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专业实践概况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类专业实践概况(精选8篇)

教育类专业实践概况 篇1

在我国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都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知识与意识,以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目的。根据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新教育被视为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培养专业化创业的渠道,同时也是能够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深化创新创业改革的教学课程。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很多学校发现了自身教学体系中的不足之处,所以想要打破创业教育中的局限性,应当引进先进的创业精神,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才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环境、满足社会需求的创业人才。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必要性

第一,在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上,学生可以学习到专业的经济管理类知识,例如,风险投资、与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集资、投资等。这些都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创业时期能够运用到的知识。同时学生还能够在课堂上增加创业的实践经验,为将来创业添加了实战经验,并且奠定了稳定的基础。第二,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进程逐渐加快,人们的生活及收入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社会市场的经济结构也逐渐的完善,所以现如今的经济管理市场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1]。因此在这一发展背景下,我国各个学校中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的行业进行发展,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创业教学实践的目标定位不明确

现如今,很多学校教师都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只是指导毕业学生就业的一项课程,对于创业教育实践仍然停留为学生传授知识、政策、形式层面的信息,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创业精神、能力以及意识,所以并未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2]。另外,很多学校教师也没有调动学生对于创业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很多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只需要将专业知识学好就行了,毕业之后就能找到稳定的工作,不需要去进行自主创业,既不稳定又不长久。

(二)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系统不够完善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实践并没有与学生的教学体系相融合,同时也没有与专业教育学科进行相应的联系,很多学校只是在学生的业余实践进行创业教育实践,从而使得创业教育实践课程脱离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有利的专业支持。由于我国的各个学校还没有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系统,只是进行试验教学,对于创业教育实践也只是停留在就业指导方面,没有开展更为综合、系统的课程教学,所以导致学生无法综合提升创业精神与素质。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不足

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一门专业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但是现如今我国很多高校教师在这门课程中都会重视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而忽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并且很多学校也没有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制定出完善的教学体系,即使很多学校能够进行创业实践,也只是停留在模拟的创业操作上,使得学生缺乏实际的创业理念、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环境,不能满足实际社会工作的需求。

三、解决经济管理类专业创新教育实践中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明确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目标

实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是为了能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创业人才。而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任务就是为了使学生具有先进的创业精神,在掌握创业知识的前提下提升创业能力与技能,发挥学生的创业潜力,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环境,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完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在进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时,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增设创办企业的相关知识,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增设创业基础公共课,并且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课程[3]。例如,为了使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很快地适应会计工作环境,应当将培养技术型人才、提升会计职业资格作为这类学生的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重点,开展会计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培训课程,并邀请专家对纳税申报、投资项目筛选、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专业的讲座。

(三)增加创业教育的实践性

想要增加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首先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教授或是企业家进行专业的讲座,或是开展经济管理类创业设计比赛。其次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创业教育实践。学校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的培训,企业为学生提供假期实践训练,或者企业可以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奖学金,鼓励学生进行创业。最后就是创建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学生自主创业的工作中心,鼓励学生进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自主创业。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市场中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所以在这一发展背景之下,我国的各大高校应当顺应市场发展,以适应社会环境为前提,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教学体系,调整教学课程,增加教学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增加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从而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性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晓英.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02:409.

[2]金继刚,王世红.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探索[J].中国市场,,13:150-152.

教育类专业实践概况 篇2

从世界高等法学教育发展史来看, 法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 但从新中国高等法学教育发展历程以及当前我国依法治国的背景而言, 法学则应是一门朝阳学科, 正处于规模发展状态。法学学科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政治性、社会性, 相应对法学专业学生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主要是: (1) 具有优良道德品质; (2) 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 (3) 系统掌握法学理论知识; (4) 了解、熟悉国家法律制度; (5) 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分析、归纳、判断的能力; (6) 具有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具体案件的能力; (7) 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8) 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 (9) 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些素质既是法学学科对法学专业学生的要求, 也是时代对法学专业学生的要求, 主要通过高校制定并实施培养方案, 对法学专业学生加以培养和锻造。不难看出, 在法学专业学生的应有素质中, 实践能力或者说实践素质的要求非常凸显、非常重要。

二、法学教育的薄弱环节

目前, 国内法学专业的培养方案, 大都主要由三部分内容构成: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按照中宣部、教育部于2005年的部署和要求, 在高校本科生中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五门必修课程。二是法学专业课程教育。是指属于法学学科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限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三是实践类教育。本文所称实践类教育是指在校内外开展的与法学学科相关的课堂外的实践活动。常见的有:专业实习、庭审旁听、模拟法庭、专家讲座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 使学生获取新知、学以致用、锻炼能力, 达到培养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其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明显占据优势, 安排课时较多, 在校内进行, 较为便利。但实践类教育则相对较为薄弱, 存在种种问题, 主要表现及成因如下:

