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专业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类专业(共11篇)

教育类专业 篇1

人文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

适应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技能,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既能胜任中学综合文科“人文与社会”课程教学需要,又能适应历史、中文、政治分科教学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人才。

培养规格

继续提高和深造的基本条件。具体规格为:

1、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乐于奉献的精神,道德高尚,为人师表。

45、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素质以及文明的生活习惯。

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为安徽省基础教育文科教师,以及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务员、新闻、秘书等其他社会工作。

主要课程名称:

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含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世界历史、古代

中国教育开发网

中国特级教师高考报考方法指导〈专业报考版〉

汉语、政治经济学、文学基本原理、史学理论与方法、法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古代文献教程、中学人文学科教学论、人文科学概论、中外历史比较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史、社会学、现代汉语、地理学概论、心理学、教育学、专业论文写作等。

修业年限

四年

授予学位

历史学学士

教育类专业 篇2

1 高职院校农牧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状况

1.1 专业思想意识模糊, 学习兴趣不高

作为农牧类高职院校, 生源主要来自农村, 信息闭塞, 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低, 同时农村的学生家长大多文化程度不高, 在子女选择专业过程中给予的帮助也是有限的。因此, 农牧类专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大都带有一些盲目性, 同时专业调剂现象十分普遍。

通过调查发现, 大学新生基本没有清晰的专业意识, 对于专业通常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 不清楚就业面向和职业岗位要求, 缺少职业远景规划, 甚至对所学专业非常困惑, 对未来感到迷茫。刚入学开设的课程以文化素质课为主, 基本不涉及专业课, 学生与所学专业接触较少, 影响到学生的专业情绪, 学生厌学现象严重。

1.2 就业层次较低, 专业思想不稳定

近年来,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一再爆发, 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越来越重视, 对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以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们对农牧类专业的认同度却很低, 觉得农业行业层次低下, 对畜牧业的认知更加偏见和肤浅。

农牧类专业所从事的工作大多待遇不高, 而工作地点主要在城郊甚至农村, 环境较封闭、艰苦。2013年行业薪酬调查结果表明, 在各行业的平均薪酬排名中农林牧渔行业的薪资水平是最低的, 工作环境也是相对较差的。这种社会环境使农牧类学生产生自卑感, 不愿意和别人提及自己的专业, 觉得涉农工作不够体面, 产生心理上的排斥, 导致一进校就想换专业, 没毕业就想转行。这些因素都影响到了农牧类专业的招生和在校生的学习热情, 致使农牧类专业陷入招生难, 毕业生转行多等不利局面。

所以对农牧类专业学生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稳定学生思想情绪、激发其钻研专业的热情, 树立为农业服务的思想尤为关键。同时呼吁媒体加强宣传, 正确引导, 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给予农牧类专业足够的理解和支持。

2 专业思想教育的原则

切实尊重学生专业志愿和兴趣、认知学生需要、承认学生个体差异, 扩大学生辅修、选修等制度。对那些确实不喜欢所学专业的学生, 应该指导他们通过转专业或选修、辅修等手段另择喜欢的专业。对热爱专业的学生指导他们今后在职业发展上以专业为长, 培养自己的核心就业能力。这才是真正贯彻以学生为本、促学生发展的教育原则。

3 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措施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中显得尤其重要。专业思想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高度重视, 应以学生为本, 为学生着想, 本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 认真规划, 全面落实, 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1 从生源抓起, 做好招生宣传

目前, 和其它专业相比较, 农牧类专业普遍存在专业认同度低, 招生困难等问题, 但农牧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很好。例如高职动物医学专业每年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98%以上, 很多优秀的农牧企业在人才交流会举办之前就抢先到学校来做宣讲, 出现几个企业争抢一名毕业生的情况。因此, 为扩大生源, 招生工作的重点是应向考生宣传农牧类专业的研究领域、培养目标和规格、主要课程、就业面向、就业形势、职业前景和办学条件。靠专业特色、职业前景和学校软硬件实力吸引学生, 靠诚意打动学生, 引导他们填报农牧类相关专业, 提高第一志愿录取率。

3.2 开设专业导论课程, 做好新生入学教育

自己的专业兴趣到底是什么, 大部分学生都需要经过一个认识、摸索的过程。在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中开设专业导论课程是令学生快速了解和热爱所学专业的一种有效方法。专业导论课程为学生介绍专业的设置背景和发展历史, 让学生了解专业的课程特点和办学特色, 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介绍专业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消除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学习顾虑, 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专业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促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系统地介绍专业的教学安排、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与学时进度分配、考核与毕业要求等情况, 加强新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 从而使学生结合自己的志向和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安排新生进行专业体验, 对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使其了解现代农业生产, 摒弃对农业的偏见, 热爱现代农业, 并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意识。

3.3 发挥专业教师的育人作用

任课的专业教师要把专业思想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 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以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能折服学生, 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体验到专业学习的愉悦, 从而进一步增强学好专业的信心。

3.4 结合就业教育开展专业思想教育

结合就业教育开展专业认识教育和专业发展教育, 使专业思想教育和就业教育相得益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学生把现在的专业学习与将来的职业发展结起来, 为自己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找出自己的差距和努力方向, 为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和事业成功做准备。

3.5 邀请行业成功人士现身说法鼓励学生

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 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最新动态;邀请企业名人讲述创业经历, 激发学生创业热情;邀请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 讲学习经验、工作体会, 以亲身经历来为在校生树立榜样。

3.6 举办各类实践活动, 稳定学生专业思想

从专业思想教育的角度出发, 将专业元素融入到学生活动当中, 通过丰富的活动形式, 寓专业知识于娱乐之中, 使同学们在活动中锻炼能力, 增长知识, 增强专业能力, 稳定专业思想。例如定期举办各类专业技能大赛, 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评委, 为表现优秀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 通过比赛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巩固, 提升学生的成就感, 稳定专业思想。

参考文献

[1]蒋俊强, 等.构建全程专业思想教育, 培养合格口腔医学人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1) :244.

