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学习

2022-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学习

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统观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引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已于2001年和2003年相继颁布实施。这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集中体现了新的语文教育理念,对我们正确贯彻新课改精神,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明示意义。为了更好地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标,把握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阶段性和统一性,从大的视野聚焦小的学段,不妨将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放在一起加以统观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语文课程的基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秉承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展开建构,既面向社会发展的需要,又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更致力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描绘出一幅与时俱进的语文课程新图景。两个语文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完全相同,均是由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以及附录四部分组成,体现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连续性和整体性的特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下面对其进行一一细说。

第一部分:前言前言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处于统领地位,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浓缩了这次语文新课改的精髓,概括了整个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它包括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关于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问题,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做了统一而又明确的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纠正了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的片面认识,从政策制度层面宣告了语文教育界对语文学科性质纠纷的结束,把大家的主要精力引向语文课程内容的建构和教学理论的创新上,标志着语文教学新时代的到来。同时两者都确定了语文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基础地位,明确了语文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奠基作用。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四个方面的突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前后有统一,又有发展。

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涉及到语文课程目标的制定和课程结构的设计,为引出第二部分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教育目标都包括总目标和分目标两部分内容,其中总目标是对学生所应具备的语文素养的总体规定,而分目标则是总目标的具体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列出了十条总目标,主要从价值观、文化、语言、思维、学习方式以及字音、阅读、写作、口语、信息等方面提出学习语文的总体要求。总目标下的阶段目标按照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思路,分为四个学段,五个方面。四个学段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五个方面包括认字与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每个学段课程目标的项目都是一样的,目标内容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没有“总目标”这一提法,但它在开篇即点明学生应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可视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普通高中语文也不像义务教育阶段分为四个学段来设置课程,而是把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两种课程均按模块来组织学习内容。其中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分目标,组成“语文1”到“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还可设若干模块。高中语文课程的结构模式遵循了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释放了语文学习的空间,拓展了语文学习的领域,增强了选择性,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特点,这一部分是整个文本的主体。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前言和课程目标两部分主要是从理念和学制等宏观层面予以阐释和建构,而任何美好的教育理念、教育设想都必须依靠教育实践来实施,通过教学层面来呈现。实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牵系着教育机制的发挥;反过来它又在不断地检验着教育设想的可行性。实施建议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四个方面,就各个学段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广大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留取了广阔的空间。在学习这一部分时,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地加以充实,丰满,以形成自己的特色。

第四部分:附录附录部分主要推荐了初、高中阶段学生需要背诵和课外阅读的优秀篇目等。语文新课标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并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感培养,同时对每个学段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可见仅仅学习语文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名篇佳作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肥沃土壤,我们一定要做好这项工作。

通过对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统观学习,我们可以发现两个课程标准既有统一和联系,又有不同和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更多强调语文教育的统一性与基础性,在表述上比较具体;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更多强调语文教育的差异性和发展性,在表述上比较概括。但是两者所坚持的理念是一致的,设计的纬度是相同的并都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彼此间存在着衔接性。语文新课标里还有不少亮点,像对语文课程的重新定位,语文素养的提出,初中语文课程对口语交际的明确要求和综合学习的开设,高中语文课程的选修等等,是亮点同时也是难点,更需要我们深思熟虑,细细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新的语文教学方式,新的语文教育实践。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认真学习语文新课标,主动参与新课程改革的实践,通过学习和参与,既可以反思过去,又可以超越现在,不断进步。

(张所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者:张所帅

第2篇:《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终身学习”思想浅析

1 关于“终身学习”的思想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在增强国力方面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国民的素质,终身学习显得非常重要。

“终身学习”的思想,自古有之。我国早在孔子时代就有终身教育思想意识。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终身学习,他主张”活到老,干到老,学到老,用到老”。美国和日本都注重从法律和法规角度加强终身教于建设。美国于1976年通过了《终身学习法》,而日本于1990年颁布《终身学习振兴法》。1994年在意大利举行了”首届世纪终身学习会议”,提出了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现在一般认为终身学习有七大要义:(1) 是一种生存方式;(2) 是一种主体的转移,从课堂、教师、教材中心向学生中心转移;(3) 基于学习者的自主性,尊重学习者特有的学习方式及学习意愿;(4) 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5) 是一个全面的过程;(6) 学习无所不在;(7) 终身学习的目的在于建立自信和能力,适应社会发展与变化。

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学习是不能一次性完成的,终身学习观点激励人们从生到死坚持终身学习,自己教育自己。

2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很好的体现“终身学习”思想

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完成的,《标准》很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努力构建具有中国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仔细研究《标准》,我们发现《标准》很好地体现了“终身学习”的思想。

2.1 普通高中培养目标和课程理念很好地体现了“终身学习”思想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下简称《方案》)中关于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并特别强调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对普通高中的课程提出要求,那就是普通高中课程应“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可以看出,《方案》对“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非常的关注,并将这种关注实际的转化为对学生和课程的要求。这种要求并不是教育研究人员强加给课程和学生的,而是教育学家们根据当前教育的最新进展和社会发展提出的建议。从教育本身来讲,教育不是人生特定时期的固有的东西,它应该贯穿人的整个一生。终身学习思想正是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展了教育。

《标准》提出了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标准》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具备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将来生活的基础,因此,可以认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这也符合终身学习七大要义之一的“终身学习的目的在于建立自信和能力,适应社会发展与变化”。“面向全体学生”理念指出“《标准》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要让人人能够进行终身学习,必须具有民主、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无论是教育的时间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育方式的取舍,还是学习权利的获得、学习结果的评价等方面,都要求相应的平等保证。因此我们认为“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保证了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权利,也是学生进行为终身学习打基础的一个重要保证。“倡导探究性学习”理念指出“《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设置探究性学习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变为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宰者。终身学习七大要义的(2)和(3)2个要义指出终身学习“是一种主体的转移,从课堂、教师、教材中心向学生中心转移”和“基于学习者的自主性,尊重学习者特有的学习方式及学习意愿”。由此,我们认为“倡导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学习方式或方法的储备。学生只有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才能在未来更好地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理念“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终身学习要义之一终身学习“是一种生存方式”表明生物学课程不只是一些科学知识的罗列,它应该为学生将来在社会上更好的生存作一些准备。为了让学生将来更好的生存,就要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更多的接触社会和生活,让学生会利用生物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2 生物课程目标很好地体现了“终身学习”思想

生物课程目标包括3个方面: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

在知识层次,《标准》要求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学发展的动向,了解这些生物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同时积极参与生物学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标准》对学生的基本生物科学素养提出了比义务教育阶段更高的要求,这也是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的角度进行考虑的。这是因为学生要继续发展,就必然要更高的知识水平,更多地了解生物学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更好的在传播生物学科学知识的过程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结合。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次,《标准》要求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热爱祖国;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能正确理解科学、及时、社会之间的关系;热爱生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及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标准,《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次,提出了更多、更具体的要求。到高中阶段,将会有不少的学生走上社会,从学生未来的终身学习角度考虑,学生具备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将会指导学生在未来之路上正确地走下去。

在能力层次,《标准》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能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能够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并能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在未来的时间要能够进行终身学习,一般的实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面对新问题,学生也应该掌握搜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并能对这些问题进行鉴别、选择和运用等,同时能够与他人分享信息,这也是终身学习所需要的合作精神。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这些探究能力的形成能帮助学生养成对任何事情进行探究的习惯,这对学生自身还是社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益处。

2.3 高中生物课程内容很好地体现了“终身学习”思想

高中生物课程的内容包括必修和选修2个部分,共6个模块。必修部分的3个模块是分子与细胞、遗传和进化和稳态与环境,选修部分的3个模块是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必修部分是生物学的核心内容,是全体学生共同的基础;选修部分则是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学与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因此,生物新课程既体现基础性,又体现了课程的选择性,让学生在学习完基础知识后,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选择选修内容。《标准》这样的安排,也正是基于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形成的考虑。必修部分安排一些最核心的内容,为学生将来继续学习打下基础,选修部分安排一些生物技术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充分体现《标准》对学生主体特征的认可。主体特征则是“终身学习”思想的特征之一。

2.4 高中生物标准中的评价体系很好地体现“终身学习”思想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标准》主要从6个方面提出评价建议:(1) 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建立学生学习记录卡;(2) 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3) 善于利用纸笔测验,检测学生知识性目标的达成;(4) 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5) 从多个侧面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6) 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传统的评价一般是通过测验来检查学生的知识性目标的达成度,评价的方式比较单一(纸笔测验),评价的内容仅仅是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评价方式唯“分数”是从,使教育变成了应付考试的工具。这对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非常不利。《标准》指出,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教学中的缺陷,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课程设置是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因此,评价作为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促进学生的发展。人的发展属于过程性的范畴,因此评价不应该只是终结性的评价,而应该更加注重过程性。良好的评价对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激发终身学习的动机,具有重要重要作用。《标准》所倡导的全面、过程性评价,非常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标准》从各个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终身发展、终身学习的需要,这对于教师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吴国元

第3篇:中澳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阶段六)》(以下简称《课标(阶段六)》)共十六章:第一章高中毕业证学习计划;第二章阶段六语文课程理念;第三章学习目标;第四章英语学习;第五章英语学习的关键术语;第六章阶段六学生学习英语的连续性;第七章阶段六英语选修课;第八章阶段六英语课程概括;第九章标准英语;第十章高级英语;第十一章二外英语(ESL);第十二章拓展英语;第十三章基础英语;第十四章毕业后机遇;第十五章评价与报告;第十六章词汇表。

一、中澳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比较

1.中澳高中语文课程设置比较。为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新南威尔士州的语文课程标准从初中开始设选修课,随着年级增高而增多,到高中几乎全是选修课。课标指出,在中学期间,学生可以更换他们的英语课程,选修课程也是根据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来开设的。因此,学校、教师和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极大地丰富了课程的选择和组合的灵活性。每个学校都可根据自身办学的特点,开设富有特色的课程。学生也可依据个人的兴趣、特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课标(阶段六)》规定,为达到高中毕业证的要求,新南威尔士州的学生将完成一门初级英语课程和一门HSC英语课程。这些课程来源于《基础英语》、《标准英语》、《高级英语》、《拓展英语》和《二外英语》。此外,《课标(阶段六)》还指出,学生也可以不选择这些制定的选修课程,自己选择其他课程。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我国高中在五个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开设了选修模块,以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而我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内容、目标和评价内容不明确,学生没有选课的权力。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我们课程改革的理想是美好的,但学生没有选择的自由,几乎全部由学校强行规定,一刀切,甚至干脆全省统一规定几门课,学生毫无选择的余地和空间。许多学校所开设的选修课几乎都是清一色与高考有关的或对口的课程。

2.中澳高中语文课程内容比较。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课程设置灵活多样,学生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全面照顾学生的升学和就业。高中开设了五门选修课,每门选修课又细分,如《拓展英语》分为《初级英语拓展课程》、《高中学位英语拓展课程1》和《高中学位英语拓展课程2》。《课标(阶段六)》对每门选修课都有详细内容标准,教师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有据可循。《课标(阶段六)》对学习内容的知识点都详细的列出,并有相应学习目标和要求。学校、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按课标内容标准来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而我国的高中语文新课标没有明确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散落在“课程目标”中,笼统概括,操作性不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很大疑惑,严重影响高中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

澳大利亚课程设置与职业培训直接挂钩,为学生就业服务。《课标(阶段六)》第十四章专门介绍课程与职业培训,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学生在高中HSC课程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得到企业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认可,课程的实用性为学生就业创造机会,在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同时为企业节省培训时间,互利双赢。我国高中语文课程虽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但并没有和职业教育直接挂钩。我国课程过多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轻视学生动手能力。

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高中课标对我国新课程的启示

1.注重选修的自主性。开设选修课是全世界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发达国家选修课制度已十分完善。我国的选修制度尚在探索期,可在现实国情基础上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开选修课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但又要照顾到高考,纠正高考的弊端,完善高考。只有这样,高中语文课程的选修制才能在现实的教育制度下真正地贯彻实行。同时,新课标应给学校、老师和学生选课的自主权。这就需要建立适应我国的国情的高中选课制度,它的建立不仅需要教育研究者、教师和学生共同协作,还需要国家教育部门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2.注重课程的实用性。我国的高中语文教育主要有三大任务:培养合格公民、就业和深造,就业是语文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新课标应注重高中课程与职业教育的紧密结合,加强课程的实用性,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加有利条件。因此,语文课程应适当增加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如在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一些现代实用文体写作方面知识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学会基础的实用文体。

3.注重评价的可行性。在“一切为了高考”的教育现实中,应有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我们既要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同时又要照顾到评价的甄别功能。在“分数”和“发展”之间应该找到切实可行的切入点来协调双方,在“发展”中突出学生“分数”,在“分数”中表明学生的“发展”,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为确保评价标准的顺利实施,就必须建立科学性、可行性和规范性的评价操作程序,完善评价的实施、保障机制,以形成动态评价过程和保证评价开放性、生成性。这需要建立起强有力的保障体系和有效的支持体系。为此,教育决策者和教育管理者应对新的评价理念达成共识;新的评价理念应争取全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建立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评价机构,科学地进行评价设计和实施评价,恰当的分析和使用评价结果,及时交流评价信息,监控调节课程实施。

参考文献:

[1]Board of Studies NSW.English Stage6 Syllabus[M].NSW:Published by Board of Studies NSW,2001:12-16.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倪文锦.选修课:追求、困惑与反思[J].中学语文教学,2007,(9):25.

[4]石鸥,刘丽群.课程改革中的若干问题[M].广州:广州教育出版社,2004:67-68.

作者:郁琼雅

第4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我们县城里的高中学校,课程改革提得响,课程标准在教研活动中也常常被提起,但教学质量更是领导和老师所重视的。素质教育到了我们高中实施起来更有难度,语文学习的功利性强,而课程标准也提得多,我们一线教师有种“戴着镣铐跳舞”的感觉。

语文课程要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语文是基础性课程,除了和考试有关的做题,语文在学生未来的工作学习中更有着工具性的作用。除了考大学,我们更要把语文学习和学生未来的职业与生活联系起来,毕竟在我们这样的二类高中,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学校生活的终点。他们将从我们的学校出去后,会直接走进社会,走进工作。我们为这类学生所提供的发展空间是什么?

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应用文,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能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注意表达效果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终身学习有用的。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写作有感而发,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但学生底子薄,写作文时功利性比较强,很难看到几篇佳作,作文的确是件学生和老师都比较头疼的事。我要求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老师具备学科知识、课程开发知识、广博的跨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等等,要求老师具有课程开发的能力、课程设计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除了充足的学科知识储备,还需要不断的学习,但漫长的工作时间、繁重的作业批改和试卷批阅让我们没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时间,更没有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我们只能偶尔抽空进行远程学习和网络学习,同办公室的老师偶尔交流交流,有浓重的危机感和无力感!

第5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培训有感

原创: 胡化星

这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培训10月23--26在无锡举行,全省600余人参会,也标志着我省语文教学的转型,改革的步伐又往前迈出了一大步,此次培训中许多新观点、新要求、新变化令与会者眼界大开,感叹教好语文、学好语文真的不简单,当今语文教学现状很多老师还是以刷题为主,学生刷完之后,很少有下文了,而且一些老师甚至告诉学生一些所谓的答题模版、套路,这些在以后考试中基本上无用武之地。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认清形势,充分了解学生现状,发现问题,找准对策,集思广益,把本校语文搞上去,从近年来的高考成绩统计来看,徐州一中的英语均分、运河中学的语文均分在全省位居前列。这不是说这科的哪一个老师强,而是说明这科目的整体团队强,侧面也可以看出学校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优秀,当然这些均非一日之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语文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基础知识、现代文、文言文、作文都有各自的体系,例如基础知识考查的:字音,字形,成语,病句等;文言文考查的: 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高一开始就要开始积累,广泛阅读,砸实课本,例如买一本高考成语书,日日背;买一本文言文习题,天天做;买一本阅读理解,时时看。这些都是"双基"的基本要求,高一年级的树木花卉、亭台楼阁;高二年级的山水情思、传统美德;高三年级的家园亲情、浩然正气,都是有文言文课文和它一一对应的。诗歌、小说、散文、说明文等都是分单元进行设置,老师要教会学生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如果老师没有高阶思维,课本构架不清楚,在课堂上就无法传授给学生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知识。

这次培训都在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核心素养的提升,要让语文真实起来,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语文实践为中心,现在学生获取知识渠道很多:网课、手机、电脑、电视、阅读器等,都是孩子获取知识的便捷途径,晓说、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科学探索、新闻报道哪一个都可以开阔孩子们的知识视野,融入社会,了解风土人情;走进自然,享受风花雪月,有了这些文学积累沉淀,作文一定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有故事的人才能写出有故事的事,那些靠苦练范文模版、闭门造车、无病呻吟、作文套路的,不可靠,以后将很难拿到高分。

以后的语文试题将会更加灵活,小编简单举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考题一:你还能写出与这两句表达意思相近的诗句吗?考题二:谈谈你理解此诗的情感倾向和象征意义?考题三:假如你是老师,面对初一学生,你怎样让他们了解这首诗的诗歌特征和表现手法?这样出题,表面上看起来不难,但是如果没有丰富的语感沉淀和大量的习题积累,也是拿不到高分的。

语文的失分可以说几乎是不可避免,它不如数理化,对错分明,但是可以在试卷上把自己的失分点找出来,如作文要确保50分以上;现代文阅读不能错几个,减少自己的弹性失分,这样在做题时就有了针对性,每次练习后,都要及时反思总结,自己的语文素养肯定就会慢慢提高。有句话说的好:对于好学生,语文是用来锦上添花的,不是用来雪中送炭的!换句话理解就是语文在优秀的学生之间是拉不开分数的,如果语文能考个120分还想突破130分,最好权衡一下自己各科的时间分配,还是先看看数学、英语等科目能考多少分吧!数学没上140分,英语没过100分,就不要和语文太较劲了。

语文课程标准改革很快就会落实,真正有语文素养的学生必然会脱颖而出,所以说现在的家长不要担心,以后的家长就更不要担心,二胎三胎的孩子那么多,一定有孩子给你们孩子当分母的。

第6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附录(仅附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附录) 附录一

常见文言词

(一) 实词(120个)

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曾 乘 诚 除 辞 从 殆 当 道 得

度 非 复 负 盖 故 顾 固 归 国

过 何 恨 胡 患 或 疾 及 即 既

假 间 见 解 就 举 绝 堪 克 类

怜 弥 莫 乃 内 期 奇 迁 请 穷

去 劝 却 如 若 善 少 涉 胜 识

使 是 适 书 孰 属 数 率 说 私

素 汤 涕 徒 亡 王 望 恶 微 悉

相 谢 信 兴 行 幸 修 徐 许 阳

要 宜 遗 贻 易 阴 右 再 造 知

致 质 治 诸 贼 族 卒 走 左 坐

(二)虚词(15个)

而 乎 其 且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之 附录二

古诗文诵读篇目

(一) 古文(10篇)

劝学 (节选:从“学不可以已”到“不知学问之大也”) 《荀子》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屈原列传(节选:从“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到“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迁

陈情表 李 密

滕王阁序(节选:从“时维九月”到“声断衡阳之浦”) 王 勃

师说 韩 愈

阿房宫赋 杜 牧

六国论 苏 洵

司马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前赤壁赋 苏 轼

(二) 诗词曲(30篇) 氓 《诗经》

离骚(节选: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来吾导夫先路”) 屈原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短歌行 曹操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陶 潜

山居秋暝 王 维

蜀道难 李 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 白

将进酒 李 白 兵车行 杜 甫

蜀相 杜 甫 客至 杜 甫

登高 杜 甫 登岳阳楼 杜 甫

石头城 刘禹锡

琵琶行 白居易 李凭箜篌引 李 贺

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 杜 牧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 温庭筠 锦瑟 李商隐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 煜

雨霖铃 (寒蝉凄切) 柳 永 桂枝香(登临送目) 王安石

念奴娇 (大江东去) 苏 轼

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 观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陆 游

