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学生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高等学校学生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以及高等学校自身改革的紧迫性,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自谋出路不仅是解决当前就业难问题的重要途径,从长远看,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既激发社会活力,又繁荣社会经济。高校在不断实践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由于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晚,发展滞后等种种因素,使得创业教育的开展仍然需要不断强化。

第一篇:高等学校学生论文

高等学校学生违纪处分程序研究

摘 要:规范高校学生违纪处分程序对于保障大学生合法权益,维护高校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研究程序制度为视角,对于高校学生处分程序的调查取证,决定送达,事后救济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思考性建议。完善高校学生违纪处分程序,以达到高校管理人、教育人、培养人的终极价值目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学生处分程序;大学生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大变迁、文化大繁荣所引出的社会关系深刻变革面前,历经长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与探寻,在教育的法制化建设方面我国已经有了长足进步。逐步向发达国家靠拢的目标,使我国基本形成了教育法的框架和体系,与此同时教育法的司法化也逐步深入,良好的法制环境正在生成之中。高校学生的违纪处分程序问题事关学校和学生的权益,初见端倪的法制教育建设又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完善程序正当化迫在眉睫。

一、高等学校学生违纪处分程序问题的提出

根据相关立法和学校本身的管理规定以及制度,学生违反规范性文件中的相关要件,校方依其情节轻重,可对学生行为做出违纪处分。以教育管理者为身份的高校,对于违反学校管理规定和相关立法的在校生做出的制裁性行为,我们称之为学生违纪处分。国家赋予高校一定的裁量权来管理在校学生,这种行为的作出也是对裁量权的一种限制。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3条要求,以下五种违纪处分的种类在规定中明确指出为: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

诸多规定中程序性规定较少,实体性内容规定偏多。重实体、轻程序,这一顾此失彼的问题,正如程序性规范从我国的《高等教育法》中很难找到。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一共有69个条文,其中勉强可以算得上是程序性规定得只有6条。依据明确、证据充分、程序正当、在定性准确的情况下做出合理适当的处分,在第55条中已做出明确规定。我国高等教育法规第一次引入程序正当的概念,正是从此开始,它有利于减少高校自由裁量权行使的随意性,有助于高校处分学生的公平公正性,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对违纪学生进行处分问题,环环相扣,主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调查取证——决定送达——事后救济。在这三个环节当中,每一个环节学校都必须认真应对。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情况下,任何一个环阶段出现了问题,它都会对整体的结果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于相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的严苛执行,才能使得处分结果的合理与公正,保障法律关系中主体的合法权益。

二、高等学校学生违纪处分程序之学理分析

(一)从调查取证视角分析

大多规范性文件偏重事后处罚规定,忽视事前调查取证。在对高校学生违纪行为进行调查取证的程序中,并没有详细规定学生的何种行为应由什么部门进行调查取证。学院方面,主要掌管在校学生如考试作弊等方面的调查取证。学生违纪行为的多样性,使得负责调查取证的部门和单位也应有所不同。如果学生参加了重大违法乱纪活动,那必定要动用学校的保卫部门,情节严重者,甚至还需当地警方出面调查。这充分体现了在调查取证过程中的分工合作原则。只有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相关部门调查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启动下一个环节并实施。

(二)从决定送达视角分析

处分结果的送达方式考虑欠妥,存在不合理之处。学校对学生做出的处分,应当出具处分决定书并送交本人,这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8条明确做出的指示。根据现实的具体情况,只是简单说明送达规定,没有具体的过程解释,“公告送达”这一在诉讼法里出现的名词,便被很多地方和高校将其合理细化地写入规范性文件。“公告送达”的实行对象主要针对:不在学校的学生,学生拒绝签收送达报告,因见不到本人而无法送达的情况。本着教育为主,惩戒为辅的理念,应该按照处分方式的分类,来规定“公告送达”适用情形:对于受到“开除学籍”处分的学生,可以考虑采用公告送达的方式,因其已不在校学习。剩下的四种处分方式,不建议采用公告送达。

(三)从事后救济视角分析

违纪学生的事后救济程序缺乏,导致学生的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诉讼方式、行政方式,仲裁和调节方式是帮助学生的法律救济手段:一般作为最后的救济方式出现的是其中的诉讼方式。运用最为广泛的是行政方式,它主要包括行政申诉、行政复议和赔偿等。对于学生事后救济,行政申诉中的学生申诉制度是最为核心的使用方式。《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指出,学校成立的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受理学生以下申诉:违规、违纪的处分,对取消入学资格或者退学的处理。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组成结构包括:校方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师生代表。5个工作日,是学生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起书面申诉的期限,它从接到校方出具的处分决定书之日算起。过于抽象和概括并且缺乏相应配套机制,使写入高校规范性文件中的学生申诉制度难以实施,因此本文以分析完善校内学生申诉制度为主,展开对高校学生违纪处分程序的讨论。