(1) 培养方案体现少。思想不解放, 沿袭以往的培养观念和做法, 在培养方案中大量体现课堂灌输, 忽视实践类教育, 实践类教育所占比例偏低, 较为常见。 (2) 实践活动安排少。实践活动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加上当今各类风险不断增多, 有的高校或者直接工作人员对实践活动尤其是在校外进行实践活动并不积极, 尽量少办或不办。 (3) 以自办模拟法庭取代法院审判旁听。有的认为, 在校内组织学生自己开办模拟法庭省心省事, 就可以了, 不必费事费时跑到法院等司法机关去, 以自办模拟法庭取代法院审判旁听。 (4) 毕业实习不够规范。据了解, 有的高校实行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 实习期间, 管理过于松散, 教师和学生仅有电话联系即可。这样一来, 对于有的学生而言, 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在毕业实习中投机取巧, 人未到实习单位, 照样开出实习鉴定的现象时有发生。 (5) 经费短缺难以开展。有的学校对法学专业建设经费投入较少, 开展校外实践类教育活动缺乏财力, 无法进行。

三、加强法学专业实践类教育的建议

针对法学专业实践类教育存在的上述问题, 高校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进一步加强法学专业实践类教育, 保证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1.高度重视法学专业实践类教育工作

高校领导、法学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教师, 不仅应当首先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法学专业实践类教育的重要意义, 而且应当高度重视法学专业实践类教育工作, 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只有层层思想重视, 层层真抓实干, 才能将其落到实处。

2.进一步完善法学专业培养方案

法学专业培养方案, 是对法学专业学生进行教育培养的整体计划和目标, 其中法学专业实践类教育不可或缺。高校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培养理念, 完善法学专业培养方案, 明确法学专业实践类教育的地位, 加重法学专业实践类教育所占的比例, 以进一步加强法学专业实践类教育, 保证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鼓励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类教育活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 开展法学专业实践类教育活动, 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开创性, 鼓励、引导他们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类教育活动。除了前面提到的常见的实践类教育活动外, 还可以尝试采用其他新颖的方式方法。譬如, 组织学生到司法机关进行短期见习;组织学生参观监狱;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社会调研;组织学生到社区、乡村宣传法治;等等。

4.制定简便易行的管理办法

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保证根本目标的实现。在法学专业实践类教育的管理方面, 一不能不管, 放任自流, 二不能一管就死, 无人愿做。在管理方式方法上, 不能过于细致和烦琐, 应当制定一些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尽可能地为法学专业实践类教育活动开绿灯、提供便利, 保证其顺利开展。

5.进一步加强对法学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

高校应当本着既立之则建之的态度, 进一步全面加强法学专业建设, 进一步加强对法学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 尽可能保证法学专业建设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条件, 为法学专业实践类教育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晨光.法学教育的宗旨——兼论案例教学模式和实践性法律教学模式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关系[J].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2, (6) :33-44.

[2]史卫民.对法学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黑河学刊, 2006, (4) :80-81.

教育类专业实践概况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种植类专业;课程改革

Higher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reform

Cheng Xingyu

【Abstract】To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capacity of the main line of students, build a vocational professional courses planting system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of a breakthrough. In this paper, Liaoning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ultiv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of curriculum reform as an example, from the curriculum, content integr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reforms that the planting of agricultural curriculum reform, professional way and direction.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cultivation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reform1

高职种植类专业的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当前的农业高职院校多由专科转轨或中专升格而来,办学初期缺乏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成熟的办学经验。在种植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多沿袭本科大学的传统模式,学科氛围浓厚,职业特色不鲜明。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突出问题: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门类繁多,内容庞杂,面面俱到,且理论教学时数偏多,实践教学内容不足。如公共基础课的开设齐全,但缺乏专业针对性,有些内容过于深奥,实际应用意义不大。专业基础课自成体系,没有与专业课形成有机的整体,有的内容重复,有的衔接不紧密,不能为后续课程起到先导作用。二是缺乏适用的高职教材。2002年以前,高职种植类专业的专业课程全部采用本科教材。2002年后虽出版了一批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但改革力度不够大,不能完全适应高等职业教育需求。三是教学模式仍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实践教学所占学时比例小,内容上依附于理论教学,用于验证理论教学内容。四是考核评价方式单一,不重视技能考核。以每学期一次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

因此,结合专业特点,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加大力度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内容先进实用、教学模式创新的课程体系,是全面提高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也是高职种植类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 高职种植类专业的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种植类专业是培养目标是培养农业生产一线岗位工作需要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课程改革与建设应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同时考虑到以学生为主体,兼顾学生的教育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兼顾行业企业的社会需求。从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实施过程和课程实施评价等环节入手进行改革与创新。

2.1 精简内容,整合课程:种植类专业应根据高职教育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适度、够用”的原则,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全面内容进行精简和整合。

2.1.1 公共基础课的设置:从职业的角度重新设置公共基础课。首先调整了教学时数,增加了实践操作的比例(如英语听说训练、计算机上机操作和化学实验);其次,将专业思想渗透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就业指导课,并将《化学》课内容调整为《农业应用化学》,以增强专业针对性。第三,根据学生调查和企业调研结果,将《高等数学》的微积分部分作为公共选修课开设,其中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部分内容则纳入专业课《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中一并讲授。同时,考虑学生文化基础的差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开设了《应用写作》、《演讲》、《英语口语与听力》等公共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教育需求。

