凝或液体喷散而形成。烟尘和雾又称为气溶胶。

④ 蒸汽:液体蒸发或固体物质升华而形成。如苯蒸气、磷蒸气等。

⑤ 气体:在生产场所的温度、气压条件下散发在空气中的气态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氨气、氯气等。

三、物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噪声 即噪音。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噪声具有局部性、暂时性和多发性的特点。

1.1 噪声对人的危害

随着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筑的发展,以及人口密度的增加,家庭设施(音响、空调、电视机等)的增多,环境噪声日益严重,它已成为污染人类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噪声不仅会影响听力,而且还对人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有人称噪声为“致人死命的慢性毒药”。噪声给人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1听力系统。噪声的有害作用主要是对听力系统的损害。噪声作用初期,听阈可暂时性升高,听力下降,这是保护性反应;强噪声作用下,可导致永久性听力下降,内耳感音细胞遭损伤,引起噪声性耳聋;极强噪声可导致听力器官发生急性外伤,即爆震性耳聋。

1.1.2神经系统。长期接触噪声可导致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的平衡失调。出现头痛、头晕、心悸、耳鸣、疲劳、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定、易怒等。

1.1.3 其他系统。长期接触噪声可引起其他系统的应激反应,如可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加重,引起肠胃功能紊乱等。1.2噪声危害防治 防止噪声危害应从声源、传递途径和接收者三个方面来考虑。

1.2.1 控制和消除噪声源。这是防止噪声危害的根本措施。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采用无声或低声设备代替发出噪声的设备,如用液压代替高噪声的锻压,以焊接代替铆接,用无梭代替有梭织布等,均可受到较好的效果。对于生产允许远置的噪声源如风机、电动机等,应移至车间外或采取隔离措施。此外设法提高机器的精密度,尽量减少机器部件的撞击、摩擦和振动,也可以降低生产噪声。在进行厂房设计时,应合理地配置声源。

1.2.2 控制噪声的传播。一般有以下几种措施:

①吸声。采用吸声材料装饰在车间的内表面,如墙壁和屋顶,或者在车间内悬挂空间吸声体,吸收辐射和反射声能,使噪声强度减低。具有较好吸声效果的材料有玻璃棉、矿渣棉、泡沫塑料、毛毡、棉絮、加气混凝土、吸声板、木丝板等。

②消声。用一种能阻止声音传播而允许气流通过的装置,即消声器。这是防止空气动力性噪声的主要措施。消声器有利用吸声材料消声的阻性消声器、根据滤波原理制造的抗性消声器以及利用上述两种原理设计的阻抗复合消声器。

③隔声。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利用一定的材料和装置,把声源封闭,使其与周围环境隔绝起来,如隔声罩、隔声间。隔声结构应该严密,以免产生共振影响隔声结果。

④隔振。为了防止通过地板和墙壁等固体材料传播的振动噪声,在机器的基础和地板、墙壁联结处设减振装置,如胶垫、沥青等。

1.2.3卫生保健措施。加强个人防护,对于生产场所的噪声暂时不能控制,或需要在特殊高噪声条件下工作时,佩带个人防护用品是保护听觉器官的有效措施。耳塞是最常用的一种,隔声效果可达 30dB 左右。耳罩、帽盔的隔声效果优于耳塞,但使用时不够方便,成本也较高,有待改进。

对接触噪声的工人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听力检查,观察听力变化情况,以便早期发现听力损伤,及时采取适当保护措施。对参加噪声作业的工人应进行就业前体检,凡有听觉器官、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疾患者,不宜参加有噪声的作业。对有噪声的作业工人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如实行工间休息,经常监督检查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效果。

