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视角看《动物农庄》

2023-0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霍布斯对“自然状态”的定义

霍布斯之自然状态可以总结为三大因素, 即“竞争”———与他人进行比较的原始本能, “猜疑”———将人置于不确定因素之中的恐惧状态, 以及“战争”———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敌对状态。归纳来说, 霍布斯口中的自然状态是一种去除当今一切社会因素, 并以其为时代背景, 人与人作为互不干涉的独立个体存在并在意识上受原始的本能———比较———所支配的不稳定状态。

根据《利维坦》主张, 霍布斯将自然状态中的“战争状态”这一最原初意识的来源归结为三点, 即对于同一事物的渴望 (人在自然状态下对自身权利的理性竞争) , 才智上的纷争与比较和虚荣心理 (虚荣的错误估价) 。在《动物农庄》中我们或多或少都能看到一些印证。举例说明, 当老猪梅杰在列举人类之种种不公平待遇时, 其出发点正是一种比较的心里, 这反映出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比较, 源于对生产力支配的渴望与劳动成果的渴望;当拿破仑对雪球大加挞伐和诽谤打击时, 其出发点正是一种对于绝对权力的向往;当农庄中的动物们遮蔽双眼拒绝相信动物统治下的农庄之生产效率低于人类统治时, 这就是一种虚荣心理在作祟, 凡此种种不再赘述, 足见霍氏理论之影响深远, 奥威尔是不是有意无意地借鉴了他的学说我们无从知晓, 但其思想在《动物农庄》这本书中是有诸多体现的。

二、插几句话———从作者的角度谈谈“马诺尔农庄”与“动物农庄”以及其他农庄的象征性意义

让我们放慢脚步, 将视角重新放到作品本身上。谈到《动物农庄》这本小说就绕不开对于作者乔治·奥威尔的讨论。其生活在20世纪30、40年代欧洲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其反对极权主义以及身边所充斥着的资本主义元素等特性, 然而其自身的悲惨境遇却造就了他与社会主义之间的不解情缘。这些元素在《动物农庄》这本书里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奥威尔的一生可以用颠沛流离四个字来形容, 他出生于印度, 当时仍属于英国的殖民地;他又接受过伊顿公学良好的教育, 笃信真理;在缅甸任职与参加西班牙内战期间, 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见解。我国大多数学者对奥威尔为“讽刺社会主义作家”的观点一般持否定态度, 通说认为奥威尔反对极权但仍坚持社会主义或者说民主社会主义。纵向分析奥威尔的生活背景, 我们不难发现, 奥威尔书中那个动物农庄的初成立阶段貌似是一种列宁之新经济时期的翻版, 而拿破仑的独裁统治在西方人眼里又被赋予了一种希特勒和斯大林的色彩, 或者有些学者干脆将拿破仑直接比喻成斯大林算了。于是乎, 动物农庄以及其周围的农庄之意象就好分析了。

首先, 马诺尔农庄时期, 我们不妨将之看成待解放状态下的沙皇俄国。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空穴来风, 沙俄在经过农奴制改革后仍然保留着奴隶社会的诸多因素, 整个国家并不像一个健全的资本主义国家, 更像一种封建极权社会, 于是乎一个拥有马克思平等、解放之思想的人物梅杰出现了, 并灌入式的像动物们传输了“不自由, 毋宁死”的先进意识, 至此埋下了“十月革命”的种子。待到革命结束, 动物们算是迎来了属于无产阶级的时代。

接着, 脱离了人类统治的动物农庄时期自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典型代表仅有苏联一家, 而且也符合小说中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将动物农庄比作苏联当然也不是我的臆想, 作者口中前几章的动物农庄时期无疑是成功且富有成效的。这是不是会让读者们联想到列宁主政时期的苏联呢?