三、高等学校学生违纪处分程序问题之思考

(一)调查取证方面

调查取证的职能部门。专门的职能部门应完成高校学生处分调查取证的工作,最后做出处分决定的部门应与调查取证部门相分离。学生处应对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进行调查;教务处、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应分别对学生的学习及考风考纪方面进行调查;保卫处应对涉及治安及违法犯罪的行为进行调查。学生所属各个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及辅导员、班主任应予以积极合作、协助调查。如学生行为恶劣,已构成犯罪,则应交公安部门予以调查,学校同时展开相关配合。

调查取证工作的开展。高校应当依法、及时、客观、公正、全面的搜集证据,展开调查。法律依据是事实证据的前提基础,它们相辅相成;收集不利的客观事实证据,也要搜集对受处分学生有利的或者能减轻其受处分程度的证据,证据的调查收集离不开这两个方面。

调查取证工作的完成。在保证证明违纪事件发生经过证据的真实性,查明违纪事实后,还要使得最后的处分行为必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就需要明确违纪行为所适应的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等规范性文件。如果在调查取证环节,发现违纪学生的“违纪行为”在事实上不存在,或者只是轻微触犯相关法律规定,应及时上报相关主管部门,终止后续程序。视情况而定,没有必要给予处分时,对违纪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即可。

(二)决定送达方面

1.合理期限内送达处分决定书

对于送达的合理期限,《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并没有明确指出,因此可以参照《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对于可以当场进行交付学生处分决定的,应当场交付给被处分学生;对于不能当场交付的,校方应当在7日内将处分决定书送达被处分学生。一定的法律效果在处分决定一经送达便产生,被处分学生要履行处分决定里的内容,秉承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学生提起校内申诉的期限应从处分决定书送达之日算起。

2.处分决定书包括的内容要全面

处分决定书应由以下事项构成:校方认定学生违反相关法律条规的事实行为;基本资料包括被处分学生的专业、学号、姓名等;适用相应处分的理由和法律依据;被处分学生应享有的权利,如申诉权及其期限。高校在做出对学生的处分决定后,应当制作处分决定书,这是法定的程序。

3.送达方式要符合规范

正式的书面形式是送达一般应采取的方式,口头告知不能视为已经向被处分学生送达。如被处分学生本人不在,与其同住的成年家属可以签收。如被处分学生和同住的成年家属都拒绝签收时,视为送达的情况应满足以下条件:送达人、见证人都在场,事实情况明确。处分决定书留在受处分学生的收发室或住所,送达回执上面注明拒收事由,相关人员盖章或签字,以及落款日期。如被处分学生下落不明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可以公告送达。自公告发出之日起,经过60日即视为送达。

(三)事后救济方面

1.学生申诉制度的范围与受理机关

依据我国《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提起申诉的内容和对象包括如下方面:对于高校给予的处分,学生不服;学生对学校侵犯其合法人身权、财产权以及受教育权的行为;学生对于学校或者教师侵犯其知识产权的行为;学生对教师侵犯其合法权利的行为,包括其人身权和财产权。以上范围均可受理。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是学生申诉制度的受理机关,旨在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保证学校管理的客观公正。

2.申诉处理委员会的人员构成和法律责任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0条规定,学校成立的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受理学生以下申诉:违规、违纪的处分,对取消入学资格或者退学的处理。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组成结构包括:校方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师生代表等。还有一些学校为了保证申诉公正,在申诉处理委员会中加入执业律师的名额。在处理申诉案件时,若违背法定程序,没有遵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原则,执行相关法律规范,申诉处理委员会人员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这也正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急需完善与改进的内容。

3.申诉处理的程序化制度

学生申诉处理的程序化制度主要经由三环节,申诉申请——申诉的受理与审理——申诉决定。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2条明确指出,学生提起申诉,得出复查结论并告知本人,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要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在接到书面申诉之日起算起。需要改变原决定的,校方需要重新慎重处理,由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进行事项提交。为了被处分学生的受教育权更好地得到保障,在学生提出申诉后,在学校做出复查决定前,对学生“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当停止执行。同时赋予申诉处理委员会对原决定的变更和撤销权,使其真正成为拥有撤销权和变更权的独立机构,增强其复查决定的公信力。

四、结语

从“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到“刘燕文诉北大案”,学生与母校,对簿公堂,“尊师重教”的传统观念在无形之中受到了冲击。法治的根本宗旨是权利保护,公平正义是它的价值追求。以往高校注意维护学校教育的教学秩序、达到管理目标,却忽视了对学生权益的合法化保障。高等学校学生违纪处分程序的规范化,对于学生的程序性权利加以保障和确认,它将完善整个高等教育领域的立法,改变其“重实体、轻程序”的片面观念,加快促进高等教育的法制化建设。