2、振动 振动(又称振荡)是指一个状态改变的过程。即物体的往复运动。2.1振动对人体的危害

2.1.1 全身振动对人体的危害

振动作用于人体后,在感觉上会引起不舒适,强烈的振动甚至不能忍受。振动可使作业能力下降,引起姿势平衡和空间定向的障碍,影响听力和手眼动作配合的准确度,影响注意力集中,容易疲劳,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强烈的振动会造成组织器官位移、挤压而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由于冲撞性振动甚至会造成组织损伤。在长期振动的作用下,可引起周围神经和血管功能的改变、脚腿痛、下肢疲劳及感觉异常。由于前庭和内脏受振动刺激后的反射作用,可出现脸色苍白、冷汗、恶心、呕吐、头昏、眩晕、呼吸浅表、脉搏和血压降低现象。乘晕症是晕车、晕船、晕机症的统称,是全身振动中的常见病。

2.2.2 局部振动对人体的危害 局部振动对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可引起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肌肉系统。手部肌肉萎缩,多见于鱼际肌和指伺肌。手握力和手捏合力下降。肌电图异常,呈现正锐波和纤颤波。可发生肌纤维颤动和疼痛。40Hz 以下的大振幅冲击性振动可引起骨和关节改变,主要发生在指骨、掌骨、腕骨和肘关节。可见骨质疏松、脱钙、囊样变、骨皮质增生;骨岛形成、骨关节变形及无菌性骨坏死等变化。

(4)听觉器官。振动过程往往同时有噪声产生,振动与噪声同时作用于人体,可加重对听力的损害。振动对听力损伤的特点是以 125~500Hz 的低频部分听力下降为主,其损伤发生在耳蜗顶部。

(5)免疫系统。对链锯工人和局部振动病患者的调查发现,血清中白蛋白含量 下降,α 2 球蛋白、γ 球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含量增高。认为振动可能是引起超免疫反应的一种因素。

(6)内分泌系统。目前有人观察到,振动病患者血清中缓激肽含量减少而苯甲酰精氨酸乙酯酶活性增高,这一变化对毛细血管的结构、功能和血流速度可发生不良影响。振动还可引起肾上腺髓质分泌儿茶酚胺增多,甲状腺功能低下,尿中羟脯氨酸含量增高等。

2.3 振动对人体危害的防治措施

2.3.1 预防振动的危害应从工艺改革入手,在可能的条件下,以液压、焊接、粘接等新工艺代替铆接;改进风动工具,采用减振装置,设计自动或半自动式操纵装置,减少手及肢体直接接触振动体;工具把手设缓冲装置;改进压缩空气的出口方位;防止工人受冷风吹袭。振动作业工人应发放双层衬垫无指手套或衬垫泡沫塑料的无指手套,以减振保暖。

2.3.2 建立合理的劳动制度,按接触振动的强度和频率,订立工间休息及定期轮换制度,并对日接触振动时间给予一定限制。

2.3.3 就业前和工作后定期进行体检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受振动损伤的作业人员也很重要。

3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空间向四周传播,具有波的一般特征。电磁辐射的波谱很宽,按其生物学作用的不同,分为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激光和射频辐射;电离辐射包括 X 射线、γ射线。

3.1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3.1.1 急性效应。急性放射损伤平时非常少见,只在从事核工业和放射治疗时,由于偶然事故而发生,或在核武器袭击下发生。

3.1.2 慢性效应。慢性放射病是在较长时间内接受一定剂量的辐射而引起的。全身长期接受超容许剂量的慢性照射可引起慢性照射病;局部接受超剂量的慢性照射可产生慢性损伤,如慢性皮肤损伤、造血障碍、生育力受损、白内障等。慢性损伤常见于放射工作职业人群,以神经衰弱综合症为主,伴有造血系统或脏器功能改变,常见白细胞减少。

3.1.3 远期效应。辐射的远期随机效应表现为辐射可能致癌和可能造成遗传损伤。在受到照射的人群中,白血病、肺癌、甲状腺癌、乳腺癌、骨癌等各种癌症的发生率随受照射剂量增加而增高。辐射可能使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使受照者的后代中各种遗传疾病的发生率增高。

3.2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的防治措施

3.2.1 外防护除控制放射源外,主要从时间、距离和屏蔽三个方面进行。时间防护是在不影响工作质量的原则下,设法减少人员受照时间。

距离防护是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应尽量远离辐射源,在操作中切忌直接用手触摸放射源,使用自动或半自动的作业方式为好。