驱逐了雪球之后的动物农庄在经历了数次政治大清洗之后便迎来了拿破仑的独裁统治时期。这大清洗与极权社会主义在当代的视角尤其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视角绝对是像极了斯大林时代的苏联的, 当时的右翼资产阶级甚者直接将拿破仑比作了斯大林。对这意象的合理性我们暂且按下不表, 单说这一寓意还是极为形象和深刻的。

最后, 动物农庄周边的两座农庄———皮尔金顿先生的狸林农庄与弗雷德里克先生的狭地农庄即象征着20世纪40、50年代见风使舵的资本主义国家。结合小说内容以及作者奥威尔的时代背景来看, 若将动物农庄看作社会主义时期苏联, 其周围不正是来自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重重威胁吗?回到小说中去, 弗雷德里克和皮尔金顿在全篇中出现次数虽然不多, 但其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和善变的本质却经常被奥威尔挂在嘴边, 当我们读到拿破仑与弗雷德里克的假钞事件、最后的人猪大和解以及驿站和屠宰场的相关描述时, 恐怕对作者想要意会的资本主义世界血淋淋的现实和赤裸裸的金钱诱惑有所了解了。

三、“马诺尔农庄”时期的“自然状态”分析

奥威尔仅用了一个章节左右的篇幅描述了动物们在马诺尔农庄时期的景象, 但通过阅读, 读者们不难发现, 随着小说故事线的推进, 是马诺尔农庄还是动物农庄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然而, 不可否认的是如果这些拟人化的动物之间存在过霍布斯所主张的“自然状态”的话, 那也仅可能出现在马诺尔农庄时期, 至少从奥威尔的行文中我们可以发现自从老猪梅杰的“炉边谈话”之后, 动物们似乎一发不可收拾的拥有了反抗与“立国”的意识, 可以说老猪梅杰就是所有动物的启蒙者。启蒙者的见解之于“自然状态”中的人可谓新鲜而独到, 其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正是社会变革的诱因, 商鞅变法如此、孟德斯鸠如此、古今中外皆如此。正如霍布斯对“自然状态”的观点, 人类应当摆脱荒蛮、原始的自然状态, 转向理性、富于经验的社会状态, 故从自然状态转向社会状态也需要一个必经的过程。所以说, 若本书前后存在一个如霍布斯所言的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过度, 那就是“启蒙思想”深深的印入动物们的大脑之时, 故马诺尔农庄时期就是动物们的自然状态时期。

按照霍布斯的理论, 自然状态下, 人人孤立、人人敌对、人人比较。虽然书中没有太多描述, 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老猪梅杰之口略知一二。

“我们过得很悲惨、很费劲、活得也很短命。”这是梅杰对人类统治下动物在马诺尔农庄中生活状态是概括与总结。对照霍布斯笔下的自然状态, 这句话更像是它的浓缩版。霍布斯一直在强调人类应当摆脱自然状态而建立一种具备理性意识和服从绝对权力管辖的社会状态。这里, 人非动物, 不能将其纳入讨论范围, 单纯将动物们作为独立的个体, 这就需要它们让渡权力或经过比较或竞争的方式过渡到社会状态, 这是第一步。梅杰的思想里蕴含着霍布斯、洛克等启蒙思想家构建政府的理论。这是所谓的第一步, 没有人的奴役与压迫, 这是在梅杰将“先进理论”灌输给动物们之前的生活, 没有人, 或者说没有动物试图反抗, 它们在为人类所奴役状态下却不知被奴役, 有如古典神话中的克罗诺斯或宙斯需要通过人类的祈祷方可获得神力, 而人类却也乐此不疲的祈祷、信仰、供奉着这些天神们。梅杰此时扮演着普罗泰戈拉的角色, 大声疾呼“发现你自己”、“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才有了下面的讨论。

第二步, 通过梅杰的教导, 动物们明白了它们应当将人类与自己等量齐观, 于是人类便成了动物们革命的对象。与此同时, 自然状态就有了向社会状态接近的趋势了。霍布斯作为自然法学家倡导的是一种天然的、无外界因素干扰时的理性状态, 其笔下所述之社会状态是作为人类必须进化以期达到的理想境界, 单一的、理性的个人趋于统一并服从利维坦之管理, 于是乎社会状态才能应运而生。而人类 (琼斯先生) 统治下的农庄并不理性, 如梅杰所言“人是唯一只挥霍不生产的动物”。梅杰是多么聪明啊, 人也是动物, 于是乎人不再作为如古典神话中的神一样高高在上的存在, 而被拉入了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中的理性所必须讨论的范畴之中。按照自然法的观点, 恶法非法, 君主不开明怎么办?“换掉”, 这就是答案。所以说, 失败的社会状态只是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度过程中的一种尝试, 动物们的社会状态并未真正到来。