[2]郝登峰.关于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反思--基于大学毕业生专业兴趣对就业起薪影响的实证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2 (5) :95-97.

教育类专业 篇3

摘 要: 中学地理课程改革对高师院校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进行体系优化,才能解决地理教师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中理论课程单一、教学内容分散、与中学课堂接触少的问题。结合地理教师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现状,提出增强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技能、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教学管理的优化方案。

关键词: 地理教师教育专业 课程体系 优化

地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是中学地理教师的主力后备军。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和中学地理课程地位不断提升,高师院校优化地理教师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地理教师教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内容,只有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高师院校对地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急需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开设的教育类课程不仅要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应通过多种途径锻炼其教学技能和班级管理能力。地理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综合类学科,涉猎范围较广,高师院校需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提升我国的基础教育水平。

1.地理教师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目前,各高校地理教师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名称不尽相同,但其授课内容相差不多,根据主要教学内容将其分类,可以将这些课程大致分为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四部分。公共必修课程主要包括教师发展导论、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地理教学论、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地理摄影与后期制作等课程,选修课程主要包括品牌地理、Coreldraw软件操作等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则以微格教学、校内外的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和支教实习为主。

公共选修课程开设较早,一般从第一学期开始学到第四学期结束。该类课程理论性较强,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教师这一职业,逐步具备相应的职业操守和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基本教学素养。专业选修课程开设时间略晚,一般从第五学期开始学到第六学期结束,该类课程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地理学科的独特性,使学生认识到地理课程的整体性与区域性,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选修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各个学期自主选择学习,教学目的是促进其教学技能提高,有助于他们入职后更好地开展地理教学。教育实践课程一般从第六学期开始,直至第八学期结束,通过实践教学锻炼学生的教学技能。

2.地理教师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1理论课程设置单一,实践性较差。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广博的知识,还要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1]。目前地理教师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体系中,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开设科目较多,多为公共必修课程,但是该类课程理论性较强,高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教学实际情况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做到学练结合,学到的理论知识并未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成为教师后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教育实践类课程过于形式化,并未起到有效提高教师教育学生教学技能的作用,微格教学开设课程较少,在校内外教育实习中考核制度不完善,部分学生并未参加教育见习和支教实习,缺乏教学实践,严重阻碍学生深入了解教师的职业要求。

2.2教学内容过于分散,系统性较弱。

由于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是跨越自然、区域和人文三大课程体系的综合课程,还有众多交叉和边缘学科,教学内容涉及资源、环境、规划、经济、人口等诸多领域[2]。因此各部分课程应紧密联系,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促进。但在现在地理教师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体系中教学活动内容较少,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分界明显,尚未引导学生从实际教学角度学习与中学地理相关的内容,各课程之间的系统性较弱,理论课程枯燥无味,实践课程形式单一,各种教师技能并未相互配合开展教学训练,这些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树立信心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无法提高地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2.3与中学课堂接触少,衔接性较差。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中学地理课程的课程结构、内容、理念及设计思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地理师范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3]。地理教师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体系中一些传统教育理念已经不再适用,部分高师院校教学内容并未随着中学地理教材的变化而变化,二者的衔接性较差,对地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并未满足社会需要,不利于成为教师后的长远发展。此外,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进行教学已经成为中学教学的新趋势,不仅教学内容应结合课标变化及时进行调整,教学方法应紧跟时代发展变得更加新颖,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多数高师院校针对中学地理课堂的设计理念并未及时反馈给地理教师教育学生,教学内容中贴近中学地理教学前沿的知识较少。

3.地理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优化方案

3.1增加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是提高教学技能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教学是教师最根本的工作,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可以不断发现问题,逐步改善自身不足,教师只有通过教学才能展现自身的教学技能。增加教学实践需要学校、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应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较早地开设地理教学课程,将教学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学校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演习,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中学教学中。进行教学演习应做好充足的准备,需要高师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引导学生思考讲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学生讲课之后,教师要及时进行评课,带领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也可以进行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发现对方的优缺点。学生应增强对教学实践的重视程度,在实践过程中认真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

3.2提高教学技能。

地理学科教育课程除学科教育理论课程外,含有学科教育技术、学科教学技能等课程[4]。教学技能是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运用的技巧和方法,地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应加强对教学技能的练习,利用课余时间训练课堂上学到的相关技能,通过反复练习、思考,逐步提高自身教学技能,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和老师可以组织一些教学技能专项训练,例如,针对三板技能开展粉笔训练,可以通过布置作业、课堂展示的方式督促学生完成任务;针对语言技能可以举行演讲朗诵比赛,也可以通过配音活动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转换角色找寻适合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教学技能大赛是最快最有效的整体提高教学技能的方法,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分别举行教学技能大赛,各年级学生相互观摩,互相促进教学技能的提升。