屏蔽是外防护应用最多、最基本的方法。

3.2.2 内防护主要有围封隔离、除污保洁和个人防护三个环节。围封隔离是采用与外界隔离的原则,把开放源控制在有限的空间内。应用放射源不可能完全不污染,应除污保洁,随时监测污染。采取通风过滤的方法,使污染保持在国家规定的限制以下。

3.2.3个人防护的总原则是,应禁止一切能使放射性核素侵入人体的行为,如饮水、进食、吸烟、用口吸取放射性药物等。要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配用不同的个人防护用具,如口罩、手套、工作服等。

4.高频电磁场(射频辐射或无线电波)高频电磁场也称射频辐射或无线电波,是指波长范围为 1mm ~ 3km 的电磁波,包括高频电磁场和微波。

4.1高频电磁场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4.1.1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主要为神经衰弱综合症,有头昏、头痛、乏力、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失眠、多梦)、心悸、消瘦和脱发等。

4.1.2常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症状:手足多汗、口干、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以副交感神经反应占优势为其特点。

4.2高频电磁场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预防措施

4.2.1屏蔽辐射源用铝铜等金属板或网包围辐射源,以吸收和反射电磁场能量。尽可能屏蔽辐射源所有部分;屏蔽表面应是闭合的,并通过接地装置将吸收的能量变为感应电流引入地下,以防二次辐射。

4.2.2 远距离操作操作岗位和休息地点应尽可能远离辐射源。4.2.3 个人防护从事微波作业的人员应配备个人防护用具。

4.2.4 医疗预防措施进行就业前和定期健康检查,重点检查眼晶体、血液系统和男性生殖功能。

5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是指在高气温或高温高湿或强热辐射条件下进行的作业,通常分为三种类型。①高温、热辐射作业。②高温、高湿作业。③夏季露天作业。5.1 高温作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5.1.1 体温调节。机体在高温环境下劳动,一方面,劳动过程使机体产热明显增加,劳动强度越大产热越多;另一方面,机体不能再通过辐射热和传导及对流的方式散热,反而受到环境辐射和对流热作用。当气温超过体温时,机体只能靠蒸发汗液散热。蒸发是一种有效的散热途径,一般可以散发体内多余的热量。但如果受某些条件影响,如高气湿、低风速或着装等,身体获热和产热大于散热,人体排出的汗液不能完全蒸发,则变成汗液流下。流下的汗液能起到蒸发散热的作用,体内多余的热不能及时散失而使机体产生蓄热现象,人体不能继续保持热平衡,体温可升高到 40℃ 以上。这时会发生中暑及其他变化。

5.1.2水盐代谢。由于出汗引起体内水分和盐的大量丢失。出汗量可作为人体受热程度和劳动强度的综合指标。环境温度越高,劳动强度越大,人体出汗就越多。汗液中的盐主要是氯化钠,正常人一般每天摄取食盐的总量为10 ~20g,高温作业每天仅随汗液排出的盐可高达 25g 以上。故大量出汗可引起水盐代谢障碍,而影响劳动能力,甚至造成严重缺水缺盐;并导致热痉挛。

5.1.3循环系统。高温作业时,由于劳动和散热的需要,体内血液重新分配,大量血液流向工作肌和皮肤,心脏负担加重,心率明显加快。由于体内水分大量流失,血液浓缩,粘度增加,进一步增加了心脏负荷,长期影响可使心肌肥大。

5.1.4 消化系统。高温作业时,由于消化道血液减少,胃肠蠕动减慢,胃液、唾液减少,胃酸降低,淀粉酶活性下降。表现为食欲减退和消化不良,高温作业工人消化道疾病患病率往往高于一般工人,而且工龄越长,患病率越高。

5.1.5 泌尿系统。高温作业时,大量水分以汗的形式排出体外,同时由于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提高了肾脏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因此经肾脏排出的水分明显减少,有时只相当于身体日排出水分的 10% ~ 15%。如果体内丢失的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则尿液变得浓缩,加重了肾脏负担,尿中可出现蛋白、细胞等,严重者表现为肾功能不全。

