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油库爆炸案例分析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英国油库爆炸案例分析

英国油库爆炸案例分析 篇1

作者: 来源:中国石油报 发布时间:2013-12-26 浏览: 2214 次 【大 中 小】 进入商城 联系编辑 我要投稿

关键词:应急管理,安全防线

编者按:3月29日,吉林省白山市某煤业公司发生瓦斯事故,3天后,公司擅自违规派人到井下处理火区,再次发生瓦斯爆炸,两次事故造成35人死亡,16人受伤,11人失踪;11月22日,东黄输油漏油事故因处置不当导致燃气管线猛烈爆燃,引发一场大灾难„„事故发生后,到底该如何冷静应对、科学救援,防止次生灾害发生,阻止事态进一步恶化,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亡羊补牢亦有道

——英国邦斯菲尔德油库爆炸事件启示录

事件回顾

邦斯菲尔德油库位于英国伦敦北部赫默尔亨普斯德镇,距离赫特福德郡中心城区约4.8公里,作用是在燃料油和其他产品运往加油站或者机场前对其进行储存。邦斯菲尔德油库是一座大型油库,在英国108个石油储运基地中排名第五。2005年12月10日晚,管道开始向库区内的一个储罐输送汽油。此时,这个储罐液位计停止变化,当储罐液位达到最高限度时,储罐保护系统未能自动启动切断进油阀门。管线继续向储罐输送油料,导致油料从罐顶不断溢出。溢出的油料受罐体加强圈、罐顶边缘板的阻挡,在储罐周围形成巨大的油料瀑布。由于汽油的挥发性很强,储罐周围迅速形成大量油气混合物,同时,溢出的油料在防火堤内大量聚集。防火堤内装满油料后,油料又从防火堤溢出向低洼处流动。很快,整个罐区内弥漫着高浓度的油气混合物。在爆炸前,这个储罐大约有超过300吨油料溢出油罐,油气混合物的扩散面积达8万平方米。

2005年12月1l日6时,不确定的着火源引燃了外溢油品形成的油气云,引起A罐区爆炸。从A罐区发生第一次爆炸开始,体积巨大的油气混合物遇到点火源后发生数次剧烈爆炸,随后又连续发生几次爆炸,并燃起大火,油库的20多座油罐被大火吞没。据悉,此次大火持续燃烧了60多个小时才被扑灭。当时,储油量为3500万升,包括汽油、柴油和航空燃料,大爆炸和火灾几乎把库区夷为平地。燃烧的黑烟升腾在大气中,在数英里以外的地方,甚至在卫星图中都可以看见。参与现场救援的消防专家估计,这次火灾给英国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5亿英镑(相当于35亿元人民币),是英国和欧洲迄今遭遇的最大规模的火灾。这场规模空前的火灾造成43人受伤,无人死亡,没有出现大的生态污染,周围社区居民情绪稳定,生产生活秩序很快恢复了正常。

启示借鉴

启示1: 正确处置 避免伤害

邦斯菲尔德油库大爆炸发生后,英国各有关部门反应迅速,高度协调。

当地消防部门在短短两个小时内从16个消防局抽调出26辆消防车、180多名消防员参与扑救。交通部门立刻封锁油库附近的两条高速公路,警方对爆炸现场周围戒严,2000多名居民疏散到附近的体育中心,以防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域。

在火灾扑救中,火场指挥官预测到未来几分钟内,熊熊燃烧的火焰可能诱发周围其他储罐发生爆炸。当即,指挥消防人员迅速关闭油库输油管总阀,在确定库区内无其他人员的情况下,几度下令一线灭火人员全部撤离到安全区域,避免油罐再次爆炸造成消防人员伤亡。

在救援过程中,指挥官始终冷静对待,把人员安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正确判断现场形势,进退有度,保证了人员和救援设备安全。