作者:李琳君

第二篇:浅谈高等学校学生评教

摘要:学生评教已成为许多高等学校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分析学生评教的目的、意义和实施的基础上,探讨学生评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生评教;教学质量

学生评教是指学生根据教师的课堂表现、讲授效果及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一种活动[1]。学生评教已成为许多高等学校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需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一、开展学生评教的目的和意义

1.学生评教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所谓教学质量,指的是教学水平的高低和教学效果优劣的程度,主要包括教学工作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两大方面的内容,其中,教学工作质量是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基本条件,学生学习质量是教学工作质量的具体体现[2]。通过学生评教可以获得大量的反馈信息,帮助教师从学生的角度了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学生评教有利于强化对教学质量的监控。通过学生评教,教学管理部门可以了解教学信息,准确地掌握教学工作现状,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决策水平。

3.学生评教有利于学生成长。通过学生评教,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质疑、批判和创新的精神,其结果必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评价能力。

二、学生评教的具体实施

1.制定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学生评教指标体系是对教师教学活动数量与质量的具体要求,是衡量教师教学活动及其效果的依据[3]。制定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应遵循科学性原则,能反映教学的内在规律。此外,还要遵循简易性原则,将评教指标的数量压缩到最低限度。通常将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设置为五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面又分为几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又设定优、良、一般、差四个评价等级,赋予相应分值后折算成标准分。因此,评教指标体系由一级、二级及三级指标体系构成。为了使学生的评价客观、公正,通常对各指标有具体的说明,并将在同一班授课的教师列在一起参评,便于学生作横向比较。

2.加强宣传,提高学生和教师对评教作用的认识。通过黑板报、校报、会议、宣传栏、广播和校园网络等各种形式,向广大师生宣传学生评教制度。让学生和老师认识到评教只是一面镜子,对于教师而言,可以帮助他们找出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便于提高教学水平,而不是借学生管制教师,消除教师的紧张情绪;对于学生而言,可以保证学生享受优质教学服务,而不能把评教作为要挟教师的工具,要求学生认真负责和实事求是地对待评教。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和配合,共同把教学工作做好。

3.规定学生评教的范围、时间和形式,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和公正。评教范围是从事教学工作的任课教师;评教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学期课程结束的前几周,以免受到考试的影响;评教形式一般采用学生无记名填写评价表的形式,以消除学生的顾虑,获得真实的评价结果。

4.分析评教结果。一般来说,如果学生认真对待评教,其结果往往客观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评教结果与事实不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有些教师平时对学生要求严格,有的课程在学生评教前就结束了考试,有些考试不合格的学生给教师以较低的评价等;而另外一些对学生要求较松的教师,尽管教学水平一般,却得到了较高的评价[4]。这与“开展学生评教,提高教学质量”的初衷相悖,需要引起教学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改进评价环节,使教学评价真正成为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5.反馈评教结果。评教结果涉及教师的教学水平、声誉和利益,教学管理部门在处理评教结果时应保护教师的自尊心,不要完全公开。评教结果只通报给学院和系领导,由系领导再反馈给教师本人。对于学生评价好的教师,应给予公开表扬和奖励,对于学生反映差的教师,不必公开,但应组织系主任或教研室主任进行“会诊”,查找原因,对症下药,帮助其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生评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1.评教目的问题。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学生评教目的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具体评教过程中,一般都是根据评教指标来设置权重,并以学生给教师打分的结果作为教师教学质量、排名、年终考核、评职称、评奖金的主要依据,并没有真正把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具体、翔实的信息反馈给教师,并使之成为教师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保障[5]。这种“监而不控,评而不变”的现象在高等学校中比较常见。如果不改变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还会挫伤学生评教的积极性。因此,为了保障学生评教的有效性,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把翔实的评教信息反馈给教师,要求教师根据这些信息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教学水平。

2.未将评价课程的指标与评价教师教学的指标区分开来。目前的学生评教表中,往往将评价课程的指标纳入其中,这是不合理的。因为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对学生的重要程度、教材的先进性、内容的深浅等不一定是由教师决定的,而是由教学计划等决定的,将其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指标显然是不合理的[6]。因此,在学生评教表中,不应纳入评价课程的指标。

