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会展业的发展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上海会展业的发展(通用8篇)

上海会展业的发展 篇1

作者: 文章来源:商业研究 发布时间:2009/03/19 10:51

摘 要:随着国内外会展业的竞争加剧,实施品牌战略成为城市会展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剖析城市会展业品牌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上海会展业品牌建设的现状,进而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期为上海建立完善的会展品牌体系和提高会展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上海,城市会展业,会展业品牌,品牌战略型

会展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城市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随着国内外会展业的竞争加剧和城市经营等新理念的提出,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城市都开始重视会展产业形象和品牌展览会的打造。作为中国会展经济的龙头,上海在实施品牌战略上也应走在全国前列,但目前上海在对城市会展业品牌内涵的认识、品牌展览会(会议、节庆活动)培育、行业管理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缺陷,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不强。如何建立完善的城市会展业品牌体系,尤其是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会展项目,是上海会展业新一轮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这正是实践的意义之所在。

一、城市会展业品牌的内涵

拥有一批品牌会展项目是一个会展公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一个城市发展会展业和提升会展目的地形象的重要基础。但必须指出的是,对于单个城市而言,会展业品牌发展战略远不止培育品牌会议和展览会这么简单,它还体现在会展公司、会展业的综合接待能力、会展行业管理水平、会展教育等诸多方面。从这个角度出发,城市会展业品牌至少包括8大方面的内容,如图1所示:

二、上海会展业品牌建设的现状

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上海会展业具有了一定的产业规模,2006年上海共举办475个国际会议,其中,参会者在500人以上的大型会议有46个,海外与会者达到2.9万人;举办295个国际展览会,总展出面积达到433万平方米,尤为可喜的是在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直接表现是举办了99上海财富论坛、APEC会议等几十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会议和涌现出了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一批品牌展览会。然而,从整体上来看,上海会展业还存在许多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上亟待改进:

(一)城市会展业整体促销不够

由于资金限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上海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会展目的地营销系统,有效的会展业整体促销机制也未建立起来,整体推广活动基本没有启动。2001年,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正式成为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ICCA)的一员,使上海在争取承办国际性会议方面又多了一条促销渠道,而且迄今为止旅游委先后聘请了24位在各个领域内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担任会议大使,但这些举措还没有在吸引国际会议上取得明显的成效,关于具体的操作方式也有待进一步探讨。2002年4月,上海按照高标准组建了会展行业协会,但通过该协会五年多来的工作业绩可以看出,目前协会的行业统计、展会评估和整体促销等职能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二)国际化展览公司刚刚起步

目前,上海的办展中坚力量主要有4类公司,一类是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如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外经贸商务展览有限公司等;第二类是中外合资展览公司,如上海万耀企龙展览公司等;第三类是慕尼黑博览集团等国外展览巨头的全资子公司;还有一类是民营展览公司。总的来说,上海本土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展览公司,展览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尤其是缺少能够在境外独立办展的公司。但值得欣慰的是,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等少数公司已经在广大参展商和行业买家心目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而且正在品牌扩张、资本运作、战略管理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初步迈出了国际化的步伐。

(三)会展场馆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上海会展场馆的整体经营状况在全国是最好的。例如,2005年,上海七大会展场馆的年平均出租率为36%,其中,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共承接67个展览会,出租率达到62.4%;上海国际展览中心共举办52个展览会,出租率为48%,而全国会展场馆的平均出租率只有30%左右。但从会展产业的构成体系和发展态势来看,上海会展场馆的经营与管理水平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在综合收益中,场地租赁所占的比例太高,大多数场馆还没有形成结构科学的业务体系;场馆的经营与管理成本较高,科技在场馆经营管理中的运用程度较低;一站式服务等概念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场馆的经营与管理缺乏文化性。

(四)国际会议数量亟待增加

从99财富论坛到今天,上海已成功举办或接待APEC会议、世界扶贫大会、世界港口大会等100多次有国际影响力的会议。但相对上海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会议设施、完善的商业服务等资源而言,国际会议的数量明显偏少。而与此同时,城市之间的会议市场竞争正在日益加剧,新加坡、香港等亚洲城市多次被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ICCA)等国际组织评为“亚洲最佳会议城市”等称号。因此,上海亟需大力宣传和提升自身的国际会议目的地形象,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有影响的大型国际会议。

(五)名牌展览会相对缺乏

为实现打造世界会展中心城市的目标,上海除了要在国际会议和展览会的数量上有新的突破外,更重要的是应拥有一批自己的大型品牌展。然而,目前上海每年举办的国际性展会在数量上与德国相当,在专业化程度、服务质量和效益上差距却较大。近几年,上海每年举办近400个展览会,但截止2007年12月底,在上海举办的得到国际展览业联盟(UH)认证的展览会只有18个(香港有23个,新加坡有17个),展览会的专业化程度和美誉度还亟待提高。而且,本地的许多国内展览公司主办的品牌展览会在参展商和专业观众服务的类型及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上海会展业品牌发展的战略思考

从图1可以看出,城市会展业品牌发展战略的核心是重点培育名牌会议和展览会。然而建立完善的城市会展业品牌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提升会展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上海就必须实现会展行业内各种品牌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相关利益主体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和协会层面 理顺会展行业管理体制 建立科学的行业管理体制是推动上海会展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无论是从国际惯例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具体操作的需要来分析,在会展行业管理机制上,上海应采用具有前瞻性的模式:成立会议旅游局,或者在现有的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下设会议处,将会议活动纳入旅游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将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改名为“上海市展览行业协会”,对展览业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促销,当前协会最主要的两项工作是推进展会评估和组织职业培训。不断改善会展产业发展的软环境

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上海会展产业发展的软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其工作重点有:认真贯彻执行《上海展览业管理办法》,保证展览市场更加健康、有序;大力推进展会评估、行业统计等工作,使上海会展业的市场信息交流更加畅通,会展项目质量更高;切实加强展览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参展商和展会组织者的合法权益;积极推动场馆的一站式服务;有重点地扶持会展专业教育和在职培训,并形成完善的职业认证培训体系,切实提高上海市会展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吸引高层次的国际会议

对于城市而言,打造会议品牌有两层涵义,一是策划和吸引更多数量、更高层次的国际会议,二是努力提高城市的会议和旅游综合接待能力。事实上,一次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型国际会议也能迅速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最典型的例子要数海南的亚洲博鳌论坛。为吸引国际会议组织者把更多的会议放在上海来举办,上海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努力:

一方面,整合旅游、文化、商务等多方面的资源,开展目的地整体促销,提升上海的国际会议目的地形象;另一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措施,以吸引更多的国际会议组织者把会议放到上海来举办。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新加坡、神户等城市的成功经验。例如,为了以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会议主办者和参加者,神户推出一项名为“Meet in Kobe 21st Century”的国际会议促进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二)企业层面 提高会展场馆的经营管理水平

2010年世博会结束和新国际博览中心全部建成后,全市会展场馆的可展出总面积将超过60万m2,场馆面积将不是问题。在经历了新一轮的扩建和翻新后,上海所有会展场馆的工作重点都应转到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上来,可以努力的方向有:拓展场馆的业务范围,如形成“以场地租赁为主体,以会议策划与接待、展览工程设计装修、广告、物业管理、信息咨询等多项业务为补充”的多元业务体系,增加综合收益;扩展展览场地的用途,提高场馆的平均出租率;加强法规建设,促进场馆的规范操作,并推出“一站式”服务(One—stop service),提高上海会展场馆的整体服务水平等。

促进展览公司的国际化

要提高上海会展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展会品牌和公司品牌的互动发展,上海就必须大力推动本土展览公司的国际化。笔者认为,政府应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展览公司通过上市、并购等资本运作手段,组建展览集团公司;充分发挥上海世博(集团)有限公司的优势和影响力,倾心打造上海本土第一个跨国展览公司;制定相关政策,为中外合资展览公司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并支持上海的展览公司到国外办展。

在国际化进程中,绝大部分工作要靠展览公司自身来完成。上海有条件的本土展览公司应该学习国际展览巨头的战略思维:广开思路,积极培育品牌展览会;通过合作、代理等多种方式,建设完善的营销网络;运用上市、并购等资本运作手段,扩大业务范围,迅速增强公司实力;积极迈出出国办展的步伐,努力实现全球扩张。

积极培育名牌展览会

目前,上海的名牌展览会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政府主导型展览会,如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等;第二种由展览公司主(承)办,如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中国国际家具展览会等;第三种是国外展览公司移植而来的展览会,如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移植到中国来的Bauma(国际建筑机械和设备、建材机械及建筑车辆博览会)、ISPO(国际体育用品及运动时装博览会)等。

上海会展业的发展 篇2

运用钻石模型分析上海发展会展业的影响因素

波特运用钻石模型对一国某一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分析和评估。按照波特的理论, 一国或一地区某一产业的竞争力取决于生产要素, 需求条件, 相关和支持产业的发展状况,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 政府和机遇此6大因素。在此, 笔者将结合会展业的产业特色, 运用钻石模型对会展业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

1. 生产要素

影响一个产业的生产要素可分为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结合会展业的产业特色, 笔者认为影响上海会展业的主要生产要素是区位与承载能力、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

(1) 区位与承载能力。

举办会展的次数, 规模以及国际化程度与主办城市的实力密切相关。上海地处经济、科技、文化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城市整体竞争力强大。上海的知名度, 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也进一步促进了上海会展业的发展。

(2) 基础设施。

会展场馆及其辅助配套设施是举办大型会展活动的基础硬件。经过近十余年的发展, 上海已形成以开发区为核心, 辐射至漕河泾开发区、浦东新区一线的会展黄金走廊, 拥有新国际博览中心等一批会展场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会展场馆所存在的问题仍然是制约上海会展业发展的巨大瓶颈。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 (1) 与国际知名会展城市相比起来, 上海总体展览规模过小, 并且差距仍相当明显。 (见表1) (2) 单个展馆的面积有限, 无法承担大型展览。会展业发达的德国拥有16家5万平方米以上的展览场馆, 占总数的三分之二;相比之下, 上海只有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展馆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 并且按照单馆展览面积进行排名,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排在全球第39位, 与世界一流展馆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如2001年第九届上海国际车展因展馆面积有限, 而遭致通用、福特、大众和丰田等汽车巨头的联手拒绝参展, 遭遇1985年创办以来最大的尴尬。

此外, 上海会展场馆存在空间布局分散的弊端, 增加了场馆之间联合办馆的难度, 限制了场馆的协同效应。上海会展场馆的配套设施尽管总体上令人满意, 但在细微处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所以应当在会展场馆的配套设施和配套服务等细节处着手, 苦练内功, 提升顾客满意度。

(3) 人力资源。

按照钻石模型的理论, 生产要素有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专门要素和一般要素之分。波特认为, 初级要素的重要性已经变得越来越小, 而高级要素则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专门要素比一般要素重要, 因为前者更能为产业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显然, 对于会展业而言, 具有专业会展知识和能力, 精通会展相关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属于高级要素和专门要素。