据统计,这场事故受伤的40多人全部是爆炸时造成的,无一人死亡。

启示2: 演练充分 科学防污

1999年,英国颁布了一套完整的法规,以规范工业事故发生后警方、消防和企业各方的责任,并定期开展事故救援演习。在邦斯菲尔德油库事故救援中,扎实的演练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这场事故中,一共使用1500万升水、2500万升浓缩泡沫灭火剂,应急物资十分充足。灭火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这些巨量污水和泡沫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因此,他们没有急于将大火扑灭,而是先切断输油管控制火势。因为大量喷射消防水将会使未燃烧的油品浮于水面,流向附近的水道,污染地面水和地下水。他们把无法避免的消防废水,直接引入救援现场的地下排污系统,等灭火工作结束后再排出处理,避免了救援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此外,环境机构及时对油库内部及周围9公里范围内的地下水域开展检测工作,建立地下水域理论模型,以协助研究地下水域和岩层中污染物的流动状况,对饮用水、土壤、空气质量进行了有效监控,防止污水可能引发的其他次生灾害。

启示3: 信息透明 调查深入

在此次事故处理中,政府始终努力保证公众的知情权。这有利于稳定民心,也有助于民众的配合。事故发生后,当地电台、电视台对事件进行跟踪滚动报道。政府首先发布信息,打消了英国公众和媒体对“恐怖袭击”的猜测,避免了社会恐慌。同时,警方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事故、人员伤亡和救援进展等情况。此后,警方、消防局和卫生部门每天定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通报最新信息。各部门分别开通热线,接受公众问询。据了解,爆炸发生后,英国政府相关部门新闻机构的工作效率和应答速度都高于往常。

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的网站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卫生保健局的网站详细介绍了油罐爆炸对健康的影响,并对附近居民提出相关保健建议等。环保署在事故发生两个小时后就开始检测周边地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保险公司迅速开展调查调赔工作。这些都有利于稳定民众情绪。

更为可贵的是,英国人在事故原因分析中体现出来的务实精神让人赞叹。他们将邦斯菲尔德油库存在的选址问题、设计问题、操作问题、管理问题等所有问题全盘托出,并制作了专门的网站用于介绍事故发生的全过程和发布事故调查情况,尽可能把事故的教训与全世界共享。他们对事故的原因进行深入挖掘,着眼长远,寻找深层原因。在邦斯菲尔德油库爆炸事故的救援中,英国政府、企业和民众体现出来的冷静、理智和互信,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的地方。

图说新闻

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是指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为消除、减少事故和事件危害,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基于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进行分析,有效集成各方面的相关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预警、控制和处理的过程。

在正确有效的应急管理下开展救援行动,能化解险情,将事故消灭在最初状态,能有效控制事态发展,从而避免事故的扩大与恶化,大大减轻事故对人员、财产、环境造成的危害,减轻事故对公众生活、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反之,如果没有应急救援行动或应急救援不当,险情会发展成为事故,事故会恶化升级为恶性事件,不仅会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和财产的严重损失,而且会对自然环境、人民生活、社会稳定甚至国际形象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国外应急救援经验

(一)日本

日本的学校每个学期都必须搞一次避震演习。几乎所有人从学生时代起,就接受过很多次避震演习。因此,实际遇到地震时,他们知道该如何做,正确的步骤是什么。

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12年下来,每位学生大概要接受30多次防灾训练,却可能从未接触过任何灌输相关理论的教材。同时,按政府规定,所有学校建筑物必须在楼外安装临时楼梯——非常楼梯,教室里要有紧急出口——非常出口。哪个班走哪条路线,都事先规划好,以避免地震发生后出现拥堵、混乱、无序等状况。这样可以保证每位老师和学生都能迅速、安全地撤离。撤离后的师生,最后到一个固定的场所——学校操场或大广场等处集合,以班级为单位,班长点名确认后,迅速汇报给班主任,班主任陆续汇报给副校长,副校长最后汇报给校长。