5.1.6 神经系统。高温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性增高,使肌肉活动减少,产热量减少,这种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保护性反应,但由此引起的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降低和反应速度减慢、注意力不集中等,容易造成工伤事故发生。

5.2 劳动保护措施

5.2.1改善工作条件,配备防护设施、设备。

水隔热:常用的方法有水箱或循环水炉门,瀑布水幕等;

使用隔热材料:常用的材料有石棉、炉渣、草灰、泡沫砖等。在缺乏水源的工厂及中小型企业,以采取此方法为最佳。

采用自然通风:如天窗、开敞式厂房,还可以在屋顶上装风帽。

机械式通风:如风扇、岗位送风。

安装空调设备。

5.2.2 加强个人防护

个人防护用品:应采用结实、耐热,透气性好的织物制作工作服,并根据不同作业的需 求,供给工作帽、防护眼镜、面罩等。

5.2.3 加强卫生保健和健康监护

从预防的角度,要做好高温作业人员的就业前和入暑前体检,凡有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高温禁忌症者,一般不宜从事高温作业,应给予适当的防治处理。弧光辐射 焊接电弧是一种很强的辐射源,其弧光组成有:可见光和不可见光。其中不可见光包括红外线和紫外线。

6.1弧光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1)焊接弧光的紫外线过度照射会引起眼睛患急性角膜炎,称为电光性眼炎。这是明弧焊直接操作和辅助工人的一种特殊职业性眼病。波长很短的紫外线,能损害结膜和角膜,有时甚至侵及虹膜和视网膜。

红外线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引起组织的热作用。眼部受到强烈的红外线辐射,会立即感到强烈的灼伤和灼痛,长期接触可能造成红外线白内障,视力减退,严重时能导致失明。此外,还会造成视网膜灼伤。

眼睛被弧光的可见光照射后,眼睛疼痛,看不清东西,通常叫电焊“晃眼”,短时间内失去劳动能力。

(2)皮肤受弧光的强烈紫外线作用时,可引起皮炎、弥漫性红斑,有时出现小水泡、渗出液和浮肿,有烧灼感、发痒。

(3)此外,焊接电弧的紫外线辐射对纤维的破坏能力强,其中以棉织品为最甚。因光化学作用结果,可致棉布工作服氧化变质而破碎。

防护措施

(1)为保护眼睛不受弧光伤害,焊接时必须用镶有特制防护镜片的面罩。防护镜片有吸收式滤光镜片、反射式防护镜片和变色护目镜片等。滤光镜片根据颜色深浅分有几种牌号,应按照焊接电流的强度选用,见下表。

(2)为防止弧光灼伤皮肤,焊工必须穿好工作服,戴好手套和鞋盖等。

(3)为保护焊接工作与其他生产人员免受弧光辐射伤害,可采用防护屏。

四、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所有不溶或难溶的粉尘对身体都是有害的,生产性粉尘根据其理化特性和作用特点不同,可引起不同疾病。1.1 呼吸系统疾病

尘肺:在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粉尘导致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一类疾病。粉尘沉着症:有些生产性粉尘(如锡、钡、铁等)吸入后,沉积于肺组织中,呈现一般异物反应,可继发轻微的纤维性改变,对健康无明显危害,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无进展,X线胸片阴影可逐渐消退。

有机粉尘引起的肺部病变:吸入棉、亚麻、大麻等粉尘可引起棉尘症;吸入被霉菌、细菌或血清蛋白污染的有机粉尘可引起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吸入聚氯乙烯、人造纤维粉尘可引起非特异性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呼吸系统肿瘤:石棉、放射性矿物、镍、铬、砷等粉尘均可致肺部肿瘤。粉尘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1.2 局部作用

粉尘作用于呼吸道粘膜,早期引起其功能亢进、粘膜下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粘液腺分泌增加,阻留更多粉尘,久之酿成肥大性病变,然后由于粘膜上皮细胞营养不足,终造成萎缩性病变,呼吸道抵御能力下降。体表长期接触粉尘还可导致堵塞性皮脂炎、粉刺、毛囊炎、脓皮病。金属磨料可引起角膜损伤、浑浊。沥青粉尘可引起光感性皮炎。3.中毒作用 吸入铅、砷、锰等粉尘可在呼吸道粘膜很快溶解吸收,导致中毒。对于生产性粉尘有哪些预防控制措施?