永遇乐(千古江山) 辛弃疾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 夔

长亭送别(节选:【正宫】【端正好】) 王实甫

注:以上篇目推荐给学生诵读,不一定都选作课文。白话诗文诵读篇目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推荐。 附录三

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三年中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庄子》等;

小说,如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巴金《家》、钱鍾书《围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

诗歌散文,如郭沫若《女神》、普希金诗、泰戈尔诗、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等; 剧本,如曹禺《雷雨》、老舍《茶馆》、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等;

语言文学理论著作,如吕叔湘《语文常谈》、朱光潜《谈美书简》、艾克曼《歌德谈话录》等;

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

科学与人文的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附录四

关于选修课程的建议

选修课程,要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按照课程目标,逐步加以建设。 选修课的内容,可以是比较宽泛的,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外小说名作选读”,这样的课程有利于使课内的学习扩展、延伸到课外,学生在课内学到某一作者著作的选篇,产生兴趣后,课外再去阅读全书,或者产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全部著作的愿望,进行更系统的阅读。也可以选择一本书或某一个时期、某一位作者的著作,如红楼梦”“史记选”,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多角度地阅读。一个人能在一段时间里集中注意力深入地读好甚至读通一两本书,可能会终身受益。

选修课的实施方式,可以是从书本上学习,内容需要兼顾中外与古今;也可以是到生活实践中学习,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以下涉及到一些关于选修课的设想,详略不等,目的在于提供一些思路,供建设选修课时参考。 诗歌与散文

课程举例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 为了认识中国古代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感受中华艺术精神,陶冶情性,丰富积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可以精选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诗歌与散文名作,供学生阅读鉴赏。模块的具体内容组织,可采用多种方式,有综合性的,如《中国古代诗词曲鉴赏》、《中国古代散文鉴赏》等;有专选一个时代一种代表性文体的,如《唐诗鉴赏》、《宋词鉴赏》、《元曲鉴赏》、《唐宋散文鉴赏》等;也可以单选一个作家的作品,如《陶渊明诗歌鉴赏》、《杜甫诗歌鉴赏》、《韩愈散文鉴赏》、《东坡词鉴赏》等。 中国古代诗词曲鉴赏:

精选中国历代诗词曲精品,如《诗经》、《楚辞》、汉魏诗、南北朝诗、唐宋诗、唐宋词、元明散曲、元明清诗词中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重点地进行阅读鉴赏。 选择诗词曲作品,可以按时代,也可以按作家,也可以按题材(如山水、田园、边塞、妇女、登临)、风格(如豪放、婉约、俚俗、典雅)或诗体种类(如绝句、律诗、古风、小令、长调),组合在一起进行阅读,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分到合,或把握共同特征,或比较不同特点。搜集历代诗话、词话、曲话及其它资料中对作品的品评,用来帮助鉴赏作品。可借助多媒体手段鉴赏作品,但诗歌是语言艺术,应致力于对作品整体意境形象和语言魅力的感悟。对自己喜爱的诗词曲作品,应熟读背诵,增强文化底蕴。 唐诗鉴赏:

学习本课程,选读唐代不同时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重要诗歌流派和诗人的代表作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了解作品的价值取向,领略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认识唐代诗歌创作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民族自豪感。

在鉴赏的过程中要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激发浓厚的鉴赏兴趣,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对作品进行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对作品的意蕴力求有新的发现;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就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某一方面作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评述。

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 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和修辞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运用诗词格律知识赏析唐诗作品。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唐诗作品。 可以把若干具有相同因素的唐诗组编在一起,进行专题性的研读鉴赏。从书刊、网络等渠道搜集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和作品评论资料,帮助阅读鉴赏;组织学生诗社等业余社团,开展专题研究活动;依托本地自然人文资源,围绕所读的唐诗作品组织游览、考察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感受和理解作品。 唐宋散文鉴赏:

学习本课程,可重点选读唐宋八大家中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散文名篇,理解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杰出的艺术成就。对韩愈的赠序文、论说文、传记文,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寓言文,欧阳修、苏轼的亭台楼阁记、山水游记、论说文、小品文等,可以重点研读。

在阅读中体会作家的人生追求和胸襟怀抱,进步的社会理想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理解散文作品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入思考,学习用现代的正确观点和思想方法来分析作品的内涵和思想倾向,认识其意义和局限。可从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适当联系作家的生平和思想、作品写作的具体背景,以及前人对作品的品评,来加深理解。

对这些作家在散文创作中立意、选材、手法、风格、语言方面的个性特点,以及思想艺术方面的创新成就,通过阅读品味,有所领悟和把握,但不必深究。对唐宋八大家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有大致感受即可。

运用已有的文言语感、文言文语言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借助工具书和今人注释,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能顺畅地将古代散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应反复诵读,直至背出,在涵咏中体验其思想和艺术魅力。积累优秀散文中的名言佳句,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学素养,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课程举例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鉴赏

本课程模块具体内容的组织,与上面课程类似。属于综合性的,可开设《中国现代诗歌鉴赏》、《中国现代散文鉴赏》等课程,如: 中国现代散文鉴赏:

选读“五四”以来我国现代散文的优秀作品,在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社会背景和个人遭遇处境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作品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了解散文的有关知识,从构思炼意、选材谋篇、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对散文作品进行赏析,领略作品内容之丰、形式之美,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接受现代人文精神的熏陶。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从感知和领会、理解和阐 释、对照和比较、辨析和品味、引申和联想、质疑和评价等不同的角度阅读现代散文作品,提高阅读水平。

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把年代、作家、题材、体裁、风格等相同(或不同)的作品组编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从作品的主旨立意、构思谋篇、意境格调、语言风格、社会意义以及美学价值等方面加以对照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对所读文章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倾向加以理性的思考,提出合理的质疑和批判,从时代社会发展背景和作者个人阅历学养等角度,对散文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指出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认识上的偏颇或错误,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了解我国现代散文发展的基本情况,知道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的 风格特点。

开展小组研究活动,就某一个专题(如《朱自清的语言风格》《走近郁达夫》《鲁迅〈秋夜〉的美学意蕴》《解读余光中》等)开展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组织读书报告会。

以单个作家的作品鉴赏为内容的选修课程,可开设《徐志摩诗歌鉴赏》、《郭沫若诗歌鉴赏》、《朱自清散文鉴赏》、《冰心散文鉴赏》、《鲁迅杂文鉴赏》等。 课程举例三:外国诗歌散文鉴赏

本课程精选世界各国古今优秀作家的诗歌与散文名篇,供学生阅读鉴赏。模块内容的组织方式可参照上述课程,可开设综合性的课程如《外国诗歌鉴赏》、《外国散文鉴赏》等;或按国别开设,如《俄国诗歌鉴赏》、《英国散文鉴赏》等;也可选择单一作家的作品开设课程,如《普希金诗歌鉴赏》、《泰戈尔诗歌散文鉴赏》等。 小说与戏剧

课程举例一:中外小说选篇鉴赏

选读中国和外国的若干部小说名作,可以是单篇的短篇小说,也可以是中长篇小说的节选。扩大文学欣赏的眼界,拓宽思想文化视野,领略中外小说作品中蕴涵的优秀思想内容,吸取中外文化的进步因素,提高分辨真假、善恶、美丑的水平。

学习有关小说的知识和文艺理论方面的有关基础知识,对不同类型的小说作品,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和视角进行解读,提高解读小说作品的能力,提高阅读鉴赏水平。对中外小说作品进行理性分析,从小说的各种构成要素对所读作品进行赏析,发表鉴赏评论,对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作出允当的评价,提出独立的见解。

可以将有关小说按国别、作者、题材内容、流派风格等编成若干组合(如:中国古代四大小说名作阅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小说作品选读、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作品选读、巴尔扎克小说作品鉴赏、十九世纪的美国小说、吴敬梓与契诃夫作品的比较阅读、意识流小说作品选读、中国“伤痕文学”小说作品审视、武侠小说的文化价值等),进行专题研讨。

对小说经典作品被改编后搬上银幕、荧屏,要作理性的分析,不能以观看影视剧来代替对原著文本的阅读。要理解原著的思想内涵,欣赏原著的艺术特色。观看有关的影视剧,要根据自己对原著的理解,对影视剧是否符合原著精神、是否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作出恰当的评判。 课程举例二:中国现当代小说戏剧鉴赏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中国现当代小说戏剧的鉴赏,深入理解作品产生的文 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作品的思想蕴涵及其社会价值;培养具体分析作品情节结构、叙事方式、人物塑造、表现方法、语言特色、创作风格等方面的文学审美能力;养成文学史的眼光与多样化的文学视野;尝试写作小说评论,并乐于交流和展示。

选择从“五四”前后至20世纪末中国小说名家名篇,贯彻“一个文学中国”原则,以大陆为主,兼及港台地区。选篇在体裁上以短篇小说为主,适当选入一些中篇小说,不涉及长篇小说。应从创新性、独特性、多样性、社会影响与文学史上地位等方面综合考虑所选篇目。

应以学生自主阅读、讨论探究为主,教师讲解为辅,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见解与小说评论实践的能力。在具体作品的解读中,引导学生理解文学批评方法的重要性,以及文学批评方法的多样化。师生可合作搜集相关的作家作品评论研究资料,帮助对作品的理解,并可配合教学,举行小说鉴赏读书会、报告会、专家讲座等。 课程举例三:中外戏剧选篇鉴赏

选读若干中外戏剧的经典作品,可以是篇幅短小的独幕剧,也可以是一部剧本的节选。了解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生百态,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正确理解中外戏剧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从中吸取思想和艺术的营养,提升艺术欣赏品位,丰富精神生活。 了解中外戏剧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的文化常识,知道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有关情况。学习欣赏中外戏剧的基本方法,培养解读戏剧作品的初步能力,具有欣赏戏剧作品美感的兴趣和能力。

结合鉴赏中国古典戏剧作品,培养对传统戏曲和当地地方戏曲的兴趣,领略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

组织文学社团,对感兴趣的中外戏剧作品进行专题研究或比较研究,开展戏剧评论。组织观看传统剧目的演出,请有关专家和演员作专题讲座,边讲解、边演唱、边辅导,帮助理解戏剧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举行阅读报告会、作品讨论会、戏曲演唱会等,以形象生动的形式提高学习戏剧的效果。 课程举例四:中外小说戏剧名著精读

本课程可以专选中外小说与戏剧的单部经典名著,用精读的方法进行鉴赏和专题研讨。中国古代小说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古代戏剧名著如《窦娥冤》、《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桃花扇》等,中国现代小说名著如鲁迅《呐喊》、巴金《激流三部曲》、沈从文《边城》、钱钟书《围城》等,现代戏剧名著如曹禺《雷雨》、老舍《茶馆》等;外国小说名著如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悲惨世界》、巴尔扎克《高老头》、列夫·托尔斯泰《复活》、麦尔维尔《白鲸》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乔伊斯《尤利西斯》、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等,戏剧名著如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果戈理《钦差大臣》、莫里哀《伪君子》等。 也可以单选某一个作家的小说或戏剧作品,如莫泊桑小说、契诃夫小说、欧亨利小说、海明威小说、莎士比亚戏剧、莫里哀戏剧等。 新闻与传记

课程举例一:新闻通讯的阅读与写作

关注社会发展,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及身边发生的事件有敏锐的感觉,能及时发现相关事件、人物的社会意义和影响。阅读新闻、通讯作品,能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并能综合其他相关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独立地、负责任地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

阅读典范的新闻、通讯(含特写、报告文学)作品,了解其社会功用、基本要求、体裁特点和组成要素,了解该类作品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分析新闻、通讯作品的内容要素和结构特点。知道新闻、通讯搜集与处理素材的一般要求,并运用于写作实践。阅读新闻,分析观点与所报道的事实之间的关系。注重通讯中事实与细节的真实性和可靠程度。根据表达主旨的需要,辨析通讯的表达方式及其表达效果。对新闻、通讯作品进行比较阅读,知道新闻和通讯对材料处理和语言表达的不同要求,辨析新闻、通讯作品的语言特点。

学习写作新闻、通讯,通过实地察访、个别访谈、开座谈会等调查方法,搜集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包括统计数据和个案),去假存真,去粗存精,根据表现主旨的需要,对素材加以甄别、筛选,选择使用最具典型性的材料,报道某种社会现象的有关情况,从现象入手深入进行原因分析。可以由三五人组成小组共同完成。

课程举例二:传记选篇阅读

阅读典范的传记作品,知道传记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共同点和区别,认识传记作品兼具史实性和文学性的的基本特性以及认识人生、以史为鉴基本功用。 阅读人物传记,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在了解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对传主成长历程的影响;认识传主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所产生的正面作用或负面影响,从而正确评价其功过得失;体验传主的内心感情世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提高励志、冶情、勤学、修身的自觉性;并能通过理性的反思,从有关人物和事件中吸取教训,引为人生鉴戒。 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悼词、墓志铭等纪实类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能参照有关资料,验证传记作品中材料来源的可靠性与真实性,分辨基本事实是否可靠与虚构成分是否合理。理解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能分辨事实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并形成自己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阅读纪实类作品,能从组织材料、提炼意旨、构思谋篇、遣词造句等角度加以分析,对不同作品的优劣高下作出评判,能揣摩、比较作品的语言特色。比较阅读关于同一传主的不同的传记作品,或者同一作家的不同传记作品。

观看反映历史人物的影视片,通过与相关的传记作品作比照,指出影视片中虚构的成分,并分析这种虚构是否符合历史真实和事物的发展逻辑。 课程举例三:传记专书精读

本课程选择单部传记名著,用精读方法阅读研讨。中国古代传记如《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外国传记如梅林《马克思传》、罗曼·罗兰《托尔斯泰传》等。 《史记》选读: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在史学史和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价值,阅读《史记》,能丰富历史知识,提高认识历史、社会、人生的水平,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而且也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精读《史记》中的若干人物传记,分析、领略其在叙述历史事件、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特色。对《史记》所记载的历史事件能进行理性的审视,作出独立的价值判断,对历史人物的思想品德、言行作为、历史地位、功过得失等能做出比较客观公允的评价。了解司马迁的历史观,对有关篇章中司马迁对人物的评述(“太史公曰”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借助有关工具书,排除阅读中遇到的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知识方面的障碍。熟悉所读篇章中的精彩片段,能记诵、运用其中有生命力的语言、典故。 《托尔斯泰传》精读:

通过阅读,了解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独特的人生道路,感受作家的人格魅力,从中获取思想养料;同时,了解传记作者对于托尔斯泰作品的基本观点,大体掌握传记写作中选择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体会该传记的语言特色,吸收有用的语言表达方式。

《托尔斯泰传》共20章,并有4篇附录,可以选择一些最有代表性的章节作为重点参阅的材料,如《刚熄灭的光芒》《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艺术批评》等。罗曼·罗兰青年时代受到过托尔斯泰的影响,传记中可以看到作者融入的情感成分;作者本人的小说家身份,使他对托尔斯泰的三部小说名著的分析尤为独到;该传记褒贬鲜明,文采斐然。对于该传记,也存在一些关于传主作品的理解和史实方面的不同意见,宜扩大阅读面,以作比较分析。 引导学生在阅读传记的同时,适当参考阅读托尔斯泰的相关作品和《艺术论》;也可以结合传记阅读,介绍有关的文化背景,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举办读书报告会、讨论会等活动。 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 课程举例一:语言文字专题

认识语文在社会沟通、信息交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识社会的发展变化与语言文字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语文的社会运用中自觉地发展自己的语言实践能力。观察身边各种语言现象,尝试运用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对这些现象作出分析解释。搜集材料,合作开展专题研究,探索语言变化的特点。

重视培养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提高对语言文字变化规律的认识。了解语言文字使用混乱的不良影响,认识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要性,逐步形成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培养对语言文字中不规范现象的敏感性,讨论问题的所在和纠正的方法。在辨析语言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例如根据普通话的知识,对说普通话时出现的一些错误,能够识别并学会纠正。了解生活区域内方言的情况,探究当地人学说普通话的主要障碍和解决对策。也可以针对一两个专门领域(如司法、商务、传媒、政务等领域)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尝试分析其风格和特征。还可以开设文字、语法、修辞、逻辑、普通话与方言等专题,理论结合实际,阅读相关论著,了解该领域的重要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和一般知识,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课程举例二:语言文字规范化

认识语言文字在社会交际、信息交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识社会的发展变化与语言文字之间的互动关系;观察身边的各种语言文字现象,对有关现象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分析。

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掌握语言文字法规的相关内容,具有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养成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对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的敏感性,并讨论问题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

学习有关普通话的知识,对使用普通话时出现的错误,能够识别并加以纠正。了解生活区域内方言的情况,知道当地人学说普通话的主要障碍和解决对策。 关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语言现象,搜集材料,合作开展专题研究,探索语言变化的特点。可针对一两个专门领域(如司法、商务、传媒、政务等领域)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尝试分析其风格和特征。 课程举例三:演讲与辩论

分析演讲的场合、听众的兴趣和特点,起草适合演讲场合、对象和演讲者身份的发言稿。沉着冷静、充满自信地演讲,运用高超的演讲技巧。利用手势、目光等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增强表达效果。能够评价演讲者的重要观点、证据、思路、表达方式以及表达的效果。研读历史上重大的演讲(如《我有一个梦想》、《葛底斯堡演讲》等),分析其特点并获得启示。通过典型辩论的观摩与研讨,感受在辩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机智与艺术。可以采取典型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设计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活动。 课程举例四:自然科学论著选读

选择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自然科学论著,进行专著研读。能够结合作者和论著产生的背景把握其基本观点。查找相关资料,并结合现实,对论著及其影响作出分析和批判。可以拜访这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或组织交流活动,口头或书面的方式与同学分享自己的体会和心得。注重领会作者和论著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学习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也可以选择典型的科普作品,了解科技发展的过程以及对社会生活的作用和影响。 文化论著选读与问题探究 课程举例一:文化论著选篇阅读

为使学生具有较广的文化视野,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科学和人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探究精神和思辨能力,需要开设本课程。本课程内容模块组织具有综合性特点,可以是跨国家、跨时代的,如《中外文化论著选读》,也可以集中于一个时代,如《先秦诸子论著选读》等。 中外文化论著选读:

本课程的开设,应精选中外古今的经典文化论文或著作片段,内容可包括文学、语言学、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论述。其观点应在今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对高中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先秦诸子论著选读:

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出现了许多学派,他们的论著代表着中华文化精神,对后世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开设《先秦诸子论著选读》课程,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的开设方式,是采用综合性的模块,即从先秦诸子各学派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的著作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章或片段,进行阅读探究。 课程举例二:文化论著专书选读

文化论著的选读,也可采用专书选读的方式组织模块,专攻一家论著,如先秦文化论著可开设《〈论语〉选读》、《〈孟子〉选读》、《〈老子〉选读》、《〈庄子〉选读》、《〈孙子〉选读》、《〈荀子〉选读》、《〈韩非子〉选读》等课程,中国文艺论著可开设《〈人间词话〉选读》等课程,外国文艺论著可开设《〈歌德谈话录〉选读》等课程。 《论语》选读:

通读《论语》,大体了解全书内容,初步领悟《论语》的基本精神;对孔子学说有总体的了解。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需要和所长,确定一个或几个专题,按照专题范围,把《论语》中的相关语录梳理归类;并在每个专题下面合乎逻辑地归纳出若干项目,如:“学与思”、“言与信”、“己与人”、“义与利”、“孔子论仁”、“孔子论友”、“孔子论诗”、“孔子论教育”、“孔子的审美观”、“孔子的师生观”等。

应遴选一种较权威的《论语》注释本,借助注释和其它工具书,并搜集、参阅有关资料和今人研究成果,自主细读文本;经过独立思考,就某个问题或从某个角度提出自己富有新意的见解。在研读中也可采用交流、讨论、辩论等方式,师生之间相互探讨。 《人间词话》选读: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重要的近代文艺美学论著,也是古代诗词曲鉴赏的典范之作。通读全书(包括《词话》《删稿》和《附录》),了解基本内容,初步领悟王国维词学、美学理论的民族特色,以及它所接受的外来影响。