(二)美国

美国采取属地管理和统一管理相结合、分级响应和全面响应相结合的应急响应方式。

2004年,美国国土安全部推出“国家事故管理系统”,规定了美国各级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的统一标准和规范,以期实现“统一管理”和“标准运行”。

所谓“统一管理”,即应急响应时,各级机构使用共同的词汇、术语、密码、频率等,发布统一的指令进行统一指挥,使不同部门和不同区域指挥官在沟通时不存在障碍和误解。自然灾害、技术事故、恐怖袭击等各类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一律由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部门统一调度指挥。包括物资、调度、信息共享、通信联络、术语代码、文件格式乃至救援人员服装标志等,都要采用所有人都能识别和接受的标准,以减少失误,提高效率。

(三)德国

在德国,有一个专门负责民事安全、参与民众保护和重大灾害救援的指挥中枢——联邦内政部下属的联邦民众保护与灾害救助局(BBK)。这个机构组建的“共同报告和形势中心”和开发的“德国紧急预防信息系统”成为德国危机管理的两大武器。

“共同报告和形势中心”成立于2002年,是危机管理的核心,负责优化跨州和跨组织的信息和资源管理,加强联邦各部门之间、联邦与各州之间,以及德国与各国际组织间在灾害预防领域的协调和合作。

“德国紧急预防信息系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互联网平台,集中向人们提供各种危机情况下如何采取防护措施的信息。这个系统的网络平台有2000多个,人们可以从中很方便地找到有关民众保护和灾难救助的背景信息,也可以了解危险情况下如何采取预防措施等信息。

另外,这个信息系统还有一个专供内部使用的信息平台。在危险局面出现时,这一内部平台可以帮助决策者有效开展危机管理,大大减轻了决策层的风险评估和资源管理工作压力。

(四)英国

英国立足于在事发前发现、制止和控制危机,依靠训练有素的警察、消防、卫生救护及军队等力量,建立应急管理制度体系,处置各类突发公关事件。这一阶段,英国应急处置的显著特点是单一部门应对,基本上没有跨部门的协调。

相关案例

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全力抢险创造奇迹

【事件回顾】

2010年3月28日14时30分左右,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境内,中煤集团一建公司63处碟子沟项目部施工的华晋公司王家岭矿北翼盘区101回风顺槽发生透水事故,造成153人被困。这个矿20101回风巷掘进工作面附近小煤窑老空区积水情况未探明,且在发现透水征兆后未及时采取撤出井下作业人员等果断措施,掘进作业导致老空区积水透出,造成+583.168m标高以下巷道被淹和人员伤亡。

事故发生后,经8天8夜坚持不懈的全力抢险救援,共115人获救(均受伤),另有38名矿工遇难。当时,负责一线指挥救援的负责人说,王家岭救援可以说创造了两个奇迹,一个是被困人员的生命奇迹,一个是事故救援的奇迹。

【经验总结】

国家安监总局时任新闻发言人黄毅认为,这次事故的抢险救援经验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始终把抢救被困人员的生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第二,强化现场指挥。事故发生后,山西省省委书记、省长、安监总局局长、国家煤监局局长都赶赴现场,科学指挥,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实施。第三,相关专家制定科学严密的抢险救援方案,方案科学严密。第四,依靠全社会的支持,形成抢险救援的整体合力。此外,这次事件全程直播报道,让全国人民在第一时间都能够看到,非常透明。与此同时,这种舆论宣传也进一步激发了现场抢险救援人员的斗志,全力进行抢救。

西安“3·5”煤气大爆炸 应急不当事故升级

【事件回顾】

西安市煤气公司液化气管理所内共有 10多个液化气储罐。1998年3月5日16时左右,11号球罐底部阀门漏气。工作人员立即组织抢修,同时报警求助。

16时57分,西安市消防七中队1台消防车赶到现场。为防止爆炸,消防官兵切断现场电源,清除火源。增援的消防官兵陆续赶到事故现场。18时40分,弥漫在空气中的液化气发生闪爆,火焰封住了大门出口,从火海中跑出30多人。几分钟后,发生了第二次闪爆。两次闪爆造成11人死亡,31人严重烧伤。19时12分,11号罐发生爆炸。20时10分,与之相邻的12号400立方米球罐发生爆炸。