最后, 为什么社会状态要优于自然状态, 或者说动物们为什么要革琼斯先生的命呢?虽然梅杰将之归纳为上述的“过得不好、人类挥霍无度”等原因, 但这不免太过表象, 通过霍布斯的角度似乎更能从根源上加以理解。在自然状态下, 人人独立, 正如动物们在为琼斯先生工作时并没有考虑到其他同类或异类动物, 更不会从整个动物的视角去考虑福利和平等的问题, 在人类的“奴役”下, 他们唯一能考虑的就应该像书中的公马博克瑟一样多做一些事情或者把对方比下去 (奴化心里与自然状态的结合影响) 。自然状态下的社会又存在着无限的恐惧, 朝不保夕, 动物们担心自己哪一天便会成为屠宰场的刀下鬼或者母鸡们要担心自己的蛋哪天又会不翼而飞, 这便是来自自然状态的恐惧, 只不过此处恐惧的来源变成了人类而非动物, 不过鉴于上一步已经将人类拉入了动物们自然社会的讨论范畴, 这一恐惧来源作为佐证自然状态下动物们的恐惧来源当具有其合理性。归根到底,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人只有置之于城邦之中才有其自身的价值”, 结合霍布斯之理论来看, 自然社会代表着原始、未知、不确定、混乱、无权益保障等多方面落后因素, 社会状态自然成了理性动物的选择, 这也是为什么梅杰的话被大多数动物接收, 并最终成为动物们反抗人类统治利器的原因。

四、“动物农庄”时期的“社会状态”分析

(一) 这是一个看似合理的社会状态

动物农庄的“建国初期”无可厚非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 动物们在推翻琼斯先生暴政的喜悦下干劲十足, 这里作者似乎想将这样的社会写照与列宁时期的苏联相对比, 其实不然。这样的社会看似人人平等, 实则人人皆不平等。在没有监督和管理的体制下, 社会福利完全可能变成腐败和退化的温床。这就是霍布斯所强调的人的本性, 即在不存在任何外界约束之情况下的比较与竞争的欲望。果不其然, 拿破仑开始偷喝牛奶、秘密驯养小狗作为如同中国明朝之锦衣卫与纳粹德国之党卫军一般的存在, 猪的等级开始一步一步的特权化, 并最终通过愚民手段、“铁血统治”和把握舆论三大法宝成功的完成了梅杰口中的大逆袭。这一切均肇始于社会状态下, 动物农庄中猪这一阶级的特权化, 按照霍布斯的理论, 社会状态下的个体在利维坦的运作下不应当存在差别, 而奥威尔所要描绘的正是这样一种假设, 即当利维坦的正常运行依赖于或者被杜撰的依赖于需要某以阶级的妥协时, 其他阶级或个人是否可以凌驾于其他人之上呢?这是一个存在巨大张力的假设, 霍布斯作为一位保王派, 当然同意某一阶级或人的特殊化, 因为这也是利维坦的正当需要, 但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当动物们已经拆解了这样一种利维坦模式 (马诺尔农庄) , 再继续这必然发生的死循环, 显然是缺乏其合理性的。

(二) 这是一个不健全的社会状态

作为一个健全的社会, 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便是完备的法律, 以及与其相配套的法律执行措施。上述两点最基本的要求, 动物农庄似乎均不具备。首先是完备的法律, 这里涉及的法律指的是实体法, 与下面要讨论的执行措施 (程序法) 相呼应。根据梅杰的“炉边谈话”所归纳的“七戒”, 既非实体法也非程序法, 但在动物眼里却既扮演了实体法的角色, 又充当了程序法的角色。无法无天的社会 (或者说有法不依的社会) 本身就容易走向崩溃, 再加上一个随时准备窃取革命果实的野心家, 似乎就更加鸡飞狗跳了, 我们不好说是拿破仑造成了动物农庄的退化还是这样的退化造就了拿破仑这一角色, 总而言之, 在实体法未能健全且仅就创制的部分而言又遭到了毁灭性的篡改, “七戒”的不完备可想而知。再来看看, 动物农庄的法律是怎么执行的吧。起先, “七戒”的执行完全靠动物们的自发遵守, 并辅之以猪的监督, 猪作为动物农庄的策划阶级、建立阶级, 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其监督或守护阶级。渐渐的, 由于巨大的“利维坦”没有建立更进一步的约束机制, 使得原本就抽象的“总则性规定”成立被政治所左右的“杀人利器”, 在此期间, 作为程序法的实施细则终究是没有出现, 正如莫里斯在其《法律发达史》中所提及的那样“法律的执行实比实质上的优良更易见其制度之优美。”制度上的设计是完全可以弥补实体法制定的不足的, 可惜的是动物们没有霍布斯和莫里斯这样的头脑。