2.1.2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整合:过去种植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经沿袭本科大学的《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土壤学》和《肥料学》五门课程,学时数总计300学时,教学内容繁杂,理论性较强,与生产联系不紧密。我院自2002年开始,选择上述五门课程中对生产指导性较强的内容整合为《植物生长与环境》一门课程,学时数缩减至120学时。并选派专业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力争实现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完美过渡和衔接。

专业课的建设上我们吸纳了行业企业资深专家和一线技术工人参与课程开发,删繁就简,推陈出新,将《遗传学》与《作物育种学》两门课整合为《作物遗传育种》一门课程,将《农业昆虫学》和《植物病理学》整合为《作物病虫害防治》,将《蔬菜栽培总论》、《蔬菜栽培各论》和《保护地蔬菜栽培》三门课程整合为《蔬菜栽培》等。并根据当前保护地设施在果树、观赏植物栽培上的普遍应用的发展趋势,将《蔬菜栽培》中的保护地设施部分单独开设《园艺设施》课程,作为种植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各门课程在精简理论课内容的前提下,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同时开发了专业综合实训课,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数的比例达到1∶1。

2.2 建设职业教育精品教材:教材不仅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基本工具,同时也是深化课程改革,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支柱和基础。开发出适应社会需求,职业特色鲜明的高职教材是种植类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与传统教材相比较,优秀的高职教材应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2.2.1 突出职业性:首先高职教材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教学内容体系,而不是简单的“本科教材压缩型”。教材内容的编排上要贴近生产实践,与职业资格鉴定接轨,可直接用于指导生产,摒弃对深奥理论的阐述,加大实践性内容的比例。如我院主编的《蔬菜栽培》教材,内容编排上删减了“蔬菜栽培生理”等与《植物生长与环境》等前导课程重复的内容;在栽培技术部分的编写上,一改本科教材面面俱到的编写模式,而是选择当前农业生产中经济效益较高、栽培面积较大的蔬菜种类和茬口进行重点阐述,而且实际操作和实训指导等实践性内容在书中占据较大篇幅。其次在编写体例上应借鉴国外培训教材的特点,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在正文以外,以“相关链接”、“知识窗”、“多观察”、“勤思考”、“活动建议”等小栏目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以拓展学习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2.2 突出先进性:近年来,农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观念不断涌现。因此,高职教材应与时俱进,紧跟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及时更新内容,处理好经典农业与现代技术的关系,谨防教学内容滞后于生产发展。因此,在教材建设上,可聘请企业专家参加编写或作为教材的行业顾问,以便把最先进的内容引入教材。如我院主编的《果树生产技术》教材,不但吸纳了设施果树反季栽培、南果北移等最新科研成果,并且将生物防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新观点引入教材。

2.2.3 突出立体化:现代教材与传统教材的最大区别就是要体现出全方位的人性化服务,也就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立体化“教学包”。即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与主教材配套的教学文件、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教学素材库、资料库、试题库等一同呈现给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可根据需要从“教学包”中任意取用,完成“自助备课”与“自助学习”的过程,发挥了现代教育的资源共享和远程学习的优势。

例如我院主编的《植物生长与环境》、《蔬菜栽培》和《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三门教材已全部完成了立体“教学包”的开发与建设,学生完全可以利用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自测。

2.3 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2.3.1 理论教学手段改革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高职教育要坚决取缔传统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任务驱动,调查总结和分组讨论等方式演绎教学内容,例如我院规定在一节课内教师的讲授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探究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职种植类专业的课堂教学并非一定在教室进行,也可延伸到生产田、实训室,边看边讲,边学习边操作,教学效果会更好。

(2)根据生产季节安排授课顺序,创新授课模式,体现工学结合:种植类专业生产内容随农时季节发生变化,为使教学更加切近生产,使理论教学更好地为生产服务,教师可根据生产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授课顺序。如《蔬菜栽培》课程将育苗一节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均安排在春季进行,并结合生产完成一项育苗任务。再如我院的《作物栽培》课程采用分段、横向教学模式,即根据农时季节和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将各种大田作物的栽培技术按播种、苗期管理、穗期管理、收获等不同生育时期分段、横向讲授,边授课边实践边消化,使学生经历“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认识过程,达到充分掌握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和栽培管理技能的目的。在2008级种植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我们又在每个专业拿出一门“工学结合”教改课程,根据课程特点,改变过去按部就班的僵化授课模式,采取集中培训或模块教学的方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交叉渗透,将“工”与“学”完美结合,以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3)充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优势:农业种植类专业以自然科学研究为主,课程涉及内容多为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而不是抽象的理念,因此,即使理论教学也最好让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以便于学生理解。因此,理论教学应在传统实物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立体“教学包”和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大力开发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将作物形态特征、微观结构以及生长或栽培管理过程以清晰的图片、视频和动画展现在学生眼前,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科学合理的多媒体教学不但要注重课件图文声像的结合及字体大小及颜色的搭配,更应注重课堂的教学设计及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否则,很容易陷入教材搬家,照“本”宣科的尴尬境地。我院种植类专业自2002年开始尝试采用多媒体教学,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师在课件开发和利用多媒体授课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多次在院级多媒体公开课活动和省级教育软件大赛中获奖。