21时5分,与液化气站大门相对的3507工厂被窜来的火苗引发大火,但无人员伤亡。当晚23时,又从附近城市调来4支消防队,共有消防官兵300余人和40多台消防车投入扑救。3月7日19时5分,大火完全熄灭。

【教训总结】

第一,必须制定周密的应急措施。①首先要杜绝火源,防止液化气闪爆。②做好警戒工作。使用气体检测仪测定危险范围,设置警戒区,及时组织现场无关人员撤出警戒区。③抢险要及时。接到报警后,消防部门应加强第一出动力量,及时调派专勤力量。

第二,提高消防能力。①改善消防器材装备。在这次事故中,无论是气站还是消防队,都没有可燃气体检测仪。当时指挥员发出了禁止一切火种的命令,但没有仪器确定危险边界以便进行警戒,所以导致了闪爆。②提高处置特种火灾的能力。在这次事故中,伤亡人员多,其中一个原因是现场抢险人员过多,扑救火灾搞“人海战术”。常规的训练缺乏仿真性,真正到了火场消防人员适应性差。

问题与思考

防止次生灾害重在预防

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发生伤亡事故灾难约2.5亿起。这些重大突发事件带来了人员伤害、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社会动荡、企业毁誉等多种次生灾害,每年大约造成110万人死亡,经济损失相当于全球GDP的4%。那么,作为预防、阻止事件扩大和恶化的应急管理工作,发展现状如何,难点在哪里?

“当年‘12·23’井喷引起的硫化氢中毒事故,如果能在井口溢流出现时有效执行一套现场井控应急处置预案,成功关井控制住井喷,那就只是一个工程事故;如果井喷后能及时放喷点火,把有毒的硫化氢烧掉,那也许就只是一个生产事故。东黄输油管道爆燃事故,起因也只是一个管道漏油事件。这些都凸显了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12月20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安全环保部有关专家如是评价。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在经历“非典”等重大事件后,全国上下都深刻认识到应急管理的重要性。2003年下半年,我国总结抗击“非典”经验教训,提出“一案三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要求。2005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25件专项预案、80件部门预案。同年7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进入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工作轨道。2007年,全国人大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建立了国家“一案三制”应急管理体系。“一案”是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三制”是应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此外,我国还成立了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投入国有资本金扶持中央企业建设矿山、地震等各类应急救援基地和培训基地等,使我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水平和救援能力大幅提高。

在企业层面,大都建立了“一个小组两个机构”的应急工作模式。例如,中国石油集团建立了董事长和总经理负责的应急领导小组,办事机构设在办公厅,工作机构建立在安全环保部。此外,还建立了井控、海上、管道、消防及危险化学品五大救援基地。在制度健全、物资配套、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应急救援能力持续增强。

那么,如何防止重大突发事件引发的次生灾害?“重在预防,关键在于事前防范。”集团公司安全环保部专家认为,要坚信“一切事故都是可预防和控制的”,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和现阶段的安全监督管理,夯实安全工作基础。应急工作做好了,可以从根本上预防突发事件引发的次生灾害。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应急工作应至少包括建立作业许可、风险分级管控、重大危险源和隐患排查等一体化的安全环保防范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现在正大力推行的管理层模拟事故推演等方法,对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形进行后果分析。通过分析、模拟和推演,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和减轻措施。做好这些工作,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避免突发事件和次生灾害发生。

英国油库爆炸案例分析 篇2

近年来,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石油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石油库建设规模已呈大型化趋势。石油库是储存油料的基地, 油料具有易燃、易爆、易挥发、毒性等特点, 一旦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不仅可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及重大经济损失, 还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 (特别是海洋环境污染) , 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因此运用事故预测方法对油库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 找出油库火灾爆炸事故的主要隐患, 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 尽最大可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就显的极其重要。