阅读《人间词话》,宜侧重从作品鉴赏的角度领会其基本理论观点,对书中涉及的古代诗词曲作品有所接触和感知,并用来帮助对王氏理论观点的了解。根据自己对书中所涉及作品的熟悉程度,自主选择精读若干则词话,或围绕几个专题,有重点地加以研读,运用某一理论观点(

如“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造境”与“写境”“诗人之境界”与“常人之境界”,以及情与景、隔与不隔、自然与雕琢、雅与俗、入与出),帮助欣赏诗词曲作品,提高运用理论观点鉴赏评价作品的能力。不求面面俱到,一些比较偏僻的知识和比较艰深的内容可以从略。 《歌德谈话录》选读:

歌德友人爱克曼整理的《歌德谈话录》一书,记录了德国近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歌德的重要思想和文艺理论观点,是世界文学的杰出成果。高中学生阅读此书,可以接触外国优秀文学传统,培养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拓宽文化视野,提高文艺理论修养。歌德的不少见解在今天仍有重要借鉴意义,当然也有其历史局限,对此能有初步的认识和评价。

在通读全书、大体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对书中涉及的文化和文学问题进行归类,如:文学与时代、文学与民族、文学与自然、文学与现实、文学与人生、文学与作家人格、个别与一般、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文学作品的整体性、艺术创造性、美感和艺术鉴赏力、论著名作家作品(如古希腊戏剧、莎士比亚、席勒、拜伦、莫扎特、拉斐尔)等。联系已有的阅读经验和积累的相关知识,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熟悉程度,选择若干专题进行探究,结合了解歌德和本书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解其主要观点和内涵,扩展到对其他文化和文学问题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如有兴趣和可能,可结合阅读歌德传记和他的代表作品(如《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以帮助对有关观点的理解。对书中提及的重要文学艺术家的传世作品,也可从各种途径搜集品赏,用以印证歌德的相关观点,或据以提出不同看法。

课程举例三:文化问题探究

本课程侧重对历史和现实的文化问题进行探究,旨在增加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人文关怀的情感和文化底蕴;学习对文化现象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法,拓展文化视野,对各种文化现象进行理性思考和价值评判,关注当代文化建设,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可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如《中华文化寻根》等;与现实文化问题相关的课程,如《社区文化》、《民俗文化》等。 中华文化寻根:

通过古代文化知识的学习,窥探和感受中华文化的辉煌多姿和源远流长,以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寻根的兴趣。积累历史文化知识,增强文化底蕴,并融会贯通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关心并学习调查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探求其历史根源和演变轨迹,讨论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课程可选择的内容专题,可包括民族、图腾、神话人物,氏族、婚姻、家庭、姓氏,原始崇拜、宗教,天文、地理、历法、纪时、风俗,艺术、文教、汉字、文献,衣、食、住、行、用等生活方式。不追求内容上的面面俱到,可以选择若干古代文化专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通过若干专题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自主学习中扩大古代文化的知识面。

教学方法上既要给学生介绍古代文化知识,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现今文化现象,产生探求其历史源流的兴趣,使学生学会搜集材料、调查分析,说明和讨论传统文化现象的社会影响。可根据本地区历史、民俗、文物、古迹等文化资源,设计课题,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做调查研究。 社区文化专题:

培养社会参与意识,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在城市或农村展开社区文化的调查,搜集整理材料,对社区中市民或村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文化演变等进行分析讨论;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提高参与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实施本课程,注意调查访问与书面学习相结合,现状调查与比较研究相结合,分析研究与参与传播建设相结合。阅读有关书籍,了解关于文化及社区文化的知识和资料;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开座谈会等方式,向社区干部、中小学生、市民或村民等进行调查,整理分析资料,写成调查报告、关于社区建设的建议书等。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

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

去年,教育部曾发出通知,要求从2002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开始,全国使用《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各学科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以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将停止使用。

1996年,原国家教委组织编制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和12个学科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课程方案”),并于1997年秋季在江西、山西和天津市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9年,教育部根据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有关文件的精神,针对试验中反映出的问题,对“新课程方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于2000年印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语文等学科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教育部决定从2002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全国使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各学科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为确保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顺利推进和有效实施,教育部将于2001年和2002年组织《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各学科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国家级培训。教育部要求各地要根据教育部对普通高中课程实施工作的总体部署,确定当地使用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计划,做好师资培训,教学配套改革等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尤其要做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特别是校长和骨干教师的省级培训工作,我也参加了这次培训学习。

课程标准的改革是这次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知道,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订教材的基本要求等。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课程结构应体现多样性,要求应有层次;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改变只由国家来决定课程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校本化课程标准也就在这个时候提了出来。

二、高中语文校本化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

(一)贯彻国家新课改的精神,革除现行教育体制中的种种弊端

改变只重视传授知识,不注重传授学习方法的倾向,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能掌握学习方法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时,能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突出那些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

(二)发挥我校十二年一贯制的优势

高中部作为学校的出海口,直接向高校输送人才,语文学科在保证人才质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廖校长多次在报告中提到发挥我校一贯制优势的问题,如何落实这一优势,语文课程标准在制定的时候,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那就是:策划整体配合,分解阶段目标,发展个性特长,追求省时高效。高中部可以把平时需要完成的大量的认知积累的部分分解到初中甚至小学去完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可以从小进行培养,这就为高中教学大大减轻了压力。

(三)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新教材是以能力点为依据来编写,如何落实这些能力的培养,是我们面对新教材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教学大纲也在强调能力的培养,但比较笼统,因为它是以三年为总目标,而我校教师变动较大,在落实时难免会有遗漏,因此,我们把能力目标细分,分解为学年目标、学期目标,操作起来,目的明确。同时,较好地实施能力培养梯级进行的策略,教与学都能做到循序渐进。比如,我们根据高一文言文教学以诵读为主,全面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特点,把新大纲的120个文言实词,15个文言虚词全部分解下去,以保证它的落实;作文教学部分,则把课外练笔容易忽视的这一环节,以具体的数字确定下来。为突出学生阅读的重要性,阅读部分,通过指定阅读具体的作品,把阅读字数确定下来,能较好的落实大纲要求。其次,我们确定单元教学的能力目标,这也是与传统教材又本质区别的地方,好多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忽视这一点,新教材,老教法,达不到能力培养的要求,现在,新课标指明单元教学的能力目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可能用传统的教法了。再次,我们设计了学生选修科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一思路,恰好与即将出台的国家课标的思路是一致的。确定这一思路的时候,是为了贯彻我校的办学思想,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发挥一贯制优势。事实证明这一设计是有前瞻性的。

(四)促进学习习惯的养成,适应高考改革的要求

课程改革必将引起高考的改革,高中部的教学围绕两个“为了”的目标,必须要瞄准高考,适应高考改革的需要,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所以,我们把大纲中目标化解为周学习任务,重载培养学生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大力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提高社会认识,学会学习,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面对教改的不断深入,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如何落实语文知识点的传授目标?

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历经了几个转折。从重知识到重能力,人们发现,片面追求那一点,都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必须要知识能力并重。新教材新课标都把眼光盯在能力上,这是与前一段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弊端,以及高考命题不断向能力点转化的特点提出来的。但是能力的培养不是脱离知识点的。语文五大能力,都不能离开基础知识;语文教学追求的三个目标也要以认知积累为基础,所以,在常规教学中,知识点的落实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无论是新教材还是新大纲都没有明确地知识点序列。

(二)如何落作文教学地实践目标?

新教材新大纲对作文教学都有明确地要求,新教材还把作文教学当作课程列入到了常规的教学中,这一点与传统教材有较大的区别。但对于学生的实践活动,都只是空泛的列举了一些要求。没有列入课程当中,新教材中虽然也提及到了一些,但也不完善。因此,如何构建作文教学的实践体系,让它在时间,课程、活动形式等方面有明确的保证,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第7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读物

(一)文化经典著作:

①《论语》

②《孟子》

③《庄子》

(二)小说:

①罗贯中《三国演义》

②曹雪芹《红楼梦》

③鲁迅《呐喊》

④茅盾《子夜》

⑤巴金《家》

⑥沈从文《边城》

⑦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⑧雨果《巴黎圣母院》

⑨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⑩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

11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

12海明威《老人与海》 ○

13莫泊桑短篇小说 ○

14契诃夫短篇小说 ○

15欧•亨利短篇小说 ○

(三)诗歌散文:

①郭沫若《女神》

②普希金诗

③泰戈尔诗

④鲁迅杂文

⑤朱自清散文

(四)剧本:

①王实甫《西厢记》

②曹禺《雷雨》

③老舍《茶馆》

④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五)语言文学理论著作:

①吕叔湘《语文常谈》

②朱光潜《谈美书简》

③爱克曼《歌德谈话录》

第8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参加工作已经有20多年了,但高中语文新课程在中学的实施情况却并不乐观,好多教师仍是一头雾水,而且经常能够听到老教师这样说:“真是不知道怎么教才好,越改越迷茫啦”,其实,并不是改革不好,而是好多人还没有彻底地去改变自己头脑中的老观念,以至觉得无从下手。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次学习中的一点体会。

心得一:高中语文因该把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和旨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上。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语文课的教学设计应努力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因素,教学目标从单纯地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转向情感、能力、审美情趣的同步发展。语文课堂既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着眼于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均衡发展,因此我们要敢于“跳出”语文看语文。

心得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教师和学生在自由愉悦的心态下积极参与教学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要设法创设愉快的学习情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人”的现代师生关系观,教师的角色定位要准确,在自己全身心“投入”教学的同时,尽量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合适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允许学生用自己特有的方法学习课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不断把教学引向深入。教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力求有所创新。使用同桌伙伴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提高课堂上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效率。

心得三: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与写相结合。

我们语文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用“以读为主、自悟自得、读法渗透”为特色的现代阅读新模式代替以“内容分析、烦琐提问、写法分析”为特征的阅读教学旧模式,使阅读教学返璞归真,成为真正的阅读能力训练课,语言文化修养课。教师在阅读指导上,要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出发,注重诵读、感悟和积累,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

心得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把“阅读小课堂”引向“阅读大课堂”。

开放语文课堂,实施课内外结合,拓展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搞好课堂阅读教学改革,“向40分钟要质量”。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把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希望全部寄托于课堂教学,把学生的阅读视线限制在课本上。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课堂上所获得的内容远远达不到广泛阅读的标准,所以阅读课堂教学必须是开放性的,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教学资源,跳出教材,放大阅读范围,把“阅读小课堂”引向“阅读大课堂”。引导学生读书报杂志、“电子书”(电脑、网络、光盘)和“无字书”(自然万物、人情世故等),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阅读、积累感悟、提高能力。

心得五: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音像材料和文字材料互相补充,实现超文本阅读,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但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要慎用。曾看过这样一事例:一堂优质课《蘑菇该奖给谁》,一开课教师就让媒体展示了故事的动画,师复述内容,生提问,就是不让学生读书,用多媒体取代了对文本的解读。阅读,就是把文字符号转换成图象,多媒体运用得不当,剥夺了学生转换语言符号的训练。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学生其他素养的发展必须通过理解和运用语言来实现,我们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坚守属于自己的那块领地。让我们一起共勉。

第9篇: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为了使广大语文教师正确把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精神,切实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要求,有效进行教学活动,根据全省高中语文的教学实际,特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分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要求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必修部分包括必修

一、必修

二、必修

三、必修

四、必修五,共五个模块。每个模块分“内容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三个栏目。“内容目标”提出本模块教学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学习要求”对学生达成本模块教学目标提出具体要求。“教学建议”对教师实现本模块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五个模块的“内容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三个栏目覆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 “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课程目标,并有适当反复。

选修部分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共五个系列。其中前三个系列各分为两部分,即: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新闻、传记。每个系列同样分“内容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三个栏目。“内容目标”提出本系列教学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学习要求”对学生达成本系列教学目标提出具体要求。“教学建议”对教师实行本系列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五个系列的“内容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三个栏目覆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等系列全部课程目标。

必修部分

必修一

一、内容目标

1.通过适当的活动体验,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2.阅读经典,学习探讨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关系,学会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体会家园之思和自然之美,激发他们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提升审美品位。

4.通过比较阅读,掌握诗歌、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诗歌、散文的语言特色,理解与掌握其中的修辞技巧,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5.把握朗读的特点,用流畅的普通话和适合的语气、语调,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1 6.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在学习文言文后能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7.把握书信体文章写作的语言特点;部分学生可尝试诗歌写作。

8.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

9.深入生活,收集资料,创设写作情境,综合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手法开展写作实践。

10.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恰当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二、学习要求

1.能够通过活动体验,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例如,在学习教科书第一专题时,可以按照板块主题的要求,即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组织一些主题活动。如结合课文《十八岁和其他》的学习,通过与父母的交流,换位思考,不断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另外还可以通过“我的五样”、“我的未来不是梦”等主题活动形式,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2.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经典文本,能够探讨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关系,学会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教科书第二专题时,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可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探讨个人学习的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基本原则,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体会家园之思和大自然之美,激发自己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提升审美品位。例如,通过对教科书第三专题文本的反复研读,理解文本中家、家园、故乡等概念的具体内涵,以及文本所涉及的归家、返乡与出走、离家等关系,从而明白家乡对人的意义,激发起爱家乡的感情。例如,学习教科书专题四第三板块“湖山沉思”,能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4.通过比较阅读,初步掌握诗歌、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诗歌、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体会文章的意蕴。例如,通过对教科书第一专题“吟诵青春”中三首诗歌的比较阅读,理解不同时代的人对青春的不同诠释。又如,教科书第四专题第二板块《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两篇散文异曲同工,都是在特殊的人生境遇中感悟自然的佳作,可大略了解作者的遭际并进行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文章,感悟自然,获得精神滋养。

5.把握朗读的特点,能用流畅的普通话和合适的语气、语调,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6.借助书中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在学习文言文后能够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7.书信和诗歌是传达内在情感的重要方式。把握书信体文章写作的语言特点,可以通过给父母、朋友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在成长中的困惑或对青春的感受。也可尝试写作诗歌,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自己对青春的畅想。

2 8.能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以负责的态度准确地陈述自己的看法。文章要谈什么问题,表明什么样的观点,要鲜明不含糊;发表见解要真诚坦率,敢于标新立异,论述时要深入分析。学习《劝学》后,可以“读书的苦乐之境”为话题,写一篇议论类文章;也可就自己阅读过的一部经典名著写一篇读后感,明确地表达心得体会,揣摩议论类文章的写作技巧。

9.能深入生活,收集资料,创设写作情境,综合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散文的表现手法开展写作实践,并通过制作小报、网页等方式进行交流。例如,通过对教科书第三专题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学会用散文的笔法将多种表达方式有机结合,表达对乡思的理解,并制作成小报、网页等进行交流。

10.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恰当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写景文章要能写出景物的特点,就必须仔细观察,用心思考,使客观之景也成为自己的心中之景。要把握写景的方法,善于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和思想。在学习时可模仿本专题的写景散文,以“大自然的智慧”为题写一篇文章,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悟。

三、教学建议

1.语文新课程强调要重视学生的活动和体验。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把握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第一,强调经历与参与。体验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实践”,“探究”和“经历”。第二,重视直接经验。体验性学习材料与活动方案,不是传统意义上规定的课文与作业,它仅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情景、提供选择。教学中,应该尝试改变一种方式,围绕专题,创造性地设计活动,使学生结合自我体验,更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共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

例如,教科书第一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活动体验。“吟诵青春”的学习材料是一组诗歌,要组织学生围绕“理解”与“朗诵”两个要点展开活动,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应该要求学生背诵《沁园春·长沙》。“体悟人生”提供了两篇学习材料,要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并通过与家人、与同学的对话与交流,加深对学习材料中青春话题的感受与思考,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不断促进精神成长,完善自我人格。对《我的四季》中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解读、品味、鉴赏。“设计未来”提供了两个活动方案,其立意与落点大致相当,教学时只要选择一个就可达到教学目标了。

2.问题探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问题探讨必须以个人对学习材料的基本理解为前提。学习材料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应当在预习中解决,因此教师在专题教学前,要有整体的预习计划,以保证课堂探讨能有序有效地进行。要抓住专题的核心问题,尽可能使探讨能循着有价值的思路展开,以达到学习目的。学生在深入探讨时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教师应当有一定的准备。探讨可以在同桌之间展开,也可以小组讨论,重大的或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可以考虑安排一次班级范围的探讨交流。探讨问题要注意过程,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探讨结果,要作出评价。

例如,教科书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在呈现方式上就属于“问题探讨”。这个专题分为两个板块:“求学之道”和“经典的力量”。教学时应按要求对每一板块作整体

3 探究。专题的核心内涵是“获得教养的途径”,探讨须在这一主题的总领之下。“求学之道”,探讨重点是读书学习的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基本原则;“经典的力量”,探讨的重点是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通过有效的探讨,学生可从基本的“读书求知”意识逐步上升为自我完善,服务人类的精神追求。

3.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对文本内涵的探讨不能把它从文本中抽象、剥离出来,而是要跟文本结合起来。文本研习的手段、途径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评点是一种很好的研习方法。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评点作为对话,文本是对话的第一个对象。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学生评点时,要引导他们注意“诗眼”、“文眼”。

例如:《乡土情结》第一段就解释了什么是“乡土情结”,《前方》中由摄影作品引出“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等,都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所在。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前方》中的“家”、“路”、“眼前与心中”等词语,有时是实指,有时是比喻,有时又是在实指中寄托了另外一些涵义,应根据全篇的立意和特定的语境去理解。

4.通过比较,使学生掌握诗歌、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诗歌、散文的语言特色。研习文本时还应当解决与文本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等等。如果是节选,应对原作有大致的了解。例如,教科书第四专题第二板块“感悟自然”中的文言文教学中,可先介绍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赤壁赋》时,可将苏轼的经历简要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知人论世,把握作者在本文中旷达的情怀,以对文本内涵的解读带动学生的学习。

5.朗诵实际上是基于理解的声音呈现,其要点是“心悟口诵”。诵读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分组朗诵、朗诵会等均可采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面向群体朗诵的活动机会。在朗诵活动中,应该引导学生尝试着总结朗诵诗歌的心得,把方法的感悟作为学习的目标之一。要求学生尝试分析诗的意象、语言,感受诗的节奏、韵律。同时也要注意“活动体验”的基本要求,不能用理解、感受代替朗读。例如:教科书第一专题第一板块“吟诵青春”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意义的构建与呈现,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例如,诵读《相信未来》的第3节,应该引导学生反复揣摩诗句的含义,寻找恰当的停顿方法,是“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还是“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6.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而科学的归纳整理有助于更好地积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文本研习过程中的字词积累应该是一项重要内容,另外文本所涉及的作家作品及文体知识,可根据需要让学生整理。例如:学习教科书第四专题第二板块两篇文言文,应着重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文言句式。实词有“属、止、舞、泣、危、举、卒、是、异、穷、志”等;虚词有“之、然、于、而、其”。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应根据文言现象进行整理,词汇现象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并且背诵《赤壁赋》。

4 7.要让学生在大量感情充实的作品阅读中得到启发,要创设多样的写作情境,让学生尝试通过书信、诗歌等样式进行感情的抒发。例如,教科书第一专题的书信写作是在一种虚拟的情境中进行的,要把握住书信内在的情感,在丰富的想像和联想的基础上,把自己融进虚拟的情境中。还可以尝试诗歌写作,用富有节奏感、韵律感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8.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从中汲取写作素材。写作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应指导学生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材料。明确的中心要一贯到底。例如,写作可以结合教科书专题二阅读来进行。通过学习,了解读书求知的原则和方法,认识读书求知、从师而学是获得教养的途径,以及具备独立思考的意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许有过困惑,也一定有许多体会和感悟,这些,都是有价值的写作材料。学生可以学习目的和学习中的困惑为中心,组织材料,进行写作。

9.散文写作要能灵活地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叙事要简练生动,描写要精当传神,刻画人物要栩栩如生。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能辅以适当的议论和抒情,做到贴切自然,易懂耐读。教科书第三专题所选的几篇散文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方面各有侧重,在进行写作指导时要让学生对它们进行分析、借鉴,让他们根据各自的主题、题材选择适当的表达方法。既要综合运用,又要有所侧重。