2.3.2 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种植类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以单项技能训练为主,多采用四阶段教学法,即教学过程分为准备、教学示范、学生模仿和总结练习四个阶段。这种技能培训的间断性和独立性与种植业生产的连续性和整体性相矛盾,不能完全适应农业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实践,我院种植类专业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实践教学,即以某一生产或科研项目为载体,根据各项目的具体内容、特点和季节安排相关的实践教学课程,采取 “一位教师、一门课程、一班学生、一块基地、一个项目、一季管理、一份收获”的管理模式来完成教学和生产任务。专业教师作为“项目”的负责人,负责专业课的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具体实施时将每个项目的生产田划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负责一个小区的生产管理,将实践教学融于生产任务当中。专业基础课教师也作为项目组成员参加项目管理,同时将专业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任务结合生产项目来完成。如我院的《植物生长与环境》课程结合果树标本园生产项目,“植物种类识别”、“土壤营养测试和植物营养诊断”等专业基础实训均可结合果树标本园的除草、土肥水管理等内容来进行。而《园艺设施》课程则可结合温室蔬菜生产项目共同完成生产和教学任务。

师生通过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将若干个单项技能训练有机地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完成了教学和生产任务,并且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取得了培养高技能人才,打造“双师型”教师、建设高标准实训基地的“三赢”效果。

2.4 以“能力”为本位,改革考核评价方式:考试考评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检验,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手段。科学合理的考评办法不但能使学生所学知识技能得到巩固和加深,同时也能推动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发展。高职教育对学生的考试考评与升学考试不同,它应以“能力培养”为目的,而不是以淘汰筛选为目的。目的不同,方法就不同,高职教育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期末闭卷考试“一纸定成败”的考评方式,而是要以“能力”为本位设计考核评价方式,推进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

2.4.1 考试过程贯穿学习的全过程:青年学生是一个惰性较强的群体,期末考试前的突击复习可能已经成为各高校的一种普遍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单凭空洞的说教往往效果不佳,如果将考试过程贯穿于教学和学习的全过程,则可对学生形成一种客观的约束机制。以我院种植类专业为例,教研室可根据课程特点制定考核方案,无论理论考试还是技能考核均加大平时考试力度,以学生“学会”为主要目的。理论考试可将一次期末考试分解为若干次单元考试并严格执行,成绩综合评定,学生一旦没考好,还有补救机会。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结合“项目”管理进行,学生每完成一个单项技能训练,教师就给予一个评价。对于操作不合格者,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训练,直至合格为止。整个项目完成后,教师再根据学生一个生产周期的管理结果给予综合评价。即使是毕业论文答辩这样的综合能力考试,学生也可根据论文进展程度在第二、三学年随时申请答辩,系级教学管理部门根据申请分期分批组织答辩。这种灵活的组织形式,对于一次答辩未通过的,学生还可以在下一个生长季继续试验、总结。

2.4.2 开发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都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考核评价内容,避免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而获得高分。理论课程考核要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如学生的实验报告,通过调查研究撰写的课程论文,植物种类或病虫害的识别分类,园艺设施的设计图纸、生产计划制定等均可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考评方式。笔试试题也应以比较分析、方案设计、案例释疑、问题解决等主观题为主,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和标准要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以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地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4.3 变“封闭式”考试为“开放式”考试:传统的考试是封闭式的,考试之前试题、出题人员和考场都应严格封闭,以免漏题而导致成绩失真。而现代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教育的考试应该是开放式的。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保证学生“学会”,应以课程为单位,着手建立覆盖面广、知识点细、容量大、标准高的理论测试题库和技能考核试题库,并附有详细答案的操作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就向学生开放,以便于学生把功夫用在平时。如果学生能够将试题库的试题全部弄懂、会做,就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这门课的理论知识的操作技能,那么在考评中获得高分是理所应当的。高职教师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是:考试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不是给学生分等,更不是淘汰。

2.4.4 鼓励个性发展,设立创新学分:在学籍管理制度的制定上,要考虑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和职业教育特色。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选修不同专业方向的理论课和实践课,获得相应的学分。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和寒暑假参加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基地自主创业、科研小组、专业协会、技能大赛、发明创新大赛、企业实习等实践活动,如出具相关证明,即可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

参考文献

[1] 吴学军.高等农业职业教育课程创新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7(12):74-76

[2] 周超梅,张惠茹.试论高职教育中特色教材建设[J].辽宁高职学报,2008(3):49-50

教育类专业实践概况 篇4

摘 要:工程力学是地质类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针对地质类专业工程力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探索分析了工程力学在地质工程中的重要性,从工程力学理论联系地质现象,教学内容设计和例题和习题的讲解等方面阐述了地质类专业工程力学的教学思路。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力学知识运用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工程力学 地质现象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E2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a)-0167-01