现有的事故预测的方法很多, 如失效模式分析、因果图分析、直方图分析、事故树分析、事件树分析等等, 油库安全评价的方法也有很多种, 如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等等, 现以原油库为例, 运用事故树分析法, 建立油库火灾爆炸事故树, 从而对油库管理者对油库进行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事故树 (FAT) ⑴

事故树分析法是以种系统进行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的方法, 尤其是油库安全因素和系统本身具有复杂性, 事故树法更为有效。

事故树分析法是一种图形演绎方法, 是某一种失效状态在一定条件下的逻辑推理方法, 通过层层的深入分析, 把所有的失效原因、失效模式用逻辑和或者逻辑积得关系绘制成一个数值形。它只包括那些对顶端事件有贡献的事故, 而且这些事故并不是全部所有的事故, 只包括分析者认为最有可能发生的事故。通过事故树定性分析, 找出导致顶端事件发生的所有故障模式。

2、油库火灾爆炸事故故障树

造成油库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本文以油库爆炸为顶端事件, 建立油库火灾爆炸事故故障树。 (图1是石油库爆炸事故树)

3、油库火灾爆炸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3.1 原因分析

火灾和爆炸的发生需要可燃物、氧和火源。根据事故树方法进行分析的失效原因, 在不考虑设计原因的基础上, 主要原因是由明火和油气混合爆炸极限造成的。对这两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 明火主要包括人为火源、电火花、雷击火源、静电火源、撞击火源、工业用火等。油气混合可燃极限是由油气泄漏和通风不良所造成的。

3.2 预防措施

3.2.1 明火

杜绝人为火源, 油库火灾多数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 防止人为火灾和爆炸的根本途径是消除点火能量来源。在油区严禁一切人员吸烟, 在防火防爆区域内人员严禁携带火种, 机动车辆进出必须配置放火罩。危险区内进行动火作业需要有严格的动火申请和逐级审批制度, 动火前要需要对作业内容进行危害识别、风险评估和可燃气体分析检测, 动火作业中要严格按照监火制度并采取行之有效的隔离措施。

3.2.2 电火花

油库的正常运行离不开电气设备, 如果油库的这些电气设备的机构、安装以及使用不符合规范要求, 都将会在运行中存在显在或潜在的点火源危险, 可能引燃周围爆炸性混合物, 引起火灾或者爆炸, 这是油库生产运行中潜在的重大安全问题。针对电气设备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要严格按照库区电气设备使用规范进行, 严禁使用普通电气设备代替防爆电气设备, 定期检查防爆电气设备是否损坏或者存在损坏的危险性, 杜绝由于绝缘老化、短路、电流过大以及电气设备损坏后继续使用所造成的火灾危险。

3.2.3 撞击火花

在易燃易爆企业, 撞击火花也可能引起火灾或者爆炸, 虽然撞击点火的事例不是很常见, 但也不能麻痹大意。避免撞击火花主要是油库运行人员及相关施工人员严禁穿带铁钉的鞋进行施工作业, 严禁使用铁制工具作业, 避免机械撞击产生的点火源。

3.2.4 静电火花

油库静电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油料自身静电, 另一方面是人员携带静电。

⑴油料静电

油料自身静电主要是由于多数油料属于高绝缘物质, 不具有导电性, 在生产、运输和储运过程中都会产生静电, 而且静电电荷会越积越多, 当电场强度超过空气的击穿场强时, 就会产生静电放电, 如果在放电空间中还存在可燃气体, 就会发生爆炸⑵。

油料静电在气候干燥区和炎热季节的环境下发生静电事故较多, 由上面事故树分析可以做到相应的预防措施。要确定是否安装静电接地装置、定期检查静电接地装置是否符合要求、接地线是否完好等。减少静电积累情况发生, 包括避免油液流速过快、油液冲击金属容器及油液与空气摩擦等。