据调查, 目前上海会展业有经验的高级项目经理不足50人, 复合型会展人才不到100人。而上海如今每周要举办5.5个展览, 通常举办一个大型国际会展至少需专业人才80-90人。上海申博工作领导小组和上海外服公司等单位的调查也表明, 上海现有会展运营管理、广告和物流等人才仅能满足1/3的市场需要。考虑到会展公司和饭店增量、世博会自身需求以及对会展业的推动等因素, 人才缺口会更大。另外, 上海市会展从业人员中真正掌握外语、精通展览设计、会议组织策划、了解国际惯例、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十分缺乏。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管理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

综合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得知:会展人才的缺口是限制上海会展业发展的智力瓶颈。

2. 需求条件

按照钻石模型理论, 需求条件, 尤其是国内需求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国内需求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通过国内买方的结构和买方的性质实现。

(1) 若国内的买方需求领先于国外, 则一国的产业就能获得竞争优势。国内领先需求促使企业先意识到国际需求的到来, 并开发出新产品满足这些需求, 促进产业升级。结合会展业的产业特色, 拥有优势产业是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形成的前提。如米兰的时装展之所以成为世界四大时装展览会之一, 与米兰是世界时尚时装之都密不可分;底特律汽车展之所以闻名全球, 源于底特律是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总部的所在地。拥有优势产业支持的产品 (或服务) 展会, 必然引得其他国家同行业纷至沓来, 与先进的同行的产品的同台展示, 不仅能够预测和了解产业的发展方向, 而且能遇到广泛的买家。这是会展中心形成与发展的一个基本原理。

上海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等领域拥有优势。由此, 上海也经常举行上述产业的会展活动, 为上海会展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老练的、挑剔的买方也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精明顾客的存在会给国内企业施加压力, 促使其在产品质量、性能和服务等方面建立起高标准。上海的信息产品制造企业、汽车制造企业等作为实力雄厚的参展商, 会对展览公司和场馆提出严格的参展要求, 从而促使会展企业努力提升服务水平, 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3. 相关或支持性产业的发展状况

波特认为, 单独的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产业, 都很难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 只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 上下游之间良性互动, 才能产生协同效应, 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持久提升。

(1) 会展相关产业。

会展产业链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是由专业展览公司和展览场馆组成的核心链, 是会展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由展台搭建公司和广告设计公司等组成的中游为会展活动提供场馆运行、营销、广告以及公关等服务。下游主要包括工程运输等企业。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上海会展业的经营主体队伍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主承办单位和场馆单位为主体单位, 以搭建公司、设计公司、工程公司、运输公司等为配套服务单位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

(2) 会展支持性产业。

旅游业, 交通运输, 金融业和住宿、餐饮业产业构成会展业的支持性产业。

旅游业。统计数字显示, 2007年, 上海接待入境旅游者约665.6万人次, 同比增长9.9%, 其中过夜入境旅游者520.1万人次, 同比增长11.9%;接待国内旅游者达1.02亿人次, 同比增长5.4%。旅游外汇收入4..4亿美元, 同比增长19.6%;国内旅游收入1611.3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3.5%;旅游总收入2074.8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9.5%。全年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858.1亿元人民币。发展会展旅游必须依托在一个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安全方便的城市环境, 目前上海正在整合都市旅游资源, 提升和拓展都市旅游产品。

交通运输业。近年来, 上海在航空和轨道交通等方面均取得长足的发展, 促使上海已初步具备接待大型国际会展的交通条件。上海发达的信息交通网络的最终形成, 将会为发展会展业所需要的快捷, 信息沟通和立体多层次的交通联运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金融业。上海把金融业作为重点产业加以发展。发达的金融业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住宿和餐饮业等支持性产业。现在, 上海已初步具备举办大型会展活动的住宿接待能力。

4.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行竞争

在钻石模型中, 第四个关键要素是企业。作为会展产业的市场主体, 会展主承办单位和会展场馆单位对会展业的竞争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会展业本质上是为参展商和专业买家提供合作交易的平台, 因此, 会展主承办单位和会展场馆单位的一切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提升参展商和专业买家的满意度而开展。刘大可等学者近年曾按照展览会组织工作, 专业买家邀请工作, 展览会管理与服务, 展台搭建工作, 展品运输工作, 展馆软硬件设施, 整体办展环境等指标对上海市的展览业市场特征做过定量分析, 结果显示:无论国内参展商还是海外参展商对上海办展环境和展会组织工作都给予较高评价, 而对专业买家邀请和展品运输工作做出较低的评价, 而专业买家, 尤其是海外的专业买家, 对参展商的数量和质量的评价最低。由此, 我们进行分析可知:上海的会展主承办单位和会展场馆单位在会展整体组织工作方面不仅在国内领先, 而且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在专业买家邀请和参展商的邀请, 以及与展品运输公司的沟通协调, 对展品运输的管理等方面必须下大力气去提高。

仔细分析上海会展行业的整体状况, 我们可以总结出:上海的会展业主要面临来自三方面的竞争压力。 (1) 外资会展巨头的进入。如德国的慕尼黑、汉诺威和杜塞尔多夫三大展览公司。 (2) 与国内其他城市的会展从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北京、广州、以及周边的杭州、南京等城市都将会展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 会展从业企业实力也不可小觑。他们更容易以自己的城市特色形成品牌展会。广州的广交会、杭州的西博会等都在国际上享誉盛名。上海举办会展的综合实力虽然较高.但具体特色不明显。势必将要面对国内其他会展名城的激烈竞争。 (3) 与国外城市的会展从业企业争夺市场。经济全球化潮流使得许多亚洲企业包括中国的一些实力型企业, 都更有可能参加国外的一些具有国际影响的展会, 从而打压了上海会展业的发展空间。

5. 政府

按照钻石模型理论, 政府不可能凭空创造出有竞争力的产业, 只能在钻石体系其他要素的基础上加以引导才能做到。

(1) 政府为会展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如2002年, 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成立, 不仅开展对国际展会的评估工作, 规范行业标准, 创建有影响力的会展品牌, 而且还发布行业的咨询和信息;2005年出台《上海市展览业管理办法》,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等。

(2) 政府加大投资, 与企业共同创造专业性强的高级生产要素。上海市政府给予会展业极大的关注和大力的支持, 将其列人“十一五”期间大力扶持发展的产业, 在财政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措施。此外, 政府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进行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 为上海市的会展业的发展、会展企业的壮大提供智力支持。

6. 机遇

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世博会对上海会展业影响深远, 世博会带来的机遇表现在:首先, 场馆建设和基础设施将会展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根据规划, 整个世博园区可以提供将近二百个展览场馆, 世博会举办前、举办中以及举办后都将为上海的会展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其次, 依托世博会, 可以推进会展项目的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世博会从场馆的设计、主题的选择、材料的应用、展会的规划和管理都将为展览品牌的发展提供样板和标准, 使中国的会展进一步和国际接轨。同时上海世博会的运作模式也将促进会展管理体制创新。

运用T O W S原理对上海发展会展业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估

1.TOWS基本原理

TOWS分析模式首先根据影响因素的来源和性质, 将其分为威胁 (T=threat) , 机遇 (O=o p p o r t u n i t y) , 劣势 (W=weakness) 和优势 (S=strength) 。然后此四种因素交叉结合生成四种新的关系概念:杠杆效应、问题性、抑制性和脆弱性。其中, 杠杆效应是指内在优势与外在机遇相互一致, 相互适应, 使优势和机遇充分结合并有机发挥。问题性是指内部劣势与外部威胁相遇, 导致系统面临重大问题。抑制性是指外在的机遇与内在的优势不符, 而与劣势相遇, 内在优势无法发挥。脆弱性是指外在环境对内在的优势构成威胁, 致使优势无法发挥。

2.上海市发展会展业的T O W S分析

(1) 基于前文钻石模型总结上海发展会展业的优势, 劣势, 机遇和威胁。

主要优势: (1) 区位优势和承载能力; (2) 存在优势产业; (3) 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发展水平较高; (4) 政府的支持, 会展业的发展环境良好。

主要劣势: (1) 会展场馆的限制; (2) 人才的严重短缺; (3) 会展主承办组织在参展商和专业买家的邀请上的表现都不尽人意, 即参展商和专业买家的数量和质量分别令对方不满意。

机遇: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举办。

威胁: (1) 国内外先进的会展从业企业“抢占”上海市场; (2) 与国内其他城市的会展从业企业争夺国内市场; (3) 与国外城市的会展从业企业争夺全球市场。

(2) 上海会展发展战略的T O W S矩阵。首先, 将优势的四个方面分别用S1, S2, S3和S4表示;将劣势的三个方面用W1, W2和W3表示;将机遇用O1表示;将威胁用T1, T2和T3表示。然后, 构造TOWS矩阵, 进行综合分析, 形成四种战略选择, 分别是: (1) SO战略:遵循“MaxiMaxi”原则, 使优势与机遇的合力实现最大化; (2) WT战略:遵循”Mini-Mini”原则, 使劣势与威胁的合力趋于最小化; (3) WO战略:遵循“Mini-Maxi”原则, 努力降低内在劣势对外在机遇的抵消作用; (4) ST战略:遵循“Maxi-Mini”原则, 努力降低外在威胁对内在优势发挥的不利影响。

通过将各种具体要素结合分析, 得出以下四种战略。

上海发展会展业的战略选择与战略优化

基于上述T O W S矩阵分析, 我们得出:上海应当积极实施基础设施战略, 人才培养战略, 产业集聚战略和会展品牌战略。

1、基础设施战略

针对场馆总体规模偏小, 单馆展览面积有限, 配套设施有待完善的弱点, 上海应当牢牢抓住2010年世博会的契机, 通过以下方式加以解决。 (1) 原有场馆的改扩建; (2) 通过与交通主管部门的有效合作, 改善场馆之间的交通状况, 提升场馆的可达性的途径, 实现场馆之间的协同效应; (3) 如有需要, 在经济状况允许的情况下, 考虑建设大型的、综合性场馆; (4) 进一步完善场馆的配套设施, 提高场馆的配套服务水平, 真正做到在细微处体现差异, 体现价值, 从而提升上海会展业的竞争力。

2、人才培养战略

会展人才按照需求类型的不同, 可以分为专业型会展人才和经验型会展人才。充分利用政府部门对会展产业大力支持的优势条件, 通过两种方法分别加以解决。 (1) 有能力, 有优势的高校可以开展会展专业教育, 进行系统的教育, 培养专业会展人才。现在招收会展本科专业的高校悉数在上海, 上海部分高校也在大力发展会展专业的研究生教育, 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通过发展会展专业教育, 能够为上海市的会展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2) 根据会展业需要支持性人才和辅助型人才的比重远远高于具备高深理论知识的会展专业人才的特点, 可以通过开展技能培训, 引进经验丰富的会展人才的方式加以解决。

3、产业集聚战略

在世博效应的带动下, 依托上海的会展产业链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善, 加之政府在产业政策的引导, 财政税收方面优惠政策的激励, 上海应当加快形成会展产业集聚区, 以尽快发挥会展业的集聚效应和带动效应。浦东在发展会展产业方面拥有区位、会展设施、经济产业、市场需求等显着优势。在此基础上, 上海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和支持, 加快浦东会展产业集群区的形成和发展。

4、会展品牌战略

面对会展主承办组织问题和市场竞争激烈化的现状, 上海会展从业组织, 尤其是会展主承办组织必须牢固树立品牌观念, 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应对市场竞争, 不断在日趋激烈化的市场中取得胜利, 并从场馆的设计, 主题的选择, 展会的规划, 参展商和专业买家的邀请, 展会的组织和管理等环节实施会展的品牌化运作。此外, 还应当注意对同类项目进行整合优化.做大做强会展品牌。借助新闻媒体、信息网络等媒体的宣传加强会展品牌的推广, 提高会展的知名度.增强展会的吸引力, 最终塑造成会展品牌。

上海自贸区对会展业的影响和启示 篇3

关键词:上海 自贸区 会展业 影响 启示

上海自贸区获批落地无疑是上海市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从深圳等经济特区,到浦东开发开放,再到上海自贸区,可以说作为实行特殊政策的经济区域,是经济自由区中开放度最高的一种形式,可谓是经济特区的“终极版”。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内容的宏观层次是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选择;微观层次是管理制度创新[1]。那么上海的会展业会因此受到哪些影响呢?