10.鼓励学生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在审美活动中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学习用恰当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写景文章要能写出景物的特点。学习教科书专题四,可从选文中吸收思想滋养,并借助写作技巧。可以参照“写作”提供的情境和指导,设置合适的写作情境,指导学生完成写作练习。如有条件,可以在课外组织“走进大自然”的主题活动:走访村落或社区的老人,了解家乡自然风物的变迁,倾听他们的感触;也可以组织郊游和野营活动,体验和歌颂自然之美。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拍摄一些图片,配上解说词,讲述你和自然之间的故事,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

必修二

一、内容目标

1.体会对生命的热爱和感激之情,感悟严肃认真的人生思考,形成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对战争与和平进行历史的、辨证的思考。学会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学习把握和认识历史的不同方式和态度。

3.感受散文的意境美、细节美,感受小说的情节美、环境美和性格美。

4.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比较阅读、选择阅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了解重要作家及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结合这些材料分析理解作品。

5.在阅读中了解散文、小说、日记、历史评论、消息等体裁以及图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6.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5 7.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或用法,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和内涵,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和文言名篇,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8.尝试写文学鉴赏类文章。

二、学习要求

1.进行个性化阅读,能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例如:教科书专题一“珍爱生命”中,《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表现出了海伦·凯勒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与地坛》则是史铁生对人生苦难的反思;《最后的常春藤叶》表现的是对他人生命的关爱;《鸟啼》则是对小生命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所有这些都源于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应该从中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都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比较阅读、选择阅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例如:可以把教科书中的《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两篇小说放在一起作整体研习,把两位主人公放在一起作比较,也可以对两种写法作比较研习。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不幸,索科洛夫是悲伤的,“我”则显得比较麻木,这中间有年龄阅历方面的因素,也有外来因素的作用,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保卫祖国,“我”受了欺骗,没有认识到法西斯的侵略本质。这两篇作品篇幅较长,可以通过快速阅读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节,再予以精读,品味精彩的细节和语言特色。

3.了解作家及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能够结合这些材料分析理解作品。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例如:《六国论》是一篇史论,主要论述的是战国中期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从而得出必须团结抗敌的历史教训。联系作者生活的北宋历史,就能明白作者实际上是在借题发挥,以古讽今。再如:了解苏轼和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就可以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作者面对历史陈迹,引发遐想而作的。

4.掌握鉴赏意境美、细节美、情节美、环境美和人物美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审美的活动体验,学习探究阅读,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例如:教科书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都是文学类作品,文学鉴赏的核心是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在学习过程中能提炼概括鉴赏的方法,并能用这些方法进行审美体验活动,能够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内涵,能初步实现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开拓创新阅读的空间。

5.能够在阅读鉴赏中,了解散文、小说、日记、历史评论、消息等体裁以及图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学习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例如:教科书中的《鸟啼》就是通过描写严冬消逝,春天来临之际鸟儿的啼鸣,表达了作者对生死的思考和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是典型的托物言志的写法。而《荷塘月色》通过描写荷塘的美景,抒发渴望自由、不满现实、幻想超脱却又无法超脱的情感。

6 学习小说不同的叙述风格,以及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例如,同样是用第一人称,教科书中的《一个人的遭遇》中,索科洛夫是在和别人交流,小说用的是口述式,与常见的“口述实录”相近,有纪实小说的味道。《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我”是内心独白,是在与自己的心灵世界交流。而《祝福》中的“我”只不过是祥林嫂悲剧的一个旁观者,他在讲述别人的故事。在了解小说的不同叙述风格的同时,还应认识到,索科洛夫、“我”(《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主人公)、祥林嫂、翠翠、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等人的性格形成与他们生存的环境密不可分。

还应了解日记、消息、史论文学、图片的特征及表现手法。特别应了解图片用画面来表现主题,借助镜头来表明立场和观点的特点。

6.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例如:教科书中的《我与地坛》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第一部分写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第二部分写母亲,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迪,使“我”懂得怎样生活,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将地坛与母亲作为并列内容,地坛和母亲之间有何联系。能够作出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地坛和母亲以不同的方式给了“我”相同的启示,即:珍惜生命、热爱生活,都是“我”的精神家园,等等。

7.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或用法,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和文言名篇。例如:学习教科书第三专题,能够对《六国论》、《阿房宫赋》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词,不同语境下出现的不同意义的词,词性发生变化的词,一些重要的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进行梳理,并能举一反三。能背诵《阿房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及引用到其他文本的名句和古诗。

8.尝试写能表达自己独特观点的文学鉴赏文章。鉴赏文写法多样,不拘一格:可以是描述性的感性体悟,也可以是评说性的理性分析;可以是严谨的议论,也可以是自由的随笔。只要对作品内容和形式之美有自己的见解,并且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三、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散文、小说、日记、历史评论、消息等体裁以及图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例如教科书第二专题《图片两组》的教学,要正确有效地指导学生“读图”:能真实具体地叙述图片内容;透过画面,分析图片的内涵,分析图片主题,分析美术特色。再如消息或通讯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把握新闻中的事件、人物和问题,认识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

2.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注重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美读等多种方法综合的灵活的运用。例如:小说篇幅较长,就要抓住小说的特点展开教学。在教科书《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节,再予以精读,品味精彩的细节和语言特色。而《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教学时可以通过对语音轻重、高低、长短的把握,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的传达出来。

7 3.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有些课文,教者可以将文本设计成若干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文本,例如,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时,可以设计这些问题: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情节?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贝尔曼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等等,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引导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发展理性思维,培养他们批判的意识,探究的习惯。

4.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把两篇或两篇以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选段)放在一起,对其主题、结构、人物、表达技巧及语言风格等项中的若干点进行比较,指出同异,进行鉴赏或分析。例如:教科书中的《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同样是战争题材,两位主人公同样遭遇不幸,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对不同性质的战争就会有更为清晰的认识。《金岳霖先生》和《亡人逸事》尽管一篇写的是学者,一篇写的是普通妇女,但在 “细节之美”这一点上,是值得进行比较的。

5.不同类型文本的教学内容,应该各有重点。不同的文学体裁,教学的侧重点应有不同。例如,教科书中的《六国论》是一篇历史评论,教者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处理议论文中的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弄清作者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后,如何利用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阿房宫赋》是一篇辞赋,教学中应着力实现辞赋的特点,着重关注辞赋的形式美、音乐美。《落日》、《消息二则》属于新闻体裁,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等。

6.注重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一是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二是勤于梳理,加强积累;三是结合语境,理解文意;四是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7.注意引导学生对鉴赏方法进行概括、提炼和积累。例如,教科书第四专题具体的文本后面,链接了许多和鉴赏方法有关的学习资料,有的是精彩的作品节选,有的是扼要的理论阐述。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这些理论材料,并对它们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提炼,形成自己的鉴赏方法,并运用这些鉴赏方法,结合文本进行活动体验,有助于深入挖掘作品所蕴蓄的美感。

8.写作中注意叙事详略的安排,当详则详,当略则略,以便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题。例如,《我与地坛》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详写“我和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详写在地坛这个环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其余部分略写甚至干脆略去。详略的处理是紧紧围绕人怎样看待生命的苦难这一主旨的。

9.组织与引导学生尝试写文学鉴赏类文章。鉴赏类文章写法也较为多样,可以是感性色彩较浓的想像文,也可以是理性色彩较浓的评论文。写作时可以从作品的命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入手,追求个性化的感受和表达。

必修三

一、内容目标

1.思考个人与祖国的关系,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和自身对国家所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热情。

2.了解伟大人物的崇高信仰和底层社会人物的高尚人格。

8 3.理解文明对话的作用、必然性,了解自觉地成功地进行文明对话的方法和途径。 4.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并得出自己的评价。

5.掌握朗读的方法,尤其注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朗读中传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借助音乐欣赏和诗文欣赏结合等方式,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拓展语言学习的范围,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6.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应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努力做到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了解人与时代的关系,了解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7.通过文本阅读,了解议论文论点的深刻性、论据的典型性、论证的严密性,提高论说类文本的阅读能力。

8.根据上下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教科书所选的文言文,并能根据要求给重要的语段进行注释、断句或翻译。

9.从生活中选取有价值的材料,从平凡的生活小事中发现伟大,并用恰当的形式真实地记叙和描写人物,鲜明地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10.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特别是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议论,能就电影电视或其他文学艺术作品的某一方面或某个片断进行解说或评论。

二、学习要求

1.了解和掌握一些重要的朗读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朗读中传达出自己对诗歌散文的理解。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其中都蕴涵着作者深厚的感情,只有反复朗读,才能把握诗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诗文的主题。例如,对于教科书中《长江三峡》的学习,可以通过诵读,感受长江三峡的瑰丽景象和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思想感情。

2.把音乐欣赏和诗文欣赏沟通起来,以期实现“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言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等目标。在文学鉴赏和音乐鉴赏的结合上可以将音乐引入语文学习的课堂,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再看看作者是如何用语言文字通过生动丰富的艺术想象去再现音乐、传达音乐的效果的。例如,教科书中《肖邦故园》中有多处生动的景物描写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再现,通过赏析这些内容,可以理解肖邦的音乐创作与他的故乡和祖国的关系,是对音乐进行文学化的再现和诠释。

3.通过搜集和利用相关资料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了解人和时代的关系,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了解不同阶层的人物在特定时代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人格追求,尤其是在关注伟大的人物的同时,发现底层社会的道德基石,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提高对人的认识,从而提高人格修养,使之树立进步的人生追求。例如,通过查阅屈原的相关文学资料,可以了解《离骚》是他在战国纷争,楚国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下,因进忠言而遭放逐后写的。而作品表现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与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

4.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可以通过查阅网络或图书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的背景,并把它们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认识结合起来,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例如,学习教科书中《发现》一诗,可以结合以前对闻一多已

9 有的认识,包括《最后一次演讲》,理解这样一位爱国诗人喊出“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的根本原因;要进一步了解闻一多留学的经历,了解《发现》的写作背景。

5.论说类文章的说理形式多样,有的是严密的论说,有的是形象的说理。能够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以提高议论文阅读能力。还要关注文章的论证技巧,如《发明与发现的国家》从反驳引出正面的论述,而《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由事及理,把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认识的方法,等等。

6、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并得出自己独特的评价。例如,研习教科书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把握住蔺相如的智勇与爱国,廉颇的忠于祖国与勇于改过的精神,与他们进行精神的对话,同时体会其高超的论辩智慧及为国而忘身,团结御侮的爱国情怀。

7.根据上下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专题所选的文章,并能根据要求给重要的文段进行注释、断句或翻译。能根据要求梳理归纳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如研习《谏太宗十思疏》时,要能够根据上下文,借助工具书辨析“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而,之”等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的含义,努力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8.从生活中选取有价值的材料,从平凡的生活小事中发现伟大,并用恰当的形式真实地记叙和描写人物,鲜明地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可以借助教科书中《品质》《老王》等文章,认识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格的光辉,在写作中学会观察身边的普通人物,发掘他们身上美好的一面,能够以“在底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9.能针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进行评述,发表自己的观点。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特别是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议论,提高论说的能力。

三、教学建议

1.研读文本不仅要抓住文体的特点,更要注意作品表达上的各自的特色。如《祖国山川颂》《长江三峡》都是写景散文,但学习前者要抓住“颂”的文体特点,注意文章全景式的铺陈描写的特色;学习后者,要抓住移步换景,借景抒情,根据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传神的描绘的特色。

2.阅读诗歌要善于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和鉴赏,理解作品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如教科书里《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中的“熏黑的矿灯”“老水车”“雪白的起跑线”,《祖国土》中的“泥土”和“沙砾”,《离骚(节选)》中的“香草美人”等,都蕴蓄着作者深厚的情感,都可以成为我们解读和鉴赏诗歌的审美切入点。

3.注意课程间的沟通,把音乐欣赏和文学鉴赏结合起来,在不同学科的沟通学习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研读《肖邦故园》时,要把文学鉴赏与音乐鉴赏结合起来,一是将音乐引进语文学习的课堂,通过音乐鉴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二是将音乐与文学文本结合起来,看看作家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通过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再现音乐、传达音乐效果的。

4.了解人和时代的关系,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屈原的《离骚》是在战国纷争、楚国危机四起之下,因进忠言而遭到放逐后而写的;普希金的诗是写给反对沙皇专制而被流放的战友的。优秀的诗篇,都是诗人心声的吐露。《离骚》表现了诗人虽然身遭厄运,仍旧坚信真理在握,崇仰高尚人格,诗中真实地再现了在屈原的那个时代,屈原

10 的行为所保持的高洁的志向和独立的人格。《致西伯利亚囚徒》则表现了为了推翻专制暴政而毅然起义,失败后依旧不屈不挠地坚信自己的信念,宁愿走向刑场、宁愿流放的革命者的高尚人格。

5.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要体会烛之武的爱国精神,教学《谏太宗十思疏》,要体会其中的居安思危的思想。在教学中应当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中的人物个性。例如,教学《鸿门宴》,对于项羽和刘邦的形象,应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并得出自己独特的评价。

6.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诵读时,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例如《烛之武退秦师》和《谏太宗十思疏》两文,一以记叙描写为主,一以议论为主;一以人物对话和以散句为主,一以整句为主,糅合散句;一是比较平静的叙述,一是激昂的议论。诵读中要注意其不同的语言特点。

7.研读文本时,要抓住文本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思路。例如,学习第三专题的《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可以先让学生谈谈对于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概念的理解,用简要的文字记下来,与学习以后的认识进行比较。在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后再进行研讨,画出每一部分乃至每一段的重要句子,找出关键的概念,进而探讨它们的具体内涵。再如,学习《

》,可以抓住文章关键语句,理解李约瑟公正地对待每一种民族文化的人文情怀,认识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相融等问题。

8.要鲜明地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必须注意选择恰当的事例,必须把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写人总离不开写事,只有在具体的事件的叙述中描写人物,才能使人物具体形象、生动可感。例如,教科书《品质》一文中,作者紧紧围绕平凡而低贱的老鞋匠格斯拉在那个时代、那个艰难的情境里仍能恪守职业道德的品质,选择他如何做鞋、如何与我交往等事例来叙述,并细致地描写了他的外貌和悲惨的遭遇。事件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时代,每个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只有把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来描写,才显得真实可信。如《品质》中的格斯拉处于大工业革命对手工业生产产生极大冲击的历史环境中,所以他的出境才真实可信,他的品质才真实感人。

9.围绕一定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特别是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议论,提高论说的能力。应让学生掌握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的基本知识及相互关系,针对某个事件和问题,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论点必须正确,符合客观实际,能够解决问题。摆事实讲道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时,所用的论据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论证的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对比法等,要运用恰当的方法特别是喻证法来证明自己的中心论点。例如,《拿来主义》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等当时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让学生围绕中心,发表自己的观点,写出有理有据的议论文。 必修四

一、内容目标

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了解先哲们经世济民的思想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精神。

11 2.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内涵。

3.引导学生走进古代的文学世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4.了解演讲辞、悼词和序言的基本特点;体会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的逻辑性和表现力,感悟文章的表达效果。

5.在阅读鉴赏中,了解小说和戏剧、电影剧本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欣赏小说和戏剧剧本、电影剧本的基本方法。

6.把握诗词中的意象,感悟其意境,理解诗词中抒发的感情。把握“骈体文”和“赋”的文体特点,理解文中抒发感情所运用的手法。

7.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简明扼要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得体、简明地回答问题;善于倾听,能够把握口语交流中传递的信息。

8.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目的进行演讲,提高现场演讲的能力。

9.初步学习小说评论、戏剧评论与电影评论,写出有一定见解的评论文章。

10.了解和掌握一些诗文鉴赏的方法,力求写出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见解的鉴赏文章。

二、学习要求

1.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例如,研习教科书中《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感受先哲们光辉的思想,体会其高超的论辩智慧及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研习《在马克思墓前讲话》、《〈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我有一个梦想》,回望伟人的事业,培养对社会政治、经济的人文认知能力。

2.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内涵。例如,教科书第二专题共三个板块:“灵魂的对白”、“美与丑的看台”和“人性在复苏”分别突出了人性中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三组矛盾。在阅读与鉴赏过程中,要深刻领会周朴园的自私、虚伪,鲁侍萍的痛苦与自尊;感受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爱斯梅拉达的人性光辉;能够理解辛德勒为什么能把自己从兽性中‘解放’出来,让人性的善良又回归到自己的身上。

3.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例如,教科书第三专题所选皆为唐宋诗、词、文的名篇杰作。通过文本研习,要能对诗文的艺术表现手法、语言风格、艺术评价、情感内涵以及一些基本的欣赏方法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要能对唐宋诗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感染力量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调动已有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通过吟咏对古诗文进行鉴赏,从而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4.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例如,学习教科书中《我有一个梦想》,通过整体感知,首先要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出要点,把握内容,弄清楚文章大致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出此次游行起因及其合理性,第二部分陈述为实现其要求所使用的斗争策略,第三部分表达作者心中执著追求的理想以及为了实现理想所具有的决心与信念。在此基础上,可以

12 进一步感受到文章思维逻辑严密,感情充沛强烈,产生共鸣,体会到作者所抨击的美国社会对待美国黑人的种种不公平现象。

5.在阅读鉴赏中,了解小说和戏剧、电影剧本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欣赏小说和戏剧剧本、电影剧本的基本方法。例如,在学习《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要注意小说中的场景描写和多重对比手法的运用,来把握人物的性格。在学习《雷雨(节选)》时,要能够掌握分析戏剧本的基本方法的着眼点在于分析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戏剧语言及矛盾冲突。学习《辛德勒名单》,抓住画面和细节,理解人物内心世界活动,认识人物的性格。

6.能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例如,教科书所选几篇文言文都是经典佳作,从语法上来说也比较具有代表性。比如,从文言句式这一角度来分析,《季氏将伐颛臾》中的“无乃尔是过与”是宾语前置句,学习后知道“是”在这个句子中起了一个“提宾”的作用,就能够推知成语“惟命是从”和“惟利是图”中的“是”都是提宾标志。

7.能够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能够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简明扼要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得体、简明地回答问题;善于倾听,能够把握口语交流传递的信息。能通过活动体验,学习典范的演说词、辩论稿、采访对话,在活动中提高演说、论辩才能。

8.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目的进行演讲,提高现场演讲的能力。能够围绕一个中心,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述鲜明的观点,写出简洁明了、形象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演讲稿。演讲要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语言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个性和风度。能借助恰当的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演讲的效果。例如,教科书中《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与《不自由,毋宁死》,这两篇演讲因背景不同,对象不同,目的不同,所以演讲内容侧重点,语调和语气等都不相同。

9.能够了解影视作品的一般要素和形式特征,掌握阅读、欣赏方法,在此基础上选择恰当的角度撰写影视评论。例如,学习了《雷雨》、《辛德勒名单》,能够理解人性的复杂性,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选择恰当的角度写出评论文章。能够围绕“人性的美丽”这类话题写出有一定深度的作文。

10.了解和掌握一些诗文鉴赏的方法,写出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见解的文艺评论。要学会运用背景分析、字句研读、对比阅读等方法,注重对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风格、思想内容和情感内涵等方面的发掘,力求有所感悟,有所发现。

三、教学建议

1.在文本研习时,要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例如,《季氏将伐颛臾》记录了孔子和弟子子路、冉有的三问三答,孔子从最初的委婉的批评到对“是谁之过”的追问,最后到对自己政治理念的阐发,层层推进,层次清晰。抓住了每一层的问答,也就抓住了脉络和主旨。

2.在问题探讨时,要特别注意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具体的问题展开探讨。例如,教学《雷雨》这部话剧,可探讨这样一些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不是真的,他是不是真的对鲁侍萍有感情,他在认出鲁侍萍前后语言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等。这些都是长期以来有争议的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可以激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13 开展讨论。在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任务的性格进行分析,根据剧本的内容进行说理。