3.学生评教表千篇一律。大学课程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专业课和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理论课和实验课等。由于学科不同、课程不同,各学科各类课程的知识内涵和知识构成也不同,课程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等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制定的评估标准就不应该是一个模式[7]。然而,目前许多高等学校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课程采用相同的学生评教表,这会大大降低评教的科学合理性和有效性。因此,高等学校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程设计相对应的学生评教表。在设计学生评教表时,先就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共性内容设立几个基本项目,然后根据各学科各课程自身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添加不同指标,从而设计出针对不同学科、课程的学生评教表,解决了全校使用同一评教表的问题。

4.制定评教表的过程不够科学。目前的学生评教表通常由教学管理部门制定,作为评教主体的学生和评教客体的教师对于评教表的制定却无从过问,这样就很难在评教表中体现教师和学生的观点,这将会大大降低评教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为教师比教学管理部门的人员更加了解本课程的性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特点,他们参与评教表的设计能使实际评价的东西与需要评价的东西取得一致性,提高学生评教表的科学性或内容效度[8]。作为评教主体的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了解最深,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评教经验指出哪些指标难评,应该加以修改。因此,学校应该组织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评教表,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确立一个大家公认的、可接受的评教标准,这对于提高学生评教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学生评教的态度不够端正。有些学生认为评教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无关,草草应付,不仔细理解评教指标,对所有教师的全部评价指标都给予相同的评价。有些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评教,对与自己关系好的教师给予偏高的分数,而对于严格要求自己、批评过自己的教师给予较低的分数。这些现象直接影响学生的评教结果,还可能对教学产生误导。因此,学校要对学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让学生认识到评教的目的、作用和意义。评教不只是形式,它与教师有重要的关系,评教结果不但应用于教师的绩效考核,而且能够帮助教师改进其教学质量,最终的收益者是学生自己[9]。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评教的重要性后,他们才会端正评教态度。

6.将学生评教结果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目前,不少高等学校把学生评教的结果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也作为教师考核、奖惩等人事决策的依据,这显然是不可取的。因为学生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作用是有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0]:(1)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多个评价主体从多方面来评价,最终形成一个评价结果,而学生的评价只是一个方面的信息,不能以偏概全;(2)从总体上看,学生与教师相比,在教学中仍然处于一个被引导的地位,其能力、水平、知识都逊色于教师,因此,既要相信学生的评价能力,又要看到学生评价能力的有限性。学生评教必须与教师自评、同行互评、专家评教、领导评估相结合,才能全面确定教师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何添锦.高职院校学生评教工作探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1(3):50-52.

[2]杨湘清,胡耀荣,杨健康.学生评教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兼论学生评教的思路[J].高等理科教育,2003,(6):12-15.

[3]冷革华.对学生评教若干问题的思考[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79-83.

[4]姚丽娜.浅析“学生评教”[J].高等教育研究,2006,22(3):32-34.

[5]李传瑛.高等学校学生评教:问题、原因和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5,(9):40-43.

[6]姚利民,邓菊香.提高学生评教有效性之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19-22.

[7]蔡映辉.构建“以人为本”学生评教系统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5,(3):48-49.

[8]王瑛.关于高校“学生评教”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6,(7):46-47.

[9]李楠.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中“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4):96-99.

[10]马国建,王海军,王娟.对高校学生评教信度和效度的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38-40.

第一作者简介:韦思明(1971-),男,博士后,副教授,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医学教育及研究工作。

作者:韦思明,戴玉英

第三篇:微观高等学校大学生创业教育

摘 要: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以及高等学校自身改革的紧迫性,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自谋出路不仅是解决当前就业难问题的重要途径,从长远看,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既激发社会活力,又繁荣社会经济。高校在不断实践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由于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晚,发展滞后等种种因素,使得创业教育的开展仍然需要不断强化。作者从高校层面研究和探讨了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现状,并针对性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三点建议:加强政策落实,完善学校创业保障机制;设立专门指导机构,增强创业教育的专业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创业导师结构。

关键词: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师资队伍

一、概述

近几年,上至国家,下至地方,大力提倡全民创业、高等人才创业,试图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激发社会活力。经查阅,自2015年1月至今,不到一年時间,国家相关部门就相继出台了数项有关扶持创业的政策,如《关于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税〔2015〕1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近年来,各省市、地方政府积极行动,结合自身实际出台的具体政策更是数不胜数。可见,推进创业已经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并逐步实施起来。

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单位,大多已将创业教育纳入了学校教育教学体系,部分高校将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成果,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育质量、推动了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工作。但是,由于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晚、底子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等,导致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正如《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指出的“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因此,高等学校如何在实践探索中不断积累经验、排除障碍、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

二、当前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创业教育”一词逐渐被推广和关注,全国高等学校陆续开始重视并实践创业教育,逐渐形成创业教育体系,具体做法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大学生创业保障机制

领导重视、政策保障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的先决条件。各高校纷纷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整体规划之中,制定相关文件,设立管理部门,提供政策、场地、资金等支持资源,力求为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提供保障。