一、上海自贸区的来历

为了促进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全球各国都建立了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自贸区)。所谓自贸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的自贸区通常是指签订有自由贸易协议的国家所组成的经济贸易集团,在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和数量限制,使区域内各成员国之间的商品可以自由流动,但各成员国仍保持自己对非成员国的贸易壁垒。狭义上的自贸区是指一国境内、受海关保护的、无贸易限制的关税豁免区域。自贸区是在成员国内部取消贸易障碍,实现自由贸易,但没有共同对外关税并且通常采取原产地规则[2]。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Free Trade Zone 缩写FTZ)是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在境内设立的区域性经济特区。这种方式属中国境内关外的贸易行为,即中国在其辖区内划出一块地盘作为市场对外做买卖(贸易),对该地盘的买卖活动不过多地插手干预,且对外运入的货物不收或优惠过路费(关税)[3]。

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上海自贸区的主要任务是探索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推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改革,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国的发展。因此,可以说上海自贸区是从国家战略高度,进行“政策试错”,探索更进一步的开放和更深一步的改革,并逐步推广。

上海建自贸区的想法由来已久。早在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上海考察时提出要在上海建立四个“国际中心”,即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4]。2009年,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起草了《关于中国在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设想》并上报给国务院,时任总理温家宝批示指出将自由贸易区改为自由贸易园区,并请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联合组织调研。温家宝总理在其第二任期初,在国务院常务委员会上正式提出,上海要建立四个“国际中心”,并把建设目标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这就是上海自贸区最原始、最早的雏形。

今年3月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上海调研期间考察了外高桥保税区,并表示鼓励支持上海积极探索,在现有的保税区基础上研究如何试点先行,在28平方公里内,建立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的建设[5]。7月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并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8月1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拟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务院决定的试验区域内暂停实施外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设立及变更审批等有关法律规定的决定草案。9月29日,经历数月的筹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终于迎来挂牌。

二、上海自贸区的制度、政策和运行规则对会展业的影响

(一)投资领域

投资领域相关政策主要有:

1、扩大服务业开放。选择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以及社会服务领域扩大开放,暂停或取消投资者资质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等准入限制措施(银行业机构、信息通信服务除外),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

2、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借鉴国际通行规则,对外商投资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研究制订试验区外商投资与国民待遇等不符的负面清单,改革外商投资管理模式[6]。

由以上政策可知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对会展业有带动作用。在上述六大服务领域中,与会展特征行业相关的开放领域主要有:允许中资公司拥有或控股拥有的非五星旗船,先行先试外贸进出口集装箱在国内沿海港口和上海港之间的沿海捎带业务;允许在试验区内注册的符合条件的中外合资旅行社,从事除台湾地区以外的出境旅游业务,取消外资演出经纪机构的股比限制,允许设立外商独资演出经纪机构,为上海市提供服务;允许设立外商独资的娱乐场所,在试验区内提供服务;允许举办中外合作经营性教育培训机构,允许举办中外合作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将促进中外合作经营性的会展教育机构的发展[7]等。加之对外商投资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即“非禁即入”,投资领域自由度加大,这无疑对会展业有带动作用。

2013年11月24日国内拍卖企业在自贸试验区实现首拍,拍卖会成交拍品73件,总成交额约868万元人民币。其中,最高单品拍卖价格为70万元人民币。此次拍卖会旨在展示平台的各项服务功能,也是对提升服务能级的一次探索。境外拍品拍卖成功后,将在3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海关手续,这为会展参展品流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8]。因此,服务业的扩大开放直接影响了会展业。

(二)贸易发展

贸易发展相关政策主要有:1、推动贸易转型升级。积极培育贸易新型业态和功能,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加快提升我国在全球贸易价值链中的地位。鼓励跨国公司建立亚太地区总部,建立整合贸易、物流、结算等功能的营运中心。鼓励企业统筹开展国际国内贸易,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探索在试验区内设立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和资源配置平台,开展能源产品、基本工业原料和大宗农产品的国际贸易[9]。

nlc202309022257

贸易转型更好地促成展览交易的达成。在试验区内设立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和资源配置平台也就是为商品交易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会展作为商品交易的一种平台无疑将得益于此次贸易转型。

2、提升国际航运服务能级。积极发挥外高桥港、洋山深水港、浦东空港国际枢纽港的联动作用,探索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发展制度和运作模式。积极发展航运金融、国际船舶运输、国际船舶管理、国际航运经纪等产业。推动中转集拼业务发展,允许中资公司拥有或控股拥有的非五星旗船,先行先试外贸进出口集装箱在国内沿海港口和上海港之间的沿海捎带业务。支持浦东机场增加国际中转货运航班[10]。

航运业作为会展业的相关产业间接影响了会展业。2010上海世博之后,上海外高桥港、洋山深水港、浦东空港国际枢纽港已初步具有国际竞争力。上海世博会进行了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中的虹桥机场2号航站楼、沪宁城际高铁、沪常高速公路等[11]。而此次的服务能级的提升,使其更加完善。加上上海独特的地理位置,越来越多的参展商将选择上海作为推广自己商品的窗口。高效的航运服务为参展商品的出入境报关报检、运输、仓储、安保等保驾护航,因此运输能级的提升是会展业高速发展的保障。

(三)金融领域

金融领域相关政策主要有:

推动金融服务业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支持在试验区内设立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12]。

金融新自由实现了贸易投资便利化、融资自由化。金融服务业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为会展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促进会展业健康发展。

(四)法制领域

法制领域相关政策主要有:

加快形成符合试验区发展需要的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针对试点内容,需要停止实施有关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文件的部分规定的,按规定程序办理。各部门要支持试验区在服务业扩大开放、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等方面深化改革试点,及时解决试点过程中的制度保障问题。上海市要通过地方立法,建立与试点要求相适应的试验区管理制度[13]。

以暂停执行《文物保护法》部分条款为例。根据《文物保护法》,传统自贸区的注册企业不能从事文物进出口贸易。而现在《文物保护法》的部分条款的暂停执行使得文物不受《文物保护法》的约束。由此看出,法律新自由使得会展业前景光明。

(五)监管模式

监管模式相关政策主要有:

1、推进实施“一线放开”。允许企业凭进口舱单将货物直接入区,再凭进境货物备案清单向主管海关办理申报手续,探索简化进出境备案清单,简化国际中转、集拼和分拨等业务进出境手续。

2、坚决实施“二线安全高效管住”。优化卡口管理,加强电子信息联网,通过进出境清单比对、账册管理、卡口实货核注、风险分析等加强监管,促进二线监管模式与一线监管模式相衔接,推行“方便进出,严密防范质量安全风险”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14]。

监管模式的创新使得出入境手续便利。第一是参展商品的入境通关手续便利。第二是便利的出入境手续为上海带来更多的人流。上海已于2013年1月1日起,对45个国家公民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上海历史上曾发生下列事件,由于通关手续繁琐费时,当一个国际展览会已经结束时,部分参展的外国公司的商品还在中国海关的通关过程中[15]。而自贸区现行的监管模式可以避免类似事情发生。

自贸试验区推进实施“一线放开”,即允许企业凭进口舱单将货物直接入区,再凭进境货物备案清单向主管海关办理申报手续,探索简化进出境备案清单,简化国际中转、集拼和分拨等业务的进出境手续。在严格执行货物进出口税收政策的前提下,允许在特定区域设立保税展示交易平台。“二线高效管住”更是保障会展活动的安全有序进行。显然,监管高效进行可以保障会展业持续发展。

(六)税收政策

税收相关政策主要有:

区内注册企业按减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区内注册企业境外直投收益采取分期缴纳所得税政策;对试验区内企业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企业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奖励,实行已在中关村等地区试点的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分期纳税政策[16]。

低税率使得人们可以买到廉价的商品,尤其是国际奢侈品。这很可能将上海打造成下一个香港,即购物的天堂。会展活动的主要作用就是信息的交流、商品的交易。廉价的商品正是人们所热衷的,因此低税率为会展活动的进行亮绿灯。

基于以上政策和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①从企业方面来看:上海将吸引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跨国公司、国际厂商、采购商等入驻自贸区,也会有更多的企业将会选择上海作为展示、推广自己产品的窗口。另外,会展企业选址的重要条件有:公司所在地业务发展潜力大;展示与交流平台大;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便利;出入境手续简便;人力资源丰富等。上海自贸区正在完善上述条件,因此,有可能吸引更多的会展企业汇聚此地,更多的会展活动将在这里举行。

②从人才方面来看: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入驻给上海带来了高端人才。自贸区允许中外合资教育培训机构的建立,同时,2014年上海自贸区要建一个会展中心,将增加对会展高端人才的需要。因此,中外合作经营性的会展教育培训机构与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在自贸区发展的可能性较大。

③从相关产业方面来看:航运服务能级提升,相关服务业扩大开放,入境通关手续简便,相关产业将会促进会展业的发展,提升会展业服务水平。

④从成交量方面来看:低税收等各项政策使消费者更易买到廉价的商品,尤其是是国际奢侈品,展销会上交易更易达成。

三、对会展业发展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政府职能需转变,即由管理型政府转为服务型政府。会展是市场交易的重要形式,其经济的发展要求有市场化的经济主体。纵观全球会展业发达的国家或城市,无论哪一种会展业管理模式,其作用机制都是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的。

nlc202309022257

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有利于促进会展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自身竞争力,进而健康持续的扩大发展。自贸区中,政府职能将从事前审批转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综合执法体系和综合评估体系,让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市场监管。这种政府理念和方式的创新对我国会展主管部门如何维护好会展市场的秩序有启发意义。

另外,中国会展业可以借鉴德国会展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会展业。德国的展馆全部由各州和地方政府投资兴建,展览公司由政府控股,实行企业化管理。具体来说政府参与会展基础设施建设,但经营权授让给私人,同时政府通过行业协会管理会展业。 如汉诺威展览公司的两大股东是下萨州政府和汉诺威市政府,他们分别持有49.8%的股权;法兰克福展览公司市政府占60%股份[17]。在会展业发展初期,政府主导型展会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随着进一步的发展,政府应逐步减少对会展业的干预,转为为会展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服务。

2、完善会展业的鼓励和扶持政策,修改和制定行业地方标准,进一步规范会展市场。自贸区中的各种扶持政策主要针对金融、贸易领域,为中国经济改革探路。会展业也需要鼓励和扶持政策。

