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中二类油层注采关系调整方法研究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注采关系分析及对策

开发初期, 采油井采取了避射的做法, 避开原注采主流线上射孔、避开老注水井点附近射孔、避开纵向高水淹高渗透突进层段射孔, 取得了较好的投产效果, 投产初期同期对比, 综合含水低于未采取避射做法的工业区3.6个百分点。化学驱前需要对水驱阶段避射层实施补孔, 协调、补充、完善化学驱井网, 避免储量损失。补孔层段为试验目的层段SⅡ10-SⅢ10, 补孔对象为水驱阶段因控制含水而避射的层, 同时对可能造成低效无效循环层进行封堵。补孔采取以注入井为中心, 采油井完善注采关系的“以注定采”为原则。通过进一步完善井网注采关系, 有效的提高了井网控制程度, 增加了可采储量, 为化学驱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奠定基础。

对水驱阶段避射层实施补孔后, 注采关系重新匹配, 连通关系复杂程度加深, 平面、纵向矛盾加重。一方面, 需要研究补孔后新的注采关系、连通情况, 评价补孔后的效果;另一方面, 补孔后试验区平面、纵向矛盾严重, 存在高含水层段、突进层段。因此, 需对补孔后的油水井进行综合性的动态分析调整, 形成“二三结合”开发模式完善化学驱注采关系后科学、合理的动态分析调整方法。

在对试验目的层萨Ⅱ4-萨Ⅲ7油层剩余油分布状况认识的基础上, 考虑到两套井网的相互完善, 确定射孔原则:以二类油层水驱挖潜为主要目标, 提高新井初期产能, 挖潜对象主要为厚油层顶部和原井网注采关系不完善剩余油。二类油层井射孔对象为河道砂及有效厚度大于1.0m非河道砂、渗透率大于0.1μm2油层;三类油层井射孔对象为有效厚度小于1.0m渗透率小于0.1μm2非河道砂和表外层。根据各单元平面上油层的发育状况确定不同层系调整对象, 一套层系可完善区域另一套层系不射孔, 两类对象交界区采油井完善注采关系射孔。两套井网注水井严格限制水驱阶段开采对象, 保持相互独立, 不能与后期三次采油对象相矛盾。两套井网采油井射孔对象适当放宽, 实现互补, 最大限度完善二类油层注采关系。对个别可调厚度小的井, 为保证单井产能适当放宽射孔对象。

位于二类油层调整区内的二类油层注水井, 扩射有效厚度大于0.5m的非河道砂。以B-1-5-133井为例, 该井萨Ⅲ3、5、7、萨Ⅱ14单元射开有效厚度小于1m油层, 完善二类油层区域内注采关系, 增加砂岩厚度4.3m, 有效厚度1.3m。二类油层采油井位于内部原井网点状注水井或水井排附近, 原井网已动用, 水驱阶段不射孔, 待三次采油阶段射开。以B-2-5-325井为例, 该井萨Ⅱ14单元砂岩厚度2.0m, 有效厚度1.0m, 距离一次加密注水井仅40m, 水驱阶段该层不射孔。

试验区水驱阶段为达到水驱控水挖潜的目的, 避免无效循环, 高水淹层没有射孔, 化学驱阶段对其补开, 射开原水驱阶段高水淹避射层, 导致单井含水短期内大幅度上升。试验区补孔后含水上升0.3%。

B1-344-591补孔前日产液未36.4t, 日产油0.97t, 含水96.4%, 流压2.5MPa, 补孔后日产液未78.4t, 日产油0.31t, 含水99.6%, 流压2.7 MPa。此类井特点为补孔后产液上升, 含水上升。

2 动态分析调整

首先研究补孔后二类油层砂体分布状况、剩余油分布状况, 根据二类油层特点挖潜。挖潜调整方法以常规调整技术方法为基础, 各阶段积极配合进攻性措施技术为手段, 达到剩余油挖潜目的。优化注水调整, 提高油井产能。以注水井调整为主, 采油井采取匹配调整措施, 提高产能, 达到稳油控水的效果。

试验区补孔后主要面临含水上升加快;形成低效突进层;“三高”、“两低”井组相邻, 注水调整效果差;低产液低效采油井。综合分析以上原因, 应用优化注水井方案调整、堵水、调剖、周期采油、酸化、压力等技术手段进行试验区补孔后的动态分析调整。

周期的确定:周期采油井从关井到开井中间共经历3个阶段:注水井压力稳定期-液流转向期-注水井压力二次平衡期。在注水井压力稳定期, 压力进行改向和传递;在液流转向期, 优势通道被阻断, 注水井压力升高, 液流发生转向, 接替层启动, 波及体积提高;在注水井压力二次平衡期, 剩余油开始重新分配, 接替层保持持续见效。

2014年6-9月完善化学驱注采关系补孔后, 通过注水井的加密测调、精细调整、浅调剖措施和采油井的周期采油、堵水措施、酸化措施、压裂措施, 实现了试验区的稳油控水效果, 注水井压力上升0.3MPa, 采油井实现日增油31t, 含水上升控制在0.3%以内。

摘要:萨中开发区二类油层层数多, 上百个小层, 厚度大, 砂岩厚度大于50m, 储量大于60%, 油层非均质严重, 且平面上和纵向上交互分布, 在开发中难以独立开采。二类油层各自独立部署一套井网, 同步钻井、先期同步水驱挖潜, 小井距、小井段、小卡距, 细调整, 取得了水驱提高6.6%的试验效果;后期开展同期分质化学驱, 具有同期同步、分质注入、压力共享、注采完善、控制程度高的优势。

关键词:萨中开发区,二类油层,注采关系

推荐阅读:

上一篇:综述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应用的沉降监测技术下一篇:油库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应用与研究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