粉尘危害非常普遍,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尤其发展中国家为甚,全世界大约近上亿劳动者接触粉尘危害。我国情况并不乐观,尘肺防治工作任重道远,必须采取强有力和效果明显的措施。

法律措施

2.1立法和执法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旨在防止粉尘危害、保护工人健康的法令和条例。

2.2粉尘的职业接触限值

1979年卫生部颁发的《工业企业卫生标准》TJ36-79中对9种生产性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作了规定,1983年-1996年又增加了40项粉尘卫生标准,总共达49项。2002年4月8日卫生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规定的粉尘标准为47项,包括时间加权平均浓度(PC-TWA)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两项指标,其中13项又分为总尘和呼吸性粉尘浓度,石棉又分为总尘和纤维浓度。

2.3 技术措施 用工程技术措施消除或降低粉尘危害,是预防尘肺最根本的措施。

2.3.1改革工艺过程、革新生产设备

是消除粉尘危害的主要途径,如遥控操纵、计算机控制、隔室监控等措施避免工人接触粉尘;采用风力运输、负压吸砂等措施减少粉尘外溢;用含石英低、危害较小的石灰石代替石英砂作为铸型材料。

2.3.2湿式作业

为一种相对经济又简单实用的防、降尘措施,在考虑湿式作业时,需考虑喷雾水滴大小与捕捉尘粒能力间的关系,提高效率,节约用水,并注意水的再利用,避免污染水源。

2.3.3密闭抽风除尘

对不能采取湿式作业的场所,应采用密闭抽风除尘方法。如采用密闭尘源和局部抽风相结合,防止粉尘外溢。抽出的含尘空气在经除尘装置处理后排出大气。

2.4 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 在作业现场防、降尘措施难以使粉尘浓度降至国家卫生标准所要求的水平时,可佩戴防尘护具作为辅助防护措施。效果较好的有防尘安全帽、送风头盔、送风口罩等,适用于粉尘浓度高的环境。在粉尘浓度低的环境可佩戴防尘口罩。

五、化学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 石油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1汽油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人直接摄入各种石油制品可发生多种中毒症状,受到影响的器官有:肺、胃、肠、肾、中枢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衰弱、嗜眠、眩晕、痉挛、昏迷。若一时吸入大量的汽油蒸气,立即会引起严重的中枢神经障碍,引起特殊震颤,皮肤变青,脉搏混乱等症状,特别严重时,反射停止,膀胱和直肠麻痹,最后心脏衰竭而死。吸入的汽油蒸气主要靠肺进行排泄,因此呼气中带有特殊的汽油味。汽油蒸气的气味人们是可以习惯的,但造成慢性中毒后,会有沉重感,头、手、足、四肢和关节刺激性疼痛、腹泻,继之神经炎、贫血、咳嗽等,也会有严重的视觉障碍。汽油中添加的有机金属化合物,也有神经毒害作用,有引起肺水肿、肺癌之类的危险。

1.2 柴油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柴油对皮肤、粘膜的刺激强烈,毒性近似于汽油。通过石油蒸馏获得的不纯的矿物油,对人体能造成长期疼痛的皮肤炎,特别是除对日光敏感,受光线刺激剧烈疼痛外,有时会导致皮肤癌。重质油中毒初期是兴奋、头疼、视听错觉等,不久便产生习惯性,有时抑郁、疲劳、耳鸣并导致肠胃障碍,知觉丧失、记忆力减退、脉搏和呼吸延滞、胸膜炎、肺水肿等。慢性中毒易造成血液异常。