(二)完善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

除了开设常规的就业指导课程之外,部分高校开始设立创业教育课程,并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扩大创业教育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教授创业教育课程的老师大多没有创业的实际经历,而创业教育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导致创业教育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提升教育效果,高校会安排创业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开展的创业培训,取得相应资格证书,提高授课质量。

(四)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

创业实践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创业教育质量和检验创业教育效果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创业实践需要场地支持,因此各高校通过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开展校企合作等形式,为创业学生提供经营场所支持。

(五)搭建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

服务平台在大学生创业的宣传、推广和深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站、微信公众号、QQ群等现代信息传播媒介,加之传统的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将创业政策、创业资讯、创业项目等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沟通交流,使创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得到传播。

(六)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

大学生创业培训作为创业教育的补充教育,在当前师资力量薄弱的现实情况下尤为重要。通过与政府合作,邀请专家、优秀校友、企业家开展讲座等途径开展创业培训,提升高校毕业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七)营造大学生创业氛围

创业氛围的营造除了依赖于学校党政机关的政策规划以及二级学院的宣传动员外,主要依靠开展各类创业竞赛、科技竞赛、创意大赛等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力和热情。

三、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取得了一定成果,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鼓励和推广。但是,由于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晚,经验不足,还需要继续加强和完善,才能推动创业教育的科学化、专业化、本土化。作者认为,对于高校自身而言,应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

(一)加强政策落实,完善学校创业保障机制

再好的政策如果得不到良好的贯彻和落实,只能是纸上谈兵,毫无用处。因此,高校应结合国家、省市推出的创业优惠扶持政策,进一步细化适合自身的创业政策,设立领导小组或督导小组,严格把控,适时调整,增强政策的可行性、实效性,真正为想创业、能创业的学生服务,帮助学生创成业。

(二)设立专门指导机构,增强创业教育的专业化

据了解,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大多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具体负责实施。创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看作是缓解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一种补充课程,并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对于一个学校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有成立专门的创业指导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规划、培训等内容进行认真探索和研究,才能更快、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专业化。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创业导师结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开放、自由,老师的角色开始弱化,但一位好的老师在指导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仍然發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教师又是学校开展创业教育能否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关键因素。授课教师大多没有创业经历,所能教授的是习得的基本理论知识。因此,学校要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使授课教师获得丰富的教学体验,从而在课堂上能给予学生更充分和实际的指导。同时,学校应扩充创业导师队伍,通过引进或邀请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校友、专家或知名创业导师等人才,为学生授课、答疑解惑,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创业导师队伍。

四、结束语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学生自身共同发力,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和深化。高校是创业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也是创业教育理念和措施的直接践行者。因此,高校层面应积极总结经验和问题,为大学生创业尽可能提供完善的指导和服务,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时代和社会对人学生创新能力的需求,使得大学生敢于创业、成功创业、顺利就业、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赵书玲,董跃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生学报,2010,4.

[2]孙柏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证考究及优化建议——基于福建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2,10.

作者:周士荣 吴绍山

第四篇: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策略探讨

【摘要】高等学校必须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学生管理队伍,完善学生日常管理制度,倡导学生自觉自律,合理统筹学生管理工作,把握各阶段工作内容与重点。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以人为本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是分层管理协调性差,学校各部门的自我保护意识容易造成条块分割的矛盾冲突,有时甚至造成部门或单位各自为政。其次是人手普遍不足,诸如辅导员工作、学生会及社团的工作任务都很重,在人手不足情况下只能满足日常事务,在职培训及研究、探讨流于形式;当学校遇到组织工作相对集中的大型活动时往往是按人头一起上,不仅使得工作局面混乱,而且也会出现工作不到位的现象。再次是管理工作负担重,很重的班级管理责任落在了辅导员身上,使之苦不堪言。另外,学生个性发展不充分。我国高校强调统一管理,往往采用“一刀切”的管理方式,难以做到因人、因事而管。还有,学生心理健康值得关注。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等五花八门的考试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很大,加上就业压力、经济压力等因素,造成一些学生经常出现过激想法和做法。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如履薄冰,牵一发而动全身,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一、高校必须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价值中心,是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既要把学生训练成社会需要之“才”,更要把学生培养成各种能力协调发展之“人”。因此,必须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一)制度设计的人性化

高校学管工作是靠一整套规章制度来保障其实施的,规章制度具有一定刚性,一旦有谁违反就会受到相应处罚。规章制度在设计初始就须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既要合法更要合理。从现有的制度体系来看,其基本内容的制定是在国家法律法规框架之内,其合法性几乎没有异议。但就合理性而言还有值得商榷之处,主要是欠缺人性化,应充分吸收管理客体的参与,听取学生意见,还可采取类似于听证的办法,扩大制度设计的参与面,执行中如发现不合理的成分应及时修订。