3.3转变教学观念。

为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高师院校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高师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坚持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保证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充分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不断把学习主动权和责任交还给学生[5]。经过教师的指导,地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会逐渐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有助于他们入职后以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对待中学生。中学地理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传统教学中单纯要求学生学会的观念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自主探究,只有变“学会”为“会学”,才有助于发挥地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师积极引导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中学教育接轨,为学生提供更健全的学习平台。

3.4注重教学管理

中学生心智尚不健全,位于人生中的叛逆期,课堂秩序仍需要教师维护,教学管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一节课的质量高低。地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不仅要提高教学技能,同时应锻炼班级管理能力,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高师院校可以从第一学期便组织学生定期到中学进行旁听见习,鼓励他们自主发现中学地理课堂中存在哪些教学管理问题,与一线中学教师交流探索解决办法,在第五学期之后要求学生到中学课堂中进行教育实习,在实践中提高教学管理能力。高师教师应注意引导地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关注中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心理变化,只有做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4.结语

高师院校对地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要真正落实教师专业化的培养目标,向中学教育输送合格的地理教师,通过增加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技能、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教学管理的方法完善地理教师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体系,进一步推动我国中学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周海瑛.改革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卓越地理教师[J].地理教育,2011,11:60-61.

[2]赵敬民,彭淑贞,杨炯.地理科学专业(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优化研究[J].高教论坛,2011,02:50-53.

[3]张广花,秦耀辰,胡良民.中国7所师范大学地理专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及其优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4:565-571.

[4]牛超,刘玉振.TPACK视阈下高校地理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地理教学,2015,23:8-11.

[5]杨铭.基于高师地理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02:136-139.

美国竞技体育教育类专业 篇4

美国留学热门专业竞技体育教育类专业。这类专业主要培养职业运动员及讲解体育方面的知识与技巧,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高的技术,为日后比赛打下基础。

体育保健类

该专业方向把体育与健康保健紧密的联系起来,在日常教学中学生会学习运动技巧、人体构造与体育、保健科学等知识,通过学习正确的体育运动知识来掌握保健技能,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体育教练、康复教练等工作。改专业方向主要包括

1、科学人体运动学,该专业系统讲解人体运动原理与机制,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运动技巧,保证运动健康,以科学的方式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是专业体育运动员所修习的`专业方向之一。

2、运动生理学,运功生理学专业主要讲述人体的组成与运动机能,系统研究营养物质是怎样在人体中循环并且作用于人体运动,是研究人体生理运动的一个专业,通过该专业学习,学生会对人体运动机制有科学的掌握

体育管理类专业

作为世界第一体育强国,美国具备世界顶级的体育教育,其中美国的体育管理教育堪称典范。体育运动管理主要分为三大方向即学校体育管理、竞技体育管理、大众体育管理等。美国有近两百所大学提供体育运动管理相关硕士课程。通常硕士学位两年完成。

1、学校体育管理方向:。美国学校体育管理专业培养专业的校园体育人才,毕业生对个阶段学生特点与相应体育活动有着深刻的了解,善于组织各种校园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管理:主要针对竞技体育运动员的系统管理培养,竞技体育活动的组织等

3、大众体育管理:主要从事群众体育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体育文化类专业方向

该专业方向主要探讨体育文化,研究体育比赛中的人类行为与心理、回忆体育发展历史、探索体育行为艺术,追求对人类体育文化的建设。该方向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体育媒体、体育类编辑出版、体育文化艺术创作等职业。改专业方向主要可分为

1、体育行为学:研究赛场和运动中的人心理与行为,掌握提高比赛技能的心理技巧,探寻社会中体育行为与心理。

2、体育文化:研究体育在社会中的角色与体育发展的历史,对体育事业的未来发展提出见解,构建体育的思想艺术

传媒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思考论文 篇5

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对相关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给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成为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需要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

一、当前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

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是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这一误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对传媒类专业教育的狭隘理解和片面认识,认为传媒专业必须注重专业上的训练以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准,因此要多花时间在专业训练上,通识教育只需要有一个简单的基础就可以了。这种错误思想在于没有认清传媒教育中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模式呆板固定

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虽然开展的时间较长,但是在教学模式上仍然沿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未做到与时俱进。例如,其教学模式依然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对于教学的重点,仍然停留在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上面,而对知识点的创造、发现和运用,不作要求或要求较少;一些教师还在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等等。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传媒类专业的学生如果还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获取知识,其个性难以得到发展、创造力很难得到有效开发,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学生毕业进入岗位以后后劲普遍不足,容易被其它非传媒类专业学生超越的重要原因。

(三)教学要求难以与社会需求衔接

随着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从现代传媒业的要求来看,一个合格的从业人员除了具备法律、经济、文化方面的常识,还必须掌握新媒体的特点和传播技术,具备对社会的深度观察力和敏感性。这就要求传媒类专业培养出业的人才,必须具备“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不仅是实践动手能力,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对比目前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还停留在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层面上,其教学要求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