1.2苯及苯系物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从人体健康的角度分析,挥发性芳烃--苯有着独特的地位,它是极少数能致癌的烃类之一,在石油中它的含量从0.1%(原油)到16%(某些炼制产品)不等。苯的急性中毒是从呼吸道吸入产生,低至44毫克/千克的浓度慢性接触,即可导致白血病并破坏免疫系统。现已发现,油船工作人员长期与石油蒸气接触,其骨髓细胞易发生染色体畸变。因此,苯的最高接触浓度定为10毫克/千克。

不论是原油还是炼制产品中的可能致癌物都与多环芳烃有关。原油中多环芳烃含量为0.2%一7.4%,其中致癌的多环芳烃含量比其他多环芳烃的含量小得多,但用过的废石油产品中的多环芳烃有所增加,苯并花可增加200倍。目前认为,由于石油污染使人类自海洋环境中摄入致癌成分(如食用海产品)而诱发癌症的可能性较小。已知某些海洋生物可以从环境中快速地积累多环芳烃,且长期储存于体内而不排出。例如,软体动物只有很低的或根本没有降解多环芳烃酶的活性。已发现,在贻贝组织中多环芳烃的浓度与人为的石油烃类输入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但海产品中的多环芳烃并非人类可能致癌的惟一来源,在许多食品如烤肉、熏制食品等中都含有这类致癌物质。由于个人生活习惯不同,每人接触致癌多环芳烃的量有很大波动,人类从海产品中摄入致癌多环芳烃的量并不是特别高。石油污染防护措施

2.1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2.2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2.3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2.4手防护:戴防苯耐油手套。

2.5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在矿山、冶炼厂以及与锰化合物的生产、使用等有关的单位及个人, 锰中毒应引起重视。

2.1 锰的急性毒性

锰及其化合物的毒性不一, 锰蒸气的毒性大于锰尘, 而锰尘又以自然来源的新鲜粉尘毒性较大, 锰合金粉尘的毒性按以下次序递减: 锰, 二氧化锰, 矽锰。化合物中锰的价态越低, 毒性越大。锰蒸气在空气中氧化成为灰黑色的一氧化锰及棕红色的二氧化锰烟雾, 大量吸入可致急性中毒;误服高锰酸钾也可发生急性中毒。

2.2 锰的慢性毒性

2.2.1 锰的神经毒性 锰中毒所影响的器官主要是脑, 锰可透过血脑屏障沉积于脑部, 产生相应的神经系统受损症状。长期接触较低水平的锰尘, 对神经系统可引起长期毒作用, 出现锥体外系损害的症状和体征: 四肢僵直, 动作笨拙, 表情举止异常, 体征检查出现四肢肌张力增高, 闭目难立症等。高锰可能与癫痫有关, 还可影响智力等。

2.2.2 锰中毒在神经精神方面, 早期以神经衰弱综合症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 继而出现明显的锥体外系神经受损症状, 表现为帕金森氏综合症。

4.2.3 锰的生殖毒性 锰的生殖毒性,女工月经的经量增加、周期缩短、经期延长、白带增加发病率高于对照组, 自然流产率、早产率均增多。锰中毒男工精液外观呈均匀灰白色,平均液化时间延长。

2.2.4 锰的肺脏毒性 锰也是一种肺毒物。在接触氧化锰粉尘的工人中, 肺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增高。

2.2.5 锰的肝脏毒性 肝对锰的分布与排泄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且锰主要经胆汁排泄。

2.2.6 锰的心血管毒性 锰有心血管毒性, 可引起动物心肌的兴奋与收缩分离,以致心脏收缩功能降低;而且可以使血管平滑肌的兴奋收缩偶联阻滞, 引起低血压。

2.3防护措施和个人防护用品:

严加密闭,提供局部排风设施和全面通风设施。禁止明火、火花、高热,使用防爆电器和照明设备。

穿防透气型防毒工作服,戴防化学手套和安全防护眼镜。提供淋浴设施。属于粉尘。

工作场所禁止饮食、吸烟。

及时换洗工作服。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尘口罩。

3酸碱性物质对健康的影响 3.1酸性物质对健康的影响

3.1.1对皮肤、粘膜等组织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

3.1.2 对眼睛可引起结膜炎、水肿、角膜混浊,以致失明; 3.1.3 引起呼吸道刺激症状,重者发生呼吸困难和肺水肿;高浓度引起喉痉挛或声门水肿而死亡。

3.1.4 口服后引起消化道的烧伤以至溃疡形成。严重者可能有胃穿孔、腹膜炎、喉痉挛和声门水肿、肾损害、休克等。慢性影响有牙齿酸蚀症、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硬化。