我国各地均陆续出台会展鼓励政策,如:厦门2003年出台了《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厦门市鼓励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18],烟台2010年8月发布《烟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的意见》[19]等。通过《发展城市会展促进产业转型——上海世博会及促进城市会展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一书中各地会展扶持政策[20]可以看出各地政府或直接投资,或给予财政奖励,或给予财政补贴,或给予税收优惠,各地差别较大。但当前扶持政策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高效的绩效评估体系,扶持政策存在缺陷等等。因此,完善会展业的鼓励和扶持政策是很有必要的。

3、整体提升会展业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的服务能级,完善整体会展产业链,促进会展行业的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水平。上海作为我国主要会展城市,其会展产业链基本形成,而全国其他地方的会展产业链还有待完善。可以通过提升会展业的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服务能级来实现会展产业链的完善。

自贸试验区是我国继二十世纪80年代深圳特区建设、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的第三次里程碑式的改革开放举措,是从国家战略高度,进行“政策试错”,探索更进一步的开放和更深一步的改革,并逐步推广。因此,自贸试验区运行对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影响与启示值得追踪研究。

参考文献:

[1]青云.上海自贸区的基础与发展方向[J].国企,2013,(9):76-79

[2]熊哲文.法治视野中的经济特区[M].北京:法制出版社,2006.76

[3]百度百科.上海自贸区[CP].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_BxNOw_3VpW6Hko-0CaREjNv6VGda8O6gGZpP162 oEFoJjMNJ2LuhMrS9JBlIvQaYnckgCi4N3XTHQ1th31mQdG-HKtwklKXv33WA6jDv7NDtwi31rV7FwAMZnN84Grhl8F_7u4FhSRYDkX 9q9j_Qa,2013-12-20/2013-12-23

[4]巩胜利.上海自贸区要“暂停”哪些法律?[J].财经界,2013,(9):98-101

[5]马玉荣,王艺璇.上海自贸区:来历和去向[J].中国经济报告,2013,(10):32-35

[6]国务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R].2013,(38)

[7]国务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R].2013,(38)

[8]新华网.国内拍卖企业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实现首拍[CP].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11/24/ c_118270754.htm,2013-11-24/2013-12-23

[9]国务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R].2013,(38)

[10]国务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R].2013,(38)

[11]徐蕾.2010上海世博会对上海城市经济的影响分析[A].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5)

[12]国务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R].2013,(38)

[13]国务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R].2013,(38)

[14]国务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R].2013,(38)

[15]中国经济网.行业分析:上海自贸区运行旅游业面临新机遇[CP]. http://www.ce.cn/culture/gd/201310/21/ t20131021_1646224.shtml,2013-10-21/2013-12-23

[16]国务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R].2013,(38)

[17]胶南市贸促会网站. 德国会展业简介[CP].http://www.ccpitjn.org/n10362019/c13583179/content.html,2012-11-01/2013-12-23

[18]福建旅游之窗政务网.鼓励会展业 厦门修改《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CP]. http://www. fjta.gov.cn/news/xydt/200811/20081113103692.shtml,2008-11-13/2012-12-23

[19]烟台市商务局网站. 烟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的意见[CP].http://www.ytboc.gov.cn/article_show. aspx?id=157,2010-09-01/2013-12-23

[20]上海金融学院城市财政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发展城市会展促进产业转型——上海世博会及促进城市会展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12.202

作者简介

刘恋,女(1993-02-05)本科,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学府路47号河北经贸大学旅游学院

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篇4

〔二〕提高主办城市知名度、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事实上一次国际会议或展览会不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带来无法估价的社会效益,这些社会效益有的是立竿见影的,而更多的是潜移默化、逐步发挥作用的。会展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主办城市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投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如财富论坛和apec会议在上海的成功举办,有力地提升了上海的国际知名度,以及推广了上海作为国际金融及商贸中心的地位,带动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每一次会议或展览的举办将吸引大量的商务客和游客,即必然会带动交通、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会展业的继续发展,将使展览、会议场馆的数量增加,从而加快对基础设施的直接投入,带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据测算,会展业的最大带动系数为1:9,如果会展场馆的收入是1,那么所带动的相关行业的社会收入则是9。

〔四〕增加大量就业机会的作用。由于中国是一个劳动力充沛、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中,第三产业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有会展业的发展将带动交通、旅游、餐饮、基础建设等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起着巨大作用。而这些行业的发展对增加大量的社会就业岗位将起着积极的作用,如北京申奥成功,就将造就几百万个就业机会。在中国,会展业虽然是一个新兴的服务产业,但是其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创造就业机会的作用却是巨大的。

二、加入wto后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的分析

目前每年中国举办的各类会展超过1200个,是改革开放前二十几年内国内会展数量总和的10倍。据不全统计,1998年为1262个,1999年为1326个,2001年已超过1500个。从类型上看,会展已由综合性发展成为专业性,如汽车展、工业展、留学教育展等,并有一些专业会展得到了业界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国内目前展览场馆有147个,部分展馆已具备举办国际展会的相应配套设施。会展主办单位除专业会展公司外,各专业协会、中介机构、广告公司、媒体、群众机构、院校等也纷纷加盟。与此同时会展业为主办者带来了巨额的利润和经济的空前繁荣,中国的会展业正以每年20%的速度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中国通过展览实现外贸出口成交额已达340多亿美元,内贸交易也达到 120多亿人民币。(资料来源:作者调研所得)

但是,从我国目前会展业发展现状来看,与国外同行业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一)管理体制上的差异。国外会展业的管理主要依靠行业自律机制和自律规范,政府的介入一般体现在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国际大型展会的协助招揽上。但是国内尚没有统一的会展管理部门和行业自律组织。根据现行的展览管理办法,国务院各部委及其所属的工贸公司、外贸公司、协会、商会、中国贸促会以及其行业分会和地方分会、地方政府或省市级外贸主管部门、展览场馆、境外展览机构等都能举办展览会。这种多层次、多渠道办展的局面造成会展过多过滥,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会展“泡沫”现象, 使得会展管理混乱。而且我国会展业目前依然维持计划经济形成的展会审批制、展览公司资格认定制,尚未与市场接轨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以至有的展会虽然质量很差,组织和服务严重欠缺,但由于有政府作后盾而得以存在。

(二)展览场馆和设施上的差异。国内现有会展基础设施相对国外较落后,从展馆面积来说,全国展览馆总面积在100万平米左右,展场面积超过10万平米的大型展馆仅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展览馆、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等几家,与国际知名展览中心如米兰国际展览中心65万平米的展馆相比,国内场馆举办特大型展览、会议难度较大;虽然全国各个城市都有展馆,但大多面积小、功能单

一、设施较落后、服务水平不高,不具有竞争力,更不具有接办国际名展的能力,多数展馆只能承办一些档次不高的展览。国外展馆不仅面积大,交通也十分方便,火车、地铁、直升飞机等交通工具可以直接抵达场馆。展览场馆提供全方位服务,包括会议室、办公场所、银行、邮局、海关、航空、翻译、日用品、商店、餐馆、仓库、停车场等,整体服务体系使展馆成为一座城中之城。我国展馆设施如餐饮、交通、通讯等配套设施相对于国外也有很大差距,尤其网络信息技术在国内展馆的应用还不普遍,制约了国内展览水平的提高。

(三)展会定位上的差异。多数展会缺乏明确定位,组织管理模式落后。同国际知名展览相比,我国展览缺乏明确定位。让参展厂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有的展会则什么档次与质量的产品都一拥而上。有些名为国际名牌精品展,但实际上却是类似集贸市场的讨价还价,有些展会甚至成为处理积压商品的场所。有些参展商也缺乏定位,参展的目的不明确,而大多数厂商只是“坐以待客”。

(四)服务水平的差异。目前,在国内30多个展览会中,只有极少数展览会设立了相关的服务商、法律咨询机构、专业观众检录系统,大多数情况下,参观商和观众在参加展览会时遇到的一些问题难以解决,展会后的情况也无从了解。同时在硬件设施建设上仍有欠缺,如没有设立邮局、必备的商务服务部门和专线交通等,而这些方面,国外展览会可以说一应俱全。因此中国展会的服务水平有待改进。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一学德国的汉诺威市。每年在这里举办的cebit展览会和国际工业展等大型专业展会,从世界各地云集于此的参观者的口袋里掏走数十亿美元。它的奥妙就在于一切围着展会转,围着参观者服务,展场布置把舒适放在第一位,空气流动,光线明亮,温度适宜,布局宽松,在众多展场之间,到处

设有咖啡座,供人们休息、聊天、交流、业务洽谈,在市区乘车凭展馆出入证“一证通”,十分便捷。会展业是服务行业,不同于制造业,如果不在服务水平上花狠功夫,那中国的会展业势必无前景可言。

(五)会展人才的差异。目前我国会展业专业人员奇缺,大多数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与会展业发达国家之间差距较大。这是影响我国会展业发展的重大制掣。展览专业人员奇缺除了历史原因外,相当重要的是,目前为止我国没有专门培养展览专业人才的场所。跟汉诺威和法兰克福一样,许多国外会展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中的中国人都是从国内的展览公司挖过去地的。国外会展业发达国家的优势在于先进的管理经验、规范化的服务标准和流程以及先进的人才机制。因此中国会展业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也要建立先进的人才机制,防止人才外流。

三、加入wto后中国会展业发展对策的分析

去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成员,那么入世后对中国会展业有何影响呢!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规定和中国政府公布的资料显示,11类142个服务贸易行业中,会展业不在其中。从入世谈判情况来看,我国政府并未对入世后的会展业开放作出承诺,世贸成员国也没有提出这方面的要求。另外根据外经贸部的有关规定,入世后,外商仍不能在中国注册成立独资的会展公司,但可以与中方成立合资公司。根据我国目前会展市场的实际情况,还不能取消审批制度,因此我国实行会展审批管理制度仍然有效,对这项规定也是符合世贸组织的规定,即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和新生产业进行保护。虽然有上述有利因素,但毕竟是“狼”来了,一定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海外跨国展览机构已纷纷抢滩中国市场,设立机构或成立合资公司,如德国的汉诺威、科隆、依格多,意大利米兰国际展览中心等早已在北京、上海设立了分公司,中国展览业将面临外国同行更为直接和激烈的冲击。尚显稚弱的中国展览业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会展经济将会以更快的速度与国际接轨。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既有新的机遇,但更多的是严峻的挑战。对此,笔者对我国会展业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顺应规则,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进入wto后,政府痛下决心顺应规则,转变职能,退出对市场经济运作的直接干预管理。政企不分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而企业可盼的关系协调、信息传递、市场规范等服务与管理的职能将由行业协会来实施。因此应发挥协会组织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协调。尽早成立全国性的会展行业管理组织,并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建立覆盖全国的信息网络;理顺与海关、税务等相关部门的关系,取消价格多轨制,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展览环境和竞争秩序,在操作上力争尽快实现规范化,并与国际惯例逐步接轨。另外,政府职能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市场的完全自由化,相反政府的宏观调控会对展会的质量和会展公司的资质进行市场化、动态化和评估和认证,逐步从审批制过渡到标准制和登记制。使会展业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据悉,目前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展览业管理方面的相关法规,一些地方政府也在着手会展业的立法工作。如国内展览业的第一个地方法规--上海展览法规,已进入起草阶段,主要内容是理顺行政主管部门和海关、商检、工商、税务等部门之间的法律关系,克服多头管理的弊病,也将考虑展览公司办展的资质要求和法律程序。