二、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改革的思路

(一)通识与专业教育并重,增大基础课程比例

根据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对传媒类专业的认识,传媒类专业涵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信息技术,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功底。因此,拓宽我国的传媒类专业的基础学科,是传媒类专业教育改革的一大重点。在教育实践中,片面强调专业教育,会造成学生职业能力及发展后劲的不足,如果只强调通识教育,又会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最佳的方案,还是在于合理处理好二者关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比例保持适当。从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的现状来看,必须进一步压缩专业课程的比例,增加相关的社会和人文科学课程,对于学生感兴趣的一些自然科学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让学生自主选择。其实,在我国一些著名高校,已经意识到重专业轻通识的教育对于传媒类专业教育的局限性,于是在教育实践中开始进行试验和改革。

(二)增强师资力量,改善教学方式

传媒类专业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完成。自从我国高校扩招以后,出于专业热门和学生分配等因素考虑,不少高校突击式的开设了传媒类专业,短时间的大量扩张,造成了专业教师的不足,为解燃眉之急,不少非传媒类专业的教师被学校选派到传媒专业课程任教。这些教师由于没有受到过传媒类专业的系统培训,多数只能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开展教学,其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高校的传媒类专业教育改革必须从增强师资力量入手:第一,对本校传媒类专业教师队伍进行清理并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要及时调离岗位;第二,要严把用人关,对选用教师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和考核,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媒类专业教育在国外已经较为成熟,可以通过引进海归人才等方式选聘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人才到高校任教;第三,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鉴于传媒类专业的发展特点,高校要定期安排教师到国内一些重点高校或者是国外的知名大学参加培训,对教师在教学岗位中的表现要进行考核;第四,要改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三)对接社会需求,培养实践能力

高校要加强与社会上从事传媒工作的单位或组织联系,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健全沟通和合作机制,实现双方信息交换的常态化和动态化。高校要把从用人单位得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和归纳,从中发现社会对传媒专业教育的需求,并和教学目标进行对比,找出教学目标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实现教学和实践的对接,高校可以通过向合作单位定期输送实习生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必须把学生到单位实践作为在校教育的重点环节,一是要保证学生在单位实习有一定的时间量,二是要派出高校教师定期收集学生和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指导,三是要对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考核。

三、结束语

我国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改革,必须多管齐下,通过通识与专业教育并重、增强师资力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才能适应现代传媒业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盖伟.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传媒类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2):57-58.

[2]舒欣.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新闻传媒专业教学改革[J].中外企业家,2014(20):157-158.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研究论文 篇6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开始重视对婴幼儿的教育,其中早期的启蒙教育深受重视,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也逐渐从教育专业中凸显出来。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综合的发展,确保幼师不但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还对艺术课程进行吸收和运用。针对学前教育专业面对的人群,为社会更好的服务。学前教育面对的群体具有特殊性,主要为0~6岁的儿童提供教育,包括婴幼儿教育和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学前教育是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早期经验影响大脑结构,人的终身发展受学前教育的影响,合理的学前教育可以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带来一个良好的开始学前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开始,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人力资源水平做基础性贡献。美术类课程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性。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明确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取向,确定了美术类学科的重要性,通过美术教育架起传统与现代相互连接的桥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在校期间学习美术类课程,掌握课程的基本要领,促进学生们综合能力的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一些基础的课程,通过基础的艺术课程来对幼师进行综合的培养,学前教育基本的艺术课程包括声乐、钢琴、舞蹈、美术。其中美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所开设课程中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美术课程作为学前教育基础课程的一门专业,贯穿学前教育美专业始终的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美术类课程即是技能训练,又是审美素养的培养,美术类基础知识与基础造型能力的训练,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结合各种视觉形象的特殊特性。激发学生们的个性思维,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后续的工作奠定基础。确保其视觉形象的表达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使幼师学生掌握美的规律,正确的认识美、欣赏美、翻译美、理解美、并有能力创造美,为今后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视觉图像文化成为了社会文化大背景,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内,掌握丰富的美术类课程的特征,熟练运用这些特征,去完成将来的儿童美术基础教育重任。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充分的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将孩子引进艺术殿堂的起点,美术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专业的知识,使学生的修养和内涵得到提高,还能够使学生通过美术教育成为一个更完美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懂得爱美之心,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起到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更好的教育学生。

加强法学专业实践类教育的思考 篇7

从世界高等法学教育发展史来看, 法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 但从新中国高等法学教育发展历程以及当前我国依法治国的背景而言, 法学则应是一门朝阳学科, 正处于规模发展状态。法学学科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政治性、社会性, 相应对法学专业学生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主要是: (1) 具有优良道德品质; (2) 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 (3) 系统掌握法学理论知识; (4) 了解、熟悉国家法律制度; (5) 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分析、归纳、判断的能力; (6) 具有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具体案件的能力; (7) 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8) 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 (9) 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些素质既是法学学科对法学专业学生的要求, 也是时代对法学专业学生的要求, 主要通过高校制定并实施培养方案, 对法学专业学生加以培养和锻造。不难看出, 在法学专业学生的应有素质中, 实践能力或者说实践素质的要求非常凸显、非常重要。