3.在活动体验时,要强调实践性、活动性。例如,教科书第四专题《走进语言现场》三个板块分别侧重用演讲、问答、辩论等基本形式,训练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实践能力。本专题教学要做到在活动中“用”材料而非“教”材料,在教学安排上,要将大部分的时间用于口语交际的实践,让学生练习演讲、提问应对、辩驳讨论,从而有效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4.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三种方式并不是孤立的,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一种方式为主,结合其他方式灵活运用。例如,在教学教科书第二专题时,主要运用“问题探讨”的方法,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要开展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可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或组织学生排演、观看话剧、电影或录像资料,以提高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的兴趣,在活动中掌握戏剧、小说、电影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5.巩固运用评点的读书方法。例如,教科书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的教学可以运用这种研习方法。评点时,要将重点放在诗文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古典诗、词、文的赏析方法,充分体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感染力量。

6.要充分重视朗读在课文学习中的重要性。朗读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听名家的配乐朗诵,也可以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范读,启发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学生可以通过诵读体会以准确把握朗读中的情感。朗读的过程,也是学生进一步理解作品内涵的过程;反过来,作品的情感内容把握得越准确,学生的朗读就越到位。

7.文言文教学要立足诵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要重视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课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真预习,课上勤记笔记,课后及时梳理;要适当训练,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还要引导感悟,提高学生鉴赏审美的能力。要引导学生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特别注意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和固定短语,能够举一反三。例如,教科书必修四文言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注意归纳总结,如《季氏将伐颛臾》文中的实词“过”、“陈”、“就”、“相”、“疾”、“来”、“安”,文言句式如宾语前置句“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等都要注意归纳整理。

8.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要把活动体验落到实处。安排演讲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著名的演讲词,体会其鼓动性与感染力,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演讲词在表达方式上的特色;分析不同演说家的风格差异,体会演讲者的个性与风度。例如,教学教科书第四专题,要集中安排“演讲”与“倾听”实践活动,学习《不自由,毋宁死》、《奥林匹克精神》,让学生倾听那些穿越时空的声音,感受演讲精品的魅力,并总结、借鉴典范演讲的经验,在历练中提高演说才能。

9.写作教学还要做到课内外结合,要注意写作形式的多样性。要让学生有写作的主动权。布置文题要让学生可以选择,还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出题。例如,撰写影视评论、文学评论,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感悟。写演讲稿可以让学生注意观察、体验生活,选择有价值的、有话可说的话题来撰写。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必修五

一、内容目标

1.感悟严谨而审慎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使学生享受发现与探索的无穷乐趣,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丰富多样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 3.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追求,养成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 4.思考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问题;提升人生境界。

5.能够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说明文,了解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方法和语言特点。 6.了解文学作品抒情言志手法的多样性。

7.了解托物言志与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8.能理解哲理散文的哲思情怀和艺术特色。

9.要运用多样的议论分析手法,使议论辩证深入,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写出立意的思想高度。

10.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运用恰当的说明顺序、方法,写作实用类文章中的说明文。

二、学习要求 1.能独立阅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准确把握文本的主要信息。例如,对教科书中《〈物种起源〉绪论》的教学,可抓住关键语句,在理清作品脉络结构的基础上,抓住为什么要提前发表《物种起源》和《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这两个关键问题,把握住主要信息。

2.通过诵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例如,教科书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它主要靠台词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矛盾冲突,从而揭示出主题,因而可以进行表演性诵读;《陈情表》是一篇读之动人肺腑令人潸然泪下的文章,作者对祖母的孝心和深情,对皇帝恩宠的感激,其措词的谨慎应通过诵读加深体会。

3.在阅读中,能够通过人生的生死苦乐顺逆等问题,引发对人生的严肃认真的思考。例如:教科书中《记念刘和珍君》塑造了刘和珍等青年学生的爱国形象,鲜明地表达了对生死选择的态度,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要认识刘和珍等青年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对当代青年学生的深刻启示,激发肩负起历史使命,报效祖国的情怀。

4.思考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问题;提升人生境界。如可以通过理解均衡教科书中帕斯卡尔和罗素作品的思想、道德、理性等人生哲学命题的深刻内涵,了解伟大的思想家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看法,从而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5.能在整理总结有关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和品味不同表达内容的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如和一般说明文的平实的语言风格不同,教科书中《南州六月荔枝丹》文艺性十分突出,语言生动,特别是引用了大量的古代诗句,不仅有助于了解荔枝的特点,而且营造了优美的意境,使原本可能枯燥的说明变得生动形象,使语言具有独特的韵味。

6.拓展对于实用类文体中说明文文体知识的认识,了解当代说明文在文体和风格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如可以通过教科书中的《斑纹》类的文章,了解当代说明文在文体和表达方式及语言风格上所呈现的一些新的特点。

15 7.能够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特点,学会通过意象的解读和鉴赏,体会诗歌的思想和情感,理解诗歌语言的深层意蕴,评价感情的表达效果。例如,可以通过鉴赏教科书中“旧日时光”板块的3首友情诗来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8.了解用形象化的语言阐释抽象道理的写法。例如,通过教科书中“伟大的情思”板块来分析文章中观点的表述特点:既是作者丰富思想的高度浓缩,也是富有诗意的形象的表达。

9.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能在前几个模块学习时所做的整理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文言相关知识体系的整理工作,补充典型词句,使相关知识系统化,并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同时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例如,可以在以前整理内容的基础上,整理、积累《兰亭集序》中的实词和虚词句式和活用用法,将之归纳进相关知识体系之中。能理解其中内涵丰富的句子的含义,背诵、默写其中的名句。

10.能写作说明文,能对说明对象有全面、透彻的了解,熟悉与它相关的知识背景;能确定说明的顺序,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语言力求精炼、准确又形象生动。

11.尝试将理性的思考与真挚的感情相结合写作杂感或较复杂的说理文。要能够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精心提炼,形成表达中心,或托物言志,或直抒胸臆,或运用丰富的材料,加以阐发。能做到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能有一点思辨色彩,把自己的感悟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出来。

三、教学建议

1.说明文文本的研习,要让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进行梳理。。如说明对象有对于事物说明和对于事理说明,有对于单个对象的说明和对于一类对象的说明;语言风格有平实的典范的,也有文艺性强的;风格上既有传统的说明文,也有现代风格的、兼具散文随笔和科学小品特点的说明文。可以通过教科书的“科学之光”专题中的相关文本,让学生以比较的方式全面了说明文。如可以通过比较《南州六月荔枝丹》和《斑纹》,了解经典的文艺性说明文和兼具散文随笔和科学小品的特点的现代说明文的不同的风格特点。还也可以比较两文说明对象的不同:以单个的事物、事理与现象作为说明对象的,和以一驭多,对于一类对象的说明的。在教学时还应注意说明文的实用性特点,将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课外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开拓相关课外知识。

2.诗歌、散文和戏剧作品的研习,应在把握作品的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文本的个性,选择教学素材,组织教学单元,抓住专题的核心,突出重点,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激活文中情感,陶冶学生的心灵。应强调对语言表达的关键处、细微处的品评、咀嚼和揣摩,真正教出语文味,提高对古代散文、中外戏剧和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教科书“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的教学,让学生体验优美真挚的感情,珍视亲情、友情,理解爱情。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细节、白描、烘托、渲染等表现手法在散文中的作用;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戏剧中戏剧冲突、时空安排等表现手段的特点和表情达意的作用;还可以引导学生诗歌或借助意象,或融思于诗等多样的感情表达的手段,以让学生学会用多样的手法抒发健康的感情。

16 3.对于问题的探讨,要自然渗透融合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从文本中自然生发出来。既要通过问题学文章,在问题意识的推动下,找到思想与表达融为一体的切入口,安排教学步骤,向预设的核心问题逼近;还要通过文章解答问题,把握作者的观点思想,作为思考的素材、回答的理由,让文本学习通过问题探讨生成丰富的意义,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例如,可以通过教科书“直面人生”专题的教学,引导学生探讨司马迁和屈原的人生选择。可以探讨为什么司马迁“隐忍苟活”,而屈原“毅然赴死”;还可以结合东西方生死价值观来探讨。也可以通过教科书的“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专题,引导学生探讨,生发出学生对于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问,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总之,是让学生通过文本的研习产生的疑问,由疑问而开始探讨问题。要注重拓展探讨的空间,使“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人人有话可说,以实现探讨的教学目的。

4.无论是文本研习,还是问题探讨,教学时要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要转变角色,不能做学生的主宰,要引导学生自己体会。要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要使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看法。要引导学生挖掘作品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从而大大拓展学生的精神领域,滋润他们的心灵世界,在情感熏陶中体验并提升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可以要求学生使用评点法对文本作出自己的解读。

5.教学时应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相关语文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地认识事物的能力。可以给学生限定阅读时间,并根据文本设置一些典型问题要求学生作答。 6.教学中应注重朗读和背诵。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要给学生多一些诵读的时间。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诵读。在学生诵读过程中,注意引导点拨示范,教给学生一些诵读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对一些重点篇目,适于诵读应该诵读的篇目,要舍得花时间,舍得下功夫。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将诵读延伸到课外,并加强督查和检测。要注重学生的名句名篇背诵,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7.学习文言文,要强调积累。多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尤其是实词。在积累实词时,要指导学生重视语言环境,“归词于句”,就是在阅读中要注意的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指导学生摘记特殊的实词,如古今异义词。要扩大文言文的阅读量,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自主阅读浅易文言文,而不仅仅依赖老师课堂讲解。此外,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并学会利用工具书和合作学习来解疑。要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学文化常识,并能灵活运用以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蕴。

8.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说明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语言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避免夸张华丽的辞藻,要把真实的一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说明时一定要把握一个中心主题,说明文中细枝末节较多,但不能喧宾夺主;合理的说明次序会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明晰,练习时可以尝试不同的次序进行写作,找出最合理的一种;由于说明文写实性较强,有时难免会让人感到没有生气,可以适当使用一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来增加文章的文艺性。 9.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体验和感悟,当学生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体验到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特定情感时,要善于抓住这个

17 情感交融的好时机进行练笔,帮助学生张扬情感。要培养学生留心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寻找、提炼创作的源泉。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要让学生学会平时积累作文素材,懂得占有大量素材的重要意义。在写作实践中,帮助学生分析材料的优劣,选择适当的素材,争取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文章.

选修部分

一、诗歌与散文·诗歌

(一)内容目标

1.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诗歌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二)学习要求

1.把握诗歌的形象。

对诗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选修诗歌中的形象大致有三类:(1) 诗中描写的景物形象,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2)诗中的主人公形象;(3)诗人自己的形象。诗歌选修教材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豪放洒脱的形象,忧国忧民、青衫泪湿的形象,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爱民惜才的形象,儿女情长的形象,奋发进取的形象等。

2.感知诗歌的意象。

诗歌重视意象、意境的创造。“意象”,简单地说,就是“情”和“景”的统一。“意境”,有时又称为“境界”,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情景交融)外,又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引发人们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诗歌的“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因此,学习时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感知诗人的情感,进入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主旨。选修诗歌作品中常见的意象的含义有:月亮代表思乡,菊花、梅花、松柏多代表一种坚贞、高洁的品质,莲即“怜”,多表达爱情,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杜鹃鸟的哀鸣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寒蝉表示悲凉等等。而泰戈尔的《〈诗选〉三首》则表现出梦幻一般的意境。

3. 品味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文学语言。用较少的字句来抒情写景,表现广阔无限的自然、社会和人生,是诗歌的一大特点。

18 诗歌的语言又有强烈的抒情性和优美的音乐性。诗歌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然而诗人情感隐含着的生命的节律又是通过诗歌的音乐节奏来表现的。要通过有声的语言有感情地诵读,感受到诗歌的语音美、节奏美,传达出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鉴赏诗歌,古人有知人论世的方法。即要联系诗人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创作风格、所处的时代背景来欣赏诗人的作品,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选修教材中的诗歌涉及的思想内涵是多方面的:有忧国忧民(战乱离散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有建功报国(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热忱报国的激情, 赤诚献身的心声);有思乡怀人(天涯羁旅的愁思、 思亲念友的孤独、边关征夫的思乡、闺中怨妇的怀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深意长的勉励、革命战友的思念、难舍难分的惜别);有寄情山水(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有感时伤逝(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予的焦虑、凄美惆怅的记忆、悠长寂寞的思念);有热情赞美(对英雄的赞美、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祖国的赞美、对亲情爱情的赞美);有人生梦幻(青春的梦幻、理想的追寻);有吟唱自然(自然的美妙、大地的景观)等等。

5.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

阅读欣赏诗歌要了解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比如:(1)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选修的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大漠古道、长亭客栈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2)托物言志。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如陆游的《咏梅》就是借梅来表达自己的志向。(3)对比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燕歌行》中用达官贵人的歌舞来对比前方战士的苦战。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但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诗歌选修中的不少诗词都运用了这种手法。(4)化用典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的词就成功地运用了多个典故,凝练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5)联想想像。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融为一体,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像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大胆丰富的想像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6)比兴象征。比,就是打比方,用一个形象来表现有相似点的另一个形象。兴,就是先说一个形象,然后借此引出所要表现的另一个形象。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人品

19 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还包括诗歌的形式技巧,如:押韵、对仗、反复、顶真、回环,篇章结构上的建筑美和与此相关的语言变形,语言的跳跃,以及因跳跃而空缺,因空缺而断裂,因断裂而多义等等。由于诗歌特殊的表达需要,诗人还常通过倒装、错落、夸张等语言的变形技巧,创造出全新的艺术形象。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浣女归,渔舟下主谓倒置以后,不仅有效地保证了律诗上的严谨无误,而且因动词“归”、“下”前置,增加了形象的动态效果。

6.了解诗歌的风格流派。

由于诗人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就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不同的风格。成熟的诗家词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如选修教科书中的古代诗人:苏轼、辛弃疾——豪放,柳永、李清照——婉约,李煜、刘禹锡——隽永,李白——清新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王维:恬淡优美,李贺——奇诡谲幻,白居易——清浅可爱,杜牧—— 旷达俊爽,李商隐——悱恻缠绵。选修教科书中的现代诗人:舒婷——余韵悠长,徐志摩——忧郁柔美,戴望舒——舒缓优美,闻一多——谨严深刻,艾青——深沉淳厚,何其芳——热情浪漫,顾城——迷离梦幻,泰戈尔——美好纯真,等等。阅读欣赏诗歌作品要了解不同内容的诗的不同的风格。如:宫廷诗――缠绵宛转,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送别诗――意蕴深远,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沧桑,怀古诗――幽深绵长。

阅读欣赏诗歌作品要了解评价诗歌艺术风格常用到的一些词语。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杜甫、白居易的诗等。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像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如李白、李贺的诗歌就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传统诗论常用的术语有:(1)雄浑。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王昌龄的《出塞》、孟浩然的《临洞庭》、王维的《使至塞上》都可以以雄浑称之。(2)豪放。豪迈奔放,唐诗中的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3)沉郁。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杜甫之诗,为沉郁之极致。(4)悲慨。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5)冲淡。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6)旷达。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代表作家如苏轼。

需要注意的是:许多大诗人往往是多面手,其诗歌的风格也是丰富多彩的,比如苏轼的词以豪放为主,但也有《唐诗宋词选读》所选的《江城子》和《水龙吟》之婉约。李清照的词风固然多为婉约凄切之作,但也有“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样豪迈的诗句。因此在赏析的时候应具体作品具体分析,切忌生搬硬套。

诗歌流派指思想观点、艺术见解和艺术风格相同或相近的诗人所形成的自觉或不自觉的结合体。诗的流派在唐诗中最为典型,有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有以高适、王昌龄、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词的流派在宋词中最为成熟,有以柳永、李清照、姜夔为代表的婉约派,有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同一流派诗人的作品有大致相同的风格,他们在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语言的运用以及创作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方面,

20 都有许多共同点。例如婉约派词写得比较婉曲含蓄,多以艳情为题材,严格遵守音律;豪放派词,则反映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思想内容则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不严格遵守音律。但同一流派的诗人不只有一种风格,他们可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同为豪放派,苏词旷达洒脱,辛词则慷慨愤世。到了现代,以徐志摩、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格律诗派)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主张, 而当代有以舒婷为代表的朦胧诗人,也有以艾青、李瑛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人。

(三)教学建议

1.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精选部分诗歌重点鉴赏研读。

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歌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对有兴趣尝试诗歌创作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2.重视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一个人审美修养的获得,其程度的高下,以及能否使自己的兴趣得到持续发展,形成较为稳定的审美能力,关键在于审美情趣。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了明显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丰富和深化,情感体验也趋于丰富和细腻,自我意识和活动能力不断增强,这时候,他们的内在精神修养迫切需要提高。在这样的前提下,审美情趣就会在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提高文学修养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就会成为高中生的内在需求。对优美的诗歌作品的鉴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高中生的这一需求。

3.注重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 突出学生在诗歌选修课中的主体地位。比如,在处理选修课本《唐诗宋词选读》时,可让语文素养较好的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篇,自己写出学案,在和老师讨论以后,走上讲台,和全班同学交流,这样,既强化了对诗词本身的理解,又锻炼了研讨能力和演讲能力。而其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者单一,或者组成小组;或者着力撰写学案,或者着力上讲台讲解。这样处理,既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又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求划一。

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提倡举办诗歌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

4.培养学生自我欣赏诗歌的能力。

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诗歌鉴赏的角度。比如:(1)从字词提炼的角度,着重分析该字词的表达效果,对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名句赏析的角度,着重分析该句的情感哲理所在,对主旨所起的作用。(3)从修辞的角度,研讨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4)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记叙、描写、议论、抒情。(5)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想像联想、烘托或对比衬托(动静相衬、以有声衬无声等)、托物言志、正面侧面、欲扬先抑、化用典故、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虚实相生、比兴寄托、比喻象征等。(6)从音韵的角度,长短句间杂的,读起来错落有致,好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多用叠词的,讲究押韵的,则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性。

5.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古代诗歌常识。

21 比如,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分类。(1)从体裁分:诗歌从体裁可分为新诗和旧体诗两大类。新诗是五四以来用白话文写成的诗歌,它的形式比较自由,长短不限,不受平仄的约束,押大致相同的韵。选修的新诗由于突破了旧体诗的种种束缚,更有利于抒发感情。旧体诗从形式上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从字数看,基本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四种。选修的唐诗宋词中的古体诗包括乐府诗和歌行体等,题目中一般有“行、吟、歌、引”等标志性字眼。古体诗的形式也比较的自由,可以不受句数和字数的限制,音韵的要求也很宽松。近体诗是指隋唐时期出现的比较讲究音韵格律的诗歌,又称“格律诗”,大致可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分。在格律诗以后,宋代兴起了词,词从风格上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根据字数分为长调、中调和小令。(2)从表现手法上分:有抒情诗、叙事诗和说理诗。(3)从表现内容上分:有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怀古诗、羁旅诗、思乡诗、登临诗、闺恋诗、游赏诗、送别诗、咏史诗等。此外,还可从作者分为文人诗和民歌,从时代分为现代诗和古代诗,等等。

二、诗歌与散文·散文

(一)内容目标

1.培养鉴赏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散文,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散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散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散文名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散文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二)学习要求

1.领略散文的意境。

散文的意境熔铸着散文家成熟的思想,独特的个性,美学理想和艺术才能等多方面的内容。领略散文的意境,往往能得到多方面的情感思想的启迪。

散文意境创设方法之一是以形传神,就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逼真描绘而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主观情感,阅读这样的文章,不妨循其形,入其里,察其情,达到鉴赏的目的,获得审美的愉悦。比如,在《现代散文选读》的“文字绘出的图画”中,四篇美文描绘出大自然的雄阔、坦荡、妩媚、深邃无边、残忍暴戾、无私多情等多方面特点,使读者从中认识了自然,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关注。

散文意境创设方法之二是以神写形,就是通过对象的底蕴来塑造形神兼备的意象。在这种方法下的意境,通常呈现出夸张变形的特点,充满象征意味。阅读这类散文,我们尤其应该探求散文形象变异的原因,象征的背景,较之前者那种自然的进入,更着意在有意识的探求。比如,在《现代散文选读》的“人与物的对话”中,作家们对“鸟、葡萄、灶、蟋蟀”等的描写,不仅让我们认识了物,也让我们更深刻的反省人的世界。

22 探究散文意境,一般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一是作者的内心孕育着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二是作者是选择了怎样的生活画面来表现这种思想感情;三是这两者的结合自然巧妙的程度如何。

