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会展专业人才教育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我国会展业教育现状

总体来看, 会展业在我国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 从1997年到2013年我国内地年办展数量从1000个增长到7319个之多, 2013年展览面积已达9391万平方米, 展馆规模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占亚洲展馆总规模的比例高达70%。近两三年来, 我国会展行业也告别了两位数的高速发展, 进入优化结构、提升质量的新阶段。我国会展业的总体走势:全球化趋势, 信息化趋势, 集团化趋势, 品牌化趋势, 专业化趋势, 创新化趋势, 生态化趋势, 多元化趋势。

我国高校会展专业招生规模已经实现连续12年持续增长。根据最新统计, 2014年全国招收会展新生14293人, 较上年增加10.2%。新生入学后, 全国会展专业在校生规模达41822人, 其中本科生为11622人, 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国会展专业在校大中专学生总数已超过3万名, 名列世界各国之首。

会展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 目前在会展教学一线的教师大多数都不是科班出身, 而是从相似专业转型而来, 无论是从专业理论还是实践经验来说都不够理想, 上升到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更是少之又少。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专业培训, 在教学中就只能照本宣读, 再加教科书本身不够完善, 使教学工作更加困难。缺乏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培训的师资, 导致了会展业教育的滞后性。

我国的会展学历教育始于2002年, 与市场会展产业相比同样是“起步晚”, 但不一样的是会展教育“发展慢”。众多院校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教材雷同, 教学模式单一, 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和目标不具体, 对学生“一视同仁”。如今, 再加以会展职业教育的兴起, 这对传统教育更是一种挑战。总而言之, 发展势头强劲的会展业却伴着动力不足的人才教育问题。

二、会展人才教育中的问题

(一) 人才培养模式单薄, 能力欠缺

人才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是教育中的重点篇章, 尤其对于像会展这样高度综合的服务型专业来说, 往往这些素质和能力要比专业技能更要出彩, 可面对当今大多数仅限于“言传”的单薄的培养模式, 让学生大量缺乏相关的锻炼、学习机会, 这反而使本应是核心高素质人才的长处, 却变成了择业的短板。

(二) 专业、基础课程脱节

对于一门学科来说, 课程设置是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 在这个方面我国会展专业存在专业与基础课程脱节, 导致所学知识应用性差的问题。如今, 在我国会展教育的专业与基础课程却存在明显的时间、应用上的脱节, 导致了学生们感觉基础公共课程是“无用课”没有用武之地, 专业技能课是“空中楼阁”没有基础工具支持

(三) 教育师资“引擎”不足

在我国会展教育方面应作为“引擎”带动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在数量上, 科班出身的教师少之又少, 当今从业的大多都是相关专业转型而来的。在质量上, 从事会展教育的讲师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所欠缺, 实践经验的缺乏使授课效果很难达到预期。并且, 具有丰富经验与先进理念的行业带头人极度稀缺, 这使行业发展更多的依赖外来资源, 不利于本土特色发展与相关高端人才的培养。尤应注意。我国仍没有一套会展教育、培训效果评估体系, 对会展教育、培训师资更缺乏及时、有效、权威和系统化的评估。

(四) 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支持

对会展核心人才, 国内会展业界的共识是:这类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会展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校培养的这类毕业生只有符合这样的要求, 才能获得会展机构的认可和接纳。对国内高校来说, 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灌输, 是其长项;但在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方面, 由于专业定位模糊、体制限制、观念陈旧、革新魄力不够等原因, 往往现实效果不够理想。国内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的机会远远低于会展业发达国家同类专业的学生。国内这个专业的学生因为没有较丰富的会展实践历练, 在就业时, 并没受到会展机构更多的青睐。

(五) 人才工厂化, 就业成问题

在会展人才培养的院校大军中, 我们数量是上去了, 但其人才培养质量却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会展本身具有“杂、多、广”的特点, 而大多数院校遵循这样的教育原则, 希望学生能多学一点, 于是将凡是涉及会展方面的课程如会展服务、会展营销、会展实务、会展经济、会展法律等全部罗列进来, 宽而泛, 但由于课程未形成体系, 知识点散乱、重复现象较多, 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比较混乱, 积极性不高, 比较被动。根据相关机构近三年对会展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跟踪调研数据显示, 会展专业毕业生不仅存在就业对口率低的问题, 就业中还存在薪资低、发展空间小、岗位稳定率低等问题。

三、会展业人才教育发展对策

(一) 能力导向的培养模式

会展人才培养模式应以能力为导向, 尤其是核心管理类人才。所以, 一要控制好招生人数, 要培养能力全面的高水平人才。这类人才首先须具备的素质是良好的沟通能力、良好的宏观把控和分析判断能力;二是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创新精神和好的学习能力;三是外语水平高、身体素质好;四是有艺术修养。高校可根据这些素质的排序, 为学生制定相应的素质提升计划。

(二) 合理衔接基础与专业课

在传授一般会展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突出会展专业特色,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会展专业人才。在把专业知识打扎实看重应用的同时, 多加入时事案例分析, 关注会展行业及企业的用人信息, 把它们与教学紧密结合,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 有效培养会展专业本科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和专业操作能力。

(三) 教师队伍“双师化”

师资力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因素。首先, 要扩大“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一方面要广泛招聘国内外有会展实战经验的优秀人才, 另一方面要提高现有的会展专业教师水平, 为教师创造各种学习、培训的机会。其次, 加强对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聘请会展行业协会或会展企业的工作人员定期为学生开办讲座, 或进行专业实操指导, 从而使专任教师与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相结合, 发挥各自优势, 分工协作、各司其职。

(四) 在人才培养加大实习、实践

找准定位是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我国乃至国际上现在缺乏的主要是应用型会展人才, 一方面会展业本身就很注重实践经验, 人才的成长和成熟更多靠在实践中打拼;另一方面, 本、专科层次会展专业学生毕业后面临的首先是生存问题, 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学生更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 会展核心人才的培养, 应定位于应用型的会展人才, 加大实习、实践的力度。学校应多鼓励学生亲身体验, 重视动手参与的过程, 之后学会自我总结或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探讨, 逐渐形成站到一定高度, 学以致用的看展会、学技能。

(五) 就业竞争高强化

学校可以选择加强校企联合的建设, 以解决学生毕业去向问题, 并根据所选择企业的用人标准来加强自身, 做到专业人才对口就业, 减少人才流失。进行开放式办学, 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和教育体系, 引进最先进的教学和管理模式, 与国外权威的相关行业协会合作办学。如此, 一方面能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另一方面也为高校自身建设提供了优势资源, 达成多方共赢, 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

摘要:近年我国会展业发展势头强劲, 会展教育也呈蓬勃之势。虽然培养人数众多, 但依旧不能很好地解决会展人才缺乏问题。本文就国内高等院校本、专科会展专业的教育现状加以分析, 对我国会展业人才培养中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师资团队、就业状况等方面进行了重点关注, 并提出通过提高会展本科人才的综合素养, 解决会展业高端实用人才匮乏的问题。

关键词:会展业,人才教育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李晓标.内蒙古会展业人才需求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 (学苑版) , 2013 (12)

[2] 周幼明, 蔡学仪.我国会展产业发展与会展教育实施之评估[J].育达科大学报, 2013 (35)

[3] 苏永华.基于就业力提升的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12 (8)

[4] 刘广新, 高凌嫣.杭州市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J].经济研究, 2012 (26)

[5] 方玲玲.全球化背景下会展从业者的跨文化交际素养提升[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9)

上一篇:义乌跨境电商企业品牌发展策略下一篇:侗族赶歌会壁画浅浮雕创作所思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