(二)管理手段和方式的人性化

制度操作层面的手段和方法,目前主要有教育手段、激励手段和行政处分手段,应将教育手段和激励手段作为主要的管理方式,而处分手段则是前二者的补充。凡是经教育能改正的,尽量不要处分,即使是非处分不可的,也要尽量给学生留下改错的机会。有的高校在勒令学生退学时,还给他一个试读机会,这就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理念。

(三)管理过程的人性化

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与被管理者平等交流,这也是人性化的重要体现。要注重建立畅通的反馈渠道,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要坚持公开、公正与公平,凡是和学生相关的规章制度都要让学生通晓明白,凡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利益分配问题要实行公示制度。同时还要注意,在资助困难学生时,要注意保护其自尊心、激发其上进心和感恩之心。

二、高校应建立强有力的学生管理队伍

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中,要充分重视三股力量:一是辅导员队伍。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学生不再信奉“权威”,甚至不听从校长、处长的指导,但辅导员若能做到亦师亦友,反而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二是授课教师,如果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势必影响学生心智发展,因此授课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加强对学生管理。三是宿管和保卫,这两个部门的工作忽视不得。高校领导应将各二级院、系与学生处、宿管部和保卫处这四个部门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中,统一协调,集中指挥,不留死角。

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殊性所决定,重点搞好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和各项活动,都要由辅导员传达给学生并安排实施。辅导员的工作比较琐碎,也不容易出成果。但正是有了辅导员们的默默努力,高校良好的教学环境才得以维持,教师才能从容教书,学生才能安心学习。因此,建立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严谨的辅导员队伍至关重要。高校辅导员应主要毕业留校生来担当,如果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岗前培训,往往能激发其工作热情。从年龄上讲,他们更容易跟学生打成一片,进而成为学生的贴心朋友。

三、完善日常管理制度,倡导学生自觉自律

(一)完善日常管理制度

具体来说,完善日常管理制度应采取以下措施:

1.定期班会制

不少民办高校规定每周日晚自习作为班会时间,由班主任或辅导员总结上周工作,安排本周工作,及时传达学校的各项工作要求。这种做法很有效,强化了学生管理,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自律的习惯和能力。

2.辅导员跟班制

高校应要求每位辅导员必须到所带班级听课,以便教师组织教学,同时有利于辅导员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3.制定并落实提高到课率的管理办法

在辅导员日常管理的同时,学生处应制定并落实学生到课情况周报表制及日跟踪汇报制。周报表的具体做法为:由班长对每周本班同学的到课情况于周末上报到各系办;日跟踪汇报制的具体做法为:由各辅导员对学生每节课的到课人数、科目等情况予以考勤,并当晚上报各院系办公室或学生科。

4.定期检查评估学生管理工作

学生处要加强管理,可实行定期检查评估的办法对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环节给以通报,并限期改正。

5.学生宿舍走访制

为了把学生工作做得更加细致,高校应要求辅导员定期到学生宿舍对学生进行看望,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

6.学生处查房制度

学生处要组织辅导员不定期查宿舍,通过查宿舍了解学生日常作息情况,掌握学生生活作风,为做好学生的一线服务工作奠定基础。

(二)倡导学生自觉自律

倡导学生自觉自律是和建设优良的学风、班风和校风相辅相成的。高校应要求教师和辅导员带头自律,并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认清形势,摆正位置。可通过教室闭路电视、互联网络、主题班会、座谈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借助学生社团、业余党校等机构,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培养优良的学风。

四、合理统筹,把握各阶段工作内容与重点

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高校对他们的管理工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重点都有所不同。

(一)学生入学阶段

此阶段的工作重点是熟悉学生情况,通过各种方式稳定学生的思想情绪。为了保证此目标实现,很多高校采取了各种措施。例如:通过入学教育鼓励学生树立信心,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大學学习生活中去;通过军训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自我约束能力;通过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如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来勉励、鞭策学生,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开展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发挥特长、展现自我的机会,使其旺盛精力和能量得到合理释放。

(二)学生在读阶段

此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加强与学生联系,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防止各种恶性事件发生。首先是要做到“四个了解”:一是通过谈心活动进行直接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特征、年龄、民族、专长、籍贯等情况;二是查看各种相关资料进行间接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经历、家庭状况、社会关系等情况;三是观察每个学生的变化情况进行细微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性格、心理、情绪变化等情况;四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渐进了解,以排除表面的、虚假的、片面的信息,掌握真实的、可靠的、有价值的信息。其次,不能忽视学生的生活管理,要给学生更多的关爱,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老师的关心。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师生之情,才能建立起和谐、信任的管理关系。再次,要管好学生行为,是要多查、多看、多说、多转,及时掌握每个学生在什么位置、在做什么事情,使每个学生的言行都在老师的掌握之中,对不良行为及时进行教育劝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员不失控、行为不失控,把各种不良苗头消灭在荫芽状态和事发之初。