3.2安全措施

3.2.1密闭包装,并贮于干燥通风处。

3.2.2与食用化学品、碱类、还原剂、易(可)燃物分储。3.2.3注意个体防护,严禁身体直接接触。3.2.4皮肤(眼睛)接触,用流动清水冲洗。3.3碱性物质对健康的影响 3.3.1具有刺激和腐蚀性。

3.3.2粉尘或烟雾会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 3.3.3皮肤和眼与碱性物质直接接触会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3.4防护措施

3.4.1呼吸系统防护:必要时佩带防毒口罩。

3.4.2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3.4.3 防护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3.4.4 手防护:戴橡皮手套。

3.4.5 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4 二氧化硫对人体的危害

1、刺激呼吸道。二氧化硫易溶于水,当其通过鼻腔、气管、支气管时,多被管腔内膜水分吸收阻留,变成亚硫酸、硫酸和硫酸盐,使刺激作用增强。

2、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的联合毒性作用。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一起进入人体,气溶胶微粒能把二氧化硫带到肺深部,使毒性增加3-4倍。此外,当悬浮颗粒物中含有三氧化二铁等金属成分时,可以催化二氧化硫氧化成酸雾,吸附在微粒的表面,被代入呼吸道深部。硫酸雾的刺激作用比二氧化硫约强10倍。

3、二氧化硫的促癌作用。动物实验证明10毫克/米3的二氧化硫可加强致癌物苯并(a)芘的致癌作用。在二氧化硫和苯并(a)芘的联合作用下,动物肺癌的发病率高于单个致癌因子的发病率。

此外,二氧化硫进入人体时,血中的维生素便会与之结合,使体内维生素C的平衡失调,从而影响新陈代谢。二氧化硫还能抑制和破坏或激活某些酶的活性,使糖和蛋白质的代谢发生紊乱,从而影响机体生长发育。

2、防治措施

2.1个人防护

首先,应加强劳动保护及安全生产的教育。

2常规处理SO2 方法 在注意工人个人防护的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处理SO2 烟气。

预防措施主要有:生产和使用场所应加强通风排毒,车间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不应超过国家规定的允许浓度。

有明显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疾病者,禁止从事与二氧化硫有关的作业。臭氧对人类的危害

低浓度的臭氧可消毒。一般森林地区臭氧浓度即可达到0.1ppm)但超标的臭氧则是个无形杀手!

它强烈刺激人的呼吸道,造成咽喉肿痛、胸闷咳嗽、引发支气管炎 和肺气肿;

臭氧会造成人的神经中毒,头晕头痛、视力下降、记忆力衰退;

臭氧会对人体皮肤中的维生素E起到破坏作用,致使人的皮肤起皱、出现黑斑;

臭氧还会破坏人体的免疫机能,诱发淋巴细胞染色体病变,加速衰老,致使孕妇生畸形儿;

而复印机墨粉发热产生的臭氧及有机废气更是一种强致癌物质,它会引发各类癌症和心血管疾病。

因此,臭氧和有机废气所造成的危害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有效地防止臭氧污染的方法:

1、对外排的废气推荐采用水帘柜+生物滤塔处理工艺

水帘柜以去除漆雾污染为主,生物滤塔以去除有机溶剂污染为主。如果没有条件设置水帘柜,生物滤塔则是必要的,可同时兼顾去除漆雾和有机溶剂。有机废气的生物处理工艺适宜于小风量、低浓度、间歇使用场合,投资少,运行成本低,适用于汽修厂、4S店、钣金厂等场合的有机废气处理。