二、法学教育的薄弱环节

目前, 国内法学专业的培养方案, 大都主要由三部分内容构成: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按照中宣部、教育部于2005年的部署和要求, 在高校本科生中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五门必修课程。二是法学专业课程教育。是指属于法学学科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限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三是实践类教育。本文所称实践类教育是指在校内外开展的与法学学科相关的课堂外的实践活动。常见的有:专业实习、庭审旁听、模拟法庭、专家讲座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 使学生获取新知、学以致用、锻炼能力, 达到培养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其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明显占据优势, 安排课时较多, 在校内进行, 较为便利。但实践类教育则相对较为薄弱, 存在种种问题, 主要表现及成因如下:

(1) 培养方案体现少。思想不解放, 沿袭以往的培养观念和做法, 在培养方案中大量体现课堂灌输, 忽视实践类教育, 实践类教育所占比例偏低, 较为常见。 (2) 实践活动安排少。实践活动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加上当今各类风险不断增多, 有的高校或者直接工作人员对实践活动尤其是在校外进行实践活动并不积极, 尽量少办或不办。 (3) 以自办模拟法庭取代法院审判旁听。有的认为, 在校内组织学生自己开办模拟法庭省心省事, 就可以了, 不必费事费时跑到法院等司法机关去, 以自办模拟法庭取代法院审判旁听。 (4) 毕业实习不够规范。据了解, 有的高校实行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 实习期间, 管理过于松散, 教师和学生仅有电话联系即可。这样一来, 对于有的学生而言, 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在毕业实习中投机取巧, 人未到实习单位, 照样开出实习鉴定的现象时有发生。 (5) 经费短缺难以开展。有的学校对法学专业建设经费投入较少, 开展校外实践类教育活动缺乏财力, 无法进行。

三、加强法学专业实践类教育的建议

针对法学专业实践类教育存在的上述问题, 高校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进一步加强法学专业实践类教育, 保证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1.高度重视法学专业实践类教育工作

高校领导、法学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教师, 不仅应当首先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法学专业实践类教育的重要意义, 而且应当高度重视法学专业实践类教育工作, 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只有层层思想重视, 层层真抓实干, 才能将其落到实处。

2.进一步完善法学专业培养方案

法学专业培养方案, 是对法学专业学生进行教育培养的整体计划和目标, 其中法学专业实践类教育不可或缺。高校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培养理念, 完善法学专业培养方案, 明确法学专业实践类教育的地位, 加重法学专业实践类教育所占的比例, 以进一步加强法学专业实践类教育, 保证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鼓励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类教育活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 开展法学专业实践类教育活动, 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开创性, 鼓励、引导他们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类教育活动。除了前面提到的常见的实践类教育活动外, 还可以尝试采用其他新颖的方式方法。譬如, 组织学生到司法机关进行短期见习;组织学生参观监狱;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社会调研;组织学生到社区、乡村宣传法治;等等。

4.制定简便易行的管理办法

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保证根本目标的实现。在法学专业实践类教育的管理方面, 一不能不管, 放任自流, 二不能一管就死, 无人愿做。在管理方式方法上, 不能过于细致和烦琐, 应当制定一些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尽可能地为法学专业实践类教育活动开绿灯、提供便利, 保证其顺利开展。

5.进一步加强对法学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

高校应当本着既立之则建之的态度, 进一步全面加强法学专业建设, 进一步加强对法学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 尽可能保证法学专业建设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条件, 为法学专业实践类教育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晨光.法学教育的宗旨——兼论案例教学模式和实践性法律教学模式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关系[J].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2, (6) :33-44.

[2]史卫民.对法学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黑河学刊, 2006, (4) :80-81.

教育类专业 篇8

关键词:工程教育 专业认证 个性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154-02

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高校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2013年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标志我国工程教育迈向国际化时代,对我国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近年来专业认证在我国高校中迅速推广,关注程度日益高涨。专业认证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工程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工程人才的培养。个性化教育作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1],与专业认证培养目标高度一致,因此高校个性化教育的实施必然要以专业认证的标准和要求为依据,本文提出将个性化教育与专业认证相接轨,相互契合与支撑,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办学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进一步推动高校工程教育改革。

1 深入剖析认证标准,明确个性化教育方向

我国在借鉴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经验和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立足于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和国际实质等效性,制定了专业认证标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包括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通用标准是各工程教育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专业补充标准是在通用标准基础之上根据各专业特点提出的特有的具体要求。化工制药类专业认证标准分为通用标准的7项指标共35个观测点和补充标准的3项指标共19个观测点。这些观测点涵盖教育教学各个方面,体现工程教育的国际等效要求,是专业工程教育教学的指导性要求。近年来学院不断探索具有专业认证特色的化工制药类专业个性化教育新途径方法,将个性化教育与专业认证相结合,以认证标准为依据,设置多个具有工程实践特色的化工制药类个性化教育模块,开展满足认证标准的个性化教育教学。目前,学院设置了9个个性化教育模块包括14个个性化教育小组,其中7个模块均与专业认证紧密结合,实践教学内容符合认证标准,学生根据学习兴趣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自主选择相应的模块学习,指导教师负责个性化教育实施与考核。

2 专业认证理念的个性化教育有效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2.1 加强课程建设,强化工程基础知识

针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新发展和新要求,设置个性化教育工程基础教育模块,不仅开设化工原理工程设计强化、化工过程控制、学科导论、反应工程等特色课程,还计划开设工程创新、工程导论等工程课程,部分课程聘请企业专家讲授,加强学生单元操作过程计算、设备选型、实验过程设计的工程基础能力的培养。