《工程力学》是工科众多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在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它既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工程性。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工程力学教学内容不断扩充,而课堂教学时数相对减少。目前《工程力学》教材大多适用于力学等相关专业。教材中几乎没有体现地质类专业的特色。因此,如何提高地质类专业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质工程问题的能力,是地质类专业《工程力学》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上面的认识,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现对如何提高地质类专业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加以分析和探讨。了解工程力学在地质类专业中的重要性

《工程力学》是地质类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直接影响着构造地质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地质类专业工程力学的教学内容包括静力学和材料力学,无论是鉴定每一种构造形迹的力学性质,辨别构造形迹的序次及等级,还是探讨岩石力学性质和各种类型的构造体系中的应力活动方式,以及建立地质力学模型,追溯地质构造的形成条件及发展过程,都需要工程力学的知识。在教学中,既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工程力学在地质工程领域的重要性,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辩证地认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联系地质现象,提高学习兴趣

工程力学与地质现象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在构造的动力学中,需要用到应力分析和变形分析的方法来分析恢复古构造应力-应变场。为了使学生全面了解工程力学在地质专业领域中的应力,笔者与地质工程专业老师多次沟通,并翻阅相关地质力学资料,了解力学在地质类专业中的应用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列举出力学与地质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实例一:运用力不知识解释常见地质现象

绪论中举例运用力学知识解释褶皱、断层、透镜体等一系列的地质构造现象。说明力学与地质专业具有紧密的联系。还进一步地向学生指出地质力学是地质专业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而地质力学是地质学与力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由于地壳非理想的刚体,而是具有弹性和塑性力学性质,地壳的各个部分在地应力作用下,形成永久变形。学习工程力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根据地壳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永久变形(塑性变形),运用力学知识来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过程。

实例二:材料力学性质的应用

地质工程专业中,岩石为其主要研究对象之一。以工程力学材料力学性质为基础,进一步分析岩石的弹性及塑性特征。岩石的弹性特性有冲击地压、地震弹性波及常见的应力解除;岩石的塑性表象有岩层褶皱、第四纪冰川砾石的变形和地震塑性波。利用材料力学性质还可以解释常见的地质现象。以石香肠为例,它是地质构造中常见的地质现象之一。典型的石香肠形成于较薄(通常最厚约1 m)且比围岩较强硬的岩层中。这是因为在大致垂直层面的挤压作用下,使石香肠的围岩沿着层理发生张拉,出现细颈化或破裂,进而形成透镜体现象。

实例三:应力状态的应用

工程力学中的应力状态及强度理论似乎与地质工程无关。然而在地质工程中,当分析岩石断裂时就有其用武之地了。由于地壳是以水平应力场为主,一般情况下,最大压应力和最大张应力是近水平的,中间应力轴是近垂直于地面。在地应力作用下,压性断裂面与最大压应力直交;张性断裂面与最大张应力直交。此外,局部应力状态的三个主应力主轴的空间方位不一定都是与地面完全平等或垂直,这是由于种种边界条件影响,三轴和地面呈斜交状态。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压性、张性、扭性破裂面以水平应力场为标准确定,这些断裂面就兼有压扭性质或张扭性质。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在授课过程中,对教授内容注重讲概念、讲思路、讲方法。注意围绕重点、难点精讲多练。例如在讲授静力学内容时,应以一般力系为主,严格要求解题思路,强调正确的解题方法。在画受力图时学生容易出错,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复强调画受力图应注意的事项,并且增加习题课。

教授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梳理所学知识。比如材料力学中轴力、剪力、扭矩和弯矩均为内力。内力的正负号有各自相应的定义,针对分离体画受力图时,一定要画正的内力,但在列平衡方程时,所有的内力则变为外力。材料力学中,概念多,符号多,公式多,学生不易掌握。教学时,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的定义出发、分析每一种力学模型、采用力学平衡方程推导出应力计算公式。从而明确应力计算公式的适用范围。精解例题、重视习题

教师除了要精心组织授课内容外,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例题都需要精心准备,选择典型的例题。解题前,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思考解题思路。解题时,采用板书的形式分析解题过程,此时也学生提出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问题时,教会同学对于一个实际问题如何入手分析,如何灵活地运用所学的力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结语

经过严格训练,学生才会思路清晰、计算准确、书写工整。学生在每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老师均应适时引导学生开展互动,踊跃向中心发言的学生或老师提问,及时澄清问题、解除疑惑。

参考文献

教育类专业实践概况 篇5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戴勇

2003-12-4

构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教学基础建设的重点。而实践教学评价方法的研究则是广大基层教师和高职课程理论工作者关注的课题。