(二)改进服务水平,加快人才培养。会展业属于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它不同与第一、二产业,是一个营销的过程,关键是人才、客户和服务,对资金的需求并不突出。服务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提高软件服务,如设立相关的服务商、法律咨询机构、专业观众检录系统,还要改善硬件设施建设,如设立邮局、必备的商务服务部门和专线交通等。加入wto后将有更多的外资和展览管理人员进入中国,将会带来国际会展业的先进经验、理念。有了好的理念,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会展人才,制定规则和制度,提高软硬件服务。会展专业人才奇缺是制约会展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快会展专业人才培养迫在眉睫。有关部门应及时组织举办展览专业人员的培训班、讲座。这种培训班、讲座非常重要,因为大专院校学习的学生从现在起少则3年,多则4到5年才能掌握专业理论,日子久远,远水解不了近渴。现从事展览工作的人员大多具有实践经验而缺乏理论知识和先进、现代的展览管理手段,若能通过短期培训,可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会展应走向产业化和品牌化。加入wto后,随着我国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外国会展公司的大举进入加剧了我国会展市场的竞争,促使了我国会展业面向市场,在竞争中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战略重组,组建展览集团、实现资本扩张,提高企业组织规模,走上产业化之路。

会展业必须树立品牌意识,找准展会的龙头,发挥城市会展业的整体效应,才能加速会展经济发展。现在,经济全球化已成必然趋势,会展业的发展也不例外。从长远看,发展本地会展经济,必须面向国际,形成品牌。世界著名的展览城市,无一不是如此:提到德国的汉诺威,我们就知道这座城市里有电信技术、机械和设备工程等行业的著名展览会;提到美国的拉斯维加斯,我们会很快联想到comdex展;被称为“展览之都”的法国巴黎,时装、化妆品等展览在世界有名,且始终领导世界潮流;而香港是以珠宝、皮草、玩具等展览著称。不难看出,一个城市展览业的品牌与其本身的经济及产业发展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要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必须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方向,树立会展业的城市品牌。树立品牌展会需有明确的定位。如果是具有成功办展经验并一直运作国内知名展会的公司,就须随时关注国际市场的行业走势,并主动与国外的相关机构强强联合,努力扩大展会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如果公司运作的展会尚处在国内区域优势或开发新题材的会展公司,那你首要的经营思维应放在努力扩大自己的展会在国内的影响力,就像我国的海尔一样,成在中国,强在世界。

(四)可利用互联网,实现实物展览和网上展览交易之间的相互补充。对于互联网,人们普遍是喜悦多于忧虑。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展览业带来了新的契机,网上展览成为展览业的新风景和新亮点。众所周知,场馆建设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而在互联网上建立虚拟展馆、举办虚拟展览却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金钱,大大提高展会的效益。我国展馆建设缺口较大,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展览中

心、城市扩建、新建展馆有一定的必要性,但在展馆建设上脱离实际、盲目攀比却非明智之举。我国展览业可以借助互联网赢得后发优势,一些规模小但信誉较好、富有管理经验的展览馆或展馆公司,可以凭借网上展览开拓发展空间、聚集新的竞争力。因为互联网具有无可比拟的渗透性和广泛性,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但是,即使在相当完善的互联网时期,网上展览和交易也不会完全取代传统的展览和交易,二者只是更好相互补充和优化配置,更加完美而已,因为二者各自有着互相不可替代的特点和作用。

(五)以展“促”会,以会“兴”展。会议是报告会、研讨会、交流会、说明会和讲座的统称。会议是展出者在展出地方市场为其产品和服务扩大影响的一种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会议可以吸引相应行业的许多行家,决策人物和有影响的人物;会议可以是介绍产品性能,用途,使用方法;可以探讨生产、供应、销售等各个环节,也可以在展览不能表达的特殊情况下,为展览作补充。由于展览会的形式比较单一,所以以丰富补充展出内容为直接目的的会议显得必不可少。展览和会议,两者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活动,唯有如此,展会的多元化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六)积极引进外资,提高会展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中国加入wto后,外资进入中国展览业将不可避免。在看到外资抢占我国会展市场份额的同时,也应看到外资的引入能够提供我国展览业设备改造和技术革新所需的资金,能够带来会展业经营和运作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技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展览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在为我所用的原则下积极地引进外资,尽快实现会展业的规范化发展。

(七)利用本土优势。目前,世界各国的会展都是由本国的行业组织来主办的,不仅要得到外国的参展商认可,更主要的是还要得到本国企业的积极参与。在这方面,国内会展公司较国外同行有明显的优势。但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对参展不够重视。因此国内会展公司应利用本土优势,比国外公司更早的使国内企业认识到会展作为企业之间的一个有效的商务平台,具有其它营销媒介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企业通过参加会展进行产品推广、树立品牌形象将成为企业的重要营销活动。提高国内企业对会展功能的认识、加强企业的展示能力对我国会展经济的健康发展无疑有着重大意义。

(八)以合求寸,多元发展。因我国的会展业已将步入白热化竞争时代,一些刚起步或在会展界举步维艰求存的会展公司,要开发新项目已实属不易,为求得生存,不妨考虑一下与国内外知名的展会合作,专做展会代理商赚取佣金,同时也可从大公司学到一些良好的展会运作经验。代理展会也需注意一些常识,如与国外的名展合作时要考虑一下,我国的参展产品在国际市场是不是具备竞争力,国内企业赴外参展后能否起到促销效果;反之,为国内名展寻找国外参展商时,又要考虑该行业在我国的竞争现状,国外厂商是否有急于抢滩中国市场或扩大在华市场份额的意愿,这些都是决定代理招展成败的关键。

会展经济,其实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你只细想一下:世界各国为争办奥运会、足球锦标赛及其它体育赛事时的努力;其次有文艺汇演或大型音乐会的热烈场面;还有各种经济、学术论坛的媒体造势或各类招商引资活动;再有全国各地的各种什么节或其它的一些大型公关活动及会务接待等。以上种种,其实都属于会展经济的范畴,因此,建议一些会展公司不要老是把眼光盯在商业展览上,只要你在申领营业执照时多考虑一下它的经营范围,会展业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上海会展业的发展 篇5

[摘 要]我国会展业发展迅速,会展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本文从旅游会展的视野,对旅游会展的现状、存在问题、管理模式做了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旅游会展的对策。本文主要以大型旅游交易会、展览会及博览会为研究对象,而未对旅游会议、节事等进行分析。

[关键词]现状 管理模式 对策 旅游会展

一、我国旅游会展的现状分析

自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于1993年首次成功举办以来,旅游会展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推进器”,得到了我国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的重视,使全国各城市形成了一股大办旅游会展的热潮。目前每年全国举行或组织参与的的各种国内国际旅游交易会、博览会、展览会不下20场次。

纵观历年全国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博览会、展览会,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旅游会展具有以下特点:

1.类型多样,层次众多

每年全国举行的各种国内国际旅游交易会、博览会、展览会种类繁多。

2.主题多样,形式不断创新

随着携程、51766网站为代表的第四类旅游网站的出现,旅游会展形式不断创新,出现了虚拟旅游会展―网上展览会,这种形式使旅游展会更具推广效果。网上博览会所采用的是“自助式旅游大卖场”模式,运用这种模式,博览会将会搭建一个资源共享,供需双赢的信息流平台与交易平台。换言之,展商借助这样的博览会可以完成从收集市场信息,产生销售线索,到制定销售方案,实现销售目标等完整的营销体验。

为了更好地推介各具特色的旅游商品,具有鲜明的主题的旅游展会也相继亮相,如红色旅游博览会、森林旅游博览会、民俗文化旅游博览会等。

3.展出规模不断扩大,展台搭建更具特色

以历届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为例,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业界参展需求的增加,各种类型的旅游会展的场馆规模都有进一步扩大趋势。

为了取得更好的展台视觉效果,各展团及参展单位积极组织,认真筹备,注重突出自身特质,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计,使展台设计更加新颖、展台搭建更具特色。

4.旅游会展的管理模式以“政府主导型”为主

目前我国的展览会管理模式还停留在“政府主导型”阶段。根据“2006年全国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博览会、展览会目录表”,2006年我国举办的旅游会展,除了上海世界旅游资源博览会的主办有公司参与运作外,其他的主办方都是各级政府部门,在承办单位中,政府承办的比例为45% ,公司参与承办的`比例为55%。可见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及其直属部门、机构仍是办会办展的投资主体。

二、我国旅游会展存在的问题

从全球会展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会展业还处于市场化、产业化的初级阶段,但我国会展业发展迅速,会展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19,我国全年举办的各类展览会数量为1000个,2006年,这一数字跃升至3800多个。然而,当前我国会展业存在着管理法规滞后、准入制度不完善、市场秩序不规范等问题。目前中国市场的展会真正形成规模和品牌的展会还不多。作为我国会展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会展除了具有上述共性之外,仍存在自身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展会规模偏小,层次较低

一般认为,大型展览的展出面积为5万平方米以上。从表2我们发现,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作为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旅游盛会,除2006年、年和20的展览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以外,其余的都小于5万平方米。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展览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旅游会展。国际旅游界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旅游交易会―德国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2007年展览面积为15万平方米。

2.市场化运作的比例很低

随着旅游会展产业的逐步成熟,我国的旅游会展逐渐向市场化、商业化转型,在很多项目上采取面向社会招标的运作方式。而在由政府总体掌控的大型国际旅游展会的运作中,企业或社会各界也开始承担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子项目。这反映了我国旅游会展办展主体的创新和转型趋势。但是,如前所述,各级政府及其直属部门、机构是仍目前办会办展的投资主体,企业介入的非常少,即市场化运作的比例很低。

3.旅游会展品牌影响力有待提高

国际展览会同盟(UFI)是展览业最重要的国际性组织之一,UFI对申请加入的展览会的规模、办展历史、国外参展商比例、国外观众的比例等都有极严格的要求。UFI认证对展会的市场推广、品牌意识的增强、国际化水平的提高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经UFI认证的展览会是高品质展览会的标志。截止到2006年年底,我国内地已获UFI认证的43个国际品牌展览会中,只有国际酒店餐饮设备展一个是旅游展会,这与有着类型、主题多样的旅游会展是不相称的。

4.专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中国“入世”,许多新开放行业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会展业也不例外。目前我国会展人才的状况表现为:专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流失率大,会展经理人极不成熟,应用高新技术的能力相对滞后。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中国有会展从业人员100多万人,其中从事经营策划的各级管理人员约15万人,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系统的展览专业学习和培训,各地都缺乏真正懂得会展业的人才。

三、大力发展我国旅游会展的对策分析

有识之士认为,会展经济应该沿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整合资源、打造品牌”的思路大力发展。本着这样的原则,笔者认为,要大力发展我国的旅游会展经济,可着力做好如下工作: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企业与协会各司其职,是构筑会展业管理模式的三条不可缺少的路径。对于政府而言,应跳出会展活动的微观运作,发挥宏观调控、政策支持、产业导向和市场监督作用。