2.2 开展实习实训,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校内实训:学院建有工程实践教学中心,配备各种常用的化工设备,如流体输送设备(泵、风机)、多种型号换热器、分离设备、反应釜、干燥设备、管道阀门等,并将设备剖解,使学生直观了解化工常用设备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机理。在化工实训基地,学生根据现在有装置绘制设备布置图和管道布置图,安装设备管道,并且进行打压、试漏等常规操作,完成贴近实战的工程训练。通过实训,不仅培养学生的工程识图、制图、工程设计能力,而且系统训练学生的工程设计技能,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学院仿照药品生产环境,模拟药品生产过程,建有药物制剂实训基地。实训基地设备种类齐全,有各种生产和检测设备100余台件,可完成片剂、颗粒剂、针剂、胶囊、软胶囊、滴丸等多种剂型中试规模的制备、包装以及质检工作。学生可进行固体制剂、液体制剂、现代制剂等不同的操作单元的学习实训,达到专业认证的工程实践要求。

顶岗实习:依托学院合作企业实践教育基地,学生进入工厂参与实际生产,由厂方安排学习岗位,采取“一带一”模式(一名职工带一名学生),在2-4个不同的生产工段实习。学生先后完成安全教育、生产培训,生产工艺流程学习等环节,掌握实际生产操作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可研报告实训:学生在学习化工技术经济课程的基础上,指导老师给定某化工建设项目及其参数,指导学生开展市场需求预测、生产规模、工艺技术、设备选型;厂址选择、工程实施计划、组织管理及机构定员、财务分析、经济评价等工作。然后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全面、系统的对拟建项目进行论证,并提出综合分析评价,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安全评价实训:针对化工企业安全评价讲授安全基础知识、安全评价涉及标准和安全评价实际工程设计文件,指导学生撰写安全评价报告,学生能够得到安全评价的基本培训,实现毕业生与企业零接轨。

2.3 开展创新型、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

学院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化工制药实验中心,搭建自主创新实验平台。学生依托教师科研题目,在自主实验室独立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学院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学生独立进行资料查阅、设计实验方案、安装实验装置、动手实验、实验结果分析。学生通过创新型实验拓展了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综合型、设计型实验以实际工厂为背景,完成合成氨厂造气工段的工艺设计,学生利用CAD软件,绘制物料流程图、管道及仪表流程图、设备布置图和管道布置图;然后学生进行合成氨造气工段的工艺计算。包括: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和主要设备工艺计,最后绘制合成氨造气工段的管道及仪表流程图。通过综合型、设计型实验使学生掌握化工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全面提升学生工程设计能力。

3 符合专业认证标准的个性化教育实践成效显著

学院在个性化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逐步实现个性化教育模式与专业认证标准接轨,突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特色。近年来,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节能减排大赛、全国化工设计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河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国家级、省级竞赛中获奖46项。学生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项。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工程训练等措施,发展了学生个性潜能,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保证人才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基础上,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就业,个性化教育调查显示学院个性化教育模式受到90%以上学生和企业的认可和支持,符合专业特色的个性化教育模块,满足了个性需求,与社会需求契合度非常高,促进学院化工制药专业排名,提升学院知名度。

4 结语

作为推动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专业认证作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已經深入到学院教师的教育教学全过程,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学院初步建立了符合专业认证标准的个性化教育模式,以专业认证为理念的个性化教育得到教师的认同。但是,个性化教育实践教学仅仅是工程教育改革的一个方面,高等学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还包括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转型、工程实践教学的深化、工程设计教学的提高、工程教育制度的标准化等各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继续完善和优化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探索有利于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认证模式,不断提升工程教育国际化水平,实现本科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教育类专业 篇9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主渠道;人才培养方案调整

从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超过727万人。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以及长远发展来看,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课程且具有操作性。但是由于资金、设备等方面的原因,只有部分学生能参与其中。从教育发展的长远意义来看,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不断提升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本文以装备制造产业紧密相关的机械类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例,阐述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来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措施。

1以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情况

1.1开设创新教育课程

从,机械学院就开设专业选修课“机创新设计与实践”,在向学生传授发明创造理论的同时,注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的力。重点考核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以及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相关程度。无创业类选修课。

1.2开展创新创业类活动

机械学院从开始,主要开展创新类活动,创业类活动开展不理想。开展的创新类活动有,先后参加了辽宁省机械创新大赛、辽宁省工程训练竞赛、辽宁省结构设计大赛、辽宁省机器人对抗赛、辽宁省挑战杯创新大赛等。机械本级参加第九届辽宁省机械创新设计竞赛获三等奖两项,参加辽宁省首届工程训练竞赛获三等奖一项;机械本级参加第十届辽宁省机械创新设计竞赛获三等奖一项,参加辽宁省首届工程训练竞赛获三等奖一项,参加辽宁省第三届结构设计大赛获二等奖一项,辽宁省大学生机器人对抗赛获三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辽宁省挑战杯创新大赛获三等奖一项;机械本级参加第十届辽宁省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六项。机械学院从20组织学生申报科研立项。机械本2009级立一项:铝合金阵列小栅窗加工方法研究;机械本级立七项:锂电池SOC预测与研制、直驱式小型微风发电机结构设计、小型家用智能游泳池设计、无碳小功率电源健身器、机电控制系统综合实验台设计、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钢架结构的力学性能分析、多功能手动瓷砖切割机;机械本级立五项:双面自动玻璃清洁器的研制、容栅传感器的无线传输的应用研究、钒电池充放电机制研究、除雪机机构设计、霍尔式转速测量实验台的研究与开发。