2.探索散文的意蕴。

散文的意蕴是散文的内在含义,就是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思考,对于生存之理的探索,就是渗透于散文形象中的哲思。

诵读文本,深入思考,是把握散文意蕴的有效途径。比如,《现代散文选读》中的胡适的《我的母亲》和刘鸿伏的《父亲》都是写的亲情,这就需要发挥想像,换位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切意会到爱的真谛。

知人论世,也是把握散文意蕴的有效途径。比如,学习《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时,了解作者的为人与生活背景,才能领悟唐宋八大家散文在叙事当中融进抒情议论所表达的哲理。

3.抓住散文的线索。

人们通常将贯穿全文联缀人物和事件的顺序叫做“线索”。抓住散文的线索,进而理清散文的结构,是散文鉴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散文的线索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可以地点和空间的转换为线索,可以人物行踪为线索,还可以情感的变化为线索的。

寻找线索的过程一般是: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内容,把文章各小块的大意作一个粗略的概括;然后在相互联系中再来确定文章所写的主体;最后,根据各块大意同主体的关系,块与块之间的内部联系,来理清文章的总的线索。

4. 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丰富的情感,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具体的语言传达出来的,要真正品味散文之美,还应该研究散文的语言。一是研究凝炼优美,富有情感的语言。二是研究准确形象,特别传神的语言。三是研究品赏散文的语言风格和富有特色的修辞手法。

5.把握散文的特点。

散文要以精短的篇幅,写出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而且写得坦诚、亲切、优美、隽永,既有一箭中的那样的准确有力,又有“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那样的含蓄有味。这一要求,决定了散文形式创造的特点。

其一,“情景交融”。

散文没有小说那样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典型化的人物形象,也没有戏剧那样的高潮迭起的矛盾冲突,散文的艺术魅力在于它的“情景交融”。优秀的散文,既要有“情”,又要有“景”,既像“诗”,又像“画”,“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是许多散文家追求的目标。

在叙述方式上,散文对事物的反映都从作者的主观感受出发,以个人抒情为主。虽然也使用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但又无不融合着作者的感情,常常是将抒情、记叙、议论熔于一炉,形成一种夹叙夹议的笔法,读起来使人犹如走进作者敞开的心灵,聆听其倾诉衷情,备感亲切。

其二,“形散神聚”。

23 散文的“形”,指散文的外在形式。选用了怎样的材料,材料又是怎样组织的,表达方式又是怎样采用的,语言使用得怎样,都可以看作是属于“形”的一类。所谓“形散”,主要有两个含义:一是指题材广泛,不受时空的限制。一篇散文,所选的材料,可以横跨几万里,纵贯数千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至国际风云人间沧桑,小至花开叶落虫鸣鸟啼。二是指笔法自由。散文的写作,或记叙,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一任作者的爱好自如挥洒纵横驰骋,高手的作品,更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散文的“神”,指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它是内在的,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意图。所谓“神聚”,是说散文虽“散”,但又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必须按照中心的需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地去表达。

散文创作既贵“散”,又忌“散”,优秀的散文总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典范。

6.了解散文的类别。

散文主要分为以下三种:(1)抒情性散文。是指侧重于表现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的散文。它们或咏物状景中言志抒怀,或在叙事记人中传达情思。此类散文往往以小见大,追求诗情画意的统一和语言的精粹,以获取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记叙性散文。或以记人为主,或以叙事见长,也有二者并重难分主次的综合类型。除了经典的文学散文之外,报告文学、人物传记、回忆录、游记等也属于记叙性散文。(3)议论性散文。虽以论说见长,但注重选取生活中的典型现象或言行,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由表及里地剖析、议论,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生成强大的艺术冲击力、感染力。议论性散文中影响较大的是杂文和小品文。杂文侧重抒写杂感随想。优秀的杂文体式短小精悍,行文泼辣尖锐,多用讽刺幽默的笔调,极富感染力、说服力。小品文是一种短小精练带有较强抒情意味的议论文。所谓知识小品、科普小品、随笔、札记即属此类。小品文篇制虽短但立意集中,行文挥洒自如,语言或诙谐幽默或雅致蕴籍,溶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兼知识性休闲性之并长。虽然社会意义、时代精神有限,但可拓展视野陶冶性情,满足人们求知、审美、休闲的文化需求。

(三)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对选修教科书中的散文进行自主阅读。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的多重对话过程。散文阅读教学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要让学生学会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主要内容,关注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及穿透的人生哲理,了解渲染、衬托、铺垫、象征、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前后呼应等表现手法,学会鉴赏、评价文章的优劣得失等等。

2.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散文时,要抓住“认读、感悟、鉴赏”三个环节。

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可以“认读”为切入点,从内容的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语言与表现手法运用的品评,都离不开对文本的阅读;以“感悟”为突破口,了解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以及崇尚自然之美、生活之趣的心境,让学生潜心沉浸在“景美、人更美”的感悟和暇思之中,进而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绵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以“鉴赏”为落脚点,把握散文的意蕴,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

24 散文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例如,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从文章结构看,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形式,理出结构层次,思路也就清楚了。

4.指导学生把握文中关键语句。

一般说来,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总是有表征可循的。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注意那些发表议论的语句。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等。

5.指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和风格。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不同的作者,写出来的文章会形成不同的风格特点。语言表达的特色,就是这种风格特点的一个重要标志。例如,选修的现代散文中,鲁迅的深沉洗练,茅盾的沉稳劲健,梁实秋的温静典雅,丰子恺的质朴练达,孙犁、老舍的清新明快,林清玄的闲适从容,钱钟书的幽默旷达,徐志摩的浓丽华美„„风格各异,异彩纷呈。阅读中辨析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揣摩不同的语言风格,品味其中的意蕴,那是一种美的享受。欣赏散文语言,离不开联想和想像。学生只有调动自己的情感,在接受语言信息时展开联想和想像,才能深入领悟语言美的神韵。品味散文语言,还要联系作者的心情,体会出词语传达出的作者的情趣。鉴赏散文语言还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品味其用词的准确、鲜明、生动,就会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他们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

散文是作者思想认识水平和人格修养的体现。不同的作者,生活在各自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各人的先天禀赋有别,后天阅历不同,因此才识、性情、气质就有高低、深浅、刚柔、雅俗、文野、曲直等等区别。例如,唐宋八大家中,韩愈的《祭十二郎文》、《送李愿归盘谷序》等,写得情真意切,极为生动感人;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借描写山水景物,抒写自己的悲愤抑郁之情;苏轼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以文为赋,骈散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讲究辞采,又融入了散文的灵活自然,更具有诗的情韵意境。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等政论文或直陈政见,或针砭现实,或论辩驳难,皆有感而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三、小说与戏剧·小说

(一)内容目标

1.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2.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3.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学写小说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25 4.朗诵小说的精彩片段,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5.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

6.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小说,相互交流。

(二)学习要求

1.养成阅读小说的兴趣,获得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鉴赏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是根本的要求,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没有审美的体验,而审美活动的目的,是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都不同程度地赋予了其作品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例如,鲁迅先生《在酒楼上》中的浓浓的人情味以及对生命的眷念之情;苏联作家舒克申《秋天》里流露出的对不幸爱情的动人心魄、使人压抑的痛楚等等。这些可以大大拓展我们的精神领域,滋润我们的心灵世界,有利于我们在情感体验中体验并提升人生境界,从而构建起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

2.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鉴赏小说的前提是进行正确的阅读——“以本为本”:亲近文本,走进文本。小说文本的阅读,理解层面的能力包括很多,如对小说内容的整体感知,要素的基本辨识,情节的归纳概括,层次结构的大致梳理,人物形象的全面理解,主题思想的整体把握;又如对一些字词的含义、情感色彩及表达作用的阐释,文段作用的理解与分析,重点段落的品读等。小说文本的阅读过程大致按“综合——分析——综合”的思路进行。

小说的鉴赏通常包括:(1)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探究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例如,《红楼梦》中宝黛爱情的悲剧离不开封建社会及其制度这块土壤;《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表现南方贵族庄园主阶级,留恋昔日乡绅贵族式的生活方式,以及维系这种生活的社会、道德体系,旧的传统及价值观念,但对其衰亡的命运,却不甘心,拼命想扼守这一切,这一主题的表达,离不开美国南北战争的背景。对于作者写作、发表时的背景,作者自身的有关概况等背景资料,要学会通过网络等现代技术搜集,自行解决,特别是古代作品及外国作品。(2)分析人物形象,进而探究小说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点。小说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也可以在事件的叙述中展示,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也可以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来刻画,还可以运用丰富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环境造就了他的性格;然而环境在改变人物命运的同时,也改变着他们的性格。鉴赏小说,分析人物性格,不能忽略人物活动的背景,要分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英国作家毛姆的短篇《万事通》中的“万事通”柯拉达,是个无所不知,精明过人,从不放过任何一次可以炫耀的机会的人。作者花费了很大篇幅,通过一组细节描写了他的许多令人生厌的庸俗习气,作者甚至觉得他一无是处。可是,后来他明明看出了兰赛太太的那串项链是真品,却忽然改口说是假的,他的内心经过了多么激烈的矛盾斗争(作者却一字未提),而他的形象顷刻间变得立体而丰满。(3)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是怎样为塑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例如,《宝玉挨打》通过宝玉挨打的原因、过程、众人的反映等三个层次,不仅完整交代了“宝玉挨打”这一事件,而且刻画了

26 贾政、贾宝玉、王夫人、贾母等一系列形象,还揭示了人物之间尖锐的思想冲突。又如,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人生成熟阶段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度过的,外部世界的动荡不安,拨动着他敏锐的感情神经,促使他用笔不断探寻人生的意义。《看不见的珍藏》中的老人及其妻女的不幸遭遇——终日处在心灵的不断挣扎状态:他们的世界是昏暗的、杂乱的,心境是焦虑的、无助的;但他们尽力向上攀爬着,企图抓到救命的稻草。虽然小说没有正面谴责战争,但读完小说,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是战争毁了老人的收藏,是战争毁了他们一家的生活,是战争毁了整个德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生活,反战的主题也就在这种“一叶知秋”“小中见大”中凸显了出来。(4)阅读小说的精彩片段,品味小说个性化的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小说的语言,从表达方式上说,有叙述性语言、描写性语言、抒情性语言和议论性语言等;从叙事视角上看,有叙述人的语言,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展开与推进,对时间和空间的介绍,主要通过叙述语言来完成,叙述语言蕴涵作者的感情倾向,体现作者的表达习惯,本身就具有审美的价值,作品的叙述水平,直接影响读者对作品的感受。阅读小说,抓住其中个性化的语言,仔细品味、鉴赏,将会对领会作品的内涵很有帮助。例如:《黛玉葬花》中的《葬花词》集中表达了林黛玉进入贾府后的生活感受,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纯洁人格的理想和悲哀。认真品味,心灵必然会受到震撼。

3. 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研究小说的人物形象,主要是研究作家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个性。就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物肖像。肖像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容貌、姿态、风度、服饰等外部特征所进行的富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化的描绘。读者可以从中比较直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人物语言。研究小说的语言,应该选择最能反映人物性格,最具有表现力的字句进行分析体味。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物心灵的镜子,精彩的艺术语言,对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三是人物行动。研究人物的行动描写,主要是研究那些对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最具有作用的行动的描写,要力求站在整部作品、把握人物总体性格的高度,对那些能反映人物性格的行为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艺术的鉴赏。四是人物心理。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是小说有别于一般文学样式的特点之一。这种心理描写,作者常常可以无所不知的超现实手段,把笔触伸到人物的心灵深处,进行细腻深刻的描绘。

4. 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小说的思想内容,并不是作者直接表白出来的,而是在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流露出来的,因而具有较大的隐蔽性。

分析小说的主题,首先要从人物、情节、环境出发,进行认真的考察,还要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小说的动机。

5.注重批判性阅读,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小说的艺术就是人生的艺术,它的丰富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都要求以多元思维来进行解读。如:深入理解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作品的情感与思想的蕴涵及其社会价值;从创新性、独特性、多样性、社会影响与文学史的地位等方面对作

27 品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多角度地多元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或人物;搜集相关作家作品的评论研究资料;尝试写作小说评论,等等。新课程提出的“问题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我们开展独立阅读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例如,在阅读冯骥才《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就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团结大楼”营造了一种怎样的环境?在它的周围生活着一群怎样的人物?人物的悲剧命运和这“团结大楼”有什么样的关系?可不可以把“高女人”和“矮丈夫”的故事从“团结大楼”里剥离出来?小说结尾“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一大块空间,空空地,世界上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这一块“空间”有什么寓意?当然,独立阅读并不等于“单干”。独立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读者与作家、文本、老师、其他读者(包括前人以及假想的读者)等平等对话的过程,而且最终要与班级其他同学对话、交流,这恰恰更有利于互助合作精神的培养。

6.注重个性化阅读,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和其它文学阅读一样,小说阅读具有内省性,即重在体验。这就要求阅读主体充分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积极主动开展思维活动,从而获得个人独特感受和体验。任何一个读者,面对文本总会有自己的期待——接触到题目、作者、题材、体裁等,对文本展开的情节、场景、人物性格和命运、社会生活、思想和感情产生迫切求知的心理。当这种期待视野与文本之间产生背离时,会产生更强烈的吸引力、更浓厚的阅读兴趣。而当我们不满足于一般的理解性阅读时,就会对自己的阅读过程和自己的理解进行再思考,这就进入了阅读的反思阶段;更高的阅读境界,自然就是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例如: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短篇《杀人者》,全篇分为一个长的场景和三个短的场景,而且场景间的过渡只有三四个句子;小说的全部内容几乎都是由生活化的口语对话来表现,两名杀手、老板乔治、厨师、尼克和安德瑞森的种种表现都是通过极为简洁的对话展示出来的。这种典型的纯客观叙事的方式,让初读者立即生出许多疑问:杀手受谁指派?主使者为什么要追杀安德瑞森?安德瑞森有没有什么特殊的经历?尼克去报信,安德瑞森为什么不逃走?„„一系列的疑问,迫使我们探究下去,我们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不断深入,碰撞的火花也就不断产生,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进入了一种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阅读境界。

7. 学习小说刻画人物、表达主题的方法。

小说以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并以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为最高目标。所谓典型的艺术形象,指既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的某些本质,具有某种共性的人物形象。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以采用叙述语言,也可以采用对话语言,还可以采用心理描写等手法。贾宝玉、林黛玉、阿Q、堂吉诃德等,便是中外作家塑造出来而为人们所熟知的典型人物形象。

小说既是时间的艺术,又是空间的艺术。这里,所谓“时间”主要指情节,所谓“空间”主要指环境。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也就是人物在一定的时间内的行动过程。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是人物诞生、成长和活动的背景。小说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篇幅较长,容量较大,能够深入细致地描绘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表现多种多样的矛盾冲突。描写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和展现人物活动的广阔背景,是小说的又一特点。

28 小说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表现手法更是灵活多变,它可以包罗其他艺术体裁的所有写法,有散文式的背景描绘,如《骆驼祥子》中所写的烈日和暴雨;有特写般的人物刻画,如《欧也妮·葛朗台》中对守财奴葛朗台的描写;有戏剧般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如《水浒传》中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也可以创造诗一般的意境,如《荷花淀》中充满诗情画意和浓厚生活气息的叙述。

(三)教学建议

1.在整体把握小说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合理分解、组合小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要通过小说选修模块的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小说阅读习惯。面对群星璀璨、气象万千的小说作品,要教会学生自己查阅、筛选、提取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应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此外,还应该学会比较阅读,培养求同求异思维。例如:《红楼梦》选读中的“红楼概观”就可以选用速读、浏览相结合的阅读方法,“红楼品鉴”则适宜用精读的方法,而“红楼研讨”则最好用略读与精读结合的方法。又如,《短篇小说选读》中同一个专题的作品、古今中外的作品都可以求同或求异。

中外小说阅读属于选修课程,因此教学目标的确立,要遵循并兼顾“小说阅读”和“选修课程”两方面的规律,既要关注学生“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方面能力的养成,又要体现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探究的学习精神,因此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建立在整体把握小说选读模块内容目标的基础上,要合理分解、组合小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且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现状和需求,由学生提出、讨论,教师综合考虑。《短篇小说选读》模块,内分六个专题,每一个专题着重解决一两个问题(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语言等),教师既可以据此确立教学目标(包括重点及难点),也可以打通专题界限,抓住一点示例,其余由学生自行解决。例如:第一专题“小说家想说些什么”,教学重点应该是理解小说的主题,包括主题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主题与作家自身发展的关系等。第二专题“一个活生生的人”,教学目标应该围绕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而定,重点解决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段技巧、小说中人物与时代社会的关系等问题。第三专题“后来发生了什么”,应该重点解决小说情节的合理与精彩等问题。第四专题“人和故事的家园”,应该围绕小说的环境,重点分析环境的要素,环境和人物的命运的关系等。第五专题“小说怎样说”,应该解决小说的表达技巧,尤其是小说的叙述角度和语言风格等问题。第六专题“一个完整的世界”,要求借助相关资料,全面解读作品(包括作者的其它作品),并尝试写梗概和短评。

2.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小说教学,要以尊重学生独立人格,有利学生个性成长,有利于学生持续发展为前提。指导学生进行感受、品味、领悟、体验、思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的阅读欣赏实践活动为中心。特别是在处理“荐读回目或作品”时,要多组织研读交流,进而选取有关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例如,教学《红楼梦选读》时,“红楼研讨”就适宜在“红楼概观”“红楼品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专题,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开展专题研讨。教师要做好组织、引导工作,注意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注意读原著与读资料相结合,精读与略读相结合,个人或小组研究与班级集体讨论相结合,阅读探究与表达交流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29 可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或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丰富对作品的理解;组织小说阅读欣赏的报告会、讨论会,交流阅读欣赏的心得。还可结合观摩根据小说改编的戏剧影视作品,帮助对小说的感悟和理解;鼓励学生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

3.引导学生积累创作素材和写作技巧,尝试将阅读、鉴赏与写作、交流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小说生动的叙事语言、曲折的故事情节、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和精神食粮。在阅读、体验、感受、鉴赏的基础上,再加以思考、领悟、应用与拓展,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创作素材和写作技巧,尝试将阅读、鉴赏与写作、交流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比如:(1)摘抄、吟咏、背诵。主要是小说中精彩的片段——优美的景物描写、精彩的人物语言、丰富的心理展示、深刻的人生哲理、经典的诗词等。例如,《黛玉葬花》中的《葬花词》。(2)仿写。对经典的、精彩的语段的阅读、鉴赏,还可以尝试仿写。例如,著名作家王蒙曾说过,“宝玉挨打”有许多“空白点”。教学《宝玉挨打》时,教师不妨让学生展开想像填补其中的某一个“空白点”,并模仿《宝玉挨打》语言,将这一“空白点”写出来。(3)随笔、读后感或短评。对选修模块中自己感兴趣的某篇或某个片段,(也可以是课外读物)从小说创作的某一个方面(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入手,写一篇读书随笔、读后感或短评。比如,阅读了《宝玉出家》后,结合贾宝玉的人生道路,写一篇《红楼梦》读后感。又如,威廉·福克纳的《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采用“颠倒时序”的手法,把过去和现在的事情糅合起来,使故事曲折回转,波澜起伏,这样的结构有什么好处?尝试写一篇短评并与同学交流等。(4)改编。将一些感兴趣的小说或片段,尝试改编成别的文学样式。例如,尝试导演电视短剧等。(5)自我创作。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社会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小说,再组织交流,在活动中体验、发现、思考、探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共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

四、小说与戏剧·戏剧

(一)内容目标

1.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戏剧作品(包括影视剧本)的兴趣,从优秀的戏剧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2.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3.学习鉴赏戏剧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学写戏剧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4.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5.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

6.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剧本,相互交流。

(二)学习要求

30 1.养成阅读戏剧作品的兴趣,获得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鉴赏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态度的活跃是根本的要求。在戏剧鉴赏过程中,情感是自始至终、无所不在的。戏剧是以真人的表演为媒介的,戏剧的逼真感是其他艺术难以比拟的。有情又有真,就会产生极强的情感冲击波。罗密欧与朱丽叶坚贞不渝的爱情,屈原感天动地的爱国热情;《俄狄浦斯王》“发现”“突转”的艺术技巧,《茶馆》经纬交织的大气魄;阿巴公、杜丽娘等不朽的形象„„无一不让人感动唏嘘,赞叹不已。阅读它们,鉴赏它们,思想将变得更敏锐,心灵将变得更丰富,感情会得到升华,人格会更加健全。