一、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所进行的探索

(一)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

1.在课程目标方面:由于现行的机电类专业课程目标的制定缺少行业和企业的参与而呈现随意性大的问题。另外,入世后许多企业的机电技术运用水平和产品的技术含量比较高,而同一地区企业之间技术拥有程度则呈现出“火箭与牛车并行”的局面。机电类专业所涉及的课程内容涵盖多个技术层面,实际上任一专业不可能处理这样大的信息量。部分学校为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脱离实际地制定了过高的课程标准,致使造成诚信缺陷问题。

2.在教学目标方面:对于机电类专业教学目标而言,它因涉及课程的具体实施操作,所以量化、可操作性要求高。而实践教学评价涉及评价标准的制定,该标准的制定涉及到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教学资源问题,它涉及到教师的指导力量、实践教学场所、实践教学所需的仪器设备、实践教学所需购置的易耗品等;另一方面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将考虑社会的需求、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因而我们可以断言,各校机电类专业的教学目标都应具有自己的特色,不应“一模一样”。但目前的事实恰恰相反,因为课程开发力量不足及课程开发理论滞后等方面的问题,各校之间机电类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雷同太多。

3.在评价方法方面:目前机电类专业在实践教学评价方面,对方法的研究缺少深层次考虑。方法是为目的服务的,方法的变革背景意味着教学理念的转变。从统计资料可以反映出,实践教学考核的通过率大于理论教学考核的通过率。究其原因,固然有理论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实践教学的信息来源渠道优势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实践教学评价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应该讲不是个难题,问题是需要构建比较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规范化的实践教学文件(实验、实训、实习大纲、各类设计指导书等)、具有特色且利用率较高的实践教学场、所、室等。

(二)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方面所进行的探索 1.实践教学评价体现以人为本

实践教学评价的功能之一是教育功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并形成能力。所以评价方法的采用是以高职学生认知规律为依据的。为此在方法上许多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采用了快频小步、分散难点的办法来进行实践教学的评价,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受到不断的激励,树立自信心。如《钳工实训》中金属锉削和金属锯割是两个难点,不可能一下子训练到位,采用分步训练、螺旋上升(后续还安排同类实训)的办法逐步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2.实践教学评价体现职业素质培养

传统的实践教学评价沿用理论教学评价模式。但对于一些技能要求高、生产性特点明显的训练项目来说,则与职业要求相距甚远。如加工一个零件,企业以废品率计算生产成本,即以测量每个零件各道工序均应达到图纸要求视为合格;但我们在评价标准上则以每个零件正确完成多少道工序要求作为评价结果;后者可能得高分,但绝大多数是废品。为此,少数机电类专业在实践教学评价标准上,对于上述案例则采用生产性标准作为评价标准(在操作时间上不同于企业定额)。这类评价方法体现了职业要求,使学生的训练态度、成本意识等职业素质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传统的实践教学中缺少设置通过一个产品(或零件)的设计、制定制作工艺、进行制作的工艺准备、操作(加工及调试)等的综合型训练项目。而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大量涉及这类工作。该综合型项目训练课程比课程设计要求高,但又不同于技能训练,也没有毕业设计那么复杂,一些高职院校为此进行了探索。例如设置这样一个项目:根据图纸要求,通过编制数控加工工艺、与其它学生讨论加工工序的集中或分散的策略及工艺制定的分工与配合、选择刀具与夹具、编制加工程序、进行加工程序的调试及数控设备操作、加工后零件的测量与总结等这一综合性的生产性数控加工实训。这类综合性的生产性实训受到企业的肯定,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其实践教学的评价侧重于过程,但也对所涉及的零件加工提出了生产性要求。这类评价的重点是知识综合运用、技能发挥、师生及学生之间沟通与协调情况、创新意识反映等。

二、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环境

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环境主要涉及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基本保障条件、评价标准的制订、评价方法的确定等。

1.借鉴ISO9000质量标准思想构建学校教学质量平台

借鉴ISO9000质量标准理念进行实践教学评价方法的研究是一个方向。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形成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形成全体教职工教学质量意识、促进教学质量管理文件的建设与完善、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保障,构建学校的教学质量平台。

2.运用“一条主线、三个层面”模式构建机电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体系

评价方法虽有其相对独立性,但它的具体运用必须依附于一载体。为此,在研究“毛”的同时,先要对“皮”进行一定的探讨,进而使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方法的研究更加有效而且具有针对性。“一条主线、三个层面”(“一条主线”是指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三个层面”为:基本技能操作训练、专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训练。这三个层面之间相互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与支撑。在第三个层面,专业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得以实现)模式是一行之有效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体系。因具体学校和具体专业的不同,其具体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难点在于综合实训的要求比较高,其评价背景也比较复杂。

三、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方法的特殊性在于评价每个学生在实践项目中学习与训练情况,即评价的目的是督促和激励学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能力(含一般能力与专业能力)目标,从而使评价发挥出调节教学活动的机能。根据调研情况,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方法拟采用绝对评价法、过程评价法及它们的综合——综合评价法。

所谓绝对评价法是指教学评价的标准源于企业生产一线的生产性标准,以此并结合机电类专业的课程目标,制订出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应用绝对评价法的目的是为培养职业意识,使学生在训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基本技能,积累经验并在成本意识和质量意识等职业素质方面得以提高。