2以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教育类专业 篇10

2 大环境对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

处于新世纪、新阶段,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应对新考验、新挑战,我国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如何较好地履行职责,出色的完成好各项任务,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问题。当今时代,现在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机械制造专业人才标准随着科技进步赋予了新的内容。不同的时代需要具有不同素质的人才,人才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要与时代的发展保持同步。要培养一批能适应新形势下机械制造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性人才,才能使人才得以长期充分的使用,同样也能让机械制造业人才发挥自身更大的价值。

(1)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政治立场,做到爱国、敬业、诚信。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

(2)较强的`遵章守纪意识。作为一名机械专业技术人员,肩负着对国家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任,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也要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法规意识,严格按照守则来统一标准、规范行为、开展工作。要坚决克服单凭经验搞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要培养事事按规定、人人守法规的良好习惯,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变。

(3)优秀的身心素质。要不断拓展兴趣爱好,养成健身的良好习惯,使自身拥有旺盛的精力和强健的体魄来完成工作。要具备判断、推理和概括的能力;懂得关心他人和社会;具有创新意识和克服困难的意志,以及一定深度广度、逻辑性和独立性的思维。

教育类专业 篇11

摘要:高等院校应该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学府。教师教育类专业尤其如此。除了增强学生的基础师资和业务水平,还应该通过艺术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开展促进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养成,塑造其完美的品格和高尚的心灵。本文针对部分高校公共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课程管理、师资、评价系统、硬件设施等方面试着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高校;全面素质发展;困境措施

根据《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相关规定,公共艺术教育应该形成制度化的体系全面贯彻于高等教学的实施中。因为社会的发展趋势必要要求学生具备综合能力。因为内容丰富,包含了美术、音乐、书法、戏剧等多种门类,艺术教育作为一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途径,在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性方面有着其他课程没有的优势。然而当前我国大多数地方关于这门课程教育的实施现状还不尽如人意,普遍存在着意识片面、人才缺乏、经验不足、投入过少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公共教育教化熏陶价值的发挥,阻碍了高校师范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特点和在教师教育专业学习中的具体作用

公共艺术教育,最初发轫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一批优秀学者提倡的美育理念。随着近代高校的完善,它也在实践中得到裂变和发展。在基础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逐步走向正规化和制度化。国家也发布了规范化的条例和指导方案,有效推进课程的开展。到目前为止,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包括影视、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和艺术内容。教授的方式分为理论知识的讲解传授和思维的训练。一方面,艺术课程的设置不光紧跟时代革新的步伐,为社会建设输送高端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它也是与其他课程相互贯通联系的,能帮助学生启发锻炼学习其他课程的思维,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积累和扩充,还有应用技能的锻炼和增强。除这些以外,它还能为学生提供紧张的专业知识学习之余的放松和休闲,帮助学生释放能量和缓解压力与疲劳。总之,它既能提供人们以观赏和放松的娱乐性,也能让人们在不断地学习欣赏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我国高校教师教育类专业公共艺术教育所面临的困境现状

(一)艺术课程的门类设置不合理,种类少

首先是对应的课程教材种类选择上不够完善,这就直接导致了学校里可以开设的选修课程门类比较单薄。面对纷繁复杂的书目,他们无从下手进行选择,不知道哪些才是适合教育类学生进行补充学习的范本。有些高校选用的教材比较随意,没有与教师选择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安排相匹配,与当地学生的接受习惯相符合;而且根据统一的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目前师范类高校普遍开设的课程是出于被动地接受教育部门的规定。并且开设的课程除了音乐、美术等传统艺术门类以及由它们衍生出来的相关门类,其他的主要只有舞蹈、影视鉴赏评析这些了,形体,戏曲,围棋几乎为零。原本艺术的种类应该是包罗万象,但实际的开课并没有经过系统的思考,加之学校还刻意压缩了艺术课程的比例和上课时间,如通常一周只安排两节选修课,都安排在晚上。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种类缺乏并且出现课程之间的重复和雷同现象。

(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普遍不高

我国大部分地方的学生在推行已久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进入高校学习之前,除了个别艺术生以外,大部分的学生所接触的课程基本是文化课程为主,虽然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过其他的课程科目,但基本上被忽略或者直接被当做“副科”看待,没有投以重视或关注,自然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功底和兴趣的储备。这就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依然是“厚此薄彼”的接受观念,要么纯粹为了混齐学分,要么就是为了应付老师课堂布置的类似于“小论文”一样的任务,上课难以集中注意力或者直接干脆做其他的事情,而对于课堂提出的动手类的实践就更不能保质保量的去完成了。此外,大学生思想活跃主见性强,对评论鉴赏类的课程普遍感兴趣,但是对理论性强的内容和部分就显得参与热情低多了。这也造成大学里的公共艺术教育的施行举步维艰。