(三)学生毕业阶段

此阶段的工作重点是为学生就业积极创造条件、提供便利,同时要注意疏导学生排泄心中的压力和受挫心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和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数量的成倍增长,导致就业竞争已趋于白热化,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造成心理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在这种情况下,尤其要鼓励学生直面困难,及时排解心中的苦闷,以积极的态度求职就业,避免泄愤等过激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赵迎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科技信息,2011(2):48.

[2]贾勇.高校管理与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刘文武,漆礼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探讨[J].华章,2011(14):96.

作者:罗志哲

第五篇:关于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文化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管理文化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精神核心,对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文章针对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模式,从人文文化、制度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四个方面对高校学生管理文化进行探析,阐述了高效的校园管理文化对于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打造一流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文化;探析

[作者简介]张永贞,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助教,广东茂名525000

[

高校是知识的殿堂,是社会的思想高地和培养人才的摇篮。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人才培养是第一位的。面对全球知识经济的迅猛崛起,国际竞争的日j趋加剧和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新形势,高校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必须加强高校的学生管理。高校管理文化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精神核心,对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文化是基于高校学生管理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行为准则、精神和理念。但学生管理文化在学术界至今还未形成统一的、公认的定义。针对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模式,高校学生管理文化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蓬勃奋进的学风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人文文化)、完整的管理规章制度(制度文化)、和睦向上的宿舍生活氛围(宿舍文化)、融洽的团队管理队伍(社团文化)。高校培养优秀的学生管理文化,可以使学生事务管理更加程序化、有序化,更加具有执行力,为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一、学生管理之人文文化

人文文化是关于人的人文素质、人文素养的文化,而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学生人文文化,则是关于学生人文素质、人文素养方面的文化。在学校文化的诸多方面中,人文文化是整个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如果没有人文文化的统领,其他文化只能是一盘散沙,在学生管理中就不能形成强大合力并发挥综合效力。因此,学校人文文化的建设对于高校有效的学生管理显得尤为关键。

(一)以爱和尊重为前提,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学校要“以爱和尊重为前提”去关注学生的成长,落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施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文关怀。如果高校缺少人文关怀,很多的制度和激励都将变得苍白无力,一个学校也将会因此失去凝聚力、热情与活力。“人文关怀,它是学校人文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和生活期间得到的心灵抚慰,包括学生所得到的福利、服务、关心、支持和帮助等内容,它更加关注的是心灵的碰撞和激发,而不仅仅是物质的刺激和膜拜,是一种心灵的满足和兴奋,而不仅仅是物质的追求。”因此,人文关怀在一定条件下比物质激励作用更巨大。高校在学生管理的方法上,应该更多地以爱和尊重为前提去给予学生心灵的鼓励。

(二)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

要建设高校学生人文文化,打造人文校园,就必然要重视素质教育。只有素质教育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首先要注重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培养健康健全的人作为目标,以学生为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素养教育的同时,对于学生其他素养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诸如学生的思想意志、行为习惯、文明礼仪、个性涵养、人际交流和责任义务等方面的素养。其次要增强民主教育意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落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人,把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事务管理者,应该做好思想引导工作,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构建学校人文文化建设体系

长期以来,一些高校在人文文化以外的诸种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部分高校在学校人文文化建设上还是显得有些薄弱。人文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高等学校应该具有人文文化建设体系,人文文化建设的目标、内容、步骤、方法以及预期阶段效果等应该有非常详细的论证与阐述。在人文文化建设体系中,师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文化知识、教育科研能力与学习等占有非常低的比例,其内容更多的是涉及师生的思想、意志、精神、气质、个性、涵养、习惯、举止、衣饰、谈吐、礼仪、责任、义务以及人际交流等方面,是师生在高校日常工作、生活中所外显的内在潜质、内在素养。而这些内容正是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才所必不可少的。

二、学生管理之制度文化

完整的管理规章制度是形成管理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制度文化作为学生管理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学校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体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实施,要按章办事、不徇私情,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要清理和废除旨在卡、压、罚的规章制度,改进不科学的管理办法,提倡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学校要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性发展的生动活泼的制度环境,促进广大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但仅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学生管理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学生管理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三、学生管理之宿舍文化