加强法规建设,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我国当前要进一步完善会展业管理办法,政府有关部门应充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对会展管理体制、会展主、承办单位的资格和职责、报批程序、会展市场秩序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指导会展业健康发展,加强行业自律,防止同行之间不正当竞争行为,促进会展业健康有序发展。

2.加强会展人才的培养

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吸引各地优秀会展专业人才,同时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通过引进和培训双管齐下,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会展人才队伍,也是政府需要加以促进的工作。

国外把会展管理人才划分为核心人才、辅助性人才与支持性人才三类。在核心人才中,项目策划、营销和运营管理人才尤其重要。他们在行业内层次最高,专业操作能力最强。辅助性人才包括设计、搭建、运输、器材生产与销售等人才;支持性人才则包括高级翻译、旅游接待员等。从中国的客观情况来看,会展支持性人才的培养已具有相对较长的历史,许多高校开设了外语、旅游管理专业,而且教育层次、方式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这使得支持性人才相对充裕,而会展核心人才和会展辅助性人才缺乏。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保证

要加强会展人才的培养,必须先有一个较强的师资队伍。但是,中国高校目前专门投身于会展教育与科研的学者不多。

要加强会展教育与科研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应给予相关人员到会展先进国家培训的机会,以便了解国外会展业最新发展状况、研究成果以及会展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支持相关人员到会展企业挂职锻炼;应对会展教材编写和出版给予资助;在科研项目立项、资助额度和研究时间保证方面,也要给予帮助。

4.提高旅游会展的市场化程度

在会展业发展成熟的欧美国家,展览会很少由政府直接出面主办,完全融入了市场化机制,而极少数由政府主办的展览会,也是以招投标方式授权中介机构或展览企业承办。从中国目前会展市场的实际来看,政府不应该也不可能在现阶段完全退出会展项目的投资领域,完全依赖现有会展企业来办展,但由政府主办的展览会可逐步逐步以招投标方式授权中介机构或展览企业承办,先实行“官办民营”,最终实现“民办民营”。

5.整合资源,打造旅游会展品牌

与实施成功的品牌战略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一样,展览会也要有自己的品牌。

众所周知,中国不缺展览会,缺少的是展览会品牌。为促进中国旅游会展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便是整合资源,打造旅游会展品牌。

从国内外成功展览会来看,品牌展览会要有六大要素支撑:一是权威协会和行业代表的坚强支持;二是代表行业的发展方向;三是提供专业的展览会服务;四是配合强势的媒体宣传;五是获得国际博览会联盟的资格认可;六是坚持长期的品牌战略。要想把更多的参展商和观众吸引到展会上来,组织者一定要牢固树立品牌观念,制定品牌战略,对照上述品牌展览会的六大要表,从主题选择、管理服务、场馆设计、展览会的宣传与推广模式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并加以实施。

参考文献:

[1]立 青:国内外成功展览会的经验及借鉴[J].发展研究,第4期,P7~9

[2]苏文才著:会展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出版

德国会展业发展经验及借鉴 篇6

摘要: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德国已成为世界会展业强国。德国拥有多个重要的会展城市,每年举办一大批知名的国际展会,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德国会展业的发展与政府扶持、会展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完善的基础设施、专业化会展和积极拓展国际会展市场密不可分。我国会展业发展迅速,展馆和展会数量都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展会的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德国会展业的经验为我国会展业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德国 会展业 国际化

一、德国会展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德国会展业发展回顾

德国展览会起源可追溯到中世纪早期集市贸易。在单个集市上,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贸易活动,集市贸易由诸侯授予特权并受其保护,多在宗教节日期间举行。随着德国中部地区银、铜等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东西方贸易的崛起,中世纪后期,德国中部的商品交易会影响越来越大,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莱比锡商品交易会。15世纪末、16世纪初,莱比锡商品交易会成为欧洲商品交换的中心,其发展也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法兰克福是德国会展业发展过程中又一非常有特色的城市,其贸易展的最早记录是1150年。1240年弗里德里希二世授予法兰克福秋季展特权,1330年路德维希四世授予法兰克福夏季展特权,使得这两个展览会成为当时消费品展的主要展会。时至今日,德国法兰克福春、秋两季消费品展仍被认为是世界规模最大、贸易效果最好的消费品博览会。同时,由于受到皇室特权的支持,法兰克福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心。贸易展促进了法兰克福金融和商业信用的发展,例如,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是为了满足参会商人的要求而产生的,该交易所为法兰克福发展成为当今世界金融资本中心之一奠定了基础,1585年成为德国最大的证券交易所。贸易、会展和金融带来的财富是紧密交织的这一特点,在法兰克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进入19世纪,随着铁路的发展、交通状况的改善和工业生产的进一步提高,商人们已经不必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易,而是带着样品进行展示、交易和订货。曾经的商品交易会已经逐渐演变成了样品展览会。由于适应了当时的经济发展,莱比锡、法兰克福、科隆等地的展览会得到了蓬勃发展。为了代表工业参展商的利益,1907年德国工业永久贸易委员会(The Permanent Trade Fair Commission for German Industry)成立,1934年更名为德国贸易展览业协会(AUMA),并沿用至今,其功能已经拓展到代表包括参展商、参观者和属于AUMA的服务企业在内的整个行业的利益。

20世纪,德国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性展会。1926年创办的柏林国际绿色周农业博览会,1947年创办的汉诺威博览会,1948年创办的法兰克福春季消费品博览会,1949年创办的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和纽伦堡国际玩具博览会,1971年创办的科隆国际五金工具博览会,1966年创办的柏林旅游国际博览会,1986年创办的汉诺威通信技术博览会等一系列国际性博览会,每一年或每两年举办一次。这些博览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一些博览会发展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博览会,主要原因之一是这些博览会不仅仅是贸易上的,也是政治、社会的交流平台。展览会通过自身形式的变更、规模的扩大,促使展览会在德国已不仅仅只是一个商品展示及交易地,而且成为德国经济腾飞和人们审视德国的窗口。展览会的形式已经从昔日的综合性展览会变成专业性展览会。展览会除了吸引商品买卖双方,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对其有兴趣的专业人士和参观者。展览会不仅展示新技术和新应用,经济及技术全球化的趋势在展览会上也得到充分展现;同时,也促进了柏林、杜塞尔多夫、法兰克福、汉堡、汉诺威、科隆、莱比锡、慕尼黑、纽伦堡和斯图加特等德国最重要的展会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二)德国会展业现状及特点 1.德国会展业的发展现状

德国博览会以其高数量、高质量以及在行业内的知名度而成为世界知名会展品牌展,也使德国成为世界第一会展强国。全球著名的国际性、专业性贸易展览会有2/3在德国举办;世界上营业额最大的10家会展公司中,德国就有6家;2011年全球最大的5大展览中心,德国占了3家,即汉诺威展览中心、法兰克福展览中心和科隆展览中心;德国现有100多家会展公司,其中具备实力承办国际性会展的公司有40多家。2011年,德国总展览面积接近340万平方米,其中,室内展厅面积有270多万平方米,室内展厅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会展中心有10个,其中,仅汉诺威展览中心一家,其展馆面积就达46.6万平方米。2.德国会展业的特点

(1)完善的会展配套基础设施。德国的各国际会展中心设施齐备,集会议、住宿和展览于一体,可以承揽各类大型活动的国际商贸展览活动。场馆设施设计科学,国际会展中心包括若干室内展馆和会议中心,以及可用作展览场地或停车场的室外场地。室内展览馆大小不一,内部可以灵活分隔,适宜举办不同规模的展会。在举行展会的同时,也会举办相关的会议,使得展会与会议能够相互促进发展。在会展中心,通过电梯参会人员可以轻松到达会展中心的任何地方。

提供便捷的交通设施。在城市交通枢纽和商贸区都设立了到达会展中心的交通指示,展馆拥有专用火车站和高标准通行道路,同时设有多条高速公路出入口,乘地铁、公共汽车,通过自驾车、搭乘火车都可以直达展览场地。

提供周全配套服务。住宿方面,会展中心自身有足够客房的高级酒店,附近还有多家国际性商务酒店作为支撑;餐饮方面,会展中心内开设有各式风味餐厅和酒吧;会展中心内设电子自助咨询设备和人工咨询台,负责会议期间的咨询服务;会展中心设有相应货运管理机构,负责会展展品的物流业务。另外,会展中心还设有专业部门处理客商提出的要求,如展位设计、施工、保安等,为客户提供展览服务,还可以为不同客商尤其是VIP客商提供包括特色餐饮、娱乐休闲等个性化服务。此外,在会展中心内,邮局、银行、商店、租车公司等一应俱全。

(2)会展专业化。德国会展产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专业化以及相伴随的多样性。推动德国会展业发展的是专业会展,德国每年举办大约150个专业会展,几乎涵盖了所有工业产品领域和服务行业。德国的会展按不同行业的特点和产品种类,举办不同行业、不同种类的展会,满足不同企业和客户的需求。即使同样的行业,也有具体的分类,如汉诺威信息技术展和柏林消费电子展,虽为相同专业,但前者以采购商等专业客户为主要对象,后者则以终端消费者为主要对象。

会展机构也逐步演变得更加专业化。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展会全部或部分由专业展览公司运作与经营,会展人员更专业化,出现了大量的以会展组织与服务为职业的专业机构及会展人员。

(3)会展国际化。德国会展业的国际化体现在,一方面,通过积极开展国际招商,吸引更多有实力举办国际性行业会展的外国机构到德国展示现代科技成果,不断扩大本地会展的规模。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德国汉诺威、科隆、法兰克福、慕尼黑、杜塞尔多夫等城市的著名会展公司纷纷把目标瞄向海外,通过国际合作交流,参与国外会展行业的竞争,有的直接在国外主办会展,有的派驻人员协办会展,还有的通过资本运作寻求扩张,进入国外会展市场。2011年德国在海外举办各类展会达263场,展出面积280万平方米,参展商达9.3万家,吸引观众630万人次。其中,德国在中国举办展会71场,展览面积超过130万平方米,参展商4.1万家,吸引观众280万人次。AUMU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有9.9万国外展商参加了160个德国在国内及国外举办的展会,较上年增长4.2%,外国展商占参展商总数的54.7%。①德国会展公司在国外建立了420多个办事处,为当地企业参展提供一系列信息咨询服务项目。仅杜塞尔多夫一家会展公司,就设立了66个办事机构,业务扩展到108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的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均设立了长期办事机构。

(三)德国会展业发展趋势

德国会展业呈现出集中化趋势。一是展会城市向大城市集中。尽管德国大中小城市基本都有展馆,但是,由于中小城市的展馆面积和相关的配套设施规模不能满足大型展会的需要,国际会展和大型会展逐渐向大城市集中。二是展会的举办逐渐向大的会展公司集中。在德国,前5家大公司的营业额占整个行业全部营销收入的3/4左右。由于展会涉及众多环节,展会规模越大,涉及的范围越广,中小会展公司很难将各个环节有效协调起来。大型会展尤其是国际会展的成功举办,越来越需要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或专家,聘用或拥有这些人员是中小会展公司很难负担的,所以,中小会展公司更多的是举办一些地方展会,或者承接大会展公司的一些业务,但其仍不失为大会展公司的有效补充。