(三) 这是一个走向畸形的社会状态

健全社会的发展趋势都有一种大致的发展趋势, 都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并驾齐驱、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先从理论上来说, 如果霍布斯假想的“利维坦”并不利于人民的物质发展要求, 即不适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人民应该怎么办呢?用霍布斯矛来攻霍布斯的盾, 当社会状态不足以维持其社会性, 自然就不再是社会状态了 (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本身并不稳定) , 人民必然起而反之。载说说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 当火药、造纸术、印刷术传入西方, 这先进的生产力立即被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生产关系改造运动之中, 于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资产阶级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了, 而我们直到十四世纪还沉浸在火药能把人送上天的趣闻之中。当生产力没有被用在发展生产关系上时, 这个社会自然会走向畸形, 回到动物农庄之中, 作者奥威尔运用雪球的意识已经将生产力转化为生产关系和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这样的意识注入给了我们, 但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作者又将雪球的计划连同这个任务给彻底终结了。至此, 动物农庄“光明正大”地走向了畸形、变质之路。

五、各种动物的形象分析

首先讨论的便是无产阶级的启蒙导师老猪梅杰。这是一个颇为复杂的动物。从他的行为举止来看, 他有着猪的特性———好吃懒做, 然而其思想却富有理性且充满智慧。通过第一章的介绍, 我们不难发现, 梅杰实为既得利益者, 作为既得利益阶级, 他没有反抗的原始动力, 何以他会将启蒙思想灌输给其他动物呢?回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及, 无产阶级之革命通常应当发生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实际上, 我们都知道沙俄却是“资本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 此处奥威尔似乎更像是一种对于马克思的讽刺, 因为马克思本人也是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者。说到这儿, 又不得不提到奥威尔用心良苦的一处伏笔, 在第一章的开头, 作者对梅杰的介绍里提及其参加展览时被称之为“威灵顿帅猪”, 读者们不妨回忆一下在历史上的滑铁卢战役中, 是谁打败了拿破仑呢?不难看出, 作者言下之意, 拿破仑之于社会主义无异于一种修正的、偏激的极权主义, 这并不是梅杰的本意。这里的一语双关若不是作者有意为之, 实为妙哉。

接着要讨论的便是拿破仑这一角色。有的人说“不同的历史时期需要不同的人物”、有的人说“不同的历史造就了不同的人物”、更有甚者说“是不同的人物造就是不同的历史时期”, 然而他们都不可否认的是拿破仑无论作为历史上的伟人还是本书中的猪都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奥威尔笔下的拿破仑在统治手段上颇具有历史教科书上拿破仑的“风范”, 无论政治运动、发动战役还是修订法典, 这一切就好像这头猪的名字一样牢牢地与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绑在了一起。然而, 奥威尔却尝试着用他自己的笔杆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如果150年前一个拿破仑能够捍卫资本主义制度, 那么150年后就能有一个拿破仑毁掉社会主义制度。于是乎, 动物农庄中的拿破仑便诞生了。不得不说, 奥威尔对这一角色的拿捏是十分到位的, 甚至前苏联的许多读者曾经感叹“他怎么比我们还理解我们”。显然, 这样的感叹是基于他们对斯大林以及勃列日涅夫等人之极权社会主义状态的对号入座, 这也从另一角度证明了作者所描绘的这头猪的铁腕、事故、圆滑和颇具外交头脑确实像极了一些前无产阶级独裁者。恐怕这个角色算是本书讽刺极左派的最典型的意象了。