所谓过程评价法是指教学评价的标准源于企业技术型人才在完成某一生产任务时所应掌握的程序性知识和相应的技能,其教学目标是综合先前学过的机电类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项目训练积累经验,从而形成某一方面的专业能力。应用过程评价法的目的是为检验某一方面能力的掌握程度,重点在于其综合性和系统性。

所谓综合评价法是指综合运用绝对评价法和过程评价法来实现机电类专业高年级学生接受模拟职业岗位任务要求而设置的综合训练项目所进行的教学评价。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教学保障条件的改善,在机电类专业高年级设置综合实训项目的学校日益增多,为毕业生“上手快”创造了条件,故其教学评价的地位也日益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一)实践教学评价方法运用的条件性

实践教学评价在实施过程会有许多具体的操作形式,针对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践等诸多实践教学环节,其侧重点会不同。另外,由于实践教学的进程、要求不同,其评价的标准和使用的评价工具也不同,故存在评价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

在机电类专业的教学评价中所采用的评价工具是多样化的,但其评价技术并不复杂,常用的评价工具有:行为观察记录(实践的参与、遵守纪律、遵守安全规则、与人沟通合作情况等)、交谈法(口试、讨论等)、技能实演(仪器设备操作、工件制作等)、实践报告(提交实验报告、案例分析报告、各类设计与工艺报告、自评报告等)、各类测试(书面答卷、排障测验、软件使用等)等等。这些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的综合运用,更能全面评价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所掌握的实际能力。

(二)实践教学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

1.基本技能操作训练、顶岗实习等课程的考核拟采用绝对评价法

基本技能训练的课程内容一般是机电类专业的入门技能内容,通用性较强,基础作用明显,其最终考核应以绝对评价法为主。因其评价目标具体、清晰、可操作性强,并与企业生产一线岗位的简单生产任务吻合,所以采用绝对评价方法起到了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成本意识和质量意识、有利于职业意识的培养。

顶岗实习是在企业中进行。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训练,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 工人进行指导,受到横向拓宽、纵向延伸的专业训练。为此,这类实训的评价必然是采用绝对评价法。

2.专项实习、专项技能实训、实验等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拟采用过程评价法

专项实习、专项技能实训等内容都是专业教学内容。因各项内容综合程度不是最高,与企业生产一线的真实生产任务有一定的距离;另外,作为技术人才来说,理论技术的基础应该宽泛些,所以专项实习、专项技能实训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专业中某一部分技能。通过实习、实训,使学生逐步了解各个技术环节的衔接、信息的获取、工作过程中人员之间的配合与协调等,从而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应用的逐步深化。为此,在这类实习和实训中采用过程评价法是恰当地。

在高职机电类专业教育中,实验的基础性地位也是比较显著的,实验课的目的和任务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基本操作技能、规范操作程序等,如物理实验、机械基础实验、电工电子实验等,由于其与基础理论课教学结合紧密,位于实践教学过程的前期,在实践能力培养中,具有引导和奠基的作用。与此同时实验的过程也是一个职业素质训练的过程,如果从部分开设的排障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来说,它还具有创新教育的内涵。因此,实验教学应该抓其过程,所以亦应采用过程评价法。

3.综合实训(含毕业实践)等教学环节考核拟采用综合评价法

教育学类-艺术教育专业 篇6

艺术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并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综合艺术特长的人 才,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特殊教育学校与机构输送从事儿童综合艺术教育的教师和社会工作者。

培养要求

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学科基本理 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主干学科

艺术学、教育学。

主要课程

艺术概论、学前教育概论、艺术教育、技术培训、中外音乐史、实践、艺术康复与治疗、学、歌曲伴奏写作、歌曲 舞蹈表演与创作、素描、等。

修业年限

就业方向从事基础教育、特殊教育及儿童艺术教育服务机构的教育教学工作。

教育类专业实践概况 篇7

1.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必须坚持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以增强特色为重点, 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 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高职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高职教育要求加强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专业认识实习是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明确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职院校土木类专业的教学改革, 也应遵循这个原则, 把土木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更好地融入到培养计划里。专业认识实习就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 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加以落实。专业认识实习可以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专业发展动态, 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 增强对本专业的认识, 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作必要准备。但从实际教学情况看, 我院土木类专业认识实习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土木类专业认识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专业认识实习的时间安排相对滞后。

根据培养计划的安排, 我院土木类专业的认识实习大都安排在二年级的期末。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走访和征求意见, 发现很多学生对本专业及就业岗位不是很了解, 学习比较被动, 积极性不高, 学习效果不很理想。

2. 专业认识实习形式比较单一, 实习效果不理想。

专业认识实习时间较短, 实习过程比较简单, 实习内容较少, 使学生有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 达不到实习目的, 实习效果不理想。

3.联系实习单位比较困难。大批学生进入工地参观实习,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正常施工, 更重要的是企业担心学生的人身安全, 怕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很多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进行专业认识实习。