⑵人体静电

油库静电除油料自身静电外还有人体静电放电, 主要防范措施是油库工作人员在实施油料作业期间要着放静电服、穿静电鞋。在爆炸危险场地要严禁脱衣服、梳头和拍打衣服等行为。

3.2.5 雷击火花

由事故树分析方法分析可以得出雷击火花的主要原因是雷击和避雷针失效两种因素共同作用。

根据雷电对油库的危害性主要分为直接雷击、雷电副作用、雷电波引入和反击四种形式, 从形成雷击火花两个主要原因出发可采用的防雷方法有以下几种:

⑴检查避雷针。检查避雷针各个部分是否完好, 安装位置是否正确, 并定期做预防性试验。

⑵引雷装置。预设雷电放电通道, 将不明方向的雷云引入放电通道, 使电荷有效的导入到地下, 保护周围的建筑屋和设备设施。

⑶等电位连接。库内金属管道、金属构架、电缆金属外皮、金属棚架等较大的金属物和突出地面的排气孔等, 均应可靠接地, 并且接地点不应少于2处, 预防雷电产生的静电和电磁效应及反击。

⑷信号线和电源线的屏蔽。为了防止雷电电磁脉冲在信号线或是电源线路上感应出瞬态过电压波, 信号线和低压电源线采用有金属屏蔽层的线缆。

⑸控制易燃物, 防止可燃气体和油蒸汽的形成和积聚。油罐罐顶的呼吸阀、通气管周围存在原油蒸发产生的油气, 如果浓度在燃烧限制范围内, 遇到雷击放电火花时, 会引起燃烧甚至爆炸。

4、油气混合可燃极限

油气混合可燃极限是指可燃气体或液体蒸汽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浓度的极限, 遇火源发生爆炸, 这个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浓度高于上限遇明火会发生燃烧, 但不会爆炸, 如果低于下限遇到明火既不燃烧也不爆炸。由事故树分析法可以看出, 油气混合可燃极限的形成需具备两个条件, 油气泄漏和通风不良。

4.1 油气泄漏

造成油气泄漏的主要原因有:

⑴建设过程中留下的隐患:如油罐自身基础设计强度不够, 不能满足罐体本身和所载油品重量要求, 造成罐体或罐壁损坏, 油品泄漏。或者油罐建在不良地质上, 容易出现罐基础不均匀沉降, 使得罐体倾斜、罐底板断裂或者连接管道开裂, 造成油品泄漏。

⑵罐体腐蚀:油罐周围环境中大气、土壤及介质因素等都会对油罐的罐体产生腐蚀, 导致罐壁厚度减薄直至泄漏。尤其是分布在沿海的油罐, 由于受海洋因素对腐蚀的复杂影响, 更容易造成罐体的腐蚀, 造成油气外漏。

⑶对油罐运行管理失误, 违章操作:如油罐呼吸阀不通、阻火器堵塞或进出油量过大而超出呼吸阀的能力时引起罐内外压力不平衡, 导致胀罐或者瘪罐事故。油罐的液位报警系统失灵, 造成油罐冒顶或着抽空等。

4.2 通风不良

造成通风不良的主要原因有油库或者油罐所处地势低凹、季节性气压低、风力小都容易造成通风不良, 使得油气积聚。

针对上述原因, 油罐要严格按照油库安全设计规范和标准设计, 严格油库的施工管理, 选取质量合格的罐体材料和防腐材料。加强油罐运行管理, 避免误操作和违章操作, 加强对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摘要:运用事故树分析法, 针对油库生产环境、设备设施、作业过程以及作业人员等方面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分析了油库火灾和爆炸的成因, 并对主要隐患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事故树分析法,油库,火灾,原因,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编.石油安全工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5:63-67.

[2]王宏钟, 张翅.油库静电火灾及预防措施.仓储管理与技术, 2001, (6) .

上一篇:第一学期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研工作计划下一篇:安全自我剖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