展会向节能环保为主要特色方向发展。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和良好生活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德国近年来的会展越来越突出节能和环保特色。食品、家用电器、汽车和建材等展会内容以绿色健康、节能和环保为主,既满足客户和观众的需求,又引领行业时代潮流,迎合了世界发展趋势。

加大力度开拓国际市场。经济全球化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会展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空间。近年来,由于欧洲展会市场相对饱和,德国会展机构紧紧抓住国际化的机会,大力开拓海外展会市场,尤其是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展会市场。

二、德国鼓励和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措施

(一)政府为会展业发展提供和创造条件

德国政府清楚地认识到会展业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所以,地方政府对会展业发展采取了市场主导和政府培育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政府并不直接参与展会的组织和管理,而是对会展业的发展制定特别政策和扶持措施。

为了帮助国内会展业发展,德国各地政府投资兴建展览场馆,但政府不直接参与展馆的日常运作,而是以政府股份或政府委托企业的股份形式参与场馆建设,以减轻投资商的资金压力。政府会用很长时间去资助会展企业做宣传推广工作,帮助主办机构聘请参展商和采购商,免费为采购商提供住宿,出资协助参展商参展。在德国,政府协助和配合展览公司推广本地会展活动,每个展览计划都是由展览组织者与参展商、参观者以及行业协会协商后制定出来的。为促进本国企业发展,德国政府每年都对出国展览提供直接的财政支持,通过特定的组织或机构组织德国企业赴国外参加展览会。

(二)行业协会积极参与

德国会展业行业协会计划对会展业的管理发挥了巨大作用。德国贸易展览业协会(AUMA)是德国展览业的最高协会,是一个服务和协调机构,是政府和展览业之间沟通的桥梁,其主要任务是维护德国展览业在国际国内的共同利益,负责与议会、政府各部门和其他行业组织进行沟通,协调所有在德国举办的及德国在国外组织的展览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吸引外国企业来德参展及举办展览会。在协调和确定每年的官方出国参展计划,特别是争取增加出展预算、改进扶持的范畴及实施方式、提高扶持计划和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AUMA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AUMA的作用还体现在其他很多方面,如制定规章制度并根据会展数量、质量、技术手段、目的、要求进行调整、改进,确保德国博览会的透明化,平衡参展商、参观者和展会组织者的利益;对展会进行调查和评估;出版和发布展览指南,提供与展览有关的咨询服务和培训等。德国会展公司在制定会展方案和招商过程中,均与相关的行业协会密切合作,为会展公司深入了解行业动态及开展对参展商和专业观众的营销工作提供帮助。在AUMA的统一协调下,德国各博览会目标明确,很少出现展会重复现象。

三、德国会展业的积极作用

通过会展这一平台,德国为本国乃至全球工业各行业上游制造商与下游采购商和消费者提供了一个直接的交流场所。高度发达的会展业为德国带来了庞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德国展览业从业人员达23万,每年营业额30亿欧元,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约120亿欧元,间接经济效益约235亿欧元。同时,会展业也对德国的科技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柏林举办的“国际娱乐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博览会”,以其代表行业最新的科技成果和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每届都吸引来自数10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专业客户和观众参加,还有来自数1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家媒体对博览会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报道,极大地提升了博览会和柏林的知名度。在汉诺威举办的国际工业博览会、国际卡车展,在法兰克福举办的国际汽车展、国际书展、消费品展、家纺展,在科隆举办的国际五金展、国际食品展、国际家具展、国际自行车展、摄影器材展、体育及园艺展,在杜塞尔多夫举办的国际时装展、国际印刷工业展、国际鞋展,在慕尼黑举办的国际建筑机械展、国际手工业博览会、国际体育用品展,在柏林举办的国际观光旅游展、农业及园艺展、广播电视展及国际航空航天展,在莱比锡举办的图书博览会等,不仅成为国际参展商的追求,而且也成为世界各国了解德国城市的最好媒介,这些城市也因其会展而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德国的会展业还带动了举办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每次大型展会都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涌入。2012年,德国展会吸引参观者达1000万人。

四、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展馆的国际对比

根据国际展览业协会(UFI)的《全球会展业统计》(2012)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年底,中国展馆总面积已达475万平方米,占全球总量的15%,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美国展馆总面积达671万平方米,占全球21%;德国则排名第三,其展馆总面积约338万平方米,展览场地面积占全球的10%。从2006年至2011年,中国展馆面积增加了48%,美国和德国则分别增长了5%和2%。

截止2011年,面积在20万平方米以上的展馆中,德国有4家,即汉诺威展览中心、法兰克福展览中心、科隆展览中心和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心,且均在前10名;意大利有2家,是米兰展览中心和博洛尼亚展览中心;法国有2家,是巴黎北维勒班特会展中心和巴黎凡尔赛门展览中心;美国有1家,是芝加哥麦考密克展览中心;西班牙有3家,是瓦伦西亚展览中心、巴塞罗那展览中心和马德里展览中心;俄罗斯有1家,是莫斯科克洛库斯国际展览中心;中国有2家,分别是33.8万平方米的广州琶洲馆和20万平方米的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位居世界第4位和第15位(见表2)。

(二)中国会展业迅速发展

1.展览面积和展会数量稳步增长《2012年中国会展业发展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可供展览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会展场馆共计316个,全国共举办展会7189场,展出总面积8990万平方米,其中,经贸类展会总面积约为6500万平方米,占全国展会总面积比重超过70%。规模展会持续扩大,全国展出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展会已经超过90个。品牌展会发展迅速,中国内地共有58个国际化专业展览会获得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数量位居世界第4。中国展会数量和展出面积与前几年相比,都有显著提升(见图1)。

2.三大会展经济圈已经形成

目前,中国会展业地域分布以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会展中心为核心,形成了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会展经济圈,三大区域集聚了全国主要的会展业资源。2012年仅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共举办展览会1613场,占全国比重约为22.4%;展览面积合计2500万平方米,占全国展览总面积的27.8%。

3.出国展会数量呈上升趋势

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统计,2012年中国出国展览数量为1536个,比2006增长67%,同期展出面积也由31万平方米增长到69.3万平方米,增长超过120%。展会的贸易性、专业性、国际化程度都有提高。

(三)中国会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展馆数量显著增加,但利用率偏低

近些年,全国各省市纷纷投资兴建展览馆和会议中心,其数量显著增加。但是,与国外有竞争力的展馆相比,中国展馆的使用面积普遍偏小,而且,展馆的使用率非常低,大多数展馆平均使用率只有15%左右,达到30%的很少。在德国,展馆的综合利用率能达到50%以上。

2.展馆设施及展会配套服务总体水平亟待提高

大型展馆周围的交通、通讯、酒店、餐饮和娱乐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展馆之间的协调整合,展馆内住宿、餐饮、运输、广告、咨询、翻译等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方面,还不能有效满足国际性展会的要求。展馆设施功能相对落后,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周边配套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也导致了展馆利用率不高。

3.会展业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程度仍需进一步提高 国内举办展会的数量和展出面积一直在增加,但是,展会多而散、小而弱,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依然存在,水平普遍不高,重复办展问题依1日突出。中国会展业的创新经营思路和运作模式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还有很大差距,比如,行业协会协调作用的发挥、展览会数据管理、信息技术运用、媒体运用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中国专业会展企业开拓国际会展市场的竞争力还有待提高。尽管出国展览数量和规模呈平稳上升趋势,但是,中国企业赴国外参加专业或综合展会,参展目的多为展示和销售产品、建立客户联系、考察市场环境等。从参加展会类别看,更多的是以轻工服装、农产品、化工机械以及综合类展会为主要对象。

4.会展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尽管中国会展业快速发展,但是,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环境制约仍然突出,主要体现在:展会发展整体规划不够理想;行业标准体系和统计制度不尽完善;会展业的法规体系、诚信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有待完善;专业人才短缺,社会化专业人才培养制度有待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亟待加强等方面。

五、发展会展业的经验借鉴

(一)发展若干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国际性展会

德国每年举办大大小小各类展会上百个,其中代表行业领先水平的展会和大型国际性展会对德国会展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结合中国会展业发展的状况,应鼓励行业或地区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逐步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展会,并通过发展有影响力的会展提高和拓展城市知名度及美誉度,带动和促进当地服务业发展。

(二)规范和有序发展会展业

德国政府通过制定特别政策和扶持措施,促进了德国会展业的健康发展。近些年,中国会展业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展会规模大小不一,加之重复办展、展期重叠等问题,造成中国会展业发展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所以,需要从整体上对会展业发展进行规划布局,完善产业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出扶持措施。既要鼓励会展业做大做强,满足对各类展会的需求,实现既能举办涉及多个行业的综合性展会,也能举办单一行业的专业展会;又要规范企业办展和招商行为,加强市场监管,使会展业健康快速发展,推动中国会展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三)促进会展服务专业化

德国会展业涵盖了众多领域和行业,会展内容及会展服务的专业化有效地提升了会展业的竞争力。随着中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通过专业人士进行规范操作与管理的必要性越发突出。会展运作过程迅速高效,需要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所以,主办招展、营销策划、影视媒体、会议组织、展览设计、广告宣传、展台搭建、展具租赁、交通物流、法律保险、宾馆酒店、翻译服务、综合服务等诸多环节协调运行,应由专业机构或企业来运作,通过专业化服务提高会展活动的效率。

(四)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作为政府和会展业桥梁的AUMU,对德国会展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借鉴AUMU的经验,中国需加快发展具有影响力的行业协会或行业组织。行业组织是自律性机构,对各行业的技术进步、道德规范、国际诉讼等能发挥重要作用。各类社会机构在评价、仲裁、维护市场秩序、协调各方利益等方面,具有政府难以发挥的作用。①通过发挥行业协会或行业组织在制定行业规范、协调、信息交流、管理、人才培训、资质评估方面的作用,提高展会的组织水平和质量。

(五)通过会展与会议结合提升会展实效

会展是为参展商、用户和参观者提供产品和技术展示及相互交流的平台,参展商和企业利用展会推广产品,拓展营销渠道,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围绕会展进行的同期会议,无论是学术会议还是研讨会,都有助于对相关行业发展及企业运营进行理论分析与总结,或者提出发展的政策建议。中国每年举办众多的会展和会议,围绕共同的内容举办的会展和会议使会展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实践基础,也使理论和政策建议进一步引导会展行业向产业升级的方向发展,进而实现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创新与提升。

(六)促进信息技术与会展业有效结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其对各行业和各领域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能够更快、更便捷地到达更广的范围。展会主办方及参展商应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优势,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展会信息的更广泛传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展品展示方式的更新,从而提高中国会展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七)促进会展业与国际接轨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会展业起到搭建促进经贸合作平台的作用,使企业借助展会这一平台进入广阔的国际市场。一方面,作为拥有广泛发展空间的现代服务业,会展业在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的同时,也要引进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提高中国会展业的从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全国性的或国际性的大型会展,同时,也重视地区性会展的发展。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办会展,拓展海外会展市场,开发国内会展市场。