“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指在大学生宿舍这一特定的环境里,宿舍全体成员依据宿舍的客观条件,在从事各种可能的活动中所形成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氛围。”它包括宿舍的室内设施、整体布局、卫生状况、规章制度、宿舍成员的人际关系、道德水准、学识智能、审美情趣、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宿舍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宿舍为主要活动空间,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通过这种文化,营造出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新生活,使宿舍成为学生美化生活、优化环境、独立人格、健康身心的成长与成才摇篮。积极、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良好的宿舍文化促进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

在当今网路发达的时代,网络增进了大学生与社会的沟通和交往,不出宿舍,便可获得大量的信息。大学生头脑中容纳了多来源、多层面、多途径的社会信息。毫无疑问,宿舍成了大学生交流和评价这些信息的最好场所。在宿舍里针砭时弊,指点江山,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争辩某些敏感问题。这些无疑有利于宿舍成员开拓视野,启迪思维,活跃思想。通过同学之间激烈的思想交锋,帮助他们认识真理,提高识别能力和政治素质。但是,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尚浅,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不完全了解,只能凭借各种网络传媒、舆论导向及一些社会现象去作简单分析和判断,因此,容易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对于一些不实敏感言论在宿舍里大肆渲染,这往往容易使宿舍的其他同学产生思想混乱;有的大学生容易听信一些政治谣言,并在宿舍里传播,这使得小道消息、流言、谣言在一些宿舍大有市场,使得同学们的政治辨别力下降。由此可见,良好且具有正确导向的宿舍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能使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政治信念。反之,则使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下降。

(二)良好的宿舍文化使道德情操升华

道德素质,主要是指人们分辨善恶、为人处世的能力和品格。宿舍小环境的文明程度、格调的高底,既反映大学生自身的精神风貌,又对大学生身心产生影响。由于大学生宿舍成员是层次及目标比较一致的群体,饭后闲聊,睡前卧谈,彼此之间可以加深了解,建立友谊,增进感情,学会忍耐与宽容,学会尊重彼此人格。因此,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能够使宿舍成员和睦相处,形成良好的心境和愉快的情感,使道德情操得到升华。但是个别大学生沉迷于黄色影视和网络游戏等一些不良的爱好,并且发表低俗的言论,对宿舍其他同学产生恶劣的影响。有些意志薄弱、价值取向不明的同学甚至被感染,使低级趣味蔓延,使不少大学生回到寝室口无遮拦,粗话脏话漫天;也有些同学个人主义明显,只在乎个人卫生,对于宿舍整体环境不予打扫整理和维护,从而使宿舍环境脏乱。以上这些现象都是不良的宿舍文化,都会降低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所以,宿舍文化对于大学生良好道德修养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良好的宿舍文化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宿舍是大学生进行互动的一个很好的场所。如果一个宿舍群体和睦,宿舍将成为大学生的心灵港湾,都愿意把个人的喜怒哀乐在这里向大家诉说,以期从集体中得到理解和支持,使学生拥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从而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但是,如果彼此之间不和睦,互不理睬,仅仅把宿舍当成一个睡觉的窝,那么,这样的环境里长期生活的学生就会形成孤僻、自私的个性。另外,宿舍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会使其成员在心理上养成一种小集体的保护圈,容易形成防备、排斥外界的心理,把自己放在一个有限的空间。这样,宿舍小群体就成了封闭的群体,久而久之,导致交往面狭窄,缺乏与其他同学的情感交流,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良好的宿舍文化能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四、学生管理文化之社团文化

高效的执行力和行政效率是形成管理文化的关键。融洽的团队管理队伍是管理文化形成的保证。对于高校学生管理文化而言,社团文化是高校学生管理文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大学生社团组织共有以下几大类:学习型社团,如科学技术协会、英语协会等;文学艺术型社团,如文学社、大学生艺术团等;志愿服务型社团,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红十字会等。社团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抓好社团管理,才能使高校有效地进行学生事务管理。而社团文化是社团管理的精神核心,要做好社团管理,必须培养出具有高效执行力和融洽的团队合作精神的社团文化。

“社团文化是在社团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为全体成员所共同造就及认可的精神方面以及管理理念、规章制度、宗旨使命、行为规范等物质方面的总和。社团文化是高校学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学生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对于营造学校的文化气氛,形成学校的历史传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社团文化建设尤其显得重要。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在高校学生管理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文化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综合实力、校风学风的一种展示,更是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体现。高效的校园管理文化有助于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合理的学生管理体系。总之,对高校学生管理文化的探析对于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打造一流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代保民,如何抓好学校人文文化建设[J],教书育人,2007,(23).

[2]江华,寝室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3]毛利刚,蓝廖国,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贺州学院学报,2009,(3).

[责任编辑:霁月]

作者:张永贞

上一篇:妇产科医生论文下一篇:国外文学论文