2.了解戏剧方面的知识。

作为高中语文的一个选修模块,《中外戏剧名著选读》学习的一般要求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系统掌握戏剧及其戏剧文学方面的以下知识。(1)了解戏剧的分类,掌握“悲剧类型”“悲剧人物”“喜剧性”“喜剧类型”“正剧”等戏剧术语。(2)弄清楚什么是戏剧文学,了解戏剧文学的双重性等特点。(3)掌握剧本的结构特点:了解“幕与场”“三一律”“情节核”等戏剧术语;弄清楚多幕剧所谓的“三段法”“四段法”“五段法”的集中结构分析法。(4)大致了解戏剧发展及变化的历史概况,了解中外著名作家的创作及其相互影响。

3.分析戏剧冲突,加深对戏剧人物形象与主题的理解。

戏剧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一是了解戏剧冲突的过程。从戏剧冲突的过程中,看到人物的思想性格、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纠葛以及时代和社会的缩影。二是理解戏剧冲突的性质。戏剧冲突的性质直接决定了戏剧表达的主题。例如:在《玩偶之家》中,剧作家易卜生一方面将戏剧冲突寄寓在人物性格冲突之中(剧中男女主人公都具有丰富的个性),并通过他们之间的冲突提示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妇女解放运动。另一方面,剧作家还注意到人物内心的冲突,做到“戏在内心”——娜拉在三天里,日子“真不好过”, “争辩”(或是“斗争”)交织着,充盈了她的整个生活,最后,她选择了“出走”。“出走”是她思想斗争的结果,“出走”的宣布产生在激烈的辩论中,又深化了激烈的辩论。戏剧“批判男权社会,为妇女卑下地位鸣不平”的主题也得以彰显。

4.诵读精彩语段,体会其艺术魅力。

戏剧的语言通常包括独白、旁白、对话、舞台提示等,其突出的特征是具有动作性。因此,阅读戏剧时,一方面要根据人物的身份体会台词的个性化的特点,剧中人物说什么话,都与人物的年龄、职业、经历、生活处境、思想感情以及爱好习惯有关;另一方面要抓住人物内心活动,体会台词的动作性;此外,要特别细心体会剧本中那些含蓄的、耐人寻味的潜台词(潜台词的运用往往与比喻、双关、反语等修辞格结合进行),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潜台词的内涵及其意义。曹禺的话剧《北京人》(节选)中,曾家一家子为愫方的婚事而向愫方“征询意见”的那一场,江泰“咳,我的愫小姐,这药您还没有煎够?”一句,紧承着上面愫方“我要去给姨夫煎药去”一句,看似挽留愫方,言外之意却是:您难道就准备一辈子替人煎药下去吗?这既是对愫方的一种善意嘲讽,又对曾皓当心一拳。短短的一句话,读起来、听起来是那么的充实、有味。

作为语言艺术的戏剧作品,其对话或独白,往往充满了诗意,可以淋漓尽致地抒发剧中人物的情感,是剧作家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反复诵读甚至背诵它们,也是读者(观

31 众)理解戏剧独特艺术魅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反复诵读《牡丹亭·惊梦》“游园”时杜丽娘唱的几支愉悦的曲子,不仅可以感受到她被春心也是情心唤起而轻灵柔美的心情,而且能够体味到那总是拂不去的一层淡淡的幽怨和莫名的惆怅;分角色朗读《悭吝人》(节选),作品的喜剧性和主人公的劣根性都会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又如,《牡丹亭·惊梦》的“皂罗袍”,《屈原》的雷电颂,或是哈姆莱特的“生存还是毁灭”段都是经典语段,如果自己感兴趣,就可以尝试背诵之,在反复的吟咏、背诵中,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5.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戏剧艺术和小说艺术一样属于人生的艺术,它的丰富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都要求以多元思维来进行解读。如:深入理解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作品的情感与思想的蕴涵及其社会价值;从创新性、独特性、多样性、社会影响与文学史的地位对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多角度地多元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或人物;搜集相关作家作品的评论研究资料;尝试写作戏剧评论,等等。当然,独立阅读并不等于“单干”。独立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读者与作家、与剧本、与老师、与其他假想的读者(包括古人、前人)等平等对话的过程,而且最终要与班级其他同学对话、交流,这恰恰更有利于互助合作精神的培养。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的《青鸟》,它到底要告诉人们一个怎样的哲理?它与我们阅读过的传统戏剧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它对我国新时期戏剧创作产生过怎样的影响?随着一个个问题的发现、提出、解答,我们的质疑、探究意识会不断增强,分析、判断能力也会越来越发展。

6.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和其它文学样式相比,戏剧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这就要求阅读主体充分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积极主动开展思维活动,富有创意得建构文本意义。例如:爱尔兰作家塞·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全剧发生的时间、地点是模糊的,人物的思想、性格是不清晰的,对话、行动是杂乱无章的,未出场的戈多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一切特定的艺术处理让读者、观众置身于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荒诞世界之中。“戈多是谁?它代表了什么?”对于这个问题,高明的剧作家本人的回答是“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于是,可以肯定地说,“戈多”的形象及其代表意义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中。需要强调的是:个性化的阅读必须建立在对作品的正确理解之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不管是一千个还是多少个,总还是哈姆雷特,而不会是麦克白斯或李尔王。此外,还应重视几种不同文学样式的比较阅读与鉴赏,突出作品自身的“个性”。例如曹禺的话剧《家》与巴金的小说《家》与孙道临、谢芳主演的电影《家》的比较阅读、鉴赏;老舍的话剧《茶馆》(剧本)与人艺社表演的话剧《茶馆》;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剧本、话剧以及电影的比较阅读等。

7.尝试将阅读、鉴赏与写作、交流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自身的表达水平。 戏剧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其精湛的艺术技巧、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和精神食粮。在阅读、体验、感受、鉴赏的基础上,再加以思考、领悟、应用与拓展,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而写作、交流等,正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活动。

32 一般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1)仿写。对经典的、精彩的语段的阅读、鉴赏,可以尝试仿写。例如,仿照《屈原》的雷电颂,或是哈姆莱特的“生存还是毁灭”等经典语段,写出一段自己处于某种心境下(或兴奋,或悲伤,或忧郁)的独白。(2)随笔。课外选读自己感兴趣的完整剧本,选择其中一个片段,从戏剧语言的动作化、个性化、潜台词等入手,写一篇读(观)剧随笔。(3)短评。例如,《玩偶之家》结尾娜拉身后“砰”的摔门声,萧伯纳说它“比滑铁卢的大炮还要响亮”,当时的“上流社会”指控她“伤风败俗,道德沦丧”„„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又如,搜集中外文学作品中著名吝啬鬼形象的有关资料,从塑造形象的方法上看看他们与莫里哀塑造阿巴公有什么不同,或将同样是吝啬鬼形象的夏洛克与阿巴公加以对照,指出他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4)改编。选择一篇你熟悉的、有“戏”的小说,将其改编成话剧剧本,相互观摩交流。(5)创作。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剧本,再组织交流,(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改编、排演),在活动中体验、发现、思考、探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共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

此外,还可分工合作,排演选修课上学过的或其它你感兴趣的剧本。在希腊文中,“戏剧”(Drama)一词源于dtan,是“动作”的意思,与此相关,也含有to acd之意,即演出,表演,其他意义都是由此引申出来的。在中国古代,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剧”表示豕虎相斗不舍的情形。因此,戏剧学习离不开表演,尝试表演,将文学语言与动作艺术结合起来,将会对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很有帮助。可以组织起来表演剧本中的精彩部分;或是组织阅读完整的剧本,对全剧进行改编排演。可以尝试不同剧种的改编、表演;或是组织观看经过改编的不同文艺(影视)形式,对其中的精彩片段模仿、再现,对那些有不同意见的片段进行再加工。还可以邀请著名的编剧、导演、演员到学校座谈、指导等。

(三)教学建议

1.充分展示戏剧教学的语文价值。

戏剧是语文综合活动的最佳平台之一。戏剧教学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以提升,甚至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欣赏剧本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力;剧本的创作、对剧本文本以及表演的评论又是在进行写作实践活动;而戏剧表演则使学生懂得自己的行为举止需要考虑特定的场合环境和自己的身份,当学生进入角色时,他们又是在尝试着理解他人、学习如何与他人沟通。

2.积极发掘戏剧自身的审美价值。

戏剧文学具有戏剧冲突和戏剧情境。戏剧冲突是戏剧情节的构成成分,是两种对抗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及结果,是体现戏剧性的最高、最尖锐和最集中的形式,是戏剧文学最基本的审美特点——急剧变化,奇巧叠出,新颖独特。同时戏剧艺术又具有可感性、凝练性、过程性与动态性交融的直观美和表演美以及作为综合艺术的特点。戏剧所塑造的舞台形象,是一种全感官的艺术形象,不仅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之中,也存在于一定的时间之中,戏剧是需要鉴赏者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官能去感受的一种艺术。组织教学时,可通过观摩戏剧演出,尝试戏剧表演,加深对戏剧作品的体验,要积极发掘戏剧自身的诸多美学元素,力求让戏剧学习成为学生积极的审美活动。

3.戏剧教学既要体现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又要考虑戏剧艺术自身的特点。

33 作为语文选修课程的戏剧教学,其出发点和归宿应当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戏剧教学又要考虑到舞台艺术的特点,一味强调文本至上,也会使剧本自身的魅力丧失殆尽。因此,应该努力促使阅读与表演的相互结合,促使内在的领会与外在的表现相得益彰,促使单一的文字与丰富的生活交相辉映。在教学中要注意:(1)要体现舞台性,重视文学性。读剧本不同于读小说散文。戏剧文学教学一定要给学生以“舞台感”。譬如舞台提示语的分析,应该通过语言分析展示给学生一个场景,这一场景的展示可以用幻灯或剧照来解决,也可以通过对词语的理解来让学生脑中展现舞台上的形象。通过舞台上的语言和动作的文学分析来使学生明白“潜台词”。(2)要减少表演,重诵读。中学进行戏曲戏剧文学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演戏,不同于戏曲戏剧学校为了让学生成为演员的戏曲戏剧的教学,也不同于课外活动中导演给小演员说戏。所以表情诵读是最好的选择,通过诵读来展现舞台情境,通过诵读来理解主人公的感情。那些为配合理解、体验而安排的表演,也应该建立在对原著阅读的基础上,并最终落实到对原著的理解上。(3)要强调体悟,重语言。中学戏剧教学应该强调情感的体悟,并且这种体悟是基于语言的品味之上的。要从剧本的关键语句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剧中人物是怎样被作者写成这样的,为什么要写成这样,这种品味与体悟才应该是戏剧文学教学所要提倡的。要注意研究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动作性强的语言和精炼深刻的潜台词。(4)要区别“剧种”,重个性。古代戏曲与现代戏剧不同,话剧与歌舞剧等不同,独幕剧和多幕剧不同,外国戏剧和中国戏剧不同。要注意不同“剧种”的特点进行戏剧教学。总之,戏剧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而且要引导学生与作品展开对话,通过阅读、领悟、鉴赏、反思和批判,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和求异创新的习惯;要敢于尝试新的方法,学习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理念来审视古典文学作品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效果;要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能囿于成说,人云亦云。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五、新闻与传记·新闻

(一)内容目标

1.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

2.阅读新闻、通讯(包括特写、报告文学等)作品,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

3.广泛搜集资料,根据表达需要和体裁要求,对资料进行核实、筛选、提炼,尝试新闻,通讯的写作。

(二)学习要求

1.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

培养对时事的敏感。关注社会和民生,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通过与主流媒体的接触,逐渐形成阅读新闻的习惯。

锻炼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及时发现相关事件、人物的社会意义和影响。

2.了解新闻文体的性质、功用和分类。

34 新闻文体属于纪实型文体。新闻文体写作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律,即必须是来自真实生活的事实直接进入新闻作品内容的层面,不允许虚构;凸现事实的新闻价值;信息传播过程要十分清晰、简洁。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的要求:(1)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它要求新闻作品中的事实确有其事,要求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5个W和1个H)必须准确无误,作品中各种资料不能有误,其他新闻所反映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的语言和动作都必须是真实的,涉及的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2)新闻报道是时间性极强的作品,虽然各类新闻文体时效性的要求上有差异,但均应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不能是陈年往事。在写作中要注意快速地采写新鲜的内容。(3)所报道的事实都必须具有新闻价值,并非所有的事实都能进入新闻写作的视野,因为新闻信息承载的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普及知识和娱乐休闲等功能,所以所选事实必须有新闻价值,新闻价值主要指新闻事实自身包含的能满足社会(主要是受众)需要的特殊素质的总和。事实的新闻价值与重要性(主要核心因素,指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等内容)、显著性(引人注目的新闻事实)、时新性(时间新、内容新)、接近性(地理、心理上的接近)及趣味性(新闻事实中所具备的富有趣味、令人喜闻乐见的性质)有关。

新闻作品从广义上理解是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中各种新闻体裁和报道形式的总称,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述评、调查报告、新闻图片和新闻资料等。它的基本作用是为受众提供信息服务,其次还发挥着形成舆论、进行政治宣传、知识教育和文化娱乐等作用。新闻文体传统上大致分为消息、通讯、新闻评论等,随着社会生活内容的变化和丰富,受众对新闻作品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新闻工作者对新闻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对新闻写作技能的运用也趋于成熟,所以也出现了如大特写、深度报道等创新的新闻文体。

3.了解新闻写作的过程。

新闻写作前的采访是新闻写作与其他文字写作的重要区别,采访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写作的质量。要掌握新闻采访的基本要领,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确定采访的中心思想、采访对象、采访提纲采访方式以及预想到其他可能发生的情况。现场采访时注意围绕中心议题,现场气氛,被采访者的情绪等因素。采访后及时整理获得的资料,以备写作时使用。写出成功的新闻作品还必须进行许多知识的储备、加强作者自身的修养和思维修养。

4.掌握消息的特点及写作要求。 消息是指以叙述为表达方式,能最为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篇幅短小的一种新闻文体。它的特点在于时效性强;对新闻事实只做“轮廓式”的报道;基本表达方式是叙述;篇幅短小。完整的消息结构包括标题、讯头、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等,在写作中允许适当的结构缺失。(1)标题是用来揭示、评价、概括和表现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与其他新闻文体的标题不同,消息的标题要准确、快速地传达新闻中最重要的内容。标题可以是只有主题的单一型标题(如“中国人最早发现澳大利亚”),也可以是既有主题、又有辅题的复合型标题。辅题主要有引题和副题,引题又称眉题、肩题等,位于主题之前,主要作用是通过交代或说明相关的背景、原因、目的、意义等引出主题。副题又称子题、下辅题,位于主题之后,主要是对主题作补充和解释。复合型标题可以由引题、主题组成,如“先驱者10号:挥手自兹去 生死两茫然”,或由主题、副题组成,如“首都各界依依送别冰心 李瑞环李岚清等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送别”,也可以引题、主题、副题三者

35 组成,如果消息引题、主题、副题都出现,通常是引题主虚,主题是主要事实、最新事实,副题则进一步交代次要事实。(2)讯头一般在消息的导语前,注明消息的来源,如《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又如《祝福香港 双雄情系许愿树》中【本报记者邓恺欣、庄海源报道】。(3)导语是消息中有独立性和总领性的开头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地突出所报道事实中最为重要、新鲜、最能吸引读者注意的核心要点,充分揭示消息的新闻价值,具有概括要点、提携全文、诱发读者兴趣的作用。(4)主体是指消息导语之后的部分,它主要是展开导语,将新闻事件具体地陈述。(5)背景是在消息中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6)结尾的特点是以事实结尾,它在消息中有时候允许缺失。消息的结构最常用的是“倒金字塔”结构,它按照重要性程度递减的顺序头重脚轻地安排新闻事实材料,最重要内容放在最前面,次要的放在后面。这样可以让读者清晰明了地获得信息。其他结构还有“编年式”(即“时间顺序式”)、“金字塔式”、“对比式”、“散文式”等。目前在国内,主要采用的是“结合式”结构,即“倒金字塔”与“编年式”相结合,如《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导语直接陈述新闻事件结果:“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按编年史方式叙事。消息的写作首先要将主要信息放在显要位置加以突出,即以醒目的标题突出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主要信息(指有新闻价值的,受众感兴趣的);在导语中突出新闻事实中最重要、最精彩、最新鲜的部分。其次在结构上,信息传递过程中重心前置。消息的写作中力求以精当的材料表现新颖的主题。

5.掌握通讯的特点及写作要求。

通讯是具体生动地报道新闻事件或人物的一种新闻文体。通讯的结构也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它要揭示新闻事实的内在联系;要服从于表达主题的需要;要完整、严谨、匀称、起伏。通讯的主题是指通讯要表现的中心思想,主题的提炼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要深刻,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要能强调社会人文意义上的针对性,即有时代感,有新鲜感。突出对写作素材加工的要求,强调资料的搜集、核实、筛选和提炼,这是新闻作品写作的个性特点和特殊需要。阅读通讯作品,认识所报道事件和人物的典型意义,了解通讯的功用和特点,分析通讯的内容要素;通讯对选材的要求比较高。首先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选取的材料比一般事实突出、有特点,同时材料无论大小都不是社会中的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和事件;其次要围绕主题选材,确定通讯主题之后,必须围绕主题,寻找能够表现主题的事实材料。第三选材不要重复,说明同一个问题,列举一个材料即可,不必连续用几个意义相同的事例来强调。通讯在选取材料时主要有三种类型的素材:(1)主干事例:一篇通讯必须有能够支撑主题的主干事例,也就是过程比较完整、事实意义比较突出又有代表性,能够说明主题的典型事例。(2)细节材料:细节材料是通讯事例中细致的情节、现场画面或者富有个性化的对话,它们是通讯中最有灵性、最富有感染力、最易吸引受众的部分。这些细节材料包括详细的情节事实(完整的事实情节、片断性情节事实、语言情节事实)和特写镜头(场景画面、人物形象与动作特写、人物个性化语言)。(3)一般性叙述材料:这种材料一般不是事例,也不细致生动,它的作用是对人物、事件、风貌的背景和现在状态作概括性介绍和解释,使读者了解大致的事实框架。一般性叙述材料是连接和承载主干事例、细节材料的重要内容。写作通讯前要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积累典型材料,发掘新鲜的材料;对材料进行认真筛选后精心提炼主题,主题的要求是有新意,

36 切合新闻事实的实际情况,最能体现新闻事实的典型特性。寻找适合的结构方式:有利于表现主题;有利于串起材料;有利于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恰当使用叙述、诠释、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手法要真实可信,要独特新颖,要用最富特征的事或细节来表现,作者的感受、倾向不直说,而是通过对情景的描写或其他方式表达。

6.掌握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写作要求。

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的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一般分为社评、评论员文章、署名文章、编者按、编后语、短评、随笔等。新闻评论兼具政论性和新闻性两大特点,报道是主体和基础,评论则是灵魂和旗帜。新闻评论以新闻事实为基础;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以分析说理为主要写作手段。重在透过现象说本质。新闻评论的写作忌冗长,求精短;忌呆板,求活泼。新闻评论还要考虑到读者的可接受性。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在表现方法和写作特点上有明显的区别:新闻以报道客观事实为主,主要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而评论则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发议论,讲道理,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分析说理,直接表明作者的思想观点,直抒已见。新闻评论和一般议论文比较,又有不同:(1)新闻性:作为政论性的新闻体裁,新闻评论的首要特征是它的新闻性,这是由新闻媒介的性质决定的,也是新闻评论和一般议论文的重要区别,新闻评论的对象是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它有强烈的时效性;(2)思想性:新闻评论必须有鲜明的立场和态度,要从思想、政治、理论高度分析问题的本质;(3)可读性:新闻评论要考虑到面向广大受众,注意作品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新闻评论结构要求:(1)布局合理;(2)层次清晰;(3)逻辑顺畅。