上海会展旅游产品的开发 篇7

上海会展旅游的概况

上海具有优良的地理位置和广阔的经济腹地等自然条件, 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已连续十多年保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也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该地区国际间的贸易活动频繁、资本流动活跃, 技术流动和人才流动快捷, 国际跨国公司资本大量涌入, 这些都使得上海能够成为组织世界性经济活动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目前, 排名世界500强的企业已有280家进驻上海。商务客人增多为发展会展旅游提供了保障。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先后有700多个国际会议在上海举行。APEC会议更加提升了上海会展旅游的地位, 来自海内外的各家展览公司先后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上海展览中心、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上海世贸商城、上海光大会展中心等举办了200多场展览会, 其中50多个是已有知名度的国际会议和展览。上海举办的国际性会展数量正以每年近20%的速度递增, 会展旅游直接收入约18亿元, 交易额达550亿元, 带动了旅游、交通、餐饮、房地产、咨询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上海会展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

1.核心产品缺乏系统性

上海的会展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 会展旅游业起步更晚, 目前还未形成成熟的会展组织者 (PCO/PEO) 、目的地管理公司 (DMC) 接待服务体系。会展活动的完成依赖于餐饮、住宿、交通、游览等部门的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上海目前会展业的会展组织者与目的地管理公司由于规模小、人手少、专业化程度不高等原因, 无法使部门之间有效协调起来, 因此难以胜任大型会展业务中的组织、接待服务, 即使勉强为之, 由于人手不够、业务不熟, 不能使会展活动的会展属性与旅游性有机结合, 其服务水平往往打折扣, 不仅降低了会展活动的效率, 还严重影响了会展目的地的形象。

2.形式产品分布不合理

目前, 上海的展览场馆面积偏小, 最大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也只有七个馆, 客观上限制了展览项目的扩大。上海的展览场馆在分布上多位于西部、中部和东部, 难以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一旦展览项目规模较大, 需要租赁多个展览馆办展, 这就会给观众带来不便, 抑制了会展旅游的需求。与会展旅游密切相关的酒店、交通等接待设施在空间布局上较分散, 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目前以沪上大型会展场馆为中心, 还未形成有层次的酒店圈, 会展旅游者在住宿的选择上较单一, 而且以会展为主题的旅游交通缺乏合理规划, 会展场馆之间、场馆与酒店等接待设施之间、场馆与景点之间的线路设计功能不突出, 普通会展观众还是多依赖公共交通, 会展的专门交通有待发展。

3.延伸产品特色不鲜明

作为会展目的地, 上海的形象不突出, 会展旅游产品缺乏特色。世界一些重要的会展目的地, 本身就有个性鲜明的形象定位, 如“浪漫之都”巴黎、“会展城市”汉诺威、“金融之都”法兰克福、“万都之都”纽约等。上海“国际都市”的形象定位缺乏个性, 未突出上海的文化内涵。上海的会展旅游产品和城市的形象定位同样缺乏个性。目前的产品还多是集中在观光、购物等传统领域, 具有文化内涵的会展旅游产品少, 参与型、文化体验型、节庆娱乐型的会展旅游产品空白。

上海会展旅游产品的开发

1.开发原则

(1) 内容休闲化。

会展旅游者大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 工作压力大、独立性强, 他们追求的是精神的放松和行动的自由自在, 不同于普通的观光旅游者。所以, 会展举办地必须具有良好的交通和较好的旅游信息服务, 使会展旅游者可以对景点、交通工具、饮食、游览时间有选择地进行科学组合, 并根据自己的体力和兴趣随时调整, 做到休息、游览和娱乐有机结合, 在休闲中游览, 在游览中休闲, 真正做到身体放松和精神愉悦。

(2) 时间短期化。

会展旅游者由于参与会展是工作, 特别是商务会展, 因而参展商和采购商都具有一定的工作压力。参加长期旅游活动对于他们而言不论是时间和精力都不允许, 所以他们一般选择距离近、交通便利、选择性强和时间容易支配的短期旅游。

(3) 旅程便捷化。

会展活动一般都在3~5天, 时间非常紧凑, 因此有旅游意愿的与会者, 一般把旅游行程安排在会前或会后, 且选择来回方便的地方。

(4) 服务专业化。

由于会展旅游者通常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与一般旅游者相比, 他们对服务的水准要求更高。因此, 会展旅游的从业人员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在会展活动期间能为会展旅游者提供解说、翻译、导购、购票、会议指南等服务, 以此吸引会展旅游者。

2.开发内容

(1) 核心产品的开发。

上海会展旅游核心产品的开发最重要的是拥有专业的会展组织者和目的地管理公司的接待服务体系。专业的会展组织者、目的地管理公司应明确分工, 建立协作网络, 与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景点景区等部门密切合作, 完善接待服务体系, 为会展观众、参展者高效率地提供具有目的地特色的住宿、餐饮、交通等服务, 使会展产品的属性与旅游产品的属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核心产品的开发重点是在符合标准的同时讲求特色, 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消费特征的会展参加者和观众的需求, 设计有特色、个性化的产品。会展参加者、观众对会展目的地形象的感知最先就是从消费核心产品中获得的, 例如住宿、餐饮服务既要符合质量标准, 更要以需求为导向, 积极融入上海的文化元素, 设计一些富有上海地方特色的主题酒店、特色餐饮, 强化游客对目的地形象的感知。

(2) 形式产品的开发。

形式产品的开发主要是以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景点景区等部门为中心, 完善核心产品的承载体系。 (1) 旅游饭店。旅游饭店在空间布局上要与主要展馆形成联动之势, 满足参展商和观众的住宿、餐饮等需求;还要针对会议市场, 更新改造会议设施设备, 形成先进的会议接待体系。旅游饭店必须在确保较高级别会议设施、通信网络、商务中心和辅助性的服务等项目的同时, 还要重视客户记录的保留和存档, 并定期与会议举办单位保持联系, 了解市场的新动向和新需求, 适时提供服务。 (2) 旅行社。旅行社应发挥其专业优势, 除了提供机票和车票预订、安排住宿餐饮、游览娱乐购物等服务外, 还要针对会展市场, 专门设计以会展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和产品, 为参展者、会展观众介绍上海的风土人情, 提供购物游览等方面的咨询。小型旅行社在细分市场后, 可集中现有优势专注于会展旅游某些方面的产品, 大型旅行社则可充分整合、调动各种资源, 为参展商、会展观众提供全程服务。 (3) 旅游景区。会展旅游中的景区游览与以观光、渡假为目的景区游览有很大不同, 后者所青睐的景区一般在三至五小时的交通圈以内。在该交通圈的旅游景区在营销上要紧紧围绕会展旅游市场, 使其成为会展旅游线路中的一部分。一方面更新景区的硬件设施, 满足会展旅游者的需求, 另一方面不断提升景区的软件形象, 使其与会展目的地形象相统一。

(3) 延伸产品的开发。

上海会展场馆空间尺度的优化研究 篇8

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设计。其实质是传播环境创造的活动。通过一定艺术陈列手段,构建理想的空间氛围,使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有合理的交流,从而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所以,展示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人类创造更合理、更符合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文化传播环境。

在会展场馆展示活动中,人的行为具有多样性。因此,了解人体在空间中的行为状态和适应程度,是确定各项空间设计和展具设计的依据,而这个依据就是人机工程学。就人机工程学所关心的问题来讲,人体尺度随国家、地区、民族、性别、年龄、职业和生活状况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展场馆建设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这是上海市会展业得以发展的必备条件。近年来,中国的大型展馆建设在上海市不断兴起,受到建筑界甚至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量的增长并不代表展馆设计的成熟和规范。较之国际化的展馆设计,许多中国的会展场馆设计还没有进入一个合理的运作和管理系统,这造成展馆设计中的流线设置、建筑与展陈的整合、光环境的营造、馆建的前期规划和后期运营等多个方面还存在诸多专业盲点。

在笔者的教学工作中,愈发觉得此问题的存在,以下是针对展馆展项尺度,以少年儿童作为典型对象,以上海科技馆作为主要案例进行的一些探讨研究。

近年来,针对少年儿童开放的博物馆、科技馆在很多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而且专业化水平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针对于儿童这一特定的受众人群,儿童型博物馆具有不同于其他博物馆的特点。无论是在展示内容、空间展示,还是媒体运用,都以符合儿童的需求为基准。

上海科技馆是由上海市政府在新世纪投资兴建的第一个重大社会文化项目,上海科技馆的常设展览综合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和科技馆的基本内容。以“自然·人·科技”为主题,以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展示方法和教育活动,激发公众对自然、人类和科技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在展馆空间中的静态展示区域,所需要注意的首要问题就是陈列的高度。陈列高度是指展品或展示板面与参观者视线的相对位置。展品的陈列不宜过高或过低,应置于人的最佳视域内,使观众在头部水平转动不超过38度、俯仰不超过30度的情况下,视觉较自由地、不紧张地集中到展品上来。

人体工程学研究表明——人体主体视觉区域是水平视线高度以上20厘米,以下40厘米这个60厘米的水平区域亚洲人一般标准高度为165厘米(人体测量学),展品垂直方向的陈列最容易被视觉感知,最容易看到和触及的展品高度叫展品的黄金空间。综合两方面来考虑,最佳陈列高度应为距地面85厘米 – 125厘米;85厘米—70厘米、125厘米—140厘米的高度范围比较容易看到和触及;

70厘米—60厘米是稍微弯腰或稍微低头就可以取到或看到展品的位置;140厘米—180厘米:稍伸手就可以取到或看到展品的位置;60厘米以下为低头才能看到展品的高度,一般用作存储空间。180厘米以上是难以摸到,但却是从远处容易识别的位置。

那么,在上海科技馆中,研究者发现几乎所有的常规性展览中的展示陈列高度基本还是按照上述这些数据来设置的。这明显不便于身高在1米 — 1.2米的5岁到8岁的儿童观看。在“地壳探秘”展区,孩子们跟随同行家长或者解说员在展柜前浏览参观,基本要看清楚展品是相当吃力的。

对于确定操作台台、工作台以及其他站着使用的工作表面的舒适高度,肘部高度数据是必不可少的。肘部的高度是从地面到前臂和上臂关节灵活的部分的距离。一般来说,这些表面高度的估计课根据经验或根据传统做法。通过科学研究找到最舒适的高度为低于肘高7.6厘米。操作台平面的高度应该为肘以下高度约2.5厘米到3.8厘米。对于成年人来說,本应该位于合理高度(接近胸前)的激光发射操作柄,对于儿童则达到其头部位置,几乎与其视线向平。这明显使得孩子们无法舒适操作该设备。

笔者取7岁孩童的普遍身体参数,经过等比例换算,得出对于少年儿童此类手部操作性展项的最佳距地高度为65厘米 — 70厘米。

在馆中的各展区基本都设置了提供显示屏观看的座位,而这些桌椅其实也并不适合儿童使用。在人机工程学中,考察座位舒适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是使用者的双脚要稳妥的踏在地板上,否则两腿会悬空挂着,大腿软组织会过分受压,双腿会因坐骨神经受压而导致麻木。对于少年儿童,有一个合理舒适的桌椅设备会更利于其身体健康。而在某些展项中,孩子要身体直立地双膝跪于椅面才能看到显示屏,这恰恰说明了馆中这类设施的不合理之处。

笔者经测量得出该座椅的距地高度为41厘米。假设这是一个身高167厘米的成年人的舒适作为高度。那么经过等比例换算,如若对于一个7岁的身高110厘米的孩子来讲,座椅的距地高度改为27厘米就较为合适了。

上一篇:金工实训小结下一篇:量化考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