然后要说的是尖叫这一角色。其实, 历史上每一个独裁者周围自然必备这样一位宣传能手, 赵高之于秦始皇、和珅之于乾隆、布鲁托斯之于凯撒、塔列朗之于拿破仑, 古今中外概莫能是。但这一角色的出现却让我想起了两个人物, 德意志第三帝国之戈培尔和我国十大元帅之林彪。如果将纳粹德国比作泰坦尼克号巨轮的话, 那么戈培尔自然是它的大副无疑, 这位第三帝国的政治风向标对希特勒完全可以用“死忠”两个字来形容, 小说中的尖叫对拿破仑的命令从不怀疑、从不拒绝、从不反抗并尽一切可能将之合理化并“歪曲”灌输给别的动物, 这样的宣传手腕活脱脱就是戈培尔的翻版。至于谈及林彪, 当然也涉及他在大跃进、人民公社以及文革期间对错误政治导向非但没有制止, 反而越加鼓吹, 实有利己误国之私心。

最后要谈及的两个角色, 一个是任劳任怨的老马博克瑟, 另一个是年纪最大、脾气最坏的驴本杰明。之所以分析这两个角色, 实为这二者一个是政治地位最低之劳苦大众的化身, 另一个实为固守自己利益之士绅、小资产阶级的化身。这两个角色是当时“二战”结束后, 世界上之所有观望者的典型代表。在这一点上, 奥威尔是十分具有前瞻性的。可能有许多读者会同情吃苦耐劳、毫无怨言、死不瞑目的老马博克瑟, 但从作者本身的叙述来看, 似乎看不出对于这匹马的一丝丝同情, 更多的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叫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这样的被愚者———在作者看来———是没有时代中的位置的。另外一种人正如本杰明一样, 是掌握了一套明哲保身的好本领, 作者用本杰明来命名驴这一角色并赋予其“执中守一”的性格似乎也象征着一些什么。

六、用霍布斯的视角看, 何以会变质

通过上述的铺垫与解释, 可以说动物农庄的变质存在着它的必然性。

首先, 如果霍布斯之所谓的“利己动机”是人类的天性, 自然状态下的本性流露, 那么奥威尔笔下的动物们自然也存在着这样的“利己动机”。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拿破仑这一角色以及其所代表的猪的群体。利己动机是人类在自然状态下就带有的一种秉性, 出自于自然状态必然将影响到社会状态。霍布斯言下之意为了防止人类这一不好的动机, “利维坦”应当采取一些利于集体的方式杜绝这种本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然而反观动物农庄非但没有这种必要措施, 反而任由其发展, 自然会渐渐变质。

其次, 除了统治阶级变质以外, 另外一点就是存在太多诸如上述所分析之博克瑟这类的人可以被当权者利用, 此谓“愚民政策”与“被愚者之屈从”或者说“愚从”。老猪梅杰深知“人民群众”是最易发动的革命工具, 也是被压迫最深的底层人物, 这样的群体自古便易于反抗且更易于操控, 其后也证明了这样的观点。如此一往一复、一上一下, 确保了变质的道路走得“并驾齐驱”, 于是畸形就此产生了。

七、霍布斯之于奥威尔的意义

霍布斯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不幸的是他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保王派, 这点从他所强调的利维坦的运作状态下国王作为绝对权力的象征可见一斑。然而, 这样的身份纵使其有万般才华却也不得不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查理一世被处死以及英国议会的召开可以称之命运转折点, 自此霍布斯开始了流亡国外的生活。

通过纵向比较实不难发现, 奥威尔和霍布斯真的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了。这些相似之处或出于偶然或出于必然, 通过分析却能逐渐看清他们的共通之处。

首先, 霍布斯与奥威尔同处战乱的大时代中。霍布斯本人经历了查理一世与议会之斗争、克伦威尔战争、光荣革命等诸多纷争, 虽然其维护着国王的绝对权威, 但也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英国之资产阶级议会权力做大做强, 以至于其晚年再也不提《法的原理》、《利维坦》中所主张之君主的绝对权力, 其郁结之情可想而知。上文所述, 奥威尔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 而作为站在贫民阶级的视角, 其对资产阶级和极权社会主义又持有反对态度, 正如霍布斯既反对“君权神授”又支持“君主专制”导致两边受排挤一样, 奥威尔似乎也将自己置于两边是不义状态。不过正是因此, 两位大家才能够以自己的立场讨论、分析当时其身边所发生的一切。简而言之, 此二人皆具有跳出时代背景来分析问题的独特视角。