2、密闭设计,强化通风

对喷漆房尽量采用密闭设计,并采用强制排风,降低室内有机溶剂浓度,防止有机溶剂的无组织漫延和排放。通风量的设计应满足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标准要求。

一氧化碳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1.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轻度中毒表现为头痛、头昏、四肢无力、恶心呕吐、轻度意识障碍等;中度中毒表现为浅至中度昏迷;重度中毒意识障碍达深昏迷或去大脑皮层状态,如CO浓度极高时,可使人迅速昏迷,甚至“电击样”死亡。

2.其他损害

除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之外,急性CO中毒尚可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如肺水肿,呼吸衰竭,上消化道出血,休克,周围神经病变(多为单神经损害),皮肤水疱或红肿,身体挤压综合征(包括筋膜间隙综合征和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极少部分患者可合并脑梗死或心肌梗死。

3.迟发脑病

部分急性CO中毒昏迷患者苏醒后,经2~60d的“假逾期”,又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称为迟发性脑病。精神及意识障碍表现为智能减退、幻觉、妄想、兴奋躁动或去大脑皮层状态;锥体外系障碍表现为震颤、肌张力增高、主动运动减少等帕金森氏综合征表现;锥体系损害表现为偏瘫、小便失禁、病理征阳性;大脑皮层局灶性功能障碍则表现为失语、失明、失写及继发性癫痫发作等。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带自吸过渡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带空气呼吸器、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别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睛。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验。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氮氧化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氮氧化物可刺激肺部,使人较难抵抗感冒之类的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有问题的人士如哮喘病患者,会较易受二氧化氮影响。

急性氮氧化物中毒主要损害靶器官为呼吸系统。根据临床表现分为:

1.急性轻度中毒 一般在吸入氮氧化物几小时至72h潜伏期后,出现胸闷、咳嗽、咳痰等,伴有轻度头痛、头晕、无力、心悸、恶心、发热等症状;眼结膜及鼻咽部轻度充血及肺部有散在的干啰音。胸部X线片可见肺纹理增强,或肺纹理边缘模糊。血气分析:呼吸空气时,动脉血氧分压可低于预计值1.33~2.66kPa(l0~2OmmHg)。

2.急性中度中毒 有呼吸困难,胸部紧迫感,咳嗽加剧,咳痰或咳血丝痰,常伴有头晕、头痛、无力、心悸、恶心等症状,并有轻度紫绀。两肺有干啰音或散在湿啰音。血白细胞总数增高。胸部X线片可见肺野透亮度减低,肺纹理增多、紊乱、模糊呈网状阴影;或有局部或散在的点片状阴影,或相互融合成斑片状阴影,边缘模糊。血气分析:在吸低浓度氧(小于50%)时,才能维持动脉血氧分压大于8kPa(6OmmHg)。

3.急性重度中毒 出现下列临床表现之一者为重度中毒。

(1)肺水肿:呼吸窘迫,咳嗽加剧,咳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明显紫绀。两肺可闻干湿啰音。胸部X片可见两肺满布密度较低、边缘模糊的斑片状阴影或呈大小不等的云絮状阴影,有的相互融合成大片状阴影。可伴有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血气分析:在吸入高浓度氧(大于50%)的情况下,动脉血氧分压小于8kPa(60mmHg)。

(2)昏迷或窒息。

(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4.迟发性阻塞性毛细支气管炎 在吸入氮氧化物气体,无明显急性中毒症状或在肺水肿恢复阶段后2周左右,突然发生咳嗽、胸闷,进行性呼吸困难,明显紫绀。两肺可闻干湿啰音或细湿啰音。胸部X片可见两肺满布粟粒状阴影。

长期接触低浓度(超过最高容许浓度)的氮氧化物,可引起支气管炎和肺气肿。

预防

1.改革工艺过程,尽量密闭化生产,加强通风排毒设备,便车间空气中氮氧化物浓度在国家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以下。

2.定期检修设备,减少跑、冒、滴、漏现象发生,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3.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如根据需要戴好送风式防毒面具等。

上一篇:嘉应学院录取分数线下一篇:初一数学测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