(三)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不够创新先进

教师作为课堂的实行者和课程的组织者,理应在艺术学习和应用方面给学生树立积极的形象。帮助学生树立广记博闻的意识,并且让学生能够在艺术的道路上学有所长,学有所获。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第一,部分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也会受轻艺重文的影响,教学研究投入不够,由于都有过应试教育的体验和经历,所以视野和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艺术教育的教学创新上固步自封,没有出色的专著文章来丰富研究理论;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要么,采取一味的理论满堂灌的形式,或者教师直接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音乐和图片,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要么就是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身能力的发展需要来设计课程,导致教学没有针对性,让学生对艺术的接受找不到重点和关键。另外还有一种比较严重的现象就是随着高校艺术课程种类的增加,部分地区的师资力量还没有跟上发展的脚步,便引进了大量兼职的教师进行搭车式的带课教学,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分散,这些教师的专业性大打折扣。

(四)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价系统不完善,没有激励效益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我们知道,学习动机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息息相关的,一个健全的评价体系在教学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鼓舞学生学习的热情,明白课程的分量,由此妥善安排自己学习的重点,将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在我国重技能重就业的背景影响下,高校里就算引进了课程和人才,也不关心学生在公共艺术课上收获的多与少。一般只是交代几篇观后感或赏析写作就结束了一学期的课程学习,并用这个没有实质意义和创新性的“考察”作为期末评分的标准。没有特色,千篇一律的评价机制既不能很好鼓起学生学习的动力,长此以往又制约了高校的艺术教育有序的发展。

(五)艺术教育实践场地建设少,场地设备不能满足需求

大学里的艺术教育类课程与文化课程最大的区别就是动手实践性强。不管是鉴赏分析也好,还是技能的训练和培训也好,都需要学校配备充足多样的设备和场地,才能让学生在艺术的海洋中尽情遨游,舒展自己的才华。然而通过采访可以知道,有些学校尽管有专门的画室、美术学院、音乐演奏厅、琴房等,但是大部分时间是为相关专业的艺术生提供的,真正能为教师教育类的学生提供的服务场所少之又少。并且平时的教学课堂多媒体设备远远不足,还有配套的乐器、画具等都相当匮乏,也没法有效开展教学。

三、我国高校教师教育类专业公共艺术教育走出困境的解决措施

(一)全面规划艺术教育的课程管理设置,丰富教学内容

鉴于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忽视的情况,高校相关领导者和负责团队应该从总体着眼,树立全局意识,首先应该对课程设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例如可以成立公开艺术选修课的课程研究室或者艺术学科指导组委会,从教材的甄别和选购上抓起,然后保质保量的大量引进艺术人才,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在课程设置上结合在校学生的兴趣和意向进行合理安排。其次要充分结合学校的条件尽量让课程设置多元化,划分更加细致,尽量因地制宜,传统与时尚交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不同审美需求得到满足。再次,针对教师教育类的学生,原本他们的课程要求和学习目标里就包含有教师教育技能的培训,在开设其他的公共艺术课程的时候,可以考虑与他们平时学习的文化专业科目相结合,让学生更有兴趣深入拓展学习。例如,对于汉语言文学师范类的学生,要求学习板书设计,这个时候可以着重增设书法类、美工平面设计类的艺术选修课。

(二)提高素养并创新教学手段,用丰富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方面教师自身要主动树立全面发展素质的理念,通过参加集中培训和交流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同时要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授课水准。用高质量的课堂留住学生的心;另一方面学校要丰富公共艺术教育的活动方式,可以在课堂外定期举办一些专家型的讲座,辩论赛和鼓励学生成立相关的社团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通过作品的展演和展示活动打造校园的艺术氛围,让学生在浓郁的环境下提高学习公共艺术的参与度和自觉性。

(三)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系统,拓宽评价体系

完善的评价系统既包括对老师的业绩考核,也包括对学生学习掌握程度的检测。都应当发挥评价鞭策鼓励的作用。所以要定期对任课教师进行考核,以督促他们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考核不应当流于形式和表面,应当切实结合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甚至学习态度进行考量,如可以综合他们在校园社团活动中的表现来给出成绩。

(四)加大公共艺术教育的设施投入,合理分配资源

首先要优化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资源,根据课程需要合理安排教师的课时和任务。其次应该做好经费的预算,给学校艺术教育的开展做好物资的保障。包括一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应该充分供应。另外,还可以开展多渠道的教学场所,充分利用校园已有设备和资源,积极开设第二课堂甚至第三课堂。

四、结语

教师教育专业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正在进一步的摸索完善中,作为高校教育者应该以此为契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发现问题和反思教学,让艺术教育之花开遍校园。

【参考文献】

[1]易晓明,杜丽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实效及改革建议——基于江苏省12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J].美育学刊,2012(06):98-105.

[2]鞠向玲,贺秀梅.艺术教育离我们有多远?——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分析及价值探讨[J].艺术教育,2012(08).

[3]史晓燕,蔡雅萱.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现状及改革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6):66-68.

[4]刘宝存.走出“半人时代”——关于大学培养目标的几点思考[J].学术界,2006(01).

[5]张振华.规范艺术课程构架科学体系——复旦大学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实践性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07).

[6]朱汉城,穆礼弟.普通大学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与学科分布——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普通艺术类课程比较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

上一篇:经典短童话下一篇:2.14情人节的祝福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