其次, 霍布斯与奥威尔都擅于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或暗喻其所指。霍布斯将社会状态下的国家及法律喻作巨人利维坦, 以此类推将家庭及城邦喻作小的利维坦, 这一比喻既符合其思想宗旨又具有极度的渲染效果。当霍布斯说到将家庭拆分、将教会拆分并以更小的零件作为利维坦的组成部分时, 恐怕读着不难想象着巨大利维坦的复杂构成。而《动物农庄》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梅杰在干草堆上发表讲话的场景被描绘出来时, 第一个飘入我脑中的人物便是列宁 (当然其大部分施政纲领是由雪球与拿破仑共同完成的, 这点区别于列宁) , 将其称之为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并不过分。

最后, 如果单纯的将奥威尔笔下的“共和”时期拉出来看, 其对开明君主的态度并不反感。显然, 作者对雪球这个人物———无论出于私心还是结构需要———是持褒扬态度的, 可以说拿破仑统治阶段行文中对拿破仑和雪球的关系多一分描写就是多一分对拿破仑的揭露, 相应的对雪球就多一分同情与赞扬, 然而政治有的时候与科学偏偏是背道而驰的, 这也是奥威尔所不愿看到的。再看霍布斯的观点, 简单几个字概括, 即“忠君、斥教、谈政府”。何谓“忠君、斥教”, 通俗一点即反对教会干预世俗权力和提倡君主的绝对权力, 这一点在中国人眼里看似矛盾, 但在霍布斯、洛克、卢梭的眼里, 国王之权力是基于社会契约让渡出来或基于自然斗争演化而来的, 故霍布斯反对的是“君权神授”, 而非“君主专制”。自然状态之所以被霍布斯所摈弃即因为其“无君、愚昧、无政府”, 这样的状态当然也被奥威尔所唾弃, 最后拿破仑治下的动物农庄恢复马诺尔农庄的名号, 与人类建交等等举措无疑是一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背叛, 使动物们重新 (逐渐地) 回到了自然状态之中, 显然这是奥威尔与霍布斯都不愿意看到的。

八、结语

奥威尔没有阐明动物农庄最后的结局, 我们不妨透过他在结尾的只言片语和霍布斯对社会状态与自然状态特征的总结来预测一下。

文章的结尾称拿破仑对人类宣布“动物农庄”的名称改回“马诺尔农庄”, 因为这才是它们正确和最开始的名字。从文学的角度看, 作者实在暗喻农庄之性质已变回原本的状态, 恢复的不仅仅是名字更是社会制度。同理, 从“自然状态”的角度来重新分析, 这时候的农庄还有哪一点是自然状态下的社会属性所不具备的呢?法律虚无、人治代替法治、人人自危、朝不保夕, 这不就是琼斯新生统治时期老梅杰口中的自然状态吗?那么这样的社会究竟会怎样演变呢?霍布斯已经告诉了我们他的答案。

摘要:霍布斯在其著作《利维坦》中曾讨论过人类在原始状态下的自然属性, 即摆脱了一切加诸于其身的自然关系以及社会关系之后, 人作为单一物种或最纯粹状态时所拥有的最原始的秉性。而其概括性的将之总结为“战争状态”, 简而言之, 即人与人之间所存在的将对方“比下去的欲望”。初听之, 实不易理解, 然而, 奥威尔的这本《动物农庄》实为其解读的最好范本。其书中动物农庄作为一种类似乌托邦的国家形式既有其形成的合理性也有其变质甚至分裂的必然性, 用霍布斯之“自然状态”的眼光加以分析实不难理解。

关键词:《动物农庄》,霍布斯,自然状态,奥威尔

参考文献

[1] 李猛著.自然社会——自然法与现代道德社会的形成[M].北京:三联书社, 2015:120.

上一篇:新形势下加强和完善医院财务管理的措施探讨下一篇:探析新形势下工厂的安全生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