7.理解新闻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优秀新闻工作者具备的求实态度和敬业精神。 新闻不仅客观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或现象,而且它也是真实反映历史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优秀新闻作品(如阅读《“恐怖分子冲过来了”》)和优秀新闻工作者的了解,理解新闻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优秀新闻工作者具备的求实态度和敬业精神。

8.尝试消息、通讯、新闻评论的写作。

尝试消息、通讯、新闻评论的写作。短评是一种篇幅短小、内容单

一、分析扼要、运用便捷的评论体裁。短评的特点在于短小精悍;新鲜独到;生动灵活;重在分析。短评的写作要求:(1)论题具体,一事一议,抓住新闻报道中最值得议论之处,评其一点,分析精当;(2)长话短说,议在实处,精心开头,简化结构,紧扣报道,理从事出;(3)源于报道,高于报道,由点及面,提炼升华,补充深化,借题发挥。此外,还可对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写读书报告。

(三)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指导学生阅读主流媒体的新闻。 指导学生阅读典范性新闻作品,认识把握信息的重要性。学会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是信息时代对于人才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就新闻报道所涉及的事实本身加以评判,对新闻记者的主观见解表达看法。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接触大众传媒获得各种新闻信息是现代人了解社会环境的重要方式,组织相关的竞赛类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主流媒

37 体的新闻。增强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意识,培养他们对时事的敏感,能及时发现相关事件、人物的社会意义和影响。

2.引导学生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感悟、理解、思考和评判。

通过阅读若干篇新闻作品,归纳新闻语言表达的特殊要求;通过不同新闻文体作品的比较,分辨他们体裁语言的特点。引导学生综合其他相关知识,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文本的写作意图和实效,作出自己的评判。

3.引导学生分析观点与所报道的事实之间的关系,辨析其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 了解新闻、通讯作品的内容要素和结构特点,分析观点与所报道的事实之间的关系,辨析其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如以《冰心带走红玫瑰》和《首都各界依依送别冰心》为例领略优秀作品的魅力,请同学从标题指向、导语要点、材料组织、语言表达等方面加以辨析,指出各自的特色。

4.让学生了解新闻的采写过程和新闻文体的要求,把握作者立场、观点,学习其敬业精神和捕捉重大新闻的能力。

了解新闻的采写过程和新闻文体真实性、时效性和新闻价值的三个本质要求,深入把握作者立场、观点,学习其敬业精神和捕捉重大新闻的能力。

5.组织新闻采访写作等实践活动。

通过实地察访、个别访谈、开座谈会等调查方法,搜集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包括统计数据和个案),根据表现主旨的需要,对素材加以筛选,使用最具典型性的材料,进行报道和分析。

新闻写作应以学校社区生活和熟悉的人物为对象,从写新闻评述、综述开始,逐步提高。在写作中引导学生运用调查、访问、讨论、查找资料等多种方式获取素材,提高根据表达需要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安排一些针对增添、修改消息标题、通讯改写成消息等专项的练习,以此来强化新闻写作的要求。还可安排学生针对学校里或社会上的某种现象(如“社会网吧”、“生日派对”等)尝试写点消息。消息、通讯、新闻评论的写作可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可组成三至五人的小组共同完成。

六、新闻与传记·传记

(一)内容目标

1.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2.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

(二)学习要求

1.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并对传主进行评价。

阅读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传主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从他们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得到有益的启示,从现代意义上对传主进行评价。如:学习《富兰克林自传》,思考如何看待富兰克林在自传中提到的“美德计划”及其实施过程的问题。

2.了解传记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传记作者的感情及相关资料。

通过传记作者的评点、解释,了解传记作者的基本观点,通过传记作者的叙述角度、叙述语言,领会、把握传记作者创作时或崇敬、或热爱、或同情、或怜悯、或憎恶的感情。

38 比如:在《史记》中,司马迁都用“太史公曰”的方式对传记人物进行的评价。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对项羽就笔端含情,时时流露惋惜之意。

3.了解传记的基本知识。

传记是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它可以由别人叙述,也可以由自己叙述,可以记载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记载一生中的某一段,但必须忠于史实,并刻画出人物性格和形象,通过人物再现历史。好的传记应该透出历史的价值,有时代的气息;让读者经历传主的成功、失败、起伏。传记文学是传记和文学结合的一种文体,是用文学形式写成的传记,它是真实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传记的分类:(1)自传:自己给自己写的传记,自传的目的是让别人了解自己走过的生活道路,也为了自己总结经验教训。有的自传只写自己一生中重要的几件事情,一般篇幅较短,如《老舍自传》,有的详述自己的生活经历,篇幅较长,如《富兰克林自传》。(2)小传:小传是较简略地记述他人生平的传记,篇幅较短,小传可以写出传主的一生经历,也可以只写几件典型事例,概括其一生,如《启功传奇》。(3)评传:这一类传记既要描述人物的生平又要评论人物的思想、生活和贡献。评传的对象一般是那些在历史上曾经发挥重要作用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等著名人物,如《孔子评传》。(4)画传:以图片与文字结合进行人物传记的写作,如《梅兰芳画传》。其他传记作品还有如大传:指那些记述全面、篇幅很长的传记,如《马克思传》,这类传记不仅再现了传主的一生,而且生动地再现了传主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回忆录: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人物生平事迹的回忆录也是传记的一种,如《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大多数传记以第三人称叙写,自传以第一人称叙写。

4.学习传记作品选择和组织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注重作品材料的可靠性与真实性。材料的搜集是传记写作的第一步,要广泛地搜集传主的相关资料。资料的获得可以通过查阅各种文献、传主留下的文字材料,写近现代人物时,可以采访和调查传主以及他的亲朋好友以获得生动的材料。对于历史人物,应该尽可能到传主生活过的地方进行考查,以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素材的来源有三类:一是文字材料(正式、非正式出版的著作、笔记、日记、信件、报纸、杂志和各种档案文献);二是口头材料(民间流传的有关传主的传闻、逸事、故事等);三是实物材料(传主的照片、画像、使用过的器物以及他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乃至他的坟墓等)。阅读《苏东坡传》,分析林语堂在写作中搜集的大量资料中以独到眼光挑选了哪些传记素材来表现传主。 传记的关键在于写好人物。塑造传记人物与小说人物不同,小说允许虚构,传记不允许虚构。传记刻画人物的方法,如:(1)抓住传主生动的生活故事,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来表现其性格特征。司马迁在《史记》中写蔺相如时,只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件事,就使一个勇敢机智、具有“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崇高精神的蔺相如跃然纸上。(2)注意发掘传主的细节,细节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法。如《史记》中“李广出猎射石没羽”、“韩信忍辱胯下”等都是有名的细节描写。(3)努力突出传主的个性和心理因素。传记作者要通过仔细地观察,展现传主的个性特征,如在《项羽本纪》中,不仅写出了项羽和刘邦截然不同的性格,而且其他人物,如范增的老谋深算、萧何的老练、张良的临危善断等,也都栩栩如生。对于传主的心理活动也要注意探索,努力寻找人物活动的动机,展现一个心理世界,但是不允许杜撰或任何想像。(4)写出人物的发展过程。塑造传记人物时要把传主的成长、发展过程这一变化过程具体地展示出来,这样人物才能

39 生动、形象。(5)间接塑造:通过他人对传主的态度、反应来塑造人物形象。(6)利用传主留下的文字材料,这是指利用传主的信件、日记及其著作等。

5.品味传记作品的语言。

学习《〈史记〉选读》时,要体会司马迁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情态度和性格的语言特点。如刘邦和项羽都曾见过秦始皇,从他们的感叹中可以看出他们性格的不同: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语气很坦率,可见他强悍爽直的性格;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说得委婉曲折,表现了他贪婪多欲的性格。

比较阅读对同一人物所作的不同传记作品,把握各自在叙述角度、材料选择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点。如比较《传记选读》中的《老舍自传》和《老舍传》、《柳敬亭说书》和《柳敬亭传》。

6.了解传记写作的步骤和要求。

传记写作的步骤:(1)决定写作对象;(2)接触、获取传主的材料;(3)写作前搜集到所需资料,要查证资料的真实性,避免出现由于材料不足而出现的结论、观点错误。传记写作的要求:(1)传记作品讲究真实性,不允许有任何的虚构。(2)要写出活生生的人物,人物要形象、生动,做到生动就需要对传主进行详细地调查。(3)把人物和时代紧密结合起来,传记作者需要把历史背景和时代风貌再现出来,让读者看到在特定历史环境下活动着的人物,如我们在读《史记》中的人物传记时,既了解了人物,又熟悉了历史,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司马迁精心描绘了传主所生活的那个时代。(4)对传主要有感情,作者对传主充满感情,也是传记生动、耐读的重要原因。

(三)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阅读典范性传记作品,引导学生对传主作出正确评价。

建议选取体现时代特点,贴近学生生活的传记文学来让学生阅读,要理解其基本内容和社会影响。在阅读中,了解传记作者的基本观点,结合自己阅读感受作出评价;通过阅读,大体掌握传记写作中选择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体会传记褒贬鲜明、文采斐然的语言特色,吸收有用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了解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各种因素对传主成长历程的影响;认识传主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所产生的正面作用或负面影响,评价其功过得失;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和内心感情世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获得有益的启示。

可以比较阅读不同作家关于同一传主的传记作品,或者同一作家对不同传主的传记作品;也可以将相关题材的影视片,与传记作品进行比较,对不同作品作出评论。

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传记的同时,适当参考阅读相关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并结合传记阅读,介绍有关的文化背景,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举办读书报告会、讨论会等活动,介绍中外著名传记作家撰写的传记作品,就所读的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了解传记基本事实的真实性与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时想像的合理性,对杰出人物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感悟,比较不同人物不同的天赋条件、所处的不同环境以及遭遇的不同命运。

2.指导学生把握传记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

理解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并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认识传记的基本特性和功用,注重作品材料的可靠性与真实性,分析作品在事件叙述、人物描写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特色。

40 3.引导学生把握传记作品中纪实与想像之间的关系。

教师要强调传记作品属于纪实型作品,真实性是首要也是最重要的原则,所选取的材料必须真实可靠,不允许有任何的虚构和夸张。但是合理的想像也是必要的,这些想像必须是有材料根据的或者有证据佐证;如何把握纪实与想像的度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可以结合《渴望生活——凡·高的艺术生涯》一文的学习,讨论传记中的想像艺术。

4.组织与传记学习相关的主题活动。 如学习《〈史记〉选读》时,将学生分组交流,内容可以是针对《史记》的叙事艺术、语言特点、人物刻画等表现手法;可以是对《史记》中所描写的人物的命运、性格结合自身做出评判;可以对《史记》中的“互见法”进行专题讨论,搜集不同篇目中记述同一人的材料;可以对作者司马迁的人生经历与写作过程进行评价、探讨;活动中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欣赏传记名著,并能从中学习传记的写作要领和手法。

5.鼓励学生尝试写自传,为熟悉的人写小传。

传记的写作应以学校社区生活和熟悉的人物为对象,从写传记性小故事开始,逐步提高。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传主情况,广泛地搜集材料,确保所陈述事实的真实可靠。在写作中引导学生运用调查、访问、讨论、查找资料等多种方式获取素材,提高根据表达需要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七、语言文字应用

(一)内容目标

1.在跨学科的学习和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2.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读懂与自己学识程度相当的不同学科的著作。

3.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对于在语言文字运用中发现的现象和遇到的问题,能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作出解释,用所学的方法加以解决。

4.观察语言文字运用中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发展中的新问题,努力在语言文字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

5.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口语表达能力,能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表达得体。

6.阅读应用文,能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能根据需要,按照有关格式和要求,写作应用文,力求准确、简明、得体。在学写应用文的过程中,培养对事负责、与人合作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

7.拓展运用语言文字交流的途径,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交流,如使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用演示文稿辅助演讲,通过网络进行远程交流。

(二)学习要求

1.强调对于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应能通过对过去学习的语文知识的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并能实际运用。在表达思想情感时,语言表达要严密而有条理,要讲究实际

41 表达效果和语言艺术。在阅读与自己学识相当的著作时,应具有准确把握文本内容,快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强调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鼓励语言文字应用的创新。要全面了解、掌握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汉字、词汇、语法知识;从语音、词汇搭配、词类活用、修辞运用等角度掌握语言文字的创新技巧。

3.能对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对语言文字应用的创新和规范化有正确的认识。应能理解语言文字的发展是随时代发展而从不断的创新到不断的规范,至更高级的创新的发展过程。要注意观察并思考语言文字应用中产生的一些新的语言现象,要能够正确认识这些现象的正面及负面影响。

4.要能够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培养语言文明意识。要学会关注、观察语言生活,要具有对所发现的相关问题的探究意识。应了解语言的功能与演变历程,认识我们国家语言和方言现状,正确对待母语与外语的学习,恰当处理应用现代汉语与学习古代汉语的关系,探究外来语、流行词汇、网络语言、广告语言对现代语言生活的影响。

5.观察当地在学习普通话时声母、韵母和声调方面的问题,掌握正音技巧,规范语音。

6.要增强口语交际能力,能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注意表达效果。要分析并努力具备口语交际中的所需要的文化修养、思想深度、应对策略、语言技巧、神态风度等。可以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总结其经验和教训,从中获得启发。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活动,通过反复实践,提高语言艺术水平和随机应变能力。

7.写作要注意观察生活,从中提炼写作材料。审题和立意要追求既有深度也有高度。要能综合恰当地运用各种表达技巧,如抒情能借助于具体的人、事、景、物、理的描述;议论能确立正确观点,摆事实,讲道理;文学写作能创造文学形象,通过形象来表现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8.要能根据需要,按照有关格式和要求写作应用文,力求准确、简明、得体。

9.要掌握修改文章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学会使用各种修改编辑符号。能够通过文章的修改,修正内容,调整结构,润色语言。

10.开展语言文字应用专题研究,如研讨会、报告会等活动。可以创造条件举办专家讲座,或组织学生访谈专家学者,以培养对于语言文字应用的关注和探究意识。

(三)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增强应用意识,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指导学生在阅读中逐步学会筛选和整合,提高提取信息的准确性和速度;阅读规范的应用文,了解应用文的性质和用途,注意应用文的格式、术语和语言风格;结合阅读和生活实际开展活动或创设情境,练习写作和口头交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发展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如:通过《实用阅读》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语文应用意识,培养快速筛选有效信息、准确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掌握科普文章、论述类文章、综述类文章,以及书序、条目、非连续文本的阅读方法。再如:通过《写作》的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的学习过程,是在活动中体验、体验中感悟、

42 感悟中实践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提高写作能力、在感悟中提升精神境界、在实践中收获创造的成果。

2.选择合适的语言文字方面的著作,推荐给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认识、分析有关问题,并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语文学习状况,提高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习和生活中的语言文字现象,有计划地收集材料,学习表达的创新,思考语言文字应用与发展中的问题,展开专题研究。引导学生在调查、探究的过程中养成严谨、虚心、求实的作风。

3.要求学生热爱并掌握祖国语言,正确处理学习母语与学习外语的关系。如:学习《语言规范与创新》中“讲普通话是我们的骄傲”和“尊重并善待汉字”、《当代语言生活》中“强国的语言与语言的强国”时,可引导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4.要求学生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可结合学习《语言规范与创新》,让学生了解《简化字总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标点符号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5.鼓励学生参加专题研讨会、读书报告会等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举办专家讲座,或组织学生访问专家学者。注意运用生动的实例展开教学,力求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创造性地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学习《当代语言生活》中“中国语言大家庭”,可对比当地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差异,看看当地人在学习普通话时在声母、韵母和声调方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总结正音规律,规范普通话语音。

6.语言文字应用的评价要注意考察学生是否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进行广泛阅读和交流讨论,具有积极的运用意识和负责的态度;能否读懂语文学科以外与自己学识相当的著作;在交流中是否能注意所掌握和运用的材料充分而真实可信,并有针对性;语言表达是否严密而有条理,并讲究语言艺术和实际效果。关于应用文的写作,重在评价学生是否掌握基本的格式要求。

7.语言文字应用的评价还要注意考察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归纳、梳理语言文字的规则,能否发现语言文字表达中的错误并予以纠正;是否能对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对语言文字应用的创新和规范化有较好的理解和认识,考察学生对语言文字现象的敏锐性和探究兴趣,考察其能否运用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方法分析、探究语言文字问题。

八、文化论著研读

(一)内容目标

1.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

2.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的文化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3.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43 4.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著,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

(二)学习要求

1.阅读文化论著,能把握主要观点和关键材料。

阅读古今中外各类文化论著,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化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关键材料,就自己的兴趣点进入较为深入的探究。阅读文化论著,重在整体把握;研读不必面面俱到,一些比较偏僻的知识和艰深的内容可以从略。如研读先秦诸子论著,可选读《论语》、《孟子》:首先选择适合的注本,把握《论语》、《孟子》的主要内容,弥补选读带来的结构上的片面性;其次了解孔子与孟子的伟大智慧,诵读其中的精彩语句,从而理解中华文化精神,继承优秀文化遗产;最后可对其中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重点研讨,注重反思,探究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2.能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进行研究性阅读。

研读就是“研究性阅读”。根据阅读的性质和作用的不同,阅读的种类多种多样:消遣性阅读、参考性阅读、评价性阅读等。消遣性阅读具有趣味性;参考性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作品,而去阅读有关的著作或材料;评价性阅读目的是评价作品的性质、意义和作用。“研究性阅读”目的在于吸收作品中的观点、材料和方法,阅读过程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从整体上看,研读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切实掌握研读的方法,提高研读的能力,就是拿到了探求自己所需要的各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钥匙。研读的方法可以包括:(1)浏览。目的是了解论著的主旨。方法是阅读标题、目录等,不仔细阅读具体内容。(2)泛读。目的是了解论著的大概内容,方法是广泛而迅速的翻阅。(3)精读。目的是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作品的观点、内容和方法。要经过感知、理解、评价、记忆、运用等各个阶段。(4)略读。目的是掌握论著的重点内容,方法是有选择的阅读重点篇目、重点章节,重点段落,重点语句等。研读是综合性、研究性的阅读,在研读过程中要能借助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自主学习。最终通过口头、文字、图表、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结果,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3.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

通过阅读论著、调查和梳理材料,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参与意识、探究意识与反思精神,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如通过《论孟选读》的学习,了解儒家学说,崇尚孔孟人格,乃至掌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研究方法,等等。

(三)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根据高中教育的特点,结合高中学生的实际需要,可以把“文化论著”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部分。“社会科学”部分可以选读语言、文字、文学、历史、哲

44 学、经济学、教育学等方面的论著;“自然科学”可以选读科普作品、科技说明文、科技论文等方面的论著。为了拓宽文化视野,尊重多元文化,选读作品应该包容古今与中外。

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论著、调查和梳理材料,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文化论著研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社会生活,从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文化问题和现象,并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对策和建议。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引导学生关心并调查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首先,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开座谈会等方式搜集数据、资料;其次,学习用文化论著中的合理的观点、思路和方法进行思考和解释,整理、分析数据和资料并形成书面材料;最后,递交或发表建议书、调查报告等。在整个过程中注意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现状分析与比较研究相结合。检验阅读文化论著的成效,主要是看能否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现实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独立反思,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在某些方面有所发现。

2.阅读文化论著,重在领会精神,抓住重点,对其中的主要内容或观点进行讨论,不必面面俱到。

教师对著作中的疑难问题,应引导学生自行钻研,相互探讨,必要时可作适当的讲解。《鲁迅作品选读》的学习,应当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资料链接”、“品读与探讨”、“积累与应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3.积极开发和利用本地文化资源。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考察文化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口头、文字、图表、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考察成果。引导专题探究,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所追求的探究结果应该切合实际,不要盲目拔高目标。如:学习《鲁迅作品选读》后,进行“鲁迅与××(绍兴、南京、杭州、北京、西安、厦门、广州、上海等”研究。鼓励学生通过实地采访、个别访谈、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在城市或农村开展社区文化的专题研究。

45

上一篇:广东初级职称评审材料下一篇:小战马读后感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