专业认识实习的改革措施

1.修订培养计划, 调整专业认识实习时间安排。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 将原来的专业认识实习时间调整为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期末进行。在学习新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前期进行专业认识实习, 这样有助于学生及早深入了解本专业, 及早进入角色, 及早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向, 加强学习的针对性,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为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起到积极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2.积极拓宽实习渠道, 多途径寻找教学资源。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 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 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紧密联系行业企业, 校企合作, 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首先, 通过加强校校企之间的合作, 建立一些固定的校外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积极联系施工单位和运营管理单位, 共同进行校企合作, 开发建设校外固定专业实习基地, 通过采取“基地共建、校企共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等措施, 全方位、多渠道、多路径建设一批校外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其次, 积极探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 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 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 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第三, 利用各种关系, 增大资金投入, 制订相应的政策, 采取一定的措施, 加强与流动施工单位的沟通与联系, 签定相关实习安全协议, 购买学生人身安全保险等, 建立一些流动性的专业认识实习基地, 保证学生的认识实习按期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3. 改革过去的指导老师在专业认识实习中占主导地位的认识实习指导模式。

在专业认识实习过程中, 我们采用实习指导教师与外聘现场专业技术人员相结合的组合指导模式, 扬长避短, 各取所长, 进行专业实习内容的现场讲解, 以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以指导教师为辅, 按照专业认识实习计划、实习内容、实习环节等要求, 指导教师讲授基本原理、基本工作方法, 现场技术人员讲解施工组织、施工管理、施工技术、施工工艺、工艺流程、安全措施、工程概况、工程预期效果等。通过这样的调整、改革, 达到了理论实践相结合、寓教于乐的效果, 使认识实习不那么枯燥无味。此外, 还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来校, 为土木类专业的学生做报告, 以增强专业的认同感和求知欲, 为学生今后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专业认识实习是土木类专业高职教育教学实践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专业认识实习的安排实施, 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及时修订和完善培养计划, 经过一系列探索、改革和实践, 我院的土木类专业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已初见成效。

参考文献

[1]潘博, 杨浪.山区高职院校专业认识实习的改革与延伸[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 (29) .

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概况 篇8

我国的学位分为学术性学位和专业性学位,其中专业性学位是以职业为依据的,所以又称为职业性学位,包括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公共卫生硕士、军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

我国目前有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最高学历一般为本科,具有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很少。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为了加快教育师资和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素质,亟需面向基础教育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为满足上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渠道。

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概况(二)

1996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置和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报告》。报告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性质、招生对象、培养方向以及学位论文等都做了规定。

1997年北京师范大学等16所首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开始招生。

1998年又有首都师范大学等13所学校被批准招收教育硕士,并且组织了全国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第一次联考。

2001年是教育硕士发展的比较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在北京召开了首次全国专业学位教育工作会议,会议肯定了专业学位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提出要加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速度,为教育硕士在内的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与保障。

2003年又批准增加了贵州师范大学等12所学校为教育硕士培养单位,使我国培养教育硕士的学校增加到了41所。

2004年我国开始招收农村教育硕士生,教育硕士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5年教育硕士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全国有24917人报考,而且又新增了9所培养学校,但是减少了一所,到目前为止,共有49所学校培养教育硕士,基本覆盖了全国。我国教育硕士的发展已经初见规模。

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概况(三)

报考教育硕士要求是大学本科毕业,要有学士学位,具有三年以上第一线教学经历的基础教育的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以及省、市、区、县教育研究部门或政府机关教师系统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务的教研员或管理人员。2003年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中将招生对象增加了政府机关教育系统中具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务的管理人员,但是必须在工作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另外,如果有本科学历,但是无学士学位,除满足上述条件外,还要求有中学一级的教师职务。

教育硕士的专业学位最初只有学科教学(包括思想政治、语文、英语、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音乐、美术)和教育管理方向,后来又增加了现代教育技术和小学教育方向,科学教育方向,的设置也正在论证当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向不是所有培养学校都有权招生的,为了保证培养质量,一些学校的专业方向也不是每年都连续招生的,具体要参考学校当年的招生简章。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课程学习为主,课程结构一般为5门学位课程,5门专业必修课程,和2门选修课程,最少学分要求是34分。1999年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布了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标准,这样,我国的教育硕士既强调课程学习也强调学位论文,这也成为我国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特色。但是,与以科研力,主的学术性硕士不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选题要求密切联系实际,结合本职工作,对论文的评份着重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概况(四)

教育硕士的学习年限为二至四年,具体的培养方式因校而异,有的是脱产一年在校学习,其余时间在职学习,有的是以寒暑假在校集中学习为主,其余时间在职学习;有的则是第一学年集中学习两个月,再与原有的寒暑假学习的培养方式相结合;脱产学习的年限一般为二年,一年半在校学习课程,最后半年回到原单位结合工作撰写学位论文。

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处于同一层次,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招收方向、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等。使教育硕士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实践性等特点。

上一篇:小学英语游戏教案下一篇:经典读书名言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